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2024-07-17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通用12篇)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1

摘要:在现阶段高职类机电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有效地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此时教学模式改革已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就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加以阐述,然后就现代学徒制对机电专业教学的作用发挥和教学组织进行详细分析,对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优化策略加以探究,希望借此理论研究提升机电专业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机电专业,应用

目前制造行业的发展对当前的社会进步起着积极作用,加强机电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培养优秀的机电技术人才有助于推动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在机电专业的教学中,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高效学习及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有着积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应用理论研究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育人模式是当今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紧密合作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已经表现得愈来愈突出。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分析

从现代学徒制自身的发展特征来看,体现在多个层面。机电专业教学中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兴趣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下,学生和师傅能够在同样的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师傅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指导学徒对实训设备进行操作。学徒则根据师傅的演示进行逐步的学习。学习中有困难时,师傅能及时指导徒弟解决,这样使日常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专业教学的作用及教学组织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对机电专业教学的作用分析

机电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以书面知识为主,而缺乏实践教学的难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效提升。由于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性方面比较强,而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的最大意愿就是为了今后的就业,所以对实践能力的学习也比较积极。

(二)现代学徒制教学组织分析

现代学徒制这一教学模式是以企业选择技术比较娴熟的师傅对学生实施实践性的教学指导以及监督,并对学生的应用信息以及知识技能、实践能力进行选择性的培养。在这一教学组织发展中,有些关键的元素,主要有灵活配置带徒的师傅,在教学中常常是一个师傅带着众多的徒弟,有的是一个师傅一个徒弟。

现代学徒制中的另一教学组织是企业,企业主要是对机电专业课程实践任务加以完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师傅的选派以及实践教学时间和场地的安排,提供专业教学资源等。再有就是校企共同考核的模式,是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以及出勤率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合格之后就会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资格、毕业证书。

三、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然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充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的目标不能有效契合,在对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过程中,缺少可操作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另外,在学生的实习利益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些问题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加强解决。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应用要注重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结合实际进行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机电企业进行推荐,然后选派一线的技术能手作为带徒的师傅。对于专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任务方面要妥善安排,制定科学的实践计划表,派专职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电技术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四)校内外实训结合

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校内外的实训合作的紧密性以及科学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校企合作能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双方的合作。

总而言之,对于机电专业教学中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应用,要能和实际教学情景紧密结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能充分重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要从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发展目标,才能真正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益飞.高职机电类专业现代学编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2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施胜胜 张卫平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7期

作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的中职烹饪专业,构建起“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烹饪中职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进行了革新,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

1.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2.有助于探索高技能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在烹饪中职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根据双方制定的培养方案,试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对学徒制培养学生实行分时段交叉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实现教室与厨房、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试行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即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通过“教”可以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烹饪技艺。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传授专业理论和烹饪技能的同时,尤其需要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来启发并告诫“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

学习的学生“懂行规、有厨德”,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作用”,感受着来自师傅德艺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制度。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职烹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厨德立人、厨艺立身、厨技立业”,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基本功扎实、烹调技艺娴熟的现代厨师。

2.培养内容

(1)培养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烹饪技艺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1/2以上,力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傅的指导,在“做”中学到更多实践技能。

(3)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目前可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两年主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的学习方式,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培养方式

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发挥传统“师徒关系”中“一对一”的充分培养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有利于提高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现代学徒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教学工作流程:提出学徒制教学改革方案→成立学徒制工作小组→聘请烹饪师傅→师傅专业技能表演→确定学徒名单→与师傅签订培养协议→公开隆重的拜师大典→实施学徒制教学→学徒制教学期中检查及研讨→学徒制教学期末检查及研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专业教师和烹饪师傅双管齐下,学校与烹饪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烹饪厨师作为学生的“师傅”,学校赋予“师傅”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师傅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烹饪师傅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或指派若干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

4.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尺。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接受双重考核,既要接受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接受企业师傅的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内容上,除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毕业宴席设计和制作,以及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烹饪技能大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其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1.选好企业是前提

中职招生之前,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工作,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笔者所在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规定:今后就读中职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或者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方可入学就读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举办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签好协议是保证

在实施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在协议中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重点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和师傅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企业重点负责学徒招

生、师傅选聘、带徒传艺、学徒聘用等;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和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3.聘好师傅是核心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因此,企业和学校应通过相关制度,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徒育人意识。

4.建好机制是关键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是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此要求下加快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条件。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电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变得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如何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是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传统学徒制是徒弟在师傅的口传身授的指导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需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 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将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锻炼相结合,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可以得到上岗前的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为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此外,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即学徒工,政府规定学徒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真正解决了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学生的后顾之忧。这种强调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中以经验活动学习为主的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

2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是学徒工作岗位和学生学校学习的相互交替和有机联系,其主要特征是学校和企业都是主体,工学交替进行。

(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①第一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②第二学期在企业完成体验实习,同时企业派出技能骨干和一线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提供见习、简單任务的岗位实习等,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工作,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③第三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理论学习的任务,掌握专业所需的核心技能。④第四学期,在企业进行专项实习。采取工学结合,实施双导师制。由学校组织学生以班为建制进入企业当“学徒”,每3~5个人为一小组,每组由企业安排1名师傅带领进入岗位学习;学校每班安排1名管理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管理,1名专业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业务指导。⑤第五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职业综合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理论学习的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综合技能。⑥第六学期,选择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徒将要从事的岗位,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完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同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负责统一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负责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和岗位安排。企业师傅和学校带队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2)现代学徒制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确定。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实际出发,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从事的职业等。根据各个岗位在现代学徒制下所培养对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如表1所示。

