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2024-05-2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共11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1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2018年上学

期工作总结

机电一体化教研室目前有10名专任老师,有刘晓魁、谢庆华等三位教授,拥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共五个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是省示范院重点建设专业;拥有院精品专业、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多个院级重点建设项目;是省劳动厅维修电工各工种及高技能定点培训考核基地;是省教育厅中职机电师资培训基地;有21个三年制、6个五年制共27个专业班级约 1100余名在校学生。

本专业在2009年全省18所高职院

校参加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评估中获得了只有三个优秀等级中的一个。

本学期以来,机电一体化教研室全体成员本着以“巩固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成果、争创省示范性特色专业”为契机,以专业教研教改、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为主线,以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省示范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为重点,积极开展进行了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

2011 年是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年,也是院精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年,专业建设是本教研室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学院、系部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基本完成了省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和院精品专业建设规划中的2011年上学期的建设任务。

二、争创省“十二五”示范性特

色专业申报工作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将遴选建设30个与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办学基础条件好、教学团队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数字化资源丰富、学生质量一流、就业优势明显、国际合作领先、能引领行业企业发展的示范性特色专业,树立湖南职业教育专业品脾。本专业在“十一五”的 2007-2010四年期间获得了五个省重点建设项目,有着较好的建设基础,本教研室积极配合系部专业建设,力争申报了示范性特色专业,在全院遴选的申报示范性特色专业中排名第三,虽未获得成功,但也为以后的申报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研教改工作

本教研室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教改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工作

继续积极探索了“专业-企业-职业

三业联动”、“校中厂、厂中校”、“互动、互助、互通、互聘”、“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促就业、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无缝对接”。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加强调研,对接产业、参照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积极组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本教研室老师共同讨论,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整合与开发,努力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改革、制订、完善了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下基本要求:

①推行任务驱动、项目进专业、案例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②体现课程体系整合与开发,将顶岗实习、生产实训课时调整为%;

③体现新技术与职业资格要求,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必须为100%;

④根据省教育厅的专业技能抽查工作,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做出了对应的修订。

3、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以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作任务为宗旨,基本完成了以下工作:

①完成好系级、院级精品课建设工作,夯实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②进一步完善省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的建设;

③准备好省级精品课程“自动监测技术”的结题检查建设工作;

以上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实现了全部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实训基地实训室完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工作;

④继续进行了“工厂供电”课程的相关素料的收集整理等准备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2

1 结合地区经济结构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重庆市“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建成中国汽车名城, 世界摩托车之都, 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涪陵处于重庆市一圈两翼的一小时经济圈内, 在国家加大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背景下, 随着重庆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的颁布实施, 涪陵区工业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涪陵新区、白涛化工园区、龙桥工业园区、清溪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 在2012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08.7亿元, 同比增长22.55%。同时, 在涪陵区, 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化工企业、材料企业、制药企业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榨菜加工企业。根据调查发现,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素质要求较高。

2012年对“三区”102家企业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表明,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占据人才需求首位, 占总需求人数的28%。同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中, 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居首, 其次是机械加工。据此, 我们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三区”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从事机械加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生产组织管理等岗位工作, 并具备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初级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以服务地区经济、满足服务区域内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宗旨, 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针对高职教育主要为地区经济服务的特点, 以大量企业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为基础,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获得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思路 (见图1) , 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结合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系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2.1 调研与岗位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 结合“三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榨菜生产、药品生产、钣金扎制、水泥生产、化工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生产管理与营销等工作。毕业生刚进入企业一般在生产一线岗位, 工作3~5年后部分学生可进入班组管理层或从事技术性工作。同时根据调研也了解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需求, 企业除看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等外, 还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个人发展能力等。

2.2 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所以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同时还要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2.2.1 构建服务地区经济的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 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1) 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岗位;2) 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维护与管理岗位;3) 机床加工操作岗位。根据对主要工作岗位的分析及相关的调研获取了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具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 确定了机械零件识读、测量与绘制、机械零件选型与设计、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等32项典型工作任务, 进而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 最后转化为学习领域, 形成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电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与编程》等10门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2.2.2 精心设计公共课程体系,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要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若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无从谈起。根据调研, 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合理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具备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方面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能力, 技术课程对数学、计算机应用的要求, 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身体需求等设计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这些必要的公共课程体系基础上,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还设计了以通识教育为主的经济、管理、哲学与社会科学、文学、历史、艺体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生必须选择修满10分的公共选修课方能合格。

