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2024-11-09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通用7篇)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1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课题名称: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仝新闻

指导教师:王海彦

(设计)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 年 8月

目录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一 摘要---------------------2 二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 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2

三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国内发展概况-----------3 2 国外发展概况-----------4 2.1 第一阶段------------4 2.2 第二阶段------------4 2.3 第三阶段-------------4 四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5 2 模块化------------------5 3 网络化------------------5 4 微型化------------------5 5 环保化------------------6 6 系统化------------------6 五 新兴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应用

数控技术方面-----------6 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7 3 工业机器人方面---------8 六 结论------------------9 七 谢辞------------------10 八 参考文献----------------11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也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因此,对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加以研究能更好的了解现阶段我们对机械和电器融为一体的概况,并了解我们现在还要解决哪些难题,要去向什么方向去努力发展,怎样能让我国机电一体化能和国际接轨能超越像日本或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一、摘要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及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目前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都和机电技术相互融合相互叠加,并且形成了目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先进性,采用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可靠的质量,目前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的产品也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充分享受着高科技技术的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入手,来详细分析一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机电一体化概述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光学、机械学、电子学、信息处理和控制及专用软件等当代各种新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的一种群体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

2、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结构相比,可以简化结构、提高精度、增强功能、提高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具体分析如下。2.1 结构简化,操作方便

机电一体化技术改变以往靠机械传动链连接的各个相关动作部分,改用几台电机分别驱动,或用电力电子器件,或用电子电控装置进行相关动作的控制来实现,使得机械结构大大简化,甚至使有些机械结构“脱胎换骨”,产生了质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拍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能够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机电一体化装置或系统各个相关传动机构的 2 动作及功能协调关系,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如数控机床、柔性加工系统(FMS)等。有些机电一体化装置,可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如工业机器人、印制电路板数控高速钻床等。有些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根据任何时刻外界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动作程度和快慢以及协调关系,以实现最优化工作及最佳操作,例如微机控制的热连轧机钢板测厚自控系统、电梯群控系统,智能机器人等。2.2 精度提高,功能增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反馈控制水平的提高并能进行高速处理,可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精确地按预设量使相应机构动作,因各种干扰因素造成的误差,又可通过自控系统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去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因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领域宽,适用面广,易于满足各种需要。电子技术的引入,使产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等等。2.3 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而发出由于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引起的噪声,这显然影响装置的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激光加工、激光检测、激光清洗和激光成型,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些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做到不需维修或者具有自诊断功能。

三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1、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其列为“863计划”。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6],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加大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将其确定为国家高技术重点研究领域,给予优先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数控技术方面。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在“九五”末期, 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 总体来看取得了很好成绩。目前, 已具有年产数控系统3000多套、主轴与进给装置5000多套的生产能力。近十年来, 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 提高到5μm, 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 提高到1~1.5μm, 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7]。

(2)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1986年将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列入国家科技计划, 现已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和软件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并进入实用化阶段,开发出弧焊、点焊、喷漆、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及能前后行走、爬墙、水下作业的多种机器人[8]。目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制造技术,解决了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等关键技术,还掌握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工作站)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现在,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的单位有200多家,专门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企业有50家以上,中国市场上总共拥有近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完全国产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内规模比较大的前三家工业机器人企业)行业集中度占30% 3 左右。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和技术准备,CIMS已经有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在清华大学建成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在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7个CIMS单元技术实验室和8个CIMS培训中心[9]。2000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200多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通过实施CIMS应用示范工程,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前, CIMS的进一步试点推广应用已经扩展到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纺织、冶金、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 正得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国外发展概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1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又称初级阶段)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并使之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198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是机电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各国政府也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2.2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

日本和美国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商务部曾发表过一份关于日本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报告,对日美两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研究、超前开发与形成产品等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除机器视觉与软件外,日本的基础研究与美国是可以比拟的。当前,他们都将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具有触觉和人机对话功能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列为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发展相关技术。2.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各国均开始极大关注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的新分支。同时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以及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得以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遍及所有制造业领域。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30%~40%。工业机器人正向智能化和智能系统的方向发展,数量在未来十年将以25%~30%的速度增长。智能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办公、管理、娱乐、家庭等各个领域。

