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类专业

2024-10-06

机电工程类专业(精选12篇)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1

高职机电类业教育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和高职机电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将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高职院校成为必然[2], 同时如何在高职毕业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3]。

1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 它最早起源于美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同时还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创业能力的问题, 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4,5]国外只是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则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2 高职机电专业特点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在高等职业院校, 机电类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融合机械技术和电工技术为一体的应用性强的专业, 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7]。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而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8,9]。

3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以普遍提高高职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责,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从而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9]。

3.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 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有助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4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认识不到位

目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 由于机电类高职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自觉性不足等方面问题[10], 自身对机电类专业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机电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 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4.2 教学和实践滞后

我国传统的高职机电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深奥, 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 “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学生学习机电类专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3]。

4.3“双师型”队伍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当紧缺,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管理经验还相对薄弱,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11]。

5 加强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5.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 在本专业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培训, 形成专业课程、创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5.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机电教师到注重与企业开展良性互动, 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技师或企业家、科技专家等来校授课,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和增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5.3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引入企业优势资源, 开展教育教学实训, 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才和签订合作协议等, 进一步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5.4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机电专业是一个高投入专业, 所需要的实训设备昂贵, 经费投入不足是高职机电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出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放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 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见习岗位, 在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大学生创业园、产学研实习基地和孵化器等, 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2

基本信息

   

姓 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表

性 别:

英文简历写作

相片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7年9月

身 高:

160cm

婚姻状况:

未婚

毕业学校:

某某工程学院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管理工程类电子商务

毕业年份: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职

职位名称:

文职,助理

待遇要求:

1000-元/月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3级

电脑水平:

熟练

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 - 2008年7月

某某工程学院

专科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 - 2008年7月

某某工程学院

专科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某某电子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11月 - 2008年10月

担任职位:

资材部文员

工作描述:

利用ERP系统负责物品的出入帐以及掌管所有物料的存储以及发放。

 

所在公司:

某某保险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08年10月 - 2月

担任职位:

理财顾问

工作描述:

根据客户的需求合理的投资理财

 

所在公司:

某某电子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3月 - 年10月

担任职位:

行政后勤

工作描述:

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 农业机电类 专业创业教育 江苏牧院

一、我国农机化发展概述

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更加需要人才。目前我国农机类人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机实用人才总数的8%左右,综合业务水平低;三是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而且行业、产业上不合理,大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手方面。而对农业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正好满足了农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农机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能扩大农业专业学习群体又能带领农民致富,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证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推动了一大步。之后,教育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决定出台一项保留学籍创业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尽管如此,笔者通过查阅数据发现,目前广东省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农业机电类学生创业现状,以为提高农业机电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具有农业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通过远程访问了一些其他高职农业院校农业机电类的学生。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800份,实际回收78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调查内容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打算、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学校创业辅导的认识及对农机类创业培训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分析主要采用了SPSS17.0软件。

(二)问卷统计分析

1.对创业的认识

大学生由于吸收的知识渠道不同导致对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有所区别。调查显示,农机类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多源自教师授课、媒体社会宣传和家庭影响,他们对创业十分了解的占5%,一般了解的占57.2%,对创业知识不是很了解的占28.8%,由于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匮乏,导致大家对创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1)创业课程开设与创业教材提供

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和发放创业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形成,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据调查显示,1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且提供创业教材,30.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未提供创业教材,46%的学生认为学校未开设创业课程,也未提供创业教材。由此可见,农机类学校对于创业教材的提供及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不是很乐观。

(2)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虽然现代新媒体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获取创业类知识大多数还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得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学生还是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际沟通技巧、创业实例、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授课方式,学生还是希望专家或创业者本人讲授,并且定期提供讲座,以分析实体模型为课程主体。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农机类学生最需要获得的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创业实战机会等方面的创业教育。

(三)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以调查问卷和案例访谈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际,笔者总结出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

目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关,大学生一直待在象牙塔中,难以感受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并且学校中的创业氛围缺乏,直接导致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2.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待优化。

部分农机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其一,注重专业课程,忽视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中专业课比较多,基础课比较少,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才技能单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其二,注重实践课,忽视理论课。各个学校在开展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多数是看中了实践的力量,对于理论课程重视力度小。其三,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有KBA课程模式、强化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而整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系统开设。

