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精选12篇)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1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1 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不当。农村比较明显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包括: 种子、种苗可选择性不高, 农药、化肥施用违规问题, 各种生产激素、违禁化学添加剂的滥用等。农村的蔬菜种子大多数来自于以色列、瑞士、韩国等国, 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由于专利形成的垄断, 种子价格高昂, 基于成本问题, 所以农民在选择种苗时可供选择的并不多。同时, 这也就为种苗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把许多老品种蔬菜种子换上新名称、低价位吸引农民, 许多农民为了节约成本而吃了大亏, 种出来的蔬菜没人要, 不得不低价销售。亚当·斯密曾说过, 人都是经济人。利益倾向都是有的,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农产品生产中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施用化肥、农药时存在很多违规操作问题。一般的有机低毒农药、化肥的价格高, 短期治病性低, 不能很好地看到成果。这也就被农民忽视、弃用。反之, 高毒高效高残留的剧毒农药一般为违禁药品, 成本低、价格低、短期效果明显, 成为大多数农民的选择。各种生产激素、违禁化学添加剂的滥用。农民在蔬菜生产中会通过相应渠道关注农产品价格问题, 如果近期价格高, 那么他们会用催熟剂等催熟蔬菜, 从而卖个好价钱; 如果短期内价格低, 他们会通过化学烟雾剂、大棚温度、湿度等延长蔬菜生长周期, 以待价格高的时候再出售。
1. 2 相关生产技术因素落后。技术因素是影响生产环节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这里主要从两方面分析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首先技术落后和技术超前与不当使用技术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投入品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落后, 导致安全、高效、低污染、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的技术研发不足, 难以生产出环保型的农业投入品, 或因生产成本过高而限制了相关农业投入品的推广使用; 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也就是农户们的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没有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 如用药配兑比例不当、喷药后未过危险期便将果蔬采摘上市等等;三是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落后, 导致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其次科学技术超前和不当使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新技术, 如转基因产品在还没有获得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其不会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带来隐患就提前进入市场; 二是相关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 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这些有害添加剂的不当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 3 农业产地相关环境安全得不到保证。基层政府没有事前制订一种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长期不合理种植农作物和使用不合格的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 使得农村的土壤修复能力大大降低, 污染物从土壤向农产品迁移渗透积累的增加, 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耕地环境、农业用水以及大气的质量都属于农业产地的相关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并且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持久性的特点。这些年来, 我国的农业产地的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有机污染物对地表和地下水系的严重污染, 农业用水被严重污染, 最关键的是随着雾霾的加重大气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此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2 基于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于国于民的头等大事, 而政府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起到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为了确保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政府仍需要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 1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对化肥、农药、兽药等其中许多国家禁用的违禁药品严厉依法监管, 做到不该用的药不用, 不得不用的药少用并规范使用, 力争将农产品农药等的残留降到最低。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生产与使用将直接影响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应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主要涉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环节。在生产环节中, 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和备案制度, 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 从源头上规范市场秩序, 坚决取缔非法生产、经营的行为。
2. 2 加大对农业产地环境的保护力度。要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着重从改善土壤的肥力, 保障灌溉水源供给, 及时检测农产品环境质量, 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 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效控制各类环境污染源对耕地的污染, 并加强产地环境的保护与监测力度。
3 结语
总的来说, 农产品安全问题对国计民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就是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生产环节对此展开研究。整体看来, 农产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难题, 我们对其改革理应建立在对我国农产品安全现状的清晰认知的前提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我国市场的日益开放, 可以预见, 我国今后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也会愈加受到国际大潮的影响, 如何实现各个方面的国际接轨, 恐怕是更大的挑战, 或许这些问题会随着国家理性的不断增长与国家治理的不断成熟而逐渐得以解决, 对此, 笔者也是乐观其成。“治大国若烹小鲜”, 制度的构建与改进不仅需要大勇气, 更需要大智慧。在中国不断发展的今天, 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安全, 我们更应当存有信心和耐心。
摘要:政府如何采取有效策略, 遏制住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的发生, 保障公众农产品安全, 也就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重点。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集中于农产品安全的界定、农产品安全的问题分析、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及原因分析、农产品的质量监控以及对策等多个层面。本文围绕着农产品安全问题这一中心点, 集中从生产环节这一角度, 就此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赵彩萍.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 2014
[2]高英.浅谈农产品安全基层监管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14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2
针对在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实施卫星产品保证,应用模型参考思想建立了卫星产品保证体系的模型和质量控制目标函数,并应用产品保证体系的质量控制目标函数对具体卫星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作 者:舒适 陆力斌 朱鸿昌 作者单位:舒适,陆力斌(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朱鸿昌(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3
一、消费习惯被迫改变
搜狐网和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最新消费安全调查显示:有超过9成的消费者将因为产品安全危机事件而改变消费习惯。
调查显示,在经历了过多的产品安全危机事件以后,仅仅只有6%的消费者表示“不会改变消费习惯”,7成消费者表示“今后不知道该吃什么”。更严重的是接近6成的公众认为,被曝光的公众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68%的消费者对当前的消费环境没有安全感。
不仅如此,面对一系列知名品牌的产品安全问题,一些“老顾客”也不得不改变了多年的消费习惯。有近4成消费者今后考虑的牙膏品牌改向了“中华”、“两面针”;6成多消费者表示不会再喝雀巢奶粉;9成多消费者不愿再买光明产品,这其中有4成多消费者是光明的“老顾客”。由此可见,消费者因产品安全危机而突然改变消费习惯将会对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二、消费习惯改变源于感知风险
西方学者将消费者行为看作是一种承担风险的行为,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无法确定决策的结果,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中就隐含着风险。产品安全事件中消费习惯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风险的感知。
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s)最初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鲍尔(Bauer)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鲍尔将感知风险定义为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感知风险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购买决策结果(是否能够满足购买目的)的不确定,二是错误决策导致后果严重程度的不确定,即可能损失的重要性。在产品安全事件中,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更多地来自错误购买决策所导致后果严重程度的不确定,因为任何消费者都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错误决策后所带来的结果,因此风险就产生了。
另外,所谓感知风险就是消费者所感觉到的风险,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认识。雀巢碘超标、高露洁牙膏致癌这些都因存在客观不良因素而产生了客观上的风险,但是只有科学家们才能对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客观风险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评估,而消费者却只能按照他们的直觉、经验和主观认识对客观风险进行判断,这就是“感知风险”。在产品购买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有的风险能被消费者感受到,有的则不一定被感受到;有的可能被消费者夸大,有的则可能被缩小。例如,科学家们一直警告吸烟致癌的几率很高,但这种警示常常被烟草消费者忽略。因此,真正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风险,而不是那些由科学家们测量的客观风险。正如鲍尔所言,他只关心感知风险(即主观风险),而不关心真实世界的风险(即客观风险)大小。
三、感知风险的构成及测量
消费者感知风险是个总体感念,在不同的产品购买过程中,风险组成也不尽相同,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具体风险。
了解具体的风险组成,便于把握总感知风险的来源,风险的大小则通常用以下模式来计算:
OPR:消费者所感知的总体风险PLij:产品j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ILij:产品j发生风险的危害性n:具体风险的数目
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可能与其所造成伤害的严重性构成了这一具体风险的大小,将所有具体风险累加,就形成消费者所感知到的总体风险。产品安全事件中反映出的消费者感知风险主要来源于产品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依据计算公式,产品安全事件中涉及到的产品确实存在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发生的可能,而这些风险危害性的大小则由消费者所感知,不同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不同,相应的消费行为也会出现差异,因此便出现了6%的消费者表示“不会改变消费习惯”,而9成以上的消费者会改变消费习慣的现象。
四、消费者感知风险与购买决策
消费者面对购买行为的首要前提是做选择,而在做选择时,消费者会产生感知风险,一旦感知到某种风险的存在,随即产生焦虑,假若消费者所感知风险的具体类型或程度在其承受的范围内,就不会有改变感知风险的行动。相反,假如感知风险的程度超过了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消费者就会采取改变感知风险的行动。消费者通常有四种解决风险的策略可选择:(1)感知风险可以通过增加结果(满足购买目的)的确定性(如购买名牌),或者降低结果损失的程度(如退款保证)来减少;(2)可从某类型的风险转换到其较能忍受的风险类型;(3)延迟购买,以转换风险的类型;(4)购买该产品并承受不能改变的风险。
从上图可看出,当消费者不清楚购买决策是否优劣时,往往会通过信息搜集来增加消费行为的确定性,信息搜集范围既包括过去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等内部信息,也包括访问商店、听取周围人的意见、搜寻广告媒体信息等外部信息;而当消费者确定购买的不利结果会发生时,消费者往往通过:减少消费行为的次数、减少购物的数量或者减少消费行为的付出,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经济上的付出,使得后果的严重性减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呈现同质化的今天,一旦出现产品安全问题,客观存在的风险不仅会被消费者感受到,而且还会被放大,当感知风险的程度超过了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很多消费者会选择改变消费行为来减少可能损失的严重性。
五、企业产品安全问题策略
面对接二连三的产品安全事件,除了需要政府对产品标准做统一规定、加大力度进行监管之外,最根本的策略就是企业要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角度从产品生产、营销策略上做出努力,具体通过增加购买决策结果的确定性、减少可能损失的程度和减少错误决策的严重性三方面来减少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
1.增加购买决策结果的确定性
树立品牌,形成品牌——顾客关系。在存在感知风险的情况下,信息搜集无疑有助于降低风险,但信息的搜集是需要成本的。因此消费者往往通过认牌购买来避免由于选择新品牌而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感。为此企业要形成品牌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扎实的措施和完善的体系来实现。品牌不仅是质量的保证,而且还反映了一定的价值、文化和个性,良好的品牌——顾客关系可避免消费者选择其他竞争企业,也可减少消费者在购买中的感知风险。
产品宣传要符合实际。向消费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使消费者在产品的正常使用或合理预见的使用期内,对产品的内在风险有所了解。产品的特征、副作用(与其他产品一起使用时产生的可被合理预见的不良影响)、介绍、商标、使用和保存方法,使用范围等各种由企业提供的信息都应完整齐全。信息提供的有无及信息质量的好坏对决定产品是否安全有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信息能够使消费者小心地避开产品的风险。正如调研显示的那样,有40%的消费者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对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而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企业在产品信息披露方面遮遮掩掩是不诚信的表现。
除此之外,为增加购买结果的确定性,当消费者不能确定购买与否时,专家的认证或者来自政府的检验都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信任度。
2.减少可能损失的程度
产品安全问题往往会造成消费者一定的损失,企业首先需要采取措施将这些产品安全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产品保证就产品技术性能、使用效果、维修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义务和责任的担保,还可以通过免费、优质的售后服务来将某类型的风险转换到消费者较能忍受的风险类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总是希望产品质量越稳定越好,一旦遭遇产品质量问题就很容易对企业的售后服务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希望企业能够把所有问题解决好。优势服务的积累可对顾客忠诚进行潜移默化式孕育,故而这种依赖感的产生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条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捷径。
企业也可减少消费者初次使用产品的成本。比如在更低价位上提供小包装的产品,或者提供免费样品,这样都可以使消費者在首次试用该产品时减少风险,也减少了日后购买可能发生损失的可能。
企业还可以通过保证退款和自由退还有缺陷的商品等策略来减少损失的程度,但这些策略的实施应该是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表面文章。目前消费者解决消费纠纷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在质量鉴定、举证、确定管辖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知识,诉讼成本高昂,消费者经常陷于“两难”境地,维护自身权益“有心无力”,换取退回的款项远远小于为退款而付出的成本。
3.减少错误决策的严重性
