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共11篇)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1
高职机电类业教育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和高职机电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将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高职院校成为必然[2], 同时如何在高职毕业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3]。
1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 它最早起源于美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同时还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创业能力的问题, 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4,5]国外只是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则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2 高职机电专业特点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在高等职业院校, 机电类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融合机械技术和电工技术为一体的应用性强的专业, 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7]。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而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8,9]。
3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以普遍提高高职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责,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从而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9]。
3.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 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有助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4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认识不到位
目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 由于机电类高职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自觉性不足等方面问题[10], 自身对机电类专业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机电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 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4.2 教学和实践滞后
我国传统的高职机电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深奥, 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 “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学生学习机电类专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3]。
4.3“双师型”队伍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当紧缺,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管理经验还相对薄弱,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11]。
5 加强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5.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 在本专业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培训, 形成专业课程、创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5.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机电教师到注重与企业开展良性互动, 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技师或企业家、科技专家等来校授课,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和增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5.3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引入企业优势资源, 开展教育教学实训, 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才和签订合作协议等, 进一步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5.4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机电专业是一个高投入专业, 所需要的实训设备昂贵, 经费投入不足是高职机电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出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放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 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见习岗位, 在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大学生创业园、产学研实习基地和孵化器等, 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2
姓名某某某性别男出生年月87.03民族汉籍贯安徽宿州 政治面貌团员 爱好计算机、拆装物件、篮球学历大专专业机电一体化
毕业院校安徽大学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工作经历:
2008年7月至9月国盛食品厂从事原料质量检测输送工作。2009年7月至9月国盛食品厂从事原料质量管理及生产过程记录工作。2010年7月至9月国盛食品厂从事原料选购管理及生产过程记录工作空
罐车间空罐质量检查管理工作。可到职日期随时期望薪资面议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
芜湖海螺大酒店酒店服务工作。
教育经历:
08年9月-11年7月安徽大学
教学课程:
主修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学习与讨论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学习及实训仪器操作;
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学习PLC的生产线的调试与控制和故障排除
实训与讨论和与电机连接接法学习调试与故障排除实训学习;
电机与电气控制学习电机内部结构使用线路接法故障排除实训;
AutoCAD软件学习与零部件及整体图实训;
变频器应用及变频器的使用线路接法和一般故障排除实训;
工厂供电课程的学习;
VB程序设学习与实训课程及C语言的学习;
模拟和数字电子自动检测技术学习讨论与温度检测实训操作;
液压与气压的学习及实物实训原理研究与故障排除学习;
计算机组态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实训学习;
电机电路与机床电路的故障排除实训学习;
电子装配及电子工艺的学习;
家庭照明电路的实际与安装与调试实训;
车床零件的加工及钳工基本实训学习。
选修专业美学概论的学习、市场营销学习、书法的学习。专业成果良好的英语听、说、写能力
熟练运用OFFICE软件
熟练运用C/C++、VB编程
计算机水平二级VB证书
中级维修电工证
高级维修电工证
安全电工证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类;机电类专业;PLC课程
引言:虽然当前很多院校都为机电专业设置了PLC课程,但是纵观全局来分析,这些课程从整体上来说都是理论课多于实践课,而且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相差甚远,学生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和现实中的操作融会贯通,基于此,需要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PLC的课程改革方法
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就需要先做出必要的调查和研究。之后按照调查所得结果来制定合适的改革方案。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进行改革。①采用调查研究法。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关于PLC课程已经开设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相关体系要采用适当的设置方法,对PLC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定好,还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出探索,这能够为调查研究提供有效值的原始数据。②采用理论研究方法[1]。在进行高职机电类专业PLC的课程改革时,需要提出很多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于这些改革方案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③采用实践验证法。在课程当中所提出来的关于PLC的改革方案,需要在教学中检验其最终的使用效果。所以,可以选择少量的班级当作实验班,以此来进行实践验证,要对时间班级进行跟踪和分析,再配合相关的调查统计和研究,对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能力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PLC课程的创新改革
(一)以PLC实践工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PLC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内容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这是因为PLC课程的内容十分深奥难懂,且抽象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所造成的。从客观角度而言,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机电控制领域的应用空间十分广泛。所以,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应该和PLC实践应用相关的大量实践应用工程联系起来,将工程应用作为引导[2],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受到这门科目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将学生对PLC相关技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此外,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的时候,也可以研究和这门课程相关的工程实践的条件,创造相类似的实践应用环境,以便于更好地位学生提供一种利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电控关键当中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可以实现对PLC关键技能的快速掌握,再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各種机电控制中去。
(二)重新规划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单纯靠理论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所以在PLC课程改革下,应该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以往授课中,PLC课程将相当大一部分时间都安排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
