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通用8篇)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1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范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加强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立了以镇长曾从鲁为组长,副镇长(分管领导)袁东为副组长,农业服务中心全体人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并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对农产品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都进行监督指导。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党委会议议事日程。
(二)认真落实监管职责
为明确监管职责,我镇政府与市政府、农产品生产主体、农业投入品销售主体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承诺书。继续上年的工作方式,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各村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农林局制定相关文件开展工作。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体责任,都已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进一步增强了监管部门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痕迹管理。
(三)宣传培训有声有色
我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培训工作。在重要节庆对各业主进行突击检查;农业服务人员每周到各村宣传走访,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农产品投入品的处理的相关知识。x月农业服务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和村级干部,宣传培训共xx多人。发放各种宣传图册,组织农技员和村干部进行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
(四)质量监测力度加大
xxxx年农产品抽样按照市上的要求,对市场的.商户和各村的农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x至xx月份在全镇xx个村社共抽检农产品样品xxx个。其中种植业样品xxx个(蔬菜、瓜果、食用菌样品xxx个,稻谷xx个),检测的项目为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的定量检测。经检测,综合合格率xx.x%。
(五)督办检查不断加强。
严查不合格产品。在xxxx年的监督检查中,全镇未发现不合格产品,并要求业主继续按照要求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今年以来检查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今年先后x次对全镇的业主(合作社)、生产基地以及农业投入品商店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农产品生产记录、检验检测、包装标识、产地证明,农药、兽药、渔药的使用,生猪屠宰场动物防疫卫生和检验检测等情况。
(六)资料完善工作
根据简阳市xxxx年度森林防火暨农林安全工作的培训材料要求,我镇组织人员对xxxx年的工作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力求工作有痕迹、有数据、有效果。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2
1. 充分认识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对于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农产品消费, 已成为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不断创新监管模式,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切实维护产业发展环境, 是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手段, 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既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 也是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
三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有力抓手。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关键在于落实属地责任。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 有利于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 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的有力抓手。
四是整体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手段。县乡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农户, 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通过典型引路, 为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树立样板, 为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开辟渠道, 为展示监管成效搭建平台, 为培育监管人才打造基地, 是整体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有效手段。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遵循“政府主导、依法履责、保障安全、服务产业”的工作方针,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环节, 以落实监管责任和生产单位主体责任为着力点, 以完善监管条件为抓手, 以形成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核心, 以提升监管能力为目标, 按县域整体推进, 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新, 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2) 创建原则 (1) 坚持依法履责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主线, 同时运用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 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创新长效监管机制, 在依法履责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样板”、“标杆”, 由点及面、逐步放大,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 坚持提高监管能力和增强工作实效相结合。提高监管能力是示范县创建的根本任务, 增强监管实效是示范县创建的工作目标。创建工作,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与县域内的产业发展相协调, 突出实效, 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 (3) 坚持政府监管与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相结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充分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 切实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 培育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 (4) 坚持创建示范与先行试点相结合。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监管模式的过程, 在不同的区域选择有条件的县开展创建试点, 进一步完善监管模式, 确保示范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3) 目标任务按照先行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方式, 力争用5年的时间, 结合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围绕监管体系建设、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检验监测、质量安全执法、长效机制建设, 创建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实现基层监管能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提升和生产者素质能力提升, 使示范县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样板区、体现监管成效的展示区、探索监管手段的先行区和各地学习交流的培训基地, 示范带动各地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引领推动各地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监管模式, 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3. 基本条件
(1) 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依法履行县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考核范围, 监管职责落实到位。对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相应的指导意见, 出台明确的激励扶持政策。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机构, 制定并组织实施监管工作年度计划, 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形成监管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规模能够保障监管实际工作需要。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有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全部涉农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达到“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 管理制度健全, 切实发挥作用。在蔬菜、水果、茶叶和畜牧、水产重点生产养殖村全部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协管员、信息员) , 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有明确的责任人, 监管网络完善。对县、乡、村三级监管人员有专门的培训计划, 能够做到全员培训。
(3) 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养殖大户的主体责任, 建立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 责任告知率达到100%, 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制度, 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检验准出制度。对小规模生产者有落实主体责任的措施和手段。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 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实施抽查检测。
(4) 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力县域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健全, 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 农资购买索证索票、经营台账等制度全部落实。100%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或专柜销售制度。建有农资监管信息平台, 实现监管信息化, 县域内所有农资产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和执法检查, 假劣农资案件查处率达到100%, 建立黑名单制度。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监测与评价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开展, 污染区域种植、养殖结构能够科学合理调整。
