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2024-10-09

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精选12篇)

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篇1

“机电一体化” (Mechatronics) 是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 是各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 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在当今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和交叉学科兴起的时代, 机械领域的科技人才不熟悉机电的一些相关知识是很难想象的, 因此, 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教学对学生扩大知识面, 丰富和发展机械学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作为科技人才的摇篮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借鉴了原苏联的模式, 专业划分过多、过细, 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 在机械工程学科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诞生了, 它融合了以前的多个专业,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厚基础、宽专业”的教育目标。在此大背景下, 原来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因此, 其自身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设计大多由机电一体化和机械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主体课程演化而来。若教学对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 他们自然有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相关课程作为支撑;电子学专业的学生有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及电子电路设计等课程为支撑。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由于他们在电子学方面的前续课程仅有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电子电工学等极少数课程, 所以在教学对象变化的同时, 原有的教学内容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非机电专业与机电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 他们有较雄厚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知识, 因此, 对于他们的教学主要是放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各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设计上;而对于机械类专业所开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应以学生实际所学各种知识为基础, 较简单地传授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并在其中加上一些电子、计算机等薄弱环节的知识。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为主, 另外再加上一些应用实例以巩固所学知识, 缺乏实践环节, 因此,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

二、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进行的改革实践, 其内容主要为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改进教学手段、改变考核等。

1.针对教学对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应该具备的前续课程为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工技术、模拟电子和数字电路、控制工程基础及微机原理等等。但实际上, 本科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所学课程较多、较广, 很难单单只为满足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而设计整个课程体系, 所以除机械类课程外, 其他课程有的只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综合和概括, 如电子电工技术代替了电工学、模拟电子与数字电路等, 还有一些则根本没有开设。很显然, 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相当薄弱, 这为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因此, 在课程内容上要适当加入一些电子、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 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针对一些相关机电一体化实例而讲授的, 并且占用的课时也不是很多。毕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2.增加实践环节, 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 不是让他们记住多少东西, 而是如何去应用所学的这些知识, 因此, 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远远不能达到目的的。开展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对机电一体化设计的课时安排作了一些调整, 授课时间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48学时, 将减掉的24学时用做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让学生做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 如数控机床改造、简单机器人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全面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意识, 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认识。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 相比以前的纯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除了增加课程设计外, 还增加了一些参观实习的内容, 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拆装数控机床等机电一体化产品, 加强了学生设计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意识。

3.在教学中使用各种现代化工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理解难度,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在高校教学中已经普及。最普通的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 虽然简单实用, 在教学中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其交互性和专用性相对较差。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专门开发了适合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主要应用Authware、Photoshop、Firework等各种多媒体软件, 结合多年机电一体化教学经验, 在一些难点、重点地方多采用动画以及实体照片、录像等各种方式创建而成。这一课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了理解难度,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 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任务重与时间短的矛盾。“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即将步入机械工程行业的学生, 掌握各种先进的处理工具, 尤其是计算机工程软件, 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SolidEdge三维设计、Protel电路设计与仿真、Matlab/Simulink控制仿真、Labview虚拟仪器等软件, 并利用这些软件对机电一体化的部分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的认识, 并初步具备使用这些软件解决一些简单的机电一体化设计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高校, 考试仍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学习指挥棒的作用。在选修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学生中, 有一部分人的主要目的是拿学分。他们平时学习不认真, 到接近考试时临时突击复习, 虽然也能通过考试, 但他们掌握的知识很不牢固, 没有达到教学要求。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改革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变以往的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 变一卷定输赢为分批、分层、分散考查学生, 加大对学生平时的考查力度。另外, 在相应的重要章节布置一些小论文, 提高学生兴趣, 开发创造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扭转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课上认真听讲, 课下踊跃钻研的学习风气逐渐形成。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通过改革, 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在改革中获得了丰富经验。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改革有以下主要成果: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使之更加适合教授非机电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高质量、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加大学生平时的考核力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一次改革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让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非机电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教学对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用各种教学工具,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尹志强, 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建民, 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吴振彪.机电综合设计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刘杰, 张辉, 韩卫光, 范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7.

