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精选9篇)
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 篇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有序展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又要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反思,如何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需要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困惑一:只有“合作学习”,没有“自主探索”,行吗
反思 毫无疑问,“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关键的因素恰又在于我们如何辩证地处理好这对矛盾.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要因材施教.有的内容需要自主探索而不需要合作,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学习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同时学生合作还需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如,怎样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合作中不同角色的作用等).与单纯的追求形式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因此,也可以这样说,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都是学习的不同形式,没有优劣之分,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困惑二:重视算法多样化,省略优化,行吗
当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对是否要强调某种方法而感到举棋不定.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解题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易懂的.而且老师担心,解法一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思维混淆,不知所措,对此我们老师深感困惑.
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正确方法,就应该给予肯定.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不排斥追求算法最优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找到相对最优的算法,使学生懂得追求最优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困惑三:合作交流,如何做到切实有效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多是流于形式.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学困生就玩耍起来……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有些教师也深感困惑.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那么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交流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老师长期的指导.
困惑四:强调改善学习方式,否定接受学习,行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有人把新课程提倡的这种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
反思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接受学习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意味着会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在接受学习实施时密切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把科学的思维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法,多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实施发现学习时,同样要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对他们的创造能力的提高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实,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总是会呈现出从学习条件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接受与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态势,这既是学习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认知需要.不假思索地把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是绝对错误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当然是“活动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但把教师在讲授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一味以机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教材,缺乏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环节的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导致教学的封闭性、被动性、机械性归罪于接受学习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创造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 篇2
龙山学校:许美兰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飞速发展,不仅早已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在教学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示着无比的魅力,就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数学课堂教学,给数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前景。然而,现实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盲目使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过多刺激、过重压力,增加学生负担,造成疲劳,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使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收获
(一)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容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项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学习动机激发起来了,学生就会处于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状况;否则,对整一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这个切入点上善于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健康向上的学习动机,变传统课堂教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数学教学的高效率。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所以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多媒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突破难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在探究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愿望。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中,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了动物王国粮食被偷,要组织动物轮流值班,保护粮食的故事,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一个怎样安排值班人员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解决问题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起到“投石激浪”之功效。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其重点,抓住了它的脉搏,其他相关的内容就会迎刃而解。
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多媒体出示: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它的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一只鸭重3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2/3。这只鸡重多少千克?一个排球定价60元,篮球的价格是排球的5/6。篮球的价格是多少元? 每一道题都在在分率下面点了一个点,在单位“1”的下面用红色的线条重重的划了一下。学生归纳出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后,多媒体配合音响闪烁:单位“1”的量*几/几=几/几对应的量,几/几和几/几对应的量同时多闪两次。将教学重点十分醒目的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的印象。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过去我们上这里时总是强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式相对的两条边用同种颜色的线条飞入,正方形的四条边用一种颜色的线条飞入,帮助学生理解。形象的动画配以动人的音乐,使抽象的几何概念变成具体可感的有声画面。从而形成表象,进而获取知识。
