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如果让富有创造潜能的人埋没, 就是教育的渎职。”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教育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 能否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最重要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能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就是创造和发现的总和。教育就是人的创造活动。传统教育处处存在有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其言语和行为较为独特, 且有时偏离常规。通常, 教师对学生的褒奖以顺从为条件, 教师总是说:“谁听话, 谁就是乖孩子!”同学们若提出不同的观点, 教师便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 给学生制造心理压力, 如此久而久之, 就使一些思维活跃、心理开放的学生 (所谓的调皮学生) 受到精神压制, 甚至打击。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在这种“气候”与“土壤”中枯萎了。实践证明, 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就是适宜于创造力发展表现的环境,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关爱学生, 呵护学生,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气候”和“土壤”, 也就是要全力营造好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精神环境。
(一) 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 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同学生打成一片, 共同参与,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 对学生实行开放性管理, 允许不同的甚至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存在。用新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 尊重学生, 善于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体得到发展。细心发现闪光点,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 强调承认失败和错误对人有益, 不能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打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 没有失败, 就没有成功的道理。
二、创造就在身边
说到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 有的人 (包括一些教师) 总认为, 创造发明都是科学家、艺术家的事, 其实这是错误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 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学生应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基本道理, 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根基。其实学生都是小科学家, 我们要多指导, 引导他们多观察, 多思考。如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树上有7只鸟, 用枪打死一只, 树上还有几只鸟?”出题人的答案是没有一只鸟。但有个学生这样回答:“打死的一只如果挂在树上, 树上就有一只鸟, 如果打死的一只掉在地上, 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这就是创新, 创造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三、发展创新能力, 重视实践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于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 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 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就应当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
(一)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 能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是有效的教学形式, 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 动手操作, 师生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创拟富有思考性的习题, 并给予情商投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学生多做有创造性的练习,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可以操作的习题, 使之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两个水桶, 小水桶能盛水4千克, 大水桶能盛水11千克。不要用秤称, 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 盛出5千克水来。”
这是一道操作题, 我鼓励学生自行制作这样的两个水桶, 然后一边操作一边做记录。从题意看, 5千克水显然只能盛在大水桶中, 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 (1) 1小桶3次装满水, 倒满大桶, 小桶中还剩1千克水; (2) 倒完大桶中的水, 将小桶中的1千克水倒入大桶; (3) 小桶盛满水, 倒入大桶中, 此时大桶中正好是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式是: (4×3-11) +4=1+4=5 (千克)
方法二: (1)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把水倒掉, 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中有3千克水; (2) 大桶再装满水, 在已有3千克水的小桶中连续3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小桶中, 则小桶内有水2千克; (3) 大桶装满水, 连续两次把小桶装满并倒掉, 这时大桶内正好剩下5千克水。
上述操作过程的算术是;
11-4×2+[11+ (11-4×2) -4×3]=11-8+2=5千克
题做完了, 同学们个个兴趣不减, 还津津有味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因此设计直观形象、动手活动的习题, 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尤其在师生共同参与下, 既能增强师生的良好关系, 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又可培养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体验参与活动的愉悦感,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习惯。因此, 在教学中应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多创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2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宣小梅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对,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并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表现在思维结果和产物上的新颖性与效用性。其二,创造性思维既要有发散型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型思维上。其三,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必须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孩子的求知欲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欲望在幼
儿时期就已萌芽。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对这种新事
物完全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
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
因此,要通过孩子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手段给予间
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孩子
求知欲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培养集中型思维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
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新概念、新原理产生实质性的理解,真切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指导他们运用
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一般原理解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学生
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渐进形成集中型思维能
力。
