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2024-11-13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共12篇)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1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大潮中逐步推广开来是大势所趋。在创业教育的推广过程中, 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专业领域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探索出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食品专业领域中有很大一部分产品适合小型化作坊生产和多样化生产, 设备和生产场所的投资也不是很大, 适合学生自主创业。因此, 以高职食品专业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以期带动其他专业进行类似改革, 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高职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

(一) 创业教育以就业教育为基础, 是就业教育的延伸

教育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通知》等文件指出,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将就业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可以看出, 就业教育仍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导向。但同时强调就业质量、就业水平的提高, 这就对就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开展创业教育吹响了号角。何为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习、学业进步、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等关系的指导与服务, 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进行职业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要想在社会立足乃至发挥自身价值, 除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 更需要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思想, 改革教育模式。这样, 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何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结合专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 (1)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贯串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 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它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并不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 而是在校期间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 以期在日后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 也可以是先就业再创业。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 (2)

因此, 就业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寻求更好的职业、更好地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自主就业能力的教育。两者虽有侧重, 但相互联系, 本质相同, 创业教育需要就业教育作为基础, 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延伸。

(二)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体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规模过大及毕业生就业难、水平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存和持续发展。实施创业教育, 可以培养和造就无数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创业者, 不仅能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还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建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又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改革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避免被淘汰, 加强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内涵建设的具体体现。

(三) 创业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由于每个人的理想、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不同, 人们的就业目标也必然是丰富多样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个性化发展, 越来越多地以创业为目标, 希望通过创业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还有部分学生为拓展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 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 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传统就业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析判断、人际交往的能力, 提高对社会各类职业的适应能力,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培养其创业素质, 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总之, 创业教育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高职食品专业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一) 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根本保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院校, 始终高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旗, 更新观念,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行创业教育理念、机制、内容、方法和管理运行上的改革与创新, 把创业教育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联系起来, 高度重视、支持创业教育, 并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 慎重选择学生将来创业的主要产业领域, 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几个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食品专业领域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适合小型化作坊生产和多样化生产, 设备和生产场所的投资也不是很大, 适合学生自主创业, 因此食品专业成为我院重点加强创业教育改革的专业之一。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各院系、招生就业处、后勤集团等在围绕创业教育展开工作时要齐抓共管, 既分工明确, 又协调统一, 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 协调配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共同努力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二) 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指针

学生的创业能力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项目与创业者熟悉的专业相关。因此, 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 突出学生自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 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了有效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必须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把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并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教学支持, 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我院制定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确立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采取了“项目引领、循序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将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各门课程中, 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工学结合食品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部分, 以及20学分的课外必修教育活动。通识课程中包括《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演讲与口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课外教育活动包括学习引导教育、综合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生存教育、礼貌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 通过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进取精神培养、风险意识培养、挫折心理培养等, 重点突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意志的熏陶。专业课程包括食品专业基础知识、各种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检测分析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 通过贯串各专业课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项目的完成, 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 重点突出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起着主导作用。拓展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食品法规》等课程,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案例教学等方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创业知识等拓展训练, 重点突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

(三) 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

课程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环节,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塑造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核心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的项目课程或称任务引领型课程更加适合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通过选择一些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用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 从而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与食品相关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进行教学,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我院《食品发酵技术》课程为例, 课程结构中设计了啤酒发酵技术、黄酒发酵技术、酸乳发酵技术等8个学习情境单元, 对应淡爽型啤酒的制备、黄酒的制备、凝固型酸奶的制备等8个学习项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设计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灵活采用岗位现场教学、校内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整个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以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为目的, 按照明确任务,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环节, 将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涉及的知识、技术、劳动过程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

以黄酒的制备项目为例, 创设各种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按步骤完成: (1) 黄酒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论证内容包括黄酒市场前景, 销售渠道, 工厂选址, 规模大小, 设备选型, 成本概算, 资金预算等。 (2) 黄酒工艺流程设计, 包括原料选择、检测、预处理, 种曲制备, 发酵控制, 黄酒后处理等。 (3) 讨论确定最佳实施方案, 要定原料, 定流程, 定参数, 定产量, 定成本。 (4) 实训室实施黄酒酿造生产过程, 要自选器材, 并进行过程检测控制。 (5) 结果考评, 包括黄酒质量是否达标以及成本核算。像这样把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 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实施, 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 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 环境层面的良好氛围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又一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 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处于强烈的创业氛围中, 培养创业意识, 激励创业精神。一是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专题讲座、校园网等进行创业知识的宣传, 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 聘请食品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二是组织各种创业活动, 如创业主题班会、学生素质拓展、勤工助学、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特别是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如生物协会组织的酸奶制作、面包制作、金针菇栽培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三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如承包后勤部门的饮料店、面包店, 开放实训中心开展食品配方、工艺等对外服务, 吸纳学生参与, 可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五) 教师层面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指导教师除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支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够在理论上指导学生, 在思想上感染学生, 在行动上激励学生, 使学生由心动到行动。这就要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 应通过多渠道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来培养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 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 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 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另一方面, 应聘请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从而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还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教师在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与学生共同创业, 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

总之,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食品专业应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模式、教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和如何实施创业教育两方面, 对高职食品专业在各个层面融入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作一些探讨, 以期带动高职其他专业形成积极的创业教育氛围,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明华.食品发酵与酿造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3]温泉.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4) .

[4]刘子芳, 等.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课程[J].今日科苑, 2009 (3) .

