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通用11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1.行业状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机电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其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我国成为全球“机械制造”大国的形势下,各个工业领域迫切需要大量的机电工程技术方面人才,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目前整个工业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阶段,在推广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等机床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产业过程中,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机电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深远意义。
2.就业岗位分析
毕业的就业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制造企业;
(2)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应用企业;
(3)机电产品及设备的维修企业;
(4)机电产品及设备的营销、安装、调试企业;
(5)CAD/CAM技术的应用企业;
(6)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部门。
对应的岗位群有:机电产品及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营销、机械CAD/CAM技术、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机电一体化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求: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适应现代机电产品制造、修理的需要,具有机电结合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能掌握机电设备、数控装置、机电产品的技术管理、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及实验、运算、制图等基本技能。
(3)掌握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包括电工、电子理论,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4)掌握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技能。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三、能力分析与分解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辨证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本专业文化知识基础理论,具有应用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绘制
和阅读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健全的体魄、崇高的职业道德,取得英语、机电专业相关的等级证书,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使用和对外技术交流的能力。
2.专业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电子与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典型零件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计算能力,熟悉机械构件的受力性能、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工程力学中的运动分析、强度计算;机械制造基础的选择材料及确定加工工艺;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形位公差及粗糙度选择与测量;机械设计基础的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设计能力;液压气动技术基础中的液压元件、回路选择、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单片机与接口电路的使用、扩展;PLC工作原理、指令及调试程序;工程检测技术的动态测试中构成信号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组态控制技术。
3.专业能力(技能)要求
(1)具有分析、解决本专业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管理能力
机床电器与PLC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电气控制的工作原理、结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电系统(产品)的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数控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编程指令,典型零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CAXA制造工程师的CAD/CAM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的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电机控制技术。
(2)尽快适应本专业岗位特点及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机械制造课程实训,了解金属材料加工方法及普通机床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培养并提高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的能力;
通过生产实习,结合生产实际了解掌握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合理选择设备、工装及切削用量;
通过电工技术实训,掌握电路安装检测和调试;
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掌握一般基本电子电路设计;
通过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熟悉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了解FANUC系统数控车床、HNC世纪星系统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基本操作;
通过CAXA制造工程师实训和MasterCAM软件操作实训,了解常用CAD/CAM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2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 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 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包含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机械加工, 机械手、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的运动控制和加工编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生产自动线的数控加工与在线自动检测等。它的核心技术还包括:可编程程序控制、生产自动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集散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因此,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如下。
2.1 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及必然趋势。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 以当代光纤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 融合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资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向。因此, 引进光纤技术, 发挥光纤技术的优点, 使其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资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随着光、机、电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机电微型化
微型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 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发展, 并使机电产品发展成为微机械电子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米、纳米材料的问世, 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 机械系统、执行系统、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可集成在一起, 发展成为微加工型产品, 成为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的产品。
2.3 网络模块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基本上进入了千家万户, 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各种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
由于近几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智能仪表信号源、控制终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世界制造技术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渗透, 为了节省资源, 更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很多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 技术共享的原则, 已经开发出集减速、智能调频、调速电机及多功能的伺服系统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识别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 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为机械产品已经有完善的标准, 且国内、国际及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可以互换、互相对照, 所以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各控制元件及各个接口的模块化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 都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模块化方向发展。
