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农业机械(精选12篇)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1
本刊讯12月16-17日,大连市农机安全监理所组织各县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52人在普兰店市召开“大连市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培训班”。大连市农委农机处副处长张蓉在会上为大家讲解了设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加强其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张荣指出,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监督管理是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具体行动,是推进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都市型农业现代化的安全保障。在全国举办的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培训班后,我市举办的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培训班,全体农机监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设施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培训班上,大家一同观看了由市所采编录制的《非常警示—卷帘机的安全使用》安全宣传教育光盘,让全体监理人员对设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参观了“安波设施农业机械示范基地”,在那里专人为大家现场演示卷帘机工作流程,市农机安全监理所的王福奎同志现场为大家讲解了卷帘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此次的现场观看让全体监理人员对今后安全监理工作的重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各县区农机监理所所长对今后设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工作重点及开展相关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交流。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2
为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工作,确保株洲市农产品质量安全,6月21日至22日,工会主席王佑云带领工作组赴炎陵、茶陵、攸县进行实地走访督查。
督查组先后深入炎陵、茶陵、攸县三地的农资店、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查阅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帐、田间生产档案记录是否规范,检查农资经营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法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资等情况。
此次检查采取市、县联合检查方式,市县两级的农业执法队、蔬菜监管、植保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员随同检查,通过查、看、问等形式,认真听取当地门店老板、基地负责人和合作社代表反映情况,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询问急需帮助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针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技术难点、经费不足和农机补助等困难,及时给他们提供了信息和指导帮助,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3
关键词:农业投入品;监管;安全
所谓农业投入品,指的是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进程中所添加或者使用的各类物质,包含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农业投入品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物质,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保障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的效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话题[1]。
1 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存在的不足
1.1 经营主体资格不规范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投入品需求量的持续上涨,全国各地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市场当中上门推销的情况非常常见,许多不法分子采用走村串户或者送货上门等方式来进行假货兜售,这些商贩大部分都没有经营牌照。此外,许多挂靠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市场监管混乱,致使一些没有经营权利的个人采用承包的名义,向邮政、供销社三农服务点或者科技服务公司缴纳所谓的“挂靠费”、“承包费”之后,采用连锁店、分店的形式来进行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对于正规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干扰。
1.2 商品监测工作存在缺失 季节性监测多,检测品种少。
监测渠道窄,检测周期长。现阶段,许多工商检测体系根本没有设置专业的农业投入品检测部门,同时也缺少一些快速检测的措施。倘若要委托社会中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来开展工作,其从立项审批、采集样品一直到结果反馈,整个检测的进程需要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销售旺季中,农业投入品的流通速度非常快,当工商机构收到相关的检测报告以后,那些库存的农业投入品早就已经销售完成,通常都难以追回。
监测信息发布不及时。通常来说,监管机构在检测完成以后必须要向广大社会公布其监督与抽查的结果,然而有的监管机构因为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害怕自己承担责任,导致监管部门不愿意、不敢发布相关的信息,检测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低,对社会群众科学购买农业投入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3 农业投入品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相关的检测数据分析,通常来说,大型连锁农资企业中的农業投入品合格率较高,而一些个体农资经营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①内在品质存在问题,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农业投入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企业在农业投入品当中弄虚作假,将总养分标高,采用低价来竞争。②虚假宣传农业投入品。部分经营商虚假宣传农业投入品的功能,故意夸大种子的抗病性、成活率,或者农药、化肥的功能;一些经销商则从外地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三无”产品,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具体措施
2.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全部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进行农产品的收购的部门与个人构建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其在种植区域、温室大棚当中悬挂或者张贴质量安全承诺书,针对销售、生产以及养殖进行归档处理。而整个地区应当统一印发关于农业种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小册子,通过发放到广大农民的手上,向广大农民宣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2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定期针对农业投入品的经营机构实施检查,对于相关的经营人员实施教育宣传,提升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于一些使用国家所禁止的使用高毒农药、抗生素或者化学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必须要实施严厉的打击。
2.3 改革创新监管模式
2.3.1 严格市场准入 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坚持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有关的机构必须要各司其职,针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资质实施严格的审查管理,根据职责的详细分工,依法查处并取缔无照经营的个人或机构,彻底防止一些不具备生产经营资格的部门或者个人参与到农业投入品的经营活动中来,从源头上去治理与规范相关的经营行为。
2.3.2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监管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措施,将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大力推广GPS定位监管、移动执法以及现场采集农资信息等各类信息化技术,达到对农业投入品源头与市场准入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3.3 实施错时巡查制度 在农业投入品销售的旺季中,构建一套市场巡查轮流值班的模式,在早、中、晚这几个时间段运用明察暗访、流动巡查以及跟踪追查的方式,在一些重要的地点采用蹲点,并且安排工作人员到地头、田间去进行抽样检查,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实现市场的全天候、无缝隙监督管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相关部门与社会的一起努力。只有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才可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4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做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农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既是重大的民生保障问题, 也是制约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确保人民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 加强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 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6年, 雅安市雨城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称号, 成为雅安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其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监管体系
1.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区农业局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兽医兽药科、水产管理科, 具体负责全区农、牧、渔生产中的质量安全工作。