(2)机电一体化从单机向整个制造业的集成化过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 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 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CIMS的实现是全局动态的最优综合。(3)激光技术进入机电一体化领域。光机电一体化是激光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相结合, 不仅大大扩展了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 而且使一些行业出现重大变革,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4)微细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及其产业的高速发展, 带动了大量高新技术的兴起, 微细加工技术和装备不仅支持了电子产业的发展, 而且对微机械的诞生和发展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出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模块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5 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等智能化通信接口。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而研制出来的。

五 新兴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应用 1 数控技术方面

数控技术,简称数控(Numerical Control)即采用数字控制的方法对某一工作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在今天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革,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产品的交货质量和成本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现代制造技术具有较高的柔性,即要求机械制造业对各种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或者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就要求数控技术将来沿着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复合化、多轴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方面发展,为以后的机械制造及生产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数控(简称:NC)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数控一般是采用通用或专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因此数控也称为计算机数控(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简称CNC,国外一般都称为CNC。

发展历史应该从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直升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检验用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采用数字脉冲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该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共同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1959年,数控装置采用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出现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MC Machining Center),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

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 称 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 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 MNC),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进行人机对话式自动编制程序的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愈趋小型化,可以直接安装在机床上;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具有自动监控刀具破损和自动检测工件等功能。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PC+CNC智能数控系统,即以PC机为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在PC机上安装NC软件系统,此种方式系统维护方便,易于实现网络化制造。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a、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b、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c、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d、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与物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的大系统,它综合并发展了与企业生产各 7 个环节有关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即计算机辅助经营管理与决策技术(MIS、OA、MRP),计算机辅助信息集成技术(网络、数据库、标准化、CASE、AI),计算机辅助建模、仿真、实验技术,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与控制等。

发展历史应为1973年CIM被美国人首先提出,后来经过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被定义为作为一种组织、管理与进行企业生产的哲理,他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撑下,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制造信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等领域的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人技术经营管理要素及其信息流与物流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以实现产品高质量低成本上市快,从而企业赢得市场竞争。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是一种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哲理,而基于这种这里组成的系统—CIMS,就是哲理的实现,CIMS是基于CIM哲理进行的优化运行的企业制造系统。

CIM和CIMS的应用开发,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在1981年在国家标准局内建立了一个“自动化制造实验基地(AMRF)”主要是进行CIM的体系结构方案研究,提供可靠的系统集成起来的单项技术,并逐步形成CIMS,该项目得到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参与和许多企业大量资金的投入。在欧洲共同体国家中,德国英国法国等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而且在共同体内制定了一个称为“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ESPRIT)”的高技术研究合作计划。CIM是计划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为了迎接未来世界范围内技术和经济的竞争,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武装和振兴我国的制造业,加速经济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我国在1986年开始制定了国家高科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并将CIMS确定为自动化领域的主体研究项目之一。在1992年我国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CIMS信息网,积极传播国际上CIMS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及时扩展国内有关CIMS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CIMS高技术研究和产业服务。

近年来,计算机在企业的的产品设计、制造和经营观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动态的,多品种小批量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欲要的柔性,在相关部门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单一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应用,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CAPM)、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以及柔性制造系统(FMS)等。他们一般都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按部门需要逐个建立起来的,从而改进单项功能目标上体现了局部效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新型多处理机、并行处理技术、高性能工作站和微型机、分布式网络化的计算机网络和分布是数据库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且逐渐形成和成熟,计算机硬件性能显著提高,网络标准化有了重要进展。是分布式计算环境具有开放的结构,等等这些在技术和资源上为CIMS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准备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条件。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合管理设计生产为一体化的最优化生产方式,以信息流和物流为脉络。计算机集成制造目标与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经营战略目标相适应,以CIM本身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它的目标分有几种结构,包括逻辑功能结构,信息结构,阶梯控制结构以及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基于CIM哲理组成的系统,他有多种分类,按企业的生产方式,可分为连续型、离散型和混合型,按环节范围可分为局部和全局。

