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共8篇)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1
xxxx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就业办公室制度
为规范有效地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有关规定,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原则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自主择业为主、学校推荐为辅、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指导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为服务宗旨,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基本任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根本目标,最终目的是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秀毕业生。
三、就业辅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我校的就业辅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内,从二年级开始辅导,理论课程共10课时,模拟面试2课时,三年级分班之后,针对就业班级不定期开就业座谈会、企业家讲座、优秀毕业生演讲、一对一职业心理咨询。引导毕业生向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式,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创业意识,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制定定位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辅导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学校就业政策、学校就业途径、就业形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面试、自我介绍、简历、职业礼仪、保险、合同、在职升学、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转换、职业规划、自主就业注意事项、常用面试题、自荐书的书写、参加招聘会的注意事项、职业心理测试、职场新人注意事项等
四、就业推荐
毕业生必须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方可进行就业推荐
1、结清所有应缴纳的费用;
2、学习成绩实训、成绩合格;
3、档案里没有违纪处分的;
毕业生有下列情况者,学校不给予就业推荐
1、未按规定缴清学校的有关费用学生;
2、学习成绩实训、成绩不合格,未达到学校要求的最低限的学生;
3、学生处有开除学籍留校察看或者以上处分仍未解除的学生。
4、教务处审核不具备毕业资格的学生;
五、就业方式
毕业生自主就业为主,学校推荐就业为辅的就业方式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实行两次“双向选择”推荐就业模式。首次“双向选择”结束之后,因为单位原因离职的学生学校可以再推荐一次“双向选择”就业。
因为违反法律、法规、或违反用工单位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学生学校不予二次推荐。
毕业一年内,如果学生需要就业信息,学校仍会提供,但是优先考虑在校生。
六、派遣
首次就业根据工作地点不同,部分用工单位会派人来接学生,或者学校老师护送学生到用工单位。保证学生安全。
七、就业纪律
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严肃纪律,增强就业工作透明度。就业推荐工作应当遵守公正、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的原则。各位负责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人员应正确认真贯彻国家的就业政策,认真执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
毕业生应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求职就业,要认真学习、理解学校的就业管理要求,维护学校的声誉。
对利用职权干涉毕业生就业工作,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部门和个人,由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依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就业回访
学校对已就业的学生要进行就业回访,帮助学生解决学校力所能及的问题,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对于用人单位违约,学校积极维护学生权益。
与优秀的就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长期合作。
积极反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九、其它规定
用人单位来学校开展招聘活动应首先与学校就业办取得联系,经同意后,方可开展招聘活动。用人单位来校招工应遵守公开、公正、公平、自愿的原则。对于年龄不满法定要求无法推荐就业的学生,在离校后年满18周岁时可以推荐工作。
毕业生就业前参加学校或用人单位组织的健康检查,发现患有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应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受的,学校原则上不再次推荐。
按国家有关规定,毕业生上岗后,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学校原则上不再推荐就业。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就业办负责解释。本制度公布实施后与上级主管部门最新规定有冲突,则按上级主管部门最新规定执行。
xxxx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就业办
二零一二年九月一日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2
2013年,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 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中职生就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他们的就业供不应求, 就业的量上去了, 质却不容乐观。据调查了解, 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低, 就业质量需要提升。就业质量的质是一个综合指标, 包含了就业的对口率、就业层次、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等, 提升就业质量任重而道远。针对我校服装专业的情况, 对服装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调研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了问题, 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服装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统计分析
对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8~2011级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6份, 回收34份。这36位毕业生都在服装行业内发展, 对口率达到100%。其他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 我校毕业生在服装行业内的岗位分析
如图1所示, 我校毕业生在基层技能部门的岗位人数多, 其他岗位的人数少, 但是学生就业岗位层次有变化。5.88%的学生在设计助理岗位, 5.88%的学生在教师岗位, 8.82%的学生在生产管理岗位, 2.94%的学生是版师助理, 2.94%的学生是样衣师, 73.5%的学生是流水线技术工人。一般地, 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工种不多, 大部分在流水线当车位, 不受社会重视。而我校服装毕业生不单从事流水线工作, 也能从事较复杂、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
(二) 毕业生是否参加过比赛培训的统计分析
