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2024-07-14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共12篇)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1

毕业论文 (设计) 是本科教学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高低, 是本科教学水平、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师科研水平、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1,2,3]。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通知》 (高教厅200[4]14号) 中强调“要加强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环节”, 《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办法》 (华南农办[2007]71号) 也提出了“要切实抓好毕业论文 (设计) 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因此, 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校实践或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 也是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是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学院, 目前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和包装工程4个本科专业, 都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社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对食品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对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显得更为重要。笔者现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类本科专业为例,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管理水平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将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一、农科院校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并且在指导毕业论文队伍的建设、毕业论文过程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收到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提高, 目前的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仍有诸多问题, 突出表现如下。

1. 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一般集中在第7、8学期, 时间比较紧张。而食品类的毕业论文工作是必须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验, 获得数据, 整理分析, 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才能做出具有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少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归纳, 个别学生甚至试图用一篇总结或调查报告替代毕业论文;加上近些年来存在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压力, 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实验不深入不细致, 力求得出一个结果, 完成任务[3,4,5]。

2.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由于扩招, 师生人数比例减少, 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毕业论文工作细节不落实, 答辩流于形式, 质量得不到保障。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业务素质不高;少数高职称老师致力于科研工作, 不屑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把毕业论文工作尽量推给年轻教师, 甚至让自己的研究生带本科生, 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些年轻老师教学任务繁重, 投入精力不足, 加之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题目设计不完善, 对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了解不够, 不能深入进行指导, 有时还出现中途重新选题的情况[3,4,5,6,7]。

3. 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管理重视不够。

学院教学管理头绪多, 人员少, 缺乏长期、有效、系统的管理机制, 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往往把毕业论文工作当作一般性的日常事务进行应付, 时间到了就安排答辩, 学校通知了就报送材料归档, 而没有把毕业论文当作一项长期的、特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常抓不懈[3,4,5]。

二、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创新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毕业论文工作正常化和程序化的重要保障。建立具体、完整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规程和制度, 能使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分工明确, 管理到位[3,8,10]。食品学院目前有近2000名本科生, 每年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500余人, 而学院能够带毕业论文的教师不到60人, 正高职称的教师不足20人, 副高职称的教师不足30人。为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做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华南农办[2005]15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华南农办[2007]67号) 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华南农教[2009]8号) 有关精神和要求, 结合食品学科的具体实际, 制订了《食品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相关规定》, 从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学生人数要求、毕业论文格式审核等多方面, 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要求;同时, 在毕业论文经费上给予支持, 在酬金分配中对毕业论文工作量予以倾斜, 提高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2011年, 全体教师共申报毕业论文课题, 拟订毕业论文课题600余个, 可满足2008级食品类专业500多个学生的选题要求。克服了以往教师带学生毕业论文人数不均衡, 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状况。

2.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 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 学院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小组, 成员包括系教学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员、教学秘书和教务管理员等。

其次, 学院制订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分工明确, 又相互配合。教学院长统筹安排毕业论文工作, 学院对学生统一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动员, 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安排;教务管理办公室是毕业论文管理的枢纽, 教务员起辅助协调作用, 是过程管理的组织者。教务员分阶段将工作安排到各系, 系主任平衡人员分配, 负责各系宏观调控, 组织老师落实各个环节的工作;教学秘书负责最后的格式把关及论文提交工作和归档;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进展、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答辩等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1]。

3.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首先, 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基于食品学科的特殊性, 学院提前安排教师报题、学生选题, 协调做好毕业论文衔接工作。同一个老师带的上下两个年级的毕业论文, 往往是出自于同一个课题, 为保证教师的研究工作不脱节, 上下两个年级的学生做好交接工作, 在第6学期初就进行教师报题、学生选题工作, 教师向学生进行课题的介绍, 管理人员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 进行双向选择。事实证明, 这种灵活的调配是必要的, 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周末进行科学研究, 克服了以往毕业论文半途而废的情况, 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毕业论文工作计划见下表。

其次, 做好毕业论文选题。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 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1,7,8,9]。例如“荔枝汁加工和贮藏过程非酶褐变探讨”、“冷冻食品表面网印用可食性油墨的研制”、“广州市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青梅果汁饮料杀菌工艺研究”和“香蕉酱的制作工艺研究”等, 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的引入, 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不仅使学生的选题范围大大拓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 还可以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就业结合起来, 有效解决市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以知识和创新能力去参与社会竞争, 在思考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 减轻了就业和完成毕业论文相冲突的压力。不少学生就是因为用已有知识有效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顺利完成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 以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在食品行业找到自己就业的位置, 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鼓励全体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尤其鼓励科研项目多的教师多带本科毕业论文的同时,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对指导学生人数进行调控, 要求所有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2人。

其三,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监控。在第6学期选题完毕之后, 于第7学期初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7学期末进行中期检查、在第8学期进行后期检查工作。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各阶段的进展情况, 并及时向全体老师反馈。这个反复的检查过程, 一方面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无形的督促, 另一方面, 也避免了少数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忽视。提前安排论文答辩工作,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一般答辩工作是在5月中、下旬进行, 为了让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提前到4月上、中旬将本届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详细规程安排出来。提前安排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准备阶段, 尤其是对于个别没抓紧的学生, 是一种强有力的督促;同时也方便教师安排科研、教学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监控作用[6,9]。

其四, 做好毕业论文答辩和材料归档。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对学生综合能力是一次极好的锻炼, 为保证每年500多人的答辩有条不紊地进行, 必须合理安排, 做到时间集中、规则明晰、系内分组、形式开放, 允许下一届的学生旁听。根据学校的要求, 严格遵循《华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内相关要求, 制订相应的答辩细则, 老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对研究内容、研究水平、撰写质量、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分项打分, 最后根据导师评价、评阅评价、答辩评价, 给出合理的综合的分数。并将名列前10%并且分数在90分以上的论文, 纳入优秀论文。

三、对食品类毕业论文管理探索与实践的效果

1. 促进了学校食品类本科专业的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自2001年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 通过建设, 逐步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营养) 、生物工程、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与食品酿造) 、包装工程 (设计) 、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和专业方向。目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和包装工程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近几年来, 每年均培养食品本科专业人才500多名,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95%以上。

2. 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由于学院措施得力, 领导和教师重视, 几年来,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提高, 在华南农业大学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 毕业论文抽查的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提高。特别是毕业论文管理方案的实施, 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 学生承担的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超市食品品牌包装设计与货架寿命研究”等13项, 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冰鲜虾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娟姗牛乳切达干酪乳清饮料的酿造工艺研究”等40余项, 发表的学术论文40余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 获得省级奖励10余项。例如学生2010年在“中国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 2009年在“第三届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省三等奖。

摘要:毕业论文 (设计)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 因此, 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根据食品类专业的特色和珠江三角洲对食品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毕业论文 (设计) 创新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实践性环节,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春林, 郑文旭, 周家容, 等.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 (5) :68-70, 94.

