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数控专业(精选12篇)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 篇1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个性化、思维性的教学样式。针对教学过程的框架、思路、方法而设定的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就形成了具有个性化、思维性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学应用中的不足
“讲—听— 读—记— 练”是典型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占主要地位,学生围绕教师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重复地学习。学生围绕教师,没有思想,没有创意,也没有学习成就感。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材、教参、教案糅合后强加给学生;只注重学生考试的成绩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而不能灵活应用。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多为男生,文化底子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不喜欢坐在教室听课。他们个性较强,有自己的想法,喜欢被老师肯定,喜欢动手实践,有所创新。因此,中职机电数控专业迫切需要有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三、“轮岗制”小班化促实训学技能
轮岗制度,如今已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成功的公司如IBM、摩托罗拉、西门子、爱立信、华为等,都已经在公司内部或跨国分公司之间建立轮岗制度。
小班化教学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如在80年代的美国,他们做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效果显著。把这一种实验再应用再实验,美国人认为效果最好的人数为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班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 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1]。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面向学生个体, 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从中职课堂看,学生学习态度懒散,学习目的性不强,依赖性大,很多中职教师颇有“老牛拉破车”般乏力感,但又无可奈何。从中职的实训设备看, 我校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机械数控的设备价格昂贵,要求的设备空间占地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班五十几个学生同时实训,即使同时实训,实训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同时,学生在实训中碰到的问题,实训老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不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因此,小班化教学应当迫切地应用到中职数控专业中。
中职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掌握机械制造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应用技术,又胜任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维修任务的复合型人才[3]。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数控加工一线生产操作人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数控专业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大力开展数控专业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作为机电数控专业的教师,我对目前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一点心得。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合格的优秀人才, 搞好专业技能教学是关键。专业技能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在实施机电数控专业教学的时候, 设备的昂贵只能导致在实训室里,可能只有一台实训机器供学生实习。试想,班级基本上学生为40-45人一班,那么多的学生,围绕一台机器实习,如何教学? 如何生生实训? 如何生生学技能? 这成了我们专业实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人多、实训设备少、上课难问题,我们首先想到了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班化教育理念开始传入我国。小班指较少班级学员额数的教学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班级学员额数有不同的说法。按当代发达国家的小班化教学配置和我国具体情况,一般认为班级学员额数以20至30人为宜。
我校在实施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轮岗制小班化学习模式”,具体的操作为:在一堂45分钟的课堂里,安排3位教师上课,分别上不同的课程,如《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训练》、《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训练》和《CAXA制造》,三位教师固定岗位。在一堂课程中,一个班级45人也分别分为三组,每组15人,分别安排到不同的课程和老师那里学习。由于实行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每一门课程都要通过几周完成,那么学生同样在他们的学习岗位上学习数周并结束课程的学习,然后进行小组轮岗学习另一门课程。仅仅只有少量乃至一台的数控实训设备,由于人少,能确保每位学生在他的岗位中得以操作和实践训练。
我们总结出:实行“轮岗制小班化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连贯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因能真正落实动手实践变浓厚了,而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针对性强了,对课程的分析也会因为定岗而更精练, 这一模式也着实解决了数控技术专业设备少、人数多、学生无法实训的难题。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 篇2
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
我是一名机电数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自江苏徐州。农村生活铸就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培养了我不怕困难挫折、不服输的精神。我深知学习的来之不易,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现已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机械设计、机械工艺、数控原理及编程等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操作MasterCAM软件。
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勤工俭学,而且还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暑假在徐州重型机械结构件分厂实训,深得了厂领导的好评。
久闻贵单位是深值信赖且有发展潜力的单位,神往已久,兹附上简历一份冒昧求职,希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发挥能力的机会。
感谢阅读我的求职信,期待着您的答复。
祝:贵公司蓬勃发展,您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者:中国人才网
5月14日
更多优秀的求职信推荐:
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求职信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自动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三模块” 篇3
关键词:课程设置 模块 合理配置
数控专业与其他普通的机加工专业不同,它侧重于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切削加工的教学。该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择作和加工程序的编制,而且要熟悉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能对数控机床进行维护、检测和常见的故障排除。因此,数控专业除开设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外,还必须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普通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课程。但目前还没有很适合技工学校教学的专业课教材,我们认为,为减少专业课门数,车工工艺、铣工工艺、钳工工艺等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理论应归入普通加工工艺课程,根据需要选学部分内容。数控加工工艺学应包括数控技术和数控原理的基础入门知识、数控编程基础知识和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工艺知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应包括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机床的结构、系统面版、功能与操作、编程实例、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便可较全面地掌握数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数控专业课程总体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
一、文化课程模块
