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通用11篇)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1
实验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
自查报告
为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与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师生身心健康,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城区教育局【文件号】《关于对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行自查》的通知精神,学校在确保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积极行动,由学校领导带领科室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自查活动。现在对学校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立预案。
学校成立了由郭智平校长任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安全、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加强了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检查。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就学校卫生工作要点和一些可能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全面的分析研究与及时布置安排,各部门各负其责,使学校卫生工作有了强大的支持力。
学校“防控”工作制度完善,又修订了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预案:建立健全了《实验小学学校传染病报告制度》、《实验小学学生集体缺课报告制度》、《实验小学预防传染病晨检制度》、《实验小学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和《实验小学公共卫生事故突发应急预案》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学校各项卫生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加强了预防传染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集中开展了多次传染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学校还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政教处、大队部组织卫生监督员进行全校个人卫生大检查,通过教育、督导,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有了明显好转,人人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为了使健康教育更好地落实到实处,我们还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校内“雏鹰之声”广播站、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向学生宣传卫生保健、疾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还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各位教师了解了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特点、症状、潜伏期,初步掌握消毒、隔离常识,增强了预防各种常见传染病的能力,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意义,保障了学校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召开班队会,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和生冷食品,不到校外流动摊点购物,远离小摊点。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
三、建立晨检晨报制度。
学校确立传染病防控小组,明确了小组负责人和疫情报告人。我校还根据上级要求建立健全重大疾病晨检晨报制度,及时向区疾控中心区、教育局汇报异常结果,做好应急处置措施,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缓报,不漏报、不瞒报。
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因病缺课学生病因追踪登记制度。班主任在晨午检时对班级进行全面检查,做到学生有病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发现学生缺课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问清情况。
同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天询问学生身体情况、发现班级学生中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立即向学校报告,了解学生患病情况,进行及时排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即发现一例立即报告、隔离,越早越好。
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大扫除活动。每天早、中、晚三次对教室和卫生区进行清扫,在教室和楼道卫生清扫后要求学生一定墩地,避免清扫时造成尘土飞扬;清理整顿校园卫生环境,做到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厕所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良好。
各班坚持室内通风换气,教室每天坚持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学校坚持用消毒液对教室地面,空气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
五、认真做好校园周边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从源头上抓好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校领导带领总务处、政教处对周边商铺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学校督促周边商铺经营者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要求从正规渠道购进食品,对袋装食品要求有QS等标志。对无照的流动小摊贩,学校安排校警和门卫予以劝阻。
六、深入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组坚持做好学生的大课间活动组织工作,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健康理念落实在行动上。科学的安排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坚持开展每天做两操活动,确保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七、作好传染性疾病的监控和防护措施。
学校在传染病多发季节不组织大型的学生集体活动,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降低感染机率。为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由区疾控中心来校给学生接种流感、麻疹等疫苗。同时,学校又投资近一千元,添置了一组紫外线消毒移动灯,购置“八四”消毒液,为防控传染性疾病做好了物质准备;同时与鲁阳纯净水厂联系,加大学校教师饮用水水质的监管,做好定期消毒和安全防护措施。
八、做好疫苗补种及学生体检工作:
今年3月,根据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的要求,我校校医室配合相关单位及部门开展了疫苗查漏补种及学生体检工作。
对学校全体学生的疫苗接种档案进行重整,并填写出详细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摸底表,为需要补种疫苗的学生100%发放接种通知书,为传染病预防做好坚实的第一步。
顺利的完成了全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工作,查体948人次,每人包括五大项内容。体检后,一人一份健康卡,全部登记在册,并对每份体检卡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整理后装订入档,为卫生档案准备第一手资料。