培养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是:其一,教师应经常提供一些具有多种答案可
能性的题目,经常让学生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的提问也应尽量做
到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活动。一般说来,提出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
更富有成效。述理性问题有“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想?”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扩散性问题是:“你想到了哪
些可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二,排除定势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新的或多
个方向探索。如果学生思维受定势干扰时,可让学生说出他是用什么方法
解决的?为什么?再启发他们尝试用新的方法。如果还是想不出来,教师
可指出定势干扰的情况,让学生有意识地予以克服,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顺
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三,可采用国外心理学
家提出的急骤的联想式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法。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
迅速地提出一些观念与想法,不要犹豫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好坏与数量
多少,待到结束后再加以评价。研究表明,这种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
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完《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我们提出“有一天,老虎又碰
到了狐狸------”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的情形,让其将
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
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
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
狐狸捂着肚子,他讲的故事是:狐狸看到老虎以后,就捂着肚子假装生病
了,老虎问它得了什么病,狐狸说:“我得了非典------”狐狸的话还没说
完,老虎已跑的无影无踪了。学生乙画了一棵大树,他讲的故事是:狐狸
看到老虎后,装做对老虎很亲热的样子,老虎说:“你别想再骗我了,这次
我一定要吃了你。”狐狸眼珠一转,对老虎说“老虎大王,我们来比赛,你
能先跑到前面那棵大树下,我就让你吃。”老虎一听,撒腿就向前面跑去。
狐狸悄悄地从后面逃跑了。老虎跑到大树下很高兴,心想:这回狐狸没话
说了吧!它掉头想看看狐狸跑到什么地方了,哪里还有狐狸的影子呦?老
虎气得------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
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培育创造性思维及能力
1、通过细心观察,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
孩子们都想摸摸,动动或摆弄一个东西,也喜欢仔细地观察、操作物
件,想了解它们,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喜欢玩玩具的儿童,长大以后思
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在这
方面加以培养,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2、开辟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备齐充足的设备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启发他
们的思想、观点。
在准备有用的充足材料和设备时,不要把半成品或破旧物品扔掉,它
们也是有用的。让孩子拆卸这些破旧东西也能有新发现,或者用这些破旧
东西想出新的玩法,或者制造出重新组合的新玩具来。
3、对孩子的探索要有反应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要作出适当的反应,这能促进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家长首先要给予鼓励,其次是要准备有关的材料如图书、视听教材给予帮
助,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讨论,通过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更促
进好奇心,丰富信息。
4、让孩子尝到创造活动的乐趣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时,要让其进行创造活动,尝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
创造活动的价值。例如,让孩子试着发明一些东西,体验创造的快乐;自己
总结出某数学公式,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完成一幅图画等,要予以肯定,由
此来提高发明创造的欲望,培养创造的意识。
5、让孩子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在指导孩子时要注意使孩子不怕失败,不闹情绪。失败从创造过程来讲,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它实际是创造的基石。因失败了不要就此结束,而应该指导孩子进一步努
力,使他们尝到最后成功的欢乐。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促进孩子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
创造的内容是独创的、有个性的。创造活动从创造过程的角度看,都
是单独进行的,要训练孩子自己思考。要重视孩子在学习时与其他人不同的见解、观点和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创性,要使其养成不断改进创
新的态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家长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孩子进行思维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实践中由于经常独立地处理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六、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事实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迅速作出抉择,抓住时机,把握方向,作出预测,一步就看到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多数始之于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也经常表现出直觉思维。如猜测题意、应急性回答,提出种种不合常规却含有合理性成分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积极的引导,以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但是,在鼓励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直觉思维是否正确。让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七、善待学生的“偏常”行为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能有一番大作为,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但是,当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具有创造性萌芽的“偏常”行为时,教师又每每感到无法接受。研究表明,创造性强的学生多数
有以下三个特征:淘气、顽皮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持有嬉戏的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喜欢循规蹈矩、从不与教师唱反调,也不提出“怪异”问题的学生。恰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种种叛逆行为。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因为顽皮,上课时有破坏性而被开除学籍。爱迪生小时侯就由于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是故意捣蛋而被赶出校门。其实在儿童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轨的行动中,就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建议教师要对儿童的“不轨之举”作出分析,善待其中包含有创造性思维成分的“偏常”行为。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3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高一人物素描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人物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美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创造能力
(一)改革教学方法。如何发挥、扩大美术教学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因为现有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三)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初探 篇4