1.2 健全基层监管网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线长面宽、难度大。为此, 区农业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安排部署, 进一步健全了基层监管网络。一是成立乡 (镇) 级监管机构, 健全了全区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 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快速检测、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二是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和协管员队伍。在每个村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 在每个组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着力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控制。
1.3 明确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各涉农企业 (合作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二是区农业局与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 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
2 抓好基地建设和“三品”认证
一是加快创建国家绿色 (有机) 农业示范区, 依托灾后重建契机,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建成了14个特色优势产业园 (7个茶叶产业园、5个猕猴桃产业园、2个食用菌产业园) 。全区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25万hm2, 占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的74%;创建中里猕猴桃万亩亿元示范区1个, 初步形成了以中里镇为核心的“龙门山脉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有机食用菌基地200hm2。二是产品认证卓有成效, 依托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优势, 重点开发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食品。2015年, 全区3家企业共计51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 其中, 雅安市和龙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周公山茶业有限公司的36个产品已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截至目前, 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9个, 绿色食品47个, 有机产品11个。三是加大政策奖励力度,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动力, 区农业局按照相关政策, 及时向区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拨付2015年度三品认证奖励资金的请示》 (雨农发[2016]49号) , 计划兑现201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2家企业, 共计17.6万元。
3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严格实施农资经营购销台帐制度、农户索票制度, 加强溯源建设, 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二是结合农资补贴或对小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直补, 药剂选择生物农药, 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对农户直接补贴药剂进行防治, 重点应对高产创建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统一防治示范区和种植大户进行综合补贴。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 严格监管化学农药超标蔬菜的销售,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倡导有机和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理念, 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四是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行为, 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 全区范围内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 凡发现使用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一律予以没收, 集中销毁。五是积极推广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猪-沼-茶 (菜、果) ”生产模式,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4.1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2015年, 全区完成农残快速检测样品5220个、水产抽检指标12个, 抽检合格率100%;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2333.33hm2, 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667hm2。
4.2 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展非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2015年检查饲料兽药门市15个, 规模养殖场50个, 共检查农资经营网点204家, 检查大春种子品种218个。查处并纠正违规经营农资行为6起, 处理农药和种子纠纷8起;检疫猪肉胴体84421头, 死猪无害化处理648头, 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完成3600头份, 占屠宰检疫数的5%以上, 未发现一例阳性;种子经营备案84户, 备案品种251个。
4.3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我区清洁无疫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 2015年, 免疫生猪20.28万头, 牛0.2436万头, 羊1.9276万只, 禽129.012万只。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 检测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β兴奋剂2246套, 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强化养殖场和饲料兽药档案检查, 加强狂犬病免疫, 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及奶站管理。探索病死畜禽社会化处理机制, 引进雨城区惠农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
5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集政府监管、生产管理、消费查询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2014年, 区农业局依托项目打造,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了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目前追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区7家涉农企业安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配置了电脑、二维码打印机、摄像头等硬件设施。
6 强化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区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通过电视、网络、横幅、宣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体,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提高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 也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意识。同时, 结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培训”、“送科技下乡”、“科技大赶场”等活动, 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以投入品安全使用为重点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敏.生物农药推广任重道远[N].中国化工, 2012-09-10.
[2]夏青.生物农药迎来春天[J].农经, 2013 (4) .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5
【发文字号】农质发[2014]1号
【颁布时间】2014-1-23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态势。但是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仍较分散,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强化了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进一步延长,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工作目标。通过努力,用3-5年的时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全面展开,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基本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8年的时间,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等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全面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
二、加强产地安全管理
(二)加强产地安全监测普查。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测评价制度,集中力量对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边等重点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定位监测,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因子变化情况。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跟进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普查,摸清产地污染底数,把好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关。
