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共12篇)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1
引言: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形成条件反射,这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解题速度,使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时,缺乏思路而无法解答.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放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有十分大的帮助.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提倡新型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都是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尽量多的做题从而可以形成解题的思维定式,遇到同类问题可以迅速的解答.题海战术对于学生对大量的重复的做过的题可以快速解答,但是对于新题型很多学生则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放弃,这种方法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减少老师的影响,对于同样的问题可以得出多种解答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而不是固定一种方法进行解题.
(二)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抽象性思维
高中的数学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需要学生依靠自身的抽象思维来进行理解、解答,所以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形成解题思路,自主找到适合的方法进行解题,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和记忆.很多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感觉很难是因为高中数学中抽象的思维很多,就集合来说,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可以理解集合是有着一类性质的数字组合,但是初中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统计掌握相关的内容,但是高中的数学知识知识点就有很多复杂的地方,要通过几个典型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在高中中老师是先给学生讲解集合的相关知识,其实真正的练习是要学生课下自己来开展比如在进行集合性质讲解的时候有集合确定性:“初三七班的全体同学”就是一个集合,我们把这个集合命名为A,A集合当中要有元素,我们可以把班级里面的每名学生看成是集合中的元素.这样学生在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但是老师不能够每一个问题都这样进行讲解要培养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自我转化能力,让学生来根据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给全全班同学讲解出来,大家可以补充和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应当像传统教学一样给学生统一的一个解题方法,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跳出传统的解题模式,灵活多变的进行解答,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学生对于函数图形在记忆的时候总是记混淆,但是老师发现有的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却能牢牢记住,老师让学生传授方法,学生就说能够对折的是正比例,把卷子反过来能够对折的是反比例函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创造性是无时无刻要进行发挥的,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些小的窍门进行记忆,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这名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的创新思维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其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老师要打破课本限制,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率,当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能够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研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培养起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到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对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数学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的解答基本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套用已知的组合公式来完成解题.但是数学问题很多都是由一个问题衍生而出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授课解题时要让学生发现规律,多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三)抓住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看到问题时先观察,先进行思维,初步了解到问题再进行分析确定解题方法.数学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应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一些难题的解答正确的直觉思维可以大大缩短解题时间并且可以提高准确率.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看到问题时先进行观察、思考,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是需要依靠日常练习所做题的积累来培养.
结语
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教导学生将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到日后的数学学习之中,要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吸收数学知识的时候一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摘要:我国开始教育改革以来,高中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难度较初中数学难度大,知识点也比较多,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必要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正凯.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2-29
[2]蒋林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13-113.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2
为了能够落实好新课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体验生活离不开数学。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猜想—归纳—证明”的严谨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和秩序的一门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科学历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现在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广的泛的数学应用,正在不断地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发展的数学思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更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坚定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用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落实好新课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就的传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更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例如:在讲授“函数周期”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星期一,那么今天后的第290天是星期几?”,这必将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告诉学生们只要掌握了函数周期,这个问题马上就能解决,这样同学们学习函数周期的愿望就更强烈。又如在讲“概率”时,可问学生:“你知道你买一张体育彩票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吗?”。像这样创设引入数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生活化情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我校为了强化信息课教学,准备再购买一批用于教学的微机,此种微机零售价2400元,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买一台降价10元,买两台降价20元,依次类推,但每台售价不低于2000元。而乙商场提出的优 1 惠方法是:购买每满10台,另送一台。请同学们帮助学校算一算:购买多少台到哪一家商场的优惠更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会感兴趣。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而且把函数思想与不等式的解题方法融在了一起。不仅复习了函数内容,还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三)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体验生活中数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增、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发动学生,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中,存入银行的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使用;电话是怎样记费的;买房(汽车)贷款用什么方式还;跑运输运费怎样计算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到处有数学,生活真的离不开数学。
(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
例如,在对“三垂线定理”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取出一个正方体模型,上底面上有一点M,在上底面画一条线与直线AM垂直,请问怎么画?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模型分组讨论,思索着如何画出与AM垂直的直线。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画法,于是就可以问学生:“你画的直线一定AM垂直吗?所画的直线AM与上底面有何位置关系?”由此可引出课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若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线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这样,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三垂线定理,深化感受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猜想—归纳—证明”的严谨的思维习惯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得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完了椭圆的定义后,如何用此定义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性质的一节课上,可先启发学生由前一课的图形进行一些大胆的猜想,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猜想—归纳—证明的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定义结合方程的特点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 2 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只关注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得到了结论,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每一堂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学习的感情,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教师要用易于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学。否则,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活泛的知识、技能、感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生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总之,“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07-01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更注重数学品质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这较以题海战为主、靠成绩说话的应试教育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新的台阶上,数学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走出题海误区。”做法是:端正渗透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思想方法的内涵,强化渗透意识,制定渗透目标;在数学思想上重渗透,数学方法上重掌握,渗透途径上重探索,数学训练上重效果。
