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精选8篇)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1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工作,确保株洲市农产品质量安全,6月21日至22日,工会主席王佑云带领工作组赴炎陵、茶陵、攸县进行实地走访督查。
督查组先后深入炎陵、茶陵、攸县三地的农资店、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查阅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帐、田间生产档案记录是否规范,检查农资经营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法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资等情况。
此次检查采取市、县联合检查方式,市县两级的农业执法队、蔬菜监管、植保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员随同检查,通过查、看、问等形式,认真听取当地门店老板、基地负责人和合作社代表反映情况,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询问急需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针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技术难点、经费不足和农机补助等困难,及时给他们提供了信息和指导帮助,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检查期间,王佑云强调,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关系到该市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安全,要求县市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加大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力度,确保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支队:朱爱明)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2
1 充分认识兽药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兽药行业管理工作, 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迫切需要, 是促进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迫切需要, 是依法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迫切需要, 也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但是, 目前兽药监督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基层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兽药使用环节监管较为薄弱, 检测设备缺乏, 兽药产品的合法性、真实性难以识别;兽药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兽药检测合格率偏低;制假售假、出售假劣兽药仍比较普遍, 兽药流通秩序还比较混乱;在饲料中非法添加兽药、宠物诊疗机构滥用人用药品问题依然存在 (宠物药市场上90%是人用药, 这是违反兽药管理条例的) ;养殖环节盲目用药、滥用兽药, 甚至违法使用禁用药物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超标, 畜产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等。因此兽药监管工作, 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兽药监管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加强兽药生产和经营管理
加强对兽药生产的管理。将兽药生产许可证的审批权由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上收到农业部, 明确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由农业部统一核发。统一核发兽药产品文号以来, 共核发兽药产品文号6万多个, 取消地方产品文号5万多个。删去了兽医医疗单位可以配制兽药制剂的规定, 以确保兽药质量, 防止出现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兽药GMP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兽药先进管理制度, 是兽药生产必须执行的基本准则, 是兽药国际贸易的互换通行证, 也是兽药管理部门对兽药生产企业及兽药产品实施的重要管理手段。
近年来, 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上海、广东等地的“瘦肉精”集体中毒事件、多宝鱼事件等。农业部第193号公告公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和其他化合物清单》, 并适时公布其他国家和地区禁止使用的兽药清单, 指导养殖户合理用药。要切实加强宣传, 创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监督的氛围, 严厉查处非法生产、添加、销售、使用人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促生长激素、性激素等禁用兽药和化合物行为。
3 兽药市场监督整顿和行政执法
《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兽药监督管理权。老的法律对生产、经营假、劣兽药等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不能有效惩处违法行为, 起警示作用, 随着新条例的颁布实施, 近几年来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如开展绿剑行动, 瘦肉精专项整治, 山东、江苏等地及内蒙古生药药品厂的制售假动物疫苗重大案件的查处, 有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有力的打击了违法行为。
兽药残留监控工作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按照《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食用动物禁用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和兽药休药期管理规定, 进一步完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标准体系, 制定了兽药残留监控计划, 扩大兽药残留抽检范围和批次, 建立残留超标产品追溯制度, 定期发布兽药残留状况报告。有的地方已经把兽药残留检测结果作为动物产品市场准入的依据。
要明确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建立健全兽药监管专业执法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兽药监督执法力量, 完善兽药检测基础设施建设, 把兽药监督执法工作落实到生产和防疫第一线。加强兽药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推行兽药产品编码技术应用, 提高兽药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 实现兽药质量监管与动物疫病追溯体系的有效对接。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和培训, 不断提升兽药监督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也使整个行业从业者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 职业素质得以增强, 同时提高经营、饲养者的素质, 合理使用兽药,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监督的氛围。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3
关键词:农业投入品;监管;安全
所谓农业投入品,指的是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进程中所添加或者使用的各类物质,包含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农业投入品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质,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保障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的效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话题[1]。
1 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存在的不足
1.1 经营主体资格不规范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投入品需求量的持续上涨,全国各地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市场当中上门推销的情况非常常见,许多不法分子采用走村串户或者送货上门等方式来进行假货兜售,这些商贩大部分都没有经营牌照。此外,许多挂靠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市场监管混乱,致使一些没有经营权利的个人采用承包的名义,向邮政、供销社三农服务点或者科技服务公司缴纳所谓的“挂靠费”、“承包费”之后,采用连锁店、分店的形式来进行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对于正规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干扰。
1.2 商品监测工作存在缺失 季节性监测多,检测品种少。
