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精选11篇)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 篇1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课堂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创新教育需要灵动的数学课堂,所谓灵动的数学课堂,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灵动的数学课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现,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表演、摹拟、探索、实践;摒弃死记硬背,提倡质疑发问,鼓励奇思异想,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
一、发展学生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是在实际观察活动中培养的。教师上课时,要善于运用视听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经验:直观教具的的演示,观看投影片、幻灯片、教学电影、电视录像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科学态度,其次要培养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或顺序去观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都有好处。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力是帮助学生学习那些无法搬到课堂中的事物的不可缺少的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呢?实物直观,引导想象;设计模型,深化想象;创设情境,刺激想象;联系实际,丰富想象。
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教材,因此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应只表现在立体几何方面,还应包括平面几何、数形结合方面,如:数轴、函数图像、三角函数的定义等。
三、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手段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转化、变更和改造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由变形知-12x2-2x+2>0,
所以a=-12, b=-2。
方法(2):由不等式解集为
知方程ax2+bx+2=0有两根:
方法(3):由不等式的解集
知方程ax2+bx+2=0有两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一题多解”的教法,并且引导学生评价各种不同解法的特点及其优劣,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解题思路,增强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数学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各抒己见,陈述矛盾,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
学生提问质疑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而且在提问质疑基础上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更可以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这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五、引导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猜想是有利于发展其创造力的。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那些合理甚至含有不合理因素的猜想,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轻易地加以贬斥,尤其是当学生只能说出答案而讲不出理由的时候,教师所做的应该是鼓励,并引导他去证实自己的猜想。
例2: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C为半圆上的一点,CD⊥AB,⊙O1切圆O于Q,切CD于P,切AB于R,求证:BC=BR。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B、P、Q三点可能共线。猜想问题可能由此入手解决,即先证Q、P、B共线,进而再证BC=BR。
教学中教师要常常告诫学生,拿到问题不要轻易下手,要多看看、多想想,引导学生对问题不断地感知,深入联想,运用猜想的方法,凭直觉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引入数学开放题
开放题是相对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答案不唯一或答案的可能情况不唯一。开放题激发的思维是发散的,因为学生会同时想到多个可能的解决方向,而不限于唯一答案或进行钻牛角尖式的探求,在某些方面需要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例3: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____________时,A1C⊥B1D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这是1998年高考数学卷中的第18题,也是高考中第一次出现的开放题,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可以填写:AC⊥BD,四边形ABCD为菱形,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等。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不限于以上几条,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新实践就会硕果累累。创新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创新教育的核心,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秉蠡, 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 2000.4.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3]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7.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 篇2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逐渐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高年级学段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创新教育,提高认识,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生活化的数学引入教学当中,还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重视对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教育;数学教学;游戏化
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与现代教育中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相通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学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创新教育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高学段的数学创新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起着调节剂的作用。一个有着优秀教学风格的老师擅长用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充满着创新精神,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对数学、对课堂、对学生的喜欢,那么这个班的孩子一定会被老师带动,一定是充满着正能量的。六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材中的利息这一节中,因为利息这个问题距离同学们的生活比较远,孩子们只是一味地记忆利息计算公式,所以题目稍微拐弯同学们就会出错,教师要找对方向,开拓创新,把利息的计算问题生活化,将其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每日的应用中寻找规律。同学们都在班里的图书角借书,虽然学校里规定借书是免费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利率问题融进这里面。每一本书的定价就是本金,在小组会议里我们大家一起确定利率的数目,借阅时间也就是借钱的时间,借阅之前,我们要求同学们计划好借阅的时间,然后算好“利率”,只有计算正确才能借到自己喜欢的书,当然,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计算出错,这时候就可以请自己组内的同学帮助自己讲明白算理,之后再去计算并借阅。通过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同学们对利息公式运用自如。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孩子们容易对数学课失去兴趣,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里四个或者五个学生,在组内为每一个孩子进行编号,学习成绩较好的是一号,依此类推,学困生为四号。在数学课上,教师引导大家带着任务学习,学生们明确了任务之后可以在小组内学习,在小组中,以一号孩子为主的几个人就展开学习,或者动手练习,或者讨论验证,总之,小组内的几个孩子都要参与其中。而老师可以在几个组之间巡视,适当地对小组的学习进行指点,发现问题,并在之后的总结环节统一讲解。
2.游戏化教学穿插其中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而且数学又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游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老师要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游戏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形式,让孩子理解数学知识,在快乐的玩耍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神奇的扑克”一课,布置小组任务:试发现扑克牌与时间单位的联系。提示大家:比如说,一年有四季,而扑克牌有四种花型(红桃,黑桃等)。让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些说红黑两色分别代表白天黑夜;有些说大小王各占半天,所有的数字加起来是一年365天;有些说除去A,每一种颜色12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等等。这样的教学“营养均衡”丰富多彩,教学方法通俗易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3.鼓励学生讲道理讲出道理,思维更清晰。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复述并且讲出为什么来,才能顺利地将知识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当中。而让学生讲道理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讲道理的训练,比如数学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算理,讲想法,说思维,只有学生明白了算理,才能够讲出来,通过讲解又进一步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课堂氛围的创新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创新,教师必须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我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比身高、量身高,然后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很快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入新课,学生的兴趣极高。结果表明,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氛围的带动下,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远比以往生硬的讲解好得多。
二、情境创设的创新
传统的数学课堂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鉴于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使它们能够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很快便开始谈论起来。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这时,我再一次提问: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以上各式表示出来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快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而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恰好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有一定的悬念,更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数学活动的创新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在创新型课堂上,教师同样需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低年级刚接触应用题时,很多学生不了解应用题的含义。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玩具或水果,并将这些东西带进课堂,让学生利用它们自己编创应用题,必要时还要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这样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数学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点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四、作业设计的创新
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作业一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在创新教育要求下,教师必须创新作业的形式,以丰富多变的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做呢?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三种层次的作业,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这三个层次的练习侧重点各有不同:基本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发展练习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了层次不同之外,我在设计时还十分注重形式上的不同,如口头作业、操作实践作业、综合型作业、开放性作业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并不限于一种形式和内容,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效果十分明显。
五、评价体制的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公正、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还能关注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一单一,只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充分体现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必须在评价方式方法上下工夫,以多样、全面、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持。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都要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只要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即使很小,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告诉他:“你真棒,你还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和创新的欲望,有利于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鉴于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选用,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充分加以利用,将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新型课堂。相信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明显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以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新型的数学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周強.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2).