九、存在的问题
1、学校卫生室从制度建设、硬件设施设备等方面目前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医疗卫生用品及药品也在逐步添置的过程中。
2、学校通过检查发现,流动摊贩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这些流动摊贩所贩卖的食品在卫生安全上无法保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努力工作,大胆探索,开拓进取,使学校的卫生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不断加强学校卫生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不管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的配备,不断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师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为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创设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水平。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2
1 食品安全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内容陈旧
在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内容较为传统, 沿用实验固定项目, 验证性强, 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2,3], 缺少与最新安全监测技术以及实践中实用性的联系, 一部分知识与学生毕业实践出现了脱节现象。
1.2 教学方式传统
实验指导教材中详尽地解释了每一步操作及细节, 属于“知识继承型教育”, 学生在课前进行课程相关知识准备的意识逐渐淡薄, 单纯地在上课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 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 对知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发展历程的实践说明“理实结合”是培养实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理想培养模式, 因此笔者为加快开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实验课的改革, 为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人才尝试开展实验信息化的建设。
2 改革方向
2.1 改革实验项目, 根据需要开展实验
考虑到学生本科学业后的工作和科研的实用程度,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开展实验项目。笔者通过校友联络员对已毕业的学生根据进行分类问卷调查, 分类方法:继续深造的和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和以后学习中觉得传统的课程内容中比较实用的部分, 以及在毕业之后的实践中体会到的缺乏的部分知识, 对此进行整理, 对缺陷部分加以补充。同时, 针对实验类型单一的问题, 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
2.2 改革教学手段, 建立实验信息化体系
实验信息化是指以机能学实验项目为依托, 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与虚拟实验系统为实验的基本手段, 将生物学实验与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的过程。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通过利用软件的解决方案, 使教师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 在教师机直接演示各种教学内容和步骤, 并把过程实时同步传送到学生的电脑屏幕上;此外, 如多组学生同步实验, 还可以在主机电脑查看各组的结果实时播放, 学生边做实验边参照, 构建出的文字、语音、视频图象的互动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共享资源, 既减轻了教师负担,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更形象了教学内容, 最主要的是实验教学信息化系统将跨学科的多项相关实验有机融合, 这也为未来实验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2.3 改革成绩评估方式, 多方面综合评价
考试在传统教学中使得学生往往死记硬背, 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4]。而成绩评价的目的应立足促进学生知识架构的搭建, 而不单为了分数这些量化指标, 应以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为宗旨, 结合学生平时表现, 开放实验的创新度, 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自我提高的程度给予一个综合型的评价。本改革中课程成绩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 实验报告和出勤在评估中也占据很大比例。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部分相互评价的权力, 让他们根据在合作实验中的相互配合程度, 开放性实验中的思维创新给实验搭档评分。评价过程中有适当的额外加分, 如实验思路创新者, 勇于质疑传统方案并提出科学可行新方案者, 给予一定鼓励。
2.4 进行教师培训,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基于教师与学科和学术方向的同步发展性, 课程设置与教师素质息息相关, 课程内容, 教师治学态度, 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以及教学质量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重视学科的交叉、学术的交流。尽量多地开展校际和国际间的交流, 不仅了解全球的学术动态, 掌握学科前沿;同时密切联系国内学术界, 共同探讨进步[5]。
3 结语
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合, 改变学科内和学科间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现象, 使学科间交融和实用性得到的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让食品安全实验课在教学方式实现飞跃;开放性实验将逐步实现由“学生主动, 教师被动”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为主体, 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转变, 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本改革中新引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将更能激发学生对实验以及科研的兴趣, 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中学习到的技能会更贴近以后的应用, 努力为食品安全实验学科建设成为与多学科有机结合、有较强试用行的新型学科。
摘要: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的现状、社会需要, 分析不足之处, 提出并探讨实验课信息化改革方案, 为将食品安全实验课建设成为一门高技术水平和实用性强的新型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清安, 刘晓静.《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9) :175-176.
[2]姚福荣, 高兴文, 陈懿, 等.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整合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3) :8178-8179.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学研究, 2002 (4) :58.