(5)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整建制推进, 农业标准转化率达到100%, 标准入户率达到60%。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00%落实生产记录制度, 严格执行农 (兽) 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休药期) 规定。生产过程中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等技术, 开展动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三品一标”持续稳定发展, 产地面积占辖区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50%以上, 获证主要农产品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35%以上, 标识率达到80%以上, 认证登记、标志使用等奖励机制健全。“三品一标”证后监督检查措施到位, 退出机制健全, 县域内的品牌形象良好。
(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扎实有效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 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 (含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 及其生产全过程, 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必备的条件, 有稳定的运行经费和规范的工作机制, 有效开展监测工作和对生产的指导服务。县级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测, 监测参数、产品范围覆盖本县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市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有检测室, 配有专业检测人员, 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 生产指导服务到位。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配有快速检测室, 开展农产品自律性检测。
(7) 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到位经编制部门批准, 设有农业 (畜牧兽医、渔业) 综合执法机构, 人员、经费、手段等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到位。农业 (畜牧、水产) 、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有良好的联动工作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日常执法检查有力有序, 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行为、非法添加禁用物质行为和假冒“三品一标”产品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案件移送率达到100%, 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
(8) 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基本完善在检查、监测、宣传等常规监管措施的基础上, 结合县域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创新生产主体备案、产地准出、质量追溯、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 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模式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检查记录和监管档案制度。能够将一些监管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 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事的常态化监管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 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完善, 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事件能够妥善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分工明确, 形成“分兵把口、协调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9)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省级以上各类监测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 本县生产的蔬菜、水果、茶叶中禁用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水产品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的检测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三品一标”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近3年县域内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同时本县生产的农产品也没有造成其他地方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4. 认定与管理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认定, 实行“县级政府申请, 省级农业部门推荐, 农业部批准”的方式。各省 (区、市) 按照基本条件组织创建。农业部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认定标准》 (另行印发) 进行认定, 对各省 (区、市) 推荐的创建县进行综合评审, 发文公布。农业部适时出台有关管理办法, 对示范县实施动态管理。
自2013年起, 农业部开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试点工作。创建试点县由省级农业部门推荐、农业部确定。农业部将视财政资金情况给予适当支持。
5. 工作要求
(1)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示范县创建工作,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统筹推进。省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研究部署重大工作, 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创建县政府要成立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
(2) 加强政策扶持各地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的投入力度, 建立固定的经费投入渠道, 现有各类农业投资渠道安排的项目, 应向示范县倾斜。同时要积极拓宽经费来源,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 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有条件的省可参考本意见, 结合本省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或乡镇创建工作。
(3) 加强工作指导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突出地方特色, 形成工作亮点,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 推动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3
一、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农产品检验检测、“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目前,市县农业部门已建立监管机构、执法检查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标准化技术稳步推进中。
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
市县农业部门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发布了《晋中市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计划》《关于举办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的通知》《市农业局2012年各监管科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晋中市农业局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监督工作方案》等多个红头文件,要求确实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 开展宣传培训,营造社会氛围
2013年1月9~10日举办了“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培训会”,来自11个县农业局的分管副局长、监管站长、农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农资经销店负责人等160多人参加会议。2013年3月4日,市、区农业部门在榆次区东长寿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晋中市、榆次区春季农资打假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宣传周活动”,制作宣传版面二十余块,发放了《致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国家禁限用农药明白卡》等各种资料6000余份,同时还举办了农业技术讲座。此外,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和报纸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3. 加大执法检查,强化监督监管
市县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资经销门店、“三品”认证基地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2013年第一季度,市、县农业部门出动执法人员353人次,整顿种子、肥料、农药市场5个;检查生产企业、销售企业279个,销售门市243个,产品104个,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 推进“三品一标”,夯实工作基础
我市完成“三品一标”认定面积467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371.7万亩,认证产品536个,认证总量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认证无公害产品388个、绿色食品36个、有机食品101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基本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建设目标,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0年和2011年每年检测蔬菜、水果样品3000多个,平均合格率99.4%。2012年一季度抽检蔬菜水果样品1531个,合格率99.9%。
二、当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晋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虽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的面广、量大、任务重,距离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比如,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认识不足、参加不多;部分基层干部有情绪,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还要花钱搞培训。
