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024-07-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精选9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篇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近年来,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任重道远,基于此,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1.1 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全国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1]。因此,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了各部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体系初见雏形。各级农业部门为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也创立了质量安全监管小组,用来配合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2]。

1.2 农质量安全检测

将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完善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提高了检测能力,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禁止流入市场。

1.3 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将采取农业行政执法来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根据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3]。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重视

近年来,全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区也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利用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同时,由于消费者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

2.1 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强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任务重,虽然监管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是其人员编制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能达到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2.2 农产品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需要速度快、结果准确、技术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尚不具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发展。

2.3 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律。但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且受利益最大化的诱惑、行业潜规则等的影响,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不规范。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农业相关部门将重心放在了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够重视,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不达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3.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从始至今,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保证人民温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概念在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潮流。只有发展现代化、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源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行责任追溯管理,指导并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切实做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能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其次,培育并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地政府对当地农业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他们生产绿色、健康产品。

3.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为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第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职能,农业部门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备专业人员,并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进行专业的、有效的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确保农贸市场上的农产品健康、安全。第二,在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完整的体系网,如若出问题,应可以追究到个人或者集体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各地应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要提高应急能力,组织应急队伍,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事件:食用农产品引发急性中毒的;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3.5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沟通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里,各方面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其信息应该面向大众,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首先,开通网络评论平台,每人应有发言自由,应当有专业的解疑答惑评论团队,为人民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再次,通过舆论力量来监督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最重要基础,也是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用于辅助农业生产的各种农药、肥料、兽药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可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物品。要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加强对这些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结语

农业产品质量与群众生活紧密有关,是人民生活发展保障的基础。农业产品质量不仅是一项安全性重任,还是社会生活的重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深入落实各项政策与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实落实每个人的法律观念,为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辉,孙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认识[J].农业质量标准,2011(6).[2]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12(3).[3]吴荣平,尚光贞.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尝试与探讨[C].2010年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文集[A].2010.(责任编辑:刘昀)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篇2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GAP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 从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 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利益, 不断使用化学肥料以及生物制剂, 甚至添加国家禁用的原料生产农产品, 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由于工业污染的增加, 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越来越受到威胁;工业带来的污染, 人们生活导致的污染, 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 以及科技发展带来微生物的污染, 使得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地方, 怎样控制其农产品安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的大环境

1. 目前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成绩

(1) 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形成

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 以《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列》《兽药管理条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等数部单行的有关食品安全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先后出台了《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农药管理条列》等法律法规。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并出台了73项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 并确定京、津、沪、深四大城市为试点城市, 这标志着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2]、经营步入标准化轨道。各地制定了以本地名特优农产品为主体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一些地方性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 以及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国家已相继颁布出台了《种子法》《农药管理条列》《兽药管理条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的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已制定农业国家标准400余项, 行业标准1200余项, 无公害食品标准199项, 农业地方标准1.6万余项, 标准范围从农作物种子、种畜禽发展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饲料工业、农机化、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高新技术等各个领域, 标准的内容从原来的产品标准延伸到关键技术以及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

(2) 各级管理机构已经初步建成

我国是CAC的成员国[3], 并在国内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协调领导小组, 由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参加, 办公室设在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研检验所。国家经贸委实行“三绿工程”行动计划;组成全国农业标准化委员会20多个[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管理机构, 已经建立了以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行使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为中心,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组织的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的农产品安全体系框架。