[5]左崇良.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创建与创新[J].职教论坛, 2009 (4) .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2

通过对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资源库展开研究,按照三阶段逻辑上升式职业能力需求,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包,促进了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提升了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内涵建设,而专业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出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需求的实训资源库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开发出既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同时又符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1]的课程资源成为诸多院校研究的重点。

1 以专业实训室为基础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训库建设

结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服务外包产业背景,开展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实训资源库建设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服务外包产业背景下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进行调研,明确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开发适合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实训项目包,形成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色的实训技能模块,具体有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交换机-路由器技术、WEB安全、网络安全应用系统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实训模块进行教学实践资源开发,形成对应的实训项目包,进而构成内容丰富的实训资源库。利用网络实践教学环境,开发一个集各个项目实训包、案例库、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安全技术实训教学平台。

2 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组织实训项目包开发

2.1 防火墙技术实训项目包开发

以信息安全技术模块中常见的防火墙技术模块为例,围绕防火墙技术模块中各个技能模块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学生今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组织开发,形成如下实训包内容:

项目一、防火墙技术实训项目包

模块1防火墙基本模式实训

任务1 防火墙SNAT模式配置;任务2 防火墙DNAT模式配置;任务3 防火墙混合模式配置;任务4 防火墙透明模式配置;

模块2 防火墙服务器模式实训

任务1 防火墙作为DHCP服务器模式配置;任务2 防火墙作为DNS服务器模式配置;任务3 防火墙作为DDNS服务器模式配置;

模块3 防火墙高级模式实训

任务1 负载均衡模式配置;任务2 双机热备模式配置;任务3 源路由模式配置;

模块4 防火墙日志系统实训

任务1 配置日志服务器配置;任务2 配置记录上网URL配置;

项目二、网络安全设备VPN实训项目包

模块1 IPSECVPN模式实训

任务1 基于路由静态的IPSEC VPN配置;任务2 基于路由动态的IPSEC VPN配置;

任务3 基于策略静态的IPSEC VPN配置;

模块2 复杂 VPN模式实训

任务1 SSL VPN模式;任务2 L2TP VPN模式;

其中项目一实训包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防火墙技术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项目二实训包是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防火墙技术方面的高级技能,能够对多个防火墙设备、防火墙与终端、防火墙与服务器设备进行较复杂的操作。

2.2 其他实训项目包的建设

按照实训项目包培养学生能力从基础,到常用,再到高级的阶段式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原则,依次开发了堡垒服务器实训项目包、WEB 安全实训项目包、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综合实训项目包的核心实训资源,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防火墙技术》、《信息安全产品配置与维护》、《网络攻防与实践》、《网络安全管理与实践》等课程提供了主要的实训项目资源,支持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各个实训项目包开发建设好后,针对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开发适合面向第二课堂、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的综合实训就成为实训资源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各个实训项目包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包含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WEB安全网关、WWW服务器等网络安全设备配置与互联,操作系统安全、网站攻防、系统评估于一体的综合实训项目资源。

3 结合前沿技术开展软性实训资源库建设

实训资源库建设除了针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对应的专业实训室进行硬件设备资源的实训库资源开发,也需要引入前沿技术,进行软性资源库建设。在网络安全系统集成过程中[2],引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先进理念,开展风险评估中的量化评估研究。将故障树算法引入到该量化评估中并进行算法改进,获得相关知识产权。通过师生共同开发这样的软性实训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开发实训室的研发功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 开发的实训资源库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1 实训资源库在多个专业中应用

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实训资源库的多媒体课件和部分实训资源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得到了应用,如基于防火墙技术的课件和实训项目包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防火墙技术》课程中充分应用,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信息安全工程技术》课程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应用和完善。

4.2 实训资源库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中应用

开发的实训资源包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多个核心课程中得到应用。如基于防火墙技术实训、基于网络安全设备VPN实训应用在《信息安全工程技术》课程;基于堡垒服务器实训项目包应用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基于WEB 安全实训项目包、基于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安全系统的实训项目包应用在《网络攻防实践》。而各个实训资源库又综合应用在了大学生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创业策划大赛中。同时这些好的获奖项目又对实训资源库起到了完善的作用。

4.3 编写的教材在多个专业课程中应用

在开发实训资源库过程中,注重记录实训操作,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结合硬件产品的特性,可以编写相关的实训指导书。这种校企合作编写的《防火墙技术实训指导书》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共同使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的专业选修课中使用,使开发的实训资源得到了共享和推广,通过多轮教学检验,使实训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4 开展研究获得专利

通过引入专业前沿技术,进行软性资源开发。在对实验室的信息安全风险系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发现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一个大体方向,并不能具体进行定位。因此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立故障树分析的方法,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获得关键技术,取得相关专利授权。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又推动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3

关键词: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超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全部运用到现实工作中,所以各个高职院校开设了专业实践教学,希望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到更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走出校门能顺利投入到工作中。在实践教学中还要加强心理素质锻炼,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未来所要接触的岗位,提前了解社会实践内容,对学生未来正式投入工作有着很大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所以食品营养专业学生要意识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将来为社会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找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健康发展。

1.目前我国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基础环节较为薄弱

我国食品营养专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开设较晚,不具备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所以在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基础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食品营养专业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此社会背景下创办了食品营养专业,但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理论方案,使得实际专业实践教学中缺乏基础设施和实践基地,很多专业考核都是通过理论知识评定的,完全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食品营养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1.2发展思路不明确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和大学本科食品营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这一点,而过多地设定理论课程,由于现在各个行业领域分得非常细,很多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学生只需要研究一个专业领域就可以了,把所有本科院校食品营养专业理论课程套用在自己学校中,如食品加工、医学背景知识等都让学生涉及,导致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感觉到学的理论知识过于广阔,无法确定该用哪一套方法。

1.3师资水平较低

一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对营养这门学科没有深入理解和认知,只是一味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积极性,无法感受到这门专业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教师专业素养过低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专业。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为了节省预算,而聘请一些兼职教师给学生做演示,完全不在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衔接,使专业实践教学脱离教学目标,削弱教学效果。

2.加强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建设

要想促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由于我国对食品营养专业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存在底子薄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专业学者加强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加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部分院校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无法顺利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只能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完全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合作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良好的试验基地做实验,研究理论知识。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和餐饮企业、医疗机构相互合作,既为学生创建优秀的实训基地,又扩大该专业的发展空间。

