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2024-09-17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共12篇)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篇1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是为了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地理教学, 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获得地理常识, 更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地理思维的能力, 学会用地理思维去解释地理现象, 能够从深层次的去把握好地理这一门学科的内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试从探讨地理思维的种类和特点出发, 结合实际教学的过程, 来浅析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1 地理思维的种类和特点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思维的培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根据中学生思维的特点及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此将中学生地理思维主要分为两种, 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认知的基础, 而抽象逻辑思维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1.1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在地理思维中, 具体是指通过获得已有的地理信息, 如文字、数据、图像等, 激发视觉记忆, 从而获得的一种思考的能力。通过具体形象思维, 我们可以获得地理信息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它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 也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基础。具体形象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需要运用已有的信息, 这实质上就是在记忆里搜寻与已有信息相符合的信息。如看到等高图, 就可以想到等高距等等, 然后利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综合而言,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实就是运用记忆的一个过程。

1.2 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在地理思维中, 是指运用地理概念、计算方法来进行判断推理、综合分析等。通过抽象逻辑思维, 可以获得地理信息本质的特征, 从而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抽象逻辑思维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也是学好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抽象逻辑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

地理思维方式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判断法、推理法等。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 是地理教学与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地理抽象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之上的。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 抽象逻辑思维才能得以具体运用。但学生只有掌握了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 真正的运用好地理知识, 真正的掌握地理这一门学科。

2 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本身的基础知识, 学好基础知识也就是抓好学生的基本功。中学地理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真正入门, 而中学地理的学科的基础又是由两个大的方面构成, 一是地理基本概念, 另外一个则是地图。地理基本概念如地球、地质、海洋的概念等, 地图如等高图、地形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掌握好这两个方面是学习好中学地理的基础, 只有掌握好这两个点, 整个地理课程学习的知识构架才能完成, 所以要重视地理学科这两个方面的学习。

地理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的记忆, 上课时教师通过细致、认真的解释和说明给学生留下初步的印象。不过, 教师不能单纯地注入式地将知识教给学生, 可以用启发式、问答式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令学生在课堂中或者课后都有意向去掌握。通过这些基本概念, 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也就具备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否则学生连地理这门学科是什么, 地球、海洋是什么都不明白, 地理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地图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点, 贯穿了地理教与学的整个环节。“让学生养成读图、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①地图是地理学习非常重要的工具, 学生除了要学会如何使用地图外, 更要熟记一些常见的地图知识, 认识基本的地理图标, 这个也属于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地图有了基本的掌握, 就能为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能方便学生的自学。学习地图也是地理这门科目的特性之一。长期对文字和数字的反复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而地图五颜六色, 既形象又生动, 教师善于利用地图来教学, 也容易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一旦熟悉了地图, 学生也容易养成区域性思维。比如说, 当联系实际, 谈到2012年12月初, 湖南天气为什么反复无常时, 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冷暖锋的推进图, 想到冷暖峰是如何活动的, 而引起相关的天气变化。当谈到上海的地形时, 学生可以通过回忆中国地形图, 地形图色彩斑斓, 可以很容易地想起与上海地形符合的图例色彩——绿色, 即上海地势低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刺激新的思维的形成, 为地理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 可以利用多种道具, 如地球仪、影像图片资料、地图等, 可采取其他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认识的工具进行演示。如在讲背斜、向斜时, 可以用几片颜色各异的泡沫板进行挤压来演示。也可以通过实地观测, 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印象, 这个可以在野外也可以在课堂中, 如让学生们在教室里观察太阳一天中的运行路线, 从何方向日出, 从何方向日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思考, 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老师在课堂上要确定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上的需要, 顺应他们的学习心理, 采取多种有效地教学方式。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师提出问题后, 将课堂交予学生, 由一个学生来组织课堂, 暂时处于“教师”的角色,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以此来降低课堂带来的压抑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地理科目与其他科目联络起来, 有些学生因为地理科成绩的不优, 就怯于地理课堂, 但这不代表他们在其他科目上学的不好, 与其他科目相联系还可增加其课堂参与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联络其他科目, 如在讲到日本时, 我们就可以联系到历史、政治科目, 日本在近代为什么侵华, 其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地形、气候等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培养了一下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去尝试和探讨的学习方法, 可以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来,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达到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目的。

