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 文化先行

2024-09-29

安全监管 文化先行(精选4篇)

安全监管 文化先行 篇1

海事机关担负着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 安全管理是海事的中心工作, 海事安全文化是在海事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 切实感受到安全文化建设给内河安全监管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安全监管水平的有效途径, 已经成为全体海事人的共识。

一、海事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存、生产、生活领域中, 为保障其从事各种活动的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海事安全文化, 我认为是海事部门在日常的安全监管工作的实践中, 与其相关的管理相对人等在预防水上安全事故, 促进航运安全、有序、畅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经过长期积淀, 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哲学观, 为民服务的情感观, 让“航行更安全、让水域更清结”的目标观, “务实、廉结、高效”的服务观, “安全生产、服务社会”的综合效益的价值观。海事安全文化是水上安全监管方面的一项新举措, 是传统的海事监管与现代安全监管理念、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

二、实施海事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在内河安全监督工作中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 水上交通事故隐患依然不能杜绝。如何提高内河海事安全监管水平是海事部门一直在考虑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内河水上安全现状的思考,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实现根本的安全, 最终的出路还在于一种安全文化理念。实践已证明, 我们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管的局限, 用海事独特的无形文化产品即海事价值理念、海事精神、海事形象去塑造每一位海事人, 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安全责任意识, 才能确立安全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实现内河水上安全形势的长期稳定。

三、海事安全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安全文化是“安全”特殊性与“文化”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安全文化的监督作用, 不是其本身怎样监督, 而是在于它能唤起职工的监督意识, 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从而激发职工去监督。具体表现在, 随着安全文化的传播, 职工获得的安全文化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职工的主动监督意识会越来越强烈。

四、海事安全文化对海事管理人的巨大作用

1、建设海事安全文化是海事监管机构安全管理的需要。

现代管理科学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为管理的其它环节创造先决条件。构建安全文化, 能够增强管理上的道德含量和安全意识, 是解决所有海事人员对安全的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的有效形式;构建安全文化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 使所有人员形成一种安全思维定势, 把搞好水上安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建设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是创造最优海事管理环境的需要。

长期从事海事管理工作, 我对海事的发展了然于心。要做好海事管理工作就要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将管理向服务延伸。在政务窗口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在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时, 一张笑脸, 一句问候, 一杯水均能体现我们的人文关怀, 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另外我们还注重提高效能建设, 积极推行船舶持IC卡签证, 在办理前一次性告知或事前告知, 避免船员多跑路, 尽可能地方便船员, 提高船舶营运周转率, 从而也就创造了最优发展环境,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海事安全文化对管理相对人的深远影响

1、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要达到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保驾护航的目的, 就要运用我们的快速反应机制。只有平时多练兵, 才能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秉持这种安全管理理念, 一是继续开展渡口渡船专项整治, 不断探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基层海事处的水上巡航执法与应急动态待命功能;三是加强“四客一危”管理, 防止非法载客和碍航, 教育与处罚并举,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海事安全文化建设是管理相对人的期望。

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已成为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共同认识。在对安全效果与目标的追求上, 海事部门与管理相对人是一致的,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与秩序, 求得和谐可持续发展。

3、海事安全文化对管理相对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海事安全文化来源于日常管理与实践, 它是海事管理及相关部门根据水上安全工作的客观实际与自身要求, 经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一种带有共性的安全理念, 它符合水上安全监管的目标、方针及指导思想, 符合各方的客观需求, 让大家耳濡目染, 起着直接的与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从而影响相关人员工作观念的正确形成, 无形地教育相关人员的行为。

六、海事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施

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海事执法人员及广大管理相对人与服务对象, 大家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 与海事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安全文化素质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理念的灌输, 提高安全觉悟, 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观念。二是要加强安全技能培训, 规范安全行为, 狠抓职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性训练, 切实提高大家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广大管理相对人的教育, 充分发挥海事管理资源, 不失时机地组织船员进行各类培训, 加强指导, 力求让每个船员知法、懂法、守法, 营造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总之, 安全文化是安全航运的保障, 海事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监管的升华, 需要各级、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 需要群策群力, 广泛参与, 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宗旨, 从而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地氛围, 创造最优发展环境, 实现海事事业和谐发展。

安全监管 文化先行 篇2

当前, 企业竞争愈演愈烈,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 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追求更高的市场地位。企业只是一味盯着眼前的产量和利润, 其安全隐患一旦爆发, 将对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后果, 不但经济效益下滑, 而且还失去了社会效益, 没有社会的认可, 企业就不可能生存,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如何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是每个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现代化的企业要依靠管理机制, 更要在管理中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样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

因此, 企业制度保障是前提, 更要使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安全文化, 创建企业的安全氛围, 无形中影响企业安全管理快速上升。本文观点主要是企业要建立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同时也应该在如何形成企业安全文化上多多思考。

一、安全生产主要影响因素

安全生产就是在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过程, 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三个:人、物和环境。

