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监管技术(精选12篇)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1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从毒瓜子、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到毒豇豆、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民众消费信心,也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针对食品安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然而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关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 信息时代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
1.1 供应链环节监管控制难,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难
食品安全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及市场繁殖,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越来越多,越来越远。企业由于自身短期利益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难以自律,政府监督主体人员力量有限,监管所需要的信息收集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3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原料质量信息收集困难;另一方面生产环节质量监管信息采集困难;第三方面是食品在流通领域由于销售网点、途径分散,问题食品定位与流向信息收集困难。政府和企业之间供应链环节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沟通难。
1.2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多部门协作参与效能有限
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整体上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商、质检、农牧、食药、卫生、税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对食品执行安全检测、监管与处罚等职能。各部门独立与合作并存,共同加强在食品安全链环节中的监管力量。但在现实操作中职能交叉、边界难定,信息不通、利益纠缠,协调互动难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和盲区不可避免,全程无缝隙监管难以实现。
1.3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存在漏洞,安全问题犯罪成本较低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进行了规定,但这些法规体制缺乏必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名目繁多但互不统一的安全标准给无良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可乘之机。即使企业犯罪受罚,由于处罚力度相对于非法获益偏弱,加之企业信用信息与审批系统不统一,食品生产企业仍然得不到根本的约束。
1.4 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受限,难以发挥监管主体作用
市民、媒体、消协、第三方评估都是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力量,为非行政力量监管的主体。尤其是作为终端消费者的市民力量是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最终受益者,理应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主体。但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力量由于所处的地位、信息掌握及途径等限制,不能充分有效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致使举报难、成本高、反馈慢的尴尬局面一再出现。
1.5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系统不完善,监管应急响应能力弱
2009年6月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附则中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作了基本规定,规定了风险信息的收集和上报职能。2010年初我国通过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进行了法律界定与约束。国务院制订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食品安全事故中卫生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能义务。但我国食品安全评估监测基础薄弱,缺乏统一有效的信息处理平台,对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欠缺。一旦出现安全事件,监管应急响应能力较弱。
2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途径
2.1 利用物联网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时跟踪、汇报食品安全信息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从食品生产源头,生产加工、产品流通、销售到最终顾客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收集和汇报信息。物联网通过视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确保每个环节经过严格食品安全检测后到达消费者。物联网可以有效帮助政府更好地监管食品供应链信息。
2.2 设立互联网联合监管平台,成立虚拟监管组织
针对多部门联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现象,设计由统一机构领导下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互联网联合监管平台,各监管行政单位组成在平台中以虚拟组织身份出现。各虚拟组织用户担当相应的角色和行使权限。在虚拟用户组织数据库中设计各用户的职责与权限属性,设计用户间的协作关系属性,保证各虚拟用户系统中行政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监管推脱和职能冲突。
2.3 科学设计食品安全信息监管流程以提高监管效率
既要确保现实监管部门各司其职、行使监管职能,又要保证部门协作、共同开展监管工作,食品安全信息监管统一平台的流程设计相当重要。在平台中根据统一领导部署,将明确后的部门监管业务流程科学标准化。应用信息系统设计的技术特点能够杜绝职能重复和信息冗余。而且标准流程在网络平台中的实现排除了办事流程的人为干扰,督促各职能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履行好在监管环节中的责任。
2.4 将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数据库接口国家法规数据库
国内外学者在完善企业诚信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诚信指标体系包含了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较为完整。但政府当前可用的诚信数据库的实现还有待推进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应作为企业诚信数据库子集,反应能映出企业产品质量情况、年检情况、奖惩情况、责任主体等信息。将食品安全数据库接口国家法律规定数据库,做到信息同步。在与数据库的互通中能够做到监管可度量,违规必罚,企业质量责任意识得到增强,人为干预导致的处罚逃避和不当将得到有效约束。
2.5 公开网络,方便全民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供需
政府具有向公众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的义务,同时公众享有举证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利。公开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发布食品安全和监管信息,让公民了解食品问题处理流程及诉诸途径;还可以提供平台给民众及时反映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意见。紧急重要的信息还可以集成进入食品安全监管处理流程,直接解决了公众与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信息共享和互通问题,使监管事务处理更及时、高效。
3 结束语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多元主体及多方面软硬件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对各类业务信息进行高效处理的主要手段,合理地设计和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将能够极大地助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核心还是作为监管主体的人。监管主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监管体系加以完善,改进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和提高监管技术才是充分发挥监管效能的总体途径。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新的变化。文章首先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一系列新型挑战进行了分析, 然后, 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可运行的食品安全监管途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侯春生, 夏宁.RFID技术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3) .
[2]周天荣.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 2010, 11.
[3]曹存正.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J].区域经济, 2007, 12.
[4]张金.关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江苏预防医学, 2010, 11.
[5]毛振宾.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及发展趋势[J].中国家禽, 2009 (31) .
[6]胡国瑞, 张志强, 文连奎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 (22) .
[7]王海萍.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管[J].社会科学家, 2010, 9.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2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及身体健康,敦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本制度,旨在控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条件及产品的质量安全。
1、针对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28类食品品种,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生产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方可从事食品的生产。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销售无证食品。
2、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要求在证书有效期内,每满1年前的1个月内向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情况的报告。如企业在正常生产中使用新的食品添加剂,应当在使用该添加剂的10日内,向我技术监督局进行添加剂备案修改或增项,若企业在一年内未使用新的食品添加剂,则每年向我技术监督局重新备案一次。
3、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要求,对企业生产加工情况实行生产台帐制度,进行备案管理,包括企业正常生产的原材料、添加剂、生产关键控制点、产品出厂检验、不合格品处理、成品入库及出库及销售等台帐。
4、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制度。根据敦化市食品
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状况等因素确定企业质量安全A、B、C、D四个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5、对企业进行动态巡查,巡查频次则按产品类别和企业级别确定,例如:A类企业一年巡查一次,C类企业则一年巡查四次。每次巡查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加工环境,企业的日常监管制度,企业产品的出厂检验及产品的抽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照企业在我局的备案情况核实企业正常生产时所使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情况。
6、根据企业的级别及上一的监督检查情况,不定期的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检验结果将一并附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档案内,作为企业本的等级评定标准。
7、对于纳入小作坊监管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一季度一巡查的主要监管方式,配合辖区内的食品协管员开展不定期的监督抽查,并按照监管、抽查的实际情况填写生产加工小作坊日常巡查记录。
8、针对生产加工小作坊严格按照小作坊管理制度进行监管,严格限定其产品的销售范围,完善其原材料、添加剂及产品销售的台帐制度,并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及使用添加剂安全承诺书。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3
【关键词】 区块链;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
0 引 言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国际散装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简称《IBC规则》)的定义,散装液体化学品船是指建造或改建成用于散装运输《IBC规则》内第17和第18章所列液体货物的货船,其中散装是指不加任何中间形式的围栏,直接灌装到船体结构部分的液货舱或者灌装到永久性固定在船上的液舱内;液体指温度为37.8℃,其蒸汽压力不超过280 MPa绝对压力的液体。因《IBC规则》内第17和第18章所列液体货物中的相当部分具有危险特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无法估量;因此,加强海上散装液体化学品(简称“散化品”)运输的安全监管历来是业内非常重要的课题。
1 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
从安全评价体系角度分析,目前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模式有两种:
(1)强制性安全监管 由IMO牵头制定公约,各国政府签署公约后由各国主管机构实施公约的标准和要求。这类安全监管具有行政机构背景,而且制订的标准多为强制性标准。安全监管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运输危险品的船舶,表现为港口国监督(PSC)、船旗国监督(FSC)等;另一方面是针对运输危险品的船舶运营公司,表现为《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ISM规则》)检查等,强制性安全监管的标准基本上适用于各类所有船型和航运公司。[1]
(2)行业性安全监管 由石油公司国际海事论坛(OCIMF)、欧洲化学品分销协会(CDI)等国际行业组织牵头和实施,监管评价标准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船舶的来自OCIMF的船舶检查报告OCIMF-SIRE(Ship Inspection Report)检查和来自CDI的船舶检查报告CDI-SIR(Ship Inspection Report)检查;另一方面是涉及船公司整体运营的液货船管理和自我评价体系(TMSA)。此类体系更多地考虑危险品运输的特点,多数安全评价标准高于IMO的标准。