2.3 对笔记和重点的整理和反复的疏通

指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并在课前课中将课程的重点进行梳理, 课后将笔记和重点进行概括、整理和疏通。笔记的整理, 实际上是学生进行一次思维的自我训练。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演练, 记忆得到巩固, 对课堂的回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一次加深。学生同时得到记忆的加强, 思维的锻炼, 所以这是一种十分有效地学习方法。大量的事实表明, 学生喜欢的学科都是自己学得比较好的, 有心得体会的学科。在课后对笔记的整理中, 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个人的心得体会, 这种心得体会有些学生喜欢诉诸于纸面而常读常新, 有些喜欢藏之于脑海且常常运用, 当这种心得体会及所学的知识达到一定量的积累, 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有质的飞跃, 形成自己独有的地理思维模式。与其说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方法良好, 还不如说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结构良好的思维方式。

2.4 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的地理学习大多是书本的学习, 缺乏生活的经历, 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缺乏生动性, 也容易让同学们忘记所学的知识, 有条件的话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会将关于地理的瞬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例如, 教师在讲解我国夏季气候特征时, 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白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夏季气候高温多雨特征的了解。此外, 教师讲解日出日落的季节方位时, 可以以当时所处的教室为点, 在确定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之后, 要求同学们观察每天日出日落时太阳所处的位置, 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自己得到的知识, 比书本教的更可靠, 更加具有可信度。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和体验来教学, 来培养学生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是地理学科的一个亮点,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可以快速的形成。

每一门学科都是与时俱进的, 地理思维也应该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其实也是从地理角度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教师应该将这种思维模式贯彻到教学中。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联系当今社会环境, 联系某个地方的环境问题, 联系某地, 某区域的发展模式和状况。让学生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来解决地理问题。例如, 湘江长沙段污染严重,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找出原因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 , 再让学生从自身角度提出对策等。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形成与时俱进的地理思维模式。

3 结束语

对中学生地理思维的研究, 并且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师实际教学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 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的地理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回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 “正是人们通过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把各种抽象规定性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联系起来”②的方法。这两种思维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点, 制定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学生的地理思维沿着预想的方向去发展, 沿着人类思维方法的发展路径前行, 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提高地理成绩上起到好的作用。

摘要:地理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思维锻炼的过程, 地理思维的培养从某一方面来说, 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地理学习也是对地理教师的一个挑战, 是成年人的思维与处于发展中的儿童的思维的碰撞, 教师要从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来拟定学习计划, 制定合适的策略来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其地理知识的增加与巩固。本文阐述了学生地理思维的类型及其特点, 从这些出发, 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 讨论促进中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方式。

关键词:地理,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蔼乃.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J].地理学报, 2001, 56 (2) :232-238.

[2]许小慧.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增强学生地理思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7 (6) .

[3]黄宗芬.课程与教学:从二元对立走向整合[J].教学研究, 2005, 28 (1) :24-27.

[4]邵志豪, 袁孝亭.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3.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6]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9.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篇2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仍然非常的重要。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思维的共性,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地理事物、现象及蕴含于其中的规律,进而认识到这些事物、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新课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讲解美国时分析它农业发达的原因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方法,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环境(市场、交通、科技、劳动者素质等)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够分析美国也会分析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理老师的高度重视。

浅谈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篇3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如记忆、想象、概括、推理等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研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强调地理空间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有指导作用,也对地理教学模式的完善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地理空间思维建构的特点