(一) 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影响:人的思想精神状况决定着人的注意力能否集中, 操作技能是否正常发挥和运用, 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人的健康状况的影响:人的健康状况指心脏病、高血压等危险疾病等情况, 除有思想精神状况的影响外, 还可以直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 物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这里的物主要指机器设备、工具、工作场所、生产的原材料等。

机械设备的影响:一是设计, 安装上的缺陷, 需要使用者釆取弥补, 修正和调整;二是陈旧、老化和破损, 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三是人的违规操作和超负荷运行。

其他方面还包括厂房的好坏、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 原材料、产品的摆放及管理等。

(三) 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噪音、通风釆光、气温、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物体、放射源、工作时间、天气状况等因素, 都可以危害身体健康, 诱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如何通过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方法提升安全管理

要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方针, 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 增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权威性, 强化整体监督实力, 开展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健全各项安全机制。

(一) 健全组织机构, 构建监管网络:

企业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 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部署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并建立直线责任管理, , 一级对一级负责, 层层抓落实, 覆盖全面的监管网络。

(二) 建立、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重点在抓制度的落实, 要持之以恒, 不能断断续续、有始无终, 要严肃认真。不能讲人情、讲关系。

(三) 完善安全措施

安全设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 因此, 要加大安全投入, 创造安全的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要在保证安全措施落实的“三同时”原则。

(四) 实施科学的现场管理

一是在现场物件物件管理:原材料、废料、成品和半成品要整齐美观摆放, 有序搬运, 保证通道畅通, 避免伤及员工。二是要充分考虑现场的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作业场所通风釆光、噪音、火源、温度和恶劣环境等因素。

(五) 建立责任制的落实

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 一手抓责任落实, 强化责任制的落实。“管生产就要管安全”, 主管安全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建立健全各级安全领导组织机构, 将责任细化, 落实到每个人。

(六) 加强应急管理

1、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就是提前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 编制应急预案要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 要注重预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水平。

2、适时组织演练, 确保预案顺利实施。

预案编制后, 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演练, 通过演练发现问题, 完善预案;通过演练提高预案的实施能力。

三、如何将安全管理形成安全文化, 促进管理提升

(一) 加强有感领导, 发挥领导对安全的驱动力

始终把发挥“领导”作用作为安全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根本的推动力。如何让员工“听到”领导强调安全, “看到”领导实践安全, “感受到”领导重视安全,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条基础工作。注重培养领导安全感召力和表率作用, 一是开展覆盖全体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二是大力推广“有感领导”展示手段, 制订领导干部安全工作计划, 从上到下形成重视安全工作、学习安全技能、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 从思想上强化和培养员工自我安全意识

加强对员工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引导, 逐步形成一种“人人懂安全, 人人会安全, 人人要安全”的自我安全意识。一是抓好警示教育, 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 如班组、个人因缺乏自我安全造成事故, 通过板报、电视、报纸等宣传载体, 让员工从思想上有一个警示。二是抓好典型教育。选择在自我安全上正反两方面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工作”, 让他们讲自己的经验、教训, 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 从业务能力上提高员工的安全综合素质

实现员工的自我安全, 不仅从思想上提高, 还要从业务上提高能力。一是抓好日常培训。利用班前会和周安全活动, 加强安全业务技能学习, 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应对现场危险因素, 熟练掌握危险辨识控制对策。二是抓好对员工定期培训, 实行建立考核机制, 提高培训质量。三是抓好技能竞赛活动。要运用好技能竞赛这一有效载体, 通过广泛发动、物质激励等手段, 提高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参与能力。

(四) 以属地管理推行全面管理的理念

安全工作实现全面提高, 就要权衡各个方面的管理, 其中要作业人员掌握提高岗位技能、质量意识、设备常识等各个方面, 几个方面的提高就是安全管理的提高。

(五)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面对事故经验教训, 要举一反三, 切实加強整改, 进一步完善安全设施, 强化安全措施, 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针对其它单位的事故更要引以为戒, 避免重蹈覆辙, 重演悲剧。

结论:

总之, 安全文化是一个企业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思维方式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主要体现在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为核心, 注重人的自省。特别是安全理念的作用, 更加强调的是思想观念的渗透和企业成员文化感染的作用。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保护人的健康, 珍惜人的生命, 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

培养员工的自我安全意识,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做到齐抓共管, 需要各个部门、多种形式、方方面面的工作共同来完成。既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 也要有行政处罚手段作辅助, 两者缺一不可。它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需要每一名员工家属的广泛参与,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起全体员工的自我安全意识, 形成安全生产坚不可摧的防线。安全管理在以制度为保障的基础上, 要逐步形成安全文化。运用这种软的管理, 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 用安全文化把企业浇灌成一个大的染缸, 无形中让你融入其中。

摘要:本文以企业安全管理为背景, 提出了现代企业应当如何提高安全管理, 建立长效安全机制。其中重点阐述了企业安全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安全机制, 同时, 也要从长远思考, 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建立企业安全文化, 引导企业安全管理的逐步提升。

关键词:安全文化,企业,有感领导

参考文献

[1]邵晓莉.论企业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科学之友, 2012 (6) :1000-8136.

