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1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数学人才被社会大量需求, 数学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工具。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学好数学,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小学生的童年欢乐, 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不断探索, 大胆创新, 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获得了快乐。
1.设置疑问, 激发兴趣
调查研究表明,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有针对的设置疑问,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因势利导, 利用启发点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有技巧的设置疑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很多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导入都要设计启发点, 启发点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 必须具有渐进性和分化性, 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 将新知识分化为旧知识, 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关键性的问题, 就像医生在看病的时候要找到主要病症一样, 攻克主要困难。犹如学习倍数知识时, 解题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数为标准, 然后在根据题目找到其他数和标准数的倍数关系, 这样就很容易得出标准数了。例如:张强用270 元买了一件外衣, 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外衣比鞋贵140 元, 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 元, 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 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270 元, 差是210元。外衣和鞋价之和= (270+210) ÷2=240 (元) 。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 因此鞋价= (240-140) ÷2=50 (元) 。答:买这双鞋花50元。
2.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2.1 鼓励学生多感受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 又必将回归到生活中, 鼓励学生感受生活, 其实也是数学学习的必经阶段,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数学,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这要比仅仅从课本上学习效果要好的多, 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生活中家长带领孩子去商场购物时, 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打折后的价钱是多少、几种不同商品加起来多少钱, 把原本抽象的数学题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学习使人印象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受生活, 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这不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 更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和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真正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结合教学中插入实际问题
课改以前的课堂教学太过于僵硬和模式化, 因此同学们在听课时难免觉得枯燥难懂, 打击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扼杀了同学和老师的思维, 使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化”, 降低了课堂效率。老师讲课时应当创设生活情境, 让同学们感觉生活和数学是息息相关的, 赋予数学生命力, 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的亲和力, 促使同学们乐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题, 例如在讲百分数的问题时, 可以举例:“妈妈买一件毛衣原价50 元, 现在打8 折进行促销, 问现在这件毛衣多少钱?”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能够很快的算出结果。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 不但可以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而且增长了社会经验, 取得双赢的效果。
3.全面思考, 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功的方法不止一个, 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 寻找时间最短、计算最少、方法最简单的解题方法。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平台,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组织探究、交流活动, 最终达到让学生爱学、乐学、能学、会学的目的。例如:有若干只鸡与兔, 共有14 头, 48 足。求鸡与兔各多少? (1) 假设法:假设全是鸡:2×14=28 (只) 鸡脚比总脚数少:48-28=20 (只) 兔:20÷ (4-2) =10 (只) 鸡:14-10=4 (只) (2) 一元一次方程:解:设兔有x只, 则鸡有 (48-x) 只。4x+2 (14-x) =48 4x+28-2x=48 2x=48-28 2x=20 x=10 则有鸡:14-10=4 (只) 。
实践证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小学快乐课堂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旦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定要努力学习, 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国数学家说过:“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绘画可以赏心悦目, 哲学可以明智, 但是数学不但可以拥有上述的一切, 而且可以获得快乐。”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 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思维,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认识1~10的数;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3、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
【教学难点】理解基数、序数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猜一猜
活动目标:通过猜一猜活动,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一位小动物要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你猜它是谁?
2.到底是哪一种动物呢?它有两只长耳朵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电脑出示:小白兔)
3.可爱的小白兔给我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略)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_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活动二:夸夸美丽的家园
活动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10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通过夸夸美丽的家园活动,启迪智慧,拓宽思路,培养观察能力,丰富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
1.(指着画面)这真是-个美丽的家园,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小白兔一定感到很快乐。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谁能说出图上哪些东西的个数是“1”?(生自由说)
3.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的个数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1”来表示。(电脑出示“1”)“1”的威力可真大,它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可以表示由许多个萝卜组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一座高山,一颗小草等。
(电脑同时闪动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座高山、一颗小草。)
4.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的身体和周围,有哪些事物能用“1”表示?(让学生自由说,教师同时举起实物或做手势。)
5.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说得好,(抓住现场:举起一本书,说这是1本书,再拿来1本书,合起来就是2本书,可以用“2”来表示。)谁来说2还能表示什么?
6.那3能表示什么?4能表示什么?(同桌互相说)。昨天我们认识了1--10的数,请你选1个数和小组的小朋友一起说。
[设计意图: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概括,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认数这个知识点。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零乱的认数顺序进行整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和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培养]
活动三:小小足球场
活动目标:通过小小足球场活动,理解基数和序数,初步培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刚才同学们说得挺好的,现在我们带着小白兔去足球场看看:(图略)足球场上正举行一场精彩的比赛,你们发现了没有,每个运动员身上都有一个数,这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2.老师小结:对,衣服上的数可以表示号码、也可以表示是第几个运动员。请同学们指着图,自己读一读运动员身上的号码。
3.问:有几个号码?有10个号码就表示有几个运动员?