1.空间形象性。地理现象如果超出了人类视野所及的程度范围,就必须通过其他观测手段来具体感知,形象地加以外化或思维形象地呈现。地理教学中经常通过地理模型、地理图像特别是多媒体图像等形象化手段来实现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地理空间观念教育也必须借助这些表象化手段开展教学。地理所研究的空间效果应在大脑中顺利转换为图形模式,形成心理地图,包含地图、模式图、景观图等。心理地图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地理空间想象力与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空间形象性作为地理空间思维的一个特性,是将同一地理问题置于不同的空间图形下进行比照,在大脑中以动态的图形表达地理原理、规律,或把静态图与动态图联系思考。它是对地理客观事物的高度抽象过程,是地理空间思维较高级的形式。

2.空间实践性。地理教育不仅应使学生懂得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生活中。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实践性,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自然人文现象,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空间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日本地理内容中有这样的设问:“在成田机场看到了什么?”“飞机起飞时,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飞机飞更高时,再看成田机场可看到什么?”这些问题是针对学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空间观察视角的选取差异来设计的,对成田机场的地理事物进行视角细化,从而找出不同的观察点,再将飞机场的环境、事物状态作动态、多视角的分析,那么必然会因空间视角的选取差异性得出地理现象的差异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尺度全面掌握地理学多视角的思维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和观察视角来准确把握地理的空间实践性。

3.空间综合关联性。地理空间思维的综合关联性是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它不仅表现在同类与不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而且还表现在相异或相同的时空之中,对地理事物时间上的状态和空间联系的方式、程度和过程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连锁性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多因素性都表明不应该忽视地理事物的空间综合关联性的存在,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与社会、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空间综合关联性思维方式,达到地理空间思维教育的要求。

三、地理空间思维建构对地理学习的启示

树立宏观性、整体性的空间思维,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地理事物或现象,其存在都有特定的时间、空间、状态等因素,并伴随着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整体的宏观思维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而对于传统地理教学形成的微观地理研究学习模式虽然有其优点,能够对地理现象作细致的分析考察,但却忽略了地理研究对象与其周围空间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空间关联又恰恰是影响研究对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和理解研究对象周围空间地理事物以及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会宾.中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培养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

[2]永莲.基于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陈学军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

[4]刘康琴.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探 篇4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地理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 区域性。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 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 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 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 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 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 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 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 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 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 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 如中国地图出版社 (以下简称“中图版”) 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 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 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 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 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但如此, 地理学科和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 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如“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某些地貌的形成”“各自然带的特征”等, 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水为什么会运动?”用生物知识去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特征”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地理思维。

3. 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 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 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 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 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 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 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 不但学不好地理, 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其养成习惯, 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 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 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 利用获得的信息, 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 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 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 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 养成区域性思维。

比如我在讲“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 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 两相对比, 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 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 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 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 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 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 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 从中把握主干知识, 明确基本知识点, 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做到“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 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此外,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更不是静止的, 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 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 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 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 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

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 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 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 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篇5

松峰山中学文金玉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人类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容量,其中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认识、开发和利用。思维能力是能够提高的,思维主要是一种后天的品质和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做到:

一、创设情境,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成功地上好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 2 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觉既轻松又新颖。另外在情境创设中还应注意的是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因此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可以从制作课件的首要工作收集素材开始,应该收集哪些素材为课件所用呢?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详细的阅读课文内容。比如说要制作有关《东南亚》的课件时,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才会知道要去收集有关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素材。而这个阅读过程已经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效果远比我们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强。另外,学生所能收集到的素材远比课本来得丰富,这样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有关东南亚的旅游资源,课本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几幅图片而已,而学生则能够收集到更多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

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四、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五、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篇6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注意创设地理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地理情境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猜测、归纳、质疑、探索。学生只有大胆探索,才能更有效地挖掘出隐藏于地理情境中的内在知识联系。创设地理情境时应体现地理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典型案例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自现实生活中,让生活化的地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例如在学习《亚洲的地形》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学生听完歌曲后心情澎湃,为生活在亚洲而自豪。这样课堂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再引导他们边看图边学习亚洲的地形、地势分布特征和典型的山脉、高原、平原的分布等,效果自然比教师呆板地讲解要好得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

