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2024-08-18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在地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 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地理空间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手势、形象的教具及简明的板图等方法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绘制简易地图、示意图, 强化空间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 (挂图、课文插图、地图册等) 外, 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板图来进行教学, 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 可将内容设计成示意图, 边讲边绘,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空间具体化

人的一生与漫长的地质时代相比, 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许多地质构造的形成无法直接观测。在讲解地质构造时, 可用一些粗浅的演示。如讲褶皱时, 用书本代表水平岩层, 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 发生波状弯曲变形, 向上拱起的部分叫做背斜, 向下弯曲的部分叫做向斜。再如:讲断层时, 用一粉笔代表岩层, 当岩层受力超过一定限度时, 会发生破裂, 这叫断裂;再沿断裂面把二截粉笔上下或左右错开, 这叫断层, 学生自然得出:断层等于断裂加位移的结论。

三、用启发式开拓空间思维

在学习“黄河”时, 可以设计以黄河为主线, 将地形、气候、植被及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提出问题的方案, 层层追问, 步步启发;黄河流向怎样?这种流向怎样受地形的制约?黄河特有的凌汛现象及多泥沙与纬度、位置、流向、地形、土质结构、气候和植被有什么联系?最后问黄河沿岸资源和开发情况, 并运用填图的方式让学生绘简略地图进行总结。

这样, 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较牢固。

四、以逆向思维加深对空间的理解

在常规题目中, 以逆向思维形式提出新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训练其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五带的原因之一, 若黄赤交角变大 (小) , 五带范围如何变化?在讲“太阳日与恒星日”长短时, 可有意识地提出: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实相反, 我国气候会有什么变化?会出现什么地理现象?干燥少雨是西亚气候的一般特征, 西亚是否存在相对多雨区?这些地区分布在何处?相对多雨的原因是什么?用这些假设式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会激发他们对这些地理现象的深入思考, 并加深对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

读图是感知阶段。主要获得一些地理空间分布知识, 诸如地名、位置、数字等知识。首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如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地图, 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确定方向。其次掌握读图顺序:如政区图, 可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的相关位置, 鼓励学生根据省区政区图的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判读;地形图, 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 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水系图要追根溯源, 找出河流发源地、分水岭、流经省区和河口地区, 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 启发学生归纳读图规律。

记图的目的是积累地图表象,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主要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转绘地图或绘分布示意图的方法能强化学生观察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地理图像的判读和使用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 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后, 能从图上准确判读区域的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能够进行区域的准确定位并进行描述。根据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 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 帮助学生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

综上, 进行图像教学, 能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分析宏大的地理环境中的复杂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和地理演变过程, 有助于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2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地理思维能力的的形成和发展,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作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使思维不断活跃和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并为思维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通过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施问题化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浅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途径 篇3

关键词: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地理思维指的是归纳地理现象与事物从表到里的根本特性。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整,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技能。这在进一步地认知当今环境以及人地关系问题上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方式

1.要求学生观察地理现象,从而提高认知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有限,缺少对一系列地理现象与事物空间联系、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的认知,这是由于缺少有关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感悟。教师能够设计一部分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观察,以使学生掌握大量感性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实现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提升,最终实现质的改变。像是高原与平原的区别是什么呢?可以要求学生对高原和平原的景观图片进行观察、比较,这样,学生在高原上站着伸手能够将云彩摘下,体会到高原海拔之高,而能够看到绿油油的平原,好像要渗出水来,体会到了平原非常低的海拔,如此由直觉上体会到了高原与平原的不同之处。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提问学生富有挑战性、独特、新颖的问题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像是我国的北方地区缺少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北方的井愈挖愈深的漫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如此的提问没有标准性的答案,然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则给予有效地启发。教师借助语言为学生表达的信息需要尽可能地是“为什么”这种程序性的内容,而非“是什么”这种陈述性的内容。以使学生具备充足的思考时间,且具备表达自身观点的时机。像是巴西的城市与人口分布重点在什么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以使学生进行回答,并非直接性地解释地理事实。以如此的方式教师能够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把握,从而实时地调整教学实践活动。

