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学数学教师

2024-10-04

看小学数学教师(精选8篇)

看小学数学教师 篇1

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

王坊中心校 张宇

内容摘要: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关键词:以身作则 热爱学生 完善 情境 自主学习思考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像许多平凡的劳动者一样,我耕耘着这份充满平凡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我教数学已有五年时间,现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我毕业于普通中师学校,谈不上丰富的数学专业理论知识,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也很有限。但我有着敢于挑战的勇气,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方面,谈我眼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与交流。

一、教师自身角度。

1、以身作则。这里的“则”也指数学里的尺度。数学思考要讲究精密,数学计算则要精准。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作好表率。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我记得我上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铃响,我从办公室走向教室,还没进教室,很远就听见教室里传来的吵闹声。我心里很生气。但我没有发脾气,我很从容地走进教室,和学生们讲起了“以身作则”的故事。我明确地提出了我的要求,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我也坦诚地表态,表示自己会作同学们的表率。以后,我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迟到,不随便在课堂上做其它事情,甚至不当学生面吸烟。学生的有其独特的向师性,模仿性也及强。在这样平等的环境中,学生们自然养成了良好的纪律习惯。有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学会了做其他同学的好表率。师生之间也相互促进,关系也更融洽。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知识,只要他想学,都不会觉得无师的困惑。所以说,数学课堂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课堂。

2、热爱学生。也许有教师把教育当作一个行业,并不热爱这份事业。但一旦跨入教师这个行业,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否则,教育成为一种交易,永远不可能达到效果。学生早已把自己的老师当作第二父母。多数学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而排斥父母。作为数学教师,我用百分数中的百分之百来表达我对学生的关爱。我们班学生刘洋,原来是个爱调皮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刚开始教学,我就发现他学习起来特别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于是,课后,我找他谈话,坦诚地跟他分析他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导,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困难。希望他在学习中不懂就问,多和他人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他现在能主动提出问题并探究,课堂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进步确实很大。班上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 爱是永恒的话题,爱的教育永远是最有效果的。我始终相信,教师付出的爱一定会在孩子们身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采用最多的办法是自学和交流。我经常在课余和同事特别是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在交流中向他们取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习到许多更有效、更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公共知识方面英语、计算机、普通话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我知道,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我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学生角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精美剪纸,自己在课前事先剪好“喜莲鸳鸯”、“富贵牡丹”图案。以精美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情,有的说“真漂亮”,有的说“这剪纸是怎么剪得?”有的说“我也想剪一个这样漂亮的剪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说:“这幅剪纸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出来的,你们只要从这两幅图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总结出来,你们就都能自己创造出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了。这两幅图有什么特征,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学生听完,也急着找出特征自己剪纸,这样,学生就主动承担了学习的任务,很快进入了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总之,不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考虑,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邓小荣.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教师新理念》〔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看小学数学教师 篇2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以下简称新课改) 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施行, 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一次。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来自高师院校, 而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教师, 笔者认为,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一、培养高师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呼唤新型的数学教师, 要求教师具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因此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应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贯穿“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概念、定理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的层面, 更应该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实施的背景下, 高师院校的教师需要从功能的多重性方面认识自己的作用,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应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 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交流不仅是与教师单通道进行交流, 而应该形成学生与教师、同学、社会、传播媒介等的多极交流模式。 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艺术, 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激发、引导学生,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注重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二、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高师学生的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导各级各类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 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许多高师数学教师不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数学改革发展的现状, 他们只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 认为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就行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少数搞教学法的教师的任务, 与他们无关,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我们应倡导高师数学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 适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期培养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数学教师。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高师院校各个专业都有一门必修课:教材教法课, 这门课是专门培养教师技能的一门课程。 它一方面会分析如何去讲授一门课程, 另一方面这门课程会研究、分析某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以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并且会结合所教授学生的认知特点,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把它组织成一门学科。 教材教法课是高师院校学生在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的一些知识后, 着重针对其日后应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的特点而开设的。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重新认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活动过程, 使其在活动中发展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提高其从事数学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引导使学生从“ 学生” 向“ 未来教师”转变, 让学生意识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课程标准上, 还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 即认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把“ 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事实上, 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应用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数学的前进, 而在数学教育中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地融合, 也已经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尽管对数学教育中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问题仍时有争论, 但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计算机的功能是强大的, 只要运用得当, 将会在多个方面产生效能, 可以为数学教育价值的发挥开辟新的天地。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传统的观念中, 数学教学主要是一些数学概念、定义、定理以及一些数学计算, 不适合多媒体教学, 因此, 在大部分高师院校中, 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保留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作为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 应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使这些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 亲身经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发挥的重大作用, 为未来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从自身做起, 培养高师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标准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但以我们的了解, 以及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实地调查发现, “ 课程资源匮乏”仍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的问题之一。 目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 教师们已习惯于“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 因此,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实际情况,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应注重对高师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 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在教育实习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作用, 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课程资源。 比如, 有些学生在教育实习前的试讲中, 本来是一节课的内容, 他只用了二十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讲完了, 剩下的时间就不知道怎么安排了。 分析其原因, 这些学生是把教材当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 而不知道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 这时候,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拓展, 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教材内容更加完善, 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结构, 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整合。 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学会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 从局限于教材分析到课程资源的开发, 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的互动, 这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

