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024-05-12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精选12篇)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1

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2方面,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也并非前所未有,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特征,思考问题时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想象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未想到的、去找别人未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灵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诱发学生在学习中闪现灵感,并及时予以捕捉。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蒉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2

坑口小学 郭敏飞

今天,我们以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迎面扑涌而来的是知识经济的澎湃大潮。面对知识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就取决于能不能抓好教育,取决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没有创新精神。《决定》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就是创造性的评价。

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目标的顺序是:第一,态度和能力;第二,实用技能;第三,知识。那么在我们教学的平台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呢?

一、造一个自由、安全、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人文环境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首要条件

学期初听六年级一节语文课,在教室里,教师在不停地引导,激发学生能开口讲,结果学生只是在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在看老师在台上如热窝上的蚂蚁。学生如同局外人一样,并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会提出质疑,他们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到底我们的学生缺了什么,变得呆如木鸡。我们的教育怎样了?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主人却不拥有自由。我们的学校中讲究的是规范、有序。这种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统一步调,渐渐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经过多年的规范教育的培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听从老师,牢记课本,考试要符合标准答案,思维不敢越池半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顺从听话与创造力有负相关。而中国的传统观念 却把惧怕老师看成是学生应有的行为。顺从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人文环境。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创造的安全感。只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不必考虑迎合教师,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创造的动机才会得到增强、创造的潜能和睿智才会得到发挥。

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相似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其次,创造性或创造力是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创”,如果我们事先以把“创”扼杀在摇篮中,哪有“造”呢?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第一步就是提问。在教学中老师要确立: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允许并鼓励学生提问,一个爱提问的孩子,一定是个积极学习的孩子,学习积极性是学好各门功课地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有很多:一、创设情景法,如《狼和小羊》在板贴凶恶的大灰狼问:“这是什么?”再板贴温柔的小羊问:“这是什么?”在这两幅图之间写上一个“和”字,问:“看黑板,你们有什么疑问?”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疑问。二、抓课题质疑,如让学生读课题,想想读了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三、抓重点词语进行质疑,如《画鸡蛋》围绕“不耐烦”进行质疑。四、抓在故事结果进行质疑,延续故事,如《我要的是葫芦》。

二、放飞学生的想象,允许学生持有和老师不同的意见,不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象是创造思维教学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应该放飞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应禁锢他们的思想,不用僵硬的标准答案套住学生活跃的思维。要能创,首先必须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要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有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然而,儿童的幻想世界又是想象力的发源地和摇篮。因此,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的创新,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同时,孩子的实践能力有限,如果一味地强调“造”的要件,就会抑制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有意识的、大力表扬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的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构思新颖一点,语言清新一点,文风活泼一点。如命题作文--《春》班里一部分学生都是写景,一部分学生写事;其中一学生从春入手,写到春兰空调,还说自己家以前生活怎样不好,后来爸爸工资提高,一家人买了台春兰空调,一台不够还买两台。从中反映改革的春风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这样大力提倡学生有新见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以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总是高高在上,应和学生一起玩乐和探索,用正确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老师要指出学生的错误,也允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或者持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老师应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孩子五花百门、天真而又正确的想法,如果让孩子察言观色去寻求所需要的答案,努力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老师一致,关注老师的态度和喜好,这样就使孩子丧失自我,放弃自己的思考,被动地、机械地学习。如《小小的船》,在课堂上潇洒地一挥,一轮弯月跃然上了黑板。问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他们齐刷刷地说:“月亮。”,再追问:“小朋友,你们看着个月亮像什么呢?”,如果老师只想学生答出课文的答案--小小的.船,而这时学生又偏偏不答出这个答案,这时老师必定给“脸色”学生看,引导他们答出老是心中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就会苍白无力,枯燥无味。所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胡言乱语”。

三、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和别人分享成果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深化

