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安全监管(共10篇)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1
随着《食品安全法》出台, 食品监管的大部分职能由各地的卫生监督所划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各地人民政府也通过制定相应的《调整食品监管职能理顺监管机构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食品监管职能和机构及划转人员及资产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明确监管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内容。对此, 作为承担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各地公共卫生学院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教学内客、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使教学内容与卫生发展方向一致。
SW0T分析是战略管理的重要技术, 在国外商业领域和卫生服务政策开发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简言之, 该方法就是对系统或机构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面临的发展机遇 (opportunities) 和挑战 (threats) 进行系统分析[1], 然后寻求最佳发展战略, 以充分利用发展机遇。
本文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调整入手, 采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这些变化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 并提出建议。
1 各地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方向
食品、药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这次改革明确指出由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同时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并对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进行相应整合。调整食品药品管理职能, 卫生部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药品法典,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卫生许可, 监管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 监管药品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和药品安全等。各地以贯彻《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启动了新一轮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1) 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全面划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组建食品药品监督队伍, 并抽调部分原有卫生监督所的食品监管技术骨干加入。
(2) 保持现行监管体制, 食品药品监管垂直体制暂维持不变;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和区县分级管理不变;执法队伍不动, 隶属关系不变。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家部门“三定”规定调整两局职能, 卫生局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负责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在市和区县卫生监督所加挂餐饮食品监督所牌子, 承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执法工作。
(3) 设立市场监管局, 行使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3个环节的监管职能, 从机制上打通3个环节的监管链条, 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 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影响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专业优势
预防医学专业主要为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培养专门的医学高级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 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基本能力。在餐饮食品监管职能调整之前,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就已是卫生监督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力人才, 所以无论餐饮食品监管职能如何调整,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仍然最适合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1.2专业培养定位优势
预防医学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着重培养学生查找食品污染源、提出有效防护措施的能力, 提高学生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在实际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 监督人员不能仅仅关注相对人是否证照齐全, 还要排查相对人单位实际存在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 这就要求监督人员具备足够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例如面对厨房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不合格问题, 监督人员要能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包括排气扇的安装数量、安装位置、安装高度等, 而这些都需要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2.1.3 专业培养平台优势
医学院校与各级卫生机构合作成立预防医学实训基地, 能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接触实际的监督执法工作, 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2.2 劣势分析
2.2.1 教学内容重医学轻法制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重点是医学理论知识, 忽略法制教育, 而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食品监管职能的调整, 对监督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 所以重医学轻法制教学成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劣势。
2.2.2 学科发展滞后于实际专业发展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点学科。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人们更关注的是食品卫生, 而预防医学教学未重视食品卫生, 使学科发展滞后于实际专业发展。
2.3 机遇分析
2.3.1 人员紧缺
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不断加强, 人才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调查显示, 东莞18个镇的卫生监督机构共277人, 其中卫生监督员177人, 平均每万人配备卫生监督员0.42人, 低于每万人配备1名卫生监督员的要求。许多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员不足, 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紧缺, 难以应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缺口很大。
2.3.2 专业内容
随着职能划归, 各地基层食品药品监督机构急需补充专业人才。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多选择药学和法律专业人才, 而卫生监督员制度要求现场进行食品卫生监督的执法人员持有卫生监督员证, 取得卫生监督员证需要扎实的预防医学知识。
2.4 挑战分析
2.4.1 其他专业的竞争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划归, 卫生监督员制度会进一步调整, 将会突破专业倾向限制, 使更多人才能加入到卫生监督员队伍。
2.4.2 经费不足
由于各地未推行公务员管理, 未提供充足的工作经费, 限制了机构的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由于工资太低, 无法留住人才, 致使大量非相关专业和无必备学历的人员进入基层卫生监督队伍。
3 对策与建议
3.1 打造一支稳定的卫生监督队伍
可以在市和区县卫生监督所加挂餐饮食品监督所牌子, 承担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执法工作。卫生监督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后, 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仍由卫生局管理, 餐饮食品监管业务工作接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餐饮食品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部分, 一支稳定的食品卫生监督队伍, 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是必不可少的。食品监管职能划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 该局应尽快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以免因监管不到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3.2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大势所趋[2]。顺应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调整, 医学院校应更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现场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3], 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3.3 加强课程建设
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飞速发展的要求, 随着食品监管职能的调整作出相应改变。注重食品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的能力;重视法制教育, 培养行政执法能力。
3.4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公卫医师。所以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习和临床实习应有所侧重, 增加在基层卫生机构学习机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其尽快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程序[4], 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预防医学专业,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邹宗峰, 邹宇华, 陈权, 等.广东省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影响的SWOT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3) :169~171.
