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专业

2024-09-26

食品安全专业(精选12篇)

食品安全专业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 高等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暑期组织本科生赴英国或国内开展专业实践教育活动, 取得良好效果。感悟如下: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或就业结合利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为主干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食品生产、监督管理、流通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领域涉及食品工业、餐饮业、食品卫生与安全检验与监督、食品贸易等行业[1]。由此, 决定了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传授的传统模式, 还要注重实践能力训练, 以满足社会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人才需求。所以, 人才培养如何遵循实践性的法则, 如何理论结合实践, 培养具有服务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及国际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是值得我们的探索的问题。谨此, 就学生英国食品专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改革感悟, 以及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育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一)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有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

在英国的巧克力工厂实践活动中, 通过巧克力生产的全程参与, 学生了解了生产的卫生条件要求, 严谨规范的操作规程, 体验了企业的质量安全文化, 在切身体会巧克力生产制作过程质量控制要点的同时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对食品生产的兴趣。“学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有了兴趣就能够主动去学习, 进而激发其灵感和创造性[2]。因此在实践中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发展创造性, 有利于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解决普遍存在的就业迷茫问题。

(二) 在实践中感受科技进步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

在英国的啤酒生产制作社会实践中, 学生见证了啤酒生产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模式有机结合的生产过程:大工厂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卫生条件可控性, 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精确的定量与控制保障了产品安全, 例如为了控制啤酒质量, 不仅采用品酒师的感官评价, 还利用各种专用仪表测试啤酒原麦汁浓度, 二氧化碳、总酸、苦味值、双乙酰的含量, 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酿酒的风味和品质。该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了技术、工艺、设备的科技进步对食品质量的重要作用, 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有很大作用。

(三) 注重平凡岗位实践学习, 全面了解专业知识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

“岗位—任务”的实践训练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理论及DACUM方法的原理, 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 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 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3]。下基层, 在平凡岗位的实践中学习, 深入了解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 能够最全面的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英国的供应商集团以及超市的实践中, 通过调研了解原料采购、 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过程, 发现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不断完善和修订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 改进具体实施监察的方案方法, 提高食品监管有效性。这种亲自调研、发现问题、策划方案、解决问题的实践训练对未来从事食品监管相关工作的人才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及经验, 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实践教育

我国高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02年获批, 至今有150多所高校增设了该专业[4]。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收首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 2014年与澳大利亚合作, 开办了国际班。 作为食品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性、综合性专业, 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手段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而言, 国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时间长, 教育水平已达到较高层次。因此, 借鉴国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名校的经验, 开展本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了解世界各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方法、质量关键控制技能和国际食品贸易知识, 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国际食品贸易, 尤其是中国特色食品的出口。

通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学习交流, 了解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出售各个环节的HACCP体系。相比国内的教学模式, 国外更讲究 “1+1大于2”的小组合作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高, 比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效果好。参与课程的学生被划为若干小组, 根据各自选择的代表性中国产品, 制定其进入英国市场各个环节的HACCP体系。同时, 检验学生将所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值得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借鉴。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需建立贯穿大学全程的实践教育引导

现代高等医药院校在实践教学中, 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关系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高等院校侧重与人类健康、与医学关系更密切的内容。充分利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现有的实践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 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服务, 符合现今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5]。

我校自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好、专业知识与技术精、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利用食品安全专业导论课为导引, 将专业引导教育贯彻大学四年, 探索食品安全专业导论教育与人才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转型教育实践, 建立一种贯穿大学全程的“三阶梯三结合”渐进性、连续性、适用性理论结合实践的引导教育模式。在大一年级, 组织学生到食品生产与检验企业、食品原料物流市场、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环节进行观摩, 并安排暑期进行食品监督管理岗位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我国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 体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在监管岗位的工作性质与责任。利用大二暑期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或检验监督部门进行社会实践, 通过食品生产与检验实践的参与, 感知专业知识和技术对食品质量控制的应用和指导。大三、大四阶段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 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 进行个性化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社会实践, 将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既能符合社会需求, 又能适合学生特点。目前, 学校已与澳大利亚食品专业排名第一的皇家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请该校教师来我校担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部分课程, 通过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 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育, 不仅对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益, 对满足社会所需的食品生产、监督、管理、流通及研发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满足国家食品安全和国际食品贸易需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

摘要: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国际交流实践教育, 学习国际先进本科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我校食品安全专业教改课题与实践, 探讨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建议根据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社会需求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采取个性化专业实践教育,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利培养具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力和促进国际食品贸易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国际交流,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书国, 陈辉, 李雪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3) :69-71.

[2]李书国, 陈辉.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2, (5) :55-55.

[3]贾文武.面向职业的实践教育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308-308.

