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2024-07-26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通用7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篇1

一是检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许多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起步晚, 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非常薄弱。县级更是难以完全承担起本地的检测任务。

二是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总量和规模小。目前全国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总数约7万多个。但具体到某些地区, 通过认证的产品数量和规模还很小, 如河南省许昌市目前已经建立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有7个, 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9个。全市认证无公害产品25个, 面积45万亩;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24个;2011年新申请绿色产品10个, 产品涉及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水果、水产品、“三粉”、食用菌、腐竹等。但其总量和规模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注:1亩约667平方米)

三是投入品监管有待强化。生产中乱用、滥用农药, 个别违规销售禁用、限用农药现象依然存在。

四是执法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县 (市、区)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 建立时间短, 经费不足, 手段落后, 查处能力比较弱。

面对新时期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保一方平安, 让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笔者认为, 我们应切实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转变防治方式, 积极开展绿色防控。贯彻《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 加大对禁限用农药的监管检查, 积极开展绿色防控, 把绿色防控示范拓展到每县 (市、区) , 保障农业和生态安全。

——加大投入,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作为建设中的检测机构, 尤其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要积极主动争取上级和地方财政投入,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在抓好国家规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项目县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 督促和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基地及批销市场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点) , 配备内检员, 负责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形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 以县 (市、区) 检测站为基础, 以乡 (镇) 检测室为补充, 以市场、超市、村、基地检测员 (点) 为配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积极培育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以基地创建为载体, 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模式, 以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

——严格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个人和企业生产者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以农产品产地产业协会、村委会和各类生产主体为依托, 建立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和承诺机制, 将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单位和农户;建立安全诚信公示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出制度, 严把产地准出关。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产销对接, 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入市备案登记、产品标识管理、检验检测、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

——实施农业名牌带动战略,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品牌数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识普及、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和品牌创建, 以示范带动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总量和规模。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 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 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规定。加大农资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应急与预防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 完善应急预案, 健全应急制度, 建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 依照“依法、科学、有力、有序”的处置原则, 做到反应快速、处置及时,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构建研究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7-02

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质量控制技术在我国也有应用,如HACCP质量控制体系1的应用,SQF2000认证体系2的应用等,但是对于这些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情况很不乐观,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仅仅做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文件,而不进行具体实施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时,由于具体实施质量控制的人员素质有差异,导致质量控制体系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的认证开展的非常顺利,对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也有相关的认证标志和认证标准,但是,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相关产品还没有针对温度控制的认证,因此构建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

(一)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冷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使得消费者在超市选购商品的时候可以有标志可依,简化商品的选购过程,消费者买得放心,商品销售速度更快。认证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农产品质量、冷链过程控制管理、销售过程等方面都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保证认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应的,对于冷链仓储和运输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温度控制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产品,从企业开始,因此,对于冷链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约束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发育

通过实施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认证农产品价格进行市场调节,有利于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仅仅是一个质量认证问题,更重要的,认证是一个品牌,通过认证标志,可以有效地树立认证在消费心目中的品牌,从而淡化农产品品牌之间的差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差异。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购买冷链安全认证的农产品,没有通过认证的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安全质量保证的农产品冷链流通市场,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三)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冷链管理与服务能力

要对冷链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就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安全认证规则。该规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本身、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以及相关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是一种考验。也就是说,如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达不到相关的标准,那么就不能获得认证。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面对认证要求,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加工包装质量、仓储和运输质量、销售质量以及相关的服务质量,才能有机会贴上认证标志,更好的参加冷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二、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指导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即与目前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冷链温度控制标准相一致。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应与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如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相一致,针对产品本身质量的认证应采用以上认证的标准。针对冷链过程的保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个国标的冷链过程温度控制标准或相关认证,因此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需要针对冷链运输、仓储和冷加工等环节做出相关的规定,一旦国家出台了冷链物流温度控制标准,则应与该标准保持一致。

第二,国际化原则。即与目前的国际化标准相一致,体现国际化特色。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应与国际相关认证标准保持一致。国际上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温度控制非常重视,许多国家认为如果温度控制不能实现,那么农产品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因此对于不同的农产品,不同的国家对于冷链的控制标准也不一样,从我国的冷链农产品质量认证角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认证,保证冷链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客观性原则,即符合我国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纵观世界农产品的生产,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即便是相同的农产品,由于种植区域的不同,导致产品本身的质量也有所不同,美洲地区出产的番茄与我国出产的番茄即使品种相同,其抗寒能力,保鲜期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相关的认证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产品的客观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农产品实际情况的认证标准。

第四,规范性原则,即认证过程应规范,合理,杜绝灰色地带的出现。对于冷链农产品的认证应有一套严格的认证程序,对于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冷链过程的认证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农产品在采收后,未进入冷链之前,其产品质量安全应先进行认证,如果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在进入冷链之后发生了质量安全问题,那么可以肯定是冷链过程出现了问题,这对于恰当的区分责任是很有帮助的。认证的全过程应具体分解为几个不同的环节,并分别由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员负责认证工作,从而杜绝灰色地带的出现,保证认证的规范性。

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篇3

室外健身器材附加的特殊要求 NSCC/W002-001 版本:A/1 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 发布日期:2013-08-15