[2]龙斌, 让蔚清, 袁国保, 等.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 :148~149.
[3]陈思东, 汪保国.构建适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28~30.
[4]林立, 刘永春, 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3) :10~11.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2
确保监管安全,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年初以来,“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已在全局上下达成共识,成为全局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的重心,但是,我们在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时候,绝不能因为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而疏于对监管安全重视的程度和管理的力度。要始终把监管安全作为监狱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确保监管安全稳定。古时有一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年不闻倾覆人;倒是平流无石处,常常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说,水流湍急时,过河人谨慎小心,能够平稳渡过,而在水流平缓处,由于麻痹大意,反而翻船落水。它告诉我们,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越要有忧患意识,因为任何一点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都会将已有成绩毁于一旦,特别是对于监狱机关来说,最大的隐患就是思想的麻痹、盲目地乐观和忧患意识的淡漠。因此,我们要坚决防止干警队伍中产生麻痹思想,滋生侥幸心理。要把确保监管安全和生产安全稳定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行刑理念,根深蒂固的植根于每名干警头脑深处。
确保监管安全,必须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安全规章制度。监管安全规章制度是工作经验的结晶,也是多年来全国、全局血的教训的总结,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血的教训,不能忽视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居安思危,是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起码的素质和能力。各单位主要领导要时刻绷紧监管安全这根弦,根除监管安全制度落实的死角和隐患。每名干警在每项执法行为每个执法环节上,都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于查找出和已发生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查找漏洞,看一看我们是否对重点罪犯排查分析、掌控防范不力;是否劳动现场干警值班岗位形同虚设;是否真正落实安检及干警搜身检查制度;清监工作是否流于形式;干警思想是否麻痹,对罪犯生活现场管理是否失职。只有善于从个别问题中找出普遍意义的问题,汲取教训,改进工作,我们的监管安全工作防线才能真正筑牢。
监管如何保证金融安全 篇3
在此趋势之下,以适度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成为重要议题。“当我们考虑金融安全的时候,必然要考虑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为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防范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确保金融安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主任胡滨表示。
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及规制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最基本的含义旨在维护金融机构安全及稳健经营,从而在整体上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弊端。胡滨认为,分业金融监管模式、不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缺乏都是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因此,金融监管体制能否合理调整事关我国金融安全。
统一监管
从1993年以后,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陆续成立,由此中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监管、“一行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
然而,在此监管体制之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令金融市场监管面临严峻挑战,分业监管弊端显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目前金融市场监管采取的“一行三会”监管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金融业混业经营和综合监管是系统化的目标,“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配合,才能起到系统监管的效果。
对于分业监管的弊端,胡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对金融产品的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中很多金融产品是跨领域、跨行业的,而目前我国对于同一种性质的金融产品的监管手段却不一样,由此导致了监管的空白,这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而言,“目前基于信托机制的金融产品包括信托计划、证券公司及银行的理财产品等。但是,这些金融产品受不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的监管意图不一样,甚至会导致监管套利和监管逃逸的发生。”胡滨分析。
对于改善分业监管模式的建议,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相当多的国家已经或将要选择综合监管或统一监管模式。它们或是建立起了一个监管整个金融领域的统一的监管机构,或者是将三大金融行业中的两个以上的金融行业的监管权力集中到一个监管机构。”
就监管体制而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类似于美国,设立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别监管。而目前类似英国、德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则设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独立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业实行统一监管。
曹凤岐表示,统一监管是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适应,有助于减少过度监管或监管缺位,消除监管套利机会。
“下一步,我们要强调功能监管。”胡滨告诉记者,功能监管即根据监管主体来监管,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来监管,也就是基于同一种机制设计的金融产品就要受同样的监管规则,而不是根据监管机构来监管。”
但是,对于我国何时能实行金融混业监管,胡滨认为,时间尚不确定,还有待于下一步的发展。
完善监管法律
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行为的金融监管必须获得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以保证金融监管本身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程序执行,以杜绝随意性、维护客观性和公正性。
然而,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很不健全,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有效、规范地实施。
“我们基本的金融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是,一些法律还需要完善。”胡滨解释,比如,民间融资的法律体系没建立起来、存款保险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些都影响金融安全,都亟待改善。
就目前而言,民间融资是一个尚未被纳入我国政府监管的金融行为,随着民间融资的日益升温和相关问题的增多,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已经迫在眉睫。
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民间融资的疏导与规范,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性修补上,而是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保护民间资本所有者正当权利。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借贷利率、额度,按规定到管理机关登记、向税务部门纳税,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规范民间融资市场,将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国家正规金融监管的范围。在放开民间融资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坚决打击非法圈钱活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朱敏表示。