一、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的丰富内涵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而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间历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在操作和运用过程中根据其特征和倾向性,分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一般说来,数学思想带有理论特征,如符号化思想,集合对应思想,分类讨论,转化思想等。而数学方法则具有实践倾向,如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设而不求、统一法等。因此数学思想具有抽象性,数学方法具有操作性。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合在一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较低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经过抽象、概括便可以上升为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则对较低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着指导意义,其往往是通过较低层次的思想方法来实现自身的运用价值。低层次是高层次的基础,高层次是低层次的升级。
二、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应占有中心地位。“占有把数学大纲中所有的、为数很多的概念,所有的题目和章节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学科的核心地位。”这就是要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强化渗透意识。这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达到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又常常蕴含于教材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隐含于教材的字里行间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一方面要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个全新而强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三、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原则
我们所讲的渗透是把教材中的本身数学思想和方法与数学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新旧知识的学习运用中渗透,而不是有意去添加思想方法的内容,更不是片面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运用并逐步内化为思维品质。因而渗透中务必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渗透原则,使认识过程返朴归真。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觉的状态下,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取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探索的过程中领悟、运用、内化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途径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具有数学价值的东西,在教材中除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外,其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呈隐蔽式,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乃至数学课外活动中探索选择适当的途径进行渗透。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生过程。大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思想方法。因此必须把握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契机。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例1:“关于x的方程sin2x+cosx+k=0有解,求k的取值范围”就需要运用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转化为“k=-(sin2x+cosx)=cos2x-cosx-1”把“方程有解的问题转化为函数的值域问题”。因此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可以加快和优化问题解决过程,尽量让学生达到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内化的境界,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此时的思维无疑具有创造性的品质。3.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小结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应试教育下的数学小结和复习课常常是陷入无边的题海,使得师生在枯燥的题海中进行着过量而机械的习题训练,其结果是精疲力尽,茫然四顾,收获甚少。如何提高小结、复习课的效果呢?做法是:遵循数学大纲的要求。紧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突破题海战的模式,优化小结、复习课的教学。4.在数学选修课等教学活动中渗透。在新课程的导向下,选修课等教学活动日益活跃。在数学选修课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给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学教研(数学)2004年07期
[2] 包玉兰: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探讨.内蒙古教育2008年08期
[3] 陈正林: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总体构想.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年
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 篇4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周岁, 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他们能够逐步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 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 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 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 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一、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 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 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 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 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 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分清条件和结论, 理顺数量关系。为此, 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 冷静、慎密地阅读题目, 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的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 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 建模。明白题意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 明确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 思考它们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 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 建成数学模型。
3. 求解数学问题, 得出数学结论。
4. 还原。将得到的结论, 根据实际意义进行适当增删, 还原为实际问题。
二、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应及时结合所学章节,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 发挥“定式思维”的积极作用。这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1.增长率 (或减少率) 问题;2.行程问题;3.合力的问题;4.排列组合问题;5.最值问题;6.概率问题等。这样, 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 针对问题情景, 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 利用联想, 建立数学模型。
三、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 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 有的放矢, 各有侧重, 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章头序言, 指导阅读, 留下悬念。
2. 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
3. 指导练习, 巩固方法。
4. 课外阅读, 补充提高。
5. 实习作业, 重视实际操作与团结协作。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5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学生活动,因此,教学反思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活动,应该深刻反思,不能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该逐步展开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活动,作好记录,课后就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哪些活动采用的得当,哪些需要改进,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以及学生们的切身感受深刻思考,及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是非常宝贵的声音。我认为,教学反思不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层面,更应该多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因为,要看效果,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声音。
