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2024-10-24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共11篇)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1

1.背 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英语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85%的科研资料、书籍、期刊、内容报告书和专利说明书等是以英语出版的。90%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博览会等会议语言统一使用的是英语。食品产业作为一个近年来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一次性消费品产业。数家世界200强食品业巨头都已经落户中国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业贸易合作日益增多。所以,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学学生,还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或是为了将来在食品行业工作,都要求学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一般基础英语水平, 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英语水平。特别是针对于食品专业英语知识,更需要加强学习和练习,适应将来在食品科学领域各方面的应用。

2.学 科特点

食品科学是一门以食品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科学。为了研究食物的自然特性,食物变质的原因、食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提高人们消费食物的质量,在这里,工程的,生物的,以及物理的知识和手段都得到了综合的应用。所以一般本科教学包括多门专业课程,有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但是,就是因为食品科学这一交叉渗透的特性, 使得这一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本科学生的基础英语只达到了CET-4的水平,再加上大量的食品专业英语词汇,使许多学生很难掌握专业英语知识的运用和技巧。食品专业英语的表述要求精炼、准确、严谨,句子文体要求多采用被动语态、动名词、不定式和名词化结构。专业词汇量非常大,涉及了生物学、化学、微生物,以及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 而且很多专有词汇是转化、合成和派生出来的。所以,专业外语的学习和教学是具有一定自身特殊性的。

3.教 学目标

食品专业外语教学的目标符合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在大学这一学术环境下, 通过对学科内专业外语的学习,实现在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运用双语,即英语和汉语的交叉,能够进行专业内的翻译,阅读食品类专业文献,写作学术论文,用英语作学术报告等,使英语真正成为一个在食品领域工作和学习的工具,能用英语参与各种国际化学习和交流,并获取英语的食品发展新动态和新信息。

4.教 学内容

在食品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即老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方式。老师常常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句子和段落大意,学生做笔记,有时也会听写学生或让学生翻译某一句话;考试时,则采用填空、选择和翻译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单词和文章内容的识记情况。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学的都是哑巴英语,逐渐对课程和外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专有单词和词汇,但往往不能做到运用自如,在做学术交流报告时仍然不敢开口, 在国际会议上无法和外宾专家交流,特别实在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方面,仍旧感到十分吃力。

为了提高食品专业外语的教学效率, 应该以传统得教学为基础,引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模式。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在听的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听外文公开课课或报告,并能做简单的内容笔记; 在说的方面, 主要训练学生用英文做简短的学术报告;在读的方面,主要训练学生阅读英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在写的方面,主要训练学生英文专业论文和报告的写作。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一定不能局限于死记硬背,而要达到熟练地掌握和记忆,特别是基础专业词汇。围绕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4.1多 媒 体 教 学

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的公开课作为素材,利用大量课堂时间,做片段性的听写练习,训练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强化专业外语运用, 特别是为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4.2场 景 模 拟 训 练

第一可以组织进行国际会议的模拟, 拟定一个食品行业研究的热门主题,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并行进角色扮演。充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特别面对问题时的反应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组织语言,准确并且有条理地表达。第二可以组织学术报告会的场景模拟,将学生分组,选取食品领域自己擅长的主题和内容,用英文做10分钟的多媒体报告,可以提问和互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专外的积极性。

4.3做 针 对 性 技能 训 练

可以组织集体文献精读练习,选取有质量的、较浅显易读的综述性文章,组织精读课。不仅可以在科研论文的文法特点上做以讲解,还可以讲解英文论文的规定格式、要求、难点及注意点,以及投稿稿件的相关要求,特别针对中国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着重解析。在此基础上,完全依照国际英文期刊对投稿稿件的要求,让学生撰写相关英文科技论文,使学生熟悉国际学术期刊稿件的要求和形式, 提高专业科技英语的写作能力。可以经常练习撰写论文摘要、会议纪要和商务邮件,可以有若干主题,把撰写英文综述作为家庭作业。

5.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长达16年时间,但成效却不显著,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思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样,英语教学教得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语言背后所浓缩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和人文精神。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常常就是这些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的体现。