总之, 在高师院校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以上几方面的教学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进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瑞、邓鹏.高师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新要求[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 (6) :32-33

看小学数学教师 篇3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4-02

一、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概述

(一) 数学素养的涵义。什么是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对其涵义的分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教育学的视野出发所作的“素质” 涵义的界定,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由知识内化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心理品质”。

其中,所谓的“先天素质”也被称之为遗传素质,是一种根据人成长经历中的心理需求发展起来的,当这种素质与数学思想相结合,并表现出较强的数学应用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也就意味着“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数学素养包括的要素。在构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质的要素时,可以借鉴《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数学素养的划分,根据《标准》中的内容,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结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主要应涵盖以下2个要素:

1、知识技能素养。小学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尽量丰富,具有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教学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并且能长远起作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智能,特别是掌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在知识技能层面,数学语言应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作为一门语言,是人类共同使用并在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素养理应包含运用这种简约、准确的语言的能力。

(三)数学人文素养。小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框架的约束,了解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意义,或者说,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这种文化修养既涵盖养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推理严谨,言必有据和条理化的思维习惯,也涵盖养成的数学意识包括,科学意义、文化内涵、懂得数学的价值。

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来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或认知,因此数学学习不是枯燥的,数学逻辑不是冷酷的,而是一种精妙的科学,是赏心悦目的,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能够使人聪明,而且还能使人更高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白数学不只是关于“数字”的世界、还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等等。

二、学生数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语言素养尚未重视。除了计算公式、图形、大小等内容之外,数学还是一门语言,要求小学教师对数学的语言观要充分的理解。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语言(普通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图表语言、集合语言等)的教学,提高数学语言素养,从而让学生学会数学地交流。

(二)数学思维素养不够全面。以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 的阐述都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把它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说明,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逻辑用于证明,直觉用于发现”,说明直觉思维的重要性。而我们目前数学课的教学仍然采用“定义—定理—证明” 的形式,培养的只是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数学运用素养亟待加强。

1、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就是数学基础课,加上数学教学理论课两个方面。教法课普遍不受重视,课时少,资金投人不足,脱离小学实际,影响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2、培养的学生具有传统的数学能力既具有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相对较弱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这样就致使数学理论脱离了计算机。

三、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数学素养建议

(一)开设数学实验课。数学实验课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教学知识,找出具体问题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巧,以计算机为工具,求出数学模型的解,验证数学模型解的全过程。它让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应用的全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计算机处理数学信息、问题的全过程。

(二)增加综合课程。据笔者对宜春市小学数学教师课改情况的调查表明,有47.5%的教师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有51.6%的教师认为社会科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要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社交、组织和应变能力。“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也是科学的仆人”,作为一名数学学习者与一名数学教育者,“应该更多地了解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显出综合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三)整合教育类课程。多年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专业题材知识的教学,学生在专业课上虽然获得了许多数学的定理、定义,但却缺乏对数学的全面认识,而数学教学类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是单纯的教学法的知识,这样容易造成专业知识与专业教学知识问的断层,所以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论” 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种背景,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及数学教育本身的反思,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及数学教育价值观。

(四)开发“数学的语言观”等专业课程。要把数学教育当作一门语言教育来研究。世界各国都重视“本国语文”、“外语”、“数学”三门课程,把它们列为衡量一个人智力的最好标准。语言是传统的沟通工具,也是数学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数学教学应该强调数学语言的训练,诸如用符号语言给应用题列方程,用逻辑语言写出证明,用函数语言描述模型,用计算机语言指挥计算等等。

参考文献:

[1]陈文胜. 从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看小学教育专业教改[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4:92-96.