比赛培训影响就业层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参加比赛培训的毕业生人数只有9人、设计师助理2人、教师2人、生产管理人员2人、版师助理1人、样衣师1人, 数额偏少, 但是他们从事能力较高的岗位, 如设计师助理、教师等。未参加过培训的毕业生有25人, 在流水线上作业。
(三) 就业部门与劳动关系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在事业单位的有2人, 占总人数的5.88%;在外资企业的有19人, 占总人数的55.88%;在私营企业的有8人, 占总人数的23.53%;在集体事业的人数有5人, 占总人数的14.71%。私营企业没有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 缺乏法律保护, 工作不稳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集体事业均与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合同, 表明劳动关系和谐, 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
(四) 就业指导满意度
根据表1可知, 34人中有3人认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就业指导, 有31人认同有过, 虽然安排了就业指导, 但是满意度不够高, 持一般态度的有28人, 占总人数的82.35%;持非常满意的有2人, 占总人数的5.88%;比较满意的有1人, 占总人数的2.94%。由此反映出, 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完善, 没有取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直接影响就业质量。
(五) 岗位满意度统计比较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显示, 参加过比赛培训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满意度上表现为非常满意的占44.44%, 比较满意的占55.56%;未参加比赛培训的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只有12%, 认为一般的占64%, 还有20%的为不满意、4%的为非常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毕业生认为找到的工作岗位满足了其需求。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 比赛培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在问卷调查以及各种方式的采访中发现一个明显问题, 凡是觉得在学校学到很多东西, 在工作中又能较好运用的毕业生, 都是之前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 他们反映比赛几个月所学到的东西比两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 他们有目标、肯吃苦, 对服装行业充满期望。不难看出, 培训对毕业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 就业指导的不完善
学校执行的就业指导, 没有取得较好效果, 多数学生的态度一般, 反映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改革和完善, 才能发挥其作用, 服务于学生。许多学生因实习转换空间, 地域、生活习惯不适应, 导致学生对企业、对学校都有抱怨。
四、提升就业质量的优化策略
(一) 依托技能比赛项目培训, 探索小班授课制, 提升就业层次, 提高就业稳定性
通过总结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就业质量明显高于未参加培训的学生。那些留校当助教、当服装设计助理、当样衣师、做版师助理的学生都曾参加过比赛培训, 他们实现了就业岗位由单一的车工向多种岗位的转变, 符合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并且他们一直在服装行业发展, 稳定性高, 是就业质量提升的表现。
培训小组是小班授课的探索。小班授课与传统的班级授课不同, 人数规模小, 专业教师由三位组成, 专业方向一致, 小组培训的主管教师相当于班主任, 没有课时限制, 培训时间长, 每天 (9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艰苦训练。培训的内容与正常上课的内容不同, 信息量大、技术能力要求高, 需要接受链接紧密的专业培训。比如, 工艺类是手工打板、电脑打版、工艺制作三门模块化课程链接。这样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能力强、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岗位方向明确。在访问中, 有位学生说:“因为技术在手了, 舍不得扔掉, 一直坚持下来。”这说明, 通过培训小组培养的学生肯吃苦, 技术实力强, 能胜任较高技能的职位, 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
5.88%的学生做设计助理, 5.88%的学生当助教, 8.82%的学生在企业当管理人员, 2.94%的学生做版师助理。他们都接受过小班培训, 数据小、力量微弱, 但我们在关注、在探索, 会让星星之火燎原。我们的学生不是只会做流水线工人, 他们也能胜任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发挥他们的特长, 实现就业岗位的多样化, 提升就业层次。
(二) 完善就业指导, 为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完善就业指导, 除了完善其管理制度, 还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效果。
1.细化就业指导。依据岗位细分、细化就业指导, 服务于不同岗位的学生。以往的实习指导, 主要是缝纫技术的指导, 而设计助理岗位实习的学生工作环境复杂, 人际交往也变得很重要, 作为一名设计助理, 既要懂技术, 也要懂推销自己, 而长期的技能强化, 忽略了这方面的发展, 因此, 实习前, 细化的就业指导是有效的补充。
2.就业指导分期进行, 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分三期进行, 前期是教学课堂, 中期是实习期, 后期是就业。前期, 在课堂中学就业指导, 多数学生不会重视它, 效果不明显。中期, 学校就业科主管实习的教师, 在学生实习一段时期后, 前往工厂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厂商进行协调, 保障学生实习的稳定。后期, 学生自主就业, 学校保持联系跟踪学生的就业状况。
3.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在学校, 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首先, 社会因分工不同, 每个人是平等的, 这个思想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靠自己双手挣钱非常了不起。德国专家提勒教授说过, 在他们的国家, 毕业生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就会觉得很幸福。其次, 摆正工作态度。如何看待工作, 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就业者的个人幸福感。让学生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奋斗, 在工作中享受乐趣。在工作中实现的, 不只有报酬带来的喜悦, 还有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的满意和幸福。
职校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个中职学校要想长久发展, 教育服务需要做到位。不断优化我们的服务, 做好其他学校都做的, 做好其他学校没有做的, 做暖学生心窝的事业。只有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了, 才能赢取“民心”, 获得社会的认可, 才会让学校生源不断, 立于长久发展。
摘要:通过对我校服装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 发现有接受比赛培训的学生比未接受培训的学生的就业幸福指数高和学校的就业制度不够完善两个问题, 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小班授课、完善就业指导两个方面的策略,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职生,服装专业,就业质量,小班授课,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报告称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大学生[N].京华时报, 2013-02-28.
[2]宋小帆.中职生就业质量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3.