[4]王玉光.《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6) :98.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3
关键词:营养学 食品卫生学 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56-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部分的内容,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实验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和理论课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文将对目前大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高校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指导多过于陈旧,部分院校使用校内自编实验指导,但也多摘录于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实验指导,多年来未做改动。营养学实验内容多为营养素的测定,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索式抽提法测定脂肪,通过尿负荷试验来测定水溶性维生素,食品卫生学部分开展的实验如酒中甲醇的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这些传统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比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存在漏洞,它会将所有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统统记作蛋白质,而肉中瘦肉精的检测也急需纳入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当中去。
2 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课程多选取一些经典的实验,如利用凯氏定氮法来测定牛奶当中的蛋白质,这些经典实验的操作步骤在实习知道中都有详细介绍,且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也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每一步做出详细讲解,同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仪器如何操作都做出详细介绍,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介绍和实习指导中的步骤操作即可。并且由于时间关系,实验老师会提前准备实验中所需仪器,配制所需试剂,学生甚至课前不用预习,只需简单记忆实验步骤,机械的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即可完成实验。这使得学生及时完整地完成实验操作也不能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若出现问题不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课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膳食调查,我们在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自主调查,然后对获取的结果进行分析。所有过程结束后进行结果展示,不同组之间相互比较,学习对方的优点,提出对方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营养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另外,实验课程的教学地点也并非局限于实验室,比如关于HACCP和GMP的学习,我们就把学生带到乳制品企业,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在好奇和兴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3 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考核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依照上课出勤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这种考核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一些虽然到课但是没有参与实验操作,课后抄袭同学实验报告的同学拿到了高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甚至有一些同学,在其他同学实验过程中完全不参与实验操作,而是急于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相互抄袭数据。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一组同学分步骤完成一个实验,带教老师根据其操作情况,结合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进行打分。
4 重视实验结果的讨论
每次实验结束后,都会有学生拿着自己的实验结果问老师自己的实验结果好不好。其实,只要是实验,就会有误差,只要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能够分析出误差出现的原因就是对所学内容有了好的掌握。而实验结果的讨论,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需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而通过实验也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总之,实验课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和策略,符合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2]。通过实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继红,徐莉春,任香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1238-1239.
实验实训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篇4
第一条 实验室实行安全卫生管理责任制,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实验室管理员具体负责所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破坏工作。
第二条 实验室要加强安全用电管理,定期检修用电仪器设备和设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教师与学生的人身安全。
第三条 实验室应经常通风,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温,保持环境清新度满足实验要求。
第四条 学生做实验时,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必须在场,防止出现设备损坏、人身伤害等事故。
第五条 钥匙由实验室管理员掌握,严格管理,不得私自配制或借给他人使用。
第六条 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擅自使用电炉、乱拉乱接电线和堆放杂物。
第七条 每次实验结束后,实验室管理员必须清点物品,清理现场,打扫卫生,关好水源、电源及门窗,然后方可离开。
第八条 实验实训负责人要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组织安全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
第九条 实验室出现意外事故时,要沉着冷静,采取紧急措施(切断电源、灭火等),并保护现场,及时向保卫处报告。
第十条 对违章操作、玩忽职守,造成火灾、被盗、人身重大损伤等事故者,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5
【摘 要】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与《环境卫生学》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合并重复实验项目,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展PBL教学,形成一套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整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以下简称《职卫》)和《环境卫生学》(以下简称《环卫》)均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理论基础广泛,社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生学好这两门课程将为今后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实验课程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熟练掌握现场及实验室工作技能,这符合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们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就目前的实验课程设置很难达到要求,所以我们要认清课程设置上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改革。
