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2024-11-06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共12篇)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1

当前, 机电专业是各类中职学校开设的长线专业, 也是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当前很多学校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不合理解决, 将会影响到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丧失对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当前, 机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有《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电气控制与PLC》以及《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 这些课程比较抽象, 理论较深, 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 而且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学校提供足够多的实习设备供学生进行实习训练, 才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当前制约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重实习轻理论, 使得学生的数学, 物理基础较差, 而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数学, 物理知识要求较高, 如果职业学校不加强对学生数学, 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势必会影响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不太合理, 有些课程和教材理论较深, 有较多的理论推导, 学生看到了这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就兴趣索然, 从而使得老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顺利展开。

3. 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和衔接上不够合理, 有些学校由于学制较短, 把《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和《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 这样就造成了课程前后无法正常衔接, 有时, 学生在《电工学》的正弦交流电路还没学完, 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就已经开始学习正弦波振荡电路了。如果这样, 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时自然是一头雾水了,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有些中职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对电工电子课程实习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的实习设施比较落后或设备不足, 难以保证在实习教学中一个学生有一个工位, 这使得实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5.目前机电技术发展很快, 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去系统地学习新的机电技术和工艺, 这使得当前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机电技术的发展, 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另外, 目前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用不够, 课堂教学呆板不够生动,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针对上述制约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予以应对:

1.在教学中, 可以压缩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的课时, 加强对数学, 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机电类专业课程之前就有足够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基础。

2.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应去粗取精, 摒弃那些理论过深, 有太多公式推导的教材,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课老师编写校内教材, 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3. 机电专业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 以及各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衔接, 比如对于3年制的机电专业学生而言, 可以在第一学年把数学, 物理, 电工等课程开设完, 在第二学年开设电子技术基础, 电机与变压器, 在第三学年开设难度较大的电气控制与PLC和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这样既可以使课程的衔接比较合理, 也有利于分散各学年的课程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学习。

4. 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机电专业实习设备的投入, 由于机电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很强, 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充分的实习训练才能够使他们熟练地掌握机电专业的各项技能, 应该使学生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达到1比1的合理比例。

5. 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将专业课老师送到工矿企业或大专院校去进行进修, 保证机电专业课的教师能够掌握较新的机电技术和工艺, 老师也应该自觉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 例如可以在电工电子专业课中引入基于NI-MUL-TISIM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可以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中引入基于PROTEUS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下操作一些他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很难用到的示波器, 波特图仪, 频谱分析仪, 逻辑分析仪等先进仪器, 在仿真的环境下观察电路的运行状态, 而且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课题, 需要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的通力配合, 不断学习, 加强实习教学, 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 并提出一些改进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制约因素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2

机械类专业

发展前景

中国正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引发了机械、数控、模具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奇缺。2011年1月份数据表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大类工程技术人才缺口高达80万人,而每年从高等院校和企业培训输送的相关人才不到10万人。

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机械、汽车、模具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智能化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质量管理等工作,适应机械模具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并获得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

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 农业机电类 专业创业教育 江苏牧院

一、我国农机化发展概述

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更加需要人才。目前我国农机类人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机实用人才总数的8%左右,综合业务水平低;三是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而且行业、产业上不合理,大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手方面。而对农业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正好满足了农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农机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能扩大农业专业学习群体又能带领农民致富,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证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推动了一大步。之后,教育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决定出台一项保留学籍创业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尽管如此,笔者通过查阅数据发现,目前广东省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农业机电类学生创业现状,以为提高农业机电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具有农业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通过远程访问了一些其他高职农业院校农业机电类的学生。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800份,实际回收78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调查内容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打算、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学校创业辅导的认识及对农机类创业培训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分析主要采用了SPSS17.0软件。

(二)问卷统计分析

1.对创业的认识

大学生由于吸收的知识渠道不同导致对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有所区别。调查显示,农机类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多源自教师授课、媒体社会宣传和家庭影响,他们对创业十分了解的占5%,一般了解的占57.2%,对创业知识不是很了解的占28.8%,由于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匮乏,导致大家对创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1)创业课程开设与创业教材提供