2. 目前农产品安全标准监管存在不足

国家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虽然积极努力, 加大对从生产源头到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的全过程监管, 但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是1995年出台, 存在很多与现实不适应的问题。主要有:涉及农药的种类和农药残留指标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规定的标准;没有规定假冒伪劣食品销售者提供原料及其它材料者予以处罚的内容, 这是在规范食品市场法律上的重大缺陷。消费者关心的、国际市场上也关心的食品安全是农产品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而现行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未能涵盖所有农产品;《食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的调整范围不包括种植、养殖所获得的产品, 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品不受法律约束。农产品特别是狭义上的初级农产品的质量监督问题, 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国家已相继颁布出台了《种子法》《农药管理条列》《兽药管理条列》《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列》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的法律法规, 但已有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行为要求和农业投入品本身的质量标准要求, 缺乏对农业投入品安全性和适应性以及使用行为的监管。《种子法》等农业投入品管理法规侧重的是投入品本身质量的控制, 缺少一个法律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主要从保证农产品安全出发侧重使用环节的管理。在农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尽管有一些相关的法规, 但都是针对某一农产品或是处在某个层面上的管理, 还没有针对农产品全过程进行控制的、全面管理的法律。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和农业监检工作, 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 农业标准化才逐步推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相比,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还存在许多不足: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交叉重复, 技术指标要求不一, 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不配套;标准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差;适应加工的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农产品保鲜、储藏、运输标准数量不足;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空缺;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对于有的产品既出台了国家标准, 又出台了行业标准, 同时也出台了地方标准。标准之间关系混乱不协调, 各自要求的项目和指标不同, 有的相差很大。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的相关策略

针对目前大环境的不足, 根据自身农产品生产的专业组织化程度高, 可以制定以下相关策略:

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从法律法规上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 有法可依。针对存在某些违法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 使违法者不敢贸然行事, 增加其违约风险。理顺各个部门的相关责任及关系, 必要时可以成立综合执法部门, 有利于执法, 从而杜绝多头管理或者大家都不管的局面。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制定。

2. 农产品产地的管理。

地方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农产品生产用地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对土地是否适宜种植食用农作物作相关的评估, 分类规划并指导土地的生产农作物的种类。对废弃工业用地转农用地要组织专家进行相关评价并进行指导。严格检查工业用地转农业用地的生产情况, 并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跟踪, 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

3. 农药的生产、使用的管理。

农药的生产实行严格的许可制度, 毒性越高, 审查越严格, 经销许可的证书级别越高;采取措施促使农药经销商向使用者承诺可以安全使用农药。对于毒性较高的农药, 其销售采取许可、登记制度, 并且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对于其使用者, 必须经过相关机构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 才可购买和使用农药, 其生产过程要有严格的记录。采取措施鼓励农民使用低毒或无毒的农药, 因此, 政府要动用财政进行相关补贴, 促进农民使用低毒或无毒农药的积极性。

4. 农民的培训。

增加农民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传, 使农民了解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范围, 以及抵制使用高毒农药的常识。加大对农民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宣传, 使其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自觉使用国家规定的农药等生产资料。

5. 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生产安全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建立统一权威的信息发布体系, 引导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进行产地、产品地理标识的认定;引导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组织进行相关的认证, 采取措施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按照GAP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6. 促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探索有利于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相关模式;结合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以及政府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证体系的建立。建立不仅仅是“公司+农户”或“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7. 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所进入的供应商进行资格认

定, 并且可进行不定期的实地考察, 实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消费者的连锁责任制, 一旦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 很容易查找出责任工序或责任人。加大惩罚力度, 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组织的违规, 取消其认证标识, 并永远不得再次申请认证。其违规信息纳入企业信息库, 与企业的信用制度一样与企业的其它方面一起捆绑。

8.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及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强化对农产品标签的管理, 推行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

小结

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很高, 国家在某些方面关于农产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管理部门分散的情况下, 可以尝试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 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 或者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综合部门, 协调各个执法部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大力推行农产品生产组织的各种认证;鼓励农业生产组织按GAP模式进行相关农产品生产;加快优质农产品产地、产品地理标识的认定步伐;批发市场负责连锁责任, 及农产品身份证制度等措施, 这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很好的监控。

参考文献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对策措施, 田世英, 中国农业信息, 2006.02.

[2]国外无公害农产品全程管理的经验, 郭建强, 付蓉, 农业科技管理, 2006.06.

