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监管

2024-08-18

科学监管(共12篇)

科学监管 篇1

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是省政府及省直机关、金融产业总部、高等院校的根据地, 是河南省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和展示城市新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是各类大型高规格会议活动的集聚地。众多优势定位给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郑东分局自2013年2月份成立以来,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狠抓食品安全监管, 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省、市试点项目建设, 并于2014年成功创建“河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今年又被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省级食品安全县 (区) ”创建区域。

今年, 郑东新区被省政府列为首批“河南省级食品安全县 (市) 区”五个创建试点之一。作为全市唯一入选的试点, 郑东分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 围绕创建工作考核标准, 细化量化各项具体任务。

在总结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经验基础上, 初期打造了众意路、正光北街和榆林北路3条餐饮示范街区, 永和伯爵、普惠路第一幼儿园等17家餐饮示范单位。通过示范带动作用, 逐步提升辖区餐饮服务水平。

自4月份起, 分局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 力争通过全面排查, 彻底消除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此次活动严格落实“六个坚持”, 即:坚持把排查工作与班子成员分包相结合;坚持把排查工作与网格管理相结合;坚持把排查工作与食品安全区创建相结合;坚持把排查工作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坚持把排查工作与风险点排查相结合;坚持把排查工作与纠违规促规范相结合, 并建立隐患排查台账。

以继续开展隐患大排查活动为主线, 积极深入开展“三查三保”活动。按照“抓住关键环节, 锁紧监管重点, 强力防范隐患, 确保不出问题”的总体要求, 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消除问题和隐患, 确保辖区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根据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河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员 (师) 制度实施办法 (试行) 》 (豫食药监餐饮[2015]75号) 的要求, 我局制定了《郑东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员 (师) 制度实施方案》。

郑东食药监局举办了东区首批食品安全员 (师) 知识技能培训班, 辖区127家餐饮单位134名相关负责人参训。首批培训对象主要针对大型餐饮单位、学校食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郑东食药监局精心安排培训内容, 邀请驻地高校专家教授、抽选业务骨干充实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食品基本知识、管理规范技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等内容, 培训总时长48小时。培训结束后, 对参训人员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不合格需进行再培训, 确保培训质量。

通过培训, 企业建立了主要包括员工晨检、员工健康证审查、进货台账登记、各操作间是否规范等内容的自检自查系统。进一步落实了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对推进餐饮单位的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 将按照计划对辖区餐饮单位分类分批进行培训, 力争在年底前, 辖区实现食品安全员 (师) 制度全覆盖。通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员 (师) 制度, 有效解决东区餐饮监管区域大、人员少、任务重的监管现状。

为提高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提升监管效能, 郑东食药监局积极探索开展集管理、监督、服务为一体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自运行以来有力的震慑和打击了各种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并已形成较完善的监督、抽检、宣传、举报受理“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坚持日常抽查和专项抽查结合, 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和快速检测频次,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快检车“流动检验室”的作用。对时令性食材、生熟类成品半成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单位实行定期监督抽查, 对社会反映强烈、存在风险隐患、突发事件、专项整治涉及的食品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抽查, 并圆满完成了第九届中国 (河南) 国际贸易洽谈会、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七次董事局主席办公会、省委中心组三严三实理论研讨会、省政协主席理论学习等10场 (次) 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活动。

上半年“食品安全检测车”共完成356批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 包括食品添加剂、食用油、豆制品、蔬菜类等35个品种。

通过在餐饮单位后厨的食品加工制作环节、餐用具清洗消毒等关键区域安装监控设备, 使后厨操作透明化, 便于消费者通过餐饮单位店堂显示屏对后厨关键操作场所和操作过程实时查看;与此同时, 有效延伸了监管触角, 进行实时监管, 有助于监管部门对餐饮单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关键岗位进行实时监管, 即时规范餐饮企业日常经营行为, 有效提高监管效能。目前, 已在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永和伯爵等学校食堂、大型餐饮单位共63家推行“透明厨房”试点工程, 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对全区规模以上餐饮单位分批开展“透明厨房”工作。

此外, 郑东食药监局为规模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免费发放“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 包含证照规范、量化分级、从业人员健康信息、消毒记录、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投诉举报方式等18项食品安全信息, 促进餐饮单位加强规范操作, 提升餐饮服务水平, 保证消费者监督权, 增强公众餐饮消费信心。

该系统要求餐饮单位在采购食品、调味品、肉制品等食品原料时, 必须向供货商或厂家索要该食品原料同批次的出厂合格证或检测报告, 并做好台账登记、上传工作。现已在学校食堂、托幼机构、大型以上餐饮单位等112家单位进行试点安装和试运行, 实现了对菜品的食材信息和供应商资质信息的追溯查询, 进一步促进消费源头的安全保障。

为了确保监管工作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依托智慧城市平台, 多方整合力量正在积极探索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主的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 实现对辖区大型餐饮单位、学校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等多方互动的电子监管新平台, 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保障水平。

“互联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平台是集企业、监管部门、公众“三位一体”的社会监管服务体系:餐饮单位登录客户端上传食品原料购进台帐、索证索票、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基本情况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在企业的食品库房、消毒清洗、烹饪加工等关键区域和重点环节安装视频监控, 便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使用移动执法终端对餐饮单位进行实时监督和远程监管, 实现对餐饮单位的日常监管、投诉举报、应急处理、综合信息发布、执法文书管理、从业人员培训等工作的信息化监管新模式, 极大地提升了监管效能。此外, “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新模式, 让消费者通过扫描企业二维码, 查看餐饮服务单位的持证情况、动态量化等级、诚信档案、监管信息等内容, 使消费者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 自主选择就餐。

建立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废弃物得到规范处置。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地沟油”行为, 严防“地沟油”回流餐桌。上半年郑东食药监局继续对新开办规模以上餐饮单位开展油水分离器安装工作, 截止目前已安装油水分离器538家。

积极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完善企业信用记录档案, 实施食品“红、黑名单”制度, 推广苏园、永和伯爵等餐饮单位的道德大讲堂等有效做法, 加强行业自律, 营造诚信环境。目前已对辖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了包括企业许可材料、日常监督检查情况、量化分级管理情况、受奖情况、举报投诉处理情况等十余项内容的诚信档案;通过网站等形式公开餐饮单位“红、黑名单”60余家, 通过建立“红名单”弘扬正气, 传递正能量, 激发企业的潜能和活力;通过建立“黑名单”曝光违法违规企业, 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台、网站等主流媒体作用, 积极构建食品安全宣传体系, 依托食品安全周、食品安全大讲堂、网格化培训等载体, 突出做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宣传贯彻工作, 努力实现对食品相关行业及全区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多形式培训工作。以龙子湖高校园区、龙湖建筑工地、丹尼斯、大商、麦德龙等大型商场为重点, 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六进”活动, 营造人人关心、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逐步形成不敢、不能、不想以身试法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食品安全培训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 对监管执法人员、网格长、从业人员、辖区居民等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着力提升监管水平和责任意识, 形成食品安全监督的强大合力。