[2]王雪岭, 王峻岭.基于教务管理系统推进毕业论文管理[J].科协论坛, 2011, (1) :175-176.

[3]王小雪, 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质量与绩效评价[J].教育探索, 2004, (8) :63-64.

[4]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43-45.

[5]张燕.完善学院毕业论文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4 (5) :217-219.

[6]沈虹.宋庆红.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5) :114-115.

[7]刘建春.师范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109-111.

[8]朱宇娟.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4) :44, 47.

[9]李原.对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2, (4) :62-63.

[10]安灵, 彭程, 白艺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制构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10, 26 (1) :84-87.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2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只要你掌握了专业知识,找工作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食品药品行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会成为高薪行业的。我国在6月1日实行食品安全法后我国的食品行业呈现规范化发展,对于食品药品类的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大,尤其是掌握先进管理技术的人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属于生化与药品类中食品药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很多,可以选择去食品药品类企业做管理工作,如果喜欢搞科研,可以努力进科研单位就业,薪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也可以从事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建议在学校是对药事法规及其他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最好是精通,这样毕业时找工作才会掌握主动权,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找到工作的质量越好,对将来的发展机会就会更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 免疫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3-0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一门古老而前沿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免疫学的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指标之一[1]。食品科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有关对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营养素、食品功能性成分、食品毒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食品科学特别是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热点内容。因此,国内外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食品学院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免疫学是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2]。本文笔者不断的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现就如何从课程内容优化、诱导学习科研兴趣、改进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体会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缜密、更新迅速、与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要讲好这样一门学科,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并掌握大量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综合知识。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轻工业出版社、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高等教学出版社、高晓明主编的《免疫学教程》,这些教材覆盖了免疫学的方方面面,且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反复钻研,系统理解各自的整体安排目的和各个章节内容特点,可以更好的利用好教材,并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区分出主要和基本的东西,选取适合在食品安全专业讲授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后,要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这部分知识。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性的采用问题、讨论、演示、归纳、实验等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习旧引新,每一章节讲解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由简入深,尽量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诱导学习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通常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科学进展有深远影响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样一些科学问题,可促进学生获得的不同的科学研究思路的心理体验,这样通常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其实很多,比如天花等瘟疫的历史及牛痘疫苗的发明,比如抗体的发现过程及应用,补体的发现,超敏反应的发现及有关人类健康的各种过敏性疾病等。这些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接下来的科学理论本身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困难。通常情况下,用科学家小故事、历史上重大疫病的流行及解决办法、讲解实验过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最初的学习兴趣,但还需要教师在后期理论上做有效的引导和讲解,不然学生也会在中途丧失兴趣。

另外,在展示免疫学骄人的历史成就,让学生知道免疫学领域有百年来有二十多位科学教获得诺贝尔奖,是单一学科中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使学生对免疫科学有崇敬之心[3]。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虽然很多疫苗研制成功,有效控制或消灭的很多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鼠疫、脊髓灰质炎、小儿白喉病,但至今仍有乙肝、艾滋病、结核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期待着更好的预付与治疗方法。现今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尚有没有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它们引起的疾病?化学的、生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食物为载体的食源性致病菌、化学有害成分通过摄食进入人体消化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控制与治疗措施是食品免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老年化,有关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因此,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保健型功能因子,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其机理的探讨须在免疫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从而达到对免疫增强食品研发的指导。特异、灵敏、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开发是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重点内容。等等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捍卫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其远大而崇高的志向,提高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直观、生动、形象、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件不但要制作精美、准确,更要求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在课件制作中,不但要加入大量的精美的免疫学相关知识图片,还应合适的应用动画、声音与视频,并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的联系在一起[4]。比如,在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MHC分子对抗原分子的递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等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笔者就自行制作含动画、音效的流程图,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这些相关的免疫知识,并结合相关视频,把抽象的内容讲述转变成直观的图片、动态的流程、音效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便于增强记忆。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别人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笔者除全程听取本校有经验的免疫学教师授课以外,还利用网络资源,听取多个免疫学教学团队的免疫学精品课程,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学习以外,笔者还经常浏览专业的免疫学网站,并向学生推荐,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课外浏览。如中国免疫学信息网(http://www.immuneweb.com),该网站上就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免疫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多免疫学会议的PPT和录音、国内外免疫学电子教案、免疫学书籍、免疫相关动画及电影,通过对最新的会议、论文的追踪,可以紧跟免疫科技前沿,探索生命奥秘。同时,笔者还加入国内的免疫学讨论QQ群(58527089),以便更方便、更及时地讨论、交流免疫学前沿热点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

nlc202309020111

4 绘制思维导图,助学生建立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

免疫学是在人类抗感染免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向各个学科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要透彻领会免疫学的精髓,必需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贯穿到免疫知识中去。同时,免疫学自身的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理论深奥、机理复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前后概念混淆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等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整体并形成清晰概括、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网络。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学科体系框架,整体构成一个网络式的知识结构,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程复习时根据自己章节安排,加上自己理解,绘制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展示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帮助归纳总结、分析记忆,建构网络式的知识体系。

5 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服务于专业实践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学中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开设免疫学课程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食品研发、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指导。针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9学时),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可开设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观察(2学时)、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实验,2学时)、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3学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2学时)等内容。此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在食品营养安全科研及检测工作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十分有必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虽然此实验耗时较长(2天),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免疫学实验课程可考虑增设本实验。同时,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采用现场讲授,演示实验的方式对免疫电泳、免疫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相关实验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应该体现该学科、本专业的特点,注重免疫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前沿热点研究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加强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培养出理论丰富、技能扎实、具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2]匡华,彭池方,徐丽广等.食品科学专业“免疫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4:174-175.