CIMS的体系结构有:面向功能和控制的体系结构;,面向生命周期的体系结构以及面向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集成制造有很多的系统,工程设计集成分系统,制造自动划分系统,管理信息分系统,质量保证分系统,CIMS数据库分系统。CIMS系统网络分系统。工业机器人方面

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种,它由操作机,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器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难空间完成各种作业 的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柔性生产。它对稳定和提高产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工业机器人的历史发展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在其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最早使用机器人一词,剧中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本意是苦力,即剧作家笔下的一个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机器,是一种人造的劳力。它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机器人的研究与发明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关注。50年代以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能搬运核原料的遥控操纵机械手,这是一种主从型控制系统,主机械手的运动。系统中加入力反馈,可使操作者获知施加力的大小,主从机械手之间有防护墙隔开操作者可通过观察窗或闭路电视对从机械手操作机进行有效的监视,主从机械手系统的出现为机器人的产生为近代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作了铺垫。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主要由机器手控制器和示教盒组成,可预先引导动作记录下信息重复再现执行,当前工业中应用最多。第二代为感觉型机器人,如有力觉触觉和视觉等,它具有对某些外界信息进行反馈调整的能力,目前已进入应用阶段。第三代为智能型机器人它具有感知和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工作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它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六 结论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为了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我们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市场导向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业予以积极支持,主要包括:国家在政策上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涉及基础技术、综合技术等方面,要给予强有力的财政和各种扶助。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综合和升华,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种机构协调研发,这也对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界的协调能力提出了挑战,因而需要继续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

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的主力军是企业,在这方面,技术和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在税收、金融和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倾斜。

要把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鼓励和促进企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同时,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升级来逐步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设立等措施,达到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 9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七 谢辞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

1、观点表述困难

2、格式问题

3、参考文献选择问题,4、重要的技术参数选定和演示等诸多问题。在面对困难时要多五思考多去查找文献资料,认真和同学线上交流互相学习,实在解决不了及时联系辅导老师,听取老师的建议意见,认真做好修改。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进行书写,在此,特别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从而学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王海彦老师。她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十分的帮助与支持。王海彦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而且还对论文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并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八 参考文献

[1] 邱士安,胥宏.机电一体化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 杨明,路琴.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8):38-40.[3] 张建民.国内外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J].机电一体化,1996,2(5):24-26 [4] 张杨林.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05,6(43):22-24.[5] 杨春光.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促进发展,2007,3(28):6-8

[6] 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23):119-120

[7] 徐方.产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与发展[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9:2-4

[8] 张兰芳.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2:42

[9]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2

本次调查毕业生共计95人, 其中男生33人, 女生61人。1人未填写性别。女生占比高于男生约2倍。我校男生少于女生, 此次调研数据基本符合我院在校生男女比例。

2 就业去向

本次调查95名毕业生中, 14.7%的学生实现专升本, 与专升本名额安排比例基本吻合。

59人就业在私营企业, 占总就业单位性质的62.1%。在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等就业的人数较为均等占比5%-7%。11人未填写就业单位性质, 具访谈了解私企就业率较高。数据显示, 私企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这与人力资源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同时由于大专学历等实际就业情况, 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的比率偏低。由于本系有社会组织管理专业, 影响到在城乡社区、社会组织中有3人就业, 表明相关专业的影响性。

在就业地域方面, 将近90.5%的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数据表明, 因我校属全国招生, 鉴于北京生活压力的关系,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返回户口所在地就业, 户口所在地与就业地域数据基本吻合。京内户口的毕业生也无选择外地就业的情况。这与北京市教育目标方向, 尚有所差距。北京市的毕业生未能服务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3 毕业生岗位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的95名学生中, 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16.8%, “比较对口”的占12.6%, “有一定关系”占37.9%, 三者合计为67.3%, 而认为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不太对口”的学生占6.3%, “不对口”的占13.7%, 总计近20%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数据表明, 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所从事专业基本相近, 体现毕业生的专业认同感。见下表。