[3]美欧食品安全管理和国际食品标准评估体系解析, 李正明, 食品科技, 2004.0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1.1 监管组织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全国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1]。因此,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快了各部分生产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体系初见雏形。各级农业部门为了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也创立了质量安全监管小组,用来配合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工作[2]。

1.2 农质量安全检测

将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完善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提高了检测能力,不合格的农产品一律禁止流入市场。

1.3 农业行政执法不断加强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将采取农业行政执法来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日常执法、各相关事业单位有效管理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根据农业生产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3]。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重视

近年来,全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区也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利用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同时,由于消费者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现状与不足

2.1 监管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强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任务重,虽然监管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是其人员编制少、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能达到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建设仍需加强。

2.2 农产品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需要速度快、结果准确、技术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尚不具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发展。

2.3 加强生产主体行业自律任重道远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律。但目前,我国许多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业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且受利益最大化的诱惑、行业潜规则等的影响,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不规范。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农业相关部门将重心放在了技术服务、利益共享等产业发展问题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够重视,造成了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不达标。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3.1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从始至今,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保证人民温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概念在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潮流。只有发展现代化、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才能从根源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对农产品生产主体实行责任追溯管理,指导并督促生产主体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切实做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能有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其次,培育并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各地政府对当地农业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他们生产绿色、健康产品。

3.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为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第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职能,农业部门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备专业人员,并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进行专业的、有效的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确保农贸市场上的农产品健康、安全。第二,在各地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完整的体系网,如若出问题,应可以追究到个人或者集体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各地应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要提高应急能力,组织应急队伍,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安全隐患。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事件:食用农产品引发急性中毒的;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3.5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沟通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里,各方面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其信息应该面向大众,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首先,开通网络评论平台,每人应有发言自由,应当有专业的解疑答惑评论团队,为人民解决专业上的问题,再次,通过舆论力量来监督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最重要基础,也是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用于辅助农业生产的各种农药、肥料、兽药和各种饲料添加剂等可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物品。要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加强对这些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语

农业产品质量与群众生活紧密有关,是人民生活发展保障的基础。农业产品质量不仅是一项安全性重任,还是社会生活的重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深入落实各项政策与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实落实每个人的法律观念,为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季辉,孙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认识[J].农业质量标准,2011(6).

[2]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12(3).

[3]吴荣平,尚光贞.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尝试与探讨[C].2010年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文集[A].2010.

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篇4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的落实,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特制定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我镇辖区内规模种养殖企业标准化基地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以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为重点,全年抽检样品数量1200个以上,确保辖区内农产品“质优、安全、放心、高效”,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以上,“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达100%,加强对水产品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氯霉素等违禁药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

二、工作重点

(一)摸清农业生产主体

组织开展本村(社区)内农业生产主体基本情况摸底普查,摸清农产品生产、经营、初加工及收、储、运等环节监管对象底数,并建立监管对象信息数据库和监管档案,监管覆盖面100%。

(二)强化现场检查督导

一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定期对农业生产主体进行日常现场检查督导,检查覆盖率不低于90%。

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包装标识、准入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二是根据辖区行业特点,针对影响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重点对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水产品违禁药物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格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环节。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建立产品生产记录,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档案记录。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立即予以制止,并及时向镇政府和县农业局报告。三是按照节日期间和重大活动保障的特殊要求,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综合检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不断提高生产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操作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

(三)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镇农业站指导生产企业进行自检,督促生产者执行产地准出制度。辖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瘦肉精”检测合格率达100%。

(四)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引导和鼓励辖区规模种、养殖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制定并落实工作、技术和管理标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辖区规模种养企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到90%以上。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

辖区有关单位、部门、各村(社区)要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并建立培训记录,全年培训不少于12次。同时,加强农产品健康消费引导,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三、工作要求

镇人民政府成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村(社区)落实一名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人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定期组织本镇相关人员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示范。承担对种植、养殖、销售过程中的督导巡查工作,重点对农药、兽药、种子、肥料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并上报情况。

(一)监管法制化

一是坚持依法监管。

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监管工作,增强严格执法意识,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二是强化信用监管。

把依法治理与信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监管的刚性约束。

(二)监测常态化

一是制定全年监测检测任务计划。

镇农业服务中心加强“瘦肉精”拉网式监测和例行监测工作,同时负责本辖区“三品一标”基地及规模种植基地产品检测,每月完成2个批次,每个批次不低于10个样品的快速检测任务。