5.1逻 辑 错误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字母、单词上,写作的时候总是生搬硬套,总是想用英语还原脑子里的汉语句子,结果当然事与愿违,表现为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语法错误频繁出现,表达更是我们所说的Chinglish,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中国学生不明白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在英文中是找不到相对应的,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表述。要让学生在食品专业外语的教学中感受到这点, 只能够在平时的练习中把多典型错误的例子拿出来讲解, 一点一点地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5.2批 判 性 思 维

西方教育贯穿始终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在学习和做科研的过程中,这一点在写作的时候也有体现。比如学校小论文的写作常常以议论文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出问题,对传统认识和观念进行质疑,诞生新的观点,并且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支撑这一观点。在写科研论文时也要注意,不要拘泥于固有的结果,实验证据要从多方面进行验证,不要害怕错误,而重视思考验证的过程,这样才能做到不拘一格、独到创新。所以,在做各种练习时,无论是说还是写,要多鼓励学生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形成一种学生能各抒己见的良好学术氛围。

5.3抄袭

在多篇关于专业学术外语教学的外文文献中都有提到,在中国教育文化和西方教育文化中, 对于抄袭的态度是有不同的。在西方,抄袭是被严格禁止的,抄袭行为被视为违法行为;而在中国,很多地方抄袭学术论文的现象在本科学生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管制,抄袭的定义也比较宽泛。所以,在教授学生英文论文的写作时,必须明确抄袭的危害,让学生改掉自己不动脑思考、胡乱粘贴、拼凑文章的坏习惯。

6.结 语

加强食品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英语教学只有不断地思考、摸索、实践及改革,总结出一套适合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才能提高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在原有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在实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改变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施行反转课堂教学,并结合专业外语教学的特点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常见的问题与误区,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专业外语,场景模拟,批判性思维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 构建模式 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 优质核心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9-01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食品、烹饪、营养相关专业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1~6]。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航空食品工艺与营养)专业(以下简称航空食品专业)在借鉴相关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积极与海南地区航空食品公司、高端酒店、食品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如图1)。

2 课程体系构建

2.1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模式

只有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因素,才可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航空食品专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

2.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到企业挂职、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方式,了解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如图3)。

2.3 优质核心课与职业技能培养

航空食品专业工作岗位、岗位技能要求及相应的课程(如表1)。

3 课程体系持续改进

在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的方法手段、学生对课程的反映、企业对学生满意度等进行跟踪监测,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学生座谈会探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走访区域餐饮企业、航空食品公司、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參考文献

[1]袁世保,秦冬丽.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J].新教师教学,2011(3).

[2]陈运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5(3).

[3]程桂芬,张忠良,吕艳燕.高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论坛,2005.

[4]刘丹.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9(3).

[5]贾君,赵明珍,童斌.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0).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也对食品从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能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健康, 进一步提产品档次。因此, 要培养适应烹饪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推进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受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分组轮换, 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和发现问题, 收集和处理问题, 设计和实施计划, 检查和评价效果,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习项目的设计要体现本课程标准的特色与设计思想, 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 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加工烹调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 如何从营养角度考虑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人群和特殊人群搭配营养菜点, 学会如何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档次, 培养从事餐饮专业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人才, 以适应当前餐饮行业的发展需要。

传统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理论比较抽象, 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高职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 形成营养素与人体健康, 烹饪原料选择加工, 烹饪原料安全与卫生、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4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下明确任务, 如营养素与人体健康这一项目包含了糖与糖尿病、脂肪与肥胖、蛋白质与健美、钙与佝偻病、铁与贫血、维生素与癌症、膳食纤维与减肥、水与烹调几项任务。

任务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学习思路清晰, 提高了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会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1]。

三、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传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被动的接受知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教学容, 合理、科学地选择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方式, 使教师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2]。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 即以典型工作过程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 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和独立地评估计划”这三个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关键能力。

教学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 (文字、图片、视频和网络等) 与传统的板书相配合[3],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能让学生分清主次、轻重,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如:在烹饪原料安全与卫生这一部分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展示生活热点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把食品营养与安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将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探索的场所。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 仍然由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4], 而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制定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评价方式, 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高级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相结合。

五、结语

教学改革使得这门课程更加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使学生富有开拓的视野, 成为具有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摘要:食品营养与安全是高职的一门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必修课程。结合专业实际, 本文围绕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考核方式, 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烹饪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促进全民健康。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烹饪工艺与营养

参考文献

[1]杜淑琴.浅谈高职烹饪营养学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 2010 (22) :84-85.