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和发放创业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形成,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据调查显示,1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且提供创业教材,30.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未提供创业教材,46%的学生认为学校未开设创业课程,也未提供创业教材。由此可见,农机类学校对于创业教材的提供及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不是很乐观。

(2)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虽然现代新媒体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获取创业类知识大多数还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得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学生还是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际沟通技巧、创业实例、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授课方式,学生还是希望专家或创业者本人讲授,并且定期提供讲座,以分析实体模型为课程主体。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农机类学生最需要获得的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创业实战机会等方面的创业教育。

(三)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以调查问卷和案例访谈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际,笔者总结出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

目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关,大学生一直待在象牙塔中,难以感受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并且学校中的创业氛围缺乏,直接导致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2.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待优化。

部分农机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其一,注重专业课程,忽视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中专业课比较多,基础课比较少,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才技能单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其二,注重实践课,忽视理论课。各个学校在开展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多数是看中了实践的力量,对于理论课程重视力度小。其三,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有KBA课程模式、强化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而整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系统开设。

四、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举措

针对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出现代沟,以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战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类专业的实情为基础提出了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举措:一是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三是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专业为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职场氛围,拓展创业素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建了“1+0.2+1+0.8”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是“2+1”基础上演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形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农机专业于2011年开始实施“1+0.2+1+0.8”四段制人才模式的改革,与江苏宇成动力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辅岗实训0.2(2个月)。学生实训回校后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与就业选择打下基础。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分别在农机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心理学”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营销学”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农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实训”,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牧院农机专业发展了自己的“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的三步走分别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践选修。其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将机械基础课程融入农机基础课程中。在实践教学这块,我院借助农机相关实验设备,结合农机教学实际,将农机实践整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综合应用阶段,分为: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实践选修三步走。按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每个教学项目制定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尽早掌握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步是校外实习,农机类学生在大二时候,院系会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辅岗实训2个月,实训期间将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企业文化、车间管理等相关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的相关动向。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践选修是学生通过基础训练阶段和校外实习过后,有自己兴趣或选择方向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的实践选修,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小方向或初步创业方向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选修,重点突出地进行专业技能深入学习。

第三阶段为设计创新阶段,分为:创业实训、毕业实践、毕业设计。首先,创业实训,按照学生的创业意向,系部将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同时派驻专业的创业实训导师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的创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全过程,还会邀请行业的创业专家定时给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和创业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创业过程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创业实训,已经对相关行业创业有一定的了解,接着,他们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创业实践还是就业实践,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三)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是在学校课程体系内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和创业能力指导。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旨在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基础创业理论和基本创业能力。“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之外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开放性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素质。

我院农机专业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农机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图2),该体系着重从学生、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三方面入手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方面:我系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比赛胜出者会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创业大赛;我系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展开创业实战演练。学校方面:我院建设了以畜牧科技示范园和中医药示范园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系部会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训,同时会安排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实训。创业指导中心方面:主要是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办创业讲座,系部每学期会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师开展两次创业指导讲座,也会定期邀请校外创业专家和企业家来院开展讲座。创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创业小组,小组每月开展创业研讨会。通过开展意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创业的社会实训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当前,随着全国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创业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因为创业不仅可以发展经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更加有利的创业机会,也是几大就业群体中最具有创业潜力的群体。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关注,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笔者以农业机械化为背景,分析了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形势,通过实证分析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现状,指出了当前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多维度、全方位地促进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提升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编:2010-2011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陶杰,夏春风,沈长生,马燕平.高职农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向的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4).

[3]杨敏丽,白仁朴,刘敏,涂志强.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5(7).

[4]王红英,徐丽明,王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中国农机化,2012(2).