[2]黄玲侠. 本科层次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职前培养[J]. 价值工程,2012,08:194-195.

[3]段作章.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J]. 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59-163.

[4]张新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邹敏.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思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56-61.

看小学数学教师 篇4

xxx小学教师 xxx

按照学校要求,我紧密结合“十查十看”内容,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逐项深入查摆、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方面。能够坚持“育人先育德,树人先树心”的教育理念,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够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意义,旗帜鲜明的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虽然自己能够做到不把不健康思想及错误言论带到课堂,但在主动与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作斗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具体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及意识形态上有局限性,实际成效还有待提高。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方面。能够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平时也比较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讽刺、歧视、侮辱、体罚及变相体罚的行为。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比较注意与学生沟通的尺度,能够解决个别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深入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对每名学生身上下的功夫还不能做到平衡有度。

3.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方面。自己深知为人师者,当廉 洁从教,因此自己也以身作则,从不以教牟利。在廉洁从教上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警意识和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

4.工作作风、工作纪律方面。自觉遵守请销假制度,宁可耽误自己一人的事情,也不能耽误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有课程安排期间,从不请假。从不参与学校明令禁止的有偿补课和培训等牟利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缺少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作风,有时觉得教师工作辛苦,挣的不多,工作上偶有懈怠情绪。

5.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方面。任教中从未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债券和支付凭证等财务,从未参加由学生家长安排的宴请和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沾染不良嗜好和不良风气,把正能量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染家长,形成良性循环。我深知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虽然能够做到自律,但在影响他人上实效不好,还需在实践中多学习,多磨炼。

6.阶段性重点工作情况方面。能够遵纪守法,对交付的任务或者重点工作也能够按时完成,但对自己的要求较低,觉得只要不触碰法纪校规就可以了,对工作质量要求不高,降低了标准。

7.教育科研文风方面。在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力度上做得 还不够,觉得只要在教学科研中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就可以了,在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上还有待加强。

8.课堂时效方面。平时比较注意教学质量,每节课上课前都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整理,并加以改正,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有时希望多让学生学些知识,有占用学生时间的情况。在教学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

9.关心集体、尊重同事方面。能做到谦虚谨慎,团结同事,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在处理家庭、同事、师生的关系中不够主动、不够大胆。

10.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在公共场合或者学校内言谈举止符合教师师表,能够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参与伤风败俗之事,但缺乏与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的勇气和魄力。

二、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做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学习是从业的资本、兴业的前提。一个教师不刻苦学习,就难以安身立命。因此,今后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要学习教学业务知识和科技、法律、管理、心理等知识,特别是认真学习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自己的政治头脑更加清醒,理论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素养更加全面,从而把自身担负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加强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时效。一是加强训练,养成学生学习习惯。从生活上着手,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为学生规范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觉想学习;多鼓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多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想学习的内生动力。二是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有趣,让学生在笑声中、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多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生疏的知识点也能变得“显而易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教导下,热爱专研,引导学生渴望学到知识,主动学习知识。三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同、个人志趣不同、智力水平不同,针对每名学生的培养方式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特质,让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研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策略。深刻领会课标要求,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师生间的配合度,提升教学质量。五是善于总结反思,提升教学时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好,把经验总结好。

