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通用8篇)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 篇1
一、本课程本学期教学的总目标和要求
本学期的讲授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选用教材是吴先文主编《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是核心课程,共120学时。从设备维修的基础知识入手,掌握好典型设备零部件的拆装、机械零件的典型修复方法、设备故障的典型判断方法、典型机电设备的维修等设备维修维护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可以胜任港口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
二、简单分析本学期学科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
本学期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包括:机电设备维修维护过程方法、典型零部件的装配、机械零件的一般修复技术、典型机电设备的故障判断方法以及设备工作可靠性的检验等方法内容。
三、对所授课程教学设计
以典型设备和零部件的运转特性和工作参数为内容,来说明和掌握设备维修的内容、常识、装配、检验、故障判定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每周利用两节课程进行理论讲授,要求利用其它课程的学习过程联系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丰富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维修和维护方面的常识性方法。通过对教材中实际系统的分析,使学生从机电设备的结构形式、电气特点、工作过程、运转特性等方面,能够掌握机电设备维修方面的综合性常识和操作方法,力争通过引导性的理论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本学期的授课班级为高20xx届机电维修班。该班的学生已经学习完相关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但还缺少维修方面的专业设备知识,因而应在授课时以典型机构或系统为内容进行常识的授课。
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好,但设备知识较差。
五、辅导答疑计划(答疑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教室,利用课内外时间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课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技术性问题。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备课、教研活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每次授课后和讲课前了解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学生提问题、提建议、相互讨论的过程。授课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同时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七、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活动形式、内容、时间、地点等)
利用课外机动时间,根据学生兴趣,辅导和解答提出的各种实践性问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 篇2
1 结合地区经济结构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重庆市“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要建成中国汽车名城, 世界摩托车之都, 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涪陵处于重庆市一圈两翼的一小时经济圈内, 在国家加大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背景下, 随着重庆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的颁布实施, 涪陵区工业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涪陵新区、白涛化工园区、龙桥工业园区、清溪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 在2012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08.7亿元, 同比增长22.55%。同时, 在涪陵区, 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装备制造企业、化工企业、材料企业、制药企业和最具地方特色的榨菜加工企业。根据调查发现,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素质要求较高。
2012年对“三区”102家企业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表明,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占据人才需求首位, 占总需求人数的28%。同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中, 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居首, 其次是机械加工。据此, 我们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三区”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从事机械加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生产组织管理等岗位工作, 并具备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初级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以服务地区经济、满足服务区域内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宗旨, 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针对高职教育主要为地区经济服务的特点, 以大量企业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为基础,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获得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思路 (见图1) , 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结合机电设备维修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系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2.1 调研与岗位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 结合“三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榨菜生产、药品生产、钣金扎制、水泥生产、化工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生产管理与营销等工作。毕业生刚进入企业一般在生产一线岗位, 工作3~5年后部分学生可进入班组管理层或从事技术性工作。同时根据调研也了解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需求, 企业除看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等外, 还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个人发展能力等。
2.2 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所以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同时还要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2.2.1 构建服务地区经济的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 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1) 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岗位;2) 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维护与管理岗位;3) 机床加工操作岗位。根据对主要工作岗位的分析及相关的调研获取了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具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 确定了机械零件识读、测量与绘制、机械零件选型与设计、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等32项典型工作任务, 进而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 最后转化为学习领域, 形成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电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与编程》等10门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2.2.2 精心设计公共课程体系, 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要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若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无从谈起。根据调研, 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合理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具备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方面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能力, 技术课程对数学、计算机应用的要求, 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身体需求等设计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这些必要的公共课程体系基础上,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还设计了以通识教育为主的经济、管理、哲学与社会科学、文学、历史、艺体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生必须选择修满10分的公共选修课方能合格。
2.2.3 设计能力拓展课程体系, 拓宽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企业实践专家调研情况, 充分研究本专业学生在同一大类相近专业岗位的就业情况, 同时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 科学设计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体系。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的设计从与本专业处于同一大类的相近专业入手, 涵盖相近专业所从事工作岗位的主要任务。根据调研分析结果, 设计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机器人与机械手》《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等10余门专业能力拓展的选修课程, 学生必须选择修满14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方能合格。
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应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和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质量评价标准,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根据企业需求, 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计了“校企共育、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大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实践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 并利用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分别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种模式交叉进行, 并采取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方式, 突破以往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才集体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 而将顶岗实习提前到大二末开始, 大三最后一学期回校进行学习, 而顶岗实习安排中采用集中安排和自主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运行情况反馈, 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并提前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及岗位要求、行业发展情况等, 待回校后进行技术课程的深化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实行双证书制, 学生在毕业取得毕业证的同时, 还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当然, 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也需要注重企业同样看重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并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该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校企共育、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学到了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加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因而深受学院服务面向的“三区”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继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10 (08) .