实施日期:2013-09-01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1/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1.引言

本部分规定了除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NSCC)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

求外,针对室外健身器材附加的特殊要求,本部分应与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NSCC)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结合使用。

满足本文件规定的要求是产品获得产品认证证书和允许使用认证标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2.总则

工厂应按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国体认证中心(NSCC)产品认

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和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附加的特殊要求建立

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识别需要控制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规定实施控制所需的准则或方法。工厂应具备相应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人员、检验设备、生产设备,保证批量生产的产品 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如果认证产品或生产的状态发生可能影响产品一致性的变化,应及时上报北京国体认证中心(NSCC),由北京国体认证中心(NSCC)决定是否增加审核频次。

对工厂进行监督审核期间,必要时,抽取认证产品和/或零部件进行检验。3.附加的特殊要求 3.1 人力资源要求

认证企业涉及的以下岗位人员,其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注:相关人力资源考试大纲见附录

3.1.1 法人、管理者代表

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法、财务及税务制度、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及现代 企业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司法、劳动及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法、招投标法和政府产

业相关政策等;熟悉国体认证中心对产品认证组织的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规定、本人岗位职责、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

3.1.2 质量管理人员

熟悉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基础工作,熟悉北京国体认证中心(NSCC)对产品认证的工厂质

量保证能力要求,掌握过程质量控制基本工具的使用。3.1.3 设计人员

应具有 2 年以上从事机械设计或健身器材设计经验,且应熟练掌握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公 差配合与测量、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金属工艺学、GB 19272《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 国家标准、运动训练学等健身器材设计所需的各学科专业技能;其人员数量应与生产规模相匹配,且不少于 2 名。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2/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3.1.4 检验人员

应具备基本的识图能力,且熟练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质量控制工具及室外健身器材 GB 19272 国家标准的要求、各种检验设备/通用量具/专用试验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相关零部件、原材料的

检验要求、各工序检验要点,具备对焊接质量、表面喷涂质量判定的基本专业知识;其人员数量

应与生产规模相匹配,且不少于 3 名。3.1.5 相关部门负责人

应熟练掌握本部门管理所涉及到的相关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及本部门职责。3.1.6 焊工、涂装工及其他机加工(包含车、铣、刨、磨、钻等类别工种)工种

应具备《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至少中级以上的技能。无职业标准要求的可提供培训考核记 录。

3.2 生产设备要求

3.2.1 生产设备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3.2.2 产品焊接工序、前处理及表面喷涂工序应有生产设备。焊接设备应选用二氧化碳焊气体保

护焊焊机或同等性能及以上的气体保护焊焊机;前处理设备应含有除油、除锈设备。表面喷涂工

序应具备符合标准要求的喷室及固化设备,固化箱温度应保持均匀,误差应不大于±5°。3.2.3 用于室外健身器材产品生产的设备应处于完好状态,其能力并应满足相应的产品图纸及工

艺要求。

3.2.4 应绘制厂区平面布置图。健身器材产品生产所使用的设备应具有适宜的使用环境。3.3 检测设备的要求

3.3.1 为了控制认证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申请认证组织应具有以下用于产品过程质量控制及产品

检验的检验、试验设备: 表 1 检验设备清单

序号

名称

测量范围/精度

注平板 Ⅰ级 测量基准 直角尺 — 粗糙度测试仪或标准样块 — 游标卡尺 1000 ㎜、125 ㎜、200mm、300 ㎜ 线性尺寸测量量具 5 外、内径千分尺 0-100 ㎜ 高度尺 0-500 ㎜ 钢直尺 300 ㎜-1000 ㎜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3/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8 壁厚测量仪 0-25 ㎜ 9 百分表、千分表 — 10 水平仪 0.02 ㎜/m 角度测量 万能角度尺 0-320° 12 硬度计 — 可以测量洛氏、邵 氏、布氏硬度。13 万能材料试验机 1 0-10T 材料试验 弹簧拉力计 0-300N 拉力试验 15 螺纹通止规 — — 16 R 规 — — 焊缝检验尺 — — 涂层测厚仪 — — 漆膜附着力多刃切割刀 — — 20 漆膜冲击器 — — 21 低温试验箱 1-40℃ — 氙灯老化试验箱 1 — — 盐雾试验箱 — — 疲劳试验机(系列)— — 25 漫步机冲击试验机 — — 26 试验棒(试验指)

8mm、12mm、30mm、L 型、C 型、D 型、E 型、G 型 — 钩挂测试链 — — 28 突出物测试环 — — 29 速度测量仪² — 30 倾角仪² — 31 摩擦系数测量仪 — — 32 33 34 35 天平0.1g 精度 —

篮板冲击器(钢球)² 1040g — 照度计 — —

声级计(噪声测试)— —

耐压试验仪² — 涉及电气安全的室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4/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外健身器材

