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2024-06-10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共9篇)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引领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想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这样他们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也会更感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种用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做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休体积的应用》时,我拿出一个钢球,一个长方体塑料盒和一些水,要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问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通过上述教学,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此类推,不单圆这个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2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省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知识才能形成系统,要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不断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它成为后续学习的助推器。现在许多小学生在学习上负担过重,压力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太低,因此让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总结成败得失,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办法。每节课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如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经验想告诉大家?每周可布置学生写数学周记,写自己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写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写自己对今后数学学习的目标措施、写自己对某一数学题的思考过程,通过让学生写数学周记,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数学学习,从而达到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的目的。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对本单元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反思学习中学得好的方面和学得不好的地方,让学生学会画知识网络图等。

3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关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篇2

一、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这样,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让学生分组操作后反馈有多少种折法,几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出以下四种折法:

教师对这四种折法给予肯定,并提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最后,经过各个小组的集思广益,又讨论出以下几种折法:

这时,教师在同一张纸上把这八种折法都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观察8道折痕有什么规律。很多学生都能看出这8道折痕都相交在中间一点。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能不能根据这个规律继续思考其他的折法。很多小组学生摆弄着手里的长方形纸片,按八种折法边折边思考,终于发现有无数种折法———只要经过这中间的一点任意折一次,都能折出它的。那么如何表示正方形的?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能折出常规的几种折法,并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只要固定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两条对角线就能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过程。探索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激起创新兴趣,形成初步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计算9+97+997+9997=?若采用逐项累加法,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可以将9分解成3+3+3,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3+3+3+97+997+9997=(3+97)+(3+997)+(3+9997) =100+1000+10000=11100。

又如,计算101+109+1001+1099+10001+10999=?若直接一项一项相加,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每一项都合理拆开,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则可使计算简便,即原式=(100+1)+(100+9)+(1000+1)+(1000+99)+(10000+1)+(10000+999)=(100+100)+(1+9)+(1000+1000)+(1+99)+(10000+10000)+(1+999)=22200+1110=23310。

通过探索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通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人们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进行推测、估计,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以启发学生猜想“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与旧知识进行联想,发现规律,再进行验证总结规律,最后完整表述出:凡是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凡能被3整除的偶数就能被6整除。

创新小学数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14-02

小学数学教育是启蒙学生数学思维使其拥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一个开端,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模式,将其大胆的应用于实际教学,并通过实践的检验针对性的对教学模式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的数学能力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即绍了以下两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习小组通力合作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而且还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点非片言所能详尽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为了使读者更加直观的了解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笔者通过整理总结罗列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几个重要构成部分,如下所示:

1、科学分组

小组学习展开的第一步当然就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那么怎样的分组才算合理呢?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分组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小组成员的成绩多元化

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进行小组分组的时候也应该保证小组成员实力要有一定的梯度,换言之就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既要保证有优生又要有成绩稍微差强人意的学生,但是同时也要兼具中等水平的学生。这要做得目的是,在学习小组中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营造出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建立默契和谐的合作机制。

(2)兴趣个性相似化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诚然,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一定可以相处得其乐融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友谊。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随着了解程度不断深入,便可以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如此一来就能很好的提高学习小组的整体学习效率。

(3)学习小组成员角色的合理分配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绝对不是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应该是每位小组成员都积极参加讨论相互配合的学习过程。为了避免优秀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大包大揽,就应该分配好学生各自的角色。如优等生可以作为组长引导小组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口齿伶俐的应该担任小组的答辩人负责小组学习情况及讨论结果的汇报工作,以此类推让各个成员在小组中各尽其能。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

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尽量将繁杂的知识点归纳起来,从而简化教学过程将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学习。

3、分配学习任务

讲解完课程知识点后,教师就应该给各个小组分配合理的任务。并且任务应该满足难度适中、具有一定梯度、思考维度大等一些特点,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4、监督学习

在小组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动巡视,确保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辅助学生完成好既定任务。要在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及时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指点迷津,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5、学习情况验收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定要认真的进行检验,对应付了事的小组要予以合理的批评,对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评价的标准一定要多元化,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要做到不偏不倚。并且评价形式也要多样化,即不能仅仅由老师的评价作为标准,应该综合多种评价的结果如小组互评、组长点评、小组自评等各种评价结果做参考得出中肯的评价结果。