[4]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 2010 (01) :36-41.

[5]李李、周丽、博庆丽、阮亮、王国秀.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势、劣势、对策与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4) :443-444.

食品安全专业 篇2

姓       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年 龄: 20 户口所在: 惠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70 cm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预结算员 求职类型: 实习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499元以下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工作经历 惠州碧桂园凤凰酒店 起止年月:2013-07 ~ 2013-09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客房服务员 工作描述: 当时是旺季,跟我一同实习的人都坚持不住辞职了,就只剩下了我。 离职原因: 上学 毕业院校: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16-06 专 业 一: 工程造价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13-09 至今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工程造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练使用AutoCAD绘图软件 专业软件:广联达造价软件 施工员 计算机一级 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制图与CAD、广联达、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等。 个人自传 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跟着长辈们下田插秧,种花生,种番薯等,并且从上面“经历”可看出,本人吃苦耐劳,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工作踏实。本人严谨,耐心细致。会基本的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食品安全专业 篇3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和建议,对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社会认知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如何保证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就业前景较好的一门新兴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复杂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管理、策划、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服务等工作。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激烈,如果脱颖而出,是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中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的,尽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很多同学考入大学后,经常感觉茫然,比如不清楚未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因此,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策划将来从事工作方向性的方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增强职业竞争力。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与方法

2.1职业认知教育过程

职业认知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了解,明确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特点以及要求掌握的技能,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职业认知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百姓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缺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社会和人民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什么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哪些技能。例如,如果学生有意愿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那就应该有意识的对食品分析、食品检验等技能进行锻炼;如果要从事产品质量审核的相关工作,就要掌握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管理体系审核以及质量体系认证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2专业认知教育过程

专业认知往往同职业认知密切相关,因为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来讲,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要相结合。这一过程应在入学初期即进行,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生活,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处在十分迷茫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人能在迷雾中给予点播,在这个阶段如果对其所学专业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将对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应在学生开课的第一周,主要向学生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就业的方向,市场人才的需求,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带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了解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欣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大学生课题及竞赛成果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应在开展教学的2个月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有所了解,然而适应性可能不是很好,由于大学课堂知识涉及广泛,知识较多,学生绝大多数要靠自学的方式,学习时间自由安排,这可能使很多学生无法尽快的进入角色,这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应该着重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涉及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关系,特别是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基础课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合理安排学习和学校活动的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组织协作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应在专业课学习开始之初。专业课的学习和知识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本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今后就业时起到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掌握哪些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掌握什么实践方法,如何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就业认知教育过程

就业认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情况。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对职业影响的重要性,了解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身所要具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教会学生职场生活的基本礼仪,如何制作个人简历,面试的技巧,职业选择,遇到挫折如何调节自我,是否就业还是深造,如何准备考研等等,避免学生在择业就业或者升学再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

3 小结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断的,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好的对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如何规划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268-269.

[2]谭睿,张波.探讨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与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130-133.

[3]陈玉梅.大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规划[J].大学时代, 2006,10: 138-139.

食品安全专业 篇4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 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 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 首所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后, 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调整培养专业方向, 相继开办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 我国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轻工院校、理工院校、科技类院校及综合性院校, 不同学校根据其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及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各有自己办学特点[1]。而医学类院校开设此专业到2014年才发展到24所[2], 因此, 该院是在药学的背景下, 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精食品、通药学”理念贯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中, 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

2 该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要求

2.1 教学培养方式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所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突显专业教学特色, 在符合当代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下, 积极地探索并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3]。该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医学和药学两个学科的背景下进行建设, 存在食品科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 专业建设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又兼具了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医学和中药学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的建设。所以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食品学和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熟悉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并具有发现食品质量与隐患问题的能力[4], 能够从事食品和保健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和质量管理、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2 专业要求

该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化学、食品学和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各门课程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后, 应具有扎实的基础, 较宽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基本技能。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 食品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生物学、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食品、保健品及药品质量监控的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掌握保健品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制备等基本方法和技术;熟悉学科相关的法规、政策和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 该校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已基本建立, 但从目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不足。

(1) 在药学和医学背景下建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中食品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化学课、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与管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原料等课程已经基本满足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但未能体现药学背景下的课程建设。

(2) 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完善, 培养方案中以验证性的教学实验为主, 缺少开放性试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试验;实验内容更新缓慢, 往届学生实验大同小异, 跟不上社会食品市场发展和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变化, 一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使学生知识闭塞, 思想僵化。

(3) 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训缺失, 该校出现教授理论知识学时过多而实践教学学时较少, 实践教学也是主要在实验室完成, 学生没有外出实习机会, 缺乏全面了解食品安全容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实践教学的环境和考核办法和食品安全的市场管理要求相差很远, 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

