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

2024-06-14

高职机电类(共12篇)

高职机电类 篇1

高职机电类业教育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和高职机电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将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高职院校成为必然[2], 同时如何在高职毕业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3]。

1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 它最早起源于美国。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同时还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创业能力的问题, 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4,5]国外只是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我国则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2 高职机电专业特点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其发展水平对保持工业持续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在高等职业院校, 机电类专业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融合机械技术和电工技术为一体的应用性强的专业, 具有知识涵盖广、应用领域广、技能素养要求高等特点[7]。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和加强自主创新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而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8,9]。

3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以普遍提高高职学生创造力和创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责,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从而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9]。

3.2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 加之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有助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4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认识不到位

目前,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 由于机电类高职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自觉性不足等方面问题[10], 自身对机电类专业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对高职机电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 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4.2 教学和实践滞后

我国传统的高职机电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深奥, 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 “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学生学习机电类专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 造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3]。

4.3“双师型”队伍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当紧缺, 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管理经验还相对薄弱,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11]。

5 加强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5.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类专业融机械技术和电类技术为一体, 在本专业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和培训, 形成专业课程、创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5.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机电教师到注重与企业开展良性互动, 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技师或企业家、科技专家等来校授课,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和增强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5.3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引入企业优势资源, 开展教育教学实训, 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人才和签订合作协议等, 进一步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训活动。

5.4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机电专业是一个高投入专业, 所需要的实训设备昂贵, 经费投入不足是高职机电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出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放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 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见习岗位, 在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大学生创业园、产学研实习基地和孵化器等, 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高职机电类 篇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毕业生主要可从事数控设备的维护、调试、操作、制造、安装和营销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就业岗位群大。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专业就业方向

1、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2、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模具设计也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3、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4、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当地有哪些公司需求本专业???

当地有很多需要本专业的公司如:莱芜开发区的主要公司:

莱芜市博大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山东万华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郎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丰纺织集团,汇源果汁鲁中饮料有限公司,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盖伊尔电器有限公司,莱芜市力强钢铁有限公司,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丰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赛博集团,莱芜市恒丰制衣有限公司,山东鲁中印铁包装有限公司 山东金石集团,莱芜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莱钢金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等 自己初步的求职意向???

高职机电类 篇3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机电类专业、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还较大,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清晰,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教学基本条件,更准确地讲是集中于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通过重点建设若干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来推动“体系建设”。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的经验,构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形式、结构、规模和实施条件的合理结构;通过对案例的现状分析和未来走势研究,提出“体系建设”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及实现手段等问题。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所以,实践教学是实施高职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实施中的重要环节,是使毕业生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的住”的重要保障,并且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中应占较大比重。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等。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不相适应,课程内容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新技术、新工艺等难以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教学仪器厂家生产的教学仪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实验仪器设备短缺问题,但这些仪器设备很少有真正能够与学科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的,如果能够结合学院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雄厚技术力量,以自主研发的方式开发专业实训仪器设备是极为可行的。

目前,国内对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门类众多,但是都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因此,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对机电类专业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进行建设,带动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期待在省内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高职实践教学的教法上,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师和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实践环境施教、因生产单位的发展需要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意识。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放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机械类电子教案、光盘、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方案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实践课程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机械工程素质等。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一)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

(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本项目研究中,通过企业和和社会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群,由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确定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

(三)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确定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四)与公司合作,工学结合自主研制和开发设备共建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室。

(五)在进行项目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储备技术人才,学院减少了实训教学成本的投入,增加了双师素质人才,提高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达到了校企共同提高合作双赢的目的。

通过构建出特色鲜明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创建“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构建课程体系为契机,与企业共同搭建机电类专业“模块化”教学平台,同时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一体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领高职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与企业科研团队自主研制和开发设备,共建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室,使实训设备真正能够与学科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开发仪器设备将实训室建设成本由100余万元降低到10余万元,因此該项目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产、学、研工作开展的同时为学校节约了经费。

参考文献

[1]张梓英,郭耀邦.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及其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7,(16).

[2]石川,党锐.改善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几点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高职机电类 篇4

一、各专业课程所需要的高等数学内容

我们与专业课老师进行了沟通, 了解到各专业课程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内容以及开课的时间。绝大多数专业课都是在第二至第四学期, 第一个学期用到高等数学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物理, 几乎处处用到高等数学。

专业课程中用到最多的是常微分方程, 其次是微分、积分、傅里叶级数;常微分方程是微分和积分的应用。所以, 我们主要从专业中选取背景讲授常微分方程和傅里叶级数, 例题的求解过程均省略。

二、专业背景实例

例1:导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复合函数的导数是导数运算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几乎所有的教材中都是直接给出数学式子进行讲解, 这让学生误认为导数纯粹是数学的内容, 在生活中用不到, 以至于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从《大学物理》[1]的质点运动学中选取一个例子进行讲授。质点运动学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内容。

湖中有一条小船, 岸边有人用绳子通过岸上高于水平面h的滑轮拉船, 设人收绳子的速率为v0, 求船的速率v和加速度a.如图1所示:

分析:首先建立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的建立不同于数学中一般的直角坐标系。物理学中, 速度是个矢量, 但是为了与高等数学知识接轨, 此处我们不考虑方向, 只计算大小, 在物理学中, 只需在数学式子后面加上单位矢量即可。

设人与船之间绳子的长度为r, 是时间t的函数, 所以记为r=r (t) ;小船到岸边的距离为x, 也是时间t的函数, 记为x=x (t) , 船的速率v即为x对t的导数。

本例用到复合函数的导数、导数的四则运算等复杂的导数计算法则, 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问题计算起来并非如此。

实例2:在研究实际问题时, 二维空间中常常用的定积分, 三维空间中应用重积分。定积分在物理上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求力所做功的大小。实际生活中, 力的大小往往是变化的, 此时, 力所做功的大小需要定积分来计算。下面是一个常见的例子[2]。

一弹簧放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 一段固定, 另一端连接一物体, 如图2所示:

设a, b两点为弹簧伸长后的两个不同的位置, xa, xb分别表示物体在这两个位置时弹簧的伸长量。当物体由位置xa运动到xb时, 弹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分析:由物理学知识可以知道, 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为F=-kx, 弹力是一个变化的力, 其所做的功需要用定积分求解。

例3:对于常微分方程的应用, 各专业的专业课程虽然不一样, 但是均涉及电学中的知识, 所以我们选择《电路》这门课程作为专业背景。动态电路分析均运用微分方程, 我们从中选取一个简单的电路图———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

如图3所示, 当开关S置于位置“1”时, 电路已经处于稳定状态, 电容C经充电两端电量为u0。当t=0时, 将开关S由“1”切换到“2”位置, 电容C上的电荷将通过电阻R进行释放的时候, 由R和C所组成的电路就是一阶电路, 求电容C的端电压uc的变化规律。

其中R和C是常数, 自变量为时间t, uc是t的函数, 严格地写为uc (t) , 此处我们简记为uc;电流i也是时间t的函数, 严格地写为i (t) .我们还知道uc (0) =u0.

这个方程为一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应用微分方程中的可分离变量法求解。

例4:信号的传输频率以及电学中遇到的电流往往是非正弦周期的, 对于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频率中应用傅里叶级数分析非正弦周期电量激励下的线性电路的稳定状态。所以, 我们还是从电路中选取背景知识。

不同波形的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是不同的[4], 例如半波整流函数, 其图形如图4所示, 其傅里叶级数展开式为:

全波整流函数, 其图形如图5所示, 其傅里叶级数展开式为:

其他形式的波形函数如矩形波、锯齿波等又具有不同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但是不管波形是哪一种, 都可以展开成傅里叶级数它们具有某些共性, 这些共性可以通过傅里叶级数来研究。

将专业背景渗透到高等数学的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不再感觉高等数学枯燥、抽象, 不仅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好高等数学课程, 同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 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为专业课打好数学基础,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为了改变高职类高等数学“难”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山东协和学院机电学院各专业所需高等数学的调查, 在应用最多的四个方面:导数、定积分、微分方程和无穷级数, 从专业课中选取背景作为引例进行授课, 让学生知道高等数学的作用,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专业背景举例

参考文献

[1]宋明玉.大学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6页

[2]宋明玉.大学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48页

[3]将军.电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98-99页

机电类特种设备自检报告 篇5

机电类特种设备自检报告

xx市质监局:

根据市质监局的要求,我公司认真学习了机电类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监督自检及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监督检查的相关文件,对照许可条件、法规的要求,参照《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对我公司特种设备生产各过程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检查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 成立了特种设备生产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由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自检自查领导小组组长,组员分别由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工程技术部门、研发部门、企管办安生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等主要领导担任。明确了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特种设备岗位职责,建立了特种设备生产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各项管理制度。

二. 对照自检自查表检查情况

一)资源条件方面的检查

1.对照公司营业执照,认真核对各项内容,确保填报内容准确;

2.检查特种设备生产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技术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检验人员、技术工人资质、能力、配备人数等要求符合174号文《基本条件》中的规定;

3.对产业园厂房基础设施情况及产权情况进行检查,厂房面积、生产设备、工艺装备、检验检测仪器、实验井道符合《基本条件》

中的规定;

4.产品型式试验记录齐全;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文件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了有效管控。

5.公司设立了档案室,对各类档案进行了科学分类,档案室条件达到了《基本条件》中的规定;

二)遵守许可制度情况

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公司生产经营地址没有变更;在产品包装、质量证明书及产品合格证上标明《制造许可证》编号及有效日期;没有出现规定中禁止的行为发生,公司有良好的信誉。

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运作,按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按照PDCA循环不断改进公司的管理,今年8月份顺利通过第三方监督审核,证明我司体系运行充分、有效。

为了更好地改进工作和扩大业务范围,我司从9月份起,正在接受总装备部的国军标(GJB)审核,届时将有资格进行军品的生产。

四)质量反馈与投诉的处理情况

公司没有发生因质量原因导致的质量事故;公司设有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部门,能够及进解决客户的提出的问题,满足客户需求,市场部定期回访客户,据2012年上半年调查,客户满意度96%以上。