N 制标准砝码 5500N 38 标准吊带 宽度 80mm 39 扭矩扳手² 50Nm 40 拉力测试仪 5000N 41 乒乓球台弹跳测试仪²

2M平尺(乒乓球台)² — 43 接地电阻测试仪² —

泄露电流试验仪² —

注 1:未加“注脚 1”的设备需在递交申请书之前必须具备。

注 2:该类检测设备是特定产品需要配置的。

3.3.2 检验、试验设备应在审核前安装调试完毕,所有需要检定或校准的设备应在合格检定周期

内且保养良好,确保满足测试要求。

3.3.3 检验、试验设备的数量应满足所选取的试验(检验)器材在一次现场审核期间完成测试项 目。

3.4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要求

3.4.1 例行检验: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 100%检验。例行检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执行表 2 和表 3。

残疾人使用的室外健身器材的附加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按照 GB 24436 第 5 部分要求执行。

表 2 室外健身器材例行检验通用检测项目及检测依据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

基本要求 5.1 材料要求 *5.2.2、*5.2.3、5.2.4、*5.2.6 外形和结构要求 5.3 安全警示要求 5.6 器材安装要求 5.7.2a 环保要求 5.9 表面质量要求 5.10 注:标注“*”的检验项目,若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供应商提供充分可信赖的材料证明,可不检该项目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5/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表 3 健身器材例行检验的附加检测项目及检测依据 产品类别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

单杠 使用宽度、杠面高度、横杆外径 5.12.1.1 双杠 杠面外径、内侧距离、使用高度、杠面长度、立柱纵向中心距

5.12.1.2 篮球架 结构尺寸、篮板连接 5.12.1.3.1、5.12.1.3.2 乒乓球台 结构尺寸、台面连接 5.12.1.4.1、5.12.1.4.2 自重式器材 结构尺寸 5.12.2.1、5.12.2.2 摇摆式器材 结构尺寸 5.12.2.1、5.12.2.3 转动式器材 结构尺寸 5.12.2.1、5.12.2.4 攀爬式器材 结构尺寸 5.12.2.1、5.12.2.5 滑行式器材 结构尺寸 5.12.2.1、5.12.2.6 3.4.2 确认检验:为验证产品符合/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验和试验,通常是全项目的检验

和试验;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确认检验的最低检验频次为每年进行一次,当下列情况之一发生时,应进行确认检验: 1)结构或设计有重大更改时; 2)关键生产工艺发生变更时; 3)关键原材料发生变更时;

4)停产半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时;

确认检验的抽样应在例行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确认检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执行表 4 和表 5。表 4 确认检验的检测项目及检测依据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

静载荷 5.4、5.12.1.4.6 稳定性 5.5 疲劳性能 5.8.2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6/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表 5 确认检验的附加要求检测项目及检测依据 产品类别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

漫步机 轴抗冲击 5.12.3.6 跷跷杆 单侧偏摆量 5.12.3.8 篮板

抗冲击、防水性能、刚性、预埋件结合强 度

5.12.1.3.3、5.12.1.3.4 5.12.1.3.5、5.12.1.3.6 乒乓球台面

抗冲击、防水性能、预埋件结合强度,弹

5.12.1.4.3、5.12.1.4.4 5.12.1.4.5、5.12.1.4.7 注:检验机构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可作为确认检验的证据(检验报告的日期距现场审核时间在一年以内)。

工厂应按规定要求实施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3.5 产品的评审/验证

3.5.1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符合相关要求; 3.5.2 申请认证的室外健身器材产品应经评审/验证,并符合或高于国家标准要求。3.5.2 认证后室外健身器材产品变更应经评审/验证,并符合或高于国家标准要求。3.6 证书及标志的要求

产品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储存应安全、妥善。

应在认证产品上加贴北京国体认证中心(NSCC)的产品认证授权使用标志及条形码。条形码应按如下编码规则编码,并加贴在认证产品的醒目位置。标志编码规则:

×××(申请方代码)×××××××(合同评审年代号及编号)×××(证书顺序号)× ×××××(产品顺序号)

申请方代码:本中心自行编制申请方的唯一代码; 合同评审年代号及编号:按照当年申请资料评审顺序; 证书顺序号:获证产品在获得证书时的顺序编号;

产品顺序号:前两位为产品生产年代的后俩位数,后四位为获证产品生产的数量编号。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使用规定至少应包括使用次数、使用人员、用途必须进行控制。应提 供加贴认证标志器材的招标合同、购买方、使用方的联系方式、联系人,以及产品名称、型号、数量及安装地。应在每年 3 月 15 日之前向乙方提供获得认证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品型号、名

称、数量、安装地点(街道、社区)、联系人信息。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7/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不得超范围使用证书及标记。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使用和管理应符合相关文件规定要求。附录: 室外健身器材产品认证

人力资源测试考试大纲及参考资料

一、设计人员理论考试大纲及参考资料

(一)、总体要求

1.熟练掌握 GB 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国家强制性标准 2.熟练掌握运动训练学等健身器材设计所需的专业技能 ——熟练掌握运动解剖学 ——熟练掌握运动生理学 ——熟练掌握肌肉训练图谱 3.熟练掌握机械设计相关知识

(二)、设计人员理论考试大纲——运动解剖学考核知识点

1.人体基本构成 ——细胞

——组织

2.运动系统

——

骨与骨连结

——

骨骼肌

——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

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3.内脏

——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泌尿系统

——

体育运动对内脏的影响

(三)、设计人员理论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考核知识

1.肌肉活动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2.氧运输系统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8/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呼吸 ——血液

