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监管

2024-09-26

农产品质量监管(通用12篇)

农产品质量监管 篇1

摘要:工业带来的污染以及人们生活导致的污染, 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 以及科技发展带来微生物的污染, 使得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在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地区, 提出包括按GAP模式生产、批发市场承担连锁责任、批发市场应对进入的农产品供应商的资格认定等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GAP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 从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 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利益, 不断使用化学肥料以及生物制剂, 甚至添加国家禁用的原料生产农产品, 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由于工业污染的增加, 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越来越受到威胁;工业带来的污染, 人们生活导致的污染, 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 以及科技发展带来微生物的污染, 使得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地方, 怎样控制其农产品安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的大环境

1. 目前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成绩

(1) 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形成

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 以《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列》《兽药管理条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先后出台了《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药管理条列》等法律法规。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并出台了73项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 并确定京、津、沪、深四大城市为试点城市, 这标志着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2]、经营步入标准化轨道。各地制定了以本地名特优农产品为主体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一些地方性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 以及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国家已相继颁布出台了《种子法》《农药管理条列》《兽药管理条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的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已制定农业国家标准400余项, 行业标准1200余项, 无公害食品标准199项, 农业地方标准1.6万余项, 标准范围从农作物种子、种畜禽发展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饲料工业、农机化、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高新技术等各个领域, 标准的内容从原来的产品标准延伸到关键技术以及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

(2) 各级管理机构已经初步建成

我国是CAC的成员国[3], 并在国内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协调领导小组, 由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参加, 办公室设在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研检验所。国家经贸委实行“三绿工程”行动计划;组成全国农业标准化委员会20多个[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管理机构, 已经建立了以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行使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为中心,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组织的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的农产品安全体系框架。

2. 目前农产品安全标准监管存在不足

国家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虽然积极努力, 加大对从生产源头到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的全过程监管, 但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是1995年出台, 存在很多与现实不适应的问题。主要有:涉及农药的种类和农药残留指标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规定的标准;没有规定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它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 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上的重大缺陷。消费者关心的、国际市场上也关心的食品安全是农产品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而现行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未能涵盖所有农产品;《食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的调整范围不包括种植、养殖所获得的产品, 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品不受法律约束。农产品特别是狭义上的初级农产品的质量监督问题, 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国家已相继颁布出台了《种子法》《农药管理条列》《兽药管理条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的法律法规, 但已有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行为要求和农业投入品本身的质量标准要求, 缺乏对农业投入品安全性和适应性以及使用行为的监管。《种子法》等农业投入品管理法规侧重的是投入品本身质量的控制, 缺少一个法律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主要从保证农产品安全出发侧重使用环节的管理。在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尽管有一些相关的法规, 但都是针对某一农产品或是处在某个层面上的管理, 还没有针对农产品全过程进行控制的、全面管理的法律。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和农业监检工作, 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 农业标准化才逐步推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相比,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还存在许多不足: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交叉重复, 技术指标要求不一, 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不配套;标准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差;适应加工的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农产品保鲜、储藏、运输标准数量不足;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空缺;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对于有的产品既出台了国家标准, 又出台了行业标准, 同时也出台了地方标准。标准之间关系混乱不协调, 各自要求的项目和指标不同, 有的相差很大。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的相关策略

针对目前大环境的不足, 根据自身农产品生产的专业组织化程度高, 可以制定以下相关策略:

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从法律法规上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有法可依。针对存在某些违法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 使违法者不敢贸然行事, 增加其违约风险。理顺各个部门的相关责任及关系, 必要时可以成立综合执法部门, 有利于执法, 从而杜绝多头管理或者大家都不管的局面。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制定。

2. 农产品产地的管理。

地方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农产品生产用地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对土地是否适宜种植食用农作物作相关的评估, 分类规划并指导土地的生产农作物的种类。对废弃工业用地转农用地要组织专家进行相关评价并进行指导。严格检查工业用地转农业用地的生产情况, 并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跟踪, 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

3. 农药的生产、使用的管理。

农药的生产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 毒性越高, 审查越严格, 经销许可的证书级别越高;采取措施促使农药经销商向使用者承诺可以安全使用农药。对于毒性较高的农药, 其销售采取许可、登记制度, 并且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对于其使用者, 必须经过相关机构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 才可购买和使用农药, 其生产过程要有严格的记录。采取措施鼓励农民使用低毒或无毒的农药, 因此, 政府要动用财政进行相关补贴, 促进农民使用低毒或无毒农药的积极性。

4. 农民的培训。

增加农民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传, 使农民了解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范围, 以及抵制使用高毒农药的常识。加大对农民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宣传, 使其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自觉使用国家规定的农药等生产资料。

5. 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生产安全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建立统一权威的信息发布体系, 引导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进行产地、产品地理标识的认定;引导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组织进行相关的认证, 采取措施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按照GAP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6. 促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探索有利于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相关模式;结合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以及政府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建立不仅仅是“公司+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7. 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所进入的供应商进行资格认

定, 并且可进行不定期的实地考察, 实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消费者的连锁责任制, 一旦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 很容易查找出责任工序或责任人。加大惩罚力度, 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组织的违规, 取消其认证标识, 并永远不得再次申请认证。其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息库, 与企业的信用制度一样与企业的其它方面一起捆绑。

8.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及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强化对农产品标签的管理, 推行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

小结

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 国家在某些方面关于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管理部门分散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 或者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综合部门, 协调各个执法部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大力推行农产品生产组织的各种认证;鼓励农业生产组织按GAP模式进行相关农产品生产;加快优质农产品产地、产品地理标识的认定步伐;批发市场负责连锁责任, 及农产品身份证制度等措施, 这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很好的监控。

参考文献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对策措施, 田世英, 中国农业信息, 2006.02.