[5]白仁朴.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5).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4

关键词: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立足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术技能技人才”的办学定位,打造机电类专业特色与品牌,培养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服务湖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文章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做法。

1 专业布局与建设现状

1.1 主要成绩

(1)建立了较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院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立足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专业设置优化和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制定了《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规划》。坚持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按照“需求导向,科学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类专业。并紧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适时调整专业,建立了“市场导向,主动适应”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形成了“机电”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十二五”以来,学院按照“对接产业,凸显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主动对接湖南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了与湖南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撤销了与学院办学定位不相符、办学优势不明显的工业分析与检验、生物化工工艺等专业,招生专业数减少到23个,招生专业大类减少到4个。其中“机械、电气、汽车”三大类专业数占开设专业总数比例为76.9%,学生覆盖率达到71.8%。专业聚集度越来越高,机电特色更为凸显。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据麦可思调查,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7%,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就业率高5.1个百分点,企业满意率达95%。

(3)专业建设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十一五”以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6个专业立项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汽车维修技术、数控技术为国家紧缺性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湖南省职业教育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专业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三个专业立项为省级重点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动适应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专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机电”品牌特色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 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依据,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接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品牌特色,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专业优势。(2)集群发展原则。把握学院的办学定位,整合资源,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及服务,打造重点专业集群。(3)特色发展原则。重点建设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两大特色专业群,带动其它专业协调发展。

2.3 总体目标与思路

主动融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调整改造主体专业。撤销、调整与装备制造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8个,新增与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对接紧密的专业5个。到2017年,学院常年招生专业稳定在20个左右,形成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现代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各专业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核心竞争力。

3 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

3.1 建立“产业升级驱动专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

联合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职业院校及知名企业,牵头成立以资产融合、人员互聘为纽带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集团;深入调研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建立“产业升级驱动专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产业发展变化适时开设新专业,改造或淘汰部分专业。坚持“三同步”,即专业开发与市场同步、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同步、专业改造与技术发展同步。2015-2017年,调整和停办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8个专业,新增工业网络技术、报关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5个专业,改造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传统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

3.2 构建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现代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

紧密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系统构建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及现代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打造先进制造装备专业集群。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引领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工业网络技术等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学院最具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核心,引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等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核心,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等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引领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会计电算化等服务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现代制造服务专业群。

3.3 特色专业群建设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学院实际,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两个专业群,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3.3.1 课程体系建设

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群按照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形式,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共享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包括案例、项目及各类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批微课程和慕课。

3.3.2 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引进、培训、兼职、评价等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双向聘任、双向培养、双向兼职”等途径,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教学、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

每个专业群引入3~5名顶尖级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重点培养专任和兼职专业带头人各1名;每个专业聘请1~2名企业现场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完善兼职动态教师库,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有计划安排教师进站工作,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

3.3.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统筹规划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需求。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成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成国内领先、“产学研”一体的智能装备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省内一流的机器人技术培训中心,打造特色鲜明的省级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与创业基地。每个专业群与100家左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集教学、生产、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与网络,确保实训项目开出率100%。

参考文献

[1]赵家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6):19-23.

[2]郭江峰,孙笑,郭建军,徐宇清,关勤,刘玉群,喻擎苍.国内高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状况分析[J].高教学刊,2015.22:6-9,11.

机电一体化类专业的求职简历 篇5

姓名:xxx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阳江 身材: 168 cm?50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技工类:技工类 机械/设备维修类 机电类 电子/邮电/通讯类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东莞 佛山

个人工作经历: /07--2008/01 广州华栋香精香料有限公司 设备维修与保养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07-06-01

所学专业一: 机电一体化 所学专业二: 汽车检测与维修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1/09--2004/09 阳春市第三中学 生物班 普高

2004.9-2007.6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 大学专科毕业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工作认真,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在大学期间主修课程有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机械制图、CAD制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基础、单片机原理等专业课程。

