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2024-10-17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精选12篇)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1

一、什么是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

思维品质, 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我们学习一门知识、做一件事情的效率。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是我们学好英语的前提。所谓的英语思维品质与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有关, 即我们在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时候要适时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 并通过科学训练强化这种转换意识, 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 多数人可以做得到。[1]

英语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句法以及语法现象上。这些特定的单词、句法以及语法现象蕴含着英语思维模式。如果在英语学习中, 通过注意这些与汉语表达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建构英语思维模式, 并使这种思维模式内化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机制, 指导我们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思想, 那么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会大为提高。

二、培养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英语表达更准确、更地道。所谓的“中式英语”其实是中式思维的产物, 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那些特定的单词的词义和用法、句法和句义以及语法现象所导致的结果。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可以使英语学习者在掌握少量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的情况下就能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思维模式具体体现在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 一些口语化的具体词汇和比较正式的抽象词汇之间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互换关系。因此, 如果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式, 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不同的词汇和词义之间架起了一条可以自由来去的语言桥梁, 并意味着学习英语进入了低耗高效、事半功倍的快车道。

三、制约高中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按理说, 高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 他们应该具备了较好的英语思维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许多高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方面的原因

笔者是一名中学英语教研员, 经常深入学校听课。通过与英语教师接触发现, 尽管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能够用英语组织教学, 他们都能够尽力做到“Speak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speak Chinese whenever necessary”。然而, 除了少数口语特别优秀的教师之外, 多数教师的英语口语仍停留在“Chinglish”的层面上, 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显得更为普遍。对此有的教师还振振有辞地说“在英语课堂上说Chinglish总比满堂课说汉语要好”。殊不知, 学生长期在“Chinglish”的“熏陶”之下, 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可想而知, 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 客观方面的原因

原汁原味、短小精悍的英语文章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思维品质的最佳材料 (如New Concept English) 。高中英语教材尽管有不少优点, 但是充其量只是一套起“扫盲”作用的英语教科书。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 里面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数为改写过、长而枯燥乏味的文章, 几乎没有原汁原味、语言地道、文笔隽永、异国文化浓郁、思想深刻、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材的“硬伤”。而这一“硬伤”严重地制约了高中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起了负面作用。尽管高考英语设有“书面表达”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多年的英语高考没有英语口试 (英语口试仅仅局限在报考外语专业和涉外专业的考生) 。由于高考是根重要的“指挥棒”, 对高中英语教学有导向作用, 高考不考口试, 教师和学生就不可能足够重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品质的训练。据报道, 前段时间, 某个好几年前就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教育大省宣布从2014年起, 所有的考生都不需要考英语听力, 理由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高考备考负担和压力。这一决定一定会令不少人欢呼雀跃, 也定会令一些外语教育的有识之士大摇其头, 扼腕叹息。高考英语的赋分和语文、数学的分值一样, 可见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但是这门语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听力测试, 没有口试, 或者像某些自主命题的省那样, 堂而皇之地声称“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备考负担”干脆把听力考试取消, 这种走回头路的行为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语言的功能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认知 (思维) 的工具;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听说读写) 、培养能力 (知识+技能) 和培养素质 (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 。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重要渠道。如果我们的期中、期末考试, 甚至连我们的“国考” (高考) 都没有了听力和口语测试, 平时的听力和口语训练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读写”这两项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的训练手段未免显得过于单一。

3. 主观方面的原因

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这个问题上是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的。我们常听到不少师生抱怨缺少“语言环境”, 其实说的是一个语言“体验性”的问题。所谓的“有语言环境”是指给学习者自己要学习的语言找到一个体验的机会。但是在没有环境的条件下,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主观努力, 人为地创造一些体验的场景, 包括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那么我们依然可以取得同“有环境”条件下的英语学习一样好的效果, 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有些年轻人有出国的机会, 在一个English-speaking Country待了几年, 但是回国后他们的口笔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多大改观。可见通过创造“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 建构科学的英语思维模式关键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四、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途径

1.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

英语学科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它的工具性和实践性上。鉴于这个特点, 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高低十分关键, 因为教师的语言素质对学生起着具体可见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在语言学习方面率先垂范, 平时多看原汁原味的各种读物。例如, “网易公开课”就是英语教师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很好渠道。“网易公开课”汇集了世界著名大学顶级教授各个专题的讲座, 博大精深, 既能提高教师的英语思维品质, 又能开拓眼界。