当前,监管中发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作业记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录不完整、无法追溯的情况;部分发展中国家主管机关安全监管执法水平低,船舶所有人在不同国家接受法定检查缺少正当反馈申诉渠道。从长远看,这些细小问题都是安全隐患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终将酿成重大事故。
从上述安全制度,特别是代表业内最高标准的OCIMF-SIRE、CDI-SIR、TMSA的内容中可以发现,在液货船安全监管领域有一条被较为广泛认可的安全理念,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应遵循的“能留记录的尽量留记录,能详细化记录的尽量详细化记录,能公开的记录尽量公开”原则,该理念代表了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个海上散化品运输市场看,安全监管未能全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该理念。
为探索未来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模式,有学者将安全理念进一步引申出组织内部规则书面化、规则执行记录化、记录执行规范详尽化、记录和反馈公开可追溯化、各组织运转透明化和组织间交流畅通化记录化等6个安全管理原则。
在理想状态下,对以上6个原则的执行可形成一个体系文件“开放安全文档(OSD)”,如同《ISM规则》检查和TMSA检查要求的体系文件一样,该体系文件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可有效促进整个海上散化品运输的安全管理水平。
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方法
与《ISM规则》检查和TMSA检查涉及的体系文件本质不同的是,OSD是一个难以确定中心的体系,安全监管方必须公开数据,在监管他人的同时也被监管,在由谁统一维护数据、由谁统一托管存储数据的环节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此,长期以来,OSD仅仅在学界有所讨论,被当作未来业内的某种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区块链(Block Chain)”的前沿技术。该技术最早被用作比特币的底层架构,它在实现数据管理的去中心化的同时,在高安全性的技术框架下可实现对人工流程的透明化、自动化改造,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Byzantine Failures)”中提到的信任难题――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为“信任机器”。
目前国内关于区块链技术概念的描述有很多,可总结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可信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通过哈希算法产生数据块(Block),在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后,数据块被链接到下一个数据块,由此形成一个数据链条[2],技术原理见图1。
图1 区块链技术原理
美国学者梅兰妮€匪雇騕3]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总账,其数据库由所有网络节点共享,由所有具有网络登录权限的网民监管,且与传统数据库不同,没有哪个单独登陆者具有管理员权限”。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应用于审计、医疗数据记录、供应链管理、投票、契约管理、公共管理、公证服务、金融服务等多种系统,并受到风险投资的热捧。Bloomberg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全球区块链相关公司已获得投融资4.4亿美元。
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或者其采用的算法证明机制引入安全监管领域,可以建成一个完全透明、无主、分散的共享平台和系统。事实上,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安全监管领域的可行性已被初步验证:知名的区块链服务商Factom已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包括美国港区在内的口岸过境数据进行整合,供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各州政府在内的相关监管机构使用。该项目旨在打破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经调研Factom后了解到,区块链技术对实现前文所述OSD体系设想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区块链在技术层面上提供了一套安全的去中心化公共账簿,在公共账簿上实现海上运输安全监管设计是完全可行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及OSD原则对应关系见图2。
图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及与OSD原则对应关系
3 对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建议
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网络基础协议和信用范式的颠覆性技术,在信息时代创造新的应用价值。[4]
对于在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应从小处着手,分阶段实现;不宜从初期就用来代替已有的《ISM规则》或TMSA体系,而应从某个单一环节上开展技术试点,集中体现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可设计一套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共管-背书”系统,以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为切入点实现化学品生产厂家、码头装卸货操作岗、船舶所有人货物操作岗、海事局PSC检察官、行业协会监管者等相关方共同参与、共同记录、交叉评价、交叉监管、相互促进的安全监管体系。
4 结 语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海上散化品运输乃至整个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都有启发意义[5],虽然还不太可能在短期内代替《ISM规则》或TMSA体系,但从长远看,该技术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可以预见,未来引入该技术的海上散化品运输安全监管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姚文兵,洪汇勇.我国液化气运输市场发展趋势及安全监管应对措施[J].交通科技,2009(4):162-164.
[2] 胡志武,文旭鹏,王胜正.非现场海事监管模式[J].航海技术,2015(4):72-75.
[3] 梅兰妮€匪雇颍榱川D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4] 孙杰贤.准备“颠覆一切”的区块链[J].中国信息化,2016(4):64-66.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4
作为亚太地区消费水平最高的国际旅游城市,香港的农产品进口数量十分巨大。2014-2015渔农自然护理署年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香港进口蔬菜占蔬菜总消费量98.1%,进口生猪数量约占生猪总消费量93.9%,进口淡水鱼约占总消费量97.5%。近年来,香港的食品质量安全情况总体良好,并未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其中经广东检疫检疫局监管的供港食品连续19年供港食品顺畅足量供应,未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以上数据表明,香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在内地农产品、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香港的农产品安全保障措施值得大陆借鉴。
广东在供港农产品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第一,广东是港澳地区鲜活农产品和食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香港市场中的内地供应食品70%来自广东。仅蔬菜一项,每天就有1600吨、100多个品种经检验检疫后送到香港。另外,香港猪禽及水产品三分之一由广东惠州供应。可见,粤港两地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第二,在供港农产品流通中,广东承担了输港农产品最主要的检验检疫任务。显然,广东供港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对于确保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极为重要。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的范围广、主体多、层次复杂,需要相关的技术体系予以保障,以提升农产品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打消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顾虑,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从源头提升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拟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粤港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监管技术展开研究。一方面,力求丰富农产品流通模式与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方面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提高广东供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也为大陆的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提供经验借鉴。
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发展,企业经营方式也随之改良,Alvarado[1],Christopher[2]和Porter[3]等学者的研究使供应链这一概念得到广泛关注。供应链以其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协调合作的生产方式和满足顾客个性化的要求等得到了实业界广泛应用。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也受到广泛关注。张学志等[4]指出,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及流通过程中,由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所有节点企业形成的网络结构。Van der Vorst et al.[5]认为,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区域性、鲜活性、食用安全性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求更高,其中提高新鲜度和保障安全性成为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战略目标。黄祖辉等[6]认为,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包括:保证生鲜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流动;保证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品质的稳定或提升;保证向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多样性食品;降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控制逆向物流的生成率,全面节省成本等。然而,周应恒等[7]指出,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各环节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文晓巍等[8]的研究表明,供应链不同环节食品安全危害程度差异显著,农产品初加工、食品深加工、销售/餐饮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深加工是危害程度最大的环节。
学者们在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有学者提出对牛肉、猪肉等农产品的标签管理[9]。李琳,范体军[10]研究RFID技术的供应链应用问题,并建立了两阶段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模型。另外,在众多技术手段中,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被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领域[11,12,13,14]。
虽然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已逐步得到关注,但是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另外,针对供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相对稀疏,仅有李显戈等[15]分析了供港蔬菜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而专门从农产品供应链角度来研究其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成果还相对匮乏。除此之外,针对粤供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的研究系统性不足,较为分散。因此,对供港农产品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流通模式和监管技术开展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农产品供应链理论,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粤港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安全现状
2.1 香港农产品供给来源
香港地处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濒临南中国海,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在全球贸易经济体系中排名第9,以服务业为主,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内地。
香港地域狭小,受环境限制,自然资源匮乏,基本不发展农业,其日常所需食品,尤其是农产品,主要依靠外地,特别是中国内地进口。同时,由于地理、人口等因素,广东与香港之间的合作相当紧密。广东是供港食品的主要来源地,占整个港澳市场70%以上的份额。广东检验检疫局辖区供港鲜奶占全国的100%,冰鲜猪肉、禽肉各占80%,冰鲜水产品占75%,蔬菜占50%以上。供港食品数量较大、品种丰富。
2.2 供港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判断
供港农产品质量整体良好,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高。具体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1)香港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品安全中心每月定期更新《食品安全卫生报告》,市民能够适时地获取最新的食品安全资讯。一项最新香港食品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3月在抽检的约10800多个不同类别的食品样本中(肉类占家禽及其制品占5.6%、奶类制品及冰冻甜点占5.6%、水产品进其制品占12.0%、谷类及其制品占6.5%、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占27.8%、其他类型占42.6%),通过微生物、化学及辐射水平测试,得到的结果是不合格样本有7个,占总体0.1%,整体测试合格率为99.9%。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以上数据说明,香港的食品安全卫生情况良好,保障了香港居民的饮食健康。
(2)食品安全事件较少