目前文化课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二是为专业课打基础。除此之外,文化课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有不少中职学生在就业后普遍都有失落感,感到工作又苦又累,工作时间长,挣钱还少。和自己最初的想象相去甚远,做了没多久就辞职,并且对未来完全没有任何计划和打算,十分茫然。而这里还有不少是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的还在省技能大赛上拿了奖。有些学生的工作岗位还是技术岗位,并非一般的流水线上的工人,都因为吃不了苦而不干了。所以,文化课的课程设置里,应该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力度,让他们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一个心理预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二、专业课程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紧贴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择和课时的安排上可能会陷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希望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那么这就需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还是应增加实践课时而减少理论课时。而理论课方面也必须有4~5门核心课程,譬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工艺、数控编程等,可将机械零件、测量技术、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加工工艺、刀具等课程合并到机械基础一门课当中,作为概念式的了解,而对于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理论较深的课程可以尽可能地压缩课时或者不开。事实上,这些纯理论的课程如果学生不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也很少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三、技能课程模块
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是以专业课程为理论依据,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也有部分是本专业必须要达到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技能课程的开设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数控编程都是通过人工编程,而随着电脑的普及,工件形状越来越复杂,加工难度越来越高,现在都习惯用电脑自动编程,然后通过电缆将程序传给机床进行加工,这就是我们俗称的“CAM”,即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而CAM软件有很多,如MasterCAM、Pro-E、UG、Catia、CAXA等等,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MasterCAM,因此在中职院校开设MasterCAM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在技能课程中应注重加入理论学习的内容,这样做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训练磨刀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各类刀具的磨削角度,各种刀具材料的性能,在加工时可以加入很多的工艺、夹具、数控编程、计算机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时将理论知识掺杂在实训课中讲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也较容易产生兴趣。但是这对于教师的要求特别高,最好能聘请企业的技师来上课,也可利用假期安排老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在开学的时候能带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同时也提高了师资水平,可以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订单式课程;二是为学生获得各种技能证书而开设的课程——证书类课程;三是为参加竞赛而开设的课程——竞赛类课程;四是为就业的某一方向而开设的课程——模块类课程;五是以学生兴趣拓展而开设的课程——选修类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可以不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拓展学习,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中职数控专业“小班化”教学 篇4
关键词:中职,数控,小班化教学
一、“小班化”教学问题的提出
现今社会,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严苛, 不但要求其掌握坚实的技术能力, 还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 当前数控设备的价值昂贵, 应用于教学的设备数目太少, 所以大多数学生只能远远地观摩而缺乏上前动手操作的机会。久而久之, 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 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以45人为一个班级单位, 以数控机床教学的过程为示例, 五六人合用一台机床, 每周6节数控机床教学课程, 每节课45分钟, 除去借还工具、整理材料的时间, 每个学生每周的实际操作车床的时间还不到1个小时, 一个学期的总共实际操作时间不到20个小时, 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 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够强、自控力不足等原因, 学生远远无法达到教师的期望, 也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也证明了“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性。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规模上的减小, 也是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中职院校实施“小班化”教学方式, 其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 中职院校学生的特质
1.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类高中生, 他们的文化素质较差, 自控能力不足, 在学习能力上普遍存在不足之处, 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给自身定下了“差生”的概念。因此, 想要他们掌握坚实的实践动手能力, 必须采用“教师帮助、学生互助、本身自助”的教学机制, 而这种教学机制与“小班化”教学模式十分吻合。
2. 另外有一部分学生, 他们的思维活跃度高, 动手能力强, 往往很容易掌握实践操作的要领。
这个时候“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就无法满足他们的动手需求, 间接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 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让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让操作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 实践操作课程的特点
实践操作课程以学生的安全为首要前提, 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操作动作,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以求达到提升实践操作水平的目的。然而在进行难度系数较大的车床操作实验的时候, 不但学生要眼疾手快, 教师也要不停地巡视, 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但是由于上操作课程的人员较多, 教师对负责学生的安全就已经感到吃力, 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 实践操作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宗旨, 就有些“纸上谈兵”。
三、“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中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科独进, 分科教学, 分段操作, 单科结业。这种模式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宗旨相违背, 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然而“小班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 严格遵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以循序渐进、滚动式的前进方式和螺旋式的教学步骤展开, 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小规模教学和大规模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拿目前的数控专业来说, 数控专业有钳工、普车、普铣以及数控铣、加工中心、数车等实训工种, 不同的工种有不同的实训车间, 如果班级内人数较多, 就会产生“放羊式”教学的效果, 而采用小班专业化教学, 保持班级人数按照十人分组, 去参与不同工种的实习, 这种小模块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对某一特定的工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教学。数控教学的关键还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严格按照理论、示范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考核以及学生自评、教师总结这几个步骤来展开。而大模块教学就是在每一个小模块教学结束之后, 进入下一步教学活动中, 还是从某一个工种开始, 将所有的工种轮流更换一次, 形式相同但实践的内容不同, 从理论上看, 更加深刻、更加复杂, 对技术的要求更高, 依次实现大模块和小模块的反复循环, 达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效果, 还能适当提高学生的技能, 实现有针对性、有层级的培养, 最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在具体的小班实践教学过程中,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重点开发。
(一) 教师要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可能地赋予课堂趣味性。比如, 在数控车床编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用国际象棋作为教学载体, 引导学生通过对32个象棋的加工程序进行编制, 掌握数控编程最基本的方法、熟悉不同指令及代码的使用方式、掌握多种加工工艺, 最后将成品象棋送给学生,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效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另外, 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形式能够达到非比寻常的教学效果, 对比数控车床和普通车床我们可以发现, 圆弧表面的加工比较简单, 很多学生第一次参加数控实训时, 看到往届学生加工出来的圆球往往很感兴趣, 这种兴趣点也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慢慢渗透, 在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状态下展开教学, 效果会出奇的好。