2. 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标准化生产与我国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导致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率不高。很大一部分生产者没有参加专业合作社,没有组织化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化措施正确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使用方法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
3. 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多个领域和多个管理部门,目前我市的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监管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比较薄弱;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力量不足,不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另外,部门之间、部门内部、部门与乡镇之间的配合协作不够密切,整体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食用农产品范围宽泛、产品名类繁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监管,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要素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有关方面加强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为了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宣传培训、监管队伍、基地建设、检验检测、执法巡查、追溯体系、组织化水平和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同时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明知故犯、恶意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行为者要予以严厉打击,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步入正确轨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等基层体系
农产品生产地在乡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最基础、最基本的监管环节,必须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真正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上下贯通、左右合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园区、生产企业,努力壮大自己的内部监管员队伍,促进企业自律,促进企业落实农产品生产的主体责任。
3. 狠抓基地建设,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
要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农产品认证,抓农产品的品牌,有效开展产地环境的调查、分析和改良工作,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深入开展“三品”的监督抽查;整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规范企业用标行为,确保农产品包装标志信息真实完整;完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记录,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督指导,确保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完整。
4.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
要抓好种植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等环节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加大抽检力度,确保不留盲区和死角。建立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实现管理工作信息化。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还要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告知消费者。
5. 加强执法巡查
要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劣农资行为,加强对农资经营门店的监督检查,对典型案例及时曝光,让广大生产经营者引以为戒。不断加大巡查力度,完善制度,健全机制,逐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健全举报投诉机制,让人民大众参与到农产品安全监督中来,让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无处藏身。
6. 建立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查溯
要对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地的农产品建立追溯体系,特别是批发市场,要按照“供应者凭证(卡)进场,交易农产品实行企业自检,交易过程出具票据,采购者凭规范票据出场”的操作机制,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把关。农贸市场、超市等要实行索证索票制度,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护合格农产品,查处超标农产品,建立检测结果追究制度,对超标产品要追根溯源,分析原因,跟踪检测,落实整改措施,促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7. 提高组织化水平,推进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
要引导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推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品种、技术、统防统治上加强社会化服务,把分散农户纳入到专业合作社中。特别是要促进植保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落实“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方,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器械”等措施,达到统一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配方,合理使用农药剂量,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结合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项目,以规模化生产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4
荆政发[2010]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屈家岭管理区,荆门经济开发区,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市农业正处在转型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尤为重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二)总体要求。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完善检验监测体系为支撑,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确保我市不出现重大产品质量安全及农田环境污染事故,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
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三)加快制订和完善各类农业标准,从2011年起全市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生猪、肉羊、肉牛、家禽及水产高效生态养殖等标准和技术,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加强农业“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申报、认证工作,力争每年新认证农业“三品”30个以上,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比重。
(四)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能。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殖大户以及示范区农户应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和档案,积极推行农产品包装标识和编码制度。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五)建立健全检验监测体系。完善提升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能力;在各县(市)、乡镇建立综合性检验检测站和检测点;在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基地建立检测室。“十二五”规划期内,市级农业主管部门具备对主要农畜水产品农兽药残留、重金属定性定量以及对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等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县(市)级农业主管部门具备对农畜水产品农兽药残留定性定量及种子肥料等常规项
目的定量检测能力;乡(镇)检测点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基地检测室具备对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进行快速定性或半定量检测的能力,在全市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运行高效、检测参数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做到例行检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提升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四、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
(六)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鄂政办发[2009]72号)精神,按照分步骤、分地区、分品种原则,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自2011年1月1日起,荆门城区的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仓储单位销售的新鲜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各县(市)城区的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仓储单位销售的新鲜蔬菜和猪肉,实行市场准入;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仓储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销售的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对进入我市的农产品要严格查检农产品产地证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凡没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仓储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应依法开展自检,建立相关的检测制度,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人员,认真查验农产品相关证明。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农产品抽检,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销售市场。