(三)做好产地安全科学区划。结合监测普查,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级和功能区划,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安全生产区域划分。根据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科学确定适宜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及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针对农产品产地安全水平,依法依规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划定食用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禁止生产区。对污染较重的农产品产地,要加快探索建立重金属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
(四)加强产地污染治理。建立严格的农产品产地安全保护和污染修复制度,制定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加强产地污染防控和污染区修复,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会同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和土壤环境治理,切断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环节的链条。推广清洁生产等绿色环保技术和方法,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减少和消除产地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
三、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五)强化生产准入。依法规范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效能评定,加快推进小品种作物农药的登记备案。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许可,严把生产许可准入条件,提升生产企业质量控制水平,严控隐性添加行为,严格实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规范。
(六)规范经营行为。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强化经营准入管理,整体提升经营主体素质。落实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推动兽药良好经营规范的实施。建立和畅通农业投入品经营主渠道,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着力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
(七)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加快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着力构建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将农业投入品纳入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范围。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监测抽查制度,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产品抽检。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依法落实兽药休药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
(八)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种子种苗等重要农资专项打假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黑窝点”,依法取缔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假劣农资联查联办机制,强化大案要案查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活动。
四、规范生产行为
(九)强化生产指导。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督导巡查和检验监测,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购销、使用农业投入品过程中执行进货查验等制度。政府监管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要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补贴力度,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如实记录病虫害发生、投入品使用、收获(屠宰、捕捞)、检验检测等情况,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家庭农场、生产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生产档案,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散户主动参加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创建,自觉建立和实施生产档案。
(十一)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力争三年内构建科学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农业部门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及时将相关标准规范转化成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扩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和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示范创建。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牌引领农产品消费,增强公众信心。
五、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
(十二)加强产地准出管理。因地制宜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加强畜禽产地检疫,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关键点控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登记、生产自查、委托检验等措施,把好产地准出质量安全关。加强对产地准出工作的指导服务和验证抽检,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和顺畅流通。
(十三)积极推行质量追溯。加快建立覆盖各层级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和完善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规范,优先将生猪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试点,抓紧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创建一批追溯示范基地(企业、合作社)和产品,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
(十四)规范包装标识管理。鼓励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依法标识标注。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分级,推行科学的包装方法,按照安全、环保、节约的原则,充分发挥包装在农产品贮藏保鲜、防止污染和品牌创立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农产品进行规范化的标识标注,推广先进的标识标注技术,提高农产品包装标识率。
六、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
(十五)加快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国务院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的监管职能分工,抓紧对农产品收购、贮藏、保鲜、运输环节监管职责进行梳理,厘清监管边界,消除监管盲区。加快制定农产品收贮运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抓紧建立配套的管控技术标准和规范。探索对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推动落实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和加工企业前的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监督检查。
(十六)加强“三剂”和包装材料管理。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统称“三剂”)管理,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加快建立“三剂”安全评价和登记管理制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三剂”监督检查。强化对农产品包装材料安全评估和跟踪抽检。推广先进的防腐保鲜技术、安全的防腐保鲜产品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贮存保鲜冷链物流。
(十七)强化畜禽屠宰和奶站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严格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督促落实进场检查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强化巡查抽检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动物、注水及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屠宰检疫,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场销售。加强婴幼儿乳粉原料奶的监督检查。强化生鲜乳生产和收购运输环节监管,督促落实生产、收贮、运输记录和检测记录,严厉打击生鲜乳非法添加。
(十八)切实做好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畜禽水产品和不安全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政策措施。指导生产经营者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无害化处理责任。对于病死畜禽水产品、不安全农产品和假劣农业投入品,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登记报告、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化处理工作。
七、强化专项整治和监测评估
(十九)深化突出问题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和“潜规则”,集中力量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产地重金属污染、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发现和通报、案件协查、联合办案、大要案奖励等机制,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