[3]谢革新.社会阶层差异背景下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 2008, (2) .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就业现状
1.微电子技术的概述
微电子技术的涵义: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简言之就是将电子产品微小化的技术。微电子技术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快,对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实现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信息化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说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石。
微电子技术知识组成及应用:微电子学科以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化学专业为基本,涉及半导体物理基础、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与测量、半导体制造技术、微电子封装技术、半导体可靠性技术、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设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工程化学、电路CAD基础、可编程逻辑器件、电子测量、单片机原理等众多学科知识。衡量微电子技术的标志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缩小芯片中器件结构的尺寸,即缩小加工线条的宽度:二是增加芯片中所包含的元器件的数量,即扩大集成规模;三是开拓有针对性的设计应用。
微电子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分布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从事制造、测试、封装、版图设计及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等半导体行业,不光需要大量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大量高级技术工人。其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半导体芯片制造、封装与测试、检验、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的工艺方面工作,生产管理和微电子产品的采购、销售及服务工作。
2.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
全球产业现状:自上世纪,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微电子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初期的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发展到今天的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SI),成为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先导技术。本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速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信息科学已成为当前新经济时代的基础产业。
国际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将继续缩小,集成电路(Ic)将发展为系统芯片(sOC)。芯片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之一,如果把石油比作传统工业“血液”的话,芯片则是信息时代IT产业的“大脑”和“心脏”。无论是小到日常生活的电视机、VCD机、洗衣机、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家用消费品,还是大到传统工业的各类数控机床和国防工业的导弹、卫星、火箭、军舰等都离不开这,JwJ\的芯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内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当前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韩国和西欧。我国微电子技术产业正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中心和国际上主要的芯片供应地。特别是在半导体晶片生产方面,其产量超过全世界晶片产量的30%,今年随着LED产业迅猛发展,芯片市场已供不应求。今年,我国芯片总需求已经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
我国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在2006年8月及10月海力士意法在无锡建成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之后,2007年迅速达产,从而拉动了国内芯片制造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在此基础上,2008年海力士意法又继续实施第二期工程,将12英寸生产线产能扩展至每月8万片。此外,国内还有多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正处于建设或达产过程中,其中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成为投资热点。中芯国际在成都的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紧接着在武汉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也建成投产;华虹NEC二厂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的12英寸芯片制造厂投产:台湾茂德也投资9.6亿美元在重庆建设8英寸生产线;中芯国际投资12亿美元在上海的12英寸生产线正式运营。中芯国际宣布正在深圳建设8英寸和12英寸生产线,英特尔支持建设的深圳方正微电子芯片厂二期工程已竣工。随着这些新建和扩建生产线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我国芯片制造业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北京京东方月生产9万片玻璃基板的液晶生产8.5代线今年即将投产。在封装测试领域,中芯国际和英特尔在成都的封装测试企业建成投产,江苏长电科技投资20亿元建设的年产50亿块集成电路的新厂房在使用,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公司的第二工厂投产。飞思卡尔、奇梦达、RFMD、瑞萨、日月光和星科金朋等多家企业也分别对其在中国大陆的封装测试企业进行增资扩产。此外,松下投资100亿日元在苏州建设半导体封装新线投产;意法半导体投资5亿美元在深圳龙岗建设封装工厂。这些新建、扩建项目成为近期拉动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继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产业的市场层面看: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Renesas公司、东芝公司、ST微电子公司、英飞凌、NEC、摩托罗拉和飞利浦电子公司,为世界较大的半导体生产商。领导我国微电产业主流的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和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代表是: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天马有限公司等。
毋庸置疑,微电子产业投资巨大,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3.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为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打开就业市场
国内现有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正迅猛扩大和提升。企业通过加强工艺技术、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改造,加快现有生产线的技术升级,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扩大产品品种,替代进口。因而,用工需求量大,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所,在校学生估计超过5万人。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专业的发展现状良好,主要表现在:规
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是与微电子技术产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的。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集成电路、液晶、有机薄膜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目前很多企业正处在“用工荒”。这给职业教育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带来的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的发展。
4.突出职教特色,校企结合开设课程
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既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过程;它要求学校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教方”教改的灵活变化,更要有“学方”学习内容的切合实际。这些决定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学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专业规模和结构必然受到行业市场冷热的影响。就学校而言,教育质量除了受到教师、教材、课程、授课方式等纯教学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时受到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
课程设置中:明确设课目的。明确基础课、实训课之间的学时比例,要了解社会需求对课程的模式、培养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起点不同的学生技术专业也应定位在不同的培养层次上。一般来讲,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课程选择应该在对材料生长的了解、清洗工艺、净化及器件工艺的学习掌握;初中起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普通型工人,学校的办学目标不能一刀切,应根据需求分出层次。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不能盲目制定教学计划而脱离实际,要大胆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培养称职的技术工人。
教学环节中: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大和综合性的课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校内要素是“教”与“学”,“教方”的要素有: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学方”的要素是学习目的、上课态度。在这些方面存在着:教方能否真正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教师有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能力;课程设置能不能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吻合,既要按需设课也要“因人设课”,实验和实习环节不能流于形式:教材选择和讲授内容既要按照统一标准,又要“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教学方式达到在不偏离教学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以宽进严出的原则对待学生、教授知识。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抓“质量”:首先,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思想品德、敬业和专业知识面等;其次应该注重教师的再学习,这包括教授课程的学习与拓宽,要掌握捕捉微电子学科发展的洞察力和知识的更新能力;其次,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第三,课程设置必须同样注重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带学生多参加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的接受、掌握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非常必要;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
从前面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早已完成飞速发展的上升期,进入稳步而缓慢的平台。而我国随着市场开放和外资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正突飞猛进、焕发活力。今后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还将有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会占领全球主导市场,随着社会需求逐步扩大,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4
一、评审范围
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培训中心、职业高、初中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等级及类型
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高级实验(实训)师、实验(实训)师、助理实验(实训)师。
三、评审条件
(一)高级讲师
1、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在称职及以上。
2、学历、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讲师职务2年及以上。 获得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取得讲师任职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5年及以上。任讲师期间取得合格的本科及以上学历至2011年底不满5年的,讲师任期须满7年。从事地方戏曲、舞蹈及其它特殊专业(工种)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取得讲师任职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5年及以上。 负责学生就业培训、就业指导的老师以及长期驻厂(企业)的带队指导老师,学校的考核为合格并且最少有一次为优秀者,符合学历、资历条件可以按规定的任职年限晋升。
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担任班主任工作者。
不具备上述学历、资历条件,特别优秀的教师可按破格条件申报评审。
3、外语条件