2.2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食品营养专业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精细化管理,又不同于大众教育的短期培训工作,而是着重培养营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专业,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食品营养专业管理机制,并依据学生实践教学特点设定就业方向,如医学类的营养知识学习,就需要把专业实践定位为临床实践;如果是餐饮企业的营养知识学习,就需要把专业实践定位成餐饮管理;如果是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的食品营养专业,那么需要把专业实践定位成护理院等,并且在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有组织、系统地开展,重形式,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本领。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在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所以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定期培训工作,加强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培训,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把最新信息反馈给学校、传授给学生,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形式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2.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良好的实践基地,导致无法顺利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只能让学生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对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研究设备,跟得上时代发展脚步,让学生能够看到最新、高科技的设备,营养实训室和食品分析实训室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还可以建立营养咨询室、营养食堂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发现食品营养专业的魅力所在,提高学习食品营养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2.5合理安排实训时间

在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实训实践,并且保证实践教学的完整性,针对不同实习内容把学生分配到不同单位,让他们对自身从事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临床营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类实践教学要占据总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学校规定的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依据就业意向再去其他单位锻炼一下,为未来工作打好基础。在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加强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能专注于一点作出评价,而要结合学生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选取出最优秀的实训生,多方面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

3.结语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有充足实践感受以后将要从事的行业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将来顺利步入工作。在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映能力、观察能力,成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健康、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敬丽华,冯国平,张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0-71+76.

[2]罗冰.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32-33.

食品专业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探讨 篇4

1. 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即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平台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 基本素质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以上。有的中职学校同样采用模块化教学, 包括文化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模块, 像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包含在文化课模块, 在第一、二学年都要进行学习, 学时较多, 但开设的课程门数较少。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意见》明确提出: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具有继续及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职学生年龄小, 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心智等各方面养成的关键时期, 需要学校、老师积极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 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素养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程, 如文学、艺术、美学等,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2.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 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 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 学校、老师普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造成学生基础知识欠缺, 文化底子薄弱[2]。首先从学校层面应充分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优化课程体系, 加大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规定, 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 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 专业课程

食品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学校被归为专业模块,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课程设置齐全, 凸显实用性。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各模块层次递进, 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同属职业教育, 都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 课程的重复开设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但在授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上, 中职严重滞后, 有的学校甚至采用食品类高教教材, 学生在中职学一遍, “有幸”进入高职再学一遍, 学习内容的重复化、无序化是中高职缺乏沟通和衔接的最大弊端, 轻则没有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重则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产生厌学情绪。中高职学校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在对食品专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基础上, 上下沟通协作或成立第三方委员会, 遵循必要的原则, 共同探讨, 构建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内容, 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 使专业课课程体系实现统筹性、连续性、渐进性、合理性衔接[3]。中职专业课的学习应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 (宽基础) , 适当加强专业课的学习 (活模块) , 由易到难,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逐步树立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能力。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教学, 加大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力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就业做好准备。

4.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都能紧密加强与当地食品企业的合作, 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模式, 主动“走出去, 引进来”,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 重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企业一起制定实践课程标准,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化系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衔接, 设计“三级实训、三段实习”能力递进、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中养成和提高, 进一步提高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度。

摘要:职业教育包括中职和高职两大板块, 过去各自独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 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协调发展、有效衔接, 而课程的对接又是关键, 本文依托食品专业进行了全面分析,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旨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朱琳佳, 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职教论坛.2012 (22) .

[2]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5) .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5

对高职教育而言,专业是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专业技能,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所具备的技能,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符合从事某种职业的操作技能和认知能力。专业技能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源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指从事秘书工作所必备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和“三办”技能(即办事、办文、办会的技能)等。掌握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发展个人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文秘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路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文秘专业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围绕“一个中心、两方结合、三个平台、四个系统”进行教学安排,切实提高文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个中心”,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两方结合”,即以校企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三个平台”,即建立了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大平台;“四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系统、模拟情境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及生产实习系统等。在教学中,以“四个系统”为抓手,“三个平台”为保障,“两方结合”是教学的基础,最终的目标就是切实提高文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

(一)优化课堂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1教学内容体现职业化

结合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实际,聘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研究把关,保证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需要。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为全面落实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一方面,教材体系在理论方面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与秘书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为此,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改变过去文秘专业课程设置零乱、内容重复的缺陷。整合后形成六个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中英文语言课程模块、信息收集与处理课程模块、组织协调公关课程模块、秘书实务课程模块、商务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岗位认识阶段,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职业;二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阶段,通过校内实训进行模拟训练;三是产学结合进行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践锻炼。

为加强文秘专业技能训练,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单项任务实训。单项任务实训就是为某个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单项实训教学内容,如上机文书写作实训,每个文种作为一个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电脑上用准确的格式完成一个个写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在课程中开设足够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强化技能训练。文秘专业开设了九个模块的综合实训项目,分别是文书写作与训练模块、办公室事务模块、会务工作模块、公共关系技巧模块、接待与礼仪模块、商务谈判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课堂实训,强调“教、学、做”为一体

高职文秘专业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遵循“理论必需够用,注重实训”的高职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强化课堂实训,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强化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堂实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某些秘书工作技能,一般是与理论课的配比实训。这种实训任务单一,工具较单一,设备条件限制少,能在课堂内完成,教师只要提供任务并提出完成要求,学生则按照要求拿出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成果。在课堂实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准确的讲解。准确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调

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有助于学生掌握形成技能的方法。为充分发挥讲解的作用,可以把讲解与示范结合起来,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第二、必要的练习。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关键环节,应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根据时间分配不同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根据内容完整性的不同分为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根据练习的途径不同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和心理练习等。第三、有效的反馈。反馈是指训练者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训练者个人自身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训练者以外的人给予的反馈。可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开展学生相互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进行检查。师生共同讨论,评判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进行反复训练之后,就可以使技能熟练定型。

3推进技能评估改革,激发实践兴趣

文秘专业技能评估主要考核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水平,要强化实际操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以专业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如果考核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对于侧重培养专业职业能力的课程,如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速记基础等应灵活采取实践操作和技能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突出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以后从事文秘职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奠定基础。专业技能考核以实训的训练模块为基础评定成绩,让学生明确成绩与每一个训练模块的表现直接相关,从而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提高训练的效果。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训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技能。

(二)开展模拟情境实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单元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1-02高职《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1 课程定位