[2]孙立坤.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04) .
[3]谢光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 篇3
一、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1.概念
工作过程导向具体来说指的是以实际的生产活动为基点,严格遵守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操作,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脱离学校这一环境,使其在毕业之后可以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而实训教学则指的是通过实际的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作用
(1)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知识只会停留在理论,实训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这与教学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学生的综合能力显然无法得到全面提高。而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能够将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课程优化为目标的模式,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假设自己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并对以后处在工作中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目的性较强的实训,其专业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有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同职业的相互连接,同时还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还有利于他们被有关单位接收。其原因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工作之前就适应工作岗位,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省下很大的成本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生也能在上岗之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工作流程的安排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能够掌握工作过程的要点,以确保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就不会拘泥于课本,而是利用有效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
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具体流程
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第一步先确定工作目标,其次设计方案,再次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质量检查。所以,机电专业的工作过程也可以参照这一流程,即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接着再系统地安排教学,然后再实施,最后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检查。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传统的实训教学中的缺陷,让学生有一个系统性认知,提高其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导向中,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模拟工作,然后分工协作,提高其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具体的流程如下。
1.根据课程的要求来明确工作任务
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例如,要求每组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机床控制电路,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把电器元件手动组装成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最后与机床连接,同时检测任务的完成程度。
2.制订合理的计划并实施
教师进行引导,让每组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依据其制作的模型查找有关资料,全面了解各个元件的作用和用途,并搭配改装和拆装控制系统,确保组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3.各组之间进行成果的汇报交流
教学要求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汇报,还可以让每组的成员进行拆装组合展示。让别的同学点评发现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当场对每组的成果进行评判
因为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所以成绩的判断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为了保证成绩的公正性,教师可以将成绩的判定带入到课堂当中,按照不同小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表现进行裁定,对组内表现优异的学生采取加分的办法,进而在团体的基础上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何岗位都需要应聘者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训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确保学生有一个理想的未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篇4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建于1994年,是我校传统专业之一。2006年,本专业被评为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完成了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目标,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
本专业建设方案所定的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三年的建设,使专业建设具有明显的软硬件提升,力争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市骨干示范专业评估验收。
经过三年的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理论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的机电技术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机械教研组被评为章丘市先进教研组;投资2000万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并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基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有5名教师在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多次举办济南市范围内的公开课和观摩课,为兄弟学校提供教学改革案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的“双证率、获奖率”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机电技术应用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遵循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教育理念,立足章丘工业优势,紧紧把握我校机电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征,明确了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学方向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遵循了 “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 的基本思想。即确定专业教学应用型定位;完成从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坚持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具体实施时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主要特色体现在“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的设置方面,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1、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模块化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中级应用型人才层次,在保证达到中职教育基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标准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这些组成部分与专业以及就业所针对的社会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基本上由公共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组成。
2、专业选修模块群体化