教学中的难点是由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历以及知识的抽象性等因素造成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几何知识、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新知建构带来困难。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来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化难为易。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探究后,多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1)多媒体课件演示同学们的不同的剪拼过程,验证方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统一性。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要沿高剪,平行四边形就可以拼成学过的长方形。(2)运用C多媒体的动画技术,分别移动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进行比较,得到平行四边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3)将学生推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显示出来,并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对比。这样设计,在学生自己动手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的动画技术进行转化演示,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从而顺利地化解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动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在这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如: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可出一组题目,“智慧老爷爷”想考考我们学的怎么样,好吗?他请我们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大家数数看:熊猫有8只,小白兔有4只,天鹅有16只,狮子3只,小猴9只。填空:()是()的()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在复习、练习课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收入信息多、反馈信息快,节省时间的功能。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把复习、练习的知识制成课件,精心设计课时计划。
如: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做练习,做不对的再做。这样有的学生会认为很难算,不想做;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会,不想听,不想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苹果队、香蕉队)进行比赛。把这章内容,设计几组有层次的题目,并用多媒体反馈。一节课下来,同学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我们还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活动课中更能施展它的优越性。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数学活动课,它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最大限度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业题。如有一次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多媒体在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显现出了它的“全貌”,既有阳光的一面,也有很多让人困惑的地方。
(一)教师层面的缺失
1、教师过高估计多媒体的作用,辅助手段变成了主要手段,追求形式,为用而用。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教师是越来越多了,这种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这种认识和做法过分强调了多媒体的教学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
2、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忽视或轻视了教学方法的研究。
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一旦多媒体设施异常,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具模具、板书,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少数教师把以前做好的课件拿来使用,课前不再注重教学内容的演练,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还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以至于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学生层面的缺失
1、多媒体教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来自网络,通过嫁接、改编,变得大体上符合我们的学生实际以后,就搬进了我们的课堂。在者个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画面的色调不统一,动画的出现不协调,风铃声、打字声、爆破声不绝于耳的情况,而这些可能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甚至被爆破声吓一大跳,学生的注意力一旦被分散,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方面。
2、多媒体教学影响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实现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大都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者可7件知识的思路走下去,有时甚至因为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当碰到学生的想法与课件不一致时,由于无法及时演示等原因,要么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要么忽略不管,学生的想法老师难以顾及,学生的主动性不言自退,想象也没底气了。
3、多媒体教学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
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虽然知识变得较为直观,学生更易理解,但却降低了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明显不利,使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一些图表等要表达的本质性内涵。斯宾塞说过:“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所以,如果单纯地把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只有动眼动耳的份,而无动脑的份,就少了思维、想象的余地。所以应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使学生 “跳一跳摘到果子”,而非直接浅层次的呈现。
(三)我们的思考
1、更新教师的观念很重要。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有两种观念需要更新,一种是为技术而技术,看见他人或别的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技术,就趋之若骛;另一种则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省时省力。一次费力作好课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一劳永逸”。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多媒体手段就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教育实践证明,仅仅有形技术(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前充分熟悉教材,认真备课,了解目标对知识点的要求,把握好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提高课件实用性。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切忌为了 5
装门面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且有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东西。第二,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堂课突破一两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第三,内容、形式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注意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最后,在多媒体课件编辑合成过程中,要通过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地在教学中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3、找准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恰当运用多媒体。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会“高效”吗?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不能为使用而使用,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简单易懂的内容演示时间要短,复杂难懂的画面时间要长,甚至要反复几次,重点内容要突出,掌握好放映的最佳时机等。还要注意和其他教学手段的切换协调,防止造成学生眼花缭乱,引起视觉和和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指导纲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周密的多媒体介入方案,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 火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思想分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精神振作;当教学内容重要,需要强化时,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思路受阻,学习困难时,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如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答案及板书内容大胆取舍,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如可以利用学生的一些准确回答来作为板书内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也同样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加深知识的理解,使多媒体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对于一些教学的内容并不适宜利用多媒体,要舍得取舍,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4、板书设计不能少。
有的老师在一堂课下来,黑板“一层不染”,这样不好。一堂课知识结构的梳理一定要留在黑板上,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而且在课堂后几分钟老师可根据板书做知识小结,让学生在大脑中重复放映,可起到巩固的作用。
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喜悦,教师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还要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在教 6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0-01
问 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搞科研,不愿作“与现在教学距离很远的工作”。对于课题研究只有立项而没有成果,申报了课题就把材料束之高阁,不去研究,致使课题研究虎头蛇尾。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张老师说:我搞教育科研,我能考第一,我不搞教育科研也能考第一!李老师说:我们农村教师整天上课,放学后,还要忙着写几科教案,什么时间搞呢?小王老师说:我一毕业就搞课题研究,整整三年,我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可在科研成果评选时,不搞科研的老师的一篇论文也和我一样被评为二等奖,与我三年的工作得到的待遇是相同的!