(3)现代学徒制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①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从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出发,按照机电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并在兼顾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置课程,整合专业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②建立专业教学课程标准。按照现代学徒制下所要求的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建立思路,组织邀请机电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学团队一起,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岗位领域,共同起草制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具备统一性,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

3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

(1)徒师灵活配置。在企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徒一师”等多种师徒形式。体验实习期间,采用一师多徒,由一个师傅带8~10个徒弟;专项实习期间,采用一师多徒与一徒多师相结合的形式,通常在一个岗位上,由1个师傅带3~5个徒弟,每个学徒在所有岗位上进行轮换实习,对应不同岗位的师傅;顶岗实习期间,采用一徒一师的形式,要求每个学徒对应的一位师傅,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2)以企业工作岗位为主体完成课程实施。根据企业工作岗位开设的课程以企业为主进行教学,主要包括企业选派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等,提供教学设备,并由企业最终完成学习考核。

(3)实行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强调考核标准与机电行业标准对接统一。

4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改革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大幅度提高,降低了企业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制度,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师傅带徒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徒制中, 知识和技能存在于实际操作的环境中, 学徒是在完成真实岗位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这种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当今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劳动者成为许多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许多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发展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 是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工学交替, 岗位成才[1]。目前,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 他们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招工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以及校企合作教育形式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清远市地处粤北山区, 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大和在岗员工素质不高与技术水平偏低的矛盾。为此,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 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 是安徽海螺集团在华南地区投资设立的一家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在册员工1100多人。公司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一流的质量检测设备, 实现污水“零排放”, 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调研获悉, 该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及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学历偏低及理论水平不足的情况, 同时大部分低学历的员工有强烈的进一步求学愿望。鉴于此, 2012年, 该公司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 首次招收符合条件的员工学员38人,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海螺班成立。

(一)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清远现代制造产业职教联盟, 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指导下, 在英德海螺公司组建“厂中校” (企业教学点) 。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 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 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 (车间及教室) 、兼职教师、实习岗位, 学校投入师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确定“厂中校”管理机构及人员构成, 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和义务, 制定“厂中校”运行规章和考核制度。

(二) 搭建人才培养框架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生源主要是企业在岗职工,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员的岗位实际, 分析其岗位知识要求, 岗位操作技能, 同时结合学员的专业基础情况, 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每位学员配备一名或多名师傅, 师傅由企业推荐, 学校考核认可。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员, 校企双方对教师与师傅进行分工, 制定教师与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准则及考核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海螺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的指导和参与下, 校企“双导师”团队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明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能力和素质要求, 进而开发专业课程,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海螺企业职业岗位情况, 课程主要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课程体系中分为四个主要的课程类型: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和学徒自选模块。构建海螺班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四) 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在海螺班运行过程中,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专业十分注重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培养, 实施了校企互聘、双向交流, 建设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按照学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培养标准, 培养了双导师带头人1名, 骨干教师3名, 企业骨干师傅10人。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经验丰富的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 师傅在企业进行在岗带徒实践教学;同时规范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 制定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制度等。落实企业师傅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定期对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 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 并建立企业师傅教学成果激励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 教学评价设计

学校导师及企业师傅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学校导师根据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师傅依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制定考核方案, 学校导师主要须要通过笔试或面试等考核方式考查学徒的专业基本知识, 企业师傅根据学徒完成的岗位任务和业绩等考核学徒的专业核心能力, 最终加权得出学徒课程的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我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广树立了标杆, 带动了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等6个专业相继开办了7个现代学徒制班级;也为本专业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积累了经验。我院与清远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美亚宝班于2014年9月开班, 与新玛基 (清远) 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新玛基班于2015年9月正式开班, 目前两个班级运行良好。

但是,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由于缺乏相应的政府参与及企业激励机制, 目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深入度不够, 参与面还不够广。

2.对学徒关键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目前主要的衡量标准为是否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而这很难切实反映学徒能力真正提高的程度, 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的、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双导师教学团队”中的企业师傅存在着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的情况, 需要引导企业师傅正确认识学徒在“岗位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 突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惯性思维, 建立起现代学徒岗位能力培养机制。

4.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需要相互深入沟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人才培育, 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方式, 才能够培养出学校满意、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合格学徒。由于没有建立起“双导师”的融合机制, 还停留在使用简单的方式进行沟通, 如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等, 双方沟通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38-44.

[2]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5

1 概述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办于1994年,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共计培养学生余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订了“联想IT专业共建—联想特色班”项目,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班”,主要面向联想集团及附属企业培養IT技术服务工程师。通过合作教学、服务站岗位实践、集团文化养成、职业资格认证、集团顶岗实习和就业等系列举措,实现了合作育人、订单培养、合作发展、互惠互利,为探索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企业建设目标

2.1 建立“六双五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六双(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带头人、双证融通、双向考核)五同(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教学文件、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实施技术服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成本分担机制。

2.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每个试点班预计30人左右,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事项,合作企业就业率占学徒总数的80%以上,年度就业率达95%以上,校企生三方满意度在90%以上。

2.3 健全系列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共建共享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联想班”实施“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岗位技术标准、课程资源、特色教材和培训包。

2.4 建设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合作开展教科研立项、实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专家进校培训和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任务