监测渠道窄,检测周期长。现阶段,许多工商检测体系根本没有设置专业的农业投入品检测部门,同时也缺少一些快速检测的措施。倘若要委托社会中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来开展工作,其从立项审批、采集样品一直到结果反馈,整个检测的进程需要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销售旺季中,农业投入品的流通速度非常快,当工商机构收到相关的检测报告以后,那些库存的农业投入品早就已经销售完成,通常都难以追回。
监测信息发布不及时。通常来说,监管机构在检测完成以后必须要向广大社会公布其监督与抽查的结果,然而有的监管机构因为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害怕自己承担责任,导致监管部门不愿意、不敢发布相关的信息,检测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低,对社会群众科学购买农业投入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3 农业投入品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相关的检测数据分析,通常来说,大型连锁农资企业中的农業投入品合格率较高,而一些个体农资经营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①内在品质存在问题,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投入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企业在农业投入品当中弄虚作假,将总养分标高,采用低价来竞争。②虚假宣传农业投入品。部分经营商虚假宣传农业投入品的功能,故意夸大种子的抗病性、成活率,或者农药、化肥的功能;一些经销商则从外地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三无”产品,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具体措施
2.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全部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进行农产品的收购的部门与个人构建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其在种植区域、温室大棚当中悬挂或者张贴质量安全承诺书,针对销售、生产以及养殖进行归档处理。而整个地区应当统一印发关于农业种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小册子,通过发放到广大农民的手上,向广大农民宣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2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定期针对农业投入品的经营机构实施检查,对于相关的经营人员实施教育宣传,提升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于一些使用国家所禁止的使用高毒农药、抗生素或者化学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必须要实施严厉的打击。
2.3 改革创新监管模式
2.3.1 严格市场准入 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坚持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有关的机构必须要各司其职,针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资质实施严格的审查管理,根据职责的详细分工,依法查处并取缔无照经营的个人或机构,彻底防止一些不具备生产经营资格的部门或者个人参与到农业投入品的经营活动中来,从源头上去治理与规范相关的经营行为。
2.3.2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监管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措施,将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大力推广GPS定位监管、移动执法以及现场采集农资信息等各类信息化技术,达到对农业投入品源头与市场准入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3.3 实施错时巡查制度 在农业投入品销售的旺季中,构建一套市场巡查轮流值班的模式,在早、中、晚这几个时间段运用明察暗访、流动巡查以及跟踪追查的方式,在一些重要的地点采用蹲点,并且安排工作人员到地头、田间去进行抽样检查,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实现市场的全天候、无缝隙监督管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相关部门与社会的一起努力。只有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才可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4
【发文字号】农质发[2014]1号
【颁布时间】2014-1-23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态势。但是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较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强化了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进一步延长,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通过努力,用3-5年的时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全面展开,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基本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8年的时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等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
二、加强产地安全管理
(二)加强产地安全监测普查。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评价制度,集中力量对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定位监测,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因子变化情况。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跟进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普查,摸清产地污染底数,把好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关。
(三)做好产地安全科学区划。结合监测普查,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级和功能区划,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安全生产区域划分。根据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科学确定适宜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及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针对农产品产地安全水平,依法依规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划定食用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对污染较重的农产品产地,要加快探索建立重金属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四)加强产地污染治理。建立严格的农产品产地安全保护和污染修复制度,制定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会同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和土壤环境治理,切断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环节的链条。推广清洁生产等绿色环保技术和方法,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减少和消除产地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
三、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五)强化生产准入。依法规范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效能评定,加快推进小品种作物农药的登记备案。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许可,严把生产许可准入条件,提升生产企业质量控制水平,严控隐性添加行为,严格实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六)规范经营行为。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强化经营准入管理,整体提升经营主体素质。落实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推动兽药良好经营规范的实施。建立和畅通农业投入品经营主渠道,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着力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
(七)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加快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着力构建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将农业投入品纳入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范围。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监测抽查制度,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产品抽检。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依法落实兽药休药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