原 因
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出现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尤其是教育领导者对科学研究认识的不够,未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放在“科研兴教”的位置上,只是喊喊口号,壮壮门面,认为我搞科研了,我就“科研兴校”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只是把它作为获得荣誉的一条途径。
其次,在于教育科研本身。一方面,我们所搞的课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时间过长,课题研究的过程往往不一帆风顺,这样就会使教师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搞课题研究需要理论基础,需要论证,需要设定实验模式,这些高深的东西让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索性“还是让专家去研究吧”;第三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手续太繁琐,实验报告、开题报告、音像资料等,在老师看来,写这些的时间不如辅导几个特长生或学困生见效快;第四方面,教育科研需要的代价让一般学校和教师不能承受,没有活动资金,农村小学连最起码的档案盒都难以购齐,更不用说买资料之类的了。
最后,在于教育科研管理评价体制。没有给予研究者必要的关爱,评价教师时,一般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把教育科研列为一项,致使搞不搞科研对评聘职称、受奖等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有些科研主管部门在评科研成果时,为了充数,显示自己成绩突出,只要是论文就可以评成果,这些都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策 略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不同于其他科研:没有专门的人员;没有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要想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兴校、兴教的作用,我们就应从不同的渠道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实效性。
(一)从领导者的认识入手
教育科研关系的是教育的兴衰,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工程,不能把它只作为喊口号、壮门面的事。作为领导者不仅要认识这一点,还要从思想上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要为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让其知道如何去研究了,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从科研课题本身入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科研课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降低科研管理者手中“自己也不知道达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只要是结合实际工作,只要能说明问题,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应该给予肯定,毕竟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为了发展。
(三)从激励机制入手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4
一、小学数学6个知识点的解析
1.关于“数位”与“位数”。“数位”是指一个 (非零) 自然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区别:“数位”无法比较大小。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 第一位是“个位”, 第二位是“十位”, 第三位是“百位”, 第四位是“千位”, 第五位是“万位”, 等等。平时只说个位数是几, 十位上的数是几。只有数和数可以比较大小。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数位多的数一定大。 ()
分析:本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是:数位不能比较大小。如将题目的条件改为:位数多的数一定大。则题目是对的。
例2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
分析: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 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 即:1、2、3、4、5、6、7、8、9。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关于四则运算。 (1) 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是否互为逆运算?“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这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例如:加法“2+3=5”, 其逆运算为“5-2=3”或“5-3=2”。故此, 加法的逆运算只有减法;减法“5-2=3”, 其逆运算有“5-3=2”或“2+3=5”。故此, 减法的逆运算有减法和加法两种。因此, 只能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而不能说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同理, 也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而不能说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2) 为什么不写“倍”?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 很多学生会自然提出这样的疑问, 例如:“饲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 3只小鸭, 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为什么“12÷3=4”的后面不写“倍”呢?分析:在解答应用题时, 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单位名称。如:12只的“只”;8克的“克”。一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 才能准确地表示出一个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等。但是, “倍”不是单位名称, 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例如, 上面的计算结果“4”, 表示12里面有4个3, 也就是1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所以, 在算式里不写“倍”, 以免“倍”与单位名称发生混淆。 (3) “倍”和“倍数”有什么区别?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了“倍的初步认识”, 认识了概念“倍”, 而在第二学段, 学生又学习了“倍数”这个概念。那么, “倍”和“倍数”这两个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倍”指的是数量关系, 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例如:男生有10人, 女生有30人, 因为“10×3=30”或“30÷10=3”, 我们就说, 女生人数 (30) 是男生人数 (10) 的3倍, 也可以说, 男生人数 (10) 的3倍等于女生人数 (30) 。所以, “倍”其实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商 (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各种表现形式) 。“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例如, 30能被6整除, 30就是6的倍数。可见, “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具有特定的指向性) , 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 (必须为整数) 。同时又应该看到, 30也是6的5倍, 因为6×5=30, “6×5”表示6的5倍。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 “倍”的含义应宽泛于“倍数”, 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