(二) 教学中引入教学评价机制
在中职数控教学中, 教师需要提前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意义向学生传达清楚, 让学生在实训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实训时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明确告诉学生每节课有每节课的任务, 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本节课完成, 并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工具的使用方法、完工成品的质量, 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 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对做得略差的学生适当给予惩罚, 不能让学生抱有做和不做、做得好坏都是一个结果的心态。
(三) 融入分层教学, 创造一个竞争环境
中职学生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逻辑, 不同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等方面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这就造成同一个教师、同一个班级、同一种教学资源, 然而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整体性提高呢?分层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各种实践操作;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不断巩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冲击更难的部分,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创新, 努力使这部分人才成为技术尖子。这样一来, 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潜在的竞争环境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使学生在数控专业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中职院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培训机构, 它培养学生就像是生产商品一样。学生的技术水平不达标, 就像是这个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好。一个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好, 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 长此以往, 公司就会陷入危机。学校也是如此, 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技术, 进入社会后也将得不到企业的认同, 学校就会面临着学生的信任危机。为了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 中职院校的“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冯华.中职数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4) .
[2]李丽.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建设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3) .
[3]刘超平.浅析中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建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3) .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 篇5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教学多样性: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实训模拟加工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中职机电、数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差距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蓝领层”机电、数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机电、数控技术操作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机电、数控技术人才。对于现代“蓝领型”机电、数控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
但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结构、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等方面都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学校应该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载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依托社会力量、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机电、数控专业人才的企业贴合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我校机电、数控专业现状
1、现有专业教师十余人,其中有三、四名实训教师。大都年龄四十岁以上。具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大都缺少实训操作教学经验。对企业生产实际生产环节缺乏了解。
2、学校机电、数控现有学生50余人,已经学习了一定时间的理论知识,下一步可以实施小班化理实一体化教学。
3、现有三台机床,虽然设备数量较少,但基本可以用于学生的金工实习教学。可以让学生模拟企业生产环节,进行简单的一体化教学探讨、摸索。
三、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的改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以实践为重
把课堂搬到车间,以技能培训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1.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综
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前沿性。培养学生应用机电、数控理论的能力,突出机电、数控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设备操作、加工技能,及所谓的先会后懂。教学中要体现早实践、多实践、有针对性的实践。
3.教学中应将教学与生产实际、新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实用性、先进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机床操作人才。
(二)重视传统金工实习,校企合作培养机电、数控人才
与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相比,使用数控机床能加工出精度更高,外形更复杂的零件,同时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批量生产中)。但传统的车、铣、钳的金工实习的教学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习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构、工夹量具以及安全操作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因此把传统金工实习放到数控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为数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校缺少
数控机床,无法完成一体化数控教学要求。而企业设备近几年添置较多,可以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可以校企紧密合作,把数控实训教学安排到企业进行。,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任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评,并进行反馈,纳入学生成绩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直接上岗参加生产,形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最后让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一体化教学教材,可以采取编写-教学-反馈-改正-教学的步骤,使教师逐步掌握一体化教学环节和操作技能。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机电、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岗位培训。利用国家培训计划让教师进行各种有针对性培训已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教学部门对进修实习的教师,在下达教学任务时,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安排授课时间上,尽量相对集中一些,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操作技能和一体化教学相关知识。同时也可直接从企业聘用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实训教学任务。
结束语:一个专业的招生、就业和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当专业教学有特色的,培养的学生有特点,符合企业需求。有较高的专业理论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 篇6
关键词:数控技能竞赛 中职 数控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新思路
全国数控技能竞赛中职组自200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为数控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动力。数控技能竞赛传达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强化技能训练、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理念,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职学校数控技能竞赛参赛选手问题分析