详细个人自传

有一定计算机基础、office 、AOTOCAD知识,能从事于基本的制图工作。有一定的`电子基础、机械基础能从事与机电、电子方面有关专业的工作。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6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体系 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40-01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技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体系、实验装备条件等仍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通过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让本科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制作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1 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当前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主要来自以下三種方式[2]:(1)参加综合、创新型课外实验项目;(2)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如“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计划项目;(3)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以下内容是我们关于机电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1 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太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3]。因此,开方式实验教学是将教学、实验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实验、实践的机会,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实现双向交流,并通过开放式的实验结果,使其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

1.2 采用项目引导的组织方式

根据历年各类竞赛作品要求,让学生以模拟参赛方式完成。首先,让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借助软件模拟手段进行创造性设计,进行功能分析、原理分析、构型分析和结构表达。再由,导师负责制,专人管理,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模型化、实物化或进行零部件的组装搭接,以验证自己设计的可靠性,锻炼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答辩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

1.3 有针对性地引导本科生参与在研项目

国外高校普遍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很多著名院校机械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工作也纷纷才导师制。我校近年来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和一些尖端科研实验室,并指派专门的导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学科前沿和著名教授并参与科学实验。

2 机电综合创新实验室教学体系

我校2006年,以研究生教学为主体,以自制与外购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纺织机械特色开放式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教学基地。自2009年起该实验室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学习机电模块结构安装、制作和调试,控制模块软件编程等环节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试验、设计和动手等诸多科研能力,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开辟了新途径。

2.1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机电综合创新实验属于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场所,从功能或作用看,它应有以下功能或作用:一是满足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二是满足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活动;三是满足学生拓展视野的需要。开放实验教学包含:(1)开放的实验时间。实验室实现全天开放的方式,实验时间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预约;(2)开放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方向的不同,开设不同实验内容。即使同一实验题目通过不同的方案引导学生给出更多的可能;(3)开放的实验学生。开放实验的学生并不要求按班级或专业全部参加,以选修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

2.2 选择模块化的实验教学

模块化实验教学包括基本实验、扩展实验与综合实验三种:(1)基本实验,根据本专业内容,从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及软件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2)扩展实验,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与实践经验后,进行一些以功能扩展或设计修改方面的实验内容,使能学熟练运用所撑握的技能;(3)综合实验,可根据历年的比赛题目以教师课题中的小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

2.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设计创新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全程考核体系,在设计方案的提出、设计实例化、调试过程及总结答辩各个环节设定考核分数,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观念技能的提高。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以下是几点我们在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3.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积极的心态,学生在碰到困难时才能主动、积极的利用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老师的指导,这一点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3.2 让学生接受新理念,柔性对待变化

“柔性”在管理学上是为了适应快速的市场需求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在这个新的方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要让学生保持一个乐于接收新理念的状态,并且学会将复杂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解决。

3.3 多运用头脑风暴创新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通过此方法确定议题、搜集信息、“风暴”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确认方案等基本程序。一般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不超过8人),在1h以内自由畅谈,老师不进行评判与批评,往往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4 成效与思考

经过进三年的探索,我院大学生通过参加机电创新综合实验室实践活动,培养纺织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以吴晓光教授领衔的指导教师带领下,获得了全国数字化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大学生挑战杯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学生参与发表的多篇论文被EI检索通过今后的努力,希望立足纺织机电专业特点,引导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使本科生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建立符合系情的实践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石平,金安江.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2:52-53.

[2]高霄汉,吴新跃.工科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教育,2009,9:77-78.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7

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盲目布置学科和专业,包括重复设置的学科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学改革。

2011 年,笔者所在的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为适应福建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我们机电一体化的教师对福建省内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将企业专家请进来与我们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定位

1.专业设置依据。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据统计,福建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920 余家,形成工程机械、环保机械、电机电器等完整的产业集群。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递增,从人才需求上分析,2014 年厦门目前需要工科类人才达19474 人,占了总需求的50.76%。而在2015 年高校毕业生中,工科类毕业生仅4494人,为毕业生总数37.15%,远满足不了需求。专科生需求前十位专业:营销、计算机、机械、工商管理、建筑、餐旅管理、会计、护理、贸易、轮机管理。因此,从上述分析我们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