4 初始岗位月薪水状况与目前薪水情况对比

受调95名毕业生中, 大多初始岗位月薪为2501-3000元之间, 占比27.4%, 2001-2500占比20%。其余月薪等次占比较少。初始岗位薪酬与行业平均薪酬基本一致。

受调95名毕业生中目前的岗位月薪为4001-4500元之间的占比为21.1%, 4500元以上的占比14.7%, 月薪4000元以上的占总体35.8%。而2001-4000元区间的总体占比46.2%。可见毕业后, 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整体收入提升还是较快的。

5 岗位技能情况

在对岗位所需技能方面, 有30.6%的受调者认为在校的专业学习能够在工作中得到较多运用。36.8的受调者认为一般, 另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不太到。

受调者认为, 在适应工作方面主要靠吃苦耐劳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43.2%的受调者认为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很重要。但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宽广的知识面、独特的创新能力都不太重要。广泛的人际网络的重要性比之前数据要小, 可能存在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定义的新特点。

有53.7%的受调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单位中有较强以上的竞争力, 说明大多数受调者是较为自信的。

有50.5的受调者认为自己没有想清楚是否继续学习深造。数据说明, 大多数受调者对于向上学习和实际工作需求中还存在矛盾。一方面希望提高自身学历水平, 另一方面也对现有工作较为满意, 不想拿出时间再做提高。间接证明了有44.2的受调者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工作压力。

在求职过程中, 学历还是求职受阻的主要原因, 另外缺少实践经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9.5%的受调者对工作满意, 48.4%的受调者感觉一般。43.2%的受调者认为, 本职工作能够有发展前景、相对稳定性和自己的兴趣, 是他们选择此项工作的主要原因。

6 专业教学内容情况

接受调查的53.7%毕业生中, 认为我专业的教学内容基本反映本专业发展, 所占比重最大。选择全面真实反映的占比17.9%。说明我们教学内容基本合理, 得到了毕业生的充分肯定。

7 课堂教学方面

53.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应当加强。4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项目。80%的毕业生认为教学课程内容是实用的, 81.1%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是合理的, 这是专业课程是很大的鼓励。81.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够敬业。96.8%的毕业生认为教师专业能力强。

8 实习环节

51.6%的毕业生认为, 我专业实习和实践环节还不错, 45.3%的认为有待加强, 应当继续加大实践课时量。83.2%的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够负责, 85.3%的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心强。57.7%的毕业生认为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习中比较重要。专业知识、创意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都较为一般。36.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实习期间, 专业知识有所提升。29.5%的毕业生, 认为计算机能力有所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均有所提升。

9 在校学习提升情况

47.4%的毕业生在校培养了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2.1%的毕业生提高了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社交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不需要特别加强。41.1%的毕业生需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等对自身学习成长帮助较大。

1 0 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

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 46.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提供更多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72.6%毕业生愿意向别人推荐本校以及本专业。说明学生对于学校以及专业的认可度比较高。将近一半学生认为大学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了学生积极影响。36.8%的毕业生认为在学习能力方面, 47.4%的毕业生认为在责任心方面大学老师提供了积极影响。但只有21.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27.4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说明学校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

摘要:本次调查面对的主要是2015届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毕业生。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访谈形式, 其中, 问卷分三类, 具体包括:面向毕业生本人的问卷、面向毕业生家长的问卷、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访谈包括面对面访谈以及电话访谈。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3

关键词:电气CAD 专业知识 应用探讨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效果。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做出决定,要求大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目前在许多工程设计和施工、科学研究方面已广泛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技术。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使用CAD技术,可调用建筑平面图,可随时调用图形库中的图形,可以磁盘或光盘存储,输出图纸份数不受限制,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1]。CAD技术已成为建筑电气工程人员设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建筑类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承担着为建筑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开设《电气CAD》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电气CAD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电气CAD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CAD理论和技术并与专业知识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探讨《电气CAD》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设计选题要求

毕业设计选题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建筑类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

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坚实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智能建筑以及工业与电气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研制开发,维护和决策管理等方面,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建筑物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楼宇的智能监测与控制设计以及相关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管理工作,也适合到工矿企业从事自动化系统及仪器仪表的研制开发、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工作。