[2]蔡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旅游论坛, 2011 (4) :180-183

[3]李宁烹饪营养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J]教学研究2012 (1) 14-15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4

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确保食品在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中维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开发和创造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需求的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实现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食品制造。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的食品科学、食品工艺、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理论知识,具备食品加工、储运技术以及产运销过程中营养品质监控能力,具备保健食品研发、食品与健康关系机理研究能力和公共营养咨询、指导能力,同时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实验、生理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应用营养学、营养配餐设计与烹饪学、功能食品原理与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及相关实践课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类食品企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贮运销售、保健食品研发;到大型超市、酒店餐饮部、食品流通领域、营养保健机

构、食品监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卫生与营养品质监管、指导等相关工作。

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学习,我更进一步的了解现阶段我们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概况,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对此,我对四年大学的学习做出以下规划:

1第一年,适应大学生活,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认真学好通识教育必修课,打好知识基础。

2.由于自身英语薄弱,所以第二年的主要任务是在学好各个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尽最大的努力争取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为大脑充电,拓宽思路。确定大学毕业后,要不要考研。如考研,明确方向,目标。

3.第三年,认真学好专业课程,有机会的话尽量多参加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商业策划大赛,商业模拟运营等活动)。为今后工作积累各种经验,丰富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烹饪与营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商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2;TS201.3-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知识更新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1]。《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通过对武汉商学院13级和14级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等,为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双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学情分析

(一)“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3级和14级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达总人数的75%,而男生仅为25%(图1)。如图2所示,13级70.3%的学生和14级61.8%的学生高中都是文科背景,理科学生相对较少。由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推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较好,但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需要补充大量理论基础知识。

(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前双语课经验及本科英语成绩分析

如图3所示,14级学生中本科前修过双语课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5%,显著多于13级,双语教学在初高中阶段越来越普及。多于1/3的学生有过双语学习经验,这将有助于《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图4可知13级烹教班当时仅5.9%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过四级;而大二下学期该班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达72.9%。仅5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文达到学校外语教学要求水平;实际上全班仅5.4%尚未达标。由此可见13级烹饪与营养教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极度不自信,在双语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提示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合适安排语言难度,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英语比例。

(三)学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态度分析

由图5可知,不论是13级还是14级学生学前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持否定态度的约为24%,持肯定及较为肯定态度的占绝大部分,约为76%。多数同学(50%13级学生和58.6%14级学生)在学前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尝试。

在双语教学开始前52.9%13级学生和65.5%14级学生都认为课堂英语比例应低于30%,约30%的学生认为英文应控制在30-50%,低于10%的学生能接受英文占75%,仅13级1位同学认为应该全英文教学(图6)。绝大多数同学(85.3%13级学生和96.5%14级学生)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英文应控制在50%以下。学生的英语比例期望值与学校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相差较远,学院规定双语课程建设第一年英语比例达50%,而第二年英语达75%。这要求除专业上尽量使用英语外,其他课堂用语尽量使用全英文。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定位及分析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生化代谢以及在环境中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后果;熟悉食品企业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能独立获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具备分析解决食品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3]。此外在烹饪与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中后期的《烹饪卫生与安全》、《食品贮存与保鲜》和《食品法规与标准》都需要《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食品微生物学》的先修课程为《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我院并未单独开设《微生物学》,而《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这可能造成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而且部分章节很有难度。此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均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上《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在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这样英语学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双语《食品微生物学》还可以为大三下学期《食品专業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麦凯和西格恩教授认为双语教学应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学术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目标[4]。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工具的运用和掌握,所以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隐形的[5]。

针对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英文水平。《食品微生物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的课,具有阅读英语教材的能力,掌握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而长远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可以自行使用的语言而且具有较为先进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重难点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大中专烹饪及相关专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因此本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关键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三)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重点在于微生物对食品的作用。尽管前半学期“基础微生物学”也非常重要,是理解食品与微生物关系的基础,然而后半学期“食品与微生物”的学习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而“基础微生物”中“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涉及数学模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13级学生课后调查发现:29.4%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术语较多;20.6%的学生反映自己高中是文科生,因而基础较差,在涉及到微生物生长中数学计算时和微生物代谢中涉及到生化知识时,感觉较难。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基本符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规律。