高中数学重在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因而,在教学反思中,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学生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是大多数,头脑里容下的是过多的题,这些题显得杂乱无章,经过反思,我是这让学生把握数学题、知识点的规律,将其科学的分类,这样,知识有了条理,学习效率自然自然就上去了,教师的指导也就有了明确目标。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篇二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做为教师,哪些是教学反思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水平界定教师反思的内容:
水平一:侧重于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过程、事件及学生的反思。
(1)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做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及情感的全面发展;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需要及实际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课程实施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动作、言语、学生的状态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查阅学生的作业,找个别学生谈话,依据教案回顾课堂教学,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兴趣爱好的反思。它主要强调对学生的数学文化、思维与理解水平、兴趣爱好及其对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准备等方面的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及个性差异就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师教学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水平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当前知识背景的研究、认识,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结合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这是反思性教学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3)对教材的反思。教材是知识传递的有效载体,对教材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深刻理解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学生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补充、改编和整合的活动。如立体几何的模型教学、函数的板块教学等。对教材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平二:侧重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及现有教育研究成果的反思。
(1)对教师教育教学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它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所进行的反思性活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吸收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对自身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不断反思,会促使其对教学实践更富有执著性和责任心。
(2)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反思。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反思目的就在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已有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水平三:侧重于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学校及社会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反思。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留意、审视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对教学活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根据女生怕学数学、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现状,可设计《高中女生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课题,以达到增强女生信心、训练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篇三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6
一、重视基础性环节处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实践研究表明,有效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的数学学习准备基础之上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地预设教师教的行为,夸大教师的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与理想相距甚远.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高中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没有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效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的习惯,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交集与并集”这部分内容前,鼓励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预习活动:集合间存在着哪些关系?实数可以相加减,集合能否进行相应的运算呢?什么是子集?补集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它们各自涉及哪几个集合?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形,仅仅有补集吗?在集合运算中还有哪些基本的类型呢?倡导学生带着问题来研究,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预习习惯是学生的各类习惯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基础.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听讲的习惯,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做到留心观察,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注重动手实践研究等;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会控制自我认知的过程,提高作业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的能力,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能从不同的侧面对问题进行研究,会用检验的方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二、灵活选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实现学生发展的最优化,达成有效教学目标,关键是要灵活选用教学策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展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在类似于科学研究中,开展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数学学习的主动高效.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思考: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毫米,如果将它折叠10次、20次、30次、100次,估计一下厚度.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当我告诉大家,折叠100次的高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纷纷质疑,想弄清其中的道理.新知的学习自然开展得有声有色.
需要指出的是,有效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构建科学有序的认知结构是实现教学高效的重要标志.在学生的认知中,各知识模块并不是零散存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关系进行分类后存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看到知识的生长点,看到知识之间的发展变化,形成知识网状结构模块.帮助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重视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知识链的浓缩集装,形成多层次、集约化的认知结构.
三、开展主题活动,实现数学学习开放多元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走出教室,选择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手脑并用,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会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发展所学的知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开辟数学选修课,拓展学生数学视野,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高一阶段,学生学习函数、集合、立体几何知识后,可以适当引入函数方程知识、初等集合论、拓扑学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开展与名师面对面,数学小论文竞赛,微型数学学术研讨会等.鼓励学生自主创办阅读刊物,交流学习体会,征集问题解法,介绍研究成果等.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具有探究能力与探究需要的人,有效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研究,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活动是离不开实践研究的,我们要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同时,丰富师生精神交往,形成乐于评价,合作共进的数学学习氛围.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7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区别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往往只是会学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 较难的、较富有逻辑性的知识会使他们接受。因为数学思维意识没有在他们的头脑里面形成, 在课堂上, 作为数学老师, 只是会讲述一些浅薄的、表面上的数学知识, 使他们在头脑里面对于数学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保证学生在面对中考的时候, 能够应对自如。这就说明了对于初中生来说, 在头脑里面掌握数学学习的轮廓, 为高中数学的深层次学习做准备, 是他们在初中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当进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的时候, 由于学生长时间保持在一种简单直接的学习思维中, 往往不能很快地理解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他们对这些思维方式的存在, 在内心中出现困惑和无助, 同时在高中数学中, 往往就会存在着更加有难度的数学知识。例如, 圆锥曲线、排列组合等一些新的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方面, 陌生感会使学生对于这些无从下手。久而久之, 就会对数学有放弃的心理, 使得数学成绩急速下降。所以说,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对于数学思维的不同、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数学难度的不同。就拿《函数的应用》这节课程来说, 在初中, 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 不会让每一个学生落下任何重要的知识点。就拿解二元函数方程式来说, 教师就会通过在黑板上进行反复多次的演算, 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懂学懂, 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 但是当换到高中的学习中来时, 教师在黑板上演算函数的解析过程的次数就变得少了, 学生这对于怎样解函数的步骤就会产生疑惑和不解, 同时由于高中课程中的知识点较为繁杂, 所以让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授就显得不切合实际了, 这就是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2.