[5]赵松年, 李恩光, 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篇2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

一 前言

高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而理论知识则以够用为度,这是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解决的根本问题。但是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计划是普通本科的“压缩版”,课程内容是大专教材的“粘贴版”的现象。教学模式仍以灌输——接受为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封闭的学习环境,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结果除了冠冕堂皇的“文凭”和“证书”之外,所谓的知识和技能随着考试的完结而从头脑中烟消云散,学习也因单调重复、机械记忆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与动机;根据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强调实践、探究的各种研究型和应用型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必将成为今后高职教育的一股不可阻挡潮流。

二 改革的基本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我系的主导专业,也是我院的重点专业,根据学院领导的指示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确定作为我系的改革试点专业,力求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改革试点,来带动以机电专业为主体的一个专业群(含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针对目前我们对现状的调研,发现学生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距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决定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本次教学改革的目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考核;让学生怀着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行工学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基于学习的工作)环节和顶岗实习(在实践工作中的学习)环节。

三 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当今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流行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建构时的情境与将来应用时情境的相似性,决定了知识使用的熟练程度,学习的情境影响知识的功用;知识在应用之前,就应当建构成能够随取随用的形式。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陈 1

述性知识是静态的,使用价值是潜在的,要使陈述性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就必须把它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基于这一思路,根据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我们决定将本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图形软件模块、机械制造模块、电气维修模块。

(一)基本素质模块:该素质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必要的数学知识;公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开设的相关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够用为目标)文写作(选修),演讲口才(选修),企业管理(选修)该模块的考核目标为: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二)图形软件模块:该素质模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知识;具备熟练看图、二维作图、三维作图的能力。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AUTOCAD,MASTCOM、slid等)。

该模块的考核目标为:获得《国家中级制图员证书》

(三)机械制造模块:该素质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及制造的相关知识,械零件从设计、机加工工艺的编制、到机床上动手加工的能力。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础(含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切削机床与液压传动、数控机床与编程;选修:现代加工技术,专业英语。该模块的考核目标为:做一次大型实践项目训练,从零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写——机床上操作加工;以专业指导委员会认可通过为合格,斟酌。

(四)电气模块:该素质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工厂机床电气控制及供配电的相关知识,具备机床及其电气设备的管理、维护、安装、调试和维修的能力。开设的相关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及应用),工厂供电。选修:计算机接口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AUTOCAD和PRO/E的UG、具备机,机械制造基,金属

PLC),(单片机原理,法律和道德修养,公。

PRO/E。选修一至二门相关软件课程(。

该模块是集中进行还是分解进行可,机床电气控制(含

是否可作选修课程可斟酌。

该模块的考核目标为:获得《国家中级维修电工证书》。

四 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项目教学法以具体的项目为中心,由指导教师在实施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教学法是基于项目学习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模式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理,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目标。台,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与了解制作,来学习并掌握构筑于该项目平台上的相关理论知识。项目教学法的特征是:(1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实施项目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成为这方面的“行家”成果为驱动力,学习者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应的预期时,学习才能成功;(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为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在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体验和感悟,内化知识,形成技能,生发灵感;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从强调学生“学”的方法上入手,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实质,项目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和创新能力;(6)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要几个人或更多人进行合作,有效地学习。

基于项目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模式由五个步骤组成:选定项目、制定计划、项目实施、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

项目教学要达到所需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想,使他们自主地实践、体验和创新,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学生兴趣;(3)项目教学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它是以项目为导向,3)以交叉的知识为内容,教学项目涵盖了一系列相关的基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具体、3

选用实际可动手的项目为平,并形成与所希望获得的成果相探究和体验,)要确立学生“自觉自为”的思旨在把学生融入有以现实的、学生生(4)以真实情境履行专业性的职责,(5从而发展实践能力促进经验的交流及更2)教学项目必须紧密2)以引发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动手实践完成项目的)以项目为中心,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与现实问题情;(实践性问题的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探究活较大的项目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通常需这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1(真实和活化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活动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的一系列行动构成,切忌越庖代俎;(4)项目教学应注重创新性,项目的结果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寻找一切可能的、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5)项目教学应采用协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协作、交流和讨论中完成自我教育。

五 课程总体布置

(一)在校学习训练五学期,在校期间包括考证和各种在工厂的实践训练环节,到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

(二)机械制造模块要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签约二至三个固定的实习单位。

(三)教学环节及考证安排: 第一学期:计算机考证; 第二学期:中级制图员考证; 第三学期:PRO/E考证或数控考证;第四学期:中级维修电工考证; 第五学期: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毕业设计。

根据以上计划安排相关课程,校内必开课和公共选修课(如毛、邓、三,体育,企业管理)按学院规定执行。

六 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学改革激励体制加强对老师的培训,组织学习高职教学理论,提高对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使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要求老师加强学习,二是针对各门课的特点和学院的条件,出了具体的要求,三是学院要制定相关的激励体制,老师参与的积极性。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使老师的劳动得到充分认可,以提高