3.1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为确保现代学徒制试点顺利进行,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试点工作重要事项,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工作管理办公室和学徒制试点项目组,校企共同制订招生与招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3.2 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探索招生与招工同步推进形式,学院与企业合作,在高考报志愿前进行招生招工统一宣传,并充分利用“高职单招”的有利政策,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薪资、福利、发展前景等,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企业进行面试,单独招生考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同时具备学徒(准员工)身份,实现专业招生、企业招工、三方协议签订同步推进,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定班即定岗,毕业即就业”。

3.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广泛调研,科学制定“双元主体、分段培育、交替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修订。

4 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4.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熟练掌握联想服务规范、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联想IT技术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联想系列PC机、笔记本电脑及相关办公设备的维修维护岗位工作,具有联想IT服务工程师职业资格,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养、宽技术、精维护、会沟通、善服务”技术技能人才。

4.2 “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学徒成熟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规律,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基于“3学段4循环3轮岗”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图1)。3学段是以教学周为单位的三个教学进程划分: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徒阶段、生产实习阶段;4循环为四个学期的学生、学徒身份交替学习的循环过程;3轮岗为学徒顶岗期(第五、六学期),学生可自主选择轮换三个实习岗位(LCSE联想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远程工程师、LCPE联想项目工程师),在不同岗位上实践不同的企业任务。

4.3 “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

围绕联想集团三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综合考虑IT行业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岗位职责、前沿技术和职业资格任职要求,借鉴瑞士现代学徒制特点引入跨企业课程,重构了“SRP”交互递进式课程体系,即围绕联想集团三大技术岗位,基于校内专业教室、校内联想服务中心、区域内联想服务中心3个工学交替育人场所,设置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跨企业课程3类课程,顺利完成由“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到“学徒成熟期”的过渡。

5 “现代学徒制”配套政策实施

5.1 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牵头院校与合作企业高度重视,成立由学院和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保障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

5.2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企业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学徒培养,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支付学徒津贴;争取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学院利用奖、助、贷等政策对学生进行资助,充分利用生均拨款和奖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确保完成试点任务。

5.3 建立互聘共用机制

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带徒津贴。学院明确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5.4 建立招生与就业保障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享有的单独招生政策,校企双主体实施招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试点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生源保障,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人才,为试点班学员提供优质的就业保障。

6 结束语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项目的实施,引领带动全院其他专业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双主体育人取得更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影响力不断攀升;为合作企业精准培养“零适应、素质高、技能强”的优秀员工;使学生更早植入企业文化、熟悉岗位工作,实现精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邹贤芳.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5-18.

[2] 李祥杰.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6):35-37.

[3] 柴方艳.基于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应用,2016(36):98-99.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过程 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8-02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学校职业教育而言,学徒制带有明显的“需求引导”特征,它最直接地体现了企业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1]。

一、项目实施背景

1、淮北市装备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2014年,淮北市222家机电装备制造业企业,年产值规模427亿[2],这就需要大量的从事装备制造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需要职业院校培养更好的适用人才

随着淮北机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原有大量的井下行车、单体支柱,皮带机等产品向液压支架、采煤机、综掘机、单轨吊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型。学生在校学的技能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脱离,有的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导致淮北地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

3、研究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技能成长规律需要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置身岗位工作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师傅的工作过程,师傅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工作目标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着“围绕工作岗位定方案”的原则,根据企业各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培养专业能力突出、职业核心能力优秀的技术人才。

2、招生方式改变

积极探索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力求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

3、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体现校企合作

本着教师与师傅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考核与生产考核对接、学习态度与工作态度对接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评价指标

按照岗位要求及职业标准,严格技能鉴定考核,按照完成岗位工作,多方评价,造就适用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契约关系,签订联合培养、用工协议,实现制度化管理。试点班级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条件之后,获得全日制毕业证书和相应等级的技能证书,直接上岗工作。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1、调研技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企业调研,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如下图1所示。

图1、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确定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四门核心课程: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CAD/CAM等四门课程,分别应对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操作工、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员、数控机床维修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4]。

2、校企合作制定教学方案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工作岗位为依据,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分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技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制定教学方案。数控技术专业开设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企业的技能培训提供理论基础。技能课的培训采用三段式的培养,第一阶段:基础培训,主要是传授职业基础技能和知识,为下一步的专业教学打好广泛的基础,并为多种多样的职业活动作好准备。第二阶段:专业基础培训,是继前一阶段的培训,力求为受训者开拓尽可能多的就业渠道,使之掌握与本职业相关职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三阶段:专业培训,主要传授与职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必要的实际与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之能熟练地从事该职业的工作。力求在学生掌握机械加工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训练的条件下,再逐步达到掌握某项技能方面的特长,适应企业对员工的多能和多层的需求。

3、调研合作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实训内容

结合合作企业的岗位现状例如:淮北万恒机电有限公司、淮北弘武液压有限公司、安徽山河矿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淮北科环机电公司等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轮岗实习,校企合作编写轮岗实习指导书。下表1、表2是合作企业的部分岗位名称及岗位的要求:

从以上两个企业的操作岗位可以看出:一、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但每个企业一次都不需要太多,在访谈中好多企业也明确表示可以接收十来个左右的学徒,但是最终的可能挑选四至五个满意的就不错了,也说明中小型企业对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期望比较高,希望学徒以后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二、虽然各企业产品不同,但相似的岗位占有一定的数量,这样就为学徒以后就业面向一批企业成为可能。

四、实施效果分析、总结

1、现代学徒制将推动中小企业主动介入到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中,对企业的认同度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意向在实习企业工作的学徒来说,学徒过程中可以尽快熟悉岗位工作内容,例如产品质量要求、工艺路线、企业经营理念等。企业为了留住好的学徒,对其培养自然会尽心尽力。