(八)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种子种苗等重要农资专项打假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黑窝点”,依法取缔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假劣农资联查联办机制,强化大案要案查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活动。
四、规范生产行为
(九)强化生产指导。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督导巡查和检验监测,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购销、使用农业投入品过程中执行进货查验等制度。政府监管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要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补贴力度,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如实记录病虫害发生、投入品使用、收获(屠宰、捕捞)、检验检测等情况,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生产档案,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散户主动参加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创建,自觉建立和实施生产档案。
(十一)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三年内构建科学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农业部门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及时将相关标准规范转化成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扩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和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示范创建。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牌引领农产品消费,增强公众信心。
五、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
(十二)加强产地准出管理。因地制宜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加强畜禽产地检疫,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关键点控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生产自查、委托检验等措施,把好产地准出质量安全关。加强对产地准出工作的指导服务和验证抽检,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和顺畅流通。
(十三)积极推行质量追溯。加快建立覆盖各层级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和完善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规范,优先将生猪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试点,抓紧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创建一批追溯示范基地(企业、合作社)和产品,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
(十四)规范包装标识管理。鼓励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依法标识标注。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分级,推行科学的包装方法,按照安全、环保、节约的原则,充分发挥包装在农产品贮藏保鲜、防止污染和品牌创立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的标识标注,推广先进的标识标注技术,提高农产品包装标识率。
六、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
(十五)加快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的监管职能分工,抓紧对农产品收购、贮藏、保鲜、运输环节监管职责进行梳理,厘清监管边界,消除监管盲区。加快制定农产品收贮运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抓紧建立配套的管控技术标准和规范。探索对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推动落实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和加工企业前的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监督检查。
(十六)加强“三剂”和包装材料管理。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统称“三剂”)管理,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加快建立“三剂”安全评价和登记管理制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三剂”监督检查。强化对农产品包装材料安全评估和跟踪抽检。推广先进的防腐保鲜技术、安全的防腐保鲜产品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贮存保鲜冷链物流。
(十七)强化畜禽屠宰和奶站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严格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督促落实进场检查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强化巡查抽检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动物、注水及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屠宰检疫,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场销售。加强婴幼儿乳粉原料奶的监督检查。强化生鲜乳生产和收购运输环节监管,督促落实生产、收贮、运输记录和检测记录,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
(十八)切实做好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畜禽水产品和不安全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政策措施。指导生产经营者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无害化处理责任。对于病死畜禽水产品、不安全农产品和假劣农业投入品,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登记报告、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化处理工作。
七、强化专项整治和监测评估
(十九)深化突出问题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和“潜规则”,集中力量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产地重金属污染、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二十)强化检验监测和风险评估。细化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产品检验监测方面的职能分工,不断扩大例行监测的品种和范围,加强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突出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检打联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菜篮子”和大宗粮油作物产品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切实摸清危害因子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二十一)强化应急处置。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处置职责任务,加快地方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处置预案,强化预测预警,构建舆情动态监测、分析研判、信息通报和跟踪评价机制,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严防负面信息扩散蔓延和不实信息恶意炒作。着力提升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依法、科学、有效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将各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护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八、着力提升执法监管能力
(二十二)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地县两级农业部门尚未建立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要在2014年底前全部建立,依法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依托农业综合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管理和“三品一标”队伍,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和查处。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人员,尽快把工作全面开展起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市)创建,探索有效的区域监管模式,树立示范样板,全方位落实监管职责和任务。