4.关于估算。“估算”教学的策略: (1) 凑整。取整十数、四舍五入。 (2) 取中间数。如, 672+678+673+679≈675×4=2700。 (3) 利用特殊数据特点估数。127×26×7×3=127×26×21≈130×500=65000。 (4) 寻找区间, 看首位。首位-1:至少;首位+1:最多。例如:4.3×3.7, 至少:4×3=12, 最多:5×4=20。 (5) 利用乘法口诀估算。如,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科书中设计了如下一些估算题目:59÷3 88÷3 91÷2 41÷4 62÷4。 (6) 利用估算进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 。
题例:公园平均每小时有36~45人乘坐碰碰车, 估计6小时中, 乘坐碰碰车的人数是 () 。
A.少于200B.400~500
备选答案不是一个具体数值, 而是一个数值区间时, 可以利用乘法估算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5.关于简易方程。 (1) x=0是方程还是方程的解?分析:方程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 x=0是方程。 (2) 简易方程用等式的性质去解太难、太麻烦, 怎么办?分析:新课程标准规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目的是与中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等的解法保持一致。在小学, 教师可以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简易方程。
6.关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点。 (1) 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分析:所谓对称轴是指:如果沿某条直线对折, 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 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小学阶段, 圆的直径是线段, 对称轴要求是直线, 所以, 应该说: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 “路程”就是“距离”吗?分析:这两个词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是替代使用的, 其实不然。“路程”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经过路线的长度;而“距离”则指连接两个地点而成的直线段的长度。“路程”所经过的路线可以是曲线段, 也可以是直线段, 还可能是折线段。一般情况下, 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程”大于它们之间的“距离”, 只有当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时, 路程和距离才相等。
二、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可能遇到许多知识性的“诘问”。因此, 如何尽最大努力减少“诘问”数量, 以保证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就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 有效的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深层含义是否有坚实的理解, 良好的教材、软件、教师用书都不能代替高资质的教师。数学教学的“四基”是否扎实, 一个关键的因素便是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 加强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 进而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这既要有宏观层面的考量, 又要有教师个体的微观反思。
其次, 建议老师们对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疑难性知识及背景资料进行相应的收集、整理, 并单列板块形成教师个人的资料库, 以供教学的需要。
再次, 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 篇5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
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应该怎样教学呢?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
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 篇6
面对课堂提问,我想每个教师都想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如何到达自己的教学目的,然而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导致自己的教学不是那么完美。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提问次数过多
由于在课堂中的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因此谈话法也成为了数学课中的常见叫教学方法,这就必然有这很多的提问夹带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问出这样的问题:“对吗?”、“是不是?”、“好不好?”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的老师在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过多,而学生并没有从这些“问题”中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如何精简提问,成为老师的困惑之一。
对策:
针对提问次数过多这一现象,我觉得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教师的用语,根据低段孩子的特点,每句话切忌过长,如果过长易造成孩子听不懂,最后举手问老师,结果就是老师又要重新说一遍就会使得问题复杂化。其次要尽量少的使用“对吗?”、“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问题的方式,这类问题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没有任何作用,只是给老师的一个反馈,这类可以用举手的方式告诉老师就可以了。另外就是在课堂练习、小结时转变一下方式,尽量让学生说,教师做补充就可以了,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应答对象不好掌握
在教学中,由于低段的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加之他们在每节课的表现都可能会不一样,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时常会出现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不知道点谁回答,如果问题稍微容易一些,则会出现满是高举的小手的情况,如果题目稍微难一些又有可能出现全班顿时鸦雀无声的状态,因此,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全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回答问题的很多中来显得尤为重要。
对策:
教师对于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内容是处于什么层次,是要求学生知道、了解、理解还是运用,这些都要心中有数。其次就是预设这个问题的应答对象是全班同学、还是大多数学生或是部分学生,这样,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就能抓住学生的回答,较好的理答,如果回答的好可以进行追问,回答的不够理想时可以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延伸。最后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由于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哪怕是平时稍微落后的孩子,在一些问题的回答中可能有独到的见解,别让预设干扰了生成。