2. 明确汉语与英语的思维差别

尽管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是由于他们日常交流思想使用的是母语, 使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受到了母语的干扰。在表达英语时受到的母语影响被语言学家称之为“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学习外语时用母语思考并逐字翻译,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 虽然这种现象很正常且合理, 但是它会让我们说的英语听起来不地道, 甚至别扭。例如, “我很怕蚊子”是汉语常见的说法, 在英语中afraid是指真正的惧怕, 所以不能说“I am afraid of mosquitoes”, 那会让人误以为有只200磅的蚊子要攻击你!这句话只要写成“I hate mosquitoes”或“I find mosquitoes annoying”就可以了。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建构有效的英语思维模式, 教师有必要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明确汉语、英语在表达思想时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别。概括说来, 英语思维和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中文比较直观, 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例如, Have you been educated? (你念过书没有?)

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英语表达为Have you gone to school?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来表达, 在文字上都比中文更加贴近“受教育”这一本质, 而中文的“读书”显得表象化、直观。

又如, Help me up.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 (扶我一把, 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句话的情境是说话者的脚扭伤了, 需要别人帮忙搀扶起来。汉语的“站”很直观, 不管你是不是因为扭伤想站起来, 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 都是“站”。但是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说话人是想验证自己的伤势, 脚能否支撑身体的重量, 和一般的“站起来 (stand up) ”是不同的, 所以用“bear weight (承受重量) ”, 意思更加明确, 符合本质。

(2) 汉语主观性强, 英语客观性强。汉语的主观性体现在人与人时会加进去一些个人的判断, 而英语对话中一般只会谈个人的感受。例如, 我们对别人的感谢的回应是“别客气”, 潜台词就是这事是我应该做的, 你的感谢是一种客套。而英文则说“You’re welcome!”或“My pleasure.”, 只谈自己的感受或意愿。

(3) 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 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 先整体, 后局部, 先次要, 后主要;英语则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 先局部, 后整体, 先主要, 后次要。

例如, I was invited to attend Tom’s birthday party last Saturday. (上周六, 我被邀请参加汤姆的生日聚会。)

(4)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 汉语则相对松散。英语除了祈使句之外, 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主干成分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一些连接词交代清楚。而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 经常会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 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一定非得做出交代, 只要意思上能被理解就可以。

例如, You have to resort to the violence? (非打不可?)

One minute he’s all over me, and the next he’s pushing me away. (刚刚还甜言蜜语, 一会儿就对我置之不理了。)

以上两个例句的汉语都没有主语, 第二个例句的英语用了并列连词“and”, 句子结构显得完整, 逻辑严密。

3. 鼓励学生建立词汇网络, 为提高英语思维品质提供语料支撑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 我们所习得的词汇在大脑中并不是孤立的, 其相互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主要特征是发散型的网络结构, 所以称为“词汇网络”。一个人的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好坏与他的“词汇网络”是否发达密切相关。例如给学生一个词“earthquake (地震) ”, 让他们写出联想到的单词, 他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frightening、scream、escape、wound、blood、death、rescue、ambulance、hospital、food这些单词。这些词汇有以下特点: (1) 都是由“earthquake”这个词激发出来的, 一个词可以激发出无数与之相关的词; (2) 词与词之间在词义上互相关联, 有的密切, 有的疏远; (3) 这些词有名词, 也有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的是描述人, 有的是说东西, 有的是叙述行为。

有的学生把自己英语表达能力较弱归因为自己的词汇量不大。这话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是理由却站不住脚。有的人词汇量虽然不小, 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弱, 其中的原因是他所掌握的词汇基本上是“死”的词汇, 词与词之间没有形成支撑英语思维品质的强劲和灵动的“词汇网络”。在进行词汇学习时, 不但要学习单个的词汇, 也要充分利用词汇之间的激发作用, 通过发散性思维, 有意识地扩大词汇关联的范围, 提高词汇之间的关联强度, 从而缩短词汇激发的时间, 提高词汇提取的速度, 有意识地在词汇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对词汇进行深加工。