加德纳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语言智力, 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人际智力, 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 空间或视觉智力, 逻辑或数学智力, 音乐智力这七种智力,只是每种智力的发挥程度不同或彼此间组合方式不同而已,正因为以上差别导致个体差异。目前,人们仅从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和品行等方面,片面对学生下“差生”定义,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它并不能代表人的全部,社会不仅需要作家、数学家、科学家,也同样需要音乐家、运动员、画家、建筑师、摄影师、工人、农民和服务员,社会岗位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职责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传统的考试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考察,但在某种程度上,禁止学生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个人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体验成功感的途径。有时候,学生能够掌握概念,但无法仅仅通过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才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否则,这些知识就得不到认可和奖励。目前而言,有些学生的这些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好,克服个人在单一能力形式中的不足,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耐性,而个体在其他能力方面获得成功,可以增强他的学习动机。当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觉最满意的方式,用发展得最好的能力方式来表现他所学的知识的时候,他的能力将获得提高。如《秋天里》创设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用各种各样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唱歌的同学,把创编的歌曲唱给大家听;喜欢画画的同学,把秋天画成一幅画,展示给大家看;表达流畅的同学把你找到的秋天说给大家听。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养成独立研究的习惯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目的

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的成长连续性,还要有外在的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学校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生活是孩子的社会生活,在学校里我们要利用所有的条件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与人共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在独立进行,而是要联系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我们可以根据语文的特点开展多种活动,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学习独立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有许多方法可以培养学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语文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春蚕》中学生对蚕的一生有很多疑问,老师就鼓励学生利用自然课,向自然老师多了解春蚕,也鼓励学生饲养蚕观察蚕的成长过程,从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不光只是在课堂上受到教育,而且在生活实践受到启发教育。二把冗长的课文分析,改变成指导学生把课文变成表演课本剧。如《惊弓之鸟》把繁琐的课文分析改成辩论的课堂。如《画杨桃》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对杨桃写生,然后运用课文的语句对同学或自己的图画进行评价。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有趣地复述课文。如《太阳》让学生扮演小科学家,介绍太阳。又如《鲸》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鲸的特点。这样不但了解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中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布置一些特色作业,拓展思维,提高对作业的兴趣。如学完《三棵银杏树》后,把银杏树的花、果、枝用图画表现出来或对银杏树作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又如学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写一旅游公司招揽生意的旅游海报。

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性,不断完善个性,使我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

浅淡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3

1 发展创新潜能,诱发创新意识

1.1 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学生天性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待新鲜事物脑子里总会出现十万个为什么,甚至会怀疑,往往创新的开始就在于此,这也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体现。教师要有意识地设障立疑、布置悬念,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用语言、情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养花》一课,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的学生问:“养了什么花?”有的问:“为什么养花?”还有的问:“怎样养花?养花有哪些好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寻找答案。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引问,引起学生质疑,到逐一做答,达到渐渐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兴趣取向,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怕学生提出问题答不了,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而不让学生互动,应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并解决问题。

如教学拼音“ao ou iu”,联系教科书上的情境图,教师提问:“放假几天,同学们去哪里玩了?看见了什么?”学生谈论着各自的去向和介绍自己看到的景和物,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我在公园里看见那里的湖水很美。”由此,教师将课本中的情景图与放假所见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了语言环境:“国庆节那天,我和家人去公园玩,公园里柳树快乐地跳舞,小鱼高兴地跃出水面。我们跑步去坐观光缆车,坐上缆车,城市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我还看见广场上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皮筋呢!”描述的景和物都是教材中的情境图,也是公园里的实景,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教师问:“刚才,我描述的这段话里,哪些词语里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很快说:“高楼大厦里有ao ou”;“柳树里有iu”。这样宽松的环境中揭示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而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并创造性地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产生质疑。教学“iu”时,为了区分“iu”和“ui”,教师故意将“ao ou ui”贴在一起,让学生读“ao ou iu”。这时候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其他学生在同学的提醒下都发现了教师的错误。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你错了,你明明贴的是‘ui’,你还说是‘iu’。”就这样,很顺理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二者的区分掌握得很牢固。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形式,给学生参与和探索的机会,使教师、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过去的死板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1)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高分低能;2)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学习,培养的学生大多视野狭窄;3)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4)重视学生的平衡发展,忽视对其个性能力的培养。家长、教师都要求学生平衡发展,不准他们偏科。而现在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是倡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探究、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去获得独立的感受和理解。