(二十)强化检验监测和风险评估。细化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产品检验监测方面的职能分工,不断扩大例行监测的品种和范围,加强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突出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检打联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依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菜篮子”和大宗粮油作物产品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切实摸清危害因子种类、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二十一)强化应急处置。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处置职责任务,加快地方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处置预案,强化预测预警,构建舆情动态监测、分析研判、信息通报和跟踪评价机制,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严防负面信息扩散蔓延和不实信息恶意炒作。着力提升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依法、科学、有效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将各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护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八、着力提升执法监管能力
(二十二)加强体系队伍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地县两级农业部门尚未建立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要在2014年底前全部建立,依法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依托农业综合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管理和“三品一标”队伍,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和查处。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人员,尽快把工作全面开展起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市)创建,探索有效的区域监管模式,树立示范样板,全方位落实监管职责和任务。
(二十三)强化条件保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改善基层执法检测条件,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抓紧编制和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规划,推动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提升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评估能力,在农产品主产区加快认定一批风险评估实验站和观测点,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变化情况。
(二十四)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各级农业部门要系统梳理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将各项职责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单位,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落实好各层级属地监管责任。抓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尽快推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二十五)加大科普宣传引导。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培训和职业教育,探索建立和推行农产品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与安全性鉴定制度。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的统筹联动和媒体的密切沟通,及时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推进措施和进展成效。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充分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和风险评估技术力量,对敏感、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和会商研判,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指导和健康消费引导,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公众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加强科技支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污染修复治理、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包装标识、检验检测、标准物质等技术研发纳入农业行业科技规划和计划,予以重点支持。要通过风险评估,找准农产品生产和收贮运环节的危害影响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分门别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管理指南。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
(二十七)强化服务指导。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等技术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标准检测、认证评估、应急管理等技术资源,建立覆盖全国、服务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系统和咨询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全程管控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构建便捷的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批发、选购和咨询服务体系。
(二十八)推进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强化农业标准信息、监测评估管理、实验室运行、数据统计分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质量追溯、舆情信息监测与风险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数字化、信息化和便捷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大任务,也是农业部门依法履职的重大责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勇于担当,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与编制、发改、财政、商务、食药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管有机衔接、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安全优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部
2014年1月23日
附件:
关于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加大,乡镇专项资金逐年增加。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但在农业专项资金监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导致不同程度的资金浪费。加强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农业专项资金项目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主要用于“三农”、交通、城建、教育、民政、卫生、科技、环保、饮水安全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但是,通过辽宁乡镇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发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现状
辽宁乡镇从很早开始,将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专款专用、监管分离”的管理模式,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实行统一的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具体负责资金的账户管理以及资金收付核算工作,并向用款单位及相关部门报告收支进度情况。各单位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专项资金的执行管理。财政监督部门负责定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乡镇部门严格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遵循“总体规范、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县为例,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专项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所有专项支出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二是原来所有预算部门的基本账户全部取消,设立小额结算账户,一方面利于零星资金使用,另一方面也利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实行财政资金由专门专户代理执行直接支付制度,缩减清算环节,缩短支付周期。四是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支付中心有效整合,在机构设置上采用新原则,保证会计统一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衔接。
(二)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拨付程序不够规范
辽宁乡镇的农业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付款环节多、时间长,影响当年项目正常实施,使项目难以发挥预期效果。另外,拨付资金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妨碍当年资金项目的实施,也给会计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会计信息的实施效果。如扶贫资金拨付要经过县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多个环节。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当年预算安排资金应于当年完成,由于资金拨付手续繁杂,程序多,时间长,加之部分专项资金计划命令传递较晚,导致不少项目当年不能实施,制约乡镇的发展。
2.资金支出分配缺乏绩效
辽宁乡镇专项资金使用支出监督力度不够,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老套,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于日常监督;事后检查多于事前监督;对某一事项和具体环节检查多于全面监督。未能完整地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机制,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引发了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不问效果,部门和单位只管建设、不注重实际效益的现象。在审计过程中,上级部门只是警告违规单位,但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致使监督往往局限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农业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出现浪费、违纪现象,使管理相对弱化,导致农业专项资金分配不合理。