3.为人师表,注重品德、公德修养。一是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学习是人生成长的阶梯,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学理论、精学业务、广学知识,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为答疑 解惑筑牢根基,提高个人能力水平。二是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要像园丁一样,对学生倍加呵护,也要因材施教,什么样的学生是什么样的肥料,这样学生才能长成栋梁之才。还要与学生交朋友,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平等、互助,共同成长。三是文明守纪,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洁身自爱,不收受家长和学生的馈赠,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滥发帖子,语言文明,衣着得体,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弄虚作假,不沾染不良嗜好,做文明守纪的好公民,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四是注重品德、公德修养,与歪风邪气作斗争。举止文明、不做损人利己、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爱护环境、保护公共财物和设施,遇到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要勇于出头,打抱不平,为社会和谐、美好做贡献。五是团结同事,热爱集体。教师队伍是一个团队,只有密切配合、互帮互助,才能在互助中成长。像蚂蚁一样贡献出自己微小的力量,把其它蚂蚁的力量作为自己的根基,把小的力量逐渐凝聚起来,才能撼动大树,才能爆发出集聚的力量,作为教师中的一份子,也要心甘情愿的做好集体中的一员,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4.改进作风,做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表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适应新思想、新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作风,要要勇于发现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掌握工作方法,不搞形式主义,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5.恪尽职守,做开拓创新、积极有为的表率。教学工作看似一成不变,其实需要教师有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今后要克服保守思想,努力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要敢于负责,敢抓敢管,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工作,发扬知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力争把工作做得更精更优,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看小学数学教师 篇5

回顾近二三十年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因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Berliner,1986;Shulman,1986;Bereiter &Scadalia,1990)。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对教师的成功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师范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它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知识的建构,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许多国家认识到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近年来,我国关于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颇为强烈,众多的学者已从理论、实践以及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无疑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知识现状的定量分析,反思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

对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本文主要从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时段(1995/)所进行的两项实证研究入手进行考察。5月,我们在北京选取97名小学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知识进行了调查分析。基于长期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教师知识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一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详见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根据以上教师的三种知识类型,结合对9名有经验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我们分别编制了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问卷,施测后并对三类问卷分别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的考察,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李琼,2000)。小学数学教师在三类知识上的掌握状况分析如下。

对于学科知识,我们主要从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的运用及应用题等方面予以考查。从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科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以及应用题等方面的答对率(题目得分/总分)都在85%以上,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

对条件性知识的考查,主要选取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涉及儿童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多个维度。从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状况来看,除了“儿童发展”这一维度的答对率较高(84.2%)外,条件性知识的其他维度及总分的答对率,大部分仅在50%~70%之间,其中教学方法与策略、个体差异这两个方面则表现得更为不理想,答对率仅为43.8%和53.1%。说明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比较差,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与学的理论、教学方法与策略、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的认识,在目前的小学教师中还未形成一个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从教师培养的角度分析,这主要与传统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大多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有关,而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所占比率较少。

在实践性知识方面,我们主要从小学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课堂冲突事件的解决两个方面进行了考查。从得分来看,实践知识两个维度的得分率大部分在60%~80%之间,其中在对课堂冲突事件处理方面的得分低于对教材的处理方面。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与一些新教师的谈话中发现,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课堂管理感到心里没底。

我们的另一项研究(邱邴武、申继亮,1995)以北京、宁波两地的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生为被试,就中学教师和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性别、所教科目、地区、教龄、教学经验(职前、职后)、学历为自变量,以问卷总得分为因变量,T检验表明,各类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状况普遍比较低。在多个自变量中,只有职前与职后之间的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P<0.05),其他自变量之间的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目前师范教育与职后培训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的低效,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未担负起完善教师有效教学所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这一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教学经验对掌握条件性知识的巨大影响,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应是促进未来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以上两项关于教师知识状况的实证研究来看,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以及师范生,对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都不能令人满意。然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中不可缺的部分,是教师职业独特性的体现。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具有其他受过同等学历训练的人所不具备的丰富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上。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性,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教学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具备丰富的条件性知识,懂得现代教育规律与全套教育教学技能,不仅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全美教育会的师范委员会在《我们时代的教师》(1948)报告中已提出,成功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了解不同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不同学生适宜的学习方式,教师还需要熟练运用品评学生成绩的能力,这是为人师的特定要求。从教育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来看,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科知识以小学生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应切实加强教师这两类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进一步完善未来教师与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

三、目前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知识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对反映教师职业独特性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不太令人满意。审视教师知识的此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回到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教育之中。在我国,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师范教育的质量影响到教师知识的最初建构。然而反思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