在此背景之下,2011年曾发生民间借贷危机的温州和鄂尔多斯正在探索建立“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合规经营,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地方性民间融资管理制度。
“中国民间融资确实到了应该立法的时候了。”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认为,《借贷人条例》出台势在必行,如果中央出台这样的法律时机不成熟的话,建议先让地方出台地方法规。
此外,胡滨强调,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是维护金融安全网重要的一部分。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权益、防范银行挤兑、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不断增多,风险的来源和程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胡滨分析。
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而根据国际存款保险人协会(IADA)统计,截至2011年3月,世界上建立起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达到111个。印度、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但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时间表依旧未明晰。
构建宏观审慎框架
回想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令业界人士心有余悸。提及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金融监管的不力。
对此,胡滨向记者分析: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产生重大冲击,但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以及新兴经济体所固有的发展阶段特性,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是存在的,所以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是亟待解决的。
根据IMF对宏观审慎概念做出的界定,宏观审慎主要是为了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这个系统范围的风险。
另据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最新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对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提法都达到了新高度。
“宏观审慎管理之所以被提到新的高度,是因为仅仅依靠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能够完成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胡滨解释,监管机构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监管,缺少一个从金融整体的角度进行的监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宏观审慎的管理方向,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就银行体系风险来说,曹凤岐表示,银行体系风险并不是一个银行的事,可能是宏观体系的一些问题。像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这不是个别银行内控可以解决的,所以监管的重点应该转向宏观审慎监管。
目前,包括美国、欧盟、英国等国相继提出了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
作为G20成员,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探索,宏观审慎政策的多种手段已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有待完善。
“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度量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的指标体系,这就导致我国目前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缺乏一个清晰的实施重点和路径。”胡滨解释。
对此,胡滨建议,应逐步建立宏观审慎政策管理制度,并纳入宏观调控的框架里。将监管上升到宏观层面,形成宏观平衡、宏观视角、稳定视角和微观审慎的原则相结合。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4
一、高职食品安全与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及水平
1.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企业调研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岗位不清晰
很多企业调研工作对需要质量安全监管专业技能的岗位不能深入了解,与社会现状、行业未来发展脱节,看不到整体发展的状况,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不能正确把握方向,不能明确诠释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的内涵,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无法清晰定位,与其它食品专业的职业岗位雷同,没有质量安全监管的特色。
2. 食品质量安全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定向性,没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多数课程和检测相同,只是增加少数几门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课程,技能培养与检测专业很相近,看不出专业特色,没有突出安全控制、质量监管职业能力的培养。
3. 缺乏毕业学生及就业企业跟踪机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当今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只注重学生学的情况,很少关注毕业后学生的工作情况、发展情况,不能及时听取企业、学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并对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找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妨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
4. 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灵活性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其中包含不同阶段的工作过程。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有全面的计划和管理,缺少前期下企业深入调查和后期对毕业生及就业企业的反馈,没有持续改进,忽视培养工作各阶段的相互关联性、系统性及整体性。
二、在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研究
PDCA质量改进管理体系模式的内容:
P (plan)———策划。D (do)———实施:按计划实地去做,去落实具体对策。C (check)———检查:对策实施后,把握对策的效果。A (action)——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将PDCA循环方法应用到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人才培养工作中,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工作系统。
1. P:进行岗位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到黑龙江龙丹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安达贝因美乳品加工厂、哈尔滨桃李食品厂、双城香其酱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各大食品厂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食品厂概况、食品加工过程、食品质量管理岗位要求、食品安全监督岗位要求、员工素质要求、操作技能等。调研过程要深入、细致、具有实效性,不仅了解企业宏观情况、发展前景,还要对生产加工技术、具体工作岗位、岗位技能要求等全面、彻底地进行掌握,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基础,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