四、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举措

针对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出现代沟,以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战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类专业的实情为基础提出了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举措:一是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三是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专业为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职场氛围,拓展创业素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建了“1+0.2+1+0.8”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是“2+1”基础上演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形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农机专业于2011年开始实施“1+0.2+1+0.8”四段制人才模式的改革,与江苏宇成动力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辅岗实训0.2(2个月)。学生实训回校后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与就业选择打下基础。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分别在农机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心理学”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营销学”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农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实训”,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牧院农机专业发展了自己的“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的三步走分别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践选修。其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将机械基础课程融入农机基础课程中。在实践教学这块,我院借助农机相关实验设备,结合农机教学实际,将农机实践整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综合应用阶段,分为: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实践选修三步走。按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每个教学项目制定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尽早掌握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步是校外实习,农机类学生在大二时候,院系会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辅岗实训2个月,实训期间将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企业文化、车间管理等相关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的相关动向。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践选修是学生通过基础训练阶段和校外实习过后,有自己兴趣或选择方向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的实践选修,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小方向或初步创业方向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选修,重点突出地进行专业技能深入学习。

第三阶段为设计创新阶段,分为:创业实训、毕业实践、毕业设计。首先,创业实训,按照学生的创业意向,系部将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同时派驻专业的创业实训导师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的创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全过程,还会邀请行业的创业专家定时给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和创业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创业过程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创业实训,已经对相关行业创业有一定的了解,接着,他们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创业实践还是就业实践,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三)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是在学校课程体系内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和创业能力指导。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旨在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基础创业理论和基本创业能力。“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之外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开放性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素质。

我院农机专业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农机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图2),该体系着重从学生、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三方面入手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方面:我系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比赛胜出者会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创业大赛;我系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展开创业实战演练。学校方面:我院建设了以畜牧科技示范园和中医药示范园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系部会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训,同时会安排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实训。创业指导中心方面:主要是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办创业讲座,系部每学期会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师开展两次创业指导讲座,也会定期邀请校外创业专家和企业家来院开展讲座。创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创业小组,小组每月开展创业研讨会。通过开展意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创业的社会实训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当前,随着全国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创业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因为创业不仅可以发展经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更加有利的创业机会,也是几大就业群体中最具有创业潜力的群体。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关注,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笔者以农业机械化为背景,分析了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形势,通过实证分析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现状,指出了当前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多维度、全方位地促进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提升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编:2010-2011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陶杰,夏春风,沈长生,马燕平.高职农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向的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4).

[3]杨敏丽,白仁朴,刘敏,涂志强.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5(7).

[4]王红英,徐丽明,王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中国农机化,2012(2).

[5]白仁朴.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5).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4

在当前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工程教育过程中, 两个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 工科生在取得学位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年轻的工程师必须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系统的专业技能, 使他们能在工程应用和实际生产中发扬团队精神并发挥个人作用。[1]然而, 我国传统工科教育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际应用的问题, 过度强调知识学习过程, 对专业技能和学生素质重视不够。

受到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影响,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往往是为了验证相关理论知识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均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计划, 学习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手段。这使得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实际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为了使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该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解决以上问题,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必须建立起新的工程教学教育模式。近年来, 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倡导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包括产品构思、产品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操作四个过程。[2]为了提高工科生在基本技能和实际运用中的创造性意识,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 探讨了CDIO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CDIO教育模式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 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等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的对工程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改进的新型教育理念。电气工程师可以根据CDIO模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电力行业中的实际问题。CDIO是一种新的工程教学教育模式, 它以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为依据, 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 了解专业课程之间的本质联系, 掌握实际工程应用的原理和技能。[3]CDIO主要培养工科生的学习、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多人合作研发和成员沟通水平也是CDIO的教育内容。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只进行项目工作协调和技术指点, 通过CDIO模式激励学生的研习乐趣, 提高创新实力。CDIO的教学模式契合欧美发达国家对工科教育的要求, 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框架和教育思想, 并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电气工程师, 能够参与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各个阶段。[4]构思阶段包括客户需求、相关技术、法规、企业战略和商业计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是创新的设计内容, 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图纸和具体实现方法。实施阶段是指设计到产品的转换, 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码、系统测试和产品验证。实施阶段, 为产品或系统提供预期价值, 包括系统维护、产品升级、可循环利用和产品报废等。通过采用主动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参与CDIO训练的工科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且具有批判意识。CDIO训练还能够吸引和激励工科生, 使工科生具备创造力和领导力, 并具有成就感。工科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CDIO训练, 更适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事业上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 了解CDIO工程教学教育的企业更愿意雇佣那些具有CDIO训练背景的工科毕业生。