三、《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由于本院烹飪与营养教育专业并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故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食品与微生物的知识,此外此门课程还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但是课程总课时只有48节,所以必需凝练教学内容,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在基础微生物部分,最终选择“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新陈代谢与遗传”和“微生物生态”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4课时,共16课时。在食品微生物部分,包括发酵食品10课时、腐败微生物4课时以及微生物与疾病6课时,共20课时。食品微生物实验部分共12课时,包括显微镜与革兰氏染色、培养基与无菌操作、发酵食品的制作以及微生物计数四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拖延的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堂进度,把握好课堂节奏,以便稳妥有序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语言策略上

总体而言,我校采用“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校时采用中文,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采用中文教学[6]。在此大语言环境下,《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需分阶段实施。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前半部分即讲解基础微生物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双语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英文极度不自信,故而对新的知识点我们采取先讲中文,在中文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占课堂语言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代谢》这一章,这是全书的难点之一,故而英文较少约30%左右。随着学生渐渐地适应双语环境以及专业词汇不断的重复,在课程后半学期即食品微生物内容部分,逐步提高英文比例,最终稳定在65-70%。

(三)教学资料上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Brock微生物生物学》和江汉湖、董明盛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再版的《食品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而畏难情绪较强,我们还提供双语PPT供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Brock微生物生物学》语言难度不大,信息量较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每次课前课后需要阅读70-80页英文,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故而并未强行要求阅读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仅作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补充读物。此外本课程每次课前还提供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课后提供相关的听力练习和阅读材料等习题库,以巩固所学的微生物术语和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式上

在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微生物学》上半学期时,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而下半学期时在“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7],即:在课程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选题,选择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做成PPT和报告;就做成的PPT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在课程后期进行汇报。每个小组约为3-4个同学,全班约10组。汇报时一个负责主讲,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回答提问,这样能有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本课程还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 “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的专题讲座。由于学生选题与专家报告内容有密切联系,相当于学生在自学相关知识后再听专家报告,所以教学效果显著,反响较热烈。总体而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建立了 “听课+讨论+展示”的学习模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多采用图片讲解,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在讲解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则使用Flash动画,完整生动地展现微生物的生命史;在讲解病原微生物时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生动体现微生物感染的环境、条件及病理特征等理论知识[8]。

(五)作业方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中学习微生物形态结构时,课程内容虽然不难,但是内容较多而且抽象,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课后作业是用橡皮泥或者卡纸做3D的细菌细胞模型。学生反映热烈,认真对照书本、课件以及其他资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下半学期以“发酵食品”及“病原微生物”为主题的PPT和报告,学生完成地非常认真,修修改改多次,因而整体质量较高。

四、《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一)课程教学评估

对学生综合成绩的统计表明:未采用双语教学的13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2.5 ±5.0;而采用双语教学的14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0.3±7.3,两者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14级烹教班学生学前学后对双语教学态度有较大改善(如图7所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由17.2%变为44.8%;反对双语教学的由24.1%减少为6.9%;82.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英语比例合适。此外《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兴趣和创新性,学生参与的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

(二)课程改进措施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微生物学》仍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语言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国内培训、观摩教学以及国外培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其次要重构学生考核体系。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目前仍然以学术知识的考查为主,后期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9]。

参考文献:

[1]葛菁萍. 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10):1537-1540.

[2]孟祥忍, 吴鹏.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 美食研究, 2014, 31 (4): 61-64.

[3]雷晓凌, 吴红棉, 吴晓萍, 等. 普通高校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 (7): 1121-1124.

[4]麦凯, 西格恩. 双语教育概论[M]. 严正, 柳秀峰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25-36.

[5]俞理明, 韩建侠. 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3):1-4.

[6]蒋亚瑜. 汉语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8 (2): 74-77.

[7]陈明选, 陈舒. 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2): 63-67.

[8]张凤民, 李玉军, 付英梅, 等. 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1-2.