3.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由于辽宁乡镇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导致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同一项目由多个部门分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确,资金的用途过于宽泛,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又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4.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弱化
一是专项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部分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脱节。由于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管理在项目主管部门,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部门之间缺乏一套可操作的协调、沟通程序,导致有的项目还没批复,资金却已到位,有的项目已经开工,但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客观上形成了专项资金闲置和紧缺并存的现象。三是项目开、竣工手续欠完善。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拨付资金,只凭一纸计划指标分配文件列支就完成了一个收支过程,没有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如果实际用款的县级财政和部门放任不管,专项资金就全程游离于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之外,很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
5.存在挤占挪用专款现象
一是县级财政增收渠道较窄,财政增收主要来源于资源性的煤焦行业,而煤焦行业主要依赖于价格因素,如介休、灵石、寿阳等财政收入总量较大的县份,基本呈现煤焦一枝独秀的局面,煤焦形势好,收入形势就不错,缺乏多元、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县级财政增收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加税收收入来获取税收分成。二是随着财政预算透明度越来越高,向上级讨要工作经费的范围越来越窄,占用的不是专项资金就是项目资金,导致争取的项目及专项资金越多,挤占、挪用现象越严重。三是上级各部门对县级有关职能单位的检查工作较多,接待开支大,而实际县财政每年下拨的公用经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公用支出的实际需要。为此,有的县市个别单位和乡镇为解决正常运转经费和干部福利待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挤占、挪用各类项目资金的现象。
二、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的对策
(一)进一步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通过改革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取消专项资金过渡户,实现专项资金支出“直通车”,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体现“阳光财政”的社会功能。
(二)完善财政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检查的套路,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要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财政投资评审既是内部审计,也是财政职能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其他部门的工作所不能替代的。建议成立由人大、政协、财政、审计、项目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该项目库管理。根據各类专项资金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为预算部门提供依据,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
(三)建立专项资金评价分析制度
设立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效益货币化的支出项目,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可以采取通用的分析方式对专项资金的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判断资金使用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贯穿整个评估过程,还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用款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对绩效成果显著的单位可给予奖励,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达不到绩效要求的单位,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三、结语
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管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制度抓起,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不断完善和规范农业专项资金监管机制,一定能够取得绩效评价和绩效监管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淑杰.推进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财政,2008.13.
[2]张新平财政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监管系牢设施农业装备“安全带” 篇7
做好设施农业装备监管是推进全面农机安全监理的一项主要工作。今年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专项治理, 并为农民免费发放了20万份《卷帘机安全使用挂图》。各地根据当地特点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监管工作。北京对全市近三年的微耕机、卷帘机保有量及事故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共调查卷帘机1.9万台、微耕机8101台;河北省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 把微耕机、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列为购机补贴的主要内容, 截至目前全省共补贴卷帘机2.9万台;甘肃省编写了《卷帘机安全知识读本》并印制2万本发放到全省;江苏省将设施农业装备安全操作培训纳入了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刘恒新在会议上指出, 今年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专项治理成效卓越,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工作开展不均衡, 工作基础、工作水平仍有差异;二是各地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如何设立监管标准和建立监管档案有待各地监理人员认真思考;三是农民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有部分操作人员不了解卷帘机、微耕机等设备的安全和维护保养知识;四是落后的设施农业装备没有完全被淘汰, 安全隐患比较大的后置上拉式卷帘机还没有被完全淘汰。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8
一、如何开展好执法工作
种子执法工作开展主要是对:种子来源、种子质量、种子包装、种子标签、种子经销商种子进出销售发票及台账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对不规范的种子经营单位限期整顿, 责令改正。每次种子市场检查中都明确了检查时间、检查依据、检查方式, 提出了工作要求, 从一定程度上有力的推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健康开展, 从而打开了行政执法工作的良好局面。强化行政管理, 认真组织力量, 采取舆论先行、集中整治的方法, 对全县种子市场进行执法管理, 在大力普及《种子法》宣传教育的同时, 严格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 强化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上市等坑农行为。
二、种子执法中经常容易发现的问题
1. 种子品种繁多
在种子执法市场检查过程中, 发现基层种子市场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乡村种子经营户往往担心进的种子都是往年老品种, 失去客户, 因此年年进货都要带点新品种。致使种子市场上品种繁多, 农民选购种子时眼花缭乱, 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买哪个品种。
2. 种子经营人员素质不高
种子市场放开后, 种子经营人员来自各行各业, 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他们不懂农业生产技术, 缺乏农资经营常识和农业法律法规知识, 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出现。有的种子经营人员因不懂法而不知违法;有的种子经营人员因不懂大田生产技术, 对播种时间、田间管理、栽培技术等进行乱指导, 导致农作物错过播种安全期限, 没有科学的进行田间管理, 没有按照科学的栽培技术进行种植, 从而给农民造成减产。
3. 农民购种要求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农业生产劳动力由留守在家的“三八、六零”人员组成, 加之粮食价格年年上长, 生产者对大田作物要求越来越明确, 既要抗倒伏、抗病虫害还要稳产高产。这些妇女和老人组成的生产者学历偏低, 有的甚至是小学和文盲, 农业生产技术、防病治虫技术有待提高, 他们具有盲从性, 面对种子市场可供选择的繁多品种, 只要听说某种子抗病抗倒, 稳产高产, 不管该种子是不是合法, 也不管价格高低, 都争相购买。
4. 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隐蔽
由于农业执法人员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 经常开展拉网式检查, 违法违规的行为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由于处罚严厉, 不法行为受到震慑, 违法经营行为变得更加隐蔽。销售中他们一般不及销售台账, 又不开票据, 有些还能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有的干脆不记, 难以取证, 农民难以维权。
三、在种子执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严把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审核关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采取多项措施, 严格种子经营的资质审查, 使得能经营的种子让农民放心、省心。首先, 严格按照《种子法》《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及时通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按照规定条件及时申报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材料;其次, 严格检查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所生产经营种子条件, 本站在接到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申请后, 及时组织人员对生产经营资格进行认真的审核, 对生产经营条件进行认真的实地考查;再次, 严格审核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所报送的材料, 对需要修改或者补充的内容进行一次性告知;另外, 对批准核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及时送到种子生产企业, 使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做到持证合法生产。最后, 种子管理部门和所有种业企业签订了制种生产责任状, 明确责职, 以便更好地规范制种行为。