2.专业定位。本专业立足厦门,充分发挥福建省对台交流合作优势,推进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加工、检验,机电设备调试与维修能力,能够胜任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编制、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的思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装备制造业岗位需求调研,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维修、制造、检验、管理、技术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编制与调度、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等工作任务。

2.根据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企业工作任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以提高学生能力为落脚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表1。

3.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按照生产过程或工艺流程,重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产工艺流程,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注重吸收职业标准和机电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虚拟仿真,将启发式、讲授法、归纳法、对比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2)教学手段改革。为促进多媒体技术水平提高,专业课采用录像片、电子教案、动画、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充实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应用,解决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使教学内容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贯彻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重点是对职业岗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以行业标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及课程设计、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兴趣小组活动等。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4.在校企合作方面。

(1)“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学生基础课和理论课由学校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实现企业与学校零对接。

(2)生产见习:定期安排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增强协作意识和就业意识。

(3)顶岗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及早掌握技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4)共建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与有意向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拥有一支师质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15 名,3 名高级职称教师、5 名中级职称教师,2 名助教,2 名技师,3 名实验人员。此外,还经常从工厂外聘有经验工程师和技师进行授课。双师比例达到67%。在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结构合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双师素质较高,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较大,社会服务能力强,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

四、实验室建设

我们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为机电专业配备了全套的各种实验、实习设备,供学生实验、实习之用。机械加工实验基地,有普通车床10 台、台虎钳桌50 个工作位、电焊机6台、切割机1 台、钻床2 台、气割1 组、数控车床5 台、数控铣床5台、数控走丝线切割机床1 台,数控电火花成型机1 台,这些设施为学生实习提供的基本保证。但随着学院规模扩大及实践教学学时增多,这些设备显得不够,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们得到锻炼。

五、专业建设形成的特色

1.形成了“一线、二双、三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线”:以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二双”:依靠“双师结构”教师,实施双证融通,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三化”: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标准化。

2.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深化与“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相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双证融通”,围绕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

3.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为社会开展服务。专业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工程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承担、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增强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扩大了专业的知名度。

六、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不断与企业联系,大胆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依托海洋发展战略,立足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通过对机电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调研,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盲目布置学科和专业的问题,提出高职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依据和定位,并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形成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为今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

[2]福建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文件选编,2006

[3]田建国.21世纪大学挑战与对策.泰山出版社,2010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从吉林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年级抽调的100名了解并会玩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等主流电子竞技类游戏的学生。男生所占比例为80%, 女生比例20%, 年龄在21-22岁之间。这次调查在理工科专业高职学生当中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本研究从学生玩电子竞技类游戏的原因、时间以及主要遇到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 发现其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

1.1 学生每天平均玩游戏多少时间?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这100名电竞玩家学生, 每天投入多少时间在电竞游戏上, 是区别于每天的上网总时间的。结果显示, 日平均游戏时间为1小时、1~3小时、3~5小时以及5小时以上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1%、78%、9%、2%。可见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较理性的分配时间去游戏, 但电子竞技游戏玩家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是高于社会平均值的。

1.2 学生在玩电竞游戏的时候会遇到最主要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有9%的学生在游戏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电脑配置不高, 网络不流畅。有24%的同学认为经济问题限制了他们玩电子竞技游戏, 另有7%的同学选择了游戏中技术不好, 经常被队友埋怨。有18%的同学选择了在游戏中经常遇到低素质玩家。有42%的同学选择了这个原因。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课程也很繁重, 有时课后还会留一些作业。课余时间的不足, 对于迷恋游戏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限制, 有部分学生甚至偶尔会逃课、夜不归宿的去玩游戏。

