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2024-06-19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共9篇)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1

情境是课堂的灵魂, 通过情境构建, 有助于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将知识进行有效地导入。知识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要反作用于实践,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 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问题。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可见, 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尤其是现实应用问题, 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一种能力, 只有掌握这种能力, 数学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小学数学知识大都非常简单, 涉及一些基本的数字运算, 以及一些简单图形的认识。然而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 却有很多现实的应用, 因此, 对于数学教育来讲, 应该从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将知识点有效导入到课堂中呢?

一、情境课堂导入以生活为基点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 同时也是知识运用的归宿。数学中所谓的解决问题, 其实都是现实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应该让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习中会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与生活相结合, 营造生活情境, 举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情境, 去感知、去思考。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举例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小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生活情境的时候, 很容易进入到课堂中, 会对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联系、思考, 引导学生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情境课堂导入以形象为切点

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由于年龄较小, 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没有成熟, 而形象思维则成了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因此学生对于形象的画面特别感兴趣、记忆也特别深刻。作为教师, 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将数学问题形象化, 从而简化问题, 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浅显, 最好是那种很形象的, 可以将学生所喜欢的动画、图片等放到教学课堂的情境中来, 以形象作为切入点。

三、情境课堂导入以探究为延伸

情境课堂导入需要以探究为延伸, 数学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也是一个有趣的乐园, 每个人只要沉浸在数学的园地里, 都可以发现别样的乐趣。新课改提出,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启发、点拨的角色, 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体味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数学问题, 本身就是开放性的,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探究, 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得出相同的结论, 作为教师, 要积极启发点拨,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探究, 而且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在教学中, 笔者也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引导学生去探究解题的办法, 并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加以启发和点拨, 这样做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情境课堂导入以灵活为目标

灵活是情境课堂的目标, 如果教学情境的设置太过于死板, 很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在情境中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衡量一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有多种方式, 一方面, 教师可以出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 从学生的解题速度、解题准确度方面进行考查;另一方面, 能解题自然能出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自己设计题目,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学生对于设计题目也非常感兴趣。

五、情境课堂导入以精简为抓手

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非常复杂, 很可能会使学生记住了情境, 却仍旧没有领会所学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 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题目练习, 就一定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将学生推进题海之中。殊不知, 很多事情往往过犹不及, 解题练习也是如此。教师布置太多的解题练习, 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有些教师在题目设计的时候, 同一类型的题目反复设计, 让学生去解答, 同一类型题目重复性的解题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相反却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要进行归纳总结, 在同类型的题目中适当选择几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即可, 精简问题, 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做, 反而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合理、科学地设置情境, 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 以进一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结合生活, 把握学生特点, 有效引导点拨, 增强课堂互动, 提高解题效率, 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造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情境课堂导入要以以生活为基点、以形象为切点、以探究为延伸、以灵活为目标、以精简为抓手,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探究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2

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喜欢模仿,他们的安全意识薄弱,而且自我保护能力弱,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外,更应注意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中的安全教育。

1、幼儿早晨入园进行晨检,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身体、饮食等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午休时做好午检,随时检查幼儿是否盖好被子、身体是否不适,如果有发烧现象及时处理,同时也要做好记录。

2、每天检查幼儿口袋,如果发现异物(如:小刀子、药片、纽扣、硬币、钉子、小饰品等)老师会立即收起来,并且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

3、做操和户外活动时,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要一个跟着一个手扶栏杆,眼看楼梯逐级走,不推不挤,不跑不跳,按照老师的指令统一行动。

4、幼儿如厕时,必须由老师陪同,提醒他们排队、不拥挤,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5、进餐时,对幼儿进行观察,提醒幼儿注意正确的坐姿和安静用餐。

6、离园前提醒幼儿在爸爸妈妈接时不奔跑、不拥挤,拉好爸爸妈妈的手,以防走失。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3

关键词:理解教材,教学模式,学习习惯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有十年了,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快乐、成绩又优秀,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依据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教学中入手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扩大了孩子们的见识。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能静下来认认真真做一件事的孩子却越来越少。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学中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好像越来越行不通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已发生了一些改变,要求更高了。因此我参照了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再结合本班学生的一些特点做了如下改善:

1. 吃透教材,利用教材。

教材是一节课的载体,教师首先得把教材读懂,数学的教学都是连贯的,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进行深一步学习的,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我们应该看出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这样编排的目的,才能依据这些准确地定位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这节课的起点也是末点,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接着再分析此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也为如何设计这一节课指出了方向,知道在哪一方面要着重讲解,哪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吃力等。除了吃透教材,还有一点就是灵活的运用教材。每一节新课都有一个例题,进行新课改以来,我发现例题是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问题导入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多都可以利用。当然例题想要告诉给我们的远不止书本上所看到的那种解题过程,里面小精灵的问题,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我们这节课想要学生掌握及思考的解题思路,告诉他这题的做题方法步骤不如让他了解这些方法步骤的由来,学习总结一些思维模式,哪怕这些时间稍长,少讲了些练习题也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多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把数学题的思路分析清晰了,接下来的复习巩固才能省心,学生们才能做到我们想要的举一反三。

2.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要用学生感兴趣并且能接受的方法来教学了,教师讲一节课,学生坐着听一节课,这一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了。而且现在的孩子是如果你不能提起他的学习兴趣,他就不会“老实”地坐在那听课了,他会开小差走神,甚至打乱课堂纪律让你没法好好上下去。面对这一现象,这也就使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学例题还要备学生,学生每一年龄段有着每一年龄段的特点,应对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3. 组织有效合理的教学练习,进行复习巩固。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练习,对每一题的训练目的都要明确,而且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阶梯性。也要因材而异,对于一些能力强,探索性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拔高题,让他们去思考,满足每一层次学生的需求。课堂练习一般可分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及拓展练习三方面。

二、从学生学习习惯上入手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很积极,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却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考试中不是这里计算错误,就是那里审题没有审对,导致分数不高。也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看上去很认真,眼睛也看着老师,笔记抄得很快,但哪里发生点事情他立刻就被吸引过去,回答问题也不是很积极,这类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不高,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1. 坚持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生因审题不仔细这一原因丢分的很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平时阅读较少,导致题意没有弄明白。还有一种是急于求成,读题就读一半,没有完全掌握题目大意,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思路。

2. 培养估算的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是基础,在计算上丢分也是很常见的。有些家长总是认为是因为学生粗心,每次发现问题总是对孩子说下次要仔细,可真到下一次还是有很多错误。我认为估算针对这一现象很有帮助。拿到一道计算题,养成先估算的好习惯,最后对比结果就会发现和之前的估算结果是否会有很大出入,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也可以用来检验最高位是否正确。

3.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因为课堂上有些同学能力强,做题快,一道题布置下去很快就能算出结果,孩子的天性,立刻就将答案报出来了,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动作慢或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自己不思考,直接将听到的答案填上去。还有的在家完成作业依赖家长,一本作业下来基本每题都要靠家长引导思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学会检查。

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家长和老师则要重视。因为他出错的地方也正是他这一学习的薄弱点,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出错误,才能让他印象深刻,避免二次犯错。总之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小学数学教育随笔简短 篇4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所以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

曾经教过的学生,班上有一个学生,每次考试他总是得二三十分,我也没太在意,以为数学本身挺难的,一些“笨”学生学不会也是正常的。直到有一天,我路过他旁边看到他竟然算出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题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我认为能算对这道题的同学一定特别聪明,算对的同学有……”我知道他很高兴,虽然没有太多表现,之后的每一节数学课我都会关注一下这个后发现的“天才”。他果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之后他的数学成绩开始慢慢提升,不仅不在不及格的队伍里,还常常列在优秀的名单里呢。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学生操之过急,只要不会就非打即骂,这样我们是好心办了坏事,也是在拔苗助长。所以我认为等待是上策,我们用心等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有闪光的一刻,抓住这一刻给他肯定,表扬,我们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5