4 培养模式具体改革内容

(1) 在原来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基础上, 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药学学科内容下与食品科学相关课程建设, 增设《药理学》《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食品工业史》等药学相关课程。

(2) 融合学院教师科研成果, 通过充分论证和组织各专业教师进行本科教学实验教材的重新编写, 实验教学内容包含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开放性试验, 增设《食品工艺学开放实验》《食品质量仪器分析综合性实验》。

(3) 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制度, 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科研项目的人数, 加强产学研教学体系。

(4) 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训内容, 请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案例》, 将食品质量与安全督查中不断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开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仪器的培训使用。

5 结语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变的主题, 而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课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课程, 教学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非常严峻的情势下, 各高等院校要清楚自己的培养目标, 结合该校教学特点与拥有资源, 不断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践体系,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 为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性贡献。

摘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本文以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相关专业教学为例, 阐述在药学背景下, 从现状分析、培养方式及要求、现存问题、改革内容及实施方案, 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精食品、通药学”理念贯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中, 以期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新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5) :140-141.

[2]苏立杰, 姜志杰, 林楚慧, 等.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法改革——任务式结合PBL教学法效果评价[J].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5 (5) :70-74, 91.

[3]黄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4) :9-12.

[4]王晓英.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 :156-157.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结构 篇5

2.具有相关的化学、公共卫生知识以及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4.掌握扎实的食品科学基础知识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初步能力;

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食品安全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 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关系 梳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6-03

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包含的课程数目也比较多。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设以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专业课和基础课相互抢占课时的现象。而且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开设的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课开设的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而有些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又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课内容不够,甚至有些部分的基础知识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正常开设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组织。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每一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围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安全知识能力为目标,对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建立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依据。同时也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理清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分工,合理安排教学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根据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安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开展:其一,提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之对应的将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形成版本课程体系。其二,促使学生对网络安全协议的理解认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系列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其三,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当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会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梳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对学生网络编程、安全协议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等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界定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范围,梳理清楚每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

一、网络编程课程体系

网络编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任职岗位当中有很多岗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的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和调试的能力。整个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也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支撑课程体系,其所包含的课程都是信息安全专业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各种技术,本文设计了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l所示)。在图l之中将所有课程分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数据库系统。这些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程序开发过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图1所示,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网络编程技术,这些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编程的主流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放置了汇编语言课程,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安全领域中的程序开发越来越朝底层转移,仅仅让学生掌握顶层的一些面向高级语言的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要求,因此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一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下的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比如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而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内部组成结构,这对学生进行各种程序开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汇编语言的程序开发更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数据库系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开拓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视野范围,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安全的程序开发都和数据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图1的结构,将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安全协议课程体系

安全协议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协议的应用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因此,在对学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时候对安全协议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工作于安全协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建设好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同样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安全协议知识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前后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结构图。同样在图2中也将安全协议的课程体系分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密码、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开设的内容各有侧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信息安全领域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目前构建信息安全体系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依赖于数学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安全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网络密码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网络安全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现和应用,服务于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网络密码技术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网络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则主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的信息安全领域中通信方法和通信技术。通信基础是安全协议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各种安全协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依托各种网络环境来实现,因此这两门课程也是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如图2所示,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协议分析、VPN原理与应用、IPSec协议进阶。这三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典型的安全协议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如网络协议分析是对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及工作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帮助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各种通信协议建立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些专业安全协议的理解和认识的桥梁。VPN原理与应用课程、IPSec协议课程则完全是为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使用的安全协议主要是各种VPN协议,其中也包括IPSec协议。因此对这些协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系列当前实用的安全协议,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图2中反映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整个安全协议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因为所采用的这些课程即使是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相互的依托关系。整个课程体系中网络协议分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各种基础课程对网络协议分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协议工作机制。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最活跃的技术部分,而且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都集中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因此,对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各种具体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实用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也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需求。

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的课程有计算机组成与原理、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这三门课程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也是基础课程,由于在该课程中对计算机的工作机制、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上各种程序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对后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而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两门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目前操作系统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操作系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关联情况。之所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的样本,主要是由于Linux操作系统结构比较清晰,有助于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成情况。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是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这些操作系统是不开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不利于给学生把整个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讲清讲透。因此,在操作系统结构分析的课程里面将会给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机构以及操作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存在的安全缺陷。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从图3可知,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木马及病毒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及安全提升方面的技术,有的是网络威胁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技术。可以说,目前所开设的这几门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实践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凡是涉及的网络安全操作都主要以这几大类的技术相关联,因此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周期。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都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环境的,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理清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各种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木马与病毒分析课程,其中有很多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有直接的关系。缓冲区溢出攻击课程则有一部分的场合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来开展,因此,图3所建立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依托关系非常清晰,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