2. D: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核心技能,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企业调研的结果,在掌握社会和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岗位技能需要以及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以培养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检测及食品加工岗位所需人才为方向,明确知识、素质、技能目标的内涵,使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接轨。以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营养分析检验、食品卫生检验为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以食品卫生与安全监控、食品生产检验能力、食品质量管理能力为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的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专业课程设置以岗位专业技能需求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轴心,重新整合课程,突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专业的职业定向性,以能力为本为构建课程体系。如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整合调整为化学基础,食品微生物学调整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调整为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等。同时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改革课程内容,构建技能训练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突出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技能培养职业化。
3. C:建立毕业生满意度分析及就业企业反馈机制,评估分析发现的问题
建立毕业生和企业反馈机制,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估,及时掌握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问题,加以改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今后的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系统保证螺旋式提升。
4. A:针对问题制定措施,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征求企业意见,继续PDCA的工作循环
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对评估分析后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调整,调整结果继续与企业交流、沟通,听取意见并进一步改进,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社会情况和企业多变的需要并不断进步、日趋完善,保证持续改进。
三、PDCA循环的应用前景
1. PD CA循环特别适合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探索了一条新颖的质量管理之路。
PDCA循环以企业的要求为输入,通过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及企业的跟踪调研,找到不足,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如此进行不断的循环,其核心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目标发展。
2. PD CA循环可以由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推广至其它专业,极具推广价值。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5
市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是市政府下属负责煤矿安全监管的主要部门,要抓好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必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强化监管责任。要抓好对区县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层级管理工作。
二、继续做好煤矿整合工作,逐步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煤矿进一步做好煤矿的整合、改造工作,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能力。
三、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继续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加快采掘机械化和支护钢铁化进度,从整体上增强煤矿防灾抗灾能力。
四、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加强煤矿安全日常监管,对违反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实施行政处罚。
五、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违法非法生产行为。
六、强化煤矿复工制度,严把开工准入关。
食品安全及安全监管 篇6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但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 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 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 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 以及境外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 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 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最严重的是重金属、化学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多环芳烃类、亚硝基化合物等污染物, 滥用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促进剂、动物激素等污染, 使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器具和设备造成的污染。 (2) 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微生物污染是指微生物污染、寄生虫及其虫卵污染、生物毒素污染、昆虫等生物污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及其毒素和病毒性污染等。 (3) 放射性污染。食品可以吸附或吸收外来放射性核素。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既然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第一, 经营者素质不高,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唯利是图、故意制假贩假, 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 甚至是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 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是否便宜, 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 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 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 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第二,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 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相对较高, 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第三, 监管职能分散, 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物链分属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等多个部门监管, 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 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 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 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
第四, 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监管工作到位难。近年来, 我国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经费少, 一些检测设备老化, 未能及时更新, 另外还缺少一些必备的检测设备;抽检经费严重不足, 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 检查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法认定的质量问题, 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第一, 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卫生的宣传教育, 尤其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来说, 了解防止食品污染, 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其对人体造成危害。
第二, 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 积极实施GMP和HACCP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从食品的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采取相应的防止污染措施。