[9]郑新添, 杨小燕, 尹会方, 等. 地方本科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14, 41 (4):759-763.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完成毕业实习的两届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7 份, 回收有效问卷76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70%。实习时间为48 周, 其中医院实习24 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12 周。

1.2 调查方法

结合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特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实习培养情况满意度、实习安排满意度、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对带教教师的评价和毕业论文5 个维度共22 道题。事先告知学生调查目的,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问卷并在规定时间内回收。

1.3 数据处理

收回的问卷采用SPSS18.0 软件包进行录入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情况 (见表1)

如表1 所示, 在科研思维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 个因子上,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科研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满意度最低;在实习基地、实习方案、实习考核、实习的组织管理4 个因子上, 学生对实习方案的满意度最低, 只占53.9%。

2.2 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评价 (见表2)

如表2 所示, 在完成实习任务的积极主动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5 个因子上, 实习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自我评价低于其他因子, 认为好的占64.5%;其次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为好的占67.1%。实习生对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评价, 然而对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在文献查阅及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方面, 认为好的只占72.4%。

2.3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是否了解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调查中, 67.10%的学生清楚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31.60%的学生基本清楚, 仍然有1.30%的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要求 (见图1) ;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 47.30%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4.70%来源于实习医院 (见图2) ;而论文撰写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 78.95%来自于专业数据库, 13.15%由指导教师提供 (见图3) 。

3 讨论

3.1 开展本科生毕业实习调查, 加强毕业实习质量评估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未来从事的职业范围很广, 涉及临床营养治疗, 食品卫生监督和检测, 膳食营养的评价、管理和指导工作, 营养食品教学和研究等领域。毕业实习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同时也是为就业而进行的一次实训演练。在毕业实习过程中, 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能更好地为以后的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毕业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质量评估的本质是一个质控问题, 其核心是信息反馈[5]。一方面, 通过调查实习生对实习过程的满意度, 可以发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在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满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理性需求;另一方面, 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 由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及时反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

3.2 鼓励毕业生自主选题, 切实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安排在同一时间段, 从论文选题来看, 约有92%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习内容一致, 数据和案例真正来源于实习过程,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而实习生对实习过程中科研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满意度较低, 可能的原因有: (1) 实习单位重实际应用, 轻理论研究, 不利于学生全面进行科研训练; (2) 实习学生主动性不够, 没有完全投入论文的选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中, 大多数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一般情况下, 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实际的工作内容很熟悉, 但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 对于研究热点把握不准, 而校内指导教师刚好相反, 能较好地跟上学科和理论发展, 但对实际工作了解不多[6]。因此, 在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优势的同时, 应给予实习学生自主选题的自由, 校内外导师和院系做好选题论证, 尽可能调动实习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毕业实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加强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的培养。

3.3 及时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 修订毕业实习大纲

当前,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是考评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7]。通过与医院、食药监局、疾控中心、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大型企业等实习单位的广泛交流, 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修订毕业实习大纲, 使之更趋合理化。同时, 重新审视实习目的和实际情况, 在实习时间的长短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下一番功夫。借鉴大多数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特点, 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实习同样分为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根据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 已形成可行的针对实习技能的评价方法, 目前临床实习大纲较为成熟, 且每届均有1/3以上的学生进入医院从事临床营养相关工作, 因而保留了医院的24周集中实习, 但专业实习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具有较大的可调空间。成熟的专业实习应兼具灵活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以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8]。对于有意向继续深造的学生, 专业实习可以采用专题实习的模式, 将大部分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校, 选题最好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相关,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锻炼了科研思维能力、查阅文献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 将大部分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食药监局、疾控中心、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和大型企业等实习基地, 为将来直接参加工作积累实践经验[9]。学生对专业实习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专业实习模式的多样化, 而保证专业实习模式多样化的关键是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摘要:通过自编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实习调查问卷对毕业实习回校的两届76名本专业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的毕业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实习,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潘海涵, 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2) :104-106.

[2]李丽, 杨超, 汤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调查[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788-1789.

[3]杨艳, 汪春梅, 罗礼容, 等.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2442-2444.

[4]刘华青, 吴学森, 王春华, 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602-2603.

[5]初同伟, 曹海泉.浅谈我国医学实习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35-336.

[6]陈美球, 黄贤金, 周炳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高教论坛, 2009 (6) :26-29.

[7]柴明勤, 陈晓玲.新时期高校毕业实习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 2009 (2) :54-55.