2.2.3 设计能力拓展课程体系, 拓宽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调研情况, 充分研究本专业学生在同一大类相近专业岗位的就业情况, 同时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 科学设计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体系。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的设计从与本专业处于同一大类的相近专业入手, 涵盖相近专业所从事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根据调研分析结果, 设计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机器人与机械手》《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等10余门专业能力拓展的选修课程, 学生必须选择修满14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方能合格。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应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和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质量评价标准,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根据企业需求, 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计了“校企共育、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大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实践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 并利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分别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种模式交叉进行,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方式, 突破以往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才集体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 而将顶岗实习提前到大二末开始, 大三最后一学期回校进行学习, 而顶岗实习安排中采用集中安排和自主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运行情况反馈, 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并提前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及岗位要求、行业发展情况等, 待回校后进行技术课程的深化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实行双证书制, 学生在毕业取得毕业证的同时, 还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当然, 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也需要注重企业同样看重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并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校企共育、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学到了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加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因而深受学院服务面向的“三区”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继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10 (08) .

[2]孙立坤.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04) .

[3]谢光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43-03

1 引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全新理念。它是把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原有的“学科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教学设计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保证了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确保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

2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为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1)资讯(做什么):布置团队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任务目标。

2)计划(怎么做):以小组的方式收集解决方案,对工作整个过程进行计划。

3)决策(确定怎么做):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

4)实施(做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方案的实施过程。

5)检查(做得怎么样):学生依据先前拟定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

6)评估(做后的提升):师生共同讨论评价结果,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技能养成。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为: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

下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动化生产线方向)为例,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该专业的专业定位为: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生产技术管理,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企业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

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动化生产线方向)的调研,得到的岗位群有两种,共6个岗位。

1)基础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维护员、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员、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员。

2)提升岗位:生产现场管理员、产品检验员、产品营销员。

每个岗位都要从工作流程及内容,工作组织方式、工作环境、设施配置,学历、专业、基本素养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岗位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及具体的岗位描述,可将这6个岗位分解成25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其中“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员”岗位可分解的9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后,要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方法、对象、工具、劳动组合和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

划分行动领域 根据25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可将25个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对象相同划分为10个行动领域,如表2所示。

转化学习领域 10个行动领域划分好后,可转化为11个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行动领域“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护”转化为2个学习领域,其余每个行动领域转化为1个学习领域。

一个学习领域可看作一门专业课程,这样综合公共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就可制订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框架教学计划中要涵盖每门课程第几学期开课,学时多少。比如:专业学习领域“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课,共90学时。对每个学习领域都要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媒体、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接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该领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学习领域描述。

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能将专业学习领域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进行实施,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关键。表4将“学习领域7: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以工作对象为教学载体,设计成两大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又设计了6个子情境。

对于每个学习情境,都要从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材料、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及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学习情境描述。

教学实施优化 教学实施与优化主要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六步法进行的。下面以“子情境2:某水泵Y-△启动的PLC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实施与检查评价。

1)资讯。

①教学资源:任务书、学习网站、相关书籍、授课计划、多媒体教室。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师提供任务的具体信息,下发学习资料,包括主控指令MC、MCR、定时器T、程序设计方

法;教师提供任务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师生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目标。

2)计划与决策。

①教学资源:引导文、实训教材、参考教材、课件、案例库、PLC技术实训场。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下发引导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任务分配;制订项目行动计划;制订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方案;填写相关表格;教师检查计划和方案可行性。

3)实施。

①教学资源:引导文、课程网站、PLC技术实训场。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组实践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按照工作计划,分析水泵的控制要求、硬件设计,主要确认PLC的型号规格、设计控制程序,完成软硬件程序设计;实施硬件接线和程序输入并调试。

4)检查与评价。

①教学资源:PLC技术实训场、评价单。

②教学方法与手段:交互检查法、小组演示法。

③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检查硬件接线和软硬件设计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确定设计思路、步骤是否合理,并试运行该PLC控制电路,如有遗漏及时更正、改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项目成果;师生共同对整个设计与调试过程进行评价;填写评价表,整理归档。

4 结论

本文运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的流程进行开发和构建,并将具体学习情境“某水泵Y-△启动的PLC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群项目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宇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6(5):166-168.

