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8篇)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1
摘要:设备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手段, 设备状态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对设备状态进行全面和规范的技术监控与管理, 是主动式的设备维护管理模式。设备点检管理是设备发生故障之前, 就有计划的对设备进行主动和适当的维护和修理。本文以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设备点检管理为实例, 详细分析了实施前的设备现状和设备管理的模式, 指出我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对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点检定修制进行了方案设计, 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实现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设备点检,设备现状,方案设计
0 引言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角色, 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适应管理、生产、服务于攀钢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较强实际操作的能力。本课题以作者所在的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点检定修设备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 在原来的设备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期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设备点检管理体制, 以指导学院对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1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备管理现存在的问题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机床设备主要用于学生实习,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关心、不关注、不爱惜设备, 往往造成不恰当操作、促使设备事故不断;使设备事故扩大化;设备保养不当, 几何精度损伤较大。学生使用会产生误操作, 经常出现各种故障, 不仅影响实习教学的正常进行, 还存在着设备、人员安全隐患。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缺乏设备维修的意识和手段, 学校在办学规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教学设施, 教育经费等各方面都远远比不上普通高校。实习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实验教学的设备管理体系, 能正确使用、精心保养和及时维修设备, 更好地保证本单位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点检是设备预防维修和设备管理业务的基础, 是现代设备管理运行阶段的管理核心, 一切设备维修实施的行动始于点检。
2 点检体制的构建及方案设计
设备管理是主动式的设备维护管理模式, 以设备为研究对象, 力求设备使用寿命周期的费用最经济和设备效能最高为目标, 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 根据学院设备的岗位点检、专业点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技术信息, 进行科学的筛选、统计、分析与处理, 进而能正确判断出设备技术状态的劣化程度和劣化趋势, 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 就能有计划的对学院设备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修理, 这样不仅保证了设备运行能长周期处于完好和稳定状态, 而且能延长设备及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学院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手段, 使学院的设备管理者能及时地掌握设备状态信息, 从而实现以预防为主的设备维修管理, 因此能大大地减少设备故障和设备维修的工作量。
点检定修从实施内容上,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系统地统计学院设备, 建立好设备台帐。确定实施点检定修的设备;设备的日常管理由教学人员负责, 负责本车间设备的日常检查、所需检修项目、制定检修计划、生产所需材料等。学院也配备了专职的点检维修人员, 其对设备的维修利用教学间隙、或有计划性的停修时间进行。
(2) 为每种教学设备编制点检标准。将监测及诊断技术与日常设备管理工作实现有机的结合,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监测、分析诊断、维护修理和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 及时和准确提供设备故障的早期信息和特征, 为制定设备维修决策, 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 根据设备不同的技术状况、功能和工作环境等, 制定了相应的、符合设备特点和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通过选择最佳的状态监测方法, 确定科学的监测参数和制定合理的监测周期, 实现了将简易诊断与精密诊断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设备状态的预知诊断与检测方法, 能更加高效和有的放矢的进行。
(4) 为加强设备状态管控, 一方面要求设备管理人员跟班作业, 靠前指挥, 及早发现设备隐患和问题, 掌握设备第一手资料, 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针对我校设备的实际情况, 建立点检督导制度, 对各岗位的维护情况进行督导, 并对出现的设备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注意的是:点检员对设备的检查要实行定点 (设备检查部位) 、定人 (固定的点检人员) 、定法 (定检查方法) 、定周期 (检查时间) 、定线路。
(5) 设备的各个部位都有正常的工作范围, 某系统或部位异常, 往往是该系统或部位有故障的表现。所以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监测, 跟踪异常情况。对设备的日常点检常用手段有: (1) 振动检测; (2) 噪声检测, 听一下设备无无卡阻, 异响; (3) 应力、扭矩检测; (4) 电气绝缘诊断分析。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依靠五感 (视、听、嗅、味、触) 进行检查, 修理和更换小零件, 紧固、调整弹簧、皮带、螺栓、制动器及限位器等, 清扫工作台及各设备, 给油装置的补油和给油部位的加油, 结合点检内容及检查结果作好记录。根据上面的点检周期, 系统自动生成点检任务单, 点检员根据点检任务单进行当日点检工作, 将检查的结果输入系统, 然后系统根据上下限制给出维修提示。
(6) 根据检修过程中的测量记录, 由点检员按照日常管理要求, 每天记录点检活动。检修前应提前安排车间检查各检修设备的情况。各科室、各车间人员按规定时间提前到达现场, 落实好检修项目和相应的备品和材料, 工具准备齐全等。检修过程中, 要对所检修设备的隐蔽部位进行彻底检查, 发现隐患除向相关人员请示汇报外, 要及时安排处理。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不能完成的项目必须提前说明。
(7) 检修结束后, 各车间检修人员必须在检修项目及安全确认单上签字确认。检修过程中发现隐患但无法及时处理请在后面附栏写明。
(8) 教学人员必须参加设备日常点检, 这是全员设备维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日常点检的要求有专业设备点检员制订、提供, 并对教学人员进行日常点检作业的指导、检查和评价。
(9) 专业设备点检员按分管区域对设备负责, 即从事设备点检, 又负责设备的管理。
3 设备点检实施结果分析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更需要吸收和引进新的、先进的管理模式, 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竞争需要,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备管理实施点检定修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将不断地创新和开拓, 不断地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新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不断地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使设备效益最大化。这种新的模式的理念, 将不断地推动学院的创新、进步和发展。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点检定修制后, 使设备能顺利的投入使用, 通过不断引进、学习和消化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经验和方法, 结合我校设备特点, 在坚持设备点检定修前提下实行状态管理, 实施有针对性的主动维护和及时进行性能恢复等措施, 有效解决了设备负荷不断加大的矛盾, 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综合效率, 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毅华.点检维修的类型决策.矿山机械, 2001 (4) .
