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2024-10-11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共12篇)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1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要环节, 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 虚拟仿真实验的地位日益凸显。尤其在机电类专业中, 虚拟仿真实验突破传统实验的限制, 在液压、数控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虚拟仿真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机电专业课程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在实际实验时, 传统实验教学中用到的实验设备种类繁多、占地面积较大, 由于实验室空间限制, 单种设备往往数量比较少, 学生想要动手实验需要分组轮流使用, 实验设备因使用频繁元件极易损坏, 更新换代缓慢, 操作也比较复杂。为了弥补这些不足, 我们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完成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操作来模拟实验过程, 得出仿真结果。与传统实验相比,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以下优势:

1. 节省实验资源, 降低实验成本。虚拟仿真实验通常只需要计算机就能进行, 同一计算机可以完成不同课程多个实验项目的虚拟仿真。因此, 能够替代或者减少实验设备, 节省场地资源。此外, 虚拟仿真实验不需要耗材, 相对于专用的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和损坏的几率更小, 极大地降低了实验的成本。

2. 实验内容更加灵活。实际应用中的实物实验设备一般都具有体积大、易损坏、种类少等问题。将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机电专业教学实验中,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虚拟仿真软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 设计自己所需要的实验坏境、实验目的, 并以此为基础, 完成整个实验, 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

3. 安全性高。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的情况下, 实际操作很容易产生人机伤害。比如, 在数控机床加工中, 错误的操作可能会造成电机损伤、刀具折断甚至异物飞出, 这样就给实验室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虚拟仿真实验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虚拟的设备不会对人机造成任何伤害。虚拟系统会自动提示错误的操作, 学生在实际操作前通过虚拟过程直观的了解了一些操作上的注意事项,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实际操作, 规范了实际操作流程。

三、虚拟仿真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一) 液压传动与控制

1. 液压课程及仿真软件概述。液压传动与控制是研究以有压液体为能源介质实现各种机械传动与控制的学科。研究液压传动及其控制技术, 就必须了解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但是仅仅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对液压系统的了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分析验证液压系统和元件的工作特性。因此, 液压传动与控制是一门与实验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

目前, 我校有两套FESTO公司的液压电液压实验平台, 每年约有120 名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课程, 开设了液压泵的性能实验、节流调速系统实验等项目。实验室以液压分析软件为平台, 采用Fluid 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 对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验台操作, 验证仿真得到的结果, 从而提高了实验效率。

2. 液压仿真实验实例。节流调速回路的基本功能是在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不同状态下, 双作用液压缸做往复运动, 调节节流阀的开口度, 观察双作用液压缸的运动速度, 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利用FLUID - H软件和FESTO电液实验台模拟液压系统, 具体步骤如下:

( 1) 通过FULID - H软件构建液压回路图。如图1 所示, 该回路为进油路节流调速系统, 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液压元件有: 双作用液压缸、压力表、液压源、三位四通换向阀。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操作, 能够方便的改变实验参数, 实验效率高。

( 2) 运行仿真系统。通过调节可调单向节流阀的开口度和液压缸的负载力, 来分析在不同开口度、不同负载的情况下, 液压缸的运动速度变化, 记录仿真结果。将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生成节流调速回路特性曲线如图2 所示, 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

( 3) 在FESTO实物平台上搭建液压回路。参考液压仿真回路的设计, 在实验台上搭建实物回路, 验证仿真结果。

( 二)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1. PLC课程及虚拟组态软件概述。 可编程控制器 ( 简称PLC) 作为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 其应用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企业, 是工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面向我校机械本科生, 是一门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掌握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 以适应工业技术发展的状况和社会需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使用组态软件设计PLC虚拟控制系统时。首先, 了解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 然后通过变量设置, 虚拟界面设计, 动画设置, 命令语言编写等来完成系统开发, 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开发。学生在熟悉面板和I/O分配的基础上, 进行PLC指令编写, 最终完成控制目标。虚拟系统可以通过动画效果展现实际工程动作, 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PLC指令编写及运行产生的效果。

2. PLC虚拟控制实验实例。以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为例, 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水塔和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到的水位数据, 做出相应的反应。要求学生通过PLC编程控制阀门1、阀门2 和水泵的运行, 其中水位的变化和水的流动通过组态软件编程和动画设置实现。

虚拟仿真系统主要设计步骤如下:

( 1) 上位机与PLC建立通讯。我校实验室采用松下FP∑系列PLC, 通过RS232 串口, 选择合适的通讯设置, 即可实现虚拟软件与PLC的实时通讯。

( 2) 设计图形界面。水塔水位控制的实验面板如图所示, 面板元素及变量包括水塔、水塔水位、水罐、水罐水位、水塔出水口、水罐进水口、从水罐向水塔抽水的电机及水管、开关按钮等。