3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等等。例如,在学了《灰雀》《奇怪的大石头》等类型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任意发挥,自由表演。对参加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演独特、新颖的,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把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受到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4 结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4

消除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教师想到的往往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并认为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培养其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教师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一、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好比一个大容器一样,老师不停的往里注入知识。但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她们很活泼,她们有主动获得知识的愿望,接受知识的途径很多。因此作为现代的数学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其次,改变观念,耐心帮助那些数学天分稍差的学生学好数学,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谈话式、探究式、讲练结合、个案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二、迎合现状,营造创新氛围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由于多数受到家庭的宠爱,性格比较活泼,敢想敢说,他们获得知识的面也比较广,对一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我们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问题还没出来时,有的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断然评价他的答案,而应因势利导,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因为每一种想法都是课堂上的一种生成性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契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将一个题目变成一个开放题,从而达到教学上和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也融洽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也会接近。一堂气氛融洽,心情舒畅的课,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要有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度,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学生在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下才能敢说敢想敢做,才能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识、追求新技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三、深挖教材资源,巧用一题多变,训练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她们做了大量的题目,几乎成了做题的机器,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的知识点零散,不系统,知识点的的内涵和外延,规律之间的联系不清楚,她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而没有深挖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乐学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以课本为依据考查基本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变式教学,挖掘课本中例题、习题的内涵,或将原例题中的条件或结论改变一下,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或将教材中的一些例题、习题改编为一些开放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或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解归一等形式让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诱发创新思维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方式,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知识形成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的迁移,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的实现知识迁移,此时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进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诱发灵感,实现创新思维。

浅析学生语文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6

第一、立足个性差异,培养求异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待学生不能搞“一刀切”,要加强语文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小组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当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禀性分组,而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承担不同的分工,让表达强的学生承担发言工作,让善于书写的承担记录工作,以此分类,让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第二、深挖教材内蕴,积极诱导启发。

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阐释性,既可以从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等横向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文字、语音、结构、人物塑造等层次去把握理解。即便是从同一角度或层次去理解一篇文章,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差异、能力差异等方面使得理解出现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如此才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智慧。因此教学切忌过多地求同,要尽量引导学生用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语言。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感受、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是过分地追求答案的统一性而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这个形象,可以从祥林嫂人物性格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入手分析,更可以分析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总之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无所谓谁对谁错,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

第三、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教学原则。语言教学更应当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全班学生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精心设疑。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探究思索的劫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疑”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性思维冲动。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基础知识训练还是阅读写作都可以通过精心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例如教师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疑激趣引入:“在许多人的眼中,能掐会算的人一般都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将许多的事情防患于未然,但是今天的主人公自诩“神仙”,但是每次的掐算却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语富有启发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四、丰富想象能力,捕捉直觉灵感。

直觉是人脑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迅速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可以通过与生活联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将石拱桥的外形与学生熟悉的彩虹相联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桥的外形。这样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内容相联系,降低了学习难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要加强朗读训练与语感训练。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与语感训练,突出主体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能快速领悟、感知语言,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

三、创设情境,触发创新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用多媒体展示、音频播放等途径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会意境,激发学生想象。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长期坚持,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7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取决于人类饱含生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数学思维来培养。

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想高效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首先要转变数学教育思想、观念和模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当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等多方面的培养入手。

一、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 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 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 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 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 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 必从概念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 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 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 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

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 但它由特殊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 善于在

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之处后, 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 采用“变式”的方法。

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 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 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扩展思维的空间。

2. 提供错误的反例。

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 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 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 供学生进行辨析, 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三、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1. 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

在学生的学习中, 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学生的联想力越强, 思路就越广阔, 思维效果就越好。

3.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

果, 让联想产生创造, 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 使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 或组成新的网络, 在头脑中构成无数的信息链。

四、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主动创造条件, 自觉地运用灵感激发规律, 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 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 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 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 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 辩证地认识已知和未知。