4(二)明确责任,严格把关各环节的质量,以确保改革效果

建立教学模块负责人制度,建立专业课程的主课教师制度,成立专业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明确任务,把握质量,并与学院的相关激励机制挂钩。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比于原来单调的一支粉笔教学,多媒体能把现场图片、声音、动画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操作,能够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堂讲到的相关机械、零件、电器元件,工作场地的情景,都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对于各种运动构件的运动方式、机构的工作原理,在教学时,以用动画加以演示。站,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不尽的教学资源。

(四)加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不单纯是教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适应社会、与社会知识的结合,学环节,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相结合,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管理,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处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以提高。2007年12提前思考酝酿。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2学院为多媒体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可以成为老师们取之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2005年5

在教学中,请各相关专业教师按时参加并10月28经常浏览相关的专业网我们应注意专业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活动

资源工程系2007-12-4

2006〕[2000]2号..新建对于课可在每个教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习兴趣 课程 实训

构建适合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实现产业转移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中职学生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职业能力,是当前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我校机电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本研究和校本教材开发为引领,以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为实现形式,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分析,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的特点,我校成立了机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和学校有关领导组成,共同指导机电专业教学工作。在科学分析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机电专业以下四个培养方向: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结合国家资格标准,钳工是培养操作钳工工具、钻床等设备,进行刃具、量具、模具、夹具、辅具等(统称工具,亦称工艺装备)的零件加工和修整,组合装配,调试与修理的人员。数控车工是培养从事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操作数控车床进行零件车削加工、进行数控车床维护和故障诊断的人员。数控铣工是培养从事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操作数控铣床进行零件铣削加工、进行数控铣床维护和故障诊断的人员。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是培养从事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操作加工中心机床进行零件多工序组合切削加工、进行数控加工中心维护和故障诊断的人员。

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的课程开发,坚持以工学结合的理念为指导,依据工作过程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专业的培养方向,以项目化教学方式为主要实现形式,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这四个培养方向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企业典型产品的加工为载体开发课程,学生通过对典型产品的“教、学、做”可获得相应的产品制作能力。

开发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工的要求,对应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按“模块化、项目化”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可获得相应的中级工技能证书。

为适应产业升级背景下对新型劳动者的素质拓展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创新教育模块。在企业自主研发模式的情况下,企业研发工程师需要和一线工人共同开发完成产品的加工、调试等工作。很多新产品在试验时,要求一线工人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要求工人能够设计合适的零件加工夹具,提出改进产品性能的方案。在设计创新教学模块时,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主要目的,对创新模块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时,以讨论式教学方式为主,以企业参观和实践等教学方式为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平台

根据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我校与神州轮毂公司合作办学,建立校办实习工厂。神州轮毂公司校内实习工厂主要各种轮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我校机电专业形成了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轮毂加工等一系列实训岗位。

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学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思路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实际产业的发展带动学校实训水平上台阶,提升实训的针对性和实训质量。由于校企合作实训平台的搭建,使单纯的消耗性实习变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产性实习。校内生产型车间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全真的企业环境,实现了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校内生产型实习车间具有双重功能:神州轮毂公司利用学校设备扩大了企业生产的规模,同时承担校内学生的实训工作。

合作企业具有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我校聘请了神州轮毂公司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兼职指导教师,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

为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我校与海珠集团、南风化工集团进行定向培养办学,学生入学时就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在学校学习时,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全面发展职业能力,在专业学习后期,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我校还开拓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校企合作平台弥补了学校师资、设备的不足,不仅提升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理念的运用是当今职教专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比如,数控加工时,编程必不可少,在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借助于仿真软件可对编程的加工正确性进行验证,然后再上真实的机床上操作,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直接实机操作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2.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各自的学习基础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由于学校教学设备的限制,在数控实习时,每人一台设备还做不到。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两三人,让他们在学习时互相探讨,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机电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比如,数控专业的编程竞赛,产品加工竞赛,钳工小制作竞赛。机械制图识图比赛等,这些竞赛的广泛开展,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发展了专业技能能力。在这些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成绩评定时给予加分。

4.积极开展就业、创业理念的渗透教育活动。机电专业教学时,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技巧、就业途径等就业本领的渗透教育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培养有纪律、有理想、有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渗透教育,让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能在时机成熟时有勇气、有能力开拓自己的事业。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电专业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出台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每年安排一些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师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每年暑假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对于在教育部组织的各级技能大赛上获奖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资金上的奖励。

2.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由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可迅速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根据工业园区企业的特点,提倡教师企业的生产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比如,让教师参与企业零部件的设计、产品改进、装夹具的设计等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拓展教师进行企业实践的视野。