2、建立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学院教师相互兼职,为职业教育提供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现代学徒制将为本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五、研究与思考

1、企业在试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中更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对基础理论和文化素养的教育相对比较忽视。

现代学徒制中职业学校的教育,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补齐了企业培训的短板。正如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所说,职业教育“仅有专门的工作经验是不够的,因为它缺少专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后者也不能直接形成实践能力。因此,只有將专门的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的获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1]

2、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试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提出了新的课题

尤其是三线城市,大多处于一种劳动力过剩状态,国企进人有一套机制,竞争激烈;而中小型民营企业进人市场化程度不够,而且虽然对人才需求强烈但提供给学徒的学生的薪酬待遇方面竞争力还不够,所以在试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学生综合表现决定最终能否签订就业合同,故组织学生面向一批民营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研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J],《职业技术》,2014(10);20-21.

[2]吴永生 .淮北机械装备制造业逆势增长〔N〕.淮北日报,2015-02-15(1)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4]陆曲波《广西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3);158-160

作者简介:

道桥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在已有道桥实验班的基础上, 通过现代学徒制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 使产教深度融合,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为校企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3.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 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解决好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 从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1.学院与省路桥建设集团有着五年的合作基础, 是企业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唯一的合作基地, 两届实验班运行良好, 具备了良好的合作管理机制;2.前期合作模式得到了校企双方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修德强计实验班的学生供不应求, 已到岗的学生获得了企业的好评;3.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已经制定了实验班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互动和对订单班学生的跟踪考核评价运行良好。4.目前我院修德强计实验班已经实施入校就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试点,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 新生入校后, 由企业派遣面试考官, 按企业标准考核、面试后, 方能进入订单班。企业为订单班学生设立奖学金。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推进举措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与合作企业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 针对企业“助理道桥工程师”岗位的人才标准,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 具体实施步骤 (含年度进展计划) 。

2015年3月-4月:形成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企业师傅标准;2015年5月-6月:完善道桥专业招工招生一体化的宣传资料和招生标准, 并在校企双方的网站上加大宣传力度, 在2015级招生工作中重点抓好落实工作;2015年9月-10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好校企双方的老师和师傅, 确定明确的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完成系统的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开发部分课程和教材, 完成前期学员的考核评价;2016年11月-2017年8月:通过师傅带徒形式, 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 开发部分课程和教材, 期间与企业师傅共同设计并实施“助理道桥工程师”岗位教学, 完成本阶段学员的考核评价;2017年9月-2018年1月:将“助理工程师”岗位技能训练目标与学生知识和技能训练进行融合, 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员进行培训和提高, 使学员可以直接上岗进行实训, 完成本阶段学员的考核评价;2018年3月-2018年9月:由企业师傅对学员进行培训和提高, 使学员可以独立上岗完成各项工作, 完成本阶段学员的考核评价并作出综合评价, 同时开发其余课程和教材, 完成教学研究相关资料等。企业“助理工程师”证书。提供实训与就业岗位。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本项目是在广泛的行业、企业及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 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而形成新的授课形式, 在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技术专业2012级和2013级做为教学改革实验班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努力探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 大胆地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科学地进行优化重组与整合, 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 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降低知识传授的深度、难度, 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减少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践项目,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实践、实训项目, 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特别注重增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实训内容。

3. 编写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教材。

要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必须将实训教材从原来附属于理论课教材中分开, 依据教学大纲和未来工作需要, 对实践 (实训、实训) 指导书、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资料进行研究, 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材。

4.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适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技能训练方面的活动,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

1.本项目研究形成的结果是经过实践检验而产生的, 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更加符合我省乃至东北地区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2.本项目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经归纳、提炼而开发的, 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试验检测技术人才的需要。3.本项目所采用的“工学交替分段式4+2”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独创性,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期安排教学的框架和传统的先学习再实践的培养方式, 将教学时段与东北地区室外工程施工的季节性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洪斌, 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1) .doi:10.1007/s00268-009-9969-6.

[2]欧阳剑波.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误区与现代特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 .doi:10.1007/s10853-009-4027-1.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8

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困境

传统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以下现实困境[1,2],不能很好满足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下制造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办学理念相对滞后

培养具备什么职业能力的数控技能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若未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时期对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一味套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出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人才需求侧的严重脱节。“关起门来”办学必将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和办学理念滞后,脱离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在进行数控技术职业教育时,需要坚持更多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学理念。

(二)教育资源相对紧缺

数控技术的职业教育与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有所不同,学生技能成长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操作,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仅需要以昂贵的高档数控机床为载体实现,还需要有技术熟练的教师(师傅)的指导,无形中增加了办学经费。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吸引不了经验技术丰富的教师或高素质技能人才,教育资源相对紧缺。

(三)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效能低

传统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模式,重理论轻能力培养,是数控技术职业教育的弊端。学生往往通过“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便能通过课程的考核,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评价。

(四)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

大多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形式为学校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机会。多数高职院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然而,缺乏相应合理的运作机制以及先进的办学经验,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和低质量,难以满足制造业人才需求侧的要求。