第三, 积极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 制定、颁发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容许量标准。
第四,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防止食品污染的工作。如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 质检部门要加强禽畜肉品检疫工作, 农业部门积极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等。有关企业要积极治理工业“三废”, 保护环境, 防止污染食品。还要完善相关法律, 对知假贩假危害人民健康的人, 要绳之以法, 绝不能姑息。
总之,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 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 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 加大执法力度, 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 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另外, 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 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摘要:由于食品原料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以及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或发霉变质的原料加工食品, 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本文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提出了几点关于食品安全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监管,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张晨博.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从安全事故原因谈安全监管模式 篇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天津港“8·12”事故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公共安全不是小事,企业必须加强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查找安全漏洞,改变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形势,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现阶段国内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政府也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然而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2016年以来,全国共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和下落不明348人。湖南发生1起特别重大事故,天津、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地区均有重大事故发生。道路运输业发生1起特别重大事故、5起重大事故,占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总量的26.1%。煤矿发生6起重大事故,占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总量的26.1%。水上发生5起重大事故,占今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总量的21.7%。
1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认为尽管伤亡事故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海因里希认为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或死亡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能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2016年4月22日,江苏德桥仓储有限公司组织承包商对油品罐区二号交换泵房进行检修,在焊接作业时引发泵房及附近油品管线着火,造成泵房上部管廊坍塌,泵房南侧存有1 300余吨汽油的2401号储罐和残留少量汽油的2402号储罐内油品沿损毁管道外泄并燃烧。经调查,该公司组织承包商在交换泵房进行管道焊接作业时,未按照公司动火作业规程,进行可燃气体分析,清理作业现场地沟内的油品,电焊明火引燃作业现场地沟内的油品,火势迅速蔓延,是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016年8月16日,甘肃省张掖市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西沟石灰石矿安排9人在斜坡道底部破碎硐室进行维修作业时,因斜坡道上部外包施工单位采用气焊处理冒顶作业,导致充填竹跳板、草垫和原木混合材料着火产生浓烟,造成9人中毒窒息死亡,企业盲目施救,又造成3名救援人员死亡、16人受伤。该起事故暴露出企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不严格,入井人员未按规定携带呼吸自救器,事故发生后未及时报告、现场应急处置不力、盲目施救,矿井通风管理和外包施工队伍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
依据海因里希法则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及近年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人的行为和企业自身管理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 对生产安全事故原因认识的变化影响着监管模式的发展变化
随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发展,在国际上形成了管控型监管和合作型监管两种不同的模式。管控型监管模式,是政府一元主导,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命令,要求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进行自身安全管理,依赖严格执法确保实施;合作型监管又称协同型监管模式或罗本斯模式,这种理念最早是由英国罗本斯报告[1]提出的,强调通过政府和企业及其他责任主体的有效合作来实现监管。
罗本斯模式是英国罗本斯委员会对当时英国职业安全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后,在1972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此前英国人普遍认为物理层面的问题和法律法规的不足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故而采用了管控型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使企业产生依赖政府、消极守法的心态,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命令企业做很多具体事项,致使企业普遍认为安全不是自己的直接责任,而是政府的责任[2]。
根据罗本斯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员工及企业的安全意识淡漠,对安全健康问题的重视不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物理条件不足。
我国安全监管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随着对安全事故原因的深刻分析。政府不再是直接管控者,而更多承担起构建者的角色,构建起个人和企业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3 构建罗本斯模式的努力方向
3.1 树立“大监管”理念,从意识上转变狭隘的“政府监管”
“大监管”理念要求非政府组织不仅要履行责任,还要成为监管主体。狭义上,政府是唯一监管主体,安全监管即是政府行为。然而,监管主体可以是多样性的,不仅是政府,可以是专业性技术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甚至是企业及个人。监管手段也可以多样化。专业性技术服务组织对企业进行技术层面的监管的服务。行业协会、企业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管。
“大监管”理念充分调动其他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改变政府“单枪匹马”的局面,与政府共同监管,真正实现全社会齐抓共管。
3.2 进一步推进分级监管制度
分级管理制度将企业按照风险大小、地域及安全管理水平分级采取的不同的监管手段。对企业实施差别待遇,激励企业主动积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坚持行业(职能)优先、属地为主、科学评定、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监管。建立监管等级要实事求是,以企业自身情况相符合;分级评定过程中标准统一,程序合法,运行透明;监管部门分类监管要松紧有度,惩奖分明。
3.3 继续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根本是消除安全隐患,重点是加强防范,关键是责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要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完善安全生产奖惩机制。