(七)各地应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严格执行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对用于销售的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自检或委托检测,附具检测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进入市场销售。农产品产地证明由各县(市、区)统一印制。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和应急管理
(八)全市各地各类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配送中心、超市、仓储单位全部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生鲜乳和禽蛋产品中的三聚氰氨监测合格率达到100%,蔬菜、茶叶、水果农药残留和畜产品瘦肉精及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省考核指标以上。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掌握重点区域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对农药、肥料、兽(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和销售监督管理,不定期检查农资经营店的购销台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鼓励支持农业废弃物回收,控制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组建高效有序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市、县(市、区)、乡(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的安全检测数据自动适时采集、存储、交换和快速查询。
(九)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组建高效有序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市、县(市、区)、乡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的安全检测数据自动适时采集、存储、交换和快速查询。建立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隐患。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
信息发布行为,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必须按相关程序报批,避免影响企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六、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各级政府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农业、卫生、商务、环保、畜牧、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工作。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问题。各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形成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实行年终考核,严格奖惩。
(十一)落实机构人员和资金保障。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积极做好项目对接,争取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将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认定认证、监督管理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主题词:农业 农产品 质量 安全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荆门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5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各村委会、乡属有关单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2011年是我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的第一年,为贯彻落实农业部、省、市、县政府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全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全乡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夕阳彝族乡201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我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
二、组织领导
2011年是我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的第一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
组,各村委会、乡属有关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
室,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日常工作。把农产品质量安
全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
究制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各村委会、乡
属有关单位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建议和措施;要将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要有领导分工专管,并
有专题研究,每个季度不少于一次。农科站、安监站、兽医
站等各相关单位要切实负起职责,加强沟通配合,加大农产
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
用,落实专职人员,保障资金投入,牵头做好组织协调、督
查落实工作,及时研究工作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健康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建立健全制度,有效落实监管职责
各村委会、乡属有关单位要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各
项工作制度和各项行动计划,并按照职责,建立健全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制度。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强化农产品
质量安全的日常工作,有效配合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农
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查处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做好法律法规培训
各村委会、乡属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政府及上级有关部
门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及联合执法,确保重大节日和重
大活动期间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合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认真落
实领导批示和群众举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反馈。
(三)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
各村委会、乡属有关单位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
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四)有效配合,完善技术措施
各村委会、乡属有关单位协助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做好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及配合做好无公害农
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管理工作;配合政府及上级有关
部门开展农(兽、渔)药及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的专项整
治,使得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的农药残留超
标率控制在8%以内(以农业部、省厅监测结果为依据);配
合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建立监测点,加强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测;配合乡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
管理,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定期进行监督抽查工作;
配合乡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确保上市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按时上报农产品质量相关
信息。
二○一一年五月十五日
主题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方案抄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6
专项检查的工作总结(铜仁市农委-杨云)
市农委:
按黔农办发[2012]236号文件精神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和强化“三品一标”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农产品品牌公信力,推进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德江县、印江县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强化申报企业责任意识,完善认证审查制度。实现申报单位100%落实内检员制度,100%达到生产有规程、过程有记录;实现100%现场检查,确保认证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增强获证单位自律行为,全面提升证后监管能力。实现获证单位100%签订承诺书,增强获证单位标志使用积极性和规范性。有效落实证后监管各项制度,强化不合格产品退出机制并对外公告
二、存在问题
在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质量督导工作和获证产品的专项检查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拟申报的企业和合作社组织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迟缓,部分企业和合作社组织对“三品”认证责任认识不深刻。二是部分拟申报的企业和合作社组织对申报认证工作不熟悉,提供的申报材料不规范,无相应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运作体系,三是生产操作规程及有关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相关规定要求。
二、获证产品的企业和合作社组织
一是产品生产过程中,部分企业组织生产管理滞后,未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二是农业投入品使用未实时记录。三是部分企业和合作社组织就自身产品生产运作系情况极少开展自查,内部自检等行为。
三、拟采取的措施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于自身健康和环境健康日益重视, “舌尖上的安全”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但是目前来看, 各类农产品质量问题时常见诸于报端, 而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也成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机制措施[1]。