为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课题要求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作为智能建筑方向的设计课题主要有两种类型:工程设计型、研究开发型。工程设计型主要包括建筑物强弱电系统设计,智能大厦电气系统设计,楼宇供配电系统设计。工程设计型课题除了完成文献查阅、翻译,完成相应的设计计算,编制设计说明书之外,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工程图纸的绘制。这些工程图纸以前都是手绘完成,工作量大,花费的时间较多,现在要用到《电气CAD》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利用CAD技术在计算机上完成。只有把专业知识和《电气CAD》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联系,提高计算机水平,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电气CAD》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的关系

2.1《电气CAD》课程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

《电气CAD》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任选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密切。《电气CAD》课程主要学习当前使用较广泛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软件。选用AutoDesk公司的AutoCAD以及国内一些軟件公司在相应软件平台上开发的专业设计制图软件,如北京天正工程软件公司在AutoCAD的基础上开发的天正电气。通过《电气CAD》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使用方法,实例操作和设计技巧,熟悉电气工程CAD制图的规范等,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2],并将该课程所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工业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之中。

2.2《电气CAD》和专业主干课的关系

学习《电气CAD》的目的,就是要学会使用AutoCAD这个工具,完成工程设计,提高设计效率。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型课题涉及的主干课程有:《照明工程》、《建筑物供电》、《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建筑设备自动化与系统集成》、《现场总线技术》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设计》等多门专业课。这些课程中都涉及到工程图的绘制,《电气CAD》与上述专业主干课联系密切,学生在掌握主干课的基础上,利用电气CAD技术可以完成工程图的绘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把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电气CAD》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电气CAD》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3.1《电气CAD》和专业知识的关系

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型课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照明,动力,变配电装置,电梯,通讯系统,广播系统,电缆电视,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消防系统,防盗保安系统,建筑物内微机监测控制系统及自动化仪表等。对电气工程人员来说,熟悉建筑物的各种电气功能,掌握设备、元件、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及安装方式、位置、标高,熟练掌握建筑物的电气管线的走向、布置、敷设方式、位置、标高,掌握控制、联动、监控、监测、计量、报警、显示、摄录等电路的原理及线路,掌握各类机房(如变配电室、电梯机房、消防中心)的布置及功能,掌握线路保护方式及防雷接地等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绘制施工图,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决算,编制设备、材料清单。在毕业设计中涉及到的工程图主要有:电气总平面图,电气系统图,电气设备平面图,控制原理图,图例,电缆清单,设备材料表等,工程图运用《电气CAD》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绘制。

3.2《电气CAD》和专业知识结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型课题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同时为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规定至少有两张手绘图。有关强弱电的课题一般完成40张左右工程图的绘制,供配电系统的课题完成20张左右工程图绘制。完成的图纸主要有平面图,系统图,控制原理图,图例等。

平面图是在建筑物平面上标出电气设备、元件、管线等实际布置的图样。平面图主要有:照明,插座,防雷,接地,电缆电视,火灾报警及自动消防,保安防盗,微机监控,自动化仪表等。通过平面图可了解每幢建筑物及其各个不同标高上装设的电气设备、元件及管线等的实际布置。

电气系统图是用单线图表示电能或电信号按回路分配出去的图样。常用的系统图主要有:动力,照明,变配电装置,通讯广播,电缆电视,火灾报警,保安防盗,微机监控,自动化仪表等。通过电气系统图可了解系统回路个数及主要用电设备的容量、控制方式等。

图例是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该系统中使用的图形符号或文字符号。设备材料表是用表格列出系统主要设备及主要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走向、敷设方法等内容。

通过平面图、系统图的绘制,熟练掌握照明,动力,变配电装置,电梯,通讯系统,广播系统,电缆电视,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消防系统,防盗保安系统,建筑物内微机监测控制系统及自动化仪表等专业知识,并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同时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掌握线型的设置方法,图层设置方法,掌握点、直线、矩形、多边形、圆、圆弧、多段线等基本对象的绘制,掌握图块的使用方法,尺寸标注,文字标注,表格的绘制,并把CAD技术和专业课知识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