二是健全村级协管体系。

进一步核实村级协管网格员的具体人员和业务能力,各村(社区)建立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协管网格员的源头把关和安全巡查重要作用。

三是抓好产地准出制度落实。

要在辖区内“三品一标”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产地准出制度,进入市场前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不合格产品严禁入市。

(三)档案规范化

一是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档案。

归档内容包括完善镇级文件,检测记录、登记、报告,农安会议,投入品监管、宣传培训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相关档案记录。镇级档案至少保存3年。

二是督促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管理。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实施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记录,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制度。基地生产档案至少保存2年。

三是进一步规范农资店经营行为。

落实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

(四)会议制度化

一是每季度召开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会,调度阶段性工作。

二是每年召开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总结大会,总结当年工作经验和不足,并部署下一年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社区)对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各村(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网格员为工作成员,按照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相关要求,统一组织落实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部署,并积极完成县农业农村局安排的专项整治工作和镇人民政府日常监管工作。

(二)强化经费保障

年初由镇财政所预算2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农产品质量监测室的日常开支。

(三)强化责任落实及考核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材料 篇5

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兽药市场、生猪养殖户、蔬菜生产基地开展拉网式专项检查,主要检查生猪养殖户是否存在使用“瘦肉精”等禁用兽药、是否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

三是开展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场进行抽样检查,增加对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场农兽药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巡查密度和频次,实时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确保源头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篇6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关系到我镇农业产品的生存和发展。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抓好农产品质量的精神,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初步建立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我镇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一是着力构建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区域内规模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监控范围;二是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消除风险隐患;三是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全面提升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蔬菜、水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力度,确保省、市、县对我镇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成立以镇长刘琴为组长,陈端阳、贺青贞、张文峰、王升(常务)、廖雅妮为副组长,以马武深、刘志、陈昌树、马健、袁爱民及各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昌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

对全镇内的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档案,切实开展监管监测工作,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管理制度。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和生产基地环境监管

1、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按照“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禁用农药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打击。

2、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和技术指导,严防超范围、超剂量滥用、乱用农药现象发生。落实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台账制度,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档案。加快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系统防治。

3、开展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监管。积极开展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开展定期定点监测,掌握产地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做好农田污染应急预警工作。

(四)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

1、加快地方标准制定(修订)。以制定大宗和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重点,将农业标准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明白纸等,让生产者看的懂、学的会、易操作。

2、加快农业标准推广。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为切入点,积极推广统一品牌和包装标示、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统一组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加强“三品一标”产品申报和产品认证登记。要进一步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建设,严格“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程序,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证后监管。充分发挥“三品一标”辐射带动作用,以品牌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

1、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完成县定监测指标,每月对我镇农产品(蔬菜类、水果类)农残检测不少于10次。协助省、市、县对我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要以蔬菜、水果为重点,全面掌握生产基地各时期蔬菜、水果质量安全状况,并强化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期间的专项和突击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加强预警分析突发事件的应对。整合各村(居)委会食品安全成员单位监测资源,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培训,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严格信息发布,绝不允许擅自发布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误导公众。

四、时间安排

(一)2014年3—4月全年分别在3.15、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日》期间,采取通过媒体报道、张贴横幅标语、发放宣传册(单)、宣传车下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

(二)2014年5月30号以前对全镇区域内水果、蔬菜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超市、农贸市场、集市)进行普查、统计,备案存档。

(三)对我镇农产品,如蔬菜类(白菜、百合、小白菜、油菜、菜心、甘蓝、四季豆、豆角、豌豆、辣椒、茄子、胡萝卜、白萝卜、花椰菜、芹菜、空心菜、菠菜、生菜、莴笋、西葫芦等);水果类(桃、李、梨、柑橘、柚子、樱桃、杨梅、草莓、西瓜等)分别在每月的1、5、8、10、15、、18、20、25、28、30号进行农残的抽样检测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篇7

