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安全

2024-05-18

监管安全(精选12篇)

监管安全 篇1

为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2011年,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修订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简称《条例》) , 在同年12月1日施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 也与《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和《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构成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方面“两重点一重大”的监管体系。

2012年,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先后用第43号、第45号、第53号、第55号、第57号令分别发布了《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 从项目建设、登记、经营许可、使用许可及管道输送等各个环节依据《条例》作了严格的规定, 持续改进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

《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 (第43号)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在厂区外公共区域埋地、地面和架空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管理。不适用于原油、天然气、煤层气和城镇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

加强源头管理

《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对危险化学品管道规划的规定, 要求管道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节约用地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并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科学规划;禁止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化学品管道穿 (跨) 越公共区域;严格控制氨、硫化氢等其他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管道穿 (跨) 越公共区域;选线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容易发生洪灾、地质灾害的区域;确实无法避开的, 应当采取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 确保不受地质灾害影响;危险化学品管道与居民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公路、航道、港口、市政设施、通讯设施、军事设施、电力设施的距离, 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严把准入关

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危险化学品管道, 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有关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 依法办理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 (使用) 方案备案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手续。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管道建设项目的安全审查由建设单位申请,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分级负责实施。

明确违法处罚机关

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管道建设项目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未对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或者未按照本规定对管道进行检测、维护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关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将管道建设项目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或者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关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 采用移动、切割、打孔、砸撬、拆卸等手段实施危害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行为,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等。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45号)

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遵守规定, 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图为涂料企业生产车间

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设立审批制度, 修改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制度, 并将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建设项目纳入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同时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的实施程序, 明确建设项目安全审查, 是指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事权划分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负责国务院审批 (核准、备案) 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必须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审查的建设项目范围, 一是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 (核准、备案) 的建设项目, 二是生产剧毒化学品的建设项目。

委托审查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和生产剧毒化学品的建设项目, 不得委托实施;涉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和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中有毒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爆炸品且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建设项目, 不得委托县级安监部门实施审查。

安全条件论证

安全条件论证的内容中增加产业政策与布局、区域规划、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情况、主要技术工艺的可靠性和依托条件的可靠性等要求。

试生产 (使用)

试生产 (使用) 前, 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试生产 (使用) 方案进行审查, 并将审查意见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建设单位进行试生产 (使用) 时, 应当组织专家对试生产 (使用) 条件进行确认, 对试生产 (使用) 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建设项目试生产 (使用) 最低期限为30日, 最高期限为1年, 延期两次后仍不能稳定生产的, 建设单位应当立即停止试生产, 并解决问题。

分步审查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大型联合生产建设项目需要分期设计、建设和投入生产, 为避免延误项目进度, 办法中规定对于此类建设项目, 经审查部门同意后, 建设单位可以分期申请安全审查。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第53号)

调整主体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主体调整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使用单位不再进行登记。

明确原则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原则, 即“企业申请、两级审核、统一发证、分级管理的原则”。两级审核是指登记企业的登记材料需要经过当地登记办公室初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审核;统一发证是指经登记中心终审合格后, 由登记中心统一发放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分级管理是指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监督管理工作。

细化内容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内容调整为——分类和标签信息、物理化学性质、主要用途、危险特性、储存使用运输的安全要求、应急处置措施等6个方面, 并根据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需要, 对各项内容进行适当细化。

完善程序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对危险化学品登记程序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一是对登记程序进行了调整, 部分内容进行细化。二是调整了申请危险化学品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种类, 增加了进口企业需要提交材料的规定, 删除了提交危险性鉴别报告要求。三是增加了登记变更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四是明确了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复核换证程序。

规范应急咨询服务

登记机构的应急咨询服务, 应当建有完善的化学品应急救援数据库, 配备在线数字录音设备和8名以上专业人员, 能够同时受理3起以上应急咨询, 准确提供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有关信息和建议等。

增加监管要求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增加监督管理。一是规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将危险化学品登记情况纳入危险化学品安全执法检查内容。二是规定登记办公室要及时向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提供危险化学品登记信息和有关情况。三是规定化学品登记中心要定期向同级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提供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并向社会公告。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55号)

适用范围调整

从事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的经营 (包括仓储经营) 活动, 适用本办法。民用爆炸物品、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和城镇燃气的经营活动, 不适用本办法。

许可权限调整

将经营许可证的颁发机关由原来的省、市两级安全监管部门调整为设区的市、县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国家和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第五条第三款所列6类企业的经营许可证审批、颁发;县级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第五条第三款所列6类以外企业的经营许可证审批、颁发。

发证条件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企业选址、布局、设备、储存条件、制度、管理人员资质以及安全投入等方面, 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更为严格的要求。专门规定了经营剧毒化学品、带有储存设施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具备的特殊条件, 设置了较高门槛, 以加强对重点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衔接

在经营许可证直接延期的条件中增加了“带有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的企业, 应当提交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证书 (复制件) ”的规定。

行政处罚

规定承担安全评价的机构和安全评价人员出具虚假评价报告的,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打非治违”重点, 加大处罚力度。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 依照《安全生产法》有关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法律责任条款并处罚款。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57号)