2.4 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工程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 机器人的产生、数控机床的发展及实现人机对话等功能就是很重要的应用。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把控制系统比做成生物的大脑, 使产品充满活力。我们可研究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 使其为机电一体化装置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的产品。要使机电一体化装置成为高性能、高速的微控制处理系统的高智能产品, 朝着仿生物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3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 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CAD、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CAD/CAM、材料科学、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 (含单片机) 原理及应用、公差与技术测量、电气控制、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控制系统、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床与数控系统, 还得进行必要的实验和实习训练: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上机操作, 机械CAD/CAM软件应用 (上机操作) 、微机、电气控制、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测量 (含公差) , 钳工实习、车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等, 学会最基本的仪表操作、数控车床加工与编程、和网络技术应用等。并且能活学活用, 有机地把这些专业融合在一起, 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
4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
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 精简教学内容理论教学, 加强实践性教学。授课计划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订, 授课教师要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复杂的理论推导、求证, 尽可能略讲。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模仿操作法”、“项目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打破传统分隔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现场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对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而指令和编程抽象的专业课。我们采取综合实验的办法。在实验室边讲边练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的教师在探索“项目教学法”时, 让学生到生产车间或上网调查收集有关“项目”的资料, 根据“项目”要求编写维修工艺流程和实际的操作过程, 分析故障现象写出维修报告, 使教学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5 结语
由于机电一体技术涉及多学科的集成, 而且实践性很强, 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课知识 (如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 以外, 同时, 必须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安排好课程要求的实践环节。学生必须做好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或参加相关的技术改造任务和研究开发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高钟毓.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3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专业技能 培养方法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合成的产物,其产品一般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产生的新一代产品和系统。目前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
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当前具体形式,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学习,推行学、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途径。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时间很多,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生产设备,学习到最实用的专业技能。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是紧随着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对技术、技能训练要求比较高,对实训条件的要求远比普通高等教育高。据发达国家相关统计显示,培养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成本为应用型人才的2/5,要想搞好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仅依靠学生缴费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1)各高职院校对学校自身发展建设进行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创新办学体制,拓宽办学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渠道多样化。从目前湖南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可以采取多元化合作办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思想是摆脱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通过银行贷款、自筹集资、寻求企业投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环境与技能训练条件,使高职教育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得到保障。
3.整合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具体讲就是,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有机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教学任务,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4.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5.技能培训为核心
技能实训教学要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5.1基本技能训练
认真练好传统的基本功,如钳工锯切割、凿切、切割和备案、锯位置、凿切精度等都要精益求精,扎实到位,使学生达到能干、会干、实干、巧干、精干的目的和水平,真正实现“干啥像啥”的目标。
5.2熟练掌握设备及工量器具
学生学习各种技能首先要熟练掌握各工种工量器具的使用方法、结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够进行基本的维护和修理。
5.3理论后的第一次练习
第一次练习激发兴趣,然后探索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钳工的锯削实训,先让学生画线看谁的锯缝直,然后根据训练情况,研究和讨论锯缝歪斜、锯条断和锯齿状的裂缝。如整机组装训练,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基本掌握装配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上作品,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程的运作。
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更要培养学生生存、学习、合作的综合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应用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便为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更多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65-166.
[2]张平亮,辛望旦,唐育正,何永华,刘福基.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5-8+23.
[3]文振华,尹欣,孙新.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1,05:63-6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习报告 篇4
多年的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指导经验告诉我们,生产实习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实习是组织学生在现场做一些实际工作,从而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获得,但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也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如《钳工工艺学》、《电工学》,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来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学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指导,进一步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的实际工作。生产实习不仅具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而且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同时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爱护公物、组织纪律教育、接受安全和劳动纪律教育等。学生和工人一起学习工人的优秀品质;我很自豪能在生产现场看到我的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生产实践,可以满足三个要求:
一是学习机械结构基础知识;
二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某种机械设备和某种工种的实际能力;
三是严格培养学生的思想作风。
二、实习过程
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实习生们各就各位,各自去了自己的实习车间。实习老师讲解、指导、示范后,我们精心操作。毕竟是第一次进工厂车间,学生更认真,更渴望销售。
实习期间累吗?自然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在钳工实习中,我们知道钳工的主要内容是刮削、钻孔、攻丝、锯切、锉平、装配、划线;了解文件结构、分类、选择、归档姿势、归档方法和质量检查。我们还得到了劳动的果实——自己做的小锤子。我相信所有的同学一定都把它们收集起来,作为以后的美好回忆。
在车工实践中,我们知道车刀的种类、常用的 材料以及 材料的基本性质;了解车刀的组成和主要几何角度。在操作上,同学之间的配合非常完美。两个学生虽然共用一台机床,但感觉是一个人在操作,也是“合二为一”的艺术!
