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共13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 篇1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写教育教学随笔,就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心中的感悟随手写下来。本文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三: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小学数学教师工作随笔范文↓↓↓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 篇2
小学数学知识大都非常简单, 涉及一些基本的数字运算, 以及一些简单图形的认识。然而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 却有很多现实的应用, 因此, 对于数学教育来讲, 应该从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将知识点有效导入到课堂中呢?
一、情境课堂导入以生活为基点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 同时也是知识运用的归宿。数学中所谓的解决问题, 其实都是现实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应该让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习中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与生活相结合, 营造生活情境, 举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情境, 去感知、去思考。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举例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小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生活情境的时候, 很容易进入到课堂中, 会对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联系、思考, 引导学生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情境课堂导入以形象为切点
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由于年龄较小, 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没有成熟, 而形象思维则成了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因此学生对于形象的画面特别感兴趣、记忆也特别深刻。作为教师, 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形象化, 从而简化问题, 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浅显, 最好是那种很形象的, 可以将学生所喜欢的动画、图片等放到教学课堂的情境中来, 以形象作为切入点。
三、情境课堂导入以探究为延伸
情境课堂导入需要以探究为延伸, 数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也是一个有趣的乐园, 每个人只要沉浸在数学的园地里, 都可以发现别样的乐趣。新课改提出,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启发、点拨的角色, 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体味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数学问题, 本身就是开放性的,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探究, 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得出相同的结论, 作为教师, 要积极启发点拨,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探究, 而且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在教学中, 笔者也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引导学生去探究解题的办法, 并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加以启发和点拨, 这样做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情境课堂导入以灵活为目标
灵活是情境课堂的目标, 如果教学情境的设置太过于死板, 很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在情境中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衡量一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有多种方式, 一方面, 教师可以出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 从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准确度方面进行考查;另一方面, 能解题自然能出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自己设计题目,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学生对于设计题目也非常感兴趣。
五、情境课堂导入以精简为抓手
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非常复杂, 很可能会使学生记住了情境, 却仍旧没有领会所学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 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题目练习, 就一定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将学生推进题海之中。殊不知, 很多事情往往过犹不及, 解题练习也是如此。教师布置太多的解题练习, 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有些教师在题目设计的时候, 同一类型的题目反复设计, 让学生去解答, 同一类型题目重复性的解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相反却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要进行归纳总结, 在同类型的题目中适当选择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即可, 精简问题, 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做, 反而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合理、科学地设置情境, 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 以进一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结合生活, 把握学生特点, 有效引导点拨, 增强课堂互动, 提高解题效率, 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造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情境课堂导入要以以生活为基点、以形象为切点、以探究为延伸、以灵活为目标、以精简为抓手,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3
关键词:数学;儿童角度;自主探究
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可能遇到哪些难点,更需要我们用儿童的语言授课,要达到语言精练、准确,且充满童真、童趣。在导入时我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基石,有了好的导入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計算能力是老师夸出来的,我们要用儿童的语言表扬每一名有进步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我们教师更要用儿童的语言解决课堂中关于数学计算方面的难题。孩子们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增强他们数学计算的信心。
在一年级数学学习时,我们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是让学生看到题就说得数。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没有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计算,更没有让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前的我备课总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认为哪里的知识点简单,在我眼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知识点,却成为孩子无法逾越的障碍。当做这一部分练习时,学生频频出错,导致教学进度滞后,学生成绩不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现象,课间我与学生沟通,了解到他们不会的原因,做题速度慢的原因,学生错误率高的原因。
教学时,我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年级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我们心目中的难题。我们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才会设计出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唯有方法得当、唯有语言精确、唯有充分备学生,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精彩,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我会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预习,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师适时进行计算方法的点拨。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喜欢鼓励孩子自主探究新知识,自己想一想能不能有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如果有好的方法在教师上课时展示给其他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老师,集全班所有人的智慧来学习,“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篇4
用小棒摆平行线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请同桌互相检查。
生:他摆的不是平行线。这两条线向下延长后会相交。
生:向上延长就不会相交。
师:那它们是两条平行线。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线。
师:你怎么知道下面会相交。
生:延长后他们会连的越来越紧,最后连在一起。
师:延长后他们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后相交。
师:你摆的是平行线吗?你怎么证明。
生:延长后不会相交。
师:为什么不会相交呢?怎么知道你摆的就是平行线呢?
生:我把两根小棒紧靠着直尺摆,然后再抽出尺子,两根小棒就不会跑了,就摆出一组平行线。
师:你用直尺固定小棒,这个方法不错。
生:我用尺量,我这两根小棒的左边宽5厘米,右边宽也是5厘米。
师:两边宽一样就是平行吗?
生:两边一样宽,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它们的宽始终是5厘米。
师:如果两边宽不一样呢?一边是3.1厘米,另一边是3.2厘米,它们会相交吗?在哪边相交?
