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2024-12-18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通用9篇)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1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1.数控机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柔性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4.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

5.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6.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7.工业机械手的应用研究

8.旋转机械在线监测系统

9.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办公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10.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驱动技术

11.数控加工中心零件加工的程序设计

12.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与发展

1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1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家用电器的应用与发展

15.楼宇监控安防系统设计

16.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17.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18.GPS在车辆跟踪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19.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办公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20.新材料新工艺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1.信息处理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2.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3.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4.伺服传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5.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6.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27.电动机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8.神经网络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29.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

30.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

31.数控机床的选型风险控制

32.单片机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设计

33.加工中心现场故障分析与诊断

34.基于PLC在物料搬运机械中的应用研究

35.CAD/CAM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36.从直流调速系统的发展过程看机电产品的设计思维

37.机电设备中传感器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参考上面题目或自拟

题目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需符合长沙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函授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的要求。

2.交毕业论文时间:毕业论文需在答辩之前半个月左右完成,发到指导老师邮箱liheqing@sina.com,只有修改的论文,方可毕业答

辩。

3.学生应独立完成论文(设计)任务。抄袭他人者,一经查实,该毕业设计(论

文)按不及格处理。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2

1. 采用项目化教学, 突出教学目标

对于高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教师应重视应用性教学, 强调知识的运用, 降低理论的深度, 特别要在教学中贯穿项目的制作, 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 对于公式、公理等推导、证明的理解、认知不重要, 教师可在不影响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前提下减略或删除, 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实用的结论, 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教学内容有效的整合, 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 在项目内容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可以任务为载体, 将具体内容分解为若干个 (相互关联的) 单元, 确定每个单元课程的目标, 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 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课程内容编排的依据是项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 由于项目不同, 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 教师可让学生由项目引起兴趣、在项目制作中增加感性认知, 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 让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体验, 让抽象的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 使学生高效快速地掌握机械设计方面的应用技能。

2. 合理使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机械零件的设计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机械零件装配体的内部结构及其装配关系, 如何清楚地了解零件的几何形状及视图理解, 一直是机械零件设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采用实物和二维平面图展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与演示, 而实物实体的透视性不够、操作不便及二维平面的有限性极大, 阻碍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针对这种情况, 任课教师可将课本上的二维视图用三维设计软件制作成直观的三维模型, 再利用三维设计软件中的制图模块把三维模型转换成二维工程图, 这样可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也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很快地反映到二维视图当中, 师生交流变得更加顺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 通过三维设计软件制作出他们想要的形状。这样容易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也可增强学生学习三维设计软件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采用“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感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枯燥的“天书”, 上课时疲于记笔记, 复习时只能死记硬背, 长此以往, 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创设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判断、比较、分析、综合, 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解“弹性滑动”这一现象, 按照教材平铺直叙的讲解, 学生往往很难理解, 究其原因弹性滑动是一个很抽象但是很重要的概念, 是用直观观察不到的现象。笔者设计了几个小实验,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在实验中发现弹性滑动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将弹性滑动的各个概念讲解清楚。又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中的一个重要性质死点时, 教师可以利用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教学模型, 结合板书进行分析, 讲解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摇一摇, 转一转, 然后组织学生去讨论, 形成互动, 让学生更直接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亲身体会到死点位置的存在, 然后进一步讲解死点存在的条件和突破死点位置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4. 教师应当参加工程实践和技能训练并应用于教学中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教师, 一名专业课教师也应是技师, 既会理论又会实践。若一名专业课教师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 更不用说使学生对其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应经常参加工程锻炼和技能训练, 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一线操作才能提高水平。也只有通过工程锻练和技能训练, 教师才会知道任教学科知识中哪些是实用或企业需要的, 哪些是课程的重点。

5. 改革课程考方式

由于《机械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 教师可以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建立知识与能力并得的考核体系。这种成绩评定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讲, 教师可以将《机械设计》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及学习自觉性考核三大部分。其中理论考核是通过试卷考试, 占成绩的40%, 考核学生对计算、分析、设计等方面能力掌握, 采用开卷或闭卷考核方式;实践考核是通过现场考核和报告整理来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 占总成绩的45%;学习自觉性考核主要考核随堂作业、课外作业、校规校纪等方面, 占总成绩的15%。