二、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4]。现代学徒制有别于传统学徒制,是以企业和学校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双主体(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双导师(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知识在工作场所的应用和学徒(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学徒(学生)毕业后可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一种合作教育制度[5]。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福建龙溪轴承有限公司、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创新了产教融合新模式:实行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学员以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半工半读形式进行学习。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契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实行“六共同”方式培养人才与服务企业、社会,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如图1所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的协同指导下,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共同实施实训教学、共同组织教学评价、共同管理顶岗实习、共同考核等。在服务企业和社会方面、共同技术培训、共同技术服务、共同攻关新技术、共同研发新产品、共同开发企业进修课程以及协同教育创新中心。鼓励教师更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服务学生企业实践,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含义。

三、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由“校企联合教研室”共同开发,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特性和学徒成长规律制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如图2所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递进的方式开设相关学校课程。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训为主,实践程度由易入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实现学徒从适应期向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顺利过渡。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更加注重学徒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文化、安全规范、质量意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整体企业课程。在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驱动下,学生可以较好地实现从“学生—学徒—员工”的角色转换。

(二)教材的开发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知识的接受程度。教材编著若脱离了企业实践课程,便不能很好地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因此,在数控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育人实践过程中,教材的开发就需要引入更多的企业和行业角色。协同机械行业指导委员会对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企业导师和专家结合企业实践以及一手资料,与学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思路,更加体现教材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模式

实行“1+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理论的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的学习。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和兴趣,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岗位中,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岗位。实施“一师多徒”和“多师一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在职业技能理论的学习时采用“一师多徒”的方式;在企业现场实践岗位教学中学习时采用“多师一徒”的方式。企业导师(师傅)负责学生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同时,承担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感养成的职责。学生以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继而实现职业技能理论和职业岗位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教学评价与考核由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全程监控,由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双向介入综合评价和考核学生学业成绩、实践成绩、职业素养水平等职业综合能力。根据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特征,教学评价过程中结合企业岗位实践和生产实际,采用教学、生产、鉴定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同时,每学期由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和指导师傅进行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成效的评价。课程教学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学徒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以及生产实践业绩等多要素综合构成,兼顾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了出勤率、实践操作技能熟练水平、实践态度、实践成效、协同合作能力、岗位贡献情况等多方面要素。

(五)教学管理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学校和企业的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徒衔接过渡需要校企双导师的共同管理与合理引导,在学生的学业、思想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更好更快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融入学徒的工作情境中。由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对校企双导师进行双重管理,建立合理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校企双导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定期组织校企双导师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学习直接被合作企业录用,实现从学校到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以下的思考:

1.创新现代学徒制新机制。现代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借鉴国内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校企合作经验,深化产教融合,在实践中摸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机制。

2.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方面。软件资源方面,校企双导师教学水平决定了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成功与否,如何更好调动双导师的积极性,提高校企双导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待遇水平尤为重要。硬件资源方面,开发企业学徒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教材的开发建设等。

3.创新现代学徒的教学内涵。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育人时,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学生更好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实行弹性学制,积极探索学分制,学生通过职业资格的认证互换学分等灵活的教学手段,细化和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

总之,数控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创新了育人新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实现了学生—学徒—员工的无缝对接,强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

摘要:文章针对数控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供给侧人才需求的问题,剖析了数控专业高技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提出了利用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双主体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培养核心,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开发、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创新了数控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学生—学徒—员工”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控专业

参考文献

[1]刘唐根.职业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反思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6(8):6-8.

[2]郭谆钦.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对接[J].机械职业教育,2015(8):5-9.

[3]王鹏,吴书安,李松良.现代学徒制框架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6(20):22-25.

[4]成亚玲,谭爱平,谭韶生,等.基于工学平行的“分段轮岗式”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15-18.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9

2015 年6 月10 日, 由麦可思研究院主办的“ 2015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2015 年本科动画专业 ( 专科为动漫设计与制作) 被列为就业黄牌, 而2014 年该专业为红牌专业, 即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较低, 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 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虽然摆脱了红牌专业的命运, 但该专业就业仍十分困难。

另一方面, 据中国版协游戏工委公布2012 年度《 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 摘要版) 》 显示, “ 未来十年, 我国的游戏动漫及周边等产业链行业人才需求在100 万人以上”。 2015年暑期的国产动漫大片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也创造了9.56 亿票房, 打破国产动画片票房纪录。 这种现象导致一方面是我国动漫产业持续发展, 企业急需大量动漫人才;另一方面却是高校动漫 ( 动画) 专业毕业生, 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专业对口率低,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对动漫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 现代学徒制的优点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因此, 立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提高技术人才质量的现状, 参考借鉴德国、瑞士、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教育中采用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适用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运行在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和学校这三方平台支持下, 将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相结合, 将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 同时在企业单位由技能师父带领, 作为现代企业学徒学习相关企业实践经验和技术, 培养出拥有职业资格、学历及培训认证三种证书相结合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必要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以解决目前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不对口、就业率不高、市场导向不足、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要求等种种问题, 开创了校企多方合作寻求共同发展, 惠及企业、学校、学生多个主体的新局面。

3 动漫专业“三进三出, 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实行

与传统的电子机械行业工厂式学徒不通, 动漫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更多的是在各地的动漫产业园进行。 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学徒式培养,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并实施了“ 三进三出, 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紧扣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交互性和技能性, 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学徒工作的一致性, 以职业实践能力为基础, 创新并实践了“ 三进三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卓越成效。

企业师傅“ 三进”:

(1) 将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引进课堂———聘请企业实践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担任实践师傅, 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2) 将企业实际项目引进学校———在企业实践师傅的指导下, 学生充当现代学徒, 接触到企业真实的项目,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3) 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企业技术师傅在校带领学徒实践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企业实际项目制作的规范要求和管理模式, 使学生在充当学徒的过程中, 在校内实践就能体验到企业文化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感受到企业师傅的工作氛围和企业的人文传承精神。