[2]国外无公害农产品全程管理的经验, 郭建强, 付蓉, 农业科技管理, 2006.06.

[3]美欧食品安全管理和国际食品标准评估体系解析, 李正明, 食品科技, 2004.04.

[4]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效能分析, 马雷, 张洪程, 现代食品科技, 2005.03.

农产品质量监管 篇2

上半年工作总结

监管办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个工作中心,认真履行落实组织、综合协调、信息管理等工作职责,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

按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农产品质量监管单位(16个)与主管局长、局长签定了责任书,建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相关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站分工负责、具体实施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机制。年初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科室,各相关科室按照职责分工,将各级制定的农畜产品监管检测的所有指标任务和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责任人,并为每名责任人发放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志,做到了农产品监管人员人手一册,确保了我市农产品安全无责任事故。

二、组织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上半年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2011年元旦、春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瘦肉精等违禁品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严厉打击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的实施方案”、“关于严格监管食用菌违规使用荧光灯增白剂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活动安排意见”等15个文件。迎接市食安办及上级部门联合检查5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三聚氰胺、瘦肉精、高毒农药类违禁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活动。以查处危害群众健康安全的违禁物质为重点,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

业、门市、奶站、畜禽养殖场、蔬菜种植基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进行拉网式检查。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

以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他农业法律法规等为重点,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电视、广播、设立技术服务咨询电话、开通专家面对面系统、张贴无公害蔬菜技术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告、印发明白纸、无公害蔬菜技术宣传小册、集中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等形式,全面开展对农资经营着、农药生产企业、四类市场负责人、广大蔬菜生产者、管理者等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广大生产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整治氛围。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集中培训18次、建农业技术宣传栏56个,印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法律法规资料12000余份,张贴明白纸及公告250多份,现场技术指导650人次,解答生产者、经营者遇到的难题548个次,印发无公害蔬菜技术宣传小册1500册,发布病虫预测预报信息3期。

四、其他工作

上半年编印了“下个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月报”等五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简报;每周编写一期“农牧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周报”,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管局长;督导检查了工作日志等执行情况,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撰写调研文章3篇;上报信息2篇。

五、存在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有待进一

步加强。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论宣传,大造声势。通过政府公告、知识问答、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2、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标准化的推进,投入品的监管,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人员有待加强。

3、加大资金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下半年计划

一、继续开展严厉打击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的专项治理行动、打击“瘦肉精”类违禁品专项治理行动、农畜产品源头监管工作的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夏季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等专项活动。

二、贯彻落实石市农业局、畜牧局及我市食安办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三、做好我局各农产品监管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

四、及时做好农产品安全信息及统计资料的报送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新乡实践 篇3

近年来,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为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连续6年囊括河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部奖项,成为2009年和2010年河南省唯一获得全能奖的地市,并成功承办了“河南省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和“首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其列入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特别成立了“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自2012年起,新乡连续3年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列入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市财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测工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6年来累计投入1200多万元。

此外,新乡市农业局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探索确立了“农产品及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负总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协调和监督指导,各专业口分管领导及相关科站(股)直接监管本专业口的农产品及农资质量安全工作”的监管责任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农药、肥料、水产品、食用菌等六项监管工作分解到具体机构,责任到岗、到人,全市上下形成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为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新乡市农业局在全市推行了诚信生产经营承诺制度,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社、企业负责人与辖区农业部门逐一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承诺依法生产经营,并率先在河南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

此外,新乡市农业局还在河南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警示教育进乡村、进基地、进市场、进企业、进门店的“五进”活动,刻制和印制了10多万份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宣传资料,并发放、张贴到每一个行政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以及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等,全市“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也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宣传展板、刷写墙体标语等形式制作“生产、销售、使用违禁高毒农药就是犯罪”等各类宣传标语,切实增强了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和自律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警示教育氛围。

狠抓农资和农产品专项整治,推进农业标准化

为了加强农业投入品治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新乡重点开展了春季、夏季和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查处各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杜绝了甲胺磷、孔雀石绿等违禁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并在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开展了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放心菜”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现场检查记录制度。

在做好现有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的同时,新乡市开展了无公害小麦、蔬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攻关。成立了由全市农业、质监部门和驻新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新乡市农业标准编审委员会”,累计制定了104项地方标准,全市大宗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有标可依”,农业地方标准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走在了河南省的前列。

按照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的工作方针,新乡市在黄河故道平原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在黄河滩区和太行山区重点抓了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加快了全市名优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保护步伐。目前,全市累计发展“三品一标”生产基地279.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产品13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新乡还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基地,目前,茅台集团在延津县已经建立了全国首个2万亩有机小麦原料生产基地,延津县45万亩小麦基地在河南省率先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不仅如此,新乡还创建了卫辉市和卫滨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与监管示范县”以及7个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9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5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品牌农业战略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新乡构筑了“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全省最快速度建成了国内地市级一流的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并顺利通过了“双认证”。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达了新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项目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998万元,目前正在抓紧实施。

目前,新乡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其中原阳县、获嘉县、辉县市、卫辉市、封丘县、延津县和新乡县先后承担了国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55个乡镇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正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项目稳步推进;市区2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和部分农产品基地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开展了自检工作。

自2007年10月1日起,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开发区扩大至所有县(市、区)。目前,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年抽检蔬菜、水果样品29万余份,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高于国家及省定标准。