6. 结论

高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这是由课程的性质、任务、地位和内容决定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 积极参加工程实践和课程建设的科研活动, 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际情况,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

参考文献

[1]苏慧, 张德田, 王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改探讨[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39.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3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开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6-02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学好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将有可能出现弃学的现象,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在从事相关机电类工作当中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普遍现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新课程导入、一体化教学、第二课堂建设、开放式教学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

一、新课程导入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都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开课,在此之前的机电类专业课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及机械制造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涯后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在减退,还有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在此门学科的绪论中不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兴趣,之后再想让其改变观念就更难了。因此,笔者在绪论中是以提问的形式作为开头的。比如: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内容吗?知道自己毕业后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技能吗?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关注毕业后的情形,这是可以提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展开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接着把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这时要注意一定要有新意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将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用实物模型加装配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先是理解图中每个零件的实物样式,然后讲零件的装配顺序与装配工艺要求,再接着讲机构的工作原理,最后是要求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设计或改造设计,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分析、参与、团队间进行竞赛,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将学到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同时学生可自带电脑进行创新设计,为配合大家的学习,在第二课堂还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

笔者这样的授课方式比传统的纯理论满堂灌更受学生的欢迎,比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最初的兴趣到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引导与传授知识,使学生持续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快乐的交流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创作过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共同进步的状态。

二、一体化教学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首先要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谋生能力即有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讲课应不拘泥于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实训中心或车间进行,有些内容转移到实训室内对着实物进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拆装或操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在教室内用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较少,他们工作当中需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设计。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普遍的思维过程是从设备的输出件要完成的任务开始倒推至动力输入件,而其他工作人员在最先读图或看实物时更多的是从寻找动力输入件、物料输入端开始顺序延伸到设备的输出件。

因此,教学顺序设计为先到实训中心认识电动机、联轴器、平键、齿轮传动、带传动、轴、轴承、螺纹联接等,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这些实物的模型、特征及功能,形成感性认识。而后再回到教室,根据实物模型、装配图来分析其中的构造原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小范围设计。比如:讲解凸轮机构时以凸轮的作用、可实现的功能、各组成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及结构上的关键点的学习为主,弱化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授课时先展示一凸轮夹紧机构,还让学生亲自推动手柄感受一下,然后再播放一段不同形状的凸轮工作的视频,给学生在脑中先形成一个感性认识,接着问学生哪个是输入件?哪个是输出件?让学生再看一遍视频,接着把视频中的机构装配图展示出来,学生组成小团队进行分组讨论如上问题,这时笔者通常会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各个零件进行3D建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物构造,然后由各团队分别讲述各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及动作原理,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即时拖动各个零件到相应的位置进行装配,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或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动画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很好的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学生通过此过程的描述极大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个人表达能力。最后再要求各团队分头完成一项改造设计任务,例如:请设计一个自动舂米机。已知条件:利用原有的手动式舂米装置进行改装,工作场所内只有电源。要求学生能绘制出一个完整的机构简图,这其中要包括动力输入装置、中间转换联接、输出装置等。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在脑海中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往的教学只讲凸轮机构自身,不提及相关的其他配套装置,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接受,更谈不上做改造设计。在教学上由于有了最早的感性认识,学生即使还不懂得如何选择电动机,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后是要通过一个联轴器传递到减速装置,可选择的减速装置有:齿轮减速、带轮传动、链轮传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装配工人、设备维护人员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至于电动机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不清楚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先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再考虑教授一些简单的具体设计。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面对高职教育中课时一减再减的压力,如何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总量不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好更令人满意是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带动学生继续学习,以弥补课时不足。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机电市场、生产厂家,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认识各类机电产品,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带领学生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创新设计进行模型创作评比,这种手与脑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系部牵头在全系内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形成了月月有比赛,以赛促学习的良好局面。这期间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教师要真正参与学生的团队创作、比赛准备等具体工作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和关怀,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参与比赛的热情才不会减退,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开放式教学