五)制造过程及安全性能方面的检查

公司关键过程(如油缸生产、检测)和特殊过程(焊接、喷涂)都得到了识别,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工艺技术文件和管理流程,特岗人员必须持主上岗且进行严格培训和考核。

六)对鉴定评审机构评审情况的检查

经检查,没有错评、漏评情况,评审结果真实且评审提出的整改项均整改到位。

三.存在问题和处理结果

在自检过程中,发现个别操作人员思想态度不端正,不能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针对这个问题,我司立即召开了生产管理及操作人员会议并建立了奖罚制度。

通过自查自纠活动,我司各级人员加强特种设备生产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的法规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司会更加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及质量体系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工作。

高职机电类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产学研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53-02

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学研运行机制相对而言是很成熟的,他们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探索,也创建了一些非常有特点的创新体系。但这些是他们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对于我国的情况可能并不适用。对我国而言,产学研结合教育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环节,在这个方面开展得比较晚。虽然如此,推进速度还是算比较快的。现阶段有很多产学研的合作还只是局限于表面,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是给了一个实习的场所给学生。对于不同的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不一样的,这跟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的思路以及经济方面的条件都有很大关系,这样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经验模式只能加以参考借鉴。

1 国内外产学研研究的现状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合作教育”的。1991年,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199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有28所高校陆续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作,当然当时还只是在试行阶段。对我国而言,产学研结合教育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环节,在这个方面开展得比较晚,但推进速度比较快。特别是最近几年,它的发展尤为迅速,在很多高职院校里面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们是一种职业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输送各种各样合格的人才,一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上,就会导致教育达不到它真正的目的。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跟各大企业之间要广泛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也是一条必须要选择的道路。在不同的院校,它的产学研教育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最开始的时候,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成立的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1]。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指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2]。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另外,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学研结合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制定各类政策加以鼓励和保障。

2 研究内容

机电类专业产学研运行机制的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而言,它所要培养的就是能够适应社会的实用型的人才,所以必须要依照的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里面的教育要跟企业实现很好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它的目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跟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教育。产学研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就是单元型合作机制,这个指的就是学校跟企业之间主要是以单个的项目以及单项的任务所开展的工作,按照这种方式,每一方只要负责自己的任务就可以;

第二就是股份型的合作机制,这是学校跟企业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所开展的一种合作方式,需要把学校跟企业两方所参与人员提供的资产作价入股;

第三就是跨越型合作机制,这也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开展的,学校或者企业其中一方依照市场机制进入到另外一方去,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实体。

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机电类专业师生培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跟企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进行一些科技创新类的活动。同时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到企业当中去参加技术提炼,并且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挑选一些在机电类专业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让这些教师到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以及高等学府进行研修。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科学研究,并且进行一些科技创新类的活动。这样对于确保较高质量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使得科研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告诉给学生,这样的话就可以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尽量培养出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开展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学校还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以此来激励学生参加到具体的研发队伍当中去,特别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特别强的优秀学生更要如此,让他们通过这样的合作与探究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使他们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3]。

企业里面一般不定期地会有一些技术开发的项目,或者是一些推广类的活动。针对这些,高职院校要组织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去,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会对产学研的工作产生更大的兴趣,对于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现在的企业而言,他们缺少的就是现代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学校要依照市场的需要,对这些人才予以培养[4]。

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机电类专业建设的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做好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工作。学校跟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所在的学科以及专业进行建设,它是一种基础。对于学校机电类的专业而言,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所设置的专业以及所提供的实习条件,根本赶不上技能的培养,并且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这就使得学校面临一种“招生难,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这样一来就要求学校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调整,办学的目的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对机电类专业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把专业基础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基础之上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5]。在教学的模式上面也要进行相对应的调整,要依照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真正促进机电类专业建设。

3 总结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跟各大企业之间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深化机电类专业的建设,缩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跟高职院校学校教育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跟企业的双赢。其他国家对于产学研的研究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可以对其加以借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

参考文献

[1]肖仁政,王作兴.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0(4).

[2]王雨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机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3]王艳辉,伍建国,王文红,等.机电类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07(1).

[4]吴岩.新理念新目标新任务: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论文集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高职机电类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重新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方面重新构建, 在课程内容上重新整合, 在教学安排上进行重新调整。数学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应该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及专业数学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因此, 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把重点放在数学实用性上,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专业中出现的问题。下面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对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二、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机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在机电行业技术改造、技术操作与实践等领域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制造技术应用和CAD/CAM软件、数控操作等基本技能的技术人才。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机械 (模具) 设计与制造设备的安装、产品营销、调试技术改造、产品检验经营、设备管理与维护、管理工作等。

机电类专业数学以能力为本位, 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型教育思想。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把能力放在首位, 以能力提升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 以能力提升为主线设计课程。在机电类专业数学改革中, 我们强调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这里的数学应用能力, 不是指单纯的计算, 而是指掌握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使用价值, 尽量避开定理的高深逻辑推理过程, 侧重讲解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综上, 根据能力本位型教育理论, 提出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本着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做到基础与专业课设计的一体化, 突出数学课程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实用”的价值。了解专业课程所必需的数学知识, 结合数学逻辑体系和知识的前后关系, 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以适应专业课程的需要, 构建“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连贯性, 使得数学教学与专业设置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相融合。