一、以往《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陈旧且有一定的重复。《职卫》和《环卫》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验课程均为34学时,如表1所示,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且有些项目在两门课中均有涉及,如《职卫》中的“气象条件测定”与《环卫》中“微小气候监测”,主要内容都是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的测定技术,这些内容可以在一次实验课介绍;《职卫》中“作业场所甲醛的测定”、“粉尘的测定”与《环卫》中“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都是空气质量检测,只是采样时布点和具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太一样。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但这对于即将进行课题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内容太简单,也起不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开课早期,我们采用传授式教学,即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试剂,课上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后并没有预习实验,仅听教师讲解很难在短短的半小时中将整个实验内容消化,在实验中常常出错;因为分组实验,有的学生懒得动手,最后只抄抄实验结果;认真做实验的学生也存在操作不规范,不注意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结果等问题。后来我们让学生课后分组学习实验内容,课上随机抽取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教师补充遗漏部分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理解,使实验过程更流畅,但这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传授式教学,只是由学生代替了教师讲解的角色。
(三)各种能力的培养有限。传授式教学使学生绕过了自学及思考的环节,仅按实习指导进行实验操作,俨然成了做实验的机器。如果操作不认真甚至不动手,就连实践能力都锻炼不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他们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融入到实验设计中来,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针对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整合,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基本技能训练为辅,采用以PBL教学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二、《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整合后的课程设置
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其他学校《职卫》或《环卫》教学中也有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2,3]。我们在融合其他学校成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设置我校的《职卫》和《环卫》实验项目如表2。
按计划实验课将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课。实验1~4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实验,采用传授式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验5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以保证学生具有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实验6~11为选做项目,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可在其中任选4项。选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实验设计方案,重点回答以下9个问题:1.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调查对象是谁?3.调查哪些项目或者需要采集哪些样品?4.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样品的检测?5.采样点如何布置?6.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和试剂?7.采样时间如何安排?8.实验数据如何进行分析?9.实验结果怎样评价?在实验课上学生用1个学时与带教教师讨论修改实验设计方案,2个学时配制试剂准备实验器材,剩余时间去进行调查及实验分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就调查结果写一篇小论文,并写明每位同学在实验项目设计及进行中都做了哪些工作以便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三、实验课程整合后的预期效果
(一)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实验课上教师仅给学生实验的题目,也就是拟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及网络资源来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学过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技术讲解及技能考核后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预计经过本轮训练,学生在走上卫生监测岗位时能迅速上手。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查阅课本、论文文献、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来拟定实验方案,这个过程是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综合实验项目只给出了实验的大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从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与解释都是依靠自己来完成的。这实际上模拟了从课题选题、设计到完成课题的整个过程。经过4个实验项目的训练,学生对神秘的科研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科研能力。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调动年轻人的创造性,同时也明白了没有严谨的作风和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很难出色的完成一个课题。另外,每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学生都要交一篇论文,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反复的修改,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也将有一定的提高。
(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做每一个项目时,小组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各个细节,使实验方案切实可行。每个实验项目都由几个小的实验组成,内容繁多而复杂,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实验。所以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发挥特长,通力合作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在将来的复杂工作中也是必需的。
(五)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实验方案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设计,所以在设计上有可能会有一些大的纰漏,或者在实验开展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能及时的发现这些纰漏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教师的学识有限,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课前认真备课,预想一切可能遇到的问题;上课时及时跟学生沟通,明确每组学生的实验构想,追踪整个实验过程;课后认真分析,对每组的表现进行合理的点评。因而综合实验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缩短实验学时数,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学。实验整合后实验总学时数由原来的64学时缩减为47个学时,减少了17个学时,这些时间可以留给同学们自行支配,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学。
四、课程整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验时间集中,课程安排不易。每个综合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是8个学时,一般需要在一天内完成,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该学期还有其他课程,这就需要教研室与教务处协调,做好课程安排。