科学监管 篇2

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的。药监环翠分局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和谐稽查行动,有力的助推了创建全国城市工作的开展。

一、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为构建和谐稽查,该局首先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明确监管是发展的有效保障,发展是监管的重要基础,以监管推动发展;坚决杜绝以“和谐”为幌子、以“发展”为借口,对被监管者的违法活动听之任之,或者“监管”为幌子、以“规范”为借口,而实际则是以罚款为目的、谋求部门私利的利益化的错误稽查方式,从根本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为构建和谐稽查,创新稽查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执执政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氛围。自去年以来,药监环翠区分局在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创新稽查方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是强化服务理念。提倡“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服务意识,坚持“以规范餐饮服务和药品市场为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目的”的办案原则,营造和谐的稽查环境。把稽查作为既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能达到宣传法律知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效益的结果。二是探索人性化稽查模式。该局要求执法人员做到与行政相对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言谈举止文明;检查时尽量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检查时要求无关人员回避,维护当事人形象;检查现场不轻易定性,让科学说话;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以免引起群众的猜忌误会;检查完毕后,把药械按原样摆放好;细致讲述相关法律法规,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创造宽松的交流气氛,防止对立情绪;利用礼貌语言,使相对人心服口服的人性化处罚。三是建立协作机制。该局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创办安全手册、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食品药品知识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能,充分利用

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7-02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民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品安全问题早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等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开展食品安全民主监督活动,制止制假售假行为的猖獗。食品安全事件牵动着无数人民群众的神经,“瘦肉精”猪肉把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事件被曝光之后,卫生监察部门积极行动,深入卖场进行紧急排查,严格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瘦肉精”添加剂。应该时刻反省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不足。

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问题

1.1 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隐患

(1)多部门分段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造成了部门之间推诱扯皮的现象。导致我国食品安全权力难以充分履行职责,安全评价标准缺失、致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很多农产品原料加工的食品埋下了安全隐患。

(2)食品源头的污染。兽药残留是导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性下降的主要原因。肉类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来源于饲养过程。养殖者为了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有的饲料中添加防腐剂、抗菌剂、生长促进剂,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危害,食品中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在人体内富集易产生变异,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很多食品企业规模小,仍采用传统或手工作坊式生产,食品生产机械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生产过程中受到诸多有害物质的污染,还有的企业缺乏卫生设施,极易引起集体性食物中毒。

1.2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管理混乱,采取分级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这种“分段监督”条块分割分治的监管体制缺陷非常明显。监管部门应对无力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1)未形成肉类加工产业的规范化与规模化。收购和定点屠宰等散户无法控制,存在风险的环节和产业链漏洞较多。无法全面掌控肉类食品的产业链条,食品安全随时可能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经营风险很大。食品生产企业自身根基不牢,职权交叉出现在所难免,导致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形成合力。

(2)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起卫生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体系。 消费者自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普及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失职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2 食品加工科学监管模式

(1)强调风险分析和预防。把肉类食品安全放在风险控制管理上,开展科学监督和监测活动,并以其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 政府必须要改变当前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有一个权威声音对食品安全负按照产品分类来监管。充分发挥地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职责。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食品安全可以由由农业部门监管,从源头到产品的全程监管模式,可以改变我国食品监管被各方踢皮球的状况。严格禁止食品企业进行贴牌生产,一个大企业底下成百上千个小作坊的模式必须消除。”从现存实际问题出发,在借鉴中突破陈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全新的科学监管模式。

(2)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首先是规范生产质量,对食品卫生进行监督,依法核发食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抽验食品生产加工的卫生质量,检测食品机构的业务工作。避免执法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形成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格局,建立管理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运行机制。其次是将监督职能赋予食安全综合监管的职能。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管理计划,明确和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协调作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植物检疫制度进行了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使得我们的体系建设得以完善和改进。进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消费等全过程直接实施法律监督。负责食品的行政保护,指导检测机构的业务工作。有效地避免多头执法,办事效率低下,打击不力的种种弊端,建立运作协调、监管到位的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3)建立食品安全监测运行机制。根据《畜禽屠宰加工条件》等规定,在动物防疫严格宰前宰后检疫。执行肉类流通同步检测制度,特别是防止疫情扩散和有毒有病产品流向市场进入餐桌,严格肉类主体的准入及产地准出和退出机制,发挥检测机构的能力优势,建立诚信联系档案。督促企业强化食品质检科室建设、配备食品安全的培训、健全质量安全的管理制度。

(4)倡导企业规范化管理。企业推广建立良好生产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把好源头监管关。充分发挥检测加工生产技术,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企业创建活动,通过媒体对社会反映良好的企业作为典型示范予以推广。对参加的企业建立诚信联系档案,减少对其检查次数,督促企业强化质检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的培训、健全质量安全的管理制度。企业推广建立良好生产规范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要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消费者自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是完善食品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制度,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机制的事后监督,使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退出市场。

参考文献

[1]李朝伟,陈青川.食品风险分析保证食品安全的新模式[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

[2]郭斌.对食品安全立法及改革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2).

[3]李海金.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12) .

科学监管 篇4

关键词:科学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工作,依法审计,专项资金监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 其对社会投资的基础性、带动性、引导性、调节性作用至关重要, 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在专项资金监管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适应新形势加强资金监管, 要及时揭示和反映乱作为、假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要持续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落实情况, 加强对专项资金从管理到使用各个环节的审计监管, 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监管, 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优质、高效尤为重要。

一、要创新审计理念, 切实做到依法审计

审计的基本工作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 要求我们在专项资金监管各个环节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主动性, 发挥建设性, 坚持开放性, 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在涉及民生领域的专项资金监管过程中要在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民生重点, 进一步突出对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环境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 让群众放心。要认识到: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树立绩效审计理念、文明审计理念, 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敢于问责, 善于问效。要创新审计理念, 以审计行为的文明为基础, 进一步营造依法有序、和谐高效的审计环境, 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

二、要准确把握审计的基本特征,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不要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看成是一种形式或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更不能错误地认为是浪费审计时间的徒劳。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监管时首先制定科学全面的审计实施方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编制科学全面的审计实施方案, 要把握两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是要正确评估重要性水平, 二是科学研判审计风险。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这样才能既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又同时能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我们要正视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回避审计风险不是科学的态度, 要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低, 则审计检查风险高, 这时应扩大审计检查的内容, 必要时调整审计方法, 以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 以保证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 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尤为重要。