一、创造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 也是艺术创造力形成的主要阵地, 每一堂课都可以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在音美教学实践中, 增强教师创造意识, 改革音美课堂, 进行创造性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 获得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1.激发艺术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前提。小学生对许多艺术知识、典故、故事并非空白, 有时也略知一二, 通过教师的讲解、说明、启发, 学生可尽快获得许多艺术知识,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 掌握一定艺术表现技能, 再通过一些情感、媒体、表演、绘画等激趣方法, 激发学生产生对艺术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
2.形成宽容、理解的课堂气氛。创造型的音美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和善的气氛, 让学生在思维上、在情绪上是放松的, 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不压抑, 教师的鼓励、生生之间的探讨, 都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绽放出创造的火花。
3.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 同时教师充分选择和挖掘教材中各项教学内容的创造因素, 如听音乐编动作、绘画音乐、歌唱创编、填词谱曲等, 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活动, 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创造性地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等, 使学生对于音、美艺术的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创作的欲望。
4.高质量上好音乐、美术课。音乐课中, 教师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把创造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创造潜能和创造动机, 培养创造力。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 如利用变换节奏, 激活创造潜能;引导填词谱曲, 激发创造乐趣;启发歌唱创编, 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欣赏体验, 发挥创造才干。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音乐素质。美术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 训练学生的感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用《画脸谱》《会变的线》等课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乐不可支。鼓励学生开放思考、扩散思维, 大胆发表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和思考力, 在想象中发挥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力求做到“三个提倡”, 即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做到敢想、敢说、敢唱、敢画, 在开放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火花。
5.设计学科融合的专题艺术课。学生的艺术创造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素质, 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有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 对小学生来讲, 艺术创造主要表现在乐曲演唱、舞蹈编排、书画活动、器乐演奏、工艺制作、美化装饰等方面, 而且不同的艺术创造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也只能在音美学科的知识学习、模仿练习、欣赏体验中逐步形成, 教师要尝试把音、美有机融合起来, 设计开展音美融合的艺术课教学。如《画音乐》《哆来咪巧入美术课》等专题艺术课, 大胆尝试用线条、色块、图形来表达音乐感受。把美术的静态性与音乐的动态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音、美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发挥其整体效应, 让学生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共鸣。
二、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音乐、美术课堂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但课堂上毕竟课时有限, 因此创新性的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为发展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艺术天地。
1.艺术创造与兴趣活动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 如合唱团、舞蹈队、管乐队、古筝队、书法班、美术班等。把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与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 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热情高涨, 艺术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感受力、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艺术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艺术创造与少先队、科技活动相结合。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又一锻炼的平台, 如“三八节”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创作”的歌曲献给妈妈;“六一节”时把自己制作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小卡片”送给师长和同伴;在少先队、科技活动中, 学生把“小发明、小创造”作为锻炼思维、动手动脑、发挥才智的好机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生利用绘画艺术和音乐旋律, 创造性地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两大内容, 巧妙地用音美结合的艺术形式鲜明地展现在画框里, 创造了学校的墙壁文化,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拓展性的专题活动
开发全脑,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篇5
㈠、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世纪,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是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创造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
㈡、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小学教育要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创造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始建于1945年,曾是区重点小学,在社会上享有“治教严、质量高”的美誉。但从客观上看,因校舍小而分散,给各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设备简而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均受到一定制约;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及课堂氛围已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三条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在小小的院落里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开创工作新局面,创出一流的成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走创造教育之路”这是全校教职工的共识。于是从1995年7月开始,我校参加了区“开发全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题研究。经过探索研究,增强了我们进行教科研的信心,我校还确立了以创造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方法步骤
㈠方法:即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㈡实验步骤: 第一步——组织落实
第二步——学习培训
第三步——探索研究
第四步——实验总结
三、实验过程(“四个寓”)
㈠寓创造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探索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我们遵循主体主导、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延缓判断等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发问、勤于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创造性地学。具体作法是:
⒈探索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归纳“六法”)