3.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行业、企业的教授和有关高校的教授来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由于受地方企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到地方企业进行实践的层次和质量受到一定限制,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校的教授来校研讨可拓展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对工程实践的认识,提高教师参与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赴发展水平较高的机械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了解先进机械企业的发展理念,管理方法、制造技术等,使教师能够跟踪社会发展变化,掌握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的要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六、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学生在学校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学习与人合作打交道的能力、进行自我学习与适时调整目标的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技能的结果,也关注学习技能的过程。如评价学生学习零件加工的效果时,不仅注重加工零件的结果质量,也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态度及规范合理的操作方法。

2.按模块化、项目化、学分制的机制来设置课程学习与考核内容。学生学完相应的课程模块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变传统的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对于由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参与的学生实践成绩,则主要听取企业兼职教师的意见,给出学生的成绩。

3.鼓励学生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技能、创新、创业、文明风采等大赛。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这些大赛中获奖,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在寒暑假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专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生涯,企业出具相关证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4.构建“双证型”毕业生的导向机制。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毕业证。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我校引导学生参加中级工技能培训,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相应工种的国家中级工技能证书,获得中级工证书的学生还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

参考文献:

[1]石光耀,蒋慕东.“中等职业教育名师”队伍建设途径、方法与机制研究.江苏教育,2010(1):27-30.

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篇4

2013至2014年度, 我校对巴州地区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 受调研的企业共有十几家, 从收集的信息来看, 受调研的企业在企业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的基本状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数据可以发现, 机电设备操作的仍占一定的份额, 电工用工需求明显高于往年, 对焊工的需求量在增加, 而一些机加工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市场, 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需求很迫切。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有上升倾向。另外, 对懂得机电知识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一定的需求。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大大高于前两年。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 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 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 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 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 善于与别人交流, 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

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座谈, 了解到企业对所需的人才, 除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 几乎都提到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自我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 并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此外, 对电气维修、机械维修和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操作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对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要求则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 (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而传统制造型企业则要求较低) ;另外, 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发展后劲比较看重, 而小型企业则普遍重视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能力。

二、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于1997年, 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同时也是兵团在南疆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专业。主要为各类工业企业培养具备机加工和电器维修的一线中职技术工人。目前在校生有400人, 学生双证通过率80%, 就业率98%, 就业稳定率81%, 学生满意率90%。学生就业后, 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电气设备的使用、调试和维护工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人, 其中, 本科学历10人, 专科学历4人, 兼职教师4人, “双师”型教师10人。

近年来, 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和不断的教学改革,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从事机电技术应用设备制造、装调与运行、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目前已经成功增设了《电子工艺技能训练》、《机械加工技能训练》、《液压与气压技能训练》、《典型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机床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PLC技术与技能训练》、《变频调速技术技能训练》、《机电气安装与维修》等专业课程, 且实践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了总学时的60%。自专业开办以来, 已陆续为本地区培养机电技术人才5, 000多人。

机电专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够深入, 符合本地实际情况, 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脱离, 围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现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需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数量不足, 需加强培养, 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相对较少, 且承担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实训基地有待加强建设, 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目前专业建设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机电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我校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上的探索

(一) 设备方面。在经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购买先进设备用于教学实践环节;购买与自制相结合更新设备;学校应于企业合作, 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以满足自身的不足。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预测未来先进设备的发展趋势, 做好及时调整设备的购买方向。

(二) 师资方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注重“双师型”师资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师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提高师资水平是一个全面参与, 长久持续的任务, 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校需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如:送出去深造、进修、或到企业学习, 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科研开发, 培养教师的关键技术能力, 了解机电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最新的机电技术应用设备。专业带头人是培养师资队伍的核心问题, 对学校的发展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专业带头人应建立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上, 专业带头人应素质更高, 层次更高, 培养难度越大,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提高学术水平, 应要求专业带头人积极参加省部级课题研究, 主动参加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服务工作。通过以"双师型"和专业带头人做到普遍和个别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使教育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以及专业技术难题得到突破。

(三) 课程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随着机电技术应用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 要求课程内容实现跨课程有机融合, 各门课程之间要体现合理的相互联系, 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二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形成模块, 模块化课程可以增加课程的灵活性, 既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 又可保持普适性较强课程的稳定性与教学资源充分、合理的使用, 有便于开发新课程, 以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与面向社会培训课程的开发;三是课程目标的定向性。数控技术的综合性较强, 为使培养目标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 应开发基于专业基础平台、目标不同的定向性专门化课程, 实现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不同的专门化培养方向。同时还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有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学科, 两者互为补充, 共同提高。

(四) 产教结合, 校企结合, 优化教学过程。在现有的条件下, 要尽可能地取得企业及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建立合作关系, 采用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要主动深入企业, 或者将企业人士请进学校, 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一起敲定“订单”, 力求使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与企业要求实现“零距离”;要保证必要的投入,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特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建设厂校合作共建、区域资源共享的先进技术专业的技工教育紧缺人才培养的基地。