(二十三)强化条件保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改善基层执法检测条件,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抓紧编制和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规划,推动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提升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评估能力,在农产品主产区加快认定一批风险评估实验站和观测点,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变化情况。
(二十四)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各级农业部门要系统梳理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将各项职责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单位,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落实好各层级属地监管责任。抓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尽快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二十五)加大科普宣传引导。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培训和职业教育,探索建立和推行农产品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与安全性鉴定制度。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的统筹联动和媒体的密切沟通,及时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推进措施和进展成效。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充分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和风险评估技术力量,对敏感、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和会商研判,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指导和健康消费引导,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公众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加强科技支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污染修复治理、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包装标识、检验检测、标准物质等技术研发纳入农业行业科技规划和计划,予以重点支持。要通过风险评估,找准农产品生产和收贮运环节的危害影响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分门别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管理指南。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
(二十七)强化服务指导。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等技术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管理等技术资源,建立覆盖全国、服务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系统和咨询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全程管控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构建便捷的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批发、选购和咨询服务体系。
(二十八)推进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强化农业标准信息、监测评估管理、实验室运行、数据统计分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质量追溯、舆情信息监测与风险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数字化、信息化和便捷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大任务,也是农业部门依法履职的重大责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勇于担当,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与编制、发改、财政、商务、食药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有机衔接、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安全优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部
2014年1月23日
附件: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5
【摘 要】潜江市建立健全市镇两级监管网络,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个全覆盖”,狠抓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三品一标”基地占全市耕地面积58.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9%,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管;成效;措施;潜江市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属江汉平原腹地。全市版图面积2004km2,现有耕地7.21万hm2,其中旱地3.42万hm2,水田3.79万hm2,是国家和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油料、优质蔬菜、优质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潜江市围绕“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市,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力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全覆盖”,稳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逐步向好。主要工作成效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显著提高
2013年全市完成生猪“瘦肉精”快速抽样检测尿样7 282份,抽检合格率100%;完成果蔬农药残留定性、定量检测样品8 268个,检测合格率99%;省农业厅监督抽检4次,抽检种植业产品360个,畜禽产品48个,水产品18个,抽检合格率100%。
1.2 “三品一标”规模不断壮大
2013年年底,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产品总数18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6个,绿色食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三品一标”基地总面积4.06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8.5%;“三品一标”产量22.41万t,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总量37.68%;潜江海天牧业有限公司、湖北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荣获全国绿色食品示范百强企业,尝香思香辣牛肉酱获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青岛)最畅销产品奖。
1.3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2013年全市组织开展了农药、生猪“瘦肉精”、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水产有毒有害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门店)1430家,依法审核办理农药经营资格670个、兽药GSP认证经营企业110家,取缔无照无证经营农业投入品12家,抽检各类农资产品样品 300多份,发布农资质量抽检通知20多期。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行为62起。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责任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立了潜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成立了潜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水产品质量检测站,负责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是成立了区镇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配备了检测设备,建成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专人负责检测工作。三是与各区镇处、“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规模畜产品生产单位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做到了责任层层分解,措施逐项落实。
2.2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