3. CDIO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和目标, 建立了CDIO实践教学框架,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设计。课程实验贯穿于整个学期, 与课程的理论学习相结合。短期的课程设计是为了评估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第一环节重点强调对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环节是科研训练。通过科研项目的训练, 学生的电路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大大提高。第二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环节包括在电气相关企业的工程实践和论文设计。重点锻炼工科生在工程实际和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另外, 在教学实践的改革中, 可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积极地指导工科生申报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相关的研究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 教师通过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的最终完成, 鼓励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 勤于总结, 发表研究论文并申请专利。

在详细的实行过程当中, 首先, 按照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进行管理体系以及运行制度的深入完善和改进, 增强专业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开放硬件实验室, 并配备相应的软件支持, 如Matlab、Or CAD、Protel以及CCS等, 作为学生参加各种课程实验和设计以及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 根据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向, 各教师均应建立专门的研究室,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师的研究方向中, 还可以成立不同的研究小组。这些研究室主要用来帮助工科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组中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定具体的科研方向和研究任务的分工, 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点, 从而提高工科学生的科研创造能力和研发水平;再次, 带领学生去电气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和实习, 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讲座, 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等, 创建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平台;最后,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 学生可以到相关电气企业实习, 从而在实习过程中了解项目开发过程和做事方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培养深层次的团队合作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本文以CDIO实践教育体系为基础, 对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不断地探索, 该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就业形势明显好转。总之, 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探寻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之路——“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6) :43—47.

[2]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1) :12—20.

[3]Ian Yellowley, Peihua Gu.Design Directed Engineering Educ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Enginneering Educatiao Association, 2011 (09) .

机电类专业个人简历表 篇5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 -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65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4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酒店/旅游后勤类:前台 市场销售/营销类 销售
工作年限: 5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水紫印”服装专卖店起止年月:2006-01 ~ 2008-06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店长 
工作描述: 对工作认真,负责。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风铃鸟”服装专卖店起止年月:-07 ~ -12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销售 
工作描述: 销售业绩获得一致好评。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从化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 2003-07-01
所学专业一: 机电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3-07 从化技术学院 机电 中专毕业证书、中级电脑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诚实,能吃苦耐劳,能和同事和睦相处,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天河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6

[摘 要]爆破法施工因其经济、高效、快速等特点,是岩体中各类工程建设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矿山、路堑边坡、基坑等工程。根据爆破工程在土建类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及道路与桥梁工程四个方向上应用的异同点,并结合爆破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方向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建专业 爆破工程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67-02

一、教学目标

爆破法施工因其经济、高效、快速等特点,成为岩体等各类工程建设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矿山、路堑边坡、基坑等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1]爆破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土建类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及道路与桥梁工程四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爆破工程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一般爆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教学大纲规定该课程为32个学时(其中,教学30个学时,考试2个学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露天爆破技术、地下工程爆破技术、拆除爆破原理与方法以及爆破安全技术措施;能够进行一般岩土爆破、井巷掘进爆破和隧道施工爆破设计,以及烟囱、水塔等拆除爆破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目前,主要的《爆破工程》教材主要内容为[2] [3] [4] [5] [6]:绪论、炸药理论、爆破器材与起爆技术、岩土中爆炸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爆破、露天工程爆破、拆除爆破技术、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显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32个学时内,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造成后面章节(多为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没有时间讲授。而爆破安全是爆破施工中尤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现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爆破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

土建类专业主要是利用炸药爆炸破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材中存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脱离工程实践的内容,教师讲授时不可能都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们缺乏兴趣。例如:在各版本教材中,炸药理论均占有一定的篇幅。实际工程中,较多使用的是水胶炸药和乳化炸药系列,选择余地小。因此,此类纯理论的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如炸药热化学参数的具体计算、炸药的爆轰等。而工程实际密切的内容可以多讲,如露天岩土爆破、隧道施工爆破等。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至于实验课,爆破工程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验难以实现每个环节人人参与;而只能做一些简单、危险性小的实验,如霍金逊效应、爆破漏斗实验,其他的难以实现。