(3) 变量定义及IO地址分配;

(4) 画面属性命令语言的编写;

(5) 编写PLC程序指令并下载到PLC中;

(6) 运行调试。

系统运行以后, 画面中能够清楚的显示水塔水位、水池水位的变化, 管道内水的流动, 指示灯随着水位的变化显示不同的颜色等效果, 逼近实际工程效果。

( 三) 数控技术

1. 数控技术与YHCNC软件概述。近几年来, 数控机床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数控技术也成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之一, 但是直接用昂贵的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学习很难实现, 为了满足教学使用的需要, 数控机床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我校现有YHCNC数控仿真系统十套, 每年满足100 多个学生的学习使用。YHCNC数控仿真系统可进行数控编程和加工仿真, 具有很强的三维仿真功能, 它是由三个窗口组成, 每一个窗口分别执行独立的操作, 并可以像实际机床一样在三个窗口之间相互交换信号。学生能够通过仿真任意设置工件尺寸、选择刀具, 机床在切削运动过程中会有故障报警功能 ( 碰撞、超程等) ,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功能了解机床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故障问题。软件采用对话框来简化刀具和功能的设置, 切削路径和刀偏路径可以同时显示, 通过编程输入将命令传给虚拟机床加工工件, 并实时显示程序路径和三维工件图形。

2. 数控虚拟仿真实验实例。以齿轮加工为例, 数控虚拟仿真操作步骤如下:

( 1) 在使用虚拟仿真之前, 先将需要加工的模型程序写到文本文档中, 并以NC文件格式保存, 在使用虚拟仿真系统时, 先将程序文件导入, 作为加工程序待用。

( 2) 根据需要加工的模型的尺寸大小, 设置合适的毛坯工件的尺寸, 然后根据加工件的特性, 选择使用合适的刀具。

(3) 对刀, 选择合适的加工原点, 为下面的机床加工做准备

(4) 系统开始运行。

( 5) 虚拟仿真顺利完成以后, 根据虚拟操作流程, 进行实际机床加工实验。

数控虚拟仿真机床的操作流程与实际机床的操作几乎一致, 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熟悉机床操作的效果, 也让学生了解了虚拟仿真的应用, 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 设计出自己想要的模型, 并实现加工完成。

四、机电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体系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虚拟仿真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 除了应用于上述专业课程, 在课程设计和部分毕业设计中都使用了的虚拟仿真系统。但对比于部分高校, 我校机电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还处在落后阶段。一方面, 虚拟仿真系统在机械基础、机械制造等专业基础课程, 以及机器人、汽车等专业特色课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 另一方面, 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开放性程度还不够。本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丰富教学内容的原则, 我校在现有一定数量虚拟仿真系统的基础上, 正不断发展, 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实验资源和平台。

五、结语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机电专业教学中, 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让学生自主构建虚拟场景,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 不但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而且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获得逼真的体验, 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设计效率。可以预见, 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 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为实验室的开放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虚拟仿真技术会不断发展, 也会不断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 我校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不断引入和增加各类虚拟仿真平台, 逐步建立机电液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室, 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率。虚拟仿真实验成为实践教学和研究中的有利工具,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校正积极发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 为学习实践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信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 虚拟仿真系统建设将日趋完善, 为我校师生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多地支持。

摘要:简述虚拟仿真系统在机电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液压传动与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数控技术等课程为例, 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在机电专业实验教学中如何被设计和实现的, 虚拟仿真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机电课程,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华.基于组态技术的PLC虚拟仿真系统[J].应用科技, 2005, 32 (12) .

[2]曹玉平, 阎祥安.液压传动与控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3]顾玉萍, 郝静.自动编程及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 2007, (2) .

[4]吕明珠.虚拟仿真技术在液压与气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 (4) .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2

1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当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具体实践中,职校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来”的方式推动理论教学改革。对于“请进来”而言,职校可聘请一些在大型机械企业或相关专业协会的工程师、技师,到本校进行授课,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走出去”而言,职校应当选派专业课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使专业课教师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收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新信息,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信息传授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可采取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动理论教学改革。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项目及若干个任务,具体如下:项目一:机床的管理与维护。主要任务为车间的6S管理与机床的检查、机床精度测量与验收;项目二:机床机械部件的.调整与维修。主要任务为进给部件的调整与维修、主轴部件的调整与维修、重要辅助部件的调整与维修;项目三:机床典型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主要任务为螺纹车削误差故障维修、机床润滑系统故障维修、轴类零件加工误差故障维修、机械手换刀故障维修、辅助装置故障维修等;项目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主要任务为数控机床方式选择功能的故障维修、通信功能故障维修、冷却功能故障维修、进给倍率功能故障维修等。通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战训练,既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具备拆装调整机床机械部件与诊断排除机床机械故障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原理图、零件图、装配图、程序图、电路图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供课堂教学使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节省课堂板书时间,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职校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专业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校内网络平台上,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下时间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4结束语