危机时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鼓励口碑传播。相对于正式或有组织的信息来源(比如广告)而言,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往往更多地依赖非正式的或人际传播的信息来源,因而口碑传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有“零号媒介”之称的口碑,被现代营销人视为当今世界最廉价的信息传播工具和高度可信的宣传媒介。因此在企业出现产品危机时,更多地需要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来认清客观事实,减少可能损失的严重性。非典期间,肯德基首次公开炸鸡流程:经过170度高温加工,制作时间2分钟到14分钟……让消费者亲眼目睹可靠的产品生产过程,通过口碑传播来减少产品安全所带来损失的严重性。
利用媒体宣传,重树消费者信心。一旦危机出现时,企业应当及时调查事件的真相,控制危机的蔓延;尽快与媒体进行沟通,表明态度,拿出举措,这样既表明企业对问题的重视,又能防止对本企业不利的说法混淆视听,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同时降低消费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企业所宣传的举措应是有建设性积极的,诸如进行产品召回,使一些对公众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可接受风险的产品撤出销售、分销和消费领域;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公示;争取企业投资方的支持和信任,来重树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总之,产品安全在所难免,企业要以保持商业声望和生计,保持公众信任为重,以最大诚意和断然的措施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长期利益中寻找立足之根本。
参考文献:
[1]调查显示九成人会因食品安全事件改变消费习惯[N].中国网,2005-6-20,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Jun/893689.htm
[2]Jacoby, J. and Kaplan, L., "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in Venkatesan, M. (Ed.),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ferenc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Chicago, IL, 1972 pp. 382-393.
[3]高海霞: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基于感知风险[J].企业经济.2004,(1):92-93
[4]冯晓青等编译:产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52-57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4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是各国政府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出来,不仅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到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农药残留、农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农产品交易方式、政府的检查监督力度等,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众多因素中,哪些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哪些因素是通过其他因素而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哪些因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哪些因素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贯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食物链,由许多环节和经济组织载体决定。产前的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产中的种、养生产环节,涉及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的分级、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环节,涉及加工企业、运输部门、批发商、零售商等。可以看出,不论国内、国外,也不论产销体制有多大的区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物链上的所有行为主体相关。由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应基本包括产地环境、产中生产者行为和产后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
由上可以看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我们从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食物链上的有关行为主体的角度,同时考虑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体系,见表1。该体系结构中的目标层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主因素包括涉及的6个方面: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a1)、农户(a2)、农产品加工企业(a3)、市场(a4)、政府(a5)以及消费者(a6)。依据所涉及内容的不同,上述6个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因素。考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这些因素,不难发现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例如“农户生产技术”因素,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农户生产技术”也受到“市场价格”和“农户生产认知水平”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直接或者间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影响,难以准确地判定哪些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程度大,应当重点考虑或者解决;哪些指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方法,力求全面分析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关系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程度及其重要程度,从而找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DEMATEL即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是由美国学者A.Gabus和E.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来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对那些要素关系不确定的系统更为有效。该方法通过有向图确定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矩阵运算计算出每个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从而确定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每个因素在系统中的地位。
DEMATEL关注的不仅是因素间的两两直接影响关系,还考虑了所有因素之间的间接影响关系,是一种分析因素集对系统综合影响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分析过程直观、明晰,其结果不仅表达了各因素间的量化因果关系,同时能根据量化结果对影响因素集进行因果分类和重要程度排序,为影响因素识别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步骤如下。
①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设为a11,…,a1n;…,an1,…,ann,见表1。
②考察不同因素间的影响关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程度,确定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设n阶矩阵X=(aij)nxn,如果ai对aj有直接影响,则定义aij=1,否则aij=0。反之,如果aij=1,则ai对aj有直接影响,如果aij=0,则ai对aj没有直接影响。X=(aij)nxn表示两两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
③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将X的各行求和,设行和最大值为max,令X=X/max。
④计算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T。T=G+G2+…+Gn,当n充分大时,可以用G(I-G)-1近似计算T,其中I为单位阵。tij表示因素i对因素j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程度,见表2。
⑤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对矩阵T中元素按行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度(即各行对应因素对所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值),对矩阵T中元素按列相加得到相应因素的被影响度(即各列对应因素受到所有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见表3。
⑥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加得到其中心度,表示该因素在所有因素中的位置及其所起作用的大小。系统因素的影响度和被影响度相减得到其原因度,如果原因度为正数,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成为原因因素;如果原因度为负数,表明该因素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大,成为结果因素,见表3。
⑦以各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做笛卡尔坐标系,标出各因素在坐标系上的位置,分析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见图1。
4 结论
①若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首先必须把握原因指标。因为原因指标不易改变,而结果指标易改变。依据图1不难看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按原因大小排序依次为:消费意识(a61)、政府监管力度(a51)、农户认知水平(a21)、农产品进入市场途径(a42)。因此,提高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加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消费者拥有科学的消费观以及采取现代流通方式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首要和关键措施。
②由于上述原因因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即结果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排序为:产地环境质量(a11)、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a22)、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a31)、价格形成(a41)。结果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可以追根溯源解决影响他们的因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产地环境质量因素,可以通过实施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改善产地的环境质量。
③从各因素的中心度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中心问题在于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a31)、价格(a41)、农产品进入市场途径(a42)、产地环境质量(a11)、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a22)等问题,其中,价格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敏感问题,如果安全农产品价格过高,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市场份额缩小,不利于农户或加工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如果安全农产品价格过低,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安全农产品,但是农户或企业将亏损,也不利于他们生产安全农产品。
④将环境、农户、企业、政府、市场和消费者所含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原因度和中心度求和,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大,而且市场的中心度也最大,因此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中心问题在于市场因素,即农产品的价格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而消费者的原因度最大,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是否科学是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其他因素的首要因素。
5 政策建议
5.1 消费者要有科学的消费观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消费者的喜好导致了生产者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在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很多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离“自然”二字相去甚远,对农产品的生产起到了一种严重的误导作用,如购买农产品时,面要最白的,米要最亮的,菜要最嫩的等,导致粮食中染色大米、小米,面粉中增白剂、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一头肉牛要注大量的水等。正是因为消费者存在某些不科学不理智的观念,导致生产者为了迎合消费者,便会想方设法在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不安全的原料,以使产品达到自然方法无法企及的感官状态,从而为产品安全埋下隐患。因此,加强宣传科学的农产品消费观,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5.2 以合理的价格依存机制和交易方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安全产品必须得到一个合理的价格才能使期望的经济利益得以实现,这要求不同质量类别的产品之间要有合理的价格依存机制。由于安全农产品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农产品,应将其有关成本计入价格,制定出合理的安全农产品销售价格。另外,针对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的流通渠道,要与普通农产品有所区别。产销直挂、连锁配送、定点专卖等现代流通方式可以改变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带动农产品的优质化,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的起到促进作用。还有,完善农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合同生产等组织内部交易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抑制不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机会主义行为。
5.3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质量意识
农业劳动者是生产中的主体,参与了从生产开始到生产结束的全过程。因而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我国,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有些地方生产方式和技术还很落后,有些农民还在继续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甲胺磷、双氟磷、氟乙酸胺、盐酸克伦特罗等农药、兽药。由于这些农药的效果好、经济便宜,导致一些农民根本不去考虑会产生的其它后果和危害性。因此,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新的安全生产技术,对农产品生产质量要求的知晓程度也会越高,同时也意味着农户对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也越趋向于生产安全农产品。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要支持合作社和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对农户合理施肥、安全用药等安全生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使农户掌握安全生产技术,增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5.4 政府部门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出现,说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能完全依靠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行为,政府部门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要重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在生产阶段,重视加强监察、调查、应急措施和产品注册;在加工阶段,重视加强检验设施和程序的审查,对违规现象进行处理、取样和标签核查;在分销和运输阶段,重视加强对冷藏、运输车辆、货船、集装箱、粮库和饲料厂的检查;在消费、零售、食品服务阶段,加强与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合作,重视对投诉问题的调查及产品召回,及时向公众通报险情、零售产品检验成分、标签、质量等内容,加强为消费者提供食品服务教育等。
政府部门还要认真履行市场监管的职责,通过建立执法队伍、完善抽检制度、公布检测结果、加大惩罚力度,来净化市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农业、环保、质检、工商等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抓好农产品质量建设这一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系统工程,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CASWELL J A,MOJDUYZKA E M.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Quality in Food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1248-1255.
