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2024-10-28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精选9篇)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1

国质检质〔2006〕464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的要求,促进企业诚实守信,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现就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重要性

企业质量信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质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标准、兑现质量承诺的能力和程度。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对于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企业诚信意识和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假冒伪劣、缺斤短两、降低标准等质量失信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败坏了国家声誉。各级质检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加强质量信用监管作为从源头抓质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以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制度为核心,以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为保障,以企业质量信息电子化为手段,加快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步伐。

三、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指标、分类标准

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指标主要由质量、标准、计量、认证、出口检验方面的指标构成。根据企业质量信用指标反映的不同情况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分为A、B、C、D4级,分别代表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4级信用程度。

(一)守信(A级)标准。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诚实守信原则,企业质量保证、计量检测和标准化体系健全且运行有效,产品质量具有良好信誉。具体标准为:

1.企业依法设立满3年,且3年内无产品质量、计量监督抽查不合格和监督检查不合格记录,无质量、计量违法、违规记录;

2.产品按明示或承诺标准组织生产;

3.产品质量稳定,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依法需要监督检验的,检验合格率为100%;出口企业在国际上有良好的质量信誉,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率达到100%;

4.在产品质量上无虚假广告、对外提供的虚假数据和其他虚假宣传;

5.当年无属于企业责任而引起的质量、计量投诉、索赔和退货,无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故;

6.按明示或承诺服务条款做好售后服务;

7.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企业、产品获得行政许可资格;

8.出口企业当年申报管理、符合性评定无不合格项。

(二)基本守信(B级)标准。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产品质量信誉较好,企业质量保证、计量检测和标准化体系健全,基本上能够兑现质量承诺的企业。具体标准为:

1.企业依法设立满2年,且当年内未发生产品质量、计量监督抽查不合格或监督检查不合格记录,无质量、计量违法、违规记录;

2.产品按明示或承诺标准组织生产;

3.产品质量稳定,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依法需要监督检验的,检验合格率为100%;出口企业在国际上有较好的质量信誉,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率达到100%;

4.在产品质量上无虚假广告、对外提供的虚假数据和其他虚假宣传;

5.能够及时解决因企业责任而引起的质量、计量投诉、索赔和退货,无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故;

6.按明示或承诺服务条款做好售后服务;

7.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企业、产品获得行政许可资格;

8.出口企业当年申报管理、符合性评定无严重不合格项。

(三)失信(C级)标准。

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有质量承诺未兑现记录,但未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的企业。具体标准为:

1.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企业,产品未满足行政许可要求,但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整改能够达到要求;

2.当年内发生产品质量、计量监督抽查或监督检查不合格记录;

3.产品质量不稳定,监督检验合格率达不到100%;出口企业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率低于100%;

4.产品低于企业明示或承诺标准组织生产;

5.在产品质量上存在虚假广告、对外提供的虚假数据和其他虚假宣传现象,但未造成较大危害和损失的;

6.未能及时解决因企业责任而引起的质量、计量投诉,索赔和退货,发生过因质量不良而导致的一般事故;

7.不能够按明示或承诺服务条款做好售后服务;

8.出口企业当年申报管理、符合性评定发生严重不合格项。

(四)严重失信(D级)标准。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由于企业质量责任给社会及消费者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的企业。具体标准为:

1.企业无法定资质或法定资质有效证件失效;

2.企业故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3.实行行政许可管理的产品未满足行政许可要求,且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仍未达到要求;

4.当年连续2次产品质量、计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依法需要监督检验的,有严重不合格项目或未经监督检验出厂;

5.在产品质量上存在虚假广告、对外提供的虚假数据和其他虚假宣传,造成重大危害的;

6.产品无标准生产或不按标准生产;

7.有严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达到吊销行政许可、吊销营业执照或移送司法机关的程度;

8.严重违反明示或承诺服务条款,不能提供售后服务。

(五)企业质量信用等级确定。

企业质量信用等级是在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依据质量信用4级分类标准,通过提取企业质量档案的数据,运用企业质量信用管理软件自动生成A、B、C、D级。其中,对

外公示的A级守信企业,必须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省级质检部门依照评价标准组织对计算机生成的A级企业进行评价,依法需要进行监督检验产品的,还应当由检验单位提出评价意见。需对外曝光的D级企业,必须严格掌握,并对失信事实和程度复核后方可确定。

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发生变化的,质量信用等级也做相应调整。

四、企业质量信用监管措施

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同时参照银行、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反映的企业信用状况,在相关监管措施中出台分类监管规定,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对守信企业、基本守信企业以激励与帮扶为主,对失信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建立惩戒与淘汰机制。

(一)激励守信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对A级企业,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减少日常监管频次。对于符合条件的产品,在企业申请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质量管理奖励、出口免验产品等质量奖励时优先推荐。加大打击假冒行为的力度,切实保护守信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在生产许可证等资质的监督检查工作中,依照有关规定免予实地抽查。在“大通关”、“绿色通道”、“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中,优先办理,快速核验,促进出口。根据企业自愿原则,对评价确定的A级企业进行公示,以鼓励企业诚信生产与经营。