(二)实验秩序混乱。学生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很少自行设计、准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忙乱的现象。每个教室有4个学习小组在开展实验,在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进行中有可能会出现嘈杂的现象,不利于管理。我们可以多开放2个实验室,给每组足够的空间开展实验,减少忙乱嘈杂现象。
(三)师资力量缺乏。本教研室共有4名教师,每人负责2个学习小组的带教工作,当2个小组的实验地点不一致时,教师将不能把握每个小组实验过程,指导也就不及时。如果今后再有扩招的情况,这种师资缺乏的情况将更加明显。解决的方法一是引进新的师资力量,二是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和严把实验设计关,以提高课程质量。
总之,《职卫》和《环卫》实验课的整合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增加的综合设计型实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更符合我们培养具备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莉,董宏伟,高虹,等.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07-108.[2]翟敏,岳喜同,庄宝,等.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满意度及需求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05:368-370.[3]刘杰,罗彬,熊伟,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2:233-234.[4]甄泉,赵云利,杨晶,等.《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12:1132-1134.[5]巴月,崔留欣,张慧珍,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06:417-418+428.[6]赵云利,杨晶,张杰,等.环境卫生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课开设及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4:102-103.作者简介:
赵慧娟(1983-),女,汉,硕士研究生,讲师。
注: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6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的布局与管理,保证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指的实验室是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按规定的程序实施技术操作,以确定其浓度或强度的实验室。
第三条 实验室的选址、建筑设计、采暖、通风、空调、电气、给排水、室内环境应满足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需要,并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要求。
第四条 实验室各类用房宜集中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互不干扰。
根据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需要,实验室一般应设置天平室、色谱室、光谱室、高温室、理化室、样品前处理室等专用实验用房,以及样品室、试剂室、洗涤室、气瓶间、现场仪器室等辅助用房。
第五条 天平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远离振源,防止气流和磁场干扰。实验室设在临街建筑物上的,天平室应设置在背向街道一侧。天平室应设置面积不小于6m2的缓冲间,天平操作间与缓冲间之间采用密封的玻璃隔断墙分隔,宜采用推拉门,并与天平室的门错位布置。天平室外窗应为双层密闭窗并设置窗帘;
(二)天平室墙体、地面应平整光滑,不积尘、不起灰。室内应干燥明亮,光线均匀柔和,避免阳光直射在天平上;
(三)天平台台面和台座应做隔振处理。天平台沿墙布置时,应与墙脱开,台面宜采用平整、光洁、有足够刚度的台板,不得采用木制工作台。放置高精度天平的天平台应设独立基座(不宜设在地下室楼板上面);
(四)应设置室内环境条件控制设施,备有温湿度计,保持称量环境温度、湿度相对恒定;
(五)天平室应设置除静电设备。第六条 色谱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色谱室应保证分析测定所要求的温度、湿度条件;
(二)气相色谱仪采用氢气发生器作为气源的,应做好设备的维护管理;使用高压钢瓶作为气源的,气瓶布置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安全使用;
(三)色谱室应保证通风良好,气相色谱仪上方应设置局部排风系统,将尾气排至室外;
(四)液相色谱仪与气相色谱仪应分室放置,避免相互干扰。第七条 光谱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应远离样品前处理室,防止酸、碱、腐蚀性气体等对仪器的损害;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应设局部排风,排风罩宜为耐火、耐腐蚀材质,罩口控制风速为0.5m/s~1.0m/s。
第八条 样品前处理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有机样品和无机样品前处理应分开;
(二)墙体地面应平整光滑、耐腐蚀,易于冲洗清扫。实验台、试剂柜等应耐酸碱腐蚀;
(三)样品前处理室应通风良好,设置独立通风橱,样品消化处理应设置耐酸碱腐蚀的通风橱。
第九条 实验室测定分析中的滴定分析、标准溶液及试剂配制、常规化学分析等应在单独设置的理化室进行。理化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设中央实验台或靠墙布置实验台,中央实验台不宜与外窗平行布置,靠墙布置的实验台端部与走道墙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200mm;
(二)实验台上方应设置局部排风系统;
(三)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提取溶剂与其他检测项目相同时,需单独设立分析室进行专项测定或处理,避免相互干扰;
(四)理化室内不得长时间放置药品和试剂,需临时放置的,应设置具有通风功能的药品柜,药品和试剂应按要求分类存放,需冷藏的试剂应放置在冷藏设施内。
第十条 实验室可单独设置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洗刷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应确保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二)墙体、地面应防水、防滑、耐腐蚀,地面应设置地漏。第十一条 马弗炉、干燥箱等高温仪器设备应布置在单独设置的高温室内。高温设备应放置在耐高温工作台上,高温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
高温室内严禁储存和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及有机化学品,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第十二条 现场采样和测量仪器设备应统一存放在现场仪器室内。现场仪器室应保持通风干燥,仪器设备应分类存放,摆放整齐,并设置必要的充电设施,满足使用、维护和保养需要。
第十三条 实验室使用高压气瓶作为气源的,气瓶的存放和使用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气瓶应分类妥善保管,远离火源、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及强烈振动;
(二)气瓶应直立放置并有明显标记,摆放整齐,并设有栏杆或支架进行固定;
(三)严格按照有关安全使用规定正确使用气瓶。第十四条 试剂室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试剂柜应选用耐腐蚀材料,并安装排风系统;
(二)试剂应分类存放,禁忌试剂不得混存。液体试剂和固体试剂应分柜存放,腐蚀性物品应包装严密,酸、碱试剂应分开存放,氧化剂与还原剂应分开存放,光敏试剂应避光保存,易燃易爆试剂应专柜存放;
(三)剧毒物品(含易制毒试剂)的存放应依照公安部门有关规定,设置联网防盗报警、监控、通风换气等装置,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双锁保险柜等,并依法向当地公安机关申请备案。
第十五条 实验区域应有控制进入的措施,入口处应有限制无关人员进入的标识。色谱室、光谱室、高温室、理化室、样品前处理室、样品室、试剂室、气瓶间等实验用房的醒目位置应设置警示标识。
第十六条 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固体废物应设置收集容器,分类收集、分开存储、定点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置,并有相关处置记录。
第十七条 实验室的应急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管理、应急程序、后期处置等相关内容;
(二)凡经常使用强酸、强碱、有化学品烧伤危险的实验室应设置洗眼器,在实验用房出口就近处或在10s内可以快步到达的实验室公共区域设置应急喷淋器,并保证应急冲洗设施能够有效使用;
(三)配备应急药品箱,药品箱内应配备止血带、绷带、创可贴、医用酒精、脱脂棉签、剪刀、镊子等应急用品,且种类、数量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四)应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及标识,在室内及走廊上安装应急灯,安全出口不宜少于两个。