在磨床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金刚石的超硬。当精砂轮把氧化皮的铁条磨得通亮时,我们不禁感叹砂轮的磨削力!没想到,经过钻石和精砂轮的“竞磨”,精砂轮颜面扫地,取而代之的是被磨成了想要它变成的舌状。比赛中,钻石一点都没有损坏,出现了无数的“火花流星”。
在铣刨实践中,人们不禁想起“绳锯断木”这个成语,感叹古代人太辛苦了!用绳子锯木头多费时费力啊!今天我们只需要把铁棒夹在铣床上,按几个按钮,几秒钟就锯下一根结实的铁棒。这让我们佩服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在气焊实践中,我们知道气焊由乙炔发生器、防回火装置、氧气瓶、减压器和焊枪组成;我学会了如何平稳地调节火焰和焊接。不说了!学生戴墨镜焊接的时候很可爱!
在电焊实践中,了解电焊的本质,电焊机和焊条的组成;学会了如何选择焊条的类型和如何操作焊机。
在代工实践中,人们觉得仿佛回到了童年,我们又玩了一次“沙窝”。而现在的“沙窝窝”,不仅仅是像小时候一样好玩,更是一种对技术的学习。
在锻造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是基于“手动打铁”的质和量的飞跃。在学生的操作下,烧红的铁筒成了有用的零件。
在冲压实践中,可以更好的体现电转化的巨大能量。只要我们轻轻踩下控制踏板,一个略厚的钢板瞬间就被压成了形状,与“一滴水”相去甚远。而且冲压操作简单,产品合格率接近!
在热处理的实习中——这是最容易的实习类型,因为动手时间短,观察时间长。经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感受着铁在盐水中冷却时“煮鸡蛋”的震动。在笑声中,我自然知道为什么铁在盐水中冷却,为什么合金钢在油中冷却。
实习期间,通过学习,自己动手制作工艺品,每台铣床、车床、刨床都能按照图纸要求制作出工件;最难的是车工和钳工,还有车工的危险。一天时间,学生先掌握开车床的要领,再按图纸要求把锤柄敲出。
在所有类型的工作中,装配工是最劳动密集型的。借助锉刀、钢锯等工具,将铁块手工磨成六角螺母,最后通过钻孔、攻螺纹,制成美观的螺母。过了一个下午,虽然很多同学手上起了水泡,浑身酸疼,但是看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工厂做出来的成品,还是忍不住有一种成就感。我从这次金属加工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
(1)通过这个实践,我们了解了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工程材料的主要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夹具的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②对工程材料的主要成型加工方法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
③在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和锻炼劳动观、质量观和经济观,增强遵守劳动纪律、安全技术规程和爱护国家财产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金工实习对培养我们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起着综合作用,它使我们不仅掌握了各工种的知识和要求,而且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各工种的基本工艺知识,了解设备原理和工作过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具备运用所学的工艺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工艺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工厂结合制作锤子等各工种的实践内容,将下料、车削、铣削、钳工、刨工、铸造、锻造、焊接等串联起来,让我们对机械产品的各个加工环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它让我们了解每一种工作的顺序和功能。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们的纪律非常严格,制定了学生的练习规则。同时,加强了填写实习报告、清理机床场地、遵守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对学生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培训中心的师傅向我们公布了我们加工产品的评分标准,让我们对我们产品的评分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我们金工实习成绩,实行综合评价制度,实行平时成绩+产品质量成绩+综合考试成绩=总分,这样才能认真对待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实习环节。
在各工种的实习中,安排一定的弹性时间和实习内容,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实习期间有很深的感触,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次实习机会,让我们提前体验到学工科的难度,收获课堂上得不到也想不到的知识。可能以后不会再担任这个职位了,但是现在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虽然又脏又累,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获得并取得了成果。
在我看来,应该在铣削、拉丝等高技术含量的实践项目中分配更多的时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高科技带来的乐趣。在焊接方面,我认为应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虽然我们不必购买这些设备,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教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另外,我认为我们学校的金工实习课应该减少一些讲解时间,增加一些动手时间。有些理论也可以移到学生的动手时间来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三、实习总结
我觉得我的学生时代很美好,不仅仅是因为我不需要努力,而是因为我的学生时代你可以有好同学好朋友,你们不需要亲密无间。感觉这里真的有纯友谊。能踏上社会,在利益关系的存在下,又忙于工作,那就更是人情世故了。老板对你颐指气使,同事对你更加防范,会更加想念同学。好在实习的时候,老板,老师,车间师傅对我们都很好,可能他们适应不了这个环境。但是我还是希望以后自己好好努力。希望能有一个好朋友,一个团结的环境。
实习是开始,也是结束。我在书上学了很多理论,但从来没有付诸实践。也许当我真正应用它们的时候,我会意识到这有多难。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实习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非常感谢学校的精心安排和导师的悉心指导。
实习期间,很多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精神也让我们佩服不已。老师可以帮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程序中的错误。有些节目很长,但是老师不在乎。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找出来,尽力让学生的作品更完美。有些老师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演示如何操作,直到他们真正理解为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觉得金工实习对自己来说很有意义,也很实用。它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笔精彩。它让我更接近技术工人的生活,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以后我们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不会像老师一样告诉我们要做的工作,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和学习。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就无法迎接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有许多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有突破,才能有创新。就像我们接触到的车工,虽然很危险,但是需要每个学生操作,做出成品,锻炼每个人尝试的勇气。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5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in this paper,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market demand,the posi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 require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are analyzed in detail.it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ori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25-04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设立,现有在校学生780人,毕业生最高就业率98%,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该校毕业的学生在各个大中型企业中,成为了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2008年,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始进行央财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2010年建成“专业适应广,校内一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购进先进完善的实训设备,提高了招生与就业工作水平,彰显了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成果;创新发展了“工学结合、厂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特色凝炼,特色拓展,特色建设”的战略,紧扣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群;通过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主干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技术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本专业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完成训练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校企共同教研项目、学生顶岗实习、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及市级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真实地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丰富了技能大赛训练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学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根据岗位操作标准,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特色鲜明的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示范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领导带领相关专业老师,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图