二是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安排审计组人员分工。审计工作内在的特点决定, 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完成, 必须依靠审计组全体成员的分工协作, 共同努力。但是, 由于审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水平、工作经验是不一样的,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这就需要在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 准确把握各项资金来源和用途, 合理安排审计组人员分工, 才能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在人员分工时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按照“人尽其才, 优势互补”的原则, 做到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分工, 必要时可以聘请各方面资金管理专家参与该项审计工作。

三要把握审计的基本特征, 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风险并做出处理, 发挥审计的批判性作用。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 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才能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审计工作要立足服务, 坚持监督。监督是手段, 服务是目的。通过对问题的揭露和违法犯罪的查处, 一方面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保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促进制度的完善、法制的健全和体制的改进。监察审计部门要经常开展对各单位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发现违规挤占、挪用的问题一律严查,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创新思维 超前谋划 科学监管 篇5

努力适应机改新职能推动监管事业新发展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将要承担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工作的新职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因此,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机构改革的新职能要求,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摆正科学监管的位置,在理论上认清科学监管的意义,在战略上落实科学监管的措施,在行动上真正成为科学监管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创新科学监管思维,超前谋划工作思路,在新的职能划归后,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认真开展行业调研,摸清行业底数。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餐饮业等进行广泛调研,摸清餐饮行业数量及分布,充分掌握餐饮餐具消毒、原材料购进、贮藏等关键控制点情况。认真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调研,掌握违法添加禁用物质、违法宣传及标签标识是否规范等动态情况,重视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评价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监督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二是要切实把好许可准入关口。就是要认真组织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深入学习、掌握和运用现有的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和相关制度,熟悉审批工作流程,细化各岗位责任人的审批权限,落实岗位责任。逐步提高餐饮业、食堂开办门槛,把好入口关,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予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对不符合要求发证的要坚决予以清理整顿。

三是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就是要以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为重点,进一步组织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再评估。从规范入手,把住源头,加强对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指导,使《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等规章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通过索证索票制度,严把食品原料关,实现原料来源有保障、可追溯;通过监督检查卫生规范的落实,严把餐饮加工关键环节安全控制关,防范细菌性和化学性等食物中毒。

四是要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食堂与建筑工地食堂、餐饮业操作间与餐具消毒、季节性高风险食品、无证经营等高风险领域和品种进行专项整治,力争通过一次整治,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一个行业。积极探索建立保健食品、化妆品稽查监管制度,监督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规范,检查保健食品是否违法添加药物及标签标识是否规范,检查化妆品是否违法添加禁用物质及标签标识是否规范。同时,针对在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违法添加非法物质、违法宣传、标签标识不规范的状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肃清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五是要严格控制高危环节风险。把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农村自办家宴等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把食物中毒风险较高的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作为重点品种;把食品加工、存储、运输过程中的清洗消毒以及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等作为重点环节。在保证食品原料质量和防止交叉污染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检测,及时指导和督促餐饮经营单位加强质量卫生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加强对农村、学校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完善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重大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的报告和处理机制,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农村自办宴席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我们要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引导县委、政府建立健全由乡镇政府负总责的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监管工作机制,同时积极配合乡镇政府切实加强农村自办宴席的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农村自办宴席食品生产加工符合工艺流程,最大限度保障农村自办宴席安全,确保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要求,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利,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众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信息查询便捷化、多样化,推进系统自身建设,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和水平,促进地方医药经济发展,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基本原则

1.依法规范的原则。严格以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省、市有关文件为依据,切实规范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工作。

2.公开透明的原则。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以外,重大决策制定、重要项目实施、重点工作进展以及政务信息都要实行全程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便捷高效的原则。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多渠道、多形式为社会公众参与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和政务信息查询提供最大方便,提高公众参与度。

4.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涉及公众直接利益的事项作为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重点。

(三)目标任务

我局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在去年实施行政问责制等四项制度的基础上应当达到如下预期目标:一是干部职工的作风和形象明显好转;二是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明显提高;三是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机制有明显改进;四是依法行政的能力有较大提升;五是局机关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有较大增强;六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较大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作风建设

⒈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法治型、服务型”机关活动,成立了创建“三型”机关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班子中明确专人抓创建活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与先教活动相结合,狠抓“学习型”机关建设,开展了创建“三型”机关征文活动,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重点推动创建“法治型”、“服务型”机关。机关学习氛围浓,上半年组织中心组学习次天,科级干部参加天人次,做到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党组成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年初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分赴各县(市)药监局和县以下药品市场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条,并召开专题会研究对策,形成调研文章篇,找到了全年工作的切入点。

此项目标中上半年中心组学习时间差天,原因是上半年先教活动学习多,计划下半年多安排中心组学习,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班子成员调研报告均安排在下半年完成。

⒉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创建“三型”机关活动为契机,通过集中学习、形式教育、上党课、正面典型演讲和播放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去年市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开展了创最佳文明单位活动。做好统战和群团工作,改选健全了工会领导班子,开展了次积极向上、健康为益的工会活动。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在阅览室、活动室增添了书、刊、报和跳棋、羽毛球等,开展了一次棋牌、球类友谊赛,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⒊抓好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前的调研工作,就达州市局科室、编制、职位设置等问题向省局提出了建议意见,为省局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制订《补充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工作方案》和《干部交流办法》,针对各县(市)局班子结构和系统现有人才资源状况,首次启动“两推一陈述”和差额考察办法进行干部选拔,县(市)局“一把手”选拔、交流面达,补充选拔科级干部达以上,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建立干部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领导带头学、党员带头参加培训,引导干部职工参加业务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拟在下半年开展一次岗位练兵、法规业务知识竞赛活动。

(二)基层组织建设

⒈按照中央、省、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的部署,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共开展集中学习次,平均每位党员参加集中学习、自学学时,写心得体会篇,记学习笔记余字;对第二阶段查摆出的党风、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挂牌整改,已帮助群众、行政相对人和基层县局办实事件,通过开展先教活动,达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利益的目的。

⒉按照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要求,深化“四好”活动,制定了“四好”活动创建规划,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制定了条具体措施推动“四好”活动的开展,为“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打下良好基础。建立落实了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上半年党组专题研究创“四好”和机关党建工作次,就重大问题作出安排布置次。

⒊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局机关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药检所党支部继续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党员示范活动和“党员先锋工程”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机关支部发展预备党员名,药检所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上半年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次,召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次。