—— 血液循环

——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3.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 女子与体育运动

——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四)、设计人员理论考试大纲——机械设计考核知识 1.工程制图与公差配合 ——工程制图的一般规定

——零、部件(系统)图样的规定画法

——原理图

——示意图

——尺寸、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标注

——表面质量描述和标注

——尺寸链 2.工程材料 ——金属材料

——工程塑料(常用热塑性工程塑料 常用热固性工程塑料 常用塑料成型方法 工程塑料 的应用)

——热处理 3.产品设计

——新产品设计开发程序

——机械设计基本技术要素

——机械零、部件设计

——气动、液压的传动控制系统 4.制造工艺

——工艺过程设计

——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

——切(磨)削加工

——铸造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9/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压力加工

——焊接

——表面处理

——装配

5.计量与检测

(五)、设计人员理论考试参考资料

1.《运动解剖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运动生理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肌肉训练图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GB 19272-2011 5.《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资格认证中心

二、检验人员理论考试大纲

(一)、总体要求

1.具备基本的识图能力

2.熟练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

3.熟练掌握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工具的运用

4.熟练掌握室外健身器材 GB 19272 国家标准的要求、5.熟练掌握清单中检验设备/通用量具/专用试验设备的使用方法 6.熟练掌握焊接、表面处理质量缺陷及检验

(二)、检验人员考试大纲——质量管理及分析工具考点

1.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

—— 质量管理体系和族标准

——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2.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的基本知识

—— 质量改进的概念

—— 质量改进的步骤和内容

3.质量改进的工具

—— 因果图

—— 排列图

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10/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 直方图

—— 散布图

—— 控制图 4.质量检验

(1)产品验证

—— 产品验证的基本知识

—— 产品验证的方式

(2)质量检验

—— 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 质量检验计划

—— 质量检验分类

(3)统计过程控制

——常规控制图(休哈特控制图)

—— 过程能力分析(4)常用几何测量仪器

——掌握量块、游标卡尺、千分尺的用途

——掌握显微镜的用途

——熟悉塞规、角度规的用途。

(三)、检验人员理论考试大纲——焊接缺陷及检验

1.常见缺陷的识别与控制

——裂纹

——气孔

——夹渣

——未熔合、未焊透

——形状缺陷:咬边、焊瘤、烧穿和下塌、错边和角变形、焊缝尺寸不合要求

——其它缺陷:电弧擦伤、严重飞溅、母材表面撕裂、磨凿痕、打磨过度等。2.焊接质量检验

——焊前检查: 母材与焊材;设备与工装;坡口制备;焊工水平;技术文件等;

——施焊过程中的检查: 焊接及相关工艺执行情况;设备运行情况;结构与焊缝尺寸等;

——焊后检验、外观检查:

内部探伤:x射线探伤、γ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等;

近表面缺陷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等;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11/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

渗漏检测:水压试验、气压试验等; 力学性能测试

金相组织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

(四)、检验人员理论考试大纲——表面处理缺陷及检验 1.常见缺陷的识别与纠正

——涂层有针孔起泡

——粉末上粉率低

——附着力不够

——涂层厚度不均匀

——涂层有橘皮

——涂层失色、变色、光泽低 2.喷涂质量检验

——外观的检验

——尺寸检验

——性能检验

(五)、检验人员理论考试参考资料介绍

1.《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辅导与训练》中国标准出版社 2.《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3.《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GB 19272-2011 中国标准出版社

4.《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导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资格认证中心(第一章)5.焊接及表面处理相关书籍

三、操作人员能力要求

(一)、总体要求

1.焊接、涂装、车、铣、刨、磨、钻等类别工种需具备《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至少中 级以上的技能。

2.要求以上人员必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中心测试后,其技能必须与达到中级以上 的水平。

注:对于个别无职业标准要求的可提供培训考核记录。(二)、焊工理论考试大纲

1.识图知识

(1)简单装配图的识读知识。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12/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2)焊接装配图识读知识。

(3)焊缝符号和焊接方法代号表示方法。2.金属学及热处理知识

(1)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

(2)合金的组织结构及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3)Fe-C 相图的构造及应用。(4)钢的热处理基本知识。3.常用金属材料知识(1)常用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

(2)碳素结构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的分类、牌号、成份、性能和用途。4.电工基本知识

(1)直流电与电磁的基本知识。(2)交流电基本概念。

(3)变压器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5.化学基本知识

(1)化学元素符号。(2)原子结构。

(3)简单的化学反应式。6.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知识

(1)安全用电知识。

(2)焊接环境保护及安全操作规程。(3)焊接劳动保护知识。

(4)特殊条件与材料的安全操作规程。7.冷加工基础知识(1)钳工基础知识。(2)板金工基础知识。(三)、机加工理论考试大纲

1.基础理论知识

(1)识图知识。(2)公差与配合。

(3)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室外健身器材 附加的特殊要求

第 A 版

第 1 次修改

P13/13 NSCC/W002-001 实施日期:2013-09-01(4)常用非金属材料知识。2.机械加工基础知识(1)机械传动知识。

(2)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知识(分类、用途)。(3)金属切削常用刀具知识。

(4)典型零件(主轴、箱体、齿轮等)的加工工艺。(5)设备润滑及切削液的使用知识。

(6)工具、夹具、量具使用与维护知识。3.钳工基础知识(1)划线知识

(2)钳工操作知识(錾、锉、锯、钻、绞孔、攻螺纹、套螺纹)。4.电工知识

(1)通用设备常用电器的种类及用途。(2)电力拖动及控制原理基础知识。(3)安全用电知识。

5.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1)现场文明生产要求。(2)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