⑴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情景激励法。根据学科内容采用录音、录像、挂图、布置环境、语言表达、课本剧、小品等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②质疑激励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师生),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其中包括探究质疑、发散质疑、求异质疑、逆向质疑、比较质疑。
③猜想激励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动脑思考、操作实验,解决问题。
⑵操作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马昕老师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为了更好地贴近日常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行发芽实验。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授新课,既浅显又实际,易于理解新知,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⑶绘画法。即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儿”,把“画儿”
变成“话”。通过绘画,一方面借助于形象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⑷游戏法。即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
识,锻炼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低年级学生。(请林春老师介绍“立定跳远、造型接力”一课的教学设计)
⑸观察想象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情景,让学生去观
察、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姚健老师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理解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那么美妙神奇,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教师以课文为例,出示图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并表达出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⑹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或
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产生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探索创造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模式。
开设思维训练课,因没有教材,造成教学中的困难。我们采取试点方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们根据创造思维训练课计划,确定每节课的发散点,设计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提问和创造思维含量高的练习题。
目前,创造思维训练课课型大体分为:⑴故事课;⑵议论课;⑶技法课;⑷操作课。同时,初步形成了创造思维训练课的六个基本环节:
⑴、提出问题,激发探讨欲望。
⑵、集体讨论,大胆想象,激起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
⑶、独立思考,合理构思。
⑷、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⑸、汇报展出,引入竞争,标新立异。
⑹、老师讲评,总结归纳,表扬激励。
(请王晶老师介绍“打破常规”一课教学的设计)
㈡寓创造教育于多彩活动之中,培养创造才能
我校把创造教育渗透于各项教育活动中,力求让学生在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中受到启迪,体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信心、独创性以及敢于质疑、富于挑战的创造性和非智力因素。
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我们抓住科技月活动这一契机,通过让学生拼摆七巧板、组装赛车、写小论文、搞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形式,展示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书法知识、绘画知识、英语知识等运用到实践之中。学校则为他们开辟园地,展示其创作画、自创英语小报、红领巾小报、篆刻作品、手工艺品……每年坚持举办合唱节、艺术节、劳动竞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使他们乐于创造,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少先队的“五自”实践活动。我校少先队大队为突出学校创造教育的特色,以“五自”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队员是少先队的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队员们自己认领小课题,成立课题小组;队员们走向社会、步入家庭、走访老师、进行社会调查;队员们自制道具、自编自演小品、召开主题队会;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21世纪新型的汽车和独特的车标;自行设计红领巾电视台台标、迎宾旗以及21世纪的上三条小学。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实践证明:创造来源于生活,动手实践则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必要条件。
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街巷长跑;在院内做体育游戏、组织小型体活比赛;请全国跳绳大王、踢毽冠军、武术教练来校表演,以此推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
快乐课间的创造活动。为保证良好的秩序,全校班班开展文明、有趣的课间活动。如跳绳、踢毽花样翻新、集体舞等。班班有高招,月月有新意。学期末,校内评比自创活动特色班。
㈢寓创造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发挥渗透功能
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创造性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力求每年都变一点、新一点、发展一点,力求“小巷陋室开新花,创造教育结硕果”,真正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校园,达到环境育人之目的。
巧设专用教室。我们把平日上课教室与兴趣班活动室合二为一,利用墙报、园地显示兴趣班的特色。如书法室、美术室、篆刻室、象棋室……。无荣誉室,则在校园门道设立了荣誉窗;无少先队大队部,则建立了红领巾走廊;无多媒体教室,则在教导处隔墙建立了电视台控制室。师生们在这简陋狭小的天地中,倍感创造的无穷乐趣。
力求墙壁说话。玻璃窗前挂名人画像、挂地图。院墙根下画儿童壁画、设书法园地。利用山墙设置标语、警句牌。利用校门口仅有的一面墙办橱窗,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教育特色,展示学生各方面学习收获,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既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鞭策。
文化建设统一。即校园环境与班级环境相结合,体现“四有”:有主题、有系列、有特色、有展评。让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㈣寓创造教育于家庭社区之中,产生合力作用
以学校为主导,把创造教育引入家庭、社区教育,使其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则成效更大。
为了取得家长的认同,我们先后组织家长观看天津市右脑智力录像
灌输开发全脑的思想,进行会后座谈。我们请全校家长一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观看中央教育电视台对我校创造教育纪实报道的录像。我们组织过家长与学生的同场电影、同台演出。请家长来校听课、参加班会、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还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及个别访谈,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对学校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配合课堂教学,主动绘画课文插图,为班级设计壁报,为班队活动录像;带领学生开展假日小队的实践活动;为配合体育达标,带领孩子在校外、家中进行左右肢体训练……。
另外,社区是个大舞台。学生们可以实践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教育在社区。同时社区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依托。他们为我校开办家长讲座,市民学校,提高家教的认知水平,净化街道、家庭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幸福的氛围。我校学生在社区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动脑动手设计各种宣传卡,为居委会出板报等,得到了居委会的称赞。今年7月,我校的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在全区进行了交流。
四、初步的成果
㈠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五年来创造教育的实验,推动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通过不同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而对实施创造教育充满了信心。