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75%,学校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低于总课时的10%。这种状况进一步呼应了我们前面的研究,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缺乏与这种“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普遍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林正范,2000)。相反,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比例失调,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教育专业训练。

(二)课程内容单一空泛,脱离实际

无论学科专业课还是教育课程,门类少,内容陈旧、空泛,脱离实际,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大。传统的教育课程的典型形式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代表的“老三门”课程,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的结果就是获得一个学分和几条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难以达成师范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师范教育的着眼点应是通过各种训练,培养未来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为中小学输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而教材内容的空洞,与其所要承担的教师职业训练的重任很难相称,教师的职业特性未得到明显的体现。

(三)教育实习时间短,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教育实习的薄弱已成为师范教育亟待改革的一个环节。从教育实习的具体状况来看,一是时间过短。这一点与国外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显得十分突出。例如,美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前者是学生集中或分散到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助手、或批改作业,或组织学生活动,规定为150小时,即三周,除此还要参加为期15周的教育实习。英法等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实践,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中小学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最近我国台湾地区的新制实习时间延长为1年。而我们的教育实习少于10周,短暂的实践并未使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形成深入的认识。二是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由于时间短,实习任务仅限于讲授特定的内容和充当班主任等规定性活动,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4~6节)、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技能。

四、新世纪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构想

反思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师资培养机构能够切实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开放,允许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院校开展师资教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师资培养质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我国师范教育现存的某些弱点会迁移到新的师资培训机构中去,给急待发展的基础教育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检讨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

首先,确立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还要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贯通文理界限,加强“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师资培训的课程走向综合化是时代的要求,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其次,加强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至少应增加到20%~30%。无论从前面的实证分析,还是从已有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类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的教学表现,显得比较薄弱,而这部分课程正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因此,在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上,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如师生的课堂互动、个体差异的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等,心理健康以及课堂组织与管理的课程。课程开设要反映当代新颖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技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

再次,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对于学科专业课的调整,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浓缩,即对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动,压缩课时,精简内容;另一种观点是重构,即重新选择,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认为,这两种做法是从量与质两个不同的层面而言的,可以互相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过大的比例70%~80%进行压缩精简到40%(郭朝红,2000),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以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原则,构建新的基本内容。

最后,落实教育实习的内涵,切实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这一点在目前的师资培育改革中显得尤为迫切。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结合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增加实习时间,最少应达到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即10~12周,增加学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采用分段实习;第二,在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第三,建构专业发展的实习学校,发展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鼓励中小学成为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是近十年来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中小学专业发展学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与发展。这些有望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学与专业发展学校的合作加强了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

2. 李琼.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专长:对职业知识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3.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4. 邱炳武,申继亮.中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的掌握状况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5. Bereiter,D.C & Scardamala,M.(1990).Surpassing Ourselves: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 of Expertise.ChicagOpen Count.

6.Berliner,D.C(1988).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New Orleans,La.,February 17.

看小学数学教师 篇6

教师法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回头看”教育整治活动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法治和师德在教师从教行为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杜绝校园性侵等恶性案件、事件及各类教师败德事件发生,捍卫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根据《毕节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毕节市教育系统2016年学校安全工作“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和〈毕节市教师法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回头看”教育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教育管理中心安排要求,决定在我校开展一次师德师风和教师法治教育“回头看”教育整治活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拟定本方案。

一、活动时间

2016年12月12日至2017年7月10日。

二、参与人员 学校全体教师。

三、内容及日程

(一)学习回顾(2016年12月12日至2月12日):重温和学习领会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文件制度规定。要对《宪法》、《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涉及各教育主体职责、教师职能职责、学生身心健康保护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领会,明白依法从教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必须做。要全文阅读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文件,包括《中共毕节市委办公室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毕党办发〔2015〕10号);《毕节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毕节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监测等三个制度的通知》(毕教发〔2015〕9号);《毕节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毕教办师〔2014〕28号);《毕节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转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规定的通知〉的通知》(毕教办〔2014〕147号);《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规定的通知〉的通知》等五个文件。要做到所有教职员工全员参与,通过集中念读、个人默读、领导讲学、交流讨论、辩论赛、知识抢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方式,对所有文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文阅读和侧重学习,确保全面准确理解教育法律法规和系列文件内涵,特别是师德师风监测三个制度的具体执行要求、程序、主体等。学习法规和文件不能仅限于第一个阶段,要贯穿整个“回头看”教育整治活动始终,随时不清楚随时学习。