食品生产过程是由若干个单元操作组成的,而相同的单元操作在不同的食品生产过程其基本原理相同,进行该操作的设备也可以通用,所以食品生产的每个单元操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如,干燥、冷冻、腌制单元操作对应食品生产工作中的干燥工、冷藏工、腌制工的工作岗位。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调研分析,找到食品加工专业所需要能力是:食品生产操作能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能力(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工艺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品控员与检验员)、食品产品销售能力。食品生产操作是其中重要能力之一,开设《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可以满足这一能力需要,也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相一致。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准确说出食品生产中原辅料及产品保藏的技术;会操作食品加工中搅拌、预煮、均质、滚揉等关键工序;能准确说出食品加工中常见杀菌技术;能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包装;能准确说出其它特殊食品加工技术原理。

能力目标:能应用冷藏方法对原辅料及产品进行冷藏处理,并比较不同种类食品其冷藏工艺;能应用食品脱水方法对常见食品脱水干燥温湿度、风速的确定;能根据食品加工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搅拌、预煮、均质、滚揉等典型关键技术操作;能查找资料设计常见食品商业灭菌条件。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热爱食品加工行业,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信和爱岗敬业的品质;养成按时清洗加工仪器、填写相关记录表的良好习惯;具有善于与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3 改革思路

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载体,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的藩篱,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原来的知识点分布在《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等不同课程里,并且是按照本科型教学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本课程以典型单元操作(单元载体)为切入点,以原辅料及产品贮藏、加工中关键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原理为主线设计单元教学,主要涉及到加工过程及在贮藏加工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的色、香、味、口感、质感以及安全性的影响。设计若干个单元操作,每个单元操作都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使学生能熟练地完成单元操作及掌握操作要点。

学习单元的前后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实际生产流程的各工序的前后顺序,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

4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4.1 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或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学生─实训练习的三段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食品加工操作工及产品开发设计)涉及到的内容分单元操作形式进行教学。

4.2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2.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明确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和实际工作任务。如肉品加工中腌制操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述学习单元基本知识,然后编好小组,一般4~5人为一组,任命好小组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将任务分配下去,全班分为若干个组,要求每个组完成单元操作里的工作岗位并最终提交产品。这样,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融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2 分析任务,逐层分解

在每个学习小组接受任务后,在小组组长领导下本小组成员进行分析任务,然后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每个组员手中,组织组员进行学习单元操作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把工作岗位分解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明确后,将组员进行分工,一部分成员进行设备的清洗,另一部分成员进行单元操作参数的确定,任务的解决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达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的目的。

4.2.3 参观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教学模式

对于一些因学校实训条件限制而不好开展的单元操作如冷冻操作,选择对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讲解技術要点。而对于一些单元操作如腌制、滚揉、斩拌等,学生到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实习,感受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轮岗,以便熟悉整个加工操作过程,企业也给予相应的报酬。

4.2.4 运用多媒体教学,赋予更多的感官认识

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学生对工厂的了解又比较少,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通过查找大量的设备、生产过程图片、工人操作图片、设备的详细分解图、购置食品生产工艺教学录像,最大程度让学生直观的掌握实用的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去想象这些设备或者是操作流程。

5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起开放的教学网站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是我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之一,目前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食品专业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课程网站。目前已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电子教案、课程学习用表、习题库、课程学习参考书目录、校本教材、练习题汇编、自测练习题等,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和课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已形成了文字加电子、静态与动态、课堂与课外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而且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课程改革是随着实际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门课程, 我们应该加强对该课程的投入和管理,不断探索,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亚珠.《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138-140.

[2]黄友琴,黄卫萍,潘嫣丽,等.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法制与经济,2009(2):136-137.

[3]王大红.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协论坛,2011(12):178-179.

[4]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4):112-113.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7

关键词:高职食品安全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以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具备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满足食品行业企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职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接的重要途径, 是高职教育改革趋势[1]。

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安全专业为例, 通过对食品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调研, 分析。为培养食品行业企业急需的职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的食品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相对不足, 尤其是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短缺严重。保障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急需大量具备食品安全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重构课程体系, 培养食品行业企业所需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是高职院校食品安全专业建设发展的紧迫任务。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和教职成[2011]12文件中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 实现专业与行业 (企业) 岗位对接,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目前高职课程体系设置大都是借鉴普通本科院校或模拟中等职业院校的方式, 也有不少高职课程改革中按照模块化、项目导向等模式进行课程设置, 缺乏对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培养, 与行业企业实际用人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与实际生产一线需要脱节, 急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思路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关键在课程设置与食品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接,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建立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把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工作任务要求和过程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原则, 将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载体, 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对接, 职业资格考证纳入课程体系, 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强调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2]。将真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地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 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工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3、4], 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零距离接轨, 学生毕业即可顶岗工作的要求。

(二) 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食品生产质量控制、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食品质量分析检验、食品安全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在线品控等, 具体岗位描述及要求如下。

1.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岗位描述:从事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设备、环境、人员等的卫生管理;食品生产监管及内部审核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会用质量管理工具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能够将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应用到生产和品质控制过程中, 保障食品安全;完成质量体系建立和内审工作等。

2.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岗位描述: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环境等卫生安全检验, 样品采集, 仪器设备使用及维护, 检验报告撰写等。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能应用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和仪器分析对样品进行检验, 分析检验数据和结果, 撰写检验报告。

3.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岗位描述:食品及农产品生产、储运、配送和销售等过程质量安全监管, 学校食堂、超市、农贸市场等食品安全监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能应用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对食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安全监管;对学校饭堂、农贸市场、超市食品等进行采样、监管;能够正确处理食品安全事情。

通过由企业技术主管、行业专家、高校教师等专业人员分析, 将食品安全专业岗位群划分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三大类, 确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和职业要求, 明确课题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 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食品安全专业课程体系。

(三) 工作岗位对接的课程设置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是以食品行业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设计 (图1) , 将工作岗位的每个任务所要求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进行梳理、细化, 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过程, 并与教学内容对接, 使学生基本满足直接上岗工作要求, 三大类岗位群课程与职业培养要求如下。