四、总结

食品安全专业 篇7

一、食品物性学的学科地位

《食品物性学》又称食品物理学, 主要研究食品及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 具有与《食品化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是食品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食品及其原材料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食品物性学涵盖了比物理学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体系。食品物性学的发展从单一的食品流变学基础, 到食品质构, 和目前较为系统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学特征、力学特性、热特性、光学特性、磁特性等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2,3]。在我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食品物性学课程体系, 第一部教材是1998年李里特教授编著出版的《食品物性学》, 目前国内食品物性学教材还包括李云飞教授等和屠康教授等人编著的几个版本的教材。物理科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及其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食品物性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向前, 所以物性学又是一门充满潮气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 已成为食品领域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以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也诞生了食品科学的若干研究方向, 如以光学特性为基础的食品无损检测、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高分子和胶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各种食品保鲜加工技术等。目前, 全国大部分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以将食品物性学列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和食品相关硕士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食品物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食品物性学的总课时数为33, 其中理论课时数为24, 实验课时数为9, 并将其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 旨在让学生学习食品物理性质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内在关系、食品物理性质表现的内在规律及基本理论、学习食品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学习如何利用食品物性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并最终服务于食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另外,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及实践, 希望学生加深对相应物性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熟悉物性学测定的基本方法, 各种测定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应用物性学知识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食品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方案有所不同, 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这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中各种弊端的出现。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性学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课程为其学科基础,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专业, 虽然这些课程都在开设, 但是部分课程课时量不同, 如前者食品工程原理的课时数为48, 后者只有32;食品感官评定对于前者为必修课, 而后者为选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各种基础课教学目标不同, 同时相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选择种类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 并造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人数偏少。据统计, 近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选修食品物性学的学生数均不足该专业总数的1/3,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受到学分的限制, 部分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选修课程过多, 学分已达到培养要求, 在参加专业课程选择的时候选择余地较小, 因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 不鼓励本科生超学分选修课程, 并且具有相关控制措施, 使这些学生无法选择包括食品物性学之内的许多专业选修课。二是由于部分学生惧怕学习食品物性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不同, 导致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学习食品物性学时接受能力不高、学习压力较大, 因而放弃选修该课程。三是因为部分学生渴望拿到高的考试成绩, 而选择容易掌握、理解并且容易拿到较好考试成绩的课程, 而对于食品物性学这样需要花费较多精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的课程表现出“不喜欢”。这应该是应试教育大环境所导致的结果, 高校校园里,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与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的获得以及保研资格的取得等各种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被迫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喜欢的”课程。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食品物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单纯地从物性学相关知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作用方面来讲, 有很多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物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如以物性学理论为基础的食品品质检测, 各种光谱检测手段和无损检测手段等都是直接和间接衡量食品安全性的依据。另外, 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其重要目标, 也就意味着有相当一批学生将要选择求学深造, 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多年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毕业生最终选择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以上。食品物性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是食品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食品物性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一切种类的食品及其原材料, 物性学知识的储备也是食品科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需要对此熟练掌握并运用。从这个角度考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同样的物性学技能。

3.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投入到课堂内容中, 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而后者的课堂气氛总体显得较为沉闷, 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和部分课程课时数的有所差异。如前所诉, 食品物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感官评定等, 学校培养方案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要求方面存在着差异, 导致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差异, 进而出现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时不同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气氛。

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对于食品物性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相关问题,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调整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及授课要求。根据“重基础、宽口径”, 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教育精神要求, 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表现在开设较多的基础课门数和课时数等方面, 而压缩专业课的教学, 表现在减少门数种类和课时数等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专业, 需要开设多门相关基础学科如食品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课程, 但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是一定的, 只能取消部分专业课或压缩课时数来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 导致形成学生知识面虽然较广, 但基础欠扎实的特点, 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带来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相关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的要求, 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改革,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探索制定适合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食品物性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手段。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两种专业的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着差异, 对两个专业进行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必然存在不合理之处, 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及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来量身定做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3.积极鼓励引导学生, 认识食品物性学学习的重要性。不少学生抱着修学分、拿成绩的态度学习食品物性学, 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该门课对其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还有不少学生因为基础薄弱, 课堂讲授时不能够积极随着教师的思路分析思考, 在课堂表现较为沉闷, 学习效率低下, 长期下去只能放弃学习, 只求应付考试即可, 对这类学生应该结合大学的教育特点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通过相关资料自学有关基础课程, 以提高食品物性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钦, 徐斌, 崔恒林, 姜松, 董英, 马海乐.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以江苏大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5) :85-86.