企业要加强自身安全基础管理:狠抓制度建设,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安全素质;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危险源管控,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目标必须先确立,然后才可以弯弓搭箭对准目标射击,这就是有的放矢。我们分析所有的事故原因无非是人的疏忽和企业管理缺陷,找对症状,采取监管改革,由管控型向合作型转变。个人认为政府监管应重在激发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从“大监管”理念、分级管理制度和企业主体责任方向做出政府构建角色的第一步。
摘要:依据海因里希法则分析今年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发现事故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行为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因素。对生产安全事故原因的认识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对政府监管模式的推动。
关键词:安全事故原因,罗本斯模式,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刘亮.论罗本斯报告对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立法的借鉴意义[C].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参会论文,2009:212.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8
1.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监管
一是要严格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 规范注册登记制度, 严格按照入户程序和国家许可生产目录办理牌证。办证过程中必须执行“拖拉机登记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的要求, 对不按规定检验合格的农业机械不准办证上牌, 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农业机械不准办证上牌, 不属省级农机部门发布的注册范围内机型不准办证上牌, 严禁违规异地发牌发证。二是要严格按各项规定和安全技术标准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进行年检, 把好安全技术检验关, 特别是制动、方向、灯光等机械性能及擅自改变车辆技术标准的, 应责令恢复原状后予以检验。安全技术检测部门检测拖拉机必须规范程序、规范标准、规范收费, 提高检测质量, 促使技术状态达到良好。对弄虚作假的, 将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逐步推行上道路从事运输的拖拉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障制度, 各级农机部门与保险公司要联合组织实施农机安全保障工程。要坚持“低保费、高保障”的原则, 使机手投入较少的保费, 能获得较高的保障, 并为参保者提供公正、合理、快捷的理赔服务, 使机手有能力迅速恢复生产作业。而对未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或者未提供第三者责任保险凭证的农机监管部门应不予发放检验合格标志。
2.加强田间作业检查,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监理部门自成立以来经历了风雨二十载, 在监管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侧重于管理上路的拖拉机和变型运输机, 而对田间场院从事固定作业的农机具的安全管理较少, 甚至根本不过问, 也很少深入到田间去监督农田作业的机具。而在农业生产中, 农机事故所占比例很高,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较大, 致使许多家庭蒙受不幸。例如2003年全国发生农机事故12102起, 造成2312人死亡, 4973人重伤, 直接经济损失4376万元。又如某县近2年来, 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倒车时造成3人死亡、6人受伤的事故。因此, 抓好重点农机季节、重点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已刻不容缓。
道路外的农机安全监管检查仍是农机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是农机监管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化促进法”有关规定提出的具体要求。应抓农机全面监管, 切实加强农机田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实施全程监管。一是选派工作能力强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技术的监理人员组成外勤小组, 与乡镇监理员、安全员分工负责, 常年坚持。二是要文明监理, 礼貌待人, 把宣教法律、纠正违章、消除不安全因素作为第一工作要务, 对违章人员坚持教育为主, 服务在先, 克服以罚代纠, 要把起点和落脚点切实放在纠正违章和消除隐患上。三是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对漏检审机车, 驾驶员 (机手) 应就地进行补检审。对无证驾驶人员要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就近办理培训, 集中考试发证。对没有牌证的“黑车”, 要就地初检登记上户, 发牌发照。对擅自改装车辆, 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后方可作业。通过田间作业检查, 可整治“黑车”, 杜绝无证作业, 可开展补检补审, 可督促无证驾驶人员参加培训考核。田间检查可一举多得, 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实践工作上把田间检查摆在监管的“首位”, 形成制度, 精心组织, 持之以恒, 以此推进农机安全监管的全面展开。
3.大力推进农机安全村的建设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做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农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既是重大的民生保障问题, 也是制约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确保人民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 加强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 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6年, 雅安市雨城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称号, 成为雅安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其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监管体系
1.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区农业局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兽医兽药科、水产管理科, 具体负责全区农、牧、渔生产中的质量安全工作。
1.2 健全基层监管网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线长面宽、难度大。为此, 区农业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安排部署, 进一步健全了基层监管网络。一是成立乡 (镇) 级监管机构, 健全了全区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 主要负责在本辖区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快速检测、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二是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和协管员队伍。在每个村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 在每个组设立1名专 (兼) 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着力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控制。
1.3 明确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各涉农企业 (合作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二是区农业局与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 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
2 抓好基地建设和“三品”认证
一是加快创建国家绿色 (有机) 农业示范区, 依托灾后重建契机,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建成了14个特色优势产业园 (7个茶叶产业园、5个猕猴桃产业园、2个食用菌产业园) 。全区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25万hm2, 占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的74%;创建中里猕猴桃万亩亿元示范区1个, 初步形成了以中里镇为核心的“龙门山脉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有机食用菌基地200hm2。二是产品认证卓有成效, 依托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示范基地的优势, 重点开发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食品。2015年, 全区3家企业共计51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 其中, 雅安市和龙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周公山茶业有限公司的36个产品已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截至目前, 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9个, 绿色食品47个, 有机产品11个。三是加大政策奖励力度,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动力, 区农业局按照相关政策, 及时向区政府上报了《关于申请拨付2015年度三品认证奖励资金的请示》 (雨农发[2016]49号) , 计划兑现2015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2家企业, 共计17.6万元。