在数学问题未知里面有许多重要信息, 所以未知实际上也是已知, 数学上的综合法强调从已知导向未知, 分析法则强调从未知去探求已知。

2. 辩证地认识定性和定量。

定性分析着重抽象的逻辑推理;定量分析着重具体的运算比较, 虽然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真实可信, 但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常常具有指导作用。

3. 辩证地认识模型和原型。

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所谓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原型的某种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

六、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 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们要利用各种思维相互促进的关系, 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 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 引导他们总结规律, 展示想象, 大胆创新。

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8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大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真可以说是置身在外部感知的刺激洪流之中。可是, 人们的知觉却好像为一张由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构成的“坐标图”所局限, “坐标图”的大小形成了人们认知的范围。至于其余的信息, 我们却在漠视中让它们悄悄地溜掉了。习惯的态度、评价、感觉以及对公认的观念和见解的影响, 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所以, 人们发现新事物、发现没有掌握的东西的能力不只是观察力的问题, 还决定于人们的目光“敏锐性”, 这主要是由于思维定式所决定的。我们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人们司空见惯之处打破常规, 冲破障碍, 发现问题。开水沸腾, 水蒸气冲顶壶盖, 人人皆见, 但瓦特恰恰从中感悟, 发明了蒸汽机。我在报道中还看到,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生, 发现冬季里小朋友们的手套总是丢失, 上学时经常寻找, 于是萌发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 发明了“长在衣服上的手套”, 把衣服上的口袋变成了手套, 一举两得。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发现火柴点燃后会扔掉长火柴梗, 设计了“双头火柴”, 节省大量原材料。实际上,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 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 我们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例如创造性复述、质疑发问和互相答疑、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即席演讲、口头作文、作文互改和集体评改等, 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轻易否定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特异性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弱于求异思维。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单一的, 可成为“模式”的思维,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掌握了规律, 但这却使人头脑僵化, 磨灭我们的创造力。以课堂教学为例, 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 满足于教师讲和学生听, 整个课堂缺乏民主, 缺少活力,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论辩的机会, 怎么能谈得上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一定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够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不受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用新颖的方法获取新鲜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从而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作一些必要的设计和训练。如写作文《雪》, 如果描写雪的洁白、柔润、无私以及“瑞雪兆丰年”、打雪仗的乐趣等, 这些都算是常规思维, 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地完成。如果教师能从逆向思维进行启发, 学生的思维就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大雪过后, 一片晶莹, 白雪美化了万物;另一方面, 白雪也粉饰了阴暗, 一切的“脏东西”都被覆盖了, 如果我们再想到, 太阳一出来, 冰消雪融, 断墙残壁、垃圾各显原形。由此可以生出我们不应被事物假象所迷惑的主题, 这样“雪”的可写范围就变大了, 学生的作文中独特的东西就有了。总的来说, 教师设计训练的主旨是要学生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式,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 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独特性、特异性的思维。

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它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 能使学生的正向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 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的“创新”因素和“创新”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 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进位加法中凑十法计算的表象, 引导学生归纳, 综合出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9加几”时, 引导学生根据“凑十”的需要, 把第二个加数分成两个数, 并体会到9加1再加几就是十几, 算起来很方便。除此以外, 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凑十法, 还可以让学生摆十几根小棒, 使学生知道要摆成1个十和几个一, 就很容易看出十几, 这样, 便于学生学习“9加几得多少”时, 联想到移动实物, 变成1个十和几个一, 就能很快知道结果一共是十几, 从而诱发出“凑十”的方法。这样, 再教学“8加几”和“7加几”时, 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掌握计算方法, 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正向思维得到了扩展, 而且由于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鼓励学生反向质疑