4. 增强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和学习他国文化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英语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进而做到能够尊重他国文化,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思维品质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来说, 没有跨文化意识的人是不具备良好英语思维品质的。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引导得力, 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习的兴趣会转化为语言学习的持久动力,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5. 创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语言环境”

语言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我们都有一个不愿意走出来的“舒适区 (Comfort zone) ”。但是, 如果我们越是愿意脱离这样的区域, 我们就越容易成功。[2]在英语学习中, 脱离不了“舒适区”, 语言的环境难以建立。对于有些中国人而言, 大声说英语, 尤其是与其他中国人用英语交谈, 会破坏他们的“舒适区”。然而那些英语口语优秀的学生却很有毅力, 他们在课堂上经常把握住各种说英语的机会, 有时甚至对自己、对同学很“苛刻”, 拒绝说母语, 强迫自己脱离说母语的“舒适区”。刚开始他们自己也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但是随着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日渐提高, 随着英语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的改善, 他们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终于能够在英语学习的国度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王乐平.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Knapp M, Knapp G.Speak like a N tive——Easy Steps to Becoming a Fluent English Speaker[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 2011.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2

摘要:地理学科的特征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深刻把握学科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堂的高效性上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观念,从而在空间上树立起对地理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途径;探索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来说,空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就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之一。下面,笔者就自己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谈一些体会。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3

一、从概念入手,创设思维情境

创设思维情境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理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创设思维情境”作为切入点,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进行讲解。如,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中讲解褶皱与断层的概念时用多媒体视屏展示褶皱中背斜和向斜的形成过程。再如,在讲授第三章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中,用播放桂林地区“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山水甲天下”和漓江地区“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录像资料导入。然后提出问题:该地区是什么样的地貌景观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山水水?再由录像导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对喀斯特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下面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的教学做了铺垫。

地理教学中可以创设思维情境导入的非常多,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创设思维情境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这样不但课堂气氛热烈,而且思维容量大,在教师指导和调控下,使整堂课一直处于生动有序的讨论气氛中。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对重点知识进行推理,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重点知识的介绍多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的,省去了很多推理过程和详细讲解的过程。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地理环境整体性”一节时,教材用“厄尔尼诺”现象来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在教学中应进行推理:东南信风异常-南太平洋的海水运动异常—海水温度异常—周围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导致部分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样,步步推导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进而分析出地理环境整体性三个方面的表现。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部分用推理的方法进行重点知识教学的较多,人文部分地理教学中也可以进行推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世界各地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形成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启示和影响。

三、利用语言表达训练培养思维的品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越严谨,语言表达就越准确。所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就尤为重要。自然地理部分教学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等章节可让学生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读完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然后和书本对照。教师讲解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复述一遍,重点的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讲述。例如,学生自己讲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形成、移动的规律。学生语言表达之后,进而用笔书写和记录。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讲述时,有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清,有的思路阻塞或狭窄,本来心里明白,但是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发生了障碍,这就是思维活动没有条理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说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大有必要。

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思维全面性

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4

一、培养思维的归一性,提高求同思维品质

求同思维是关注事物现象之间的共同点,揭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一种思维类型。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合成等,内容多,信息量大,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就得培养学生思维的归一性。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多引导学生从位置、结构、性质的角度思考,主动构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充分理解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根据已学的物质性质预测相关物质性质并用实验等方法加以验证。也可以根据原有知识、原理推测新和知识。

学生通过思维归一性的训练,比较容易学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遇到相关物质的性质时,容易构建知识情境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求同思维品质。求同思维既可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又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触类旁通,广开思路,归纳总结,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与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也可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体现出来,例如单项与多项选择混和,其目的是增加试题难度,降低随机猜测得分率。而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少选、漏选。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经常有意识地漏选选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比较隐蔽的或带假象的选项时,能去伪存真,正确选择,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的目的。

三、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四、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多角度地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要求考生不仅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

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教师必须定时定量训练,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并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六、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宝贵的一种品质。通常我们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忽略非逻辑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要提高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逻辑思维,而且需要非逻辑思维,即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的思维形式,而是以直觉、灵感、联想、想象为主要手段,来产生新想法。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5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万乾金