丹阳市根据农产品质量管理要求, 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各环节, 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底线, 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 明确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责, 与相关生产经营单位 (户) 签订责任状, 部署落实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第一责任人制度, 签订了《农产品生产单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通过强化农残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等监测活动, 着力做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今年已抽检农产品样品5000余个, 抽检情况总体良好。本文就县级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2]。
1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的特点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是指由农业部门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强制性干预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确保其能够实现有序、合理、稳定地发展, 与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监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1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不同于农产品质量监控
虽然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和农产品质量监控都是确保农产品质量信息真实, 保证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规范运行的必要措施, 但是其作用和地位存在着差异。在农产品质量监控过程中, 监控主体是质量管理, 对农产品经营部门和农产品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用管理工作去监控, 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监督控制职能。而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则不然, 质量管理不能继续充当监控主体的作用, 而只是管制客体, 是指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由专门的协会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来予以控制[3]。所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 实际就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和农产品质量监控的结合。
1.2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不同于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
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各种会对农产品质量管理行为进行制约、影响的方式、规程和标准, 包括职业道德、制度、惯例、法律、规则和条例等。而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则是建立在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之上的监督管理。惯例、条例和法规等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属于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的产物;而职业道德、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等农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则不属于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的产物。
1.3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不同于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是指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协作方式、权责划分等规定和选择的总和[4]。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包括了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 而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则仅仅只是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的相应措施
2.1 明确区分不同管制机构的职责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机构可以分为行业外部管制机构和行业内部管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是行业外部管制的主体, 农业职业团体是行业内部管制的主体, 二者的职责有所不同。行业外部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及公众利益, 而行业内部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行业地位、树立行业形象和保护行业自身利益。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 一方面, 农业行业组织往往具有多重身份, 具有很明显的行政色彩, 既要发挥出行业自律的作用, 又要扮演好公众利益保护者的角色;另一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时, 也不一定完全处于公众利益。这种管制方式具有目标不清的问题, 很难便于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 需要尽快予以妥善解决[5]。第一, 要明确定位行业外部管制机构和行业内部管制机构的职责, 行业内部管制机构应该要摆脱行政干预, 保持组织的独立性, 而行业外部管制机构则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第二, 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机构应当建立相应机制, 来积极吸纳更多的相关利益者参与其中, 便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第三, 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合理约束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机构, 避免出现管制失灵的问题。
2.2 完善监管机制, 积极履行监管执法职责
建议国家完善各项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 配套一系列执行标准和相关实施办法, 使监管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着力解决执法机构不健全、人手不足等监管困难, 特别强化监管队伍建设, 增强监管能力, 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农资打假专项行动, 通过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时节、重点对象和重点产品的监管执法, 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 维护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
要始终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生产和经营环节的监管力度, 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监督检查活动, 联合相关执法部门集中力量对农资市场进行了全面清理检查, 并经常深入到农产品种养基地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店进行监督检查, 监督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农资安全使用标准, 督促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生产企业认真做好生产经营档案[6]。
2.3 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为了提高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 需不断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及“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力度, 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 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立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等示范基地。同时, 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名牌产品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 通过开展产品、产地认证, 提高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7]。截至2015年10月, 丹阳市已有2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90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全市“三品”累计216个, 大大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2.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逐步完善可追溯制度
一方面, 可以通过地方投入、项目申报等方式, 积极推进市、县、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 提高市、县、镇三级农产品检测能力, 并逐年加大抽检数量, 对检测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逐年向好;另一方面, 由于农产品检测手段的滞后性, 常不能及时发现不合格农产品, 往往待检测结果出来农产品已销售结束, 造成对广大群众的危害, 因此, 需加强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设, 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制, 开展诚信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大型农贸市场可采用保证金制度, 提高农产品主体经营者的责任意识。目前, 随着各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尤其是农资经营门店等不断发展, 但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流转及传统意识制约, 农业生产仍是千家万户的家庭承包经营为主。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形势和愈来愈繁重的监管任务, 提高农产品主体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督促、指导农业生产企业和农资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着重是建立生产档案、农资使用记录和产品销售台账, 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加强广大农民的普法宣传, 各级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机构均可以通过办培训班, 现场咨询, 印发宣传单张, 下田头入门店进行讲解, 各式媒体报道等方式来组织开展宣传, 提高从业者的法律和质量安全意识。
2.5 利用多种途径来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 深入广泛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苗在京, 王孝钢, 李海萍, 等.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索与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0, 18 (4) :111-114.