(二)对照反省(2017年2月13日至4月12日):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对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师风系列文件,重点对照师德师风监测三个制度,回过头对2015年以来遵守和执行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反思不足。

1、学校组织教师通过分组座谈、私下交流、领导点评、同事互评、家长帮评等方式,人人认真反思反省,写出自我剖析材料,字数不在多少,重在直指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剖析材料要经学校管理层审阅后存入个人专业发展档案。

2、学校要客观评价反思过去一年对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系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到不到位,全不全面,认不认真;落实和执行的措施具不具体,有不有效,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完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法律、制度执行的成效,查找存在的不足。同时,开展一次师德师风问题大排查大清理,学校领导班子要多种渠道和侧面了解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患,特别是存在行为习惯不良、甚至个人秉性不佳的,要深入学生走访调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予以防范。学校要在深入剖析去年以来本校师德师风情况的基础上,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拟写执行和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系列制度的自查自纠剖析报告并上报教育管理中心。学校要加大对师德师风的监测和检查,每期不得少于2次。对于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发现隐患的,要建立台账并同时上报。

(三)深化执行(2017年4月13日至2017年7月10日):学校要结合教师自查自纠情况和学校对系列制度执行情况的自查剖析情况,进一步采取扎实措施,重点落实师德师风监测三个制度,建立学校开展师德师风监测、考核和问责的具体操作办法。学校开展师德师风监测、考核和问责的具体操作办法于2017年4月24日前(纸质版和电子版)报乐治镇教育管理中心。

1、要结合实际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监测机制,做到有规可行、有人负责监测、有记录和台账可以随时查考,有苗头问题研判解决机制。

2、要在本年度教育工作结束之际,扎扎实实开展一次教师法治教育和师德考核工作。按照师德考核制度规定,严格考核方式和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考核操作程序办法,做到教职工全员参与,并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员工年度考核的重要评价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基本合格者,按制度规定作出合理处理。要通过考核使每位教师进一步重视教育法律法规和师德师风系列制度,进一步主动依法执教和遵行系列制度。

3、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法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问责机制。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各个环节管理角色要更加明确,职责和问责方式要切实可行,要根据工作实际处理一批失德失范教师,追究一批抓师德师风建设不力、失职人员的责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保障制度深入执行。

四、工作要求

(一)要立即启动:学校要立即启动回头看整治活动,全面周密部署,确保活动抓实。学校及时拟定具体活动方案,召开会议部署启动实施,制定的活动方案、会议简报。

(二)注重过程宣传:学校要及时收集活动信息、照片、视频,加强师德师风回头看整治活动的正面宣传。

(三)要加强督促:学校在部署后要保持跟进督促,杜绝活动搞形式走过场。教师拟写的个人反省自查报告要存档备查。教师要对照系列规定和制度,重点查纠执行师德师风监测三个制度的情况,提出执行上的不足及存在的困难,并列出改进的措施。

(四)要强化监管:教育管理中心将在活动期间对各教师开展暗访抽查,抽查情况作为考核学校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依据。

(五)要严格问责:学校要在“回头看”活动中,积极行动起来,当即开展排查和整治。尽早发现隐患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清除。在排除中发现教师违法违纪、失德失范的,一律按规定和管理权限进行人事处罚,直至报请公安部门提起公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重视本次“回头看”活动,搞形式、走过场,或不按规定开展活动的,一经核实,报纪检监察部门依律严惩。

(六)要加强领导:成立乐治镇第一小学教师法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回头看”教育整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镇教师法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回头看”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组成人员为:

组 长:彭 翔

副组长:李成贤 罗志伟 朱天兰 成 员:学校所有教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师办公室,具体由朱天兰老师负责。

从数学综合实践看小学数学教学 篇7

一、关注学习体验, 激发求知欲望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所以, 在教学之前, 我们要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得以展示, 让学生研究,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研究数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掘出来的, 所以, 探究兴趣就比较浓。