五年来,干部教师共撰写论文765篇,在全国、市、区获奖296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43篇。其中撰写创造教育论文453篇,获奖135篇,公开发表36篇。干部教师共做区级以上创造教育研究课22节。实验班数学老师连续3年在全市上研究课并在电视台录像。有2节创造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纪实分别在《星星火炬报》和中央教育台进行报道。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4人,区级导师4人,区研习生4人,区徒弟6人,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99年,我们请教育分院童长江老师对我校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创造思维水平的测试,结果是:发散思维、思维的变通性及创造性思维与对比班相比,均达到了p<0.0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独创性达到了p<0.01的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经过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另外经过测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也初步形成。学生在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这三项主要品质的总分上均达到了p<0.05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实验班的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发言,词汇丰富,逻辑性强,善于分析说理,语言表达能力强。从学生学习的结果看,仍表明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㈢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创造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教育电视台先后对我校创造教育进行了纪实报道。98、99年曾两次召开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受到区领导、兄弟学校的好评。我校创造教育实验荣获区“九·五”教育科研中期研究成果二等奖,创造教育课题组荣获区教育学会先进集体。今年9月,在全国创造教育研讨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科研实验先进单位。
创造教育的研究,带动了我校各项工作。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保持了连续10年无一名留级生,《中国教育报》曾予以报道。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均榜上有名。98年我校被全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书法实验校。98年在区政府的教育督导中,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我校还被评为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美校园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受到了对口中学的好评,也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四、讨论与结论
㈠实验证明:创造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开展创造教育可覆盖学校整体工作。实施创造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㈡实验表明:创造教育不仅出优秀成果,而且能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
㈢我们深深尝到了教育科研实验的甜头,坚定了深入开展创造教育的信心。但由于认识肤浅,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科学评价体系的检测。恳请领导、专家们予以具体指导。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6
消除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教師想到的往往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并认为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培养其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教师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7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想象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未想到的、去找别人未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灵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8
一.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要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节奏, 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 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如我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 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 四分音符唱一拍”等。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 我就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出发, 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与声音的长短联系起来, 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分辨声音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爸爸打鼾声长、心脏跳动声短;猫叫声长、狗叫声短等等。其次, 通过爸爸打鼾声、猫叫声和心脏跳动声、狗叫声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 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 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 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 就可以自己去创编简单的节奏。
当然, 这些声音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 所以创编时, 节奏拿捏得很准, 学生热情也高涨。在这个听、说、做得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二.引导学生做表演,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让其表现欲同想象力一起发挥出来。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 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 亲手制做不同的动物头饰, 自己设计舞蹈动作, 也可以让他们自由组合, 进行舞蹈创编, 把歌曲的内容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例如我在教唱《小动物唱歌》这首歌时, 学生们都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头饰, 有些扮演狗熊、有些扮演小山羊、有些扮演小猴子等, 模仿着不同动物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他们还真象动物园的一群小动物, 可爱极了!这样既丰富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自制简单乐器,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 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 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课后同学们有的用易拉罐做“沙槌”;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用竹节做成“竖笛”等等。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 我领悟了《南郭先生》里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演奏的滋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对学生须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并且指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开放的今天, 新课程改革依然继续延伸着, 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思维, 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 只有改革, 才能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 让创造之花开满我们的课堂, 愿它能在天真、活泼、可爱的儿童们心中永远绽放, 永远芬芳!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改革时代的需求, 学校教育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 改革旧时期传统教育方法, 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神圣职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9