[3]屈泽强,王坤.免疫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2):144-146.

[4]王春梅,李楠,浅谈如何在免疫学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28-529.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4

我国质量管理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近半个世纪, 质量教育更是远远落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 以至于国内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 这也是导致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为标准发展质量管理工作的高职教育, 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方式。近年来,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已在一些高职院校开设, 毕业生已成为我国质量人才的一股新生力量。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的于2001年开设了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前身, 2005年更名为后者) ,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专业教学团队在充分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相关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的基础上, 对该专业在企业核心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 以进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1 基于“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某一岗位 (群) 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能和相关能力。因此, 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应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 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 面向职业岗位群任务需要, 构建“面向岗位群, 重在技能培养”的能力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 做到“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具体来说, 合理的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 (1) 岗位群, 指的是相关岗位形成的或一些相同或性质相类似的岗位集合[1], 是以行业为背景提供给高职教育的最直接和最鲜明的职业性依据。 (2) 职业能力分析, 指的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2]。职业能力分析是连接岗位与教学的纽带, 它需要将各岗位群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分解, 继而分析出每个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 这些能力将有助于教育者重组内容, 开发课程, 即按照职业岗位 (群) 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 让教学回归工作实际原貌。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奠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 对培养目标的设定, 课程体系的形成, 课程模块的设置及实践教学的开展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 岗位群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

2.1 岗位群调研

为充分反映历届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岗位群调研历时近一年半, 从历届毕业生中联系了200余名进行问卷调查或电话访谈;同时走访调查了27个用人单位, 采用问卷、座谈、现场参观等形式综合收集岗位信息, 主要有岗位名称、岗位工作任务、换岗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复合型人才, 学生就业的口径较宽, 因而就业岗位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计量与计量管理、质量体系运行管理与审核、工序质量控制与检验三类岗位。其中, “计量与计量管理”属于技术工作岗位, 应届毕业生多从事计量工作, 1年后根据个人能力可从事计量管理工作, 并以计量师作为职业发展方向;“质量体系运行管理与审核”岗位属于管理工作岗位, 约30%的毕业生工作1-3年内从事与该岗位相关的工作, 并以外审和质量认证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工序质量控制与检验”岗位在企业中属于综合性质的工作岗位, 需具备较全面的产品知识及质量控制技能, 少数毕业生经3年以上历练, 可具备该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 其职业发展方向为质量工程师。

2.2 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就业市场调研结果, 在不同的企业, 相同岗位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 我们组织了企业专家及数名毕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的展开讨论, 对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并整理, 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得到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见表1所示。

3 课程体系构建

岗位群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最原始的基础, 进而决定了一个专业“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同时, 考虑到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毕业生不是面向一个企业的某个静态岗位, 而是面向机械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动态的岗位群, 从业者具备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拓展能力, 因此, 应当确立以“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和方法的同时, 具有技能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才能令其在职业生涯中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3]。

基于此,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质量管理、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机械产品相关的计量管理、质量体系管理、工序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在就业市场调研中发现的毕业生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创新不足等现象, 我院对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原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构, 形成了“双平台、双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即以公共基础课为第一平台, 增开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塑造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纪律感、书写能力、计算机能力及基本沟通能力;以职业基础课为第二平台, 领其进入职业门槛, 培养读图与机械产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专业必修课为第一职业课程模块, 塑造符合岗位群就业需求的核心专业能力;以专业选修课为第二课程模块, 培养专业前沿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 增开兴趣小组、技能大赛及数项职业资格培训等活动或课程, 在充分拓展学生职业潜力的同时, 锻炼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 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图2即为在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重构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是为龙头, 在随后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 应持续改革, 走工学结合模式, 借助校外实训基地, 将企业生产中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与规范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文化引入, 形成“课堂工场化, 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模式, 模拟与企业生产现场无缝对接的实境育人环境,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需求的岗位能力目标的“零距离”对接, 实现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红梅, 容莉.以岗位群为导向的能力教学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37-40.

[2]吕小艳, 罗佳, 李芳.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分析——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1 (12) :40-41.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5

为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科研先导、教学有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对骨干教师考核和管理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适用对象

本专业被任定的骨干教师。

二、师德修养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人民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较强的敬业精神,较强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三、工作要求

1.必须担任本学科教学工作,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较好,能发挥学术带头作用。

2.每学期至少上1节校级以上教学公开课、示范课。

3.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对本学科教师的校级业务讲座或教材分析。

4.所任班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率不低于85%,由学校教务部门测评。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参与校级(含)以上的教育(学)课题研究的任务。

6.每年至少完成1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或者参与编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参考资料。论文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或校级以上(教研、教科、教育学会系统)获奖。

7.积极参加学校“教学改革示范校”建设,指导l—2名青年教师,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8.完成学校交办的其他业务性任务。

四、考核办法

1.学校骨干教师每年考核一次,考核期为上一年的9月1日至当年的8月31日。

骨干教师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如实填写《骨干教师业务考核表》,并准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相关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为上一年的9月1日至当年的8月31日。所有考核材料(需统一装订成册)由学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于每年8月30日前交校长室。

2.骨干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工作由学校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考核作最终认定,考核结果公示一周。

3.考核采用量化评分办法,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按100%发放,80—89分为良好,按80%发放,60—79分为合格,按60%发放,60分以下为不合格,不予奖励。

五、奖励与惩罚

1.骨干教师的考核和考核相结合。上考核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的取消当年的骨干教师奖金。