一方面可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开放式实训教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可接受学生课后应个人要求对部分设备机台、实验内容进行开放。要求学生先写申请、制订具体实验方案,经相关人员审批后,在实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进行相关作业,这样由学生自己制订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机、电、液等专业知识独立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辅助教学,笔者预先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零件三维模型并形成元器件库,交给学生存贮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中,课堂创新设计环节允许学生用自带的电脑打开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进行创作,学生可调用库中元件快速搭建模型,实现动画演示,各创作团队将设计结果进行评比,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满足学生求学心切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性,不再是谁主谁次的地位。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理性的社会个体来看待,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觉管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习氛围。

总之,面对高职学生生源差异性日渐增大,教学学时减少的环境,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能更好地贴近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这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创新的教学局面,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张锦明.对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4]马学友,廖建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0)

【作者简介】刘 鹰(197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机械类学科的高等职业教育,远红外发热器的创新性应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介绍 篇4

http://访问次数:7390上一条下一条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良好的专业技术训练,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加工技术,能成为制造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等部门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专业背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结合最紧密的机、电两大方面内容,具有实用能力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企业中岗位需求量最大、最容易就业的专业。

三、专业技术能力:具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应用能力;工程材料应用与机构、传动装置设计能力;公差配合的应用能力;机械加工操作与现场检测的能力; CAD/CAM软件的运用能力;机械装配与机械设备的控制能力。

四、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CAD/CA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计算机控制、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设备课程。

五、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 :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 级证书;获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获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机械制造专业钳、车、磨、铣、数控技术中任一个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等级证书;国家中级计算机制图员岗位资格证书等。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5

企业对求职者必须考察的七点一、个性,独创性。二、协调性。三、积极性,主动性。四、判断力,实践力。五、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六、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能力。七、体力。求职切忌迟到失约 迟到和失约是面试中的大忌。这不但会表现出求职者没有时间观念和责任感,更会令面试官觉得求职者对这份工作没有热忱,印象分自然大减。

简历永远是痛啊!为了减轻求职者的负担,提高简历的制作效率,我们简历网站精心收集了各种款式、各个专业的个人简历模板,超级吐血推荐,再也不用漫天的找了,最优秀最好的简历都在这里,任君选择和使用。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简历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个人简历模版,欢迎参考。

个人简历

姓 名  YJBYS 出生年月 1992年03月 民族  
籍 贯   毕业时间 7月 学历 大专
性 别 专 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主修课程 机械制造 机械零部件加工与检测 公差配合与测量 机械制图 工程力学 液压与气动技术 数控加工检测与维修 PLC编程控制与应用技术 CAD

 

相关的机械行业工作;

 

相关的机械制图软件操作;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运动;

 

电脑网络、接受新鲜事;

 
社会

 

实践

经验

高中毕业假期期间在金昌三建做建筑工人;

 

11月参加了学校光伏电厂建筑工人;

3月---208月; 在江苏常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实习;

 

 
个人技能与奖励 计算机NIT证书   英语B级证书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三级甲等)

(数控车工证及电工证正在考取中)

(汽车驾驶员考取中c1)

 

 

熟练掌握了AutoCAD绘图软件;

 

能够熟练运用Windows7/XP操作平台、Office等办公软件;

能够有效的运用互联网资源;

/jianli

 

做人诚实,做事积极认真;

 

有较强的`工作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与同事相处和睦融洽,乐于助人,对工作认真负责;

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煤矿机械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 篇6

为了提高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 减少煤矿机械工作过程中的能源损耗, 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机电一体化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自动化技术, 它集合了信息、自控、液压、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 是一门综合技术性高的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 促进了煤矿机械的发展, 提高了煤矿机械的工作性能, 有效地减少了能源资源损耗, 为煤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质的飞跃的平台, 促进了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煤矿业也需要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煤矿工作中的施工人员技术、机械设备、煤矿工作中的各项管理都直接影响了煤矿的产量和质量。因此, 煤矿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要加强对煤矿工作的管理,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 还要对煤矿机械的技术进行改革。机电一体化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 是煤矿机械技术革新的一大表现, 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长久发展。电气一体化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中, 能够保证煤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 能够有效地减低煤矿工作中的难度, 将一些比较难的工作运用自动化技术代替人工来进行, 减少了施工人员工作的强度, 增加了煤矿工作的安全系数, 有效地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和生命安全, 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水平, 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 为煤矿企业带来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煤矿资源开采难度的加深, 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但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煤矿机械设备的核心技术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 许多拥有丰富煤矿资源的国家都在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 以此来确保煤矿机械能够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减少煤矿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工作安全, 提高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并在此基础上, 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使得煤矿的开采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去, 实现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双赢的局面。因此, 在今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革创新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提高其通信能力, 要加强对危机预警软件的开发研究, 研究出新的安全监控系统, 提高煤矿机器人工作的智能多样化。