一、打破以牵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阅读的结果都要统一为标准答案, 那只能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阅读教学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新颖独特见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 我设疑让学生思考: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止一个,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有理, 就要认可,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就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惊喜。我们常常以开放的思辨性问题启发学生讨论, 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从而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创新地理解感悟
没有问题的阅读是苍白的, 阅读过程中对固有的文本和现成的答案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创新。阅读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在重点处和矛盾处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从平淡处见疑, 促使学生求知探索,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随时抓住契机, 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 以促进学生在求异辨析中创新地阅读。如《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质疑竟掀起了阅读的高潮:我按照惯例先要求学生自学,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 交流自己的疑问。一个学生的问题激起了波澜:“祖国的山水要与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一句我不明白, 怎么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呢?这时我灵机一动, 顺势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出去旅游时看到的情景, 说说听到山水说些什么。一次创造性表达的机会, 学生说得情趣盎然, 他们的阅读已经超越了文本, 创新的感悟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现。
当然,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 对小学生来讲, 需要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一要激发兴趣, 养成质疑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提问, 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二要教给方法, 提高质疑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滥问。三要积极引导, 解决质疑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 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无法一时解决的问题, 要向学生说明。
三、激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
阅读教学中要设法让教材和知识“活”起来, 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情感和思维, 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遨游于语言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广阔海洋中,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冬天是魔术师》一课时, 我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画:大雪中一枝腊梅凌寒怒放, 接着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冰雪的世界, 随着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 在“冬天是个魔术师, 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 学生开始深情地、美美地想象描述起来:“雪姑娘把大地变白了, 还领来了雪娃娃”“冬天, 雪娃娃来了, 春天它会走的, 明年冬天她还会来”, 这些都是想象唤起了学生对冬天的独特体验。所有这些都表明, 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 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
四、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于无字处读出新意
在语文教材中, 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 课文常常给人留下思考、想象的空白。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捕捉住这些空白点, 引导学生超越文字之外去创造作者都可能甚至不曾意料到的新意义来。《坐井观天》一课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 说:“朋友, 你是弄错了。不信, 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这个结尾留给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这段话留下的空白, 我设计出这样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小鸟飞走了, 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 它会看到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引出了学生的各种思考, 得出了不同的精彩答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探求发现“意外声”。教学中若能巧妙捕捉“空白点”, 引导学生于无字处读出“意外声”, 便能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开放阅读形式, 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创新地阅读
知识的多样和获取信息的便捷使得语文阅读的时空变得广阔, 阅读的形式变得灵活开放, 为探究性阅读创造了条件。学生在探索与课文知识有关问题的阅读实践过程中, 激发了探求的兴趣, 训练了创新思维。如《碧螺春》一课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自学, 发现并归类问题:茶的种类、茶的泡制、茶的制作、茶文化, 接着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完成简单的探究性课题, 然后以学习活动为导引, 赏读课文, 了解碧螺春的采摘、炒制工艺, 品味其独特的色、香、味、形, 最后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得出结论, 用自己的方式编写成文字材料, 并进行探究性课题的对话、交流。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更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知识的日新月异, 经济的飞速发展, 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未雨绸缪, 在学生阶段, 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 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 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 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 探索规律, 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青少年时期, 可塑性极强, 更应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不断地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新的创新、补充和完善, 使之更为丰富。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 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 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 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 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违背时代要求的种种误区。如“注入式”“标准化”的状况。课上,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学生抄条条;课下教师设下“漫漫题海”“重重考山”, 学生则忙于画勾打叉。这种情况会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 尤其是创造力的开发, 为此, 培养未来公民形成鲜明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历史地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能力, 但它是以潜能方式存在的, 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把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 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能够在活泼和愉快的情境下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的潜能, 激发他们敢想、敢说、敢做, 并加以正确引导。