我们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保证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针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设置了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群,如车工、数控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电焊工等方向模块课程群,以及丰富的专业拓展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二、培养了一支团结进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借助实训基地,引进合作企业,加强教师双重素质锻炼,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企业实践,教师们得到了培训与锻炼,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事教学与相关研究,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性论文,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资料,编写了一批有特色的应用性教材,获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一支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4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硕士5人,专业教师64人,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实习指导教师21人,其中技师2人,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者19人。本专业有3名济南市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14人。
近3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有三个国家级课题已经立项。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积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来校做兼职教师,目前本专业外聘专兼职教师16人,他们给学生带来岗位第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三、建立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
(一)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训基地近万平米,拥有400余万实训实习设备,能同时容纳800人实习实训,借助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实训实习环境得以进一步与真实生产环境接轨,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直接感受生产现场。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课程已经启动,双方开设在更深层次上探索合作。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本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努力实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对接。为满足本专业对校外实习基地的要求,本专业已经重汽集团、海尔集团、中车集团等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凡本专业学生均可以在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等,学生通过实践,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教学实习、影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都多种教学形式。在2006年我校推行的“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之后,本专业老师也正在探索实习教学的模式改革,比如钳工教学的虚拟工资评价。
2、“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授一些现实问题,“走出去”就是有组织地把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学习。
3、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提高学生理论理解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4、尝试并在部分课程中实施了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体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尝试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双向互动、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双向互动、双向沟通,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管理制度化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置了从事前管理、事中监控、到事后总结反馈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教学督导工作需要,组建了教学督导小组,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了解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管理情况、落实和执行学校各项教学政策情况,并根据一定程序调阅各种教学文件、资料,包括教师的教案、讲义等;根据教学安排,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组织及整体效果,帮助教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和转岗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实践场所,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与学生实践后的感受及对指导教师的建议,了解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为改进实践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推荐优秀教学成果和先进教学经验,并定期研究、分析教与学双方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提出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
五、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同时,着力在教学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效显著
近年来,本专业认真执行教学计划,落实培养目标,毕业学生的“双证率”(毕业证与职业从业资格证)平均为98%。组织学生参加济南市技能大赛获得二三等奖十余人次。
(二)毕业生学有所用,在各领域中展露才华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培养的毕业生其就业率高,实践能力强,目前毕业的大部分学生成为了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一些毕业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如2008春毕业生董孝新到重汽集团工作仅仅两个月,参加集团举办的电工比武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上手快,这也从就业、业务能力等不同角度体现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教育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吸引了大量学生就读,今年招生再创历史新高。社会外界对我校本专业的总体评价是: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基础理论功底比较扎实,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服务社会能力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承担章丘市钳工技能竞赛工作,承担电业局电工培训工作等培训任务,成为了章丘市机电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自身建设与专业内涵建设并举的方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是地方应用性的人才培养定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顺应时代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的地方应用性特征,构建了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同步实施,理论主线和实践主线并行的“双纲双线”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和理念,制定“平台+模块”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原则,构建了一套灵活的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今后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一方面引进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为专业教师及准备转行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条件;进一步加强与南部大学城的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增加学术氛围和交流机会,二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定期开展技能交流活动。
章丘一职专实训基地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 篇5
课题组从获得课题立项之初,立即按照研究方案围绕研究目标展开研究,现将过程和初步成果作一汇报。
一、课题研究目标
(一)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探索机电技术项目课程,构建主干的项目课程框架。
(二)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的框架,重组教学内容,形成主干项目课程的校本教材。
(三)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本的过程,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式及教学媒体要求。
(四)研究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
(五)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
(一)机电技术专业的核心项目课程
要确定核心项目课程,必须首先清楚本专业相应的岗位(群),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应针对电气设备制造业、或以电气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的相关企业调查,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对工作任务分析完成相应的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职业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就业任职的基础和今后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职业技术课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所开设的核心项目课程。