通过对数控技能竞赛中职组试题的分析,以及对中职学校学生组选手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主要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操作技能水平跟不上发展形势;第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全面不扎实;第三、软件应用和仿真加工能力基础薄弱;第四、新工艺知识的欠缺。其实以上四个问题可以归结如下:①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②实践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数控加工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③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④课程跟不上社会形势变化和需求。综上所述,必须进行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突出专业特点,制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深化专业理论的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教学结构”的改革创新
教学结构的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知识结构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改革创新。第二、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方面知识结构的改革创新。数控技能竞赛中的“软件建模与仿真加工”试题侧重考核“技巧与熟练”,因此,要给学生增加CAD/CAM软件应用方面的新知识。第三、实践方面的知识结构的改革创新。数控技能竞赛实操试题主要考核选手的实际加工的工艺和编程能力。试题接近于当今典型零件的代表,新工艺和新的加工理念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所以,要及时补充新的加工工艺、加工理念方面的知识,把生产中的典型零件直接引入到实践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
(二)“师资队伍素质结构”的改革创新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懂理论又要能操作”。所以对教师也应是集理论、技能于一身,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由此可见注重“师资素质结构”的改革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数控技能竞赛学生选手技能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的高低.优秀的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深厚的技能基本功,有出众的口头表达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由数控技能竞赛学生组选手反映出来的问题——即“学生缺乏数控加工现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缺乏工艺意识,不能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应从”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入手。而这方面的改革创新可以借鉴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建立校内工程实训中心要能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其具有非常鲜明的职教特色,能作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统一。数控技能竞赛传达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理念,对促进中职学校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结束语
透过数控技能竞赛这一平台,对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摆在每一个数控专业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改革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学校就没有出路。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小铁.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3,(6).
[2]王海根,程国标,方珠芳.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建设探讨 篇7
1 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
根据对中职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汽车与模具企业、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制造业外资企业的调查发现, 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分三个层次, 各层次对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在企业部门中承担的工作任务也不同。
1.1 蓝领层:承担数控机床的加工操作、简单程序编制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 目前企业的需求量最大。
1.2 白领层:专门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1.3 金领层: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 实践经验丰富, 知识面广。
对于现在的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而言,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蓝领阶层, 即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数控加工、编程、操作及设备管理维修的中级应用型技能人才。此类数控蓝领占企业数控技术岗位的70%, 是企业数控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特点应该突出数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密结合, 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 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理论基础够用、编程能力较强、操作技能较宽的专业特色。
2 数控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 数控专业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及市场需要, 是该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数控专业教学现状是:一是专业师资严重短缺, 专业课程开设严重不足;二是实习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类型单一, 而且与企业不匹配;三是数控教学软件少, 没有适用的高质量教材, 教学模式各异。由于企业生产中不断引进各种尖端数控设备, 其数控加工工艺复杂, 对操作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生产中种类繁多的操作系统和特定的数控编程方法, 教学条件的严重滞后使数控专业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师难教, 学生难学。此外, 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造价高, 但技术周期寿命短, 而中职学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使中职教育很难与新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
3 原因分析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及市场需要, 其原因如下:
3.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内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的步伐加快, 以及加工制造业面临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 企业生产中必须不断引进各种尖端数控设备。同时, 机床数控系统在结构和规模上差别大, 各厂家的软件互不兼容, 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中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教学设施更新慢, 教学研究滞后。由于各中职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并没有互相利用, 力量分散, 现有教学设备条件差异较大, 设备类型单一, 而且没有高质量的教材。
3.3 数控专业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模式有待改善。教学手段不先进, 先进教学软件较少, 培养方案整体优化性不好。
4 对策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数控技术应用岗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 重构课程体系, 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 坚持实验室模拟编程仿真教学和数控机床单机实操实训相结合, 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数控技术训练教学及培训基地。
4.1 切实加强专业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培养实用型数控蓝领这一宗旨, 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文件体系, 加大数控教学资源与数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 改善实验实习条件, 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术实验实训设备, 包括数控模拟培训软件。
4.2 改革课程体系, 制定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计划
重构课程体系, 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 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教学计划应突出以实践为主, 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点, 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