[3]付士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35).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2013(18).
[5]杨忠爱.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品质——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Z1).
浅析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篇4
一、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这样,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让学生分组操作后反馈有多少种折法,几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出以下四种折法:
教师对这四种折法给予肯定,并提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最后,经过各个小组的集思广益,又讨论出以下几种折法:
这时,教师在同一张纸上把这八种折法都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观察8道折痕有什么规律。很多学生都能看出这8道折痕都相交在中间一点。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能不能根据这个规律继续思考其他的折法。很多小组学生摆弄着手里的长方形纸片,按八种折法边折边思考,终于发现有无数种折法———只要经过这中间的一点任意折一次,都能折出它的。那么如何表示正方形的?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能折出常规的几种折法,并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只要固定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两条对角线就能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过程。探索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激起创新兴趣,形成初步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计算9+97+997+9997=?若采用逐项累加法,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可以将9分解成3+3+3,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3+3+3+97+997+9997=(3+97)+(3+997)+(3+9997) =100+1000+10000=11100。
又如,计算101+109+1001+1099+10001+10999=?若直接一项一项相加,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每一项都合理拆开,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则可使计算简便,即原式=(100+1)+(100+9)+(1000+1)+(1000+99)+(10000+1)+(10000+999)=(100+100)+(1+9)+(1000+1000)+(1+99)+(10000+10000)+(1+999)=22200+1110=23310。
通过探索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通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人们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进行推测、估计,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以启发学生猜想“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与旧知识进行联想,发现规律,再进行验证总结规律,最后完整表述出:凡是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凡能被3整除的偶数就能被6整除。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 篇5
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育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助推器,当然在深受重视的教育行业必然对也是非常推举创新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新精神也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创新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有效的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仍采用陈旧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有效的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自然无法提升。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有效途径去开启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课堂气氛较沉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调查,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学生的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数学题所占据,没有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基本上没有玩耍的时间,课堂的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经常性的开小差,数学活动方式单一,创新性不够,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有效提升。
二、提升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将课堂交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育课堂都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思维,或是思维被局限于教师所呈现的框里,无法有效的让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章节时,在碰到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这道题要怎么算,一下子就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道题面积的算法,等待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这道题时哪些点没有考虑清楚,教师在对学生做的题目进行点评后,再系统的给学生讲解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开发学生大脑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 篇6
关键词:发现法;自主探索;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93-0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去解释的话,建构主义理论的关键就是一个“悟”字。教学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得。发现法运用的是充分的体现了“悟”道,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的乐趣所在。
一、“发现法”概念初探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它们分别为“习得”“转换”“评价”,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发现学习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一)强调学习的发现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可见,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二)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尤其是在数学的学习中,更是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三)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二、发现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对于发现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主要还是以贴近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历探索教学知识的过程,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下面以一个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具体示范发现法的作用:
首先,给出一道题如39÷3。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10个组成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
(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9+9+9+3+3+3+3=39(块)→3+3+3+1+1+1+1=13(人)
(3)有4个9。9+9+9+9+3=39(块)→3+3+3+3+1=13(人)
(4)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30+3+3+3=39(块)→10+1+1+1=13(人)
(5)剩下的9正好分给3个人。30+9=39(块)→10+3=13(人)
在学生得出如上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三、发现法的局限于不足
充分运用发现法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帮助他们在深刻艰涩的数学海洋中掌握技巧、探索数学的真谛,具备独立学习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任何学习方法都具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发现法也不例外,发现法概括性强、学习方式开放,强调综合能力。根据这些特点,结合中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发现法适合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较多的适合培养优秀的学生,更高层次的提升能力。因为:
首先,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再发现的过程,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重新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
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法的使用范围较狭隘,只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
最后,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发现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现的前提条件,小学数学还是以基础为主,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做保障,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非常的困难,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就会越强,发现法的应用会更好。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发现法教学。
参考文献:
[1]曾炜,浅谈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09年第1期
[2]王杰,从创新教育看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26卷第2期
[3]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概论 篇7
数学教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条件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获取答案的方法、路径。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 创新式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兴趣、想要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能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小学基础数学的创新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寻找解题方法有重要意义。学生自主活跃的开动大脑, 以其独特的思维使自我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将会更好的追求知识, 更加的渴望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的意义, 综合来说, 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身心和谐的发展有深刻的含义, 从数学教育的开端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为初中、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个:一是创新品质,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与批判精神。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好奇欲,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推助学生寻求答案的动力。因好奇而生成的求知欲将敦促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了解与定量描述, 思考方法, 进而努力的去实践。二是创新思维, 强调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以简单又直观的例子作为论述, 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将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的培养。三是创新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猜测、运算。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 形成数学思想。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施措施
( 一) 培养创新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就学习而言, 我们常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基础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对小学生来讲, 数字本来就没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避免小学生因公式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学习而讨厌学习。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可以采取模型教育与适当的游戏教育, 教师应当与学生有适当的互动, 可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分小组思考, 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加以赞许,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喜欢数学, 为创新教育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此看来创新教育可使得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二) 培养质疑精神