食品安全专业 篇8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科教育, 它更强调毕业生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 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与企业技术尽量“零距离”对接。因此, 对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 是适应时代、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1 国内及四川省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食品相近专业如营养与检验专业或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有70多所, 基本都是在2000年后开始招生并进行专业建设, 基础都比较薄弱, 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迄金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的体系。各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素质教师少, 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不一致, 实践课程比例较低, 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专业为行业提供服务不够, 影响力不强等问题[4]。

课题组对四川省开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统计和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知:省内食品生物技术与相近专业高职人才每年毕业学生不超过600名, 远远不能满足四川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川食品工业急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急需运用科技提高四川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

2 根据行业发展确定人才就业岗位

综合食品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 对食品生物技术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总结, 结合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率等多种因素, 最终确定培养目标定位的主就业岗位:食品生产一线操作、关键设备操作操作;辅就业岗位:基层管理人员、一线QC。技术技能达到操作中级工及以上水平。

经过行业企业充分调研和实践专家深层访谈, 得到食品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除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外, 还应具备职业素养好、外语水平高、动手技能强, 并且懂原理、会电脑的综合素质人才, 以上这些决定了目标岗位“技术复合型”的特征。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能完成经验层面的操作工作, 更重要地是能完成故障判断和质量检验等核心内容的高技能人才, 发展定位于一线管理岗位如 (车间主任、工艺主管等) 。

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及主要职责分析见表2, 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见表3。

3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的需求,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项目工作为导向, 依据对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重新划分专业课程门类, 最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顺序、项目难易程度顺序设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实现“校企合作, 六位一体”, 即学校和企业单位、科研院校等合作, 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教学组织与工作流程、教学场所与职业环境、教学评价与岗位评价、专任教师与能工巧匠一体化, 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规格的需求,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有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保证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符合生产一线岗位要求。针对用人单位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群的特殊需求, 通过以现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主要实训内容, 实现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一致, 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一致, 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规格的“无缝”对接, 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 用于企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模式见图1所示。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建议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 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发、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 在机制上、制度上、措施上、途径上和实施方案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的对接,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明显增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高,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干得好, 留得住, 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 通过引进优质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资源优势, 本着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 为企业培训、培养、输送合格技术人才;同时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为企业提供“员工型”毕业生, 提升专业服务四川食品饮料行业乃至于全国食品行业发展的能力。

摘要:通过分析四川省和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综合企业调研、专家研讨会等结果, 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 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规格的“无缝”对接, 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 用于企业”。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艳芳, 张德欣.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28 (3) :138-140.

[2]王大红, 李敏.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科教导刊, 2013, (1) :67-68.

[3]于晓燕.谈高职院校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J].职教与成教, 2011, (18) :607.

食品安全专业 篇9

随着现代食品分析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 还要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熟悉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2], 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销售、分析检测、检验检疫、安全评价、监督管理、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中职教育以培养动作技能为主, 通常是“工厂熟练工”的训练, 辅以少量的智力专业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在专业技能上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而高级专门人才应以掌握专业的智力技能为主, 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3,4]。因此, 食品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在设计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的时间及安排上, 都要突出食品专业智力技能训练为主的特性, 并兼顾动作技能训练。下面以食品类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谈谈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思路与探索。

一、技能训练项目设计的依据

技能训练项目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锻炼,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规定要求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实现培养目标, 以满足科研单位或企业岗位用人能力标准的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活动, 技能教学训练项目的设计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要求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 以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项目设计的依据, 同时参照企业岗位及检测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确定出不同年级训练项目大类和二级子项目, 再对各个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的二级小类子项目进行教学设计, 制订成为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施方案。

二、以智力技能为主的专业技能项目设计

根据已确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 按照专业能力进阶培养规律, 选取适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训练项目, 并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和整体教学设计,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施方案。

(一) 项目的选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年级, 按照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设置。每个一级项目可分解成若干个二级 (见表1) 。

(二) 二级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以表1中的二级项目:同一食品不同工艺的制作, 以山楂果胶提取实验说明该项目的具体教学与训练实施过程。

1.选择实验过程的表达方案。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 将山楂果胶提取方法查到, 资料篇数在10~20篇, 并精读。一般每位教师的学生人数在6~8人, 可以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 由各小组学生讨论每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2.分析实验方法。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向教师汇报资料阅读心得,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了解山楂果胶的提取方法、种类和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每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需用到的相关药品、仪器等, 以及与实验室相关配合的要求,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在分析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准备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资料上的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改, 并准备所需实验用品, 包括玻璃器皿、药品、需用到的仪器等。根据以前的要求对玻璃器皿进行清洗、干燥, 以备用。

4.实验过程操作及结果分析处理。根据实验方案, 要求每组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并规范每个操作步骤, 包括仪器使用过程中记录的填写、实验台面的清洁等, 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对比分析, 找出实验的误差原因并分析。