[2]刘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37-38.

[3]林书乐,刘莹,叶志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单元设计:以《涂膜铅笔硬度测定》为例[J].科教导刊,

2016(1):119-121.

[4]刘爽.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6(5):160-16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4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1.行业状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机电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其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我国成为全球“机械制造”大国的形势下,各个工业领域迫切需要大量的机电工程技术方面人才,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目前整个工业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阶段,在推广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等机床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产业过程中,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机电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深远意义。

2.就业岗位分析

毕业的就业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制造企业;

(2)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应用企业;

(3)机电产品及设备的维修企业;

(4)机电产品及设备的营销、安装、调试企业;

(5)CAD/CAM技术的应用企业;

(6)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部门。

对应的岗位群有: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营销、机械CAD/CAM技术、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机电一体化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求: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适应现代机电产品制造、修理的需要,具有机电结合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能掌握机电设备、数控装置、机电产品的技术管理、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及实验、运算、制图等基本技能。

(3)掌握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包括电工、电子理论,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4)掌握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技能。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能力分析与分解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辨证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本专业文化知识基础理论,具有应用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绘制

和阅读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健全的体魄、崇高的职业道德,取得英语、机电专业相关的等级证书,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使用和对外技术交流的能力。

2.专业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电子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典型零件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计算能力,熟悉机械构件的受力性能、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工程力学中的运动分析、强度计算;机械制造基础的选择材料及确定加工工艺;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形位公差及粗糙度选择与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的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设计能力;液压气动技术基础中的液压元件、回路选择、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单片机与接口电路的使用、扩展;PLC工作原理、指令及调试程序;工程检测技术的动态测试中构成信号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组态控制技术。

3.专业能力(技能)要求

(1)具有分析、解决本专业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管理能力

机床电器与PLC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电气控制的工作原理、结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电系统(产品)的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数控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编程指令,典型零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CAXA制造工程师的CAD/CAM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的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电机控制技术。

(2)尽快适应本专业岗位特点及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机械制造课程实训,了解金属材料加工方法及普通机床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培养并提高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的能力;

通过生产实习,结合生产实际了解掌握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合理选择设备、工装及切削用量;

通过电工技术实训,掌握电路安装检测和调试;

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掌握一般基本电子电路设计;

通过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熟悉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了解FANUC系统数控车床、HNC世纪星系统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 篇5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证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机电一体化 人才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广,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情况,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特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1 专业设置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目前扬州正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以汽车、食品机械、智能交通、化工机械、传动关键零部件等专业和成套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型制造业。

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前进步伐并且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更新,因此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教育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机械、汽车、化工、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千亿产业产值增幅全年均保持11%以上。

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新增10万辆车、尤妮佳二期、江淮10万辆皮卡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

清华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扬大科技园开园运行,促进机电行业深度发展。

,扬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5亿元,增长11%。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19亿元,增长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其中税收收入242.22亿元,增长13.9%。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5元,增长11%。

产业层次提高效果非常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优化,而且建立健全有区域特色的机电类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加科技、人力、知识等重要环节的投入,成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市场为导向、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

“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深入推进,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496项,新引进高校院所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54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长三角”及扬州地区经济繁荣,对五大千亿产业做大做强,对向高端发展、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扬州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 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扬农集团、牧羊集团、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

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

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行业生产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企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嫁接以及改造的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十分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制造和生产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FMS)、机械加工中心以及机械手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

(2)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从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受调研的企业只是全市机电类企业的一小部分,但有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等一些基本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数控机床操作仍占较多的份额,而一些机加工的市场需求仍在加大,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人员需求很迫切。