三、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不多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尽量体现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根据低段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全班同学的一般发展,这就使得我们忽视了部分学生,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没能真正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上更多的是老师说出来了,或者是自问自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生成,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也摆在老师的面前。
对策:
课堂中的经典问题常常让我们回味无穷,因为我们都渴望在自己的课堂中也能有这样的精彩瞬间。我觉得需要做到深入理解课本中的数学知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重点、难度需要巧妙设计问题,根据低段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在学生易出现认知盲点的地方将问题精巧设计,直击问题深处,引起学生的思考。其次是关注课堂生成,很多时候教师的预设不能完全设计到学生的问题回答,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机智灵巧的处理生成,这时候多是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对学生回答的追问,让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逐步分解问题,直至最后理解了问题的精髓并且能够回答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 篇7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困惑
1. 专职发展和兼职身份的矛盾
目前, 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他们专门从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称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学校直接从各大院校招收的心理学、教育学或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第二类是由学校原来的政治、音乐、科学等各科目的教师或校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后, 兼任这项工作。第三类是由班主任、政教主任、团队干部或其他相关的行政人员, 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兼任这项工作。
后两类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实际上属于兼职性质, 第一类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某些地区, 属于兼职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这样的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大, 不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2. 岗位编属和职称评定存在问题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般属于教师编制, 其岗位一般归属教导处或政教处。但许多地区教育部门还没有确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系列制度, 例如浙江省直至2005年才同意部分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申报德育教师系列。而相对其他专业的教师, 专职心理教师在课时、教学成绩、公开课、辅导学生获奖等方面都明显没有优势。又因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其他学科有较大的不同, 导致评职称时, 非本学科评委对课的质量把握不准确, 容易出现争议。同时因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机会担任班主任, 而职称评定对担任班主任的年限又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造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偏低, 晋升困难, 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 教学专业化方面存在差距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和系统性的教学或辅导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有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个别辅导、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往往难以与专业课相提并论, 在教学时间、教学组织、教材使用等方面专业化程度低。例如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 往往落实在班队课或地方课程上, 而教材则大多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来选定或原创。教师的自主性较大, 但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和工作量, 同时也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又如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的工作之一, 由于学校类型不一样, 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学生不一样, 个别辅导的问题不一样, 问题程度不一样, 干预所用时间不一样, 这些目前都还缺少可操作性的指引。
4. 绩效考核缺乏有效评定机制
因为缺乏教学专业性和师资的专业化, 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上述教学工作的工作量没有进行认定或者缺乏明确的认定。例如高中 (职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安排心理社团活动, 但学校难以将社团活动计入工作量。这类问题会明显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归属感
由于工作性质所限, 平时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机会并不多, 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常常有离群索居之感。另外, 由于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归属于教导处、政教处, 部门里除了领导就是教职员工, 但两者工作性质和岗位编制不同, 共同语言和可供参照的信息量有限, 这使得多数专职心理教师在学校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没有归属感。
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人角度而言, 不断学习、提升能力结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减轻工作心理压力、保持高职业效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的管理者, 应该帮助教师提升能力、发展教学技能, 落实和健全体制, 让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效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