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的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除了72500个就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而抽取作辐射检测的日本进口食品样本外,共检测约64300个食物样本,整体合格率为99.7%,显示出食物安全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就不合格样本而言,大部分超标或违规情况并不严重,对普遍市民的健康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个别被检测出有问题的食品,中心已采取迅速及有效的风险管理行动,以保障市民健康。
本文对2010-2015年的消费预警进行了分析,整理如下表2所示,其中2013年食品安全消费预警仅有10件,而其中没有属于内地的产品。另外,经深圳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的供港食品农产品,多年来从未发生安全卫生质量事故。可见,供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还是相对较少的。
3 粤港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与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2012年,时任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表示,广东供港食品安全率达99.999%,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如此高的食品安全率,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粤港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对质量的严格把控,制度的不断优化,组织高度保障和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3.1 粤港农产品供应链结构
粤港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如图1所示。粤港农产品全部来自种养殖基地,生产环节监管严密,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基地生产的农产品经由加工配送中心处理后运往深圳出入境关口过关检验;检验合格后,部分进入香港农产品批发市场,再流入零售端,部分直接进入香港的酒楼、饭店、超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采用全过程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保障了质量安全信息的记录、信息的溯源。另外,在农田到关口这段过程中,大陆极其重视其监管措施,采取无缝监管,全过程长效监管机制。
3.2 粤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与措施
(1)基于备案基地的生产监管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共有122家专供港或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70家广东局辖区供港澳水生动物注册养殖/中转场,86家供港澳活猪注册饲养场、2家供港澳活牛注册饲养场和23家供港澳活禽注册饲养场。在源头企业筛选上,绝大部分供港商品采用“出口配额分配”,即由在港央企内地购买、赴港销售;供港蔬菜也必须出自国家质检总局和香港方面认可的供港蔬菜备案基地。此类供港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卫生注册登记,获得卫生注册或登记证后才有资格报检出口食品;对已通过卫生注册登记的企业,检验检疫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派员下厂监督检查,达不到供港食品生产卫生要求的取消出口资格;注册登记企业报检出口的产品,必须经过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供港,源头企业上的严格监控,有利于供港食品安全的进一步落实。在日常的监管过程中,检验检疫局按照企业生产规模、质控水平、产品种类等对生产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实施分类管理,并根据掌握的食品安全风险,对企业进行针对性的突击检查,有效杜绝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入香港市场。
(2)流通环节的统一配送
在供港食品的流通环节上,一般是由供港食品企业或者第三方(如顺德国通物流城)进行统一配送。统一的配送中心有助于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有效地防止二次污染。阳江佰欣贸易有限公司一方面与渔船签订供货协议,大量收购鲜活海捕产品,保证稳定足量的货源;另一方面投资150多万购置了粤港两地牌照车辆,在车辆上改装了适合活鲜运输的水槽、制冷和打氧等设备,将阳江的鲜活海鲜快速运到香港。另外,国通中转中心对水产品采用全密封冷柜运送,直达香港的鱼产品批发市场才能开封,从养殖场到港澳市民餐桌的过程中实行无缝隙监管,从而保证其到港后的质量。
(3)不断创新的农产品食品技术
高新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原有的经济结构及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的关键点之一正是高新技术。在粤供港农产品供应链的上,高新技术在生产与质量控制、检测、运输、可追溯体系的运用使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
在生产与质量安全控制上,惠州景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投资3条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朗斯全自动吹瓶灌装生产线,实现全程密闭灌装,为供港饮用纯净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证。2008年,广东全面启动了供港活猪电子耳标标识管理的实际运行,开创了将射频识别技术用于食用动物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的先例。而惠州、东莞供港冰鲜禽肉加工厂采用严格的卫生质量体系和HACCP体系,在惠州检验检疫局的帮助下,以HACCP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各个加工环节的卫生质量监控。
在检测技术上,中山市检验检疫局对供港活鱼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新型模式,将鱼苗、饲料、用药、水质监测等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验室、远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监测等一应俱全,可对鱼类苗种来源、渔药使用、饲料质量等实施全程跟踪监控。每批塘鱼在出口前,均须提前7天开始检验,检验项目多达32项。另外,东升集团公司对供港蔬菜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斥资100万元从美国购买农残检测设备,对十几万种农药成分实时监控。2008年建立电脑监控体系,通过设立在总部管控室的电子屏幕就可以实时监控到基地的育苗、种植、施肥、加工等状况。
在运输技术上,2007年,广东顺德供港澳农产品中转处理中心设计制造了密封的专用不锈钢运输柜,采用低温、施放液态氧的高密度方式运输活鱼,提高运输密度,降低成本,并使塘鱼品质有了进一步提升。
在可追溯的全程监管技术上,广东检验检疫供港溯源系统使供港澳农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记录在案”。每一份供港农产品独立包装,并标有追溯信息,可追溯源头,包括来源的备案注册的企业、栏舍都可查找,确保质量信息完整。其中,可追溯的信息可包括:何时种植/养殖,何时采收/屠宰,期间施肥次数、施肥量、肥料名称,甚至包括采收后运输车辆、司机等信息一览无遗。2011年,为港提供活鱼的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引进了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系统平台,打破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通过终端系统直接输入电脑,在上市之前打上二维码标签,消费者扫描一下二维码便可了解这条鱼的产地、产出时间、饲养过程等相关信息。这一技术获得了2011年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多地联动的检验检疫
深圳检验检疫局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落实生产企业备案,通过备案审查供港食品生产企业布局设计和卫生质量控制体系,把好供港食品市场准入关。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与广东、深圳、珠海检验检疫局建立了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管理例会制度,对供港食品的安全状况再协同进行相关检测。根据质检总局和香港食环署之间的协议,每年香港食环署都会派出官员到内地对供港动物注册场进行巡查评估。双方还通过“五地会议”、联络员制度、技术交流机制等加强互动和联系。2016年4月27-28日,香港食环署官员对湛江辖区徐闻县广垦海鸥畜牧有限公司南华猪场和遂溪县洋青南方生态畜牧养殖场进行了实地考察,重点对饲料、添加剂及饲养用水管理;疫病防治、疫苗、药品及动物促生长剂管理;养殖场日常卫生管理等进行了详细检查。
(5)组织、制度和技术的多维保障
从组织方面而言,各级政府对供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极为重视。如深圳检验检疫局成立了局领导挂帅、有关业务处和口岸局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各项检验检疫监管内容,形成了符合深圳口岸实际的规范性操作文件和业务指导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从制度方面而言,面向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提高物流效率,缩短流通时间等机制,为供港农产品提供了强大的保障。鲜活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大,流通效率不高,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降低损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供应链企业的相关策略及相应收益的变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关部门的区域通关一体化管理举措,促使阳江鲜活海鲜得以一边装车一边在检验检疫部门报检,获得《动物卫生证书》并加施检验检疫封识后,直接到深圳文锦渡口岸接受海关和香港食环署的查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香港市场,提高鲜活海鲜的存活率,保证香港市民可以吃到安全、新鲜的海鲜产品。
(6)较为完备的重点时段监管及应急保障措施
完备的基地备案、疫情防控等机制,为供港农产品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完善的基地备案制度,保证了供港食品的可追溯性。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经建立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机制、进出口食品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对农兽药残留的监控检测,并为重点口岸配置了动物防疫消毒车,在各分支局设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一旦发现疫情就及时启用应急储备物资,保障香港物资供应。针对禽流感在冬春两季容易爆发的问题,2016年春节期间,广东检验检疫局专门针对农兽药的使用,在春节前对辖区内所有的种植和养殖基地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加大禽流感免疫防疫等防控力度,要求禽类在出口前5天实施隔离检疫,并对出口栏实施抽样检测禽流感抗体和病毒,检测合格方可出口等等。春节期间,检验检疫部门还进一步加强对备案种植养殖场的环境监测和调查,加强对供港澳食品农产品的检测监控,加大抽样检测频率和增加抽样检测项目,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等。另外,为在春节期间保障供港农产品食品的稳定、足量攻击,广东检验检疫局还开设绿色通道,加派人员、增设查验窗口、实施“专人专岗”,实时关注企业的动态出货信息,加快报检和口岸通关速度,24小时全天候预约报检,确保通关“零滞留”。
4 结论与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供港农产品备案基地的严格生产监管,流通环节的统一配送,不断创新的农产品监管技术,可追溯的全程信息监管,多地联动的检验检疫,组织、制度和技术的多维保障等造就了广东供港农产品品的高质量。显然,粤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技术的模式是极为有效的,但内地不能照搬这种模式,只能从中借鉴。
首先,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港澳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保障粤港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对于维护香港人民的健康安全,乃至于香港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关键意义。
其次,香港经济高度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且牛宝俊等[16]研究指出,香港人的生活习惯使鲜活食品往往比冷冻食品价格高,需求比例大。因此粤港农产品价格虽高,但利润空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粤港农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然而,由于内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和需求总量大而多元;加之我国大多数地方正处于从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向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变的过程,农产品流通系统参与个体多,中间环节繁复;以及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法制化进程较慢,溯源机制、惩罚机制尚在建设中等多种原因,共同促成内地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情况复杂、难度大的现象。由此可知,简单复制粤港农产品供应与安全监管技术模式,是不科学的。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5
2010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2010年,双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省局、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省局提出的“质量监督工作要点”为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继续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查办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职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职责到位和工作到位,切实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充分发挥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职能,不断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局面,使全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在总体上有了明显的好转,有效推动了全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2010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实际,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继续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部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四查、四建、四落实”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工作水平,进一步落实监管工作责任,并以质量提升活动为抓手,把整治规范和发展提高结合起来,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保障双鸭山地区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依照食品许可证申请程序,严把食品生产许可的受理、审查,增加获证前企业的现场抽查比例;实行审查组长考核制度,严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条件审查关,对不符合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条件的,一律-1-