2.骨干教师完不成任务或者不履行义务的,第一年进行告诫,限期改进,第二年不能改进的,不再列入考核范畴,并实行评聘分开制度,今后不得参加高一层次教育(学)骨干的评比。

3.不兼本专业课的,不予奖励。

4.当年新批准的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当年根据批准后履行骨干教师义务的时间(按月计)按比例发放当年奖金。

5.从外省、市调入的骨干教师需经县或以上教育重新确认后实施同级奖励标准,否则不予奖励。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6

摘 要: 文章针对考研学生提出了“人性化关怀+细致化专业辅导”的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考研,促成毕业生高端成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为例,从考研氛围、过程指导、心理辅导和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了剖析,为进一步做好考研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工程应用型本科 考研 管理模式

鼓励有潜力的学生考研,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增强其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实力,是湖南理工学院高端工程应用型人才深化培养的重要工作。我校机械专业有35%-40%的学生有考研意向,大约25%的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在考研竞争日益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考研、如何辅导学生考研,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考研率,需要针对考研学生进行特色管理。本文对前5届毕业生(2011-2015届)的考研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考研工作指导提供借鉴。

1.考研情况的现状分析

2011-2015年这5届毕业生平均考研率达到23.8%,呈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上线考生连续5年达到了98%以上。211高校占比录取高校达52%。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中,女生达30%。考取本专业的学生占比达72%。机械专业针对学生考研已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性化关怀+细致化专业辅导”的管理模式。虽然相较于211及985高校,录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整体思路和方向正确,成效显著。

2.考研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2.1合理规划、营造考研氛围。

机械学院明确全院教职工肩负为学生考研服务的职责。设有学生考研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任主任,成员包括专业指导教师、基础课辅导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后勤服务教师。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考研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基础课辅导教师负责辅导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考研工作的引导;后勤服务教师负责为学生考研提供服务保障,为学生提供考研专用教室。学生管理人性化,全体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强。

考研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关注有考研意愿的学生,帮助学生对考研进行合理的规划,每学期针对不同主题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院校和专业。

2.2加强考研集中复习、志愿填报、考试、复试调剂等工作。

考研的集中复习主要指第五学期末至考研初试这段时间。针对考研学生设置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政治、考研专业课等不同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计入学分,可以冲抵校选人文科技素质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组建考研辅导小组,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对考研学生进行专业课辅导,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在志愿填报前,组织模拟考试,根据模考成绩及学生的复习情况,量体裁衣,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志愿。

全力帮助考研学子成就梦想。考研成绩公布后,安排与学生报考院校有一定学缘关系的专业老师和往届考取该校的学长进行复试辅导,讲解复试大纲及往年复试情况,让学生掌握复试的技巧与方法、取得好的复试成绩。鼓励没达到报考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积极调剂,合理选择调剂学校,确保学生不落选。考研办公室每年安排老师赴兄弟院校学习考研工作经验,去录取学生较多的院校拜访研招办老师、了解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情况,为以后学生考研提供帮助。

2.3加强对考研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备考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学习强度强度高、困难程度大的励志过程。有关调查表明,目前男、女考研学生呈现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比率分别高达69.9%和72.4%,约36.7%的学生因感觉学习枯燥、复习疲劳和精神压力大等多方面心理因素而不同程度地放弃考研[1]-[3]。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组建“机器猫”心理辅导团,对考研学生不定期的团体辅导和个别沟通,调剂考研生活,坚定考研信心。

2.4建立考研激励机制。

为了培育更多的高端工程应用型人才,学校、学院制定相关措施奖励措施。对于考研上线学生,学校报销其研究生初试报名费,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学校除报销报名费外补助复试过程中的交通费。对于考研工作人员,学校及学院结合报考率、上线率、调剂成功率、录取率及录取院校类别分别进行奖励。研究生报考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院部的学风建设,上线率表征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剂成功率和录取率反映了师生对这项工作的共同追求。经过不断探索,相关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师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本科教育越来越远离精英化。越来越多的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结构和专业素质,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立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应将具有考研潜质的学生打造成未来的高端人才而努力探索。以培养未来高端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构建“人性化关怀+细致化专业辅导”的学生考研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慧丽,侯俊杰,叶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06):115-117.

[2]王学颖,张楠楠.大学生考研关键因素分析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11-119.

[3]徐娇慧,李丹璐,温淑雯等.独立学院学生考研现状调查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01):377-378.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7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1. 1 基本情况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 年申报成功并开始招生,至2012 年已有7 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 人。

1. 1. 1 学历结构专业教师7 人均为硕士,其中食品专业4 人,占57% ; 其他专业3 人,占43% 。

1. 1. 2 年龄结构将年龄结构分为30 岁及以下、30 岁以上两个等级,其中30 岁及以下为1 人,占14% ; 30 ~ 40 岁为6 人,占86% 。

1. 1. 3 教学年限专业教师中2 人从事食品专业教学8 年,1 人从事食品专业教学7 年,4 人从事食品专业教学6 年。

1. 1. 4 职称状况高级职称2 人,占29% ,均为副教授; 中级职称5 人,占71% ,均为讲师。

专业教师中其中5 人具有中高级食品检验工证书,占71% 。

1. 1. 5 专业实践经历近3 年中,仅有3 人有超过60 个工作日的专业岗位实践经历( 其中以食品类企业假期实践为主) ,占43% 。专业年度计划中,每学年计划1 ~ 2 人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但缺乏具体实施。1. 1. 6 专业进修经历进一步专业进修深造对于专业教师很有必要,但是专业教师在近些年来缺乏专业进修经历。

1. 2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从基本情况分析,学历结构达标,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格局。本专业教师均为从事食品专业教学的专业师资力量,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支撑,均为硕士学历,满足了国家对于师资学历要求逐步提高的趋势。根据教师职称状况分析,高中级职称比例为2∶5,职称比例较为合理。从专业资格证书取得情况看,71% 的专业教师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类资格证书,说明专业教师建设中十分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并且有43% 的教师有超过60 个工作日的企业岗位实践经历,这符合教育部对于专业教师“双师双证型”的要求。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存的问题