[2]崔明灼, 尹协芬, 孙翠香.莱西市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当代生态农业, 2009, 18 (Z1) :109-114.
[3]夏永祥, 彭巨水.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产品质量管理[J].学术月刊, 2009, 20 (8) :141-143.
[4]王海英, 何海波, 石晓峰, 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障食品消费安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8 (6) :181-183.
[5]彭玉亮.关于农产品质量管理管制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自然科学版, 2014, 32 (2) :171-176.
[6]祁胜媚, 封超年, 郭文善, 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借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18 (1) :109-114.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 篇8
摘要:农产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质量特性使市场调节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占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政府利用自身资源获取执法信息成本太高,群众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举报制度,但该项制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对举报人缺乏激励,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对举报人法律保护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完善举报奖励制度、规范举报案件处理程序和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1—0151—05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目前,南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不当,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从2006年起,同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农业部也配套出台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然而,现实中,瘦肉精、毒豇豆、毒韭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继续频频曝光。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效?比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难发现我同农产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失灵,而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又相对缺失。因此,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公众参与具有重大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是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分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必要性入手,就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提出几点看法。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质量特性导致市场调节失灵
农产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特性,搜寻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就可以了解、掌握和判断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光泽、大小、成熟度、新鲜程度等。经验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后才能判断的特征,如鲜嫩程度、汁的多寡、口感、味道等。信用品特性则是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也难以了解、掌握和判断的安全和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特征,如涉及安全的激素、抗生素、胆固醇、沙门氏菌和农药残留量以及涉及营养与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和配合比例等。农产品的质量特性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较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交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一般不会主动提供信息,因为这种信息的提供对他来说不仅无利可图,反而可能使其丧失因信息优势而获取的超额利润。而农产品消费者由于受信息收集成本和能力的限制单凭自身无法改变信息劣势的地位。阿克罗夫指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自由选择会导致市场上“逆向选择”的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只能根据农产品的搜寻品特性和对农产品质量的理性预期给出价格,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就会由于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或不能够弥补其生产经营成本,会逐步退出市场交易。当消费者发现市场上所出售的农产品质量下降时,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着下降,进而导致质量水平稍微高的农产品也逐步退出市场,最终导致市场上只有普通的甚至劣质的农产品,高质量农产品市场难以形成,市场调节失灵。
(二)政府运用自身资源获取违法信息成本太高
市场失灵是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必要,尽管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但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仍然频发。究其原因,在我国现有监管模式下,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只能是概率性的。任何执法行为都要有信息前提,执法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执法主体对被监督主体的信息掌握程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部门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必须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前提。我国是一个拥有近2.47亿农户的农业大国,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占主体,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再加上污染农产品的物质多、过程长、动机复杂,因此,要单靠政府对所有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品和行为进行有效识别成本很高。然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政府的财力物力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执法力量有限。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只能是概率性的,如果违法行为被查处的概率很低,被处罚也不及时,即使法律对违法行为惩罚很大,那也是徒劳。这也是我国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控制的症结所在。