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师讲课的课堂进程上的区别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由于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少, 就会使教师在课堂上放慢讲课的进度, 可以每次讲完一节课, 在下一节课的课程安排上加入适当的习题课, 来使学生对于课上的知识进行一个深入的扎实过程, 学生可以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 做出大量类似的习题来巩固, 同时教师还有时间对于习题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稳定性, 而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往往由于在课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过多, 就会使每一节课都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并且在每一节课上的讲述内容上都会出现新的知识点, 同时由于要讲的知识点过多, 往往就不会安排习题课和老师统一解答问题的课, 这就会使学生对于接踵而来的新知识点有点措手不及, 同时由于在课下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相关习题的练习, 使得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量的未来得及做完的习题, 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的越压越多, 让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无从下手, 学习热情被一点一点地消磨下去, 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拿《立体图形》这门课来说, 老师在初中进行教授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两课时或者说三课时来进行讲解,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课程, 然而当把这门课放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来的时候, 往往老师可能只会通过半节课或者是一节课的讲解, 就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了, 这就跟高中数学知识点过多有关。
3.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学生在初中进行数学学习时, 往往只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老师留下的课后习题, 同时在习题课上认真听不懂的习题, 就可以保证在考试的时候, 拿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这种办法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学生在完成课上所安排的内容时, 要在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 通过学生自己找习题做的方式, 来巩固在课上听到的知识点, 同时, 在繁杂的习题中, 要做到能够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习题, 并且通过这些习题稳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让学生在期末的时候能够拿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4.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生思考上的区别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学生往往只要认真细心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对数学的学习, 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学生要在思考过程中, 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同时还要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能力有一个稳定提升, 才能适应新的学习, 保证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二、针对上述几点区别具体的解决办法
1.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
学生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 往往还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讲课模式, 对于这一问题, 数学教师应该把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高中的学习, 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任务, 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 数学思维往往只是单一的, 当他们升入高中的时候, 就不能很好地去面对高中数学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知识点, 所以说, 初中老师应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适当地添加相对应的高中知识点, 让学生能够对高中数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使得他们不会到了高中面对陌生的课程内心会产生恐慌。例如, 在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时候, 就要在对立体图形的讲解上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讲解, 使学生大致了解一下立体直角坐标系以及各点的位置, 让他们在脑袋里面有一个立体的思维模式, 保证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简要地讲解一下向量的基本含义, 使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保证对学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 能够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进程上的改进
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 在制订教课内容的时候, 对课文中出现的任何知识点都不要放过, 保证学生都能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 同时要对重点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讲解设计, 保证学生学一点会一点, 不会存在任何的遗漏, 保证学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 老师讲到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时, 能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不会出现茫然的片段。作为初中老师, 制订教课计划是教学的关键, 因为完善的教课计划能够保证课堂稳定的进行, 同时还能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教授于学生, 所以说对于初中老师在进行课堂进程上的改进时, 让知识点全面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放缓课堂教学进度。
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改进
在老师合理地让学生做到初中与高中的稳定过渡时, 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上面也要进行改变, 在双管齐下的作用下, 来完成整个的过渡过程。对此,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面提出几点建议。例如: (1) 学生在课堂上, 要有做笔记的习惯, 无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什么, 都要往笔记本上进行记录,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数学习题时, 当遇到自己不会的习题, 就可以参考老师课上板书上所写到的相似类型的例题, 通过进行模仿学习, 来完成自己的问题的解答。 (2) 学生要保持一颗好学好问的心, 在课下要多向老师进行提问, 要时常问“为什么”, 使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就拿《一元函数》来说, 学生要时常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根据公式的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是否还可以用别的公式进行运算?”等等一系列问题, 保证内心的疑惑能够及时地得到解答。 (3) 让学生在课前保证预习的习惯, 让他们在课上能够对老师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老师在课上讲述的时候, 能够跟得上, 并且还能对重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听讲。学生在保证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 单单仅凭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求学生自身进行努力。
三、对于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的好处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 保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十分重要, 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并且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达到自己的最高峰, 这一过程就需要衔接教学, 因为衔接教学在学段与学段的过渡中, 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都融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去, 保障一些学生不会因为对学习的突然转变, 就失去了对继续学习的兴趣,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 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衔接教学还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与态度, 对于数学教学, 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在现今教育中, 把握好讲课的度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这个度的平衡, 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到高中数学教学转变的过程中, 这个度更要把握好。因为对于这种关键性质的过渡教学来说, 往往决定了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或减弱, 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就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和对课程设计的安排。所以说, 对于现今的衔接教学来说, 是一项目前教育所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把握好教学方案的制订, 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铺路, 基于此观点, 把衔接式教学放在初中学习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 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 是值得被人们所重视的。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8
一、举一个例子
数学是一门以严谨著称的学科.特别是高 中数学,相较于小学及初中数学而言,对于逻辑的严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这种学科的特性与教学过程中注重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并不冲突,对于那些抽象性较高、内涵更复杂的教学内容来说,举出一两个妥帖的例子,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进行“数学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典型性较强的例题,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使得原本晦涩的知识点在具体应用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在进行举例形式的“数学写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知识点上,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溯源而上,达到加深理解、举一反三的积极效果.