(二)核心项目课程的课程目标
机电技术项目课程的目标是机电技术项目课程内容和实施的方向,必须在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下。项目课程的目标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知识与技能维度主要突出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中级职业资格并适度延申。过程与方法强调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观察和质疑、分析与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的方法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兴趣激发、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形成重视学习技能的良好态度和职业道德,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
(三)项目课程的内容开发
机电技术的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学科性均较强,而学生往往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的整体角度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一个学科的系统性来认识事物,重组机电技术的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的约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复合能力的形成。重组内容的方式是针对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整合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内容。
(四)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
所谓一体化是指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对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所谓专业实践活动可以理解成一个个实训项目。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细化成技能目标,再根据技能目标确定实训项目,然后围绕这个实训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完成这一技能目标所需理论知识、相关计算、识图要求等,教学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是一种完全融合的综合化,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应用,往往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五)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定位
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由理论教学转向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教学,教师不仅承担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还要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故教师不仅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协作者。
(六)研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否真的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项目内容是否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抑或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因素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七)研究项目课程的评价方式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部分,因为没有标准或者说没有合理的标准,就无所谓优劣、是非或好坏,教学或教改成果也无从谈起。也就是说,评价或考核体系的改革应该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考核模式存在考核内容不规范、考核要求不统一、教师的主观成分过多、考核手段单
一、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应加强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性评价,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并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加以评价。
三、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基于调研,明确机电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对专业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首先清楚本专业相应的岗位(群),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我们主要是针对电气设备制造业、或以机电技术设备进行生产的相关企业调查,从市场和企业调研入手,分析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主要走访了庆华集团、青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海西五彩碱业有限公司、湟中甘河等多家企业,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人事干部、员工的交流、沟通,了解企业对电工电子专业技术工人的技能要求和其他能力要求。我们对机电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主要针对他们现从事的工种与在校期间学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需求作调研。
调查的结果表明:机电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可以从事电气设备的设计、生产、技术改造和维护,自动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和维修。近几年来,各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自动生产线,企业对生产设备的电气维修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相应的要求。
根据调研,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维修或改造,生产现场技术服务,质量检验等的从业人员。而毕业生普遍反映维护、维修、安装方面的技能要求及新技术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的发展有利。
(二)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及课程目标
工作任务分析首先建立在广泛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按机电技术分解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主要针对工作任务分析完成相应的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我们举行了专业论证会,请行业专家到校对我们初步的职业分析情况进行研计。行业专家提供机电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规格信息、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通过论证,将机电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基本确定为以下几方面:识读工程图、使用相关仪表和工具、认别器件、安装功能电路、使用应用性电路、使用专业软件、工作现场的任务等七大类任务,第一大类任务有若干个小任务,如识读工程图就包含识读机械零件图、识读机械装配图、识别电图路、识读液压图等;工作现场的任务包含明确生产管理过程、记录工作实况、使用质量管理工具、现场管理、与其他人员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根据这样的工作任务分析,我们确定了五门实践活动中心式的理实一体化核心课程《电子制作技术》、《电力拖动》、《电工基本操作》、《单片机应用》《plc及变频器控制》。五门课的课程目标均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课程目标的直接指向了综合能力形成,直接指向了企业需求、个人发展需求。
(三)以实践活动为中心,重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按工作对象进行原有学科内容的重构,对工作对象的具体内容又按项目来组建,每个项目的学习是实践活动为中心。体现行动导向特征的项目很重要,它既是理论与实训切合点,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紧密综合,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计划、实施、完成、作品展示、评价等,不仅提高技能水平,其社会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
项目有以下特点:有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是某一教学课题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体;是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或模型化再现;学生能在一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组织自已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能将自已过去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可供展示。这些项目有许多是串联关系,也就是进行了一个项目之后,方可进行另一个项目,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一般在电动机点动长动电路之后完成,机床电气排故一般在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之后,但有很多项目是并联关系,如电动机的起动电路与电动机的调速电路安装,但总的说来,项目关系除了自身的逻辑性,也还必需由学生的认知规律或客观实际来确定。
(四)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的实验研究
