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2024-06-15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共12篇)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1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1]。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 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2], 在这一段时间里, 毕业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积累实践经验, 为将来就业后顺利适应各自的岗位工作打下了基础。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 知识性和应用性很强, 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 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3,4]。为了深入了解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现状, 本文对我校两届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 从毕业生真实的想法中探寻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对策,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完成毕业实习的两届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7 份, 回收有效问卷76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70%。实习时间为48 周, 其中医院实习24 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12 周。

1.2 调查方法

结合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特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实习培养情况满意度、实习安排满意度、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对带教教师的评价和毕业论文5 个维度共22 道题。事先告知学生调查目的,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问卷并在规定时间内回收。

1.3 数据处理

收回的问卷采用SPSS18.0 软件包进行录入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情况 (见表1)

如表1 所示, 在科研思维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 个因子上,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科研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满意度最低;在实习基地、实习方案、实习考核、实习的组织管理4 个因子上, 学生对实习方案的满意度最低, 只占53.9%。

2.2 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和对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评价 (见表2)

如表2 所示, 在完成实习任务的积极主动性、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5 个因子上, 实习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自我评价低于其他因子, 认为好的占64.5%;其次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为好的占67.1%。实习生对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评价, 然而对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在文献查阅及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方面, 认为好的只占72.4%。

2.3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是否了解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调查中, 67.10%的学生清楚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31.60%的学生基本清楚, 仍然有1.30%的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要求 (见图1) ;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 47.30%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4.70%来源于实习医院 (见图2) ;而论文撰写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 78.95%来自于专业数据库, 13.15%由指导教师提供 (见图3) 。

3 讨论

3.1 开展本科生毕业实习调查, 加强毕业实习质量评估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未来从事的职业范围很广, 涉及临床营养治疗, 食品卫生监督和检测, 膳食营养的评价、管理和指导工作, 营养食品教学和研究等领域。毕业实习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同时也是为就业而进行的一次实训演练。在毕业实习过程中, 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能更好地为以后的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毕业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院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质量评估的本质是一个质控问题, 其核心是信息反馈[5]。一方面, 通过调查实习生对实习过程的满意度, 可以发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在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满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理性需求;另一方面, 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 由实习单位带教教师及时反馈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

3.2 鼓励毕业生自主选题, 切实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安排在同一时间段, 从论文选题来看, 约有92%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实习内容一致, 数据和案例真正来源于实习过程,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而实习生对实习过程中科研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满意度较低, 可能的原因有: (1) 实习单位重实际应用, 轻理论研究, 不利于学生全面进行科研训练; (2) 实习学生主动性不够, 没有完全投入论文的选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中, 大多数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一般情况下, 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实际的工作内容很熟悉, 但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 对于研究热点把握不准, 而校内指导教师刚好相反, 能较好地跟上学科和理论发展, 但对实际工作了解不多[6]。因此, 在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优势的同时, 应给予实习学生自主选题的自由, 校内外导师和院系做好选题论证, 尽可能调动实习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毕业实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加强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的培养。

3.3 及时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 修订毕业实习大纲

当前,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是考评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7]。通过与医院、食药监局、疾控中心、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大型企业等实习单位的广泛交流, 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修订毕业实习大纲, 使之更趋合理化。同时, 重新审视实习目的和实际情况, 在实习时间的长短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下一番功夫。借鉴大多数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特点, 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实习同样分为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根据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 已形成可行的针对实习技能的评价方法, 目前临床实习大纲较为成熟, 且每届均有1/3以上的学生进入医院从事临床营养相关工作, 因而保留了医院的24周集中实习, 但专业实习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具有较大的可调空间。成熟的专业实习应兼具灵活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以支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8]。对于有意向继续深造的学生, 专业实习可以采用专题实习的模式, 将大部分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校, 选题最好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相关,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锻炼了科研思维能力、查阅文献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 将大部分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食药监局、疾控中心、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和大型企业等实习基地, 为将来直接参加工作积累实践经验[9]。学生对专业实习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专业实习模式的多样化, 而保证专业实习模式多样化的关键是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摘要:通过自编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实习调查问卷对毕业实习回校的两届76名本专业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的毕业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依据。

关键词: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实习,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潘海涵, 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2) :104-106.

[2]李丽, 杨超, 汤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调查[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788-1789.

[3]杨艳, 汪春梅, 罗礼容, 等.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2442-2444.