摘 要:当今我国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而当前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详细介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地理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时,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教学,还要利用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索。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时刻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知识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注重知识的扩展,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愿意去思考,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重要的引导地位,要巧妙地利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讲课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上,那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是空想。如何使学生能够仔细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个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地理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从直观上了解地理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最终实现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当前网络快速发展,应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地理课堂当中,利用电脑图片让学生了解抽象的地理语言文字,通过相关的图片,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

三、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地理课程当中的相关概念要让学生理解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掌握地理知识的客

观规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这决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室创设地理知识的氛围,办地理墙报,让学生时刻能够学到地理知识。举办地理知识的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

创新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竞争中必备的因素。地理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树立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32)。

[2]吕付军。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10)。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6

一、按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与聚合性思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呈现,信息的开放化直接影响着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现在的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多元化和立体化。新课改也要求高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对一件事物进行发散性以及聚合性的思维想象。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的特点是多维性及独特性,它贯穿于语文学习需要的各种能力之中,因此,对学生的发散性及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写作水平作为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需从培养学生聚合与发散性的思维开始。首先,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小学、初中语文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其次,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加强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已经做出了不懈努力并且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是效果甚微,学生对写作依旧感到厌烦和畏惧,导致高中语文教师的失望和乏味感,这就是目前出现的一个不好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为什么高中作文教学难以推动?原因是多方面的。1、高中语文教师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不重视。据我发现,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花更多的精力用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因此,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微效甚至是无效的。2、传统作文教育教学模式的禁锢。传统高中作文教学呈现程式化的特点,即抓住文章中心论点,围绕论证结构进行论证。长期以此,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写出的文章呆板空洞、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特别是在全命题以及半命题的作文当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提高对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视程度,勇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三、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在初中阶段的作文写作的学习,高中学生对作文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选材、布局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在高中阶段,老师只需在巩固和加强学生已有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我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段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只狐狸嫉妒一只小猴子可以每天吃到葡萄,就说葡萄很酸。这时候,被经过的鸽子听见了,鸽子认为狐狸是森林里最聪明的动物,说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就相信葡萄是酸的,所以不去吃它。后来它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麻雀,麻雀认为鸽子见多识广,说的话一定是对的,所以也没有尝试去吃葡萄。这时候,一位老奶奶正要去摘葡萄,麻雀好心的劝阻老奶奶,老奶奶反问,说:“你们有尝过吗?”麻雀说:“我是听鸽子说的。”鸽子说:“我是听狐狸说的。”这时候,老奶奶从篮筐里拿出一串葡萄给麻雀和鸽子,麻雀和鸽子尝了一口,惊讶道:“好甜呀!”这则材料一出,学生们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就讨论了起来。明白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亲自体会尝试过了,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引导学生是否在现实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遇到的时候你的最初心里活动是什么?最终你又是如何做的?学生们议论纷纷,诉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与之相类似的事情,如此学生的写作思路就完全打开了。所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其发散思维,才能够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提高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其拓展想象力,培养学生具有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教会学生注重积累,增强对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谈高中化学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7

一、善抓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其本质和规律, 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 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

可见, 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 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 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 又要选点准确, 使思路畅通, 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如高考新课标卷第10题, 本题是原电池原理的具体应用, 应从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上去思考问题。铝比银活泼, 应作负极, 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银为正极, Ag2S得电子变成Ag, 所以黑色褪去, 电极方程式为Ag2S+2e-=2Ag+S2-;溶液中Al3+向正极移动, S2-向负极移动, 它们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2Al3++3S2-+6H2O=2Al (OH) 3+3H2S, 总的反应式是:2Al+3Ag2S+6H2O=6Ag+2Al (OH) 3+3H2S↑。处理过程中Ag2S变成Ag质量变轻。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 进行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的训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以灵活运用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二、善于变通,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审时度势,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 能多角度思考, 善于发散思维, 又善于集中思维, 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 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 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 只有善于应变, 触类旁通, 方能越关夺隘, 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 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今年的有机实验制备题中由环己醇变成环己烯, 其实就来源于课本中的由乙醇制取乙烯的实验, 而其中的副产物二环己醚, 也来自课本中知识点的类比:副产物的二乙醚, 而像有机推断中的第二个信息反应应, 基本质是碳氧双键的加成, 可以从课本中的酚醛树酯的形成类比过来。努力提高学生快速吸收新信息, 并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快速准确,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他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 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 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 并加以综合运用, 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 不能答完卷, 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 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