我们将研究得出的项目在实验班级进行实施,确定实验班级为14机电班,该班为“机电” 专业三年制中专班,进行实验时为二年级,原专业方向为机加工、现代加工技术、机电设备维护,对电气课程的主要开设理论课程和附属的实验课,电工基础刚上一学期,具备钳工基本操作水平。为配合课程模式实验,经报学校教务处批准调整了该班的教学计划。主要在电类课程的时间、课时、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作出大的调整,将电类课程进行重组,按课改要求实施项目教学。调整后的教学计划体现以下思路:文化课注意本班的高职要求,与原计划基本不变;电类课程以实施控制技术为核心,以维修电工中级为技能目标,主要有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此类课程在三年级末完成,考工时间在三下。电工类课程由原来的6节改为8节,教学时间以半天为单位,安排在两个半天,以保证项目进程的连续性。同时协调教务处、产培处、实验实习中心等部门,做好实习场地调配、器材供应、设备维护等到保障。
每个项目的内容由课题组确定,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保持动态调整,在实施时在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都保证了其实施的可行性:1.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一体性,以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指导作用的有效性;2.理论与实践教学环境的一致性,即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实训楼电气实训室;备有白板可供讲解板书,实习场地较大,可供学生学习时做些记录;3.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时间的统一性,课程内容以4节即半天为基本单位,在这个教学时间里学生根据实际内容进行理论学习或实践活动;4.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在项目完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过程性的评价。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根据项目要求,合理、适度地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并加以调节,指导教师不仅了解项目的整体框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知识起点,并对学生能有及时、到位的帮助。教师也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的促进者,项目设计的研究者,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必需经过一个探索过程,要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学生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所思所想,成为我们在课程标准下进行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一般安排两个星期进行一次学生调研,调研方式主要有学生对项目实施的自我评价,座谈会,个别交谈,调查表等。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作进度、内容、具体环节等方面的调整。
学生的学习资料主要是讲义以活页方式进行积累,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有项目作品、工作页、小组汇报材料等。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课题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第一设备不够的问题,如电动机拆装和测试,实习场所提供的电动机共有四只,若全班都进行这个项目不能达到项目预期效果,再如机床维修可供维修的机床有四台,也不能满足项目要求。所以我们采用两个并列项目同时进行,分为两组,一组学生完成拆装,一组学生进行维修,完成后再交换。但机床维修的项目进行时间长,故可增加另外完成时间短的项目一起进行轮换。这样可以从容地解决一部分设备问题。还有的设备教师通过产学研项目开发来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五)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是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观,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与促进社会和地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观,即教育促进社会和地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是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衡量标准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深受社会、企业的欢迎,这就是最好的质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的针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学生评价主要是对学机电技术专业课程学习水平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框架,将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按“项目”内容进行整合的模块化课程。其评价的指标有别于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它既有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度的评价,又有对专业技能的达成度的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
1.评价的计算方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三类,平时考核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阶段考核是形成性的评价,期末考核是属于终结性的评价,因而也称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的比例为3∶3∶4。
2.评价的内容
(1)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项目或完成任务过程中具体的行为、态度、操作规范、职业道德、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或反映,是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即对学生发展的隐性量的质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已完成部分单元项目的学习后的一种形成性测试,是量化评价的方法,一般以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所用的时间和完成的质量来评价。
(3)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或一项任务所达到的理论和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终结性考核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的内容应围绕一个项目或一项任务来进行展开的,不同的项目课程,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一般为4∶6,特殊的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3.评价的方式
(1)项目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基本与以上两种课程的评价方法相同,主要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如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2)项目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对专业理论部分的知识,可以采用笔试、答辩、设计等方式进行;对专业技能部分的评价,应对完成的项目或任务的最终产品,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和鉴定。这两部分的评价都是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
四、阶段成果
(一)确立了机电技术项目课程的核心课程:电子制作技术、单片机应用、PLC及变频器控制、电工基本操作、电力拖动等。
(二)开发了以上课程的课程标准,并获西宁市机电专业工作研究工作室专家的认可。
(三)编写项目课程的校本教材:
已完成用于教学的有电子制作技术、单片机应用、PLC及变频器控制、电工基本操作、电力拖动。
工厂供电已完成初稿,进入审稿阶段。
机床电气维修的编写工作已大部完成,预计三月份完成。
(四)实施的项目课程有单片机技术、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PLC及变频技术、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机床电气维修。
五、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一)由于教师在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水平的不平衡,至使有些项目课程开发的项目和进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在数量上还显得不足,制约了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推进。
(二)项目课程中的项目与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结合还不紧密,项目的拓展还需与四新技术相联系,同一层次的项目数量还不够,还不能让学生根椐自已的喜好选择项目。通过对教师的专业进修、培训、进企业锻炼,来提高教师设计项目的能力。
(三)受实验场地和设备的制约,开发的项目课程所要求的理实一体的学习环境还不能完全达到,其所惠顾的班级和人数有限,项目课程全面进入课堂尚需时日。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
赵文录
中文摘要:本文从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出发,阐述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具体实践、教学实施效果及反思,目的是在课程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施每个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技术,教学实践 正文: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电子信息类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复合型、多变型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笔者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在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