学生作为学徒“ 三出”:

(1) 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动漫专业大一新生在入学初期到合作企业参观, 体验企业工作环境, 实践动画创作的流程, 作为学徒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作为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 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在第二学年,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轮流进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 企业指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师傅, 学生作为学徒边工作边学习, 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真实动漫项目制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徒们带着许多技术问题重新回到学校, 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企业师傅布置的项目, 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强化学习;

(3) 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动漫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的后半段和第六学期再到企业顶岗实习, 作为学徒完整的体验企业师傅的真实管理和实际项目制作。

通过实施“ 三进三出, 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动漫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受到各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 三进三出, 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也有利于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 企业技术师傅进课堂, 担任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任务, 校内教师可随堂培训听课, 有利于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企业项目进入校园, 教师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参与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 锻炼了专任教师的项目制作和实践管理能力;同时, 教师可在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将企业真实项目改编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手册, 形成有实践特色的校企合作教材, 同时与项目相关的创作素材也能丰富学校动漫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4 创建与完善与校企现代学徒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4.1 积极构建基于校企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根据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动漫专业毕业生主要岗位工作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导向, 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学校核心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组成以体现职业能力和团队素质培养相递进的课程模块 ( 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企业技能方向模块) 。 实施校企合作模块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根据企业需要与个人发展, 在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提高实践技能质量, 培养具有企业文化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学生和学徒。 重点构建多门校企合作实践项目课程, 全部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驱动, 由师傅和教师共同构建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 以动漫作品代替考核, 编写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材。

4.2 校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学校以企业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置实践教学训练项目, 编制实训大纲, 由企业师傅到校内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生产性实践训练。学校将过去的实验实习改为动漫企业真实项目的分解实训, 学生不但得到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 还作为企业学徒获得了学徒工资。

学校以企业动漫产品的实际制作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动漫产品的设计、制作工序, 及各流程之间的前后顺序, 设计实践课程模块, 安排实践教学, 使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和企业的动漫产品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一致, 教学中由企业师傅进校进行实践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学完, 学生也就了解了企业动漫的实际制作过程, 并掌握了相应的基本技能。

突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 安排学生到企业担任学徒, 和企业师傅进校实践教学, 突出了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 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 通过学生到动漫企业的实训和顶岗实习, 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 也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推行“ 双证制”制度, 本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为了达到企业技能要求, 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使专业实践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选择了一批职业技能要求高、延展性好、专业型广、权威性强的高标准的认证, 先后开展了多媒体制作员、Adobe设计师、NACG三维制作专家等完整的认证体系, 提高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使专业实践与资格证考核相融合。

产学赛研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积极参与企业的动漫项目实践, 同时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广赛等比赛, 将学生的优秀创意、作品推销出去, 同时通过企业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动漫项目, 发挥高职院校在动漫产业的基础研发作用, 为企业学生提供产学赛研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平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采用“ 三进三出, 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来说实现了四赢。对于高职院校, 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方面探索出了新方法, 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减少了学生就业成本。对于企业, 减少了招人和培训的成本, 由于企业全程参与了学徒制教学, 宣传了企业文化, 保证了企业员工的稳定和技能的过硬。 对于学生, 提前接触到企业实际项目, 职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 同时得到了学徒工资, 减轻了学费负担, 形成了毕业和就业的一贯对接。对于社会, 缓解了社会学习、就业和招工的矛盾, 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增加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一体的认同感。但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四方去共同探索, 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工学交替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这都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

摘要:通过分析动漫专业发展的瓶颈, 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优点, 提出了动漫专业“三进三出, 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创建与完善与校企现代学徒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四赢。

关键词:动漫,三进三出,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熊宇, 任娟平, 黄浩, 晏华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 2014, 10 (9) :85-90.

[2]杜启平, 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 2015 (3) :74-77.

[3]姚层林.面向高等职业技能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 2014 (19) :293-294.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10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现状

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主要存在师资缺乏、教材落后、设备老旧、教学内容无法与社会发展对岗位的需求相契合。目前, 我国大多数的中职院校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实训教学三个模块。中职院校作为应用性的实践人才培养机构, 应该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是该教学模式各个教学内容都较为独立, 其各个教学内容间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融合, 再加上教学工作中教师对理论知识过于重视, 从而使教学实际效果并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由于近些年来中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逐渐减少, 学校并没有对该专业相关的教学设施、资源等进行过多的投入, 所以即使不断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还是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满足企业中该岗位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要想实现模具专业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工作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相结合, 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对学生开展定向的教育培养工作。

二、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

传统的学徒制主要应用于我国的民间, 即师傅将自身的所学以及工作经验等传授给徒弟,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但是只适用于一些较小的机构中, 并且培养的周期较长, 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工作, 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的。所以, 现代学徒制也正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色应运而生的, 现代学徒制汲取了传统制度上的一些优点, 并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应用该项人才培养模式时, 都是通过与当地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 并由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培养教师, 实现一对一, 或一对多的学徒制培养, 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满足企业模具岗位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既需要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 又需要在企业中接受专业实训。所以, 在中职模具教学中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可以将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从而明确模具专业的教学目标, 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 开拓专业教学新思路, 为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三、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该模式并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发展, 影响该培养模式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完善、该制度推广效果较差等, 这些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 首先要对该模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一) 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较低