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为:列入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的化工企业。

其中,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依据《条例》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的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的化工企业类别。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也将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参照我国传统化工行业的分类, 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3个典型的制造业 (大类) 化工行业剔除部分涉及化工工艺普遍简单, 所用危险化学品量一般较少的小类行业后, 作为使用许可范围, 并予以公告。

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进行公布。拟将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作为使用许可品种。使用量的数量标准, 拟以企业危险化学品10天设计用量是否达到重大危险源临界量作为依据。

申请条件

选址布局、规划企业总体布局符合《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规范的要求, 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 新建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地县级以上 (含县级) 人民政府的规划和布局。

经营危化品的企业应当从企业布局、设备、储存条件、制度和管理人员资质等方面具备严格的安全生产要求

设计、工艺和安全设施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装置, 由具备石油化工医药行业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制度和人员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应当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保证每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与职务、岗位相匹配。要求企业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变更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19项主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申请和发证程序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对企业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提交材料如申请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文件及申请书, 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清单等11项材料明确作出规定, 并对发证机关具体颁证程序、变更手续、延期手续及证书载明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企业进行安全使用许可证变更的条件, 一是增加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 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情况, 二是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范围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情况, 三是改变工艺技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细则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撤销、注销情况, 要求“发证机关应当将其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强调了对企业违规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处罚。同时, 明确规定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办理延期手续仍然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 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安全使用许可证等情况下对企业的处罚及对承担安全评价、检测、检验的机构违规操作的处罚。

摘要:2012年,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先后出台《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 从项目建设、登记、经营许可、使用许可及管道输送等各个环节作了严格的规定, 持续改进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本期汇编上述5个法规的解读, 提高监管部门和企业危化品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

监管安全 篇2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表彰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安监总政法〔2007〕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直属事业单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广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为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做出了突出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了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弘扬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进一步调动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积极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决定:授予北京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监察二室等268个单位“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授予贾太保等2519人“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再立新功。希望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监管监察干部以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依法行政、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顽强拼搏,忘我工作,不懈努力,为进一步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1.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单位名单(268个)

2.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个人名单(2519名)

二○○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监管如何保证金融安全 篇3

在此趋势之下,以适度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成为重要议题。“当我们考虑金融安全的时候,必然要考虑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为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防范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确保金融安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主任胡滨表示。

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及规制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最基本的含义旨在维护金融机构安全及稳健经营,从而在整体上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弊端。胡滨认为,分业金融监管模式、不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缺乏都是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因此,金融监管体制能否合理调整事关我国金融安全。

统一监管

从1993年以后,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陆续成立,由此中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监管、“一行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

然而,在此监管体制之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令金融市场监管面临严峻挑战,分业监管弊端显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目前金融市场监管采取的“一行三会”监管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业混业经营和综合监管是系统化的目标,“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才能起到系统监管的效果。

对于分业监管的弊端,胡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对金融产品的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中很多金融产品是跨领域、跨行业的,而目前我国对于同一种性质的金融产品的监管手段却不一样,由此导致了监管的空白,这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而言,“目前基于信托机制的金融产品包括信托计划、证券公司及银行的理财产品等。但是,这些金融产品受不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的监管意图不一样,甚至会导致监管套利和监管逃逸的发生。”胡滨分析。

对于改善分业监管模式的建议,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相当多的国家已经或将要选择综合监管或统一监管模式。它们或是建立起了一个监管整个金融领域的统一的监管机构,或者是将三大金融行业中的两个以上的金融行业的监管权力集中到一个监管机构。”

就监管体制而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类似于美国,设立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别监管。而目前类似英国、德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则设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独立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业实行统一监管。

曹凤岐表示,统一监管是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适应,有助于减少过度监管或监管缺位,消除监管套利机会。

“下一步,我们要强调功能监管。”胡滨告诉记者,功能监管即根据监管主体来监管,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来监管,也就是基于同一种机制设计的金融产品就要受同样的监管规则,而不是根据监管机构来监管。”

但是,对于我国何时能实行金融混业监管,胡滨认为,时间尚不确定,还有待于下一步的发展。

完善监管法律

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行为的金融监管必须获得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以保证金融监管本身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程序执行,以杜绝随意性、维护客观性和公正性。

然而,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很不健全,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有效、规范地实施。

“我们基本的金融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一些法律还需要完善。”胡滨解释,比如,民间融资的法律体系没建立起来、存款保险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都影响金融安全,都亟待改善。

就目前而言,民间融资是一个尚未被纳入我国政府监管的金融行为,随着民间融资的日益升温和相关问题的增多,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已经迫在眉睫。

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民间融资的疏导与规范,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性修补上,而是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保护民间资本所有者正当权利。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借贷利率、额度,按规定到管理机关登记、向税务部门纳税,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规范民间融资市场,将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国家正规金融监管的范围。在放开民间融资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坚决打击非法圈钱活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朱敏表示。

在此背景之下,2011年曾发生民间借贷危机的温州和鄂尔多斯正在探索建立“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合规经营,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地方性民间融资管理制度。

“中国民间融资确实到了应该立法的时候了。”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认为,《借贷人条例》出台势在必行,如果中央出台这样的法律时机不成熟的话,建议先让地方出台地方法规。

