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和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这样,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让学生分组操作后反馈有多少种折法,几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出以下四种折法:
教师对这四种折法给予肯定,并提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最后,经过各个小组的集思广益,又讨论出以下几种折法:
这时,教师在同一张纸上把这八种折法都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观察8道折痕有什么规律。很多学生都能看出这8道折痕都相交在中间一点。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能不能根据这个规律继续思考其他的折法。很多小组学生摆弄着手里的长方形纸片,按八种折法边折边思考,终于发现有无数种折法———只要经过这中间的一点任意折一次,都能折出它的。那么如何表示正方形的?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能折出常规的几种折法,并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只要固定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两条对角线就能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过程。探索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是创新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激起创新兴趣,形成初步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计算9+97+997+9997=?若采用逐项累加法,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可以将9分解成3+3+3,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3+3+3+97+997+9997=(3+97)+(3+997)+(3+9997) =100+1000+10000=11100。
又如,计算101+109+1001+1099+10001+10999=?若直接一项一项相加,计算比较复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每一项都合理拆开,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则可使计算简便,即原式=(100+1)+(100+9)+(1000+1)+(1000+99)+(10000+1)+(10000+999)=(100+100)+(1+9)+(1000+1000)+(1+99)+(10000+10000)+(1+999)=22200+1110=23310。
通过探索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通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猜想是指人们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进行推测、估计,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以启发学生猜想“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与旧知识进行联想,发现规律,再进行验证总结规律,最后完整表述出:凡是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凡能被3整除的偶数就能被6整除。
创新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能很好地完成素质教育所赋予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 篇2
当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越贴切,学生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反之如果与生活差距太大,他们则会感到陌生,接受起来也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变,引入一些现实的生活元素,删减一些与生活无关的内容。尤其是在例题的选择上,可以将枯燥的题目,改编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激发他们的解题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对数学内容的掌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不能脱离教材独立存在的,但也不能完全照搬,灵活地使用教材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中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与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对后期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量引入生活情境,最好能使例题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数学的思想,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创设生活情境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可行性与真实性,其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解题。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这些数学问题都是可以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我们可以让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充实数学文本。
三、体验生活应用,在生活中领悟数学真正价值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脱离公式和数字,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将生活课题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1、2年级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引入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将生活融入数学,同时又让数学回归生活,正是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数学真正被学生所喜欢和接受,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创新。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时,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课堂才会更有生命的气息。总之,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创新,充满乐趣,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生活化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灵活运用教材,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情感体验。
作者:沈方圆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目澜校区
看过“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的还看了:
1.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论文
2.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3.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
4.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实践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46-01
创新教学就是与众不同的教学。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创新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理念使得课堂氛围极其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提高。因此,要想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在黑板上演示证明的全过程,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积极开动脑筋,自己去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等于180度。然后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自己得出的结论,最后由教师做精彩的总结。这样一来,课堂氛围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师生之间产生很好的互动,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发现知识。
二、激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就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富于假设、怀疑和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对这个习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3600÷(3600×1/6÷4)-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 ÷(3600×1/6÷4)。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学具培养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五、诱发直觉思维与灵感
直觉思维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它的产生有神奇的灵感。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究 篇4
一、课堂氛围的创新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要想真正实现创新, 教师必须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 我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 与学生融为一体, 和他们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然后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比较, 看看谁最高, 高多少, 很快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 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入新课, 学生的兴趣极高。结果表明, 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氛围的带动下, 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远比以往生硬的讲解好得多。
二、情境创设的创新
传统的数学课堂形式单调, 内容陈旧, 知识面窄,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鉴于此, 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 使它们能够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纷纷跃跃欲试, 很快便开始谈论起来。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 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这时, 我再一次提问: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以上各式表示出来呢?经过一番讨论, 学生很快得出5元=5.0元=5.00元, 5米=5.0米=5.00米, 而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恰好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 不仅有一定的悬念, 更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数学活动的创新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所以在创新型课堂上, 教师同样需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开展一些教学活动,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低年级刚接触应用题时, 很多学生不了解应用题的含义。针对这一情况, 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玩具或水果, 并将这些东西带进课堂, 让学生利用它们自己编创应用题, 必要时还要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这样有趣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兴趣盎然,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 数学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 如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点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 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四、作业设计的创新
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作业一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 在创新教育要求下, 教师必须创新作业的形式, 以丰富多变的作业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三种层次的作业, 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 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通常情况下,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侧重点各有不同:基本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知识体系;发展练习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除了层次不同之外, 我在设计时还十分注重形式上的不同, 如口头作业、操作实践作业、综合型作业、开放性作业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并不限于一种形式和内容,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效果十分明显。
五、评价体制的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公正、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还能关注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一单一, 只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 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现象, 充分体现评价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必须在评价方式方法上下工夫, 以多样、全面、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持。比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 还是其他教学活动, 教师都要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只要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 即使很小, 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告诉他:“你真棒, 你还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和创新的欲望, 有利于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鉴于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选用, 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就要充分加以利用, 将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新型课堂。相信只要做到了这一点, 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必将得到明显提升。
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思想, 积极创新教学思想, 改革教学方法, 以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新型的数学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 飞得更高、更远。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工匠型”转变为“专家型”,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做到这一点, 广大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思想,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小数学创新教育展开探究, 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2]夏周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1 (2) .