4.3 重视传统金工实习
与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相比, 使用数控机床能加工出精度更高, 外形更复杂的零件, 同时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 在中职数控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误区, 数控专业的实习教学出现“跨跃式”或“大跃进式”的教学模式, 即忽视传统金工实习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这种忽视金工实习而过分重视数控专业的实习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必须把传统金工实习放到数控专业实习教学的重要位置上, 这样在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中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数控专业学生。
4.4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该专业的实践课时应占总课时的60%以上。在实验、实训车间解决“应会”的技能掌握, 包括数控机床操作, 数控加工工艺 (如工艺路线、刀具、切削用量的选择) 、CAD/CAM应用、数控机床的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动手, 突出实践技能是中职教育的特点, 力争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等动手能力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学时比例达到2:1, 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突出技能型的竞争优势。打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脱离的模式, 把专业教学的环境突破到课堂、校内实验实训室和企业生产车间三个场所。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数控系统的结构等内容,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并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车间实际参观, 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4.5 深入校企合作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 在最后一个学期 (学年) 不安排课堂教学, 把学生带到企业中进行数控顶岗实习, 一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可为合作企业提供所需数控人才的储备和选择,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4.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中职学校一方面应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进行数控技术岗位实践和见习, 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 重点放在工艺技术、解决问题等方面;另一方面, 学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聘用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数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
摘要:文中阐述了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数控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原因及教学改革的方向, 提出了构建具有中职特色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1]徐文静, 贾大明.试谈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设置[J].职业, 2011 (5) .
[2]杨校可.以就业为导向, 激发数控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J].职业, 2011 (12) .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 篇8
一、数控仿真软件概况
所谓数控加工仿真软件, 它是根据中职院校的实际需要并结合机床加工的制造经验开发出来的仿真机床控制系统, 它拥有对数控机床加工运行环境以及机床操作的流程仿真功能。在使用这款软件时, 屏幕显示的界面和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界面是一模一样的, 并且对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可以进行全面的仿真, 但更重要的这款软件对数控机床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模拟, 如果学生操作失误还会进行提示, 可见, 数控仿真软件对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数控仿真软件对中职数控专业的重要性
数控仿真软件对中职数控专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运用数控仿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并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检验, 同时数控仿真软件运用起来还非常的便捷, 具体内容如下:
(一) 运用数控仿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 都是主要通过教师一个人的讲授, 不仅教学模式单一, 同时, 教学内容也非常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运用的数控仿真软件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它不仅成功避免了以前教学模式的弊端, 更让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操作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提高了数控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仿真软件里包含数控机床的型号和品牌也非常多, 非常全面,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型号的机型进行实践操作。
(二) 运用数控仿真软件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
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使得数控机床教学脱离了以往不是在车间就是教室的教学模式, 同时又由于仿真软件对电脑的配置要求不高, 对任何系统也无特殊要求, 这就让数控仿真软件在学校的应用中毫无障碍, 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在网上进行免费下载, 这样就给设备不完善的学校给予了极大的便利, 学生可以自己上网自行下载,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就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了很长的时间, 由此可见, 数控仿真软件的运用, 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数控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数控仿真软件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也更加安全
众所周知, 数控仿真软件的一个巨大的优势, 就是它可以随意的更换毛坯, 并且可以选择特定形状的毛坯。数控仿真软件在对毛坯加工的过程中会模拟数控机床实际的切削过程,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难懂, 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 学生只要在键盘上进行一些数据的输入就可以完成工作了。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 数控仿真软件还会通过报警的方式来警告学生, 这样就使得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错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 学生可以通过原文件对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恢复, 这样数据也不会遭到损坏, 学生可以无数次地练习, 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四) 运用数控仿真软件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
数控仿真软件的优化和升级, 为促进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主要是由于操作者可以通过数控仿真软件对学生的加工方法进行检验, 同时也可以对加工工艺进行改善,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 为中职学校的高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 运用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检验
数控仿真软件在对学生的数控专业知识测试和检验, 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运用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检测, 这样也主要是因为, 仿真软件可以将学生非常细小的操作失误都能显示出来, 并发出警告, 这就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高低通过数控仿真软件真真切切地显示了出来。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掌握好的地方,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从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进而促进数控专业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整体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数控仿真软件在中职数控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中职院校在数控教学中运用数控仿真软件也是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 它促进了中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从而为中职院校的高效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会云.数控仿真软件与传统的车间模式实验的对比[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7.