1 中国农产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一方面在体系的建设中, 存在着一定的“头重脚轻”的状况, 中央、省、市等上级机关的监管体系较完善, 但相比之下, 县乡等基层的体系建设却十分滞后。在全国的县乡各地均普遍存在着“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方法”的问题, 在基层, 也不能确保将各项监管任务均落实到位。另一方面, 农产品的市场准入与产品溯源机制也尚未建立健全, 确保农产品“从田野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的难度较大, 对农产品产地准出, 市场准入的监管能力不足, 监管力不强, 监管制度不健全。

1.2 农产品监管技术手段较差

我国农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监管水平较低, 对部分污染物的残留速测技术严重缺乏。GMP (良好操作规范) 、HACCP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在许多地区虽有开展, 但操作尚不规范, 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大多数检测中心只配备最基本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 只能用来做定性速测, 这种检测精度不高, 灵敏度低, 重复性差, 不能开展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投入的质量检测。定量的检测只能依靠送样来完成, 其检测面少量多, 费用高, 效率低, 很难达到检测的目的。

1.3 监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产品监管中心工作的大部分人员中, 几乎之前均没有从事过农产品监管的工作, 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 由于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 我国对这方面的培训层次较低, 次数少, 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1.4 管理模式有欠缺

首先, 多头管理现象突出。目前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权限分散于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 这些部门都根据各自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 各自进行农产品的管理与检测, 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部门的职责不清, 主要责任难以落实, 管理脱节, 不利于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 农产品监管的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一些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对农业执法的机构、程序和权限都未能及时的明确, 对农产品监管机构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有效地执法, 从而出现了“强监管, 弱监督”的令人尴尬的现象。

1.5 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虽已制定《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 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也不能够适应当前农产品市场流通形势的要求, 这直接影响到了农产品监管措施的实施。

2 中国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

2.1 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从田野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信息系统。系统的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进行合理管理和相关数据的上传汇总, 从而使农业管理部门及时的掌控预定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状况, 及时将监管系统反馈的出的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进行追溯、拦截、通报, 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处理有关农产品的质量隐患的紧急、重大事件,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机率降到最低。二是要调整农产品的监管机构建设, 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地强化农产品监管。我国政府在强化中央、省市等上级监管机构职能时, 也要根据需要整合乡镇一级的监管机构, 从而使我国监管机构更加合理。同时, 要有重点的扶植一部分企业单位建立内部监管机构, 尤其对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政府财政上应适当倾斜, 以弥补政府技术能力不足和资金短缺, 同时也能使农产品在源头上得到监控, 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安全。

2.2 加强技术研究, 培养专业人才

完善的农产品监管体系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要依托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一些高等院校,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同时, 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启动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项目, 将农产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检测标准、高效低残留农兽药研发、危害评价技术和农产品监管预警技术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纳入农业科技规划并进行重点支持, 努力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风险。要加快研究准确敏捷低成本的农残留检验方法和仪器, 减少错误率。常搞一些如“农产品监管仪器大赛”、“农产品科技创新”等活动, 营造科技氛围。同时, 人才也是建设监管体系的关键点, 随着农产品监管方法日新月异, 设备不断更新,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必须强化对检测人员的全方位的培训, 如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意识、业务水平和管理技术培训, 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发展性和有效性, 要加大力度培养农产品质量监督员、生产技术骨干和经营法人, 为中国农产品监管工作造就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

2.3 开展宣传工作, 加强社会培训

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功能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向农户、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各种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及服务。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 刊登、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 深入广泛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的宣传普法工作, 努力做到四有:网络有信息、电视有音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刊。同时, 在全社会进行培训工作,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由政府发起, 通过开设培训班、广播宣传、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形式, 组织专门针对农民的培训项目, 大力推广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农药的合理使用、生态健康种养等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设立农业信息咨询中心, 接受农民的提问, 实现“点对点”的快速沟通, 为农民排忧解难。

2.4 加强政府管理, 强化监管机构计量认证

农产品监管牵动着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 各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要分工明确, 划定相应的管理界限, 防止出现由于管理交叉而导致的管理真空和漏洞。其中, 农业部门是重点, 要严格依据《中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 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不相互推卸责任, 促进中国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康发展。此外, 各地区农业监管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制定好各自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开展相关的实验室能力认证、内部质量体系的审核、评审等工作, 并向上级部门提交计量认证的申请书, 确保质量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科学和合法。