4.思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要排队,他们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5.实际操作:现在我们按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请10个同学来当运动员(每人手中拿有一个数)。请运动员听口令,现在我们按1、2、3、4......的顺序排队,看谁排得又快又好?请同学们看图,你喜欢几号运动员?你喜欢的运动员他排正确了吗?你自己上来数一数。(如有同学说他喜欢8号,当他数到8号运动员时,引导他说出:“8号运动员正好排队伍中的第8个。”)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从1号到8号共有8个运动员。
6.我们要向这些小朋友学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小足球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数和序数。这个过程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会判断正误的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l
活动四:练一练
活动目标:通过练一练活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好啦,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图见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5页)
今天小聪和我们一块玩”找朋友“的游戏,小聪已经找到1的好朋友是一架飞机,问:“你们能帮其他数找到好朋友吗?”请同学们把好朋友用线连起来。,
2.请同学们数一数、画一画。
3.每组图中,把与左边同样多的部分圈起来。
4.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现在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请你们把教室或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在小脑袋里,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在练习题设计上,注意兼顾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最后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快乐的家园》优选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对“1”进行认识,并且从1引申到2、3、4的学习.
2.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1、2、3、4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补充资料“结绳计数”,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点评:以结绳计数的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点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1”的概念.)
2.(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点评: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点评:由“1”的学习,引申到2、3、4的学习,学生借助已知的方法自主学习.)
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如果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点评:组建小足球队,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活力.在老师示范性的采访后,学生在模仿提问中,感知序数.)
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快乐的家园》优选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数“1、2、3、4”的含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二)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漂亮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 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演示课件:漂亮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三)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四)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假如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 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五)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快乐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快乐教育
引言
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和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结合课堂的教学实践,作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这句话阐述的不仅是“快乐教育”的内涵,更是教学成功的一条内在规则。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呢?
一、小学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小学基础教育受到了家长和老师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纵观全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填鸭式的教学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教,学生则坐在课桌旁认认真真地听,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都是如此。课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往往会给小学生布置太多的家庭作业。不单单是老师,家长更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在周末和寒暑假,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奥数班,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智力比赛。其结果是:我们的小学生厌恶数学者有之,谈数学色变者有之。鉴于此,我们的教育学家提出了“减负”二字,在教育界提倡贯彻“快乐教育”理念。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下,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贯彻快乐教育理念,也只不过是学他人的方法,课堂中的游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笔者长期从事于教学一线,在认真阅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后,提出了以下快乐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同方法。
二、寓教于乐的不同方法
江苏是教育大省,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南京的小学数学教育水平更是排在全省前列。笔者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家庭背景和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笔者所在班级学生数学水平迥异。刚开学时,笔者作了一个调查,其中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到了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34%,不喜欢也不不讨厌数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21%,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45%。
1.设置快乐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质,教师在数学中,应该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既要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更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体的活动场景,让小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数学。下面试举一例。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中》,课文设置的是用小棒摆三角形来进行教学。笔者一改常态,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采用作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正式上课前笔者告诉学生,今天要做一个游戏,需要3-5个小朋友首先站到讲台上,学生纷纷举手。这在一开头就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快乐的游戏气氛中。随后,笔者选取了4个戴着漂亮发卡的女孩子,上台之前夸她们勇气可嘉,根据儿童心理学,漂亮的发卡更容易使其他同学集中到这4人身上。夸她们是想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a×3,a代表的是数字。笔者首先让一个女学生伸出一只手,并告诉学生这有5个手指,在黑板上写生1×5,接着另外一个学生伸出另外一只手,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手指,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是10个手指,笔者又在黑板上写上2×5,接着笔者让所有4个学生都伸一只手,学生很快就说:4×5。在学生答完的一刹那,笔者让4个学生又伸出了另外一只手,然后在黑板上写上a×5。于是笔者问学生,a是多少,马上就有学生回答a是8。游戏到这,笔者让4位学生回到座位上,并告诉学生:我们的英语字母有一个神奇的功能:用来表示数字。比如黑板上的8可以用a表示,5可以用b表示。就这样,一开始学生通过做游戏明白了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用数字表示字母。
2.培养小学生快乐的学习习惯
若想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只在数学教学的某个环节创设快乐的情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竭力培养小学生快乐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游戏或适合小学生的娱乐节目。比如在小学二年级乘法口诀的学习中,笔者可以自创歌曲,让学生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尽情歌唱口诀,回到家里,学生照样可以和家长一起唱。通过学习歌曲,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还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真可谓一举三得。
结语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已有若干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采用快乐教学,收效显著。据统计,现在笔者所在班级喜欢数学的小学生由刚开学的34%上升到71%,不喜欢也不不讨厌数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14%,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5%。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著,雒真真,齐梦珠译.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 青岛出版社,2012.
[2]张燕婴译注. 论语·雍也第六[M]. 中华书局,2006.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4
据心理学研究测试表明,情绪虽然带有主观色彩,但对智力活动能否顺利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调查中30%喜欢上数学课孩子, 其喜欢理由之一接近50%选择喜欢数学老师. 其实在人的内心深处有喜欢、自信、乐观等正能量情绪推动个体前进与发展; 也有诸如消极的情感如厌恶、自卑、悲观等,则会阻碍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与活动. 因此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正是从乐观情绪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出发而提出的. 所谓的快乐教学, 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出发,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官中掌握新知. 简而言之, 即小学数学应该教者乐之,学者亦乐之!