[4]刘华青, 吴学森, 王春华, 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602-2603.

[5]初同伟, 曹海泉.浅谈我国医学实习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335-336.

[6]陈美球, 黄贤金, 周炳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高教论坛, 2009 (6) :26-29.

[7]柴明勤, 陈晓玲.新时期高校毕业实习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 2009 (2) :54-55.

[8]向华丽, 陈敏.武汉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 2014 (10) :54-56.

[9]王茂清, 王帆, 杜晓燕.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1087-1089.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2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食品检验技术为特色,服务面向食品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培养能够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食品化学、化学原理与分析、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质量管理基础、实验室管理、功能性食品生产等。

主要技能考证: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等

就业方向:大中型食品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保健品行业、食品检验相关机构,从事食品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及卫生检验岗位工作。理论教学

(一)理论教学

序 号

核心理论

课程

主要讲授食品的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

能及食品加工对营养素的影响、营养与能量平衡、食品营养 营养与膳食平衡、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各类食

品的营养价值、功能性食品、强化食品及食品新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知识。

主要讲授罐头食品、软饮料、糕点食品、糖果食

食品工艺 品、酿造食品、脱水食品和冷加工食品的加工原

理、加工工艺、技术要点、加工机械设备以及产

品质量要求。

主要讲授刀工、炒工等基础知识,原料切配、火

烹饪工艺 候、油温、上浆、挂糊、调味、制汤等烹调技法

及热冷菜装盘技术,宴席组合、果蔬雕刻、花色

拼盘等以及产品质量要求等知识。

实验设备

应用与维

护 主要讲授电路控制接线、布置安装及接线等电工基础知识,常规实验仪器设备控制电器的识别与检测、控制电路的识图、实验仪器设备常见的、故障和维护方法等知识。

主要讲授食品安全危害来源及控制方法,食物中

食品质量

安全管理 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控制方法,食品企业卫生控制技术,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和方法,食

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等内容。

食品微生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食品中微生物的物分析化学 主要讲授常规分析仪器进行理化分析测定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课程名称 教学内容

物检验 食品感官与理化检验

食品贮运与营销 现代仪器分析

食品企业现场管理 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 构建模式 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 优质核心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9-01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食品、烹饪、营养相关专业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1~6]。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航空食品工艺与营养)专业(以下简称航空食品专业)在借鉴相关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积极与海南地区航空食品公司、高端酒店、食品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如图1)。

2 课程体系构建

2.1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模式

只有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因素,才可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航空食品专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

2.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到企业挂职、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方式,了解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及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如图3)。

2.3 优质核心课与职业技能培养

航空食品专业工作岗位、岗位技能要求及相应的课程(如表1)。

3 课程体系持续改进

在课程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的方法手段、学生对课程的反映、企业对学生满意度等进行跟踪监测,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学生座谈会探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并走访区域餐饮企业、航空食品公司、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參考文献

[1]袁世保,秦冬丽.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J].新教师教学,2011(3).

[2]陈运生.《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5(3).

[3]程桂芬,张忠良,吕艳燕.高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论坛,2005.

[4]刘丹.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9(3).

[5]贾君,赵明珍,童斌.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0).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4

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由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该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利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力,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1], 其基本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案例教学法是研究型的学习模式,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食品卫生与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是我校营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可用于课堂教学的食品卫生案例相当多, 例如:镉大米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和毒黄瓜事件等。因此, 我教研室于2013—2014年对2011级和2012级营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引入案例教学模式并评价其教学内容和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校2011级和2012级本科营养学专业大三学生83人, 其中男生39人, 女生44人, 年龄21~23岁。学生已完成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

1.2 教师设计的案例

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编近年来食品卫生与安全事件案例, 并设定相关问题。选用案例以典型和内容恰当为主要原则, 针对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各类食品卫生学问题和食源性疾病4章选编典型案例, 每章设案例1~2个。设置的问题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同时兼顾时事的最新进展进行适度拓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已设计和应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有“镉大米与痛痛病”、“瘦肉精风波”、“色素忧患重重”、“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漫谈”、“一个馒头引发的思考”、“幼儿园食物中毒案始末”。

1.3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1.3.1 案例导入与准备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及相关问题, 讲明具体要求与任务, 并建立学习小组。按班级随机分组, 每组5~7人, 各组分别选定1名组长和记录员。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及相关问题在案例教学前1~2周分发给学生, 要求每位学生提前认真阅读和理解案例, 利用校园网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案例分析讨论及自由提问做充足准备。