[2]李杰, 张强.浅谈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黑龙江冶金, 2000 (3) .
[3]蓝文谨.当前形势下的设备综合管理.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4 (8) .
[4]罗庆生.浅谈对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认识与体会.太原科技, 2005 (6)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2
近期,《教育与职业》记者走进了这所实力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府,采访了该院常务副院长张维津。
面向市场打造一流培养基地
建校以来,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方向;以“实事求是、崇尚科学”为校训;以“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为办学方针;以培养“严谨务实,拼搏创新”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创造宽松和谐、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办学理念;形成重实践、重应用、重能力的教学特色。
在专业设置方面,学院紧紧围绕市场,开设机械技术应用系、电气电子技术应用系、信息技术应用系、财经与工商管理系等21个专业,分别服务于机电设备、汽车、环保、电子信息、物流、港口等行业,招生地区覆盖了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
学院以科学发展观和“高、新、特”的思路构建办学体系,紧紧抓住“实践——实践——实践”这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下大力气抓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框架,涵盖了现代制造实训基地、现代电气实训基地、计算机信息实训基地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实训基地等。其中的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以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为技术平台,引进和购进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美国三坐标测量仪、美国法道机床、美国辛辛那提机床、台湾友嘉机床、沈阳机床、大连机床。
经过努力,学院已建立和完善了6个实训中心含31个实习实验室。此外,学院还在行业内大中型企业,如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百利电气集团、天津第一机床厂、天津泵业集团、焊接研究所等企业建有30个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有行业骨干企业和学院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学院的实训基地不仅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还具有相当的研发、加工条件,不仅能实现订单加工,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设计、改进产品制造工艺,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技术保姆”。机床配置系统有美国辛辛那提机床、日本法那科、德国西门子等品牌,技术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
在引人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学院还建立了以功能强大、版本超前的UGNX4.0、Cimatron软件系统为技术支撑的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工作室,利用三维图形功能、数字通信DNC网络传输功能使中心数控技术应用的培训居国内领先地位。曾加工的产品包括:弗兰德减速器箱体、高压双螺杆石油泵以及为开发区外资企业生产的配套产品。
以人为本提升高职教育软实力
实践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和锻炼一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用人机制和工薪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完善学院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使之成为教职工创新敬业、学生进取成才的原动力,学院内涵得到了很大发展。
为有效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学院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一条主线、四个层面”的特色教学理念,提出“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思想,采用“专业教学现场化、理论教学案例化、基础教学课件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持续稳定提升。
为进一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搞好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管理制度,实施IS09001教育质量认证,以合理的激励制度持续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精心设计了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形象文化为载体,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学生管理方面,注重“自主学习、自主激励、自主管理、自主约束”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求,提升素质教育效率、效果。同时,学院严格建立后勤“社会化机制”,充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高水平地保障了在校生的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学院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伴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就更显突出。如果说一所学校的硬实力主要依赖经济投入做支撑,那么软实力建设则必须依靠长期细致的工作。为此,学院领导班子始终关注高职教育目标要素的构成,坚持引领学院走内涵发展之路,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积累了扎实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例如,为有效调动教学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创新性地制定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向教学第一线教师倾斜的制度和政策,改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工作环境,并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特别是强化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和35岁以下的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强化学院的内涵拓展能力。同时,学院在人力培养上舍得花力气,大投入,加大了内外学习交流培训的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感知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
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现已拥有专职教师257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4人,其中44%的教师为机电专业。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的经费支出高达数十万元,近两年就选派近20名教师赴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进修,专项提高机电类学科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与时俱进弘扬现代高职品牌效应
多年来,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方针和指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产业的高职教育价值链条,进一步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持续加强专业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快校园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更加强大。
如今,学院占地面积131742平方米,建筑面积73100平方米,学院资产总额3.2亿元,是建校初期的16倍,固定资产1.9亿元,是建校初期的12倍,已初步建成适应学生教学训练、生活服务和体育运动需要的较为完善的设施与场所,为培养适应滨海新区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与此同时,天津市“十一五”投资共建项目——现代电气实训中心已投入使用,并作为学院承办2008、2009年学院承办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的场地,进行本次比赛高职组四个比赛项目中的“产品部件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三个项目的比赛。
该中心充分体现高职教学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实际操作岗位的相关性。注重融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多种功能于一体,硬件和软件与国际接轨,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创造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改革,成为优秀职业人才成长的加速器。
凭借先进的发展理念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学院连续两次成功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比赛。2008年,学院承办了四个比赛项目中的“产品部件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自动线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的比赛。学院参赛的六名选手参加此次比赛的三个项目,取得了四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09年,学院又承办了“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项目的比赛,派出参赛的六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关键词: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立足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术技能技人才”的办学定位,打造机电类专业特色与品牌,培养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服务湖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文章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做法。
1 专业布局与建设现状
1.1 主要成绩
(1)建立了较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院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立足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专业设置优化和布局结构调整,科学制定了《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规划》。坚持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按照“需求导向,科学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类专业。并紧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适时调整专业,建立了“市场导向,主动适应”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形成了“机电”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十二五”以来,学院按照“对接产业,凸显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主动对接湖南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了与湖南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撤销了与学院办学定位不相符、办学优势不明显的工业分析与检验、生物化工工艺等专业,招生专业数减少到23个,招生专业大类减少到4个。其中“机械、电气、汽车”三大类专业数占开设专业总数比例为76.9%,学生覆盖率达到71.8%。专业聚集度越来越高,机电特色更为凸显。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据麦可思调查,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7%,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就业率高5.1个百分点,企业满意率达95%。