此外,胡滨强调,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是维护金融安全网重要的一部分。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权益、防范银行挤兑、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不断增多,风险的来源和程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胡滨分析。

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而根据国际存款保险人协会(IADA)统计,截至2011年3月,世界上建立起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达到111个。印度、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但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时间表依旧未明晰。

构建宏观审慎框架

回想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令业界人士心有余悸。提及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金融监管的不力。

对此,胡滨向记者分析: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产生重大冲击,但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以及新兴经济体所固有的发展阶段特性,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是存在的,所以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是亟待解决的。

根据IMF对宏观审慎概念做出的界定,宏观审慎主要是为了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这个系统范围的风险。

另据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最新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对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提法都达到了新高度。

“宏观审慎管理之所以被提到新的高度,是因为仅仅依靠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能够完成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胡滨解释,监管机构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监管,缺少一个从金融整体的角度进行的监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宏观审慎的管理方向,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就银行体系风险来说,曹凤岐表示,银行体系风险并不是一个银行的事,可能是宏观体系的一些问题。像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这不是个别银行内控可以解决的,所以监管的重点应该转向宏观审慎监管。

目前,包括美国、欧盟、英国等国相继提出了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

作为G20成员,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探索,宏观审慎政策的多种手段已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有待完善。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度量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的指标体系,这就导致我国目前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缺乏一个清晰的实施重点和路径。”胡滨解释。

对此,胡滨建议,应逐步建立宏观审慎政策管理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的框架里。将监管上升到宏观层面,形成宏观平衡、宏观视角、稳定视角和微观审慎的原则相结合。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4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但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 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 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 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 以及境外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 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 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最严重的是重金属、化学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多环芳烃类、亚硝基化合物等污染物, 滥用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促进剂、动物激素等污染, 使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器具和设备造成的污染。 (2) 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微生物污染是指微生物污染、寄生虫及其虫卵污染、生物毒素污染、昆虫等生物污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和病毒性污染等。 (3) 放射性污染。食品可以吸附或吸收外来放射性核素。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既然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第一, 经营者素质不高,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故意制假贩假, 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 甚至是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 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是否便宜, 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 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 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第二,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 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相对较高, 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第三, 监管职能分散, 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物链分属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等多个部门监管, 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 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 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 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

第四, 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监管工作到位难。近年来, 我国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经费少, 一些检测设备老化, 未能及时更新, 另外还缺少一些必备的检测设备;抽检经费严重不足, 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 检查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认定的质量问题, 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第一, 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卫生的宣传教育, 尤其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来说, 了解防止食品污染, 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其对人体造成危害。

第二, 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 积极实施GMP和HACCP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从食品的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采取相应的防止污染措施。

第三, 积极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 制定、颁发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容许量标准。

第四,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防止食品污染的工作。如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 质检部门要加强禽畜肉品检疫工作, 农业部门积极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有关企业要积极治理工业“三废”, 保护环境, 防止污染食品。还要完善相关法律, 对知假贩假危害人民健康的人, 要绳之以法, 绝不能姑息。

总之,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 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 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 加大执法力度, 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 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另外, 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 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摘要:由于食品原料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以及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或发霉变质的原料加工食品,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本文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提出了几点关于食品安全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监管,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监管安全 篇5

2011-03-15 09:1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新举措,强调加强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认为,目前已有的监管措施和法规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监管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该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要下决心进一步规范,加大监管,建立一个可追溯的链条;同时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双管齐下,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月召开的第3次全体会议明确,今年将从8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前对食品安全犯罪也做了新的规定,加大了食品安全作假以及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打击力度,都说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视。

“尤其应强调地方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立昶指出,“从目前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食品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食品主要瞄准了农村市场和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能力有限,难以全方位监测。”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化程度不高。据调查,全国共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中近七成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仅3.7万家,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与食品生产企业小、散、多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则更为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尤其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控制。

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往往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从“田间”到“餐桌”,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监管部门,但在实践中,常存在各部门间责任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专家指出,针对监管混乱和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各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地方监督力度,明确责任,从源头抓起。

——食品安全监管尚存三大难题

陈立昶介绍,目前国家严控食品安全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地方监管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综合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食品监管在地方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实施一年多来,大多数省份还没有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监管环节留有真空。《食品安全法》与《刑法》、《农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衔接也不够紧密。

二是各监管部门责任不清。目前实行的仍是分段监管体制,各地机构改革模式、进度不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卫生、药监职能未交接调整到位,食安办有设在卫生、药监、工商、经信等不同模式。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也不一致,加大了协调难度,监管工作未真正形成合力。

三是检验资源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目前,各监管部门相继利用国家财政投入,重复建设检测机构,检测项目同质化严重,技术机构小而全,资源分散、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

——三方着手完善监管体系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就如何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让百姓吃的放心展开热议,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食品安全犯罪。

有专家指出,在美国等国家,上述所有流程都归一个部门管理,权力和责任都很明确,管理甚至从产品的最上游就开始了,而且一路监测下来。因此,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需要改革体制。