第十八条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定期清扫。实验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有序,严禁在实验室内堆放杂物,不得在实验室内用餐。
第十九条 实验室应符合《检测实验室安全》(GB/T27476)的要求,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实验用房应明确专人负责安全卫生管理。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7
1 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没有把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向基层实验室进行宣传贯彻, 基层实验室从单位负责人到实验室负责人和具体的工作人员普遍不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就无从谈起, 缺少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没有明确的责任人, 实验室生物安全长期处于无章可循, 无标准操作规程, 疏于管理的状态, 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没有有效的生物安全制约机制, 对实验室建设、布局、设施、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等, 头脑模糊。因此, 各级必须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使基层实验室明白法律、熟悉标准, 各自制定出切实可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 实验室环境设施不合理、防护用品不配备
长期以来, 基层实验室投入低, 实验室用房明显不足, 处于狭窄的环境状态下工作, 布局不合理无法分成洁净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工作人员办公与实验操作在一个室内, 有的甚至病人和非工作人员可以随便进入实验室, 工作人员得不到有效的防护, 非工作人员也存在极大的被感染机会。个人防护用品更是寥寥无几, 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在无个人防护的状态下进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一些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或专门的实验台, 实验室各种含病原微生物的废弃物的暂存和处置更是令人担忧, 室内没有合乎要求的废物桶, 废弃物存放超时, 锐器不是单独分离存放。
3 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不了解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条例和国家标准, 形成了个人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个人防护意识的淡薄, 使之在个人防护、实验室废弃物处置、实验室消毒等方面不遵守国家法律、条例和国家标准, 对实验室的不良行为可能造成公众的疾病传播不在乎, 对可能造成自身的感染无所谓。有的工作人员长期对可能造成职业暴露的不规范的操作不认识、不醒悟。
2004年国务院就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规定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和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实验室尽管不能明显的知道是何种病原微生物, 但是他们在采样、实验的过程中都有潜在危险。实验室工作人员普遍没有建立个人监护档案, 没有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对于职业暴露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没有控制和应急措施。
4 基层实验室人员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非常重视,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是上级部门对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培训却是很少, 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即使在其他业务技术培训中牵扯到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 也没有被基层所重视, 没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作为工作中必须熟悉掌握的内容。
各级应加强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督导基层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一系列法规规范。帮助基层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使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明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标准、规程, 树立起生物安全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 达到保证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医疗废物处理得当, 个人防护到位。
各单位领导有责任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起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一级防护屏障 (安全设备) 和二级防护屏障 (设施) , 防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浅谈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8-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不但说明人类以食物赖以生存,而且也说明食物安全性对人类的重要性。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反之亦然。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1 食品安全的含义及内容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包括四个成分:第一,成分安全,不包含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第二,功能安全,食用后不影响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第三,免疫安全,不能带有导致人体发病的动物、微生物和病毒。第四,遗传安全,即不改变人类基因和人类的遗传功能。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2 公共卫生的含义及内容
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其中,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卫生界定為“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食品卫生是指提供人类食用的各种食品,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烹饪、食用等各个环节必须符合饮食卫生标准,保证各种食品所含营养和能量安全进入人体,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食品卫生具有食品安全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果安全,即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等和过程安全,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3 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相互影响
尽管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而食品卫生又是公共卫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1,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与稳定。