三、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 通用数学能力目标

所谓通用数学能力, 主要指数学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1.计算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的能力。2.思维能力:作为数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 尤其是抽象思维模式与形象思维模式的统一。3.应用能力: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手段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品质的形成, 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与意识。

(二) 专业数学能力目标

结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了解机电类专业所需数学知识, 总结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所达到的能力目标如下。

1. 能够熟练地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的图形计算问题。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复数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能够利用向量解决专业课程中电工向量的计算问题。

4. 能够利用导数概念解决专业课程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问题。

5. 能够利用导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专业课程中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能够利用微分的概念进行单个零件的数据误差及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问题。

7. 能够利用积分及微分方程解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四、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 课程的整体设计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点, 高职类数学课程内容要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切入点, 设计出适合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数学教学内容, 以满足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机电类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可以将数学知识整理成几个知识模块, 按照这些知识模块设计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几方面。

1. 三角函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在机床操作中的数据估算、测量、角度计算等。

2. 复数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电路分析问题。

3. 向量知识的运用, 主要包括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和、差、数乘、叉积与内积, 电学中的电流向量计算等问题。

4. 导数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电路中机电、模具专业中电流瞬时强度的计算、电路的计算等。

5. 导数的计算问题的运用, 主要解决曲率半径等计算问题。

6. 微分概念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机电、模具专业实际问题的误差分析方面的问题。

7. 积分知识的运用, 主要解决在电路中的电流强度、电压以及平均值的计算问题。

综上, 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 即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复数知识模块、向量知识模块、导数知识模块、微分知识模块和积分知识模块。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怎么去分析题目, 怎么联系生活中的简单模型来思考遇到的复杂模型, 怎么找到突破口, 怎么简化问题, 鼓励学生勇于猜测, 敢于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设置很好的案例,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 安排教学, 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 针对于不同数学知识模块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采用情境发现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1. 情境发现法。

即通过展示实际生活、工作或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观察, 发现问题或规律。此种方法可用于概念教学上。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 首先展示给学生变速直线运动的生活情境, 再通过无限分割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最后取极限求得路程的值。

2. 任务教学法。

即通过设置具体的操作任务和指标以及任务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主动学习操作规程和程序。此种方法可用于实验教学上。

五、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删掉了一些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内容, 增强了数学的实用性, 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基于机电行业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带动数学能力培养, 以机电实用数学能力教学带动机电数学知识教学, 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任务有机融合,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完成教学内容, 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天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0) .

[2]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 2007.

[3]张为乐, 王治功.高职机电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4) .

高职机电类 篇8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教学团队,内涵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任务分析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能力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水平为共同目标, 依靠团队能力和力量, 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高职机电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基于高职机电类专业背景, 高职院校组建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教师相互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促进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组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老教师可以在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合作中更新观念和知识, 进一步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3) 促进高职机电机电类专业建设。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强调教学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合作、交流等基础上发展、提高和成长, 各层次的教师成员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优质的师资力量必将促进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使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更上一个水平, 对学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特征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是根据机电类专业的具体情况, 以机电类专业 (群) 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 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机电类专业 (群) 人才培养方案,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高职基层教学组织[1]。其具有如下的特征:

(1) 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开创性和探索性, 如依托项目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学习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设计的完善等, 教学团队应成为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 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团队成员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地教学集体, 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以及专兼结构上应合理[2]。

(3) 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团队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材建设等为依托, 以这些教学改革任务平台为基础, 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4) 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团队通过编制团队建设计划书, 明确教学改革任务, 专业教学改革的任务与课程群改革的任务虽有不同, 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3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能力的界定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掌控资源能力, 它是识别团队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团队发展能力的实现需要以教学资源为基础, 能力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资源获取、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2) 、团队协调能力, 它也是识别团队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团队能力实现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互动和配合的过程, 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 以提高资源掌控效率的能力。 (3) 、约束能力。为了实现团队目标, 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动态互动, 因此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团队需要具有防控能力, 就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和纠正外部环境造成偏离教学团队教学和发展目标的行为发生[3,4]。

4 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

4.1 教学团队掌控资源能力

1) 高职机电类专业资源拥有情况, 包括资源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等, 如师资力量、师资比例、教学场地、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其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联系机电行业企业, 实行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彰显高职机电类专业资源拥有情况, 从而体现了其资源的掌握能力。

2) 教学团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程度。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是否合理, 其利用效率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有的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一面购进大量的仪器设备, 而另一面却有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 甚至提前报废, 造成了仪器设备的浪费。

4.2 教学团队协作能力

1) 团队内部利益协调能力。教学团队内部能够稳定有序运行, 取决于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利益的协调以及协调的程度, 如何妥善处理好教学团队内部有些成员通过不正当手段造成成员之间过于悬殊的利益差距, 进而构造和谐稳定的团队关系, 就成为衡量一个教学团队协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团队外部协调能力。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是是机电类专业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教学团队必须要承担社会和行业赋予的任务, 扮演好相关的角色, 并凭借自己的表现好与坏, 来获取多大程度的外界支持。