3 煤矿机械与机电一体化技术

3.1 安全监控技术

煤矿工作是在井下进行, 由于井下环境恶劣, 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 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及时地对煤矿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气体进行监控, 并及时地预警给煤矿施工人员, 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作出防范措施, 从源头上来避免有毒气体的泄露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在煤矿机械中运用安全监督技术, 能够有效地提高安全监督系统的工作性能, 及时地对设备故障进行排查, 对设备故障的部位精准到位地运用数据显示出来, 并能够自动化地对设备异常进行纠正, 对设备故障发出警报, 以此来避免因为设备故障耽误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3.2 节能损耗技术

煤矿工作进行中, 因为煤矿机械设备的性能不高, 操作难度比较大, 常有资源能源浪费的现象出现。为了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 减少工作运行中能源损耗, 就要加强对煤矿工作的管理, 还应该要对其相应的设备进行技术革新。采煤机是传统的煤矿工作运行中对资源能源耗费现象比较严重的机器设备之一, 传统的采煤机以液压技术来对其工作的开展进行牵引, 液压技术具有不稳定性, 导致牵引力不足, 为了提供充足的牵引力, 需要提供大量的能源消耗能量来进行补充, 且对设备的损害大, 导致能源损耗过大[2]。现在采煤机运用电气一体化技术进行牵引, 因为电流具有稳定性, 所以能够提供平稳的牵引力, 有效地降低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程度, 减少设备维修的次数, 有效地实现了节能损耗, 提高了煤矿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提高了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 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机械自动化技术

传统的煤矿工作一般都是由人工来进行施工, 机械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导致人工的工作强度大, 给工作安全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 不利于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 给煤炭的产量和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中去, 能够有效地实现施工管理以及施工机械化[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能够使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施工, 通过对机器人的控制, 及时迅速地检测出施工环境的有毒气体, 进而确定工作的安全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人员工作的强度, 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还能够及时地将发现异常现象以图文的方式反馈给管理系统, 然后提交到施工管理部门处, 通过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 技术做好防范措施, 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煤矿机械也在不断地改革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被运用到煤矿工作中, 进而有效地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性, 提高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有效地减少能源损耗, 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 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 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

摘要:煤矿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对我们生活以及生产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煤矿的产量和煤矿的质量, 除了煤矿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规范的操作之外, 还应该要提高煤矿机械的性能, 以此来提高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 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煤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煤矿机械要具备高性能, 维修简单的优点, 还要在工作中能够节能减耗, 确保安全环保地生产。本文主要对煤矿机械与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方媛, 卞奕明, 李艳平.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 2012, 45 (07) :34-35.

[2]王建兴.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现状;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专业培养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并且能够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从事机械制造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利用。我国是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社会对于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的人才极其欠缺,因此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但是目前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专业的现状进行反思,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是本文的主旨。

1.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以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为依托,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培养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因为我国正在发展为大型工业化国家,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长期处于较大的程度。虽然外界对于机械类工作的看法仍然存在偏差,认为机械类工作与工厂工人无异,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广的适应性,可以在多个领域就业。现代机械工程中经常出现涉及多方面技术领域的复杂问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越来越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正是以培养跨越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其特色,在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先进设计制造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现代化的机械工业生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的适用。现代机械工业,由于计算机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这一变化,全国各个学校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也相应的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该专业的现状主要是面对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等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既有基础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又能够掌握多项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变化所需的数控型人才。机械设计制造行业迫切需要大量数控型人才,并且需要建立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剪裁的专业计算机系统。