6、对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

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后,小组的答辩人要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反馈。此时教师应该积极做好记录,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基于计算机事业、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飞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具有实现教学资源配置最优化,改变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师生的交流等一系列特点。经过总结,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实现了教学的情景化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将图形、音频、视屏等一系列信息化产物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的一种辅助性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将原本受到限制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运用到了课堂中,比如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将几个原理的来由通过动态图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教学模式。

2、搭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

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4

摘要:本文从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创新意识的体现、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诱发、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思维的培养、动手操作这六个方面来谈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学习;创新教育

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竞争就是科技竞争,也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去培养人才以及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教育,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增长,情感体验控制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不断提高,来达到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学习的目标和能力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也占了比较显著的地位。

1 数学教学中要坚持创新教育的原则

1.1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体现,去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智力加工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是受教育者,但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自主性的原则,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发展。

1.2 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学生在教师的引道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让学生从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发现”、“探索”及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和学习,采用了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内容进行整合,用积极的提问和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和意见。

1.3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教程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师生和现代社会,勇于面对国内外一切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开放的目的就是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发展。

1.4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根据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去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启发性原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授之以渔”就是这一教育原则的最好解释。

1.5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做,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长期以来,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正常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不盲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生活中,做到转变角色,不再把他们当学生看待,与学生成为朋友,平等地交换意见,从一个侧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6 因材施教原则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我们中小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向学生既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又尽可能地发展每个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存在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是一个重要的客观的.实际,学生在先天的因素、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下,会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差异,这就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体现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从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创新,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才能积极主动地为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师注重到自己创新意识,学会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新理念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出摸索出来的成果;不暗示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成长,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

3 诱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人创新的内部驱力,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增强其创作性。为此,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可加强师生关系的交流,使之“尊其师信其道”,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可对提出的问题留“尾巴”,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插讲有关的奇人趣事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4 坚持教学民主,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的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维持学生创造的渴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才能去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勇于创新。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能让学生和谐愉悦地学习的教学氛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教师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来当老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听了这些,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作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因为有了旧知识的积累,学生们更加大胆地展开了想象,进行创新。用梯形拼出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正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节课几乎完全放手,学生们就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完成了认知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5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能让他们有选择地、积极愉悦地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时,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也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的水平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这样引入,猴王为小猴分饼。它把一张圆饼平均分成了4分,取出一份分给猴一,猴二很调皮说,我要吃两份。猴王说好吧!就把这张饼平均分成了8份,取出了2份分给了猴二 ,猴三看见了着急了,说,我要吃的比猴二多一份,猴王无奈,只好重新分饼,这回,它把饼平均分成了12份,取出了其中的3份给了猴三,猴三高高兴兴的跑到一边吃起来。故事讲完,提问:同学们你们说它们谁吃得多?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观察、分析,发现这三个分数相等,最终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6 动手操作,开启创新

思维基于动手。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经验。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时期,不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等。因此,教学过中,参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加强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7 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 创新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融汇贯通。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应大力推行和实施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促进小学数学的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卢江.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3]张菊英.认知心理学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各科教与学,.08:27-30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篇5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作者:黎永凯工作单位:瓦鲁学校联系电话:***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们革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校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现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大多都采用讲授法教学。国内还是国外的小学数学课堂,讲解法虽仍占主力,但其所占的比率在下降,其他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大家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但国外讲求避免“多次单调的重复”,认为教学方法要注重科学有效,要加强理解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当。而中国讲求熟能生巧,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掌握的更牢固。各国改革的步子大小不尽相同,对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也不完全一样。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很重视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人们越来越发现这些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了。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

[1]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的核心将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与败将会看谁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2]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

[3] 生发展的促进者。” 遵照这样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努力成为

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开启心灵,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乐于探索,乐于创新。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举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特地多角度地看问题,以着意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教育环境。这里所致的教育环境主要指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也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 少

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度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少师生的双边互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4]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时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5] 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相信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有这样一道题 “39+23”,我让学生的积极展现各自的思路:⑴39+23=39+20+3=29+3=62 ⑵39+23=30+20+9+3=59+3=62 ⑶39+23=39+1+22=40+22=62⑷39+23=40-1+23=40+23-1 =63-1=62 ⑸39+23=40-1+20+3=40+20+3-1=60+3-1=63-1=62 ⑹39+23=(9+3)+(30+20)=12+50=62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启迪,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一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 “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