PLC课程的编程规范和设计要求也有相当篇幅的介绍。这是一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情况,所以不能够收获理想的效果。因为PLC从课程本身而言,比较抽象,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连续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会使学生越来越加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因为上课不理解,所以也就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在实践应用当中,可以根据PLC专业就业的调研情况来设置相关的课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种理论知识做到熟练掌握。所以,在改革创新PLC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对这门课程的结构做出优化,然后对PLC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在将其理论授课时间进行压缩。以此来为学生留出充裕的实践应用时间。还要梳理好PLC课程当中的试验和操作技巧,这样能够保证对PLC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强化学生对PLC实践课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对PLC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在各种PLC技术的实践当中收获到更多的学习价值。
三、结语
在整个机电专业中,PLC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地位。但就当前的教学环境而言,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PLC课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做好机电专业PLC课程的建设工作,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能够更好地利用PLC技术解决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本研究也可以得出,做好PLC课程的改革,还能够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对于推进现代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晓华,李刚,李菁.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5(27):269-270.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4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重新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方面重新构建, 在课程内容上重新整合, 在教学安排上进行重新调整。数学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应该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及专业数学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因此,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把重点放在数学实用性上,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下面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对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二、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机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在机电行业技术改造、技术操作与实践等领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制造技术应用和CAD/CAM软件、数控操作等基本技能的技术人才。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机械 (模具) 设计与制造设备的安装、产品营销、调试技术改造、产品检验经营、设备管理与维护、管理工作等。
机电类专业数学以能力为本位, 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型教育思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把能力放在首位, 以能力提升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 以能力提升为主线设计课程。在机电类专业数学改革中, 我们强调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这里的数学应用能力, 不是指单纯的计算, 而是指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使用价值, 尽量避开定理的高深逻辑推理过程, 侧重讲解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综上, 根据能力本位型教育理论, 提出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本着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做到基础与专业课设计的一体化, 突出数学课程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实用”的价值。了解专业课程所必需的数学知识, 结合数学逻辑体系和知识的前后关系, 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以适应专业课程的需要, 构建“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连贯性, 使得数学教学与专业设置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相融合。
三、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通用数学能力目标
所谓通用数学能力, 主要指数学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1.计算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的能力。2.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 尤其是抽象思维模式与形象思维模式的统一。3.应用能力: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手段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品质的形成, 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与意识。
(二) 专业数学能力目标
结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了解机电类专业所需数学知识, 总结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所达到的能力目标如下。
1. 能够熟练地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的图形计算问题。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复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能够利用向量解决专业课程中电工向量的计算问题。
4. 能够利用导数概念解决专业课程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问题。
5. 能够利用导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能够利用微分的概念进行单个零件的数据误差及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问题。
7. 能够利用积分及微分方程解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四、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 课程的整体设计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点, 高职类数学课程内容要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切入点, 设计出适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 以满足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机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可以将数学知识整理成几个知识模块, 按照这些知识模块设计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几方面。
1. 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在机床操作中的数据估算、测量、角度计算等。
2. 复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向量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和、差、数乘、叉积与内积, 电学中的电流向量计算等问题。
4. 导数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电路中机电、模具专业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
5. 导数的计算问题的运用, 主要解决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微分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机电、模具专业实际问题的误差分析方面的问题。
7. 积分知识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综上,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 即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复数知识模块、向量知识模块、导数知识模块、微分知识模块和积分知识模块。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怎么去分析题目, 怎么联系生活中的简单模型来思考遇到的复杂模型, 怎么找到突破口, 怎么简化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猜测, 敢于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设置很好的案例,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 安排教学, 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 针对于不同数学知识模块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采用情境发现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情境发现法。
即通过展示实际生活、工作或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观察, 发现问题或规律。此种方法可用于概念教学上。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 首先展示给学生变速直线运动的生活情境, 再通过无限分割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后取极限求得路程的值。
2. 任务教学法。
即通过设置具体的操作任务和指标以及任务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主动学习操作规程和程序。此种方法可用于实验教学上。
五、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删掉了一些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内容, 增强了数学的实用性, 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基于机电行业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带动数学能力培养, 以机电实用数学能力教学带动机电数学知识教学, 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任务有机融合,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完成教学内容, 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天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0) .