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

1.以地理现象或者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视角进行思维活动

物质的变化与运行是绝对的,而相对的是静止。地理现象或者是事物也是这样,我们应当通过发展的观点对如此的规律进行认知。像是有些人赞同转变我国的“北大荒”为“北大仓”,也有些人不赞同,我们需要如何进行正确地判断?以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视角,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北大荒”之后,“北大荒”成为了“北大仓”,这使我国的粮食产品丰富起来。然而此处的原始林地和湿地被破坏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丧失,它们业已灭绝或者是频临灭绝。再者,持续恶化的气候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98年出现了特大洪涝灾害。这警示着我们应当退耕换草还林,从而实现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2.立足于地理现象或者是地理事物的互相联系进行思维活动

一系列的地理现象与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应当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这样才可以顺着相应的脉络进行思维。明确了结果能够对原因进行追溯,而明确了原因能够对结果进行推理。像是我国的洞庭湖面积越来越小,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能够由人类活动、位置,以及地形等方面进行探究:处在长江干流和支流湘江交汇位置的洞庭湖,干流和支流中上游的植被持续地被破坏,再加之比较多的降水,这加剧了水土流失,泥沙持续地淤积湖泊,并且,填湖造田造陆等导致洞庭湖面积变得越来越小。那么消亡或者死退缩的洞庭湖会对此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呢?这样,我们以人类生活、环境、湖泊等现状的改变进行探究,发现这大大地危害了生态环境。

3.借助逻辑思维的策略进行思维活动

地理教学是为了借助一系列的载体,要求学生懂得思考,根据地理课程的特性,揭示复杂地理现象和事物间逻辑联系,这要求学生有着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思维教学中较多应用的一种策略是比较法,能够横向地比较相似或者是相同的现象、事物,也能够纵向比较相同现象或事物的不同发展时期。在进行比较之后,我们能够明确新型的地理发展规律以及地理概念。像是比较密西西比河、长江、亚马孙河、尼罗河的水文特性和制约因素,能够明确气候和地形是制约河流流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三、积极地建构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素材库

1.有效地统一跨学科知识

地理教学牵涉到很多课程的内容,像是历史和化学等。我们能够借助跨学科的思维对地理内容进行探究,激发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最终将正确的结论得出。像是对于《非洲》这一部分的内容,其牵涉到“水能资源”,这涵盖了物理势能和动能的知识,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形成应用物理知识探究水能资源的习惯。鉴于此,教师能够要求学生观察一个实验:在不相同的高度上将相同的一杯水倒在沙地上,会出现不相同的结果。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学生能够迅速地发现答案。

2.通过实际生产和生活当中的事物建构思维素材

只有统一生产实际和教学,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往往能够自主创造,他们的创造潜力非常之大,这亟需教师的培养与挖掘。像是针对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都有降水,而夏季降水比较集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在进行探讨以及对课本当中的降水量柱状图进行观察之后,能够明确重点由降水量上进行区分对待。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智力中心内容的思维直观重要,初中学生在不断拓展的知识视野和日益增长的年龄影响下,思维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最为有利的制约因素是教师的启发,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式与策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探 篇4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地理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 区域性。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 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 早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前, 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 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 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 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 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 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 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 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 如中国地图出版社 (以下简称“中图版”) 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 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 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 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 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 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但如此, 地理学科和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 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如“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某些地貌的形成”“各自然带的特征”等, 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水为什么会运动?”用生物知识去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特征”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地理思维。

3. 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 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 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 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 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 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 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 不但学不好地理, 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其养成习惯, 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 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 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 利用获得的信息, 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 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 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 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 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 养成区域性思维。

比如我在讲“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 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 两相对比, 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 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 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 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 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 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 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 从中把握主干知识, 明确基本知识点, 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做到“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 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此外,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更不是静止的, 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 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 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 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 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

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 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 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 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5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仍然非常的重要。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思维的共性,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地理事物、现象及蕴含于其中的规律,进而认识到这些事物、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新课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讲解美国时分析它农业发达的原因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方法,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环境(市场、交通、科技、劳动者素质等)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够分析美国也会分析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理老师的高度重视。

浅谈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培养

大脑对地理事物及其现象的理解,并能在事物和现象的运动规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地理思维能力。经历了初中甚至小学有关地理学科的学习,高中生对于地理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科性理解,但如何真正的透过地理现象看本质,真正的将事物和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本质概括,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进行培养和提高。