3.1 食品安全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关于问题食品的各类报道层出不穷,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出现各种问题奶粉、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化肥使用过多、农药使用以及残留严重超标、转基因食品。从沈阳“毒豆芽”、湖北“毒生姜”、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到问题血旺、黑心鸭、潲水油等等。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引发诸多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1.1 食源性疾病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食源性疾病2。也就是说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引发公卫问题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食源性疾病。2006年9月7日陈君石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指出,食源性疾病已是目前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食源性疾病是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是降低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原因。食源性疾病不但影响人类生产力,甚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的数据。郑州市 2008年食源性传染病年发病率为206 /10万3。2006-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共189起,发病2678例,死亡6例4。总体上,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较高。问题食品所带来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不但给人们造成生活、工作上的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表述,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也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5。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纳入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1.2 化学污染
我国化肥使用量平均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的使用严重超标,农药残留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农产品源头污染严重。在食物种植养殖环节出现不安全因素,导致食品不卫生、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在食品加工制作的过程中,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并不少见,少数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使用、乱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在食品包装、贮藏、运输过程中食品防腐剂的乱用及滥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农药的使用问题是突出问题。化学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只是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加重国家治理环境的负担。不但影响食用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3.1.3 生物污染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污染问题,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生物污染通过食物而传播。不但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而且还能引发环境污染,导致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重医疗负担和环境治理负担。
3.1.4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还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对人体毒害作用,如致癌的物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法规乃至食品经济和食品与农产品贸易方面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议。
3.2 公共卫生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9
(2006年下期——2007年上期)
为做好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特制订本制度。
一、成立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国富同志任组长,胡光辉同志为副组长,周顺宣、王献杰、颜昌茂、刘伟、邓梅兰、肖超群、周寒梅、周世焕、唐发达、刘忠顺、吴绪金及各班主任为成员。校长对本校辖区内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负总责。
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三、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安排必要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防病防疫知识深入人心。
四、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五、坚持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彻底消除卫生死角。
六、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坚持每天清洁扫除,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清洁。加强安全保卫,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禁发生投毒事件;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源的管理,防止水源污染造成疾病的传播;加强厕所卫生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加强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与安全保卫,改善学生宿舍卫生与通风条件,要经常性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设施进行自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七、加强对学校饮食店、经销店的管理,严防出售霉变、腐烂、过期、有毒等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出售。
八、及时办理学校卫生许可证和食堂、经销店从业人员的健康证。
九、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10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职责,保障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及有关要求,特制定此项管理制度:
1、校长是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组织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2、学校要做到“三个一”,即学校每月要召开一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会议;学校主管领导每周到食堂检查一次;监督员要每天对食堂卫生安全进行监督检查,(细的检查记录)并如实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
3、食堂建立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办法,分清岗位职责,配备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4、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操作间及食品存放间,以免发生投毒事件,确保师生用餐卫生安全。
5、食堂管理员和卫生监督员要认真负责,不得玩忽职守,负责具体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6、利用板报、广播、橱窗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宣传有关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护的我们的水源”、“爱护我们的环境”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
7、各种安全活动资料,要存档备查。
8、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卫生部、教育部下发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堂工作人员应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接受卫生意识培养。
9、膳食工作要坚持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宗旨,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目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活动,坚持优质服务,讲究职业道德。
10、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效的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方可上岗。上班时间要穿工作服,戴帽、口罩、号码、胸卡等;出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11、采购验收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营养要求,且有良好的感官形状。