一、项目教学法的界定和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人人参与,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及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战略,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题目进行深入学习,项目教学方法没有特定的结构或一成不变的教案或教学材料,它是一个复杂但灵活的框架,用于帮助师生进行互动教与学,教师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时,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会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电气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内容比较繁琐,知识点抽象,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教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一定的实习或实验,但理论与实际联系的不是那么密切。尤其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自学、自控能力较弱,学习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感到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电路原理难懂,而对如何利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的一些问题,更是感到茫然,产生厌学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尝试项目教学法十分有意义。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集体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以电气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本大类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认定中对电子技术技能所做的要求,以及学校所具有的实验实习设备,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典型电子线路为载体,按电子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子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下面以“基本放大电路安装与调试”项目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1、明确项目任务
准确合理的项目设置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前提。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实际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最后,还必须现实可行,有条件完成项目。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 综合考虑项目的统筹设置、项目间的联系和层次递进。例如,在学习了“三极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三极管的特性与主要参数”等内容后,向学生布置了基本放大电路安装与调试项目,该项目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动手之前,向学生发放任务书(包括设计项目、技术指标、可选器件、测试仪表等)。要求:安装一个基本放大电路,通过焊接、测量,比较输入输出波形的变化。选择此项目的目的主要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三极管的结构与原理”、“ 放大电路的原理”、“电路的焊接与调试”的原理及应用。通过该项目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学过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还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总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2、制定计划
完整详尽的计划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基础。项目任务确立以后,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项目开发小组。参考该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一般每个小组可由3~5 个成员,各组选定一个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小组的项目计划以及负责本组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监督实施各个方面的工作,协助教师对任务进行部分演示,并帮助组员完成工作计划表。
3、实施计划
严谨细致的实施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后,以成员相互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始实施项目。仍以“基本放大电路安装与调试”项目为例,该项目可以设置几个任务:元器件识别和检测、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的绘制、元器件的成型与装配、电路板的焊接、调试与测量。具体实施如下:
(1)情境引入,布置任务。先由教师通过基本放大电路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基本放大电路中的输入输出信号的关系,布置任务———基本放大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2)分组合作,完成安装。要求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自己所需的元器件,并对元器件进行检测与安装,根据各自小组的安排,可以合作学习,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最终完成电路图的焊接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问题,如元件装错位置,元件极性装反,短接或断路等,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3)测量电路,分析讨论。电路焊接结束后,进行电路的测量,用万用表分别测出不同输入情况下的输出电压,并记录下来,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输出,输入电压的比值,以及波形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规律,进行相关推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特点,老师再结合理论分析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放大原理。
(4)小组总结,教师补充。电路测量完成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基本放大电路特点和工作原理。教师安排组长发言,教师点评补充。在整个项目的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学生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组织已学知识和学习资源,达到项目的总体目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以发挥,所完成的项目有较高的水平。
4、检查评价
恰当可行的评价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保障。在项目教学法中,评价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本项目主要通过元器件检测(配分:20)、焊接电路(配分:30)、测量及调试(配分:30)、安全生产(配分:10)、团队合作(配分:10)五个方面,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打分。在评价时,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总结,让学生在制作测量电路的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说明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项目当中,解决了学生上课开小差、思想不集中的难题。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会思考,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挖掘了创造潜能,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教师必须具备完成相关项目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必须寻找到适合的、用于教学的项目,在备课时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激发全体学生激情。项目教学的核心是最终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对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充分地展示了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机电专业技术业务自传 篇6
李 子 阳
福兴集团
二0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我于2000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中药专业,毕业后,由于计划临时变更所以没有分配工作。几年来,自己在家创业搞养殖,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随后到**、**等地打工,有的到车间一线工作,也做过销售工作。2004年进入福兴集团所属三兴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先是在洗涤车间做车间主任,工作两年后又调入销售部工作,任华东地区销售经理。2007年3月进入福兴集团机电科工作,由于是跨专业,所以从基础干起,经过几年的学习、锻炼,掌握了大量的机电专业知识。并且参与了多个机电专业的工程改造、设计、安装,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理论联系实际
2007年12月福兴煤矿随着井下开采水平的延伸,需在-266水平设计一处泵房,以保证-266水平的正常排水。我们随机电科各级领导深入未完工的泵房硐室开拓现场,结合排水设备布置,对现场进行精确测量,及时指出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整改,并查阅有关泵房安装的资料,经过7天施工,以合理、科学、经济为原则对泵房设备选型,布置设计,并参与了安装,安装后试运正常并一次性通过了工程验收组的验收。