1、图2所示)
2.1 调研对象
调研企业以京津冀地区企业为主,兼顾部分华东、华南企业。由于机电涉及的行业企业较多,因此调研企业类型既包括现代制造类企业,也包括机电服务类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的一线员工、基层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本次调研共对7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并走访了40家企业,其中环保服务企业15家,生产制造型企业24家,共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2.2 调研内容
①企业基本信息;
②对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
③机电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④个人素质对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⑤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联系;
⑥机电企业用人基本考虑因素;
⑦专业技能证书与学生就业情况;
⑧机电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
2.3 调研目的
①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②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③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专门化方向等。3 调研结果与分析
据统计,在全国65万个相关企业中,机电工作人员220万;全包机电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年产值205万元以上的机电产业单位16000余家,机电产业从业人员约300万人,按年补充率6.5%计算,每年各行业企业和机电产业单位机电人才的需求量达19.5万人。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机电人才的需求进行的调研结果分析:
①从工作内容上看机电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二是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三是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四是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企业机电人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包括机电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行维护人员、操作维修人员、工艺技术员、管理员等。机电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因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知识面较宽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机电人才按等级来分,大致可分为高级机电人才、中级机电人才、初级机电人才和一般机电操作人员四类。高级机电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主持大局的关键作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9%,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中级机电人才主要负责企业生产运行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机电人才,例如生产车间主任、营运主管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47%,招聘单位对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为5年左右。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的44%,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1-3年。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和机电产品销售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高职毕业生在上述岗位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本专业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机电类各岗位中,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比例较高。
3.2 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从图
4、图5和图6可见,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持续需求的企业占67.9%,需求量在20人以上的企业有35.4%,需求量在10-20人之间的企业有23.20%,需求量在5-10人之间的企业有34.45%,在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岗位方面,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人员需求面最广,有占25.2%的企业选择,其次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有24.12%,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有21.4%的企业选择,而机电销售(5.20%)、技术服务(4.85%)和其他(11.31%)相关岗位就业面较窄。总体上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将有持续的较大量的需求,其中机电设备维护与操作在较多企业形成一定的需求。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专业知识要求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招聘与机电岗位人员时要求应聘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的,且掌握与公司所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21.1%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可以是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但持有相关机电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
无论是第三方机电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由于机电岗位是一个技术型较强的岗位,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往往还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通常要求机电从业人员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对其行业知识有了解。
3.4 企业在录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时主要能力要求分析
图7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71.4%)看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外语能力(5.1%)、工作实践经历(33.20%)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20%),然而在专业知识(12.10%)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4%)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时,应该重能力轻知识、重实践轻证书,尤其要更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3.5 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要求分析
图8表明: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方面,选择责任心强的占12.10%,选择团队精神的占4.45%、选择认真仔细的占33.20%、选择进取心的占4.45%、选择服从安排的占5.10%。说明企业最看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团队协作和认真仔细的精神也是企业很重视的方面。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通过这次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多次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最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方向进行如下调整:
①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机电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面向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专业定位: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定位思想,毕业生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毕业时获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电工安全技能证书;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③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现代制造业、服务行业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单位。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意见