[2]韦辉梁.多种仿真软件的试用版和免费版的使用方法[J].河北教育, 2010.1.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篇9
一、实施完善的一体化教学
1. 教学环境一体化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考证等为一体,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 课程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接近。教师在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原理, 又可以进行动手实践。
首先, 对学校统一投资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根据课程要求配备基本的仪器和实验材料, 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氛围和环境。其次, 教师要根据课程项目, 自己开发和制造实验实训设备。第三, 学校要与有关企业共同建设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教室。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应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安全操作规程, 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 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 做到人员职业化, 管理企业化。
教学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突出技能实训教学, 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 把专业教育的课堂搬进实习车间, 给学生营造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
2. 教学内容一体化
(1)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在制定教学大纲时, 我们要将几个相近课程整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课程。在大纲中, 教师应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而是要根据实际生产的系统性来考虑知识的安排和取舍
(2)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学校要将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请进来,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真正反映企业的需求, 推行教学“七合一”, 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具与工具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合一、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合一。
3. 教学评价体系一体化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学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因为有的卷面成绩很高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有限, 而一些在学校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职业生涯发展很好。这说明过去单纯由教和练考核学生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和能力提高的情况。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动态的, 应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进步。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1. 校企合作, 开展项目教学
学校在学生培养、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市场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可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由机电一体化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并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优势, 为企业提供研发场所, 实现双赢。
在加强实践训练方面, 我们应推动校企合作, 践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 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工程或事件, 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 按行动设计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这种合作模式能促进校企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也给企业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并为他们提供了合格的企业准员工。
2. 订单式教育与菜单式教学
(1) “订单式”教育。围绕重点企业和新的改扩建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校企签定技能人才培养订单合同, 使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建设计划相衔接, 并按需求设置办学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及招生计划。
通过“订单式”教学, 学校基本解决了实训材料纯消耗的弊端, 既大幅度降低了实训中心运行的成本和实训教学成本, 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显著提高了教学的量与质。企业借助于学校的生产设备完成了产品加工, 既实现了盈利目标, 又增加了对潜在新员工的了解机会。所以, “跟单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合作方式, 校企双方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订单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性。“跟单式”教学以产品加工这个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中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菜单式”教学。根据企业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特殊要求,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选定教材, 确定专业课程、制定操作技能训练标准, 对课程设置实行动态管理。
浅谈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双师型”教师
一、机电专业现状分析
机电行业的人才强调技术性, 企业希望招聘到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理论知识, 懂得思考的复合型人才。所以, 希望到外企工作的学生, 除了专业知识要掌握好外, 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能力也不可忽视。为此, 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发现多数职校发展的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教学设计陈旧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然较为传统, 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理论开展, 缺乏一定的实验和实训内容, 仅仅是为理论求证服务的实训器材也少之又少, 学生掌握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资源缺乏由于师资力量 (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 、实训设备 (教材中的设备与实际教学训练用的设备) 等原因, 致使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建议及措施
《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 为本区经济建设服务, 与企业密切联系, 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 从企业用人的需求出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必须切实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出综合素质及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首先, 开展课程建设调研。
课程建设是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积极开发符合科技进步、贴近企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是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 利用暑期时间开展社会调研, 下企业实践, 掌握企业用工需求、设备结构、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等一系列信息, 为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依据, 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方案。具体过程为:专业、企业调研———实践报告———整合内容———修定大纲———学科分解———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实训———企业反馈。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确保专业教学内容科学、规范的前提下, 既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也要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 尤其是分层教学校本教材。如《电工基础》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开发, 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较好体现。
其次, 确定校本课程理念。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如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制定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子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教学;分解学科层次;构建实践教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充分体现了“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 以“项目解决式”为基本思想, 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比如:《机械制图》课程的安排, 理论70学时, 上机20学时, 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识读和绘制简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具有绘制草图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工程图样, 提高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零活增减, 摆脱学科课程的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 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知识的掌握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最后,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能进行课程开发和课改实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强有力的生力军;是为实施课改提供智力保障和扫除认识障碍的“领头雁”。然而老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传递者;由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 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因材施教者就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例如, 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一个老师既可以是专业理论的传递者, 又可以是专业实践的指导者。而“双师型”教师就是这种适应中职开放教育需要的多角色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我校采取相应的措施, 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接触实践。
措施一:承担课题或实践项目, 指导学生实习、实验、设计, 利用假期进工厂挂职顶岗实习锻炼等。走产、教、研、学结合的教学道路,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
措施二: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一些企业挂职顶岗学习, 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锻炼, 从中获得课堂教学所需的实践素材, 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或者可以与校内外企业签订协议, 实行教师轮岗进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措施三:广纳贤才。一是通过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 招聘一些理论基础踏实和操作技能过硬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二是采取传统做法, 在本校应届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 挑选一些品质优良、作风硬朗、技术过硬的优秀生留校。然后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一些更新较快的新技术, 可通过外聘来自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职业教育应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和服务, 为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只有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才能驶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国民, 王猛.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圈, 2007.