(3)专业建设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十一五”以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6个专业立项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汽车维修技术、数控技术为国家紧缺性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湖南省职业教育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专业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三个专业立项为省级重点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动适应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专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机电”品牌特色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 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依据,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接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品牌特色,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专业优势。(2)集群发展原则。把握学院的办学定位,整合资源,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及服务,打造重点专业集群。(3)特色发展原则。重点建设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两大特色专业群,带动其它专业协调发展。
2.3 总体目标与思路
主动融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调整改造主体专业。撤销、调整与装备制造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8个,新增与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对接紧密的专业5个。到2017年,学院常年招生专业稳定在20个左右,形成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现代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各专业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核心竞争力。
3 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
3.1 建立“产业升级驱动专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
联合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职业院校及知名企业,牵头成立以资产融合、人员互聘为纽带的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集团;深入调研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建立“产业升级驱动专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产业发展变化适时开设新专业,改造或淘汰部分专业。坚持“三同步”,即专业开发与市场同步、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同步、专业改造与技术发展同步。2015-2017年,调整和停办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8个专业,新增工业网络技术、报关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5个专业,改造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传统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
3.2 构建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现代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
紧密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系统构建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及现代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打造先进制造装备专业集群。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引领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工业网络技术等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学院最具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核心,引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等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核心,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整形技术等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引领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会计电算化等服务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现代制造服务专业群。
3.3 特色专业群建设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学院实际,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两个专业群,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3.3.1 课程体系建设
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群按照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形式,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共享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包括案例、项目及各类素材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批微课程和慕课。
3.3.2 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引进、培训、兼职、评价等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双向聘任、双向培养、双向兼职”等途径,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团队的教学、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
每个专业群引入3~5名顶尖级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重点培养专任和兼职专业带头人各1名;每个专业聘请1~2名企业现场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完善兼职动态教师库,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有计划安排教师进站工作,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
3.3.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统筹规划各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满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需求。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成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创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成国内领先、“产学研”一体的智能装备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省内一流的机器人技术培训中心,打造特色鲜明的省级智能控制技术人才培养与创业基地。每个专业群与100家左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集教学、生产、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与网络,确保实训项目开出率100%。
参考文献
[1]赵家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6):19-23.
[2]郭江峰,孙笑,郭建军,徐宇清,关勤,刘玉群,喻擎苍.国内高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状况分析[J].高教学刊,2015.22:6-9,11.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4
1. 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形成理念, 提高认识
作为一所行业办学高职院校,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 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校企合作理论与经验, 积极尝试与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模式。立足于多年的实践探索, 学院提出了“分层建设、分类管理”的工作理念, 明确了以“核心型、紧密型和半紧密型”三个层级校企合作分层建设, 以“人才培养”和“横向项目合作”两种类型为主的分类管理的工作思路, 配套出台《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学院校企合作“后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办法》等分类管理性质的可操作性文件, 将校企合作建设目标深入到专业建设层面, 有效引导系部和教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学院内涵建设。
2. 探索开拓、组织落实、深化合作, 累积校企合作显性成果
(1) 开创“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我校按照技术先进、标准领先、管理规范、规模优势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标准遴选出相关优质企业, 与企业共建“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生产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校分别与南京第一机床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无线电厂、江苏中电科电气 (集团) 有限公司、南京图腾动画有限公司、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数控加工实践教学基地”“电子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高压电实训室”“三维数字工作室”“华为4G-LTE移动通信实训室”及“华为技术培训基地”等“企业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 将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植入校园, 创设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我校还与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等共建了“课堂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将学校教学元素引入企业, 强化实践育人。