在毕业生座谈调研时,大家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比较多的课程有: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机电气一体化技术实训、电工综合技能实训等;同学们还反映一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过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如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技术等;一些课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理论和实际脱节,在企业实际中使用的生产设备,学校实训课上接触不到等,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教学进程有待整合与调整。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6
您好!我叫xiexiebang,我是一名即将于2013年7月毕业的XX农业大学的学生,所学专业是设备工程管理。我仰慕贵单位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之名,希望能成为贵单位一员,为贵单位的事业发展尽我全力。我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大学四年系统学习了本专业及辅修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在计算机方面,能在 DOS、WINDOWs环境下熟练操作多种应用软件,能用FOXBASE+FOXpRO进行数据库管理,能熟练运用WpS、申文WOAD进行编辑排版。具有一定软件编程和微机常见外设故障排除的能力,能够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管理。在英语方面,学习了大学核心英语、专业英语,曾参加西北农大大学英语强化班学习,在外语协会进行过专门的口语训练,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及技术资料翻译能力。
自入校以来一直担任班干部,具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干部。曾任团支部书记和团总支宣委,长期担任低年级代理班主任及入党联系人工作,1996年参加了市基层团干部培训,具有多年共青团工作经验。现任系团总支书记、共青团刊物《爱的呼唤》主遍。组织策划过各类活动,组织的“奉献爱心捐书赠言”大型系列活动得到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高度评价。策划、导演的大型文艺汇演《爱在汉秋》深受好评。
还积极参加社会团体、学生团体活动,是计算机协会、摄影协会会员。现任西北农业大学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兼《爱心报》编辑,此报每期发行量均在一万份以上。现正参与筹建全国教师健康教育中心。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营销、广告宣传的兼职经验。
本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广,美术、摄影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喜欢广告、宣传、设计工作。曾获校书画赛二等关、优秀作品奖,校徽设计二等奖。酷爱体育运动,是校足球队员。有授课经验在健康教育协会举行的讲座每次听众都在200人以上。有一定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增长演讲与辩论,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党团知识、计算机知识等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大量的社去工作,使我养成了冷静自信的性格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并赋予我参与社会竞争的勇气。我深知四年是短暂的,所学知识是有限的,大学培养的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将在今后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久闻贵单位是深值信赖且有发展潜力的单位,神往已久,因此随信附上中英文简历一份冒昧求职,希望贵单位给我一个发挥能力的机会。
此致
敬礼!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7
一、目前学生培养状况
随着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推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 进一步明确了“以专业群建设为主线, 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的专业建设主体思路, 确立了“引企入校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学院长期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2010年, 学院正式与昆明中铁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始探索“订单式”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实践和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实行双证书制, 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 还可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及数控车、铣及加工中心操作工、装配钳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此外, 专业依托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的部分云南大中型骨干企业, 按照合作双赢的原则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 在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并实施了订单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 不断探索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管理无缝搭接、实习就业对接等方式, 开展“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教学, 采用“择优选拔, 末位淘汰”的方式, 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 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 学生就业趋势
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云南省提出了“两强一堡”战略发展目标, 拓展了云南机械行业发展空间, 使得云南机械制造市场成为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广大地区的大市场。
云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已将装备制造业制造列为重点发展行业。机电技术作为制造业一个关键技术, 在汽车产业、船舶产业、工程机械领域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目前这些重点产业所需的大量机电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 这给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机电专业群培养服务于装备制造业从设备安装使用及维护、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等较为完整生产过程岗位的专业人才, 主要面向机电设备安装与应用维护、机械产品制造、产品包装印刷三大岗位群。
近年来, 学院针对云南省经济的发展, 依托省内大中型合作企业, 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历年人才需求资料表明, 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供不应求。连续多年, 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由于就业面很宽, 所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呈多元化趋势。
(二) 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适应云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 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结合行业现状和我院实际情况, 加大改革力度, 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对云南地区及周边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研。
1.调研对象。云南铜业集团、昆明船舶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开关厂等云南多家大中型相关企业。
2.调研内容。 (1) 云南地区行业及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 (3) 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3.调研目的。 (1) 通过调研确定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 (2) 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 根据人才需求对教学进程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 (4) 切实做好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三) 调研结果分析
1.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经过对云南多家相关企业调研分析, 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类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属于复合性的新型职业, 要求具有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具有从事多重复杂性的工作能力。
调查表明, 企业对所需的人才, 除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 几乎都提到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自我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 并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 对普通机加工、电气维修、机械维修和数控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于传统制造型企业;小型企业普遍重视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能力, 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发展后劲比较看重。