(3)环境保护知识。

(四)、焊工、机加工理论考试资料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焊工》(初级)机械工业出版社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焊工》(中级)机械工业出版社 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车工》(初级)机械工业出版社 4.《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车工》(中级)机械工业出版社 5.《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铣工》(初级)机械工业出版社 6.《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篇4

1.引言

本文件是CQC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要求,包括对认证产品的检验要求及制造厂质量体系的要求,以保证其生产的认证产品符合国家认证标准并与型式试验样机在规定程度内的一致性。本文件是产品获得产品安全认证证书和允许使用认证标志应具备的条件,是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若有特殊要求的,按《自愿性产品认证特殊要求》中有关规定执行。

2.定义

2.1 申请人

申请产品认证注册的组织。

2.2 持证人

持有产品认证证书的组织。

注:取证前称为申请人,取证后称为持证人。

2.3 生产者(制造商)

实施质量体系,控制认证产品生产的组织。

2.4 生产厂/制造厂/加工厂(场)所

指对认证产品进行最终装配和/或检验以及使用认证标志的地点。总则

生产者应建立满足本文件第4章所要求的文件化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地运行,且具备批量生产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对认证产品生产者的审核每年至少一次(根据认证产品类别和生产的稳定状态而定),以保证将必要的日常工作和程序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对生产者进行监督复查期间,要抽取认证产品样机和/或零部件进行检验,以验证其与认证标准的符合性并与型式试验样机一致。当发现可能危及到产品与认证标准的符合性的情况时,可增加监督频次。质量体系

4.1 职责和资源

4.1.1 职责

生产者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在其组织的内部指定一名质量保证负责人和一名认证联络工程师(或联络员)。

质量保证负责人应是组织管理层中的一名成员,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不论其在 1

其他方面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及时向认证机构申报涉及获证产品安全性能的变更;

d)负责与认证机构联络与协调认证方面的事情;

e)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f)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认证标志;

认证联络工程师(或联络员)应熟悉认证业务,其职责是协助质量保证负责人与认证机构联络认证事宜。

4.1.2 资源

生产者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

4.2 文件和记录

4.2.1生产者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其中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国家标准要求.4.2.2生产者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4.2.3 生产者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生产者至少应保存下述记录:

● 采购物资检验/验证记录

● 例行检验记录

● 选定型式试验记录

● 检验和测试设备校准记录

● 检验和测试设备功能检查记录

● 顾客投诉及纠正措施记录

● 对不合格品采取措施的记录

● 内部质量审核记录

● 标志使用情况的记录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的保存期限,上述记录的保存时间应不少于两年。

4.3 采购和进货检验

4.3.1 供应商的控制

生产者应制定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

4.3.2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生产者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以确保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生产者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生产者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生产者应保存关键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应有其组织内部负有质量职责的检验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4.4 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4.1生产者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进行识别,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生产者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

4.4.3可行时,生产者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4生产者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

4.4.5生产者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4.5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生产者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自愿性产品认证特殊要求》的规定。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而进行的在经例行检验后的合格品中随机抽取样品依据检验文件进行的检验。

4.6.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与所要求的检验、试验能力一致。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

4.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例一些专用的测试设备),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应建立检验设备的台帐并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

4.6.2 运行检查

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应进行日常操作检查外,还应进行运行检查。当发现运行检查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能追溯至已检测过的产品。必要时,应对这些产品重新进行检测。应规定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需采取的措施。

运行检查结果及采取的调整等措施应记录。

4.7 不合格品的控制

生产者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应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4.8 内部质量审核

生产者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审核结果。

对生产者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

4.9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生产者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生产者应制定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的清单,明确它们的供应商,材质