[2]OLIVE James.GlobsL Review of Commercialized Transgenic.Crops:1999[M].ISAAA Briefs.
[3]胡定寰,陈志钢,孙庆珍,等.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山东省苹果产业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4]张建平.无公害食品及其基本生产环节[J].华北农学报,2003(18).
[5]张云华,马九杰.农产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
[6]胡兰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想[J].农村经济,2004(9).
[7]张云华,孔祥智,罗丹.安全食品供给的契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8).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再发生,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实现联合执法,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对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的现状进行了了解,并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切实保障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安全。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多宝鱼、红心鸭蛋、福寿螺等农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了群众恐慌,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怀疑。受经济利益和产量的驱使,大量的禁用农药和化学肥料被应用,农产品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级政府需要在现有政策法规的指导下,转化职能,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大环境
1、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食品消费安全上。目前我国已经有多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我国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以《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动物防疫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为单行法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农业部还从2001年开始执行无公害食品行动的计划,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进入正常化轨道。此外,很多地方政府也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制定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生产规范,规定了农产品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加强了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2、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初步建成。近日,由卫生部、农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参加的食品法典委员会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小组逐步实行多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保障措施,响应联合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号召。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质检总局为核心、以全国农业标准化委员会为成员的各级管理体系,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逐步完善,农产品消费安全受到重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行业标准也逐步建立,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初步保障。但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害物质超标以及农产品检验方法不当等问题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禁用农药超标。受经济利益和产量的驱使,农民在农产品生长的过程中会使用甲拌磷、水胺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等禁用农药,避免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病害的硬性,提高农产品的产品。禁用农药虽然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是禁用农药的汁液很容易残留在农产品表面,禁用农药往往是剧毒农药,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消除残留在农产品表面的农药。禁用农药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受到影响。
2、农产品包装不当。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的保护力度,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和加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进行控制,农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得使用添加剂和转基因产品,对农业三品进行特定的包装。但是农产品品种和产量众多,在农产品专项检验的过程中,符合三品包装和标志要求的产品较少,由于农业三品的成本和价格较高,农业三品还很难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此外,在很多地方,还存在重年检和轻视日常监管以及重视认证和轻视管理的现象,农产品监管体系中的人员和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协调,农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3、农产品抽检范围较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超市和农产品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进入流通领域。但是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很多农产品抽检单位很难对多有农产品进行检验,农药检验仪器也只能对农产品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的准度较低。此外,由于很多农产品不能长期保存,而农产品检验的周期又较长,这就决定了很多农产品在进入消费领域时不能得到有效的检验,农产品质量急需提高。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监督机制需要建立,快速和科学的检测技术也亟待加强。
三、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1、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进一步的怀疑。各级政府和部门不仅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设,还要在意识上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还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有序进行。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标准建设,对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提高居民满意度。
2、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禁用农用具有较高的毒性,国家虽然已经明确禁止生产和使用,但是农药超标的问题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也不想使用禁用农药,但是一般的农药不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就要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技术人员要加强农药研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违法生产禁用农药的检查,而法制宣传部门则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选用非禁用农药,提高农产品生长环境质量。
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建立,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部地区农产品的生长特点,制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逐步健全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质检机构还存在效率低下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各部门要在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加强农业三品建设,提高广大居民的认可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农产品质量。
4、加大科技的投入。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抽检范围小和检测周期过长的问题,相应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扩大农产品检验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此外,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还要加强质量检验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的效果,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结语: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人们的消费安全受到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居民的人身安全,还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级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制定行业和企业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农产品消费安全。参考文献: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6
【关键词】测绘产品;质量检验;Web2.0;网络发布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65-02
当前信息化时代,多种多样的测绘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服务各行各业。数字测绘产品在方便生产生活的同时,增强产品效能、保证服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立网络化的平台,能够实时提供数字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各种服务和保障,并将国家及行业政策、法规和相关信息在统一的空间信息框架下显示、共享和互操作。使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多样化用户直接在网络能够实现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的申请、审批、检验和发布,已成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迫在眉睫的工作。Web 2.0技术的兴起,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区别于传统的Web应用程序的HTIVIL页面静态的数据传递模式,Web 2.0技术能满足用户更高、全方位的具有高度互动性和丰富的体验要求的网络应用。基于此种新的数据传递模式,可为用户提供测绘产品数据浏览、信息查询、制作专题地图和检验分析的功能,从而实现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相关信息的发布和共享,是质量检验服务的新趋势。
1 Web 2.0技术与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组合
1.1 Web 2.0概述
Web 2.0是相对于第一代互联网而言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第一代互联网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单向浏览器获取信息,允许大量的用户访问少量的Web站点,与之相比Web 2.0则更注重用户交互,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新的Web 2.0是一种双向协作,用户与Web站点交互,同时也为站点提供信息,这些提供的信息可以与其他人共享服务。例如Mapbar地图应用的Web 2.0服务的范例就是设计来获取、集中、发布地理信息的。它允许用户提供兴趣点描述和位置标注,创建和分享地图中的个陛信息,增添多媒体信息,并发布和共享给他人。
1.2 Web 2.0相关技术及其应用
Web 2.0核心技术之一便是Ajax。Ajax全称为“AsynchronousJava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新技术。Ajax提供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异步通信的能力,使用户觉得Web站点看起来是即时响应的,它并非是一门新的语言或技术,而是多项技术按一定方式组合,在共同协作中共同发挥的作用,包括:使用XHTML和CSS标准化呈现;使用DOM实现动态显示和交互;使用XML皿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使用XMLHttpRequest进行异步数据读取;最后用JavaScript绑定和处理所有数据。
Ajax不同于传统的Web模式(如图1、图2传统Web应用程序和Web 2.0模式下应用模型的对比),它采用异步交互,服务器处理提交数据时,客户端无需等待。由于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在后台完成,用户浏览器端显示内容不会闪烁、消失或延迟,不会出现“白屏”。Ajax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按需取数据”局部更新页面,从而提高了应用程序的效率,节约了网络资源。
1.3 Web 2.0下的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
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可利用Web2.0技术来扩展和完善地理信息服务的新举措,在此基础平台上融入专业需求信息内容,并拥有开放式功能,允许用户在网站提供的基础数据上在添加数据,丰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形式和内容。可以进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进行争议仲裁检验、承担新产品投产前质量鉴定检验、生产单位资格审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对申报优质(级)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以及指导和帮助测绘生产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及检验制度。Web 2.0模式下检验平台能具备更强大的交互控制能力,增强客户端数据处理的能力;系统客户端页面的实时响应、实时显示,以及丰富的服务方式,带给用户良好客户端体验。
2 Web 2.0模式下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服务平台强调利用Ajax技术手段解决传统WebGIS在展现测绘产品服务方面的弊端,同时增强互操作性,给用户提供浏览及发布权限。所设计的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具有以下特征:
1 客户端对局部更新实时解析并发送请求,具有良好的并发访问能力;服务器端能够实现大量的逻辑业务,并发送数据和快速响应。
2 具有良好平台扩展性,以适应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核心浏览器,真正发挥跨平台技术优势,简化开发、部署和维护复杂度。