1.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岗位群对应的课程包括, 通用化学技术、食品化学、微生物及实验技术、食品理化分析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感官分析、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现代仪器分析、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对应职业能力培养为样品采集及处理、检测方法制定、试剂配制、仪器操作及维护、食品成分分析、食品有害物质检测、检测结果分析等。

2.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岗位群对应的课程包括:食品工艺、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对应职业能力培养为食品工艺及参数设计、单元操作管理, 食品原料、工器具、设备、人员及环境的卫生安全控制, 食品生产良好规范 (GMP) 、食品生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及内审等。

3.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岗位群对应的课程包括: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食品感官分析、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物流安全管理、食品掺伪检验技术、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等;对应职业能力培养为食品及农产品产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 农贸市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等食品原料安全监控等。

(四) 课程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以广州市味研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旺旺集团、康师傅集团、广州雅禾食品原料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的实际生产过程为载体, 将食品企业一线的岗位工作任务纳入课程教学之中, 每门课程对接一个以上的食品企业, 教师与食品企业技术人员按食品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需求完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授课教案等教学文件, 实现专业与行业 (企业) 岗位对接,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5]。将所学的知识、所需的能力嵌入到具体的、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中, 通过与企业合作对课程整合、优化, 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使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角色扮演中得到提高课程设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要求, 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教学做一体化。

三、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接, 以行业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 参照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通过系统化的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 完成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化对接, 有效地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 (1) :7-9.

[2]苏爱梅, 何新云.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8) :2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严佩峰, 桑大席, 张孔海.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J].信阳农业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1 (3) :135-138.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8

1 高职安全专业方向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教高[2004]3号),提出了基于本科安全工程方向的高职高专的安全类专业的5个方向,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救援技术、安全技术管理、安全保卫及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相关代码、名称及其与本科专业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此指导目录的出台为我国高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引发了高职院校设立安全专业的一个小的热潮,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安全生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正是在此背景下于2006年成立[1]。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背景,参照指导目录设置了各自的专业方向,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全专业设立在化药学院,由此制定了基于化工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尽管各个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合适的安全专业方向,但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却由于办学时间短、培养目标不明朗、缺乏专门研究等原因而一直含混不清,大多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是多个高校安全专业培养模式的杂混体,甚至直接是某个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翻版。相对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毕业生的技能更加贴近于实际生产,而目前高职院校安全专业的这种“跟风”的培养模式无疑使得其优势荡然无存。由此,部分研究者提出应结合市场需要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相关方面的研究仍然只停留在理念阶段,没有实际的操作研究,缺乏一套系统的适用于高职院校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经过多次调研、探讨,分析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学院学科背景,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安全专业方向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

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就在于其能够紧紧跟住市场需求,所以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时刻以市场为核心,分析市场对人才技能、素质的需求。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范围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窄,大部分学生都是本地生源,毕业后的主要去向也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工厂。所以在分析市场需求时,应着重分析当地的市场需求。以浙江省为例,改革开发后,经济迅速崛起,现已成为全国经济强省,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工业、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性的化工生产企业群,浙江省的医药化工生产近几年也快速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金华的医药产业已占据省内地级市四强,建筑、机电以及其他高危行业的生产企业也都初具规模。所以对浙江省,特别是金华市的高职院校在考虑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时,应重点调查当地化工、医药、建筑以及机电等厂家的人才需求特征。

就安全专业而言,分析金华当地工厂发现,化工类企业以精细化工为主(医药行业也可划归为精细化工),企业性质多为民营,一般为中小规模企业,整体说来,由于危险物质含量少、工艺流程相对简明,工艺过程的自身危险性较低,但由于这类企业的民营特性,企业及员工对安全的认知程度往往不高,安全生产大多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尽管超大型恶劣事故很少发生,小型生产事故的发生却较为频繁。所以目前工厂安全生产的关键任务在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着重安全管理技术,这也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方向定位为“安全技术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发展趋势,典型的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2]。尽管在具体实施上有所差异,但总的说来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具体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包括素质目标和技能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授课模式,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针对浙江省的经济类型和金华市的地方经济特色,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扎实的化工及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以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其安全生产理论支撑知识背景为主,其他相关安全生产、设计、监管、评估、应急技术为辅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安全专业人才。

3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安全科学体系结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浙江省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特征的特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弹性模块的结构。全部课程基本由四大模块组成:即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按教育部的一般要求进行设置,专业基础课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前提,选修课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上述模块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着重强调了化学以及化工工艺等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基于化工过程安全的设备安全运行和事故的分析,都离不开上述的基础知识。鉴于管理和法规在安全工作的实践中重要性,因此开设了安全生产法规实务、安全生产管理、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技术三门与此相关的课程,以增强专业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掌握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为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开设了安全评价、相关的化工安全生产技术等课程为职业的继续教育储备相应的知识,往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方向进行发展。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高技能人才,还必须培养技术型人才[3]。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除了上述的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验之外,还专门开设了机械制图及CAD实训、安全专业认识实践、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专业实习、安全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专职安全员资格证考证培训、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践环节,以及去安全评价中心、安监局、消防大队、加油站、相关制药企业的参观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4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理论核心指导,而人才培养途径则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结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十余年的办学经验,根据具体的专业特征,从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改革以及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等四个角度出发促进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

4.1 师资建设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师资的质量显得尤为的重要,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的培训,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应的技能知识。打造“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所必需的。学院除了定期地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还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当兼职教师,不定期地请安监局、消防局等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并定期举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把关,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及时调整相关不足,力争为学生提供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的教学。

4.2 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进行推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对《应急救援预案处置技术》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并与江南消防大队进行对消防演习等一系列的联合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良好,并希望进行类似的教学改革。目前安全专业正在积极着手其他课程的改革。

高职教育在于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技能教育显得十分的重要,除了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以外,学校还与一些化工、医药、建筑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结合课程需要不定期到各基地进行参观或实训,给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3 考试改革

考试是对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考核方式,并非只有闭卷笔试一种模式,具体的考核方式需要结合课程目标来考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专业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一些技能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如《无机及分析化学》等,实行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考试方式。对《安全生产法规实务》等法规理论类课程则采取半开卷的考试方式,以达到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的目标。考试改革的目的不在于考试形式的变化,最终的目的在于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考试改革才会显得有意义。

4.4 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对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学院督导和学校督导随机进行监督检查等措施,来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针对在校生和顶岗实习的毕业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考核管理措施。

5 结论

(1)主要探讨高职化工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并结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高职安全人才的培养应结合高职安全人才的市场需求导向,以培养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安全类专业人才。

(2)高职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技能的安全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符合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3)除了对高职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描述,还从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改革和教学管理与考核四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介绍。

(4)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相关介绍,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能为其他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在分析我国高职安全专业方向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高职安全人才的市场需求导向,提出以培养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安全类专业人才。本文针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的途径等方面对培养高职化工安全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工安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彭新其,刘瑛.我国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2007,(8):4~6.