(五) 围绕核心抓效率, 改革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 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创新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强调以下几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评价;鼓励学生考证。

(六) 教材建设。要紧跟机电技术应用技术的发展, 及时更新、自编、补充教材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 要注意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该专业的发展前景, 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专业设备选用适合的教材, 积极配合现代技术和专业的发展。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士应及时跟踪社会需要人才的方向, 做到相关教材以外的专业知识补充和现有教材本身内容的舍取。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涵盖的面较宽, 如何解决专业发展与所培养人才能力、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 如何迎接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对技工教育课程提出的挑战, 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培养人才, 二是针对技工教育主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 对本地区各类企业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 掌握各类企业使用机电设备的情况、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对毕业生主要能力与知识结构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课程, 选择教学内容, 以培养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摘要:针对目前社会对机电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 本文探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校企结合

参考文献

[1]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4.

[2]王清华.浅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 2012.12.

高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 篇5

高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作 者:周迎春 胡志军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411104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机电 模块化 实训教学

浅谈职高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篇6

关键字: 职高教育 机电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H-4

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发现當前的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那么受企业的欢迎,学生在职业中学里就读并不那么有兴趣,流生率也比较高。我们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使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学有兴趣和学有所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全体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一、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首先是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其次是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 ware、PowerPoi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

三、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其次是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四、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

我们可以在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派学校的一部分干部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中挂职,担任企业的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质检部长、车间主任等职务,与企业干部职工同上班同吃住。这一举措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我市支柱产业的人才结构,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能够及时了解我市骨干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为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增强校本教材的地方性、实用性和现实性。

六、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职业中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当前职业中学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基本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建立适合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在机电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初步确定了五步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几种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模式。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目标教学法、以练促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多种变式。探讨了强化技能训练途径与方法。一是强化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采取“独资、合资”的方式,提高实验实习仪器设备的水平。二是开展技能鉴定,促进技能训练。我们通过先在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进行试点,实行多种证书制度,要求实验班的学生至少获得二种以上技能证书,在此基础上,通过选修,提倡学生取得其他专业的技能证书。三是重视校外实习,提高综合技能。

我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点滴谈 篇7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1) 在唱歌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 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延长形式, 甚至可以指导学生将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 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

(2) 在欣赏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 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尝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 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

(3) 在律动和歌表演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 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 自由分组, 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换等。

(4)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有的老师在进行打击乐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简易的打击乐器, 这不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吗?还有的老师在训练学生吹奏竖笛时, 自己吹出一个“问句”, 要求学生吹“答句”, 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 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 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5) 在乐理知识教学中很难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某教师在讲解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时, 不是先写出这两种记号, 而是先让学生听老师敲鼓声的力度变化, 再要求学生用动作或图形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只要教师自己具有创新意识, 就不愁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四、树立新型师生观, 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首先要树立新型师生观, 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可以打破单一的、插秧式座位形式, 以利于小组讨论、个别学习, 这种模式也为下一步进行音乐创作、创编提供一种环境上的可能。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 保护和调动学生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只有教学民主, 学生才能积极思维, 大胆想象, 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的即兴创作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 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排练, 就让学生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 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教学如不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表演势必受到影响。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教师不应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 而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合作伙伴和引路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五、拓展音乐文化范畴, 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

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仅仅局限于教科书里的内容, 一堂课教一首歌是很普遍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仅限于音乐知识范畴, 对和音乐相关的知识介绍很少, 教学信息量少, 知识面窄。其实学生的求知欲很强, 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多, 如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的学习等。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想象来学习, 把视野打开, 涉及面广一些。在课型设计上, 可以把课堂变成开放型:既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社会, 获取信息, 也可开展社会实践, 参加社区艺术实践活动;既可由教师上课, 也可请专家、学者讲学。这样, 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停留在课堂上, 不再禁锢于教师预定的教案里, 而是与社会相连, 与媒体相接, 与其他学科相融。教师通过音乐课堂教学, 使学生不仅仅学会了一首歌曲, 更重要的是通过歌曲的学习, 了解了各民族的风土民情、风俗习惯、文化素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合理调控教学过程, 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学过程的步骤和节奏, 所提出的问题, 要进行巧妙的设计, 要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把问题解决。另外还应注意所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 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和探索的机会。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过程中,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能磨炼学生的意志, 激发学生进一步创新的动力。

【创新】隰教改思考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春天。我校也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