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出现了上升倾向。

另外,对懂得机电知识并且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大量的需求。

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却在下降,大大小于前两年。

企业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专注于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不仅全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更关注人的社交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敬业精神,培养吃苦精神,有纪律性,有责任心,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3)高职层次机电人才需求量。

在传统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产业的革命渐渐开始,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确是在传统产业革命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科学新兴领域。

目前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具有强大先进的功能,在精度、速度、动力的优势下,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具有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同时向先进的控制管理过渡,如自适应控制、自组织、资管理等模式,最终向智能化发展。

当今,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有着大量的市场前景,所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国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量是有增无减。

目前省内高等技术工人严重紧缺,而且中年人较多,制造业工人中具备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多。

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调查显示,针对目前在职的机电技术人才的现状,大部分单位对此的满意度很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工作实际能力较弱,在工作后通常需要职业培训;另一个方面是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的发展滞后于现代技术的革新,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

绝大部分的企业表示对技能型机电人才的渴望。

同时,在江苏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所占比重很低,因此厂家不得花重金邀请国内外机电专业人员来服务,但是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求本地区人才市场的这种巨大需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加看重的是工作、学习态度还有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对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是: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配备多个技能模块。

专业课程种类与课时的合理搭配。

就本专业而言,由于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维修等方面,所以在技能训练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而在必备技能方面需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的基本要求。

(3)对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配置的建议。

为了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场所、教师上的统一,充分利用已建国家级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和电气工程实训中心,最高限度地建设与生产实际条件相吻合的实习环境,对机电专业特别加强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PLC、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钳工工场、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在校外加强机电类实习基地建设。

4 结论

在未来发展和发扬有特色的机电专业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十分充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177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3 754005Y,201513754004Y)

参考文献

[1] 郑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1).

[2] 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251-252.

[3] 张刚,张晓东.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67-69.

[4] 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4-55.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篇6

一、专业概述: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招生面向:理科

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学习形式:全日制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高级机电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开发利用、市场营销以及生产第一线的机电产品的规划购置、评估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更新改造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所取证书及就业方向

所取证书:本专业在学生毕业时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篇7

1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面向

根据调研, 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职业面向有: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员, 安装调试员, 设备管理维修员, 电气技术员, 质量检验员, 班组长等工作;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机电设备自动化改装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一线的主管、工段长、车间主任等工作。培养目标为面向各行业中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与生产自动线的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岗位群,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 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 具备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营销和初步开发等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相关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 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块化解析

本专业以宽基础、多模块的结构为主要特征, 宽基础主要是公共课 (德育、文化类、工具类) 和职业基础课, 这个阶段的课程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 而是集合了相关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体现工具性、发展性、基础性, 职业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就业任职的基础和今后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 职业技术课是根据职业岗位 (群) 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所开设的基本技术课程。职业能力强化课程是针对某一项或某几项能力开设的强化性的技术课程。

我们把专业能力的培养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实战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主要指基础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操作部分强调工艺化, 专业技术能力指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技术的专项能力, 如单片机技术的应用能力、PLC技术的应用能力等, 重点是项目化, 专业实战能力指综合应用各种专项技术的能力, 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装调维修能力, 强调企业化。课程的整体结构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主线。

课程模块中含有选修课模块, 选修课主要有人文选修类、知识拓展类、技能拓展类、强身健体类, 各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以上。人文选修类既是高职文化课的延伸, 又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拓展类选修既针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延伸, 又涉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 并根据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形势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趋势来开设;技能拓展类主要对学生非主干训练项目进行延伸。强身健体类选修针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设。

3 整合式专业课程内容的意义

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课程内容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来确定, 据此来组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课程内容体现综合和整合的思想, 综合和整合的特点之一是打破学科界线, 将安全用电, 电机、拖动、供用电、仪表等进行综合, 综合和整合的特点之二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如课程的项目之一为安装电动机星角降压起动, 在这个项目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要进行与电机的起动控制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有电机起动的特点, 各种起动方法, 起动控制的电路工作过程分析, 还要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和实践, 比如测试相关器件, 看图, 画接线图, 按图安装控制电路, 使用万用表检测, 故障排除等。