2.人才培养的现状

2.1专业招生方面的困难

人们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有不少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人文机械设计制造和工厂工人的工作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全国各大学校中的机械专业都被轻视的现象,不少人认为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就业的时候找到的工作不体面,因此不愿意报考这个专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们不知道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所具有的广泛的适应性,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说工业设计,过程装备控制与控制工程等,因此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在实际就业中可以广泛的寻找机会。因为该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架构、技能储备都较为广泛,容易获得就业的机会。但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这也是当前该专业改进的难点,因为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和跨学科技能的人才,又要使其富有创造力,这是在是一个重大课题。

2.2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是那种整天与机器打交道,而是要掌握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实际上,高端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操作系统、语言编程技能,了解内核剪裁,精通驱动程序开发。具体来说,市场上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熟练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设计多任务软件系统的能力,能独立完成项目系统的设计,精通计算机语言开发应用。另外在此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3.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前景展望

3.1数控方向

随着数控化产品的盛行,数控化产品给我过带来巨大经济收益,数控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加广泛,并且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工业向信息化的发展。数控化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体现为机电一体化,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数控化方向强调的实践操作,因此机械专业的学生应该抓紧机会进行实习,最好能到基层车间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设计的方法和软件的应用开发。近年来数控化非常热门,就业前景较为光明,特别是像一些工业大省,都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理想的工作地点。

3.2模具加工方向

模具加工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工种,其中具有高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更是价值千金。国内大中型零件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模具加工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模具加工生产组织,模具数控编程加工,模具三维设计等,设计模具应该掌能够熟练使用三维加工软件。

3.3机械设计师方向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机械行业逐渐呈现复苏的迹象,并且带动着市场对机械人员的需求量,并且这一趋势将会逐步提高机械人员的待遇。机械人员中的核心是机械设计师,这是机械岗位中的核心岗位,决定着机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该加大对机械设计师的方向投入,加强引进这方面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3.4整体展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产品,例如U盘、可视电话、电视机顶盒等等,这些产品都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必将在更多、更广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也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为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社会整体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在许多自动化、数控化机械领域内的人才严重缺失,往往是上亿元的行业由区区万人在支撑,人才缺乏的现象极为严重。机械专业毕业生中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机械硬件调适人员、机械产品软件设计工程师、自动化设计与制作人员等岗位,占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基础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高级技术应用能力。一般情况,刚毕业的学生需要经过三到五年的经验积累阶段,才能晋升为自动化开发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较高的职位,这样的缓冲期有利于毕业生逐渐适应工作,并且经过累积经验后进入职业竞争阶段。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是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取代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诞生的,了解这个宏观的发展趋势,并且学习数控、自动化、三维建模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的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竞争中非常有帮助,而且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升级,机械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在应聘的时候具有优势,而且在机械行业的设计、售后及外贸中的租用非常大。

4.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性越加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该专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接着对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更清楚的了解了该专业对我国未来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1).

[2]程世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反思与前景展望.湖南农机,2012(03).

[3]唐一科,刘昌明.机械学科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2).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8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也促进了工程机械的不断进步。本文主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程机械 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发展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新兴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工程建设领域的革新与创新。目前,机电一体化已经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进步与创新,并且在工程机械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积极地采用机电一体化,将机械、电子技术和液压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机械的多种功能,比如说,动力性能提升,燃油的经济效益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增,操作的精准度和舒适度都大幅度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也随之延长。所以,研究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述

机电一体化就是综合地运用机械、计算机、微电子、电力电子、光学、接口等技术,对各个功能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了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的价值和功能。机电一体化也称之为机械电子学,属于一门新兴的边缘综合科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

精密机械技术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把微电子技术引进到相关的动力功能、机械主功能、控制功能等方面,在软件方面能够使得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相互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有效的系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处于不断创新与进步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走向了高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个性化和绿色化的趋势。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能够使得各种性能方面都得以明显改善,比如操作舒适性能够得以有效提高;机械能耗能有效大幅度降低,明显提高机械功效。可靠性不断提高;不断提高相应的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