2.5 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各地区政府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制定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制度规范, 如《某地区农产品打假专项治理方案》、《某地区农药监管方案》、《某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等。同时, 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各政府部门要定期巡查农资企业、抽查机关科室, 对农产品的种子、化肥、进行检查, 取缔无照经营户, 受理相关诉讼案件, 打击农产品违法经营, 规范市场体系。最后, 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规章》, 突出抓好重点的批发市场, 超市和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的监管, 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经营单位建立自律性监管机构, 建立完善的检测技术规范、检测记录档案和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制度, 有计划地开展进货把关监管。

摘要: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并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产品,政府监管,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年7月25日公告.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R].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篇8

加强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焦作市抓住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项目规划和申报,大力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装备水平。焦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今年获得上级批复总投资974.2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49.51万元,地方配套324.75万元。六县(市)相继实施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2011年,市政府专门发文要求,11个县市区全部设立副科级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核定全供事业编制170名,监管检测力量进一步加强。近两年来,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全部铺开,全市规划建设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25个,覆盖所有涉农乡镇,目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正在进行人员配备、设备购置等。加上38个农产品生产基地、35个销售市场设立的检测室,全市初步形成了市、县、乡、生产基地、销售市场的“三级四层”检测网络。

明确监管任务,强化全程管理

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实施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治理、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放心菜工程治理整顿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种子、农药、肥料等主要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今年来,全市农业部门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09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3623个次,查处违法行为20起,查获不合格农资3.47万公斤,有效净化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加强日常监管。通过加强对生产基地的日常巡查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购销记录、农药安全间隔期等制度,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部达到“三有”标准:产前有技术规程、产中有详细记录、产后有检测结果。严把市场准入关。2007年起,在中心城区15个农产品销售市场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安排专业人员,每天对外地调入我市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待售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对检测合格的标注合格标志,不合格的交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准入制度实施以来,蔬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上升了21和18个百分点,较好地保障了群众“菜篮子”的质量安全。加强抽样监测。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监测制度,全面开展例行监测、监督抽检、专项监测。抽样农产品品种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品种。今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共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样品17.1万批次,合格率99.9%;水产品样品288批次,全部合格。

加强产品认证,推进标准生产

积极完善技术标准。根据焦作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完善了四大怀药、小麦种子、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2项,其中四大怀药技术规程被采用为国家标准,初步做到了农民群众标准化生产有据可依。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见》《关于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等文件,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组织引导生产主体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市建成农业部标准化园区创建示范工程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培育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孟州市、博爱县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139个,面积59.8万亩,年产量65.9万吨,分别占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的12.1%和13.8%。今年,焦作市政府把“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作为农业提质增效保安全的重要措施予以推进,组织召开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业务培训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会,邀请专家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等进行了专题培训。“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来,组织21家产地环境良好、严格执行标准、管理制度健全的生产单位申报“三品一标”产品34个,面积44.9万亩。7个产品已获得认证。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篇9

1、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污染途径分为哪几种类型?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污染途径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本底性污染四种类型。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是由于在农产品收获或加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不慎在农产品中混人有毒有害杂质,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比如在常规产品中混入转基因产品。该污染可以通过规范操作加以预防。

化学性污染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使用禁用农药,过量、过频使用农药、兽药、鱼药、添加剂等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污染。该污染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进行控制。

生物性污染是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因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毒素污染等,亚洲地区流行的禽流感就是病毒引起的。生物性危害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有些可以通过预防控制,而大多数则需要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本底性污染是指农产品产地环境中的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产地环境中水、土、气的污染,如灌溉水、土壤、大气中的重金属超标等。本底性污染治理难度最大,需要通过净化产地环境或调整种养品种等措施加以解决。

2、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我国现有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目前,我国有农药生产厂家2000多家,农药产量达40多万吨(以100%有效成分计),但其中杀虫剂占70%,而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杀虫剂中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等高毒品种占70%。此外,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仅为75%左右,假冒伪劣农药产品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