不受理、不审核,同时严格审证后的监管工作,对食品安全
监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提高其分析、解决食品安全监
管基本问题的能力;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及获证食品生产企业
互查工作。
(二)加强对食品生产小作坊进行检查。
2010年,我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
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
2009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果。到目前止,全市共有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获证率
%;478 家符合条件的小作坊 100 %签订承诺书,并
建立了原料进货、投料和销售台帐。经过今年的深入整治,全市的食品生产小作坊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其产品质量有了
进一步的保证。
1、增加巡查力度,严密监管小作坊生产。认真做好普
查建档工作,加强对小作坊的巡查力度,督促小作坊建立和
健全原辅料进货记录、投料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指导其填
写相关表格,进一步完善、规范记录等,重点规范小作坊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提高小作坊生产管理水平。严格实施出
厂检验,督促没有自检能力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委托有资
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强化公开承诺,要求符合条件的食品生产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向社会公开承
诺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断提高产品质
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并在规定区域内销售。
2、严格执法,重拳打击。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加大对小作坊的执法力度,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和生产加工集中区域为重点,对突出的重点产品,组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小作坊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取缔无证无照生产食品和生产伪劣食品的小作坊,规范了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行为,提高其产品质量水平。
3、加强指导,上门服务。我局对小作坊的监管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帮扶。在查处和打击小作坊违法生产行为的同时,免费提供上门服务,帮助小作坊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对证照不齐且条件较差的小作坊,劝退或限期退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要求其自行拆除生产设备、改变生产场所用途、清除生产原料,并注销证照中食品生产加工许可范围,;对证照不齐且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采取上门指导、免费提供服务等办法,帮扶其规范经营和发展生产。
(三)加大食品添加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一是检查企业是否漏报、瞒报备案内容;是否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如实记录;是否存在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是否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并与备案表内容保持一致。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责令整改。
二是严格按照标准对备案信息核实,确保符合标准要求。凡发现不明添加物质,无法说明全部配方的复合添加物质,不符合标准规定使用用途的添加物质,立即责令企业立
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
三是检查企业是否使用非传统食品原料和不在国家公布的目录内食品添加物。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四是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和不履行使用添加物质备案手续等违法行为。对严重违法的获证企业,依法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机关。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坚决责令企业实施召回。
二、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相关要求,我局采取了加大宣贯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签订《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书》等方面入手,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宣传力度,强化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宣贯。我局组织所有获证食品企业的管理、检验、采购、保管等方面人员,分期分批集中开展了以《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使企业负责人更加明白了自己是食品安全的主要责任人,企业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增强了企业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与企业签订《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书》。明确了双鸭山市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遵守规定。要求企
业法人在责任书上签字、盖章。通过我局食品监管人员的努力,目前,已经有95%以上企业签订了责任书。
加强督促检查,把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对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我局采取企业自查结合监督抽查的形式,切实抓好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工作。向企业发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自查表》,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并依据企业自查情况,对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监督检查,针对当前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逐个产品、逐个环节地开展集中清查,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信息通报发布体系、食品企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三、总结2010年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采取的具体措施
自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市政府相关的监督检验经费一直不到位,使我局的食品抽样检验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四、对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建议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食品卫生许可证废止,但是由于相关的规定还未出台,无法进行小作坊监管及相关许可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够尽快解决此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6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1.1 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全国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1]。因此,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了各部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体系初见雏形。各级农业部门为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也创立了质量安全监管小组,用来配合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2]。
1.2 农质量安全检测
将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完善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提高了检测能力,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禁止流入市场。
1.3 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将采取农业行政执法来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根据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3]。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重视
近年来,全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区也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利用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同时,由于消费者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
2.1 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强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任务重,虽然监管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是其人员编制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能达到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2.2 农产品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需要速度快、结果准确、技术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尚不具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发展。
2.3 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律。但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且受利益最大化的诱惑、行业潜规则等的影响,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不规范。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农业相关部门将重心放在了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够重视,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不达标。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3.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从始至今,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保证人民温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概念在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潮流。只有发展现代化、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源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行责任追溯管理,指导并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切实做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能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其次,培育并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地政府对当地农业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他们生产绿色、健康产品。
3.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为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第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职能,农业部门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备专业人员,并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进行专业的、有效的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确保农贸市场上的农产品健康、安全。第二,在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完整的体系网,如若出问题,应可以追究到个人或者集体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各地应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要提高应急能力,组织应急队伍,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事件:食用农产品引发急性中毒的;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3.5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沟通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里,各方面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其信息应该面向大众,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首先,开通网络评论平台,每人应有发言自由,应当有专业的解疑答惑评论团队,为人民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再次,通过舆论力量来监督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最重要基础,也是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用于辅助农业生产的各种农药、肥料、兽药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可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物品。要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加强对这些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语
农业产品质量与群众生活紧密有关,是人民生活发展保障的基础。农业产品质量不仅是一项安全性重任,还是社会生活的重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深入落实各项政策与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实落实每个人的法律观念,为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辉,孙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认识[J].农业质量标准,2011(6).