一、通过地理素材来提高地理思维

1.利用教材培养地理思维

教学离开课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可用性,通过书中较好的地理事例来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不用急于向学生讲解大气运动的定义及其规律,而是通过课本中大气运动的模型图,让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气运动模型图,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图中的气流走势以及在高空和地面气压大小的相应变化。

2.用日常生活里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事物也属于地理学科所要研究的范畴。作为人文地理的一部分,生活里的小事物也能引发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探究。

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其影响时,就可以通过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几个方面去讲解,并着重气候这一因素引出在不同的季节,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南北种植业产生差异的作用,并让学生思考在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的影响下,猜想本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并根据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出本地雨季和旱季大致分布在哪几个月,是否属于雨热同期。

3.在各地发生的地理新闻中挖掘素材

新闻报道中的地理新闻事件往往是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我们在为受灾地区表示同情和哀叹的同时,也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这一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补救和预防的措施。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相应的媒体信息,并在课堂上抛砖引玉的进行讲解。例如,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造成其发生的主演原因有两个:地质地貌因素,舟曲一带属于褶皱地区,大部分属于碳灰杂质土质,山体分化、岩石破碎,容易形成泥石流;气候因素,突发的强降雨,冲刷岩石,导致岩石崩塌,滑坡。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实际案例产生的原因及其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判断,逐渐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有计划的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加强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扎实的地理基础,学生就无法空谈日行千里,也不能通过具体的地理事物及其现象联想起它该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增加地理知识的储备量,在遇到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并能联想起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大脑处于一个思维不断踊跃的状态。例如,在学习副热带高气压的时候,就要联想起,在纬线30度附近,哪些地方是属于典型的副热带高气压区,哪些地方又不具备这一纬度带该有的气候特点,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地区成为非典型的气候地带。这种带着探究性质的学习,是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去完成的,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

2.加强学生启发思维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光有思维能力却不能自主的使用这种能力是一种徒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讲解,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过程。而同时,教师讲课内容的趣味与否,也将和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动性直接挂钩。因此,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将提出的问题进行趣味化,魅力化的加工,问题最好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例如,在学习世界地图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些猜谜互动: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是哪个?世界上最重的城市是哪个?世界上最容易弄脏衣服的城市是哪个?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课堂思考的活力。

3.图文并茂

地理是最不能离开图文的一门学科,无论是气候分布图,洋流分布图,还是各种震带分布图,大洋与陆地分布图,都是伴随着地理文字,与之相辅相成的。充分利用各种地理图,知晓这种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但各种地理图那么多,要如何才能充分的掌握它们,还能举一反三的说出他们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呢?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分布图时,可以根据温度带,气压,洋流在各种纬度的分布特征来分析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0度与30度之间属于信风带,30度与60度之间属于西风带,60度与90度之间属于东风带,再加上洋流的因素就可以大致进行区分了。

总结

地理性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发散,分析和总结,而这种能力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并在日后的课堂中通过具体可行方法实践起来。

【参考文献】

[1] 何陆祎.《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2] 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法》,1996年6月.

浅谈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本人:有个别同学其他学科的成绩还不错, 学习也用功, 但是学习地理总显得“不入门”, 成绩不理想。在每次接任毕业班的地理教学时, 几乎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 学习地理有什么好方法?我的地理不知怎么总是学不好, 高一的时候就学不好。”

面对一脸急切又茫然的学生, 该如何回答?如何带领这样的学生学好地理?这促使我经常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观察、分析提问学生的学习方法、状态。在长期的分析、观察中有一个答案逐渐清晰起来———这类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缺乏地理形象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如读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教师可以一眼看出地形起伏的状况,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立体图形”, 但学生却左看右看仍是一幅画有杂乱线条的平面图。又如, 讲到一个国家时, 我们会在脑海中呈现出这个国家所在地周边的状况 (如邻国、海陆位置等) 、国家轮廓以及这个国家的山河分布、植被状况、人民生活等的“形象”, 但是在学生脑海中呈现的是关于这个国家的文字概念。由于缺乏地理形象, 学习地理就是死记硬背, 结果所获甚少。

二、地理形象思维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面的科学, 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理事象和空间性, 要求学习地理有较强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可以说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地理学科素质的标志之一。

1. 较好的地理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

如在头脑中有一幅可自由伸缩、裁切变化的“表象地图”, 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再如, 高中地理的难点之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 如果学生能想象出“太阳光照情况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形象, 再有一幅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形象图, 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图1, 通过此图可利用简单的几何知识,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形象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与要计算地B的纬度差, 这样, 就能把计算题转换成利用地理形象, 结合推理而得出结论的形象思维题。

2. 地理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探寻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许多地理事象可通过形象推测或反推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原因。如地质断层的拖曵现象、岩层的错位状况可推知当时岩层的运动方向。

如图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建港, 选在A、B两处哪里好?其理由是____。

(2) 小岛口最终将与河流哪岸相连?为什么?