2. 1 针对高职教学规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均来自于本科高等院校,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学规律的学习不足,并且因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突破,对于学习高职教育教学文件精神的重视程度也不足。

2.2“双师型”教师偏少,并且将其等同于“双证型”教师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型”教师要求是: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50% 。仅从具有“双证”的教师看,似乎高于国家相关规定,但是教师在行业企业具体岗位的实践中超过60 个工作日的人数仅占43%。“双师型”教师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与具体岗位的锻炼相结合进行评价。

2.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团队不完善

目前按照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合格师生比为1∶16,世界发达国家的师生比最高是1∶14。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兼职教师11 人,其中专任教师7 人,兼职兼课教师4 人; 在校学生共计133 人。专业教师集中于2004—2006 年新引进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于30 岁左右年龄层次,不符合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结构构架。由于今后几年年轻教师逐步进行高级职称评定,因此逐步趋于合理,但缺乏正高级职称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较多问题,诸如缺乏多元化的科研经验和理论知识; 缺乏优秀的科研、教学带头人,团队磨合期较长,拼凑现象严重; 团队运行模式单一,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等。

2. 4 培训体系不健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队伍事实上是一支非专业的高职化师资队伍,因此培训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但缺乏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以及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

3 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师资队伍的对策与建议

3. 1 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必须从学习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入手,逐步摸索并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上,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 2 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专业师资培训计划,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支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需要专业教师有扎实专业理论转为支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相关行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3. 2. 1 对企业政策上的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实践,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国家在有关文件中也做出了“支持、要求、提倡”等。但是,文件精神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并未落实到实处,而企业也未从中得到实际益处,企业没有从中收益,也就失去了积极性。政府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如对接纳教师实习的企业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或给予荣誉上奖励,通过媒体进行表彰等。这样使企业能从中受益,从而促使企业和学校联合,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保障。

3. 2. 2对学院方面的要求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中,继续进修深造与进入行业实践锻炼是必须途径。现阶段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这就需要学院大力提倡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与进入相关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并且实施具体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学院对于专业教师常规考核中注重日常教学的考核和评审,并且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仅停留于“双师”即双证或多证的认识上,而没有定性定量地就实践经历列入考核范围。所以,教师的考核、评估、评优等现有的一些方法需要改进,可以将双证或多证考核结合实践经历评估进行更科学的评价。建议学院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或奖励一线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在不耽误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进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每年或者每2 年必须有超过60 工作日的所教授专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实践经历,并且可以将实践期间的工作量作为学年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或者是今后评优、职称评定中的优先考虑条件,从而促进一线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

建立专业教师在任教一定年限后,先到企业顶岗锻炼和进修深造的制度,并将制度落实到实处。要有具体的实践锻炼和进修培训要求,有具体的实践界定、考核要求、专门指导和经费落实,在进修、实习期间发放专项津贴补助。制定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用人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期聘任,择优上岗,将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聘依据。在政策上营造教师学习进步的良好成长环境,在制度上激励专业教师的成长发展。

3. 3 加强现有师资力量,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

3. 3. 1 产学研结合,加大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潜力的发掘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因此,要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再培养。一是鼓励骨干专业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教育理念等,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保证教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鼓励专业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三是集体学习提高,结合专业会议,定期学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发展方向,明确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熟悉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和先进的技术理念。同时结合现有的教学与科研基础,明确各位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保证专业教师教育理念与专业领域不落伍,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师资团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3. 3. 2 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逐步完善专业师资梯队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毋庸置疑,引进专业学科带头人看似简单可行,但在具体实施中具有一定不确定因素。因此,应在现有师资队伍里培养本专业的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同时重点抓好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充实壮大师资队伍。专业组教师经过3 ~ 5 年的发展基本确定了自身发展方向、目标等,即根据专业特点,大体分为理化分析检验、微生物检验、品质控制等方向,教师方向存在一定量的交叉,这既保证了每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方向,又保证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学院升本工作中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逐步制定专业教师的长远规划目标。

4 小结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8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课程体系,食品监管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产业, 为保证食品质量稳定和安全可靠, 必须提高社会整体的食品监测能力和构建基于整个食物链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1]。我校处于中国食品名城漯河, 食品企业众多。2012年我们对漯河及周边地区食品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发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食品企业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 企业急需大批食品监督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尤其是大专学历的食品质量监管人才。因此, 该地区迫切需要优秀的食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自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开办以来,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 该专业分食品监督管理和药品监督管理这两个方向进行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前, 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该专业, 我校于2014年开设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由于这些高校依托的行业背景不同, 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因此各校在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选用上各有侧重, 培养方案千差万别。在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竞相争办该专业的情况下, 如何扬长避短, 办好我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的优势、软硬件情况, 我们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1 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课程设置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 因此必须以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 同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课程设置[2]。我校在食品专业建设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已开设有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培养的学生多为漯河食品企业服务。基于这样的条件和认识, 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控制与管理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 从事食品产业链生产经营相关环节安全控制、质量监控、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 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既要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 又要考虑专业 (职业岗位群) 的针对性[4]。

2 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培养的人才规格方面考虑,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和专业实践课程。

2.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5]。我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军事理论与实践。

2.2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学习专业课和训练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6], 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基础课程设置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应用化学、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包装材料与安全、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用。

2.3 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区别于其他专业, 体现本专业职业岗位关键能力, 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富有该专业特色, 以该专业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7]。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核心课程设置包括: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食品质量管理技术、食品生产与经营管理、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感官检验技术。

2.4 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的课程, 课程知识覆盖面广, 扩大了学生选择学习课程的范围和领域,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开设的选修课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包括:素质拓展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艺术、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基础拓展课程:食品职业道德与伦理、食品专业英语、高等数学;专业拓展课程:优秀员工职业素质训练、现代食品营销学、行政管理学、办公自动化。任意选修课由学校统一设置, 学生可以随意选择, 包括人文社科类、信息类、营养健康类、医学类、体育类等40多门课程。

2.5 专业实践课程

高职毕业生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因此,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顶岗实习等。