4结论

在毕业设计中应用电气CAD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电气CAD》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2005年、2006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应用电气CAD技术做工程设计型课题)进行调查,这些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会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电气CAD》课程授课内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毕业设计,服务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高满茹.建筑配电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231-265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4

说明:以下为研究方向,学生可选择研究方向中的某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导师姓名:赵娴教授 1.平台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2.商业地产相关问题研究 3.区域与城市流通发展问题研究

4.电商企业并购与整合及其创新发展

5.“一小时经济圈”(上海、重庆、武汉)的影响效应分析 6.钢铁产业调整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导师姓名:车卉淳教授 1.北京绿色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2.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3.流通集聚与北京市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服务体系研究 4.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5.首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6.北京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7.北京生态城市建设与低碳绿色发展研究 8.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9.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10.北京市产业升级与产业安全研究 11.开放经济下的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12.低碳流通与流通可持续发展 13.其他自选题目

导师姓名:潘建伟教授

1.北京城乡居民消费问题比较分析 2.北京市老年人消费问题研究 3.农产品不同流通模式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4.居民对转基因产品认知、接受意愿调查 5.优化北京市消费环境问题研究 6.居民信息或文化消费问题研究 7.休闲产业发展与居民休闲消费问题研究 8.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9.全球化背景下的流通问题研究 10.消费金融问题研究 11.自选题目......导师姓名:尹德洪副教授 1.商业集群方面的问题研究

2.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研究 3.关于流通经济方面的问题研究 4.与经济学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导师姓名:童年成副教授 1.人民币升值及国际货币战略问题 2.我国房地产调控问题 3.民族企业创品牌等问题

4.降低流通费用与提高流通效率问题 5.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导师姓名:洪岚副教授

1.供应链角度下的质量安全蔬菜供给研究 2.基于供应链的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控制研究 3.北京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4.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其它选题

导师姓名:孟尚雄副教授 1. 医疗网点布局的若干经济问题 2. 一、二、三级医院布局的经济分析 3. 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依分析 4. 数量经济分析的若干问题

导师姓名:朱群芳副教授 1.区域经济问题探讨; 2.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3.流通业发展问题研究; 4.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 6.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7.动漫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8.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9.北京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0.北京CBD商圈发展问题的研究; 11.批发零售业发展问题研究; 12.商业集聚现象的分析研究; 13.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立的研究; 14.北京老字号发展问题的研究 15.北京养老问题的研究

16.特殊群体休闲娱乐的问题研究; 17.北京停车难问题研究

18.冷链物流问题研究

导师姓名:李义福副教授

一、流通产业创新研究

1、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创新(转变)研究

2、流通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3、批发业创新研究

4、农村流通业创新研究

二、某产业的SCP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

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三、我国商业(生活资料流通业)的产业组织研究

四、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业的产业组织研究

五、某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六、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七、我国居民消费与扩大内需研究

八、其他自选题目

导师姓名:高鸿鹰副教授 1.流通发展与区域经济平衡性分析 2.流通发展与城市化 3.产业集聚与流通形式创新 4.产业集聚演进分析 5.流通创新研究

导师姓名:褚晓琳副教授

1、中国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加的实证研究

2、北京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3、某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4、北京市居民消费问题研究

5、某行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其他自选题目

导师姓名:周学勤讲师 1. 流通企业规模效率分析

2. 经济波动与经济发展动力分析 3. 城市专业化发展动力研究 4. 创新城市发展机制研究 5. 国际化大都市流通体系研究

6. 超农对接中的信用机制的建立 7. 斯密问题研究 8. 马歇尔问题研究

导师姓名:王晓芳讲师

1.货运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客运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房价与交通条件关系研究

4.高铁对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5.高铁对民航运输的影响研究 6.其他自选题目

导师姓名:刘玉奇讲师

1、商业业态升级研究

2、商业业态创新研究

3、商业空间与商业业态关系研究

4、城市商业集聚研究

5、奥特莱斯业态的发展进程

6、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趋势和盈利模式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5