[2]郑晓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手册》.中国商业, 2012 (6) :9787504476722

企业转型文化先行 篇3

2012年, 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等十几个部委组成调研组到开滦集团进行调研。调研报告评价说:“开滦集团创造了国有大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经验,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新路子, 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鲜活案例。”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企业转型, 文化先行”。

一、构筑变革文化, 提供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持力。

为了改变130多年形成的“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 推进开滦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们积极引导员工解放思想, 构筑变革文化, 转变发展思路。经过全员的不懈努力, 逐步形成了具有开滦特色的六大转型模式:一是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战略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发展战略;二是从以产量增长为导向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向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三是从着眼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转向融入区域经济的城企互动发展模式;四是从单区域挖潜型发展模式转向以总部经济为基础的多区域发展模式;五是从封闭式整合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横向战略合作发展模式;六是从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转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二、突出主体文化, 提供企业转型发展的控制力。

随着发展战略的推进, 开滦形成了多区域、多产业、多种组织形式的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主体文化统领、多种文化融合, 我们一是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铸魂、立道、固本、塑型、聚力, 即:铸企业“特别能战斗”精神之魂, 立科学发展经营之道, 固精细管理基础之本, 塑国有大企业公众品牌之形, 聚全员攻坚克难之力。二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在主体文化大框架下, 推进子公司建设个性文化、特色文化、创新文化, 形成“主干突出、枝繁叶茂”的多元文化体系, 较好地实现了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完善制度文化, 提供企业转型发展的执行力。

强大的执行力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稳固基石。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持续推进企业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营造高效执行的文化氛围;二是强化目标和责任的落实;三是正激励与负激励并重, 奖优罚劣。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的执行力, 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思想和制度保证。

四、打造创新文化, 提供企业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影视先行 篇4

从传统媒体的角度讲, 报刊、广播、电视是不是都有点不行了, 现在只是网络的天下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不是这样, 影视这种东西, 其实原来重庆卫视也很辉煌, 曾经做到过全国卫视的前五, 这样的一个名次。例如, 《雾都夜话》, 这个栏目看起来非常带劲, 早年的《傻儿司长》也很有影响。影视作品的传播能力非常强、经济效益非常好。例如, 湖南卫视从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 江苏卫视的一档《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一年收入20多亿, 现在已经超越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模式了。这两年才起来的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 一档节目年广告收入10多亿, 估计还处在上升的势头。如果要做一个比较的话, 要多来旅游才能有十几亿、二十亿。如果从经济的价值来看, 影视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而且这种传播能力, 借助广播、借助电视、借助报刊, 特别是借助网络, 进行一种综合性、立体性、全方位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于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塑造、影响力的提升的传播, 远远超过了固态旅游地文化旅游项目的传播能力。

所以从文化产业这个角度来讲,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影视要先行。但是重庆好像影视相对薄弱一点, 没有电影制片厂, 电视现在还在调整期。所以影视这块要从政策、从资金的投入这方面加大力度。说到重庆的文化, 比较多的是红岩文化、红色文化。其实对于重庆这个城市的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原来都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开发利用、宣传、传播比较多, 其实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文化没有利用, 一个就是抗战的文化。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一直是宣传共产党在抗日, 现在史学界, 包括中央高层已经全面肯定了国民党的部队是抗战的正面战场、主战场, 而抗战的司令部、指挥中心在重庆。当然与抗战相关的还有一个陪都, 陪都文化。在史学界对于国民党的这种研究, 包括对蒋介石的研究, 现在都在开展。但是在重庆感觉到无论是对我们的抗战文化, 还是对我们的陪都文化, 这两个文化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在学术层面的研究, 还是在开发利用, 包括影视的这种开发利用, 就是利用素材来制作一些影视作品, 包括传媒对有关研究成果的介绍, 最近陆续有了一些, 但力度还远远不够。

90年代中期, 很多外国友人并不知道成都, 更多的介绍是熊猫的故乡。但是提到重庆, 外国友人他知道, 是抗战的陪都。当然在重庆直辖以前成都是省会可能有一些优势, 但是在国际的影响来说, 重庆国际化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过成都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于抗战文化的宣传不够、研究不够, 陪都文化的研究、传播不够, 所以重庆这方面的城市形象, 特别是文化底蕴的发掘还远远不够。如果对这方面的进行加强, 可能会比较快地提升重庆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明年就是抗战胜利70周年, 对于宣传的时机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这方面首先是报刊, 传媒对于抗战内容的宣传报道, 通过一些大手笔的策划, 投入制作一些有关于抗战、关于陪都, 以重庆为中心的这样一些题材。

上一篇: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下一篇:变频器直流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