3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

(1) 依岗开课,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之前, 我们充分利用漯河食品企业众多的区域优势, 首先深入食品企业调研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然后与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学专家一起充分研讨建设课程体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培养的学生在食品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是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生产管理, 为此设置了针对岗位的课程:食品质量管理技术、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食品生产与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等, 还开设了一门辅助管理的课程———应用文写作。

(2) 以德育人,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食品行业是道德行业, 从事食品行业工作的人, 要遵守职业道德, 遵纪守法。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养,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课程体系中设置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食品职业道德与伦理、食品标准与法规和优秀员工职业素质训练, 这4门课分布在4个学期中, 从而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3) 加强实践,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设置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第4学期开设毕业论文设计, 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 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练习。在第4学期最后两周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 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及提升就业能力。在第5、6学期, 安排学生到食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综合运用该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企业质量监督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的企业实习积极性, 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 商定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 (食品监管方向)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根据食品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紧跟食品企业发展动态, 深入调查研究, 从食品企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角度来建设课程体系,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翠红.西藏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品与质量, 2012 (10) :15.

[2]许喜林, 吴晖, 石英, 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 (11) :99-101.

[3]马虎银, 郑晓兰.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1998 (3) :33-34.

[4]傅伟, 柳青松, 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 2010 (9) :40-42.

[5]李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11) :15-16.

[6]高武, 张宝成.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融通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 31 (6) :547-548.

[7]闫晓前.浅谈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J].广州化工, 2014, 42 (14) :216-217.

[8]杨磊, 张炳祥.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7 (3) :140-143.

谈建筑机械租赁企业专业化管理 篇9

租赁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最大的满足施工质量、安全的要求。为此,租赁企业必须对建筑机械实行专业化管理,确保出租的设备质量良好,服务到位。

1 租赁企业管理现存的问题

1.1 缺乏相应专业资质

目前具有建筑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资质的单位较少,而租赁企业很少具有安装维修资质。无资质的租赁企业其建筑起重机械的安装、拆卸、附着顶升、维修工作,按规定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来完成,但事实上很多单位仅是挂靠有资质的单位,具体工作还是由本租赁企业完成。起重作业没有专业的规范化的管理,其安全隐患较大。

1.2 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或无证上岗

建筑机械在出租时,一般配备操作人员。但较多的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未取得上岗证,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学习。包括塔机司机、起重吊装司索指挥、施工升降机司机、起重安装维修工、钢井架司机、土方机械司机、卷扬机操作工、发电机操作工、空气压缩机操作工等。

1.3 缺乏保养

建筑机械从进场使用后,没有进行定期专业检查,故障隐患没有及时排除。设备的日常和定期保养不够,使建筑机械的使用寿命受到影响,易损坏,故障增多。

1.4 维修工作质量不高

建筑机械损坏后,需要及时修理。缺乏专业的维修工、技术人员、零配件的专业管理,使得维修质量不高影响零件的使用寿命和机械的正常使用,故障频频发生。

1.5 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租赁企业从经济方面考虑,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没有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出租建筑机械的技术支持不够。如安拆方案考虑不周、不完善;附墙设计不符合要求;附墙预埋件的设计不符合要求。

2 施工单位对租赁企业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施工单位对租赁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施工单位对管理建筑机械的部门及人员进行了精简,由原来使用自己拥有的设备进行施工作业,改为向租赁企业租用设备,其必然是将设备的专业管理工作转移到租赁企业。

机械的安装、拆卸、附着、顶升和维修工作,须由租赁企业负责或专业单位负责完成。安装、拆卸、顶升方案和附着等专业技术性工作,也须由租赁企业或专业单位负责完成。技术数据和管理资料须由租赁企业提供,如设备的技术性能、设备的使用履历、设备的登记证、使用说明书、检测报告等。

特种设备定期检测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完成,需租赁企业负责联系落实。

租赁企业负责机组人员的配备和管理、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日常保养主要是由机组人员完成。目前比较适宜的做法是由租赁企业配备机组人员,这样易于设备的管理。

3 租赁企业的专业化管理

3.1 管理制度专业化

机械的使用地点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需要有一配套的制度进行管理,这对租赁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租赁企业应建立公司运转的全面管理制度,如组织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合同管理、采购管理、零部件采购维修保养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等。

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筑机械的技术档案、使用记录、维修情况、零部件更换、配件的存储量及价格、销售记录、零部件缺货提醒、单机损耗、单机核算等资料数据对建筑机械的使用管理达到条理清晰、简化明了。

3.2 设备管理专业化

3.2.1 保养制度

建筑机械,如塔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是属于特种设备,需要更加严格的检查维修来确保安全使用,应明确规定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和负责保养的管理部门,保养作业内容主要按每种建筑机械的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日常保养是驾驶员在上下班和交接班时间进行的保养工作。它的基本内容是“十字作业”,即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重点是润滑和紧固。定期保养是按机械运转工作的时间间隔进行保养作业。主要是按建筑机械的使用说明书的保养规定时间进行保养作业,由机组人员和专业人员进行作业。另外,还应进行特殊保养包括:走合保养、换季保养、停用保养、封存保养。

3.2.2 检修制度

建筑机械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维修、保养,如果不保养,会引起磨损、连接松动等,从而使建筑机械加快损耗,引起故障。所以,定期保养是必须的,是强制性的。

维修保养的标准是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维修、保养。需要有相应专业单位来做,如制造厂家、具有起重维修专业资质的单位。维修的基础是检查,根据检查的资料、技术状态,结合该设备的技术档案数据(如某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维修周期)作为维修的判断标准,以作出维修计划。

3.2.3 抢修制度

建筑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要尽快进行抢修。这种情况下维修时间非常短,故障停机时间超过合同规定的时间,要扣掉当日的租赁款项,这也是施工单位对租赁企业须及时抢修以满足施工生产需求的约束。租赁企业的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具体表现在这个方面。租赁企业应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专业,也体现了租赁企业对建筑机械的专业化管理。