综合代表、委员和专家的观点,针对上述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建议未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加快健全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适应形势发展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地方政府提供法律支撑,尽快制定保健食品监管条例、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签管理规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以及小作坊、小摊贩监管规定,完善相关标准、产品认证、信用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抓紧修订《刑法》有关条文,科学界定食品安全犯罪,拓宽处罚范围,加大惩罚力度。

监管安全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现状 对策

中圖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48-02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原来的简单的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最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食品市场慢慢走向正规化。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安全,食品的安全涉及到每个人们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广大人们群众的健康,影响着这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用化学品的残留。目前,很多食品在源头上就受到了污染。比如大量化肥、农药、兽药等的使用。兽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当危害更大,使用不当不仅仅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能导致人畜共患病增加疫病的传染。(2)使用劣质原料。目前很多小作坊在加工食品时,为了节省成本,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采用劣质原料。比如:霉变的大米加工大米制品;使用死病畜加工熟肉食品;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和火锅等。(3)非法使用化学物质。很多食品加工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非法滥用非食品加工用的化学物质,致使食品的安全受到严重的隐患。很多馒头生产厂家使用熏蒸馒头;街边包子店使用二氧化硫进行包子增白;为了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在生产木粉,腐竹等产品是使用甲醛次硫酸氢钠来调节食品的口感。(4)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以及用量都做了详细的明文规定,包括食品中添加剂的残留、超量等一系列。但是目前很多厂家为了使食品更加美观,口感更加甜美大量使用添加剂。比如:前几年食品质量监督部门检测在饮料中成倍使用甜味剂来增加饮料的甜感;在面粉中大量使用增白剂,经检测超出限量的5倍;在腌酸菜时使用大量的苯甲酸,有的厂家超出标准要求的20多倍。(5)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很多厂家在食品加工、包装贮运、上市流通过程中对食品的监管部严格,很容易造成食品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对食品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一般容易造成食品微生物的病原有以下几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引起病原较容易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秋季,所以在这些季节厂家要特别重视这些方面。(6)假冒伪劣食品。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假冒伪劣食品越来越多,品种五花八门,影响范围也非常大,危害程度相当严重,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比如;三鹿奶粉;用工业酒量勾兑的白酒;用化学物质合成的酱油;有化学物品合成的肉制品等。(7)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机。转基因食品目前在我国没有出现不良的影响,但是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很多外国研究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转基因食品对人员产生有毒性;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过敏综合征;引发人体对药物的抗性;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危害等,所以说我们应该提前预防,对转基因食品重视起来。

3 提升食品安全的对策

(1)加强食品源的管理。要想食品的安全,就必须从食品源抓起。要想做到此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建立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在源头上控制食品的安全,从根本上进行治理,确保农产品有着干净的生产环境,杜绝有害物质的危害;②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强化管理;③规范农药、兽药、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食品中添加剂的量,对于非法企业要进行重罚。(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法规覆盖面狭窄、存在着很多盲区等问题;解决目前执法部门之间互相推脱、相关部门责任不清楚、监管不到位等情况;完善先行的法律法规,解决现行法律单薄的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遇到新情况,没有法律法规可循;解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概念不清、尺度不一、操作不顺等一系列问题。(3)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仅仅要参考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先进标准而且要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人们生活情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系统性较强、实用性较强、比较先进的质量标准,并且要时刻关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完善和修改质量安全标准体系。(4)政府牵头,加强管理。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生产水平都不相同,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国家就必须出面进行统一的管理。有了管理平台,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打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造成一种高压态势,威慑不法分子,使不法分子不该铤而走险。(5)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充分利用高科技进行安全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学检测质量体系。保证食品检测水平越来越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等。(6)强化舆论监督。广大人民群众是食品的最大消费者,他们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动员全民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督。鼓励广大消费者发现违法食品要及时进行举报,保证违法者不漏法网。还要对人们群众比较满意的商家进行表扬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的安全监管应该贯穿于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保证食品的安全。目前,虽然说我们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相比国际食品安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正视我们得问题,分析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希望在国家的领导下,人们群众的监督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许世卫.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网络购物安全监管建议 篇7

一、研究具有双赢意义

1.对我国政府规范和管理网络购物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 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网络不仅便于人们了解新闻资讯, 而且还将便利惠及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购物可以带给我们多种选择的同时, 也隐藏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如卖家的不实事求是, 提供商品的虚假信息, 买家的维权难, 退货难问题。由于网络购物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易买卖, 消费者无法准确从照片中得知商品的实际信息, 因此政府就更应该加大网络管理的力度, 保障消费者的权利。使消费者能够放心在网上购物, 规范管理网络, 充分行使政府的职能。

2.对消费者提高警惕心和辨别力具有意义。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充当消费者的角色。而在网络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所以很多人的利益都因此受到侵害。在这种情况下, 提升消费者的警惕心和辨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网络购物中, 有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找很多的“刷单”人员, 对商品进行虚假好评, 增长销量。而有些消费者会单纯凭借评价和商品销量来鉴别商品的好坏, 从而落入卖家的陷阱当中, 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增加消费者的辨别力也要从网络抓起, 如利用新兴的社交软件揭露新的骗局, 利用新闻媒体传播鉴别方法。对于中老年消费者, 要摒弃“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不在网络购物中贪图便宜, 就能很好地保护自身的利益。