(二)对基本守信企业,加强帮扶工作。

根据B级企业质量信用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监管和服务。鼓励和帮助企业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信用水平,早日成为守信企业。

(三)惩戒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

将C级企业列入监管重点,及时指出企业的失信行为,加大监督抽查和检查力度,帮助和监督其尽快整改。对于已经获得质量奖励和正享受质检部门扶优扶强政策的企业,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撤销或暂停。加强质量失信企业风险分析,对风险较大的企业进行预警或黄牌警告。加强对C级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加强质量管理,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信用水平。对于出口失信企业,在出口检验监管中要严格审查。对于其他部门反映的失信企业,也要作为重点加强监督。

(四)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信息披露与淘汰。

将D级企业纳入黑名单,依法向社会披露和曝光其违法、违规情节;严格禁止不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和销售;对于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企业,及时报告当地政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取缔。

五、积极推进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

各级质检部门要认真执行总局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领导,积极推进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

(一)分工负责,抓好落实。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组织、指导全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统一管理全国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信息,规范质量信用信息发布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实施与信息发布工作。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本辖区内出口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实施与信息发布工作。

(二)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以“金质”工程为契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与现代化工具,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信息的查询和交流、与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加快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

积极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和反馈功能,动态采集企业及产品质量信息,更新和充实企业质量信用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及时处理。

(四)做好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工作。

按照质量信用信息的内容和性质,实施区别管理。B级和C级企业作为内部监管依据,不对外公示;A级和D级企业可视情况选择部分予以公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及时公开;为质量监督工作服务的内控信息要严格保密,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切实提高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坚持“不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发匾牌、不搞终身制”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进一步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检形象。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六)大力营造质量诚信社会氛围。

加大质量诚信宣传力度,倡导“讲诚信、重质量”的质量观念,营造“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要深入推动质量诚信教育,广泛开展质量诚信活动,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引导企业诚信自律。

加强质量信用监管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各级质检部门要从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信用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2

一、充分认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中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 (本《意见》中的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研制技术标准已成为科技研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以来, 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计划持续支持, 我国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标准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新常态下, 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创新同步趋势愈发明显, 技术标准研制逐步嵌入到科技活动各个环节中, 为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提供着重要支撑和保障。技术标准研制不仅关系科技计划实施成效, 还关系科技创新效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标准战略, 要求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有关要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标准化工作改革, 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提高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标准研制 (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的研究, 下同) 工作, 强化技术标准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

二、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分类引导

专项项目 (课题) 中的标准研制任务应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确定的标准体系 (规划) 相衔接协调。根据专项项目 (课题) 预期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成熟度等特点,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 可考虑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对于预期成果可以形成具有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应用前景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 且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存在空白或其方案优于现有国际标准的项目 (课题) , 宜将研制国际标准作为研究任务;预期成果为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的项目 (课题) , 宜将研制国家标准作为研究任务;预期成果涉及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项目 (课题) , 宜将研制强制性国家标准作为研究任务;在创新活跃、发展变化速度较快技术 (产业) 领域, 预期成果技术方案不十分稳定、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项目 (课题) , 可将研制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作为研究任务;预期成果为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且相关领域没有国家标准的项目 (课题) , 宜将研制行业标准作为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相关领域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而又需要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 可以将研制地方标准作为研究内容。

三、在专项设立阶段统筹协调把握技术标准研制需求

对于应用导向比较明确的专项, 在设立过程中应考虑技术标准研制任务或内容。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 科技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共同推荐技术领域和标准化领域专家参与。

四、在专项项目 (课题) 立项阶段明确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和要求

有技术标准研制需求的专项, 应将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内容纳入项目 (课题) 申报指南;申报单位在项目 (课题) 申报书中应提出技术标准研究的具体目标、内容和预期成果;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 (以下简称专业机构) 在项目 (课题) 立项评审过程中, 应注重发挥相关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研究机构及标准化专家作用, 为项目 (课题) 中标准研制任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咨询论证服务;项目 (课题) 任务书中应明确研究技术标准的数量、名称、标准类型以及推进的目标进度。

五、在专项项目 (课题) 实施阶段强化技术标准研制的要求与服务

在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实施中, 专业机构及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前期参与专项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和指南编写标准化专家的技术咨询与评议作用;在标准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及确定中, 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应充分发挥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将修订标准作为研究任务的, 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应主动与原标准编制单位进行有效沟通;项目 (课题) 研究任务变更中涉及标准研制任务的, 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应提前就标准研制任务变更事项与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做好协调沟通, 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变更后标准的性质、类型、名称、适用范围、主要内容等提供咨询意见建议;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任务的变更, 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应征得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研制技术标准的快速立项程序, 对前期已经充分论证并纳入专项研究任务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争取将其立项周期压缩一半;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可视其技术方案成熟度和市场应用前景, 省略立项论证、公示等环节, 予以优先和快速立项,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为有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开通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 提供国内外标准题录检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全文免费阅读、经授权的标准文本在线阅读等服务;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为标准研制任务承担单位提供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方法的服务与指导。