二、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更具广泛性和有效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在工程机械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的工程机械中,能量的充分利用率和使用率比较低。比如说,液压挖掘机其燃料的充分利用率仅仅占了30%,剩下的70%左右的能量都被浪费了。在能源资源高度紧张的今天,迫使机械工程的发展必须向着“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小松公司生产的挖掘机能够很好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大约可以节省23%的燃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型的控制节能器的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挖掘机,采用了“卡特电子效率”节能控制体系,通过对泵以及发动机的综合、全面控制,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其能量利用率能够达到98%左右,生产率也相应地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说工程机械中电子节能控制器的运用,大幅度提高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的能量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发挥到了节能的作用。电子节能控制器操作比较简单,对机械的磨损也相对减少,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在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的作业全过程中的应用 工程机械全面地实现作业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水平,可以有效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大大减少了因为操作人员的经验不足或技术不到位对于操作精度的影响。比如说,三菱公司设计生产的挖掘机,有控制挖掘机轨迹系统的功能,相关的操作人员在控制板上将铲斗的运动形状和运动轨迹设定好之后,相应的微机操作系统就会根据不同角度的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对动臂、铲刀和斗杆的运动进行自动的控制,从而实现多种特定断面沟槽、开口和斜坡的精准挖掘,有效地实现了挖掘操作的自动化水平。

3、在控制柴油机上的应用

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柴油机技术, 应该要解决发动机排放质量与最低油耗间的矛盾。在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采用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能够有效减小能耗, 还能自动控制冷风扇的转速随温度的变化, 这样的条件下,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还包括根据负荷条件自动调节柴油机油门等内容都能得以实现, 能够使得在各种变工况下的柴油机, 在满足经济指标和排放指标的最佳喷油时间的同时, 能够实现净化排气、节约能源、提高效率。

4、机械操作的自动化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在工程机械施工操作中引入机电一体化实现操作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大大减少了因为操作者工作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作业精度的影响。

5、在工程作业精确度方面的应用

在工程机械设备中使用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将称量的过程自动化,对称量系统实现微机控制,使得称量更加精确。自动找平装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沥青摊铺机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自动供料系统(超声波技术)的应用,完美地完成了混凝土沥青摊铺机对于供料的自动调节,全面提升了摊铺的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铲运机铲斗刀、平地机刮刀以及推土机铲刀的电子化操作控制,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节约了人力,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效、快捷,符合现代工程施工的要求。

6、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

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也就是说对于工程机械的工作装置,传动系统、发动机、液压系统以及制动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就会自动地找出故障的位置并自动进行报警提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应用,大大地改善了操作人员的现实工作条件,全面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简化了机械设备检查和维护的工作,相应地减少了维修费用,大大降低了维修停机的时间,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三、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1、传感技术的融合

目前,传感器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上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发动机可以通过机油压

力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等来进行发动机的运转状态的检测和控制;沥青摊铺机上的传感器能够实现摊铺机在工作时实现自动找平且行走速度不变的特点,还能满足摊铺出来预定的平整度、坡度和厚度的路面的要求。在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能不断提高,越来越广的采集信息范围也超着集成、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未来在工程机械上将应用越来越多种类的传感器。

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趋于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是实现信息处理的主体,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范围应用比较广, 主要包括 信息的输入、识别、运算、变换、存储及输出等等方面。计算机技术范围涉及到网络与通信技术、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方面。要想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不断进步, 应该大力发展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

3、电子控制理论的指导性增强

工程机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以微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通过其应用和推广,在相关控制理论指导下,能够满足系统智能化设计的要求,完成相关的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发展是当前机械工业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振兴和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经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还会有着更多的创新与发展,未来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将会融合机、电、光以及磁的综合性能,更好地促进工程机械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篇9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于 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尊重 两个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两个标准(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全面 提高办学水平”的改革与建设思路。经过和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与 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为人才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 培养主线;形成了“12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233”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探索并建立了“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

2、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由我院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 公司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式,3、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4、发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等教改论文 4 篇,编写 《液压与气动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教材五部,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省精品教 材。《数控机床》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8 年 11 月已经申报了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5、培养了 565 名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到沈阳东基集团、沈阳机床 集团、沈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 76%。1

二、成果内容

(一)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123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 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 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专业主线,即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体 “1” 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 教育全局。: “3” 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 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 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 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 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只注重单 一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 “3” 三大教育平台,既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 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 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的有 效途径。摆脱了一般的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 “三层楼” 2 的旧框架,构建了“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了我院本科教育 的自身特色。