3 信息共享方便,能利用通用浏览器进行信息发布,使专业人员和普通用户都能方便获取所需信息。此外支持各种数据库引擎,方便处理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产品信息,建立快速响应和传输机制。用Ajax开发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能最大限度地慢足应用需求,以及在平衡负载能力、分布能力和平台无关性方面有新的应用突破,为拓宽网络平台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着眼于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职能要素,以所承担的基础测绘成果年度检查验收和监督检验任务为核心展开。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测绘生产质量管理(内外业生产管理)、测绘技术质量管理、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测绘产品质量检查的内容和方法、质量管理活动、远期目标、测绘质量技术联系等。其中特色及核心服务功能由测绘产品功能操作、测绘产品信息查询、产品专题信息搜索、专项检验地图生成等模块组成。
1 测绘产品功能操作。提供数字测绘产品显示、放大、缩小和漫游等基本操作功能。服务端编写地理信息可视化生成引擎WebServices,响应客户的请求。信息可视化由服务器动态按需生成,发送给客户端只是最终生成的图片,对客户端的要求降到最低。客户端采用Ajax,直接调用服务端的Services,Services采用地图切片技术,当地图窗口发生移动、缩放时,便下载新的图片来填充新的区域,在这里充分利用了浏览器的多线程同时下载的功能,另外下载图片无需再次访问服务器下载。
2 测绘产品信息查询。提供测绘产品要素的查询功能,客户端通过Ajax调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端地图要素查询Web服务组件根据客户端参数适时查询数据库,并将查询结果回传给客户端,同时通过查询所需的属性信息,并求得结果的地理位置,同时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并上传服务器,通过审核检验就能够共享给其他用户;还可通过图层控制让地图上不同类型的对象(如:城区、道路、湖泊河流、企业等)显示于不同图层,方便控制便于显示。
3 产品专题信息搜索。根据用户需求查询用户关注或感兴趣的专题信息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信息,以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和文字等多媒体形式显示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端专题信息查询组件根据客户端参数适时查询数据库专题信息,以网页形式回传客户端。在以上服务专题信息中不仅有站点提供的已有数据和资料,还包括用户上传或者修订过的数据和资料,这些都将会被索引展现给用户。
4 专项检验地图生成。通过Web服务组件封装专题地图的显示、图层控制等功能。包括上传受检测绘单位提供相关资料,生成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以及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结果,通过本途径向指定注册测绘行业及社会公布。
2.3 系统体系架构
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在逻辑上设计为3层架构,即前台用户浏览信息层、中间件测绘产品地理信息数据应用服务器层和后台数据维护层。系统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1 前台用户浏览信息层。用户使用浏览器浏览并发出相应操作请求,服务脚本进行操作请求解析,并将请求操作发送到服务器。前台用户查看测绘产品地理信息通过浏览器以二维的形式显示和查询地理信息,采用Ajax技术实现客户端页面无刷新、实时响应、实时显示,以及良好的交互能力。
2 中间件地理信息数据应用服务器层。中间件测绘产品地理数据应用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有测绘产品信息系统功能全部在该层实现。该层由各种构件组成,构件为Windows控件、WebServices类和后台数据库支持等几种主要类型。各种系统功能通过中间层应用服务器的Web Services服务实现。中间层应用服务器实时响应前台应用请求,各种测绘产品地理信息以文件形式(多媒体资料等)存储在Web服务器上,以及用户信息标注等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
3 后台数据维护层。主要完成测绘产品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该层通过文件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一体化存储和管理。通过该层可完成数据的录入、整理,以及对用户上传的信息进行审核、修订。
3 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Web 2.0服务模式,并将其应用到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设计之中,Ajax交互模型以及异步相应机制的出现为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发布程序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通过
图3 Web 2.0模式下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系统体系结构将Ajax交互模型引入Web开发当中,改变了传统Web应用的请求/响应式的应用模式,改善现有Web应用在系统结构、整体性能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克服传统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服务平台系统的不足,提高质量监督检验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规定[s].北京: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09
[2] 摆杰,基于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J].测绘技术装备,2012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模式
1.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食品企业、新闻媒体及消费者关注焦点。2008年发生三鹿奶粉事件, 2010年又传出女婴性早熟, 2011年又出现双汇瘦肉精事件, 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本文所要研究的农产品是指生鲜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 并拥有了一系列规范制度, 但收效甚微。
2.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经多级分销商到消费者, “超市+基地”供应模式以及直销的方式。
2.1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方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由生产进入消费的重要环节, 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的调查, 中国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比率超过70%。然而, 我国数目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仍停留在批量集中进货、零星批发销售阶段, 我国很多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简陋, 交易手段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 很难充分发挥商品集散、形成价格、传递信息、保障安全等市场基本功能, 只是承担着交易场所的功能。
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亟需更新换代, 只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正进入全面升级改造时期, 亿元以上交易额的市场已经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批发市场投资主体中, 民营资本正在涌入。通过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信息化设备的升级, 增强检验检测和信息提供等服务能力。同时, 鲜活农产品对于冷藏、冷链技术要求比较高, 这些技术的投入, 使得农产品可以摆脱当天销售的困境。
虽然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模式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 但是, 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是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 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难以实施, 信息链在批发市场处容易断裂。
2.2 农超对接模式
近年来, 超市成为城市家庭采购食品的主要渠道, 城市消费者信赖超市的视频安全。“农超对接”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 同时, 还可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通过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 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与农贸市场等竞争业态相比, 超市农产品经营最大的优势在于更有能力对所售农产品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超市对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一般由供应商审核、采购控制、加工、配送控制和内部控制环节构成。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 目前, 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 美国达80%, 而我国只有15%左右。近几年各地超市也频繁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2009年通过对5000名消费者的调查, 消费者对超市的放心度、满意度都是最高的。但是, 仍然有20.2%的城市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 令人失望”。
超市要想在与农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 并最终成为大、中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的主导业态, 就必须充分发挥其所售农产品质量信誉度高、可追溯性强的优势。
2.3 直销
直销是指生产厂商 (生产者) 不经过中间环节, 直接将产品或服务出售给消费者或用户的营销方式, 常见的如网上销售, 大棚现场交易, 采摘直销等。农产品直接从基地进货, 安全和质量的检测、监控可延长到生产过程, 实现了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可追溯, 更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农产品直销进入农贸市场, 需要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户, 农户是千千万万个分散的小生产者, 农产品生产、经营不集中, 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 很难进行大批量直销。这就需要组织协调农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抱团”战略, 形成“农户合作社”等形式的利益集体, 以适应消费者对产品批量、品种、质量检测的要求。以浙江嘉兴秀洲区为例, 在推进精品农业基地建设中, 实施“三品一标”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对品牌农产品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并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123个, 绿色食品15个, 有机产品15个等。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带来的是品牌的知名度。仅2012年上半年, 秀洲在苏杭沪开设的16个名优农产品销售窗口的销售总额达2513万元;其农产品供长三角城市总量达24.8万吨, 销售总额约15.8亿元。
3. 小结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占主导地位, 但目前急需引进配备检测设备、信息化设备、冷藏、冷链技术等。农超对接模式能够实现质量安全控制, 但在实际中未能贯彻, 需要引起重视。直销模式只有在农户有效组织, 并形成农产品品牌下才具竞争力, 虽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但并不是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 2010, (8)
[2]刘雯, 张浩, 安玉发.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功能和位置探讨[J].中国市场, 2010, (32)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8
农产品传统供给模式的缺陷
各供给主体具有随机性, 通常是“打一枪, 换一炮”。农产品经过多次集散, 缺乏购销凭证, 难以对它们溯源, 一旦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无法找到出事源头。各供给主体只关注短期利益, 交易大部分为“一锤子买卖”。主体间难以从长远利益考虑相互的关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不受重视。供给主体间信息交流有限, 主体间监控仅限于价格发现。交易主体仅考虑市场价格因素, 难以考虑农产品质量因素等协商条款。
供给过程中质量的“边际双重加价”现象严重, 各环节仅考虑自身的利益, 市场无法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容易引发流通渠道冲突, 流通系统稳定性较差。供给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低, 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难以被有效记录、传递和储存, 不利于质量安全问题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供给环节间内生的信息不对称, 容易滋生机会主义,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不难发现, 农产品传统供给模式中, 组织化程度低, 各环节彼此难以耦合形成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当前, 在工业实践中大量应用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可为解决该问题, 提供有效途径。
基本模式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从风险管理入手, 由“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 以正向监督、逆向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思想为理念, 把生产、加工、销售、监管及消费的所有环节纳入模式, 强调源头管理和责任分担, 强调供应链中各个主体的契约协调和战略协同, 特别是政府对供应链主体以及核心企业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作用。这一安全管理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被动反应式的管理思想。
该模式如下图所示, 供应链主体包括农产品供应商、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其中供应商包括生产商和加工商, 生产商又以合作社 (散户) 、大户和种养基地为代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包括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和市场监管机构等。供应链主体间相互交换着物流和信息流。其中,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都经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平台处理。
该模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构建过程中, 以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能保障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商;在供应链成员间交易农产品时, 利用基于检查策略的契约机制, 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验证, 根据契约条款惩罚供应商的败德行为;在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失败事件之前, 利用基于分担的契约机制, 合作伙伴之间预先分配各自要承担的失败成本, 从而激励成员企业将各自的目标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相协调, 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 降低供应链的质量成本, 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最后, 整条农产品供应链还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管。总之,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通过供应链各主体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模式特点