2. 严把种子进入关
种子经营企业、乡镇种子经营网点调进的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 种子执法人员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尤为重要。主抓两个方面:一是严把种子进货渠道。指导种子经营企业从一些正规的、规模较大的品牌公司进货, 所进的种子包装标识要符合种子法的规定, 并对所进的种子进行封样, 签订合同, 对所进种子进行备案, 对其包装标识进行认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春播、秋播种子销售期间对种子经销商所经营的小麦、玉米种子, 要求提供种子的标签、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调运检疫证及进货凭证等有关材料, 并要求种子经销商对所调进种子搞好发芽试验。对种子经营户所提供的种子标签、生产许可证、调运检疫证等进行了认真的审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同时对种子经营档案按种子法的规定进行查处, 通过以上措施, 确保没有因种子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农业生产事故发生。二是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春秋两季, 是对种子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的最佳时期, 与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合作, 联合执法, 形成合力, 清理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内容应包含种子标签、种子经营档案、调运检疫证、适宜种植区域等。种子执法部门可以对市场上经营的合法品种根据品种审定公告的内容编印成册, 供领导参考。对一些个别种子经销商唯利是图或是为了达到取利的目的, 销售未经审定的品种种子和未包装种子, 依法进行查处, 为确保春、秋播种子的质量。种子管理站在种子销售旺季组织人员对所在区域及乡镇农贸集市主要种子供应商经营的种子进行了全面的抽样检测, 从源头上防微杜渐。对乡 (镇) 级种子零售者, 采取不定期抽查, 对重点乡镇和经营者进行重点监管, 有效维护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 严把经营者经营水平和法制观
定期、不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对辖区内的种子经营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主要内容包含《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内容。通过培训活动使种子经营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诚信经营, 让放心种子走进千家万户。
4. 严把种子执法监督关
目前, 在现有举报投诉机制基础上,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监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努力提供快速、便捷的举报、投诉、申诉和咨询等服务, 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线索快速处理, 快速解决。一是行政部门的监督;二是社会大众监督。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 完善举报制度。鼓励社会群众利用报纸、电台、网络和言论进行监督。聘请有代表性的农民和农资经营人员做农资监管信息员, 及时上报种子违法违规信息等。
四、种子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种子执法对执法人员在各方面要求很高, 需要具备的种子扦样、检验室、试验室和田间鉴定技术, 掌握农业政策和法规, 具备高尚的品格和思想道德水平。目前, 种子执法人员大都是农业技术干部“半路出家”, 法律等专业人员很少, 涉及法律专业知识不够精通, 遇到大案要案将会影响到整个案子的效率, 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将被打折扣。
五、当前种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个别种子经销部所代销种子企业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种子代销证》《种子备案证书》过期。
2. 部分种子经销部所售种子标签标注不全。缺少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种子生产及经营许可证编号或者进口审批文号等事项。
3. 少数农资经营店主无种子经营资质, 但工商营业执照中却有种子经营许可, 违规从事种子经营活动。
4. 部分种子经营者对种子的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不清楚, 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六、建议和整改措施
严把种子执法队伍建设关。要建设一支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精明强干的农业执法专业队伍, 队员要具有政治可靠、思想进步、公正廉明、业务精湛、严格执法等综合素质。队员要形成选拔、培训制度, 促使种子执法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 个个能按程序执法, 具备较高的执法能力。另外, 还要充实法律专业优秀人才进种子行政执法队伍, 才能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效用。
1. 进一步加强农业种子管理职能, 确保管理人员到位、责任明确, 形成种子市场有人管、经常管的管理机制。
2. 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一步加大种子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力度, 提高种子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率。
3. 加强各农资监管部门成员单位对种子市场监管协调工作。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9
监管的工作重点是以水稻和玉米为重点, 瞄准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 深挖扩散源头、严查农产品市场、强化执法监管、加强科普宣传, 杜绝非法种植, 防止未经安全评价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
监管重点单位是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单位、制种基地和加工企业。监管重点环节是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研究和试验环节, 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环节, 种子生产和销售环节, 产品加工环节。监管重点区域是发生过转基因水稻、玉米非法扩散的县 (市) , 水稻、玉米种子制种基地以及相关育种加代繁殖基地, 承担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任务的县 (市) 。
监管的工作措施是强化责任落实、把握工作重点、严格执法查处, 把防止转基因作物非法扩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细,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凝聚合力、落实责任, 严防转基因生物非法扩散
强化属地化管理制度。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 切实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 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制度。
落实研发者“第一责任人”制度。督促转基因研发单位和研发人员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严格按照《条例》及配套规章的要求开展科研活动,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研发活动有章可循;督促研发单位落实相应的安全控制设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中间试验要在具备控制条件的试验基地内进行, 环境释放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要严格按照审批的试验条件进行, 保障研发活动可追溯;督促研发单位开展自查, 主管部门不定期检查, 确保科研活动依法依规开展。
建立协同机制。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级农业部门要强化职责分工和统筹协调, 明确科教系统、种子管理系统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和工作机制;加快建立跨地区执法监管协调机制, 对扩散源头不在本行政区的, 要及时向扩散源头所在地农业部门发送协查信函, 严肃查处。
狠抓源头、严格监管, 依法查处非法扩散行为
加强源头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管手册的要求, 对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逐一摸底。对批准开展的安全评价试验进行全面、动态监管;对参加区域试验的水稻、玉米开展转基因成分检测, 一经发现, 立即终止试验并按规定严肃处理;加强转基因研发实验室的监管, 严防活体废弃物进入环境;严格实施转基因材料转移合同制度, 防范随意分发、转让、扩散转基因材料的行为。
开展市场监测。组织开展2015年市场监测, 瞄准关键环节和敏感区域, 兼顾定点监测和长期监测。对水稻和玉米种植田抽样监测, 防范非法种植;开展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转基因成分抽检;开展重点地区水稻和玉米农产品的转基因成分抽检;充分利用试纸条等快速检测方法, 降低成本, 扩大监测范围。
加大查处力度。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明察暗访, 根据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通过追根溯源, 查清流向, 查出源头, 查明责任, 严肃处理, 严厉打击转基因非法扩散行为。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10
一、认真开展“三率”调研, 基本摸清在用纯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
按照统计年报, 扬州全市农用无牌证拖拉机拥有5.3万台, 其中大中拖近4千台, 无牌证联合收割机1400台。2010年7月, 市、县两级农机部门组织力量认真开展了调研, 发现较多的小型拖拉机出于使用年久和不适合当前农田耕作秸秆还田需要, 处于停用待报废和半停用状态, 全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在用拖拉机统计, 由市所制定统一表式, 召开专题会议, 印制了统一表式, 布置统一调研普查要求。经初步统计, 全市实际在用拖拉机23750台, 实行牌证管理16006台, 占67%, 而按拥有量计算牌证率只有33.1%。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6618台, 近三年新增3294台, 占49.8%;从事上道路行驶和农田作业小型拖拉机17132台, 领牌数10628台, 占62%。联合收割机6905台, 领牌数4570台, 占66%。基本摸清了纯农机械的使用状况。
二、以加强财政补贴大中拖、联合收割机登记管理为龙头, 努力提高农机管理“三率”