3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严格实施农资经营购销台帐制度、农户索票制度, 加强溯源建设, 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二是结合农资补贴或对小麦、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直补, 药剂选择生物农药, 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对农户直接补贴药剂进行防治, 重点应对高产创建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统一防治示范区和种植大户进行综合补贴。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 严格监管化学农药超标蔬菜的销售,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倡导有机和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理念, 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四是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行为, 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 全区范围内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 凡发现使用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一律予以没收, 集中销毁。五是积极推广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猪-沼-茶 (菜、果) ”生产模式,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4.1 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2015年, 全区完成农残快速检测样品5220个、水产抽检指标12个, 抽检合格率100%;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面积2333.33hm2, 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667hm2。
4.2 开展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展非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 2015年检查饲料兽药门市15个, 规模养殖场50个, 共检查农资经营网点204家, 检查大春种子品种218个。查处并纠正违规经营农资行为6起, 处理农药和种子纠纷8起;检疫猪肉胴体84421头, 死猪无害化处理648头, 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完成3600头份, 占屠宰检疫数的5%以上, 未发现一例阳性;种子经营备案84户, 备案品种251个。
4.3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我区清洁无疫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 2015年, 免疫生猪20.28万头, 牛0.2436万头, 羊1.9276万只, 禽129.012万只。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 检测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β兴奋剂2246套, 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强化养殖场和饲料兽药档案检查, 加强狂犬病免疫, 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及奶站管理。探索病死畜禽社会化处理机制, 引进雨城区惠农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
5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集政府监管、生产管理、消费查询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2014年, 区农业局依托项目打造,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了雨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 目前追溯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区7家涉农企业安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配置了电脑、二维码打印机、摄像头等硬件设施。
6 强化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区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通过电视、网络、横幅、宣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体,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提高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 也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意识。同时, 结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培训”、“送科技下乡”、“科技大赶场”等活动, 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以投入品安全使用为重点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殖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敏.生物农药推广任重道远[N].中国化工, 2012-09-10.
[2]夏青.生物农药迎来春天[J].农经, 2013 (4) .
专业化安全监管 篇10
政府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 监管体制未理顺
目前, 安监机构的管理是上下级指导关系, 每一级安监机构只对本级政府负责。近几年, 全国很多地方都大搞开发区建设, 级别也越来越高, 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专职的安全监管机构, 很多监管职能是由负责经济管理的部门兼职, 缺乏人员装备和必要的物资保障, 安全投入不足, 监管不到位, 是目前开发区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
2. 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人治大于法制
国家近些年不断出台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但实体法过多, 缺少程序法、缺少对责任追究的专项法律。安全生产法律落实不到位, 在监管检查中, 发现企业存在严重的违法现象, 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一些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 地方政府领导总是能瞒就瞒,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对安全监管机构的处罚进行干涉, 导致了该处罚的事故没有处罚, 同时导致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3. 专业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各类企业的监管需要
生产工艺不同、设备设施不同、操作规程不同、使用的生产原料不同, 这些企业需要各种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管, 光凭目前安全监管机构的人员和力量, 是无法在企业监察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安全监管机构是法律的执行机关, 不是专业的技术部门, 很多时候执法人员凭着经验来进行识别隐患, 导致很多隐患不能彻底的排查出来。目前, 大量的中小企业和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 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专业技术能力不强, 安全管理水平有限, 这类企业属于事故高发型企业, 如果政府监管机构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执法, 无法发现隐患并督促企业整改, 事故仍然无法控制和避免。
4.对安全生产事故重视不够, 未将安全生产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