[2]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 2007.
[3]张为乐, 王治功.高职机电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4) .
高职机电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篇5
关键词:高职;机电;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51-01
创新能力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特别重要。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形势对高职机电类学生提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从高的层次来讲,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对于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来说,对某种工艺、技术、流程的改进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从表现形式看,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和形成过程。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培养就是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
(三)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培养就是提高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四)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培养就是激发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优化个体创新能力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代高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够主动地追寻各种新知识和信息,激发创新潜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工作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感知、信息认知、信息整合、信息交合、信息评价的过程与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信息创新工作过程。加强高职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
(二)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形成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表现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高职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路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基于其自主学习过程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终生要求。高职生要培养创新能力,无疑应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主动获取知识,并能以灵活的方法突破学科界限,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有所突破,为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作知识储备。
(三)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激发创新情感。
对于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的学生思维较为机械、死板。创新要求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首先应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一定的实验手段,认识实验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敏锐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严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开阔思路,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能力,改进和尝试新的实验方法,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甚至是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劳动,学生克服困难当取得最后的成果时,创新情感得到激发。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实践。针对机电类典型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在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拓展能力训练、岗位综合训练等学习过程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制订技能“精英型”和“实用型”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水平的人才确定不同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二)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在统一的时间内,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要求后学生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限制。我们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先给出试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撰写技术报告和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对学生提实验要求、提供实验材料,负责指导和检查实验结果作用。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和充分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工程应用能力。
(三)建设创新型实训室。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建设机电类创新创新工场,投资建设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无人机技术等一系列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通过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等方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硬件条件。
(四)建设创新型社团组织。
学校以高职生创新性能力培养为目标,成立机器人协会、数控技术协会、无人机协会等创新型社团,以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开展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创新、自我成才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刘然慧,张序萍,边平勇.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5).
[3]牛庆玮,胡伟,刘臻,于猛,王志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K012CZJ022)
作者简介:廖友军(1974-),男,汉族,湖南衡山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教学团队,内涵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任务分析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能力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水平为共同目标, 依靠团队能力和力量, 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高职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基于高职机电类专业背景, 高职院校组建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教师相互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促进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老教师可以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合作中更新观念和知识, 进一步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3) 促进高职机电机电类专业建设。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强调教学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合作、交流等基础上发展、提高和成长, 各层次的教师成员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优质的师资力量必将促进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使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更上一个水平, 对学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特征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是根据机电类专业的具体情况, 以机电类专业 (群) 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 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机电类专业 (群) 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高职基层教学组织[1]。其具有如下的特征:
(1) 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开创性和探索性, 如依托项目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习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设计的完善等, 教学团队应成为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 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团队成员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地教学集体, 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以及专兼结构上应合理[2]。
(3) 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材建设等为依托, 以这些教学改革任务平台为基础, 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4) 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团队通过编制团队建设计划书, 明确教学改革任务, 专业教学改革的任务与课程群改革的任务虽有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3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能力的界定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掌控资源能力, 它是识别团队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团队发展能力的实现需要以教学资源为基础, 能力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资源获取、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2) 、团队协调能力, 它也是识别团队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团队能力实现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互动和配合的过程, 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 以提高资源掌控效率的能力。 (3) 、约束能力。为了实现团队目标, 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互动, 因此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团队需要具有防控能力, 就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和纠正外部环境造成偏离教学团队教学和发展目标的行为发生[3,4]。
4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
4.1 教学团队掌控资源能力
1) 高职机电类专业资源拥有情况, 包括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等, 如师资力量、师资比例、教学场地、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其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联系机电行业企业, 实行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彰显高职机电类专业资源拥有情况, 从而体现了其资源的掌握能力。
2) 教学团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程度。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是否合理, 其利用效率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有的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一面购进大量的仪器设备, 而另一面却有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 甚至提前报废, 造成了仪器设备的浪费。
4.2 教学团队协作能力
1) 团队内部利益协调能力。教学团队内部能够稳定有序运行, 取决于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利益的协调以及协调的程度, 如何妥善处理好教学团队内部有些成员通过不正当手段造成成员之间过于悬殊的利益差距, 进而构造和谐稳定的团队关系, 就成为衡量一个教学团队协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团队外部协调能力。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是是机电类专业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教学团队必须要承担社会和行业赋予的任务, 扮演好相关的角色, 并凭借自己的表现好与坏, 来获取多大程度的外界支持。
3) 教学团队约束能力。教学团队约束能力是指在教学团队运行过程, 当团队及其成员行为偏离组织目标时, 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纠正的能力。一般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 内部约束又分为制度约束、合同约束、偏好约束和机构约束。外部约束包括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和行业约束等。
参考文献
[1]史烽, 菜翔.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与组织要素分析, 价值工程, 2012年08期:172-173
[2]刘跃群、杨娟.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环境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13-15
[3]韩昌跃, 杨樱.构建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机制探讨,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 12 (6) :25-27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7
目前针对高职PLC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也很多, 主要有:秦展田在《高职机电专业PLC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文中, 阐述了以培养学生的PLC应用技能为目标, 通过对高职机电专业PLC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与实践。田文奇, 李晓松在《基于自制PLC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一文中, 以机电PLC课程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了工学结合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机电专业学生能力提升进行了积极探索。吴卫刚, 王颖在《高职院校PLC课程教学探讨》一文中, 针对在实际的PLC教学过程中, 存在教学基础较薄弱、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落后、实验实训教学等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并提出基于项目驱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从整体上来说, 目前, 对高职机电专业的PLC课程的研究还不够, 当前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对学生的PLC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的研究状况表明, 当前对PLC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都是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 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在传授学生PLC应用是知识时将PLC技术与机械控制技术相结合, 这也是该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当中所出现的一个新的趋势。总而言之, 对该课程的改革研究过程中核心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PLC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 PLC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PLC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发现目前高职机电专业PLC课程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组织形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解决PLC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阻碍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问题。最终以提升学生掌握与应用PLC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目标。因此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切入。
(1) 教学内容的研究。PLC技术在机电控制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因此以PLC技术为支撑或牵引的技术非常多, 由此引申出的相关课程也非常多。因此形成了以PLC技术为核心的小型课程体系, 然后以这一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时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都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而为了有效提高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对PLC技术的掌握, 能够为今后从事和PLC相关行业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有必要对PLC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2) 教学方法的研究。PLC技术本身具有比较高的理论深度, 而且PLC技术又衍生出很多新的使用方法和控制技术。高职技术院校的学生由于技术相对薄弱, 对于这种理论深度相对较高只是涉及面相对比较广, 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吃力。而且PLC技术又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如果学生对该技术的核心理论掌握的不过扎实, 又缺乏时间用用的锻炼机会, 那么很难真正掌握PLC技术的核心精髓。因此, 为了提高的学生对PLC的掌握程度, 需要对PLC相关课程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有一些新型的如, 项目式教学, 式教学, 校企联合教学等等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深入的分析。