2008~2010年, 全市享受财政补贴购置的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180台, 占全市大中拖拥有量的48.1%, 购置的联合收割机284台, 占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的7.9%。随着耕种方式的改变, 大中型拖拉机已成为农田作业的主要机械。针对前两年新增大中拖登记上牌率只有50%左右的实际, 依据《条例》市农机局于2010年8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新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督管理的意见》, 要求各地将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到经销企业和财政补贴审批部门, 对于以前年份购置的则通过上门入户做工作促其办理登记手续, 无驾驶证人员则不允许操作拖拉机进行场地转移, 开展了对近3年来享受财政补贴购置的大中拖、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登记、考核、领取牌证照的专项治理活动。到2010年底, 全市2010年购置的大中拖、联合收割机登记上牌率分别达到91.7%、100%;三年平均登记上牌率达68.4%、98.9%, 还有部分机械登记上牌工作正在进行, 驾驶员领证率达100%。显著地提升了常用农业机械的“三率”管理水平。
三、以分解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为抓手, 着力提升基层农机安全监管水平
2010年的目标责任状中, 全市第一次将纯农机发牌列入创建“平安农机”的考核指标, 要求新创“平安农机”示范镇、村纯农拖拉机上牌率分别达到60%、80%以上。我们首先从市直管区做起:一是发函给有关乡镇政府、街办, 告知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法规政策文件规定。二是告知该镇未实行牌证管理的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以及发生事故情况及其造成的后果。三是动员乡镇补一点, 市免检验费, 将纯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检验上牌, 以消除这一行政法规明令禁止的安全隐患。市农机监理所及时利用2010年初开发区施桥镇发生的一起农机亡人事故开展以案说法, 取得镇领导对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 当年6月, 该镇农机管理部门对在用的拖拉机、收割机进行全面排查, 针对40多台无牌无证的农业机械专门向镇政府上报了注册登记、申领牌证费用补贴计划。镇政府专项拨款2000多元, 市农机监理所工作人员和镇农机管理人员及时开展“上门登记、送检下乡”服务, 使机手能免费在家门口申领农机牌证, 上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该镇成为全市首家实现纯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上牌检验费用全免的乡镇。四是要求各县 (市、区) 参照市里的做法, 利用一切有利手段, 为农用拖拉机先办理登记入户, 后实施常规监管。年终考核全市2010年创建的五个“平安农机”示范镇纯农拖拉机上牌率平均达94%, 28个示范村达96%。
四、以落实“免费实地检验”措施为手段, 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
对纯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行“免费实地检验”是国务院《条例》和江苏省政府[2009]111号文件对农机安全生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实地免费检验, 对机手来说是方便了很多, 但对农机部门来说, 既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又遇到了很多诸如设施装备不足、人员不够等新问题, 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费保障问题。通过广泛地宣传、汇报、沟通, 各地纷纷争取财政投入。2010年全市共争取财政投入专项经费41万元, 主要用于专用装备添置和纯农机械检验工作。江都市利用争取到的10万元专项经费, 保证了全市2000多台联合收割机上门入户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确保了联合收割机检验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五、合理制定报废政策, 促进老旧、高耗能拖拉机的报废更新
由于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和秸秆还田大中型拖拉机适应性强, 近几年来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增长很快。以扬州市为例, 2008-2010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3300多台, 同期小型拖拉机淘汰了1.7万台, 剔除少部分大中拖报废更新外, 平均每新增1台大中拖将淘汰5台小型拖拉机。2008年邗江区开展报废更新拖拉机试点, 报废更新购置的大中拖除享受国家财政50%补贴外, 区级财政给予报废大中拖每台2000元补贴;报废小拖购买大中拖享受国家财政50%补贴, 不另享受区财政补贴。当年共报废新购大中拖85台, 其中报废的46台大中拖, 区财政给予了9.2万元的补贴, 而报废的39台小拖则没有。这一政策的弊端是小拖报废更新的政策没有优势, 不利于这些大量老旧、高耗能小拖的淘汰更新。使得许多锈迹斑斑、长年不用的小拖, 老百姓宁可放在家中, 也不愿报废, 一有需要就拿出来使用, 极易造成安全隐患, 也影响了农机“三率”的提高。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11
关键词:农业执法;宣传;素质;制度;监管
1 引言
目前,农业已经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何让农业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仅需要农民自身重视,也需要国家农业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而农业行政执法领域正是很好引导和管理我国农业不断走向正规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1 修炼内功,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素质
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的工作素质是提高农业执法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完善执法能力建设体系的当务之急。执法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需要通过政府组织机构的培养,为执法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另一方面,需要执法人员自身的努力,主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具体来讲,执法人员需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工作素质的提升:一是塑造良好的个人政治素养。在农业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对农业执法机构与执法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二是不断优化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执法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需要精通执法领域的相关专业法律法规,能够将农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从而做到合理的衔接与运用。三是不断改进执法工作作风。在农业执法过程中要敢于啃硬骨头,只要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农业行为,执法人员就必须敢于面对各种压力秉公执法,不容私情。四是要培养执法人员的执法表述能力和相关执法技巧。执法要严并不是说执法人员工作不讲究方法,在面对有经验的违法分子时,执法人員就需要良好的表述能力,表述不全或者表述不透或不当就可能给执法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1.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执法的影响力
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是实现农业执法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一是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使广大农户能够树立科学的生产观念,从而增强风险意识,并主动掌握一些相关的农产品安全知识,从而为农业执法做好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宣传农产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农业生产企业能够合法经营。同时也增强公众参与到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中来,通过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来倡导消费者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制意识。三是要宣传农产品安全标准知识,促进农产品行业整体生产标准的提升。四是要树立楷模榜样,通过宣传优秀执法单位与部门乃至严格守法遵法的个人和企业。
1.3 提高农业执法的监管能力
打假护农、有效维护农民的权益是农业执法的主要目的和首要职责,也是执法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农业执法的主要困境就是需要面对分布网点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农户分散等。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方式,农业执法才能更好的为农业服务。在监管过程中,需要从点到面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农业执法整体监管能力的提高。一是强化种子市场的监管,确保用种安全。农业执法部门需要开展多次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确保种子市场的秩序和用种的安全。在种子市场监管过程中,需要杜绝生产经营假劣种子;侵犯品种权的种子;未经审定的种子;无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等等,从而确保种子性能的良好,保证农户购买者不会因为种子问题而导致来年的欠收现象发生。二是强化农药市场检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检查重点农药有效成分含量是否合格;标签是否规范;有无掺杂使假、违法添加其他农药成分的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基地和用药监管力度。只有从多角度强化农业执法的监管方式与力度,才能提高农业执法力度。
1.4 完善制度,确保农业执法有法可依
农业执法力度的加强,需要依靠农业执法制度的健全来保障。首先,农业执法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克服思想上的模糊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确保执法过程公正、公平、公开。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制度,比如行政执法负责制、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责任制等等。第三,要规范和合理行使执法权。一切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建设,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腾飞。今后,农业执法部门进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时,需要通过执法部门自身素质的加强,完全监管力度、健全农业执法法律法规体系和加大宣传力度等多方面着手促进整个农业执法体系的完善,最终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燕. 基于产业安全的我国农业种子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康健. 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能力[J]. 农业与技术,2013,06:
222.