[3]付士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 2008 (35) .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 2013 (18) .
[5]杨忠爱.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品质——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Z1) .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篇5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
5、7/
8、1/
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恍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浅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引言
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时间里,学生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识,老师必须从课堂创新教学出发,优化教学方法,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途径。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让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对于创新教学的认识和见解。
一、引导操作,激发灵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大纲和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当做适当的演示或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实验操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了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构造(由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组成),以便让学生理解长方形表面积计算方法,更高效率的找准长、宽、高。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本中提供的长 、宽、高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课中学生自行把制作的长方体展开,根据手中的长方体,更直观的计算出表面积,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手动实验感受、领悟、发现、总结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讲知识的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用心去领悟所学到的知识点,加深记忆力。通过恰到好处的“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记忆方法,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牢固,掌握的知识就不会忘记,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被迫接受。实践证明,直观教学远比抽象教学来得更快,学生记忆更加牢固。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的源泉,提出新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出探究性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包容丰富的信息,既能引导学生思考,又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合作交流、实践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不断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思考和探索。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播出集中基本平面图形以及向花转化的动画,请学生说出动画里面的图形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没学过的,学过的知识点是什么?没学过的想知道什么?提升学生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平方四边形的面积及梯形的面积,尽管暂时还未学到这些计算,那我们能否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解决它们面积的问题呢?”问题只要能达到创造性,学生就会感兴趣,就愿意动手实践,把这些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已学的图形计算出来,达到合理的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思考两者的联系,在思考中总结结论。这样既能调节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问题迎刃而解且记忆深刻。
三、创设生活情境,启迪创新思维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在感悟数学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随时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数学知识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环境下吸收,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创在创新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对数学产生乐趣。
例如在“圆的认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话题的方式:我们所见到的的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轴往往位于车轮的中心位置。那同学们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为什么车抽要放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呢?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吗?为了更方便大家的生活,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让我们了解圆的特征。
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能够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迅速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开拓创新的空间。
四、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都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孩子的好奇心理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新的教学元素,利用新鲜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现新的事物,学生的目光就会立刻被吸引过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就是观察力,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会掌握事物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正比例与反比例一刻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格,在表格中填写一些数据,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这些数字进行猜测,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得答哦结果,总结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结论,掌握其规律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是学生认真观察学习,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既能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给学生一双"生活中眼睛",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生活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结合各种思维训练,讲创造行充分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何时的教学情境,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聪明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魏丽霞.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08(2).
[3]温玉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0).
[4]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7
一、灵活教学,开启数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
在过去,我们的数学教育课程模式采用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教, 学生在课桌上死板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来授课,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安静的课堂学习氛围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理想的学习场合,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地及时提出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不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这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相当不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为此,我个人认为, 开设丰富的数学创新教学课程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一点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会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小学生往往不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因而,我们可以在枯燥的数学课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元素,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售货员与顾客”的小游戏:选出一名学生来当售货员,假设出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如铅笔一毛三分钱,橡皮两毛六分钱,笔记本四毛五分钱,其他的学生来当顾客,发给同学们一些钱让学生拿着正确的钱去买学习用品,谁正确的话可以设一些小奖励,把铅笔、橡皮奖给谁. 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既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还得到了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 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动手能力, 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所以, 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 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都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 ”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 ”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我认为小学教学教学的创新从小培养起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的创新性,使学生从小便在脑海中埋下了自主创新的种子,使学生在平日的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细心地观察、思考、归纳等等,不仅使自己对各种知识的认知有了独特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数学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 变成了学生日后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就的垫脚石.