 

姓名 YJBYS 性别  
民族 贯籍 江苏
出生年月 1993.05.02 政治面貌 党员
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学历 专科
健康状况 良好 培养方式 国家统招 
联系电话 ××××××××××× E-mail ×××@yjbys.com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机械设计与制造、维修等机械类等机电类行业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面议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江苏
我的优势 在校期间,连续三年担任班长,并举办了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曾荣获“院先进班集体”等集体荣誉,得到老师的赞许,同学的好评。曾在系团总支担任组织部副部长一职,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组织能力较强,沟通能力也很不错。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获过一些奖励。在学习方面,所学专业课程成绩取得优秀。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一样有很高的热情,接受各方面的挑战和机会。
工作经历 夏,参加院暑期这回实践小分队;

 

,再次参加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七月至八月,在南通××机械加工厂从事机加工类工作等等。

教育背景及获奖情况
毕业院校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7
获奖情况 ~第二学期三等奖学金;

 

2013~第一学期二等奖学金;

2013~20第二学期一等奖学金

2013~2014学年荣获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2012~20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3~2014学年荣获“优秀团干”荣誉称号;

2012~2013学年荣获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013~2014学年荣获“数控技能大赛”优胜奖等10多个奖项。

专业课程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高等数学、高专英语、机械制图与CAD考证、电子技术、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机床、钳工、车工实训、液压与气动技术、PLC(三菱)、电气设备与维修电工、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技术、数控机床及维修、数控编程与实训(车)、特种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机电专业英语、数控铣加工中心(编程与实训)、数控机床拆装与调试、CAXA制造工程师、CAD/CAM。
技能证书 Auto CAD中级、计算机一级、电工维修中级、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级、数控操作中级等。
语言能力及自我评价
外语能力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级
计算机水平 省计算机一级,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如:在同学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6

李爱国(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通过对我院2009届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毕业后的选择、选择就业的主要原因、就业考虑的主要因数、求职中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的为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展更大的就业空间。

关键词:顶岗实习;职业教育;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同时就目前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进一步为本专业学生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拓展就业渠道,并努力促进本专业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一、对2009年就业的态度

就工程机械专业而言,毕业生是否能够实现就业,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十分重要;我们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就对本专业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进行了调查;72名毕业生调查结果是:

1、认为就业不难8人 占11%;

2、认为通过努力实现就业40人占56% ;

3、对就业担心8 人占11%;

4、认为就业难度大14人占19%;

5、对就业无所谓2人约占3%。

从对毕业就业态度调查结果中分析,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对目前就业认识是清楚的,通努力实现就业是许多学生对就业的态度,有了端正的就业态度,才能有较好的就业心态,也就有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正确目标。

二、毕业后的选择

在工程机械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关于毕业后的选择也做了如下调查,从就业、专升本、应征士官入伍服役、报名村官、自主创业、其他等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毕业后的打算,根据学生的打算选择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实现毕业生就业。72名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1、选择就业69人占96%;

2、选择专升本2人占3%;

3、选择应征士官入伍1人占1%;

4、选择报名村官;

5、选择自主创业;

6、选择暂不就业;后三项无人选择。

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形式很好,对高职类技能型人才十分需求;学生无论是在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还是在应用工程机械的施工企业顶岗实习,都知道企业需要工程机械专业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都认识到行业优势,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

三、选择就业的主要原因

当72名学生都在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使用工程机械的机械化施工顶岗实习三个月后,对72名学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如下:

1、选择专业就业压力大15人占21%;

2、选择专业就业前景好40人占56%;

3、选择专业对口10人占14%;

4、选择家庭状况6人占8%;

5、选择主要原因不明1人占1%。

从对工程机械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主要原因调查分析得知,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行业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这也肯定了工程机械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市场需求。

四、就业考虑的主要因数

在工程机械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数,从工作环境、薪酬、个人发展空间、企业知名度、父母的意见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学生这时已经在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使用工程机械的机械化施工企业工作有半年以上,她们对就也考虑的主要因数,比在校内要成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数对72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1、选择工作环境5人占