任现职以来,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考试,取得B级及以上合格证(成绩合格通知单),或当年(含上一年)省级补考成绩合格通知单。符合晋人职字〔2007〕45号文件规定的免试人员,须提供有效证件。
4、计算机应用、教师资格条件
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4个以上模块合格证书。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高中)教师资格证,或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业绩成果条件
A、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
任现职期内,系统的讲授过一门以上课程,专任教师年授课在320课时以上;兼职教师年授课在160课时以上;校级领导年授课在100课时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学水平较高,参加教学赛讲教师本人获全国二等奖及以上、省一等奖;或指导的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大赛、国家其它竞赛获全国一等奖;或在本校教学评价中,在同级职务人员(20人以上)内被评为第一名,并提交一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学术或教学文章。
(2)教学成绩显著,获得省(部)表彰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并提交一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学术或教学文章。
(3)教学业绩突出,获得市级表彰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并提交两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学术或教学论文。
(4)在教学研究方面有成果和创新,提交三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学术或教学论文。
(5)参加过省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统编教材、教参编写工作,承担的编撰任务已经完成,同时教材、教参已公开出版使用(附原件或任务批件);或编写已交付使用、公开发行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独立完成5万字以上);或自编校本教材,经学校组织审定(附学校审定意见)在全校同学科使用、效果良好(本人5万字以上)。并需提交一篇答辩论文。
B、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
任现职期内,系统讲授两门以上课程(含实验、实训、见习课),年授课时数平均在300课时以上;兼职教师年平均课时在150课时以上;校级领导年平均在100课时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指导学生获省一等奖或国家二等及以上的教师;或教师本人参赛获得省二等奖,国家三等奖及以上;或本校教学评价中,在同级职务人员(20人以上)内被评为第一名,提交一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专业(工种)技术或教学文章。
(2)获得省、部表彰的优秀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 或获得市级表彰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并提交一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工种)技术或教学文章。
(3)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或在教研与生产结合方面成绩显著,获得市级以上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称号。并提交两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工种)技术或教学文章。
(4)在教学研究、专业技术研讨方面有较高理论水平或发明创新,提交三篇以上CN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论文。
(5)参加过省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统编教材、编写教参工作,承担的编撰任务已经完成,同时教材、教参已公开出版使用(附原件或任务批件);或编写已交付使用、公开发行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独立完成5万字以上);或主编校本教材经学校组织审定(附学校审定意见)在全校同专业使用(本人5万字以上)。并需提交一篇答辩论文。
(6)科技开发成果通过省级以上专业主管部门的鉴定,被推广使用后,取得明显社会、经济效益。为单位年创收5万元以上;或为当地企业、农、牧、渔业、第三产业,培养培训(指导、传授)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受到县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提交一篇答辩论文。
(7)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与经验,获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并提交一篇以上CN期刊发表的本专业(工种)技术或教学文章。
6、破格评审条件
不达晋升高级讲师规定的学历要求,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龄满20年、或中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龄满25年的可破学历评审;不满规定晋升高级讲师任职年限,只比规定年限最多提前两年可破任期评审。不允许学历、任期双重破格。破格申报评审高级讲师的业绩成果条件是:近5年考核至少有一次为优秀的基础上,满足相应评审类型规定条件中的任意两条。
凡属破格申报评审的,要求在省高评会学科评议组的述课、答辩成绩为双优秀。
(二)讲师
1、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在称职以上,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年及以上者优先。
2、学历、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初聘为讲师。 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助讲任职资格后,受聘助讲职务2年以上。或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初聘为讲师。
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取得助讲任职资格,并受聘助讲职务4年以上。从事地方戏曲、舞蹈及其它特殊专业(工种)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取得助讲任职资格后,受聘助讲职务4年以上。
以传技、艺为主,在本专业岗位工作满15年以上,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学历水平,取得助讲任职资格后,受聘助讲职务5年以上。
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担任班主任工作者。
3、外语条件
任现职以来,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考试,取得C级以上合格证(成绩合格通知单),或当年(含上一年)省级补考成绩合格通知单。符合晋人职字[2007]45号文件规定的免试人员,须提供有效证件。
4、计算机应用、教师资格条件
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3个以上模块合格证书。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高中)教师资格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业绩成果条件
独立讲授一门以上基础课或专业课程,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年平均授课不少于320课时。兼职教师年平均授课不少于160课时。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教学大赛获省二等奖、市教学大赛一等奖及以上,或在本校教学评价中,同级职务人员(10人以上)内的第一名,或省级教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取得经国家统一组织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相当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与本人所从事的教学业务专业相同或相近,经考核胜任教学工作。
(3)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工程和工艺流程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学校奖励二次以上,或市级以上表彰一次。
(4)任期内获得市级表彰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班主任。
(5)钻研教学业务,探讨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在CN期刊发表本专业学术文章一篇,或自己撰写的教育教学研究报告、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案例(反思)二篇(1500字以上)。
(6)参加过省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统编教材、教参编写工作,本人撰写部分在一本书完成一个完整篇章,或自编已交付学校使用、效果良好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2万字以上。
(三)助理讲师
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经教学考核合格,可初聘为助理讲师职务。
(四)高级实验(实训)师
1、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在称职以上。
2、学历、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受聘实验(实训)师职务或从事实验(实训)工作2年以上。
(2)获得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取得实验(实训)师任职资格,并受聘实验(实训)师职务5年以上。
(3)大学专科毕业后,取得实验(实训)师任职资格,并受聘实验师职务6年以上。
3、外语条件
任现职以来,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考试,取得B级以上合格证(成绩通知单),或当年(含上一年)省级补考成绩合格通知单。符合晋人职字〔2007〕45号文件规定的免试人员,须提供有效证件。
4、计算机应用条件
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4个以上模块合格证书。
5、业务成果条件
主持一个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工作,完成一门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实验或实训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全国组织的技能、技术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一等奖;或本人获得国家三等奖及以上,省一等奖;或省级主管部门授予高级技师,任期考核有两次以上优秀。提交一篇答辩论文。
(2)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三等以上奖(额定的获奖人员)。提交一篇答辩论文。
(3)在技术创新、技能传授有突出成果,获得省(部)级技术成果鉴定或获得相应技术项目资助、奖励。提交一篇以上本专业学术论文。
(4)参加编写已交付使用、公开发行的通用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其中独立完成3万字以上),或自编已交付学校使用、效果良好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4万字以上。提交一篇答辩论文。
(5)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工种)学术文章三篇以上。(6)符合或达到专业课教师晋升高级讲师规定条件中的任何一条。
(五)实验(实训)师
1、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在称职以上。
2、学历、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至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初聘为实验(实训)师。
(2)获得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后,取得助理实验(实训)师任职资格,并受聘助理实验(实训)师职务4年以上。
(3)大学专科毕业后取得助理实验(实训)师任职资格后,受聘助理实验(实训)师职务5年以上。
(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以上,取得助理实验(实训)师任职资格,受聘助理实验(实训)师职务5年以上。
3、外语条件
任现职以来,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古汉语、医古文)考试,取得C级以上合格证(成绩通知单),或当年(含上一年)省级补考成绩合格通知单。符合晋人职字[2007]45号文件规定的免试人员,须提供有效证件。
4、计算机应用条件
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3个以上模块合格证书。
5、业绩成果条件
独立承担一门以上实验(实训基地)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养,每年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经国家统一组织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相等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与本人所从事的专业相同或相近,经考核胜任工作。
(2)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工程和工艺流程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学校奖励二次以上,或市级以上表彰一次,或参加及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市级二等奖或省三等奖及以上。
(3)任期内获得市(厅)级表彰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省优秀班主任。
(4)钻研业务,在CN期刊发表本专业(工种)技术文章一篇,或自己撰写的实验(实训)报告、案例二篇(1500字以上)。
(六)助理实验(实训)师
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可初聘为助理实验(实训)师;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实验(实训)工作3年,经考核合格,可初聘为助理实验(实训)师;中专毕业,在实验(实训)室岗位工作满5年以上,受聘实验(实训)员职务满4年,可晋升为助理实验(实训)师。