一是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重点推广了无公害蔬菜、水稻、龙虾以及绿色食品西瓜、双低油菜、肉牛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带头人10余万人次。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标准化基地。在全市建设了5个绿色食品原料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3个水稻标准化生产整镇推进示范区。三是组织开展以“两清”、“两减”、“两治”为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4.67万hm2,使用配方肥5700多吨,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6 052t。实施秸秆还田面积2.88万hm2,其中腐熟剂腐解还田面积1.27万hm2。秸秆还田量45.98万t,占秸秆总量57%。
2.3 全力推行“三个全覆盖”,积极推进质量可追溯
一是推行农产品质量监管全覆盖。安排质量安全监管人员98名,进入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化种养殖生产基地等单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全覆盖。全市种养殖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开展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共发放生产记录17200册;三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覆盖。市检测中心重点监测超市、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做到天天检。各区镇处监管站重点监测本区域生产基地,年检测样品300份。原野蔬菜有限公司、瑞旭种植合作社等也按生产环节做到了批批检。四是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基本建立。原野蔬菜有限公司、周矶农场四季逗西瓜已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电话、短信和互联网可查询相关产品质量信息。
2.4 实施准出准入制度,把好质量安全关口
以“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超市和果蔬批发市场为基础,稳步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各企业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农产品采收前全面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合格后开具产地准出证明。5家市场准入单位将所经营的所有农产品全部纳入实施市场准入范围,与供货商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状,落实进货查验相关证明,索证索票制度,建立了购销台账,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公布检测结果。
2.5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夯实农产品质量基础
一是全面落实了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入户监管制度。以禁用、限用农(兽、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作为监管重点,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形成了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和高压态势。二是大力推广蔬菜生产用药专柜(专店)经营、高毒剧毒农药定点经营、兽(渔)药GSP认证经营。严格执行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备案准入制度,凡没有履行备案手续,禁止销售。凡是不合格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收缴一起。
2.6 开展法规宣传,营造监管氛围
一是采取培训讲座、电视专题、印发科技小报和举办集会等宣传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二是免费发放《潜江农业》、《潜江畜牧信息》等科技小报、宣传信息,增强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三是在春耕备耕时节,举办“送政策法规,送市场信息,送农业科技,送优质农资”农业四下乡活动,举办种养殖培训60多次。四是组织全市各区镇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人、企业代表,系统学习了“两高司法解释”,切实增强农资经营者的合法经营、守法经营意识,监管人员的法律意识。五是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采取现场咨询、现场检测、发放资料等形式,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累计发放各类资料40余万份。
作者简介: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6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廖 霆
翠屏区从2007年起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年来,在解决全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国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逐年提高,2009年筹资水平已经在2007年人均筹资50元的标准上提高到了人均筹资100元。如何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在新的筹资水平下,确保新农合基金使用安全、有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在新的筹资水平下,确保基金安全、有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又一新课题。
一、翠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
翠屏区现有总人口796190人,其中农业人口431504人,分布在全区14个乡镇和6个郊区街道的261个行政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2007年开始启动,乡镇村覆盖面达100%,2009年,全区参合人数447957人(含失地农民34882人),参合率达95.73%,参合筹资达到4479.57万元(其中农民个人交费筹资895.91万元,中央、省、市、区财政共计补助3583.66万元)。近两年基金使用情况:2007年家庭账户基金使用97.36万元,统筹基金使用727.96万元;2008年家庭账户使用168.08万,统筹基金使用1710.21万元。2009年1-7月,全区新农合共有78877人次受益(含家庭账户使用),基金支出2138.1万元,同比2008年补偿金额大幅提高,农民群众医疗服务受益普遍提高。
二、翠屏区新对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严格准入,动态管理。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施严格的准入标准,要求必须具备合法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备相适应的规模、功能结构、技术队伍及医疗设备配置。同时医院必须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社会评价好等。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申报意愿的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后,经区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审核认可可确定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要与新农合管理中心签订定点医疗机构协议,实行一年一考核制度,对严重违反协议规定、严重违反新农合制度的,可随时终止和取缔其定点医疗机构资质。
(二)健全规章,严格管理。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定》、《翠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违规处罚办法》等,明确要求,在监管工作中有章可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三)双管齐下,无缝管理。采取网络实时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办法,实施无缝管理。利用新农合信息化平台,区合管中心监审人员可对全区定点医疗机构在院病人进行实时监控,可对病人每日使用的药品、卫材、治疗费用等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同时中心监审人员还要对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进行现场监管,定期不定期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对新农合住院病人进行抽查,查病人处方与新农合专网录入是否一致,查病历书写、病人病情是否吻合,查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等。