浅谈数学教学与机电专业相结合 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 机电专业 工件 设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90-02

目前,职业学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日渐兴盛,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全国的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也是不计其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有德有技的人才,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会下降,反而提升。但学生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文化理论基础课成了最难教授的,学生们使用的教材又是面向所有学生,于是导致学生们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每天学习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和所学专业有多少联系?”基于这类问题,笔者针对所教授的机电专业班作了一点研究,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对数学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案例。

1.与加工工件是否合格相结合讲授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案例】某技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要实习加工一批如图所示的零件,要求零件细杆部分直径为30mm,允许公差±0.02mm。其中有一名学生加工了一个零件,经测量细杆部分的直径为29.97mm,他加工的这个零件合格吗?

这个习题的设置是选用了学生们将来会面临的生产中所加工出来的零件是否合格所设计的,其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是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通过允许公差±0.02列出不等式| x-30 |≤0.02,最终解得x的范围是29.98 ≤ x ≤ 30.02,得出结论,这名学生生产的零件不合格。这个案例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他们所学专业的密切联系,也能恰当的激励学生在生产的时候要认真细心,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与节约加工原料相结合讲授一元二次函数的应用

【案例】如图需要从一块边长为30cm的等边三角形电路板上切割下来一块长方形的电路板,问怎样才能使切割下来的长方形电路板的面积最大?

3.与专业课中会用到的计算相结合讲授角的计算

4.与区分设备结构相结合讲授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数学中,给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定义了三种情况:平行、相交和异面。然而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所以这三种看似简单的位置关系学生却很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异面。因此笔者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举出了学生在机械课程中会接触到的三种设备:图(1)是钟表中的齿轮,这些带动齿轮旋转的轴所在的直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图(2)是机动车中的变速箱,两个轴所在的直线是相交的;图(3)是减速机中常用的蜗轮蜗杆,两个轴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的情况,用这些学生们在专业课中就接触了的设备中所存在的轴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学习数学概念更能让学生对三种位置关系形象化。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与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是有联系的,学好数学对他们学好专业课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们一定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对学好数学有更大的动力和信心。也许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们花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专业课,但是只要能让我们的数学课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数学,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4

机电化工类专业的数学知识大概可以分为几个内容, 极限与连续, 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及应用, 微分方程, 线性代数初步, 拉普拉斯变换。前边三个内容可作为基础模块在第一学期开设, 后边三个内容作为专业模块在第二学期开设。下边我们依次对每个内容分析它的专业应用, 通过案例来介绍知识在机电领域的应用, 使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与专业课程衔接。

1) 极限与连续,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理解极限、连续、间断的概念, 掌握一元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 熟练应用两种重要极限求解极限问题, 能够应用极限运算法则求初等函数的极限, 熟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对于本章的应用案例,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机电相关的函数模型, 如金属轴做加热膨胀实验时, 依据轴伸长长度与加热温度的数据, 建立该金属轴加热膨胀的函数模型。再如油泵的曲柄连杆结构中涉及的三角函数模型, 汽车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与刹车时的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等等。极限方面的应用我们引入分形几何中的Koch雪花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koch雪花通过递归的方法生成, 最初由一个单位边长的正三角形为起点, 然后将每条边三等分, 以中间三分之一段为边向外做正三角形, 依次进行下去得到koch雪花, 那么无数次之后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极限是多少。机电相关专业会经常涉及一些图形结构分析, 这个案例能帮助学生对图形进行数量计算。

2) 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 本章内容要求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掌握一元函数的导数和微分的计算公式, 能运用求导法则和公式求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这部分内容在机电领域的应用包括:

(1) 电池的最佳组合问题。有n个电动势为E的电池, 每个内阻为r, 将它们以下述方式与已知的外电阻R连接:分成s个并联分支, m是每个分支中串联的数目, m, s的个数是多少时才能使R中的有效电功率最大?这个问题需要根据电学的基尔霍夫定律列出方程, 然后借助极值最值的方法求解最值的问题。

(2) 变压器铁芯的设计[1]。一种变压器的铁芯的截面为正十字型, 为保证所需的磁通量, 要求十字型具有的面积, 问该如何设计正十字型的宽及长, 才能使其外接圆的周长最短, 从而使绕在铁心上的铜线最少?这是一个涉及图形结构的最值问题。

(3) 最佳视角问题。海洋公园里有一个高为a米的虞美人雕塑, 底座高为b米, 为了观赏时对塑像张成的夹角最大, 应站在离底座脚多远的地方。这是一个求张角的正切值最大的最值问题。

3)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及其应用, 本章要求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熟悉不定积分的运算公式和法则, 能快速准确地辨别函数的积分类型, 掌握定积分换元积分和分部积分的计算要领, 并有针对性的实施积分运算。