(三) 技能训练的特色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技能训练有3个显著特点: (1) 覆盖面宽。以一年级为例, 在一年级未开设专业课, 但技能训练中包括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查阅资料等科学的实验方法。 (2) 系统性强。技能训练 (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涉及该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形成了食品加工工艺、品质控制、食品安全检测 (重金属、有毒有机物、致病微生物、激素等) 、食品营养功能组分及有害组分分析、食品标准熟悉及制定、食品卫生学评价、食品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系统性训练, 对于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力培养十分有必要。 (3) 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互补性强。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形势和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有的放矢且机动灵活地开展综合性强的技能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 教学效果更显著, 这是课程实验与生产性实习的有益补充, 也是毕业论文 (设计) 教学的铺垫和过度。

三、实际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探索和改进智力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一是想做实验的学生不断增加,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实施。二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比之前有了较大提高, 动手操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是从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看出, 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比两年前提高了13%。综上所述, 食品类专业智力技能训练项目研究、设计与实践,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积极作用,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有些项目的设计还不能完全与实际操作相融合, 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今后在专业技能训练及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摘要: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是巩固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的要求, 根据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设计的依据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际教学情况, 按照专业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分类, 以三年级为例, 设计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大类和多个二级子项目。通过对二级项目的教学实践, 提高食品类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技能训练,食品专业,项目设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素稳, 朱凤妹, 常学东.浅谈食品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创新[J].职业时空, 2014, 10 (9) :98-100.

[2]刘志明, 王欣, 姚笛, 王颖.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的认识[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 12 (2) :121-123.

[3]韩天学.高职机械类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90 (8) :94-96.

食品安全专业 篇10

1 应用性课程体系的特点

1.1 课程组织要素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中概念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中与专业相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 减少不必要的、繁杂、过时的概念, 哪些概念既浪费授课时间, 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 课程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 教师的解释要直接明了, 而且要联系实际, 必要时可以配以实物, 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将概念呈现给学生。此外, 不要让学生过度地学习一些偏、尖、难的概念[2]。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原理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与实际紧密联系, 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例体验原理的真实性, 并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原理, 这样就可以将抽象原理变得简单化,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2 课程组合方式的特点

课程组合方式是在一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将各门课程要素合理地排列组合, 组成一个的合体, 并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合力, 增进学习累计功能, 以有效实现培养目标[3]。课程组合通常是由基础到专业这个程序进行组合,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使学习产生了最大的累计效果。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要根据我校学生特点, 破除其他高校学术性课程体系大而全、宽而广、层次分明的课程组织方式, 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组合方式。同时, 在知识内容的组合方面努力将实用知识与理论知识、社会知识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此外, 还要进行课程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用性大学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只懂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且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基础理论课设在一年级, 将专业基础课设在二年级, 专业选修课设在三年级, 毕业实习设在四年级, 这种课程组合方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交叉化的特征, 使课程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 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

1.3 课程内容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认真分析地方需求、市场变化和学生的特征等因素,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作为地方本科院校, 服务地方成为我校的必然使命, 课程内容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作为专门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更要注重和增加实用知识, 使学生掌握能直接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性课程体系除具有上述特点外, 还应注重课程的实施, 传统的课程实施以教师讲授为主, 很少有讨论环节, 忽视课程的生成和学生的互动, 忽视学生的动手和操作, 这些均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要采取多种途径如:社会实践、自学、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等, 养成自学的习惯, 形成自我思维逻辑特色。另外, 要重视实践教学, 加深课程的实用性。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课程的设置由培养目标决定。因此,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结合地方发展的需要进行[4]。

2.1 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及生命科学为基础, 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 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 涉及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5]。该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要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 会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6]。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2.1.1 基本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一定专业理论, 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 具有较好的汉语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一种外语进行初步交流和查阅文献资料;掌握一种职业技能, 同时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应用计算机。

2.1.2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知识, 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验、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化学、生物学和仪器分析、食品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分析检测和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食品检验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技能和方法;了解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的基本政策和法规;了解食品安全在资源综合性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分析的初步能力。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我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的应用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课程设置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厚基础即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 既包括文化基础知识, 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宽口径即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范围, 既包括重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又包括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在此培养模式的指导下, 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公共课和基础课,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政治理论课程, 还有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式与政策、公共艺术、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 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后续开设应用性专业课程的先决条件。

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后, 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 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与化学是密切相关, 我们相继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 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3.2 课程设置遵循重应用的原则