(二)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 程、机电传动控制与 PLC 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 心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 CAD(UG、Pro/E、MasterCAM)等课程构成了培养 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1)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 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2)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成型加工工艺》课;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 授《机床、工艺、刀具概论》课。(3)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 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

2、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坚持以机为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 70%左右,电类课程占 30%左右,减少通 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 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 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 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是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我院机械类专业在省内是比较知名的,《数控机床》 课程现为省级精品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 3 其自动化专业现为院级示范专业、《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因此,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条件和学科支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 优质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三)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突出专业核心,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 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1、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工艺 4 个模块,每个 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1)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等。、、、(2)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 《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等。(3)CAD/CAM 模块主要包括 CAD/CAM 应用(主要讲述《CAXA》《3DCAD(即、UG 设计))《数控仿真实训》《CAD/CAM 应用实训》等。》、、(4)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等。、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4 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 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 应用技术” 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 应 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 4 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1)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 多于 10 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 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 取消“物理实验”,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 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等。(2)“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后续的 PLC 实训结合起来,用 PLC 控 制液压系统,提高设计与实训效果。(3)机械拆装调实训。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零件、装备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熟悉图纸(要求学生能够看懂 刀具、夹具、机床部件结构图),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中增加刀具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增 加组合机床设计,使学生经过这两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后,对可转位刀具、工艺、夹具、组合机床等工艺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工 程设计能力的培养。(5)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尤其是解决加工自动线教学很难实现的困难,我 们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长春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有限公司等生产和设备 的优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先进 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打下认知 基础。这些企业除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外,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作。(6)设计与毕业设计采用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艺工装类课题,真题真 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2、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1)发挥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 5 式,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稳定,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CAD/CAM 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真 枪实弹”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 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 3DCAD 考证打下基础。我院现 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 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 质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 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1)对专业综合改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该教研室中的技术基础 课教师了解专业,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明 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现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信 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非标准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和科技 开发能力。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先后选送 6 名教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 学学习3DCAD,并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学院内对该专业教师进行 《机床电气与 PLC》《数控机床与编程》《AutoCAD》等课程的培训。、、为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 少于 4 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 6 作。(2)几年的努力,本专业现有 2 名专业带头人,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3)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均配备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达 10 名,占专任教师人数 5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现职技术专家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了高水平兼职教师 6 人,主要从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设备保障 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步伐,2008 年又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 万元,使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又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机械拆装 实验室。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拆装、测绘机床部件、夹具、刀具等装备,再利用 三维软件对拆装部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机床零部件、刀夹具、量具 等机构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与长春一汽集团、沈 阳机床集团外,又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等 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满足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需要,而且正向深层的合作方向发展。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工程 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 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

3、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学风建设,2008 年是我院的教学质量年,我们除了很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抓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堂教 学外,还开辟了学生第二课堂——成立了机械加工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业余时间 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数控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及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们的实训基地每天为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 “练会老师、教会学生”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师的设计、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 7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受企业欢迎程度大幅增加,连续三届 学生的就业率高于 95%。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

(一)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以 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国内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编制的零件加工工艺,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刀具参数的合理选择、专用夹具及专用设备的 设计能力更加薄弱。对此,我们与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 须强化工艺和工装设计。我们将“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作为专业主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线,贯穿于该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解决了编制工艺、设计工装的实用性问题。

2、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锁定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专业主线,将两大教学体系中的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三 个教育平台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 质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 学模式,即“1233”型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消耗型”实训为 生产型”

3、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型” 实训 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8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 工艺 4 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 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 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分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数控机床》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3、公开出版了《数控机床与编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图 AutoCAD 绘图实用教程》 《金属切削刀具 2.0》 及 等教材。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辽宁省精品教材。

4、教学研究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二 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 年第二期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构成要素研究》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七期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5、以产学研一体化 变“消耗型”为“生产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 等学校中进行了交流,得到高度肯定。辽宁师专学报 2007 9 1本文由cdled0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于 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尊重 两个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两个标准(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全面 提高办学水平”的改革与建设思路。经过和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与 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为人才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 培养主线;形成了“12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233”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探索并建立了“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

2、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由我院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 公司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式,3、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4、发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等教改论文 4 篇,编写 《液压与气动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教材五部,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省精品教 材。《数控机床》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8 年 11 月已经申报了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5、培养了 565 名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到沈阳东基集团、沈阳机床 集团、沈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 76%。1