2.人才需求量分析。根据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要达到1400亿元, 增加值达到350亿元。要实现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必须保持年均增长25%左右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及专业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 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云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预测到2015年, 我省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总需求量约为61.39万人。历年人才需求资料表明, 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供不应求。所以社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
摘要:作者结合高职教育指导思想, 联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 对社会、市场、企业需求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调研结果分析了解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 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1) .
[2]周斌.浅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 2011, (8)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8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机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就需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构建,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发展方向不明,培养定位不准
高职院校在制定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时大多是借鉴本科院校或其它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没有根据区域内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结果是学生职业角色无法定位,造成就业求职难。
2.课程体系没有自己特色,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一种是套用传统教育的课程体系,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实际应用能力低,理论又不及本科学生深厚;另一种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盲目跟进市场,致使学生基础掌握不牢,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3.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调
因为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换代快,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原来的旧知识结构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才,应对明天的挑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
4.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双师教师缺乏
一方面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大多没有机会接触新知识、新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侧重教材上理论的知识传授,陈旧的理论授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基本原则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因此,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在课程开发前,要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有效地保证课程开发目标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指导性原则
成立由校企行三方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内容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基础性原则
课程设置要紧密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应避免课程设置的随意加深与拓展,防止课程开发大大超出行业职业要求,出现“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现象。
(4)职业性原则
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培养,遵循职业性原则,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就能体验到在未来工作中需要达到的职业标准操作规范,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基本思路
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工作过程实际的教学的内容,精心组织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在“教中学”和在“学中教”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提高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明确培养模式
在制定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寻找专业特色,准确定位,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设以实践性课程为主,理论课以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的原则,增加技能训练课,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采用以项目引导法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相关技能融入到相应学习领域中。
(3)教法内容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由过去对单一要素考核过渡到对整体质量要素考核;强调学生“真刀真枪”的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4)教学模式改革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6)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7)校本教材开发
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引入行业职业标准,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9
2012-7-19 22:20: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林芸 张艳梅 白云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 人才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双证融通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
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2] 田林红.电类课程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机电一体化专业介绍 篇10
专业介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培养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运用和开发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它融机、电、液、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是就业领域最宽专业之一。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XX年设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截至目前,共培养XX名毕业生。我院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广受企业欢迎,综合就业率一直是XX%。
自本专业设立以来,我院大力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开拓视野、拓展方向,采购最新实验、实训设备,保持与时俱进,同时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新设“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方向”,开设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方向”班,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设备的运行维护、编程调试、安装维修、销售客服的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机器人实训室
本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办学始终坚持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实现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制造类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本专业已与武汉地铁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设武汉地铁集团订单班,为企业量身培养人才。
此外,与专业具有定向实习和就业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武汉金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海尔电器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专业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实际工作项目任务时,学到专业知识,保证学生“所学即所用”,同时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武汉“1+8”城市圈,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维修、技术改造、管理及机电产品工艺设计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胜任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故障检修等岗位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优秀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XX人,兼任教师XX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XX人,硕士学位XX人,正高职称XX人,副高职称XX人,所有教师均具有XX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兼任教师均为企业一线在岗高级技术人员,具有较强动手及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