二、如何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1.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 这种意识和观念, 来自学习, 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来更新我们的观念, 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 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恰当运用寓言、诗歌、歇后语、民谣、音乐、谜语、漫画等,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兴趣的源头, 创造的土壤。
3.利用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五个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即“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其中这五个要素当中, 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这也是教师能够控制的主要变量。教师应当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去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 要突出学生参与, 突出学法指导, 突出启发思维等。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 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 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争论, 允许学生质疑。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 那么,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巧妙提出疑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 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 发人深思, 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 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这涉及到文理两方面知识, 就其思想政治教学这方面, 我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的大事, 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并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总的来说,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课堂心理诊所”“模拟法庭”, 也有“哲理论辩”“热点访谈”等, 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开发智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重要阵地, 课外活动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 要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 讲究实效。一般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可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集体讲座、师生对话、演示演讲、专题辩论、知识技能竞赛、社会调查、小品表演、新闻发布等活动,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比如通过调查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缩影,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 启迪创造思维, 培养社会创造力。让他们参观建国成就展, 参加各类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以充分发挥创造欲求, 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创造能力。组织学生观看时事新闻,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关心社会进步, 开展小论文创作比赛, 直接展示创造成果, 激发创新精神。
5.在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时要坚持人格教育
通过教学, 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论背后闪光的人文精神, 去感受先知先哲的智慧与人格的魅力。如高一至高三的内容中都有一些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要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学生体会到邓小平理论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 是浓烈的民族情感、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既受到人格教育, 又可将这种感情、理想、责任感转化为不断探索、创造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11
一、充分开发教学资源,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具,让每位学生在课上“动”起来。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已无法传达新文本多元的信息,现代化教具的引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对新鲜的知识和事物,学生可能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比较,以开阔知识视野,丰富创作手段。同样也包括世界各国不同区域的文化。就拿我国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来说,北魏的石窟造型清秀、俊朗,而唐代的丰腴、典雅,历代作品风格各异。仅北魏和唐代,石窟中就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万尊。在这些佛像造型中,或庄严雄伟、或睿智慈祥、或刚强虔诚,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艺术作品;在欣赏中通过美术作品鲜明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情绪,激发美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巧妙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术教育,首先是情感的熏陶,兴趣的培养。根据美术学科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的特性,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创造真实生动的氛围,引发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情境教学模式,在环境设置中引发学生参与热情;在角色转换中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以提高学生能力。如在课前,美术教师可先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形象意境中的美感,从而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对于教学难点部分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其实很多时候这都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做法,收效不大。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收集信息、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必要时教师再给与指导,就能找到更实用,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必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很多,如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学习、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等。查阅资料是自主学习的常用方法。美术资料有他的特殊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写查阅提纲。在查阅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独立的精神和人格,鼓励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自学,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关注点,自由地去感受作品所带来的乐趣,自由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智慧的平台,让学生的自主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到能动性,从而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四、利用课外活动,拓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美术教育有两大阵地,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活动。