一、阳光乐观,让学生乐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如果校园里的老师有笑容,学生就有笑容;如果老师面容严肃,学生就惧怕他,那么逃课就是难免的事.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孩子来说, 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情绪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其他人的表情、言语对他们的情感表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为授业解惑者, 我们快乐,学生则快乐;我们焦躁,学生则焦灼. 可见,阳光心态相当于一剂药方中的“药引”,“药引”恰当,当然水到渠成. 在吴正宪、钱守望等众多教学名师的课堂上,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抖擞的精神、深厚的教学功底,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与教学语言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让学生在40分钟课程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其中一个孩子在课后深情地拥抱吴正宪老师,并说我想一辈子跟你学数学. 我想,要获得学生如此的爱戴,为师者必须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因此,每天进教室之前首先得调整好心态,让身心沐浴着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自己的神经,伴随课堂教学推进,进入数学领地求知与探索,所谓愉快数学才会成为可能.
二、新颖导入,让学生乐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呈现“乐享其中”的艺术氛围,首先必须从导入这个环节切入. 恰当、新颖的教学导入艺术,可以起到聚焦群体且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利用姚明,科比还有老师之间的较量导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学境.
三、尝试解决,让学生乐创
1. 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如果你问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90%的孩子肯定回答“玩”.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脱离幼儿园“玩” 的世界,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行为约束力较差,有效注意时间短. 因此低段课堂就得让他们 “玩中取乐, 乐中获知”,例如,执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了“凑十法找朋友”这个游戏环节,孩子头上戴着老师制作的数字皇冠站在讲台上,台下同样头戴皇冠的孩子,伴随着音乐,根据游戏规则———如果头饰上的数能组成十(如:1和9组成10;2和8组成10,“3”和“7”是一组好朋友,“4”和“6”是一组好朋友. )上台找朋友. 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感知“凑十法”这个数学概念,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既巩固了新知学习,又适当调节学生注意力,便于接下来学习,一举数得,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2. 在动手操作中,淋漓尽致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手促进脑的开发,使它更加聪明;同样脑亦促进手的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表达工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若结合课程设计,适时辅助教、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寻找结论等,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到圆柱、圆锥间存在倍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忽略等底、等高这一前提,为了扫清障碍,在小组中我准备了几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 实验结果汇报阶段, 有的小组得不到理想中结论V=1/3sh. 难道是书本的结论有误吗? 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能“得偿所愿”,有的小组“事与愿违”,请认真观察、比较各组所用的学具,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与小组活动中用等底等高的圆柱、 圆锥实验得到正确结论小组对比,然后小组成员分析、讨论, 找出症结———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于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在学生的动手实验、 亲身体验中突破. 我认为数学课堂应注重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这一过程中既渗透猜想———验证数学思想,又让学生手脑得到发展,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数学结论更加记忆深刻.
(三)在动画演示中,生动形象的学习
伴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其惟妙惟肖、色彩鲜明的图片及动画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它还将抽象的数学具体且形象化.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其动态画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其立体、直观特点更易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 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其重点是会读写钟面上的整时,难点是探索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如何直观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本节课执教老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借助哆啦A梦这个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贯穿整节课,课堂上以玩为主线,导入部分请出哆啦A梦,通过猜谜语得礼物(课件出示谜语:嘀哒嘀哒,嘀哒嘀哒,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配合音乐,课堂既灵动,又调动学生身心细胞,又揭示课题,一举数得.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钟表店里各种钟表环节,依托课件出示哆啦a梦带来的宝贝:挂钟、手表、电子表......琳琅满目钟表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认识了解钟面的结构意愿. 在自主参与,整体感知整时后,再次利用哆啦A梦一天时间安排,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间哆啦A梦在做什么? 巩固了新知,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通过哆啦A梦这个动画人物,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恰如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掌握了数学知识,因此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在讨论交流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如果数学学习活动单靠死记硬背或“依葫芦画瓢”则是无效的, 有效数学学习之一应该是学生间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课堂中一个问题抛出, 首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紧接着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探讨,营造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学习参与者氛围,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听与说的过程,还可以间接从倾听他人观点或方法中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以便于在解决问题时能对解题思路、过程理解更全面.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关注小组成员实际情况,结合学习报告单,开展有实效性讨论交流. 在此过程,教师应深入小组,了解各组活动进展情况,对于存在困难小组适时予以点拨,并搜集各种信息,便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搭配的学问”时,通过设计玲玲出席晚会现在有2件上衣,3件下衣,如果只能选择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进行搭配,她可以有几种选择? 导入新课. 在探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并记录下来, 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选取了学具摆放法、文字书写法、连线法、算术法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新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又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理解运用,让学生乐练
在学习新知后,通过层次性的练习可以达到对新知的巩固和检验效果.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童心未泯且好胜心强这一特点, 在这一环节设计时, 教师可采取竞赛的形式, 将练习设计成阶梯型闯关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闯关夺宝,让孩子沉浸在披荆斩棘,勇于攀登,夺取胜利的学习氛围中. 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还要精心挑选练习,编制竞赛题,避免太容易或太难两个极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让每个学生鲜明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让每名学生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乐思