体现行动导向特征的项目很重要, 它既是理论与实训切合点, 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 紧密综合, 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计划、实施、完成、作品展示、评价等, 不仅提高技能水平, 其社会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

一个项目的必备知识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点, 一门学科的多个知识点分散于多个项目中.所有项目有没有包含学科的所有知识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项目包含了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必备理论知识。

这些项目有许多是串联关系, 也就是进行了一个项目之后, 方可进行另一个项目, 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一般在电动机点动电路之后完成, 机床电气排故一般在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之后, 但有很多项目是并联关系, 如电动机的起动电路与电动机的调速电路安装, 但总的说来, 项目关系除了自身的逻辑性, 也还必需学生的认知规律或客观实际来确定。

4 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的落实

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可以及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减少实习中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使实习不仅能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反过来, 实践水平的增长对相关理论的掌握也有深化和巩固作用, 理论知识因为实习建立感性认识而不易被遗忘。这样以项目来整合理论与实践, 突出了专业特色, 实现了专业学习对综合能力培养的服务功能。

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着重用实验来验证一些定律、结论;在专业技术课中主要实施实验平台上的任务式教学方式, 学生着重实验平台上完成某种任务而产生的效果达到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在专业能力强化课中主要实施实践平台上的项目式教学, 学生利用演练性实践设备进行课程学习, 其学习的成果是物化的结果。目前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床电气排故、可编程控制技术、气动技术等课程均逐步实施项目课程, 学生基本以4节课作为一个学习单位, 学习地点主要在实践场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实施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应保证其实施的可行性。

专业实战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在校的综合实践平台的项目课程来实现,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企业的综合实践的过程来实现, 所以加强对五年制学生第五年进企业实习的教学管理,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已的情况进行毕业设计, 由任课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 学生须定期回校接受指导。毕业设计的项目主要有基于机电产品生产的工艺分析、基于生产设备 (机电一体化设备) 的制造、装配、维护和维修等的分析、基于产品生产或设备使用的专用夹具设计或结构分析、基于软件应用的产品造型设计和自动编程加工等。毕业设计以论文、作品为结果, 学生必须参加答辩。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对在实习企业现场的情况有心观察、收集信息、选择素材、查看技术文件、了解各方面的工艺, 并形成论文、参加答辩, 学生的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结

我们在五年制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调研, 根据我校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开展了一些工作, 得到了市内外专家多方面指导, 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这项工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工作, 必须把握市场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学生情况的变化等, 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摘要:本文首先从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入手, 阐述了五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并对能力本位思想下构建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模块进行解析, 选择课程内容基本策略及实施的模式, 并结合具体课程探讨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力,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8

摘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课程体系已远远滞后于产业及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重新进行专业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收到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1存在的问题

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很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成在名称上改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3个模块,但实质上课程设置还明显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倾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

2)部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部分课程的选择过多考虑知识点的完整性,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个别课程显得相对独立,同时也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电路分析”“电机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3门课程中有关电机学的知识有重复。“气动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门课程气动教学内容有交叉。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2开发思路

笔者对中国航空一集团、二集团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出本专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典型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典型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新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整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以及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3实施过程

3. 1组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的组织机构,也是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指导、评价机构。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成都飞机制造厂、陕西飞机制造厂、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安徽江淮仪表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组成。

3.2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制造厂、空空导弹研究院、成都飞机制造厂、株洲钻石刀具厂等企业调研,跟踪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来的就业情况,归纳出本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群为: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和管理。发展岗位群为:通过3 ~5年的工作锻炼,可从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故障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级维修、管理、改造升级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航空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调试技能以及智能化技术、PLC技术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归纳本专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1)维修电工,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2)机床操作工,主要从事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考虑到择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兼顾2个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3个层次构成。在新课程体系中,职业基础课程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职业技术课程为: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电机拆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检修、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

3.4针对核心技能,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项目,再由若干个单元项目组成的课程。本专业8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课程形式开发,在设计每个单元任务时,以“理论知识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原则,使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必需的理