新乡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水平,于2008年率先在河南省实施了品牌农业战略,并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打造多层次名牌农产品。“新乡小麦”“原阳大米”“封丘金银花”“延津胡萝卜”“辉县山楂”“卫辉卫红花”等11个农产品已相继纳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辉县食用菌”生产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称号,是全国最大的平菇种植基地,产值近10亿元;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与各大超市对接;“津思味”牌树莓被誉为“生命之果”,先后走进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据统计,新乡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每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0多亿元。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监管探讨 篇4

在初级农产品中不能含有任何损害或危害到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或因素, 这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 其中质量泛指外形和内在品质, 也就是所谓的使用价值、性能, 具体说来就是影响产品成分、口感及包装标识等因素。安全则指的农产品中的危害因素, 例如:农药、兽药残留等药物, 还有一些由重金属超标引起的对人类、环境以及动植物带来的潜在危害等。经济的发展, 使得食品安全逐渐跟不上发展形势, 2者之间的不协调明显展露出来, 由于农产品作为所有食品的原材料, 其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各界必须对其高度重视起来。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保障, 其作为构件和谐社会基础的同时, 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点。国家明文提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 搞好各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项工作任务。此外, 各个地区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思路, 全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并认真贯彻落实建设无害基地工作, 生产监管工作, 市场营销和市场准入等各项工作, 从而确保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吃上放心食品。这是较强的一面, 但同时也有一些薄弱环节随着工作的开展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2.2 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化学品, 农药, 兽药, 化肥等不合理使用, 使得很多产品有害物严重超标。现代医学表明, 导致癌症发生的80%因素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 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占了11%左右, 这是由于我国使用的农药大多是有毒的有机物;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 农业生产者素质较低, 不能实现统一管理。传统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很多市场对不同农产品的卫生状况要求也不同, 消费者质量意识较弱, 认识不到农药残留的危害性, 不能体现出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多数农产品在上市时没有固定的包装, 更不存在商标, 在出现质量问题后, 很难追究出其具体责任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从而在客观上加大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有效意见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综合性、技术性、政策性等特点, 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在实施这一工作的过程中, 要将政府视为主导, 企业作为主体, 以消费者为主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方式, 只有让政府充分重视起来, 企业加强自律, 才能确保人民的满意。对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要以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例行监测、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管理、处理事故和纠纷等一系列监督工作为重点内容, 合理有效的结合这些环节, 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对农业投入品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应将农业和工商一同合力打击销售农药高残留及伪劣产品的行为, 从根本上控制产品安全质量。

各个政府部门要增加经费投入, 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机构, 完善安全质量体系,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让人人都提高安全质量意识。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的形成。作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的质量安全认证, 其同时也是实施管理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 并且是最重要, 最基础的核心工作, 因此要积极引导生产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定认证。

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包装及贮运过程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在这一环节要定期的对生产基地进行环境质量检查以及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重点在于检验作物产地的环境质量是否合格;重点检查农药、渔药、化肥等化学品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量;在初级产品再加工, 包装以及运输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 重点对加工标准以及包装标准进行检验, 看其是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出现的重大事故和纠纷必须仔细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因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等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 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进行调查和处理, 特别是因销售腐烂变质、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超标的产品而引发的食物中毒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事故, 必须依法处理。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确保人民对农产品放心食用。

参考文献

[1]李双均.浅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3 (08) :7-8.

[2]王陶玲, 宋爱兵.浅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04) :236-23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讲话 篇5

工作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回顾总结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的形势,研究2009年工作思路和措施,全面部署和安排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上午,北京、山东、广东、河南、湖南、浙江等省市的同志进行了大会典型发言,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四个司局就专项整治活动进行了专门安排。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奥运保障压力大、应急处置任务重等诸多挑战,各级农业部门在切实抓好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难得的好成绩。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从08年四次例行监测结果来看,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3%、98.6%和94.7%,保持了较高水平,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事件明显减少,农产品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12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200多个,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343个。各地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落实标准化扶持政策,强化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规模

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助奥行动”圆满成功。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采取驻点监管、全程监控、“点对点”无缝衔接等措施,圆满完成了“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有效保障了奥运期间农产品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应急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力以赴开展奶农扶持、饲料整治和奶站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在生鲜乳和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行为,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全国2万多家奶站100%纳入监管范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3个月保持100%,饲料整治提出的4个100%目标基本实现。针对供港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超标的情况,迅速核查处理,控制事态发展。在第一时间调查澄清“毒花生”、“柑橘大实蝇致病”、“猪肝炎”等不实信息,有效引导舆论,防止了事态发展。

——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新制定农业标准422项,标准总数已达到3902项。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健全,新认证54个部级质检中心,部级质检中心已达到288个,质检机构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认证体系不断发展,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231个,认证“三品”19777个,对125个农产品实行地理标志保护,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已达到44915个,“三品”认证总数已达到52434个,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

2008年主要做了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推进执法监管工作。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

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工作,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农资打假秋季行动”、“农药登记管理年”和“优质兽药出厂,放心兽药入户”等活动,取得很好的成效。全国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66万人次,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3.7万件,捣毁制售假窝点577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

各地结合实际,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制度,推进执法监管责任落实,把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标识认证管理、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抽查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湖北、甘肃等省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浙江、广东等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湖南等省还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二是始终坚持推动产业发展,着力化解突发事件的影响。面对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的严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打破常规,采取最坚决、最果断的措施,突出抓好奶站整顿和饲料整治,切实维护奶农利益,促进奶业尽快恢复和发展。几个月来,共出动49.1万人次,检查饲料企业、养殖场(户)25.04万个,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深刻反思婴幼儿奶粉事件教训,举一反三,着力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梳理和排查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初步摸清有16类重点农产品存在29类主要污染因素,其中,17种污染因素风险隐患较大。通过评估,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为深