2. 高职学生沉迷电子竞技游戏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产生厌学情绪

2.2 产生网瘾

2.3 网络人格异化

3. 电子竞技玩家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对策

3.1 加强和完善网络制度建设,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社会各界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游戏运营商应联合行动, 共同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制度, 优化网络、游戏的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恰当的使用互联网, 健康文明的游戏。

3.2 高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 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还比较片面,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学校作为学生的在校成长最主要场所, 应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机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并配备好的教师来精心研究,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引导和纠正, 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 不仅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 进而避免因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而导致学生长期沉迷网络, 荒废学业。

3.3 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网络和游戏

电子竞技游戏本身并不是一项对人身心有害的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对电子竞技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之所以会有很多学生沉迷于此, 社会舆论、家长老师的错误引导有很大的责任。对于学生的游戏沉迷现象, 我们不能只是堵, 更应该疏导。对电子竞技游戏持续、盲目的负面评价也极易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其原因在于学生内心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他们认为玩游戏弊多利少却仍无法割舍而造成内心的矛盾冲突, 最终只能以降低自我评价和减少控制感来解决, 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学生应以学业为主, 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制定出科学的时间安排计划, 其中也包括玩游戏以及其他娱乐的时间。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莫要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重、自爱的素质, 加强自控能力。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文件[Z].体竞字129号:2—3, 2003.

[2]齐宝, 赵文.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与教育价值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 2008, (5) :19.

[3]黄晓斌.大学生的"网瘾综合症"与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03, (1) :20.

[4]6.Armstrong L;Phillips J G;Saling L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act usage, 2000, (53) .

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篇9

1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 它最早起源于美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同时还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创业能力的问题, 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4,5]国外只是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则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2 高职机电专业特点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在高等职业院校, 机电类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融合机械技术和电工技术为一体的应用性强的专业, 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7]。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而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8,9]。

3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以普遍提高高职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责,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从而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9]。

3.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 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有助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4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认识不到位

目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 由于机电类高职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自觉性不足等方面问题[10], 自身对机电类专业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机电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 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4.2 教学和实践滞后

我国传统的高职机电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深奥, 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 “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学生学习机电类专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3]。

4.3“双师型”队伍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当紧缺,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管理经验还相对薄弱,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11]。

5 加强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5.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 在本专业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培训, 形成专业课程、创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5.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机电教师到注重与企业开展良性互动, 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技师或企业家、科技专家等来校授课,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和增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5.3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引入企业优势资源, 开展教育教学实训, 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才和签订合作协议等, 进一步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5.4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10

1 高校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主要面向矿山生产企业, 可从事生产一线的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工作;进行矿山机械设备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矿山电气设备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矿山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操作等”。构建矿山机电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遵循“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 深入大型煤矿企业进行调查, 和企业专家座谈, 与学院已经毕业的学生交流, 收集信息, 归纳整理, 按照确定职业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进行学习, 在矿山机电专业原开设课程的基础上,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1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2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在调查了解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课程后, 主要对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2.1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重构

2.1.1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除去第6学期的就业实习, 实际上只有5学期, 而且这5学期还有独立实训模块, 所以没有大量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而且高职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必须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 所以面对旧的教学体系, 单纯压缩学时, 教师为了讲完内容, 只能满堂灌, 而学生本来就基础薄弱, 还要跟上快节奏,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改革是必然的。这样学科式学习领域的7门课程, 就不可能遵循原来模式开设, 必须重构教学内容, 理论以够用为原则。

2.1.2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重构思路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一定过程, 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都有一个递进的程序, 所以将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进行重构。学生先学习《机械识图与绘制》, 掌握一定的绘图基本知识, 了解一些公差常识, 同时进行CAD的基本训练, 通过零件测绘掌握各种测绘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对零件的表达方法;金工实习的开展, 使学生了解各种加工设备, 熟悉简单零件的加工程序, 具备一定的工程思想, 以便学习后续知识从意识上更加清楚明了。《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整合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其思路分析见图2。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 体现一个完整的零件成形过程, 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加工知识, 又掌握了零件的完整设计过程, 而且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也进行了学习, 积累了更多的零件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此时安排CAD实训, 学生画图很有目的性, 能够理解分析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特别是能够有目的地合理进行标注, 最后选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和检测训练, 通过加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形成单个学习领域项目化、任务化, 多个学习领域系统化, 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 图3为零件形成过程的系统化。这种“循环递进、能力本位”培养思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2]。