(四)创新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建立三级评审、专家把关制度。翠屏区成立了新农合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均由区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学科领头人和专家组成。新农合住院病人先由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办公室经办人员进行初审,然后由区合管中心监审人员审核,然后再对大额、审核中的疑难病例抽送区新农合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审核。二是坚持新农合病人住院实名查验制度。对新农合病人入院补偿时,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查验合医证、身份证(户口薄)、专网信息是否吻合。合管中心工作人员现场督查时还要对新农合病人进行核查,严防挂床住院,冒名住院等情况发生。三是自费项目病人签字许可制度。严格执行四川省新农合用药目录和宜宾市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实行自费用品“事先告知、患者签字”,明确规定乡镇定点医疗机构自费药品控制在5%以内,区级定点医疗机构自费药品控制在10%以内。医疗服务收费严格执行宜宾市物价局、宜宾市卫生局(宜价字费[2003]275号)规定规范收费。四是严格公示、举报监督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要公示新农合用药目录、服务及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在乡村两级设固定的公示栏,公示参合农民每月医疗费用补偿情况、区新农合管理机构监督举报电话等,既要让广大农民了解补偿的实惠,又接受群众的监督。五是新农合病人出院回访、查核制度。对获得新农合住院补偿的病人,新农合管理中心定期进行抽查核对制度,对病人进行回访,了解其病情、住院天数、接受治疗和服务、获得补偿金额等情况,防止医疗机构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基金。六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财务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财务进行规范管理,要求新农合补偿必须单独列账,随时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
三、监管成效
翠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两年多来,通过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保证了新农合基金安全,使我区新农合制度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监管成效。
一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得到控制。通过监管,严格执行新农合用药标准和医疗机构收费标准,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控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新农合实施以来,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平均费用2008年比2007年人均下降79元。二是违规违纪成本不断增大。对违规定点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依法处理,增加其违规违法成本。2008年取消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定点2个,取消村级定点医疗机构4个,全区通报批评定点医疗机构1个,班子集体戒免谈话2个,对一个乡镇卫生院副院长行政警告一次。三是违规补偿得到及时纠正。经常性深入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对病人住院情况、合理用药情况、药品及服务价格以及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巡回监督检查。2008年共扣减定点医疗机构实际补偿额为88026.93元,其中挂床病人、医嘱与治疗不符病人66人次,扣减医疗费用总额为33696.2元。通过网上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严格把关,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少报追补,多报自负”。2008年追补27人次金额7472.5元。四是社会监督效应日渐明显。近两年接到群众举报,查实举报违规事件5起,追回新农合基金79970元。
四、困难和问题
(一)监管力量较薄弱。翠屏区合管中心现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监审人员3人,乡镇级合管办无专职工作人员。面对全区45万参合群众,年平均补偿近8万人次,监管全区20个乡镇241个定点医疗机构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工作难免存在不到位。对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治疗、及收费等行为和门诊转挂住院,虚开住院发票等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力度不及时、不到位,对合作医疗资金安全运行带来极大隐患。
(二)医患监管难度大。一是现有体制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趋利性难以避免,监管难度大。为了多收病人、多创收,有的定点医疗机构不执行新农合相关规定,小病大治、门诊转住院、挂床住院、不合理用药、乱检查、开大处方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定点医疗机构还存在着收费不规范的问题。由于每个医生用药习惯、治疗思路等的差异,对医生处方用药是否合理,是否滥检查等难以界定。二是参合农民不规范行为难以监管,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为了获得补偿,参合农民不管大病小病有主动要求住院的主官意愿,往往造成小病大治,未严格把握住院指征。另外一些不属补偿范围的外伤,病人为获得补偿隐瞒实情出具假证明以欺骗手段而获得补偿。也可能有参合农民为骗取新农合基金,与医务人员串通挂床,冒名顶替住院、延长住院天数、串换药品等情况发生。此类情况医患双方是既得利益者,调查取证困难,增加了监管难度。另外现在对参合农民的违规行为还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三是民营医疗机构监管难度大。由于其机构性质,卫生部门对其行政约束力差,且经营机制灵活,管理不规范、竞争秩序混乱,极易导致虚挂病人、涂改病历、提供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等一系列违纪违规行为,造成合作医疗基金风险加大,参合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严重扰乱参合农民就医医疗秩序。
(三)处罚力度还不够。新农合工作缺乏相应的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违规处罚力度不够。新农合经办机构是一个事业单位,无行政处罚权,对于一些医疗机构存在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及虚挂住院等违规违纪行为,监管人员即使有发现,仅凭合同制约关系是很难对定点医疗产生强大约束力,而不能对其依法进行处置,监管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现在的监管处罚力度不够,造成定点医疗机构机违规成本太低。比如一个乡镇定点医疗机构重复收费多收病人100元,可从新农合获得70元的补偿。区合管中心审核时发现这笔重复收费,可以做的就是新农合基金不支付70元的补偿给医疗机构,可实际上这对定点医疗机构没有任何损失,而且他还多收了病人30元。
五、对策建议
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是否规范、收费是否合理、价格是否低廉、服务是否优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能得到农民群众的长久支持、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说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决定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衰成败。因此,在国家对新农合投入不断增大,新农合基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使新农合基金使用安全、有效,让农民得到越来越大的实惠,才能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平稳、健康运行。
(一)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应保证其公益性,要认真落实医药体制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国家基本用药制度和药品零加价制度,切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医疗收入的利益关联,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检查,大处方等现象的发生,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新农合管理中心具体承担着全区45万参合农民参合补偿管理和几千万新农合基金安全的管理职责,责任十分重大。应强化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增加区合管中心编制,充实专业技术人才,加大监审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水平。同时应解决合管中心工作人员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合管中心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和新农合基金管理方面却承担着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要积极呼吁和推进新农合经办机构参照公务员单位管理。
(三)加大定点机构的违规成本。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保证金制度,增大其违规成本。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协议保证金制度,由区合管中心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违规保证金协议,对各定点医疗机构按相应级别收取一定的保证金。在此基础上,平时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执行情况、违规情况、服务质量、病人投诉等情况的检查,每年进行评分考核,对未达到标准分值的扣除保证金,加大定点医疗机构的违规成本,促使其规范管理。
(四)探索制定重点监管标准。根据省卫生厅要求,探索制定各级医疗机构单病种住院天数、费用的标准。应逐步摸索制定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收治新农合病人的单病种住院天数和总费用限制,明确某种疾病在某级医疗机构的最高住院天数和最高费用。限制人为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药费用套取新合基金。