例如,在进行关于“不等式”的练习时,教师为学 生精心准备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f(0)为9.当x∈R时,则有f(x+4)≥f(x)+4以及f(x+1)≤f(x)+1.如果g(x)=2[f(x)-x],那么g(2014)=___.
本题乍一看属于抽象函数的应用范畴,其中含有两个不等式的关系.因此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赋值法在这里很难找到运用的切入点.要想破开沉沉迷雾,就要从题中的两道不等式入手.将本题作为一个典型例子纳入“数学写作”中,因为解答此题时会应用到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学生在记录思维经历的过程中更能获得“灵光一现”的触动.如有的学生采用“特殊化”的方法,将题中的两个不等式均取等,即f(x+1)=f(x)+1.于是后继的思考过程则如顺水推舟,可得到猜想f(x)=x+9,从而得到最终结果.采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在他们的本子上写道:我干脆就将题中的两个不等式都取等而且认定它们同时成立,于是根据f(0)=9就可以得到f(1)=10、f(2)=11……很容易就能发现f(x)=x+9(x∈N).这样一来,就绕过了确定g(x)这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只考虑问题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情况,我觉得这其实就是赋值法的另类运用.同样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我大胆认定将题中两个不等式连在一起能够达到相等的状态,连续使用后可以得到f(x)+4≤f(x+4)≤f(x+3)+1……得出f(x+1)=f(x)+1,即f(2014)=f(0)+2014.学生在“数学写作”中能扣住一个经典的实例展开充分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二、提一个建议
将建议纳入“数学写作”的范畴,推动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师生活动的方式、方法审视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鼓励学生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外作业、阶段测试等多个环节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写作形式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热情.在这种建议书式的“数学写作”中,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中肯的、真实的心声,并依据这些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还要注重正面引导,使得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同时,启发学生在建议中要紧密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发挥该类型“数学写作”的积极作用,避免沦为学生无谓的牢骚和抱怨阵地.
例如,在进行“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教 学时,教师通常都是借助于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实素材,即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直线与平面呈现“垂直”关系的特殊情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这种立体关系.这种感性的素材积累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垂直”经验,从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推广到立体空间中来,确认这种特殊的“垂直”关系.然而有的教师则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给出定义,但学生们并不认同.比如有的学生在他们的“数学写作”中这样写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由前人研究得来的.老师要求我们给出定义是不太合适的,我们可以认为当这条直线与该平面上的所有直线都垂直时,称为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也可以认为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上的两条呈相交关系的直线垂直时,就可以认为这条直线垂直于该平面了.两种定义都是正确的!但是以前的数学家们用的是第二种方法作为定义,所以我觉 得老师干 脆直接告 诉我们就 好了,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精力让我们去探究定义的根源!”学生提出的建议给执教者很大的启发,即在有关定义的教学中,作为前人既定的一种规定,让学生去猜测前人是怎样给出定义的显然是一种戴着脚链跳舞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多种选择下择一而定的概念更是如此,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对于概念定义的判定和引申上,能“告诉”学生的就简单明了地“告诉”即可,以为后继的教学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出来.
三、写一封信笺
信笺的形式其根底是转换学生的角色,将学生从一个单一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传授者.在教学一些易错点、难以迅速理解的难点或者具有不同争议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内容撰写一些评论或心得,冠之以信笺的形式,让学生给自己的学弟或者学妹写一封信,提醒他们在经 历到这段 学习历程 时需要注 意些什么,传递给他们一些点拨和指引,解释其中一些难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概念.这种形式下的“数学写作”角度比较新颖,角色的变换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在具体实践中学生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充分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新鲜观点.