(三)党风廉政建设

⒈认真组织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党内监督、党纪处分、党员权利保障三个条例,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意义,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自觉性。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市、县局党组分别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及各科(股长)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分别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三是将个大项、个小项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人,形成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管线”、牵头部门抓“块”,职能部门“包项”,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的责任体系。

⒉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和“八项要求”,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搞好“四股歪风”专项治理。一是签订廉政承诺书,对各县(市)药监局,县、市药检所中层以上干部、市局中层以上干部共人分别签订了廉政承诺书;二是对四个县(市)药监局的班子成员人进行了廉政谈话;三是对中纪委五次全会作出的“四项规定”组织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学习,并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四是认真贯彻执行了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五是认真进行了“四项专项治理”工作,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

⒊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行政监察,切实纠正部门和行政不正之风,重点治理“三乱”、“三不”等问题。一是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监督,将审批事项、条件、时限、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公开公示,张贴上墙,增加了透明度;二是对药品医疗器械案件加强了监督,做到了公开公正,重大案件能提交案审领导小组集体研究;三是对财务加强了监督,做到了收支两条线,财务审计工作加大了力度,正着手对所属四个单位财务审计的准备工作;四是对人事工作加强了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选拔干部;五是对物资采购加强了监督,做到单位采购物品,办公室拿出计划,提交办公室研究,办公室组织人员采购;六是印发《廉政回执卡》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共印发《廉政回执卡》余份。治理“三乱”有待进一步加强。

⒋进一步整顿和改进机关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和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一是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掌握群众和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对群众和基层提出的条建议进行了逐个解决;二是结合先教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药品广告等问题进行了挂牌督办,专项治理,得到了群众好评;三是以四项专项治理为重点开展了为期个月的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工作积极性、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意识明显增强。免费文档网http://wendang.freekaoyan.com

开展干部作风自查自纠活动,结合党员干部思想状况和工作实际,认真剖析和查摆在思想观念、责任意识、工作作风,廉洁从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落实。

一、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上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足够认识,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全面,有时受生产影响而忽视抓理论学习,导致个别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政治理论不高。

2、个别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主要表现在对区队职工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杜绝“三违”行为。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区队领导班子深入职工群众解决实质问题比较少。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指导的不够、要求的不严,导致区队班组建设同兄弟单位还存在一定得差距,班组长的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缺乏优秀技能人才。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自查自纠中查找出的种种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但由于生产过重,区队的日常事务又比较繁重,致使班子成员忙于日常事务,缺少进行集中系统理论学习的时间。因此班子成员思想理论水平偏低。二是个别领导班子存在个别不良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入现场、班组、与职工群众的交流等方面做得不够。极个别班子成员仍存在着消极的作风;存在工作不到位、不扎实、组织纪律性不够强等现象。三是安全第一思想树立不牢。对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贯彻和执行的不够到位,对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高,没有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位置。

三、整改措施

我支部领导班子和党员自查自纠中查找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措施。

1、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一要坚持和完善班子成员和党员干群理论学习制度,科学制定学习计划,运用多种形式,增强学习效果;二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刻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克服学习不深入,浅尝辄止等现象。加强对区队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努力开创安全工作新局面。

2、密切联系群众,牢固树立公仆观念。一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经常深入现场、深入一线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二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服务的宗旨。三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带头贯彻落实廉政勤政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增强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科学监管 篇6

邵明立局长作了《当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分析》的主题报告。他指出,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常抓不懈、不可丝毫放松。必须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绝不能以损害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谋求利益。要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建立广泛的合作参与机制,大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有效增强公众的消费信心,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王随莲副省长主持论坛时要求,要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山东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分别作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药物研究的趋势和对策思考》、《扶持和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专题讲座。

陈凯先院士在讲座中详细分析了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创新药物研究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的研究思路。张伯礼院士在讲座中首次提出了大中药产业的概念,系统介绍了大中药产业背景、发展的现状及意义,指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两天的菏泽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签署了一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医药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政府、企业间的成功对接;讨论通过了《全国医药经济大市科学监管联席会议章程》;评选表彰了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优秀论文;公布了吉林省通化市作为下一届论坛的举办城市。

浅谈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 篇7

1 对水电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监管的意义

(1) 加强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 是保障水电工程安全质量的重要手段。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灵魂和生命, 保障施工安全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更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水电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保证不了, 国家预防和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无法正常发挥, 工农业的生产发展就没有保障,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一旦水电工程因质量和安全问题出现事故, 不仅水电施工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想杜绝或者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就要对水电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严格的监管。科学的监管是保障水电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2) 对水电工程实施科学监管能够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工程进度。成本控制或管理是水电工程施工的关键问题, 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减少资源浪费, 降低施工成本, 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而对水电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监管是保障这一途径的重要方法。工程的进度关系到工程施工是否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 水电工程施工与其他一般工程不同, 水电工程施工对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等制约工期的多种因素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要想克服这些难以预测的制约因素, 使工程进度顺利进行, 就必须对水电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监管,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工期。可见, 科学的监管对于水电工程的成本和进度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加强水电工程的科学监管有利于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经验不丰富, 管理水平还不高, 距离科学先进的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视和加强对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有利于推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探索与研究, 能够促进我国水电工程科学监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加强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能够增加水电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国家水电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 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科学的监管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控制工程成本和进度的重要方法, 科学的监管在提高水电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保障国泰民安的社会效益方面意义深远。

2 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科学监管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水电工程施工在科学监管方面的现状尚无法令人满意, 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科学监管的理念比较淡薄, 固有的重建设, 轻管理的观念制约着科学监管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科学监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而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科学监管理念应重点加强和培养。国家和社会对水电工程施工的监管力度不够, 企业内部的监管往往流于表面, 误认为对工程的监管只是管理部门及人员的工作, 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没有参与到监管中来, 全员参与监管的意识尚未形成。

(2) 施工监管的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 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水电工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的监管方法主要是分单位, 分段式的管理模式, 缺乏全过程的管理, 往往是建设一个项目前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指挥部负责工程的监管。对于工程的监管也多是分段监管, 缺乏科学性和全过程性。对于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及进度的监管采取的是粗放型的方式, 缺乏细致到位的监督和管理,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科学监管的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目前在各个水电施工企业都在对科学监管进行积极的探索, 但是在监管方面还缺乏相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 对于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体现出较强的人为性、随意性、经验性和不固定性, 监督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无制度可依。

(4) 科学的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的监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政府的监管缺位, 社会监督不足, 企业管理力度欠佳, 员工在自觉遵守和参与监管方面还有待提高。

(5) 相关人才比较缺乏, 急需建立一支懂技术, 擅管理的监管队伍。要想加强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 不断提高科学监管的水平, 需要有一大批了解水电工程建设, 懂得相关技术并通晓管理科学的专门人才, 但目前在我国这类人才比较缺乏, 科学监管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3 加强水电工程施工科学监管的措施