二、网络购物安全问题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 网络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如前一段时间一个大学生在网上购买手机时, 收获地址被更改, 而本人完全不知情。此大学生迅速与卖家联系, 卖家提供的聊天记录上显示, 地址是这名大学生主动要求更改的, 卖家不承担责任。该大学生直到最后也没有收到手机。这个案例中显然是大学生的账号被别人窃取了, 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 才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么, 为什么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呢?在这个问题中能够充分反映出当今社会网络购物安全方面存在漏洞, 网络购物中的安全存在隐患, 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可是现在的监督力度不够, 如微信中的微商, 可以说是“无照经营”。

三、访谈

1.访谈对象。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 我们进行了访谈, 制作了调查问卷。在大街上对来往的路人进行了随机访谈, 抽取100人。调查问卷如下:你在网络购物中上当受骗过吗?在网络购物中会看中卖家的销量吗?你会优先购买打折促销的产品吗?如果上当受骗你会维权吗?您维权成功过吗?会在朋友圈里购买产品吗?会听朋友的推荐购买某个产品吗?关心网络安全问题的新闻吗?相比较于去实体店购买产品, 更喜欢在网络购物?如果上当受骗还会进行网购吗?

2.结果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100个人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在网络购物中上当受骗过, 而能够去维权成功的人还不到一半, 但几乎90%的人会听朋友推荐去购买某种产品。由此可见网络购物中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而且消费者的维权道路却不是特别容易。很多人表示维权难, 耗不起时间和精力, 所以就作罢, 只当自己花钱买了个教训,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要想增加消费者的安全感, 就要使消费者的维权道路变得简单容易。同时, 对于恶意诋毁商家的消费者也要公正裁决保障卖家的权利。对于朋友圈里的“微商”, 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管, 一个账号可以申请成为商业账号, 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登记管理, 才可在朋友圈进行商品买卖, 不能私自进行买卖活动。

3.网上搜索。为了丰富认知, 我们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对此大家的普遍认识包含:货物风险 (假货、不发货) 、财物安全 (账户、密码) 、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资料) 、服务风险 (退换货) 。

目前, 全球众多国家的电子商务立法的主体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效力展开, 包括电子合同、电子记录以及电子签章。1995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数字签名法》;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于1996年颁布了《电子商务示范法》, 并在2000年出台《电子签名统一规则》;欧盟随后也出台了《关于内部市场中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的指令》 (草案) 和《电子签名统一框架指令》。在亚洲, 新加坡政府于1998年颁布了《电子交易法》;21世纪初, 日本制订并出台了《电子签名与认证服务法》, 明确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效力以及特定认证业务的认证制度等一系列事项;韩国于1999年出台了《电子商业基本法》, 明确规定了电子讯息的效力、电子商务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

与此同时, 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中, 第11、16、26、33、34条针对电子商务的相关问题作出了粗略的规定, 包括数据电文的形式、要约生效时间、承诺生效时间及合同成立等。这些规定虽然填补了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空白, 但在司法实践中显得过于原则和粗糙。从21世纪开始, 与互联网相关的立法逐步出现, 但是与网络购物密不可分的几个核心问题依旧很少涉及。某些地区率先提出法案对电子商务相关的签章、交易、认证做了相关规定。如广东省出台的《电子交易条例》、上海市出台的《数字认证管理办法》以及海南省颁布的《数字证书认证管理办法》, 但是这些毕竟是地方法案, 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来, 相继颁布的一些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条文,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立法领域的进程。如《电子签名法》, 这部2005年出台的法案有助于消除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 肯定了数据电文和电子签章的法律效力。除此之外, 还有第一个专门用于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件中提出了信用管理、电子交易、在线支付、隐私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其意义在于推动网络公正和仲裁等法律体系的建设。

四、网络购物安全监管建议

1.化虚为实。在网络购物中, 每一个商户也应该像实体店的商户一样, 拥有合法的执照。并应受到工商部门管理。实体店应该与网店相互关联, 每一个知名品牌有一个官方授权的网店, 如果遇到问题, 可以拿到实体店退换。这样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自己的权益有了保证, 也不用悬着一颗心进行购物。

2.加大管理力度。购物网站应加强自身的管理, 不要让那些“黑心商户”投机取巧, 加大力度进行管理, 打击虚假宣传和“刷单”的行为, 对“黑心商户”进行严格的处罚。在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及时为消费者提供帮助, 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让消费者在合理的情况下退货容易, 退款方便, 告别退货难, 钱货两空的现象。奖励和表扬优秀的商家, 加大奖励的力度,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使网络购物走向正规化。

3.细化立法内容。目前的立法进程明显落后于网络购物发展速度, 而且现有的立法内容过于宽泛、缺乏细节, 因此实用性不高。关于这方面的立法, 需要加快进程, 细化立法内容, 使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切实让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摘要:网络购物是当今时代下的新生产物, 相对于原来的面对面交易, 网络购物具有便捷性、多样性的优势。与此同时, 网络购物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网络购物安全监管提出建议。