我国中职教学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以及家长对中职院校的认识不够正确, 从而降低了对中职教育工作的认可程度, 这也就导致一些大型的企业很少录用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中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少, 其招收的学生整体的水平也比较低, 所以使我国中职院校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形式化

从目前来看, 虽然大多数的中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合作关系, 但是两者之间的管理较为形式化, 学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合作制度,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中职教育工作没有充分的了解, 对与中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缺乏重视, 另一方面, 企业对该模式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该合作关系中对资金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较少, 所以这也就导致合作关系趋于形式化, 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培养, 当然也就不会将企业自身实际的岗位需求融入实训培养工作中。

(三) 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力度不够

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时, 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的教育, 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主要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 中职院校作为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院校, 所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 还要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将整个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理论和专业技术内容的教学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中职院校的发展的。

四、改善中职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措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模具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开展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工作, 将教学工作与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 从而培养出可以满足岗位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一) 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方案

模具专业在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时, 首先要充分重视与企业间的合作, 企业作为实训场地以及实训师资的提供方, 其整个教学模式的开展效果与校企的合作方案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首先要对所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明确各个企业模具岗位实际需求的岗位能力, 从而针对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要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工, 通常情况下, 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理论以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 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还要明确企业的主体作用, 让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位置, 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 促进学生岗位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 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改善教师的培养模式

中职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的培养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中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还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水平。这就对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 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 所以院校要想有效地提升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水平, 就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院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定期对教师开展一些岗位实践活动, 组织教师分批在企业中实践, 并建立合理的实践效果考核制度, 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 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岗位实际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将其有效地融合到教学工作中, 从而全面提升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水平。

(三) 构建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模具专业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工作中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 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两个模块进行有效的融合, 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模块构建时, 要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 并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内容模块的构建, 首先要注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避免重复, 然后就是注意教材设置的时效性, 确保教材内容设计可以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另外,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讨论平台, 从而改善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 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 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由于整个模具生产中所涉及的模具数量较多, 只对学生开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增加对相关模具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从而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日常的技能训练需求。所需的相关模具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普通的机械加工设备、模具加工设备、模具结构拆装室等。另外, 在与企业合作时, 企业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训平台, 让学生对岗位生产中所需的一些专业设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切实地提升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 为学生日后在岗位的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五、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 我国中职院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 其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是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 所以为了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共同发展, 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加强校企文化建设

校企文化具有企业与学校文化的双重属性, 通过校园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所以, 中职院校在建设校企文化时, 要对企业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从而实现两者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 例如, 可以在院校中建设单独校企文化展示栏, 设计具有校企特色的徽标、制度等, 从而营造校园中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留在企业进行工作。

(二)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考核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效果进行有效的考核, 以便于培养模式的下一步改革。所以, 在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 根据学校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 并将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效果。完善的考核机制还应该包括合理的奖励制度,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院校可以以企业的名义对其发放奖学金, 并提供就业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 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

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校企间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所以,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对该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 通过出台一些补贴、专项经费等措施, 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热情,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另外, 学校还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些培训服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在培训工作上的费用支出, 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本文对中职院校模具专业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根据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该培养模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模具行业的发展实际需求, 提出了有效的措施。通过本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中职院校在学徒制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需要同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优化完善。希望文中的分析可以对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摘要:现代化的学徒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该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工作中, 因其自身的一些优势受到了中职、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从中职教育工作出发, 对中职模具专业现代化学徒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根据目前在该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对我国中职院校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改善, 实现中职院校现代化学徒制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黎震, 黄丽燕.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展望, 2016 (29) .

[2]魏永辉, 丁晓军.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农机, 2016 (9) .

[3]陈叶娣, 徐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模具专业中的实践探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 2016 (10) .

[4]王洪志.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1) .

[5]李兴俊, 余健, 龚正朋, 等.基于项目共享的模具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J].模具工业, 2016 (10) .

[6]程婧璠, 刘兵, 陈帆.关于高职模具专业骨干院校项目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展望, 2016 (18) .

[7]王仁志, 阳娣莎, 吕小艳.浅谈就业教育为导向的“三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J].模具制造, 2014 (2) .

[8]张丹, 刘元林, 于信伟.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12) .

[9]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1) .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03-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摇篮。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造成会计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当前需要一种高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概述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主要采用师徒传授和班级授课两种模式。班级授课的主要特征是对人才实行大批量的生产,在需求量上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然而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高,人才的质量比较低;在师徒传授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人数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满足企业对数量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将目标定为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不应该太多,只需要重视一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应将重心放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主要针对某一种专业的技能进行培训,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基本的目标。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内容。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内容要彰显中国特色,结合实际情况使现代学徒制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在每个学期中教学目标都要比较明确,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必须学习的内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同时,课程的内容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邀请专业人士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考试的形式分为考试和考查,考试的内容是专业的理论知识,考查的内容是专业实践课程,一般情况下是请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主要的评价标准也是由工作人员来制定。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方式。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两名以上的老师指导,这样老师能更加全面地去指导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教育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质量,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挑选企业的工作人员作为自己的师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去请教,师父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对自己的徒弟负责,为了不影响教学的质量,每个师父所带的徒弟不能太多,高校要协助学生的师父来完成教学的内容,灵活地进行调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按时完成学习的内容。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用人单位的支持。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特别感兴趣,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给予支持,并且情况比较复杂。例如,很多高校的教务负责人表示,在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来进行实习,如果邀请企业单位的人来学校授课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与其他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操作环境的要求也很高,用人单位在这方面的支持还不够,包括在训练的场地、设备、人力和物力方面,因此在合作这方面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和研究,共同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对使得校企达到双赢的局面,消除企业的各种疑虑,获得用人单位的支持。