生:会相交,短的一边相交,延长后短的一边会越来越短,最后就交在一块了。
师:原来两条平行线两边的宽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长后就会相交。
师:中间放把尺子后,两边的宽度怎么样?
生:两边的宽度也是一样的。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道理一样的,都可以帮助我们摆出平行线。
……
[反思]
以往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许多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画平行线,至于为什么这么画,学生们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标准的画法画又比较麻烦,师生都爱在这上面偷懒,导致不少学生画得很随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画法,感知平行线的特点是画好平行线的第一步,平行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为什么不会相交,是因为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无论怎么延长,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交。掌握了这一点,可以帮助学生从距离不变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使两边的距离不变呢?只能通过平移,随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动,不容易画,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找到一个靠山(尺子),引导学生思维向这方面转变,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找到方法,经历画平行线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小学数学安全教育随笔 篇5
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喜欢模仿,他们的安全意识薄弱,而且自我保护能力弱,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外,更应注意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中的安全教育。
1、幼儿早晨入园进行晨检,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身体、饮食等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午休时做好午检,随时检查幼儿是否盖好被子、身体是否不适,如果有发烧现象及时处理,同时也要做好记录。
2、每天检查幼儿口袋,如果发现异物(如:小刀子、药片、纽扣、硬币、钉子、小饰品等)老师会立即收起来,并且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
3、做操和户外活动时,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要一个跟着一个手扶栏杆,眼看楼梯逐级走,不推不挤,不跑不跳,按照老师的指令统一行动。
4、幼儿如厕时,必须由老师陪同,提醒他们排队、不拥挤,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5、进餐时,对幼儿进行观察,提醒幼儿注意正确的坐姿和安静用餐。
6、离园前提醒幼儿在爸爸妈妈接时不奔跑、不拥挤,拉好爸爸妈妈的手,以防走失。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随笔 篇6
作为教师,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上课必须备课写教案,做到有“备”无患嘛!正如现代教育评价观所提倡的那样,备课也要注重其过程性评价。
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着重在于如何处理教材?怎样突出教学重点?怎样分散教学难点?运用什么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果经过深思熟虑,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做到“胸有成竹”,即使不动笔写教案,也会“无案”有佳课。
现在部分老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或根本就是懒,照抄备课资料,有的还戏说:“我没有照抄,因为我比教参上要少两个字”,这样即使有教案也难有佳效。有的教参上的确有优案,但各自学情不同、理解不同、教学特色不同,也应该批评地接受。
“详案”与“简案”的对话
现在有的地方是青年老师要求写详案,中老年教师可以写简案,理由不言而喻。有人认为,青年教师需要详尽的钻研和分析教材,而中老年教师则可凭已有的经验来处理教材,或许这种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可。
“详”与不“略”的分界,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加以个人的教学特色来定,而不能仅根据年龄的大小而定。青年教师或许用详案来约束,促其钻研教材,但也可在仔细钻研思考后提纲挈领写出简案,而中老年教师也应根据现代儿童特点及学习特色而不时撰写详案,正所谓“老革命”也有遇到“新问题”的时候。
“应付”与“求实”的.对垒
有人感叹“最痛心的莫过于浪费精力抄教案”。这种浪费精力抄教案的源泉何在?不得而知!
上好一节课的确不容易!在当今“务实”、“创新”要求下的教学更不易。一些教师没有在“务实”上下工夫,更没有在“创新”上做文章,而是照搬抄袭教参,这样,既免去了操心劳碌之苦,又应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何乐而不为!