(三)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有效途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被一部分人群以相对低的信息成本观察到,而其他人群观察该行为的成本较高,那么让信息成本较低的人群行使监督的权力就可以大大地节约监督成本”。举报制度就是让信息成本较低的人群行使监督的制度。在农产品由土地到餐桌的过程中,总会有人知晓不安全的生产、加工行为,这些人和被举报者总是有多多少少的联系,其发现违法行为的信息费用远远低于执法者,甚至不需要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政府应该激励这一部分知情者向政府通报信息。公众的举报拓宽了政府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信息供给量,扩大了执法部门信息拥有量,减弱执法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避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工作中大量的无用功。虽然执法者获取信息需要向知情者支付激励成本,但执法机关用于让知情者说真话的激励成本往往要低于执法机关利用自身资源去获得信息所耗费的成本。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
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有两种举报制度,一种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在检察系统建立的检察举报制度;另一种是行政主体为了获取信息促进行政目标更好实现而推行的行政举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属于行政举报制度范畴,对于检察举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暂行办法》和《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定,但以上规定属于系统内部规定,没有全面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法律效力。对于行政举报,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统一的立法,相关规定分散在不同的行政法律法规中。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举报只是在《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作了原则性规定。《产品质量法》第1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38条:“同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控告。”《食品安全法》第10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6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在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上诸多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众举报权,但是在现实中,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事件的行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不能激发公众举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对举报人缺乏激励
举报人进行举报需要花费时间、费用和精力,同时也冒着可能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因此对举报人进行奖励是必要且合理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举报是否有奖励,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了不同的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只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法行为有检举揭发的权利,但是否有奖励,根本没有提及。《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在规定公众有举报权利的同时,也在其他条款中规定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是否包括举报者,不得而知,即使包括,但由于对奖励资金的来源、奖励范围、奖励标准以及发放方法等内容没有规定,最终根本无法落实。虽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2011年给各地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但该指导意见仅适用食品。食品和农产品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农产品包括食用农产品和非食用农产品。非食用农产品同样面临着农药、化肥、化学原料、重金属等的污染。即使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不全是由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的,只有经过加丁的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才由其负责,未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因此,除了对加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有奖励外,对举报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否有奖励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利益是广大群众举报的驱动力,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不计报酬的举报者,但毕竟是少数,少数人掌握的信息也是少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激励与未激励的积极性之间约有60%的差距。我们以法律的名义强制他人去服务于正义的事业而不予补偿,这种观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主体首先作为“经济人”而存在,最大利益是其主要目的。如果在举报者说出真相之后,没有可直接获取的利益,则社会上绝大部分人不会做出这种选择。因此给举报者奖励是举报制度的必要内容。
奖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但能否激发公众的积极性,重在落实。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如邯郸市在2011年8月推出食品药品有奖举报政策,该政策规定凡举报问题食品药品被查实,可获奖10万。律师殷清利想知道政府是否能按文件办事,接连举报问题食品10起,使用拍照、录像等各种取证手段,并请工商现场查处,但无一起得到工商部门的处理结果,更不用提奖励了。
(二)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
要使群众的举报线索能够得到及时受理,举报材料能够得到认真的审查,举报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需要有规范的举报处理程序。作为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只是原则性地规定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揭发和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但未规定在什么时间内处理才是“及时”处理。也没有规定在举报的处理过程中举报受理机关应该遵循哪些程序。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规定:“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接到的举报及时、完整地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依法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该规定相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貌似详细了一些,其实还是很笼统:只规定了举报案件的简单流程,没有规定在各个阶段举报受理机关和举报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另外对举报处理过程中保密事项、举报审查期限、举报人不服举报处理结果的救济程序等都没有规定。程序性规定的缺位和笼统,会给举报受理机关以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举报人信息的泄露,也不利于举报人和社会对举报受理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对举报者的法律保护不足