1.3.2 案例分析讨论与自由提问

对每组每个案例分析讨论与自由提问安排1学时,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针对案例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 小组的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及问题的理解发表观点,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协商之后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然后每个小组选派1~2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阐述汇报, 汇报时间建议为15~20分钟。

小组阐述汇报后, 其他小组可以在案例汇报的基础上自由提问, 自由提问对每个小组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因为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连续性、开放性的各种问题, 需要回答者积极开动脑筋、随机应变。自由提问可促进参与者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转换思维, 对于培养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人才是必要的。

1.3.3 评价与小结

评价与小结是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重要部分,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和课后反思。学生案例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汇报、回答问题和案例总结报告3个方面。在案例教学法中, 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学生参与汇报、回答问题次数为主。案例教学法的课后反思, 需要教师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对案例分析的内容与结论进行总结。

1.4 统计学分析

课程期终考试结束和试卷讲评后, 每位学生填写案例教学质量学生评估表, 包括对案例教学参与情况、参与较少的原因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人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核查,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学专业学生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案例教学参与情况 (见表1)

参与情况较好的项目为提前预习课堂内容、课前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课堂中认真听课, 分别占59.0%、65.1%、39.8%, 表明学生已有主动参与的行为。而关于不明白的问题都会提问, 找教师、同学答疑解惑, 在课堂中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探索新知识和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的比例较低。在调查参与项目较少的原因时, 大多数学生表示和性格内向、没有精力和时间有关系, 少部分学生表示兴趣较低。

2.2 营养学专业学生对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3)

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持肯定态度, 个别学生对教学内容持否定态度。尤其是对可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与使知识交叉渗透并融会贯通评价较好的学生分别占75.9%、78.3%, 而认为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量大, 增加学习负担的学生仅占37.3%, 55.4%的学生认为一般。

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好, 个别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差。尤其是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评价项目:提高主动参与能力、增强协作和团队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以上4项评价好的百分比分别是71.1%、71.1%、72.3%、73.5%, 认为案例教学好于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学生占比为75.9%。

2.3 营养学专业学生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成绩分布 (见表4)

2011级和2012级学生成绩在90分及以上 (优秀) 的比例均较高, 分别为21.7%和37.8%, 平均28.9%。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以案例为引导,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案例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 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主动学习, 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 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食品卫生与安全是全国高等学校营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对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各类食品的常见卫生问题有所了解, 并能对各类食品卫生问题进行预防控制和监测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典型食品安全事件都可以作为案例来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培养[3]。目前, 营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案例教学报道国内比较少见。

我校营养学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 营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教材, 授课内容主要为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各类食品卫生学问题和食源性疾病4个章节, 共45个理论学时。目前案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每周组织一组学生进行一次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案例导入提供技术支持, 可通过影音、图像等资料展现案例的真实场景, 激发学生对食品卫生与安全事件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和思考[4]。调查发现, 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和课前主动查阅相关文献的占比分别为59.0%和65.1%, 而提问、找教师及同学答疑解惑、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知识和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的占比仍较低, 主要是因为医学专业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表现欲不强、课程任务相对繁重。因此,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 需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充分准备与积极参与, 是学生主体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5]。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6]。案例教学尤其是自由提问环节,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此次案例教学改革, 学生表示认可、喜欢并支持小班案例教学。调查发现, 学生对案例教学内容评价较好, 78.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使知识交叉渗透并融会贯通, 55.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量一般, 表明现行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是可行的。调查显示, 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较好, 认为可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增强协作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75.9%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好于传统讲授教学模式。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成绩总体优秀率为28.9%, 表明学生已按大纲要求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 通过两年的教学积累和改革, 对我校营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的教学实施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仍然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实践并不断完善,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 最终探索出一整套适合营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对我校建设有特色的营养学专业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培养高级专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技术人才、扩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办学规模及加强我校综合性医科大学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焕玲, 封锦芳, 肖荣, 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卫生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浅谈[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6) :1188-1190.

[2]郝萍.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1) :13-15.

[3]王玉光.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 9 (6) :95-98.

[4]唐华丽.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 (1) :146-147.