[2]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谈高职食品专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篇9

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 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企业不按标准生产, 致使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 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和出口, 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由于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只有在食用之后才能有所体验和了解, 而对于农药残留有时经过体验也难以得出结论, 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质量低劣的食品由于成本低廉, 价格便宜, 会将质量好但由于成本高因而价格高的食品挤出市场。经济一体化虽然使原有的关税壁垒逐渐消除, 而各种技术性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加强, 因此, 在发展国际食品贸易的过程中, 来自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日益突出。

再次, 食品质量安全影响人们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如果无法保证买到的食品都是可靠的, 购买过程就会充满疑虑, 而食用过程又会有所担心, 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些已经爆发的食品安全大案更是影响到居民对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期, 进而影响到社会的长期稳定。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急需标准化人才

民以食为天, 食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 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国家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 规定食品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标准化工作作为源头, 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加入WTO, 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成员。国际贸易要求食品规格化、标准化, 标准化工作在食品质量管理中关系重大。目前, 我国普遍存在食品工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因此, 必须学习、引进并参照国际标准, 制定新的食品质量标准, 修改、更新旧标准, 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与国际标准迅速接轨, 向国际标准化靠拢。

实施标准化战略, 人才最重要。标准化人才不但要懂技术, 熟悉产品, 了解设计、工艺、检验及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而且要懂管理, 掌握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 特别是要掌握技术标准和标准化管理, 了解WTO、TBT等知识。

目前, 国内标准化研究院主要是培训标准化管理人才, 而广大企业急需标准化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 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进行标准化专门人才的培养。据了解, 我国大、中专院校均没有直接针对标准及企业标准化的专业, 企业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大多是在工作中自学成才的。基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教育的现状, 必须大力加强标准化教育。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人才的培养途径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应包括在校教育和在职教育两种方式。前者应着眼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标准化意识, 使其掌握标准化基础知识, 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能自觉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后者应着眼于在职人员, 主要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新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笔者拟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展开论述。

要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编写要按照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根据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具体特色, 以标准化人才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 以食品质量安全课程体系的要求为依据, 紧密结合具体生产实际建设教材体系。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标准化人才教育的基本条件。一方面, 应积极支持和组织教师参加标准化进修培训工作, 鼓励教师考取各种标准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 要注意吸收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具有丰富标准化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以满足标准化实践教学的需要。

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应争取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 针对学生开设标准化专业课或选修课, 以讲授标准化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及食品产业标准化为主。要结合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教育, 逐步建立起包括食品标准法规、无公害食品概论、绿色食品概论、有机食品概论、质量认证体系等在内的标准化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特色建设。

要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标准化意识

要提高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营造标准化学习的良好氛围。要利用校内外有关媒体大力宣传标准化知识, 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标准化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要面向学生组织相关活动, 邀请食品企业的CEO、质量总裁、质量经理来校讲授标准化实施方面的新鲜经验与成功做法, 举办标准化知识系列讲座、科普报告会与图片展, 普及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标准、ISO14000国际环境体系标准、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规范与认证等最新标准化知识.

要创新教育方法

在常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应认真研究, 开创培训方式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以集中强化培训为主线, 以“资格证书”为准入条件, 切实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可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ISO9001∶2000和ISO22000∶2005 (即HACCP) 双认证的考证。

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标准化实践技能

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基地, 结合内审员考证, 组织学生前往食品标准化工作开展良好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按标准要求开展生产实践, 增强学生对标准化的感性认识, 并进一步强化理性认识。

总之, 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 食品质量标准化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 食品工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强化标准化教育, 加快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应充分认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与培养相关标准化人才的紧迫性, 积极探索食品专业质量安全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标准化人才,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45-48.

[2]高辉, 陆建飞, 张洪程.加强农业标准化教育,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8) :21-22.

[3]霍中洋, 张洪程, 许轲, 高辉, 陆建飞.加强农业标准化教育培养新时期农业标准化人才[J].农业质量标准, 2004, (6) :37-38.

[4]李春田.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做好人才培养这篇大文章[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4, (1) :4-6.

[5]单嵩麟, 张斌.WTO与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58-60.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10

近年来, 该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并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笔者拟以此为基础, 对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果加以总结, 旨在促进自身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

三方合作设计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 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作为一个全国首创的新专业, 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要的问题。

为此, 我院按照“岗位—任务—能力—课程”的开发路径, 由行业企业专家提供对应安防系统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的一线岗位, 融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国家职业标准, 专业教师归纳行动领域, 教育专家全程进行指导, 三方共同论证、确定学习领域, 构建了“突出布线、安装、调试、维护等核心能力, 渗透‘忠诚、奉献、责任’等警院文化特色”的“公共学习领域重素质, 专业学习领域重能力, 拓展学习领域重发展”的全新课程体系。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规律, 设计了认知式实习、体验式实习、参与式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四阶段, 形成了对国内同类专业具有示范作用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自2003年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以来, 该专业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一半以上毕业生已成为安防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发生了由原来学院向企业推荐, 到企业主动向学院要人的根本性转变, 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百名保安员”, 荣获三等功的看守所普通干警, 在大型安防工程中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专业的发展影响和带动了专业群的发展, 目前安防专业群已拥有安防技术、安全保卫、消防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等4个专业, 课程建设成果实现了资源共享, 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也为校内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院首创的安防技术专业于2004年被正式列入《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随后,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行业内外院校陆续开设了同类专业, 带动了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教育部高职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本院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 指导全国法律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本院两度在全国高职法律类教指委年会上介绍了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四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落实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实现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解决安防工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学生实习点多、分散、难管理等问题, 为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切实保障工学结合的推行, 是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经过实践探索, 我院在2005年学院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唯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 勇于开拓, 集聚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之力, 在学院中创建了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家安防科技产业园。由学院制定建设计划, 为企业提供零租金场地, 为行业协会开展培训服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协助招商, 入园企业享受开发区高新企业一切税收、银行贷款、新产品开发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浙江安防协会牵线搭桥, 保证入园企业质量;入园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通过这样的形式, 创立了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联动、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生产、顶岗、就业、创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多方共赢, 促成了以学院为主导的集中式顶岗实习模式, 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校企组合模式。