3) 教学团队约束能力。教学团队约束能力是指在教学团队运行过程, 当团队及其成员行为偏离组织目标时, 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纠正的能力。一般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 内部约束又分为制度约束、合同约束、偏好约束和机构约束。外部约束包括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和行业约束等。

参考文献

[1]史烽, 菜翔.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与组织要素分析, 价值工程, 2012年08期:172-173

[2]刘跃群、杨娟.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环境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13-15

[3]韩昌跃, 杨樱.构建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机制探讨,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 12 (6) :25-27

高职机电类 篇9

目前针对高职PLC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也很多, 主要有:秦展田在《高职机电专业PLC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文中, 阐述了以培养学生的PLC应用技能为目标, 通过对高职机电专业PLC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与实践。田文奇, 李晓松在《基于自制PLC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一文中, 以机电PLC课程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了工学结合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机电专业学生能力提升进行了积极探索。吴卫刚, 王颖在《高职院校PLC课程教学探讨》一文中, 针对在实际的PLC教学过程中, 存在教学基础较薄弱、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落后、实验实训教学等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并提出基于项目驱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从整体上来说, 目前, 对高职机电专业的PLC课程的研究还不够, 当前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对学生的PLC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的研究状况表明, 当前对PLC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都是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 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在传授学生PLC应用是知识时将PLC技术与机械控制技术相结合, 这也是该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当中所出现的一个新的趋势。总而言之, 对该课程的改革研究过程中核心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PLC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 PLC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PLC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发现目前高职机电专业PLC课程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组织形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解决PLC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阻碍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问题。最终以提升学生掌握与应用PLC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目标。因此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切入。

(1) 教学内容的研究。PLC技术在机电控制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因此以PLC技术为支撑或牵引的技术非常多, 由此引申出的相关课程也非常多。因此形成了以PLC技术为核心的小型课程体系, 然后以这一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时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都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而为了有效提高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对PLC技术的掌握, 能够为今后从事和PLC相关行业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有必要对PLC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2) 教学方法的研究。PLC技术本身具有比较高的理论深度, 而且PLC技术又衍生出很多新的使用方法和控制技术。高职技术院校的学生由于技术相对薄弱, 对于这种理论深度相对较高只是涉及面相对比较广, 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吃力。而且PLC技术又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如果学生对该技术的核心理论掌握的不过扎实, 又缺乏时间用用的锻炼机会, 那么很难真正掌握PLC技术的核心精髓。因此, 为了提高的学生对PLC的掌握程度, 需要对PLC相关课程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有一些新型的如, 项目式教学, 式教学, 校企联合教学等等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深入的分析。

(3) 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PLC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 导致开展PLC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时不可避免的需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 教学课程设计或者实验验证等相关的教学形式。然而更有效的组织这些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开展PLC相关技术的实验和实习等过程, 各种学习环境中都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的PLC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因此, 有必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2 PLC课程改革的方法

针对PLC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首先, 将对高职机电专业的PLC课程体系进行调查研究, 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内容和范围, 并以此为蓝本选取若干个其他高职机电专业的PLC的课程体系, 开展对比性的研究。最终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相对完整, 成体系的原始数据汇总。然后对PLC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查阅当前PLC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成果及文献, 吸取前人的改革经验和优秀的做法, 提出适合实际教学环境和条件的PLC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为检测目标在小范围所选取的班级进行PLC课程体系改革试验验证, 通过对学生的试验验证结果完善所提出的PLC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因此, 对PLC课程改革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目前PLC课程在在我院高职机电专业已经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而且在其他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中也开设了PLC的相关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相关体系的设置的方式, PLC内容的设定, 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都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本项目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数据。

(2) 理论研究法。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PLC课程体系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而这些改革方案和措施一方面要依据调查研究的结果, 并结合我院的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基础。因此, 在此基础上需要开展深入的教学课程体系, 改革相关理论的研究, 从科学的角度对PLC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一种满足社会需求且能够相对长久有效的PLC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3) 实践验证法。对于本课程提出的PLC课程体系提出的改革方案及措施, 最终的效果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的。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能够及时对提出的教学措施和改革方案进行检验, 将选取少量的实验班级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对实验验证班级进行跟踪分析, 进行调查统计和研究实施PLC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之后的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的变化趋势, 并根据实践验证的结果对本项目提出的PLC体系改革方案进行完善。

3 PLC课程的创新改革

针对PLC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目标。本文从PLC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1) 对PLC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以课程理论满足就业要求, 重点突出PLC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PLC课程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时间是安排为学生讲解PLC相关理论知识, 介绍PLC编程规范程序设计要求。然而, 过度的给学生强调PLC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 PLC课程本身比较抽象, 难度比较高。连续的给学生讲解PLC课程的理论知识, 会导致学生在刚开始还能够跟上PLC课程学习的进度, 但随着内容变得越来越深奥, 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跟上理论学习的进度, 从而也逐渐失去了对PLC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 根据对当前PLC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 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对PLC专业知识的相关理论使用的比较有限。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PLC各种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因此, 对PLC课程创新改革时, 首先对PLC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总结PLC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点, 压缩PLC理论授课时间, 留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开设大量的PLC实践应用课程, 同时对PLC应用课程中的试验和操作技能进行梳理, 确保所开设的PLC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通过对PLC课程实践环节的强化教学,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PLC课程理论知识的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各种PLC技术的实践应用方式和学习的价值。