2008年3月因我矿地质条件影响,工作面运输皮带巷开拓时出现弯曲度过大,超出胶带输送机允许可弯曲技术参数。针对现状我和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摸清现场详细技术参数,通过查资料与厂家技术人员积极沟通。经过设计计算,一次次试验,终于在不改变胶带输送机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设计出胶带转弯装置。可根据胶带跑偏状况调整偏角度,同时根据现场弯曲度可自由调节,使皮带运行保持最佳运行状态。最大弯曲度达10度。使用一年多状况良好,被评为技术技改优良工程。
因我矿主提升TKD电控系统属于2008年度国家安全监察总局下发的机电淘汰设备范围之内,所以需要对我矿原主提升电控系统进行改造。通过考察、比较,决定以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代替淘汰的TKD电控系统。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是一种用数字操作的电子设备,具有可编程序的内有能储存规划的指令,然后执行逻辑顺序计时、计数等控制机械或程序的特定功能,具有体积小、易维护、噪音小、模块化设计,扩充容易,有自我诊断功能,系统可信度高、提升机运行稳定、人性化设计等优点。由于新技能应用,对设备的有关性能参数不了解,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厂家技术人员详细的沟通和认真的学习,结合我矿使用的提升机详细性能技术参数制定了更换我矿主提升电控系统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并在矿领导和有关单位审批同意后进行施工。从旧设备拆除到新设备更换、调试、试运行,共用时30小时成功安装完毕。
二、学习进修
通过参与采区变电所设计、采区泵房设计、主提升系统改造等煤矿机电工程,使我深深感到本人机电专业知识的远远不足,一些先进机电专业技术有待进一步学习,用到时需查阅网上资料和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时带来一定的不便和困难,明白了煤矿机电专业知识对于一个从事煤矿机电工作人员的可贵和“书到用时方很少”的真谛所在。在福兴集团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对自我进行充电学习。因为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学无止境、艺多不压身。所以我现在正努力向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技术进行探索和学习来充实和丰富自我。
集团:李子阳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 篇7
一、目前学生培养状况
随着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推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 进一步明确了“以专业群建设为主线, 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的专业建设主体思路, 确立了“引企入校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学院长期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2010年, 学院正式与昆明中铁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始探索“订单式”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实践和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实行双证书制, 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 还可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及数控车、铣及加工中心操作工、装配钳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此外, 专业依托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的部分云南大中型骨干企业, 按照合作双赢的原则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 在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并实施了订单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 不断探索改进“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管理无缝搭接、实习就业对接等方式, 开展“订单培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教学, 采用“择优选拔, 末位淘汰”的方式, 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 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 学生就业趋势
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云南省提出了“两强一堡”战略发展目标, 拓展了云南机械行业发展空间, 使得云南机械制造市场成为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广大地区的大市场。
云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已将装备制造业制造列为重点发展行业。机电技术作为制造业一个关键技术, 在汽车产业、船舶产业、工程机械领域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目前这些重点产业所需的大量机电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 这给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机电专业群培养服务于装备制造业从设备安装使用及维护、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等较为完整生产过程岗位的专业人才, 主要面向机电设备安装与应用维护、机械产品制造、产品包装印刷三大岗位群。
近年来, 学院针对云南省经济的发展, 依托省内大中型合作企业, 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历年人才需求资料表明, 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供不应求。连续多年, 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由于就业面很宽, 所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呈多元化趋势。
(二) 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适应云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 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结合行业现状和我院实际情况, 加大改革力度, 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对云南地区及周边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研。
1.调研对象。云南铜业集团、昆明船舶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开关厂等云南多家大中型相关企业。
2.调研内容。 (1) 云南地区行业及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 (3) 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等。
3.调研目的。 (1) 通过调研确定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 (2) 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 根据人才需求对教学进程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 (4) 切实做好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三) 调研结果分析
1.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经过对云南多家相关企业调研分析, 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类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属于复合性的新型职业, 要求具有较宽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 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具有从事多重复杂性的工作能力。
调查表明, 企业对所需的人才, 除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 几乎都提到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自我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等, 并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 对普通机加工、电气维修、机械维修和数控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于传统制造型企业;小型企业普遍重视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能力, 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发展后劲比较看重。
2.人才需求量分析。根据云南省装备制造业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要达到1400亿元, 增加值达到350亿元。要实现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必须保持年均增长25%左右的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及专业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 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云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预测到2015年, 我省工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总需求量约为61.39万人。历年人才需求资料表明, 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供不应求。所以社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
摘要:作者结合高职教育指导思想, 联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 对社会、市场、企业需求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调研结果分析了解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 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1) .