比如, 高考第11题有关有机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此题有两处转折, 因为其最终问的是能形成C5H10O2的化合物的酸与醇, 最终重新组成形成的酯有多少种。如果学生先迅速找出酸和醇的数目:

从上表可知, 酸一共5种, 醇一共8种, 因此可组成形成的酯共计:5×8=40种。从此题中, 发现考查的都是与C5H10O2的酯类同分异构体数目, 并且其解题技巧都体现在要提前记住烷基的数目上。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 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 锐意创新, 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 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 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四、标新立异,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 灵活新奇、独特, 有丰富的想象, 善于联想, 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 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 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 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 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 就能力测试而言, 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 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 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 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 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 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 不能丢开书本, 花大精力, 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 既浪费了精力, 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 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想象能力。

比如高考卷第27题有关Li、Co的考查, 需要同学在非常复杂的流程中, 提取出Li Co O2中Co具有强氧化性的新信息, 并且由此完成相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并且还要继续推出它可以将盐酸氧化成氯气的的结论, 对学生吸收信息、转化信息、应用信息的要求不可谓不高。而28题, 更像是将选修中的内容迁移到必修部分来考查:第 (1) 小问中, 问到铝土矿的提纯, 其实是选修2———化学与技术课本中原有的知识点, 而第 (2) 小问所问的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是化学工业上的一种常见思考 (答题) 模式。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8

一、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诉求

人的思维的分类很复杂, 按照是否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思维可分为常规性和创新性思维。 而创新思维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新颖性、价值性、综合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突破了常规性思维而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设想, 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 也称为逆向思维, 它能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 出奇制胜,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高中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作文写作行为的人本性、 生活性和人文性, 这三点构成了高中课标中作文的“写作”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基本诉求。

(一) 培养能按照写作要求进行自由表达的人本性思维品质。 新课标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由表达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 确保中学生的写作思维从单纯的“依附”、“顺从”与“适应”中挣脱出来。 作为写作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真感觉真体验和真性情表达出来, 把写作看做是一种心灵的诉说, 让写作贯穿主动思考的快乐和表达的快乐。

(二) 培养写作与生活活动融合的生活性思维品质。 新课标使用“表达与交流”的表述方式, 就是培养学生将作文作为一种切入生活的手段, 将写作融合学生生活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面对生活积极思考, 将关于生活的思考借助作文表达与交流出来,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呈现方式。

(三) 培养学生从写作的单纯工具性思维转向人文理性的创新思维。 写作是学生思维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灵成熟的过程。 因此, 作文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需要进行科学的作文教学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实线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创新思维是一切理性思维中较高级的活动形式, 要实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课标要求, 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实践过程。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探索, 不轻信别人的理论。 思维呈现出批判性、独立性、逆反性的倾向。 学生的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 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措施。

那么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品质呢?诗人薛雪在《一飘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讳雷同……唯有篇篇对峙, 段段双峰, 却又不异而异, 同而不同, 才是大本领, 真超脱。 ”他所讲的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多面思考。 如:以“雪”为题, 我们可以有以下创见:①赞扬雪的洁白无瑕, 一尘不染。 ②赞美雪温暖大地, 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③鞭挞雪的虚伪懦弱, 以洁白的外表掩饰污浊丑恶。 ④冷漠无情, 所到之处雪压冰封, 千山枯寂, 万物萧条。 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材料进分析并提取观点。 正面的观点司空见惯, 非常大众化, 用多向思维就看到一个问题的其他方面, 反面观点成为既符合现实又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颖观点。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握好两点: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学习知识和发展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比如作文中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不同看法,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文章主题。 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是关键。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知识,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这是获得广博知识、积累作文材料的最佳途径。 同时, 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即看问题的深度。 应把握好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 加强教育和引导, 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入手, 帮助他们分析, 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还要在鼓励学生广泛接收信息的基础上, 帮助他们分析信息, 过滤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而且能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帮助他们深入地表达思想。

总之,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这既是对作文写作本身的高标准要求, 又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最高形式的体现。

摘要:思维是一种品质,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这既是对作文写作本身的高标准要求, 又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最高形式的体现。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新课标,高中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胥照方.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 2006 (10) .