一、大力开发校本教材

老的教学大纲和传统教材基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 而现今的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的素质决定了职业类学校应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 即能在生产一线干活的产业工人, 所以新的课程改革需要解决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 老师应该教什么、怎么去教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就是要选用什么样的教材, 既能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能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调研、讨论确定本学科的目标, 然后编写了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要求, 又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的校本教材。编写的校本教材不仅降低了理论难度, 还增加了许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对教学项目的具体分析。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理论学习为中心, 理论教学和实习分别进行, 很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 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和用实践验证理论, 学生毕业后, 往往觉得学校学的知识不实用, 现场适应性差。由于中职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 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 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在教学理念上, 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 顺其自然, 加强形象思维教学, 多给学生自己动力操作的机会, 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或实训车间, 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 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来完成教学项目,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 形式生动活泼,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 针对性强, 既利于教师的“教”, 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 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 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 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我校机电专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要求, 建设了一个专业性强、工种较齐全的机电实训基地。在原有的电工基础实验室、电控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机变压器实验室、内外线实验室的基础上又添加了PLC实验室、故障排除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等。并遵循“管理出效率, 管理保质量”的原则, 对基地施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建立了实习车间安全制度、设备操作与维护保养制度、实习教学管理规范检查制度等,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 使职业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机电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篇8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中提出, 要把“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作为教育的四个基本素质目标和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即“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作能力, 为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和作为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于此, 对机电专业的课程应作适当的综合优选, 增加一些弱电控制的课程, 安排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具体而言:

1. 计算机应用技术。

目前, 计算机已应用到各个领域, 在机电专业中,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热处理、加工工艺等多门课程都涉及计算机应用。然而, 机电专业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应用知识的不足, 要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困难较大。行业的发展要求培养同时兼备机电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人才。

2. 机械结构与制造工艺。

用课堂讲授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以内燃机、汽车、起重机、输送机、压缩机、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生产机械和家用电器为实例, 通过讲解整机和零件的功能, 让学生了解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3. 工程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尖端技术的发展, 工程材料科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 除金属材料外, 其他种类的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对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开设工程材料课, 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地选择使用各种工程材料, 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4. 机床、电器的安装维修。

很多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非常欢迎既懂机械又懂电器安装维修的专业人才。为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应在学好电工学的基础上增加机床电器线路及其维修的内容, 也可增加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器控制技术等内容。

5. 机械模具的设计。

在中小型企业中, 不可避免地要担任一些机械设计的任务。因此, 除加强液压、夹具的设计外, 还应开设模具Auto-CAD设计的相关课程, 以缩短模具设计时间周期,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 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学科课程模式和活动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以单科分段教学为主要特征, 并将各类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进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获取系统的知识, 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不足是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不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衔接, 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且这一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动课程模式则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 以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 它打破了学科体系, 专业课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和专业制图三种课程组成;纵向分为基础、专业、专长三个层次, 横向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如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活动课程模式。但随着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以专业教育为主、着重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 暴露出基础理论薄弱的不足。

我们应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课程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面要宽;二是对原有课程重组, 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使机械技术与管理知识相结合;三是突出机械专业能力的训练, 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智能及创造性的要求。“宽基础, 活模块”方式的课程设置, 强调专业知识面宽, 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 可实现“一专多能”。

三、教材的改革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篇9

一、实施完善的一体化教学

1. 教学环境一体化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考证等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 课程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接近。教师在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原理, 又可以进行动手实践。

首先, 对学校统一投资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根据课程要求配备基本的仪器和实验材料, 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氛围和环境。其次, 教师要根据课程项目, 自己开发和制造实验实训设备。第三, 学校要与有关企业共同建设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教室。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应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安全操作规程, 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 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 做到人员职业化, 管理企业化。

教学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突出技能实训教学, 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 把专业教育的课堂搬进实习车间, 给学生营造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

2. 教学内容一体化

(1)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我们要将几个相近课程整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课程。在大纲中, 教师应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而是要根据实际生产的系统性来考虑知识的安排和取舍

(2)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学校要将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请进来,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真正反映企业的需求, 推行教学“七合一”, 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具与工具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合一、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合一。

3. 教学评价体系一体化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学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因为有的卷面成绩很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有限, 而一些在学校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职业生涯发展很好。这说明过去单纯由教和练考核学生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和能力提高的情况。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动态的, 应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进步。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1. 校企合作, 开展项目教学

学校在学生培养、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可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由机电一体化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并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 为企业提供研发场所, 实现双赢。

在加强实践训练方面, 我们应推动校企合作, 践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 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工程或事件, 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 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这种合作模式能促进校企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也给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并为他们提供了合格的企业准员工。