20世纪中期,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认为质疑已存在的理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 有利于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数学作为思考的艺术, 每个人的见解都会有不同。应当指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带领学生挑战课本权威理论, 从实际的运算和统计中得出正确的结果, 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即使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 也鼓励他们去验证。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敢于质疑,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只会适得其反, 只会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难度。学生经由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独立探索的角度去认知数学, 创新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奇妙体验, 对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创设和谐氛围
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 课堂效率定然日益提高。紧张的课堂气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分的遵守规则会使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遭到破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 用感情去感染学生, 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 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无论学生答得好不好都要与之鼓励, 要求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行为左右学生的发言, 甚至是“打骂”学生。如果这样, 后果将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涯中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教师遵循创新教育, 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温暖气氛, 自然会学好数学。
另外, 实现创新教育, 也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好多媒体, 设计好教学课件, 利用好教学软件,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内涵, 更有吸引力。
总之,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其创新建设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将为培养我国所需的人才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越发显著。
摘要: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6至10周岁正是孩子养成创新逻辑的黄金时期,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小学数学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应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8
一、营造创新性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我再讲五年级上册《圆》这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概念以及面积的求法公式,我会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课件运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创新性教学中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譬如我在讲《认识分数》这一节时,先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动画把分数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这说明形象直观的动画和自己动手的成果比课本上的枯燥概念要好理解很多。
三、创新性的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两道题的理解进行解答,有的同学质疑这题根本就是条件不足,题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的学习生活已经造成了他们思维的固化,就像第一题,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周长为24cm,那么只要长宽之和为12cm(一般长>宽)即可,所以长宽可以是任意数,这都可以构成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恍然大悟,面对第二道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付德明.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2013(18)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9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 学生在课桌上死板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的学习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地及时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此,我个人认为, 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两毛六分钱,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 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动手能力, 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所以, 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 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都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 ”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摘要:什么是小学教育?在广义上来说,小学教育指的是对满六周岁到初中前的孩子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的意旨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做好初步自立生活准备的初级教育.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 篇10
一、创新教材组织, 有效引导学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引导获知。老师钻研教材时, 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相信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科学地组织教材, 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 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 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观念, 营造轻松课堂
知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 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 不迷信权威。柏拉图曾说:“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 启发学生质疑, 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教师一下怔住了, 不过他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 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学生马上忙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在短除以后, 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
三、提高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 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 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 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1.直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直观”具有看得见, 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 教材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 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 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 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 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
2.回归生活,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认识数学, 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 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 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 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3.寓教于乐, 提高学习趣味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它是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 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 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 完成游戏任务。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 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 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 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 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相互交流学习,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加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篇1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精神明显不足。那么,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这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我们应该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数学的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在创设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应成为教学的主体。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积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调查本班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调查课外活动的情况;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技能。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学习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过去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认识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皮球、易拉罐瓶子等)上课时,我就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分类以后,你能说出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说出相应的分类标准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进行分类,调动已有的分类经验进行探索,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能滚和不能滚分,还有的按形状分。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重光.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第9期;
[2] 康宝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吉林教育》2008第16期.
(上接第82页)海一支歌”拓宽了儿童学习的空间,唤起了儿童无限的遐想,引发了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小贝壳的彩色图画,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海滩情境中,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认清小贝壳的特征,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先是根据诗的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然后确定朗读的轻重音(用“·”表示),这样,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音的美。久而久之,学生不但锻炼了朗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三、朗读评价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06-10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10-24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10-20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01-26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06-03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07-11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08-17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12-02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批改12-08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思考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