例如,在进行“孙子定理”的教学中,教师用“被除数=除数×不定商 + 余数”概括了定理的内涵.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在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定理给出了精妙的证明过程.于是,教师组织学生以信笺的形式运用“数学写作”将他们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有学生首先将“孙子定理”进行了准确的描述:“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孙子定理’又称‘中国剩余定理’,如果用现代数学的语言来说明的话,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组:
设m1,m2,…,mk为两两互质的正整数;b1,b2,…,bk为任意整数.
记,当Fi满足时,则方程组的解为x=r+nM(n为任意整数).”该生在后面写道:“化繁为简,‘抄一条近 路’,即去除特解r,使得其余数为bj即可,只要用任意mj(j=1,2,3,…,k)将转化后再求证……”这位同学在最后以学长的身份写道:“‘孙子定理’的解法不一而足,还有诸如歌诀法、不定方程解法以及同余解法等,来吧小伙伴们,数学的奥数无穷无尽,等着你我去发现!”
四、发一番感慨
记录学生在数学 学习中的 心路历程 也是“数学 写作”的一个重要侧面.通过书面表达,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中诸如兴奋、愤懑、疑惑、失落以及得意等情绪宣泄出来,将情感与学习交融在一起,富有情感体验的数学学习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通过这种带有情感味道的表达形式,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得与失、喜与悲,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调整教学中的节奏和步伐,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消极情绪的产生,采用更多样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这种书面上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协调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融洽、和谐.
例如,在证明“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其底面积与 高之积的三分之一”时,学生对于证明过程中“补锥成柱”和“割柱成锥”两个环节感到难以理解,特别是为什么割柱所成三锥体积正 好相等且 所要求的 就是其中 之一呢?他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探究经历时写道:“先观察原三棱柱的一个侧面在被割成的两个三角形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以这两个三角形为底的两个锥的高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是证明前的热身.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三棱柱割成的三个三棱锥的体积相等’,最终证明结果.从观察、思考和发现开始,从一个定理出发得到另一个定理,就像一个三级跳的阶梯一样.如果在遇到难以证明的难题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地观察,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思考已有的相关系的定理,这时候再难的题目也会被我们打开一扇门的缝隙,成功的光亮就已经透现在我们的眼前了!这种百折不挠终获成功的喜悦让人心里有‘我真厉害!’的自豪!”
作为一种别致的反馈渠道,“数学写作”不但促进了学生的数学理解,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在这种非正式的书面作业中建立起情感、态度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数学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而且,这样的书面表达对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推动学生对已有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之前的学习经历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立体认知,形成批判性的数学学习态度.就教师的角度而言,“数学写作”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具有较强的可见性,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脉搏,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变换教学方式方法,尽量消弭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达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整体发展的目的.以上种种,使得我们在“数学写作”这一蹊径上奋力探索,执著前行!
摘要: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入“数学写作”的形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在作业中建立起情感、态度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这样的书面表达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推动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形成立体认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9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是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掌握解题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因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是符合现实和教育要求的, 对于高中教育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生活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者,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是当前新课标中有关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数学思维作为思维能力中的一种, 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培养对象, 因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已经成为现代高中教育中的重要项目,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 将其放在与数学知识传授相对等的地位上.
二、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1. 破除定式思维, 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中,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形成很多定式思维, 让学生在解题时发生错误, 也会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前, 应该先对学生的定式思维进行消除, 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定式思维破除掉, 消除定式思维带来的消极作用, 而破除定式思维的方法, 教师则可借助于例证或是推证的方法来消除思维定式.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题目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带有诊断性质的题目, 又或者是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题目, 对这些题目中存在的思维定式进行讲解, 从而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解题思维上出现的问题, 打破思维定式带来的影响. 比如教师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题目的题干进行改变, 在其他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不同题干的问题, 实际上其解题方法也是不同的, 但学生往往因为思维定式的关系, 在还没有完整看完题目题干内容就自行用定式解题方法进行解题, 结果导致错误的发生, 因而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应该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或容易忽视的地方集中起来, 让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比较当中发现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的不同, 从而自己从思维上打破定式思维给数学解题带来的影响.