(3) 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PLC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 导致开展PLC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时不可避免的需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 教学课程设计或者实验验证等相关的教学形式。然而更有效的组织这些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开展PLC相关技术的实验和实习等过程, 各种学习环境中都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的PLC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因此, 有必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2 PLC课程改革的方法
针对PLC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首先, 将对高职机电专业的PLC课程体系进行调查研究, 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内容和范围, 并以此为蓝本选取若干个其他高职机电专业的PLC的课程体系, 开展对比性的研究。最终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相对完整, 成体系的原始数据汇总。然后对PLC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查阅当前PLC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成果及文献, 吸取前人的改革经验和优秀的做法, 提出适合实际教学环境和条件的PLC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为检测目标在小范围所选取的班级进行PLC课程体系改革试验验证, 通过对学生的试验验证结果完善所提出的PLC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因此, 对PLC课程改革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目前PLC课程在在我院高职机电专业已经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而且在其他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中也开设了PLC的相关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相关体系的设置的方式, PLC内容的设定, 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都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本项目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数据。
(2) 理论研究法。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PLC课程体系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而这些改革方案和措施一方面要依据调查研究的结果, 并结合我院的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基础。因此, 在此基础上需要开展深入的教学课程体系, 改革相关理论的研究, 从科学的角度对PLC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一种满足社会需求且能够相对长久有效的PLC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3) 实践验证法。对于本课程提出的PLC课程体系提出的改革方案及措施, 最终的效果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的。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及时对提出的教学措施和改革方案进行检验, 将选取少量的实验班级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对实验验证班级进行跟踪分析, 进行调查统计和研究实施PLC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之后的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的变化趋势, 并根据实践验证的结果对本项目提出的PLC体系改革方案进行完善。
3 PLC课程的创新改革
针对PLC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目标。本文从PLC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1) 对PLC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以课程理论满足就业要求, 重点突出PLC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PLC课程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时间是安排为学生讲解PLC相关理论知识, 介绍PLC编程规范程序设计要求。然而, 过度的给学生强调PLC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 PLC课程本身比较抽象, 难度比较高。连续的给学生讲解PLC课程的理论知识, 会导致学生在刚开始还能够跟上PLC课程学习的进度, 但随着内容变得越来越深奥, 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理论学习的进度, 从而也逐渐失去了对PLC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 根据对当前PLC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 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对PLC专业知识的相关理论使用的比较有限。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PLC各种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因此, 对PLC课程创新改革时, 首先对PLC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总结PLC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点, 压缩PLC理论授课时间, 留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开设大量的PLC实践应用课程, 同时对PLC应用课程中的试验和操作技能进行梳理, 确保所开设的PLC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通过对PLC课程实践环节的强化教学,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PLC课程理论知识的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各种PLC技术的实践应用方式和学习的价值。
(2) 结合PLC各种工程实践项目, 以学生兴趣为迁移设计科学合理的PLC实践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PLC课程中往往反映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不大, 这既有PLC课程自身比较抽象和深奥的原因所造成, 也有PLC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所致。然而, PLC课程本身是一门事件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机电控制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一般而言, 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不应该过于枯燥。因此, 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时结合大量的PLC实践应用工程, 以工程应用为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PLC课程在机电控制领域中的使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PLC相关技术的兴趣。同时, 根据PLC课程在工程实践所需要具备的研究条件构建与之类似的实践应用环境, 为学生提供用应用PLC技术解决机电控制关键问题的平台, 使得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快速将学习和所掌握的PLC关键技能, 应用到各种实践的机电控 (下转第260页) (上接第213页) 制应用项目中, 技法学生深入学习PLC课程相关技能的兴趣。
(3) 在构建PLC课程体系过程中, 重点以贴近实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创新目标, PLC作为高职机电维修专业一门核心课程, 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求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 提高学生在机电应用行业中使用PLC技术解决各种机电控制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时, 无论是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或者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以及为学生培养的各种PLC操作技能, 都必须贴近当前PLC在机电控制领域中的各种典型应用为背景, 促进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PLC控制核心技术, 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PLC技术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提过其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4 总结
由于PLC在整个机电专业的地位十分重要, 加强机电专业的PLC课程体系的建设, 提高PLC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应用PLC技术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核心应用技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建设相对成熟的PLC课程体系, 对教师队伍也能带来十分明显的帮助, 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并对当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田文奇, 李晓松.基于自制PLC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0 (05) .