[8]向华丽, 陈敏.武汉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 2014 (10) :54-56.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7

新乡学院食品添加剂课程总共36学时,理论讲授课时相对较少。我国食品添加剂按功能分有23大类,[3]课程知识点较多而分散,基础理论性较强;食品添加剂作为专业课程之一,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考核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好学习方法是食品添加剂教学的关键。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食品添加剂的课程教学做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在不断更新和增加。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在此基础上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理论教学上,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增加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已经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由于多起滥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人谈“添”色变,对食品添加剂没有正确的认识。我在食品添加剂概述中增加了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方面的内容,补充了有关食品添加剂利弊的权衡问题,让学生对添加剂的安全性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及时补充和更新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新标准,使学生强化法制观念,强化对标准的认识,强化职业道德,为日后从事食品行业打好基础。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结合食品加工工艺对各种食品添加剂介绍,如果冻加工过程中增稠剂和香精香料的使用,火腿肠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使用,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增稠剂、乳化剂等的使用,等等,使枯燥的添加剂特性和作用的介绍形象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对食品企业、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到食品企业实习的机会,向技术人员了解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了解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适用范围等。并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讨论该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种食品添加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食品市场进行调查,通过查看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在众多食品中的应用,对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有具体的了解。通过企业调查和市场调查,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到了实际,不仅增加了对本门课的感性认识及兴趣,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不断调整的同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改进,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才能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内容丰富,形式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4]在教学中过程中播放电视、影像资料的短片,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综合频道的《焦点访谈》等栏目中有众多的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精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加大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要求学生对影视资料中提到的热点问题进行网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热点问题的了解,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很好。上网查资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是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

其次,由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个内容都与应用息息相关。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基本知识的教学效果,也是推进学以致用、增进对食品添加剂直观印象的一种手段,还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案例教学法[5]是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案例教学运用得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及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内容中,我引进案例进行教学,如增稠剂与老酸奶产品、着色剂与“染色馒头”事件、香精香料与“一滴香”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入相关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一改过去单调的照本宣科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也极大改善了教学效果。主动探索式教学[6]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思路,使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学习效果好。通过采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式教学,在开始教授新一类食品添加剂的时候,我都会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如讲到抗氧化剂时,就提出经常见到的油出现哈喇味的现象,让大家讨论该现象的产生和防止办法,加以引导,讲解抗氧化原理和氧化剂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和成就感。

3. 考查形式的改革

成绩考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教学要求。优化考核内容比例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平时成绩、食品调查、课程论文、期终考试等。

结合考勤和课堂表现考查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的市场调查,并完成市场调查报告,增强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并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课程论文做准备,食品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10%。

在讲授完食品添加剂理论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撰写课程综述文章。通过撰写论文,学生不仅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了食品添加剂知识,还锻炼了查阅、阅读文献和写作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本门课程在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期终考试,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试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借以改进教学方法。期终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4. 结语

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华.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郝利平,夏延斌.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孙保国.食品添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邓后勤,夏延斌,王燕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8):147.

[5]徐春仲.案例教学法在《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的运用和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92.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8

一、“校企合作”的类型

(1) 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企业只是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资源,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地位。合作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主导。合作企业可选择部分毕业生作为企业员工, 也可不选择。

(2) 订单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由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 学校按企业要求招收学生并组建“订单班”, 校企双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企业介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参与教学和管理, 并利用双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按照订单企业需求进行培养, 同时融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 联合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合作企业以设备、技术、师资、资金等形式向学校入股进行联合办学, 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 分享办学效益, 共同培养合作企业及行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方式类似于企业办学, 所以企业参与度极高。

比较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适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企合作应该是“订单式校企合作”。它准确定位了校企双方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利益共同点, 是校企合作的主流形式和发展趋势。

二、“订单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和“订单教学”存在两种极端:其一, 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对合作中如何更好地与毕业生对口就业结合则较少;其二, 大力提倡订单教学, 追求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 但对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 措施尚不明确。我认为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将“校企合作”和“订单教学”有效结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明确专业定位。 (2)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确定课程设置。 (3)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 组织课程内容。 (4) 以典型服务为载体, 设计教学活动。 (5)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 强化技能训练。