(2) 结合PLC各种工程实践项目, 以学生兴趣为迁移设计科学合理的PLC实践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PLC课程中往往反映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不大, 这既有PLC课程自身比较抽象和深奥的原因所造成, 也有PLC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所致。然而, PLC课程本身是一门事件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机电控制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一般而言, 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不应该过于枯燥。因此, 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时结合大量的PLC实践应用工程, 以工程应用为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PLC课程在机电控制领域中的使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PLC相关技术的兴趣。同时, 根据PLC课程在工程实践所需要具备的研究条件构建与之类似的实践应用环境, 为学生提供用应用PLC技术解决机电控制关键问题的平台, 使得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快速将学习和所掌握的PLC关键技能, 应用到各种实践的机电控 (下转第260页) (上接第213页) 制应用项目中, 技法学生深入学习PLC课程相关技能的兴趣。

(3) 在构建PLC课程体系过程中, 重点以贴近实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创新目标, PLC作为高职机电维修专业一门核心课程, 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求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 提高学生在机电应用行业中使用PLC技术解决各种机电控制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时, 无论是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或者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以及为学生培养的各种PLC操作技能, 都必须贴近当前PLC在机电控制领域中的各种典型应用为背景, 促进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PLC控制核心技术, 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PLC技术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提过其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4 总结

由于PLC在整个机电专业的地位十分重要, 加强机电专业的PLC课程体系的建设, 提高PLC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应用PLC技术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核心应用技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建设相对成熟的PLC课程体系, 对教师队伍也能带来十分明显的帮助, 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并对当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田文奇, 李晓松.基于自制PLC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0 (05) .

[2]曹冬梅, 张琦.可编程控制器技术 (PLC) 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1) .

[3]孙晓华, 李刚, 李菁.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7) .

[4]吴文义.项目化教学法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 2011 (14) .

[5]李艳霞, 沈旭, 韩京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5) .

[6]王新娜, 孙新凤.关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6) .

[7]张璟睿.“技能本位”教学模式下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业, 2010 (21) .

[8]丁国香.浅谈《PLC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岗位对接教改[J].职教论坛, 2009 (20) .

高职机电类 篇10

1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

1.1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现象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导致该学科的教学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与宽度兼顾等难题。往往形成“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模式, 即分别设置机械类和电气类核心课程, 课程种类繁多, 深度不够, 更重要的是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难以融合, 达不到真正的一体化效果, 学生最终陷入“机不精, 电不通的尴尬局面[2]。

1.2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类课程现状

我院开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以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技术为目标, 以柔性自动生产线为载体, 开设课程有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拖动、电力电子、组态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液压气动技术等。在自动化技术为载体的模式下, 机械类课程科目较少课时不足, 实训项目相对薄弱。机械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不可忽视, 同时机械技术本身内容宽广、系统性不强,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效地将机械学科相关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一旦机械学科出现短板现象, 将会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整体发展,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应该对机械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模式。

2 机械类相关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2.1 整合相关课程内容

机械技术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基础课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等, 核心课程包括机械零件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数控加工等。以往按照系统化进行学习, 不仅时间不够而且深度也很难达到, 常采用的措施不外乎减少课程内容或删减某些课程, 实际教学并没有做到相关机械技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打破常规的完整系统性教学思路,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重新设置教学内容, 将相关课题内容进行整合,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要且有效的相关知识技能教学。2.1.1机械制图与电气制图相结合。机械制图方面,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 还必须同时掌握电气制图的相关知识, 针对这种需求可以在机械制图技能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电气制图标准, 电气元器件的绘制、读图及绘制电气图等内容。2.1.2机械设计基础内容整合。力学方面理论性强, 高职层次学生对理论推导要求不高, 然而直接删减该课程又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 因此适当地在机械设计基础中增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方面的一些基础内容, 简化理论推导, 着重实际计算方法。另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应弱化机械原理, 强调机械零件。2.1.3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内容整合。适当地了解机械加工技术有利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更好地进行机电产品开发与应用, 将金属材料理论、机床与刀具、切削技术、机械加工方法、工艺学等内容有机地整合为一门机械制造课程, 着重知识面宽度,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储备, 为后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2.1.4增加智能制造方面课程内容。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以及先进机电产品的不断更新,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出了智能化制造的新要求。机、光、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顺应了当今机电方向发展模式, 因此应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开阔思路积极开发此形式的一体化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念。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课程应增加深度, 注重应用、维护等方面教学内容。

2.2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2.1理论课堂中引入实践教学。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的中灌输复杂理论知识, 将会导致课堂内容单调、气氛不够活跃, 如果能够简化理论推导, 引入更多的应用实例来说明问题本质, 深入简出, 将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明显改善教学效果[3]。2.2.2实训项目中体现理论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设备一般比较先进, 而且与市场中应用设备匹配程度高, 具有集成性强的特点。在实训项目中容易出现某些技术领先于理论教学内容, 此时应充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 以点向面展开, 伺机引入先进教学内容, 为该专业学生补充理论教学中相对滞后而实际应用中极为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力求学生专业知识的领先性和保鲜性。