定积分在机电领域中的应用包括:

(1) 变力做功问题。在工程技术方面有大量的变力做功的计算问题, 如装满水的圆柱形水池, 要把池中水全部抽出需要做多少功;水平放置的弹簧在它拉伸时, 要克服弹力做多少功;蒸汽机或内燃机的汽缸内的气体膨胀时, 气体推动活塞做多少功。这些功都是非均匀变化的量要用定积分来计算。

(2) 转动惯量。在工程技术领域里, 常常要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 它是刚体力学里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例如汽车发动机上的飞轮、风扇的扇轮等, 在运行时都要计算它们的转动惯量。由质点对轴的转动惯量得出物体对轴的转动惯量, 就必须对微元进行积分。

4) 一阶常微分方程及其解法。本章要求掌握一阶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专业课程中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对于本章内容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放射性元素衰变问题。放射性元素由于不断由原子释放出微粒子而变成其他元素, 其质量也不断减少, 这就是衰变, 由原子物理学知道, 元素的衰变速度与未衰变时原子的质量成正比, 已知铀原子最初的质量, 在衰变过程中, 它的质量怎样随时间变化。这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求解问题。

(2) RL闭合电路问题。由电阻、电感串联而成的闭合电路叫RL闭合电路, 当电动势为E的电源接入电路时, 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求电流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由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求解一个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

(3) 交通管理中的黄灯问题[2]。在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中, 亮红灯之前, 要亮一段时间的黄灯, 这是为了让那些正行驶在十字路口的人注意, 告诉他们红灯即将亮起, 假如你能够停住, 应当马上刹车, 以免冲红灯违反交通规则。这里我们不妨想一下:黄灯应当亮多久才比较合适?这是一个小的数学模型, 需要分两步来解决, 第一步, 根据该街道的法定速度求出停车线位置 (即停车线到街口的距离) 。第二步, 根据停车线位置及法定速度确定黄灯该亮多久。这是一个应用牛顿定律来解决的微分方程问题。

5) 线性代数初步。本章要求掌握矩阵的概念和运算, 会判断矩阵的秩, 会求逆矩阵, 能够求解一般的线性方程组。本章内容的应用我们引入如下实例:

(1) 交通网络流量分析问题[3]。城市道路网中每条道路、每个交叉路口的车流量调查, 是分析、评价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基础。根据实际车流量信息可以设计流量控制方案, 必要时设置单行线, 以免大量车辆长时间拥堵。根据每个路口进出车辆数目列出线性方程组求解。

(2) 平板的稳态温度分布问题。在热传导的研究中,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确定一块平板的稳态温度分布, 根据热传导定律, 只要测定一块矩形平板四周的温度就可以确定平板上各点的温度.。假设忽略垂直于该截面方向上的热传导, 并且每个节点的温度等于与它相邻的四个节点温度的平均值, 这样就可以列出一个线性方程组来求解。

6) 拉普拉斯变换。本章主要要求掌握拉氏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并会求拉氏逆变换。拉氏变换的应用是给我们提供了解微分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以一个典型的RLC二阶电路来说明, 它的电路方程一般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 我们没有学过, 但是借助于拉氏变换, 我们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先对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 整理得到频域解, 再做拉氏逆变换, 就可以得到时域解。

以上内容是我们对机电类高职数学教材每个内容的应用分析, 这样的教学案例的引入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融合, 体现了高职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 这是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 也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预期的。

摘要:当前的高职数学教材主要有两个弊端:一是, 不同专业讲授同样的知识;二是, 内容理论太多, 而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几乎没有。本文针对机电类专业, 分析了专业背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并对每个章节的知识挖掘它在专业领域的应用, 给出了详实的案例。

关键词:专业需求,高职数学,机电,案例

参考文献

[1]张庆尧.实用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9.

[2]http://www.doc88.com/p-0337217049064.html[OL].

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个人简历 篇5

姓 名: /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8年4月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大专

身 高: 170

毕业学校: 江西省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户口所在: 江西上饶

所学专业: 机电技术与应用

当前所在: 江西南昌

工作经验: 两年以上

工作方式: 全职

有无驾照: 有,一年实践开车经历

到岗时间: 随时

期望月薪: 1200~元

电脑水平: 非常优秀,达到计算机专业水平.