那么随笔究竟要写些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写真事——体会生活的真

学生必须以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写作的素材, 将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经过梳理行之成文。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家庭生活充满温情, 社会生活丰富而复杂, 作为生活在其中并充满青春活力的一员, 指导学生择取生活的浪花并融入自己的思考, 作为成长的记载, 无疑是有意思而更是有意义的事情。如一次考试, 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学会了上网”、“爸爸下厨房”和“我会烧蛋炒饭了”, “妈妈吃醋了”作为小标题, 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其实, 我知道, 这都是她平常在我的指导下, 在训练随笔的写作中所积累起来的材料和写作经验的一次集中亮相和展示, 我为自己和学生的成功而油然感到骄傲。

二、说真话——认识生活的善

要解决生活真实与作文真实这对矛盾还要学会在写作的时候选好切入点。生活是面, 作文是点。我们观察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 对此进行感性的抒发、理性的思考, 但文章的写就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结束, 还包括感性抒发、理性思索后的对生活的重新认识与观照。随笔是最贴心的朋友, 常与我们作心灵的对话;又是最安全的朋友, 我们可以袒露自己, 而不必担心有人苛责惊怪我们灵魂的赤裸。很多时候, 写随笔是因为内心深处渴望有人分享快乐, 分担痛苦, 解答疑惑。在这个自由的心灵家园,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随笔的形式公开;而读者群中的语文教师就可以适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情感困扰, 给予学生以朋友般的开导帮助。因为撤除了心房, 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也就更容易沟通, 彼此间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在随笔中学生可以抒写内心的苦恼、可以记叙成功的喜悦、可以发表对班级、对社会、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可以给老师提出各种合理的建议、还可以讲述自己和父母、朋友的故事……有时候在上好某一篇课文后学生也可以用随笔的形式来畅谈对文章的读后的感受, 例如在学完《孔乙己》后有些学生浮想联翩, 争着问我:“老师你说孔乙己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我就顺水推舟一番:“你们说呢?我肯定会在你们的随笔中找到答案的。”于是第二天一篇篇热乎乎的文章就躺在了我的办公桌上了。有《写给孔乙己的一封信》, 《孔乙己的悲剧, 谁之过》等等, 字字句句均发自肺腑。我也会根据学生所写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在随笔中进行真诚的交流、谈心、, 并根据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一些不能在随笔中指出的问题, 老师会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当面交流, 这样长期坚持师生一起撰写随笔, 不仅让学生喜欢上了写作, 学会了写真事抒真情, 也增进了师生情感。

除此之外, 我还经常会利用各种节日或者召开家长会的机会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召开家长会的时候, 要求学生提前将自己想对家长说的话写成文章, 在家长会上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 沟通, 说出心里话;“母亲节”时要求学生给妈妈送礼物, 或者回家做一件事情让妈妈高兴的事情, 然后把自己送完礼物做完事情之后妈妈的表情, 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 安排学生去了解本地有关的清明习俗, 了解家人如何祭奠亲人, 或者让学生用文章表达自己已经去世的亲人的哀悼;“中秋节”来临的时候, 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赏月, 把自己和家人赏月的感受写出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 经常利用这样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写身边的事情, 写真实的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在这样的活动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情感, 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 更进一步的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抒真情——感受生活的美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文中有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我让学生写随笔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写生活中的事情, 但又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用心去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的意义, 在不断的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中, 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 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做人, 如何处事, 老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都变得更加亲密。

中学生心思细腻而又敏感, 一纸信笺, 一个眼神, 一句关怀的话语, 都能掀起他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引导并指导学生细心地感受自己那一刻的悸动, 体会青春年少时的心跳情怀, 并形诸笔端, 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摹学生自己的心情。一位学生因为考试作弊受到班主任的批评, 在我的指导下他把当时的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 并适当用了一些修辞, 这样, 一篇感情细腻真实, 语言生动形象, 一篇篇随笔连缀起来就是一段段优美的心灵轨迹, 妙文就诞生了。

综上所述, 随笔是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和心灵感悟的芳草地, 它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写随笔, 而学生平时也乐于以随笔这种相对自由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真实地在随笔中抒发表达, 就是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了一个美丽自由的心灵家园。在这个家园中, 大家无形中就将真与美与善注入了学生的心田。