六、在专项项目 (课题) 验收阶段把握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

有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专项项目 (课题) , 邀请相关领域标准化专家参加验收。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应提供相关标准计划立项、征求意见、报批的文书, 以及标准报批稿或标准文本等, 作为标准研制任务验收的重要依据。同时, 对于标准中有首次应用的技术和指标, 或技术指标与同层级现有标准规定不一致的, 需附上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提供的标准中关键技术和指标的评估、验证报告。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终止或延期的, 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七、支持在研和已结题验收专项的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工作机制, 选择部分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试点, 支持在研或已结题验收的专项项目 (课题) 产出应用前景广、市场需求大的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进程。

八、加强专项中研制技术标准的统计与应用

将专项研制技术标准纳入科技成果统计和科技报告, 强化统计信息的公开共享。将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项目 (课题) 承担单位后续承担技术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的重要依据。

九、加强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

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和相关专项专业机构, 为承担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项目 (课题) 承担者提供技术标准知识、工具和方法培训。支持承担技术标准研制任务的专家参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在标准化试点示范、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表彰等工作中, 优先支持技术标准研制任务完成出色的单位和团队。加强国家科技专家库和标准化专家库信息的交换共享。

十、鼓励地方制定配套政策措施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3

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二〔2009〕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综合监管)工作,明晰综合监管思路,落实综合监管职责,推进综合监管机制建设,增强综合监管工作效能,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结合综合监管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做好综合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做好综合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综合监管是指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对同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统称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实施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这是《安全生产法》赋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对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安全生产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和有效监督,是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必要手段,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充分认识综合监管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综合监管职责,不断探索综合监管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加大综合监管工作力度,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综合监管工作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职责定位不够准确、工作思路不够清晰、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特别是目前部分行业和领域事故总量仍然较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综合监管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综合监管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综合监管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三)准确把握综合监管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行业主管、各司其职;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监管;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综合协调、监督检查。

二、依法履行综合监管工作职责

(四)加强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草案及意见和建议,制定、修订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指导有关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工作等。

(五)推动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实施。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中长期安全生产规划和安全科技发展规划,提高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对安全生产工作和安全科技发展进行宏观指导。推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安全生产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相关内容,纳入地方政府规划纲要、有关行业和领域发展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六)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研究制定和实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一岗双责”,将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分解并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情况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政绩、业绩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推动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研究部署、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治理,组织安全生产综合性检查,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项工作,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跟踪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整改。

(八)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重大工作部署的情况,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的履职和责任落实情况,并进行评估和通报。

(九)严格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依法组织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结案工作,监督事故查处、责任追究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事故查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强化行政问责和社会监督;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对重大和典型事故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深刻分析事故原因,以事故教训推动工作,防范事故发生。

(十)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依法开展对有关行业和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事故预防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

(十一)综合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形势。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研究分析安全生产的倾向性、规律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研判、预测安全生产形势及发展趋势,提出重大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十二)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组织、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有关行业和领域特别是跨部门、跨行业和领域、跨地区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并监督落实。

(十三)指导协调安全生产相关工作。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在产业政策、发展规划、行业调整、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的相关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推动安全发展。

(十四)指导监督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组织实施或督促指导开展有关行业和领域建设项目特别是高危行业、较大风险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对有关部门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进行监督,严格安全准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十五)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掌握各类应急资源,组织指挥和指导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指导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和人员培训,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平台和应急救援基地、队伍建设等工作。

(十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平台,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政府和企业有关负责人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强化对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三、建立和完善综合监管工作制度

(十七)建立和完善工作通报制度。通过领导会商、工作例会、安委会联络员会议、印发通报、编发简报等多种方式,定期与有关部门进行工作信息交流与沟通,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

(十八)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制度。对涉及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全局的重大举措,对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对涉及跨部门、跨行业和领域、跨地区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协调枢纽作用,协调组织各方力量,予以妥善解决。

(十九)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对下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综合考核评估办法,对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引导激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主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十)建立和完善形势分析制度。定期与有关部门分析安全生产工作运行的特点及规律,研究阶段性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把握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权。

(二十一)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充分运用《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组织或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安全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检查、专项督查抽查、联合执法等。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重大安全隐患,提请并督促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采取整改措施。

四、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不断开创综合监管工作新局面(二十二)加强对综合监管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监管工作,切实加强对综合监管工作的领导,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综合监管人员,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将综合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和掌握综合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解决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

(二十三)加强对综合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综合监管工作和部分行业直接监管的关系,处理好综合监管和有关部门安全监管的关系,处理好综合监管和属地管理的关系,处理好综合监管和督促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关系。

(二十四)不断探索创新综合监管工作。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及时总结和交流综合监管工作的经验,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现指导有思路、协调有权威、监督有力度、检查有效果的综合监管工作目标,不断取得综合监管工作新成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可结合本地区情况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指导本地区综合监管工作。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4

安监总党字[2005]1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煤矿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若干

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党组,各直属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党委(总支、支部):