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全面、预防式的主动管理思想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该模式具有存在的前提, 即供应链上的供应商、运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由长期契约关系联结, 有着共同利益, 供应链成员为质量安全付出的成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假设供应链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而付出的成本为 , 是进行质量安全投资的供应链出产农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 是不进行质量安全投资的供应链出产农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那么, 是该模式可以存在的条件, 即供应链成员为质量安全付出的成本可获得相应的回报。
其次, 该模式强调供应链成员通过契约的订立、执行, 制约、监督和激励各成员的质量安全行为。相比传统市场协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契约联接的供应链降低了环节间的信息不对称, 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
第三, 该模式强调构建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监控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将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信息数据集成在一起, 政府可以对各企业生产实行监控, 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该平台监督农产品供应全过程, 促使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
第四, 该模式通过合作社将生产规模较小的散户组织起来, 解决农户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时缺乏的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问题, 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散户也具有同大户、种养基地一样融入供应链的机会。同时, 如果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可以通过合作社溯源。
第五, 模式强调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质量安全保障作用。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 (如超市) 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以长期经营为宗旨, 具有声誉机制, 能够承担质量风险和责任;拥有灵活选择采购渠道和方式的能力, 谈判能力强, 如集中采购便于实施生产源头的质量控制;作为承接消费者与供应商的枢纽, 具有契约的制定和实施能力。
第六, 模式强调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产品质量安全既属于市场范畴, 也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虽然供应链形式的市场机制能较好地保障农产品量提高, 但仅靠市场本身难以彻底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首先, 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市场失灵。在农产品市场上, 由于质量安全信息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一般消费者难以识别优劣, 所以“优质不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动力不足。其次, 外部性因素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包括农田、水源和空气污染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也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这些问题不可能运用市场自身调节的作用解决。因此, 一方面, 要不断健全市场机制, 推动统一、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 要加强政府调控与管理, 政府不仅应当而且能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强化监管措施,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9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农产品的不科学收获、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不严等种种问题,导致了农产品污染比较严重,屡屡发生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人畜中毒事件。农畜业种植、养殖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多起因农民误用农药而造成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出口农产品以及加工品也出现因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和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例如,2006年的瘦肉精事件、福寿螺事件、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2007年的龙凤与思念问题速冻食品深圳撤柜事件、奶粉致病菌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虫橘”事件等。从这些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可看出, 农畜业种植、养殖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造成我国农产品源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施用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恰当使用以及污水的任意灌溉等。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土地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
据统计,全国大约10%的粮食,24%的农畜产品和48%的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缓慢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1]。
基于上述原因,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已经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意义。随着HACCP体系在我国农产品相关企业与部门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中,利用HACCP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防、控制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1 HACCP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HACCP的全称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Control Points, 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个以预防食品安全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的保证体系, 由食品的危害分析(HA, Hazard Analysis) 和关键控制点(CCP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两部分组成[2]。HACCP 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方法, 不同于传统的质量检查, 而是一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质量保证系统。
在国外,HACCP 体系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欧盟和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广泛采用。为此,美国、欧盟分别在1991 年和1997 年颁布法令和法规, 将HACCP 认证作为强制性措施在本国执行, 并且要求对其进口的水产品实行HACCP 验证。美国、欧盟又分别于1996 年和1999 年颁布新的法律法规, 提高肉禽制品的安全程度, 期望以HACCP 为基础的加工控制系统、微生物检测、减少致病菌操作规范以及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的有效组合应用, 以减少肉禽产品致病菌的污染, 预防食品中毒事件。
我国在HACCP系统应用方面起步较晚,1988年引进HACCP概念;2002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次强制性要求某些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2002年5月,国家认监委第三号公告执行;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 2003- 2007 年) 》中,要求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应当积极推行HACCP 体系的认证;卫生部在2002 年7 月即向各地下发《食品企业HACCP 实施指南》,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鼓励并指导食品企业实施“指南”[3]。
2 系统结构设计[4,5]
系统采用B/S的信息管理模式,ASP.Net和MapXtreme2005一起构建WebGIS系统。系统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在Web服务器上采用ADO.Net技术进行数据库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主要有3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地图查询、数据中心和短信平台。该系统通过WebGIS直观地将农产品产地、农产品市场等信息反映到地图上,用户也可以在浏览地图的同时,检索到与其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各监测单位可通过系统WWW服务将监测的数据及时上报到数据中心,为农产品品质安全预警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满足没有网络的用户需求,系统设置了短信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上报监测信息、突发事件信息,也可以利用短信平台查询农产品监测信息,及时掌握农产品品质安全信息。
3 利用HACCP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
HACCP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基础之上的控制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其主要控制目标是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它与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影响产品安全的关键加工点上,而不是将每一个步骤都放上很多精力,这样在预防方面显得更为有效。基于WebGIS的农产品品质安全监控系统在设计时,利用HACCP原理中的计划管理、关键控制点比对等实现农产品品质安全的预警和决策。其决策流程如图1所示。
3.1 确定农产品品质安全监控的关键控制点
设置关键控制点是农产品品质安全预警环节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预警效率的关键。关键控制点常常是危害介入的那一点,但也需注意远离显著危害介入点几个加工步骤以外的点,只要这些点有预防、消除或降低危害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也属关键控制点。一种危害可由几个关键控制点来控制,若干种危害也可由一个关键控制点来控制。因此,在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时,根据实际需求,可以由管理员自己设定,系统设计时通过动态建立设置关键控制点表来实现该功能。其实现代码如下:
Dim sqlstr As String
Dim oOleDbConnection As New System.Data.SqlClient.SqlConnection
Dim sConnString As String
oOleDbConnection.ConnectionString = sConnString
oOleDbConnection.Open()
Dim comm As New System.Data.SqlClient.SqlDataAdapter
'查询关键控制点信息及其评判标准
sqlstr="select tab_ccp.itemname,tab_ccp.unitsign,tab_ccp.remarks from gb,tab_ccp where gb.gbid=tab_ccp.gbid and gb.gbname='" + DropDownList2.Text + "'"
comm = New System.Data.SqlClient.SqlDataAdapter(sqlstr, oOleDbConnection)
comm.SelectCommand.CommandType = CommandType.Text
comm.Fill(dataset1, "tab_ccp")
'显示关键控制点列表,方便用户录入监测数据及关键点
Dim i As Integer
Dim cunt As Integer
cunt = dataset1.Tables("tab_ccp").Rows.Count
cunts = cunt
For i = 0 To cunt - 1
Dim r As TableRow = New TableRow()
Dim c1 As TableCell = New TableCell()
Dim myLabel1 As Label = New Label()
myLabel1.ID=dataset1.Tables("tab_ccp").Rows(i).Item(0) + CStr(i) myLabel1.Text=dataset1.Tables("tab_ccp").Rows(i).Item(0)
c1.Controls.Add(myLabel1)
r.Cells.Add(c1)
Dim c2 As TableCell = New TableCell() Dim mytextbox As TextBox = New TextBox()
mytextbox.ID = "text" + CStr(i)
c2.Controls.Add(mytextbox)
r.Cells.Add(c2)
Dim c3 As TableCell = New TableCell()
Dim myLabel2 As Label = New Label() myLabel2.ID = "ppbz" + CStr(i)
myLabel2.Text = "评判标准"
c3.Controls.Add(myLabel2)
r.Cells.Add(c3)
Dim c4 As TableCell = New TableCell()
Dim mytextbox2 As TextBox = New TextBox()
mytextbox2.ID = "remarks" + CStr(i)
mytextbox2.Text = dataset1.Tables("tab_ccp").Rows(i).Item(2)
c4.Controls.Add(mytextbox2)
r.Cells.Add(c4)
Table1.Rows.Add(r)
Next
oOleDbConnection.Close()
3.2 关键控制点比对
用户将实际生产中采集、监测到的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阈值数据上报到本系统, 系统将给出比对结果。当出现阈值偏离时, 系统将自动以弹出式窗口的形式给出预警提示,同时会利用短信平台发送预警信息。系统对记录产品的每个关键阈值比对结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3.3 记录监测结果
系统记录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为上级部门检查提供监控报告。系统通过Internet、短信等方式将监测数据发送到数据中心,根据系统建立的各个关键控制点和临界极限形成监控系统记录,提供相关预警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4 结论
本研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在整个系统测试与运行过程中表明:将HACCP技术引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软件中,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以及数据进行无缝融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监控与预警的准确度和智能化程度。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是一个覆盖范围广、种类繁多的管理系统,因此系统的监测点和设定监测值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积累,系统将更具有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柏园.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3):7-12,63.