根据美术学科形式的多样性,表达形式的不拘泥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发掘人才,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推荐出来,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学习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一、加强表演训练,激发创造性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天性爱动,对表演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是创新必须具有的情感基础。表演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形式,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即兴表演。通过表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滥竽充数》教学中让学生表演一个片断,寓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扮演南郭先生的学生瞪着滴溜溜的眼睛左右扫视———看别人怎样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演奏;接着他微闭着眼睛,摇晃着身子,学别人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做出很投入演奏的样子———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学生的表演十分逼真、传神,说明学生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时的心态领会十分深刻, 对他滥竽充数的样子把握十分准确。这样学生充分参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想。
二、加强想象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 教学中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让学生进行补充情节、填补“空白”等丰富的想象练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改造情节 。教学中让学生将原文某一段加以扩展 ,增添必要的故事情节,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好机会。如《可爱的中国》是一篇洋溢着满腔爱国热情的文章,文字优美,富有感染力。在“拓展升华”部分,笔者精心改造课文内容,为学生呈现一封方志敏写给现在孩子的信。“朋友:我想知道,我们为之苦苦奋斗的中国,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作为祖国希望的青少年, 你们是否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用行动为可爱的中国奋斗的心,为美丽的母亲创造光明的前途。写下你的心声,我焦急地等待着你们的回音。方志敏”。学生深情地朗读着这份穿越时空的来信,而后在课堂上用笔写出自己的情感, 在纸上流淌出作为祖国未来一代对可爱母亲的豪言壮志,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进行了创新思维训练。由于教师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
2.填补“空白 ”。只有学生探究欲望被挑战激发 ,才能表现得最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激起求知欲望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有的课文留下语言“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教师可借助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空白”。例如笔者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法布尔,法布尔,你在哪儿?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 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孩子,这只不过是一只虫子,你怎么那么喜欢它啊?
生:妈妈,这可不是一般虫子,它可是纺织娘啊。你看它全身翠绿,触角细长,多漂亮啊。它还会唱歌呢!
师:你是如何发现的?
生:三天前,我不是给你说过吗? 花丛里经常传出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我等了三天,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啦 !
师:看把你给高兴的。真是个对小虫子着迷的傻孩子!
要读懂人物,就要看到人物的心灵。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法布尔的心灵世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但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而且培养创造能力。
三、拓展延伸训练,发展创造时空
1.延伸结尾训练。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却意未完,结尾留有想象余地,给学生求异时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想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穷人》后,可根据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及渔夫善良的决定,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桑娜拉开帐子后》为题,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后,学生被文章送别的场面深深地感染,教师引言:“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们今后有见面的可能吗? 请大家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以《重逢》为题,讲了小金花和志愿军在北京见面的动人场面;有的以《大嫂的腿》为题,讲了志愿军把大嫂接到中国为她安装假肢的过程。这样经常进行续写结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情境拓展 训练。口语交际一定要有互动 ,让学生有听有说,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语言。互动形式有三种:(1)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语言训练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谚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如《灰雀》一课,教师可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扮演列宁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列宁的语言、神情感悟当时小男孩的心情。并让学生猜猜我扮演的列宁是怎么想的,看看谁猜得准。学生一下子有了兴趣,纷纷发言。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与合作。学生从合作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教师可组织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同学之间用说、问、评、议、比、演等方法,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群体互动。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意识及参与主动性与交往能力。课上可采用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法。如读课文是很枯燥的一件事,学生都不感兴趣,可采用小组比赛方式,比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这时,为了小组群体的荣誉,学生会对自己和他人提出更高要求,并积极参与活动,渴望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胜利。
3.添图拓展 训练。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某篇课文时 ,指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不同侧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想到画外之景,听到画外之音,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如《江上渔者》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 合起来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情有所触动时,老师这样引导:“你们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大家能用手中之笔把那惊险的画面画下来吗? ”学生在画画的同时,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觉探索、发现的兴趣和能力。这样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06-16
幼儿创造能力培养论文09-11
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09-24
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09-2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报05-31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05-15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05-15
学生创造力及培养10-08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05-1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