(3) 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粘土、砾石、粉沙、砂等沉积物, 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什么?为什么?

这种题目的解答, 需要学生通过形象来思考, 即河流形成初期河口处河床比降大, 沉积物颗粒粗, 后来随溯源侵蚀的发展及沉积物的堆积, 河口处河床比降逐渐下降, 水流逐渐变缓, 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地理事象的许多规律、原理, 往往可通过形象, 结合一定的逻辑来推知或探寻。

三、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 立体感知, 积累丰富的表象, 促成地理形象思维

地理形象思维要凭借各种具体形象, 用形象来思考和表述。表象即过去感知过的地理事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是地理形象思维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表象, 要进行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是不可能的。

(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接触社会, 以充分感知客观事物

丰富的表象必须有充分的感知, 这就要求学生有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和丰富的生活。因此, 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 观察周围的自然界以及居民、社区、农村的经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参观、旅游、访问, 多看展览、电影、电视等, 都能在无意中增加学生的表象贮备, 为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2) 眼、耳、鼻、肤并用, 形成地理事象的清晰表象

地理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标本、地理模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 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耳听、鼻闻、肤触, 最大程度加深学生对地理事象的认识, 形成清晰的地理表象。

地理图片能非常清楚地反映地理事象的某些特点, 如利用非洲、澳洲和南美热带草原的挂图, 结合教师的描述、启发, 学生可以有效地形成“热带草原”的表象;利用一幅“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挂图, 结合教师的指图阐述和成因分析, 就能给学生一个“峡湾”的表象。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不怕麻烦, 多用图片, 多让学生看。

地理实物能给学生最真切、最直观的形象, 教学中如能把实物带进教室, 对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帮助是很大的。如讲述矿产的特征, 区别黄铜矿和黄铁矿, 在教室中让学生传阅两种矿物, 让学生用小刀刻一刻, 学生对两种矿物的形象记忆就非常深刻。

(3) 运用地图, 建立空间形象, 促成地理形象思维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象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绘成的图像, 地图上的各种图例符号都与地理事象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它能形象地表示出某一地区地理事象的整体面貌。运用地图, 促成学生“脑中地图”的形成, 能大大促进地理形象思维的发展。

(1) 讲清经纬网, 形成脑中“经纬网地球仪”。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象依赖经纬网表示空间位置, 通过经纬网知识的学习,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地理坐标系, 形成正确的空间形象, 是地理事象正确定位的基础。

(2)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 形成“表象地图”。各种地理事象的形状、方位、大小、高低等性状, 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而必须借助于地图, 可以说“没有地图, 就没有地理学”。不立于善于运用地图的地理教学, 显然不是成功的地理课。如果脱离地图去记忆各种地理事实材料, 必然导致死记硬背, 结果是事倍功半。教学的实践也表明, 学生对于图像信号的记忆比文字更深刻、持久。所以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 使学生产生牢固的形象记忆, 形成“表象地图”。

(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象, 促进地理形象思维的发展。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事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地理规律、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 必须从分析地理事象间的联系中获得, 而这种分析必须依赖地图。因为一幅内容丰富、表现简明的地图可以容纳大量的地理信息, 可以反映出某一区域的各种地理事象及其位置关系。通过分析图例可以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 通过综合思考, 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

2. 激活联想, 活跃地理形象思维

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地理事物的形象 (表象) 时, 会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或一系列事物的表象出现的心理现象, 称之为联想。充分运用联想, 能使学生新学习的地理概念与已有表象产生联系, 使新学习的地理事物的形象更直观、生动, 从而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学习等压线时, 引导学生与等高线作比较, 能促进学生头脑中等压线形象的建立, 从而更深刻理解等压线的含义。