[2]申广荣,黄丹枫.基于HACCP的出口蔬菜安全生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5(11):18-20.
[3]孟强.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HACCP规制的成本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易正晖.分布式环境监测分析WebGIS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7(1):138-139.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10
农产品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物品之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存在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积极的探索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中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基于供应链管理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
2 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 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1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化物等非金属有毒物质以及铅、汞等有毒金属物质的大量排放,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同时,这些有毒重金属可能会通过农产品进入人体,对人身体造成危害。例如,铅对人类神经和生殖系统有强烈的毒性,会损害智力,造成不育,一般在公路干线两旁及污染企业周围的农产品的含铅量较高;汞污染主要是来自于水产品,汞会引起神经系统退化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铬如果长期集聚在人的肾脏和肝脏中会影响肝肾功能。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过量的化肥投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产品的生长,但是大部分未被植物吸收的会发生化学变化并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引起农作物中的残留物含量过高并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引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亚硝酸盐摄入过多,会使人中毒,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同时,亚硝酸盐还可能进一步分解成致癌因子如亚硝酞胺等亚硝基化合物。农产品在最初的种植或是饲养等阶段,其产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大气、土壤污染农作物、水产品、饲料和牧草,经过生物圈进入农产品,这些污染物可能在进入人体后,有部分不被吸收而直接排出,但是被吸收的部分将参与机体的代谢,进入人体组织,对人体造成危害。
2.1.2 农业投入品残留超标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在生产阶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氮肥、抗生素、杀虫剂、除草剂、激素等的污染,人们在食用了这些不安全的农产品后会对自身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增加了得食源性疾病的概率。因此,在农产品的生产阶段,过多的使用化学品及生物制剂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通常这种危害因素其化学成份会在人体中慢慢积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人体所遭受的危害才会显现出来,一方面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带来难题,另一方面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带来挑战。对于有毒的杀虫剂及除草剂的过量使用会造成的农产品残留物超标。一方面,过量的农药的使用可能会造成害虫的抗药性,另一方面过多的有毒物质可能会被农产品吸收,而未被吸收的部分也可能会长期的积累在土壤中造成生态污染,这些有毒物质一旦间接或直接的被人体吸收,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近几年来,水产品氯霉素超标、畜产品中瘦肉精非法添加等事件的的发生,都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在典型的“瘦肉精”事件中,由于本应作为兴奋剂的药品被用于养殖业造成了食用者中毒出现了头晕、四肢发抖、心律失常等现象。兽类抗生素的使用不当造成在其体内残留,进而通过人类食用进入人体,如果人长期食用带有抗生素的肉食品会引起消化道原有的菌群失调,造成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二重感染,还可致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对抗生素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过敏反应。近些年,为了缩短畜禽生长期,提高产肉率、产蛋率,以及提高水产品的生长速度生产者会对畜禽类或是水产品使用激素,使农产品在违背自然规律生长的同时也本身就带有一些疾病,同时,儿童食用了这些含有激素的农产品后可能会造成发育过快等问题。
2.2 农产品供应链加工包装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环境不卫生是造成农产品微生物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都缺少规范的作业流程,其卫生条件之差会造成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收到微生物细菌的污染。同时,我国一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加工设施都十分简单,缺少能够自动化作业的先进设备,并且加工设施很少会进行消毒,一些企业的工作人员自身卫生及身体健康条件不合格就很容易引起农产品的再污染,在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一些加工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完全与农产品隔离开,这种技术条件的落后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农产品在加工生产环节中,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颜色以及口感等加入一些添加剂等,这些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可能会加快农产品的变质速度,一旦在流通过程中温度控制有所不当,就会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 农产品供应链储运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1 仓储运输中的环境控制不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仓储运输中的环境控制不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很多。仓储运输条件不合格污染农产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我国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生鲜食品,对储运条件要求极高。而我国农产品的仓储运输设备简单落后,造成大量农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由于仓储运输中的环境控制不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农产品的仓储环境差造成农产品变质;缺乏冷藏设备导致生鲜农产品变质。
2.3.2 储运设备卫生不合格造成农产品污染
在我国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长期运送农产品或储存农产品的设备,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情节消毒,这就造成了在储运过程中,农产品的储运环境不合格引起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运送畜产品时,一旦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其运输工具又未经过良好的消毒,很容易使下一批运送的农产品受到污染,引发连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3 农产品包装容器破损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农产品的包装容器的破损致使农产品受到外界的污染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例如,在蜂蜜的运输过程中就对它所用的包装容器及包装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通常蜂蜜的包装容器为铁器,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破损,就会造成金属元素溶入到蜂蜜中,使其金属含量超标,造成蜂蜜质量不合格。
2.4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环节控制不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的销售方式由于经济及社会的发达程度的限制,经常会以市场批发或是露天场地直接售卖那些未加工或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的形式出现。由于缺少国家对这些农产品的检验与监督以及有效的管理,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不顾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在农产品的销售中掺杂造假的现象屡有发生。农产品从生产一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加工、仓储、运输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经过的环节越多,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越多。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其上游企业可能会通过造假掺杂以及以次充好等方式赚取利润。甚至在种植农产品中一些已经有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经过再加工及包装后重新进入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畜产品中一些病死的牲畜或是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牲畜,通过商家的包装后进行出售,而普通的消费者很难辨别其质量安全。流通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会限制我国农产品经营业的发展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2.5 农产品供应链消费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农产品时趋向于消费方便和非时令的农产品,这就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加多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从能够通过感官检验辨别农产品的气味及颜色以及通过检验检测工具来检测农药残留向转基因的农产品品质因素转变。同时,受到农产品购买者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的不熟悉,农产品在被食用前很难判断其是否是安全的,甚至,即便是不安全的农产品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发现。这就造成消费者通过自身的能力很难辨别不安全的农产品。同时由于消费者自身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农产品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 基于供应链角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3.1 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对农业投入品对产地环境的污染。在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最初选择时,一定要远离由工业三废的地点。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增强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是广大农户,农户首先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通过转变只追求农产品产值而不注重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传统思想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转变。同时,政府及社会新闻部门需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以及组织学习等途径在农户中大力宣传保护产地环境的思想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以及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中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并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检查净化。同时,国家应当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净化的投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并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研究并进行广泛推广。除农户外,国家的各级监管部门都应当给予支持,保障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的顺利开展。
3.2 控制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中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
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时,要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这是做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政府部门应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进行严格监控。政府应当出台完善保障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健全农业投入品预警体系并且由各地农业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和农户进行抽查或是定期检查,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对生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者严格依法处理。禁止生产与使用不安全不符合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坚持农业投入品的许可证制度和限制公开的制度。其次,政府部门应当对农产品投入品的生产者进行培训,并且对农户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农业行业协会与新闻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公开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及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的信息,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立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溯源体制,保证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广大农户在购买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农资销售部门采购,并且按照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严格的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投入量。消费者应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要做好全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意识。
3.3 提高农产品仓储运输环节中设备的先进性
农产品仓储运输设备是否先进及其是否安全卫生主要是考虑农产品仓储运输设备的技术调控能力包括温度控制等、农产品唱出运输设备的适用程度、设备的维修保养的情况、仓储运输设备的配套性以及仓储运输设备的安全卫生性等。农产品仓储运输设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否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仓储运输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程度能够减少主观因素导致农产品仓储运输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是保证农产品仓储运输质量安全的重要方面。同时,为了确保生鲜易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仓储运输企业需要尽量的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冷冻仓库及冷藏车等设施设备。第一,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冷冻仓库。先进的冷冻仓库一般能够采用分布式的制冷系统,提高仓库温度的调控范围与能力,进一步提高贮藏农产品品种的多样性,从而匹配发展越来越快的农产品冷藏链,通过温度控制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冷藏运输的管理体制的落后,应增强冷藏运输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为冷藏运输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建立完善陆运、空运、海运共同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冷藏运输格局。另外,应逐渐完善零售环节中冷藏柜类型的选择及规范管理工作。冷藏冷冻柜的形式多元化、功能全面化和运行节能化是零售商选型的重要前提。农产品仓储运输环节中先进的仓储运输工具的选择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3.4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加工包装环节中加工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主要的农产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农产品加工包装材料应按照国际标准,制订符合国际要求的质量标准,突出安全卫生指标,严格农产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控制。我国现阶段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一般是以塑料盒加保鲜膜或是真空包装的形式处理,一般普通的农产品都是用编织袋成袋装车,如姜、土豆等,而白菜一类的农产品则是由塑料绳等按小捆绑好,在车上堆码放齐的,这些包装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一些不合理的包装物也会引起农产品污染,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塑料盒或保鲜膜上的细菌含量超标就会引起水果的二次污染,因此,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的包装做规定。
4 结束语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可以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别针对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不仅应当提高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同时,政府与消费者也应当提高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Ahumada O,Villalobos J R.APPlication of planning models in the agri-food supply chain:Areview[J].European Joum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59).1-20.