监管安全 篇8

1.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监管

一是要严格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 规范注册登记制度, 严格按照入户程序和国家许可生产目录办理牌证。办证过程中必须执行“拖拉机登记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的要求, 对不按规定检验合格的农业机械不准办证上牌, 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农业机械不准办证上牌, 不属省级农机部门发布的注册范围内机型不准办证上牌, 严禁违规异地发牌发证。二是要严格按各项规定和安全技术标准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进行年检, 把好安全技术检验关, 特别是制动、方向、灯光等机械性能及擅自改变车辆技术标准的, 应责令恢复原状后予以检验。安全技术检测部门检测拖拉机必须规范程序、规范标准、规范收费, 提高检测质量, 促使技术状态达到良好。对弄虚作假的, 将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逐步推行上道路从事运输的拖拉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障制度, 各级农机部门与保险公司要联合组织实施农机安全保障工程。要坚持“低保费、高保障”的原则, 使机手投入较少的保费, 能获得较高的保障, 并为参保者提供公正、合理、快捷的理赔服务, 使机手有能力迅速恢复生产作业。而对未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或者未提供第三者责任保险凭证的农机监管部门应不予发放检验合格标志。

2.加强田间作业检查,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监理部门自成立以来经历了风雨二十载, 在监管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侧重于管理上路的拖拉机和变型运输机, 而对田间场院从事固定作业的农机具的安全管理较少, 甚至根本不过问, 也很少深入到田间去监督农田作业的机具。而在农业生产中, 农机事故所占比例很高,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较大, 致使许多家庭蒙受不幸。例如2003年全国发生农机事故12102起, 造成2312人死亡, 4973人重伤, 直接经济损失4376万元。又如某县近2年来, 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倒车时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的事故。因此, 抓好重点农机季节、重点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已刻不容缓。

道路外的农机安全监管检查仍是农机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是农机监管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化促进法”有关规定提出的具体要求。应抓农机全面监管, 切实加强农机田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实施全程监管。一是选派工作能力强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技术的监理人员组成外勤小组, 与乡镇监理员、安全员分工负责, 常年坚持。二是要文明监理, 礼貌待人, 把宣教法律、纠正违章、消除不安全因素作为第一工作要务, 对违章人员坚持教育为主, 服务在先, 克服以罚代纠, 要把起点和落脚点切实放在纠正违章和消除隐患上。三是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对漏检审机车, 驾驶员 (机手) 应就地进行补检审。对无证驾驶人员要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就近办理培训, 集中考试发证。对没有牌证的“黑车”, 要就地初检登记上户, 发牌发照。对擅自改装车辆, 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后方可作业。通过田间作业检查, 可整治“黑车”, 杜绝无证作业, 可开展补检补审, 可督促无证驾驶人员参加培训考核。田间检查可一举多得, 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实践工作上把田间检查摆在监管的“首位”, 形成制度, 精心组织, 持之以恒, 以此推进农机安全监管的全面展开。

3.大力推进农机安全村的建设

监管安全 篇9

宣传到位,坚持把农家宴监管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台、市民论坛普及农家宴管理常识;在《新沂市报》开设专版,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等内容;与移动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短信向800名农村流动厨师发送宣传食品加工流程规范及注意事项40000条;结合安全生产宣传周系列活动,指导各镇村深入开展农家宴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共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栏320处,张贴宣传标语850张,发放食品安全资料6000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了农家宴监管共治的浓厚氛围。

培训到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前往农家宴监管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邀请农家宴监管经验丰富的专家,深入到每个镇街道,以农村流动厨师为培训对象,开展农家宴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配发合格发放培训证,未取得合格证,不得从事农家宴办理活动。

制度到位,以新沂市食安办名义出台了《新沂市农家宴管理办法》、《新沂市农村流动厨师管理办法》,并制定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办法》,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贯彻执行,为农家宴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监管安全 篇10

政府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 监管体制未理顺

目前, 安监机构的管理是上下级指导关系, 每一级安监机构只对本级政府负责。近几年, 全国很多地方都大搞开发区建设, 级别也越来越高, 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专职的安全监管机构, 很多监管职能是由负责经济管理的部门兼职, 缺乏人员装备和必要的物资保障, 安全投入不足, 监管不到位, 是目前开发区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

2. 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人治大于法制

国家近些年不断出台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但实体法过多, 缺少程序法、缺少对责任追究的专项法律。安全生产法律落实不到位, 在监管检查中, 发现企业存在严重的违法现象, 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一些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 地方政府领导总是能瞒就瞒,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对安全监管机构的处罚进行干涉, 导致了该处罚的事故没有处罚, 同时导致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3. 专业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各类企业的监管需要

生产工艺不同、设备设施不同、操作规程不同、使用的生产原料不同, 这些企业需要各种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管, 光凭目前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和力量, 是无法在企业监察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安全监管机构是法律的执行机关, 不是专业的技术部门, 很多时候执法人员凭着经验来进行识别隐患, 导致很多隐患不能彻底的排查出来。目前, 大量的中小企业和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 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专业技术能力不强, 安全管理水平有限, 这类企业属于事故高发型企业, 如果政府监管机构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执法, 无法发现隐患并督促企业整改, 事故仍然无法控制和避免。