1. 自身完善是根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样才能自我完善呢?第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职业理想目标, 明确阶段性成长发展目标, 找准立足点,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努力;第二要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 就是能够客观认识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 勇于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目标;第三要积极从事校本教学研究和专业科研活动, 在行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 成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言,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显得至关重要;第四要开展专业交流对话活动, 学习观摩心理教育界同行的有益经验, 自主进行专业反思, 包括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进行教学工作小结和写好教育教学随笔, 不断积累提高;第五要发挥专业所长和优势,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在专业实践中长才干、做贡献、塑形象、展风采,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2. 专业扶持是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针对现实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的领域, 各级相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研组,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交流、观摩培训活动,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进步。
首先, 学校领导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观念和职能意识, 加强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要当成硬任务来抓。积极从有关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中招聘毕业生, 千方百计地把有条件的教师送到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业务培训, 逐步地建立起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当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 并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的主导作用。
其次, 建议以学区为单位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教研组,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优质课的评比,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论坛等活动。另外还可成立相应的专业团体组织, 如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了自己的专业协会, 平时开展各种活动, 容易有归属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可举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及活动, 进行专家讲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展示、评课、写教学反思、观课议课稿、个体辅导经验交流和外出考察等。通过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合作、学员与专家的合作, 去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型机制, 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 将自我融入群体, 提升研修的境界, 寻找自我发展的目标, 追求团队俱进的效果, 实现学员间的共同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新理念, 提高专业素质, 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一个宽广的学习、交流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3. 体制建设是重要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健康开展和对其工作成效的评估。在评估体系方面, 应设立恰当的评估指标, 包括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课程的开设, 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 科研工作, 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合理的考评体系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即学校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 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学校应当对机构设置、经费来源或预算、师资配置、办公设备、工作人员、工作量、工资、津贴、职称等有关问题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 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工作前景的期望值。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从困惑走向敞亮 篇8
一、场景描述:令人困惑的小学 数学概念教学
现象一:看似简单就一定好理解吗?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作为两个基础性的数学概念, 苏教版数学从三年级上册就开始教学《平移和旋转》,教材中对平移和旋转没有给出任何严格的定义,而是从生活实例出发, 引出了平移和旋转。 看似简单, 理解起来却没那么轻松。 往往到了六年级,让学生画出某平面图形绕某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仍是错误百出。 常见的生活原型怎样才能转化为精确的数学模型呢?
现象二:表达不清就一定是不理解吗?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到底应该达到怎么样的地步?仅仅是要求能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还是应该能用抽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中对周长的描述全部是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图文结合。笔者一开始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希望学生到最后能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指围成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但在课堂上却发现这样的语言描述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他能用手准确地指出这一周的边线,但是始终不能从语言的高度进行抽象概括。数学概念一定要用抽象的语言概括吗?
现象三:表达清楚就一定理解了吗?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体积与容积》中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这样的描述性语言,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表述不成问题。 但往往后来,在解决综合性问题时,学生仍然会表面积与体积不分,体积与容积混淆,而在解决等积变化相关问题时更会张冠李戴。什么才是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呢?
二、根源探究:教师难教、学生难 理解,症结何在
透过以上场景,可以看出对于一些概念,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分析认为,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小 学数学 概 念 的 特 点 与 严谨 数学存在偏差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 许多概念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的。如类似于数学中的点、线、体这样的原始概念以及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像圆、圆柱、圆锥、平移和旋转等。
张奠宙教授在《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一文指出:小学阶段“面积”“体积”等概念,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描述,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如果一旦强求概念的表述, 反而比理解概念本身更困难,陷入越解释越糊涂的地步。