[2]周斌.浅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 2011, (8) .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校 机电技术专业 口语教学
中职语文课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展开,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当前,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工科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很少,缺乏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加强对就业导向型的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中职生语文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中职生的关键之一。
一、中职生口语能力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通过对中职学生口语教学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在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中主要出现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所接受到的信息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意思和要点。比如:与人交谈时,不能迅速了解对方的谈话意思;在听报告、讲座、广播时,捉不住要点和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情感。听、读的能力达不到教学的期盼值,必然直接影响到说能力的发展。
其次,在人多的场合或者是老师、长辈在场时,交谈和讲话紧张焦虑、害羞窘迫、词不达意,讲话内容拖沓、不连贯流畅。在课堂上,不敢积极主动发言,怕回答错误,恐惧发言和当众讲话。
再次,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表达技巧欠缺。许多学生在演讲和交谈的时候,常带有口头禅,缺乏口头表达的技巧。有些学生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滔滔不绝,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或者在别人讲话的时候,随便插嘴,打断别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不敢正视他人,脸红紧张,交谈时吞吞吐吐。
(二)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中职教学的原因。中职学校比较容易忽视工科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无法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口语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很好地结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或盲目地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不得要领,教学效率低。
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很少,或者忽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另外,工科专业的学生总体来说男生比例大,而性别的差异导致在语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从学生的客观现状入手,认清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把握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
二、对策
(一)营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敢说、善说、乐说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文教师是构成语言环境的重要因素。如果语文教师是个讲究说话、善于说话的人,学生长期耳濡目染,说话能力自然就潜移默化得到提高。首先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说好普通话。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把学生带到生活情景中去,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阵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在最近的一次模拟应聘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到学校就业办公室咨询、了解机电专业的就业前景、应聘过程中常涉及的问题,然后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应聘材料及口语表达方面的演示,并邀请主管就业的老师担任面试考官。经过这样的课堂演示,检验了学生面试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敢说、喜说、善说。
(二)整合教学资源,把口语交际教学与融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
不同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穿插于专业教学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课程内容的渗透率,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能获得珍贵的口语锻炼机会,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在专业课上课的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站上讲台,面对着下面所有的同学公开讲话。可以讲自己的梦想、职业规划、自己的家庭等等,只要是站上讲台就是一种进步。虽然每次只有课前短短的几分钟,但是长期坚持下来,同学们将受益匪浅,口语能力和胆量获得提升。或者在讲授《机械加工技术》这类专业课程时,指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独立组织材料,完成对某些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出相应的报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口头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拓宽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增加语文阅读量,增加口语交际知识面
多数中职学生阅读量少,不喜欢阅读对自己有益的课外读物,导致词汇量偏少,知识面狭窄,讲起话来言辞浅薄,很难做到内容精彩、观点凝练,难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共鸣。因而,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的课外读物和中外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阅读演讲、讲话技巧训练的书籍。支持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行检查和比赛,将学习的结果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理应以就业为导向,综合资源,贴近实际,创设各种职业情境,实施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真正能在学习中积累到一些知识,在学习中训练到一些能力,为以后能较快地适应、胜任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虞上朔,杜爱贤,李根良主编.普通话口语交际[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机电专业技术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机电技术专业论文07-10
机电技术专业论文07-02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11-11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10-2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研组工作计划05-2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探究10-20
机电专业个人总结08-29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分析08-09
机电专业教师工作总结07-08
机电专业顶岗实习心得总结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