作为师者,我们不应将学生培养成解题机器,单纯让学生为了解题而学习,更多是应该教会孩子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生活的工具、帮手,即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比如在学习完《比例尺》 后,让学生结合比例尺知识,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幅平面图. 在学习完《比例的意义》后,设计一个思考题: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长2米,竹竿影长3米,铁塔影长15米,求铁塔实际高度. 通过设计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 让学生有意识去关注周围世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应用,这既是新课程理念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要求.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5
1、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教具准备:学生每人10个彩色小圆片,白纸一组8张;挂图1幅;动物数只;幻灯片若干;奖品若干。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过渡语言):(放音乐)春天,气候温暖,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提示:展示挂图。(过渡语言):谁来介绍一下?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A同学你来。(能说完整话吗?)(评析语言:)(你成功了!回答得棒极了!)我们现在来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谁来试一试!H同学你胆子大一些!试试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鸭□只 小松鼠□只 孔雀□只猴子□只 小鸟□只 小鸡□只(用惊喜的语气肯定,我们大家向他学习!)(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过渡语言:)玩耍既轻松又愉快是很好玩,现在我们边看他们玩耍边学习数学好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提数学问题吗?(请其他同学口答)回答妙极了!(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学习新的知识---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 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猴子:○○○小鸭:○○○ ○○○(讲解语言:)现在我们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订正:2个)(教学语言:)请再好好想想!想一想上面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怎么表示,A同学你来一说:板书:63=2(评析语言:)猴子有3只,小鸭有6只,按每3只为一组,通过在小鸭的数量上圈一圈,我们发现6只小鸭里面有(2)份3只小猴那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用算式表示就是63=2。板书: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2)倍。(讲解语言:)现在要注意的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2后面不要写倍字。(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每个小组发一张表。(小组活动)(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小红旗。)教学语言: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量;过渡语言: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教学语言:B同学你来回答。(小结性语言:每2只一组,8只小鸡里面有4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所以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实物投影出示问题。小结性语言:我们通过前面的应用题的练习知道了这样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份另一个数那么多?用除法来计算!下面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道应用题;教师读题一遍。(1)鸭子数是松鼠的()倍。□○□=□(2)猴子数是孔雀的()倍。□○□=□(3)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教学语言: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有困难的同学别泄气,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讲解语言)然后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你回答得棒极了,哪组还有更好的?)(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4、过渡语言: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口头提问,教师板书: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倍。小鸟的只数是小鸭的()倍。小鸟的只数是小猴的()倍。教学语言:现在我们来看问题口答,D同学你说一说用算式怎么表示。
三、课时练习。
1、教学语言: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题。老鼠数是小猫的□倍。蜻蜓数是蝴蝶的□倍。□○□=□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看第一图和第二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⑵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呢就用学具画一画,圈一圈。⑶评析语言:
2、教学语言:现在找到练一练的第2题。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倍。□○□=□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观察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说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⑵独立填空列式。⑶评析语言:用8个小圆片代表淘气有8个南瓜那么高,用3个小圆片代表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高。~~~
3、教学语言:找出练一练第3题。讲解语言: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见下表。⑴下雨□天,晴天□天,多云□天。⑵晴天的天数是下鱼的□倍。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①独立完成。②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四、课堂评价。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五、课堂小结。小结性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一种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多?所以用除法来计算!好了以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本领,就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学会了解决。
五、(附)板书设计:快乐的动物
1、小鸭只数是小猴只数的()倍?(想: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个3只小猴那么多?)□○□=□
快乐的数学教育 篇6
我们暂时还是先把那些数字卡片、计算公式都统统扔到一边去吧!从现在起,不要再给孩子布置这种作业了!要知道,他们以后会有足够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这些东西。
现在,你的目标是用最大的热情和最小的压力,把数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给孩子。
积极一些
也许你从小的数学成绩就不算太好,但是请不要受你自己在数学方面困扰的影响,仍然还是应该把这个奇妙的世界介绍给孩子。而且,你需要明白: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数学可能完全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是一项苛刻的检查。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举个例子,如今数学老师们教学的重点,已经开始把现实世界的活动与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了,让孩子们明白数学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并且很好玩。
天天都要用数学
让孩子看到数学技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你又是如何经常地使用它的。
比如,当你在商店付账的时候;当你在丈量房间尺寸的时候;或者当你在厨房做饭用量杯的时候,你都可以请孩子帮个忙,让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数学。同时,可以对孩子们指出那些他们崇拜的医生啊、建筑师啊、宇航员啊,在他们的工作中,每天都要用数学,数学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扩展数学的领域
请记住,孩子们应该理解的数学概念不仅仅包括数字,它还包括:
识别形状(这幅画中的帆船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辨模式(现在,我们画一个红色的圆圈,然后再画一个蓝色的圆圈,然后又画一个红色的圆圈,然后,应该画什么颜色的圆圈了呢?)
做出对比(这种袜子比那双袜子大还是小呢?)
越早发展出这些能力,将来,你的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几何概念,以及一些更加复杂的数字定义。
随时提出问题
当你在超市、家具店、或者在家计算价格的时候,把你的计算过程大声说出来,并在一些简单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孩子来解答。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向你要一些饼干,你可以说:“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还有4块饼干,如果我给你一块,给你的朋友一块,那还会有几块可以给爸爸妈妈呢?”