“订单式校企合作”以人才订单作为学生高就业率保障, 通过校企双向参与, 为订单式合作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式, 符合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共同利益, 应该说, 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三、采用多种校企订单教学预案, 满足企业要求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企业很难确定几年后的用人计划, 而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为三年,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采用“2+1”培养模式, 从学生入校到去企业顶岗实习只需两年时间, 这给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带来了现实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在第一学年开设检测共性课程, 在第二学年开设针对某类产品的专门化检测课程, 其中食品营养与保健在第一学年开设, 营养配餐与技能在第二学年开设。如此, 只要企业提前一年确定用人计划, 就可按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能较好地解决了订单教学学生技能单一的问题, 也满足了企业短时间急需人才的要求, 实现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要求。

总体而言, 校企合作订单教学是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为前提条件的, 同时, 又能将“招生”“教学”“就业”三者有机结合, 实现良性循环, 有利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等.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06) :64—66.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9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生多, 教师少扩招使高职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大增, 学生人数增多, 师资力量不足, 出现一个教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现象。规模扩大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一般为每周20多学时, 而教师精力有限, 这是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仪器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 选题脱离实际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有多个校区,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 实训仪器设备往往只集中在一个校区, 各校区之间实训设备分配不合理。为了方便学生就业, 毕业生迁往离城区较近的校区上课, 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造成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所以选题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 加之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所选题目脱离岗位工作过程, 致使有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完成时间短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 而即将毕业的学生急于找工作, 心情浮躁, 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时间短, 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创新能力不强, 论文写作水平低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 培养操作能力的课程占了半数以上, 忽略了文献检索、写作等语言应用方面的课程, 致使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对于如何获取文献资料,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表示, 在校期间没看过期刊论文, 没查过文献, 也不知道对本专业有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让学生自己想出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和方案, 往往依赖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 照着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去完成毕业设计。最终结果是,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创新能力不强, 没有真正实现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功能。毕业设计试验完成后, 如何组织语言把结果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又成了一大难题。有时, 往往有创新的设计思路, 有很好的试验结果, 却不能很好地通过论文表达出来, 学生论文写作水平欠缺。

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很难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单靠指导教师监督检查是不够的, 学生自觉性方面也需提高, 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经验

延长毕业设计完成时间把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至毕业之前完成。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 也可充分利用主校区实训室仪器设备资源, 解决校区之间实训设备配备不平衡的矛盾。指导教师方面, 在不增加师资的情况下, 可把外聘教师利用起来, 适当给予报酬, 采取自愿的原则, 指导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开设的某一课程,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题目来做。如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师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 在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 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当然, 也可根据指导教师的擅长进行选题。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各高职院校把顶岗实习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与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一样, 以往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中, 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单独设置、单独进行的, 顶岗实习在企业现场完成, 毕业设计在学校完成。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摸索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毕业设计 (论文) —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是将毕业设计 (论文) 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模式。在该模式下, 学生的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环节同步进行。三年来, 学校组织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前往广州酒家、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广州尚加食品有限公司、珠江饼业、东莞东升酱油厂、广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单位顶岗实习, 学习糕点生产、酱油生产等质量管控和检测, 完成了近200人次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此外, 也有学生到自己联系的各地食品营养咨询机构和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要轮流带队实习, 实习带队教师住在企业里, 或每周至少有2天下企业实践, 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同时也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 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实习教师共同评价, 分别占60%和40%。

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我们更加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 学院、系、教研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其中, 定期抽查和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激励机制方面, 把学生各种评优与毕业设计成绩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课酬, 如由原来的2学时/组计算课酬, 增加到3学时/组计算课酬, 并把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纳入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对于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 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这样, 提高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补修文献检索和写作类选修课程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 在毕业设计 (论文) 完成过程中出现论文设计不够新颖、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化学和检测类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开设, 而忽略了文献检索和写作类课程。鉴于此, 我们指导学生在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同时, 补修了文献检索和应用文写作等类似选修课, 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过程中, 既有与高职其他专业毕业设计共同面临的问题, 又有其特有的问题, 以往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弊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能否以更合理的途径来进行, 以便更加体现其特色, 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崇炯.高职工科类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2) :24-26.

[2]穆学玲, 吴凌云.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11) :28-29.

[3]徐立志, 贾敏.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2) :36-37.