这就迫使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对学生理解概念的程度心中需要有一把尺,明白到底怎样的理解才算真正的理解。 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往往自身对概念的理解就存在问题,对要求学生概念理解的程度不能有效掌控,教与学均陷入两难。
2.儿 童 语 言 表 达 与 数 学 语 言 描 述之间缺乏桥梁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学生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 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的生活语言表达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而科学语言描述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 因此,在具体的生活语言表达与抽象的数学语言描述之间,需要给学生搭建阶梯,帮助学生拾阶而上。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认识事物需要经历“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形成结论”的过程。 只有经历了大量直观材料的感悟, 反复操作, 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才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为学生构建概念的阶梯,促进他们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或概念脱节,或概念大跃进,这样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必然成了大问题。
3.语 言 的 生 活 意 义 与 数 学 意 义 之间存在矛盾
小学数学概念由于大多数本身来源于生活,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并不是很难。 恰恰是因为它看似直观, 因此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就具备了一定的迷惑性。生活意义上的直观与数学思想的微观,如不能有效统一,那么对概念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
如生活中可以说我的“位置”大, 你的“位置”小,“位置”有大有小,可是数学中的“位置”是一个确定的方位, 本身没有大小; 在描述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的“大小”时,学生从生活意义上理解就是有大有小,而数学中的“大小”是指可以进行测量、描述和比较的。
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时,儿童认知中的生活意义与其本身的数学意义发生矛盾。这时教师如果仅仅纠缠于文字层面的表述,却不能合理引导,将这些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凸显其数学意义,就会造成学生理解的混乱,自然数学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淡了。
三、理想追寻:触及概念教学中 的数学本质
笔者认为,教学概念时既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轻描淡写,以至于本可以生动有趣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更是学得一头雾水。 概念教学, 有必要淡化概念的形式,更要尊重学生的直觉,并触及数学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寻找到教学的出路。
1.审 视 定 义 ,关 注 数学的 本 原
波利亚曾指出:“只有理解了人类是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有必要从数学史、教育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去思考教学的本原, 使数学学习于具体中见理性,于浅显中见深刻。
例如,在“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关注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它们本身的特性:可测性、正则性、 可加性、顺序性等;学习“平移旋转” 概念时,如果不能清晰地理解在运动过程的点、线段、角、图形等对应关系及其在运动中的不变性,那么终究不能深入概念的本质; 对于负数的理解,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打通负数的意义与0的认识之间的桥梁, 不能清晰地明白0界点的意义, 那么负数始终也就是一个带负号的数而已。
2.充 分感悟,尊重儿童的数学直觉
人的直觉是很宝贵的 。 爱因斯坦直截了当地说:“我信任直觉。 ”充分运用直觉学习数学, 是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条准则。许多概念大都是通过直观渗透、具体描述、举例方法等给出的,由于它的直观性, 在学习中直觉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到多少、大小,大到长度、位置等这样的非常原始的概念,小学里主要是诉诸直觉。
如笔者在教学《面积单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用什么作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时,学生首先想到统一的实物的面,紧接着马上自我否定,发现应该用统一的图形的面去测量,更可喜的是良好的数学直觉还告诉他们,在统一的图形的面中,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测量会更好一些。 不难发现,学生的直觉和思考已经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应该用小面积来测量大面积。
3.放 慢镜 头 ,无痕 教学 显 现 思 想
教学时, 教师对概念的有效分解,凸显关键字词的意义,放慢镜头, 对于帮助学生搭建概念的阶梯,彰显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有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
如笔者在教学《体积认识》一课, 处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这个描述性概念时,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势比划一下什么是“桃子占的空间”来理解“空间”的含义,实现二维空间到三维之间的转换;然后让他们理解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接着出示几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物体, 让学生说说谁的体积大,为什么? (理解同一个物体,无论它的位置和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体积是不变的)判断一斤铁块和一斤蚕茧,谁的体积大,为什么? (理解体积的大小只与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最后出示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问谁的体积大,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概念教学中,将 “体积 ”概念依次进行分解 ,注重处理好操作和理解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体积的特征,远比实际语言的描述更具有意义。
4.练习 辨析,凸显概念数学 本质
尤西斯金教授曾指出了数学概念理解的五个要素,其中灵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是概念理解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对概念的练习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 时,设计了一组这样的练习:
(1)出示两杯同样的果汁 :
这两杯果汁一模一样,都含80% 橙子汁。 在这里,80%表示什么?
(2) 将其中一杯果汁倒掉半杯 , 这杯果汁中含橙子汁还是80%吗?
(3)将这两杯果汁混合倒入一个大杯,大杯中橙子汁还是果汁总量的80%吗?
(4)追问 :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 , 什么变了? 什么却是始终不变的?
引导得出:果汁总量和橙子汁的总量都在发生变化,但是橙子汁与果汁的比率却是不变的。 所以不管怎样,始终都含有80%的橙子汁。
(5)如果想让杯中橙子汁的含量降到60%,你觉得可以怎么操作? 如果想让杯中的橙子汁含量达到90% 呢?