要让“务实创新”的阵容不断壮大,就必须不断改革备课与评价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走进课堂看实效,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中,不再疲于“应付”,而在“务实创新”中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 篇7
一、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
数学史在展示数学知识的原始背景、直观基础、思维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 高斯10岁计算1+2+3+…… +100=?的故事,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和愿望, 而且可以告诉学生数学具有简单、和谐、有序等特点。要注意寻找内在规律,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学会数学地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效率的问题, 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是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在数学史走进新课程后, 把数学史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不但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求和的思想方法等有深刻理解, 掌握得牢固灵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数学史节还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体会到了解题的乐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史走进新课程, 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中不仅仅是介绍数学的发展史, 还包含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名题及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些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
例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数学家欧拉则通过分析, 发现岛与河岸的大小和形状对问题的解决是无关紧要的, 可将陆地面积化为零, 桥的宽度化为零, 把陆地变为点, 桥变为线, 这样就将原来提出的问题与“一笔划”联系了起来, 即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例如古希腊代数始祖丢番图的年龄之谜。根据其墓志铭上的六句话, 可以通过列一次方程来解答. 这样可知他活了84岁, 33岁结婚, 38岁得子。 在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以此导入,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及一次方程的解析步骤。
像这样精彩的故事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并且和课本知识密切联系, 易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史中还有一些年轻数学家成材的故事, 在课堂上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 很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史是一部记载人类, 特别是数以千计的数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 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数学家。
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的生平经历, 他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很多人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时, 还在沙盘上研究他的几何图形, 当他发现罗马士兵时, 只说了一句“:走开, 不要动我的图!”就被敌人刺死了。就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他仍心系自己的数学问题, 为的是不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
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 就想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又是如何执着追求的故事, 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故事可以给学生以激励的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想要成材的欲望, 进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万物皆数”即世界万物只能表示为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 成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时, 该派成员哲学家希帕苏斯, 根据勾股定理,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的.对于当时只有整数和分数概念的古希腊人来说, 这就意味着,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竟然不能用任何“数”表示出来!正因为希帕苏斯的这一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他因而成为“叛逆者”而被葬身大海, 但把希帕苏斯丢进大海并不能阻止无理数的到来。
1966年,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 成功取得了 (1+2) 的最佳结果。这个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 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
伽利略、哥白尼坚持反传统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 身受教会迫害等等。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代代的数学家敢于对既定的、根深蒂固的观点提出质疑, 运用创造性思维挣脱旧框框的束缚, 因此数学史上产生一次又次的飞跃。这些数学史料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敢于质疑, 勇于追求真理而不断创新的精神,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和矗立世界之巅的古代文明, 连美国史学家纳贝尔也承认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 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在中国, 数学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能比拟的。但有许多人仍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数学史走进新课程,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 (1261年) 著《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记载了二项式展开系数表, 比欧洲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制作的类似表格早300多年。
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祖冲之 (429—500年) 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 π 的两个分数表达式, 他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算出了精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 即3.1415926<π<301415927, 并且把这项世界记录保持了近千年。
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数学文献———即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成书的《周髀算经》, 这约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500年。
近代华罗庚教授发起的优选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科学实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数学史上还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如:刘徽、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还有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果, 如: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原理、割圆术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贯彻数学思想 篇8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对于发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归根到底,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数学思想是数学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造就思维的条理性、逻辑的严密性、方法的创新性和行动的准确性。本文试图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贯彻数学思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思想是数学中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质的概括,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又高于知识与方法,居于更高层次的地位。它指导知识与方法的运用,使知识向更深、更高层次的发展。
数学思想的主体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主体作为一个执行认识功能的系统,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各种意识要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认识活动,并对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把原有的认知模式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就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性就造就了不同素质的人。数学的理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使人们容易形成严谨求实、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道德品质。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运用的规范性,可以培养人们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品质。数学中使用数字、图形、公式以及大量符号,这些简明的表意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处处体现着数学的抽象艺术美。如著名的黄金分割点揭示出当一个物体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是0.618时是最美、最和谐的。因此,数学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课中贯彻数学思想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具体落实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贯彻数学思想
一是重视培养抽象思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以符号、概念代替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锻炼抽象思维。如“1”这个数字,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一支笔、一把尺、一本书”等等。但要教导学生“1”的数字意义不是指具体的展示物品,而是这些物品所共同代表的“一”的抽象概念,它不仅是“一支笔、一把尺、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辆车,一间房、一栋楼”等等。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教学时,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使用数学术语。
二是重视逻辑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逻辑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三是重视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数学思不同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关键是它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种世界观。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一种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活动,如对一些数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编成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要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肩蒙教育。根据数学运算严谨的特点,教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那时要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树立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学志数学的历史、思想和方法哈尔滨出版社1990
2周立泰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思想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 篇9
验交流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小学教学方法总结及经验交流 数学网提供 ◆热门栏目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探索式教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则形成过程与学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若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若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部分
第 1 页 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
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该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学则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
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页
四、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
;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增加发散机会,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六、注意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探索式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
第 3 页 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探 索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10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在教学《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我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我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上好数学课 篇1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师 学科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师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喜爱数学学科