(1) 增强全社会对水电工程共同进行科学监管的意识。水电工程建设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局面才能促进我国水电工程科学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政府, 要增强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的积极监管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宣传片、公益广告等方式增强全社会参与水电工程监管的意识, 可以设立监督举报信箱和电话, 通过奖励方式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监督管理工作中来, 借助社会的力量促进全面监管意识的形成。作为水电施工企业, 可以通过构建相关的企业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 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等方式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对工程进行科学监管的意识, 尽快形成“企业兴, 员工荣”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员工的认同感、荣誉感。

(2) 改变落后的监管方式方法, 引进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提高水电工程施工监管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改变以往重建设, 轻管理的局面, 改变原来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网络和信息技术, 设计和开发相关的监督管理软件, 通过模拟实践, 动态分析, 数据分析、过程监控等方式加强对水电工程施工成本、安全、质量及进度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加快建立健全水电工程施工科学监管的相关制度, 将以往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 不断完善自己的监管制度, 促进水电工程施工监管的科学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 让水电工程施工的监管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4) 积极构建科学的水电工程施工监管体系。尽快形成政府监督、社会支持、企业自检, 员工自觉的监管体系。

(5) 国家应通过教育部门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逐步建立一支精通业务, 擅长管理的高效的有战斗力的水电工程施工监管队伍。作为企业要经常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 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技能和水平。

4 结语

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的监管对水电施工企业生存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突飞猛进, 加强对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势在必行。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科学监管的水平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力发展水电工程, 是国家和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措施, 是惠民工程的具体体现, 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根本要求。要使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快速健康发展, 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监管, 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成本、安全以及进度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监管方面, 我国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 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水电工程施工的科学监管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和改进的过程。本文将在充分阐释水电工程施工科学监管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目前我国水电工程施工科学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以期对我国水电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电工程,科学监管,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建平.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经理实用指南[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5) .

[2]单文培.21世纪水利发电工程建设与管理实用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9) .

[3]张风鹏.谈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J].山西建筑, 2004 (2) .

[4]谷雅敏.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分析与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5 (2) .

[5]李俊, 王林霞.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4) .

科学监管 篇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是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稳定。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农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 新机种、新机型不断涌现, 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农机安全生产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条例》的颁布实施, 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法治化及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条例》按照“坚持安全第一、保障民生幸福”的指导思想, 以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立法目的, 规定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体制机制、财政保障和相关责任主体的安全义务, 对涉及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事故处理和监督检查等环节的安全要求作出了全面规定。一是强化源头管理, 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性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 严格农机安全鉴定,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 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农机企业要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加强安全检验, 完善销售服务体系, 切实履行“三包”义务, 把好农业机械安全质量源头关。二是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农业机械安全使用水平。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依法实行牌证登记管理和定期安全检验, 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 对不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农业机械建立报废制度, 加大对私自改装、拆卸安全防护装置以及使用失效装置的执法力度, 强化农机作业、转移等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检查, 不断提高农机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水平。三是强化人员管理, 提高农业机械操作技能。依法实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的资格许可管理, 鼓励农机操作、维修等专业工种的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农机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全方位提升农机从业人员实用技能。四是强化政策扶持, 提高安全服务保障水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 加大财政投入, 将宣传教育、隐患治理、检验检查、事故处理等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授权省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危 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办法和农业机械报废经济补偿的具体办法。增加农机保险费补贴投入, 扶持农机维修中心建设, 加大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力度, 将符合规定的农机事故列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救助范围, 切实提高农机安全服务保障水平。《条例》既引用了国家上位法有关农机安全监督的规定, 又总结提炼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构建江苏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做好新时期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法制保障。

科学监管 篇9

一、当前国库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前国库监管工作不仅面临着国库会计核算管理变化带来的风险点前移的考验, 也面临着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带来的对监管能力的挑战, 还面临着国库业务处理电算化、网络化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 国库监督手段不适应会计核算风险前移的要求

由于国库内外部改革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变, 国库资金清算由过去的“行库往来”方式转变为包括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在内的清算方式, 国库作为独立的交换点, 参加同城票据交换, 这就使得国库直接处于资金清算第一线。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 国库监管窗口也需要随之前移。国库会计核算不仅需要事后监督, 更应加强事前、事中控制。当前国库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内控约束软化。岗位设置与国库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县区支行人员结构老龄化。如果按新的操作规定要求, 基层国库人员配备普遍不足, 造成兼岗现象普遍存在, 某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风险防范大打折扣。同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库业务中广泛运用, 电子信息、电子票据的大量出现, 现有制度还没有对这些业务形成较明确, 全面的规范, 一定程度上使国库业务的信息技术运用存在制度盲区。二是监督管理手段落后, 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的账簿、报表、凭证的事后监督。

(二) 国库监管能力不适应不断丰富的监管内涵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对预算资金的监管弱化, 预算资金监管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和新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而与之相适应的国库管理体制改革明显落后, 致使国库业务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 造成预算资金在收纳、报解、拨付、退库工作可能产生的漏损和流失。预算资金监管中的风险表现比较复杂, 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预算收入收纳过程中的风险。如混税混库风险, 由于税收任务的刚性增强, 而税源结构随时变化, 有的征收机关为改变税种、级次间的贫富不均状况, 采取混税混库的办法来完成征税任务;如“空转”收入风险。财税任务成为政府政绩工程, 出现了财政库款变税款等“闭门造税”现象, 实际纯属“泡沫收入”, 来年再办理退税, “拆东墙、补西墙”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延解积压风险, 在表现形式上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一些国库经收处为吸收存款, 转移支付沉淀资金, 收到的税款转移科目入账, 延期上解金库, 造成税款上解周期长, 影响税款入库进度。

二是预算收入拨付过程中的风险。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 改变了原有的库款支拨方式, 然而与之相应的监管职能却没有得到加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会出现预算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的问题, 很多单位可能是将一些较大的采购项目进行拆分, 尽量申请授权支付, 以保护原先的个人利益、单位利益;又如实际上存在的非预算或超预算的拨款, 拨款用途的填列也没有统一的文件规范, 国库部门缺乏相关的资料, 难以把握拨款的正确用途, 国库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无形中将国库推到风险口上。

三是预算收入退库过程中的风险。退库业务的政策规定出于多门, 有的退库既有财政部的文件又有国家税务局的文件, 执行政策时易发生偏差;一些企业为了得到减免, 弄虚作假, 套取退库资金, 骗取出口退税、先征后退、超缴、多缴退税;征收部门超越权限、超范围退库;税务部门凭借各种理由年终突击退库, 压低收入基数, 以上现象, 都使退库监管面临很大的难度。