生产者应建立产品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机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向认证机构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4.10.包装、搬运和储存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标准是创新成果的固化和推广,是企业组织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依据。认证是对产品、体系和人员进行合格评定的活动和程序,是推动技术法规、管理标准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局,我省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注重运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等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必须看到,我省仍然存在标准制订数量少、层次低,认证对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薄弱,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投入不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我省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省经济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再上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大局,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标准、认证、品牌为抓手,以检测技术平台为支撑的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体系,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自觉的产业优化升级工作格局,大力营造依靠质量、标准、认证、品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社会氛围,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资源环境得到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二)基本原则。一是创新驱动、标准先行原则。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通过产品、管理和生产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鼓励企业实施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二是质量提升、认证保障原则。充分发挥认证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作用,通过有效认证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认证监管体系。三是产业联动、整体优化原则。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开展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既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不同阶段产品标准认证的协调和衔接,又注重各类相关、临近产业标准认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产业的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水平。四是人才为本、文化引领原则。重视标准化和认证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建立熟知并善用标准化和认证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文化和理念,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和引领产业提升。五是节能减排、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并将其贯穿产业升级全过程。加强企业用能和排放计量,不断研发制订有关标准,通过认证督促企业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建立一套比较先进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认证市场体系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政府、部门、企业重视实施标准化战略和认证工作的机制;打造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建设一批能够支撑我省产业升级的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培育一批在不同产业层次和优质产品聚集区起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构建先进的产业标准体系。一是加快联盟标准的制订实施。机械、化工(含橡胶轮胎行业)、纺织、家电、家具、五金、太阳能产品、食品饮料(含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陶瓷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要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核心技术为抓手,大力开展联盟标准的制订和研发工作,将高水平的企业标准转化为联盟标准。鼓励产业集群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将联盟标准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到“十二五”末,全省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二是加大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力度。省、市、县各级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我省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国内外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到“十二五”末,争取在我省设立的国际和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总数达到50个,建设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80个以上。三是完善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体系。选择关键技术和产品,制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订实施一批严于国家标准的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在国际标准制订、认证结果互认等方面,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我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0项以上,制订地方标准300项以上,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项以上。

(二)大力加强认证的推广和监管。一是进一步加大认证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开展各类自愿性认证活动,着力推进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推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力度,依法规范生产强制性认证产品企业的行为;在制造业重点行业有序推进产品合格认证。大力开展节能认证示范区建设,推动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有序开展产品合格认证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完善节能认证鼓励政策,经认证的节能环保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低碳产品、碳足迹、碳标识、节能量等认证的研究,为全省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认证机构的监管力度。针对部分认证机构存在的工作不规范、认证质量和诚信度不高的问题,要依法采取约谈、告诫等多种措施,促使其履行认证活动主体责任。对存在严重问题、扰乱认证市场的认证机构,要向国家认监委建议,依法吊销其认证资格。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加强执法监管,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等行为。进一步加强对自愿性认证的行政监管,对不按规范要求组织管理生产的获证企业,要督促其认真整改。要发挥公众和市场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获证企业实施认证规范的自觉性,保证认证有效。

(三)全力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一是规划明确一批区域品牌发展重点。将区域品牌建设的重心放在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上,放在产业聚集区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培育和发展上,放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上。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重点选择3至5个企业、在规模较小的中小产业集群中选择2至3个企业作为区域品牌的培育对象,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山东名牌、优质产品基地创建等各项政策支持作用,提供各类技术保障,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二是建立和完善品牌评价体系。积极修订和完善品牌评价产品目录,注重吸收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品进入目录;更多关注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产品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产品,区域品牌评选向产业集群、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倾斜和聚集,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形成区域品牌100个。三是优化品牌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涉及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家电、建材、农资等产品的执法打假力度,优化企业的品牌发展环境,加大对潜力区域品牌产业和产品的政策保护力度,维护好企业的品牌权益。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集聚,逐步实现由单个产品品牌向品牌企业、区域性品牌的转变,不断壮大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快推进检测技术平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已有平台效益。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检测能力,提高利用效率。针对部分检验检测机构人才匮乏的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对急需的专业人才采取公开招聘方式引进。在薪酬待遇方面,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同工同酬,支持技术人员多劳多得。二是提升新建平台服务能力。在平台的布局上,紧紧围绕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使检验检测平台建设与全省产业总体布局相一致、与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相吻合、与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向产业发展方向延伸,不断满足全省经济发展需要。三是区分层次,搞好分工,实现差异化发展。国家级质检中心要做到建设高起点、人员高素质、检测高水平;省级质检中心要做到专业化检测、专业化服务;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要能够满足当地产业聚集和特色需求,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着力打造计量、质检、标准化、特检、认证认可、纤检和信息化技术服务等7个平台,夯实产业优化升级检验检测技术基础。到“十二五”末,争取建成国家质检中心48家、省级质检中心100家。

(五)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一是精心选择培育龙头企业。根据全省“十二五”规划、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和当地产业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类型和产业,重点关注人才聚集度、科研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较高,开拓空间大,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在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中有实力、有影响、有辐射作用的企业,从中选择培育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省级每年重点选择培育20个左右,各市重点选择培育3至5个,县(市、区)重点选择培育1至2个,力争形成覆盖各个产业,在省、市、县三个层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300个。二是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针对龙头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培育方向、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在制订实施标准、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土地政策、技术改造等方面对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率先制订实施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推动龙头企业成为实施先进标准的标杆、引领科技创新的先锋、聚集优秀人才的盆地、实施质量体系认证的模范。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带动广大企业强化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品牌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形成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格局。