(四)爆破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爆破安全包括爆破工程的安全实施和爆破作用有害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由于学时、重视不足等原因,在教学时此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加强爆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爆破工程事故层出不穷,每次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爆破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也增加了人们对爆破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爆破施工企业与爆区周围居民的协调。爆破工程事故主要有:爆破器材使用不当引起的事故、爆破施工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和爆破有害效应引起的事故。

2.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或消除需要掌握其致灾原理、控制机理和方法。如爆破震动,作为最常见的爆破有害效应,在城市内各种爆破时要求尤为严格,因为稍有不慎,过强的爆破震动会造成周围建(构)筑物开裂、倒塌,地下管线爆裂等严重灾害。爆破震动的控制要求掌握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爆破震动的监测与分析等知识。在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地下工程中[7][8],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

三、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一)矿山建设方向

矿山建设方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各类矿山开采、井巷工程掘进施工、边坡工程施工等,因此,其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炸药基本理论、工业炸药、起爆器材与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等。重点是起爆方法(电雷管、导爆索、导爆管等)中的各种起爆网络和光面爆破、预裂爆破。

2.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和硐室爆破等。主要讲授露天台阶爆破和硐室爆破,并结合煤矿露天开采爆破实例,如神华集团黑岱沟露天矿。

3.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井筒和巷道掘进爆破、地下采矿爆破为主。

4.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5.爆破安全与管理,包括爆破安全管理,拒爆的处理,爆破工程事故案例(包含爆破器材、早爆和拒爆事故、爆破施工和爆破有害效应等不同原因的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控制,爆破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等,如爆破震动监测与分析,爆破损伤测等。

(二)岩土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

这两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地铁)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以及基于光面爆破的护壁爆破技术等。以露天台阶爆破为主,案例如闹市区深大基坑开挖爆破,沟渠爆破开挖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为主,结合隧道掘进施工、桩井爆破施工等工程案例。

3.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4.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炸成型和爆炸焊接,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5.爆破安全与管理,主要包括爆破安全管理、安全评价,拒爆的处理,城镇及复杂环境岩土爆破中的安全技术,爆破工程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控制等。

(三)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交通工程如公路、铁路、隧道[7]等方面的工作,其中,路堑开挖、桥梁桩基、隧道等都涉及爆破工程。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主要有路堑开挖爆破,如台阶爆破、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硐室爆破,采石爆破,危(旧)桥梁拆除爆破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桥梁桩井开挖爆破为主。

3.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4.爆破安全与管理,各类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爆破工程周围存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或重要的建(构)筑物,故在此类工程进行时,同样要加强爆破安全管理,进行爆破有害效应如爆破震动、飞石、冲击波等的监测与控制。[8]因此,进行爆破安全与管理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针对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结合科研和实际工程进行讲授,通过录像和照片对实际工程爆破进行剖析,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改变教学过程由教师单方灌输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进行爆破方案和参数的设计。

四、结语

通过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改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爆破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安徽理工大学爆破工程于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我们不断对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为学生毕业后的爆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注 释 ]

[1] 冯叔瑜,郑哲敏.让工程爆破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国工程爆破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4(11):5-13.

[2] 高尔新.爆破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玉杰.爆破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郭学斌,张继春.爆破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 刘殿书,李胜林.爆破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徐颖,孟益平,吴德义.爆破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7] 张俊兵.地铁隧道临近次高压燃气管线爆破振动监测分析[J].工程爆破,2014(5):28-31.

[8] 梁禹,张庆彬,刘洪震,等.爆破振动对邻近盾构管片影响的测试与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3):697-704.

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篇7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 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 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 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 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 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 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 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 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 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 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 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 专业划分过细, 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 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 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 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 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 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 为了迎合就业, 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 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 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 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 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 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 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 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 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 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 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 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 经常会有抱怨, 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 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 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 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 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 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 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 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 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 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 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 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 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 有机械制造, 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 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 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 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同时, 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 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 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 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 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 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 并采取多种措施, 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 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 建立学生双导师制, 与企业联合培养, 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 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 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 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 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 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 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 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 倡导自学,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 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 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 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罗锡文, 区颖刚.对发展农业工程教育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11) :223-225.

[2]应义斌, 赵文波, 郭亚芳, 等.浙江大学农业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9) :43-45.