二、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地理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地图既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中学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地理图表,比如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它们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教学中经常运用地理图表,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应用教学挂图、黑板略图、景观图片、地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等去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既可加深学生印象,使其将地理知识与图上位置、自然环境相印证,又可使学生集中精力,焕发创新的激情。例如我在讲《东南亚》一节时,引导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并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了解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围,并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激烈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顺利地总结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并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有创新的空间

中学地理新教材教学内容庞杂、容量大,教学中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能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精美的地理图片和视频,不但一些地理问题会迎刃而解,而且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温度带》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不仅选用了二十余幅景观幻灯片,还绘制了黑板略图。我利用幻灯片形象生动地提供给学生直观的概念,还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地图呈现动态效果,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各个温度带逐带出现,再加上晕线,通过各带的闪烁反映出动态的变化,还将各带的范围清晰反映出来,这样给学生展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地理事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分布特征。

四、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鼓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我们不能只抓课堂而放弃课外,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把所学的用到生活当中去。学生可以通过探险、实验、野外实习等获得地理知识。比如学完《自然环境》中“地形与河流”的内容后,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地形与河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让学生走出去,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当根据教育教学新理念对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全新的审视和思考。地理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开发学生个性潜能,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浅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的迫切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都和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使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但是,多年来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观,学生把地理课当成“听故事课”、“游戏课”、“自习课”,误以为学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进而不想学,不会学。因此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地理,要告诉他们,学好地理就必须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 区域性。

在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2. 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 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当我们考虑在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会有所影响。

三、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地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 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2. 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例如“手抄报评比”、“资料收集评比”、“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况且,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学也无定法。但是,只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习惯,对学习地理以及在生活中实践地理,都是有极大益处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篇8

一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 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研究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地理学科是一门柔性较强的学科, 其教学方法具有多层次性, 这就使教学地理不易模式化或数学化。因而只有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来研究地理教学方可找出有效教学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途径多种多样, 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

第一, 认识地理环境从注意其整体性和综合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各个要素之间的密切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当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探讨地球表面多因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联系。在解决当前重大问题时, 如人口、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 地理学均须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 地理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重视和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综合性。

第二, 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揭示区域地理特征。稍有地理常识的人都明白, 地理有其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 也就是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原因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搭配关系是因地而异的。因此, 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区域概念, 区域地理知识也成为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所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须充分论述构成区域特征诸要素的联系和作用, 找出占主导地位的特征,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特征。如讲解我国的西北地区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分析西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 据此再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半干旱特征及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原因。然后分析其他要素和农牧业生产的特征, 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各自的本质特征, 发现它们均与气候有着必然联系, 从而得出结论:气候是主导因素。突出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并概括为“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要特点的温带草原——荒漠景观”。

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也就是平时教学中提倡的触类旁通, 它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 综合归纳, 把已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与所要研究的地理现象相联系, 找出其相似性, 并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类比思维可分为:共同性思维:即科学模式上表示为A∽B的思维方法。如根据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半球30°~40°大陆西岸, 可得出罗马与旧金山的气候差不多。对称性思维:即A≌B, 如根据非洲自然带具有南北对称分布, 就可以由已知的一方类比推出与之相对称的一方。差异性思维:即A≠B。如高气压和低气压, 气旋和反气旋等概念的区别。比较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 得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相同点用A∩B模式来表示, 不同点用A∩B的补集模式来表示。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是指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反其道而思之”, 打破传统, 从问题的相反面或对立面来深入探索研究,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面对一个难题, 大家都是朝着已往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 却有一个人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探究答案, 这就叫逆向思维。地理学习中, 往往会碰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特殊问题, 若是顺着传统的思维方法也许迟迟得不到答案, 这时若是换个相反的方法来探究, 先看结论、求解再返回到已知条件,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若能打破传统形成这种思维对其地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 该怎么解释呢?如果按青藏高原自身的自然条件, 应是不能形成此地貌的, 那就意味着按惯性思维难以解释。但是若反过来由果索因, 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 就不难解释此现象了。因而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试着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增强他们解决地理难题的能力。在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时, 教师既可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也可挖掘教材中探索性内容, 执果索因, 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掌握这些知识点。讲解习题时, 可强化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不要就题讲题, 而是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 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引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这样更能有效地发挥习题的作用, 既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又学会活跃他们的思维, 提升其地理素养。