[2]Christian Fischer,Monika Hartmann.Factors in fluencing contractul choice and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s in European agri-food supply chains[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al Economics.2007,(36):541-569.
[3]郑床木,白玲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现状、问题及对策[J].食品安全,2010,(16).
[4]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
[5]季任天,赵素华等.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框架的构建[J].中国渔业经济,2008,(5).
[6]王东辉,卢振辉等.食品质量认证体系发展分析[J].食品安全与检测,2008,(4).
[7]马春梅.农产品检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社,2011:3-5.
[8]沈欣.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271-274.
[9]许成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9):72-75.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02-1
1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
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础。各乡(镇)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土壤普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情况,做好主要农产品分类划区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继续抓好已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工作,结合各自优质、特色农产品特点,积极加强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对已认证基地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积极推广,引导群众按标准化要求操作。在基地管理上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详细的生产档案,明确基地名称、范围、负责人,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产品基地管理水平。县农牧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局属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新技术,改善农产品产地条件。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责任制
科学合理的使用农业投入品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前提。农业综合执法部门要积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责任制,逐步完善农资打假工作长效机制。配合农业行政专项执法活动,切实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以及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组织成立一批农业投入品定点采购点,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期抽检,确保投入品的质量,保证群众的利益。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对不符合规范的限期整顿,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取缔。建立健全限用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制度,实行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管理。
3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的基础。建议实施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制定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乡镇检测站的建设标准,明确硬件、人员、经费配置要求。为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确保出基地的农产品要有准出证,入市场的农产品要有检测报告。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要制定产地农产品监测计划,加大对产地农产品的检测力度,重点解决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问题,配合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做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在内部建立农产品自检机构或者委托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入市交易。农户自产、入市交易的农产品提倡采取自愿的方式,向县农产品质检中心申请检验,由县农产品质检中心出具检测报告。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由监督当事人销毁。
4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
认真落实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全监管各项制度,集中行政、技术、认证、执法等资源,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抓好农产品产地准出。目前,全县15个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均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做到不承诺不上市、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针对各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种植大户及农民有组织分层次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农产品监管人员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產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
5推进农产品生产档案规范化,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性
严格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要求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以及常年从事农产品种植大户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进行档案记录,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大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觉性。同时,逐步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编码,对每个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每个大棚逐个进行编号。要求每一个编号记录与生产过程同步,从种植到采收过程中,所有田间管理和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要保证真实、详细记载,以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识别、可溯源。
6积极打造农业精品名牌产品,全面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农业精品名牌产品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后延,打造精品名牌产品,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任务。各乡(镇)、办事处要积极鼓励引导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精品名牌农产品,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局属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不断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促进农产品规模再扩大、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7逐步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制度,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
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是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重要举措,是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的关键环节,是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要求,通化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决定在已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5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在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上市时,逐步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制度。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12
(一)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
食用农产品主要指瓜、菜、果、肉、蛋、禽、奶等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与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在国外文献中一般用Agri-food Supply Chain, 国内一般译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 (农食供应链) 或农产食品供应链。在国内的诸多研究中, 大部分用农产品供应链或食品供应链的概念, 但是其研究范围多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重合。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民 (农产品生产者) 、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农产品分销、零售商和物流配送者以及最终消费者等“从田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体系。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其他消费品的供应链, 主要反映在:农产品的易腐性对供应链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 而食品本身提出了安全性的要求, 因此,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流动又要确保最安全的质量。
(二)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相对滞后并影响到质量安全
尽管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但是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践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为:
1.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市场导向观念认识不足, 并导致生产者、销售者和政府部门都缺乏以市场为中心的行为意识, 难以形成计划、生产、运输、销售、服务和监管为一体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以石家庄市为例, 除了少数出口企业 (例如惠康食品集团) 有完整的供应链外, 大部分农户、经销商一盘散沙, 农户生产或养殖的产品直接交由经销商收购, 或者直接去农贸市场销售, 没有计划性, 对市场变化反应慢。
2.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生产组织分散, 经营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削弱了供应链组织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 突破本企业边界进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一体化对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长期以来, 农户的分散生产模式导致组织化程度低, 很难形成规模供给, 这会使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 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阻碍了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中缺乏真正有领导能力的核心企业。尽管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员都有可能成为核心企业, 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多是加工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受自身规模的影响, 或过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供应链中所起的领导作用不明显。这削弱了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作为战略联盟的整体竞争优势。
4.市场竞争的无序导致供应链人为割裂, 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首先, 食用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的薄弱和区域性壁垒导致市场分布的人为割裂;其次农产品交易的市场体系、交易方式、服务手段建设的落后, 很难使全国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形成统一高效的一体化网络。
5.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缺乏统一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建设落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 等等。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滞后影响了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也影响了供应链参与者的经济效益;因此, 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应从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管理控制的关键因素入手, 把质量安全作为核心目标, 优化供应链组织模式, 把握供应链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 提高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可控性, 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关键性因素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基于战略联盟关系的网络组织,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把供应链各节点连接起来, 保证各节点的协调和高效 (孙剑, 李崇光等, 2008) 。以质量安全为核心, 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让供应链绩效最大化, 供应链管理运作平稳顺畅;同时, 应考虑不同形式供应链网络的特点, 优化要素组合并使之发挥最大效率。
(一) 质量安全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相互关系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的影响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突破了企业边界, 因而成为一种组织结构变革模式。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够很好地解决效率和质量两方面的问题。食用农产品是极富价格弹性的商品, 质量安全方面的投入会增加成本;但质量安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者的选择是基于价格和质量安全的均衡。通过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可以解决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管理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另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通过整合供应链内众多的参与者, 形成规模经济,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
另一方面, 食用农产品作为一种信任性产品, 通过供应链内部合作关系, 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 进而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可以强迫供应链上游供应商 (农户, 加工企业) 确保质量安全;另外,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供应链管理绩效对农产品企业质量管理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投入的成本较低, 增加成本不明显。双汇瘦肉精事件表明, 该公司主导的供应链中, 成员的互信度差、信息不对称, 解决质量问题需要“头头检验”这将大大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进而影响价格。
食用农产品质量水平对供应链的收益也有明显促进作用。低质量食品市场和高质量食品市场竞争过程是质量供求函数和享乐价格函数, 低质量和高质量产品在价格-产量空间和价格-质量空间可以获得市场均衡, 低质量产品生产会下降, 市场将仅保留高质量产品3。相关研究表明, 影响消费者购买猪肉的影响因素中, 质量安全方面的考虑要大于价格的考虑 (质量安全的三个方面, 卫生占26.3%, 质量安全占22%, 新鲜占21.7%, 便宜只占17.7%) (朱莹莹, 2008) 。通过提供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品, 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构建供应链的生命, 而在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过程中, 合同设计越来越考虑致力于减少交易成本和控制质量安全的结合。
(二) 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过程管理与可追溯性 (信息正向和逆向传递) 对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影响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强调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 以消费者需求为引导, 协调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需求, 从农用产品采购开始, 完成农产品生产作业、运输、分销的等一系列过程。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严格控制, 通过总体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中的商品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提高运行效率, 降低成本, 保障质量安全。