[3]王艳锦, 王振峰, 张全国, 等.农业工程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2 (1) :68-70.

[4]黄玉祥, 陈军, 朱瑞祥, 等.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 2013, (3) :44-49.

[5]成善汉, 杨好伟, 周开兵, 等.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3) :33-35.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8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 满足社会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

机电类专业包括的专业方向较多, 例如基础性较强的焊工、钳工、电工, 也包括相对专业性较强的电气电子维修、动力研究等, 这些都属于机电类专业的下属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 往往更应该重视到这类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这些工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遍, 而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主要是社会的普遍职业, 所以就业面实际上是非常广的, 但是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实用性有着很高要求的。

(二) 有利于学生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学习

进行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对于实现学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许多学生, 尤其是这一专业的学生, 本身选择这一专业, 一方面考虑到了就业的因素,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许多时候更喜欢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所以进行教学改革, 恰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得他们不仅仅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学习到理论知识, 更可以掌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 在未来的就业当中都会有所帮助。

(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实现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并不是要求教师忽视基础知识教学, 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应该本着基础知识教学为一切的根本, 并且时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实践应用中必须要具备的工程机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有效实现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广泛开展科研教研活动

要想有效的实现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首先要开展广泛的科研与教研活动。这一方法对于高职类院校的要求较高, 主要就是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而言, 可以进行相应的校办工厂建立, 这样就可以对外进行生产与营销, 一方面让自己的学生亲自来到厂内进行实践,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机电专业方面获得更多的专利和奖项。无论是对学校的经济效益还是学校的整体口碑, 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教师还可以经常到一些高校去进行交换与倾听, 不断的学习和教研工作当中就可以掌握教学的目标, 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学生自身的提升, 对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

“双证书”的教育制度, 在我国的许多高职类院校都已经陆续的实现和落实了。所谓的“双证书”, 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要实现理论和实践双重的考核与教育。一个证书是经过国家专门考试与规定的, 学生的毕业资格证书, 而另一个则应该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考核, 这样可以在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于自身的全面培养, 进而有效的体现出“双证书”对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衡量作用。证书只是一种形式和标志, 目的是为了让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既能够认真的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也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当中所具备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 是每一所高职类院校都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例如, 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让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当中, 实现自身的价值。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机电专业的学生, 这就可以使得一大部分学生找到实习和就业的场所。深入到企业内部, 进行相应的生产和工作, 在实践操作当中积累经验, 有效的为之后的工作积攒有益的价值和经验, 从而提升自身水平。另外校方也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到企业当中, 进行一些设备的更换, 让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 充分的利用周边的优势和稳定的行业优势, 为学生长远的建立起实训基地和模拟工厂。

(四) 提升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和创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职机电类院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明确现代的时代发展要求是什么, 对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本着实用性、实践性、理实一体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工作, 进而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结束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 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将课堂教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为之后的工作和实际操作提供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经验, 自身在社会中的就业实力提升做出努力和贡献。高职院校自身也要不断的提升教学水平, 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高职类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 在近些年来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许多的高职高专院校也逐渐的重视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同时也将教学实践和探索落实了下去。机电类专业学生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这类专业人才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满足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提升。本文就当前我国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现状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探索建议。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田春德.关于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12:209.

[2]杨洪林.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5, 01:53-54.

[3]汪炎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1:267-268.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经过对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近几年毕业生工作后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这表明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对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2]。但是,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并迅速在工程造价领域独立工作的工程师, 而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再培养1年~2年的时间才能够达到这种要求[2]。这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不强, 所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存在脱节, 对造价软件不熟悉等方面[2]。

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管理就业的主要方向, 工程造价教学必须以市场为前提, 以实践教学为导向, 以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的, 改革工程造价类课程。

1 架构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

目前,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 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 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 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 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 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 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

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 整合教学内容。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2 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 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 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 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 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 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 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 及时反馈给学生。

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 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 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 更新课件, 重新选用新教材, 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 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 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 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 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 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 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 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 只需要看得懂图纸, 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 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 因此, 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 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 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 各阶段造价的编制 (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 。