(2) 推行“订单培养”或“嵌入式”人才培养, 促进产教互动。我校充分整合办学优势, 为企业量身订制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特色、强化、实训等精品课程, 企业主动来校签订培养订单。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中电科电气 (集团) 有限公司、南京兴农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均与我校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嘉环班”“中邮班”“中电科科技班”等15个订单班, 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785人。在“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校企双赢互动。
(3) 开发“校企特色课程及教材”, 促进校企专业与技术交流。加大力气建设精品专业, 按企业实际生产的典型案例编写教材, 我校与南京第一机床有限公司、思科系统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技术 (济南) 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南京图腾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发特色课程21门和教材23本, 深化学院的工作过程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及项目化教学改革, 成果喜人。
(4) 拓展“横向项目合作”, 促进校企共同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技术应用工程中心”, 中心设在学院, 合作企业设中心工作室, 校企共同构建了一个集“项目合作 (产品开发、技术应用) 、三师培养 (教学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培养) 、专业建设、科研成果累积 (专利、鉴定成果) ”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平台。
二、校企合作艰难推进的原因分析
1. 政府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法律政策配套不到位
校企合作仍然处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不稳定状态, 合作关系随时会因为市场和人员等因素的变化而停止或中断。由于缺乏一个政府倡导、企业响应、学校参与的多方受益的系列配套体系来支持校企合作的有力政策与措施, 校企合作全程深度合作较难。
2.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与制度落实不到位
长效机制很重要, 学校应签订企业的急需人才培养订单, 并且把企业利益核算明确。如果校企双方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地规范运作制度, 效果会更好。
3. 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不到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 最好是能围绕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 (包括教师工作量、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 , 在人财物的配套与使用上进行倾斜, 激励机制切实可行, 才能充分激励普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
三、建立校企合作工作良性运行机制建议与对策
1. 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构建院系二级化管理及考评机制
长远发展校企合作, 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长期合作, 能为企业利益增长与实际发展做贡献, 深化校企双方共赢点。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育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适应企业需求, 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双赢合作机制的建设。学校应为企业切身利益着想, 完善相关制度文件, 细化工作流程, 根据企业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跟踪、维护与管理, 让企业对学校进行考核与评价, 把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成效的验证及新合作项目的依据。并邀请企业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小组, 以“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成效”为中心, 分别从“时间维度、主体维度、指标维度”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综合评。如图所示。
2. 聚焦“核心型”校企合作, 点、面、线结合,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存在“校企合作计划碎片化”和“校企合作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的问题, 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聚焦“核心型”校企合作, 注重“点、面、线”的有效结合, 推动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首先聚焦“点”的突破, 学校应以校企合作重点项目推进为切入点, 与合作企业商定相应的推进措施, 落实责任人, 按月度进行跟踪与检查, 使合作计划、实施过程、具体措施、监督检查等工作都得到保证并取得成效。其次抓好“面”的推广, 学校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由点及面, 推广到学院所有专业。最后抓好“线”的建设, 将校企合作贯穿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横向项目合作等人才培养主线的各个关键环节, 明确建设目标, 强化建设成效。
3. 校企渗透融入, 提升合作层次, 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
(1) 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而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 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在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 对合作企业的选择直接决定最终合作成效。笔者认为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遵循三个原则:一要选择符合校企合作五大标准——“技术先进、标准领先、管理规范、规模优势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高端制造或新兴产业企业, 确保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二要选择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至少20人以上) , 并愿意为企业及所在行业的长远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确保合作的长期稳定性;三要选择与学院有共同价值理念, 校企双方领导 (高、中层) 沟通顺畅的企业, 确保能够形成高效快捷的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的难点在于标准的制定, 要按照现代学徒制项目要求, 调整与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制定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学生学徒的选拔标准、课程标准、师傅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项目合作成效的评价标准。
(2) 在校企“横向合作”的基础上, 探索“产学研”共同体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利益共同体是指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对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 共同承担风险、使其整体利益超过部分利益之和的共同体, 其构成主要有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目前, 高职院校可以整合校内产学研创新实践平台资源 (各类实验室、实训室、专业研究室、技术应用中心、大学生实践创新社团等) , 对照国家或所在省市产学研平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申报条件与建设要求, 联合企业, 在横向项目合作的基础上, 共建相关技术应用工程中心或技术成果孵化中心等, 逐步形成“产学研”校企共同体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军.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7)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大赛,给力,作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举办两年一届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教育部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作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国家级平台, 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 对高职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与导向, 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生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一、技能大赛助推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更新
办学理念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技能大赛在项目的规定上, 体现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 突出了技术技能含量的“高”与“新”, 使得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 实现办学理念的更新。
技能大赛助推机电类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更新, 重在做到“四个为本”:一是“以实为本”。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要实事求是, 戒浮戒躁, 目标清醒, 定位准确, 发挥优势, 厚实宽行。二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应把满足人的兴趣和要求作为出发点, 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 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中心位置,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和深入广泛的人文关怀。三是“以机为本”。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办学特色的打造, 体现现代装备制造业需求, 突出“机械制造”及延伸专业的基础地位, 形成“机为基础、机电渗透”的机电职业教育特色。四是“以质为本”。始终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社会的权威评价尺度, 以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注重内涵式发展, 以学校的优质服务取信于社会, 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技能大赛助推高职教育专业格局的提升
技能大赛的侧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提升, 并通过技能大赛综合考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程度, 即专业建设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性”专业人才的需求。