2.2 专业核心课程的重构

2.2.1 原专业核心课程存在的问题

原矿山机械设备方面的课程设置是以《矿山机械》与《煤矿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两门课程的形式学习, 即先学习矿山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 再学习其使用维护, 而且分两学期开设, 这样在讲解《煤矿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时, 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模糊, 所以问题就来了, 不讲结构不行, 有了结构方面的内容显然是重复, 而且对某一个完整的设备需要一年时间学完, 一方面知识重复交叉, 另一方面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符合情境教学的模式[3]。

2.2.2 专业核心课程重构思路

根据其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的专项性细化为《采掘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矿井运输与提升设备运行与维护》和《矿井通压排设备运行与维护》, 学习过程采用一体化教学, 重点进行专项训练, 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技能, 见图4。

3 矿山机电专业机械类课程体系框架的形成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需具备的能力和学习领域特点,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独立实训模块, 最后参照矿山机电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融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中高级计算机软件工 (CAD) 、维修钳工、普通车工、焊工等机械类相关工种的培训认证内容。综合以上构建思想, 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矿山机电专业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框架。当然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还应当包含电类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机械和电气两条主线发展, 又相互融合、互为依托, 形成专业技能的“机电一体化”。

在课程体系构建后,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项目化课程教材、试验实训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 并在试验实训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该课程体系经过实践检验, 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并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5-11.

[2]傅伟, 柳青松, 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探讨[J].高职教育研究, 2011, 8 (1) :5-8.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 教学评价 评分表 学习过程评价表 学习发展评价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一种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行。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进行着技能训练。

以我校机电类专业开设的数控车削加工技术的实训为例,需要取得相应的数控车床操作工职业资格证书,在数控车削加工实训环节中,进行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对提高实训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或课堂等各个教学环节。在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除了简单地用最终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因此,对于学生能力高低的判断,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

1 结果性评价——评价训练

结果性评价的对象是终端产品,以数控车削加工技术的技能训练为例,前一阶段是以数控车削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后一阶段以数控车床操作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项目为主,不管在哪个阶段,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有一个与相应项目配套的零件,每一个零件都有一个评分表,每一个尺寸等基本要素,都配有相应的分数,因为,作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应有的专业能力,具体到相应的实训项目中,学生做出一个合格的零件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这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第一个维度,它直接的表现就是最后的结果,是否通过相关的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

这是作为一种以结果为对象的评价方式,容易测量与检查,合格或不合格,由数据说了算。每一个项目,一直到最后的工考,都是评价学生做出了一个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工件。

评分表作为结果性评价的载体,每一个检测要素是否达到要求,不能只是教师自上而下的评价,而应以学生自测,小组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测量也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之一,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评价的参与度,使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实训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以最后产品的成绩或分数来评价的手段,是一种显性的评价,学校也往往以最后工考的通过率来考核教师,用这种结果性评价来评价训练,它直接、具体,容易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2 过程性评价——评价学习

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是形成过程,重在所经历的过程的完整。作为结果性评价,只是对最后的终端产品进行量化的评价,而对整个学习的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控。而学校不仅仅只是培训机构,学习也不仅仅只是训练,学生通过相应的技能训练,除了能学会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学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学校的训练项目永远是滞后的,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很多学生,一个工件如果没有练过,就不知道怎么做,因此,我们学生除了学会,还要会学。因此这是评价学生的第二个维度。