四结束语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篇9

一、创设和谐环境, 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有人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 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 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要使师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对学生要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尊重、信任与期待, 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思维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承认和认可学生的所作所为, 要珍惜学生每一点创造性的火花, 让学生思维想象的翅膀得到放开与锻炼,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比较宽松。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使师生关系宽松、愉悦, 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感知事物, 追求和探索新知识, 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 而只有学生自愿的, 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时空分布, 图文并茂、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 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和刺激性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以地理知识的博与巧, 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 使之产生新感觉, 引起思考, 产生兴趣。如经纬网这一课,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要盖一座房子, 让四面的门窗都朝北, 可能吗?若可能, 则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又如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绕地球东升西落?由于这些问题新奇、有趣, 能充分展示地理知识的魅力,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应, 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时, 思维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三、创设问题情景,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 思维是人的本质需求。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创设良好的创新思维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恬静与活跃, 紧张与愉快相统一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 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大胆怀疑, 喜欢刨根问底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从而产生新奇和探索,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 激发学生向未知王国进发, 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 使学生尝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讲到青藏地区的气候时, 教师展示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 设问:“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有何特色?袖子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服饰品?为什么要做成这种样式?”“台风为什么会给我们泉州的山区带来那么严重的地质灾害?如何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如在讲《泉州地理》时,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0页图3.5, 很快, 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泉州的降水量分布与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相反呢?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 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终身热爱地理, 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人。

四、创造探究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所充当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亲自去研究和探索,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从中可以对地理进行实际演示和操作, 对待地理问题用一种科学的态度进行观察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能够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研究之后, 对于问题和学习内容都有所发现, 并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勇于创新, 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的:“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多种方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探究思想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 讲到“冬天昼短夜长, 而夏天昼长夜短”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探究:为什么九月份刚开学时白天还比较长,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养成自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学习意识。

学生地理思维培养 篇10

一、改变观念转变模式的必要

高中教育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 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学生认真记记背背就行, 其实, 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 都有较多的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题目。

1.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 我们学生需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满足上课听听, 练习做做, 而是要对地理知识、地理结论进行深入思考。如《地方时》这一考试常考的学习点, 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识性的地理知识, 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准确计算出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在学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 教师给出一个地方时后, 让学生自主思考其他地方的地方时, 在教学中积极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 提升学生思维宽度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片面的, 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同地理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一种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 进而影响整体景观的变化。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在高中鲁教版地理教材中学到《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和整体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 加强生活认识体验

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中涉及各个领域, 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 各个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 结合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特点, 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城乡建设与生活》,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城乡人居住环境的特点, 对城市和农村的人文地理、交通通讯、文化理念等有全面的了解, 在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 加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 获得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升学以致用能力。

二、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主要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 要想学好地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和学生通过强化、整理、总结等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主动提升思维的效果。

1.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而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从而在学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他们互动热情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是个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图表和数据较多,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产生视觉疲劳, 降低学习兴趣。为了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 将板书无法表达的理论知识, 用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立体化地了解地理知识。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这一学习内容主要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将图片、数据、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寒潮、干旱、风暴潮。

教师在教学中可查阅资料, 将各种自然灾害以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能够将自然现象与造成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 提升地理思维的能力。

2. 注重有效引导, 推进深入思考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了提升当前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增加以提问为引导的活动课, 扩展学生视野。