技能大赛助推机电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格局的提升, 重在确立“四种意识”:一是“品牌意识”。在学院的诸多专业中, 要选择最能体现办学实力的骨干专业精心打造, 通过重点建设形成品牌, 切忌面面俱到。二是“群系意识”。专业建设在突出品牌的同时, 根据办学实际打造内在关联度强的专业群系, 形成科学的专业群体结构, 实现专业建设的重点与一般、特色与优势的统一。三是“教改意识”。专业教学要体现技能大赛所彰显的适应性要求, 以竞赛技术文件为参照标准, 及时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技能大赛内容提炼、汲取, 转化为新的教学项目, 提高教学效果。四是“技能意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组织教师和企业有关专家共同对竞赛规程、技术文件、国家职业标准和竞赛样题进行研究, 结合专业教学实际, 制订培训方案, 切实突出技能培训。
三、技能大赛助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技能大赛中参赛学生所展示的能力, 从一定层面上反映着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教师要“有位”和“有为”, 就必须熟知社会相关部门特别是企业技术部门和生产一线对技术技能的要求。
专业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之一, 就是通晓和掌握现代企业生产对“现时”技术技能的需求。技能大赛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重在实现“两底一高”三线目标要求:“第一条底线”即专业教师要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人才, 据此确定学生的课程取舍, 优化课程结构;“第二条底线”即专业教师要通过工厂实践及时掌握企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 不断更新知识, 开拓视野,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线”即深化工程实践方式, 青年教师由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延伸为与企业相关部门进行科研合作, 实现共同合作开发新产品等。通过“两底一高”三线建设, 真正改变专业教师理论“强”实践“弱”的状况, 实现教师“双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突破。
鼓励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同时, 自己直接参加技能大赛, 也是技能大赛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助推作用之一。教师直接参加技能大赛,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高“双师素质“。如, 近几年来, 山西机电职院数控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数控技能大赛, 7名教师获得技师职业资格, 2名教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4名教师获得“三晋技术能手”称号, 1名教师被评为省首批“双师型”教学名师, 5名教师被评为省“双师型”优秀教师, 数控技术应用教学团队获得省优秀教学团队, 数控工程系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文明先锋和谐号”等荣誉称号。
四、技能大赛助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
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设计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由此催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向多元化、紧密型、双赢性方向发展, 从而使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技能大赛给力机电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 重在形成“五大模式”:一是“企业冠名培养”。由企业在校内冠名组班, 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解决人才就业问题, 从而实现招生—教学—就业“三位一体”。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基地”。以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 根据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及教学、科研、生产的实际需求, 将企业作为校方的“科研实习就业基地”, 将学校作为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校企双方相互发挥各自优势, 培养提高对方的学生素质和员工素质, 实现互利双赢。三是直接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企业提供相应的空间和优惠政策, 学院投资在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必要的教学、生活设施, 学生实训课程全部开在车间里, 接受企业能工巧匠传授操作技能, 同时学院的生产性设备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条件, 企业中有学校, 学校里有企业, 两者实质性融为一体。四是学生成建制地进入指定企业集中轮训。将某一学期或学年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全部开设在企业一线, 半工半读, 工读结合, 轮班交流, 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行实质性工学交替。五是实行校企国际合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合作共建实训车间等, 直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装备校内专业实训室, 利用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和师资进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
五、技能大赛助推高职教育学生学风的好转
高职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处于高等教育边缘的求学者, 既有的文化基础素质偏低、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困难等因素, 使得学风建设问题长期困扰学校和学生。以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为主题的技能大赛, 给加强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曙光。
技能大赛助推机电类高职院校学生学风的好转, 重在产生“四种效应”:一是“平台效应”。技能大赛的技术平台是按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装备确定比赛设备, 各参赛学校必须按大赛选定设备, 建设训练场馆, 从而推动了院校以大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有力地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山西机电职院陆续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提升数控实训中心装备水平, 建成了山西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 成为技能大赛的标准性训练平台。二是“引力效应”。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高职生群体是“好奇群体”和“好动群体”, 实训竞赛平台像一个强大“磁场”, 比课堂教学平台更具吸引力, 加之学院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学生技能训练, 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刻苦训练的热情空前高涨, 由“逼着学”变为“主动练”, 把技能培训作为展示才艺的舞台。三是“传导效应”。技能大赛“培养技能”的导向力逐渐由专业课教学向公共基础课扩散, 影响了其他各类课程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四是“文化效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科技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 都把技能大赛作为新元素、新符号、新亮点, 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 对学风建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而有力促进了学风的好转。
六、技能大赛助推高职教育就业空间的拓展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技能大赛不仅是政府主导、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沟通机制, 而且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培养机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深化,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
技能大赛对机电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助推作用, 突出表现在“四动联力”:一是“政府行动”。各级政府都把通过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建设的基本策略, 把通过技能大赛提高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作为推动学生就业的行动规范, 从决策和政策层面上推动毕业生就业。二是“企业助动”。从目前的实际看, 无论举办国家、省、院校哪一级的技能大赛, 企业的参与功绩卓越, 企业积极支持大赛, 大赛人才回报企业, 极大地助推了学生就业, 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三是“院校推动”。技能大赛搭建了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更多联系的平台, 学生就业部门参与到大赛中去, 以大赛为载体, 与参赛企业密切合作, 把企业基层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车间每个岗位的意见收集回来, 反馈给教学部门, 以改革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 从而使毕业生的综合质量提高, 适应能力增强, 更受企业欢迎, 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四是“学生主动”。技能大赛的广泛开展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使学生对学习技能更加主动, “靠技能、靠本领找饭碗”成为时尚, 虽然通过国家或省级技能大赛获奖而直接就业者凤毛麟角, 但院校浓郁的技能大赛氛围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间,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幸参加了两大类技能大赛所有届次的省区比赛和全国决赛, 累计获得全国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4个, 省级一等奖29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16个, 参加全国大赛的获奖选手中有20余人被中国航天二院283厂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录用。大赛产生的信誉效应和“四动联力”推动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整体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5%左右,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了85%。
国家、省、院校三级技能大赛平台的搭建, 使技能大赛成为高职教育日常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 引导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给力妥恰, 影响深远。
(李和平,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山西长治
046011)
参考文献
[1]丁继忠, 吴菊珍.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04) :56-58.
[2]张小菊, 鹿路, 牛彦飞.浅议技能大赛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 2008 (02) :37-38.
[3]赵凤华.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科技日报, 2009-07-14.