论知识、基本操作、设备安装、调试或维修技能等,其最终目标是:每个单元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排除一个故障,或进行一项试验,或完成一项维修。如“机床电气检修”课程中,设计了5个单元工作任务,分别是低压电器的检测与维修、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电气系统检修、起重机电气系统检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检修,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5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了原来理论+实践(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要做什么”,也清楚了“为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在学习中体验了实际工情景与工作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口径,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1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9

永城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大纲

一、实习的意义与目的

根据永城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与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与执行大纲。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的必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组织机构与职能、企业的运作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从事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与敬业爱岗的精神。为顶岗实践作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企业基本概况

1.熟悉企业的类型;

2.熟悉企业内部各作业点的平面布置情况及各作业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

3.理解并掌握企业业务流程内容;

4.理解并掌握企业各流程的具体操作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

5.熟悉企业组织形式;

6.熟悉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

7.掌握企业管理工作的现场控制;

8.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9.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

(二)专业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

1.能独立完成一般电气线路和照明线路的安装和检修;熟练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维修;

2.掌握常用电机的检修与维护;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制动、调速的控制方法;

3.熟练掌握常用机床、设备的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及维修。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器和电子仪器;

4.能正确安装、调试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5.矿山固定机械与运输设备;

理解掌握矿山通风、压气、排水、提升以及矿山运输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操作与使用、维修与故障处理等。同时掌握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选型。6.矿井供电技术 掌握矿井供电系统负荷计算,熟悉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和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掌握安全供电技术,掌握①漏电故障的分析与判断;②过流保护装置整定与校验;接地装置的检测与维护;③防暴设备的防暴性能检测技术;矿用电缆的敷设与故障处理;④矿用风电闭锁与瓦斯电闭锁的安装与调试;各高压低压开关的使用与调试。具备正确进行漏电故障的处理;过流故障判断、保护整定、校验与处理;接地电阻的测量能力。

7.电力拖动与控制

掌握电力拖动与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空压机、水泵、通风机及交直流提升机的电控系统。掌握电力拖动控制的基本知识,煤矿大型设备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分析电控系统常见故障的方法。

8.矿山固定机械安装与检修

掌握通用机械维修与安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矿山大型固定机械的安装与维修方法和常见故障的处理技巧、注意事项等。

9.矿山固定机械电气设备的安装与检修

掌握矿山固定机械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和处理方法。同时能够正确对矿山固定机械电气设备进行安装。

10、综合机械化掘进机

掌握掘进机各部件的功能作用;掌握各功能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各功能部件的故障分析及处理;掌握掘进机后配套设备的功能作用、掌握配套设备工作原理及特点、故障分析及处理。

11、综合机械化采煤机

掌握采煤机的操作方法,综采采煤机的结构、各部件的功能作用,采煤机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采煤机的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掌握综采支护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故障及处理;掌握综采运输机的形式、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故障分析及处理。

12、综采电气设备

掌握采区安全供电技术与采区高低压配电设备的技术要求;掌握采区变电设备、各种隔爆启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和处理方法。掌握综采机械(采煤机、输送机、掘进机)电气控制的原理、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掌握综采通讯和照明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

三、实习学时安排

顶岗实习计划安排5个月,时间:第六学期。

四、实习考核

1.教师检查和抽查指导教师采用亲自到实习单位,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定期地进行检查和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2.学生记实习日记、专题报告或实习总结报告。(1)实习日记的内容要求

写实习日记是督促学生认真从事实习工作,积累知识和资料的一种方法,也是考核实习成绩的依据之一。学生要坚持每天记日记,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

②详细记录参观、听报告、座谈的全部内容与心得体会;

(2)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是学生整个实习工作的全面汇报,是实习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它反映了学生实习的深度和质量,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实事求是进行总结,总结报告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实习总结内容为: ①概述参加实习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情况。②简述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

③详述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思想和业务上的收获和体会,检查自己的实习态度、遵守纪律的情况及存在的缺点。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自己存在的差距未来的职业规划。

3.成绩评定

(1)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级评定。(2)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以及实习日记、作业和实习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必要时可对学生进行考查(笔试或口试),然后综合评定成绩,在评定成绩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遵守纪律的情况和劳动态度。(3)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优:全部完成实习大纲要求,实习日记非常认真,实习报告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并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够运用学过的理论对某些生产问题加以深入的分析说明,考核时能圆满回答问题,实习中无违反纪律现象。