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煤矿安全监察职责,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根据全国人大《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中提出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以下一并简称监管监察)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充分认识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监管监察队伍组建以来,广大监管监察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为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做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上看,这支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着不够适应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个别的甚至存在违纪、腐败问题。因此,加强队伍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监管监察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指导思想。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队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保证,以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为重点,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增进活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加强监管监察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3.总体目标。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监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强化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推动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转变,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监管监察队伍。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队伍政治素质

4.建设学习型队伍。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采取理论研讨、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找准理论学习与安全生产实际工作的结合点,深入研究、深刻

理解安全生产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规律和面临的挑战;研究如何推进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落实到位,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理想信念、群众路线和群众观念教育,按照“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要求,把先进性教育贯穿到队伍建设之中,体现到监管监察各项工作之中。

6.强化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监管监察执法工作中来,加强执法为民的思想教育,树立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的理念,打牢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的思想基础,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和谈心制度,及时把握监管监察人员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监管监察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后勤保障措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业务建设,提高队伍执法能力

8.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监管监察人员初任(资格)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制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对监管监察人员法律法规、行政执法、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监管监察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在岗人员每三年必须接受不少于一个月的脱产业务培训。

加强岗位练兵。注意总结监管监察工作经验,经常开展执法交流、案例分析、执法文书评比等活动,探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监管监察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监管监察人员成为安全生产执法的行家里手,逐步实现“专家监管”、“专家监察”。

9.建立执法责任制,坚持从严执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强化监管监察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监管监察执法评议考核机制。监管监察机构任何违反法定义务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依法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从严从速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切实做到把握原则不走样,严格程序不变通,“一把尺子”量到底,依法监管监察不动摇。

10.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与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监察、电力、环保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完善联席会议、案件移送、处罚协商、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依靠地方政府、公检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力量,严厉打击无视国法、无

视政府监管、无视职工生命安全的非法开采、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不断提高执法效能。

四、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

11.改进工作方式。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坚持政企分开,防止以政府监管代替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坚持政资分开,注意发挥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安全生产上的监管作用;坚持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在安全生产评估评价、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信息咨询、安全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12.狠抓作风养成,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防止和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心中无数,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力戒办事拖沓、推诿扯皮,贻误工作;力戒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敷衍了事、走过场;力戒照本宣科、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力戒重安排、轻落实,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力戒讲关系、讲人情,明哲保身、不敢碰硬。

1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井下,及时发现和解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经验,指导工作。各级监管监察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下基层、下企业、下井情况的考核。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主要负责人每年必须自己动手写出一份有深度、有指导意义的专题调研报告。

五、正确把握职能定位,完善监管监察体系

14.把握职能定位,正确履行职责。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明确监管监察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出资人机构的职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原则,认真行使国家监察职责,并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指导。

15.完善监管监察体系。支持和协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建立健全能够独立履行《安全生产法》执法主体责任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完善乡镇、社区安全生产监管网络,配备相应的监管人员。支持和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不断调整和完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布局,抓好新设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组建工作。

16.做好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重点监督检查、执法统计分析、隐患跟踪整改、事故处理跟踪落实等制度,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文书,加强档案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完备统一的执法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及其配套的相关制度,推进基层监管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九条纪律”

17.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安全监管总局党组《关于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在监管监察系统逐步建立起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防范腐败的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形成完善的惩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及安全监管总局党组关于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立足教育,着眼防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巡视检查等制度。

18.监管监察机构和人员在执法中要严格遵守以下九条纪律:不准以任何理由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礼品,严禁借婚丧嫁娶等事宜收钱敛财;不准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及由监管监察对象支付费用的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严禁参加任何形式的赌博;不准以任何形式从事安全生产评价及其他中介活动,或收取中介机构提供的钱物;不准违反规定向监管监察对象集资、摊派、拉赞助、推销产品、索要钱物、接受馈赠或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准到被监管监察单位报销应由本单位或个人支付的费用;不准滥施行政处罚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不准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私自处理、留置罚没财产;不准徇私枉法,包庇、纵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或对监管监察对象故意刁难和打击报复;不准在煤矿及其他企业入股“分红”或提供有偿技术咨询服务。

19.严查安全事故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监管监察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搞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禁监管监察人员参与办企业,不准同时兼有监管监察和被监管监察双重身份,对存在问题的要严肃追究,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清除出监管监察队伍。

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队伍活力

20.认真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各级机关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也要选派基层优秀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建立机关部门负责人与事业单位负责人交流制度;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主要负责人任职满5年的,原则上都要进行交流;其他人员也要按照相关规定有计划地进行交流。

21.严把队伍“入口关”。本着“凡进必考”的原则,把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考录到队伍中来;根据工作需要,可从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选调优秀领导干部;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制度,拓宽视野,把机关优秀干部选拔上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领导人才。同时,疏通队伍“出口”,对不适合或不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22.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标准,客观真实地反映监管监察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执法绩效,将考核结果作为监管监察人员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奖惩制度,建立奖优罚劣机制,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或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要给予批评教育或组织处理。

八、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开创队伍建设新局面

23.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24.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在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要求,抓好队伍建设工作。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主动向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汇报队伍建设工作,以取得指导和支持。