[4]吴红, 冷士良, 徐冬梅.高职毕业设计 (论文) ——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的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27 (6) :110-111.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课程包

模块化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新探索。模块化教学法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视。但各高职院校从事宏观理论研究的较多,对具体应用措施研究和实践的较少。因此,加强食品营养与检测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对专业建设改革尤为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43”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办法,并构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43”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求为同类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体系构建三原则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三个对接”原则。

(一)课程的建设要与企业对职位的现实需要相对接

学校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工作岗位为基础,围绕对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构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设。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企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力,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现实需要对接,需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掌握大量的企业需求信息,以加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对接

教学目标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故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对食品行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与学生现实基础相对接

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对学习的心态、情感的把控和学生的知识能力两方面。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考虑将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心理特点与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知识灌输。高职院校需要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

二、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的确定需要多方调研食品加工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并经过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第二步,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胜任岗位的从业技能,了解食品加工项目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引导出专业学习课程,根据专业学习课程的需求制定出专业基础学习课程,构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三步,围绕核心职业能力模块,组织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职业从业能力要求及从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分析,形成本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对照其应开设的课程(包括相应实验实训课程),获取课程信息。

三、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模块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核心,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此,我们建立了由“基础素质领域群、职业能力领域群和素质拓展领域群”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素质模块

基础素质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能力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三个课程包: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岗位专门能力课程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技能强化课程包。

1.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行业通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食品行业生产、检测、研发、管理、营销等岗位群的基本专业素质。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基础化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原料学、毒理学等。

2.岗位专门能力课程包。岗位专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具备本专业目标岗位群食品分析与检测、膳食营养与指导岗位的专门能力。岗位专门能力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仪器分析技术、公共营养学、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技术等课程。

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等。

4.专业技能强化课程包。该课程包设置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能零距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通过综合实训、技能大赛训练、顶岗实习等措施进行实施。综合实训根据每学期开始课程,制定实训项目,时间每学期不少于两周。要求学生每年最少参加一项校级以上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纳入学分管理,作为毕业条件设定。顶岗实习是对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综合性训练,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9个月,并采取轮岗方式进行定岗实训。

专业技能强化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第一,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单元。该课程包能力培养目标:掌握食品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工艺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食品及相关领域内的生产加工、技术管理、品质控制、分析检验、产品开发及车间设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二,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单元。该课程包能力培养目标: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从事食品营养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第三,食品质量与控制技术单元。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企业关键质量控制岗位必备的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掌握质量数据统计处理技术、质量控制图的制作、工序能力分析技术、质量改进手段,质量管理体系常用文件填写制作;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课程包分为2个选修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包和公共选修课程包,专业选修课程包有六门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必须修满6学分。公共选修课程包有200门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并最少选2个学分的文化艺术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诸多问题,如教师观念不能及时转变,教师创造力发挥不够,能力定位不准,知识定位模糊,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不明和动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11

一、现状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且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二是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三是从实验效果上看, 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 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 形式比较简单, 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总体来说,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够理想, 包括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检测、平衡膳食设计及营养强化、食品分析检测与卫生检验、营养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生产[1]。这种状况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较低、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因此, 构建行之有效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重点。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㈠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订的具体要求,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总体目标是面向食品营养、检测行业, 培养具备相关食品营养、检测以及加工基本知识, 掌握食品检验、品质控制、食品生产及管理、质量监督、营养分析及配餐等技能, 适应食品质量检验、食品品质控制和认证、食品营养与开发、食品加工及生产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根据甘肃区域特色职业岗位群需求,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主要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并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衔接, 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接轨。加强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 为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设计和安排大量形式各异、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内容。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由课程参观、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这几部分构成。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 积极开展“双证书”教学, 并将取证培训及考核过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 第一要注重教师的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送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培训;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相关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第二,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㈣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是落实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是实现食品营养与检测教育目标的关键。通过采取实际操作与口试答辩、小组测试和答辩以及笔试考核等方式使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多样化。与此同时进行实验课程考核、教学实习考核、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考核以及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考核。

通过多样化、全程考核和双证制等措施给学生增加竞争压力, 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加大平时实训考核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终达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社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 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同时, 使本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行业所需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潘菊素, 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2]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等.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

上一篇:城建项目下一篇: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