[2]曹冬梅, 张琦.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PLC) 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1) .
[3]孙晓华, 李刚, 李菁.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7) .
[4]吴文义.项目化教学法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 2011 (14) .
[5]李艳霞, 沈旭, 韩京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5) .
[6]王新娜, 孙新凤.关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6) .
[7]张璟睿.“技能本位”教学模式下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业, 2010 (21) .
[8]丁国香.浅谈《PLC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岗位对接教改[J].职教论坛, 2009 (20) .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8
但这类高职学院在发展中也存在严峻的问题, 教育理念的停滞,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教学管理的落后, 严重地制约了高职学院的发展, 因而中专升格的高职学院紧迫的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是, 必须抓好高职教育教学。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院工作的龙头, 是学院的生命线。作为新升格高职学院, 一方面, 专业建设受到学校发展定位、师资、资金等约束;另一方面专业建设的规划又决定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设备建设, 图书馆建设等方方面面, 所以新升格高职学院应该在专业建设和自身现有条件之间找到合适的交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建设标志性专业, 建立“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真正的特色专业或专业方向。而学院应有专门的领导抓专业建设, 有具体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在建立新专业时, 应组织院内外专家论证其可行性, 避免盲目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
1、转变观念, 树立高职教育教学意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是关系到高职自身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 高质量人才培养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机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几乎可以说是生命线。
高职和中专教育都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注重知识的岗位性。但中专教育知识面窄而浅, 高职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工作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所以知识面不宜太窄, 不宜太浅, 应注重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注重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即在培养方向上, 要实现“突出技能型”向“突出技术型”的转变, 即由“工人”向“技师”的转变。
在理论教学上, 要实现“了解型”向“解决问题型”的转变;在专业课教学上, 要实现“针对性”向“适应性”的转变。
2、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育质量靠教师, 尤其是新升格高职学院机电类专业更应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所以作为新升格高职学院应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地位, 并把它列为一项永恒的基本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法, “纳天下贤才”, 输入新鲜血液, 这样才能使学历结构满足要求, 同时也使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当然人才引进要与学院的专业建设相一致。要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保持人才。
另外, 要在收入分配上进一步向一线教师倾斜,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在建设满足基本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 还应与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利用这些实践基地, 不但可以实施部分现场教学, 同时也是师生的案例和资料的源泉。教学环境的先进性和开放性, 极大满足了教学要求, 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的实验教学方式, 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训的教学质量, 可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及社会的认可。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 使学生将课程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基本实现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通过校外顶岗实习, 印证“学”和“训”, 调整和优化“学”与“训”的教学要求。
另外, 学院还应鼓励教师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教师通过产学结合能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
四、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政府应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就业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扶持, 促进新升格高职学院的准确定位和良好发展。新升格高职学院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 并予以指导。另外, 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升格高职学院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性机构, 政府财政理应倾斜, 尤其应对新升格高职学院给予较大支持。因为此类院校在升格过程中需大幅度提升基建等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更需要财力支撑。在增款前提下, 引导学院适当下调学费标准或提供学生补贴, 吸引考生报考, 以提高生源质量。
总之, 作为新升格高职学院机电类专业, 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 不断引进、培养人才, 带动提高学院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 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同时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新升格高职学院一定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忠华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新升格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水平知识词典
[2]刘和义新时期高校理工科教学模式改革探究衡水人事人才网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9
1 前言
近些年以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迅猛的发展, 并且逐渐的步入技术日益更新、人才倍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 这便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挑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切实的解决, 那么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并且综合性的考虑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和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及发展的轨道。
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针对调查的主要目的, 选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择业的地域、就业的途径、期望的薪酬待遇以及希望接受就业指导的内容等诸多方面。随机抽样覆盖我省中、北、南、西、东地域, 所涉及的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 具有显著的典型性。总共发放280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 共收回280份, 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3 调查结果
目前,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4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可得出以下结论:目前,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 由此充分的表明,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极少挂钩; (2) 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因此,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及家人的介绍或者学校的推荐。实际上, 高职院校推荐的单位并非太多, 重点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心态, 需要将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加强, 与此同时, 还应当提升高职院校岗位推荐的质量, 以便于促进毕业生工作的稳定。
5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措施探究