鼓励你的孩子算出自己的答案,并鼓励他勇敢地说出来。记住:得出正确的答案并不比孩子“在计算”的这个过程更重要。如果你想让问题变得更有趣一些,你可以把所有的饼干都给孩子,然后让他自己算出爸爸妈妈一个都没有了——不要小看这种答案是“零”的计算游戏,孩子们会非常喜欢玩。
让你的孩子使用计算器
孩子们都喜欢小玩意,喜欢在计算器上做加减,这种操纵数字的方式,会让他们非常兴奋。即使他们还太小,还不能理解计算器究竟是做什么的,但小小计算器能引发的兴趣绝对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有趣的家庭游戏,能让孩子发展数学技能
把物品按照形状、大小、颜色来排列
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方法,让孩子学习数学的概念。忘记那些数学卡片和数字训练吧,如果你希望孩子爱上数学,那么就应该展示给他们看:数学是如何有趣地出现在每天的生活中,这能让他们在开始上学的时候,非常迫切地想要了解数学。
做一次数字的远行狩猎
当你在城市街道上开车的时候,让孩子注意寻找街上的各种数字显示,比如商店招牌、汽车牌照、街道号码等。当孩子发现一个的时候,让他大声说出来。
打电话
在纸上写下一个朋友或者家人的电话号码,然后让孩子读着去拨这个电话,这让他们有机会练习从左到右读出数字。
数你周围所有的东西
数数排队的有几个人?图书馆的台阶有几级?人行道边的树有几棵?
清点家庭用品
把所有的刀、叉、勺从抽屉里拿出来,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分类归组,然后数一数每组里面有几只。同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整理袜子抽屉(按颜色或者大小),整理玩具(比如把所有的熊玩具放在一起等。)
小饼干游戏
假如孩子今天吃的是小金鱼形状的饼干,那么你可以在白纸上画一张金鱼缸的图,然后把金鱼饼干放进去,让你的孩子数数鱼缸里有几只小鱼々然后可以把金鱼饼干再拿出来一些。让孩子再数还剩几只?(如果是狗 熊饼干的话,可以画一片森林之类的。)
在房间里找形状
让孩子在房间里找正方形的东西、圆形的东西、三角形的东西、星星形的……任何一种形状。孩子会非常乐意在每个角落里寻找。并且画出来。
制作一本计算手册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可以翻阅一些旧的目录和杂志,你们可以一起计算每一页上的照片、图片,也可以把书中出现的数字都剪下来,按照大小排列,并粘在白纸上。
模板游戏
举个例子,可以给你的孩子一些绿色和紫色的葡萄,让他把它们列队成不同的模式:紫——绿——紫——绿,或者是绿——绿——紫——绿——绿等等。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在自然中的模式,比如毛毛虫身上的花纹,蜗牛或者乌龟背上的纹路,蝴蝶翅膀上的假眼,或者就是那些成对儿生长的东西,比如眼睛、耳朵、果实的核等。这类游戏可以发展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
听有节奏的歌曲
“3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摔倒了,头上起大包;2只小猴子,跳上了小床,一只睡着了,肚子吃饱饱;3只小猴子……”任何这样有数字变化的歌谣都能把基本的数字概念介绍给孩子。
美味的数字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7
如何实现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下面举一个数学单元的教学情况谈谈我的一些粗浅尝试。
四年级“升的认识”是国标本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 它和“毫升的认识”被单列一个单元。教材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升”和“毫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以外, 关注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知的过程, 积累丰富的表象, 从而真正感悟1升和1毫升有多少, 初步建立1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如何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表象, 我选用了学生生活中常见或常用到的瓶瓶罐罐,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习的场所不局限于课堂, 走进生活, 走向社会, 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充实, 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走进课堂, 教室成了快乐的海洋。锅碗瓢盆是孩子们家里的餐具及日常生活用品, 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 有着特殊的感情。课上, 孩子们非常想了解平时用的汤勺大约多少毫升, 一只饭碗大约多少容量。他们每一个都饶有兴致地做实验, 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好一杯水、一壶水、一个酱油瓶、一瓶色拉油……大约多少毫升。听到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得牢, 亲身做过的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毫升、升的认识由理性到感性时,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课堂实践活动美妙的“杯琴”使孩子们过了一把调琴师的瘾。一排排普通的杯子、碗、瓶子都成了孩子们手中的乐器。随着水量的不断调整, 听到了一个个较为清晰的音符, 接着一曲曲熟悉的歌曲在孩子们小棒的敲击下诞生了, 虽然没有专门的乐器演奏那么动听, 但孩子们欢呼雀跃, 因为这是孩子们的杰作。学生只有手脑并用, 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 才能培养出独特的创新思维来, 并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走进生活, 家成了孩子们实验的乐园。孩子们把在课堂上自己亲自制作的1升的量器带到家里, 家里凡是能盛液体的容器都成了实验的对象。他们很想知道一个水池到底能容纳多少升水, 放满一浴缸水大约多少升等等。水池、浴缸都成了他们探究的对象, 他们先估测, 然后在家长的协助下一升升地认真测量, 做好记录, 而测量过程又比较轻松愉快, 似乎在做亲子游戏。孩子们从实验中感知到物体的容量大小, 同时随着一升一升的水的流失, 也促使学生产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走向社会, 商场成了学习的第二课堂。孩子们认识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后, 等到家里的器皿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 他们就会利用空闲时间, 和父母亲一起到商店购物的时候进行更多的了解, 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做单位的, 各是多少毫升, 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 各是多少升。孩子们在商场里穿梭寻找、记录, 不时有惊喜的发现, 这样的学习真是不亦乐乎。孩子们在其中感受、体悟、探寻, 亲身经历, 获得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走向社区, 人人做了快乐宣传员。学习了升和毫升后, 课本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献血的知识。孩子们了解到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的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 平时大约有3200~4000毫升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 大约有800~1000毫升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器官内。义务鲜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献血后, 器官内储存的血液马上就会补充上来, 而且人体还会制造出新的血液。献血不影响健康的知识。孩子们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宣传, 向亲戚朋友宣传, 让大家对献血有了正确认识, 懂得了责任和义务, 学会去关爱他人。
畅谈初中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8
一、两大误区
“快乐教育”的理念已深入许多中小学校, 也被许多老师所接受.怎样实施“快乐教育”, 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用快乐的心情来接受知识, 将“快乐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建立快乐、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许多教师正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遗憾的是, 很多教师虽想尽了各种办法,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仍然感觉力不从心, 障碍重重.究其原因, 是许多老师对“快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存在误区.