学习过程评价表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载体,具体到某一个项目,学生拿到图纸后,制定工艺路线,切削用量的确定,程序编制,零件加工过程,测量方法,操作规范等都要进行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通过相关学习,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当一个零件从图纸到最后的产品的每一个过程,都要有相应的评测,有时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会遇到有的学生,自己懒得动脑,用同学编好的程序,直接做出工件。如果只是用结果性评价来衡量的话,可能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件,这样教师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学习过程评价表一样也是师生之间双边的互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同学,老师了解学生个体,也了解学生整体,和每一个个体在整体中的学习情况。也只有通过学习过程评价表,老师能掌握哪些环节学生学得比较好,哪些环节尚有不足,对接下来的教学或训练可以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

因此,用过程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之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更合理全面。

3 发展性评价——评价成长

发展性评价重视学习阶段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是职业人,甚至有人说,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要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但是,学生不是机器,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育的根本是让人获得发展,仅仅只是学会了一定的职业技能,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从人的发展方面看,还是不够的。我们仍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其内化为职业能力,而这种内化是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上述两种评价方法外,还要有第三种评价方法,就是发展性评价,用来评价学生要在整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如何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上升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否善于学习,善于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协调,遇到问题是否能采用一定的技巧或策略,能否举一反三等等,了解学生从学习的起点到终点的一个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尽可能地摆脱训练中的功利性,这是评价的第三个维度。

发展性评价有时却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测量,涉及到学生的体验、经验、策略、方法、情感等,比如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同学的团队合作、沟通、组织协调,遇到困难的解决,面对挫折时情绪的控制、心态的调整等等。最简单的,我们的学生一开始站在数控车床前面,连控制面板上的键都找不到,稍遇到一些问题手忙脚乱,最后,当我们看到学生站在机床前,编程、调试、装夹、对刀……动作娴熟协调,就能感受到学生的内心对自己是充满了自信。

而这种发展性的评价很难用一张简单的表格来体现,因此,我们一方面用每一个项目的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做一个连续性的跟踪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发展评价表,每完成一个项目后,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在本项目中的表现进行一定的思考,找出自己在该项目中做得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或遇到的困难,谈一下完成这个项目后有什么收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而老师对学生在这个实训中的表现作点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价,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必须在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时刻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动态,才能在点评中一语中的,在鉴定的同时,多激励,多促进,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

综上如述,上述三种评价,指向的目标有区别,评价的基础也不同,三种评价,既重视了结果的正确性,又重视了过程的完整性,既关注了学生初始能力和终端状态,又关注了从起点到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形成了评价的三个维度,从而使评价立体化,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江苏省第一届职教研究课题“中职专业课堂评价标准重构和运用策略的研究” ,课题登记号:ZYC39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 篇12

从近年来中职学校向东南沿海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来看, 每个企业都希望录用的中职毕业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使现有的设备、资源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从企业反馈的信息上看, 部分中职毕业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的效益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且对中职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的提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一部分中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 在企业里不能很好地从事本工种的工作,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等。其中原因之一是中职学校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简陋、数量不足, 多数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仅够做演示性操作, 另外有些学校为了减少消耗, 缩短了训练时间, 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众所周知, 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因此, 他们在理论课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在操作技能方面得不到理论知识的支持, 难以提高并形成技巧。

三、提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方法

1.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专业课教师, 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要支持他们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学校也可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 建设能够满足全体学生操作训练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

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象与抽象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从形象事物中感受抽象理论, 用较短的时间理解理论知识, 并用以指导实际操作, 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操作示范, 学生对操作方法、要领会迅速掌握。

3. 规范基本操作, 为提速做准备

规范基本操作是学习、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 正如小学生入学时, 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握笔的训练, 只有先握好笔, 才能写好字, 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规范基本操作对任何工种都是非常必要的, 它是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的基础。在练习中, 教师对每一步操作步骤都要作出规范要求, 且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练习。

4. 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展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较为规范的从院校到省市再到国家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 使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上一篇:高中英语词汇记忆策略下一篇: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