外语水平: 大学英语四级

求职意向: 电气 电力 电气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诚实上进对工作很认真的人至今已参加工作2年多了有工作经验!!在厂职务电气运行值班员和电气检修员

联 系 方 式

电子信箱: 9606727xx@qq.com

个人网站: /

教 育 背 景

就读学校江西省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学历

荣 誉 证 书

20 初级钳工证

工 作 经 验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6

就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而言,注重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校不仅是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应当提供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生活提供一些好的经验和基础,所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联合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学到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之后步入社会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数都偏向于对理论的讲解,学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不足,毕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之后的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上课只是一味的记笔记,一点也不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了“教”,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都知道,机电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弱,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工作。

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应用在企业岗位中,对于学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的意义,改变了之前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带动了学校的招生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企业经=将自己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好的反馈给学校,学校结合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如何有效建设校企合作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

1、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方案。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机电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常常讲过的知识重复灌输给学生,老师讲的内容经常只是涉及皮毛,没有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都是被动式的,老师教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了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所有的课程都提不起想兴趣,上课只是应付差事,没有实际的学到知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机电专业,许多学校中设置的专业都存在相应问题,课程重复,老师和学生精力也会重复消耗。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方案,让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2、教学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尝试通过一些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实践案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进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实习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积极进行校外实践,将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

虽然有的学校会与相关企业有社会实践的合作,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实践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际的参加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应付差事。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校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另外,学校应当将社会实践落于实处,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学校为企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学员培训,让学生接触并感受机电技术专业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总结: 现代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机电技术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机电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践,让学生提早接触技术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他们以后找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实现校企培养已经成为以后机电专业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

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篇7

在我国, 研究性学习是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实验稿) 》后, 才开始在部分普通中、小学中开设的, 并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从心理学基础出发, 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建立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 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 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动机及求知欲;文献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进行了探讨, 认为目前存在六大误区;文献结合历史教学思考了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认为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以上都是对中小学教学的研究, 怎样把研究性学习应用到职业教育中的研究还很少, 但由于现代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 所以比普通大、中、小学教育更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文献介绍了在高职教育“计算机绘图”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实践表明: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研究性学习, 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更节省课时。为了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中, 培养适应现代职业要求的应用人才, 在中等职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和教学实践。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我国的学者们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教基[2001]6号) 的有关精神, 普遍把研究性学习定义为:“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 它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自主开展探究性活动, 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而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一种教学方式, 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 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 它可以应用到各科课程中去,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为使研究性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学习效果, 在应用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型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课题, 自主独立进行研究, 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不能把学生的自主变成盲目。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以课题为载体, 而不是空谈空讲, 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学会把获得知识与培养能力进行结合, 使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第三、研究性学习还要起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3职业学校教学和教研现状

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 使职业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例如河南省2009年中职招收的学生已经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转型升级:由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 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转变, 但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目前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 就是实习教学也只是为了让学生能考过技能等级证而对几个固定的实习题目反复练习, 或者由老师设计个趣味课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加工, 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以致很多学生毕业时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技能。

造成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 主要是职业学校的教研跟不上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新时期, 教研在提高质量和提升内涵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一方面, 职业教育存在着专业设置及课程多、教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另一方面, 传统职教教研方式方法简单机械, 导致效率低下。常见的职教教研形式就是开一个会, 搞几次教研活动, 颁一份标准, 举行讲课比赛, 没有下移到对职教实践的研究和指导, 特别是缺乏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4在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潜力, 有必要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践, 特选取机电专业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试点, 为了使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选取一个高级工班参与实践。

4.1确定课题

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通过课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结合, 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次确定的课题是进行物料分选:通过设计各个机构把正方形铁块和木块在物流系统中分选, 并要求实现联动控制。

4.2分组选题

全班针对课题讨论, 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分别是送料机构, 输送机构, 和分选机构。本课题涉及到他们所学的大部分机电专业课程, 为使各组实力均衡, 全班学生分别按照在各科有特长的比例进行分组, 然后各组讨论选择自己的课题。

4.3合作探究

在课题制作过程中, 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查资料, 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 老师则巡回指导, 对各个思路进行点评。由于整个系统要求实现自动控制, 因此合作不仅限于一个组内, 各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也进行的很好。最后各组确定好方案后写出报告, 绘制装配草图, 交评审组评审。评审组综合各组的设计, 确定最终方案。

4.4付诸实践

各组按照自己的设计, 分工绘制零件图, 选材, 制作, 装配, 调试, 然后再将各组的制造好的机构进行总装、调试, 圆满完成了整个课题要求。具体各模块是:送料由曲柄滑块机构实现, 输送机构为带传动, 分选机构是摆动导杆机构加上滑块的组合机构, 铁块和木块的分选用传感器判断。

4.5总结反馈

课题结束后, 让学生们进行总结、讨论, 分析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自己有什么得失, 存在什么问题, 有哪些教训需要注意。通过讨论, 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使自己对已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联系运用, 还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

5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方式, 把学生作为主体, 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已学的知识, 探索新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在机电专业的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 可以逐渐向其他专业进行推广。

摘要: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进行了探索, 把其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相联系, 通过在机电专业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J].上海教育科研, 2000, (1) .