误区一:“快乐教育”只是学生的快乐
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快乐, 就能达到快乐教育的效果.但身心疲惫、神情忧郁的教师永远不会带给学生真正的快乐.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 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 他便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 他便学会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呢?我想, 他一定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行为是营造快乐环境的根本与载体, 是学生快乐的源泉.只有快乐的教师才会给学生真正的快乐.所以, 作为教师, 先问问自己:“我快乐吗?”首先, 教师应把教书当做一种快乐的事业, 用真爱浇灌学生的心灵.每天, 当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时, 教师心里应充满快乐和期待, 而并非出于无奈.其次, 教师不应该对工作环境过多抱怨, 不应该抱怨自己的学生不够优秀, 也不要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再次, 妥善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带有极强的群体性, 所以应与同事在教学中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 对同事的工作乐于提供帮助和支持.当一位教师在工作中处处都能得到有效的配合, 那他怎么会不是快乐的教师呢?最后, 教师应在生活中享受职业以外的快乐.虽身为教师, 但业余生活可以丰富多彩.在教书之余, 可以静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从事自己喜爱的户外活动, 并将自己的心得用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快乐.
“快乐教育”不只是学生的快乐, 只有当快乐的教师感受着、传播着真正快乐的时候, 他与他的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最终形成“快乐教育”的共振.
误区二:片面地把“快乐教育”理解为课堂上让学生“愉快”、让学生“放松”地学习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游戏、活动, 在作业方面没有负担, 就是“快乐教育”了.于是, 学习中, 老师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繁多花样, 课堂上变得热热闹闹, 学生们似乎也非常快乐.我们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 不分课的类型、教学内容, 不论学习内容掌握如何, 把快乐教学演化成课堂的妙趣横生的学生表演、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 教师诸多的赞扬声, 学生快乐的呼叫声.这种形式表面上看固然很好, 但遗憾的是花哨太多.家庭作业呢, 布置得少, 受到学生的拥护.这难道是“快乐教育”?例如, 我曾经听过一节关于“圆的轴对称性”教学的公开课, 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关于“圆的轴对称性”的图片, 也让学生自主回答图形中的特点, 整堂课气氛活跃, 学生非常开心, 但老师始终没有重视这节内容中的“垂径定理”原理的讲解, 只是一味地调动课堂气氛, 让学生快乐.课后学生的反馈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很好地利用那宝贵的45分钟.快乐教育的课堂, 改变的应该是老师陈旧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对学生学习要求、目标的降低.老师应该运用新颖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应改变过去那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 取而代之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既巩固所学知识, 又提高综合能力的作业, 而不是简单地取消或减少作业, 或是只追求作业形式的“花”而没有实际作用的作业.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两方面入手, 开展真正的“快乐教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 体现在引发兴趣的导入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融洽畅达的沟通美;回味无穷的结尾美.“快乐教育”要想让学生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充满美的感受, 获得快乐, 就必须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创设生动活泼的乐学气氛, 倡导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 引导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 使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1.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因素,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思维活跃, 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 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 好动、爱玩的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而在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我们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 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 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 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
(1) 针对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 不妨使教学过程动态化
初中数学教材中只有静止的文字、图片、符号, 缺乏立体感和动感.因此, 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 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 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 借助模型、电脑软件等把这些静止的知识立体地、动态地呈现, 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 针对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 不妨设计一些参与性的教学环节
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的实践和交流活动将使数学问题更具有挑战性,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交流也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几何图形的剪拼问题, 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 自主参与, 积极交流, 真正做到“玩中学”.
(3) 针对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不妨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标已确定, 教学内容已明确的条件下, 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特别重要, 并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每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都有一套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方法虽然成熟, 如果没有变化, 天长日久学生也容易厌倦, 所以教学中要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以新颖、奇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如在讲解无理数一节时, 可以从《无理数与谋杀案》的故事讲起, 相信一定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2.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为根本,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快乐因素, 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教学大纲是开展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而钻研教科书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数学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 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 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有明显的快乐教学因素.虽说现代初中数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有体现, 浙教版教材中的“节前语”、“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等;人教版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及图形的变换、实习作业等都为快乐教育提供了素材.但还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 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挖掘, 发现教材中的快乐因素.