中职机电专业课堂教学教法初探 篇11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笔者通过采用优化教学手段,提高专业课堂实效的一些做法,以提高机电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给其他机电专业教师以启发。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教法
所谓“课堂教学实效”,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要有效果,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有提高。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好”到“好”,从“简单理解”到“深刻领悟”的教学。从教的角度而言,有“实效”的课堂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从学的角度而言,有“实效”的课堂应该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
1.引领学生思维走入现实生活,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笔者担任学校的机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教学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中职生的特点与要求。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专业教師平时需要关注身边的生活,采集身边有关专业知识的应用案例,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身边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例如在教授《三相异步电动机》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讲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特点后,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课本上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应用很广泛,你们在生活中,有发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身影吗?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一给出,学生们就讨论开了,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他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发现:
(1)校门口有一家玻璃店,加工玻璃的机器用到了三相异步电动机。
(2)在钢材市场的钢板加工机器用到了三相异步电动机。
(3)家具厂的木料加工机器用到了三相异步电动机。
(4)许多进行石材加工的店里用的是三相异步电动机。
一联系到实际生产,教师只需要给学生一些提醒,创设出一种情境,学生一下子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表现出很强的探究欲望。笔者趁热打铁,又给出了几个问题,并且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各种疑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很顺利就达到了。
2.利用投影技术,展示元件的实际结构。
在机电专业课课堂上,讲到一个元件时必然涉及到元件的组成和内部结构。这些元件,大小不一,复杂程度不等,一些小的元件,比如小型继电器、电容等,比较难讲解。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拆开一个,在讲台上讲,讲到元件的某一部分就指向已拆开的元件的那一部分,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示走;一种是利用挂图,或是PPT课件,利用已做好的示意图给学生讲解。这两种方法都有很明显的缺点,第一种方法由于元件大小的关系,学生不一定看得清,第二种方法挂图是静态的,不能完整展示元件内部的立体结构。
笔者利用了投影技术来解决这个难点。将元件分解后,利用投影仪将元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并且充分利用投影仪的放大、缩小功能,将分解的元件的各个细节进行完整的展示。例如在讲《接触器》时,笔者首先利用投影仪给学生演示接触器的完整图像,让学生先对接触器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指出哪个地方是线圈的接线端,哪个地方是接触器的主触点,哪个地方是接触器的辅助触点,哪个地方的触点是常闭,哪个地方的触点是常开。然后将接触器分解,将分解的过程完整地投影在大屏幕上,并且将分解后接触器的内部的各个部分如线圈、动触头、静触头,铁心、铁心支架、压力弹簧、缓冲弹簧等全部在大屏幕上作360度演示。
再比如,讲解《万用表的使用》一课时,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万用表来测量电阻、电压和电流。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万用表的刻度较小,教师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笔者采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
总之,通过将物体投影到大屏幕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的效果。
3.利用动画技术,增强学生对动作过程的认识。
机电类课程比较特殊,有很多内容实际中是看不到的,比如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三极管的导通过程,PLC内部继电器的动作在外面不可能看到。另外,机电类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机械动作,比如电梯的运行,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这些过程实际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只能听教师讲,从理论上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刻,记不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应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比如电流的流向等,就采用PowerPoint文稿来演示,在第一张PowerPoint图片上画上电路回路的各个元件,在第二张图片上画出三分之一回路部分带箭头的电流,在第三张图片上画出三分之二回路部分带箭头的电流,在第四张图片上画出整个回路部分带箭头的电流。再通过设置图片的切换动画,就可以通过快速图片达到电流在流动的效果。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动画,比如机床的工作过程,笔者采用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方法,将机床的工作过程利用动画详细的演示出来。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很费时费力。
当学生看到课件中电流在流动,看到动画随着按钮的按下,接触器吸合,电机开始转动时,他们受到很大的震撼,形象而又直观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自然深刻。
4.利用实训录像,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讲,机电类的大多数实训,是他们在初中没有接触过的。单靠教师的演示讲解,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更难理解深刻。很多时候,笔者讲解完一个实训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得要领,无从下手。因此学生在动手进行某个实训之前,笔者先演示一遍,在演示的同时,利用摄像头或者数码相机将演示的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这样,在实训中,学生可以自己操作视频的播放、前进、后退、快进、快退以及回放等,根据教学视频,学生基本上可以将接线的过程一步一步做出来。在学生实训时,教师可以进行辅导,在教师机上,将录制的视频利用慢放、暂停、回看等方法,向学生讲清楚实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实训方法。
比如在做“在传送带上多种工件分拣”的实训时,由于这个系统比较复杂,涉及到送料盘、机械手、传送带、分拣气缸以及各种传感器都多种元件的安装和调试,步骤较多,过程较长,教师讲解完一遍后,学生根本记不住。此时,笔者就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录了下来,让学生对照着去操作。学生对着教师的教学录像操作几遍后,就不对照录像凭自己的记忆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笔者将学生操作的整个过程进录像,学生操作完毕以后,将学生操作过程的录像进行回放,然后笔者跟学生一起对照录像分析其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开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正确地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实效。