这种多赢机制吸引了众多安防企业的关注, 现已有首批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知名安防企业入园, 其中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的全部生产线整体入驻园区。学院与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在公司内设立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协议, 已有两届学生共356人在公司内顶岗实习, 部分学生因表现优秀被企业直接录用。科技园的创立带动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目前已有两家由学生创建的安防公司落户科技园。

师生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既无现成实训设备, 又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 如何解决学生综合技能在校内仿真情境中训练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为保障学生技能训练, 兼顾行业服务需要为目标, 我院广泛征求来学院培训学员和行业专家的建议, 打破传统的实验模式, 由教师自主设计, 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 师生共建了一系列以仿真工作情境为主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场。

2005年以来, 我院率先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及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 先后建设了包括仿真银行和超市等场所的安防工程综合实训场、仿真监狱各项功能的模拟监禁中心安防系统、安防技术综合实训场及安防工程制图实训室、消防实训室等综合实训场5个, 开发安防工程实训系统9个、综合技能实训项目86项。创建了将安防类专业真实工作情境转化为校内模拟实训场所的新模式, 实现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向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的转化, 成为国内安防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范例, 为工程类专业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几年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18所院校慕名来我院进行专业建设考察交流。中央政法委、司法部、教育部、浙江省司法厅等各部门领导多次来学院实习基地视察, 并给予高度评价。

双向互通建设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为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既能适应职前教育, 又能适应职后培训的问题, 必须提高“双师”素质, 改善“双师”结构。

我院借助浙江省安防协会和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 与安防科技产业园入园企业达成了人员“双向互通、柔性流动”协议, 教师兼做企业技术顾问, 企业骨干同时被聘为兼职教师, 实现了教师教学与企业实践不分离, 兼职教师工作与校内授课不分离, 打造了一支既具备安防工程设计、评估能力, 又具备安防工程施工、维护等职业技能, 还能解决企业难题的专兼结合的省级实践教学团队。目前, 该团队中有获得“国家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资格的9人 (全国共有145人) 、有全国电子类职业鉴定考评员9人, 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 有省级“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 还有1人获得省级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自2005年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以来, 我院已开展资信等级培训51期, 培训企业员工6917人。培训种类从单一的资信等级培训走向多元化, 培训层次也从只承接省内安防协会的培训到承接中国安防协会的培训, 2007年底成为中国安防行业职业培训中心。培训规模的扩大及培训质量的提升, 促进了安防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 教师借助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 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有11名教师参加了4个浙江省安全防范技术地方标准及国家安全防范技术标准的制定。

以教师团队为行业提供培训服务为基点, 建立了校协联盟, 实现了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形成了“服务行业促进专业建设, 专业提升助推行业发展”的局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的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从优到特, 开辟了一条行业服务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专业建设之路。

摘要: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创建的, 经过几年的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师生共建、教师团队的双向互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温希东, 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5) :48-5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1-12.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11

【摘要】结合教学和焊接作业的特点,分析了高职焊接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风险,找出了隐患,分析了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焊接实训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40-02

高职院校开设焊接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焊接应用技术型人才,操作实训是其主要课程。根据高职教学理实一体化特点,主要突出实践的原则,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实际操作的岗位,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要求,在学校期间应尽量模拟实际生产条件进行操作实训。所以,焊接实训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不少于总课时的50%。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实训基地学习操作方法。

焊接属于特殊工种,安全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在实训初期不可能获取焊工操作证,但又不得不动手操作,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劳动保护意识薄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学生的焊接作业安全管理必须要引起学院及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事故风险

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分析,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有火灾、爆炸、触电、烧伤、烫伤、中暑、弧光灼伤和气体中毒等类型。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因素

1.高职学生普遍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掌握较差,这就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很快熟悉操作方法,但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原理,不能举一反三,换个环境,学生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2.高职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惰性。部分学生在实践学习前,没有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不理解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的含义,忽视一些安全细节,使安全风险加大。如学生在打磨时,虽然知道戴平光眼镜保护眼睛,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习惯、不自觉,需要提醒。

3.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他人意识。虽然学习了安全操作规程,但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仍然表现为慌乱,缺乏处置经验。例如,在学习气割时,很可能出现乙炔回火,造成爆破响声,本来乙炔瓶装有回火防止器,是可以防止回火爆炸的,但大部分学生被响声吓住,第一反应是丢掉割炬,火焰在未熄灭的情况下,可能会点燃衣物或设备,导致火灾或烧伤。

4.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贪玩、自以为是的本性。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擅自接触及乱动不熟悉的设备;在实训室嬉戏等,这些行为都会留下安全隐患。假如上课期间两位同学在工位上打闹,就有可能将同学推倒在正在焊接的板件上,造成刺伤或烫伤。

(二)实训场所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相对于生产场所有自己的特点。实训基地主要安全隐患为火灾、气体泄漏、触电、中毒、烫伤、机械事故等。主要原因是设备、器械利用率较低,长久不用造成部位故障,例如线缆老化破损、气管老化漏气;实训场所排风扇损坏通风不良;消防设施设备失效及学生不会使用灭火机扑灭初期火灾;场地堆码混乱,安全通道不畅通;没有醒目的安全标识及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这些都可能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原因。