四是预算监管体制自身的风险。在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之后, 一般由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 通过零余额账户, 先垫付资金给收款人, 汇总后再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在此情况下, 代理银行申请清算的财政资金, 一般情况会很快到位。但商业银行仍会出现代理银行通过超额清算或先清算后支付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的问题。因为当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进行清算时, 只要清算金额在额度控制范围内, 库款余额又足够支付, 国库就予以划转, 至于代理银行的清算金额是否是当天的实际金额, 国库部门无法知晓。即使人民银行有可能取代代理银行自行完成国库集中支付的操作, 也会产生业务过分的集中化带来的集中化的风险, 由“分散违规”转变成“集中违规”。此外。在人民银行内部, 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 业务独立, 但机构单列较少, 特别是县支库, 难以保证国库会计制度的执行。城区和乡镇国库是代理制, 由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代理业务, 经办人员由代理行兼任, 业务从属代理机构, 代理国库业务职责难以落实。

目前国库监管职能面临以上问题, 监管有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特别是国库部门在实际监管中, 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 监管手段、监管权限与监管目标很不适应。

(三) 对系统网络风险的监管亟待加强

随着国库会计核算对计算机依赖性逐渐加深, 网络、计算机以及系统安全成为国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是计算机病毒风险, 目前, 国库核算系统通过系统向上级国库上报日报, 使用的是半开放的MT及NOTE网络模式, 极易使处在中心的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二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对参数设置、科目属性、级次、比例等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 仍需要人工操作, 伴随着很大的随意性。以上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国库业务充分发挥电算化核算的效率。

二、加强国库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一) 以人为本, 加强国库监管队伍建设

当前国库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金融法规和本身业务, 还需要增强监管意识, 提高监管能力, 亟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国库监管队伍素质, 特别是加强监管法规主电算化方面的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财税方面的政策法规水平, 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 寓监管于服务之中, 塑造一支既有国库理论又有工作实践、并且能够掌握现代化监管手段的干部队伍, 为国库监管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

(二) 严格内控, 加强国库事前、事中监督

国库监管不仅限于事后监督, 更应加强事前、事中监督, 同时国库监管不能仅限于账平表等基础环节, 而应把核心放在国库资金风险上, 加强对国库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增强国库监督的力度。完善内控管理办法, 规范核算操作程序, 制定国库内部控制制度, 必须遵循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和安全性原则, 把国库业务的全过程和所有风险都置于管理制度之中, 并明晰国库内控监管内容与形式, 通过制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把业务处理过程中无意差错和有意舞弊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确保各项职能的充分实现。

(三) 更新观念, 切实加强对国库业务的监管

一是加强对代理银行监管, 由于单一账户改革后预算资金拨付业务由国库部门延伸到代理财政集中收付业务的商业银行。针对这一变化, 国库应调整监管思路, 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为财政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监管职能作用, 切实履行对商业银行零余额账户及代理财政资金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督职能, 督促代理银行规范核算行为, 及时、准确、安全地划拨财政资金。绝不允许出现套取国库资金的现象, 否则一票否决, 取消其代理资格;同时国库也应积极配合, 及时与代理银行清算代垫资金, 如果财政资金紧张, 无法清算, 那么应及时补办手续, 作为政府向银行的贷款处理, 按规定还本付息。二是加强预算收入支拨、退付、的监督管理。在受理财政预算部门的拨款业务时, 应要求财政部门在拨款前, 向国库提交本年度各预算拨款单位的拨款计划, 对其拨款凭证认真审核, 拨款用途是否合理, 数额是否在预算支出的计划之内, 是否符合有关政策, 对不符合规定的拨款, 国库不予受理。为防止国库资金的流失, 必须严把退库关, 认真审查预算收入的退付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退库项目和范围, 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退库原因、用途是否合理, 是否越权审批, 超提退比例退库, 对不符合规定的退库, 国库部门要坚决拒绝办理。三是加强的计算机网络风险的监管, 优化和完善新系统及内部网络建设。国库部门应与会计、科技、支付清算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共同研究、分析和查找风险的成因,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和防范措施, 针对目前新系统及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对系统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加强国库业务用机使用的管理, 尽快开发补充国库事后监督功能, 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效率, 为国库资金安全和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保驾护航。

(四) 完善法规, 强化国库监管职能

现行的《国库条例》和《实施细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按照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及国库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尽快予以重新修订。同时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用于国库监督和管理的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库的监管内容、监管手段, 以及对不合规现象的处罚方式等等, 使国库监管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按一级财政设一级国库要求, 国库管理在机构上应相对独立, 在预算资金计息、业务支付费用的基础上, 国库财务独立预算, 中央及地方国库经费分级纳入预算;在管理体制上取消城区代理制, 作为中心支库派出机构, 设立乡镇国库, 作为县支库派出机构, 国库可直接收纳税款, 实行完善的“统一账户”管理, 逐步理顺预算资金监管体制。

(五) 创新手段, 提高国库监管能力

科学监管 篇1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正作为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规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源性危害(化学、生物和物理)产生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估。定义更强调对其潜在后果或者可能不利影响的评价,评估针对食品链每一环节和阶段进行,即对食品的全面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包含以下步骤: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评估制度实行安全风险的“事前”监测和评估,有助于解决监管部门作用滞后的问题,因而最早在环境规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险评估制度,在同样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风险的食品安全领域内也逐渐受到各国重视。目前进行风险评估的国际机构主要有食品添加剂FAO/WHO联席委员会(JECFA)等;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1958年)规定采用风险评估来设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物的标准,自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开始关注食品供应中的“食品恐怖主义”(food terrorism);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2003年)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从事风险评估,并采取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制度安排;欧盟于2001年成立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专门负责食品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德国《健康消费保护和食品安全法》(2002)规定,组建风险评估机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两部专门法律进行规制。200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从而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法律地位,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全面迈向科学监管[1]。

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

2.1 提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食品风险分析框架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部分构成,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上述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政府在学术界评估的基础上,权衡各方面意见和影响因素,并最终形成决策,共同促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2 全面推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食品安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风险评估中的暴露评估。风险评估还可以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大量样本的快速筛选和痕量物质的精确检测。

2.3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体系,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

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末端管理的成本高、效果差,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风险评估进行前端判别和管理,建立预警体系。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是风险交流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相关风险信息的社会放大,造成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帮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应对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同时也可以避免引起民众的恐慌,实现保护公众健康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

2.4 促进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食品链中广泛引入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第二次是在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次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2]。 HACCP体系融合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它包括7个步骤,其中前3个步骤(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值确定)即是建立在科学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