良:全部完成实习大纲要求,实习日记认真,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有较系统的总结,能够运用实际材料或理论知识说明某些问题,考核时能比较圆满回答问题。

中:基本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日记较认真,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有一定的总结和分析。考核时能回答主要问题。

及格:基本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能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考核中能基本回答主要问题,但有个别原则性错误。

不及格:未能完成实习大纲的基本要求,实习日记马虎,实习报告单纯罗列材料,理论分析有原则性错误,考核时不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

凡实习中有严重违反纪律的现象,无故缺勤达总实习天数1/3以上者,或病事假天数超过实习总天数1/3以上者,视为平时成绩不及格,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计。

永城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10

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对于上个学期榜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我们很不满意,为了2班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越来越好,我们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在新的学期,我班现作出新的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要有坚强的班集体核心。班委会与团支部成员要团结一致,密切联系同学,起模范带头作用,深受同学信任与拥护,有要对工作忠诚的责任感、对广大同学高度负责的热情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能够以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热情,真正成为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核心。积极开展团体活动,比如踏青等有利于增进同学感情的活动,使大家树立我们是一家人的团队精神。班干部同学更要关心同学,帮助同学,使班级形成互帮互爱的风气。要实行班务公开制度。设立班务公开日(一月一次),使班级事务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班级里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广泛采纳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意见,集思广益,争取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同时树立大家主人翁的意识。

(二)建立学习互助对子。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建立互助对子以自愿为原则,形成互助对子后通知班级便可。树立学习第一的观念,培养良好学习氛围。本学期课程较多,我们要争取全班绝大部分都能过英语3级,和计算机1级,学习压力不小,但仍有少数同学未能重视起来。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此次的班风学风教育活动,我班将举行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使大家将学习和考试重视起来,提

高大家学习的主动性,督促大家抓紧课程学习,避免不及格现象的发生。建立学习小组,在班长和学习委员的统筹,在各科代表的安排下,有组织的开展学习讨论和讲课,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争取使每一个人的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在文体活动方面,班干部首先要积极宣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保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证每一个活动我们班都积极参加。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定时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每周一次班级的小型联欢,让尽量多的同学上台表现自己。也可以根据时事或者联系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开展小的演讲,给大家发表意见锻炼口才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可以联系大家的喜好适当的组织一些活动,要以锻炼大家能力为根本目的。

(四)我们班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我们2班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好甚至全机电系最好的班级。为了向这个目标靠近,我们需要加强班级管理。具体表现在考勤,宿舍管理,两大方面。严格考勤制度,专人负责,专人记录,保障上课的出勤率。严格请假制度,杜绝无故夜不归宿和旷课现象。具体由班长负责,各个舍长协助。提高同学的安全意识,注意宿舍安全用电,晚上外出尽可能告知室友或其他同学提高警惕,随时保持通讯工具畅通。加强宿舍卫生管理,保证良好的作息,杜绝深夜上网,原则上要求周日到周四晚上10:30必须熄灯、关电脑、睡觉,舍长和班干部负责监督。妥善管理班费,做到收支明细,帐目公开。合理开销。建立班级大事记,对本班工作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活动进行记录。班干部和各宿舍长密切注意本班同学的学习、生活和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若我们的同学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希望能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以上为我班2014学年工作计划,将在我班全体同学督促下实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努力做得更好,以上。

机电一体化技术2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11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理实一体化 理论课 实习

课 题:辽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五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偏号:JGBEB073),主持人:李贵强。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备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能力、机加工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机电检测技术)等实际操作能力强,同时又懂得機械知识、机电控制知识、电子方面的知识的机电专业复合型人才。机电专业原有的先理论后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新的尝试。笔者在此结合笔者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教材明显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理论性过强、抽象、内容多而繁,学生难于理解;二是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感觉不到实用性,与企业需求不能挂钩;三是内容有些过时。学生方面: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大多数学生都是初中没毕业或是初中毕业生中的差等生,文化底子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上机电的专业课抽象,难于理解,对这些学生来说便如听“天书”,导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面,以前总是先集中上理论课,然后再集中实习,且偏重于理论课教学。学生实习操作机会少,理论课的内容结合不到实践中去,学生专业技能薄弱,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机电专业课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际很贴近,要求动手操作能力强,而理论课内容又异常枯燥难懂,理实一体化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突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训、做中考的职业特色,在训练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教师先编制好授课进度计划、精心设计好授课方法及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把控教学的进度、正确评价分析等几个环节。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习,而实习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双提高。