本通知未及问题按照我省现行职称工作有关规定执行。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5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结合21世纪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重新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和采用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体系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给出的定义会有所不同,甚至区别较大,但是不管专家们给出的定义如何,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等几个名词在概念中是频繁出现的。例如,下面有一个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个概念中就提到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评价等几个关键词,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技术,教育指的是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现代的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来实施和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更加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优化。
可以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教学变革对我们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彻底的,因为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核心环节在这一轮的变革中都有了新的含义。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变革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
第一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发生彻底的转变,不管是新课改中的普通中小学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我们也非常赞同把专业技能放在教学核心地位的做法,因为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将来的就业水平,也关乎着学校的办学命脉。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以“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而是以“能力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对于“能力”这个词汇,大家都非常熟悉,例如,在普通中小学,能力基本上指的是考试分数,在职业学校,能力指的是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对于“能力素质”这个词汇,大家可能不常使用,所以会略显陌生。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阶段,应该将重心从“能力”的提高转变到“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该从培养“高分学生”和“高技能学生”上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上。在中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该如何转变呢?我觉得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并最终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单的追求高技能。
第二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能力素质”进行,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的提高。
在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最注重的是最后一个环节:作业完成的较好,或是学生完成的作品比较满意,说明教学效果就不错,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们要抛开这种教学观念,要将能力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基本做法如下:
学习技能: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轻视学习内容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等,教师善于要“保留”一些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提高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型学习,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通过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分组学习,增加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强调每个人的动手能力,通过设计接近实际应用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素质。
第三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丰富和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载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创设“声、色、光、电”俱全的教学情景,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要比传统的教学要复杂的多,教师要完成教学过程,应用的媒体、载体、设备是多样的,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复杂的(能力素质是多样的),要达成这些目标,单纯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任何一节简单的课堂教学都可能涉及到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例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并且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教学,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这个学科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研究性学习、探究型学习、协作学习、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等教学手段都需要适时、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四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准备更充足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过程服务。在现代的西方教育理念中,教学资源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汇,‘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学到了多少的关键(转283页)(接281页)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老师准备了多少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Internet给了大家很多方便,同时它也给我们的办公、生活和学习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这个定义取消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台可以连到Internet的计算机,我们就可以进行办公、生活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它给了我们办公的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知识面?随着Internet在一般家庭的普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利用它接受更多的信息,在信息量方面,学生会有明显的分层,在某些方面,甚至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都很有可能比老师了解的还多。计算机学科是“利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很多计算机教学资源也是最早被搬上Internet的,到现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源在Internet也是最丰富的,学生的信息是比较充分的,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最多的,教师如果不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可能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到。我想,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必须要准备比其它学科教学更为充足的教学资源。
第五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有更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总结这几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经验,最大的成就不是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是积累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是总结出一个道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不需要靠教师去刻意激发,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拿出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以教师的要求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学习。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去学习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不知道学什么好,所以什么都不愿意学;
2、不知道该怎么学,所以学不好,想放弃;
3、我觉得这样学挺好,但是老师总认为我做得不够好,所以不想学下去;
4、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进步,老师好像并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自认进步了,实际上还是很糟糕,想放弃;
5、我只是这次考试没有发挥出水平,老师就没有给我评优秀,真不公平,学习真没意思;
6、自己基础比较差,总是跟不上,没有什么信心,得过且过吧;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除了第1、2点是由于学生缺少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导致没有学习的方向和兴趣外,第3至6点都是由于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时候出现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强。由此可见,合适的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来自于教师对他的评价。
总之,在现在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务必要进行重新思考,传统的讲授法是肯定不行的,即使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讲练结合法”,甚至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环节的加强也不能完全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现代教育形式下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要走出传统的能力至上的原则,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殊能力的评价。这个变革,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学生学习的变革和教师教法的变革,这个变革要体现出从重能力培养到重能力素质培养的彻底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祝智庭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6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引导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提高“双师”素质,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根据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职业教育中心)、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各级职业教育研究室专职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并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和教研人员。
第三条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分为: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四条
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任现职期间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出 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延迟申报或不能申报:
1.考核中有“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2.考核中有“不合格”或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申报。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
3.有伪造学历、资历、业绩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3年内不得申报。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现任教师职务资格。
第五条
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须有在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具有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第六条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所需的、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3.申报计算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第七条
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相关规定,任现职以来结合本职工作,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进修任务或履行工作职责所需的其它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任务。
第三章
讲师资格条件