所谓逆向思维, 是与一般的正向思维相反, 与传统的、逻辑的或习惯的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认识事物、去思维。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还不习惯逆向思考, 算减法时要求想加法, 在理解和掌握上都有一些困难, 因此, 教学时要借助直观图形或者通过操作, 引导学生从两个部分与总数的关系上理解算理, 掌握方法。例如, 教学12-9的计算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左边的9个羽毛球和右边纸筒里合起来是多少个?那么9个和几个合起来是12个呢?这个问题正是进位加法, 即9+ () =12。然后再想9个加3个是12个, 12个减去9个是几个呢?这样, 使学生直观看到“9个”“?个”与“12个”之间的关系, 又利用“想加算减”的算理, 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算12减9, 先想9加几得12, 所以12减9得3。这样, 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上面这些显然是“反证”法的雏形, 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 及时表扬, 经常训练, 持之以恒, 就能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多向求解,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在思维上注重多向思维, 是培养、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措施。数学教学中, 可根据教材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充分展开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仅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 同时更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 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 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 在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时, 习题中的第二题, 画了8只猫, 每只猫之间的间隔是一样的, 让小学生列出“ () + () =8”和“8- () = () ”, 当我提出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列出许多种不同计算方法时, 学生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 想起了很多方法:

并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 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自编习题具有独立性、发散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坚持训练学生自编习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是大有好处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一、深刻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观察到眼前的什么现象, 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 还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思维, 思维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观察是智力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性, 决定着思维的深刻性。因此, 对一个问题的深刻观察, 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的必然途径。当然, 思维的深刻性离不开知识经验的丰富积累。必须对问题观察入微,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方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灵感的产生, 是深刻的分析的必然结果。只有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 才能把握知识的脉络, 思维才能闪耀智慧的火花!

二、敏捷

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而思维的敏捷性又以思维的流畅、变通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化归”、“换元”、“优选”等思想方法均是思维敏捷性的具 体体现。

思维敏捷性的训练离不开平时的课堂教学, 其与诸多因素有关, 如兴趣的广泛, 知识的积累, 但主要的还是设置情境, 提高思维的紧张度。其次是要进行反常态思维训练。反常态思维训练能活跃人的大脑, 在从超常角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能大大突破固定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熟知的概念、规律纳入新的关系, 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对象, 并作出正确的结论, 以增加思维的机敏度。

三、创造

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 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得力于平时的训练。思考问题时, 不能忽视多种与时间、空间条件的可能的联系, 即应将构想的主体, 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的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这样才能防止思考问题时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才能做到“兼权熟计”。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基础, 教学中把握思维的不同方向或不同角度, 寻求思维发散的不同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鼓励学生联想想象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联想,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的形态、性质,想到了“北方的农民”,想到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学习生活中也可经常诱发学生去联想:说到沙滩就会想起贝壳和沙滩的脚印,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从而抒发对天真、纯朴的童年生活的忆念;看到树苗可想到孩子,由园丁想到老师;由丰硕的果实,想到耕耘者的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和无私奉献等等。学生若能从具体事物出发,联想开去,思路一定会开阔。如此说来,我们实在有必要为学生营造成一种氛围,一种广阔的空间,一种充满活力的环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丰富的联想,活跃的思路,并具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很丰富、很活跃的时期,想象孕育着智慧,想象孕育着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中的实在因素。”在讲授谋文时,教师要设法诱导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有助于拓宽学习的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把酒颂月、对月怀人的中秋咏月词。教学时,要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划一个圆,接着启发学生想象:有的也许想象成孩子甜甜的笑靥,由此引发小时候甜蜜的回忆;有的想象成历史的车轮,由此引发哲人的思考;有的也许想象成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由此引发对环境的关注;有的想象成天上的圆月,引发人们想到传统的中秋佳节。