1.无限爱心唤醒学生。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崇高而神圣。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孩子们相处时,需要用爱心承担起这份崇高与神圣,要将全部爱心倾注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信任尊重学生。特别是针对学习成绩较差、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找机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让学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爱小学数学教师,进而喜爱小学数学这门学科。
2.满腔热情感染学生。教师的热情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满腔热情,从而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通过目光这一无声语言来传递爱的信息,表达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比如对于课堂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温柔的目光表示激励,对于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表示提醒,对于回答问题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用自信的目光认可鼓励,对于回答问题正确、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扬称赞等等。此外,在与學生相处时,教师要尊重、爱护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要让学生获得上进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高尚人格吸引学生。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重大,小学生心里教师就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因此教师的人格势必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品格修养、仪表风度、知识才华都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信息的普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但要仪容整齐、端庄大方,更要拥有健康的品质、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等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个人魅力,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思想,吸引学生学好知识。
二、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习
1.微笑态度融入课堂。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其必须学会微笑。教师一旦步入教室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向摄影棚一样,需要立即进入角色。绝不能把个人不良的思想情绪带给学生,因其个人情绪而影响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始终面带微笑,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如此才能营造课堂愉快详和的氛围,才能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2.轻松愉悦活跃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展示真实的自我。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私下讨论,也可以高声辩论,然后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表达赞许之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表达思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表扬鼓励充满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练习时,学困生如果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给予鼓励表扬。学生获得表扬鼓励,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1.新课导入引发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新课导入时,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我,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由此也可发现学生学习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课程讲授保持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认真动脑思考,这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更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要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感受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提高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通过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心理学实验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30分钟以内最佳,过了最佳时间学生就会降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开展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夺红旗、数学医院、接力赛等一些游戏活动等。
4.灵活教学培养兴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很多,且各具特色,各有适用范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翟菲菲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青年文学杂志,2009,(14)。
[2]肖自荣 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2011,(5)。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概论 篇12
数学教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条件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获取答案的方法、路径。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 创新式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兴趣、想要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能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小学基础数学的创新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寻找解题方法有重要意义。学生自主活跃的开动大脑, 以其独特的思维使自我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将会更好的追求知识, 更加的渴望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的意义, 综合来说, 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身心和谐的发展有深刻的含义, 从数学教育的开端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为初中、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个:一是创新品质,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与批判精神。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好奇欲,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推助学生寻求答案的动力。因好奇而生成的求知欲将敦促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了解与定量描述, 思考方法, 进而努力的去实践。二是创新思维, 强调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以简单又直观的例子作为论述, 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将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的培养。三是创新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猜测、运算。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 形成数学思想。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施措施
( 一) 培养创新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就学习而言, 我们常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基础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对小学生来讲, 数字本来就没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避免小学生因公式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学习而讨厌学习。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可以采取模型教育与适当的游戏教育, 教师应当与学生有适当的互动, 可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分小组思考, 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加以赞许,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喜欢数学, 为创新教育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此看来创新教育可使得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二) 培养质疑精神
20世纪中期,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认为质疑已存在的理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 有利于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数学作为思考的艺术, 每个人的见解都会有不同。应当指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带领学生挑战课本权威理论, 从实际的运算和统计中得出正确的结果, 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即使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 也鼓励他们去验证。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敢于质疑,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只会适得其反, 只会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难度。学生经由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独立探索的角度去认知数学, 创新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奇妙体验, 对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创设和谐氛围
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 课堂效率定然日益提高。紧张的课堂气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分的遵守规则会使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遭到破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 用感情去感染学生, 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 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无论学生答得好不好都要与之鼓励, 要求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行为左右学生的发言, 甚至是“打骂”学生。如果这样, 后果将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涯中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教师遵循创新教育, 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温暖气氛, 自然会学好数学。
另外, 实现创新教育, 也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好多媒体, 设计好教学课件, 利用好教学软件,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内涵, 更有吸引力。
总之,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其创新建设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将为培养我国所需的人才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越发显著。
摘要: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6至10周岁正是孩子养成创新逻辑的黄金时期,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小学数学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应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13
本学期的教学真是问题不断,前一阵子是简便计算,好不容易将这一内容处理完,还没有过几天清闲日子,问题又出现,弄得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这次的问题是名数的互化,这节内容,原义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一到练习环节问题还是接踵而至:第一次练习,17道题,全对的只有5人,占全班人数的1/12,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近10人,占全班人数的1/6;考虑到练习的效果差,第二节课又进行了对比练习,再次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特点,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练习,共练习了24道题,全对的8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7,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7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8;针对这7人的特殊情况,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过这时的辅导是传授式的辅导。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上周末,又进行了第三次练习,相比较前两次单独的名数转化,这次的练习难度更大,有这样一些内容:(按从小到大排列)904千克、9吨4千克、9400千克、;0.72分米、7米2分米、7.02分米、0.72米;5.05平方厘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厘米。可这次课堂练习的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了错误,由于错误面比较大,今天我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共同分析这三道题,学生的课堂表现总体来说还不错,可随后的订正还是让我哭笑不得,出现同样问题的学生有近15人,主要分不清9吨4千克、9.04吨;7.02分米、0.72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厘米这几个数的大小,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只好圈出容易错的地方,要求他们先转化单位再比较,一直到放学,还有5个学生没有过关。
经过三次练习与不断的辅导发现,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06-19
教育随笔小学数学二年级07-2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育随笔10-13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心得体会(教师反思随笔)11-06
小学教学随笔数学07-06
小学数学作业随笔08-19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7-14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小学数学教师09-08
小学教师读《小学数学教师》心得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