首先租赁企业要配备有专业维修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工。维修人员应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及时准确无误判断故障,高质量完成维修工作。所以培养专业维修人员是租赁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是材料、零部件的储备,要有计划地储备常用的、易损的、特殊的零部件。以便抢修时可以快速取用。要了解有关零部件的采购信息,在需要时可以第一时间购到,这样既可满足使用的需要,也可减少库存,节约资金。

第三,维修机具的配备以及交通工具的准备,应配置维修专用车辆。

第四,技术数据的准备,在什么部位出现故障,需要更换什么规格型号的零部件,应有可查的技术数据。

最后,制定抢修工作的管理细则。制定派出人员的责任、工作细则。

3.3 企业员工专业化

租赁企业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涉及到技术处理工作、维修工作、保养工作、安装拆卸工作、操作等工作,相应地要具有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修技工(维修钳工、电工、电气焊工)、操作工、安装拆卸工等。

对操作工、维修工、安装工必须培训上岗。对建筑起重机械操作工、安装拆卸工、司索指挥工等必须经建设部门认可的机构培训合格、获得建设部门颁发特种设备操作证,才能上岗工作。工作人员素质的好与坏,直接体现在服务的质量上。

3.4 其他方面

1)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作业前由出租(安装)单位和施工项目部(分公司)的管理人员、机管员和质安员对班组(机组)进行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2)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为确保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灾害,保障职工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发展规模租赁作为建筑机械管理的部分,租赁企业拥有数台机械的管理与拥有几百台机械的管理要求是一样的,都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都需要配备专业人员,都需要配备维修工具和车辆。也就是说应该发展规模租赁。规模租赁更易于实现专业化管理。

摘要:在建筑施工领域,建筑机械租赁市场发展快速,建筑机械在施工现场使用管理形势比较严峻,租赁企业管理有待提高完善。租赁企业必须实行专业化管理,适应形势的发展,为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提供保障。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1 少学时《机械制图》课教学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兴学科的增多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 机械制图课的学时在不断缩减。我院非机类机械制图的学时数为34学时和52学时, 开设专业包括自动控制、化工、电子、物理类等, 但是从上学年第一学期开始, 缩减为32学时和48学时, 这样更加大了授课难度。在这种教学课时一步步减少的情况下必须有一套具有新的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 如何上好制图课,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又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掌握现代化的设计绘图手段, 已成为每一位制图教师经常思考、反复推敲的突出问题。

2 教学目标

按照非机类机械制图教学大纲的规定,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在授课时数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要达到与多学时其它非机类专业相同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从专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出发, 必须调整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发挥每个学时的作用。

因此, 经过分析研究, 我们认为少学时机械制图课的目标:

2.1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2.2 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

2.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能够绘制和阅读三视图, 了解简单的机械图样, 达到21世纪工科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我们才能以此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 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的及教学时数的要求, 对课程内容须进行优化组合以有针对性地删减为主, 适当压缩。侧重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三视图的能力, 加强剖视、剖面之前的投影基础、组合体及视图的教学, 减少有关的内容。比如:在“点、线、面”一章中, 重点介绍点、线、面的投影, 各种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及在平面上作点、线的方法, 其它内容可删去不讲。“立体的投影”一章重点讲解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投影及截切, 交代最基本的原理, 圆环可删去不讲, 交线分为特殊交线和一般交线两类, 前者是后者求解时的理论基础, 加之考虑到机械零件上绝大部分的截切和相贯关系都是出现在圆柱或圆筒上并且是正交的形式, 故应作为重点。一般交线的求解方法最多只讲辅助平面法, 避免为追求学科系统性而去讲解多种求解方法, 以达到学时削减要求不降的目的。“组合体”部分应以画图和读图为重点内容, 简介尺寸标注的原则。“机件的表达方法”一章中, 视图、剖视、断面为重点内容, 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 重点掌握全剖、半剖、局部剖其它剖切方法可略。

为了贯彻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不安排计算机绘图内容, 必要时可开设选修课, 一般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绘图选修课。

4 教学方法

4.1 采用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课件, 可部分地替代板图、模型和挂图, 这不仅大量节省了课堂时间, 而且其教学更为生动形象。通过三维动画的移动、旋转、剖切和二维投影图的对比, 容易实现由空间形体到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到空间形体的认识性的飞跃,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制图课的学习兴趣。

4.2 精讲多练

《机械制图》讲解的基本原理和解题方法都是通过图例来进行的, 因此精心设计所讲图例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学时少, 内容多, 因此必须重点突出, 着重能力培养, 注意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辅以不同的教学手段, 分清重点难点, 使精讲多练有了依据。这门课的实践性很强, 必须要求学生做较多的练习, 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 更多地去实践,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3 加强绘制徒手草图训练

在教学中, 强化徒手草图训练, 加大绘制草图的数量, 零件测绘则是加强徒手画草图最适当的安排, 学生通过对所测绘零件的观察和分析, 就会了解零件上各部分的功用, 既了解零件的结构是怎样的, 也明白了零件的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很有帮助。除了零部件测绘画草图外, 还增加木模型三视图草图, 从而提高了草图质量, 以满足根据草图在计算机上完成工作图的需要。如果课堂上完不成的也可以课后练习。

5 教学实践

5.1 端正教学的心理态度

教师习惯于讲解非机类多学时机械制图课, 再讲少学时的课时, 心理上的“惯性”与所讲的内容是有冲突的。教师总想讲得全面系统, 但是学时所限, 时间及学生接受能力不允许。因此在思想上要解决对某些讲惯了的内容不容割舍的心理。端正这种心理状态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充分理解少学时课程的学习目的。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勇于挑战, 改革创新, 走出一条用少学时达到教学目的的新路, 从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的革新, 思想上变被动为主动。

5.2 编写相应的教材

教材的好坏直接与教学效果的优劣相关。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仍然为多学时机械制图教材的编写本, 由于学时几乎减半, 对教材内容将大删大减, 这样就破坏了原材料的系统性, 使学生感到凌乱破碎, 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 从长远考虑, 必须组织人力编写相应的教材,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 少学时机械制图教学, 要求即对工程图学有基本了解, 且重点掌握绘图、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其目的是尽可能拓宽学生视野, 为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爱玲.少学时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2 (3) :38-39.