3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于2009年12月8日成立,正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总膳食调查体系。2010年1月,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制定发布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基础数据缺乏,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渠道不畅,数据共享难以实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暴露评估是风险评估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需要大量相关数据的支持,如食物污染物残留量、膳食消费量等。如何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是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问题。

3.2 缺乏适当的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既来源于科学问题自身的不确定性,也来源于其它因素的影响,包括评估程序复杂、评估时间紧、风险评估机构和专家的相对独立性,尤其是因为专家的专业背景所导致的“从属性偏见”会对评估结论产生影响。同时,食品危害本身具有多重属性,而针对不同的危害属性(危害是否具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清晰的价值判断等),应当建立包含不同类型评估模型的综合性风险评估制度。但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尚属刚刚起步。

3.3 基础性研究不足

包括毒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暴露评估技术和其它关键技术环节的建立和发展。

4 改进措施

4.1 拓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途径,加强数据共享

卫生部于2000年启动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建设,分别在全国l7个省和22个省设立了食品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监测哨点,选取居民日常消费量较大的60余种食品、以及常见的79种化学污染物和致病菌进行常规监测。此外,农业部也建立了农产品安全检测网络,对农副产品中的农、兽药残留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3]。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建立我国的膳食暴露评估数据库。

4.2 探索通过外部的力量来规范和平衡风险评估

如何实现学术观点、政府管理和公众需求之间的有效平衡,一直是食品安全科学监管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学者提出引入公众参与和司法审查等外部措施;但鉴于风险评估自身具有的科学技术性和专业性的特征,过度迎合公众意见和司法过度介入也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失效[4],因而应当探索建立“有限的公众参与和司法介入” 模式。

4.3 寻求建立适当的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种类分为确定性和概率性食品风险评估、定性和定量的风险评估、长期暴露与短期暴露的风险评估。已有学者提出了概率评估模式、预防式评估模式和关注度评估模式等建议,但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验证[5]。

4.4 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和毒理学基础研究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食品毒理学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才开始得到发展,我国起步更晚;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尤其是在外推过程中种属差异(动物到人)、短时间高剂量动物实验向食品低剂量长期持续接触方式外推等问题。还应当重视开展暴露评估研究,建立个别食品研究、总膳食研究、双份饭研究、人体组织/体液中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浓度监测等方法体系。

重视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不仅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能够促进食品安全其他关键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协调发展。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食品安全具有积极作用。针对风险评估在我国初步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拓宽沟通协调途径、加强数据共享、通过外部的力量加以规范和平衡、建立适当的评估模型,加强基础研究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9年第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北京,2009.02.

[2]金培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浙江预防医学,2005,18(5):62-63.

[3]余健.《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8):196-198.

[4]曾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问题探析.昆明学院学报,2010,32(5):82-85.

科学监管 篇11

【关键词】 财政资金 监管 科学化 精细化

乡镇财政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经济职能的财力保障。乡镇财政所干部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参与者与管理者,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了“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后,乡镇职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其领域内充分发挥职能,彰显改革和管理效应。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工作,已成为当前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然要求,随着国家财政用于乡镇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健全财政职能、发挥财政监管优势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强化财政资金监督

近年来,乡镇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事业建设及惠农资金逐年加大,为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更好服务于三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1.1建立乡镇财政财务公开制度,财政预算支出、财政补助性资金、财政涉农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通过规范公开内容和程序,认真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发挥政务公开的作用。

1.1.1预决算资产情况公开、公示,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真实反映本级财政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

1.1.2监管范围。各级财政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以下各种财政资金,以及部分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包括:对人员和家庭的补助性资金,支农惠农和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资金,对村级组织运转补助资金乡镇财政本级安排资金,上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下达到乡镇范围的各项政府性资金。及时公开、公示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乡财政要联系或配合有关站所、单位,及时公开各种补助政策,要把有关《公开信》和“一折通”(或一卡通)等及时发放到农户,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要联系或配合有关站所、单位,交村委会上报的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联系电话等信息通过“村务公开栏”或“财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加强社会监督。

1.1.3建立项目档案。对于县级财政与主管部门下达到本乡的资金,乡财政及时纳入监管范围,并建立日常信息联络制度,及时掌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管理要求,建立项目档案。做好项目库建设。乡财政要按照本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搞好本乡范围内的农林水利、乡村道路、环境保护等项目库建设。

1.1.4监管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分类监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行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质量,推进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提高基层财政科学化规范管理水平。

1.2乡镇财政资金数据库制度,建立乡镇财政资金数据库,设立财政涉农建设资金监管项目、财政涉农建设资金项目、财政补助性资金、乡镇债务管理等台账。

(1)建立补助性资金数据库,各种补助项目的制度政策、相关基础数据的来源及根据基础数据建立的《财政补助性资金管理台账》和各种补助资金发放明细、建立分类档案,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准确,数据库专人管理,明确责任。(2)建立乡镇项目资金数据库。(3)建立乡村债务数据库

乡镇财政要按照“大财政、全过程”的原则进行监管,即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在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实施监管。(1)监管范围。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及以下的各种财政资金,以及部分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等。(2)监管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分类监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行为。

加强乡镇财物完善制度措施。乡镇财政要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审批程序,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乡镇票据、单位银行账户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认真开展乡镇财务清理,规范乡镇单位的会计行为。

细化乡镇财政监管职责。乡镇财政要充分发挥完善预算管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建立服务机制和强化资金监管的职能,积极做好财政预算管理、惠农管理和发放、乡村财务监管等各项工作。细化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内容、重点、主要环节和责任,制定各类各项资金具体监管办法,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完善机制。

健全乡镇财政职能 ,完善机构人员管理,加强财政人员培训,保障乡镇财政实施监管工作的必要性经费,改善工作条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并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发挥县级财政的作用,县级财政是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关键,是上级部门与乡镇财政间监管信息反馈交流的枢纽,担负着承上起下和横向协调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改革,严格乡镇财政支出和会计核算管理,加强县级财政对乡镇的监督检查。

2. 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乡镇财政及财政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本质需要。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解决现存的突出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符合乡镇现代管理发展趋势更高水平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高度重视和加强乡镇财政工作。把加强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执行的重要部门和落实的关键环节,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乡镇财政支持发展、服务“三农”、公共保障和综合调控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乡镇财政创新制度体系,完善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实现绩效管理,强化财政监督。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乡镇财政改革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全省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1加强乡镇财政职能建设。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原则和新形势、新任务对乡镇财政提出的新要求,围绕有利于服务乡镇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和有利于保障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四个有利于”的要求,突出完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为民理财职能、资金监管职能、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职能和服务发展职能的。特别是针对目前三农政策和资金大量倾斜的现状,明确了“各项涉农补贴补助政策的落实、各项民生财政政策的落实”的职能。在强调乡镇财政保障职能的前提下,突出了发展职能,向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财政提供政策建议”等服务发展职能。