3. 运用想象, 促进地理形象思维

想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概括、综合、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头脑中表象数量增加, 使原有表象获得新生, 甚至衍生出学生头脑中从未感知过的地理事物的表象。可以说想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想象力的发展必然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1) 抓住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进行表象组合

形象思维能在自己已有表象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地理事物的新形象, 如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 可概括形成热带雨林的一般表象, 根据热带雨林的一般表象, 结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季相变化的表象, 可形成热带季雨林的景观形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表象组合, 使想象的形象与实际形象达到最大可能的相似, 如南极洲的景观形象, 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酷寒、大风、冰雪三个特征, 使学生能融合成具有南极特色的形象, 以避免杂乱的、个性不鲜明的想象形象的形成。

(2) 加强阅读理解训练, 引导合理想象

学生对地理事实的学习过程, 实质是在头脑中建立地理事物表象的过程。如阅读了教科书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描述, 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喜马拉雅山脉雄伟高峻、横亘绵长的形象。阅读了中国地形图, 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我国地形分布的地理表象。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弄清各种地图符号的意义, 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 同时通过语言训练提高理解课文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合乎逻辑的想象, 将已有表象组合成需要的地理形象。

4. 剖析形象思维过程, 养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培养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剖析形象思维的过程, 学会用地理形象进行思维

剖析形象思维的过程, 特别是在地理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形象思维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新知识产生的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 学会用形象进行思维,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时, 用撕开的报纸, 让学生说明如何知道是同一报纸被撕, 然后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 分析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再如在学习地壳演化史时, 用不同的地质构造图, 如海侵、海退地层以及其他的不整合地层等, 引导学生分析地壳变动的过程。

(2) 常用文图转换, 培养学生用地理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 有许多教材中用文字表述的内容都可以转换成用图形来表述, 这种将文字信号转化为图像信号的过程, 是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教师身体力行, 加强示范。如原高中地理教材地球内能的释放一节中的“地内温度的垂直分布”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图3表述。教师要着力挖掘教学中这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内容, 并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应用。如地理略图对表示复杂的地理事物, 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演化过程以及各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有显著的表现力;地理数据用图表表示更形象具体、醒目动人;地理事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用语言难以表达, 用地理联系图表则一目了然。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研究 篇8

一、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三个注意点

(1)强化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思维是人以事物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而进行的分析、 综合、比较、联系等。而分析、综合、比较等应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否则,思维活动的开展和提高是天方夜谭。例如,要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时差问题,务必清楚时差的概念、时差的划分以及我国和英国的地理位置。要了解两个国家的地形、地势、气候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就应了解双方的地形、地势、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否则,对地形、地势、气候等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模棱两可,问题就没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思维活动借助于自身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2)对分析的对象要有足够的表象认识。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毕竟空间想象力还有一定局限,而地理学习中, 一些地理现象的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等,引导学生观察、获得感性材料,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形成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比如,平原和高原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分析、比较是基础。可以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片,根据图片造成的视觉、感觉的不同等等,而感知平原和高原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平原”即“平”为主要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平原给人一种一望无际的感觉;而“高原”以“高”而与“平原”的“平”相对而论。再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获得直观性的感受:平原上呈现“笼盖四野”,绿油油之姿,水好像要渗出来,海拔低;而“高原”给人一种伸手可摘云和月之感。这样,从表象的认识和感知,进而得出平原和高原的差异的结论,符合逻辑判断和认知学的原理,也是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始于思维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培养主要在于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如关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按传统教学,教师给出答案,学生背诵,制约了学生思维力的发展。而现代教学中,借助于一幅漫画:北方的井越挖越深。 让学生结合这幅漫画,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传递 “为什么”的信息,而不是“是什么”的描述。

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联系———思维。简言之,就是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纵向、横向、多向、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与归纳,旨在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如何想、怎么想。像“地中海气候”的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给出,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步步逼近、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理解度。再如,对于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等的分析, 让学生触类旁通是解题的关键:降水的形式不同,但原因相似。 这个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学生求同也需要学生求异,求同和求异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2)规律———思维。根据哲学原理,任何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更是如此。因此,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用这种哲学原理——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首先,刚刚解放,万事需要振兴,粮食问题和农产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再者,“北大荒”若原始湿地被破坏、 林地被侵占,则可能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野生动物失去栖息的家园而濒临灭绝。一次次的洪水灾害发生,警钟长鸣:我们应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