入开展监管工作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三是始终坚持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面对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特殊要求,我们坚持一手抓生产指导,一手抓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检测、动物产品中兴奋剂监控、马属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措施,特别是针对动物产品中兴奋剂超标问题,紧急组织开展摸底检测、制定标准等工作,有效防范了风险隐患;出台《农产品产地证明管理规定(试行)》,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创造性地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将监管措施落实到乡村、到企业、到基地;强化生产源头治理,落实“五定”和“四有”措施,实施全方位、24小时严密监控。通过实施“助奥行动”,积累了经验,健全了制度,完善了体系,有力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四是始终坚持强化检验检测,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扎实开展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普查工作,实施“农药残留监控”、“兽药残留监控”、“水产品药残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监测监控计划,全年共检测样品10万余个。目前,部、省、地、县四级结合的监测网络已初步形成。

通过监测,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底数,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有力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和生产安全。

五是始终坚持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着力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国务院批准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目的是

充实力量,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山东、海南、福建、广东、河南、河北、湖北、辽宁等省也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室;山东省17个市中已有4个市成立了专门科室;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有15个设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科室或办公室。

全面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不断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条件和设备水平,08年初安排了2亿元,年底又追加安排中央投资5亿元,支持建设29个部级专业中心、11个部级区域质检中心、21个省级综合中心和117个县级质检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二、准确判断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需要深入分析,科学应对。

(一)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全局的重大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事关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从国内看,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安全消费意识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和结构平衡的同时,确保质量安全;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壁垒强化,对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严格更苛刻。此外,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一条不良短信、一个不实帖子、一则不当报道,都可能引发消费

者质疑。小的问题、个别事件很容易被炒作,引起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打击,给亿万农民带来极大损失。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次次警示我们,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日益加深。国内旱情持续发展,重大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可以说,今年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全力以赴、周密细致地做好工作,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即使在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可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是当今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保障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经营分散,农产品生产环节多,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很多,而且非法生产销售禁用农兽药及化学物质行为屡禁不止,农业投入品违规生产经营问题仍然突出,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执法力量有限,普遍存在

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困难;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配套性不强;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发展滞后,存在“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任务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

(三)充分认识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从政策环境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在认识上更加高度重视,在措施上更加坚决有力,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健全完善。从发展基础看,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不断完善。从工作保障看,全国人大即将审议通过《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衔接、两法并行,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中,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挑战空前巨大、机遇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充分估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抢

抓机遇,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三、突出重点,依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监管能力和服务能力。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决有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手抓农业标准化实施,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抓好执法监督管理。把集中力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作为今年执法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好今年的执法监管工作,一要突出抓好投入品监管,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兽药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为重点,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积极开展“饲料执法年”、“农药市场监管年”、“兽药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农业生产领域;二要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重点是推动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率先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落实用药记录制度和休药期制度,从生产环节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三要突出抓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落实产地证明管理规定,以规模种植(养殖)基地和676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强监测,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对在执法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和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要出重拳、用狠招,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二)抓好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9年继续支持建设28个部级中心、15个省级综合中心和24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特别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经得起审计。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对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重点产地等建立速测站(点),给予必要的扶持,鼓励开展自检工作。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进一步加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品种,增加监测参数,健全监测网络。建立问题发现机制,不断强化监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确保监测数据来源可靠。加强监测结果的研判,把握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程度和范围。强化监测结果利用,进行系统内部通报,并按合格率对各城市进行排名。三是根据监督抽查结果,加大处罚力度,逐步建立检打联动机制。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企业及产品,要及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查明产地、来源和责任者,依法予以处理。

(三)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以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为重点,制定450项农业标准。加大速测技术方法研究力度,力争在速测方法标准上有所突破。各省级农业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制定老百姓看得懂、会使用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强化生产指导和服务。二是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120个,带动县域整建制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把品牌化和农业标准化结合起来,认证“三品”1万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200个,发挥“三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品牌化带动标准

化。三是加大农业标准化扶持力度,推动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引导形成市场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四)抓好预警应急处置工作。一要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危害因素摸底调查,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和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二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立即报告、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妥善处置。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处置和发布等工作制度。加强舆情监控,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对可疑信息,在第一时间开展核查工作。属不实信息的,及时向社会澄清事实;属实信息要依据线索,迅速排查,依法处置,并及时公布处置结果。主动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上报发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农业部。

(五)抓好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充实监管人员,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手段。一要建立健全乡镇机构。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等现有的体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职能、人员纳入其中,增加经费,完善条件,不断提高监管和服务能力;对部分具备条件、大宗农产品产业集中的乡镇,鼓励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体系。二要抓住省级机构改革的机

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尽快建立省级监管机构;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职能和手段。三要强化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重点推进县一级农业综合执法,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四要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的资源,整合力量,共同推进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六)抓好制度机制建设。一要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已经出台的配套规章制度,抓紧出台《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规章,加快形成部门规章相配套、地方法规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先从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重点批发市场抓起,建立健全抽查检测、索证索票和台账记录等制度,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形成倒逼机制,推动产地准出制度的落实。三要落实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力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四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横向配合和纵向联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合力。五要强化运行管理机制,切实做到事事有布置、有落实、有督查、有总结,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四、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 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视程度、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前所未有。中央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决防止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已经决定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通过完善立法、加强