摘要:什么是小学教育?在广义上来说,小学教育指的是对满六周岁到初中前的孩子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小学教育的意旨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打下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做好初步自立生活准备的初级教育.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8
一、营造创新性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我再讲五年级上册《圆》这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概念以及面积的求法公式,我会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课件运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创新性教学中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譬如我在讲《认识分数》这一节时,先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动画把分数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这说明形象直观的动画和自己动手的成果比课本上的枯燥概念要好理解很多。
三、创新性的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两道题的理解进行解答,有的同学质疑这题根本就是条件不足,题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的学习生活已经造成了他们思维的固化,就像第一题,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周长为24cm,那么只要长宽之和为12cm(一般长>宽)即可,所以长宽可以是任意数,这都可以构成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恍然大悟,面对第二道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付德明.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2013(18)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篇9
一、创新教学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而人的动机和欲望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所以,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 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直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维,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测量身高的情境: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组内成员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然后让各小组分别看看组内哪位学生的身高最高, 彼此之间相差多少, 最后再让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较, 比一比哪一组总体身高最高、高多少。如此便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又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指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由此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待解决了这一问题后, 教师再指导学生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最独特。结果表明,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断思考, 有效锻炼了创新思维, 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效果明显。
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作为教师,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灵活选择, 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进来, 积极创新。
二、创新质疑方式
在创新教育中, 教会学生思考, 让学生学会质疑,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首先, 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 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 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 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 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 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却时常会感到疑惑, 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 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 怀疑书本,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 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一年级刚认识“1”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 1小于2和3, 但有些时候, 1却大于2和3, 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开始思考。很快,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 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 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 提出了质疑,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 在刚接触应用题时, 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 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 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 学生兴趣盎然,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 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 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 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 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 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 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 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 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 如果强行混为一谈, 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 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 与学生做朋友, 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 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 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 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 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 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高效教学。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积极实践更多科学的教学方法, 努力探索出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 深入贯彻数学思想, 为学生展示数学的美,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 2013 (18) .
[2]付士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 2008 (35) .
[3]杨忠爱.引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品质——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Z1) .
[4]杨明泉, 毛秀东.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3 (Z1) .
[5]林进舵.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9) .
[6]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 (6) .
浅议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教材, 勤于钻研, 吃透教材, 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 互动即活动, 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 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 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 形成悬念,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 在创设学习情境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只有善于思考, 才能深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使他们喜爱数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 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 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 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与学生融为一体, 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 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然后比一比, 看看谁最高, 高多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 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四、重视实践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以实践为基础, 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理解内容, 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 要改变“教师演, 学生看”的被动局面, 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 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随之展开。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能逐步开展探索, 激发创新欲望, 从而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 一般只给一种操作方法, 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 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 动手操作, 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 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体会了学习的乐趣,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六、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联系生活;实践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情况,创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学会数学知识。
一、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当小孩子对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到好奇时,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备课内容
课前备课是一个对教材分析、设计教案、准备教学材料(包括查找教学中需要的实际例子和准备教具,以及制作课件等等)的过程,认真、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通畅,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备课内容依然局限于课内例题和教参习题,参考资料有限,而且比较老套无新意,导致上课的内容就会空洞而乏味,同学们对于内容无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无法高度集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也不是非常的理想。如果能将电脑运用于教学活动,使之成为现代电教手段的一种,就可以借助强大的网络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知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脑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在课前备课方面充分运用网络。在网上有重点有目标的寻找资料,学习其他优秀的精品教学案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教学都有相当程度的帮助:一方面使我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可以使学生学得有兴致;另一方面因为它们信息量丰富,也使教师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更多信息,同时,在教学环节教学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学生的接收能力也因此提高了不少。教学质量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但是网络信息繁多要在如此之多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就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因此,我在课前必须根据课本的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然后查看相关的资料,并从中选择出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的内容。虽然这样会比较花时间,但是为了学生们能够多掌握、好掌握,我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三、如何創新数学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悬念,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2、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日益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顾冠华.江苏教育[J].南京:江苏教育报刊社,2003(8)
[3] 方运加.中小学数学(小学版)[J].北京: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6(3)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 篇12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 发展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学。在新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增强师生情感, 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实践研究证明, 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状态下思维的敏感度最强, 这个时候进行知识探究, 能够让他们深入到知识的本质进行分析, 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巧妙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快速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和提取, 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巧妙提问, 利用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氛围, 使他们在释疑的过程中从困惑的状态过渡到理解和掌握的状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生对一切有趣的事物感兴趣, 因此, 在创设问题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使问题既具有趣味性, 又具有指导性, 激发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兴趣, 让他们在问题的指引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问题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三、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下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并在他们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起到了主动作用, 他们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 完成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
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时,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硬地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他们遇到问题时, 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 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让他们喜欢上探究性的学习, 并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乐于探究。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 并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四、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快速进入到积极探究的状态。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制作出更好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在探究课件中的问题时发展数学思维,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 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但是,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不能盲目夸大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 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采用多媒体进行, 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进行选择, 使多媒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完成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06-03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策略08-17
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09-25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12-02
小学数学教育创新论文06-10
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刍议10-09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08-2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05-2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