本专业具有完备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主要包括:机器人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工电拖实训室、传感器实验室、单片机实训室、数控机床实操车间、机械制图实验室、电路设计实训室、数控机床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等。
实训中心
校企合作展示
CAD实验室
PLC实训室
加工中心
此外,本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工作,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所需、所求,保证学生“所学即所用”。
博众精工实训点
长江动力实训点
成果展示: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硬,实践与动手能力强。自专业成立以来,参加国内各项技能竞赛,获得国家及省级多项大奖,主要包括:
(1)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参赛现场 荣誉证书
(2)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北省第一参赛代表队,获得了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3)2015年“亚龙杯”高职院校“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大赛三等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 篇11
【关键词】中高职 机电一体化专业 教学衔接
一、 对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衔接现存问题的分析
中高职衔接涉及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课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然而具体教学衔接则是中高职衔接成败的关键。目前哈尔滨地区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在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普遍偏少,造成中职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缺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高。 根据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的教学论来分析,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础学力的中职学生,方可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否则不仅会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也会使其职业前途发展受到限制。
(二)中高职课程上下承接存在着问题。也就是在中职开设的某些专业课,在高职却没有开设;同时高职开设的课程在中职却没有设置。这就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阶梯性和贯通性。
(三)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其讲授的内容重复率非常高。这样高的重复率会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
(四)中高职在选择教材时,出现各自为政、较为混乱的现象,根本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甚至有的中职所选用的专业课教材的难度比高职相同课程的教材还要高。这样很不合理,而且进一步造成在教学衔接上缺乏层次性。
二、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衔接实施方案的探讨
(一)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上下不连贯、有缺失的问题,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构建一个统一的、上下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在与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进行良好沟通和商讨的前提下,共同编写中高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将中高职课程统一划分,可将课程分为中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技能课、高职文化基础课、衔接的基础专业课、提升的专业课。
(二)在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应充分体现中高职的层次性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良好地衔接,其教学衔接的实施方案细化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衔接。首先每门专业课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包括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成绩考评方法和标准;教材与参考书。并做到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要定位明确,区分度高,充分体现中高职之间的层次性和贯通性。
(三)实施“3+2”的中高职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式
“3+2”模式中的前三年是指中职教育阶段,此三年分为两部分,前两年是学生进行中职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基础专业课学习的时段。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将学生两年的学习成绩累计,只要两年的总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分数线的学生,就可获得进入高职学习的权利。此后这些学生在中职的最后一年开始学习高职的公共基础课和衔接的专业基础课。而那些未能达到分数线的学生仍继续学习中职课程一年,但主要以强化中职的职业基本技能培训为主,从而使学生达到企业对中职生的上岗要求。而“3+2”中的后两年是在高职学习的阶段,高职的教学任务是完成提升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和相应的各种实训课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
(四)制定中高职统一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并将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分解到中职教学过程中
1.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实训)部分。理论考核和评价采用口头问答和笔试相结合,即学生在做笔答后,再由老师提问,学生当即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笔答和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价。而实践部分则应参考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以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准备工作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
2.把高职入学考试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分解,即将各门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考试内化到中职教育的各个阶段,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考试。只有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的标准方可升入高职。这种入学考试方式不仅避免了一次考试决定学生命运的弊端,而且激发了学生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衔接是一个发展趋势,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发挥教育最大功效的很好途径。此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教学衔接方案如果付诸实施,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中职与高职院校加强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找准自己在中高职衔接教学中的定位,科学有序地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就能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无缝对接,完成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润梅,黄睿.“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术期刊,2008(02):83-84.
[2]覃岭,伍伟杰,范爱民,等.基于职业能力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案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3(11):32-35.
[3]杨东召. 模块化课程贯通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16):171-17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80201)】推荐阅读: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10-26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分析08-09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05-23
机电一体化专业考核10-20
机电一体化专业信08-24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周记05-28
机电一体化实习专业简历07-31
机电一体化专业自我评价08-09
机电一体化专业论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