(2)施药技术推广到位率低,药械落后,施药中跑、冒、滴、漏问题突出,污染作物和环境。(3)农民缺乏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片面追求防治效果,不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规定,擅自超剂量和超范围使用农药,还有一些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不得使用高毒、剧毒农药的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茶叶上施用高毒、剧毒农药。

4)农民不按照安全间隔期收获农作物,有的施用农药后,立即采收,致使农药在作物上没有降解时间,残留量过大。

(5)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管理工作滞后,对造成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并带来严重后果的农药使用者,缺乏有效监督、处罚手段。

3、农产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遵守哪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

生产过程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义务做了规定。主要包括:(1)依照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防止因违反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2)依照规定建立农产品 生产记录。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产品投入品的有关情况、动物疫病和植物害虫草害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农产品收获、屠宰、捕捞的日期等情况。(3)对其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了检测。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其征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4、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抽查结果如何处理?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9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

5、《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禁止销售哪些农产品?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1)含有国家禁止使用农药、兽药或者其化化学物质的;

(2)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3)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4)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5)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6、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及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

一、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38种农药

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

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氯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胺苯磺隆、甲磺隆复配制剂产品自2017年7月1日起禁用。

二、限制使用、撤销登记的19种农药

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8种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药材上;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不得用于茶树上。撤销氧乐果在甘蓝、柑橘树上的登记;撤销丁酰肼在花生上、水胺硫磷在柑橘上的登记;撤销灭多威在柑橘树、苹果树、茶树、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登记;撤销硫丹在苹果树、茶树上的登记;撤销溴甲烷在草莓、黄瓜上的登记;撤销氟虫腈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用于其他方面的登记。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使用。

7、无公害蔬菜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上市时所需的安全间隔时间(天数)。几种常用蔬菜的农药安全间隔期为:

(1)杀菌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天;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天;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天;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天;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天;50%加瑞、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3天;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天。(2)杀虫剂

10%氯氰菊酯乳油5天;2.5%溴氯菊酯2天;2.5%功夫乳油7天;5%来福灵乳油3天;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天;1.8%爱福厂乳油7天;10%快杀敌乳油3天;40.7%乐斯本乳油7天;20%灭扫利乳油3天;20%氰戊菊酯乳油5天;35%优杀硫磷7天;20%甲氰菊酯乳油3天;10%马扑立克乳油7天;25%喹硫磷乳油9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天;5%多来宝可湿性粉剂7天。

(3)杀螨剂

50%溴螨酯乳油14天;50%托尔克可湿性粉剂7天。

8、农药安全使用知识

(1)购买和使用农药,要仔细阅读标签,如果该农药的包装物上的标签清楚,登记证、生产批准证、产品标准号码齐全的农药可用,如果这几项标志不清楚或各类号码不全,不要购买。

(2)农药购买后必须单独储运,要有专门的库房,并有专人保管。不能与粮食、蔬菜、瓜果、食品及日用品的物品混运、混存。

(3)农药配制要使用专用的器具,农药的量取和搅拌绝不能直接用手取药和搅拌农药。(4)施药器械出现故障,滴漏或喷头堵塞等,要及时维修。不能用滴漏的喷雾器施药,更不能用嘴直接吹吸堵塞喷头。

(5)田间喷施农药必须穿防护衣裤和防护鞋、帽子、防毒口罩和防护手套。另外年老的、体弱、有病的人员,儿童、孕期、经期、哺乳期妇女不能施药。

(6)田间喷施农药要注意风力、风向及晴雨的天气的变化,应在无雨和3级风以下的天气情况施药。夏季在高温季节施药时,要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3点以后进行,中午不能施药,施药操作人员每天操作时间不能长于6小时。

(7)对病、虫、鼠害的防治,采用农药防治时,要按技术员的意见处理,按要求使用农药的剂量和次数。不应随意加大施药的剂量和改变施药的方法。

(8)使用农药时必须注意农药的安全期——农药的安全隔离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的间隔天数,用药前必须了解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保证所产的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