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长方体的认识”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应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 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又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有意安排三种实验,即:圆锥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紧张愉快的实验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给以肯定和赞扬之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则高是它的1/2时,或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l/2,则高是它的2倍时,圆锥体积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实验中解决。(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再次进行实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促进知识的深化。

因此,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从而去体验在学习中发现和创造的乐趣。[5]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通过给学生介绍阿基米德洗澡时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瓦特从水开时壶盖掀动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等科学史上的创新实例,鼓励学生敢于幻想,敢于实验。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只是利用数学知识的模仿,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设想,丰富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王启东.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数学通报,2001(1):40-50

[2] 王福杰.浅谈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7(2):78

[3] 王欣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2):29-30

[4] 董丽华.浅谈小学数学兴趣的保持[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2):39-40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篇7

一、创新教学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而人的动机和欲望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所以,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 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直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维,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测量身高的情境: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组内成员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然后让各小组分别看看组内哪位学生的身高最高, 彼此之间相差多少, 最后再让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较, 比一比哪一组总体身高最高、高多少。如此便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又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指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由此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待解决了这一问题后, 教师再指导学生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最独特。结果表明,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断思考, 有效锻炼了创新思维,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效果明显。

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作为教师,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灵活选择, 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进来, 积极创新。

二、创新质疑方式

在创新教育中, 教会学生思考, 让学生学会质疑,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首先, 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 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 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 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 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 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却时常会感到疑惑, 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 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 怀疑书本,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 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一年级刚认识“1”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 1小于2和3, 但有些时候, 1却大于2和3, 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开始思考。很快,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 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 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 提出了质疑,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 在刚接触应用题时, 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 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 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 学生兴趣盎然,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 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 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 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 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 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 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 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 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 如果强行混为一谈, 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 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 与学生做朋友, 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 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 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 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 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高效教学。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积极实践更多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探索出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 深入贯彻数学思想, 为学生展示数学的美,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 2013 (18) .

[2]付士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 2008 (35) .

[3]杨忠爱.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品质——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Z1) .

[4]杨明泉, 毛秀东.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3 (Z1) .

[5]林进舵.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9) .

[6]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 (6) .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要为学生创新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现在,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此,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改善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平等、向上,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才能主动地投入探索,他们的才能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师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培养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學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实施讲与学互动,倡导主体意识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提高数学教学培养孩子们从小磨炼意志、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实施情境化教学,争取做到以教促学,共同参与探讨,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 篇9

摘要: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和作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数学人文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新世纪探索的主题,数学作文为学科综合、学科渗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创新 数学作文

1、 背景

1.1 21世纪数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纪之交的定为“世界数学年”(WMY)。

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用学科来命名一个年代,其宗旨是“使数学及其对世界的意义被社会所了解,特别是被普通大众所了解。”

在21世纪,数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之中,在社会发展中也将大显身手,成为构筑当代文明的基石。王梓坤院士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指出: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数学将是社会变化的有力工具。

数学的确定性,使它成为一种国际规范语言,保证人们准确进行信息交流,数学将从单纯的学科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通技术。

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特征,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王梓坤院士指出:今日的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国富,还在于民强。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数学是21世纪公民的重要素质。

1.2 现代数学教学观

传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把“传道、授业、解惑”当作基本使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下一代,所以知识就是目的。这种模式就是应试,升学!而知识增量的加速,知识外储化的趋势,以及伴随知识不断更新而出现的终身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全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潮的兴起,对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出了挑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再也不被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想、热情、信心、责任感等。

从创造的角度讲,知识为创造提供了材料支持。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为创造提供了动力支持。这一切正是创新的源泉,是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知识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以育人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格为中心。

1.3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的需要。

社科院四川分院研究员查有梁在《论新世纪的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一文中指出,21世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发展方向为:和平发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终身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科学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这是新世纪的三大特点,彼此交叉渗透,走向整合。新世纪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落实,必须实施科学人文教育(ww

上一篇:趋之若鹜是褒义词吗下一篇:云南一本文科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