[5]方桂红, 刘洁, 詹达谋.案例教学方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过程中的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11) :93-94.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5

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确保食品在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中维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开发和创造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需求的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实现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食品制造。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的食品科学、食品工艺、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理论知识,具备食品加工、储运技术以及产运销过程中营养品质监控能力,具备保健食品研发、食品与健康关系机理研究能力和公共营养咨询、指导能力,同时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实验、生理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应用营养学、营养配餐设计与烹饪学、功能食品原理与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及相关实践课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各类食品企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贮运销售、保健食品研发;到大型超市、酒店餐饮部、食品流通领域、营养保健机

构、食品监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卫生与营养品质监管、指导等相关工作。

通过专业导论课的学习,我更进一步的了解现阶段我们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概况,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对此,我对四年大学的学习做出以下规划:

1第一年,适应大学生活,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认真学好通识教育必修课,打好知识基础。

2.由于自身英语薄弱,所以第二年的主要任务是在学好各个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尽最大的努力争取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大量阅读各类书籍,为大脑充电,拓宽思路。确定大学毕业后,要不要考研。如考研,明确方向,目标。

3.第三年,认真学好专业课程,有机会的话尽量多参加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商业策划大赛,商业模拟运营等活动)。为今后工作积累各种经验,丰富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6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烹饪与营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商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2;TS201.3-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知识更新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1]。《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通过对武汉商学院13级和14级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等,为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双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学情分析

(一)“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3级和14级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达总人数的75%,而男生仅为25%(图1)。如图2所示,13级70.3%的学生和14级61.8%的学生高中都是文科背景,理科学生相对较少。由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推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较好,但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需要补充大量理论基础知识。

(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前双语课经验及本科英语成绩分析

如图3所示,14级学生中本科前修过双语课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5%,显著多于13级,双语教学在初高中阶段越来越普及。多于1/3的学生有过双语学习经验,这将有助于《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图4可知13级烹教班当时仅5.9%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过四级;而大二下学期该班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达72.9%。仅5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文达到学校外语教学要求水平;实际上全班仅5.4%尚未达标。由此可见13级烹饪与营养教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极度不自信,在双语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提示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合适安排语言难度,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英语比例。

(三)学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态度分析

由图5可知,不论是13级还是14级学生学前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持否定态度的约为24%,持肯定及较为肯定态度的占绝大部分,约为76%。多数同学(50%13级学生和58.6%14级学生)在学前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尝试。

在双语教学开始前52.9%13级学生和65.5%14级学生都认为课堂英语比例应低于30%,约30%的学生认为英文应控制在30-50%,低于10%的学生能接受英文占75%,仅13级1位同学认为应该全英文教学(图6)。绝大多数同学(85.3%13级学生和96.5%14级学生)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英文应控制在50%以下。学生的英语比例期望值与学校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相差较远,学院规定双语课程建设第一年英语比例达50%,而第二年英语达75%。这要求除专业上尽量使用英语外,其他课堂用语尽量使用全英文。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定位及分析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生化代谢以及在环境中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后果;熟悉食品企业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能独立获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具备分析解决食品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3]。此外在烹饪与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中后期的《烹饪卫生与安全》、《食品贮存与保鲜》和《食品法规与标准》都需要《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食品微生物学》的先修课程为《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我院并未单独开设《微生物学》,而《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这可能造成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而且部分章节很有难度。此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均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上《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在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这样英语学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双语《食品微生物学》还可以为大三下学期《食品专業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麦凯和西格恩教授认为双语教学应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学术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目标[4]。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工具的运用和掌握,所以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隐形的[5]。

针对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英文水平。《食品微生物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的课,具有阅读英语教材的能力,掌握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而长远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可以自行使用的语言而且具有较为先进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重难点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大中专烹饪及相关专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因此本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关键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三)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重点在于微生物对食品的作用。尽管前半学期“基础微生物学”也非常重要,是理解食品与微生物关系的基础,然而后半学期“食品与微生物”的学习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而“基础微生物”中“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涉及数学模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13级学生课后调查发现:29.4%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术语较多;20.6%的学生反映自己高中是文科生,因而基础较差,在涉及到微生物生长中数学计算时和微生物代谢中涉及到生化知识时,感觉较难。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基本符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规律。