摘要:写作活动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在这种生命活动中, 人的思想、感情、个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希望与幻想, 有自己的人格与灵魂, 有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然而,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却无意中压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忽略了学生这个创作主体在写作各个环节中独立的, 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教学,真,善,美

参考文献

[1]赵承福、陈泽河:《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年4月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6

第一阶段:初识数学悖论, 外观形式上的数学美。

数学悖论中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几何中, 在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集合论、微积分等中都有很多。

例2: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数相等。

证明:设a、b为互不相同的两个数, 设c为他们的平均数, 即a+b=2c, 用 (a-b) 乘以两边得: (a+b) (a-b) =2c (a-b) , 展开a2-b2=2ac-2bc, 移项得:a2-2 ac=b2-2b c, 两边同加c2, a2-2ac+c2=b2-2bc+c2, 配方得 (a-c) 2= (b-c) 2, 两边开方得:a-c=b-c, 因此a=b。

多么神奇!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数可以相等, 那我们数学的研究基础在何处?研究价值又在何处?如此这样的悖论又何止千万, 在教学中若能有效利用, 学生定会对相应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阶段:再看数学悖论, 本质才是内在美。

数学上的许多东西, 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 理解了它内在数学价值, 也就是它的“内秀”才能感到其美好。

例3:“0与i谁大谁小?”

我们知道, 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数a和b, 或a>b或b>a, 两者不能同时成立, 并且:若a>b, b>c, 则a>c;若a>b, 则a+c>b+c;若a>b, c>0, ac>bc。在引入复数概念后许多同学会引起0与i谁大谁小的讨论, 根据上述基本性质我们对0与i进行如下探讨。

(1) 若i>0, 则i2>0×i两边同时乘以-1可得 (-1) 2>0× (-1) , 即1>0;另一方面, 对以上结果两边同时加1, 有-1+1>0+1, 即0>1。于是0>1且1>0, 矛盾。

(2) 若0>i, 两边同时加-i, 我们有0+ (-i) > (-i) +i, 即-i>0;两边同时乘以-i可得 (-i) >0×i, 即-1>0。

这样我们证明了无论0与i谁大谁小都会导出矛盾。在引入复数概念之后这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在实数范围内, 任何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 而在复数范围内, 除非它们都是实数, 否则两个复数无法比较大小。

第三阶段:探究数学悖论, 以奇引趣, 用妙引趣, 彰显数学之美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依据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把教学分类时将“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提出以学习刺激的类型为标准的分类也强调学生经过努力突然发现预期学习成果, 知识来自内部的刺激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家都意识到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若选取数学悖论作为刺激物, 不但可以达成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同时还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野, 用奇、用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例4:“1=2”悖论与除数不能为零的教学。

证明:设b=a, 那么ab=a2, 等式两端同时减去b2, 得:ab-b2=a2-b2, 于是b (a-b) = (a+b) (ab) 。用a-b除等式两边, 得b=a+b, 由b=a得a=2 a, 故1=2。

除法和分数的教学中除数不能为零和分母为零无意义, 从认识上来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何为无意义?为何无意义?通过一个古老的悖论“1=2”, 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从本质上明白分母不能为零的原因。

第四阶段:解决数学悖论, 完善数学完美人生。

例5:三次数学危机, 尽显完美主题。著名的Hippasus悖论、George Berkeley悖论、Bertrand A·W·Russell悖论分别导致了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数学工作者们在解决三个悖论的同时也进一步创造性的完善了数学, 使得科学王后再一次尽显风采。

林立军说数学史教学鉴过去而知未来, 感悟数学与社会, 能使学生感受前人严谨态度, 增强自我探索精神。在无理数、导数与微分以及集合论相关理论引入的时候用中国学者李秉德教授所提倡以欣赏活动为主的陶冶教学, 把三次数学危机的背景及其解决概要作一简介, 相信Hippasus悖论、George Berkeley悖论、Bertrand A·W·Russell悖论及其最终解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逐步完善日趋完美的过程, 这一感受对美育乃至德育以及学生日后发展的人生观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摘要:将数学悖论应用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以期达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美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悖论,数学教育教学,数学美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7