7%;

2、选择薪酬10人占14%;

3、选择个人发展空间40人占56%;

4、选择企业知名度13人占18%;

5、选择父母意见4人占5%。

从对学生就业考虑的主要因数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考虑的是今后个人发展空间。然而个人发展是离不开行业的,只有从事的行业有发展,个人才有发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后对工程机械行业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考虑问题也比较成熟,这样的调查结果能够体现学生就业考虑的因数。

五、求职中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

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后,一部分留企业就业的学生继续在企业实习,直到拿到毕业证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另一部分参加来学校招聘企业选择录用,还可以去各种场合的招聘会找工作,这一部分找工作的学生有30人,他们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求职,对求职这过程中的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信息量少、能力不足、优势难以发挥、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等因数中主要因数进行调查,找出困扰学生就业的主要因数。对30名学生求职中困扰学生的主要因数调查结果如下:

1、选择对企业岗位了解不够4人占13%;

2、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不够2人占7%;

3、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13人占43%;

4、选择信息量少3人占10%;

5、选择能力不强3人占10%;

6、选择优势难以发挥2人占7%;

7、选择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人占10%。

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而因某种原因没有在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人才招聘会,她们对于求职中困扰学生的主要因数,对社会缺乏了解占有较大比例,这说明一个共性问题,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定位不够准,尤其是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一定要瞄准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岗位,找准自己就业具体岗位。

六、认为实现就业难的原因

工程机械专业,从企业顶岗实习回来的学生,在半年时间内,这些学生参加过多次招聘会,他们中间有些同学也直接去企业毛遂自荐,对找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在涉及工作难找到的主要原因的调查,在如下从六项社会需求少、不能留在大城市、金融危机影响、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信息匮乏难找到合适工作原因对30名学生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选择社会需求少3人占10%;

2、选择想在大城市4人占13%;

3、选择金融危机5人占17%;

4、选择专业不对口2人占7%;

5、选择用人单位性别歧视1人占3%;选择信息匮乏15人占50%。

从对30名学生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招聘信息匮乏,主要是很多来学校招聘本专业毕业生的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所有没有找好工作的学生,以后用利用现代信息传递技术,让招聘学生就业的信息即时传递给学生,其次就是金融危及的影响,其实这些学生都是想到其他行业去找就业岗位,而工程机械行业目前就业形势很好,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影响。

七、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工程机械专业72名应届毕业生,就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综合能力不够、学校和用人单位及学生沟通不够四项,给学生选择,找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72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

1、选择就业定位不准25占35%;

2、选择职业能力差21人占29%;

3、选择综合能力差18人占25%;

4、选择缺乏沟通8人占11%。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定位不准,对毕业后就业岗位要求过高,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当前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八、结束语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问题对工程机械专业09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分析,得知工程机械行业在我国近几年发展状况很好,需要许多掌握工程机械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但毕业生必须要有对本职业良好的认知态度,热爱工程机械行业。而我院工程机械09届毕业生通

过二年校内学习和实训以及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对本专业有了良好的认知,基本上实现了就业;但还存在主要的问题是职业定位不够准确。毕业生认为企业需要技能强的学生,学生希望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为主。这些调查分析结果有利于指导本专业改进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就业,敢于就业,善于就业,有着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9‘23、杨金士,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职教论坛,2004、2

2015届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论文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整合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需求,而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对此,要深入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

一、“校企深度融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2025”全面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后不适应企业需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实训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创新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专业,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进行实践操作,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顺利实施,应当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战略性以及深层次性,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企业根据自身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级的阶段。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设立专门的“订单培养班”,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开展“实训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强实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又要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加强。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学生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内实践,第3年则重点在企业进行实训,这样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在企业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三是开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模式”引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共建方式。通过“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职业院校免费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等等,这样能够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企业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就业,这一点需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开展“订单式”“实训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银锋,閆兴书,杨启耀,雷声,雷经发,陈雪辉.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9-141.

[2]胡运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0):31-33.

上一篇:机械加工常见手段、常用材料及表面处理下一篇:米歇尔北大演讲稿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