2.3 以技能大赛为导向调整教学思路

根据近几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大赛项目赛项要求, 分析得知, 就机械方面, 提出了精良制造的要求, 逐渐培养学生在机械装配、机械制造中建立精密制造意识, 不断提高精度要求。由此, 需要更加注重在课程设置中向机械检测方面内容倾斜。先进的机械测量、机械测绘等技术将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2.4 提高师资水平及改善教学方法

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教师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应该对该专业进行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明确机电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努力探索, 务必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打破以往的机电分家教学模式, 机械专业教师单纯研究机械, 电气专业教师只研究电气。

教师在专业学习中应在自身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尽量向相关边缘学科扩展, 了解并掌握机电专业先进技术, 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能促进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进步。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查阅文献、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参加相关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等。

在教学业务学习中, 应注重研究先进教学理论, 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 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出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积极与市场应用相结合, 引入学科前沿技术等[4]。

3 结论

全球经济迅速增长, 先进工业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是决定工业发展的核心因素。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是该专业普遍面临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难题, 能否成功地进行课程改革直接影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 乃至我国机电人才的培养、机电事业和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摘要: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机电专业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机械类课程创新模式改革。分别从整合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改善师资情况等方面入手, 探索出一套适合该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该研究对高职机电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春光, 杨景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1, 12 (6) , 47-51.

[2]洪小丽.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科技信息, 2017, 7, 12-13.

[3]洪小丽, 孙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3) , 14-16.

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篇11

关键词: 农业机电类 专业创业教育 江苏牧院

一、我国农机化发展概述

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更加需要人才。目前我国农机类人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机实用人才总数的8%左右,综合业务水平低;三是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而且行业、产业上不合理,大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手方面。而对农业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正好满足了农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农机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能扩大农业专业学习群体又能带领农民致富,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证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推动了一大步。之后,教育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决定出台一项保留学籍创业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尽管如此,笔者通过查阅数据发现,目前广东省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农业机电类学生创业现状,以为提高农业机电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具有农业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通过远程访问了一些其他高职农业院校农业机电类的学生。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800份,实际回收78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调查内容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打算、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学校创业辅导的认识及对农机类创业培训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分析主要采用了SPSS17.0软件。

(二)问卷统计分析

1.对创业的认识

大学生由于吸收的知识渠道不同导致对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有所区别。调查显示,农机类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多源自教师授课、媒体社会宣传和家庭影响,他们对创业十分了解的占5%,一般了解的占57.2%,对创业知识不是很了解的占28.8%,由于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匮乏,导致大家对创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1)创业课程开设与创业教材提供

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和发放创业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形成,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据调查显示,1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且提供创业教材,30.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未提供创业教材,46%的学生认为学校未开设创业课程,也未提供创业教材。由此可见,农机类学校对于创业教材的提供及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不是很乐观。

(2)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虽然现代新媒体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获取创业类知识大多数还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得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学生还是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际沟通技巧、创业实例、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授课方式,学生还是希望专家或创业者本人讲授,并且定期提供讲座,以分析实体模型为课程主体。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农机类学生最需要获得的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创业实战机会等方面的创业教育。

(三)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以调查问卷和案例访谈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际,笔者总结出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

目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关,大学生一直待在象牙塔中,难以感受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并且学校中的创业氛围缺乏,直接导致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2.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待优化。

部分农机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其一,注重专业课程,忽视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中专业课比较多,基础课比较少,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才技能单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其二,注重实践课,忽视理论课。各个学校在开展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多数是看中了实践的力量,对于理论课程重视力度小。其三,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有KBA课程模式、强化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而整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系统开设。

四、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举措

针对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出现代沟,以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战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类专业的实情为基础提出了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举措:一是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三是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专业为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职场氛围,拓展创业素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建了“1+0.2+1+0.8”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是“2+1”基础上演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形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农机专业于2011年开始实施“1+0.2+1+0.8”四段制人才模式的改革,与江苏宇成动力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辅岗实训0.2(2个月)。学生实训回校后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与就业选择打下基础。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分别在农机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心理学”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营销学”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农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实训”,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牧院农机专业发展了自己的“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的三步走分别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践选修。其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将机械基础课程融入农机基础课程中。在实践教学这块,我院借助农机相关实验设备,结合农机教学实际,将农机实践整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综合应用阶段,分为: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实践选修三步走。按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每个教学项目制定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尽早掌握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步是校外实习,农机类学生在大二时候,院系会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辅岗实训2个月,实训期间将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企业文化、车间管理等相关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的相关动向。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践选修是学生通过基础训练阶段和校外实习过后,有自己兴趣或选择方向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的实践选修,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小方向或初步创业方向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选修,重点突出地进行专业技能深入学习。

第三阶段为设计创新阶段,分为:创业实训、毕业实践、毕业设计。首先,创业实训,按照学生的创业意向,系部将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同时派驻专业的创业实训导师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的创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全过程,还会邀请行业的创业专家定时给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和创业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创业过程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创业实训,已经对相关行业创业有一定的了解,接着,他们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创业实践还是就业实践,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三)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是在学校课程体系内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和创业能力指导。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旨在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基础创业理论和基本创业能力。“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之外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开放性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素质。