(9)配药、施药现场,严禁抽烟、用餐和饮水,必须远离施药现场,将手脸洗净后方可抽烟、用餐、饮水和从事其他活动。

(10)农药包装包括农药的包装瓶(袋)应专用。不能用其他容器盛装农药。农药空瓶(袋)应投入到专用的投入品废弃物回收池中,定期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乱丢。

(11)施过农药的地块要树立标志牌,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应进行农事操作、放牧、割草、采挖。(12)施药结束后,要用肥皂洗澡和更换干净衣物,并将施药时穿戴的衣裤鞋帽清洗干净。(13)当施药人员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农药中毒症状时,应立即离开现场,脱掉衣裤,及时带上农药标签到医院治疗。

9、如何识别农药真假?

(1)从农药标签及包装外观上识别

①农药标签有严格的要求,规定注明产品名称、农药登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号以及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产品性能、毒性、用途、使用方法、生产日期、有效期、注意事项和生产企业名称、地址、邮政编码、分装单位,其中任何一项内容缺少,均应对质量提出疑问。

②农药产品名称上去判断。标签上产品名称应当是通用名称。目前市场上农药产品的名称很乱,有的随意取商品名,有的随意标上FH、I型、复方等字样,这些都是非法名称。农药购买者应仔细看标 签,凡不肯定农药成份名称的产品,不要轻易购买。

③相同产品规格应相同,内外包装应完整不能有破损,每个产品包装箱内都附有产品合格证。④散装的农药产品不能购买。因为生产、经营者随时都可以掺假,出现总是难以处理。(2)从农药物质形态上识别

①粉剂、可温性粉剂应为疏松粉末,无团结。如有结块或有较多的颗粒感,说明已受潮,不仅产品的细度达不到要求其有效成分含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产品颜色不匀,亦说明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②乳油应为均相液体,无沉淀或悬浮物。如出现分层和混浊现象,或者加水稀释后的乳状液不均匀或有乳油、沉淀物,都说明产品质量可能有问题。

③悬浮剂、悬乳剂应可流动的悬浮液、无结块,长期存放,可能存在少量分层现象,但经摇晃后应能恢复原状。如果经摇晃后,产品不能恢复原状或仍有结块,说明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④熏蒸用的片剂如呈粉末状,表明已失效。

⑤水剂应为均相液体,无沉淀或悬浮物,加水稀释后一般也不出现混浊、沉淀。⑥颗粒剂产品应粗细均匀,不应含有许多粉末。

10、如何鉴别真假复合肥?

(1)外包装识别法:主要看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产品合格证是否齐全有效。

(2)简易目测法:专用复合肥都经过一套复杂程序挤压造粒或圆盘造粒,颜色表现为灰白色或淡灰色,很少有杂色,且造粒均匀,或圆形或圆柱形。而假劣专用复合肥多半未经深加工,为粗制滥造或一般混合而成,颜色不纯,且造粒不均匀,有的甚至未造粒,成面粉状。

(3)手捏感觉法:真正的复合肥一般都经高温溶融冷却造粒、再经烘干而成,稳固性较好,硬度大,且硬度表现一致,手捏不容易碎,也不软。而假劣复合肥硬度差,硬度不一致,手捏易成块,或软如泥状。

(4)嗅味法:捏一小撮复合肥嗅一嗅,如发现有氨味,则为低含量复合肥,或者里面混有碳铵。若发现有其他异味,则可能是假劣专用复合肥。而真正的专用复合肥总养分含量在25%以上,一般具有成分稳定、不会分解或不会熔化等优点,因而一般不会出现异味,也不会出现氨味。

(5)目前市场上复合肥较混乱,不法厂家一般采取降低养分或浓度、胡乱标识、复混充复合、假合资等手法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广大农民朋友在购买复合肥时要特别注意。

11、什么是假种子、劣种子?

假种子是:(1)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2)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

劣种子是:(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3)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4)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5)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

12、什么叫转基因品种?

上一篇:艺术设计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教师读后感500字作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