5.巧用局域网,实现“教师—学生”的高效互动。
在专业实训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入学基础差的限制,接线适应得比较快,而对于要带有一定逻辑思维的PLC编程则明显感到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教师多辅导、诱导和启发。没有采用局域网进行实训教学之前,笔者要经常走来走去,看有没有学生需要帮助。由于上述的实训台比较高,笔者在实训室的一边辅导学生,另一边的学生即使有提问笔者也发现不到。一节课下来,真正能接受老师的辅导的学生只有寥寥几个而已,还有大部分需要老师提供帮助的学生给忽略了。
利用局域网之后,这种情形有了较大的改观。笔者只要坐在教师机前,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通过“极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端”上的举手功能,就可以提示老师有学生需要帮助,笔者就可以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教师机端”远程接管举手的学生机,控制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对学生机远程遥控,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比如,学生在“星一三角降压启动”模拟实训接线路训练中,如果有哪一条线不知道怎么连接,就可以立即“举手”,并通过“对话”功能向笔者提出疑问,笔者看到学生“举手”后,通过远程控制,接管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通过教师机向学生讲解,讲解完毕后,再解除学生机的锁定,让学生继续往下做。
实践证明,利用局域网后,笔者从原先每一节课辅导6—8名学生,可以增加到每节课辅导10名学生以上,辅导的效率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邓朝阳.互动式教学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 张万忠.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 廖常初.PLC基础及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模式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众多领域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我国工业制造领域。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涨,数控专业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提升。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导致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中职学校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于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以往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人员,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死板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机械式地吸收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考虑的重点是能否全面、完整地向学生传达知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给予一定的尊重。长时间作用下,必定会消减学生对于数控专业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得学生有厌学心理产生。这样的数控专业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保障教学成效的基础条件。但是深入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很多教育人员都是在大学毕业后,就直接深入教学工作岗位中,对于数控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数控专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注重的是,因为教师缺乏数控专业岗位实践经验,所以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中职学校对此内容必须要提升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升数控专业教学成效奠定良好基础。
二、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有效教学模式创建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师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数控专业教师无论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都需要更多地考虑中职学校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促进数控专业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效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结合数控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或者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得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对数控专业教学成效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中职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提升重视程度。引导中职学校教师开展教研工作,找寻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升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成效奠定良好基础。除了需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强化教师的数控专业技能。例如,中职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到企业实习,了解数控专业岗位对于学生素质的实际需求,并且与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数控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解决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从而保障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有效性。中职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优秀的数控工作人员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为学生传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日后深入教学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中职数控专业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找寻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众多不足之处,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保障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成效,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数控专业人才,促进中职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俊红.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数控专业教学效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5):45-46.
【中职机电数控专业】推荐阅读: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11-11
中职机电课堂06-28
中职机电学生09-17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08-17
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12-04
中职机电系老师辞职报告08-20
机电数控专业自荐信09-16
机电数控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