2. 贴近实际生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最终是要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实际生活,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以及所储备的数学知识, 转变对数学教材中的概念认识, 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可以有目的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巩固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 而且能够扩展学生视野, 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同时, 在数学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也应该注意多增加生活化问题, 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熟悉感,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另外,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调动学生思维,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自我探索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或解题规律, 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数学思维的一部分. 例如, 教师在讲授“导数”这一部分内容时,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变化率”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对于学生掌握导数知识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因而在讲授时教师可以设置高水跳台问题, 将变化率这一抽象问题与高水跳台联系起来, 从而将抽象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生活问题, 学生出于对高水跳台的熟悉感, 会自觉调动数学思维对其进行思考, 并与变化率问题进行联系, 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这一事例中也能看出, 学生对于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是乐于思考的, 而且善于思考, 因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运用这样的一些生活事例来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思考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对这些事例的思考过程中, 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带动了其本身思维能力发展,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语
对于高中生, 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不仅将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将如何思考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传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掌握数学解题方法, 并理解其中的规律或思路, 在遇到同样问题时也能够快速作出相应的回答,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本兵, 秦俊辉.先定后动, 动定结合——谈定式思维在高中数学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中学数学 (高中版·上半月) , 2013 (3) .
[2]凌红梅.优化课程重视知识——浅谈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文理导航, 2013 (13) .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10
一、激发兴趣
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 主动思维,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好的方式。 我国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教导我们:“数学教师的职责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这等于给了他们长久钻研数学的动力。 ”教师认真设计每一节课, 每节课都饱满生动, 并适当创设诱人悬念和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火花。 因此,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教学认知矛盾, 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与内在美, 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解答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用直观的演示实验、精彩的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分散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分解较难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思维。 在课内课外都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并对之多予以肯定赞扬, 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环境,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运用变式教学
在高中数学中, 如果从不同角度对一些问题和数学概念进行考虑, 可能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结果, 而变式就是指的对数学概念及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情形的变换。 要想不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 抓住本质的东西, 变式教学是一种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有效办法。 通过变式教学,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通常可以利用练习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多变的问题中受到磨炼, 举一反三, 加深理解。 比如说在进行空间几何的教学时, 教师在对异面直线进行讲解时, 可以将异面直线进行概念变式, 让学生在四个概念中选择异面直线的准确定义, 学生便可以掌握异面直线的本质。 对课本习题做相应变式引申, 在比较中进行学习, 使学生容易搞清相似的概念、方法, 或者对原方法有更透彻的认识。 所以说变式教学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变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惯性思维的负迁移,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现“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注重数学语言教学
数学学科有着自己的语言, 即所谓的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 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 才能达到对书本知识的本质理解。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必须注意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载体, 必须充分发挥数学语言的作用。 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因此数学阅读发展为本, 要求认真细致, 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数学语言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大类。要想真正学好数学, 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 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 我认为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文字语言主要是针对一些定理和概念, 文字语言也是数学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而图形语言则是最直观的数学语言, 其主要运用于几何学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影响。 教师要对这些数学语言灵活地加以运用, 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说在对函数零点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首先, 教师可以给出函数的解析式, 这是对于符号语言的运用, 可以通过解析的方式找出函数的零点。 然后教师还可以画出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对解析方法所求出的零点进行验证, 这样更直观,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四、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 数学各章节知识点紧密结合, 相互联系, 每一个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味采用题海战术, 而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深入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紧扣大纲和教材, 详细讲解, 耐心解疑, 让学生明白数学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各种基本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 等等。 根据调查显示, 新学知识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是决定着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建立起协调、统一的学习体系。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不同阶段,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 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等,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解后反思指的是在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后, 接着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等各个方面的反思, 进一步理顺和强化数学思维, 进而开发学生智慧, 培养悟性。 在解完一道题目之后, 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的方法进行反思, 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法, 通过联想反思构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们教师要重视思想思维方法的传授。 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教师长期坚持。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紧紧围绕着这一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持之以恒地从每一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各种手段, 逐步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 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到教学工作中,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浅谈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下习题巩固,学生对诸多数学原理和数学应用的认知多是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因此,一方面为了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方便学生从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透过课堂实践探究数学原理背后的深意,或者透过数学实践解答理论学习中遗留的难题,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解析能力,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数学课堂实践教学和课下时间活动的安排,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牢固和全面掌握。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的数学实践教学往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一、课堂黑板实践教学