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 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 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 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 可粗略一点, 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 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 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2]。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尽可能真题真做, 手算与电算结合, 对比两种方法, 找到差异, 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 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 有针对性进行辅导, 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 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习除设主讲老师外, 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 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 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 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 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 逐步实现企业开放, 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 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 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 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 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 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工程造价类考试应紧密结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 自1997年实施造价工程师考试以来, 每年10月份均设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 因此可建立真题题库, 工程造价类考试试题直接从题库提取, 按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来考核学生。但最终成绩的评定不能仅看卷面成绩, 还要结合学生动手能力, 比如广联达上机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等。

综上所述, 理顺《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关系, 建立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 有利于工程造价类教师明确教学重点, 分工明确去教学;工程造价类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实践, 参加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采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上机操作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工程造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工程造价工作室等, 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结合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改革考试内容, 并将实践环节也纳入考核的范围。

工程造价类课程知识庞杂, 实践性强, 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因此对该类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对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的改革, 来推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全面改革创新, 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3]。

参考文献

[1]孙娜, 宋敏.《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59-61.

[2]程建华, 王辉, 张建设.《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2) :36-37.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10

从近年来中职学校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来看, 每个企业都希望录用的中职毕业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使现有的设备、资源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上看, 部分中职毕业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的效益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且对中职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 在企业里不能很好地从事本工种的工作,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等。其中原因之一是中职学校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简陋、数量不足, 多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仅够做演示性操作, 另外有些学校为了减少消耗, 缩短了训练时间, 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众所周知, 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因此, 他们在理论课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操作技能方面得不到理论知识的支持, 难以提高并形成技巧。

三、提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方法

1.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专业课教师, 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要支持他们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学校也可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 建设能够满足全体学生操作训练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

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从形象事物中感受抽象理论, 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 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示范, 学生对操作方法、要领会迅速掌握。

3. 规范基本操作, 为提速做准备

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 正如小学生入学时, 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握笔的训练, 只有先握好笔, 才能写好字, 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规范基本操作对任何工种都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在练习中, 教师对每一步操作步骤都要作出规范要求, 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

4. 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展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较为规范的从院校到省市再到国家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使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体系 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40-01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技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体系、实验装备条件等仍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通过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让本科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制作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1 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当前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主要来自以下三種方式[2]:(1)参加综合、创新型课外实验项目;(2)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如“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计划项目;(3)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以下内容是我们关于机电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1 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太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3]。因此,开方式实验教学是将教学、实验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实验、实践的机会,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实现双向交流,并通过开放式的实验结果,使其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

1.2 采用项目引导的组织方式

根据历年各类竞赛作品要求,让学生以模拟参赛方式完成。首先,让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借助软件模拟手段进行创造性设计,进行功能分析、原理分析、构型分析和结构表达。再由,导师负责制,专人管理,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模型化、实物化或进行零部件的组装搭接,以验证自己设计的可靠性,锻炼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答辩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

1.3 有针对性地引导本科生参与在研项目

国外高校普遍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很多著名院校机械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工作也纷纷才导师制。我校近年来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和一些尖端科研实验室,并指派专门的导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学科前沿和著名教授并参与科学实验。

2 机电综合创新实验室教学体系

我校2006年,以研究生教学为主体,以自制与外购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纺织机械特色开放式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教学基地。自2009年起该实验室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学习机电模块结构安装、制作和调试,控制模块软件编程等环节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试验、设计和动手等诸多科研能力,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新途径。

2.1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机电综合创新实验属于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场所,从功能或作用看,它应有以下功能或作用:一是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二是满足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活动;三是满足学生拓展视野的需要。开放实验教学包含:(1)开放的实验时间。实验室实现全天开放的方式,实验时间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预约;(2)开放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方向的不同,开设不同实验内容。即使同一实验题目通过不同的方案引导学生给出更多的可能;(3)开放的实验学生。开放实验的学生并不要求按班级或专业全部参加,以选修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

2.2 选择模块化的实验教学

模块化实验教学包括基本实验、扩展实验与综合实验三种:(1)基本实验,根据本专业内容,从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及软件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2)扩展实验,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与实践经验后,进行一些以功能扩展或设计修改方面的实验内容,使能学熟练运用所撑握的技能;(3)综合实验,可根据历年的比赛题目以教师课题中的小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

2.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设计创新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全程考核体系,在设计方案的提出、设计实例化、调试过程及总结答辩各个环节设定考核分数,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观念技能的提高。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以下是几点我们在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3.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积极的心态,学生在碰到困难时才能主动、积极的利用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老师的指导,这一点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3.2 让学生接受新理念,柔性对待变化