(6) 思考 : 现在你对百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在整个练习中始终引导学生在 “变 ”与 “不变 ”的对比中辨析 ,准确理解不管怎样变化,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从而加强对百分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浅析中职数学教学困惑与对策 篇9
笔者从事中职数学教学八年多的时间, 现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
众所周知, 中职生绝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 有的甚至初中课程没有学完就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大多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厌恶数学, 害怕数学, 其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薄弱, 运算能力较差。进入职校, 数学知识面拓宽, 容量增多, 所以他们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吃力。例如两直线平行的关系教学, 初中阶段我们是通过图形来判断, 而现在是要通过直线方程中的K (斜率) 及b (y轴上截距) 来判断, 所以我设法通过启发式 (利用同位角与倾斜角的关系) 教学来实现过渡, 提出问题:“初中时, 我们学习了哪些平行直线的判定定理?”结果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上来。
(二) 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的学习困难, 让中职生对数学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甚至觉得很厌恶, 感觉老师的提问与自己无关。大多数学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如玩手机。
(三)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大多来自普通学校, 或直接从大学毕业过来, 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学校的数学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 成为学好专业知识的文化课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是所学数学知识不能为专业课学习服务, 只是为了学数学而学习, 完全与专业课的学习相脱节。就本人来说, 虽一直担任机电班的数学教学, 但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知之甚少, 在平时教学中, 很难将数学知识与机械基础等课程联系起来
(四) 单一的教学方法
很多教师在备课方面不肯下功夫, 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 完成一份授课计划, 写一写教案。至于教法, 则不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在平时教学中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 基于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在听课状态, 却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抱着上完课就行的态度, 教学中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更别谈教学方法。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对策
中职数学课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和原因, 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授课效果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备学生
首先, 深入研究学生, 找准教学起点。所谓“备”学生, 我们应该在上课前充分了解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分析学生目前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 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事实上, 只有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 才会产生爱的情感;教学中, 我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 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学习状态。如果我们的学生课下愿意和我们谈心, 那说明我们教育走进了学生心里。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喜欢哪位老师, 自然会对这门课程也会感兴趣, 这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好这门课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 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鼓励学生, 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克服自卑心理。
(二) 备教材
作为中职教师, 脱离教材、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是不成功的。首先, 教师要事先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重难点, 事先考虑到学生在哪里会出现问题, 哪个知识点需要复习旧知, 哪个知识点需要重点强调, 应该配哪些练习巩固知识点, 这都是教师在“备教材”时要考虑到的方面。其次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量, 哪些要保留, 哪些要删减, 哪些要淡化, 哪些要加强;另外, 还应分专业制定实施性教学大纲, 各个专业的数学课必须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达到“必需、够用”的要求。我们体会到:教材难度降低了, 理论性淡化了, 实用性增强了, 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了, 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我们把“学数学”与“学专业”结合起来, 让学生明白:要学好专业课, 必须先学好数学课,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同时, 也使得数学教得得以顺利开展,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 备教法
所谓教法既是教师如何对教材处理、加工, 将课本知识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对于中职学生的特点, 如何实现课本知识点的教学, 这将是一道难题。因此, 我们将在如何教学上下功夫。 (1) 实施“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模式。“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简单地说就是:适当放低教学起点, 适当增多教学层次, 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实验, 我们体会到, 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合目前中职教学的。 (2) 加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数学课程的专业特色就是为专业学习提供一定的服务, 选择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 加强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数学与专业知识的渗透大大增强, 从而大大提高中职数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 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中涉及点、线、图等, 如果能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将教学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 学习效果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总之,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从教学中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建立起新的中职数学教学观, 面向全体学生, 以人为本。基础数学与专业数学相结合, 通过恰当的科学教育模式和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 基于学分制的数学教学,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改进和革新, 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适用性人才, 为社会和“安徽崛起”“职教大省”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为进一步搞好新形势下的中职数学教学,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从中职数学教学的困惑与问题入手, 提出了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数学,困惑,对策
参考文献
[1]何玉刚.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有效策略[J].职教通讯, 2007 (1) .
[2]倪中法.数学教学面向学生职业生活浅见[J].大众科技, 2006 (6) .
【小学数学教育与困惑】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小学数学与德育教育01-09
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论文11-11
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11-07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09-24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10-04
谈谈小学数学教育07-15
小学教育数学10-05
小学数学快乐教育10-07
小学数学几何与图形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