比如, 在教学平均数知识前一个月内, 我让学生回家统计每周家庭的用水量, 然后回到学校, 分别交流各自家庭在这一个月内的用水量, 先让学生比较一下, 哪一个同学家最会节约用水的, 哪一个家庭浪费水比较严重, 哪几个家庭的用水量相差不多, 一个家庭一个月到底用多少水才是正合适的。这时候, 学生通过比较, 根本解决不了我提出的问题, 因为在每一周里, 各个家庭的用水量都不一样, 有时这周王林家比小明家用水多, 但是第二周小林家又比王林家用水多一些, 如何比较呢?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不知道的情况下, 这时, 我们再引入平均数问题, 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好平均数的教学。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搜集这些数据, 而只是在课堂上投影出现一些数据来让学生比较, 那么学生一定不会对我们出现的数据产生兴趣, 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些数据的形成过程, 没有体验到探索的过程, 也就引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体验了, 当他们的思维处于困惑的时候, 那么, 他们才能有一种探究的欲望, 才能想把知识学好, 而如何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事先没有体验, 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所以, 在教学数学之前,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让学生先体验一把将要学习的知识, 让其自身产生谁知的冲突, 激发学习欲望。

二、构建实践平台, 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只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 让学生调动已经拥有的数学经验, 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为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经验提供一个平台,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用权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 选择恰当的总是是关键。这些问题可来自教材, 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 我们要构建实践的平台, 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样,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也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在教学完“百分率”内容之后, 我就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家庭, 来了解一引起百分率的应用。结果, 有的学生在家用种子做实验, 来算一下种子的发芽率, 有的学生走到厂矿企业, 来了解一些有关百分率的事情, 更有的同学来到各大银行, 来调查各种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并在一起研讨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存款有不同的利率。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素养。比如一位同学在调查银行的各种存款利率之后, 就写了一份分析报告。基本内容就是如果是经常用到的钱, 那么就用卡或短期存款, 因为这样虽然利率小了点, 但是用起来方便, 而对于长时间估计不用的钱。那么, 我们就可以存成定期, 每月有固定收的人群, 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的存款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每一种存款的利息都分析出来。后来, 我让他把这一份报告贴到学校的画廊里, 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关注。这样, 不仅让他巩固并拓展了所学习的知识, 同时也对他的社会情操有了一定的教育。

三、提供实践资源, 体会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很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由于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而只能硬性地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不到一点数学的价值。所以, 在数学教学时,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资源, 让学生能当堂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比如, 在学习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当堂就给学生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让学生亲自来测算一下教室的长、宽、高, 来让学生计算一下, 如果我们刷涂料, 得涂多大面积。问题一提出, 学生纷纷对教室进行测量起来, 并算出了表面积, 因为教材中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 (长×宽+长×高+宽×高) ×2”, 所以当学生量出教室的长、宽、高的时候, 就迫不及待地计算起来。所以, 好多同学都运用了所学习的知识来计算了。这时, 我就问, 那教室的窗户也需要刷涂料吗?我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学生就马上知道在求刷涂料的面积时, 还要把窗户给去掉。这样, 在我的一步步提示下, 学生基本上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从建构主义看小学数学教学 篇8

小学教师都会有自己对学习的不同的认识,有着不同学习观的教师对教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小学教学有一定启示,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本身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4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显然,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这4大属性的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协作”“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全面的理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是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以往数学教师易把数学学习看成是教师的输入(题目)和学生的输出(答案)这样一个简单的条件刺激反应过程,以致出现:学生只会解程式化的习题,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何作用,动手能力差;学生只会考试,应用能力弱。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我通过了”。因此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不管教师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有一句很生动的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给与教师这样一些基本观念:知识是灵活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更不是最终的定论。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传统数学教学中,其教学程式一般为:教师先讲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练习,尝试解答有关的习题,即:教师讲述——学生练习。这种基本教学模式的潜在假设是:学生的学和做是2个过程,必须先知道是什么,然后才能去做什么。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学习者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这种非建构主义教学观忽视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主体的经验、理解及心理活动过程。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在新的学习中,学习者通常基于以往的经验去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新知识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而“生长”起来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拓展和重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上一篇:区委常委民主生活会发言下一篇:杨店镇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