(3)地图——思维。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地图的作用不能忽视。地理教师应巧妙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解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关于我国的气候特点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包括各类专题地图,比如地形图、气候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是多少,气压带、风带等的具体情况,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借助于地图,培养学生由点及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品质。

三、结束语

地理知识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地理普遍被学生们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其抽象性、思维性强,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往往需要“由表及里”的本质的高度概括。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要让思维助力地理学习,让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绽放。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从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和策略入手,探求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浅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一)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主要渠道

1. 从观察对象去感知。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 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思维素材, 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形成认识上的飞跃。如对比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 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后再作比较。

2. 从地理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过程去认知。

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一定条件促成的。地理教师要挖掘出这些条件,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了解和明确这些条件, 进而去分析和综合它们所起的作用。例如, 我国的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可向学生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很不相同。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 陆面增温快, 温度高;海洋增温慢, 温度低;再者, 光照减弱后, 陆地降温快, 海面却仍保持比较温暖的状态。其次是太阳的光热量随纬度高低、季节变化而分配不同。由于有了这些条件的影响, 于是就形成了冬季大陆上气温低, 气压高, 风由高纬大陆吹来。夏季则相反。根据这些条件,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冬季常刮偏北风, 寒冷干燥?夏季多吹偏南风, 湿热多雨?从而获得我国季风形成的知识。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 也是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3. 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去启发。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弄清了他们的联系, 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 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 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缩减,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地形、位置、与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 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 降水较多, 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 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 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 这显然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4. 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去认识。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 有人持反对观点, 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 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的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 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 水土流失加剧, 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 还草, 还湿地。

5. 从充分利用地图上去领会。

地理知识包括的范围广、空间大、时间长、内容丰富。但是, 凭借地图观察到所要研究的全部或大部分的地理知识, 或者通过各种地图相互对照, 可以看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联系性和其中的一些规律性, 这些为地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地理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图上描绘出的各种地理事物在地面上的分布位置, 能够帮助教师启发学生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经常不断地利用地图进行启发活动,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而且能够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地理思维。

(二)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主要方法

1. 运用分析和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是两个彼此相反而又密切联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学生要运用学习过的知识。例如, 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的共同特色是夏季高温多雨。在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时, 就要在学生过去学习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从而得出这些因素对南方地区气候形成所起的作用。分析时要给学生提供分析的条件, 提示学生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并要学生注意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综合就是要引导学生把部分的和个别的地理事物, 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总结。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高度的思考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从而使地理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2. 运用比较法。

比较就是引导学生区分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原因。通过比较, 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地理研究的对象占有广阔的空间, 其构成的要素又极为复杂, 通常是不能尽入视野的。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把一些类似的或易混淆的地理事物, 提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加以思考。在进行比较时, 关键是学生对所比较的地理事物要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运用比较法进行启发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要注意联系本乡本土的真实事物进行比较。

3. 运用地理判断的思维形式。

地理判断就是利用和联系学生已获得的地理知识, 去肯定或否定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关系的一种思维形式。当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思维判断时, 一方面需要运用已有地理知识, 另一方面又要对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这就必须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 从而使地理思维得到发展。

4. 利用地理事物矛盾与统一关系的思维形式。

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既存在着对立的矛盾现象, 又存在着统一的现象。比如, 陆地表面形状的形成与变化、高低起伏就是地球内、外力作用对立和统一的结果, 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也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对立和统一的结果, 在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活动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

5. 利用地理推理的思维形式。

地理推理就是利用在学生对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思考, 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推理出来的一种思维形式, 经过教师的诱导与启发, 让学生把一些类似的地理事物推理得出。例如, 学习了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知识后再学巴西的地理知识时,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就能推理出新的知识来。推理也必须是在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推理形式,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 在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 也不能机械地、孤立地进行。在教学中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配合、相辅相成的。

摘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运用典型的教学案例, 通过各种渠道及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培养,渠道,方法

参考文献

[1]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一、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 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地理物质其于时空范围上的分布有着规律性, 事物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比方说, 隶属于我国内陆区域的西北地区, 其属于大陆性气候, 有着较少的降水, 较大的温差, 基于上述气候特点有随之出现了与之呼应的植被及土壤, 对本区域的城市发展、建筑形态、经济结构及人口分布等均有着影响。地理授课环节, 教师应当引领受教者对事物间所存在的因果、地域等关联进行探究, 借此对受教者提升空间联系水平。