四、组织实施

(一)制订推进规划。各级政府要依据我省“十二五”规划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对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作出规划。规划的制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省经济总体布局,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需求;要5年有规划、年度有安排、季度有重点,把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对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明确政府、部门、企业在推动当地产业优化升级中的职责分工,加快工作进度、提出完成时限;要狠抓规划的落实,加强协调调度和督促检查,严格年终考核,兑现有关政策,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突出工作重点。要根据我省“十二五”规划和“一蓝一黄”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要把人民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监督抽查发现问题的产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强化标准实施、认证监督和许可把关,扶优汰劣,净化环境,促使相关产业、产品加快优化升级,有效推进产业的调整振兴和全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标准化和认证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企业在职人员标准化和认证等知识的继续教育。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建、定向培养。注重引进熟悉掌握标准化和认证知识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社会舆论、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等环节营造形成注重利用标准化和认证等手段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理念和氛围。

(四)科学设置市场准入门槛。要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综合运用标准实施、生产许可、认证认可、登记备案等手段,科学把握市场准入关。要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的监督,对达不到标准和认证要求的生产企业责令停产、转产或取缔;要对重要工业品和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根据山东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实际,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基础,在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制订实施一批地方标准,督促企业逐步按规范实施,引导生产要素和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要鼓励行业领先企业结成标准联盟,制订实施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通过综合技术手段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市场投向,避免“一窝蜂”跟进和低层次重复建设。

(五)做好结合文章。要与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结合,善于运用标准化和认证手段推进战略实施;要与科技进步奖评选、省长质量奖评选、名牌评选等结合,把标准和认证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评价要素和依据;要与国家部委的重大部署和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充分运用标准化和认证手段促进相关工作深入开展;要与各部门、行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结合,以标准化和认证手段指导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要注意运用成功案例推动工作,总结规律,创新机制,形成模式,固化流程,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山东省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协调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商务厅、卫生厅、环保厅、统计局、工商局、林业局、质监局、旅游局、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省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联动机制,协调工作办事机构设在省质监局。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和工作实施方案,及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协调领导机制,把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摆上重要位置,形成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鼓励标准创新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技术标准的研制列入科技计划。对有重大创新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奖范围。

(三)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产业标准的实施推广、标准体系建立、标准数据库建设等,支持获得国际领域互认资格的重点项目,支持节能产品、低碳环保等重点领域认证技术研究和推广。各级政府要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省、市、县三级运用标准化和认证手段共同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的财政保障机制。

(四)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工作考核力度。要把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认证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由省质监局牵头,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计局制订考核办法,具体组织考核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作用及取得成效的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

山东省人民政府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篇6

国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与医疗装备配置规划提出了促进医学装备健康发展的谋划方略、建设方案和破解制约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难题的若干建议。同时, 为落实中央大力提升卫生系统为民服务能力的政策, 有效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卫生体系的建设力度, 把大型医疗设备、医用消耗性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范围, 这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近几年,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研发方面依靠多学科交叉融合, 形成了科研研发队伍, 不断攻克技术难点,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研制出一批适合中国医疗市场的医疗器械,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些地区更是呈现出集群发展的态势。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与国际上医疗器械, 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出口大国相比,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 比如:国家基础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部分核心元器件需要进口、医疗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偏弱、产品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存在一定差距, 这些都造成医疗器械民族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 弥补产业发展的不足, 提高国产化医疗器械质量水平, 稳步分享国内卫生领域市场份额, 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医疗器械质量认证, 应该是一种国际公认, 并且行之有效的做法。

1 什么是认证

认证工作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实施、完善开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对认证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其要素包括3个方面: (1) 认可必须由认证资质机构组织实施; (2) 认可评价的对象是产品、服务或管理体系; (3) 被评价对象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强制性要求。

我国的认证制度, 依据认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产品认证 (含服务认证) 、体系认证和人员认证3类, 其中产品认证分为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

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指国家为保护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或为保护环境, 通过立法或行政性文件的方式, 对事关人类生命安全、环境影响等类型的产品, 提出强制性要求, 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指定的认证, 并且在产品上标注认证标志的制度, 也称法规认证。如:CCC认证就是强制性产品认证。

自愿性产品认证是指产品的生产商或贸易商自愿向认证机构申请, 而非以行政或法律等强制性手段限制、要求产品生产商或贸易商必须参加的产品评价制度。也就是说, 这种产品评价制度是基于市场导向的[1]。

2 认证的作用

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手段, 在维护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2.1 维护市场秩序, 实现国际接轨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由贸易, 而实现自由贸易的先决条件就是交易双方能够便捷地获得准确、有效的贸易信息, 评估商业价值, 进而开展商务接洽, 缔结贸易合同。因此, 如何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合理竞争, 保证有效信息传递,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正常贸易, 就成为企业、行业、国家, 乃至国际贸易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果没有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 就无法衡量产品的产品价值、商业价值, 也就失去了商品交换的评价基础, 就可能导致各种坑蒙拐骗不良现象的发生,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认证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保障正规有序的市场竞争, 落实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 实现市场经济的国际接轨, 推动现代市场体制不断完善。

2.2 强化生产管理, 确保产品质量

“认证”是企业等相关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认证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提高竞争力;途径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加强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风险防范;形式是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 使之更加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特征是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着手。如果企业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活动, 建立完整的质量体系, 实施规范的管理, 落实有效的监督, 就可以确保产品质量, 助推企业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2.3 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产品竞争力