25.各级监管监察机构党政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有关部门专门抓,指定专人具体抓。各有关方面要密切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分析和解决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监管监察工作特点,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开创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5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了指点迷津的金钥匙。7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就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解答。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是关于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根本性法律规范,是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6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半个多月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已收到各种相关咨询数千次。为便于指导社会各界正确学习、贯彻落实《条例》,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条例》实施意见予以解答。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6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商请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函的意见(行复字(2010)6号)

【发布单位】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

【发布文号】 行复字[2010]6号

【发布日期】 2010-3-19

【生效日期】

【效力】

【备注】 司法解释

质检法函[2010]54号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你局《关于办理行政执法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请示》(京质监局[2010]8号)收悉。经研究,并经请示全国人大法工委,现答复如下:

根据全国人大法工委《对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商请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函的意见》(行复字[2010]6号)(见附件),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未公布以前,应执行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对生产经营不符合这些标准的食品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适用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食品安全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此复。

附件:《对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商请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函的意见》(行复字[2010]6号)

二〇一〇年四月八日

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对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商请明确食品安全标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函的意见(行复字(2010)6号)

本主题由 大侠N枝梅 于 2011-3-19 09:49 分类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7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计划管理的通知

(国认科[2005]83号)

各部室、下属单位:

2005国家质检总局检验检疫科研项目计划(见附件1)及专项经费已正式下达,为加强对认监委及下属单位承担的总局科研计划项目的管理,提高专项经费使用效益,使项目承担单位保质保量完成科研项目计划,根据《认证认可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结合认监委科研工作实际,对总局科研项目计划的实施及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一、项目过程管理

1.项目(或课题,下同)实行“课题制”管理,即实行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项目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科研管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须严格执行项目任务书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既定时间保质保量完成项目预定目标;项目负责人应切实履行职责,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与科技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每个项目确定一名联系人,具体负责材料上报等工作。

2.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及检查制度。项目组每半年向认监委科技标准部报送一次《认监委XXXX质检总局科研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统计表》(以下简称《进展情况统计表》,见附件2),报送时间为每年6月10日、12月10日前;项目每一执行的年末(12月10日前)上报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进展情况、完成的任务和指标、经费使用及管理、自筹资金到位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工作安排等。认监委科技标准部将依据《项目任务书》、《进展情况统计表》及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对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通报项目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

3.项目管理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即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主要研究人员、经费预算产生较大变动,或出现其它可能影响项目顺利完成的重大事项变更,项目组应及时向认监委科技标准部书面报告,经审核同意后按相关程序报总局审批。

二、项目经费管理

1.总局科研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采取专项经费与项目执行情况考核相结合、经费分下拨的方式。

(1)下属单位承担的项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认监委信息中心等下属单位承担的总局科研计划项目第一年的专项经费,由认监委科技标准部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确定的专项经费预算或专项经费总额的年平均数予以拨付;以后的项目专项经费,由认监委科技标准部根据《项目任务书》中专项经费预算,综合考虑上项目执行考核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以及自筹资金到位情况等下拨经费;对于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问题、漏洞或其它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次年的专项经费将暂缓下拨,直至项目组进行整改且达到要求。

(2)认监委承担的项目。认监委承担的项目每经费使用额度的审批程序同上款所述。在具体经费使用过程中,由项目组向科技标准部提出经费使用申请,经批准后执行。

2.项目承担单位须加强对项目经费来源预算的统一管理,在保证总局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的同时,应对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配套保障资金;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科技专项经费与配套经费的管理,防止发生诸如不按规定提取管理费、结余资金不按规定程序报批使用、截留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项目验收与档案管理

1.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向认监委科技标准部报送验收或鉴定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送总局科技司。项目承担单位应做好与项目(课题)验收(包括成果验收、固定资产验收、财务决算等)相关的所有准备工作,同时还须加强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未能按时申请项目验收的,必须说明原因并附上文字材料。

2.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期内没有完成项目计划任务,又不能提供任何正当理由,其所拨项目专项经费须全额退回;认监委科技标准部将适情对有关情况做出通报,同时对该单位今后申报科研项目做出必要限制。

3.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既是科技储备的必要形式,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各类科研材料的分类、整理和归档以及相关材料的报送工作,具体做法可参照科技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

请各有关单位按照上述要求做好2005总局科研项目计划的实施和管理。

附件:1.关于下达2005国家质检总局检验检疫科研项目计划的通知(已有书面通知,网上不再转发)2.认监委XXXX质检总局科研项目计划进展情况统计表

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8

苏安监督二„2008‟19号

关于层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烟花爆竹安全监管

有关文件的通知

各市(区)安监局:

最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先后就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和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下发了专门的通知,省局也转发了相关文件并提出贯彻要求,现将•关于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08]162号)和•关于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8]201号)层转给你们,并提出下列要求,请你们结合实际,一并贯彻落实。

1、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迎检工作。各地安监部门要督促企业认真准备,积极配合国家安全生产宜春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开展抽检工作,确保抽检工作顺利进行。如发现企业存在拒检的情形,则视为抽检不合格,将按照•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吊销烟花爆竹安全许可证。