三、《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由于本院烹飪与营养教育专业并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故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食品与微生物的知识,此外此门课程还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但是课程总课时只有48节,所以必需凝练教学内容,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在基础微生物部分,最终选择“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新陈代谢与遗传”和“微生物生态”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4课时,共16课时。在食品微生物部分,包括发酵食品10课时、腐败微生物4课时以及微生物与疾病6课时,共20课时。食品微生物实验部分共12课时,包括显微镜与革兰氏染色、培养基与无菌操作、发酵食品的制作以及微生物计数四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拖延的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堂进度,把握好课堂节奏,以便稳妥有序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语言策略上

总体而言,我校采用“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校时采用中文,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采用中文教学[6]。在此大语言环境下,《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需分阶段实施。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前半部分即讲解基础微生物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双语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英文极度不自信,故而对新的知识点我们采取先讲中文,在中文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占课堂语言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代谢》这一章,这是全书的难点之一,故而英文较少约30%左右。随着学生渐渐地适应双语环境以及专业词汇不断的重复,在课程后半学期即食品微生物内容部分,逐步提高英文比例,最终稳定在65-70%。

(三)教学资料上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Brock微生物生物学》和江汉湖、董明盛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再版的《食品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而畏难情绪较强,我们还提供双语PPT供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Brock微生物生物学》语言难度不大,信息量较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每次课前课后需要阅读70-80页英文,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故而并未强行要求阅读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仅作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补充读物。此外本课程每次课前还提供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课后提供相关的听力练习和阅读材料等习题库,以巩固所学的微生物术语和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式上

在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微生物学》上半学期时,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而下半学期时在“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7],即:在课程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选题,选择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做成PPT和报告;就做成的PPT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在课程后期进行汇报。每个小组约为3-4个同学,全班约10组。汇报时一个负责主讲,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回答提问,这样能有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本课程还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 “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的专题讲座。由于学生选题与专家报告内容有密切联系,相当于学生在自学相关知识后再听专家报告,所以教学效果显著,反响较热烈。总体而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建立了 “听课+讨论+展示”的学习模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多采用图片讲解,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在讲解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则使用Flash动画,完整生动地展现微生物的生命史;在讲解病原微生物时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生动体现微生物感染的环境、条件及病理特征等理论知识[8]。

(五)作业方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中学习微生物形态结构时,课程内容虽然不难,但是内容较多而且抽象,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课后作业是用橡皮泥或者卡纸做3D的细菌细胞模型。学生反映热烈,认真对照书本、课件以及其他资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下半学期以“发酵食品”及“病原微生物”为主题的PPT和报告,学生完成地非常认真,修修改改多次,因而整体质量较高。

四、《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一)课程教学评估

对学生综合成绩的统计表明:未采用双语教学的13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2.5 ±5.0;而采用双语教学的14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0.3±7.3,两者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14级烹教班学生学前学后对双语教学态度有较大改善(如图7所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由17.2%变为44.8%;反对双语教学的由24.1%减少为6.9%;82.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英语比例合适。此外《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兴趣和创新性,学生参与的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

(二)课程改进措施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微生物学》仍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语言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国内培训、观摩教学以及国外培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其次要重构学生考核体系。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目前仍然以学术知识的考查为主,后期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9]。

参考文献:

[1]葛菁萍. 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10):1537-1540.

[2]孟祥忍, 吴鹏.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 美食研究, 2014, 31 (4): 61-64.

[3]雷晓凌, 吴红棉, 吴晓萍, 等. 普通高校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 (7): 1121-1124.

[4]麦凯, 西格恩. 双语教育概论[M]. 严正, 柳秀峰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25-36.

[5]俞理明, 韩建侠. 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3):1-4.

[6]蒋亚瑜. 汉语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8 (2): 74-77.

[7]陈明选, 陈舒. 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2): 63-67.

[8]张凤民, 李玉军, 付英梅, 等. 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1-2.

[9]郑新添, 杨小燕, 尹会方, 等. 地方本科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14, 41 (4):759-763.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也对食品从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能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健康, 进一步提产品档次。因此, 要培养适应烹饪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推进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受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分组轮换, 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和发现问题, 收集和处理问题, 设计和实施计划, 检查和评价效果,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习项目的设计要体现本课程标准的特色与设计思想, 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 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加工烹调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 如何从营养角度考虑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人群和特殊人群搭配营养菜点, 学会如何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档次, 培养从事餐饮专业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人才, 以适应当前餐饮行业的发展需要。