考虑到对高中生数学基础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解读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算实践,在跟上教师课堂教学进度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地检验自身对数学原理或数学公式的理解程度和实践掌握情况。具体来看,针对高中生的课堂黑板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原理教学前演算实践和原理教学后巩固实践。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新的数学原理教学之前,通常可以在讲演的过程中,鼓励或要求学生们到黑板上进行演算。这种性质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程度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接受和掌握程度,继而在此基础上及时做出教学步骤的更改。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圆的方程》章节内容时,可以在黑板教学过程中,要求2—3个学生上台进行黑板的演算,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对于快速完成黑板演算的学生,数学教师需要加以适度的表扬;对于不能完成或快速完成的学生,数学教师也要做好课堂鼓励。针对学生们的课堂演算过程逐步地进行分析,这样往往比教师一个人的课堂黑板演算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针对课堂黑板演算的实践教学,还可以表现在课后黑板的巩固实践中。这种形式的黑板实践相较于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往往难度会相对加大,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完了相关的数学原理和公式,因此,对原理的基本理解和简单运用上出现的问题往往不会太多,而是较多地表现为对原理变式的演算和练习上出现难题。高中数学教师在此阶段要有意识的要求学生进行黑板实践,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实践完成度,另一方面也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原理应用的盲点,继而集中进行课堂纠正,提高数学课堂黑板实践的效率。
二、课堂原理实践演练教学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高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借助数学教学工具进行原理实验,在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原理的认知程度。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之前,往往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课堂实验一方面要考虑到实验工具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实验结果成功的可行性。数学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了上述两种实验要素,才能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验证数学原理的同时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秩序。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时,就需要考虑到课堂实验的内容和实验工具的可行性,在考虑好如何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前实验的演练,从而保证课堂实践教学的成功。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实践教学时,除了要考虑到实验的可行性以外,往往还需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将黑板演算和实验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实践教学的效率。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课堂实践关注度的考量,需要数学教师和高中生在课堂上的集中配合。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概率等知识时,可以就班级上的某种现象随机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们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会积极参与到概率事件中,另一方面也会调动脑筋,思考概率的多少,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活动。
三、课下实践活动教学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之后,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所学的数学原理进行课下实践检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下实践中探究原理的深层运用,充分发挥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综合掌握技巧。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在教授完数学原理之后,除了要求学生们通过习题巩固所学,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实践。这种性质的实践,既可以是数学教师课堂上利用数学工具的实验验证,也可以是利用数学原理针对生活中的各类数学应用加以思考和实践,并在思考和实践中发现问题,继而在资料和查阅或请教中解决实践问题,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程度和数学原理实践应用的技巧和能力。这是高中生课下数学实践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们利用所学的数学原理,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原理拓展,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探究原理的变式运用。高中生们在此类数学实践中,既可以明确数学原理的条件界线,又能够丰富原理形式和内容,从而为今后的习题计算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高中数学教师透过学生们的课下实践活动,也能够清晰了解每位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实践水平,继而针对学生们的不同学习情况,及时有效地做好教学调节,完善课堂实践教学和课下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一、学前进行两个“转变”的教育
学生进入高中后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教学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许多同学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针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 我们首先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为此在开学时我先进行高中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联系讲学, 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灵活多样性, 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讨论, 通过讲学与讨论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习数学知识对自己有意义, 并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两个转变的教育使学生有了能学好数学的精神准备, 为顺利地完成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学能力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学生花费时间最长, 使用精力最多, 而又是大部分同学以失败而告终的一门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们在讲课时应有意识地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点, 从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趣味题或社会热点来设问.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趣的, 学习数学可以使自己更聪明, 加深他们对数学重要性的理解, 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 人们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 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 这是主要的途径, 这就对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会不会读书, 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 是高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
三、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1. 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
目前, 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之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数学应当考什么?一直以来都是考书上的黑体字的内容记得是否准确, 能否正确地利用这些内容解题.这些题目自然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 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来考试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是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以改进工作, 现在的情况是考试往往是教师促学的手段, 吓唬学生的法宝, 学生一听要考试就害怕、紧张.为了改变这种不良情况, 我除了在考试方式上进行改革外, 也从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1) 淡化横向比较, 侧重纵向比较.每次考试以后宣布平均分, 让每名学生根据与平均分的差距和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较, 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2) 可以申请重考.
四、高中数学课程建设的设想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现行的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而广度不够, 经典的内容多而现代的内容少, 纯理论的内容多而联系实际的内容少, 枯燥的内容多而有趣的内容少,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被培养成了解题机器, 而在思维品质上收效甚微, 他们所用的许多时间可以说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 更不幸的是因此产生的对数学的误解及信心的丧失, 本来花时间和精力所学的课程应当是最爱学、认识最清楚、理解最透彻的,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相当多的学生对于“数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主动地学习, 应当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革.
【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的分类教学07-01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11-16
高中数学的体验式教学09-04
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11-07
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论文07-19
高中数学中的对比教学05-26
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05-30
高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06-08
高中数学的层次化教学06-30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