2. 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1) “订单式”教育。围绕重点企业和新的改扩建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校企签定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合同, 使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相衔接, 并按需求设置办学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及招生计划。

通过“订单式”教学, 学校基本解决了实训材料纯消耗的弊端, 既大幅度降低了实训中心运行的成本和实训教学成本, 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显著提高了教学的量与质。企业借助于学校的生产设备完成了产品加工, 既实现了盈利目标, 又增加了对潜在新员工的了解机会。所以, “跟单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合作方式, 校企双方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订单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性。“跟单式”教学以产品加工这个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中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菜单式”教学。根据企业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特殊要求,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选定教材, 确定专业课程、制定操作技能训练标准, 对课程设置实行动态管理。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篇10

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 主要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CAD/CAM) 、数控原理及系统、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编程、机械与模具、CAD/CAM、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机与生产线、自动检测与控制、计算机几何图形学、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等。可见, 机电一体化专业不但要精通理论知识, 更要求很强的动手能力。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 高职院校担负着深入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 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长, 一些大中型企业, 甚至一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在开展技术改造, 设备更新, 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加工手段已经不是大中型企业的“专利”社会对人才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优势发展条件必须建立在学校务实的政策考虑、师资实务经验导向与创新理念并济, 结合产业, 一是贯彻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教育持续国际发展, 发展国际化职业特色产业合作;二是务求职业教育体系多元精致, 提升职业体系教育师资优质化;三是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能力产业结合, 培养符合国际技能之发展潮流;四是落实学生进路宽广畅通, 职业体系与企业更进一步整合。更新传统职业教育专业内涵, 带动各级职业校院课程改革, 发展各校特色, 提升职业教育品质的目的, 就是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学科能力、通识能力和职业道德, 提升学生服务人群的品质。发展职业教育规划短期国际化方案刻不容缓, 职业教育人力培育成效良好, 则职业人力素质可获提升, 劳动生产力也会增强, 生产成本即可降低, 企业营运绩效自然提高。尤其外语能力培训及国际宏观通识能力的加强, 皆为职业学生必要的先备条件。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训, 若能强调专精的产业工作知能, 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良知教育, 则毕业学生加入生产工作, 必会有高效能的生产力, 可大幅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形成良性循环。职业教育若无法国际化, 其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国家失去竞争力, 因为全世界先进国家科技进步快速, 引导趋势, 若无法跟上, 所有产业技能便会被摒除于竞争集团之外;倘使开发中国家产业与职业教育急起直追, 我国的职业体系又不能国际化, 不但产业人力受影响, 质量生产也会降低, 也就完全丧失竞争力了。所以, 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之必然性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严肃的问题, 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与产业同步, 如果只谈科学教育学术导向, 缺乏职业教育实务制作, 又没有国际实务经验, 那就是坐以待毙。要具体落实职业教育改革, 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好的理念, 以行动成其大业。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 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划分于制造类下的自动化类中, 作为自动化类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开设很多方向, 如数控技术、机电设备、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等。不论什么方向都是针对机电行业中一个具体的机电产品或机电类岗位, 因此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后, 可以针对其中的一个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就解决了机电专业教学中广和精的问题。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加强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 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为宗旨, 注重掌握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培养训练, 加大实践训练比重。具体实施中,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使基础理论必需、够用, 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构建多个专业方向, 使学生毕业能上岗, 上岗能顶岗, 顶岗能用, 体现创新的高职教育特色。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们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落脚点, 在合理整合、缩减理论学时的同时, 大幅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以下几个层次:

实验教学:现行实验教学多数为验证性实验, 今后应逐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及课程大作业:设计题目可逐步结合生产、科研的实际来确定, 使课程设计更贴近于实际应用。

计划内实习实训:主要包括, 认识实习 (1周) 、金工实习 (8周) 、电工实习 (2周) 、工艺实习 (2周) 、毕业实习 (8周) 、CAD技能培训 (2周) 、数控技术培训 (2周) 。结合金工实习、电工实习、CAD培训和数控技术培训等内容, 开展技能考评工作, 使学生掌握2门以上的基本技能。车工、钳工或电工 (其中之一) 普遍取得中级工技能证书。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绘图和数控机床操作上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计划外实习实训:对部分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 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进行强化训练。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应力求体现直观生动性, 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 理论课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必须有机结合。在实验室、实训室、实际工作现场组织实施教学内容, 可不局限教材, 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 多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只有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 他们才能对此产生浓厚的求知渴望。教师“拿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2) 采用模拟现场的动画课件。例如, 如用FIASH软件制成的动画课件模拟演示变频器控制电机等的生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体会实际的控制工艺过程,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实际编程,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 利用教具教学激发兴趣性。在授课过程中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传授模式, 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 同时放在实验室和实训室去, 通过理想的且联系实际的教具教学如PLC控制的数控车库实际的控制模型, 通过现场演示、讲解以及具体指令的使用, 让学生产生了很浓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专业知识新领域欲望, 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搞好机电专业的实习教学 篇11