一、数学日记与生活日记的异同之处

数学日记与生活日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记录学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心情, 但是也存在区别。数学日记主要记载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 分别是: (1) 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计算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具体情况; (2)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建议以及评价, 包括课程的内容、讲解方式、作业布置情况等各类问题; (3) 学生还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让教师明白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日记与生活日记的不同之处, 并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数学日记, 让学生通过数学日记阐述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巧用数学日记, 强化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数学是一门重要科目, 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需要与之打交道。所以保证小学生的学习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就必须学会巧用数学日记, 从而让小学生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所学知识, 并且使得小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对数学的重新认知。

1.巧用数学日记, 阐述数学意义

数学日记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心得的一种特殊方式。因为小学生能够通过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中所消化吸收的小学数学知识, 并且小学生可以在数学日记中倾吐自己的心声, 可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除此之外, 教师还能通过数学日记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 让学生摆脱学习的困境, 并在学习中展现自我的价值。例如:某校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日记的意义价值, 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录几件事, 分别是: (1) 把自己在课堂中所理解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话语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2) 把家庭作业中的错题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并写明错误的原因以及正解; (3) 每月做一次总结, 并把自己的想法、建议以及自己对知识点的不明之处记录在数学日记中。所以, 教师若想让小学生有效明白数学日记的作用, 就需要巧用数学日记并充分发挥日记的价值, 从而使学生在日记中记录心得与见解。

2.巧用数学日记, 促进数学发展

数学日记是一种特殊的日记, 其包括情感型、质疑型、整理型、错例型、反思型等多种日记。而多所学校的数学教育中, 教师常见的数学日记形式一般为错例型, 因为错例型数学日记能够清楚地反映错误的原因, 并且可使小学生在错例型日记中弥补自我的空缺。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应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日记记录经验、心得的习惯, 从而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思维更加明晰, 能够构建属于自己解题的思路, 使得思维更加条理化。此外, 学生还可对所学的知识点进一步精加工, 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除此之外, 学生还能够在数学日记中自我评价, 提升自己的小学数学学习成绩。例如, 某校小学教师为了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 帮助学生学习, 每次数学考试结束后, 教师都会让学生把试卷中的错题整理到准备好的错题本中, 并在错题旁总结错误的原因以及正解, 然后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掌握这些错题, 明白这样解题的理由, 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日记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

3.巧用数学日记, 搭建沟通桥梁

数学日记对学生以及教师来说是交流工具, 因为数学日记能够有效地搭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成为“传话筒”。例如, 某校小学数学教师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使用数学日记, 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见解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课后再让学生通过日记来复习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 并针对自己的弱项来强化训练。同时, 这位小学数学教师还依据学生在日记中所记录的见解以及意见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尽可能在数学日记中看到自己的“短板”, 从而促使小学生通过数学日记不断反思、提升自我, 进而提升数学日记在小学数学中的利用率。

总而言之, 数学日记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一种特殊文体、特殊的交流工具, 并且教师可通过数学日记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日记的有效运用, 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晰, 并构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 使得思维更加条理化。此外, 数学日记还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短板”, 并在日记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 与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提升学生的小学数学成绩。

摘要:日记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且还是记录身边的事件以及记录心情等的一种特殊文体。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会使用数学日记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 因为小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日记收集有用的素材, 整理所学的知识,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对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地运用数学日记学习小学数学。就教师如何巧用数学日记, 强化小学数学教育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日记,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吕欣.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06) .

[2]刘月玲.优化作业设计, 实现“有效作业”[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

[3]王九红.小学数学作业的功能与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1) .

数学随笔:简约成就高效 篇8

“ 目的,需要,简单”,突然领悟这不仅仅是教学上的原则 ,还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这样三个问题:我想要做什么? 我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我该怎么做? 只有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三个问题,才会目标明确,动机充足,方法恰当地去完成我们要去完成的事。同样的,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学生要学什么? 学生需要学这个吗? 学生该怎样简单地学会?