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信息流完整顺畅的传递与否不仅影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保障, 也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这是因为, 由于供应链合作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 可能会出现合作伙伴选择上的逆向选择, 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情况, 合作后, 某些合作伙伴采取欺骗行为, 产生道德风险。因此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以及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够保证信息正向传递有效进行。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逆向可追溯性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水平, 信息的可追溯强迫上游供应商主动的关注质量安全, 可以节省正向信息传递所需要的基础建设的成本。
基于过程管理和可追溯性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 将外部交易内部化处理, 需要提高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组织化程度, 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这些都应该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提出创新的要求。
(三) 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特别是利益分配机制对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影响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分散的生产商 (农户) 、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组建的战略联盟,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使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主体间存在着客观上的不平等, 这将阻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削弱整个战略联盟的竞争力。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要优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决策, 每一个供应链成员不仅要对自身的目标进行局部优化, 并且还要考虑对其他成员和供应链整体的影响, 与其他成员一起协调运作, 达到供应链整体优化目标。建立公平合理的契约与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是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政府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以及质量监管方面的影响
基于食用农产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政府在流通体系建设 (例如批发市场建设、农超对接等方面) 、可追溯系统信息平台建设、市场准入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创新供应链管理, 要充分考虑政府方面的影响, 获得政策或财政支持, 充分考虑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 (例如物联网) 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才能节省供应链管理费用, 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
三、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建议
(一) 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质量安全是构建与管理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控制因素, 因此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 要充分考虑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可控性, 即过程管理的可检测性和透明性、食用农产品流通的时效性、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以及供应链成员的信任性。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创新, 目的在于解决食用农产品生产规模过于分散, 实现规模化生产。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为核心的“农户+企业”模式、农产品加工 (流通) 企业自办农场的“直属农场+企业”模式 (张敏, 2010) 。刘英华等认为, 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民协会) +农户基地生产”模式还是“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模式, 基本都是从“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基本式框架下演化而来的, 反映了农产品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刘英华, 吕志轩, 2011) 。然而, 考察目前食用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可以看出, 目前的流通存在两种方式:以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为集散地的流通模式和以“农户+企业+消费者”的流通模式。本文认为, 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 应该从我国食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实出发, 以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为发展方向, 创新可监管、可追溯的供应链组织模式。
1.新“农户+批发市场”模式, 打造“农户+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供应链组织模式
“农户+批发市场”模式因其运作成本低、价格优势突出, 因此这种模式仍是目前的最主要的供应组织模式。改善“农户+批发市场”供应组织模式的思路应着眼于解决利益分配机制, 加强供应链内部的信息沟通, 减少交易过程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引导建立种养殖农户的专业合作社, 通过协会建立起农户、政府、批发市场的沟通桥梁, 能在种养殖户增收、加强信息沟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政府主导建立产地批发市场有益于缩短供应链环节, 通过专业协会的作用把质量监管由末端管理向前端转移, 有效的对产地农户进行质量监管。这种供应链组织模式如图1。这种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优势在于: (1) 增加了“合作社”这一参与者, 使原有的过度分散的网状供应模式向链状供应模式集中, 更方便信息分享和事后追溯; (2) 产地批发市场和合作社一般由政府主导或倡导, 方便监管部门参与到供应链环节中, 对分散的参与者进行有效监管。 (3) 产地批发市场靠近生产者 (农户) , 方便生产者直接参与而获得更多利益;产地批发市场的声誉与生产者息息相关从而迫使农户强化质量安全, 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2.打造“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供应链垂直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强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种组织模式如图2。供应链中的企业是指“核心企业”包括加工企业以及“农超对接”中的超市等商贸流通企业。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的管理, 可以做到 (1) 建立可控的质量检测体系, 可以实现从种植养殖前的土壤检测、种苗的供给及质量监控、农药兽药的使用情况的监控、种植养殖过程中的定期检测以及收购时的质量检测, 从而实现自源头—过程—终端销售的系统质量检测体系, 有效保障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 (2) 建立起了能够追溯到源头的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系统, 降低了农户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几率; (3) 方便质量安全主管部门从源头到终端销售的质量安全的检查、监管; (4) 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 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收益水平, 进而减少了由于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引发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与运行管理创新——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过程管理、协调机制和可追溯体系
由于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开展的较晚, 目前的供应链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不连贯, 组织间合作不稳定, 供应链的信息流容易断裂从而影响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绩效;供应链主体利益分配悬殊, 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基础薄弱, 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增值活动的分派体系没有形成, 无法根据各个参与者的核心能力将增值活动分派下去, 从而影响供应链的效率 (孙小燕, 2006) 。因此, 基于质量安全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应该以过程管理思想为基础, 完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可追溯体系。
1.以“核心企业”为中心, 主导建立以长期契约为基础、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以败德行为后的退出及惩罚为约束的公平合理、信息公开的供应链网络。核心企业应该参与管理整个供应链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各个节点, 把质量安全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同时使供应链的绩效最大化。重视质量标准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例如使用HACCP或ISO22000等系列标准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过程管理。
2.优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就是要协调控制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降低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 解决信息不对称、信任危机、利益分配不公平等问题, 从而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保障供应链的质量安全。优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 应该发挥核心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作用, 使市场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各参与方, 从而做到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有计划性, 减少风险, 增加效益。
利益分配机制应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整个供应链各参与方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一个是心理预期是否一致, 而心理预期一致与否更多涉及到信息的完备性与沟通的有效性。利益分配上要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利益分配合理化原则、风险-利益均衡原则、绩效递增原则。应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明确分辨供应链各成员对供应链的贡献,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
3.建立可追溯体系, 明确败德行为的惩罚机制。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的设计应着眼于让生产者方便入市销售产品, 实现优质优价以及增加收入, 让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让消费者能够进行农产品质量溯源和获取相关信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测、预警控制等信息的记录、传递与管理功能,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这一切的实现都要依靠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
4.加强信息化建设, 打造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化台, 以核心企业为基础推广在各个节点 (例如合作社、各规模供应商) 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的协
调运行建立在各节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 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食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信息平台, 有利于实现各个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各个企业更加快速地反应市场变动, 相互之间密切地协同合作。
(三)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创新——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推广冷链物流
物流管理在解决农产品流通的时效性和节约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质量安全创新食用农产品的物流管理, 应该着眼于:
1.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构建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主体中, 第三方物流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降低其流通成本, 产品农户或产品生产企业直接放到零售商的货架, 甚至是消费者的菜篮子里。此外,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 对农户或农产品生产直接下订单进而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增加供应链参与者的收益。第三方物流的方便、快捷的运输、仓储和物流加工网络, 可以用最快时间完成食用农产品的配送, 确保供应链的时效性, 减少因易腐性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
2.推广使用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与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 将易腐和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推广使用冷链物流, 可以有效减少运输损耗, 提高食用农产品的完好率, 提高销售前的产品质量, 可有效提高供应链的收益。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使用冷链物流, 应该从核心企业的冷链设施装备的扩充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入手。
3.充分利用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 创新供应链物流管理, 增加经济效益。例如, 利益“延迟策略”满足差异化需求。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 以往大量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物流技术将产品差异点或物流配送点尽量延迟就是延迟策略。利用“延迟”不仅可以解决需求不正确的问题, 还能缩短交货期和有效降低食品生产、销售成本。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反应 (QR) 思想、物流管理中的标准化等均可运用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创新中。
四、结束语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组织变革的管理模式,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要立足于供应链成员、特别是核心企业。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 首先要确立现代市场观念, 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理念;其次, 要重视供应链成员中的弱势主体特别是农户在组织中的地位, 真正做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重视政府政策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引导、监管作用, 有效利用政府主导的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等基础设施, 真正打造一个运行快速、高效、各节点协调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组织。
摘要:从分析食用农产品供应管理实践的现状及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入手, 提出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建议:创新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模式, 建立“农户+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供应链垂直一体化模式;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管理, 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过程管理和供应链协调机制, 建立可追溯体系;创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推广冷链物流, 利用供应链物流管理新技术, 满足差异化需求。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杨万江.基于质量安全构建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思考.载于林坚等主编,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验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70-178
[2]孙剑, 李崇光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形成机理与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J].管理现代化, 2008, (6) :50-52.
[3]Antle, J.M.Economic Analysis of Food Safety[A][M].Gardner, B.L.&Rausser, G.C.Handbook of Agur-cultural Economics[C],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ece B.B.2001 (1B) 1083-1136.
[4]朱莹莹.我国猪肉供应链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 江南大学, 无锡, 2008, 68-69
[5]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 2010, (8) :101-105
[6]刘英华, 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4) :22-26.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荐阅读:
基于预报产品的四川暴雨预警指数研究12-16
基于数码类产品的动漫衍生品设计与研究论文08-17
基于云计算的安全分析01-14
基于校园网信息安全01-14
基于物联网的安全架构07-10
基于计算机网络安全09-05
基于校园网络安全防护09-25
基于路由器的网络安全06-19
基于防火墙的网络安全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