我院农机专业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农机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图2),该体系着重从学生、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三方面入手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方面:我系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比赛胜出者会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创业大赛;我系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展开创业实战演练。学校方面:我院建设了以畜牧科技示范园和中医药示范园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系部会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训,同时会安排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实训。创业指导中心方面:主要是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办创业讲座,系部每学期会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师开展两次创业指导讲座,也会定期邀请校外创业专家和企业家来院开展讲座。创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创业小组,小组每月开展创业研讨会。通过开展意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创业的社会实训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当前,随着全国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创业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因为创业不仅可以发展经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更加有利的创业机会,也是几大就业群体中最具有创业潜力的群体。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关注,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笔者以农业机械化为背景,分析了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形势,通过实证分析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现状,指出了当前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多维度、全方位地促进高职院农机类大学生提升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编:2010-2011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陶杰,夏春风,沈长生,马燕平.高职农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教学方向的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4).

[3]杨敏丽,白仁朴,刘敏,涂志强.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5(7).

[4]王红英,徐丽明,王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中国农机化,2012(2).

[5]白仁朴.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农机化,2011(5).

高职机电类 篇12

1国内外中高职发展的现状

1.1国内中高职发展现状

在我国, 工业发展是促成国家强大的重要表现之一, 而新时代的高职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技术工业发展的速度与产品的质量, 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紧缺的资源,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增多, 中高职的发展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文化层次与学历层次不满足的状况, 中职学生才有机会实现继续接受高扽教育的可能, 满足中职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思路、新技能的需求。 目前从中职的就业状况来看, 技术技能掌握不够, 高素质人才比例较少, 薪酬体系不能达到心中满意的答案。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这也是大势所趋, 也是国内比较急需解决的关于中高职的衔接教育的问题。

在我国, 目前高职体系初步形成。高职教育的相关法的出台, 保障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投入职业教育, 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国家的大力倡导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当今教育发展的地位, 也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中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目标, 以培养新时代的职业从业者, 具有适应职业的动手能力。“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校与用人单位、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劳动实践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途径, 同时, 这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再次, 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增大。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已经268.1万人, 是1998年的5.6倍, 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 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 在校生人数也从117万增加近880万。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竞争力是学校与社会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1.2国外中高职发展现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为了适应各行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 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科技发展主导市场的需要。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于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新时代的要求不得不使当初的发达国家, 缩短应用周期, 同时使得企业需要一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专业技术高的人才投入到新时代的建设中。 发达国家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典型。高职教育在打破了人才结构的断层现象, 大力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 受到发达国家各界人士的欢迎,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今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融合, 成为了一体化的结构教育, 使得技术革新越来越快。

2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问题

2.1课程形成的路径:重新规划还是现有课程体系的重组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 首先要按思路与步骤形成课程体系。目前, 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两种路径形成: (1) 对照式路径, 即把现有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与高职体系进行对照, 然后通过对重复部分的合并删减形成或增减, 形成一套新的体系。 (2) 下延式路径: 通过高职课程体系为最终的目标基准, 把其中一部分中职承担的课程下移到中职, 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中职与本科课程体系与中高职在设计上有较大的区别, 如果不深入思考, 容易陷入本科与中高职相互无法合理衔接的问题。

2.2知识内在逻辑还是学生的能力发展逻辑

课程展开的逻辑, 指的是职业教育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系,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在技术个革新的年代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所以要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发展。

2.3课程分段的处理:完全一贯制

中高职的衔接, 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中职段与高职课程分段处理问题, 对于这种改革, 要做出明确区分。对于这种改革, 它希望实现中高职在学制上的完全贯通, 课程上的完全一体化设计, 这种完全一体化的设计, 只能说这种设计, 从某些程度上来说, 还是理想主义。

3建议

多年来, 在许多中高职院校中, 学院利用两校合署办学的优势, 在一步一脚印的探索中, 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些成就为学校解决了许多问题,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确定领导小组, 保持办学思路一致性

院校集中讨论, 考究中高职办学特点与时代建设热点, 从实际出发,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形成专业符合经济实体需要, 知识符合企业硬件需求, 素质达到技术标准的三好政策来运转模式。

3.2专业对接, 培养模式明确

按各个专业、面对经济实体不同, 使得培养目标一体化。电子类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路线, 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较好的素质, 面向电子设计行业, 能够在整个电子设计过程中大胆、细心能掌握整个设计过程的进度, 做好一个好的设计应用者, 善于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 解决问题。

同样, 在实践环节, 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在校实践中去, 使得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来自于实践, 实践中温习理论的发展模式, 在中高职各个层次的环节中能够专业对接, 中高级班级知识基础体系通用的原则。

3.3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协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探索中高职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衔接, 实现中高职的纵向融合, 专业建设同建设发展的紧密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实现流动教学, 使得整个基础体系相同, 提升教育团队力量与教学模式多元化。

摘要: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本文通过结合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对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的机电类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机电,高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余立, 主编.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早期颅骨修补下一篇: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