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及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学生离开学校, 走上工作岗位, 就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不需拿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就某一岗位进行太多的培训。为了构建好专业课程的应用性, 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 结合企业实际, 同时由企业代表参与编写教学大纲, 因为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将更多企业的所需融入到课堂上,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更多企业中的实践知识。例如肉制品加工与检验及食品加工机械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 就是食品教研室的老师与望奎双汇食品的负责人共同完成, 把企业里目前的所需所想融入到课程中, 这样同学们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体现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 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撰写教学大纲时, 均与不同的企业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另外, 像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等涉及到医学的课程, 我校聘请卫校的老师授课, 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将他们的临床经验与食品紧密结合, 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聘请食品企业的人来授课, 将更多的企业知识带入课堂, 把握企业动态, 感受企业氛围, 更深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3 课程设置遵循重实践的原则

为了突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例如:我们在开设专业必修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及食品分析理论课的同时, 相应的开设了实验课程, 而且实验数量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均为18个, 学时达到54, 食品微生物实验数量为12个, 学时为36, 实验数量及学时数远远高于其他高校同类课程。我们所开设的各类课程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有机结合。验证性实验强化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食品检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微生物的检测, 而微生物又很微观, 因此对于微生物的鉴别, 显微镜是必备工具, 因此, 食品微生物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该实验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顺利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奠定基础。例如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厂经常检测哪些微生物, 具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这样的实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综合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做到单人单组, 每个同学都能自己动手实践, 加强学生的操作基本功。同时, 每门实验课程结束后, 都要安排实验考核, 这样能更进一步督促学生在平时所学的每个实验均能认真操作, 认真思考, 为今后的企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 学生除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外, 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结语

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首先应充分了解应用性课程的特点, 同时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结合企业发展, 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建设, 这不仅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 而且能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绥化学院是新建专业, 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式均处于摸索阶段, 尤其应用性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君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设置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 2012, 34 (7) :155-158.

[2]朱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4) :39-41.

[3]朱健, 罗建文.论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1) :23-25.

[4]许喜林, 吴晖, 石英, 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 (11) :99-100.

[5]李书国, 陈辉, 李雪梅, 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3 (3) :63-71.

食品安全专业 篇11

【关键词】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绿色食品概论 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前沿阵地,迫切需要普及绿色食品相关知识。目前,一些农业院校已开设了《绿色食品概论》专业选修课,旨在让学生熟悉我国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申报和审批程序,掌握绿色食品加工相关的方法和技术,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传统的《绿色食品概论》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选修《绿色食品概论》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非食品专业 ,对绿色食品概念理解不深,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

1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

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 依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能力、 素质要求, 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制定了课程标准。本课程以培养学生 “掌握 《绿色食品概论》 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 熟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总目标。

2课程内容选取

(1)根据岗位能力需要, 确定课程内容。 食品加工技术人员、 品质管理人员等岗位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 对应岗位涉及到食品加工技术, 食品销售及食品品质控制的内容, 针对这些内容和本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六个教学项目, 将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生产原则、 生产工艺贯穿、 结合到生产实践中, 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使课程更实用。 (2 ) 以绿色食品岗位的工作过程为线索, 序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项目的设计以绿色食品工作过程为顺序, 设计了绿色食品的识别、 绿色食品标志的申请、 绿色食品产地的选择、 绿色食品生产、 绿色食品的包装和贮运、 绿色食品的销售与贸易六个教学项目 。

3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又称 PBL(Problem - Based - Learning, PBL)教学法,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在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参与为根本,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欲,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课堂中, 根据所讲授的章节内容设置问题, 如讲到绿色食品标准一章, 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归纳总结出答案, 对整个章节的内容建立总体的印象。又如, 有机食品章节中有机食品概述一节, 课前提出问题, 让学生区分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和转基因食品有什么不同? 各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培养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就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达成共识, 对内容把握准确到位, 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这种方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 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营造一种民主、 自由、 平等、 和谐、 愉快的教学氛围。

根据课程内容, 设置不同的题目, 分小组讲解课程中一些章节的关键问题, 每次课进行一个题目的讲解和讨论。设置题目为:(1 )“绿色食品的市场调查” ;(2 )“有机食品的生产与加工” ;(3 )“绿色食品如何认证?” 等。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和调查研究, 制作 PPT 课件, 在课堂上讲解和阐述。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参与课堂, 深入思考所研究的题目,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出一种和谐、 平等、 愉快的教学氛围, 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了加深绿色食品 “从土地到餐桌” 全程质量控制的理解和把握, 了解生产实际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进行调查研究, 将学生分组去附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对产地环境和绿色产品质量进行调查、 分析,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一形式, 将课堂所讲的内容和实际生产相联系,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训课中, 开设绿色食品加工工艺实验, 将绿色食品的全程质量控制思想贯穿整个实验过程, 提前布置实验题目, 分组由学生查找资料、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工艺步骤, 准备实验耗材, 记录实验数据,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增强, 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总之,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需求进一步增强,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高等农业院校普及绿色食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对《绿色食品概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针对该模式的执行情况 ,可反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再进行下一轮的改革,从螺旋式的上升中摸索出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绿色食品概论》教学模式的探讨对改变其他选修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的弊端,也提供了较好的教学改革平台 。

【参考文献】

[1]张臻, 曾维丽. 医学院校食品保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继续医学教育, 2013, (8):97 -98.