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谈 篇9

一、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地理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 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使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 失去了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新课改环境下, 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新课程改革的地理教学要求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指导, 还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求,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地理素养,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引导,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的内容,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人的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学习和问题思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事物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面对问题时, 能够自主进行分析和探究, 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地理空间感, 从而提升高中生地理学习质量和效率, 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可见, 加强对高中生的地理思维引导,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的思想, 引导学生快速走入地理的世界,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展现地理的丰富魅力。

1.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很多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无法良好的理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更无法产生一定的思维想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将抽象而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而直观, 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地理空间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城市化”产生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结构, 明确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城市化的图片、视频等内容, 增加学生对“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内容的直观理解, 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

2.科学的设计地理问题,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 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这里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吗?”、“你最喜欢吃的主食是什么?这种主食能在我们这里种植吗?”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随后在教学的过程中, 结合教学的内容, 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 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比如“农业区位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河网稠密的地区比较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等等, 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在不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 展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想法, 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地理读图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性手段之一, 加强学生的地图分析和解读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形成地理空间概念,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地图的坐标、地位进行分析。例如人教版必修三《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图进行分析。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的东南部, 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但地形崎岖, 交流较为不便。教师可以通过地图地形分析, 指导学生对该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特点、河流开发的有力因素和治理措施等进行分析, 将以往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整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总之,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灵活应用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地理知识, 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科学学习与生活, 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东奇.浅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3 (03)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10

一、改变观念转变模式的必要

高中教育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 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学生认真记记背背就行, 其实, 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 都有较多的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题目。

1.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 我们学生需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满足上课听听, 练习做做, 而是要对地理知识、地理结论进行深入思考。如《地方时》这一考试常考的学习点, 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识性的地理知识, 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准确计算出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在学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 教师给出一个地方时后, 让学生自主思考其他地方的地方时, 在教学中积极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 提升学生思维宽度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片面的, 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同地理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一种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 进而影响整体景观的变化。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在高中鲁教版地理教材中学到《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和整体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 加强生活认识体验

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中涉及各个领域, 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 各个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 结合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特点, 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城乡建设与生活》,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城乡人居住环境的特点, 对城市和农村的人文地理、交通通讯、文化理念等有全面的了解, 在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 加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 获得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升学以致用能力。

二、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主要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 要想学好地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和学生通过强化、整理、总结等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主动提升思维的效果。

1.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而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从而在学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他们互动热情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是个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图表和数据较多,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产生视觉疲劳, 降低学习兴趣。为了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 将板书无法表达的理论知识, 用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立体化地了解地理知识。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这一学习内容主要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将图片、数据、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寒潮、干旱、风暴潮。

教师在教学中可查阅资料, 将各种自然灾害以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能够将自然现象与造成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 提升地理思维的能力。

2. 注重有效引导, 推进深入思考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了提升当前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增加以提问为引导的活动课, 扩展学生视野。

如在《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习中, 主要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和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会发现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然后, 我们结合本地地域特点, 设计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说说本地旅游业开展的情况, 谈谈如何推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主动问教师, 及时解决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重视合作探究, 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们现在的地理考试已经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后的能力考查。学生只有具备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 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获得地理学习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不同的教学视角, 充分发挥思维效能,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人口与自然环境》, 主要说明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及人在改变与利用自然时要注意的一些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此展开讨论, 分析引起人口增长的内外部因素。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分工合作, 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在讨论中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认识到我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深入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如何比较好地协调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等问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好奇心, 才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如此, 我们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对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得更准确, 而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较成熟的思考和看法, 从而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 地理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地理原理掌握和地理原理应用的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而琐碎的, 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 获得方法与规律的掌握, 形成一定的规律提炼、原理剖析和方法总结的思维习惯。如大气热力作用与热力环流等原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趋利避害地加以运用?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从而在形式多样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地理学习与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总之, 地理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地理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有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思维模式, 提高地理思维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课改深入, 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思维品质与自主提升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学习思维能力成为我们地理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就高中生地理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中学) , 2012 (10) .

[2]赖汉林.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3 (09) .