2.2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优化政府工作环境,以提高执行力、创造力、凝聚力为目标。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个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营造一个好氛围,创建一个好机制,树立一个好形象。对外向社会着重推出服务承诺,待人热情、服务公开、办事快捷、责任落实、服务主动、行政依法、答复满意,为政清廉,使我镇的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该进,财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3狠抓创建工作,一是针对青年特点抓深化。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全所职工的道德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坚持思想标准和道德要求,教育引导爱岗敬业,最大限度地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凝聚到更好的做好本质工作上来。二是紧扣中心抓形象,做到创建工作与財政工作、与财政事业发展 、与重大建设和改革活动相融合;坚持会计原则,坚持会计报帐标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日报账、算帐、记账工作报表、整理及保管会计档案。发挥职能作用,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掌握工作进度当好“参谋长”。三是增强先进意识抓教育。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廉政工作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提高全所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把住财政关,把精神文明建设和财政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财政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结论: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关系到党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强乡镇财政精细化管理,以促进乡镇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科学监管 篇12

“以科学监管理念统领药监工作”对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经济的科学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们切实履行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制、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监管职责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监管呈现出共同的趋势,即在强化上市前审批的同时,更加重视产品上市后的监管。在当前这个历史阶段,有必要重新研究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在整个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相关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能力,为保障公众用械的安全有效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006年5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医疗界存在5大“怪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医疗设备常“带病”工作,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少医院忽视对医疗器械的维护、维修,导致:

·呼吸机、起搏除颤器等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突然发生故障;

·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机停转;

·手术中麻醉机失灵,患者苏醒;

·内窥镜手术进行时,器械断裂;

·婴儿培养箱温度过高,婴儿死亡;

·电刀漏电,致使病人死亡;

……

这些器械事故的发生是很惨痛的教训,他危害到用户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上市后在用医疗器械暴露出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了在用医疗器械摸底抽查检验,抽验发现医疗机构在用器械的合格率普遍偏低,表明在用医疗器械的质量状况令人堪忧。各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普遍存在着:(1)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不熟悉;(2)医院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设施,在用器械缺少维护、维修和定期检测,无法保证其安全有效性;(3)部分设备超期使用,“带病”工作;(4)在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目前,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医疗器械处于政府强大的质量监管之下,而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成为其中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在用医疗器械缺乏监管主要表现在:

(1)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目前实行的医疗器械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是医疗机构在用设备使用方面的管理在法规中涉及的条款欠全面,疏漏较多。由于无法可依,导致监管部门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难以到位,对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处理。

(2)医院不重视在用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及检测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尚未程序化。医院设备维修多仅限于被动维修,较少进行预防性维修。医院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和设施,通常能解决的只是漏电断电等常规问题,对设备的有关技术指标能否达到设计要求无能为力,只要设备不出现故障,只能听之任之,根本无法保证其安全有效性。

根据2003年浙江省一份调查统计数据,只有不到10%的医院开展设备预防维修,少于5%医院配备医疗检测设备和工具。

(3)监督缺乏技术支持,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目前,全国具备设备检测条件的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不多,绝大多数基层执法部门不具备检验检测能力;同时,没有建立起一套从生产到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行之有效的检测模式,因而监管工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导致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大都停留在控制产品的合法性这个法规层面上。

(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不落实

医院使用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实际上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医院多自行处理,不上报。不良事件报告率低下,导致部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和蔓延,影响了医疗质量和信誉,使在用医疗器械暴露出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鉴于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

2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对策建议

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保证医院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我们认为可以从监管的角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解放思想,重视在用器械的监管工作

医院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是一项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多方支持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人员培训机制、设置相应的技术支持机构,但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这项工作。

对于监管环节,要认识到医疗器械设计制造只是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中很短的一段;相比之下,直接施用于人体的医疗器械临床阶段,占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真正发挥作用的阶段,才应该是整个医疗器械的监管重点,才是提高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将使用环节的监管放到和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更为重要的位置。为此:

(1)从“法”的高度制定在用医疗器械的“周期检查”制度;

(2)监管部门建立和健全相对应的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3)指导使用单位对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实施日常监管和事故报告。

(2)明确医院对于在用医疗器械是第一责任人

对于使用环节,要明确医院对于在用医疗器械是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医院以后,医院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于使用环节发生的医疗器械事故,使用单位负有主要责任。促使医院重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熟悉和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促使医院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纳入医疗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体工作之中。

对在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管,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不仅是避免对患者以及医务人员造成损害,保障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器械完好率、使用率,延长器械使用寿命,增加医院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监管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将两者的利益统一起来,真正重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

(3)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在用医疗器械监管有章可循

监管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必须以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前提。目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欠缺和不足已很难适应在用医疗器械监管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007年9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对涉及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都进行了规定,全方位加强了医疗器械的监管力度,并且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召回、追溯管理等制度也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针对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漏洞,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采购、日常管理、使用、以及跟踪随访、不良事件报告等方面的事项,从而使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监管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

(4)加强医疗机构在用器械管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首先,要以《条例》为依据,监督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储存、养护、使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追踪、二手设备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整个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医疗器械管理档案的建设,督促医院对大中型医疗器械建立完整的档案,实行“户籍”式管理。各医疗机构要将较大型医疗器械的基本情况上报到监管部门建立在用设备备案档案,并且每年定期将该设备使用、检测、维修保养、出现医疗事故或不良事件等情况上报监管部门。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兼职人员并配备最必要的基本检测设备,负责在用医疗器械的定期维修、维护、校准,并做好记录。在临床使用医疗器械时,应对医疗器械质量状况进行常规检查,确保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5)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针对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监管的需要,有必要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包括检测机构的设置、检测人力配备和检测设备的配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归口产品检验能力达到100%,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对市场常规产品检验能力达到95%以上。既要立足的当前,又要谋划长远,切实为监管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保证有能力实现对在用医疗器械的抽查检验和定期检验。

同时,要组织制定在用医疗器械质量考核的检测标准体系,并将检测标准制成手册下发到基层,使检测有据可依。

还要组织检测机构开展对在用医疗器械检测的技术服务。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一定的检测能力,以满足医疗机构在用仪器自检的需要;帮助医疗机构开展法律法规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

(6)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

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加大对不良事件的监督力度,促使医疗机构认真落实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发挥监管职能作用,逐步推行召回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同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率。使患者、使用者和其他相关人群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从而真正实现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

上一篇:体操教学能力下一篇: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