2、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烟花爆竹经营布点规划。各市、区安监部门要严格按照•江苏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细则‣(苏安监„2008‟9号)第四条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经营布点规划。各市、区安监部门制定、调整的零售经营布点规划,需报苏州市安监局审批。通过合理经营布点规划,确保我市烟花爆竹经营秩序健康稳定。

3、严格审查,切实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换发证工作。各市、区安监部门在换发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零售点数量,不得擅自突破规定的限额数;要结合换证工作,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控制零售点之间安全距离,提高安全条件,防止出现烟花爆竹大市场现象。

附件:

省安监局•关于转发†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安监[2008]182号)

省安监局•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安监办[2008]104号)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

主题词:转发 烟花爆竹 经营许可 药物 检测 通知 抄 报:省安监局,市烟花爆竹行业监管协会

苏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2008年12月2日印发

共印20份 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通知)

苏安监„2008‟182号

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做好烟花

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现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8]201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制定本地区烟花爆竹经营布点规划。各级安监部门要严格按照•江苏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细则‣(苏安监„2008‟9号)第四条规定制定本地区经营布点规划,省辖市安监局制定的批发企业布点规划,报省安监局审批;县级安监部门制定的零售经营布点规划,报省辖市安监局审批。通过合理经营布点规划,确保我省烟花爆竹秩序健康稳定。

二、严格审查,切实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换发证工作。省辖市安监局在新一轮换发经营(批发)许可证审查工作中,要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对批发企业储存安全条件和能力与经营规模不相适应的、企业安全隐患未整改到位的,一律不予换发经营许可证。县级安监部门在换发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零售点数量,严格控制零售点之间距离,严格控制零售点与邻近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防止出现烟花爆竹大市场现象。

三、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各级安监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联合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共同打击非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通过强化元旦、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经营的动态管理,遏制烟花爆竹经营环节的非法违法行为,堵塞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的销售渠道,确保烟花爆竹经营安全有序。

请将本通知转发至县级安监部门,并认真贯彻落实。

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8]201号)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

做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管三„2008‟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近年来,各地区认真开展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一些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对库房进行了新建或改建,仓储安全条件明显改善,烟花爆竹批发和零售经营活动得到了有效规范。但是,当前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地区对该项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差距,经营布点缺乏统一规划;二是一些烟花爆竹批发企业的仓库建设标准低,安全条件差,库房面积与经营规模不相适应,旺季超量储存现象严重;三是有的省级安全监管局委托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局颁发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后,对受委托单位指导监督不够,导致经营许可把关不严;四是有的地区违规经营含氯酸钾烟花爆竹产品以及非法经营烟花爆竹现象比较突出;五是个别地区批发企业独家经营,一旦在经营旺季发现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严重违规行为,但考虑到确保市场供应因素,难以给予其停业整顿等处罚,造成监管工作被动;六是零售网点在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内联片经营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各地区2006年核发的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将到期,有效期一年的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审核发证工作也已开始。为了进一步严格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市场秩序,切实消除烟花爆竹经营环节存在的隐患,确保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现就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切实做好烟花爆竹经营布点规划工作,适度引入烟花爆竹经营市场竞争机制。各地区要高度重视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统一规划、保障安全、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认真研究制订本地区烟花爆竹经营布点规划,并依据规划做好经营布点审批工作。同时,要将经营布点规划纳入烟花爆竹产业安全发展规划之中,统一谋划。通过经营布点规划、审批和经营许可审查,引导建立“公平诚信、规范有序、适度竞争”的烟花爆竹经营市场秩序,防止出现一个行政区域内只有一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或经营网点过多以及零售点在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区联片经营,市场秩序混乱的现象。

二、严格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安全条件审查,确保仓储设施与经营规模和产品品种相适应。对许可证已到期的批发企业,一律按规定重新申报,并组织审查。各地区在审查烟花爆竹批发企业经营安全条件时,要依据•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161)的规定,严格审查烟花爆竹仓储设施的内外部安全距离、库房建筑结构、安全疏散条件以及消防、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设施,认真核定仓库最大储存能力,使其储存安全条件和能力与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相适应。对于一家批发企业设臵多处仓库或分销中转库的,要分别审查每处仓储设施的安全条件。对不具备安全保障条件,储存和配送服务能力与经营规模不适应的,不予颁发经营许可证。

三、认真履行烟花爆竹批发经营许可职责,加强对委托发证的监督指导。省级安全监管局委托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局颁发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后,仍是该项许可的行政主体,并承担行政许可主体的法律责任,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发证单位应是省级安全监管局。针对督查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委托发证地区普遍存在许可工作质量不高、条件审查把关不严、发证不规 范等问题,委托发证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指导,监督受委托单位严格许可审查,并以抽查、检查等形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发证质量。抽查、检查发现向不具备许可条件企业颁发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的,应立即依法撤消已颁发的许可证。