传统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理论比较抽象, 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高职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 形成营养素与人体健康, 烹饪原料选择加工, 烹饪原料安全与卫生、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4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下明确任务, 如营养素与人体健康这一项目包含了糖与糖尿病、脂肪与肥胖、蛋白质与健美、钙与佝偻病、铁与贫血、维生素与癌症、膳食纤维与减肥、水与烹调几项任务。

任务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学习思路清晰, 提高了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会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1]。

三、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传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被动的接受知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教学容, 合理、科学地选择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方式, 使教师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2]。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 即以典型工作过程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 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和独立地评估计划”这三个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关键能力。

教学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 (文字、图片、视频和网络等) 与传统的板书相配合[3],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能让学生分清主次、轻重,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如:在烹饪原料安全与卫生这一部分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展示生活热点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把食品营养与安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将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探索的场所。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 仍然由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4], 而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制定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评价方式, 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高级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相结合。

五、结语

教学改革使得这门课程更加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使学生富有开拓的视野, 成为具有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摘要:食品营养与安全是高职的一门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必修课程。结合专业实际, 本文围绕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考核方式, 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烹饪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促进全民健康。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烹饪工艺与营养

参考文献

[1]杜淑琴.浅谈高职烹饪营养学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 2010 (22) :84-85.

[2]蔡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旅游论坛, 2011 (4) :180-183

[3]李宁烹饪营养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J]教学研究2012 (1) 14-15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8

《食品法规与标准》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本专业课程中本门课尤为重要,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法律条文、标准条款,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学生不宜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实际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及项目化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重构,进行项目化教学

通过企业调研,依据用人单位对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现代食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和任务,确定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以不同的工作岗位为载体,课程共设计教学项目5项:中国食品法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与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标准化法等法律的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出口检验程序;中国食品标准体系;国外食品标准;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检索。

授课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按照该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历程,选取《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常见法律法规,食品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等作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将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国外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等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使用较少的知识,忽略或以课外拓展知识展现给学生。

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为增强该门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部分项目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发言,进行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常见的中国食品法律法规初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为完成违法典型案例分析这一任务,选取了典型案例“三聚氰胺”“山东有毒鲜姜”“假蜂蜜”等事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PBL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授课,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为他们创设情境,并为他们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确定某一项目的问题。例如在对《食品安全法》这一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很多的法律条文,比较抽象,该项目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析食品违法案例。因此,选取学生所熟知的若干案例,要求学生课前以组为单位,把案例以任务单的形式提前1~2周发给学生,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先利用各种手段如上网、图书馆等,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合理分析,如对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时,该事件触犯了什么法律?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事件发生的原因?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预习,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初步的报告,上课时小组与小组间再进行讨论,老师进行补充和修正,最终完成该任务的学习,形成报告。

小结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9

英国的“Pusztai大鼠事件”、美国的“班蝶事件”、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的“玉米事件”、我国的“Bt棉事件”、“雀巢咖啡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产生了广泛的抵触与疑虑心理, 有的国家的消费者甚至对食品的管理水平产生了质疑。随着这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 例如地沟油、苏丹红、皮鞋牛奶、问题油条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使得消费者对社会的整体食品安全信任度下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专业的实训课改一直存在很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必须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体的优化。

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食品的营养与卫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经常被媒体曝光, 苏丹红、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老鼠肉做的羊肉串、皮革牛奶、纸箱子肉馅做的包子等,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国计民生、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影响。预防医学本科中, 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课程主要包含着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科学等课程。该课程不仅与医学基础、微生物学相关, 更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生产等密切相关。可见,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科学性、应用性,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 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 对营养与食品安全课程的实训进行改革, 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 应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目前,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 十分陈旧, 但是教学的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将实训的部分删减。目前, 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只为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安排了36学时, 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另外,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 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居民膳食指南、食品安全法中的内容相适应。这也就使得很多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 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其留下的印象较少, 这也反映出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能够及格、拿到学分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缺乏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讲授,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目前, 很多高校的该专业中基本都是理论讲授, 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十分缺乏, 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不能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做出指导,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 连最基本的营养食品都无法编制;还有的学生学了食品卫生学, 但是对食物中毒缺乏必要预见与判断。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落后。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基本是一支粉笔讲到底, 一块黑板讲到底,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 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与课程的传授者, 应该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 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难涉及,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目前, 各高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教学中的考核基本采取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形式。而考试的内容上则比较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 对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注重平时的学习, 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突击学习, 临时抱佛脚, 不注重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 只关心自己能否考试及格, 并不关心自己学习这门课程能否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四、优化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改革的策略