[2]黄海春, 唐新湘.关于研究性学习认识的六大误区[J].教学与管理, 2002, (2) .

[3]郑流爱, 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 2003, (3) .

[4]陆君臣.高等职业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 2005, (1) .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8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鉴于职校复杂的教学情况(专业不同、学情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教学要求不能一刀切.应针对各专业、各班级按市场需求、学生实际等相关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模块教学等措施,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

1.分层教学

通过一定形式的数学水平测试,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的教学班,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知识的学生编为甲班,为之确定相对较高的教学目标;基础较差的学生编为乙班,其教学内容是较多地复习初中的知识点.两种班教学方法都要具有专业特色.比如机电专业在复习圆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拿一个机械零件作讲解.无论甲班还是乙班,其教学目标都应立足于基本满足专业课程的需求——“够用为度”.只是对乙班,更多的教学内容只需给出公式或算法,而无需知识的联系和推理.

2.分模块教学

所谓“模块课程”是指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专业层面.大致而言是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块,政治、计算机和文化课组成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的共同性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模块;不同的专业课程组成不同的专业课模块.如在机电专业模块中,可以将“模具”“数控”“机电”“汽修”等四个下属专业归为一个教学模块,施教以相类的数学基础课.

二、课程计划合理化

合理安排好数学课程的授课计划.首先,要针对不同专业,制订不同的授课计划,授课进程要符合专业需要.作为基础课的数学,安排在一、二年级.但是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也同时开设,必然会造成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数学知识还没有学到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计划上,就要体现“服务”与“支持”.把数学课中涉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如机电专业在第一学期就开设机械制图专业课,因此课程计划就要把立体几何安排在第一章,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其次,要了解专业涉及数学哪部分内容,可以将其定为教学重点.比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是各专业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学习部分,尤其三角函数是许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可作为每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模具钳工实训,需要三角部分较多,所以在学生到钳工实训基地之前,就要把三角的内容讲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立体几何知识显然是其数学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授课计划上要重点保证.第三,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以把一部分在专业课程中并不急需,但在以后从事该职业时是必要的教学内容放到顶岗实习前来学习.可以采用引导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学,让学生知道这些教学内容有哪些知识,在哪些场合用到即可.

三、课程知识专业化

中等职校的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知识的铺垫.例如机电专业、电子电工专业在应用数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函数(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向量(平面向量的运算与坐标表示)、复数(复数的应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等.学生尤为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整理、归纳与专业相辅相成的数学知识,借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追求,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学习期望,实现数学知识的传授.只有做到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而并非单纯的解题游戏.教师要让学生从实践中、从专业活动中体现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

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理解能力也较差,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而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洁,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枯燥的课堂生动化,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在补充讲解三维坐标系时,可以运用PPT课件,将车床、铣床的结构图动态化.例如在讲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机械制图中的模型或是一些零件成品模型通过多媒体来直观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与参与性,使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自己演练某些问题,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解了数学知识,又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灵活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仅以一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法、主题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使教学达到“教为不教”的境地.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课堂搬到车间,搬到现场,搬到微机房,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现代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真正高质量、高效率地上好一堂机电专业文化基础课.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9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重新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方面重新构建, 在课程内容上重新整合, 在教学安排上进行重新调整。数学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应该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及专业数学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因此,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把重点放在数学实用性上,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下面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对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二、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机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在机电行业技术改造、技术操作与实践等领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制造技术应用和CAD/CAM软件、数控操作等基本技能的技术人才。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机械 (模具) 设计与制造设备的安装、产品营销、调试技术改造、产品检验经营、设备管理与维护、管理工作等。

机电类专业数学以能力为本位, 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型教育思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把能力放在首位, 以能力提升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 以能力提升为主线设计课程。在机电类专业数学改革中, 我们强调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这里的数学应用能力, 不是指单纯的计算, 而是指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使用价值, 尽量避开定理的高深逻辑推理过程, 侧重讲解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综上, 根据能力本位型教育理论, 提出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本着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做到基础与专业课设计的一体化, 突出数学课程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实用”的价值。了解专业课程所必需的数学知识, 结合数学逻辑体系和知识的前后关系, 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以适应专业课程的需要, 构建“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连贯性, 使得数学教学与专业设置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相融合。

三、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通用数学能力目标

所谓通用数学能力, 主要指数学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1.计算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的能力。2.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 尤其是抽象思维模式与形象思维模式的统一。3.应用能力: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手段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品质的形成, 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与意识。

(二) 专业数学能力目标

结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了解机电类专业所需数学知识, 总结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所达到的能力目标如下。

1. 能够熟练地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的图形计算问题。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复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能够利用向量解决专业课程中电工向量的计算问题。

4. 能够利用导数概念解决专业课程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问题。

5. 能够利用导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能够利用微分的概念进行单个零件的数据误差及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问题。