对举报人的保护比奖励更重要,倘若举报人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奖励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委员会的郭光允曾因举报河北省原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维高违法违纪,被迫害开除党籍、劳动教养两年。辽宁省鞍山市国税局职工李文娟,因举报单位领导被辞退工作、刑事拘留、劳动教养两年。河南省舞钢市的吕净一,因举报平顶山市原政法委书记李长河遭打击报复,妻子被迫害致死。2010年6月,多家媒体引用相关统计资料,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目前,虽没有因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而受打击报复举报人的重大案例发生,并不是因为报复不存在,而是因为举报人制度不健全而没有人愿意去、敢去举报。举报人屡屡遭受打击报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对举报人的保护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举报人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保护举报人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来负责。在《刑事诉讼法》、《刑法》等法律与规定中,公、检、法机关都有保护举报人的责任,但没有规定具体是谁的责任,最终谁也不负责。其次,我国对举报人的保护重事后惩罚、轻事前防御。一个健全的举报人保护机制,不是等到打击报复已经发生后,对这些打击报复者严惩,而是保护举报人免遭打击报复。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应当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惩处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行为。但这种事后惩罚,对已经受到伤害的举报人来说,意义不大。我国法律对于举报人事前保护,如何启动保护程序、如何确定保护程度、以怎样的方式来保护、保护责任机关没履行职责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均没有规定。
四、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1.明确授奖主体。在奖励关系中,没有任何一个构成要素比授奖主体更为重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换句话说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行政部门的职责,搜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也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义务,举报人向其提供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就理所应当成为奖励义务主体。
2.明确奖励范围和条件。奖励的范围和条件是决定举报人的行为能否受到奖励的法律标准,应当予以明确。
3.明确奖励等级和标准。奖励应该根据受奖行为的社会效益、贡献大小、举报人风险大小等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级别设置不同的奖金数额,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激励梯度,而且有利于举报人获得确定的回报预期。
4.规范奖励程序。奖励程序不完善则难以保证奖励公正性和有步骤地进行。完整的奖励程序,对于举报奖励一般包括奖励的申报、初审、评定、核准、颁发、争议的处理、差错的补救等几个阶段。
5.保证奖励资金来源。为保证奖励机制能够长期有效运转,应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奖励基金的来源渠道应当多元化,可以源于执法业务经费,也可以由社会捐赠,也可以来源于对违法行为的罚款。
(二)规范举报案件处理程序
完善的举报处理程序应包括以下环节和内容:
1.举报的受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举报中心,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号码、举报网址和电子邮箱等相关事项,受理群众各种形式的举报。
2.举报材料的审查。各级举报中心接受举报后,要对举报材料认真审查,对于属于自己处理的举报材料,要交由本机关的专门部门处理;对不属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属于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工作应及时转交给相关的部门去处理。
3.举报的催办。对于凡需催办督办的,举报受理机关应督促有关机关及时完成对举报材料所揭露问题的处理。
4.举报的处理与答复。举报受理机关对查证属实的案件应该做出处理,无法答复的情况除外。对于未追究的,应当说明不追究的法律依据,以确保举报人的知情权。
5.举报处理期限。为了保证举报案件得到准确及时地处理,应根据举报案件的不同特点,明确规定举报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的期限。
(三)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1.明确举报人的各项权利。应具体规定举报人的各项权利,如举报方式选择权、处理结果的知情权、信息保密权、损害赔偿权、拒绝作证权、获得奖励权、申请保护权及在遭受打击报复后的申请救济权等,这些权利应当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
2.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对举报人进行保护的第一责任机关应该是举报受理机关,当然地方人民政府及公安等其他相关机关应承担相应的协助职责。对于保护责任机关未尽到保护责任致使举报人或其近亲属收到打击报复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完善举报人事前保护。建立严密的举报保密制度,对泄密人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一旦举报者的信息或举报行为被泄密,保护责任机关应当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当举报人认为本人或者近亲属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因举报行为而处于危险之中也可以向保护责任机关提出给予保护的申请,接到举报人的申请后,保护责任机关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决定对其是否实施保护、保护的对象、保护的方式和等级、保护的期限等,保护机关决定不提供保护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4.重新界定报复陷害罪,加大对报复陷害者的惩治力度。我国刑法规定的报复陷害罪主要针对检察举报制度而设立的,检察举报的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刑法将报复陷害罪的主体限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这样规定的结果导致行政举报的被举报者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不能适用该罪名。应通过完善刑事立法,重新界定报复陷害罪,将目前复陷害罪的犯罪主体由国家工作人员扩大到一般主体,保护对象由举报人本人扩大到举报人的近亲属,再有刑法对于报复陷害举报人的行为,量刑幅度比较轻,对于报复行为严重的,也只是处2~7年有期徒刑,应通过修法提高报复陷害罪的法定刑,加大对报复陷害者的惩治力度。
参考文献:
[1]鹿永华,辛德树,单洪国.柠檬市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经济,2010(6):90-92.
[2]应飞虎.有效监督与法律遵循[J].河北法学,2003(2):22-27.[3]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注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3(3):99-112,207.
[4]王莉.作为行政手段的举报奖励制度研究[J].浙江学刊,2010(6):88-93,96.
[5]王玉环,徐恩波.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辨析及安全保障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6]陈朝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51-53.
[7]申均.举报人,总是很受伤[J].都市·翻阅日历,2010(7):17-18.
[8]黄生林,朱再良,杨国志,等.“三个效果”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之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100.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关于产品质量的年终总结10-28
关于产品质量管理分析05-31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10-23
光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06-19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意见11-08
关于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5则范文08-11
关于产品销售工作报告总结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