监管、树立诚信、规范发展等措施,系统而有序地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其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已于去年12月份先期启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是食品安全整顿的重要内容。农业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在去年底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就专门对农产品整治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孙政才部长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农业部决定先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采取更加严厉的整治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最急迫、最突出的问题和隐患。整治活动共安排了七项任务,包括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三品”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为顺利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实现整治目标,强调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突出的问题是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问题时有反复,比如个别地区出现在互联网上公开销售瘦肉精、莱克多巴胺问题,个别产品出现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及孔雀石绿、硝基呋喃超标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很可能会演变成新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以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围绕各行业整治重点,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要一个一个区域、一个一个基地、一个一个产品地进行整治,整治一个巩固一个,彻底消灭监管盲区,不留死角,坚决遏制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是加强抽查、严格执法。强化对农产品违规生产行为的监督检查,加大监测力度,重点对主要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饲

料加工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和抽查。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改善执法装备和条件,推进综合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惩处力度,该曝光的要坚决曝光;该罚款的要坚决罚款;该吊销证照的要坚决吊销;该移送司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坚决移送,决不能以罚代刑,更不能一罚了事。

三是指导服务、督促整改。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及相关法规知识,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强化督导检查工作,对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和重点案件进行现场指导、督查督办。对于发现的问题,要督促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完善制度、着眼长远。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完善制度建设,如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等。要把专项整治与加强日常监管结合起来,把执法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使整治工作既能收到实效,又能推进长远发展。

最后,我对整治活动再提几点要求。

一要组织领导到位。我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各地也要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直接抓。要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要靠前指挥,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二要责任落实到位。推进整治工作是一项硬任务,必须实行

严格的责任制度,逐级落实责任。抓紧将各项职责任务明确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员,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整治的各项措施,都要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整治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力而发生重大事件的,要依照国务院《特别规定》追究责任。

三要沟通协调到位。各级农业部门要与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强沟通、主动协调、相互配合,系统内各行业也要统一协调、密切联系、相互支持、搞好衔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特别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馈情况,各省要定期向我部整治工作小组和有关牵头司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重大案件及突发事件,应立即报告。

五项措施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篇6

一是实施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是抓好种植、畜牧、渔业、农资领域的6个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行动。种植业以蔬菜为重点,严厉打击高毒农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畜牧业继续加大“瘦肉精”专项整治力度,深化奶站治理。渔业以非法添加为重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农资打假重点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农时,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案件。

二是不断强化执法监督。启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从“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入手,先行试点示范,推动监管责任的落实和监管能力的提升。实施“检打联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和质检机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

三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农兽药残留等安全标准制修订进程。强化标准化生产实施示范,不断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设规模,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工作。

四是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健全突发问题快速反应和查处机制。强化舆情监测,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威信息,主动做好热点敏感问题的回应和科普宣传。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米袋子”、“菜篮子”主要产品全部纳入风险评估计划,摸清危害因子的种类、范围和程度。

五是加快完善监管体系和制度机制。健全地县两级监管机构,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大乡镇监管机构建设力度,实现2012年底前全国所有涉农乡镇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摘自《农民日报》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究 篇7

一、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已有94%的涉农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落实专职和兼职监管人员5万余名,重庆市832个涉农乡镇已1 00%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专职监管人员2090人。各地积极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在乡镇监管站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普遍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乡镇监管体系。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在建设方式上,主要采取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的方式实行联合建、单独建,或跨区域建站;在工作条件上,解决了办公场地、办公设备、检测仪器和交通工具,保障了工作正常开展;在乡镇监管站的组织形式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监督员、组协管员制度,作为乡镇监管站的延伸和补充。二是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乡镇监管制度。基本建立了涵盖农产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在产地环境监管方面,建立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制度;在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建立了准入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监管方面,建立了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在农产品准出方面,建立了检验检测和产地准出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乡镇监管站运行保障机制。建立了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投入;通过政府财政购买劳动的方式,加强了监管人员工资福利保障;在主体责任落实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为各项制度的落实提供保障。

二、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新时期国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站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从全国来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不”:一是机构不全。个别地方乡镇监管站虽然挂了牌,工作没有开展起来;一些地方乡镇监管员在编不在岗,主要精力从事乡镇其他工作;二是机制不畅。全国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很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没有建立。三是经费不足。绝大多数乡镇还没有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无法落实。四是素质不高。基层监管队伍老化,专业人员进不来,新生力量补充慢,部分地方已出现人才断档;现有人员培训跟不上,知识更新不及时,工作能力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五是手段不强。不少地方办公条件较差,农产品检测室尚未建成,仪器设备配置不到位,监管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

(二)有利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把关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石和源头。只有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才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技术服务、产品监测进村入户;只有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依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宣传、培训、指导和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从源头把住质量安全关。

(三)有利于推动乡镇农业站所向公益性职能转变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明确和增加公益性职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国家公益性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农技推广站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将大大强化其公益性职能,有效拓宽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工作领域,促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职能的转变。

三、构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

(一)建立乡镇监管站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

乡镇监管站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利于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建议制订《乡镇监管站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办法》,主要涉及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应当办理经营许可,并到乡镇监管站备案登记;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制度;乡镇监管站应当对备案登记的农业投入品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农业投入品,及时向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调查处理;帮助投入品消费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建立乡镇监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制度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巡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是防止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的有效措施。为规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必须制定《乡镇监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制度》。如加强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巡查是乡镇监管站必须履行的职责;规定乡镇监管站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监督检查的具体内容;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的频次;对巡查中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等。

(三)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记录档案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基础的工作、最关键的措施,是获取农业标准化执行情况的重要信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重要依据,是生产者建立诚信机制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措施。加强生产档案的规范管理,是乡镇农产品监管站的一项重要职责。制定《乡镇监管站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乡镇监管站应当加强辖区内农产品生产记录的监督管理,强化培训指导,促进建立规范的生产记录;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24条的规定,依法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四)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