7. 能够利用积分及微分方程解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四、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 课程的整体设计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点, 高职类数学课程内容要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切入点, 设计出适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 以满足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机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可以将数学知识整理成几个知识模块, 按照这些知识模块设计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几方面。

1. 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在机床操作中的数据估算、测量、角度计算等。

2. 复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向量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和、差、数乘、叉积与内积, 电学中的电流向量计算等问题。

4. 导数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电路中机电、模具专业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

5. 导数的计算问题的运用, 主要解决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微分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机电、模具专业实际问题的误差分析方面的问题。

7. 积分知识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综上,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 即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复数知识模块、向量知识模块、导数知识模块、微分知识模块和积分知识模块。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怎么去分析题目, 怎么联系生活中的简单模型来思考遇到的复杂模型, 怎么找到突破口, 怎么简化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猜测, 敢于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设置很好的案例,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 安排教学, 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 针对于不同数学知识模块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采用情境发现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情境发现法。

即通过展示实际生活、工作或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观察, 发现问题或规律。此种方法可用于概念教学上。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 首先展示给学生变速直线运动的生活情境, 再通过无限分割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后取极限求得路程的值。

2. 任务教学法。

即通过设置具体的操作任务和指标以及任务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主动学习操作规程和程序。此种方法可用于实验教学上。

五、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删掉了一些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内容, 增强了数学的实用性, 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基于机电行业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带动数学能力培养, 以机电实用数学能力教学带动机电数学知识教学, 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任务有机融合,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完成教学内容, 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天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0) .

[2]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 2007.

[3]张为乐, 王治功.高职机电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4) .

高数在机电类专业中的应用 篇10

1. 通用数学能力目标。通用数学能力包含数学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三个方面。

( 1) 计算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 考察数学公式的使用) 、数据处理能力 ( 考察对大量计算数据的分析、处理) 以及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的能力。

( 2) 思维能力, 即将抽象思维模式与形象思维模式统一起来, 表现为对数学相关知识的思考方式。

( 3) 应用能力, 即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够综合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有助于学生拥有数学的思维模式并了解数学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而使学生形成相关数学, 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专业数学能力目标:

( 1) 对于图形计算问题, 学生要掌握三角函数知识并能够运用其进行解题。 ( 2) 对于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复数的知识解答。 ( 3) 对于电流瞬时强度、电路等的计算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导数知识进行解答。 ( 4) 对于专业课程中曲率半径的计算问题, 学生要能够利用导数知识解答。 ( 5) 对于单个零件的数据误差计算及数据的分析处理问题, 学生要能够利用微分的概念解决。 ( 6) 对于电流强度、电压以及两者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积分及微分方程的知识解决。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高数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数老师教学水平不足是首要问题, 有的老师甚至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另外, 学校对高数课程不够重视, 高数课程时间比专业课的时间少很多。

2. 高数教学方法单一, 很少与专业课结合。老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亟需改革,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形式了。根据机电类专业的特点, 老师在进行高数课程教学时, 应该把高数和机电类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 以便数学理论知识可以服务于实际专业应用。实际情况却是高数老师往往忽视与专业课的结合, 造成理论脱离实际, 严重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3. 高数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高数课程抵触心理强, 高数老师未能引导学生学习高数, 使得学生学习高数很吃力且高数成绩很不理想, 打击了学生学习高数的积极性。

4. 数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不充分。由上述几点可以看出,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专业课与高数课不贴合这些都影响了高数课程的开展, 使得高数课教学效果不好, 机电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因此, 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机电类专业高数老师应该积极探索, 将具体的数学方法巧妙地应用到机电类专业理论知识中的方法。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 明确高职数学培养目标。机电类专业高数课程的三个培养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能力 ( 数学计算能力、数学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 其次, 使学生逐渐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 即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再次, 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 增强高职高数服务于专业课的意识。学校在安排课程时, 应遵循高数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原则。高数是专业课的基础, 所以在开展专业课程前, 可以先进行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打好基础后, 进一步学习专业讯电工程数学, 最后学习专业课。学生学习高数时, 兴趣非常重要, 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内容贴合实际, 不要讲的太空洞, 没有实际应用意义。

3. 一要重组数学内容。老师在授课前, 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对高数知识进行删减整合, 可适当去掉不实用的例子。使高数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主次分明。同时, 老师可依照自己的上课特点添加相关高数知识, 拓展一些数学内容。二要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应创设数学情境将学生引入高数的世界, 让学生主动发现高数、认识高数、了解高数、运用高数。对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 老师应该将高数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高数知识解决专业性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成就感并帮助学生认识高数在本专业中的作用。