12、加工烹饪食品的营养要搭配合理,要符合中学生生理发育的需求。
13、注意内外环境卫生,做到窗明几净、地面清洁、桌椅摆放整齐且清洁,后堂大厅的卫生要随时打扫,定期消毒,不留死角。
14、餐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清洗干净,保持清洁。
15、食品的洗切、加工必须采取“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的烹饪程序,加工好的食品要彻底符合卫生要求,保证不受污染。
16、物资进仓要保持清洁卫生,存放要生熟分开,包装食品要离地存放,散装食品应用容器加盖存放,注意保质、保鲜。
1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防止食物中毒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杜绝食物中毒。
18、对出现违反安全、卫生规定,出现火灾或食物中毒的食堂,视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普坪镇鲁沟塘小学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 篇11
【关键词】医学检验;卫生理化实验;探究教学
【分类号】R446-4
近年来,随着卫生高职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让学生系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探究能力。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有效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成为卫生理化检验课程教学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探究教学活动包括问题提出、假设、明确计划、实验操作、证据采集、结论、评价反思及交流、表述等要素[1]。探究的内在要义就是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欲,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进行自主思考。换言之,思维为探究教学的关键和基础,如缺乏主动思维过程,单单追求探究教学形式,就无法发挥出探究活动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和提升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素养。所以,在卫生理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独立思考和探究[2]。只有通过具体的问题将把学生思维激活,才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欲,如此才能真正开始探究教学。比如:《水質理化检验》实验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水最常见的有哪几种,其硬度是否一致;依照钙镁离子性质,有哪些方法可准确测定水的硬度等问题,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得出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答案去进行实验操作,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与实验操作的热情。
二、基于学生实际,开展层次探究
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中实验探究教学存在不同方式和层次,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究要素是存在差异的,且教师实验指导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专业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探究教学层次。在学生初次参与探究实验时,教师可设计较为简单的实验项目,比如:水的硬度、碱度等测定,让学生熟悉探究教学的常规思路和方法,该阶段开展的探究教学的水平是相对较低的。之后随学生对实验探究逐步熟悉,应适当调整和提升探究教学层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实验基础分为五个级别:I级为最低层次,教师确定实验课题、制定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指导学生对本次探究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再进行补充。该层次探究教学,教师发挥着主导效用,而学生自主性不够。I到IV级层次,学生的探究自主性逐步提升,教师逐步处于引导地位。V级层次则全面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是最高层次。在卫生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I级到V级逐步提升,最后达到全面开放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提升专业素养。
三、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探究内容
在探究教学中,往往会因客观条件限制,应将不难度较小的项目设计成探究实验,而将难度大、学生较为陌生的项目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宜取得最佳实验教学效果。比如:《水质理化检验》教学中可设计20余个课时内容,应用到一系列实验设备,如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相对完整表现出了水质检验的思路及方法,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实验则存在很大难度。在课时相对有限状况下,教师可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氯乙酸含量设计为验证性实验,因学生对分光光度仪的应用较为熟悉,可将酸碱滴定法测定水碱度等较简单项目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使得学生有效体会到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方法,且能充分应用教学时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延展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探究
现阶段,医学检验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中有部分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类探究实验和其他实验存在诸多重复内容,主要设计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其探究兴趣。因需要较多时间,如课堂教学时间较少,教师可考虑延伸至课外完成[3]。再以《水质理化检验》的实验教学为例,在《生活用水毒理学指标检验方法设计》的实验,就是一个综合性和设计性较强的项目,用时较长,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取材,通过课后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操作实验。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实验现象及结论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给予学生鼓励,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而言,卫生理化检验课程中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和观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教学需要,明确探究教学活动层次,并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实验,以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注:本文为廊坊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142298,课题组成员:张淑红邢晓媛狄海燕张艳霞刘书新王冬杰徐飞)
参考文献:
[1]邓宪川.探究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实验项目的质量控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09):158-159
[2]姚笛,王颖,王长远.食品卫生检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8(12):214-216
【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验】推荐阅读:
食品安全与卫生10-26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卫生07-19
食品卫生与安全调研报告09-04
桃沟小学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05-28
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规章制度08-22
食品安全与卫生防疫工作计划07-30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复习资料09-25
2022年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要doc09-03
论营养与卫生学教育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