二、成果内容

(一)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123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 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 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专业主线,即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体 “1” 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 教育全局。: “3” 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 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 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 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 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只注重单 一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 “3” 三大教育平台,既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 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 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的有 效途径。摆脱了一般的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 “三层楼” 2 的旧框架,构建了“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了我院本科教育 的自身特色。

(二)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 程、机电传动控制与 PLC 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 心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 CAD(UG、Pro/E、MasterCAM)等课程构成了培养 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1)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 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2)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成型加工工艺》课;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 授《机床、工艺、刀具概论》课。(3)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 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

2、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坚持以机为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 70%左右,电类课程占 30%左右,减少通 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 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 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 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是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我院机械类专业在省内是比较知名的,《数控机床》 课程现为省级精品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 3 其自动化专业现为院级示范专业、《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因此,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条件和学科支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 优质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三)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突出专业核心,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 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1、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工艺 4 个模块,每个 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1)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等。、、、(2)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 《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等。(3)CAD/CAM 模块主要包括 CAD/CAM 应用(主要讲述《CAXA》《3DCAD(即、UG 设计))《数控仿真实训》《CAD/CAM 应用实训》等。》、、(4)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等。、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4 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 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 应用技术” 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 应 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 4 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1)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 多于 10 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 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 取消“物理实验”,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 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等。(2)“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后续的 PLC 实训结合起来,用 PLC 控 制液压系统,提高设计与实训效果。(3)机械拆装调实训。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零件、装备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熟悉图纸(要求学生能够看懂 刀具、夹具、机床部件结构图),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中增加刀具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增 加组合机床设计,使学生经过这两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后,对可转位刀具、工艺、夹具、组合机床等工艺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工 程设计能力的培养。(5)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尤其是解决加工自动线教学很难实现的困难,我 们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长春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有限公司等生产和设备 的优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先进 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打下认知 基础。这些企业除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外,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作。(6)设计与毕业设计采用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艺工装类课题,真题真 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2、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1)发挥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

式,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稳定,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CAD/CAM 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真 枪实弹”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 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 3DCAD 考证打下基础。我院现 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 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 质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 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1)对专业综合改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该教研室中的技术基础 课教师了解专业,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明 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现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信 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非标准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和科技 开发能力。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先后选送 6 名教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 学学习3DCAD,并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学院内对该专业教师进行 《机床电气与 PLC》《数控机床与编程》《AutoCAD》等课程的培训。、、为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 少于 4 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

作。(2)几年的努力,本专业现有 2 名专业带头人,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3)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均配备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达 10 名,占专任教师人数 5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现职技术专家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了高水平兼职教师 6 人,主要从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设备保障 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步伐,2008 年又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 万元,使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又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机械拆装 实验室。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拆装、测绘机床部件、夹具、刀具等装备,再利用 三维软件对拆装部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机床零部件、刀夹具、量具 等机构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与长春一汽集团、沈 阳机床集团外,又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等 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满足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需要,而且正向深层的合作方向发展。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工程 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 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

3、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学风建设,2008 年是我院的教学质量年,我们除了很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抓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堂教 学外,还开辟了学生第二课堂——成立了机械加工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业余时间 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数控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及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们的实训基地每天为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 “练会老师、教会学生”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师的设计、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 7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受企业欢迎程度大幅增加,连续三届 学生的就业率高于 95%。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一)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以 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国内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编制的零件加工工艺,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刀具参数的合理选择、专用夹具及专用设备的 设计能力更加薄弱。对此,我们与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 须强化工艺和工装设计。我们将“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作为专业主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线,贯穿于该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解决了编制工艺、设计工装的实用性问题。

2、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锁定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专业主线,将两大教学体系中的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三 个教育平台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 质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 学模式,即“1233”型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消耗型”实训为 生产型”

3、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型” 实训 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 工艺 4 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 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 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分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数控机床》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3、公开出版了《数控机床与编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图 AutoCAD 绘图实用教程》 《金属切削刀具 2.0》 及 等教材。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辽宁省精品教材。

4、教学研究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二 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 年第二期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构成要素研究》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七期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上一篇:供水规范化工作汇报下一篇: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