4.对安全生产事故重视不够, 未将安全生产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

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负全责, 但是往往领导们注重经济效益, 注重政绩, 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在安全生产的投入上严重不足。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引不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只有当事故发生了, 追究领导责任的时候, 才知道安全生产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时候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讲, 没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到第一位。

5.企业对监管部门的配合、自身隐患的整改认识不到位

有些企业认为, 政府监管部门来监督检查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干扰, 认为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问题自己能解决, 不希望政府部门过多的干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检查发现问题和处理, 采取对抗态度。对安全监管机构检查中发现的隐患, 企业重视不足, 难以彻底整改隐患, 只是应付监督检查。企业未与政府监管部门站在同一立场, 将所有的问题找出来解决掉, 没有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是来帮助企业解决安全问题, 避免事故的发生,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政府监管部门如何加强

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1.全面掌握本地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 有计划、分类别的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应摸清本地区的企业总数, 将企业进行分类, 区分重点监管企业和一般监管企业。将监管部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重点监管企业上, 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目前, 事故高发主要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的企业, 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大危险源;其次是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小型企业。监管的重点是对事故高发的行业和中小企业, 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 加大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力度, 开展经常性的执法监察, 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能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 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

2.借助安全生产技术中介机构和安全生产专家的力量, 弥补监管力量和技术的不足

现行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是安监部门负责综合监管, 各有关部门负责行业监管。在实际工作中, 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到位, 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为了解决在监管中存在的技术性监察的缺陷, 在招录安全监察执法人员时应注重吸收专业技术人才, 进入安全监管部门后再进行执法业务培训。监管人员最好是工业企业的某一方面的专家, 再经过相关法律和执法程序培训后, 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执法人员。在弥补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 最简便也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聘请某一方面的专家提供技术服务, 监察执法人员根据专家的意见下达整改指令, 整改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查销号。当前, 国家鼓励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政府监管部门可将辖区的企业进行分类,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招标, 通过安全技术中介定期对企业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改, 将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报安全监管机构进行督办, 一般隐患由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整改, 重大隐患由当地安全监管部门或政府挂牌督办, 确保整改到位。

3.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

这是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员工只有树立起时刻讲安全、处处想安全、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观念, 才能按照操作规程和步骤完成工作任务。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通过安全培训, 掌握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管理者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 使其具备安全管理岗位的基本素质;二是通过培训让员工 (包括特种工) 明确自己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通过安全监管机构的培训和考试, 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学会了如何进行安全管理, 如何防范和避免事故发生;员工通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培训, 明确自己应干什么、不应干什么、怎么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 特种工才能适应特殊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4. 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安全监管部门建设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在职责分工上还存在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的地方, 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相互推诿和“扯皮”, 严重影响了安全监管有序进行。各级政府部门应在法律规范分工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分工, 做到职责明确;各行业和领域都要明确专门的主管部门, 做到监管无空白、事事有人管, 以有利于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国家可改革管理体制, 专业的安全监管部门应实行垂直管理, 每一级安全监管部门对上一级政府负责, 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避免为招商引资而放弃对企业的管理。

当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在办理施工手续方面, 将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给予减免办理, 在安全设计上也未经安全监管部门的审核,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设施设备存在隐患, 整改非常困难。在对外资企业的监管上, 有的地方政府放松对企业的安全监管, 甚至一年也不到企业检查一次, 发现问题也是大化小、小化了, 只要不出事故, 就没有人重视。通过监管部门的体制改革, 可直接避免对企业监管不到位、发生事故后人为干涉事故处理、瞒报或谎报事故等现象, 使事故的处理更加客观、公正。

5.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并监督专项安全资金投入到位

近年来, 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还较薄弱, 安全投入不到位, 直接影响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一些地区的安全监管部门, 人员少、没有执法装备, 无法满足对辖区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基层安检站的建设和城市社区、农村安全办公室的建设, 都缺乏人力、物力、资金的保障, 导致这些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正常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因在全民安全教育上投入不足, 不能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很多宣传教育都是“走马观花”、做样子, 效果很差。在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培训教学上, 企业和员工的负担还很重, 政府的投入还不能让群众满意。今后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投入, 才能预防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浅析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112—01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建筑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事故多发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应该强调安全生产。本文针对建筑安全生产现状,从分析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手,提出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建筑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对策。

1当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主要问题

1.1政府部门安全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往往局限于大检查、标化验收,而现有监督机构的安全监督人员所做的大量工作本该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员应做的工作。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往往是以点带面。监督机构对大量不在现场检查时工程的安全根本无法监管。此外,近几年来安全监督机构性质一直不很明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安监机构人员的自身建设。另外,现行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仍有不完善之处,安全法规体系仍有空白,有很多问题目前很难找到明确的依据。