“ 目的,需要,简单”都要求我们一切从“ 简”。

1.目的性原则 :目标要明确 ,你想要干什么 ,就只干什么 ,简单直白不拐弯抹角。比如要讲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从一些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为引入,再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要明确,一列出方程,二讲概念。 因此在选择例题的时候就要简单可操作,文字精简,关系明确,数据简单,让学生非常容易就列出方程, 而非用复杂的数量关系或繁琐的数据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

2.需要性原则:“ 学生需要什么? ”这是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雪中送炭的恩情远比锦上添花要来的重。 为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教学?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需要老师去讲解、去指引的时候,我们的点拨就成了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雪中送炭了, 此时他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认同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或方法。 反之,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去大量灌输, 反而会造成学习的负担和学习的叛逆性心理,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课堂上老师的“ 讲与不讲,讲什么”,都应该根据学生“ 需要什么”而确定。 一切从“ 简”, 但不失本质。

3.简单性原则 :遵从以上两大原则 ,根据学生的“ 需要 ”,我们确定“ 目标”,简单直白,一针见血,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最简洁明了的道理,还原事物最真实美丽的本质。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9

一、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

数学史在展示数学知识的原始背景、直观基础、思维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 高斯10岁计算1+2+3+…… +100=?的故事,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和愿望, 而且可以告诉学生数学具有简单、和谐、有序等特点。要注意寻找内在规律,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学会数学地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效率的问题, 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是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亚所谓的“怎样解题”并没有教授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题机器”。在数学史走进新课程后, 把数学史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不但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求和的思想方法等有深刻理解, 掌握得牢固灵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数学史节还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体会到了解题的乐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史走进新课程, 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中不仅仅是介绍数学的发展史, 还包含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名题及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些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教学。

例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数学家欧拉则通过分析, 发现岛与河岸的大小和形状对问题的解决是无关紧要的, 可将陆地面积化为零, 桥的宽度化为零, 把陆地变为点, 桥变为线, 这样就将原来提出的问题与“一笔划”联系了起来, 即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例如古希腊代数始祖丢番图的年龄之谜。根据其墓志铭上的六句话, 可以通过列一次方程来解答. 这样可知他活了84岁, 33岁结婚, 38岁得子。 在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以此导入,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及一次方程的解析步骤。

像这样精彩的故事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并且和课本知识密切联系, 易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史中还有一些年轻数学家成材的故事, 在课堂上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 很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史是一部记载人类, 特别是数以千计的数学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 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数学家。

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的生平经历, 他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很多人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时, 还在沙盘上研究他的几何图形, 当他发现罗马士兵时, 只说了一句“:走开, 不要动我的图!”就被敌人刺死了。就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他仍心系自己的数学问题, 为的是不给后人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

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 就想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又是如何执着追求的故事, 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故事可以给学生以激励的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想要成材的欲望, 进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万物皆数”即世界万物只能表示为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 成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时, 该派成员哲学家希帕苏斯, 根据勾股定理,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的.对于当时只有整数和分数概念的古希腊人来说, 这就意味着,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竟然不能用任何“数”表示出来!正因为希帕苏斯的这一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他因而成为“叛逆者”而被葬身大海, 但把希帕苏斯丢进大海并不能阻止无理数的到来。

1966年,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 成功取得了 (1+2) 的最佳结果。这个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 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

伽利略、哥白尼坚持反传统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 身受教会迫害等等。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代代的数学家敢于对既定的、根深蒂固的观点提出质疑, 运用创造性思维挣脱旧框框的束缚, 因此数学史上产生一次又次的飞跃。这些数学史料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敢于质疑, 勇于追求真理而不断创新的精神,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和矗立世界之巅的古代文明, 连美国史学家纳贝尔也承认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 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在中国, 数学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能比拟的。但有许多人仍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数学史走进新课程,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 (1261年) 著《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记载了二项式展开系数表, 比欧洲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制作的类似表格早300多年。

我国南北朝时代的数学家祖冲之 (429—500年) 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圆周率 π 的两个分数表达式, 他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算出了精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 即3.1415926<π<301415927, 并且把这项世界记录保持了近千年。

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数学文献———即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成书的《周髀算经》, 这约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500年。

近代华罗庚教授发起的优选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科学实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数学史上还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如:刘徽、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还有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果, 如: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原理、割圆术等。

上一篇:地质图层下一篇:债券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