[2]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12(3).
[3]吴荣平,尚光贞.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尝试与探讨[C].2010年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文集[A].2010.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成立技术委员会 篇7
2014 年2 月27 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向委员们颁发聘书。他强调, 要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共同推进“科技强安”, 提高安全科技支撑水平,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杨元元主持会议, 总工程师王树鹤就技术委员会章程及有关工作作了说明。
杨栋梁指出, 技术委员会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技术支撑和咨询参谋机构, 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主攻方向,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不断完善、调整技术发展规划,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 组织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要在既有的工作基础上, 紧紧围绕安全生产最突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大力推进“四个一批”为重点紧抓不放, 要加强学习、求真务实, 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事故,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据了解, 技术委员会成员共65 人, 由安全监管系统和安全生产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主要职责包括: 从技术、设备、环境以及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事故原因教训, 以及此类事故的风险状况, 提出防范对策; 围绕提高安全技术保障能力, 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 推进技术进步; 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和技术论证、评估等。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8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基于数据收集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一种全球网络设施。用户能够通过物联网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 并将其再次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加工。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综合应用到了各种技术手段, 主要有红外遥感技术、信息识别技术、激光感应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 同时还应用到了各种传输设备和感应设备。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应用, 可以将互联网络和实物相结合, 从而起到信息互换、管理、识别等作用, 并且还可以对实物的流通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
物联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5年, 但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关注, 直到2009年才真正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熟悉。这与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有关。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物联网技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此后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开发。近年来,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致力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 在互联网络、信息识别、信号传感、数据计算、全球定位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 分别是超级运算和智能管理。超级运算是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 进行的一种运算方式。这种运算技术是以数据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式。超级运算中主要采用的是云计算方式, 云计算具有稳定性高、运算规模大、适用性广泛等特点, 并且使用的成本较低, 因此在超级运算中承担了主要的运算作用。物联网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就像大脑对信息的分析处理, 并且还能将处理过后的信息进行存储, 并且在需要时再次进行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智能管理。智能管理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化的识别和处理, 从而能够完成各项设计和管理任务。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信息处理的高效、快速的目的, 并且能够对一些复杂的信息进行提前的预判和警报处理, 同时还极大的简化了信息管理的流程, 管理人员只需要操控几个简单的程序就能完成对信息的管理, 因而也使信息管理的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使得这一技术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应用。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3.1 分段监管模式导致监管缺位、错位、责任无法追究
食品生产、加工、配送等环节存在部分责任交叉的环节, 因此给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主要是以环节监管为主, 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责任的明确划分与分配。在食品监管的过程中, 时常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食品安全事故无人承担责任的现象。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 有时还会出现重复执法的现象, 给监管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2 监管人员能力有限, 容易出现不作为行为
当前,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上十分有限, 对于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 因此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另一方面, 我国部分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 没有进行及时的专业学习, 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有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在工作过程中滥用职权, 为牟取个人利益, 有意包庇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从而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影响食品监管的有效性
尽管我国就食品的生产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量、加工流程等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 但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体系并不完善, 并且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 因此在标准的执行力度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 有部分标准之间甚至相互矛盾, 而有些标准沿用时间过长,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已无法适应当前的食品监管需求。食品安全标准上的问题将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监测, 例如我国2007年西藏生产的松茸就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 给当地的牧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也给西藏的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程度较低
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消费者无法直接掌握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完善信息, 而只能通过生产加工厂商公布的官方数据对食品的相应的了解。当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时, 生产加工厂商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刻意的隐瞒、伪造的方式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食品监管信息的公布也不够及时, 往往在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后, 相关部门才会揭露厂商的违规操作行为, 这时消费者的权益已经受到极大的侵害, 尤其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事后难以弥补的。
4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影响力
4.1 食品安全监管亟需物联网技术
食品安全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 包括养殖业、种植业、运送业等, 并且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食品的原料从采集到加工再到运送需要经过很多的加工流程,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生产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为确保食品的安全质量, 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从各个环节对食品进行监管。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我国由食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伤病数一直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增加了监管的部门和力度, 但由于我国对于食品监管的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体系的完整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监管技术上还有较大的不足, 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也较差, 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才能切实改善。
4.2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价值
物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物联网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时, 能够有效提高食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食品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并且需要许多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 物联网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内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换, 从而确保生产过程的有序性。此外, 食品加工过程的产业链较长, 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将生产数据进行较好的管理, 并且将农业、运输业等过程有效的结合起来。总而言之, 物联网技术能够为食品的生产过程提供较为权威的参考。
5 物联网管理模式基本构架
物联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感应端、传输端、处理中心和应用端四个部分。各个部分都应用了最新的现代技术, 并且实现了数据管理、处理等多项功能的集合, 有效提高了物联网技术的精确程度、工作效率和自动化, 同时也使这种技术能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除了在食品生产安全领域中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外, 我国在政府工作、企业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还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是创新性的体现。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开发上, 同时在管理及体制建设上也有相应的体现, 从而实现了完善的创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应用, 使得技术、管理及制度的完善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是“四端联动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所谓的“四端联动”是指感应部分、传输部分、中心处理部分及应用部分的相互联结。最后是高效、节约、透明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化、智能化。综上所述, 物联网管理模式是一种从结构上、管理上、应用上实现了整体优化的一种管理模式。
6 物联网技术环境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
6.1 物联网技术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要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必须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科学发展观在2006年第一次在我国被提出, 其后在许多领域的工作管理中都得以强调和应用。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问题, 也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应当首先着眼于技术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并且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明确了物联网技术在食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了一项重点项目来执行。由此可以看出,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使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向一致。
6.2 做好专题规划
所谓的专题规划就是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先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 制定出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工程规模庞大且复杂的项目, 必须在应用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中都得以应用, 因此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
7 结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国计民生, 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 更体现这个国家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如西藏作为一个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地区, 食品安全监管更为重要。因此, 亟需引进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而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正是应对当下食品安全监管出现地域差异的一套最优管理模式。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 实现监管的公平, 保障了民生, 实现地区间均等化的发展。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热点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 这一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国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地区范围广泛, 且多集中于农村偏远地区, 监管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 有专家提出在物联网管理模式下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出发, 并对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内容进行了阐述说明。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物联网,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鄂旭, 韩芳, 侯建.面向食品安全评价的属性约简方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13 (31) :314-319.