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负全责, 但是往往领导们注重经济效益, 注重政绩, 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在安全生产的投入上严重不足。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引不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只有当事故发生了, 追究领导责任的时候, 才知道安全生产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时候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讲, 没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到第一位。
5.企业对监管部门的配合、自身隐患的整改认识不到位
有些企业认为, 政府监管部门来监督检查是对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干扰, 认为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问题自己能解决, 不希望政府部门过多的干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检查发现问题和处理, 采取对抗态度。对安全监管机构检查中发现的隐患, 企业重视不足, 难以彻底整改隐患, 只是应付监督检查。企业未与政府监管部门站在同一立场, 将所有的问题找出来解决掉, 没有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是来帮助企业解决安全问题, 避免事故的发生,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政府监管部门如何加强
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1.全面掌握本地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 有计划、分类别的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应摸清本地区的企业总数, 将企业进行分类, 区分重点监管企业和一般监管企业。将监管部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重点监管企业上, 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目前, 事故高发主要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的企业, 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重大危险源;其次是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小型企业。监管的重点是对事故高发的行业和中小企业, 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 加大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力度, 开展经常性的执法监察, 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能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 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
2.借助安全生产技术中介机构和安全生产专家的力量, 弥补监管力量和技术的不足
现行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是安监部门负责综合监管, 各有关部门负责行业监管。在实际工作中, 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到位, 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为了解决在监管中存在的技术性监察的缺陷, 在招录安全监察执法人员时应注重吸收专业技术人才, 进入安全监管部门后再进行执法业务培训。监管人员最好是工业企业的某一方面的专家, 再经过相关法律和执法程序培训后, 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执法人员。在弥补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下, 最简便也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聘请某一方面的专家提供技术服务, 监察执法人员根据专家的意见下达整改指令, 整改后组织专家进行复查销号。当前, 国家鼓励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政府监管部门可将辖区的企业进行分类,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招标, 通过安全技术中介定期对企业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改, 将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报安全监管机构进行督办, 一般隐患由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整改, 重大隐患由当地安全监管部门或政府挂牌督办, 确保整改到位。
3.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
这是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员工只有树立起时刻讲安全、处处想安全、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观念, 才能按照操作规程和步骤完成工作任务。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通过安全培训, 掌握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管理者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 使其具备安全管理岗位的基本素质;二是通过培训让员工 (包括特种工) 明确自己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通过安全监管机构的培训和考试, 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学会了如何进行安全管理, 如何防范和避免事故发生;员工通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培训, 明确自己应干什么、不应干什么、怎么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 特种工才能适应特殊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4. 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安全监管部门建设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在职责分工上还存在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的地方, 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相互推诿和“扯皮”, 严重影响了安全监管有序进行。各级政府部门应在法律规范分工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分工, 做到职责明确;各行业和领域都要明确专门的主管部门, 做到监管无空白、事事有人管, 以有利于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国家可改革管理体制, 专业的安全监管部门应实行垂直管理, 每一级安全监管部门对上一级政府负责, 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避免为招商引资而放弃对企业的管理。
当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在办理施工手续方面, 将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给予减免办理, 在安全设计上也未经安全监管部门的审核,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设施设备存在隐患, 整改非常困难。在对外资企业的监管上, 有的地方政府放松对企业的安全监管, 甚至一年也不到企业检查一次, 发现问题也是大化小、小化了, 只要不出事故, 就没有人重视。通过监管部门的体制改革, 可直接避免对企业监管不到位、发生事故后人为干涉事故处理、瞒报或谎报事故等现象, 使事故的处理更加客观、公正。
5.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并监督专项安全资金投入到位
近年来, 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还较薄弱, 安全投入不到位, 直接影响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一些地区的安全监管部门, 人员少、没有执法装备, 无法满足对辖区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基层安检站的建设和城市社区、农村安全办公室的建设, 都缺乏人力、物力、资金的保障, 导致这些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正常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因在全民安全教育上投入不足, 不能长期的、实实在在的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很多宣传教育都是“走马观花”、做样子, 效果很差。在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培训教学上, 企业和员工的负担还很重, 政府的投入还不能让群众满意。今后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投入, 才能预防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专业化安全监管】推荐阅读:
石油安全专业07-30
信息安全专业规范07-04
食品安全专业09-26
信息安全专业介绍07-02
专业写生安全协议08-14
市食药监局成功举办食品药品监管人员专业法律法规培训班05-25
公安信息安全专业研究10-20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11-13
铁路信号专业安全知识05-26
安全主任专业知识试题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