(二)缺乏对适用专业的论证。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进行详细的规划,规划得越细致实施的效果越好。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比较复杂,包含的主要模块有工、理、文三类,在这些专业中有很多都是不适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不感兴趣,使用强制的方式效果必然会不明显,因此某些高校是否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是需要论证的。例如,在一些特殊的专业中,公路管理、国土资源的管理和法医等专业都是需要来考究的,如果能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对其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值得去实施的,让学生早日地接触社会有利于在毕业的时候能更好地去适应和融合,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优势。

(三)“师父”的认证与监管不够严格,高职需要回归育人的本质。在实施高职教育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师父是极为重要的,但目前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师父”的认证与监管不够严格的情况。企业的用人单位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来选择“师父”,对“师父”的认证和监管一定要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学校要适当地放宽对“师父”的要求,注重创造和实践的过程,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另外,在注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脱离教书育人的本质,避免走入极端,严格地遵守教育的价值观和理念,避免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和学生的成绩,注重知识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三、实施会计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调查发现,西方的一些学徒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只有制定了严格的培养制度才能使实施的内容质量有保障。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校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要的情况下应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构,明确办学资金的来源,这样能够体现出政府对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的重视,校企也能在合作中消除疑虑,提出更加大胆和实用性的建议,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同时,申请一定的支持资金,建立专门的资金制度来凸显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重要的地位,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补偿优秀企业单位,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不断地去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经济效益,逐渐形成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办学机制,使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发展更加有保障。总之,政府对合作单位的肯定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就业率的问题,不断地扩大合作的范围,通过高职教育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二)校企之间制定明确的法律条例,注重对适用专业的论证。为了保障高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之间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条例,规范和合法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程序和步骤,要本着平等互利、相互信任、共同协商的原则明确责权,不仅保障学校的利益,而且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的“师父”不仅能够得到劳动的补偿,而且学生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根据每所高校不同的情况,对学校是否适合展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讨论和研究,不能采用一种强制的方式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到更加高品质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跟风,一定要对自身的教育现状了解之后进行抉择。同时,也可以采用部分专业实施学徒制模式的培养方式,而一些不适合开展此种人才模式的专业采取一般的教育模式,两种人才模式进行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效果。

(三)采用灵活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回归高职教育的本质。要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中去,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的企业如果是大中型企业,那么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以企业的学习内容为主;如果是中小型的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国家的扶持,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信誉比较好的企业,灵活地利用竞争环境对学生进行培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也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学徒的时间纳入参加会计师考试的工作年限,学生在企业学习之后可以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试,不断地去提高会计专业的吸引力。

无论哪一种教育培养的方式都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这是不能改变的原则。要促使高校师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能力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理论知识的专业程度和操作实践的经验,通过与高校进行项目合作,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为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必要的情况下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教育,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意外,适当地为学生减少压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去解决,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不断地改善高校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科学地利用政府的导向扶持政策,订立校企双方的明文法律文件,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更加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培江,张洪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2]徐群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3

[3]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4]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

[5]彭思恒.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探讨[J].商,2015(41)

[6]吴玉平.以“校中企”为载体,创新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辽宁理工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财会学习,2016(3)

【作者简介】盘洋华(1979—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讲师,会计师,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会计与税务。

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12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将理论课堂转移到实践基地的一种新型知识传授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环境是工作场所、生产场所等实践基地,教学内容是与岗位相关的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

现代学徒制的三要素为岗位、学员和师傅。岗位是教学的载体,因此高校在岗位确定的过程中要联系课程建设的实际,从而实现学生岗位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其在教学中以准职业人或职业人的身份出现,并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师傅是教学的主导者,在现代学徒制的条件下的师傅是现代教师的“升级版”,即他们既能教学也能做学员的师傅,也能在工作中指导学员操作。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一)依托技能大赛,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它利用行业专家的参与与评价,让学生在竞赛中能够根据其指导迅速找到生产工艺的关键点,并利用竞争的形式,实现技术突破。因此高职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与合作,并通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实践机会等方式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奠定基础,以实现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依托技能竞赛,实现学校主导

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及落实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设计,组织、协调、监控的作用。学校在发挥这一作用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而学生虽然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职工,但是其在做学徒过程中的表现,都是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2)注重对教师的选拔,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讲授能力,还要具备专业的岗位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在选拔师傅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本校内进行教师选拔,将那些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纳入学徒制体系中,另一个途径是从企业中选拔,即对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进行筛选,并对具有较强理论讲解能力的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在其取得专业证书后,进行教学实践。(3)注重考核,即学校应该将学生的考核作为评价教学目标与否的重要手段,并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情感塑造、学生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考核体系,如“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就是高职学校常见的考核方式,例如某校的计算机专业,每年都会组织“星光杯”技术大赛,大赛的项目设置既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依据计算机专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每一个题目和环节都是学校精心设计的,同时在大赛中要求每两个教师负责一项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熟悉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促进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该考核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既健全了职业学校的选拔和评价机制,也保证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

总之,现代学徒制度秉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将教师和学生利用学徒的关系进行连接,并利用竞赛的方式实现教学发展和教学改革,从而让学生将对理论的理解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来,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在转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专业性、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开源,朱秀娟,原红玲,等.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53-255.

[2]杨文福.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亚太教育,2016(12):142.

上一篇:变电设备检修问题下一篇:北京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