[2]沈苏彬, 毛燕琴, 范曲立.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4) :78-83.
[3]杨庚, 许建, 陈伟.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63-68.
[4]鄂旭, 王彬, 侯建, 沈德海, 冯冠.食品安全评价指标设定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34 (17) :128-130.
[5]Xu E, Shuang Lin and Lulu Jin.Data Recovery Method for Seafood Quality Safety System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8 (5) :195-202.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9
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安全生产监管手段极为原始落后,这种局面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严重不适应。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生产刻不容缓。首先,在思想上做到充分重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其次,从精细化管理入手,保证制度严密有效;第三,利用移动技术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监管严密,事故处理严肃认真。
1 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体制不全、存在制度缺陷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指导,同时辅助以高效的安全管理监察手段。否则,安全生产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前的安全管理监察大多停留在表面上,只有安全事故发生了,才临时抱佛脚。因此,我们在事故预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从体制上改变这种情况,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期稳定。目前,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移动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1.2 监管方式落后、信息获取不足
要想实现安全监管,首先要掌握企业的基础信息。要想掌握企业的信息,应采用多种技术手段采集企业信息。目前的技术手段较为单一,以图表文字为主,应适当采用图像视频等方式实时记录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对不同生产类型企业要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在管理上形成重点,严密监管高危类型企业,对重点企业实施有效监管。目前的监管方式,千篇一律,为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在目前的监管实施中,监管人员远离一线生产现场,对现场信息缺乏了解,在事故发生时,更无法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此时,移动技术优势尽显,高清晰的视频分析设备能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给总控中心,从而作出合理判断。
1.3 监管基础薄弱、职责范围不清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企业设施老化非常态运转,风险隐患大量存在。许多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也为安全监管增加了难度。首先,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生产涉及知识广泛,比如,矿业、交通、电力及危化品等。目前各级监管机构中的监管人员大多数不是专门从事安全监管的专业人员,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监管质量。其次,职责范围不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职责“边界”不清。从机构的设置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对综合监督管理负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体部署,组织实施;二是指导协调,监察监督。现在的错误认识是涉及人员伤亡的事件一定属于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成了生产问题的背锅者[1]。
2 移动技术用于安监系统的建议
2.1 完善监管体系、构建科学模式
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管运行机制模式主要是事故处理和非定期检查,明显不适应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成效。科学的安监模式应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的垂直监管模式。政府为主,建立移动技术标准,各部门以此为依托,在各自层级构建相应机构,形成一张安全监管的大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从而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保证安全监管工作长久有序。
2.2 加强技术开发、走技术化道路
时代在进步,监管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目前监管方式落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移动技术。移动技术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为现场安全监管与紧急救援提供信息支持:对监管区域实施非定期检查;对辖区企业属性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对职业伤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对监管情况进行综合统计。为实现上述目标,对不同企业实施不同监管方式,建立移动技术数据库,建立企业数学模型,确保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移动技术安全监管系统由数据库、分布管理、分级管理、综合监管四部分组成。
2.2.1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其他系统的基础,存储不同类型企业安全监管的重点,对企业日常信息进行管理和采集,包括重点部位监控和周边环境。重点部位监控包括企业基本生产情况、危险化学品储运、设备信息等。周边环境包括常规天气、风速、水文和地质等,影响企业生产或对环境安全产生影响。
2.2.2 分布系统
分布系统是安全生产信息监管系统的重要组成,它建立在定位技术平台之上,由企业空间分布状况和管理情况构成。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将各类企业位置分布直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实现企业分布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逐一比对,确定企业重点监管部位,进行地理编码,实现数字化管理。
2.2.3 分级系统
我国职业危害形势严峻,按企业类型实施分级,重点监管十分必要。这是一种较高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质量。根据企业可能造成的职业伤害进行分级,确定企业的监管级别,充分利用目前监管力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具体任务是:一是职业伤害风险评级;二是根据评级,确定企业监管级别;三是指定合理方案,实行分级监管。
2.2.4 综合监管
利用先进通讯手段,按照不同企业特点,编制安全监管表,同时,对监管级别较高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通过安全监督、科学监督,从源头抓起,把事故概率降至最低,充分实现移动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的应用。
2.3 加强队伍建设、明晰职责范围
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队伍必将无往不胜,移动技术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人才建设。这支队伍必须要掌握移动技术,同时在思想上时刻保持公正。这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监管部门是整个安全生产的“裁判员”,不能越俎代庖,去做专项监督该执行的工作,应该担负起自己的领导职责,真正做到综合指导,加强管理。此外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企业是众多主体中最为重要的,目前企业已是市场经济的主人,企业理应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担当重要责任。生产安全都要抓,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安全重任[2]。
3 结语
移动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应用,刚刚起步,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监管基础仍然薄弱,人员队伍仍需不断培育建设,安全监管法制体系仍在不断完善,要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安全监管工作运行机制,共同促进移动技术在安全监管系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晓翔,吕丽平.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优化模型研究与仿真[J].科技通报,2013(4):32.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10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对解决和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1 安全生产监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必然性
近年来,信息技术应用于安全生产监管正在由局部的技术辅助发展成为全局性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强化监管力度;二、增加监管手段;三、规范监管程序;四、实现动态管理;五、实现电子档案备份。
1.2 安全生产监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总体来说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专门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建设和相关软件开发的公司和单位很少,相关规范有待加强和完善,许多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尚未配置专门的信息职能部门和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设施、管理技术等都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相关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将信息技术纳入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范畴,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不广,随意性大,多为被动建设。
2 增强安全生产监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加强信息技术能够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首先要有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生产中因认真落实安全监管工作。
2.1 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构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求:一、明确的监管责任,按照统一部署,制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图,形成规范合理、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政府与企业层层鉴定责任书,明细责任主体,分解责任指标,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二、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成立专家组,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家组在隐患整治、监管监控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对基层工作队伍也应加大培养力度,经常组织监管人员进行安监知识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工作职责和程序,狠抓现场知道,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三、强化监督考核,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对制度不全,投入不充足以及重大隐含整顿不力的要从严处理,对完成指标较好的要给予表扬。
2.2 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
利用信息平台全面采集企业信息,建立健全的企业信息数据库,完善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将企业分为不同等级,方便管理。依托现有的网络技术,以执法监察、考核及媒体跟踪等建立监督网,以各级指示、预警、应急管理、事故分析和处理等内容建立管理网络,以安监机构、职责、企业信息等为载体建立信息网,按各级监管区域、行业不同,将企业科学划分,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把单位信息定量、定位到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资源在网格中的分类整理、及时处理。
2.3 规范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促进安全生产监管有效运行
为了确保安全监管的有效运行,应坚持:一、强化制度建设,坚持用完善的制度保证监管工作的落实,同时监管工作的落实可以不断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二、加大硬件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缺少必要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保障;三、强化部门联动,信息技术的使用离不开部门之间的良好互动,各部门联合起来,信息共享,才能很好解决安全生产中监管漏缺等问题;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群众安全意识,在企业、学习和社区普及安全知识,定期开展应急求援演练等。
3 结束语
安全生产监管宗旨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提高监管效率、改进手段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提高了监管效率,因此将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刻不容缓,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安全生产监管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及其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了如何增强安全生产监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监管,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敏文,谭海文.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电子安全技术,2006,8(5).[1]周敏文,谭海文.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电子安全技术,2006,8(5).