5.1 强化就业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单纯的在大四进行, 需要贯穿在整理大学生生涯当中, 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就业观, 具备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做好职业预期。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指导,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 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5.2 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为毕业生着想。要积极联系政府工作人员,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 就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5.3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 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比较盲目, 这些都造成了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 高职院校需要在就业指导时准确定位, 让学生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6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6.1 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重复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的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来, 随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 很多用人单位逐渐的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招聘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考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遇上重重困难。此外,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2008年以前有着较好的毕业形势, 因此, 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纷纷扩大了机电类专业的招生规模, 并且对一系列的同类专业加以设置, 导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持续增加, 在客观方面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困难。
6.2 就业优势
由于我国及时的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促进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产品供不应求, 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便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08年即便是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 但是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所提起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颁布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装备制造业振兴及调整规划细则, 积极的倡导优先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并且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稳定的就业。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被动等待及盲目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期望过高、择业不切实际等不良情况, 导致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 看清形势, 尽快的将“先就业后择业”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来, 以促进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贾蓓蓓, 严萍.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机电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教育界, 2012 (3) .
[2]李成龙.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1) .
[3]陈伟珍, 姜金堂.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索机电类高职教育发展之路[J].广西教育C (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 2010 (6) .
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篇10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实践教学是针对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部分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分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对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从而达到预期的理想教学成果。
一、简述构建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1.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机电类专业的特点
学校在完成市场调研和人才教育定位的前提下,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实践手段为改革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能力培养为关键,改进其传统模式实践环节,优化实验流程,从而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特色化是当下各类学校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也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性原则。
2.如何加强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机电类专业的平台构建
对机电类学科的强化建设,正确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重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从而构建多方位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改革、发展基础。
(1)建设机电类专业实验室的实践操作平台
首先要对机电类专业实验室进行规划、整合,加大对实验室硬件设备的投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实验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而制订有效的实验教学计划,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创新性能,同时强化对精品实验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大大提高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建设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
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习、实
践活动,才能够有效验证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一般电气设备和简单机械加工实践训练,建立电气设备拆装实习基地,用于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认知电气设备结构和原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构建规范化的课程设计环节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以文化理论知识为主,加以实践训练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探讨、分析,老师可从旁指导。设计制订一套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实践创新环节,是对学生理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效的实践考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习好机电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实践理论方案
1.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并不是轻视理论教学,整个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存在主体与从属的关系,所以,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端正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正确位置以及有效作用。
2.机电类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思路
在针对机电类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围绕现代机电工程素质,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教学目标,培养实践工程应用能力,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环节相结合为发展构建中心,以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整体优化效果并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机电类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安全管理及保障机制
1.强化机电类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尤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活动,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
2.不断对机电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实践,以提升机电专业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改课程项目,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专业学科的有效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思想从知识的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加强理论技术知识课程的内容比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通过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建设的探索,分析得出改革、创新实践教育课程是当下各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类快速发展的必要性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松平.独立学院机电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科技信息,2011(5).
[2]郭年琴,陈爽.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5).
[3]李卫清,曹建树,焦向东.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4]肖忠跃,李和平,罗淑平,等.机电类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8).
[5]王猛.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6).