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是农业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开展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必要条件。制定《乡镇监管站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非常必要。主要应当规范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在运出产地以前,应当向所属辖区的乡镇监管站或受委托的村社组织申请产地证明;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依法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申请《农产品产地证明》,应当附有生产档案和检验合格证明,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还应当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或者检疫合格证明;乡镇监管站或由受委托的村委会应当查验检验合格证明和生产记录,对符合相关要求的农产品,应当出具《农产品产地证明》。

(五)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制度

鉴于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设备设施限制和鲜活农产品保鲜的需要,乡镇监管站只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监督抽检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应当加倍抽样送当地农业部门复检,复检完成前,抽样基数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复检合格的,可上市销售,复检仍不合格的,不得收获、销售抽样基数农产品,已收获的农产品要全部封存,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抽检不合格农产品的生产、用药情况要进行调查;定期报告监督抽检工作情况,分析问题。

(六)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制度

为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信息,加强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畅通和共享,提高上下工作衔接效能,制定《乡镇监管站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向乡镇监管站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检验检测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隐患和事故;乡镇监管站应当向县级农业部门报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的具体内容;突发事件、安全隐患应在第一时间报告;乡镇监管站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七)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

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有利于迅速解决乡镇辖区内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形成政府监管和老百姓群策群防的联动运行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打击违法行为,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制度》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乡镇监管站应当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的方式和途径;对投诉举报,应当做好记录并及时开展调查;调查中发现的一般性案件,应在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请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调查中发现的重大、恶劣案件,应立即报告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执行保密纪律,为投诉举报者保密。

四、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的保障

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抓好制度的运行保障是关键。要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制保障、组织领导,建立公共财政保障和考核制约机制,推进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一)加强法制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授权乡镇政府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虽然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作出了要求,但这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法无授权不可为”。建议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授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实施农业投入品监管、购销台帐管理、生产档案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产地准出管理等日常监管职能,而行政个罚职能仍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二)建立考核制约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履行职责、提高效能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制度上墙。二是落实监管责任。要通过采取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明确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负直接责任。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落实乡镇站所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将监管任务落实到岗,责任到人。三是加强工作考核。把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内容。制定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规范。参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或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的管理模式,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特点,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三)加强公共财政保障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篇8

1 中国农产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在体系的建设中, 存在着一定的“头重脚轻”的状况, 中央、省、市等上级机关的监管体系较完善, 但相比之下, 县乡等基层的体系建设却十分滞后。在全国的县乡各地均普遍存在着“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方法”的问题, 在基层, 也不能确保将各项监管任务均落实到位。另一方面, 农产品的市场准入与产品溯源机制也尚未建立健全, 确保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的难度较大, 对农产品产地准出, 市场准入的监管能力不足, 监管力不强, 监管制度不健全。

1.2 农产品监管技术手段较差

我国农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监管水平较低, 对部分污染物的残留速测技术严重缺乏。GMP (良好操作规范) 、HACCP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在许多地区虽有开展, 但操作尚不规范, 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大多数检测中心只配备最基本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 只能用来做定性速测, 这种检测精度不高, 灵敏度低, 重复性差, 不能开展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投入的质量检测。定量的检测只能依靠送样来完成, 其检测面少量多, 费用高, 效率低, 很难达到检测的目的。

1.3 监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产品监管中心工作的大部分人员中, 几乎之前均没有从事过农产品监管的工作, 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 由于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 我国对这方面的培训层次较低, 次数少, 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1.4 管理模式有欠缺

首先, 多头管理现象突出。目前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权限分散于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 这些部门都根据各自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 各自进行农产品的管理与检测, 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部门的职责不清, 主要责任难以落实, 管理脱节, 不利于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 农产品监管的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对农业执法的机构、程序和权限都未能及时的明确, 对农产品监管机构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有效地执法, 从而出现了“强监管, 弱监督”的令人尴尬的现象。

1.5 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虽已制定《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 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也不能够适应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形势的要求, 这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监管措施的实施。

2 中国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 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从田野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信息系统。系统的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进行合理管理和相关数据的上传汇总, 从而使农业管理部门及时的掌控预定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状况, 及时将监管系统反馈的出的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进行追溯、拦截、通报, 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有关农产品的质量隐患的紧急、重大事件,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机率降到最低。二是要调整农产品的监管机构建设, 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地强化农产品监管。我国政府在强化中央、省市等上级监管机构职能时, 也要根据需要整合乡镇一级的监管机构, 从而使我国监管机构更加合理。同时, 要有重点的扶植一部分企业单位建立内部监管机构, 尤其对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政府财政上应适当倾斜, 以弥补政府技术能力不足和资金短缺, 同时也能使农产品在源头上得到监控, 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安全。

2.2 加强技术研究, 培养专业人才

完善的农产品监管体系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要依托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一些高等院校,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同时, 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启动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项目, 将农产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检测标准、高效低残留农兽药研发、危害评价技术和农产品监管预警技术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纳入农业科技规划并进行重点支持, 努力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风险。要加快研究准确敏捷低成本的农残留检验方法和仪器, 减少错误率。常搞一些如“农产品监管仪器大赛”、“农产品科技创新”等活动, 营造科技氛围。同时, 人才也是建设监管体系的关键点, 随着农产品监管方法日新月异, 设备不断更新,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必须强化对检测人员的全方位的培训, 如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意识、业务水平和管理技术培训, 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发展性和有效性, 要加大力度培养农产品质量监督员、生产技术骨干和经营法人, 为中国农产品监管工作造就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2.3 开展宣传工作, 加强社会培训