[2]张伟.信息化建设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创新[J].安防科技,2005(2).[2]张伟.信息化建设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创新[J].安防科技,2005(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述评 篇11
摘 要 近年来,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与国外相比较晚,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多方面、多领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显得特别复杂。本文对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进行了整理,并加以简评。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述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考虑“吃饱的问题”的同时,更关注“吃健康的问题”和“吃安全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低,过度或不当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所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接连不断。
一、关于农产品市场失灵的研究
(一)农产品特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特性不同于其它产品质量特性,按消费者获得商品信息的途径,Nelson等将商品分为三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搜寻品是指购买前消费者己掌握充分的信息;经验品是指只有购买后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信用品是指购买后也不能判断其品质的商品。按此分类,农产品质量实际上相当于搜寻品特性、经验品特性和信用品特性的综合。
(二)信息不对称研究
关于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在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则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通常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更多,但许多情况下生产者、销售者也缺乏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信息,如对食品的化学残留及微生物污染的安全特性等。
国内学者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存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出发,并分别从优质农产品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分析农产品市场“柠檬问题”的形成机制(李功奎,2004)。王秀清、孙云峰(2002),周德翼(2002),王玉环、徐恩波(2005)等学者认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提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三)外部性研究
外部性问题也是引起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又一因素,李铜山(2005)阐述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着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正外部经济、非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正牌生产者对消费者和非正牌生产者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非正牌生产者对消费者和正牌生产者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四对外部性问题。
二、关于农产品政府监管成本的研究
发达国家开始对监管体系进行成本——效率的分析研究。经济学家Arrow等(1995)提出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原理;Reinhard等(1999)将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与改善环境效率相结合,分析了各种投入要素对技术和环境效率的影响,以及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术界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成本效益的研究相对较晚也较薄弱。周德翼(2002)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指出政府可以相互结合市场准入、检查监督和安全标识三项制度节约信息的揭示和管理成本。徐金海(2007)进行的博弈均衡分析表明,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不断降低监督检查成本、降低以缺陷食品冒充安全食品坑害消费者而获得的额外预期收益、以及加大对违规的惩罚力度,因此加大惩罚成本是直接有效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监管效率的重要举措。黄湘燕(2010)指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巨大的运行成本,传递信息的成本和消费者掌握信息的成本也是高昂的,导致政府监管低效率。
三、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农产品安全的政府管理上,主要集中在政策面的描述及對现有政府管理失灵的分析上。国内学术界对政府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借鉴国外经验:周应恒和耿献辉(2002)、李凯年(2004)、李怀(2005)、李红等(2006)、李江华等(2006)、孙杭生(2007)、高胜普等(2007)、刘俊展等(2007)等,介绍了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加快中国农产品安全和政府监管提供了借鉴。严文燕、孙昌兴(2005)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安全监管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2)探讨协调监管机构及职能:王秀清、孙云峰(2002)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并提出应从农产品产业链整体出发成立一个涉及农业和食品部门的全国统一机构,最终促进农产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安全。李光德(2005)论述了中国农产品安全卫生政府监管变迁的特征、局限性及完善措施。目前中国采取的政府多部门切块分段共管,运行中已经暴露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农产品安全监管行业参与不够问题以及农产品安全监管中消费者的作用发挥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3)探讨建立先进的支持体系:夏英、宋伯生(2001)从质量标准体系和供应链综合管理的角度,讨论了农产品安全保障问题。张永建等(2005)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农产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农产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以及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以促进农产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4)发展中介组织:周洁红和黄祖辉(2003)探讨了在当前我国生产、流通组织规模偏小的情况下,应鼓励建设由农产品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主要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委托协会制定和管理农产品安全标准及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安全信息,而政府的管理工作重点可放在对行业协会的资信评估、产品质量认证、对其推荐的产品和披露信息进行检测和管理、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等方面。卫龙宝和卢光明(2004)以浙江省部分农业经济组织为例分析了合作组织对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得出农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与提高具有重大作用的结论。胡定寰、陈志刚和孙庆珍等(2006)在对山东省苹果生产农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有效的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任国元,葛永元(2008)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的存在源于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间相互监督的机制,从而会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尽管诸多学者都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合作组织通过怎样的制度或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理论界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四、简评
总体来说,当前西方学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相对成熟,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体系。国内相关研究也已取得一定得进展,但在理论范围,研究者依然有许多有价值的工作要做。
从市场机制分析看,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市场组织理论仅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并没有深入系统阐明农产品市场机制的缺陷的机理;再从政府监管方面看,主要集中在政策层面的描述上和政策建议阶段,理论比较笼统缺乏实践性。因此,需进一步利用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农产品质量问题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Antle.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 Washington.DC:The AEI Press.1995.
[2]Arrow. 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Ecological Economics.1995 Vol.15(2):91-95.
[3]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2(5):27-32.
[4]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6):29-35,52.
[5]李功奎,应瑞瑶."柠檬市场"与制度安排——一个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分析框架.农业技术经济.2004(3):15-20.
[6]李光德.中国食品安全卫生社会性规制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当代财经.2004(7).