作者简介:张有双(1965.3— ),男,汉族,山西省霍州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现工作单位:霍州煤电职教中心。职称: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机
电类。
(作者单位 山西省霍州煤电职教中心)
高职机电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专业+实体,高职,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主要特征
创新高职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建设的重点。高职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各专业内容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培养学生应立足满足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对能力的要求。二是专业实践性强, 教学内容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内容。机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 即技术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专业技术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三是内容广泛, 专业内容涉及材料、刀具、计算机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等诸多方面, 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特点。四是持续贯穿与阶段深化, 机电类任何一个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特别是技能培养, 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 有其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基于机电类各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特征, 向学生传授机电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是实习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机电类专业学生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学生在机电专业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利用校内实训实体,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指导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 通过直接参加实习实训中心的生产活动形成较为娴熟动手能力的过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的开展为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但总体看来, 高职院校机电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一个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体系, 实训体系的建设推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机制尚未完善。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单一。目前, 各高职院校大多数机电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都是采用院校为主的基地建设模式, 利用政府的专项资金和学院的自筹资金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资金的限制和缺少自主研发的产品, 建设规模一般不大, 且设施和设备的复杂程度和精度等级不是很高, 仅以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实训为主。 (3) 实训师资力量不足。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长期脱离生产一线, 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适应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4) 实习实训的技能测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考核评价标准尚未设置, 教考分离制度和各专业技能题库尚未建立。 (5) 企业文化教育欠缺。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使校企“零距离”对接难以实现。
另外, 如何实现机电类专业校内实训实体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内实训实体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基于“专业+实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设想
“专业+实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工学结合式情景教育模式, 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学校与企业有效协作, 及时、快速培养满足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我院机械工程系依靠机电工厂实体, 采用“一系两制”的管理办法, 对教师采取双重身份管理, 教师在机电工厂做到有职、有位、有权, 按员工统一管理;实习的学生按企业员工进行管理, 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 优秀毕业生将留用为机电工厂职员。工厂采用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的管理机制, 定位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研发等五大功能的实体, 实现职业训练真实化、指导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教学管理企业化, 真正做到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强化机电工厂产学研一体化。同时, 也体现了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先进性。
基于“专业+实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
起步阶段以满足学院的专业实践教学为前提, 承接订单, 以简单产品生产作为学生考核的形式, 最终以承接的订单生产产品作为学生考核的载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通过把课程、教师、管理等搬进企业现场,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来落实“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生产过程构建真实工作环境, 提供学生专门的岗位和真实任务让学生轮流顶岗实习, 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发展阶段准确把握高职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面向, 依靠机电工厂的企业化运作, 把全面履行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责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特色。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充分考虑专业实际、地方轨道交通企业行业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科学地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水平提升的角度来安排实训内容, 把轨道交通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入课堂, 拓宽学生视野。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过程, 是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 不能将校内实训与生产劳动简单地等同起来。
提高阶段在实训基地建设初期, 应使实训基地具备模块式企业环境, 能对外承接订单生产任务。在承接订单的基础上, 依靠机电工厂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开发服务, 走自己开发产品的发展道路。逐步盘活现有资产, 确保实训设备保值增值, 最终利用产品开发和产品生产的利润更新实训设备, 使校内实训基地能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极大提升学院为企业科技服务的水平。同时, 实训基地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鉴定等服务, 在服务中求贡献, 在贡献中求发展, 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我院以机电类专业为依托, 对高职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创新研究与实践。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 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通过规范“专业+实体”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运行流程,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 建立校内实训实体, 学生进入校内实训实体, 进行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 锻炼实践技能。通过对校内实训实体的运行管理, 通过以真实产品的生产来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来保障实训效果。最后, 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通过整个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性人才,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 教师也通过常训、轮训, 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
[2]朱利军, 屈有安.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剖析[J].职教论坛, 2005, 12 (6) :63-64.
[3]孙连杰.高职院校“四化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9) :67-69.
[4]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 2008 (4) :57-61.
【高职机电类专业】推荐阅读:
高职机电类06-14
机电类高职院校05-15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分析08-09
机电工程类专业10-06
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09-04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11-06
高职新闻类专业11-14
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大纲(电气类)05-31
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05-11
高职商务管理类专业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