理实一体化课程要在一体化教室上课,有2名教师授课,1名必须是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负素进行实践教学,另1名理论课教师主讲理论并辅导学生实践。2位教师配合,以实习为主线,结合现场的实物,适时地插入理论课内容,可设在课前集中讲授或实训过程中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使理论为实践服务,两者相互融合,真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的能力。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是针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进行的。下面以《手工和机械的切削加工》理实一体化为例,简述理实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1.编写《手工和机器的切削加工》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以现有理论教材《钳工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的技术测量一章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与整合编写了校本教材,编写时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

本教材共2个模块:手工操作、机器的切削加工。共102学时,其中手工操作占60学时,机器的切削加工占42学时。每个模块又分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要完成一个“作品”,使学生有成就感,任务下又分一个个活动,若干个活动完成一个任务。

2.以任务、活动为载体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例如手工制作模块中的任务二:开瓶器的制作,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1)学习任务:设计并制作一种开瓶器,要求此开瓶器具有开酒瓶的实用功能外,还能挂在钥匙上作装饰用,造型美观独特。

(2)工作情境:先将学生分组,每组都通过上网查阅、讨论确定本组开瓶器的方案。通过每人完成一个开瓶器的制作,训练学生正确使用钳加工设备和工具的职业能力,从而对钳工的设备和工具进行认知,逐步识别并能规范使用常用工具及用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目标:能绘制零件草图;能在毛坯上利用划线工具画出加工界线;能安全使用常用工具(台钻、手锯、錾子)去除工件余料;能正确使用台虎钳夹紧工件;能识别锉刀的种类、规格及使用特点,并能正确选用锉刀加工不同轮廓形状;能正确使用砂纸对工件进行抛光;能对台虎钳、锉刀、台钻进行维护保养;能按要求清理现场;能遵守安全文明生产规范,并逐步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

(4)学习内容:能够绘制零件草图;掌握划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锉刀的种类、规格及使用特点;掌握正确抛光方法;掌握对台虎钳、锉刀、台钻的维护保养。

(5)教学组织形式:①教师先讲安全操作规程,并安排学习任务,明确加工要求。②学生以小组形式识读、讨论开瓶器加工图样,制订工作计划。③指导学生编制开瓶器制作方法及步骤。④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示范制作方法。 ⑤教师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开瓶器的制作,可以小组内讨论,互相切磋。 ⑥学生小组内自检、互检开瓶器加工质量。 ⑦学生采用个人形式进行现场作品展示、经验介绍。 ⑧教师对开瓶器制作学习任务进行综合点评,并进行考核:理论部分以闭卷形式进行;操作部分先学生点评,教师参考给出得分。

(6)教学流程与活动:学习活动一,收集开瓶器资料(样式、材料、使用说明);学习活动二,整理资料,确定开瓶器样式并绘制图样;学习活动三,制定操作步骤,领取毛坯和工量具(领料划线);学习活动四,工作实施,制作开瓶器(排孔、錾削余料、锉削、抛光);学习活动五,工件总结与评价(质量分析)。

(7)评价内容与标准:①操作过程符合现场管理要求;②开瓶器制作图样识读,确定制作步骤和检测方案;③零件检测,进行质量分析,叙述误差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④制作零件的质量符合图样要求。

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由于实践操作具有趣味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把控好课堂,把理论知识适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笔者学校刚实施“理实一体化”试点教学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然而,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必须通过教学后期的综合实习来实现,而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具有许多优越性,但它主要适用于有一定操作性的课程,对理论性强的课程不宜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上一篇:与总承包单位的配合协调措施下一篇:农民代表讨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