1.实行分层递进式实训体系。一直以来, 高校的实训课程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 缺乏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这一局面必须彻底打破,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训课程。因此, 在该课程的改革中可以通过分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在第一阶段, 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尽快掌握集体营养状况的检查能力和评价方法, 主要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门诊的检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向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的宣传, 并指导居民如何才能实现膳食营养。在第二阶段, 可以对学生实行单项实训。即开设实验室营养配餐基本操作和技能, 对学生实行各单项实训技能的联系,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配制出不同的营养餐食谱。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的营养科进行简析, 并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典型病例的营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阶段, 要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训在校内外进行多项营养学综合技能训练。例如:营养治疗流程、营养代谢等实训。

2.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 为了进一步适应本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 立足本校的实际, 在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可以选聘一些优秀的教师到本校进行实训指导, 以此来大大改善本校的教学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本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还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 选派教师到食品企业、社区、养老院、宾馆、饭店、幼儿园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习, 掌握最真实的实践经验和资料。这些措施能够使高校的实训课程摒弃纸上谈兵的状态, 能够切实将实训课程落到实处, 使师生时刻处于实战状态。

3.加强实训基地的拓展。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更是制约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这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实用型建设人才的关键。例如:在校内, 可以建立营养实训室、营养配餐室、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将大大满足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在校外,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连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与当地的医院营养科、卫生监督所、集团企业、学校、社区、幼儿园等单位联系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 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条件。这种岗位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技能、综合素养, 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4.完善实训考评体系。目前, 各高校对实训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以实训单位写总结、写鉴定、教师打分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并不能真正彰显出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 必须对现有的实训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可以将实训考评分为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两部分。考核的方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现场答辩、实训单位现场测试等方式, 关键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促进的、相互补充的,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给教学增添一定的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有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上增加一些课时, 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具体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以某一实例为导线, 引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对阜阳农村大头娃娃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改善与食疗方案, 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实践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欢迎, 课堂表现非常积极, 很快就将案例中缺乏蛋白质的原因、主要症状、防治的措施等进行了分析。面对新颖的实训课堂,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可以一鼓作气, 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大案例的分析, 例如:对于食物中毒类型与调查处理的方法等。

总之,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与能力。因此, 面对这门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实用性的课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耦合, 改变观念进行实训课程的改革, 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 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食品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本文将就目前高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的实训课改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实训,课改,策略

参考文献

[1]殷建忠, 陆林, 吴少雄, 等.云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09, (06) .

[2]梁新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09)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10

一、“校企合作”的类型

(1) 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企业只是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资源,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地位。合作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主导。合作企业可选择部分毕业生作为企业员工, 也可不选择。

(2) 订单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由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 学校按企业要求招收学生并组建“订单班”, 校企双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企业介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参与教学和管理, 并利用双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按照订单企业需求进行培养, 同时融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 联合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合作企业以设备、技术、师资、资金等形式向学校入股进行联合办学, 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 分享办学效益, 共同培养合作企业及行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方式类似于企业办学, 所以企业参与度极高。

比较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适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企合作应该是“订单式校企合作”。它准确定位了校企双方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利益共同点, 是校企合作的主流形式和发展趋势。

二、“订单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和“订单教学”存在两种极端:其一, 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对合作中如何更好地与毕业生对口就业结合则较少;其二, 大力提倡订单教学, 追求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 但对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 措施尚不明确。我认为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将“校企合作”和“订单教学”有效结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明确专业定位。 (2)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确定课程设置。 (3)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 组织课程内容。 (4) 以典型服务为载体, 设计教学活动。 (5)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 强化技能训练。

“订单式校企合作”以人才订单作为学生高就业率保障, 通过校企双向参与, 为订单式合作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式, 符合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共同利益, 应该说, 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三、采用多种校企订单教学预案, 满足企业要求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企业很难确定几年后的用人计划, 而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为三年,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采用“2+1”培养模式, 从学生入校到去企业顶岗实习只需两年时间, 这给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带来了现实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在第一学年开设检测共性课程, 在第二学年开设针对某类产品的专门化检测课程, 其中食品营养与保健在第一学年开设, 营养配餐与技能在第二学年开设。如此, 只要企业提前一年确定用人计划, 就可按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能较好地解决了订单教学学生技能单一的问题, 也满足了企业短时间急需人才的要求, 实现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要求。