[4]廖传林, 凌良星, 刘小宁.技能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72-73.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6
(1)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学生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当今社会“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在发生变化,因此,他们的政治思想或对党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入党是找到好工作之‘钥匙’”的不良心态,故使得他们对党的知识掌握欠缺,对共产主义信仰缺乏认识。
(2)学校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财力均投入到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硬件建设、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党建工作历来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导致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对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效和创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健全。许多基层党支部工作目标不明,任务不清,组织建设不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特别是一些学生党支部,每学期只召开一次党员会议,任务是发展党员与转正,导致党员发展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党员的质量不能保证。
(4)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不高,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该在学生集体中发挥先锋作用。但一些学生党员往往在入党前表现较好,入党后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自觉树立党员形象,因此在同学当中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不能起到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此项工作作为体现学校政治要求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是全体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院对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学生党员“六进”管理模式,即“进班级,进专业,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进基地”,意在完善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党员的基本素质和根本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建设的基础,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2 积极探索“六进”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2.1 进班级,在班级中设党组织
围绕“发挥党建带团建、带学风建设、带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开展活动。各小组配备一名专业辅导老师和一名思政辅导老师,确定一名学生党员为小组长,制定“班级党小组”管理条例和考核办法。班级党小组成立后,重视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以交流真实思想为主,定期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开展对社会现象、学习生活、个人目标、重大事件等内容的自主讨论,激发学生对党有关知识的学习热情,引导党员和积极分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凸显优秀学生典型,从而激发榜样作用,产生个别带动群体的良好效果。
2.2 进专业,在专业中设党组织
将党支部设在专业中,积极为专业建设服务、护航。由两名专业党员教师和一名党员辅导员担任支委,制定工作计划,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活动等。鼓励学生党员学以致用,发挥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科研等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专业学术活动,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专业学生党建的特色。
2.3 进公寓,在楼宇中设党组织
打破专业、年级与班级的局限,以楼幢为单位成立公寓党支部,由一名楼幢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两名学生党员担任支委,总体负责协调、管理公寓内的学生党建工作,做到党小组服务进公寓。在公寓党总支的领导下,具体实施“支部建在楼宇上”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完成与学生党支部建制相当的职能。如此一来,就能将庞大的学生公寓楼群分成若干块去实施学生党建管理,就能把每一个生活中的党员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与学校一起促进公寓文明建设。
创新工作机制包括:制定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党员思想、行为、表现鉴定制度;注重学生党员在公寓工作、学习、活动情况的记载;建立学生对学生党员的测评制度。在评价指标体系下不称职、不合格、不突出的学生党员,组织要亮黄牌,严重的要按组织程序进行教育和处理。另外,在公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同时做好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挂牌“党员示范寝室”,实行寝室一对一帮扶,先锋党员寝室带动卫生差、学习氛围差的寝室,帮助改变现状,争创文明寝室,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其他同学做好榜样。
2.4 进网络,在QQ群里设党组织
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好网络加强对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过程中要研究形势、把握规律,注重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
2.5 进社团,在社团里设党组织
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成立的、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拿我院来说,近几年来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目前已有理论学习、兴趣爱好、学术专业、社会服务类等社团20个,超过60%的学生加入了学生社团。我们充分利用了社团的优势,将党建工作深入相关社团,完善社团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团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1)构建党建工作进社团的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工作的试点,在党员数量较多、建党条件成熟的社团中成立学生党支部。对于党建工作基础薄弱的社团,要从现实出发,采取多种模式组建社团党组织,实践探索适合党建工作进社团发展的新的组织体系,探索一条适合新情况的党建工作进社团的新路子,建立院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学生党的工作委员会,来负责统一管理学生党建工作。
(2)坚持“边实践,边完善”的方针,总结本院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学院的实践经验,走具有本院特色的党建工作进社团之路。
(3)积极稳妥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团工作。整个组织推进工作的实施要做到“四个相对稳定”:组织机构相对稳定,保障制度相对稳定,支部生活相对稳定,活动开展相对稳定,以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质量。
2.6 进基地,在基地企业中设党组织
实习基地是广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学生今后成长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加强在“基地”的党建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结合企业对员工党员管理与教育的实际情况,将党建活动的阵地延伸到了校外实习单位,组织学生党员在实习基地开展活动与教育。特别是我院在与永康众泰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成立众泰学院之后,更加有利于我院更好的开展党建进基地工作。为加强学院党组织与校外实习基地党组织工作上的联系与衔接,有效地发挥党组织在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由我院派遣到集团进行专业实习教学的师生党员和入党考察对象由我院向集团提供组织关系介绍信和委托考察函,由集团对他们实施教育、管理与考察。在党员人数达到规定的规模时,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归属集团管理。实习到期后,对本人在该时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书面总结,由集团作出鉴定后移交给我院,以此作为考核奖惩、评优、考察的依据。在学生党员发生违纪行为时,集团可视情节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我院指派专人与集团联系,及时做好工作衔接,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交流经验,互助互动,资源互补共享。
对于校企合作企业,我院还积极开展“学生党员企业行,扩展党员先锋内涵”的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到各企业实践和调研,与企业中的校友、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座谈。同时,通过体验生产过程,走访企业生产车间,对机械类、汽车类企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加深了对企业的人才观、用人需求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拓宽了学院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促进学生就业。
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实际,积极探索高校党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全面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全面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围绕中心,贴近实际,规范发展,注重实效,体现特色。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形势却不容乐观。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从“进班级,进专业,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进基地”等六个方面的探究概略地予以了阐明。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戴亚娥.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的模式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82-83.