第八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讲师资格:
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助理讲师资格并受聘助理讲师职务4年以上。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讲师资格并受聘助理讲师职务3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3年,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经考核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可以直接认定讲师资格。
第九条
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书育人,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优良。积极参加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德育为先,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3年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1年以上),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所带班级班风良好,班集体建设成绩突出,受到好评;或担任学校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指导教师3年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1年以上),所指导的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出成绩,经学校考核合格或受到学校表彰;或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管理工作有一定成 效。
2.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根据需要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受到学生好评。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任期内平均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因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专业特点等原因课时量偏少的专业、学科,应有其它教学工作量作为补充)。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
3.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开设公开课校级3次或县(市、区)级1次以上;或获得教学竞赛校级二等奖或县(市、区)级三等奖1项以上。
第十条
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2年以上;或任现职以来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4个月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累计2个月以上),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生产经营管理,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完成企业实践预定任务,同时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初级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师范类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4个月以上,积极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了解学校对新教师培养的要求。
第十一条
教科研成果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撰写中等职业教育德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创业创新创优等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校级以上鉴定和实践检验,对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2.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1篇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同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1)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中职教材2万字以上,或出版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集1部以上。
(2)教科研论文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教科研机构、有关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本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获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或创作的作品被市级专业机构收藏、在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设计项目被采用1件以上。
(4)直接指导的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5)艺术学科教师在学校举办具有一定水平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
(6)参与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1项以上(前3名);师范类学校教师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前3名)。
(7)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获得市(厅)级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
第十二条
中职教研员评审讲师的条件
中职教研员除具备第八条、第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累计不少于2年,同时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1年以上。任现职以来,每年听课80节以上并撰写听课综述,并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或专题讲 座年均不少于2次;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县(市、区)级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发表论文视同要求同第十一条,且仅限视同1篇)。
第四章
高级讲师资格条件
第十三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申报高级讲师资格: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2年以上。第十四条
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教学理念,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相关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具有较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将德育渗透到专业和学科教学各个环节,具有丰富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开展深入细致、富有成效的思想工作。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2年以上,班级管理经验丰富,所带班级或本人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或担任学校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指导教师3年以上,所指导的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 业训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学校表彰;或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2.公共基础课教师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专业课教师系统担任过2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指导过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受到学生好评。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任期内平均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因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专业特点等原因课时量偏少的专业、学科,应有其它教学工作量作为补充)。近5年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2次为“优秀”。
3.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开设校级研究课、示范课4次或县(市、区)级2次或市级1次以上。
4.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或县(市、区)级二等奖或市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被评为县(市、区)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或被聘为市级以上专业(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年以上。
第十五条
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3年以上;或任现职以来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累计2个月以上),掌握本地区相关行业发展动态、产业调整与产业链形成趋势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中级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晋升)。师范类学校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实践累计5个月以上,积极参与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较好成绩。第十六条
教科研成果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主持过学校德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创业创新创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1项以上,研究报告经校级以上鉴定和实践检验,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过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5名)。
2.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本专业学术论文。论文经专家鉴定对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同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仅限视同1篇):
(1)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专著3万字以上,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省级以上规划或立项中职教材5万字以上,或出版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集1部以上。
(2)教科研论文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教科研机构、有关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本人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创新、创业大赛,获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或创作的作品被省级专业机构收藏、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设计项目被省级以上机构采用2件以上。(4)直接指导的学生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
(5)艺术学科教师在学校举办具有一定水平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
(6)主持开发省级职业教育课程产品并被采纳使用。(7)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三等奖或市(厅)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
(8)主持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1项以上,并经县(区)级以上科技部门鉴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师范类学校教师受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研究成果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第十七条
中职教研员评审高级讲师的条件
中职教研员除具备第十三条、第十五条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累计不少于5年,同时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3年以上。任现职以来,每年听课80节以上并撰写听课综述,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年均不少于4次,其中至少1次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主持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省级以上本专业(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和实践检验,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1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发表论文视同要求同第十六条,合计仅限视同2篇)。
第十八条
破格申报高级讲师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高级讲师资格:
1.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25年,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6年。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4年以上(40岁以下资历破格申报教师须具有硕士学位)。
3.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讲师资格并受聘讲师职务1年以上。
(二)业绩成果要求