二、提出假设, 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作为想象力中特殊元素的空间思维力的强化, 可以令学生将想象空间拓宽, 进而将其空间思维能力提升。较大的想象空间潜在于初中地理教材之中, 上述均应当教师引领学生将其挖掘。比方说, 假定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时并非将身体斜斜, 而是将身体直立, 地球是否还会出现季节的更替? 假如地球倾斜度出现大小变化, 其中的五带面积会出现何种变动? 如果地球自转不出现, 昼夜更替是不是会显现? 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为从东至西, 又会出现何种自然现象? 如果大地为静止状态, 何种情况会出现? 上述假定情况将更广泛的想象空间给予受教者, 特别一些开放性较强的假定, 可以更好地辅助受教者想象力的培养, 所以, 施教者应当将教材进行充分探究, 将更多的假定情境提出, 令其大胆想象, 由此可以更好的将其空间思维能力予以培养。

三、地理的观察能力

对受教者精确其敏锐观察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地理学科需要悉心的观察。新教材中将更多的观察条件设置出来, 受教者可以将相应观察策略掌握, 培养良好的习惯, 进而令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持续提升。对受教者发现同时汇总地理现象或事物的变化特点能力的予以培养; 借助对受教者从宏观上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令其更为精准的掌握事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借助对演示及实验结果的观察, 令其对规律进行总结, 攻克学科难点。

地理学科中所强调的观察能力侧重对地理现象及事物变化历程观察的能力。观察的侧重点集中在地球内、外在变化方面的观察能力。静态及动态观察均能够运用其中, 观察环节能够得到地理的规律及表象。该学科的观察能力综合了多智能元素。能够将地理新教材中的新材料及新资源挖掘出来, 并借助学校当前的互联网、多媒体等元素, 将受教者的观察能力不断提升。

四、利用地图, 加强信息整合,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作为地理第二语言的地图, 承载着地理知识, 也是施教者基本的施教工具, 具备综合、形象及直观的特征。地图不但将事物特征和它的空间分布予以表征, 同时又将众多地理规律、现象和它的成因表现出来。借助地图进行知识传输, 不但可以将众多学科知识传输给受教者, 对于个体注意力的集中也有着帮助, 进而将其兴趣激发出来, 同时可以引领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挖掘其智慧, 将抽象及形象思维力培养出来, 进而运用到实践当中。

所以, 地理授课环节, 施教者应当引领学生借助地图学习地理知识, 将对地图观察、分析、填绘的方法教于受教者, 将其对地图的阅读、使用及绘制能力培养起来, 逐渐令受教者可以在对地图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对所观察区域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进而探究其“理”, 再将地图绘制出来, 由此, 提升地理课堂授课效能。

比方说讲解“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章节, 笔者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将该地区所遭受的旱灾及洪灾展示给学生, 由此令受教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知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将其对知识探寻的欲望不断激发出来。

之后将孟买一年中各月降水及气温展的变化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 引领学生借助地图进行探究。之后将南亚一月及七月的风向图展示给学生, 之后将相关疑问提供给学生。由此, 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引发印度频繁出现上述灾害的缘由予以展示, 因为对地图的有效使用, 本章节的授课难点便迎刃而解。

而今, 新课改得以更为普遍的实施, 这就需要施教者在授课环节能够着眼于实际, 不断进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持续创新授课模式, 借助和受教者特征相吻合的授课方法, 收获更为良好的授课成效。

摘要:一般而言, 地理思维能力即为受教者对地理知识学习, 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对问题予以分析及解决的能力。其出现及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地理知识的扎实掌握, 不过, 能不能将地理知识运用灵活实际上又体现着个人的能力水平。较长时间来, 对传授知识的测重、对能力培养的忽视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授课的趋向所在。课堂授课中侧重施教者的讲授, 过于看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10, (08) .