[2]池海标.党建工作进公寓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09:178.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发展方向,战略,内涵,质量
农业高职院校大多办学历史长,校园校貌陈旧,实验实习设施设备老化,转型发展较为困难。鲁昕部长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 年年会上谈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正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聚焦到内涵建设和办出特色上,凝心聚力,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如何站在职业教育发展新的起点上,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值得思考。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涉农高职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 万余人,开设农林、制造、车辆、财经、商贸、食品、人文、电子信息八大类共40 个专业,重点建设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业装备3 个专业群。
1 确定发展方向
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国家乃至世界发展战略而确定,主要包括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等。
1.1 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是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从20 世纪末开始,一直到“十五”期间,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总体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拓展的路子,这个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强有力引擎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生力军[1]。但进入“十三五”以后,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在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职业院校必须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
1.2 转型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正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农业高职院校只有顺势而为,实现转型发展,才能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当前转型发展之路在于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各职业院校之间必须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开放沟通、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配合“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周边国家培养培训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国际影响力。
1.3 特色发展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特色发展,发扬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于服务 “三农”,只有坚定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在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始终坚持走服务“三农”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抢占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制高点。
1.4 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提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这就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2 明确发展思路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以人为本育人才、以质立校谋发展、以严治校强管理、以实作风创特色”的发展指导思想指引下,明确了“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办好专业、融入企业、服务就业”的发展思路。
2.1 依托行业
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行业也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农委主管的学校,农业办学特色鲜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行业指导例会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交流;要将应当或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在农业行指委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2 对接产业
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千余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办学实力在于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对区域支柱产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涉农专业最全、规模最大的农业类高职学院,肩负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重任,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满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规划、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
2.3 办好专业
专业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土壤,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办好专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高职教育应根据行业、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农业特色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但声誉高的专业较少,当前办好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湖南省卓越职院建设标准,紧紧围绕特色专业群建设,完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对接产业、引领产业、以专业群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把学院重点建设的现代种植、现代养殖、农业装备3个专业群建成为省内相关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重要的技术技能积累基地。
2.4 融入企业
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贴近产业、融入企业。融入企业就是要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做深度融合的文章,特别是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职业教育融入企业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企业、人才培养定位要融入企业、课程改革要融入企业、实践环节与生产对接要融入企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要融入企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与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现代农业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技术服务的附加值。
2.5 服务就业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国家高度重视,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发展,离不开切实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农业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后信息反馈制度;充分发挥校友会立交桥的作用,充分挖掘校友单位对人才的潜在需求;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信息,搭建区域间、学校间、校企间求职信息共享通道,保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应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有序流动、自主创业。
3 确立发展战略与目标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在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追求下实现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集思广益,确立了学院发展战略与奋斗目标。其发展战略是开放办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改革活校、从严治校。奋斗目标是建设一流职院、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建立一流机制、争创一流业绩。
4 制定发展举措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规律、新特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需要职业教育转方式、调结构、强内涵、重管理、求实效,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3]。加快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4.1 做好专业发展定位
专业发展定位的准确性,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实施,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以及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发展定位应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专业链融入大农业产业链,做精第一产业链,做强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做活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打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4.2 加强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旨在推进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发挥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建议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借学院争创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之机,加快超级杂交水稻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增校园面积2.4 万m2;新建教学实训综合楼、学生公寓等,新增建筑面积3.0 万m2;进一步提质改造校园环境,完善教学、学生生活等配套设施;加强以“和·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建设高速顺畅、安全可靠的生态型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在满足本校师生泛在学习和融合创新需要的同时,向合作院校、合作企业、社区开放,实现教育流程再造和智能化管理。
二是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湖南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联动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发展战略,主动停办金融保险、物业管理、国土、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与农业产业无关或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10 个,新增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休闲农业、宠物养护与训导、物流管理等适应产业调整与升级的专业8 个,形成对接现代农业的“种、养、加、机、贸”五大专业体系,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市场,重点对接规模化、机械化及“名、优、特、新”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资及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高端领域。
三是提升师资水平。近3 年,每年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300 万元,完成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提升学习培训400人,下企业锻炼1 200 人,境外学习培训100 人,学历提升50 人,增加专兼职教师编制100 人。在牵头组建的2 个职教集团与2 个校企联盟内部成员之间建立人才交流互聘制度,完善兼职教师“四个层次”和专职教师“五个层次”的梯队培养体系设计,校企共同考核认定“双师”教师资格。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为了做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依照“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省财政进行引导和推动”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5 000 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1 000 万元,行业企业投入3 000 万元,学院自筹资金投入1 000 万元。学院将建立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制订详细的分项目、分年度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积极争取省农委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学院发展环境。从2016 年起,争取省农委连续3 年、 每年支持1 000 万元, 共计不低于3 000 万元,资金列入农委预算,保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支持学院内涵建设。
五是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树立学院章程权威,完善与章程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80 个左右有关党务、行政、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管理制度,规范100个左右办事流程,建设“阳光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公开透明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平安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六是打造精干团队。以重点建设专业群为核心,整体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充实原有专业教学团队力量,重点建设15 个农业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组建与培养3 个新的专业教学团队、3 个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团队和4 个产品研发团队、10 个服务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团队。
4.3 推进重点建设项目
一是专业群建设。根据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确立现代农业专业群、畜牧水产专业群、农业装备专业群为学院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其人才培养应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是北山基地建设。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按照学院提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运行”的“四高”建设要求,坚持“现代、特色、精品” 的基地功能设计原则,把基地建设成为超级杂交水稻优质高产生产示范的样板、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的典范、培养研发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现代栽培技术人才的摇篮[4]、引领高职农业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标杆,同时要求其具有较好的自我造血功能。把基地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展示学院在新常态下又好又快创新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文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529(33):38-41.