除具备第十四条第1、2款和第十五条外,任现职以来考核至少1次为“优秀”,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1.教学成果突出,开设县(市、区)级示范课、公开课4次或市级2次以上;或获得县(市、区)级教学竞赛一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1项以上;或被评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或被聘为市级以上专业(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年以上。
2.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发表论文视同要求同第十六条,合计仅限视同2篇)。
第五章
正高级讲师资格条件
第十九条
学历资历要求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讲师资格并受聘高级讲师职务5年以上。
第二十条
教育教学工作要求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相关专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教书育人成果卓著,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形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教学 风格。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深入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挥德育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供学习借鉴的德育经验或模式。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2年以上,所带班级或本人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或担任学校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指导教师2年以上,所指导的社团、兴趣小组、课余专业训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学校表彰;或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以上干部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年以上,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2.公共基础课教师系统担任过1门课程、专业课教师系统担任过2门课程全部教学工作。指导过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好评。完成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任期内平均周课时在10课时以上(因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专业特点等原因课时量偏少的专业、学科,应有其它教学工作量作为补充)。在全省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近5年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其中至少3次为“优秀”。
3.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近5年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5次以上,并且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以上或教育教学重大成果在省级以上现场会观摩推广。
4.任教以来,获得市级以上专业(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省级职教名师、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以上培养对象、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带头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等称号,或任现职以来担任省职教教科研中心 组负责人2年以上。
5.系统指导过2-3名青年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为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指导工作成绩突出。
第二十一条
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带领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对本专业的开发与建设有较系统研究与突出建树,专业设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高,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在行业企业中有较好的美誉度;取得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务或相关专业(工种)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师范类学校教师在指导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作出突出的成绩,在本地区小教、幼教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担任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改革实验点、科技平台、工程中心等主要负责人2年以上。
第二十二条
教科研成果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
1.主持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省(部)级以上本专业教科研课题(前3名),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对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同行中影响较大;或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三等奖或市(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上。
2.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 文代表作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具备下列条件的可视同在相应刊物发表论文(以下各项仅限视同1篇,合计仅限视同3篇):
(1)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专著10万字以上,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省级以上规划或立项中职教材10万字以上,视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
(2)参加国家级展览或被国家级专业机构收藏或设计作品被省级以上知名机构、大型活动采用1件,视同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3)直接指导的学生或本人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视同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奖励,视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4)由专业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个人作品集1部以上或创作的作品被省级以上专业机构收藏、设计项目被采用2件以上,视同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
(5)艺术学科教师在市级以上范围举办高水平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视同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
(6)主持企事业单位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项目1项以上,在行业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经有关部门鉴定,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视同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师范类学校教师受市教育主管部门委托,主持或指导过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以上。研究成果经委托单位鉴定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或被学校采纳,视同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
(7)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以上,视同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第二十三条
中职教研员评审正高级讲师的条件
中职教研员除具备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1款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累计不少于5年,同时从事职业教育教研工作5年以上。近5年来,每年听课40节以上并撰写听课综述,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年均不少于5次,其中至少2次在市级以上范围开设,积极总结推广课改经验,对本专业学科教学、教科研的指导有独创之处,在提高本市专业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显著贡献。主持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国家级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前3名),研究成果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至少有4篇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发表论文视同要求同第二十二条,合计仅限视同3篇)。论文代表作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鉴定,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中等职业学校讲师资格、正高级讲师资格不实行破格申报。
第二十五条
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申报教师职务,正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规定工作量的1/4;副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规定工作量的1/3;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规定工作量的1/2。
第二十六条
从其它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转至教学岗位的人员,应 先转评同级教师职务。申报教师高一级职务时须从事教学工作满3年,任职年限连续计算,业绩成果以教学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研究成果可适当参考,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七条
对从企业引进、在本行业领域内有较高知名度、具有特殊才能的高技能人才,晋升高级职务时,注重考察其专业实践技能和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绩,其它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二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1.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指学校在每学年末通过学生、同行、督导评教等方式,对任课教师一年来教学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优秀率一般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0%左右。按学期考核的学校须根据教师学期考核情况综合成教学质量考核结果。
2.教科研项目、课题均须已结题,并提供正式的立项报告或签订的正式协议和结题报告。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提供本专业、行业权威部门的书面鉴定材料。
3.提供的论文须是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可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中查证到。公开发行的刊物指有ISSN或CN刊号的刊物;省级以上刊物指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核心期刊一般指论文发表时北京大学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的期刊。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均仅作参考。专著或教材指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
4.个人举办的个人专场音乐会或艺术创作展览须提供音乐会全程 录像及艺术创作展览实况录像VCD。
5.省级教科研课题指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省教科院下达的课题,省级科研课题指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市级科研课题指列入省辖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市级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的课题。
6.本资格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奖励含三等奖。
第二十九条
本资格条件中年龄、任职年限、论文论著发表出版时间、课题结题时间均截止到申报上一年年底。
第三十条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7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技能教学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采用“三位制”教学模式教学,即“知识单位”教学、“技能单位”教学和“发展单位”教学。对应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模块分别是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组成、工厂实训。从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说,存在文化基础和自觉性较差,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等问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应该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先会后知和感知并进教学法。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保持原有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知识单位”教学内容溶入“技能单位”教学,将专业实践活动需依托的多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知识重新分解溶入技能课中去,降低学生学习理论的难度,凸显技能教育的核心地位,避免重复教学和无效教学。改变现有理论教学将知识和技能教学割裂开来的教学模式。