谈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认真探究,并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提问会干扰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进度,很少对学生发问。时间久了,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课,好多学生几乎从来不提问题,也不会提问题,还有一些则不敢提出问题,唯恐提问不当,让老师或同学笑话。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提问有误,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学科发展史,给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如哥白尼勇敢否定“地心说”,创立“日心说”的事迹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其懂得不能迷信和盲从,要放下包袱,勇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开动脑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树立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信心。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融会贯通地学习。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达成地理学习的目标。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尽管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诸多领域,但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图文并茂,只要学生边看边认真思考,完全可以读懂,或者大部分都能够读懂。因此,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讲解,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问题的讲解应在学生出现急欲解开知识疑团的心理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启发性,问题既要明确、具体,又要紧扣课题,前后连贯, 沿着预定的认知目标,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提出,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使所提问题与学生思维合拍。这样的提问,才能有利于说明各种地理特征、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缺乏思考性,因为局限于浅层次的问题是难以提高高中生思维能力的。

通常情况下,地理学科的问题,一般包括陈述性问题(是什么)、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以及迁移性问题(怎么办)。问题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师的教学层次。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可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有意识地分解成几个有梯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拾级而上,从而更深地理解知识。教学中应少一些陈述性问题,多一些迁移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

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要注意变换角度,或改变条件,启发学生思考。如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来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如: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中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时,思维能力便得到了训练。

又如,在讲《传统工业基地》时,可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等,启发学生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之进行比较,从中悟出怎样才能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如果说想象力是船上的风帆,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我国省区时,把我国版图形象地描绘成一只雄鸡,继而启发学生想象我国各省区像什么。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像力非常丰富。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不能囿于思维定式,要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变换角度灵活思考。比如计算昼夜长短问题,就有多种方法,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如何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一、改变观念转变模式的必要

高中教育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 我们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学生认真记记背背就行, 其实, 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 都有较多的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题目。

1.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 我们学生需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满足上课听听, 练习做做, 而是要对地理知识、地理结论进行深入思考。如《地方时》这一考试常考的学习点, 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识性的地理知识, 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准确计算出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在学习中注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 教师给出一个地方时后, 让学生自主思考其他地方的地方时, 在教学中积极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 提升学生思维宽度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片面的, 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同地理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一种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 进而影响整体景观的变化。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在高中鲁教版地理教材中学到《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和整体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扩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3. 加强生活认识体验

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中涉及各个领域, 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 各个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每个区域的基本特征, 结合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特点, 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 加强对生活的理解。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城乡建设与生活》,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城乡人居住环境的特点, 对城市和农村的人文地理、交通通讯、文化理念等有全面的了解, 在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 加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 获得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升学以致用能力。

二、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主要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 要想学好地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和学生通过强化、整理、总结等各种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主动提升思维的效果。

1.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而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 从而在学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他们互动热情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是个理论性极强的学科, 图表和数据较多,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产生视觉疲劳, 降低学习兴趣。为了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 将板书无法表达的理论知识, 用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更立体化地了解地理知识。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这一学习内容主要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将图片、数据、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寒潮、干旱、风暴潮。

教师在教学中可查阅资料, 将各种自然灾害以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能够将自然现象与造成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 提升地理思维的能力。

2. 注重有效引导, 推进深入思考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了提升当前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增加以提问为引导的活动课, 扩展学生视野。

如在《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学习中, 主要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和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会发现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然后, 我们结合本地地域特点, 设计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说说本地旅游业开展的情况, 谈谈如何推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主动问教师, 及时解决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重视合作探究, 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要求地理教师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们现在的地理考试已经非常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掌握后的能力考查。学生只有具备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 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获得地理学习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结合不同的教学视角, 充分发挥思维效能,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学到《人口与自然环境》, 主要说明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及人在改变与利用自然时要注意的一些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此展开讨论, 分析引起人口增长的内外部因素。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分工合作, 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在讨论中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认识到我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深入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如何比较好地协调人口与环境相互影响等问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好奇心, 才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如此, 我们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够对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得更准确, 而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较成熟的思考和看法, 从而能够形成一定的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 地理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地理原理掌握和地理原理应用的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而琐碎的, 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和归类, 获得方法与规律的掌握, 形成一定的规律提炼、原理剖析和方法总结的思维习惯。如大气热力作用与热力环流等原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趋利避害地加以运用?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从而在形式多样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地理学习与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总之, 地理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地理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有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多种教学模式, 积极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思维模式, 提高地理思维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课改深入, 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思维品质与自主提升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学习思维能力成为我们地理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就高中生地理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中学) , 2012 (10) .

[2]赖汉林.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知识窗 (教师版) , 2013 (09) .

上一篇:科学监管下一篇:大型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