(五)充分发挥各界监督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委的职责,尤其要充分利用合监委成员单位财政、审计、纪委、监察、卫生等部门的作用。要建立新农合工作定期向合监委汇报制度,让合监委及时了解新农合监管工作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合监委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明查暗访。同时要接受党委人大政协及社会的监督,充分听取采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对新农合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7
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实施以来, 农业部组织各地深入贯彻实施各项新制度, 饲料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15年, 农业部将坚持“产”和“管”并重, 进一步加强饲料行业管理, 夯实畜产品安全基础。“产”的方面, 重点督促获证饲料生产企业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建立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为做好实施工作, 农业部将出台指导意见, 并继续在全国组织开展《规范》示范创建, 树立一批样板。“管”的方面, 重点加强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在继续组织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的同时, 以非法使用新型添加物、饲料原料中潜在污染物为重点, 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和预警监测, 提高主动防控风险的能力。
2011年以来, 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在全国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 “瘦肉精”违法问题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 “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将继续深入开展, 针对生猪、肉牛和肉羊产业各环节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 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环节和重要时节, 进一步加大监督抽检力度, 针对“瘦肉精”违法线索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严防“瘦肉精”问题反弹, 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8
关键词:监管检测体系;现状;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7-1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乎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就越来越成为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就要加强农产品在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督体系的现状
1.1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管检测体系
具体表现在没有覆盖所有农产品的监管办法;监管体系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持;农业检测管理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中规定的环境监测、农产品生产投入监管、生产加工的监管、信息发布以及市场准入监制等配套的监测监督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这就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检测工作没有具体的规范指导,监测工作不能全面有效开展。
1.2监测监管部门具体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中政府领导和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在具体监管工作中难以分清彼此各自的责任,出现多方监管或者监管缺位等现象;二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指数评估、农产品市场准入及召回制度、农产品产地确定、产地环境监测等具体规定也不明确,导致管理工作中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低,不能有效地开展具体监测检查工作,不能做到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建立完善的监管检测体系的具体措施
2.1不断完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的建设
着重加强对监管队伍检测能力和监管制度的建设,通过充实仪器设备、增强检测手段、改善监测条件来提高检测效率、质量水平。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力度,做定期监管检测,通过专门信息发布渠道,将监测结果公布,来引导居民健康消费。此外,根据市场准入原则的要求,监察监测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对入市农产品的监测,建立监测记录档案,做到农产品的监测工作有监管员、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检测记录。
由于我国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产业链较长,不可控制因素较多,所以要做到对各个环节的监管检测,就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治理、生产过程监管以及到售后服务的全程监管监测制度。一是加强对生产源头的产地环境进行安全评估,有效落实农产品生产产地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安全;二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出售等环节的质量监管,保证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严格落实监管监测工作,强化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监管检测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我国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抓起,仔细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在监管检测工作中一定要秉公执法,重点加强农产品入市关口的监测,确保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规定。另外,监管检测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具体环节监测工作的万无一失。
2.3不断创新监管检测方式,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一是在监管内容上,以源头监管来推动整个监管过程,按照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做到五个结合:产地环境的监测科农产品的生产档案相结合,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投入产品生产许可相结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监管检测相结合,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相,市场准入原则和标签标志管理相结合;二是不断加快监管检测形式的创新,通过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安全网站,把农产品的质量规定标准、质量安全行动具体方案以及整治活动资料都放入网站内,将监管监测工作公开透明化,接受市民的监督和建议,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更好落实发展;三是建立健全的例行监管检测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致力于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环境的定位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疏远监管监测制度,实现农产品的生产记录和产品流向、储存信息都有源可寻。
3结语
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监测,从各方面入手,做到在生产源头、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全面监管检测,保证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达到质量安全标准。
参考文献
[1]鄢敦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03,15706.
[2]李长健,张峰.我国食品多元化规制模式发展研究[J]河北法学,2007,(10):104-108.
【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荐阅读:
加强畜牧业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08-11
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07-06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05-31
为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07-04
质检总局关于加强产品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10-28
加强餐饮服务单位监管 保证食品安全05-14
对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工作体会09-28
加强农业信息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