[2]邹玉堂.超少学时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 1997 (4) :16-18.

[3]方莉敏.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 2000 (3) :356-357.

[4]徐引珠.浅谈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几个要点, 2003 (3) :88-89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改革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15-02

中国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设立较晚,属于发展中的学科。然而,“国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饮食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消费品工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中国食品工业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字增长,成为全国第二大行业。山西是传统能源重化工基地,正经历着从“黑色经济”为主向“绿色经济”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绿色经济”中,“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其中关键一项,食品工业作为促进山西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柱行业。但是由于食品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山西师范大学于1989年成立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2000年转为食品科学专业,属于学校“十一五”重点扶持学科,这在全省高校办学历史上仅次于山西农业大学。而且在学校办学历史中,本专业曾多次获奖。2004年,“高纤维食品的制作技术”、“汉硒营养挂面的制作”分获发明制作类三等奖、优秀奖;2005年,“高活力阿尔法-淀粉酶菌株的筛选研究”获山西省首届“新晋挑战杯”新东方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铜匠、山西师范大学第三届“挑战杯”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6年,“挑战杯”作品“糯玉米发酵酸奶的研制”获校一等奖;“不同方法对苦荞类黄酮提纯得率的影响分析”于《食品科学》发表,并获校二等奖;“绿色食品增白剂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获校优秀奖。同年,中国蛋品科技大会论文集收录了“奶酪片的生产研究工艺”、“鸡蛋营养苦荞面条的研制”、“醪糟苦荞鸡蛋糕的研制”、“低脂全蛋使劲沙拉酱的研制”等6篇“挑战杯”论文。其中,“奶酪片的生产研究工艺”获优秀论文奖;“低脂全蛋使劲沙拉酱的研制”获优秀论文奖,并在《中国家禽》发表。17年来,经过专科、本科的多层次办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生源数量,可以保障培养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自2007年起,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良好个人魅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1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构建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构建了一个互相衔接、互为补充、高起点、高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不同年级分别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基础准备阶段形成的各种计划、制度及措施。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综合大实习、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1)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改革与创新。大一年级要重点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专业认识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普及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以专职教师为专业形象的主要体现者,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专业咨询热线”,大一新生还可通过参加各种相关协会来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2)设立第二课堂设立第二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意义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大二年级以“第二课堂”为主要活动平台,学院组织学生按兴趣参加相关专业协会,各开放实验室按规定向学生开放,重点满足学生进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杯、发明制作等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学生可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和完善个人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大三年级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主线,师生双向选择,参加有关的科研活动,开展导师“寄读”活动,以校园网络媒体为中介,跨专业选修课程。

(4)综合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基础上,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作为综合大实习的指导老师,利用食品工艺室先进的成套设备进行典型食品的生产示范。实习项目包括面包、饼干、饮料、果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示范,不但解决了专业课实验中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问题,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相关食品生产的实用技术。

(5)加强毕业实习管理,规范论文设计程序。大四年纪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重点,自选主题,完成现场实践性解决生产工艺问题的考核和相关专业选修课的成绩考核。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2 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应用型能力考核体系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验人员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由指导教师来进行,具体考核内容为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实践成果等,努力经过4个轮次本科大学生的培养,建立完整食品科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根据学校已有的教师管理条例,补充完善“双师型”要求级待遇,完善教师岗位考评、任聘、考核制度,确立以实践性能力为基础的竞争体制。对指导教师的考核由学生和院教学督导组来进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学识水平、责任心和改革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打分,督导组对指导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实验人员的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来进行,指导教师对实验人员能否及时、全面的提供易损仪器、消耗材料和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好坏等进行评价,实验中心主任对实验人员的出勤、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给予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影响其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进而影响其学期综合测评名次和奖学金的等次。对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职称晋升相挂钩。实践证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4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构建应用型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体系。

5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构建应用型教学管理体系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学院领导和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培养总结,修改培养计划及内容,落实培养方案,撰写论文、论著,申报成果。

虽然在此过程中还有尚待解决的有机统一师范教育与应用专业教育在课时、经费方面的矛盾。但是经过4个轮次本科大学生的培养,建立完善食品科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体系、能力考核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在内的以“立足食品,面向社会,突出应用,强化实践,提高素质,创办特色”。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为重点,以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

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体系。食品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此外,获取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技能类型的奖励2项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5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申报校级、省级以上教学改革成果奖。这将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with Specialized Food Science and Project is Studied

Hu Zifen,Liu Yu,Wang Dong

Abstract: From reform research contents, goal, problem 3 solved to wait of course describe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reform is made.

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 篇12

《食品法规与标准》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本专业课程中本门课尤为重要,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为法律条文、标准条款,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学生不宜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实际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及项目化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重构,进行项目化教学

通过企业调研,依据用人单位对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现代食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该课程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工作岗位和任务,确定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情境,以不同的工作岗位为载体,课程共设计教学项目5项:中国食品法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与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标准化法等法律的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出口检验程序;中国食品标准体系;国外食品标准;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检索。

授课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按照该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历程,选取《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常见法律法规,食品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等作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将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国外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等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使用较少的知识,忽略或以课外拓展知识展现给学生。

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为增强该门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部分项目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发言,进行反复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常见的中国食品法律法规初识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为完成违法典型案例分析这一任务,选取了典型案例“三聚氰胺”“山东有毒鲜姜”“假蜂蜜”等事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PBL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授课,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为他们创设情境,并为他们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确定某一项目的问题。例如在对《食品安全法》这一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很多的法律条文,比较抽象,该项目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指导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析食品违法案例。因此,选取学生所熟知的若干案例,要求学生课前以组为单位,把案例以任务单的形式提前1~2周发给学生,每个小组的同学课前先利用各种手段如上网、图书馆等,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合理分析,如对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时,该事件触犯了什么法律?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事件发生的原因?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预习,经过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初步的报告,上课时小组与小组间再进行讨论,老师进行补充和修正,最终完成该任务的学习,形成报告。

小结

上一篇:微创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下一篇:表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