企业的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般认为, 产品的成本除直接成本外, 还包括企业开拓市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因此, 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提升客户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力的认可度、信任度以及忠诚度, 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合理选择认证, 特别是那些国际互认的认证制度, 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提升产品竞争力, 扩大销路, 这对于国际贸易尤为关键。因此, 我们说产品认证制度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既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又节约了社会资源。

3 医疗器械市场上常见的认证

3.1 CCC认证

2002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称为“中国强制认证”, 对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中的产品要求强制进行检测和审核。该目录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凡列入目录内的产品, 如果想要出厂、进口或者销售, 就必须进行认证, 而且必须粘贴认证标志。在我国, 从安全角度出发, 很多家用电器和部分医疗设备都必须实行CCC (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认证。

3.2 CE认证

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 CE (conformite europeenne) 代表欧洲联盟。CE认证的评价要求重点在于产品不能危及人类、动物和货品的安全, 对产品的一般质量要求并不关注, 而是由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另行提出。只要通过了CE认证, 就表示该产品已经达到了欧盟在安全、卫生、环保和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只要产品符合上述的基本安全要求, 就能加附CE标志, CE标志是安全合格标志而非质量合格标志。如在产品上贴有CE标志, 则意味着制造商具备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贴有CE标志的产品在欧盟各成员国内通行无阻, 可以自由地销售流通。

3.3 CSA认证

在北美, 政府对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安全认证有严格要求, 没有取得认证的产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CSA (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 是加拿大最大的产品安全认证机构, CSA的认证范围涵盖医疗防火安全、机械领域、建材领域、电器领域、办公设备、娱乐安全等方面。

3.4 EMC认证

EMC (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 是电磁兼容标志, 它最早出现在欧洲, 现在我国对第三类医疗器械也提出了电磁兼容性要求。EMC认证的核心要求是产品所产生电磁干扰程度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标准范围以内, 从而确保不影响其他产品的正常使用;同时要求产品本身也要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使其在一般电磁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转。EMC认证以各类电子产品为主, 所有销往欧洲市场的电器产品均须取得该项认证。

3.5 PCT认证

同样, 俄罗斯对在其境内销售的产品也有安全要求。认证管理的范围实行目录管理, 凡进入俄联邦海关强制认证商品目录清单中的商品, 都必须通过PCT的认证, 取得俄罗斯国家标准计量委员会颁发的国家标准合格证书 (GOST合格证) 。根据此规定, 绝大多数的中国商品在进入俄罗斯市场以前, 都要通过俄罗斯国家的PCT标准认证。

3.6 GS认证

GS (german safety) 认证是一种自愿性认证, 属于德国安全认证标志, 由具有公信力的独立机构实施测试, 被欧洲市场所公认。GS标志虽然不是强制性认证, 但是受到市场对其安全意识的影响, 一旦产品通过了GS认证, 就会比未通过GS认证的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力。GS认证一般按照欧盟统一标准EN或德国工业标准DIN进行检测, 这或许是GS标志在安全领域具有更高认可度的原因之一。

3.7 Ro HS认证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早在10 a前, 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就通过了法令, 旨在限制电子电气设备中某些有害物质的使用。借鉴欧盟的有益做法, 同时也为了帮助民族企业有效控制电子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及时推出了Ro HS (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认证。Ro HS认证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国电子产品的环境意识, 实践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中国Ro HS的认证有3种形式:强制性产品认证、国推自愿性认证、机构自愿性认证。

4 结语

由于各类新型医疗器械的不断涌现, 医院逐渐构建起了不同的诊断、治疗平台, 彻底改变了传统医学的面貌和诊治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在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康复和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方面,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医疗器械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因此, 医疗器械产业, 特别是生产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认证这个“抓手”, 推动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提高, 树立民族产业的金字招牌, 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医疗诊治安全、改善民生发挥积极作用[3]。

摘要:在分析了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现状的基础上, 阐明了质量认证对于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系统介绍了国内的认证制度及在维护产品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并列举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常见的相关认证, 最后指出了医疗器械要积极参与各种质量认证, 健全管理体系, 使医疗器械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医疗器械,认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建伟, 祝天敏.ISO 9000:2008认证通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蒋海洪.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5) :364-366.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篇7

为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向整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简明化發展,9月27日,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工作会议长春市召开,9个市(州)的绿办主要领导参加会议。会上,省绿办副主任李蔚传达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关于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的意见》。为方便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顺利开展,省绿办针对《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工作规范》及无公害申报程序及材料文审做了详细的解读。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林在会上总结了上半年工作的成绩,并对下半年工作重点提出几点要求:产品开发上寻求新的突破,基地规模上要有新的进展,品牌打造上寻求新的思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寻求新途径,在市场项目上寻求新的跟进,队伍建设上寻求新机制等。要采取集中送检、集中送审、集中会审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杨林主任要求在整体认证工作方面提出各级工作机构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按照资质从严、积极推动、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认证实施方案。整体认证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新模式,各级工作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认证方面的培训宣传和服务工作,并努力实现在标志使用方面的创新。通过宣传整体认证和标准化示范创建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形成无公害农产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紧密衔接的良好机制解放思想、严把材料关,加快步伐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省绿办 供稿)

上一篇:塔式起重机安拆合同下一篇:临沂沂水县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