[2]胡莎,梅来源,黄少臣.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6):30-33.
[3]楚琼湘.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五要素”[N].光明日报,2014-01-10(10).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8
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学院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训教师的恰当指导,耐心帮教,是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能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本人结合实训教学实践就数控车工实训教学谈几点体会。
1 精心设计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1 播放视频
介绍数控机床出现的背景、发展历程、生产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知道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的新手段,它具有加工精度高、质量稳定、加工适应性强、生产率高、劳动强度小等特点。特别是它能完成许多在普通机床上无法完成的工作。让学生知道现在所学习的、未来所从事的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专业,不但社会地位高、劳动强度低、工作环境舒适,而且工资待遇不菲。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2 强调文明生产和安全操作规程,教学中,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生产的首位
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文明生产是未来幸福生活的根本前提和保障。面对高速运转的机床,稍不小心就会发生人伤机损的安全事故,所以操作者必须掌握好数控机床的性能,精心操作。一方面要管好、用好和维护好数控车床,另一方面还必须养成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和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不断培养较好的职业素质。
2 利用数控仿真系统,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了解数控加工技术
同数控机床操作系统一样,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也是用了相同的面板与按键功能,没有任何安全隐患,学生因此能够大胆地去练习。同时,现代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还可以实现以下两方面的功能:(1)模拟演示功能;(2)程序自诊断功能。一方面,能够自动地检测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详细地指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三维测量功能,这在真实设备上是不能达到的。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相对完整的掌握了操作技术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加强了他们的信心。
3 妥善安排实训步骤,减少学习“弯路”
目前,数控车床的种类可谓琳琅满目,有着不同的结构、性能以及操作系统。尤其是不同的车床,其控制面板也是不一样的,其也有着不完全一样的G代码与M代码(辅助功能),更有甚者,完全不一样。因此,第一步,在实训过程中,一定先让学生对于所要操作的车床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诸如操作系统和控制面板等方面的性能。第二步,给学生一些模型零件(圆弧等)的加工程序,学生依据此进行输入,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加工,学生不仅深层次的了解到了车床的性能,以及操作的规程,同时也消除了在操作时的畏惧心理,加强了信心。第三步,先让学生查看一些简单零件的图纸,让他们知道所要操作的内容以及技术要求,以此为基础去明确加工的方案,组织加工的程序;思考诸如明确切削用量、定位零件以及选择刀具等等诸多问题,然后对加工程序单进行手工编写,检修加工程序,对程序说明卡和走刀路线图等技术文件进行编制。第四步在实训教师在场的情况下按照自己所编工艺路线上车独自加工完成零件。第五步按照考级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G代码、M指令等功能以及切削要素的内涵并能恰当选用。加工先从轴类零件、盘类零件、内外螺纹零件开始训练,等这些熟练后尝试加工中等复杂零件,如车制机床主轴(要求采用粗切循环功能)、车制内外球面(要求采用刀尖圆弧半径补偿功能,并且球面的位置度不大于0.04mm)、车制蜗杆以及多头螺纹(要求采用子程序功能,并符合图样要求),最后再练习一两次较高难度结构复杂零件的加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
4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应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某些在掌握操作技术能力方面不是很快的学生来讲,教师要对操作技术进行认真地讲解,帮助他们在理解这些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领会其中的内在含义,进而培养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尽快地跟上全班学生的操作进度,教师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以在加工的时候,有关刀尖圆弧半径补偿的使用方法为例,理解能力不是太好的学生在编程的过程对刀补的内含无法理解,因此,总是忽略去思考这个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专门地绘制了在加工时候的模拟图纸,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在数控加工的过程中,都是依据零件的轮廓来进行的编程。由于刀具有特定的半径,刀具中心运动的轨迹是偏移轮廓一个刀具半径值加上刀具磨损以及加工余量,而不等于我们需要加工店零件的实际轮廓。因此,在加工外轮廓的时候,应使刀具中心偏移零件的外轮廓表面一个刀具半径值;在进行内轮廓加工时,应使刀具中心偏移零件内轮廓表面一个半径值。通过这样解释,学生就清楚了刀补的含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在是操作过程中,理解能力强,能够良好账务操作技能的学生来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增加适当的实习件的难度,合理地改变一些教学内容,进而使这些学生有更高的操作技能水平。
总之,在数控车工实训教学中,实训教师应注意学生兴趣的启发与引导,注重学生文明生产和安全操作习惯的培养,精心设计安排实训内容,更快更好地达到实训目的,充分挖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对数控技工的要求。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各类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了数控加工专业。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高职高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机电、机械制造专业数控方向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尽人意,数控实训教学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数控车工,实训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刘雄伟.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蒋建强.数控加工技术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赵燕伟.现代数控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荐阅读: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07-18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雷锋精神10-12
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自我鉴定08-08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活动策划书06-07
机电职业焊接技术毕业生求职信05-25
安徽中医学院创建无烟校园05-12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07-24
安徽合肥师范学院是几本08-26
机电学院可行性分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