“柔性”在管理学上是为了适应快速的市场需求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在这个新的方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要让学生保持一个乐于接收新理念的状态,并且学会将复杂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解决。

3.3 多运用头脑风暴创新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通过此方法确定议题、搜集信息、“风暴”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确认方案等基本程序。一般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不超过8人),在1h以内自由畅谈,老师不进行评判与批评,往往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4 成效与思考

经过进三年的探索,我院大学生通过参加机电创新综合实验室实践活动,培养纺织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以吴晓光教授领衔的指导教师带领下,获得了全国数字化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大学生挑战杯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学生参与发表的多篇论文被EI检索通过今后的努力,希望立足纺织机电专业特点,引导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使本科生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建立符合系情的实践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石平,金安江.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2:52-53.

[2]高霄汉,吴新跃.工科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教育,2009,9:77-78.

机电工程类专业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重新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方面重新构建, 在课程内容上重新整合, 在教学安排上进行重新调整。数学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应该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及专业数学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因此,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把重点放在数学实用性上,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下面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对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二、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机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在机电行业技术改造、技术操作与实践等领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制造技术应用和CAD/CAM软件、数控操作等基本技能的技术人才。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机械 (模具) 设计与制造设备的安装、产品营销、调试技术改造、产品检验经营、设备管理与维护、管理工作等。

机电类专业数学以能力为本位, 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型教育思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把能力放在首位, 以能力提升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 以能力提升为主线设计课程。在机电类专业数学改革中, 我们强调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这里的数学应用能力, 不是指单纯的计算, 而是指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使用价值, 尽量避开定理的高深逻辑推理过程, 侧重讲解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综上, 根据能力本位型教育理论, 提出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本着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做到基础与专业课设计的一体化, 突出数学课程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实用”的价值。了解专业课程所必需的数学知识, 结合数学逻辑体系和知识的前后关系, 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以适应专业课程的需要, 构建“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连贯性, 使得数学教学与专业设置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相融合。

三、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通用数学能力目标

所谓通用数学能力, 主要指数学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1.计算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的能力。2.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 尤其是抽象思维模式与形象思维模式的统一。3.应用能力: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手段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品质的形成, 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与意识。

(二) 专业数学能力目标

结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了解机电类专业所需数学知识, 总结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所达到的能力目标如下。

1. 能够熟练地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的图形计算问题。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复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能够利用向量解决专业课程中电工向量的计算问题。

4. 能够利用导数概念解决专业课程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问题。

5. 能够利用导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能够利用微分的概念进行单个零件的数据误差及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问题。

7. 能够利用积分及微分方程解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四、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 课程的整体设计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点, 高职类数学课程内容要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切入点, 设计出适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 以满足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机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可以将数学知识整理成几个知识模块, 按照这些知识模块设计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几方面。

1. 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在机床操作中的数据估算、测量、角度计算等。

2. 复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向量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和、差、数乘、叉积与内积, 电学中的电流向量计算等问题。

4. 导数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电路中机电、模具专业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

5. 导数的计算问题的运用, 主要解决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微分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机电、模具专业实际问题的误差分析方面的问题。

7. 积分知识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综上,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 即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复数知识模块、向量知识模块、导数知识模块、微分知识模块和积分知识模块。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怎么去分析题目, 怎么联系生活中的简单模型来思考遇到的复杂模型, 怎么找到突破口, 怎么简化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猜测, 敢于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设置很好的案例,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 安排教学, 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 针对于不同数学知识模块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采用情境发现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情境发现法。

即通过展示实际生活、工作或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观察, 发现问题或规律。此种方法可用于概念教学上。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 首先展示给学生变速直线运动的生活情境, 再通过无限分割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后取极限求得路程的值。

2. 任务教学法。

即通过设置具体的操作任务和指标以及任务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主动学习操作规程和程序。此种方法可用于实验教学上。

五、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删掉了一些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内容, 增强了数学的实用性, 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基于机电行业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带动数学能力培养, 以机电实用数学能力教学带动机电数学知识教学, 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任务有机融合,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完成教学内容, 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天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0) .

[2]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 2007.

[3]张为乐, 王治功.高职机电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4) .

上一篇:太仓农商行下一篇:色彩构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