(三)实训教师因素

部分实训教师本身对焊接工艺不熟悉,对设备不熟悉,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对安全操作规程理解及讲解不全面,不仔细;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人数超过教师管理范围;教师管理不够严格等均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二、事故预防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开设焊接专业实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要点如下:

(一)开设焊接专业之前,应先组织专业人员针对本专业特点以及学校实训环境制定对应HSE保障体系和程序文件;制定焊接操作指导书;制定风险预控方案;重点控制易发生和危险性较大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或降低风险。

(二)实训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而且要保证课时量。培训内容为用电安全、消防安全、焊接设备操作规程、生产现场6S管理、实训纪律等内容,培训后应进行考试并留下培训记录,不及格者应进行补考,未经考试合格不得进入实训。

(三)安全防护意识仅从课本中获取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缺的是工作经验,所以指导教师应把自己工作经验讲给学生听,并可收集一些安全事故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四)实训条件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

1.焊接实训场地应符合消防要求、环保要求、劳动卫生要求。

2.手工电焊实训场地应有隔离墙,以免电弧光灼伤,同时应有排风装置。气焊气割场地的氧气瓶与乙炔气瓶应分开存放并相距不小于5米,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否则应采取隔离措施。

3.实训场所应张贴醒目的安全标志及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上(或旁边)应张贴使用说明。

4.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包括指挥人员及职责、响应程序、报警方式、逃离路线等,若发生事故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的撤离,抢救伤员及财产,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应急预案制定后,应组织每一届学生进行一次现场安全演练。

(五)加强实训现场安全管理

1.实训场地应规范化管理,保持实训场所和设备干净、整洁、有序,焊接设备接地有效,定期清理焊机的灰尘,避免机壳带电。

2.实训设备应由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检查和教学前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若发现设备故障,学生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严禁擅自检修。

3.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实训室人员进出管理,杜绝与实训无关人员进入实训场地,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严禁在实训场地嬉戏打闹。

4.定期检查消防设施、设备,保证消防设施的有效性。

5.通风、排烟设施工作正常,并应随时检测粉尘浓度、颗粒度,并定期清理风机。

6.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面罩、风帽、防护眼镜、耳塞、口罩、焊接防护服、焊接专用手套、防护鞋必须齐全,在上课之前,指导教师应对防护品穿戴进行指导,并监督学生使用。

7.实训设备未经允许,严禁擅自使用。

(六)加强现场监控

1.指导教师要加强巡视,纠正违规行为,指出危害,引导学生在实训中养成良好习惯。

2.指导教师应讲解当日实训焊接方法的原理及设备、器具工作原理。并对设备、器具使用方法进行演示。每次上课前,指导教师要对本节实训课操作中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提出要求,强调禁忌,特别是细小不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留意。

3.严格执行学生在指导教师监护下的学习制度,实训前对学生精神状态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评价,若学生没有做好实训准备工作,应禁止学生操作。

4.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不仅具备教师资格,还要具备焊接专业资格及经过安全培训学习,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和实践教学经验,能教、能做、敢管。

5.应配备充足的教师。教师的监控管理范围是有限的,若学生人数过多,既影响教学效果,又难以起到良好的监控及指导作用,建议每名教师带领学生人数不超过12人。

6.应建立教学安全责任制。教师是现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对学生安全负责,要对设施、设备安全负责。若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7.实行学生安全值日制度。每个学习小组从学生中选出一名安全员,协助指导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实行值日轮换制度,这样既增加了管理人手,降低成本,又可对安全值日的学生进行管理能力的锻炼,提高安全意识及管理能力。

8.实训中若发现事故前兆,立即停止作业。夏天气温高,容易造成中暑,实训应避开高温时段并配备防暑药品,应随时观察学生身体状态,对体质差的学生应控制操作时间,防止中暑。

参考文献:

[1]孙登科,杨兵兵.焊接实训中学生安全教育刍议[J],湖南农机,2013,40(3),188-189.

高职食品安全专业 篇12

一、“校企合作”的类型

(1) 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企业只是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资源,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地位。合作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主导。合作企业可选择部分毕业生作为企业员工, 也可不选择。

(2) 订单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由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 学校按企业要求招收学生并组建“订单班”, 校企双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合作企业介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 参与教学和管理, 并利用双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按照订单企业需求进行培养, 同时融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 联合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中, 合作企业以设备、技术、师资、资金等形式向学校入股进行联合办学, 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 分享办学效益, 共同培养合作企业及行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方式类似于企业办学, 所以企业参与度极高。

比较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适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企合作应该是“订单式校企合作”。它准确定位了校企双方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利益共同点, 是校企合作的主流形式和发展趋势。

二、“订单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和“订单教学”存在两种极端:其一, 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对合作中如何更好地与毕业生对口就业结合则较少;其二, 大力提倡订单教学, 追求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 但对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 措施尚不明确。我认为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将“校企合作”和“订单教学”有效结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明确专业定位。 (2)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确定课程设置。 (3)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 组织课程内容。 (4) 以典型服务为载体, 设计教学活动。 (5)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 强化技能训练。

“订单式校企合作”以人才订单作为学生高就业率保障, 通过校企双向参与, 为订单式合作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式, 符合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人才供求方面的共同利益, 应该说, 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三、采用多种校企订单教学预案, 满足企业要求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企业很难确定几年后的用人计划, 而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为三年,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采用“2+1”培养模式, 从学生入校到去企业顶岗实习只需两年时间, 这给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带来了现实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在第一学年开设检测共性课程, 在第二学年开设针对某类产品的专门化检测课程, 其中食品营养与保健在第一学年开设, 营养配餐与技能在第二学年开设。如此, 只要企业提前一年确定用人计划, 就可按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能较好地解决了订单教学学生技能单一的问题, 也满足了企业短时间急需人才的要求, 实现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要求。

总体而言, 校企合作订单教学是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为前提条件的, 同时, 又能将“招生”“教学”“就业”三者有机结合, 实现良性循环, 有利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等.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06) :64—66.

上一篇:机械化世界下一篇:创业投资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