[2]祁昌平, 孙克雷.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J]. 河西学院学报,2010, (2):97 -99.

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探讨 篇12

随着网络化、3G时代的到来, 企事业单位与个人面临的最严峻的威胁就是安全———信息的安全, 于是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安全技术。同时, 我们也发现在最近几年的就业调查报告中显示, 信息安全专业一直蝉联热门专业中的前五名。无论是职业前景、受重视程度、提升空间还是薪酬基数、薪酬增长预期等, 信息安全专业较IT其他专业都更为优越。

二、信息安全专业的市场需求

市场上对信息安全专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 我们暂且把它分为三类: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主要对企事业单位系统的安全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 在遇到相关的安全事件时, 能快速进行处理与恢复。所以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信息安全的理论知识, 并从技术上能够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构建与管理, 并能对相关的安全设备进行正确的使用、配置和维护。工程型人才主要专门是为生产安全产品的企业进行软、硬件的开发与测试。对此类人才的要求除具备扎实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外, 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研究型人才主要进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此类人才要求具有坚实的学术功底。从市场调查的结果来看, 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大, 工程型适量和研究型少量。而在信息安全中, 针对某个环节的应用型人才比如网络安全人才的缺失尤为突出。于是, 在全面分析之后, 我校将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

三、信息安全专业分析

信息安全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的应用学科, 它是一个综合的、交叉的学科, 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微电子、通信、数学、物理和生化技术等诸多学科的长期知识积累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信息基础建设、网络与系统的构造、信息系统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安全管理体系等, 总之信息安全技术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各个层面。当前, 信息安全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密码理论和技术、安全协议理论和技术、安全体系结构理论和技术、信息分析和监控理论和技术、信息安全系统、信息对抗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目前我国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为数不是很多, 而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仍停留在单纯的防护层面, 不能兼顾到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 因此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全面担负维护国家和社会信息安全的人才更是缺乏。所以我们的培养体系需要进行不断深化, 满足市场需求。

四、信息安全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安全的课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实践性强和对先修课程的依赖性较高。比如, 若没有学好网络协议和SQL, 那么在理解协议和数据包的攻击还有文件调试时就会困难重重;若学习网络抓包时, 若不让学生亲自去操作, 那么就空成为纸上谈兵。而目前, 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袭传统的方式:教学为主, 实验为辅。具体特点如下:

1、理论知识传授为主, 教学实验为辅

我们从以上的市场分析可以看出, 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 因而, 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外, 更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多数学校仍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仍显薄弱。

2、实验内容单一, 缺乏综合性的实验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综合的、交叉的学科, 所以, 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处理也应该是针对综合性和整体性问题的处理。而多数学校仍是以一个个单一的实验做为对象, 虽然从某种角度上看, 这种单一实验可以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 但它却只是强调了某个特定知识,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仍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3、实验设备缺乏

信息安全在实际应用与操作时需要大量的安全设备, 这些安全设备技术含量不仅高, 同时价格也昂贵。若仅有有限的两三套设备也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 多数学校的实验环境同真实环境仍有较大差距。

4、传授内容陈旧

众所周知, 信息安全问题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 再加之信息安全产品更新迅速, 而我们讲授的内容更新的速度却远远滞后于它, 因此, 学校的课本总是脱节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五、教学改革初探

1、充实课本内容

课本内容一般都是成熟的理论知识, 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理论基础的同时, 更要与时俱进, 引入信息安全的新内容和新产品, 这样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实例加深理解

比如在学习恶意软件时, 我们可以先演示一段实际的案例比如银行信用卡金额无故被盗等, 从而引出木马, 指出木马的特点和种类, 由此引出恶意软件, 再教学生实际动手如何预防恶意软件等, 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让学生从表象、原理及防护手段上有了深刻地理解。

3、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 除了板书让学生留有一本复习笔记外, 我们更要强化动画的制作, 更生动地让学生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4、合理设计教学实验

信息安全实验的目标不但要配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要解决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实验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科的特点,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来加强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六、小结

我校才成立信息安全专业不久, 我们在借鉴别校经验的同时, 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今后还会继续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化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郎荣玲, 刘建伟, 金天.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 17:33-35.

[2]贺建伟.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7 (29) :7300-7301.

上一篇:研究引导型教学下一篇:碳排放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