在大纲内容上应把专业基础课与技能专题进行有机联系的合并,学科类同的理论知识,属技能专题操作前预知的理论知识均归并到技能训练专题中,以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去求知。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通过科学合理取舍、组合产生一门新型课程。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重新整合归并为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
1.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教学。将电子技能、电工技能、电子测量与仪器,整合融入到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中,在开设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技能课程。将理论分析知识融入到实践技能中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电子CAD合并到电子EDA技能训练中去,同时承担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一部分电路仿真实验验证专题,弥补实验室仪器设备缺少和有的电路实验不易做的缺陷。将电子电路设计、微控制器应用基础纳入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题中。
2. 专业综合技能模块教学,模块设置面向就业市场,选择需求量大的岗位作为综合技能训练课,让学生面向职业岗位选择余地更大,灵活性更强的技能课学习和训练。
3. 岗位技能模块教学,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相结合。组织学生对工作前职业岗位技能进行专题式培训,以企业需要工种的岗位技能为核心,辅以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
二、构建“专题制”模式,实现理论技能专业化教学
“专题制”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分成若干个专题,以每个专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专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授课辅导均由同一组教师承担,这有利于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专题内容,不断总结提高,创造精品教学专题。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整合和学科归并,给专题的内容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它承载多重的教育功能和目的,专题的设置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内容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组建起来的集成新型教材。以建立起符合职业岗位要求,适合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专题教材,退旧引新,以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
但“专题制”教学实施的最大难点在于教师的转型。一些教师在学期内面对多项技能专题把握专题量和专题内容不准,造成泛泛教学,影响电子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 建立学科带领制,确定电子学科带头人,针对市场就业岗位和教学对象,切合实际地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组建电子类技能专题库群,不断丰富和完善专题的内容。
2. 依照专业岗位不同设定专题教学内容。负责组织落实专题教学的实施,分段检查专题教学情况,完善电子技能教学实验组件,为专题制教学创造条件。
3. 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到技能专题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专题教材编写,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推行学分制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快建立起用人单位工作岗位需求的调查反馈机制,建立多项工种鉴定考核机制,使教学培养目标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5. 通过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试验,把学校办到工厂,把工厂变为技能实训学校,使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都受益。
总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机制应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面向就业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可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质量,为祖国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服务。
摘要: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 结合学校本身实际不够等问题, 本文提出整合教学模块, 凸显技能教学等改革构想。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振瑜.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01) .
[2]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0) .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 篇8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教师和各位领导要十分重视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政策和前进步伐,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中职学校教学的方向,确保其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们教师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秩序,逐渐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化发展和内涵化发展。并且让其二者达到互相结合的境地,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健康持续性地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现阶段教育思想指导的学习和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改革策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点:
一、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革
世界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及时地跟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就会导致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电子电工专业的人才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被各个用工单位所聘用。为了能够确保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在重视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也要把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顺利地解决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问题。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现有的教学专业为主要改革方面,以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依据,不断提高电子电工专业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坚持培养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为教学原则,构建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且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特色型课程体系。尤其是我们的电子电工专业,一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来进行合理改革,构建出适宜的课程结构,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积极地增加或是删除一些教学内容,从而使得电子电工教学专业更加合理化。在重视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相应地增加一些文化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以此来确保我们培养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的资源配置是确保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重要因素,只有具有紧跟时代的高科技配置才能让我们的课程达到最优化,使我们中职电子电工教育更加高效化。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比例一定要比理论知识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不能够过分追求理论知识,相应的我们要特别重视技术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确保学生既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能够运用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紧跟社会技术发展的脚步,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
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当自身走向社会之后既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够在社会中发展自身。但是教育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我们运用了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和教育学生,可是当学生走出学校之后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不断地深入改革,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现代化教学元素融入到电子电工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增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时候就要强调在课程改革中要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及时的培训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快速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更好地推进教学的信息资源化建设,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素质和效果。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能力,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特色,教学质量更加明显地提高。从而确保能够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电子电工教学专业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展开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学到能够快速就业的技术,确保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满意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到工厂中去体验实践,去了解工厂中实际的工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工厂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最新技术,从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出及时的调整,有效地提高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实施实践和学习。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采用那些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或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能够独立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技术。我们实践指导教师要学会运用灵活的、新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电子电工的原理,并且引导学生实践要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从而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总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是电子电工这些高科技的专业教学,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教育改革,确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业制度】推荐阅读:
浅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10-0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论文11-24
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专业07-06
中等职业学校行政管理制度12-06
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度财经报告07-14
年度聊城轻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质量报告11-28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12-08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总结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