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功能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向农户、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各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及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 刊登、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 深入广泛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宣传普法工作, 努力做到四有:网络有信息、电视有音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刊。同时, 在全社会进行培训工作,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政府发起, 通过开设培训班、广播宣传、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形式, 组织专门针对农民的培训项目, 大力推广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农药的合理使用、生态健康种养等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设立农业信息咨询中心, 接受农民的提问, 实现“点对点”的快速沟通, 为农民排忧解难。

2.4 加强政府管理, 强化监管机构计量认证

农产品监管牵动着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 各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要分工明确, 划定相应的管理界限, 防止出现由于管理交叉而导致的管理真空和漏洞。其中, 农业部门是重点, 要严格依据《中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 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不相互推卸责任, 促进中国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康发展。此外, 各地区农业监管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制定好各自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开展相关的实验室能力认证、内部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审等工作, 并向上级部门提交计量认证的申请书, 确保质量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科学和合法。

2.5 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区政府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制定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制度规范, 如《某地区农产品打假专项治理方案》、《某地区农药监管方案》、《某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等。同时, 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各政府部门要定期巡查农资企业、抽查机关科室, 对农产品的种子、化肥、进行检查, 取缔无照经营户, 受理相关诉讼案件, 打击农产品违法经营, 规范市场体系。最后, 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规章》, 突出抓好重点的批发市场, 超市和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的监管, 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经营单位建立自律性监管机构, 建立完善的检测技术规范、检测记录档案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制度, 有计划地开展进货把关监管。

摘要: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并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产品,政府监管,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年7月25日公告.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R].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模式探索 篇9

1 关于工作关系的探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工作管理体系, 质量认证监管体系, 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体系, 执法监管体系, 标准化技术工作体系,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执法两个体系。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开展执法监管的依据。对检出问题的农产品实行溯源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大方向。沈阳市具备这个条件和基础, 二是农业行政执法力量强大, 能够对检出的不合格产品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对涉事行为予于处理。今年5月, 山东潍坊生姜种植过程中使用高毒农药一事, 舆情发生后, 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处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汇报了此事, 并采取调查摸底, 产品抽检, 并通过召开新闻通报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了我市市场生姜来源、销售渠道、抽检结果, 平息了社会热点, 稳定了消费信心。这主要得益于检测与执法体系的密切配合和扎实有效的工作部署。

2 关于运行体制的探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支持, 在现行运行模式下, 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农业检测中心、农业执法支队为核心运行区, 农业植保站、农业环保站、土肥站、农技推广站等机构为有限责任区, 其中处于核心区域的运行体系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最重要一环, 决定着运行机制是否通畅、工作是否高效, 所有工作的部署和下达均由这个体系下达和安排, 只有发生重大农产品事件后, 处在有限责任区的其他部门在主要领导的要求下介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所以从上述关系看, 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核心区域内的任务下达者、领导者、具体执行者。

任务下达者一般会将省、农业部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的执行部门, 农产品质量安全处负责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将领导者的要求及时下达给农业检测、农业执法部门。同时将任务完成情况整理后上报给分管领导, 并对省、国家相关部门做出任务完成的汇报。这其中需要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领会领导者的意图和上级部门的精神, 尽可能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认真落实好工作分工, 涉及到哪个部门的任务, 就要将工作任务明确下来, 三是善于总结归类。及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归纳总结, 经领导同意后再上报给国家、省相关部门、政府。四是善于提合理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做好领导的助手和下级单位的帮手。五是平衡关系, 既要将领导的意图贯彻下去, 又要把下面的问题收集上来。这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领导要求是什么;二是法律规定了什么;三是下面需要什么;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3 关于运行效率的探索

沈阳市形成的监管体系富有成效, 确定了核心区、有限责任区的分工,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体现了高效率, 运行良好的功效, 体现了责权的统一。应该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小事, 一旦出问题将对本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轻则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 重则影响政府的形象, 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头等民生大事, 只有保持监管体系的良好运行, 每个部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监管作用, 才能做到源头治理, 实现长治久安的效果, 各个部门都应处于一个系统内, 保持机器的高效运行, 这个监管链条要形成运转高效的复合体, 中心目的就是要处理和解决执法和技术支撑的关系, 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的关系, 者需要制度保障, 至少应该有两个部门之间除了按职能划分做好分工外, 还要加强两个部门间的横线联系, 即检测部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通报给执法单位, 对农残成分要有科学的分析判断, 便于执法部门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执法过程中在某地查出有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的案件, 要通知检测部门针对重点、特定的生产区域开展监测, 排除隐患。

4 关于产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探索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包括产品质量认证和监管内容, 目前我市已建立和健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蔬菜产品准出制度, 沈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沈阳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等配套行政性规范和规章,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加有措施、有手段、有目标、有分工, 但上述规章制度都是以实施检后出发为目的, 对于生产方式却没有相应的约束, 目前省政府对市政府绩效考核中有一项指标, 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占全市果园面积比重达到65%以上”, 这是一项刚性指标, 我国目前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即“三品一标”, 其中无公害产品是强制性国家技术标准, 其他三项是推荐性技术标准。生产企业可自愿向有关认证机构申请, 目前我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合署办公, 由于没有独立的认证机构, 使得利弊共存。利是是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弊是缺少经费和人员, 无法对认证后的企业监管。近年来我市无害化农产品认证呈现递增趋势;有机食品认证 (仅统计农业部所属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通过的数量) 呈下降趋势, 数量有所减少, 主要原因是中绿华夏认证要求较严, 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食品除了2009年达到历史极值外, 其他年度均保持有效使用标志100个左右。

5 关于赌与疏问题的探索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很多地方都采取了赌的办法, 如制定出台禁用农药等投入品公告, 严格检验检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等, 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当前农业执法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易产生“以罚代管, 以案养案”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下, 农资市场放开, 新产品层出不穷, 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 存在“赌不死的问题”, 因此必须在赌的同时注重疏导, 所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从“重赌轻疏”中摆脱出来, 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 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 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要增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份额, 就要在“疏”字上下功夫, 可以考虑把几十万亩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 改良土壤或生产饲料, 扩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 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摘要:近些年沈阳市通过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强化制度建设, 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运行模式, 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工作体制, 在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取得了成效, 以期为开展农产品监管工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模式,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可山, 李凤宾, 李秉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分析与政府监管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5, (6) :27-29.