1.2施工安全监理方面的问题 监理单位未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监理工作停留在过去“三控二管一协调”的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上,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对建设方、施工方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对施工现场的事故隐患不及时向有关上级汇报等等,致使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消除,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1.3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施工单位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制定的制度内容不能切合实际,并且不能认真执行。安全教育制度不健全,制度内容得不到落实,不能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对管理人员的年度安全教育,对员工的日常安全教育和对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等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提高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安全知识水平的作用。甚至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施工单位对员工教育培训造假,根本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在日常管理中也未按要求开展安全检查,存在检查前无计划,检查时无具体依据,检查出的问题不能整改到位等,特别是对存在重大隐患或由于条件所限安全措施不能防护到位的分部工程未予重视。

1.4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项目部从业人员的问题 随着我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建筑施二r=行业成为该行业的主要力量,给建筑业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一方面由于企业往往迫于工期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各项措施执行的不到位,使其对农民工的安全检查、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因受到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的影响,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对建筑施工的了解甚少,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违章作业时,并不清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生产安全事故中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2建筑工程安全监管的若干对策

2.1 强化对参建责任主体单位安全行为监督

2.1.1对建设单位安全行为的监督 重点监督建设单位是否按合同按时足额支付给施工企业安全措施经费,检查其是否存在明示和暗示施工企业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防护用品、机械设备等行为;检查建设单位是否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否有压缩合理工期行为等。

2.1.2对监理单位安全行为的监督 重点监督检查监理单位是否按规定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专项施工方案情况、总监理工程师到位和履行安全监理职责情况;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下达整改通知、停工令及整改结果情况;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监理单位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2.1.3对施工单位安全行为的监督

重点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安全保证体系建立、责任制的建立及考核、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到位、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并演练、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安全措施经费的使用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专项检查验收记录、档案、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安全技术交底、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教育等安全工作的实施状况。

2.2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管 建筑事故统计表明,建筑施工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坍塌被称为建筑业五大伤亡事故。因此,在开展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活动中,应结合工程实际,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防施工坍塌、防高处坠落、防触电、防物体打击和防机械伤害等为重点内容的建筑安全专项治理。当前,还应重点开展防塔吊倒塌、防房屋拆除倒塌和开展对开发区工程、乡镇工程和私营业主建房等违章施工,以及对工程违法转包、分包等情况的专项整治,从而使安全监管工作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减少一般建筑伤亡事故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目的。

2.3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管 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和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作为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抓安全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开几次会议、发几个文件和组织几次安全检查、开几张整改通知单等表面工作上,而应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管理工作,做到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前,尤其要针对开发区、工业园区、私营业主和农民集资建房,以及房屋拆除等工程施工中安全隐患较多的实际问题,尽快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抓起,从规范业主工程发包行为和清理违规施工队伍人手,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所有工程项目实行监管覆盖,同时要尽快制定有效激励措施,以点带面,大力推动企业开展安全达标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以此推动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施工和监理企业以及建设单位来说,也要依法强化施工安全管理、监理和对工地各种危险源实行全过程监控,并重视抓好安全落实“五个落实到位”,即安全日标和责任落实到位,安全经费投入落实到位,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到位,职工教育培训落实到位,安全生产奖罚落实到位。

3结束语

监管安全 篇12

首先推进食药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完善食安委成员单位;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监管网络体系;赴苏州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调研,并配合做好多个调研督查。按序推进食品抽样检测工作开展,截止目前,金坛区共完成1098批次的抽样任务,占全年计划的49.9%,合格率为99.4%。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各类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十余项。围绕“四重一大一小”开展日常监督巡查。大力推进食品企业电子化信息监管,组织6家生产企业参加食品企业电子追溯系统培训会。完成15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企业的现场审查和14家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核过程中不合格项目的整改。输入、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动态监管共信息195条,对全区食品经营户2015年度进行了信用分类评定。

另一方面着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重大活动期间的餐饮服务安全保障。进一步完善量化餐饮分级制度,对1161家餐饮服务单位实施量化分级等级评定。稳步推进“三品一械”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受理药品零售企业审批事项41件,医疗器械备案6件,单体药店GSP认证12家。日常检查企业127家次。对1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行了GMP跟踪检查。持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宣传,以“学校食堂”“旅游景区”“大型餐饮单位”等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与1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组织基层监管人员参加市局组织的培训班,深入学习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要求。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进食品安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建立与新闻媒体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效果。

2016年下半年,金坛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按照“改革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落实监管责任”的工作思路,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深化改革

根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改进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施以现场检查为主、实验室检验为辅的监管方式,推动监管力量下沉。建立专业化的基层监管队伍,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高效监管

组织开展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用农产品流通日常监管、抽样检测,重点加强农村及校园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适时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备案及监管。

创新工作

围绕“东方盐湖城”的开园营业,做好周边餐饮市场的监管,规范仙姑村农家乐特色餐饮活动,对茅山旅游度假区内的餐饮单位进行上门业务指导,建立农村集体性聚餐备案制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工程。

强化监管

做好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加强对无菌和植入类以及重点监管品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协助开展GSP、GMP、注册核查、专项检查和飞行检查等相关认证检查;做好单体药店GSP认证和发证工作;加强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分析总结;加大“三品一械”安全性评估和药物滥用监测制度实施力度;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救治和善后的快速反应机制和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完善“三品一械”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做好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对监管人员新版GSP、GMP等法律法规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

上一篇: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下一篇:远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