高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篇11

关键词: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有地理思维。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平时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做到授人以渔。

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为形成思维能力打好知识基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就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浅谈一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刚接触地理知识的时候,我们就接触了经纬网,对学生来说,理解经纬网知识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起来就费劲了,知识变得不易理解和接受。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室的座位划分为经纬度,纵列为经线,横排为纬线,横排的中间一排为赤道,向前为北纬,向后为南纬,纵列正中间一列为本初子午线,向左为西经,向右为东经。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判断自己所处的经纬度,并准确读出自己的坐标。运用这个方法后,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简单易懂。

构建地理空间,变抽象为具体

地理学习中,涉及到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海水的运动及影响,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这些地理事物超出了人们的视觉感知范围而具有抽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地理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教具把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利用挂图形成一个学生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动态的演示可以更好的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还可以边讲边画,加深记忆。比如在讲授褶皱的知识时,可以把抽象的岩层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带”,当岩层受到挤压时,不同地质构造的岩层新老关系就明显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了。这种方法更加直观形象。

三、加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联系

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讲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洞庭湖的退缩,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理清了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沿着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了。

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实际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体验、生活的见闻为例来设计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太阳高度角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冬季和夏季比,教室里能照到阳光的面积哪个季节大?为什么?”“冬季,不同小区的一楼,有的能接受到阳光,有的不能接受到阳光,为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去解释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还让学生感到地理确实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王树声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英直观手段在中学生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篇12

一、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专业修养,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对于一名地理教师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只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 只要用心教学, 认真负责, 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但是却在无形中由于教学深度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缺乏独特的思维而导致成绩平平, 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不仅需要具备以上能力, 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文与理工、生物知识, 这样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气旋、反气旋知识时, 教给学生判断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现象, 教师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解释现象的话, 由于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难免会感到疑惑, 特别是对于文科生, 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彻底弄懂, 而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则来讲解的话,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培养多端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 想象能力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把原来的地理表象加工成新的地理表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 由于学习的内容在空间范围上比较大, 很多现象是无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得出结论, 只能靠学生的想象来得出正确的推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及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素材, 诱发学生创造想象。例如我在讲授“热力循环平面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平面图”的时候, 为了引导学生将这一地理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角度结合在一起, 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通过空间的想象, 将大气运动的原理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 这样可以加快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步伐, 让学生得出独特的见解。

在地理学习中, 直觉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他们先前学到的有限的地理知识, 调动出他们以往的经验, 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 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地理考试中, 常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幅图片, 学生看到后根据问题提示可以判断出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 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幅图, 无从下笔。高度重视学生直觉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解决这样题目的办法。例如我曾给学生一幅图片, 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地区是哪个地区, 学生们知道我在考查他们哪一节的知识点, 但是他们却无从下笔, 我以这幅图为例, 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维度、比例尺以及地形特征等, 根据先前学过的知识来推测。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 结合图片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与对比, 可以很快地推测出正确的答案。

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这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确保创新思维实现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也可以称之为求异思维, 学生在遇到比较难的地理问题的时候可以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也就是所谓的“反其道而思之”, 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 从结论往回推, 倒过来思考, 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 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著名的逆向思维案例就是“大陆漂移说”:有一天, 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盯着一幅世界地图, 他突然发现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彼此吻合现象, 然后他根据这一现象进行“倒推”, 一下就打破了根深蒂固的“海陆固定论”, 提出了全新的“大陆漂移说”。所以, 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 带有创造性, 常使人茅塞顿开。在地理教学中, 有一些必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必须牢固地记住, 例如地球公转的问题、黄赤交角的问题以及时差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如果学生死记硬背, 也常常是背得颠倒错乱,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结果做题还是经常错, 教师在面对这种状况如果能够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想性推测, 让学生从后往前推导, 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茅塞顿开, 对复杂烦琐问题能够彻底搞懂, 这样学生的思考思路被拓宽了, 自然而然地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让这种创新思维更加流畅。

结束语:现代教育理论、技术手段以及地理学科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这对于教师教学是一种挑战, 对于学生学习是一种机遇, 以上所阐述的三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来。但是,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 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 二者缺一不可, 特别是对于地理教师, 不能因为高考的压力而放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 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翠琼.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

上一篇:小型西瓜下一篇:木马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