总体而言, 校企合作订单教学是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为前提条件的, 同时, 又能将“招生”“教学”“就业”三者有机结合, 实现良性循环, 有利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等.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06) :64—66.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课程包

模块化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新探索。模块化教学法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视。但各高职院校从事宏观理论研究的较多,对具体应用措施研究和实践的较少。因此,加强食品营养与检测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探索,对专业建设改革尤为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43”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办法,并构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343”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求为同类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体系构建三原则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三个对接”原则。

(一)课程的建设要与企业对职位的现实需要相对接

学校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工作岗位为基础,围绕对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构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设。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企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力,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现实需要对接,需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掌握大量的企业需求信息,以加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对接

教学目标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故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对食品行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与学生现实基础相对接

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对学习的心态、情感的把控和学生的知识能力两方面。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考虑将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心理特点与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知识灌输。高职院校需要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

二、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的确定需要多方调研食品加工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并经过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第二步,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胜任岗位的从业技能,了解食品加工项目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引导出专业学习课程,根据专业学习课程的需求制定出专业基础学习课程,构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三步,围绕核心职业能力模块,组织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对职业从业能力要求及从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分析,形成本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对照其应开设的课程(包括相应实验实训课程),获取课程信息。

三、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模块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核心,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此,我们建立了由“基础素质领域群、职业能力领域群和素质拓展领域群”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素质模块

基础素质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能力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三个课程包: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岗位专门能力课程包、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技能强化课程包。

1.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行业通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食品行业生产、检测、研发、管理、营销等岗位群的基本专业素质。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基础化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原料学、毒理学等。

2.岗位专门能力课程包。岗位专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具备本专业目标岗位群食品分析与检测、膳食营养与指导岗位的专门能力。岗位专门能力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仪器分析技术、公共营养学、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技术等课程。

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创业等。

4.专业技能强化课程包。该课程包设置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能零距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通过综合实训、技能大赛训练、顶岗实习等措施进行实施。综合实训根据每学期开始课程,制定实训项目,时间每学期不少于两周。要求学生每年最少参加一项校级以上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纳入学分管理,作为毕业条件设定。顶岗实习是对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综合性训练,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9个月,并采取轮岗方式进行定岗实训。

专业技能强化课程包主要课程包括:第一,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单元。该课程包能力培养目标:掌握食品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工艺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食品及相关领域内的生产加工、技术管理、品质控制、分析检验、产品开发及车间设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二,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单元。该课程包能力培养目标: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从事食品营养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第三,食品质量与控制技术单元。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企业关键质量控制岗位必备的质量专业综合知识;掌握质量数据统计处理技术、质量控制图的制作、工序能力分析技术、质量改进手段,质量管理体系常用文件填写制作;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观念,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课程包分为2个选修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包和公共选修课程包,专业选修课程包有六门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必须修满6学分。公共选修课程包有200门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并最少选2个学分的文化艺术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诸多问题,如教师观念不能及时转变,教师创造力发挥不够,能力定位不准,知识定位模糊,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不明和动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完善。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篇12

一、现状分析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且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二是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三是从实验效果上看, 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 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 形式比较简单, 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总体来说,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够理想, 包括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检测、平衡膳食设计及营养强化、食品分析检测与卫生检验、营养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的生产[1]。这种状况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较低、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因此, 构建行之有效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重点。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㈠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订的具体要求,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总体目标是面向食品营养、检测行业, 培养具备相关食品营养、检测以及加工基本知识, 掌握食品检验、品质控制、食品生产及管理、质量监督、营养分析及配餐等技能, 适应食品质量检验、食品品质控制和认证、食品营养与开发、食品加工及生产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根据甘肃区域特色职业岗位群需求,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主要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并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的衔接, 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接轨。加强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 为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设计和安排大量形式各异、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内容。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由课程参观、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这几部分构成。在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 积极开展“双证书”教学, 并将取证培训及考核过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 第一要注重教师的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送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培训;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相关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第二,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㈣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是落实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是实现食品营养与检测教育目标的关键。通过采取实际操作与口试答辩、小组测试和答辩以及笔试考核等方式使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多样化。与此同时进行实验课程考核、教学实习考核、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考核以及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考核。

通过多样化、全程考核和双证制等措施给学生增加竞争压力, 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加大平时实训考核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终达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社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 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同时, 使本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行业所需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潘菊素, 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2]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等.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批改下一篇:化工流程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