[3] 聂建农. 福州市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及运作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 篇12
1 卷帘机等设施农业安全生产现状
1) 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较低, 对技术的敏感性, 理解程度和掌握性能较弱、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 不懂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 安全生产操作意识淡薄, 忽视安全和警告安全生产操作知识缺乏, 经常产生错误操作, 存在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
2) 由于对设施农业机械的设备种类较多, 产品繁杂, 农业及安全各部门还未对各种农机进行必要专业的、系统的、规范的操作及安全生产规程知识培训, 设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制度不完善。
3) 由于设施农业的监管工作刚起步,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还未跟上, 农民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缺乏事故的预见防范和应急能力。
2 卷帘机等设施农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
1) 多数农户和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设施农业机械又是新生农业机械, 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机械使用常识不了解, 不看使用说明书, 操作不规范。
2) 多数农户和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意识较差, 设施农业机械体积小、结构较简单、工作速度较慢, 安全隐患较为隐蔽, 操作人员心存侥幸, 麻痹思想是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
3) 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种类多, 产品繁杂, 部分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差, 安全防护设备差、有的甚至没有安全防护设备, 操作说明书不详细, 过分简单化或太专业化, 危险部位也没有安全警示标志。
4) 设施农业安全生产监管刚刚开始, 监管还不到位, 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相对比较薄弱, 也是设施农业机械发生意外事故的一个原因和问题。
3 做好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的建议
1) 建立设施农业安全监管制度。农机安全监管部门对全县设施农业机械进行登记造册, 把卷帘机的设施农业机械纳入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范围, 建立各项设施农业机械的监管制度, 使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日常化、制度化, 定期深入到设施农业建设区, 对卷帘机等设施农业安装使用及正常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 开展隐患排查, 在检查过程中, 农机监管人员就各种卷帘等设施农业的工作原理、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安全操作规章和日常保养知识现场进行讲解和宣传, 对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安全防护装置、整体安装的合理性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关键点进行排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能排除的及时排除, 不能及时排除的下达整改通知书。
2) 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宣传力度。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大多数由于文化水平低, 安全意识淡薄, 尤其是设施农业机械体积小、动力小, 操作人员认为安全隐患就小, 安全操作上产生了误区, 加大安全生产隐患, 对此, 在设施农业建设区的设施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常识和农机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迫在眉睫, 农机监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 广泛宣传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生产知识, 通过召开现场会、办培训班、推介会等形式, 宣传引导农民使用安全可靠产品, 选用先进适用的设施, 使农民掌握安全操作知识, 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3) 做好施农业机械使用技术培训工作。设施农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又属于新生机械, 发展势头猛, 机械装备增加快, 农业机械安全监管部门, 要快速熟练的掌握各种新机型机构原理及安全使用知识, 编写卷帘机安全操作挂图等设施农业装备安全使用知识读物, 为设施农业的监管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搭建好为设施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平台, 根据设施农业机械的常用类型, 联系有关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知识培训, 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知识, 提高设施农业机械的安全操作技能水平, 增强培训的实用性, 突现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使农机部门的服务职能切实落到实处。
4) 在建有设施农业的地区建立安全员监督岗位。温室大棚的建设地域比较分散, 农机安全监理人员有限, 为此, 在各乡、村选择有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农机专业知识的人员, 经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做到专业指导、经常检查, 对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进行告知农户和上报农机安全监管部门, 以便农机部门加以监督整改。
5) 对设施农业机械择优推广。农机推广部门选择安全可靠、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机型大力推广应用, 积极组织开展设施农业装备的推广鉴定、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质量改进意见, 督促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包”水平。
摘要:近年来我县设施农业迅速发展, 设施农业装备卷帘机等安全事故发生频繁, 安全隐患问题严重, 如何做好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监管工作, 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