一、要让师生正确认识实习教学的重要性

实习教学是机电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学生不仅要有机械、电子两方面的基础理论,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通过实习教学,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机电产品和设备,加深对机电技术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企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使学生早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责任。

二、结合社会需求组织编写针对性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专业实习教学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根据本校机电专业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一些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教材中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内容的针对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我校在暑假期间组织专业课教师编写了实习补充教材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一)实习计划应根据实习大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合理安排制订

目前,机电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1.机电设备制造与维修。2.机床数控技术应用。3.电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及配电系统的安装。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的基础实习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电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及配电系统的安装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

我校机电专业定向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并且是高中起点班,学生基础好、在校学习时间短。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采取了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单科实习和阶段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中间安排两周的校外见习,进行钳工、电工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第二学期可结合专业课教学,每周安排一天半到两天校内实习课,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训练,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并能熟练编程。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为期四周的阶段实习,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操作水平。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五周的校外岗位实习,这样一方面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走向实际岗位做好技术和心理的双重准备。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加强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分散性、危险性等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具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代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其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三)完善实习考核制度

实习考核是实习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达标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要求。实习考核标准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我校要求学生每次实习都要做实习笔记、写实习报告,最后进行实操考核。实习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等,由实习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态度、考勤、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笔记的情况;实际操作的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根据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完备、相对先进,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这样才能按照实习大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同时,要密切结合企业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实习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际动手能力差、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佳的现象。职业学校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我校一贯重视机电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从1997年就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计划。为此,学校利用业余时间不定期地举办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由校内资深专业教师或大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要求在校机电专业教师必须达到所任教学科相关工种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每年暑假都派出一批专业教师到省内外的企业、高校进行培训。学校除了开办校内专业技能培训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培训班,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特别是近年来,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机械设计,数控加工,机械电子等领域,对高等院校输出的机电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机电实践教学环节已经成为机电专业重要的教学活动。

1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机电专业实践环节在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实践教学仍以验证理论为主,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实践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后,学生的实际操作模仿多,思考少,对理论的理解和探索不深,而大部分机电专业学生在四年大学培养后,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复杂工作环境。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强弱。

1.2 实践教学人才的培养滞后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而多数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没有给予操作技能培训足够的重视,缺少工程实践一线工作的经历。

1.3 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目标难匹配

高等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基地建设困难,突出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1)机电专业自身的特点。(2)实践环节缺乏管理科学化,教授系统化。

1.4 实践教材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新的理论和先进设备的诞生,实践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时效性,时日已久,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滞后、内容陈旧等问题,除此以外,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缺乏优秀的实践应用实例,会使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2 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尝试以学生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常,本科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来传授教学规定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学生收获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学生对学到的知识难以理解透彻。因此实践教学模式,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入手,进行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技能学习与应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目标降解式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目标逐层分解。依托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学生要在每个阶段逐个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目标降解式实践教学模式有着可靠的成功案例,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和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都是结合本国教育模式的实际情况,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对大学实践教学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依据。

2.2 深造实践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师水平的不断进步,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2.2.1 鼓励实践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的机电

专业,知识更新很快,只有接触学科前沿,所做的工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应用的价值。为此,需要对实践教师进行相关教授课程的培训,经常到校外或对口单位参加不定期的进修和生产实践,促进实践教师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

2.2.2 学校应创造有利的条件,增进实践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

习,鼓励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协同合作。通过成果的展示,学研互动,以期共同进步,整体提高。

2.3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开放实验室建设

2.3.1 实践基地的教学环节,应鼓励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

不仅能充分利用学校整体资源的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而且把这些单位作为学生直观了解企事业单位机电专业实践的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适量适度地分担一些研究工作,培养能力。

2.3.2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

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实验室开放面向全体、各取所需、讲究实效,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由于分时段分批次,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无障碍交流,提高了教与学质量。

2.4 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提高实践类教材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高水平的一线实践教师,才能保证编出高质量的优秀实践类教材。实践教材应当立足高起点,将宝贵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融入实践类教材的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实践类教材体系。

总之,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于本科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应不断提升实践环节的软硬件水平,以学生应用能力为抓手,建立“素质+能力”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承谱,陈金水,叶茗.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

[2]王国强,赵月琴,朱永飞.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6).

[3]李乃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6).

[4]林明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1).

上一篇:指向意义下一篇:设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