四、切实加强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工作,严格对烟花爆竹零售点安全条件及其周边安全距离的审查。县级安全监管局审查颁发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时,要提前做好布点规划,严格控制人口密集区的烟花爆竹零售点数量,加强农村集市、城乡结合部烟花爆竹销售点的监管,严格审查零售场所面积,及其周边与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加油站等易燃易爆物质生产、储存设施的安全距离,严格控制零售点之间距离,坚决防止出现集中、连片经营烟花爆竹和在居民住宅内经营烟花爆竹的现象。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明确规定零售点的最大储存量,严禁在零售场所超量储存。省和设区的市两级安全监管局要切实加强对县级安全监管局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许可工作的指导,密切跟踪并掌握零售经营许可证颁发情况。

五、依法严厉查处非法经营烟花爆竹和烟花爆竹经营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将打击非法违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作为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并通过遏制烟花爆竹经营环节的非法违法行为,堵塞非法生产和违规烟花爆竹产品的销售渠道。地方各级安全监管局要在同级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从事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行为。要监督经营企业建立完善的采购、销售流向登记档案,对销售非法或含有违禁药物烟花爆竹产品的批发企业和零售点,依法从严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许可证,并纳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告。

六、采用计算机电子文档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基本信息档案。各级安全监管局要采用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颁发、管理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健全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颁发情况和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基本信息档案,并按照•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的规定,定期向社会公告取得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名单,每按规定时限上报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颁发情况和批发经营企业的基本信息。

请将本通知转发至县级安全监管局,并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文件

苏安监办„2008‟104号

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烟花

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现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08]162号)转发给你们,并要求如下:

一、各市要将本通知转发至各县级安监部门并传达到辖区内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和批发经营企业,做好受检准备;

二、各市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生产宜春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开展抽检工作,协助检测中心做好抽样、封存等工作,确保抽检工作顺利进行;

三、如发现企业拒检的情形,则视为抽检不合格,将按照•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吊销烟花爆竹安全许可证。附:•关于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08]162号)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 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检测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厅管三„2008‟1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宜春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醴陵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湖南烟花爆竹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氯酸钾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8‟194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国家安全生产宜春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醴陵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和湖南烟花爆竹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统称检测中心)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开展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工作,本次将抽检12个省(区、市)的390家生产企业和210家批发经营企业(具体抽检任务分配见附件)。现就本次抽检的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省级安全监管局要将本通知迅速转发至市、县安全监管局并传达到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受检地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抽检工作,协调解决好抽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企业拒检或故意停产、关门逃避抽检的,要如实记录有关情况,并视为抽检不合格,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在经营环节发现的违规烟花爆竹产品的,要做好核查违规产品的来源及向来源地省级安全监管局通报有关情况等工作。抽检中发现违规产品,由 10 当地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立即封存该批次产品并依法妥善处臵。未列入本次抽检计划的地区要按照•通知‣要求,自行组织开展抽检工作,抽检情况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二、各检测中心要于2008年11月20日前制定抽检工作计划,确定抽检人员名单,落实有关工作责任。检测中心对每家生产企业现场抽取不少于3个品种的产品样本进行检测,对经营企业抽取产品样本的品种数量应依据其经营规模适当增加,所抽样本应尽量覆盖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类型范围,生产企业应同时在仓库和生产线上抽取样本。具体抽样方法、检测程序和检测结果判定应按照•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GB10631—2004)、•烟花爆竹抽样检查规则‣(GB/T10632—2004)等标准执行。现场抽检时,要认真填写•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抽样单‣,并分别加盖检测中心和受检企业公章。抽检经营企业时,还应将受检产品的购销合同复印件作为•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抽样单‣附件。抽检的各批次产品均应提取足够数量的样本备用复检。备用复检的样本由检测中心和受检企业分别加盖公章签封,由受检企业负责保管至2009年3月31日。

三、现场抽检工作结束后,检测中心整理形成•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检测报告‣和•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结果通知单‣,并及时向受检企业和受检地区省级安全监管局反馈。受检企业对检测结果如有异议,应当自接到•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检测报告‣和•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结果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日期计算以邮戳为准),向检测中心和企业所在地省级安全监管局 11 同时提出异议。企业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测结果,不再受理其异议。

四、抽检工作结束后,检测中心要汇总整理抽检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总结和抽检合格、不合格企业名单;省级安全监管局和检测中心要分别汇总整理受检企业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的情况,上述情况应于2009年1月31日前上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统一组织对提出异议的受检企业原封存的样本进行复检。原封存的备用复查样本被企业遗失或者封签破损的,不予进行复检,维持原检测结论。复检结论与原检测结论一致的,复检产生的费用由提出异议的企业承担。

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通报本次抽检结果。有关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根据抽检结果,依法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并将处罚情况于2009年3月31日前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附件:2008年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抽检任务分配表(附件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篇9

颁布机构:国家税务总局 2009-04-2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

干意见

(国税发[2009]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9]16号)的落实,确保2009年税收收入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提出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望各地税务机关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货物劳务税征管

(一)增值税

1.加强农产品抵扣增值税管理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产品抵扣增值税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和销售发票偷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及时了解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摸清生产环节农产品消耗率、业务成本构成、投入产出比等情况。对于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要定期进行纳税评估,结合企业申报资料深入检查农产品网址:http://-1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消费税。各地要加强小酒厂白酒消费税的征管,对账证不全的,采取核定征收方式。要开展免税石脑油的消费税专项纳税评估,堵漏增收。