(1) 生动处理枯燥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过于枯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 而对枯燥的数学问题的生动处理将有效地消除这一障碍.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尝试, 发现数学课上学生喜爱听其他学科的知识, 而在其他课上学生对数学知识很感兴趣, 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综合性问题并不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在讲纯数学问题时, 总是加入一点其他学科的元素, 还时不时地与学生一同探讨甚至向同学们请教相关的知识.例如讲解反比例函数时, 加入科学学科中有关压强的元素, 学生很感兴趣, 特别是许多学生想在数学老师这个“外行”面前露一手, 因此非常积极.不过, 处理这类问题时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始终坚持这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能改变教学的目标.
(2) 具体处理抽象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过于抽象使得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深不可测, 由此知难而退.因此, 在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时, 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 学生不仅感到好学, 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圆的相关概念时, 学生对圆和圆面的区别难以理解, 这直接造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的混乱.当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先演示一个点 (圆心) , 再画出许多个到这个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 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而非一个面.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处理, 使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
(3) 多元化处理单一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一致认可, 既科学又合理, 但教材中的习题受其本身的局限, 形式比较单一.因此, 要让学生快乐而主动地接受练习就必须对习题进行适当处理, 完成作业的形式适当改变.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总之这些习题的处理方法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特点恰当运用.除此之外, 在习题设置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增加题型, 如具有情景的趣味题、便于操作的游戏题、朗朗上口的歌谣题等.多元化地处理让学生感到一成不变的问题, 就能克服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4) 动态处理静态的数学问题
静态的数学问题中往往蕴涵着变幻无穷的数学知识和神奇的数学规律, 而学生却往往只能看见表面现象, 这是因为学生对静止的问题缺乏兴趣, 难以集中注意力, 当然也就不愿去主动思考.如果对静态的数学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 则更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 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 在圆锥的侧面积面积公式的教学中, 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意义难以理清, 对公式的推理过程不能接受, 进而对这节内容的学习毫无乐趣, 最后只求背下公式了事, 这完全违背了本节教材设计的初衷.所以这节课教师应尽量详尽地用手动或多媒体辅助展示立体侧面变化至平面图形的过程, 并让学生自主观察半径、母线等元素的变化情况.这一动态过程显然抓住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而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追寻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9
一、把微笑带入课堂
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轻松的事情,我们教师的良好面部表情与情绪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是感染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教师亲切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能够给课堂奠定安详、愉快的基调。微笑是一名职业教师的需要,当我们推门走向教室的时候,就应该像演员走向舞台似的立刻进入角色,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能把情绪带进教室,如果把不愉快传染给我们的学生,这节课必定会失败。因此,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教师就要带上甜美的微笑进入教室,让微笑感染学生,带给学生好心情,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才会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总是微笑着出现在学生面前,从不把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学生也会在我的微笑中快乐起来。
二、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能够让我们的讲课变得诙谐、睿智、风趣,有助于我们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研究表明:学生上课注意力一般持续时间为15~25分钟,时间久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会更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学习“认识人民币” 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同学们,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孩子们,如果你与钱交了朋友,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会来到你身边,你一定会感到特别高兴,是吗?今天它来了,你们迎接它们吧———”正是这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三、采用游戏教学法
大量事实证明:一节课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小学生好动活泼,他们的集中注意时间短,理解能力虽差,但模仿能力较强,因此,他们不适应“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使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示范讲解,学生也不一定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可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则会改变这一现象。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儿童的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激发学生这种兴趣的方式是游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法。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图形卡,我叫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随便摸出一张说出这个图形的名字,如果他说对了,我们给他鼓掌,如果说错了,我们就重新找一位同学上台抽取,好不好?”学生正是在游戏中产生了学习兴趣,进入了“乐学”之门。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他们的情感因素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努力给学生构建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两位数相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等课时,我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是快乐的。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并不长,也不太稳定,而学生常常只关注有趣的事情。小学生正处于一个爱玩儿的年纪,游戏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够高效率地将老师所要教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个大家一起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数字,A同学拿到了数字5,B同学拿到了数字2,老师可以说A同学和B同学加到一起变成了哪个同学?让同学们自己去找是谁拿到了数字7,这样学生一直处于一个好奇兴奋的状态,加减法的运算也在无形中掌握了,对于教学来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老师可以偶尔举行一些小竞赛来实现快乐教学
小学生普遍都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如果老师举办一些小竞赛准备一些小奖品的话,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氛围。老师可以时常举办一些小竞赛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例如:小学生初学乘除法的时候,入门的学习就是九九乘法表,那么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九九乘法表背诵大赛,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准确地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然后对准确背下来的学生给一些小奖品,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出一些题目“3+1=?4×5=?7+8=?”等等,让同学们自己去计算,看谁能最快、最准确地给出答案,从而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采取小竞赛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老师不能常用,因为这样会使一些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要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状态。