4. 改进考核方式。目前, 高数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仅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建议实行灵活性的考核方式, 如最终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作业还可以包含学生对高数学科的认识和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等。这就要求, 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仔细, 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此外, 在期末考试时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着重考察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数这门学科与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 可以说高数知识的应用在高职机电类专业不但广泛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数的教学质量, 达到培养专业应用人才的最终目标, 在进行高数课程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利用多种教学技巧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谋划。同时, 为使高数这门基础课程在高职机电类专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新形势要求高职学校采用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高职院校应该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人才时注意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高数课程作为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在机电类专业中的应用受到关注, 高职院校在高数课程的开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高等数学,机电专业,高职

参考文献

[1]石勇.高职高数课紧贴专业需要的必要性与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杭红霞.新课标下高职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应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1) :95-97.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11

关键词:专业方向;认知;基础平台;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42-03

收稿日期:2015-01-23

作者简介:冯小劳(1968-),女,广东湛江机电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广东 湛江/524094)

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有涉及面广、就业岗位群多、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在这种大背景下,需要对中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科学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功效,因此我校的机电专业建设项目组探索在专业培养中实施“机电产品维修”方向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培养。

一、对机电专业分方向教学的认知

分方向培养教学是一种针对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方向不同情况,施行有针对性训练的培养手段。我校机电专业建设项目组成员对粤西本地和珠三角进行的机电人才需求调研和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中可知,中职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机电产品加工、维修电工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岗位工作,而且不同的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不同。目前我校实施的是2+1培养模式,期望学生在校二年时间内掌握机电的全部技能和岗位能力不太现实,而且课程设置过多,针对性不强,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如果能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可使学生在具备机电专业通用能力的同时也具备某些专项能力,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对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意义重大。

二、机电专业分方向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机电专业的培养方向

按照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宗旨,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机电待业的岗位需求,本专业定位于培养机电技术相关岗位的“技术蓝领”,即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加工、维修电工和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由于中职学生入学时年龄偏小,尚未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我们提出“基础平台+方向化发展”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能力,考核选择“机电产品维修”方向发展或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发展。以便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就业的对口率,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确定职业方向能力培养要求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共同讨论,确定“机电产品维修”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技术工人;“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和检测技术工人。接着召开由在企业工作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通过对两个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提炼“机电产品维修”与“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并把它们融合进各课程的教学任务中(见表1、表2)。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如果设置的课程过多,将会影响到学习的针对性。应当以机电专业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标准以及从业能力为依据,坚持必需和够用原则,确定 “基础平台+方向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包括了本专业的通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保证专业的共性要求;“方向化发展”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项工作能力为重点。为了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我校机电专业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编制、审定工作,确定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见表3),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

与职业活动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凸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四)做好学生的宣传解释工作,合理安排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学

学生刚入学时,尚未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我们在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一年半专业课程学习中,不断地介绍宣传各专业方向岗位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要求,帮助其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定下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平台学习,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差异和兴趣基本已能体现出来;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能力,通过一定的能力测试,选择“机电产品维修”方向发展或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发展。并在第四学期的教学中,平行开班,小班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学习训练,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避免大而不当。 采用这种分流细化的教育教学及实践管理方法,不仅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基础间的矛盾,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效地发挥其自身优势,激发学习潜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表3 机电专业“基础平台”+“方向化发展”课程体系

三、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目前我校机电专业方向化培养模式已实施了11、12级中试行,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肯定,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发挥自己成才的主动性、自觉性,整体学风明显提升;其次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增强了就业的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也推进了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由于按照方向重新分班管理,对原班级的管理的一定的困难。

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行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也便于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针,加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勇刚.机电专业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电子世界,2014(16).

[2]陈旭辉,张荣胜.中职机电类“平台+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 篇12

就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而言,注重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校不仅是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应当提供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生活提供一些好的经验和基础,所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联合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学到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之后步入社会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数都偏向于对理论的讲解,学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不足,毕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之后的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上课只是一味的记笔记,一点也不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了“教”,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都知道,机电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弱,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工作。

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应用在企业岗位中,对于学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的意义,改变了之前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带动了学校的招生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企业经=将自己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好的反馈给学校,学校结合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如何有效建设校企合作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

1、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方案。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机电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常常讲过的知识重复灌输给学生,老师讲的内容经常只是涉及皮毛,没有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都是被动式的,老师教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了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所有的课程都提不起想兴趣,上课只是应付差事,没有实际的学到知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机电专业,许多学校中设置的专业都存在相应问题,课程重复,老师和学生精力也会重复消耗。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方案,让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2、教学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尝试通过一些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实践案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进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实习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积极进行校外实践,将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

虽然有的学校会与相关企业有社会实践的合作,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实践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际的参加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应付差事。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校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另外,学校应当将社会实践落于实处,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学校为企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学员培训,让学生接触并感受机电技术专业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总结:

上一篇:道路预防性养护措施下一篇:老年人与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