如在《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习中, 主要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和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会发现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然后, 我们结合本地地域特点, 设计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说说本地旅游业开展的情况, 谈谈如何推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主动问教师, 及时解决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重视合作探究, 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们现在的地理考试已经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后的能力考查。学生只有具备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 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获得地理学习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不同的教学视角, 充分发挥思维效能,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人口与自然环境》, 主要说明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及人在改变与利用自然时要注意的一些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此展开讨论, 分析引起人口增长的内外部因素。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分工合作, 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在讨论中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认识到我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深入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如何比较好地协调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等问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好奇心, 才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如此, 我们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对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得更准确, 而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较成熟的思考和看法, 从而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 地理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地理原理掌握和地理原理应用的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而琐碎的, 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 获得方法与规律的掌握, 形成一定的规律提炼、原理剖析和方法总结的思维习惯。如大气热力作用与热力环流等原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趋利避害地加以运用?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从而在形式多样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地理学习与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总之, 地理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地理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有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思维模式, 提高地理思维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课改深入, 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思维品质与自主提升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学习思维能力成为我们地理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就高中生地理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中学) , 2012 (10) .

[2]赖汉林.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3 (09) .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篇11

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一课后提问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像这样的反向问题,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在讲解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却发现喀斯特地形,按照学生的思维定势会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維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維的联结。有些题目,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研究 篇12

一、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三个注意点

(1)强化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思维是人以事物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而进行的分析、 综合、比较、联系等。而分析、综合、比较等应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否则,思维活动的开展和提高是天方夜谭。例如,要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时差问题,务必清楚时差的概念、时差的划分以及我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要了解两个国家的地形、地势、气候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就应了解双方的地形、地势、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否则,对地形、地势、气候等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模棱两可,问题就没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思维活动借助于自身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对分析的对象要有足够的表象认识。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毕竟空间想象力还有一定局限,而地理学习中, 一些地理现象的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等,引导学生观察、获得感性材料,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形成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比如,平原和高原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分析、比较是基础。可以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根据图片造成的视觉、感觉的不同等等,而感知平原和高原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平原”即“平”为主要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平原给人一种一望无际的感觉;而“高原”以“高”而与“平原”的“平”相对而论。再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获得直观性的感受:平原上呈现“笼盖四野”,绿油油之姿,水好像要渗出来,海拔低;而“高原”给人一种伸手可摘云和月之感。这样,从表象的认识和感知,进而得出平原和高原的差异的结论,符合逻辑判断和认知学的原理,也是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始于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在于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如关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按传统教学,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背诵,制约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而现代教学中,借助于一幅漫画:北方的井越挖越深。 让学生结合这幅漫画,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传递 “为什么”的信息,而不是“是什么”的描述。

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联系———思维。简言之,就是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纵向、横向、多向、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与归纳,旨在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如何想、怎么想。像“地中海气候”的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给出,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步步逼近、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再如,对于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等的分析, 让学生触类旁通是解题的关键: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原因相似。 这个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学生求同也需要学生求异,求同和求异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2)规律———思维。根据哲学原理,任何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更是如此。因此,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用这种哲学原理——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首先,刚刚解放,万事需要振兴,粮食问题和农产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再者,“北大荒”若原始湿地被破坏、 林地被侵占,则可能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野生动物失去栖息的家园而濒临灭绝。一次次的洪水灾害发生,警钟长鸣:我们应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

(3)地图——思维。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地图的作用不能忽视。地理教师应巧妙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解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关于我国的气候特点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包括各类专题地图,比如地形图、气候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是多少,气压带、风带等的具体情况,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借助于地图,培养学生由点及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

三、结束语

地理知识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地理普遍被学生们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其抽象性、思维性强,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往往需要“由表及里”的本质的高度概括。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要让思维助力地理学习,让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绽放。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从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和策略入手,探求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燃气事故下一篇:农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