(三)营业税

继续做好公路、内河货运发票“票表比对”工作。各级国地税机关要充分利用公路、内河货物运费发票数据,认真进行“票表比对”,加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管理。

积极落实建筑和房地产业项目管理办法。各地在落实办法时,应尽可能获取第三方信息,与企业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切实抓好建筑和房地产业营业税等各税种管理。

(四)出口退税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出口应征税货物的管理,及时将出口应征税货物税款入库。税务总局对2008年出口应征税货物进行统计并清分各地,各地应对2008年、2009年一季度出口应征税货物进行清查,及时追缴未纳税货物税款。

二、加强所得税征管

(一)企业所得税

1.全面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管理

网址:http://-3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规定做好汇总纳税企业税款分配、财产损失列支等监督管理工作,税务总局下半年将组织开展汇总纳税企业的交叉检查,防止汇总纳税企业税款应分未分、少分以及漏征漏管等问题发生。要研究完善企业所得税收入全部归中央的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办法,重新审核确认上述企业的二级分支机构。

4.加强企业所得税行业管理

各地要认真按照银行、房地产、餐饮、钢铁、烟草、电力、建筑业等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的要求,做好分行业信息采集、预缴分析、纳税评估和日常核查等工作。要着力研究制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推进专业化管理。

5.加强企业所得税优惠审核

税务总局将进一步研究明确企业所得税优惠审核审批备案管理问题。各地要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审核认定,做好动态管理;对不再符合条件的,一律停止其享受税收优惠。

(二)个人所得税

1.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

各地要加快推广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7]97号),力争在2009年底前将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网址:http://-5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国税局、地税局要加强协作,对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工资薪金支出总额和已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总额进行比对。对二者差异较大的,地税局要进行实地核查或检查,对应扣未扣税款的,应依法处理。2009比对范围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总户数的10%。

5.加强对外籍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管理

各地要加强与外部门的配合、协作。要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配合,着重掌握外籍人员出入境时间及各种资料,为实施税收管理和离境清税等提供依据;与银行及外汇管理部门配合,加强售付汇管理,把住资金转移关口。要加强国税、地税以及内、外税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外籍个人管理档案。各地应根据外籍个人对中国税法的遵从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辅导、政策讲解或约谈,促使其据实申报。各地对外籍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及其他所得需要核查的,应按税务总局规定提出国际情报交换请求;得到对方国家情报后,应认真核查、确认个人所得;并摸索规律,逐步掌握不同国家外派人员的薪酬标准,重点加强来源于中国境内、由境外机构支付所得的管理。

三、加强财产行为税征管

各地要加大推广应用财产行为税税源监控管理平台力度,2009年6月底前全国基本安装到位。要建立各地监控平台与税务总局监控平台的连接,2009年底前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税源数据库,并逐步建立其他税种税源数据库。要运用监控平台功能,采集征管和第网址:http://-7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安装调试有困难的地区,税务总局信息中心将赴现场指导;部分先试点后推广的地区,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争取2009年6月底前全面推行;因设备购置和省级征管数据大集中而影响软件安装的地区,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做好软件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各地要将比对核查2006、2007、2008两税信息的详细情况及征收入库结果,按照《关于报送两税信息比对工作成果的通知》(财行便函[2009]23号)要求,分别于2009年5月底和9月底前报税务总局(财产行为税司)。目前软件安装和应用有困难的省市,要开展手工比对工作。各地要认真总结两税信息比对经验,促进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堵漏增收。

(三)土地增值税

各地要认真贯彻《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加强和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为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8〕318号)要求,税务总局将于近期开展督导检查,各地也要层层开展自查,切实提高土地增值税管理水平。

(四)车船税

各地要积极加强与车船税扣缴义务人的信息沟通工作,全面取得车船税代收代缴信息和车辆信息,建立车船税税源数据库,并利用税源信息比对强化对代收代缴工作的监管力度。各地要积极与财政、公安和保监部门沟通,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将购买“交强险”作为机动车登记、检验的前提条件,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网址:http://-9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管理,重点关注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的中国企业,是否足额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或劳务费,或将利润留滞避税港,以延迟或逃避我国税收的情况。

加强对反避税调查调整企业的跟踪管理,巩固和扩大反避税工作成果。注重对以前调整企业的投资、经营、关联交易、纳税申报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控,采取与企业约谈、立案调查等方式,防止避税行为反弹。

稳步开展双边磋商工作。要针对跨国公司提出的预约定价和转让定价对应调整的双边磋商申请,稳步开展双边磋商工作,着重研究成本节约、无形资产定价、成本构成等难点问题,全面反映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集团的利润贡献,维护我国的税收权益。

(二)非居民税收

1.做好2008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及汇算清缴工作

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80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9〕 11号)要求,做好日常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进一步提高税款预缴率,严格审核税前扣除项目,防范欠税,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上一篇:习爷爷发生的故事有感下一篇:主任助理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