三、将枯燥的课堂内容转化为故事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比较喜欢听故事的阶段,他们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往往没有多大兴趣,反而对故事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老师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学的效率会高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高很多。例如:老师在讲授分数的时候,可以把枯燥的分数变换成小故事来讲给学生听,比如说小明有一个苹果,但是他有四个好朋友,小明想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好朋友,那么每个人得到的就是四分之一,如果小明自己也想吃这个苹果,把自己也算进去,五个人进行平分的话,那么每个人得到的就会是五分之一;再如树上有十只小鸟高兴地聊着天,突然有一只小鸟说饿了,要去找点吃的,然后就飞走了,紧接着又有两只小鸟也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只小鸟跟它们玩耍,请问这个过程中小鸟数量的变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枯燥的知识转换成学生爱听的故事或者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愿意接受,因为这些都是现实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有趣。
四、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实现学生互助,快乐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思维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所以,老师讲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如果老师再讲下去,已经懂了的学生也就不愿意听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帮助,增进友谊,实现快乐学习。例如:老师在讲约分的概念时,有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理解那么快,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组,让那些已经掌握的学生去帮助还没有完全接受的学生,这样,已经会了的学生又加深了一遍记忆,还不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也加深了理解,这种形式对于教学而言既能节省老师上课的精力,又能使学生之间增加友谊。
新的课程标准的环境下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要创建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那么老师要做到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学生想学的是什么,怎么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把知识吸收到脑子里,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但是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所有的学生,所以,具体针对哪些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去研究、去探索了。总之,我们的教学一定是进步的,一定会让学生越来越快乐。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快乐情境”的创设 篇11
一、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学。数学本身是一门研究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实际生活,因此要把数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学生认识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结合教材,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们用自愿从家带来的玩具,生活用品以及身边的学习文具,开办“小百货商店”。首先让学生们通过在日常生活购物中,利用积累的经验,给这些“商品”标上合理的价格。其次,选出一名售货员,若干名顾客,模拟超市买卖活动,通过付钱,找零等一系列活动,来认识元角分,并请一位监督员在旁边监督,及时指出售货员的失误情况,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爱惜人民币,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二、创设游戏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节课四十分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在这种来源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特别适用于计算练习课与复习课。计算练习复习课,大家都无所适从,要不一题一题做练习,要不分类做练习,的确枯燥,不知不觉成了我们数学老师心中最头疼的事。对于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单纯地出示练习复习材料让学生直接练习,仅仅是停留在对知识简单复习上,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根据练习复习内容,用游戏活动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枯燥的练习复习课就会变得有趣有益。 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如我在讲解方程时,首先让学生们分组,通过用天平称物品,来观察天平平衡时,两边托盘里的重量有什么关系,来进入方程的学习中来,来认识方程,来理解方程的含义,在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感受数学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形式多样的,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学性好动,自控能力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学生对形象的图片,实物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激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等矛盾,这种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学习数学时,不再形同嚼蜡,而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学其中。
例如,我在讲三角形的分类时,用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艘大轮船的样子,制成课件,放映给学生们看,声情并茂的图片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而且把他们的注意力也都吸引过来啦,并且很顺利的把一样的三角形分在了一起,达到了这节课我想要的结果。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优美的情景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领会、把握数学,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数学智力、陶冶了他们情操,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了、乏味了。
四、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好胜心马上就被激发了,立即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同学们都争相发言,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在争论中,探究出新知 。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快乐教学 篇12
一、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很大的形象性, 教师应在他们思维过程中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学到知识。40分钟的一堂课, 从开始15~20分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佳时间, 之后学生的注意力渐渐不够集中, 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拍拍手”“说一说”“找朋友”“寻宝”“夺红旗”等数学游戏穿插于教学中, 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课堂上让学生任意摆出各式各样的长方体, 并让学生回答各自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宽、高的乘积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宽×高。这种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法, 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具体。不仅易于理解和记忆, 而且富于儿童乐趣, 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增设快乐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增设快乐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我要学, 我能成”的进取状态。如在讲授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故意让学生随意报数, 教师判断。经过紧张报数与迅速的判断, 学生感到神奇, 萌发了求知欲。然后, 教师才把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传授给学生, 这样, 知识就学得快, 记得牢了。最后, 又搞“我能判”的活动, 让学生同桌进行“你报数, 我来判”的活动, 促使全班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
四、变换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情境的变换能使学生兴趣更浓厚。在教学过程中, 新授课复习与其有关的旧知识, 然后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给学生铺路, 获得新知识。例:教学分数工程问题中的一道例题:一项工程, 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 由乙工程队修建需30天,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例题出现前我首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段路长140米, 甲队每天修15米, 乙队每天修20米, 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一看很简单, 问题同前一道题一样, 也是求工作时间的, 用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此时, 教师提问“工作总量是多少?工作效率是多少?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我们这一节学习的内容, 希望大家认真听, 积极思考。”通过以上问题,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愉快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新知识的浪潮中去。
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教数学
【小学数学的快乐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快乐教育10-07
小学数学快乐教学08-06
小学数学快乐课堂教学08-01
谈小学数学快乐教学法08-11
小学5年级快乐寒假作业本数学答案10-13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10-30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情感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论文07-15
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07-01
小学数学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