[7]黄湘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成本——效率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8]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2(8).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 篇12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规模超常增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量也随之急剧膨胀;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社会化步伐越来越快,检测市场化格局初步形成。虽然,检测市场化形成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检测中介机构发展迅猛,市场无序竞争抬头,导致工程质量检测的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尤其在检测市场上出现的检测数据造假乃至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给工程质量以及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埋下了隐患,严重危及工程结构安全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福祉,而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的“预警系统”,所以确保“预警系统”发挥功能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要义。面对检测工作点多、面广、数据量大、检测数据链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采集方便、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处理效率高及信息再生能力强的优势,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成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管的必然选择。
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要素分析
2.1 检测机构与检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工程质量检测成果质量
工程产品质量维系着社会公共安全。工程产品并不是工厂化生产线的产物,它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质量、现场施工工艺及装备水平、成品控制等环节,而且靠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转来保障。工程质量检测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系统”,它伴随着原材料、现场工艺、成品检测等环节,其成果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目前我省的钢筋、水泥、防水材料不合格率分别在0.61%、2.2%、3%,砼强度、砂浆强度、钢筋焊接不合格率在1%左右,砌体不合格率在3%左右;而2004年、2005年全省检测机构抽样试验共有655199组,检出不合格的有3137组,不合格率仅为0.048%[1]。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检测机构的检测不合格率远低于我省工程质量检测的客观实际,工程质量检测成果失去了“预警系统”应有的功能。
2.1.2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提供技术服务的见证类中介机构,行业特点要求机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科学的内控体系、严谨的工作规范,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当前处于检测市场化的初期,检测机构驱利性过强,社会责任感不足,其具体表现:一是迎合需方,检测数据随意涂改,出具报告与原始数据不符;二是资质申报时的相关资格人员到位率不高,无证人员上岗、甚至冒充有证人员签字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检测设备仪器计量校正、定期检验等制度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
2.1.3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
随着检测市场化的推进,由于检测机构的低门槛,部分地区检测机构设立数量现已超过市场容量,造成无序、不正当竞争加剧,检测市场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其具体表现:一是检测取费普遍低于国家指导价,一般都在指导价的80%以下,有的甚至低至4.5折,与检测实际成本不匹配;二是有的检测机构出具几万份检测报告,均未出现不合格的检测报告;三是有的检测机构采取项目包干,低收费、少收样检测,甚至不检测就直接出具检测报告,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了检测市场秩序。
2.2 检测市场存在问题成因
2.2.1 检测市场服务需求边缘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助人为乐,服务收费的理念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树立起来的。检测市场的产品服务属性有着其特殊之处,其服务是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在工程产品是由代理人履行购买行为、建筑市场以价格为竞争唯一要素以及工程质量因尚处于可控状态而未成为各方主体关注焦点的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提供的服务自然就成为了“软”服务。
2.2.2 检测市场形成于政府强制的结果
工程质量检测改革开放前是作为施工单位内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手段,改革开放后则作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强制手段,属于政府行为。2000年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工程质量检测定位为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工程质量检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从这个历程可以清楚看出,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发端于市场供求双方自觉的需求。
2.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严重滞后
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化前,检测行为作为政府内部责任管理,机构采用统一的行政设置,各种制度标准在工程质量检测的行政管理 下得以较好贯彻,当时的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更多是通过对人员的管理,就可达到保证质量的目的。而检测市场化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检测机构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机构系统性违规行为。目前,由于检测市场点多面广、检测机构数量大,政府对检测市场监管主要是对进入市场时的机构资质核准,检测过程、检测成果的监管在监管资源制约下很大程度上处于失管状态。因此,延续原有的监管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检测市场的变化。
2.3 检测市场政府监管要素
2.3.1 检测成果质量
现实中检测市场供需双方均存在着对交易的产品(服务)质量的不重视。一个行业提供的产品(服务),若不是市场的需求而能够存在,这必定是政府强制的结果,而且这一产品(服务)质量一定是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
由此可见,在当前状况下,政府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要维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因此,检测产品(服务)质量的监管,必然成为检测市场监管的一大要素,成为当务之急的一项监管工作,决不能一般于其它产品(服务)的监管。
2.3.2 检测机构行为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亏损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状况下,检测机构收费水平与其应提供的标准服务品质所付出的成本呈现倒挂而之所以能够生存,必定说明其提供的服务品质达不到相应标准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服务合同的监管则是检测市场监管的又一大要素,成为促进检测机构纠正行为的基础。
3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及具体目标
3.1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
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内容繁多,构成复杂。目前,我省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进行了分类资质设定,共分为14大类。为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思路是:各个检测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对直接涉及到工程结构安全的量大面广的建材类及桩基检测实行全过程数据监管,保证其检测成果质量;对其它检测类别则实施检测报告网上监管,杜绝虚假检测报告;对所有检测项目合同实行网上备案,遏制超资质范围检测及不正当竞争的机构行为。监管信息系统设立外网,向外公开发布不合格信息,利用社会影响力,强化检测监管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 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具体目标
3.2.1 全过程监管类目标
系统应能适时接收自动采集的原始检测数据以及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开发的检测软件应能对数据与报告的相应逻辑关系进行校对,对不合格报告实现自动警示,提高过程监管效率。
3.2.2检测报告网上监管类目标
系统分门别类存贮各个检测机构及其出具的各个工程项目的检测报告,并通过出具检测报告的时点与序号实施有效监管。对出具报告时点与序号出现矛盾时应能自动警示,杜绝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同时利用对外公示检测报告,杜绝不法机构或个人冒充他人名义出具检测报告。
3.2.3 检测机构行为监管目标
监管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检测机构签订的检测合同网上备案。对超低价检测项目合同,应能提示监管机构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实现从资质(检测能力)、采用设备(备案管理)、责任人员(资格管理)进行电子管理,违规出具检测报告时系统应能自动警示,实现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管理。
4 构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要点
4.1 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标准
由于国家相关标准对有些检测项目报告内容规定的较为笼统,不同的检测机构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信息内容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检测行业技术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报告的法定信息数据。该标准应针对各个检测项目相应的检测样品、参数、采集数据、形成报告要素等做出统一规定,并在全省检测机构强制实施。
4.2 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
由于检测机构存在不同软件进行检测作业,因此,在数据传输上有必要制定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标准,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数据传输标准。该标准统一监管信息要求的数据代码和数据接口标准,应采用计算机运用技术和XML(i)标准,方便检测机构修改既有软件,顺利接入全省监管信息系统平台。
4.3 实现资质管理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有效联动
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必须采集检测机构的全部信息。为了基础数据库能够适时反映检测机构状态,必须将资质管理部门对机构标准的信息及时传输到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联动,达到对检测机构行为的有效监管。
4.4 开发系统监测软件对数据进行识别
监管信息系统功能就是保证检测成果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检测报告,使监管机构能及时提示相关责任人,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系统监测软件分行为监测软件和检测成果监测软件。行为监测包括:出具报告内容与该机构《资质证书》所规定能力是否匹配;出具报告签署人(含试验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资格是否有效;试验所采用的主要仪器等设备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超期超范围使用);接收检测数据的时间与检测报告及试验时间是否存在矛盾。检测成果监测:对检测实时采集的数据与报告结果的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判别检测成果质量。
4.5 开发检测行业统计分析软件
充分运用系统所拥有的全部检测数据信息量,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如采集的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全省或某地检测机构甚至个人工作质量、建筑材料质量、某个单项如砼施工质量等成果,为各地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6 监管信息系统的用户权限设置及安全保证
监管信息系统作为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对检测机构监管的平台,保证用户安全认证是系统成功使用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用户安全认证应采用物理认证与自定义密码双联的方式进行,来最大程度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应有经济性和便捷性。物理认证方法可采用USB软件狗将用户身份编号存储其中。
监管信息系统依据系统上的运行数据对检测机构实施行业监管。因此,理清用户权限对系统的监管效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用户可分为监管机构、检测机构、社会公众三大类,其中监管机构与检测机构可做如下划分并明确相应职责。监管机构:系统管理员、系统数据维护员、监管人员;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基础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检测数据维护员、检测机构信息责任人。
4.7 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
基于工程质量检测,尤其是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安全的“五强两比”检测地域性强,检测机构服务半径较小;同时,设区市工程质量监管机构都有一家较具实力的检测部门。充分应用现有监管资源,构建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模式见附图,它要求全省采用统一监管信息软件系统,九个设区市分设数据库,并在一个共同的监管信息平台上运行。
5 结语
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设立,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提升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这项工作牵涉面广,基础工作量大,需要全省各级工程质量监管机构乃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作为以及检测机构的配合,方能取得好的成果。令人可喜的是,随着《福建省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的实施,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正在逐渐完善。目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系统技术规程》正进入省建设厅的审定阶段,监管信息系统软件也正在着手开发。因此,可以相信,全省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的构想一定能化为现实,为我省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省检测行业调研报告[R].福建省质安总站,2006.
[2]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暂行办法[Z].福建省建设厅,2006.
[3]冯昊.L inux服务器配置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推荐阅读: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06-08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07-24
关于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08-08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08-3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09-15
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形势分析05-21
加强畜牧业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08-11
局长在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上的讲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