农产品质量监管 篇10

2011年1月10日,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陈晓华指出, “十二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寻求发展和突破的重要时期,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 必须统筹好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到与数量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 采取更加有力措施, 强化监管, 提升水平,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会议要求, 2011年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任务, 立足“防范风险保安全”, 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一手抓标准化生产,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一要全面加强执法监督, 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时节的专项治理, 着力解决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二要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 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 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 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 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品牌优势和功能作用。三要重点强化应急处置, 力争做到对突发事件预防要早、反应要快、处置要有力、后续要跟进, 同时要加快启动风险评估工作。四要大力推动体系队伍建设, 在充实强化省级监管机构职能、人员和条件的同时, 抓紧向地县两级延伸, 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省级完善、地市健全、县级建立”的目标。五要积极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尽快建立健全贯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控制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 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检打联动”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六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突出抓能力、抓落实、抓作风、抓效能, 不断提升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农产品质量监管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區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態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4]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

农产品质量监管 篇12

1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1.1 对农业投入品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进行监管

对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网格化监管。按照“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全面覆盖, 责任到人, 层层负责”的原则, 实行网格化监管。按照监管对象划分, 以网定格、责任到人, 实行严格的网格化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2 推行农资连锁经营模式

农资质量安全涉及环节众多, 有农资经销商、供货商、生产厂家, 有农户、合作社、基地, 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疏漏, 都会对农资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应鼓励信誉高、质量好、有实力的农资公司设立分支机构, 实行连锁经营, 统一服务。这种模式可推进农资经营者合法经营, 减少了中间环节, 方便了农民购买农资产品;降低了农资价格, 减轻了农民负担;压制了伪劣农资市场, 缩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可有效保证农资产品的质量。

1.3 对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实施投入品备案许可制度, 特别对农药等投入品实施严格的准入备案许可制度, 对进入市场的农药产品进行登记备案, 按照“自愿申报、逐级审核、备案登记、动态管理”的原则, 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农药经营单位购进农药产品, 要向农业部门备案, 严格把关。凡具备“两证一号” (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书、农药标准号) 、标签符合规定要求的国家允许生产销售的农药产品, 经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后, 方可销售;没有通过备案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通过登记备案, 确定进入销售市场的农药生产企业与产品, 根据实际情况对正常经营农资批发业务的批发商或者配送中心实行数量控制, 确保源头可控, 把农药监管关口前移。

1.4 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

在影响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诸多因素中, 最突出的就是农药残留超标, 特别是禁限用高毒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控制住高毒农药的销售渠道, 也就等于扎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对销售高毒农药的单位实行定点经营, 对定点经营单位统一实行严格管理。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必须按照统一要求, 全面建立销售台账, 对高毒农药产品的名称、备案登记号、购买者姓名、身份证号、购买数量、购买时间、购买用途、联系方式等进行详细登记。另外, 实行购买实名制。购买高毒农药人员, 须凭本人身份证 (或户口本) 和所在地村委会 (或合作经济组织) 出具的应用证明, 方可购买, 切实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农产品生产中杜绝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

2 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2.1 突出搞好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

开展农业投入品使用专项治理, 对监管对象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一个一个区域、一个一个基地、一个一个产品进行整治, 督促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检查生产记录内容是否真实、准确、规范, 生产基地生产者所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是否合格、是否合理规范使用、是否存在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是否存在超范围使用农业投入品的问题, 从源头上严防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等其他化学物质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

2.2 突出搞好农业生产行为监管

相关部门要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植基地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内容包括:是否按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执行相应标准规范;是否严格落实用药记录制度和执行休药期规定。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督促生产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 (休药期) 的规定。

3 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监管

3.1 抓好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

严格落实产地证明管理规定, 以规模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实施主体, 以“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来实现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规模发展。加强产品监测, 凡是运出基地的农产品, 必须附有产地准出证明和质量检测报告, 彻底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3.2 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首先建立健全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 实行索证、索票及台账管理方式, 蔬菜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在批发市场、超市内销售的蔬菜, 必须是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认定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或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 生产的产品。外地农产品首次进入市场时, 必须到当地农产品质量监管科备案, 备案材料包括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定证书、生产企业资质、产地准出证明、备案登记表、农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

4 强化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 重点检查农业投入品中农药是否添加其他有效成分;对农产品扩大监测范围, 增加监测频率, 及时发布监测结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追溯源头, 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把执法和检测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检测与执法联动、产地与销地互动、各地联合防控的工作格局, 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

5 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管

以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准入管理等工作为重点内容, 逐步形成“条块结合、由面到点”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

“条”是指农业系统的各个专业条线。

“块”是指以区、镇、村行政区域为块, 区、镇两级分别抽调人员, 成立监管队伍。村一级监管队伍则由村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内检员组成, 逐步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面”就是监管范围覆盖全区, 做到“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

“点”是指全区范围内的各个具体农产品生产者。同时, 各乡镇 (开发区) 与农产品生产者签订责任状, 要求其作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 并实行一年一签制度。形成以生产者自律为基础, 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6 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宣传培训力度

上一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一篇: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