二、倡导学生质疑问难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一个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教材中的插图、选文都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反复审订,无疑是权威,我们对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要让学生会疑,就应当鼓励学生他们大胆怀疑,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明辨是非,精典散文《荔枝蜜》,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一个学生私下说“文中又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他说:“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你说了我说,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说这确实是一个瑕庇之处,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并让他对这段话进行改写,借以推陈出新。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学生的质疑,也就谈不上对这段对话描写的创新了。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不满足于惟一答案的思维,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灵活多变,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的手法,区分知识的异同点。同样写雪,都写了雪的美,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要是写苦寒,而《沁园春·雪》却评古论今年,抒发豪情,毫无半点愁苦。身份不同,心情不同,雪景也就不同,在课文之前,还可布置同学们收集其他寫雪的文章和诗词加以比较,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描写,雪给孩子带来的欢乐;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其中的雪不是给人带来快乐,而是压“青松”的恶势力;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雪给世界带来了美,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表达的是喜爱之情。以上每篇都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雪,主题不同,作者眼中的雪景也不同,同学们的感悟也就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同学们布置作文,要求同学们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来写雪。

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结论。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能力。例如:“班门弄斧”比喻不要在行家高手面前卖弄本领,有的同学反弹琵琶,认为“弄斧”必到“班门”,因为行家高手才识货,“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认为,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了性命难能可贵。又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材料,大家都去赞美荷花,可有人偏来赞美污泥:“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风格。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的荷花?尤其可贵的是,污泥总是一声不吭,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高徒不一定出自名师”,“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是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设法调动学生好奇、求索、独创、发散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其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2

关键词:学生求知欲,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直觉思维,想象力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有了进步, 我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上课的时候多出一些“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对学习应用题产生兴趣。

例: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一条直线上, 小明家距离学校3000米, 小红家距离学校2500米, 问小红家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多元化。如小红、小明两家是在学校的同一边还是两边等等, 使学生积极去思考, 从而激发求知欲望, 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譬如: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 在学生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公鸡比母鸡多4只”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母鸡比公鸡少4只、公鸡减少4只和母鸡一样多。又如五三班学生数是五四班学生数的, 让学生说出五四班学生数是五三班的、五三班学生数和五四班学生数的比是12∶13、五三班人数比五四班少等。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 同时还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 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譬如, 工艺美术厂有223个工人, 每个工人每天能组装110件工艺品, 按这样计算, 15天可组装多少件?

我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来做这道题, 只列式, 不计算, 看谁用的方法多。其中有些学生只写了一种, 有些学生写了好几种 (但讲不出理由) 方法。于是我请学生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甲生的算式:110×223×15, 先算出223人1天组装多少件工业品, 再算出223人15天共组装多少件, 我肯定该生的正确性。

乙生的算式:110×15×223, 先算出15天1人组装多少件工业品, 再算出15天223人共组装多少件, 我也认为好。

此时, 举手的学生明显少了。于是我问:可否有另外的思路呢?并引导想1天有223人组装, 2天相当于多少人?3天?15天呢?

丙生的算式:1天有223人组装, 先算出15天相当于1天组装, 即:223×15, 再算出一共组装多少件, 又即:110× (223×15) 。非常正确, 我表扬了他的独创性。

这时, 学生处于活跃的氛围中, 我又让他们再分组讨论。紧跟着, 又一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丁生的算式:110× (15×223) , 先算出1人组装了15天, 223人相当于1人做几天, 再算出一共组装多少件, 大家鼓励。

最后, 我指出这道题都是围绕“15天组装多少件?”这一问题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解法, 而最能反映数量关系的应是哪个呢?大家一致认为是“110×223×15”。这样, 使学生在思维上有了创造性的提高和发展。

还譬如 () × () =24

学生有多种填法。当然,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酝酿阶段, 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 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往往要进行数次训练才是产生顿开茅塞的前提。因此, 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直觉思维和独立见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快速、直接的, 学生往往在题目一出时, 马上跃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这种想法要给予鼓励。但应注意其结果不一定正确, 要经过检验、证明。譬如, 一班48人, 比二班少4人, 二班几人?学生直觉:48+4=52 (人) 。直觉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培养他们办事要预料后果的习惯和能力, 如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发展独创性思维

想象力是一种表象的加工, 对于学好数学来说是不可少的。有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作为衡量创造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必须加强“双基”教学, 扩大知识面。譬如“七巧板”“五巧板”拼成各种动物等, 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 创造成分也会逐渐增长, 这是他们提出独创性思维的基础。

上一篇:兔VX2瘤下一篇:红外通信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