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2024-06-18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共11篇)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1

当前, 机电专业是各类中职学校开设的长线专业, 也是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当前很多学校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不合理解决, 将会影响到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丧失对机电类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当前, 机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有《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电气控制与PLC》以及《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 这些课程比较抽象, 理论较深, 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 而且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学校提供足够多的实习设备供学生进行实习训练, 才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当前制约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1.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重实习轻理论, 使得学生的数学, 物理基础较差, 而机电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数学, 物理知识要求较高, 如果职业学校不加强对学生数学, 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 势必会影响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2.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方面不太合理, 有些课程和教材理论较深, 有较多的理论推导, 学生看到了这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就兴趣索然, 从而使得老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顺利展开。

3. 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和衔接上不够合理, 有些学校由于学制较短, 把《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和《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 这样就造成了课程前后无法正常衔接, 有时, 学生在《电工学》的正弦交流电路还没学完, 在《电子技术基础》中就已经开始学习正弦波振荡电路了。如果这样, 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时自然是一头雾水了,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有些中职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对电工电子课程实习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的实习设施比较落后或设备不足, 难以保证在实习教学中一个学生有一个工位, 这使得实习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5.目前机电技术发展很快, 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去系统地学习新的机电技术和工艺, 这使得当前机电专业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机电技术的发展, 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另外, 目前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用不够, 课堂教学呆板不够生动,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针对上述制约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予以应对:

1.在教学中, 可以压缩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的课时, 加强对数学, 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机电类专业课程之前就有足够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基础。

2.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应去粗取精, 摒弃那些理论过深, 有太多公式推导的教材,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课老师编写校内教材, 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3. 机电专业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 以及各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衔接, 比如对于3年制的机电专业学生而言, 可以在第一学年把数学, 物理, 电工等课程开设完, 在第二学年开设电子技术基础, 电机与变压器, 在第三学年开设难度较大的电气控制与PLC和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这样既可以使课程的衔接比较合理, 也有利于分散各学年的课程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学习。

4. 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应该加大对机电专业实习设备的投入, 由于机电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很强, 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充分的实习训练才能够使他们熟练地掌握机电专业的各项技能, 应该使学生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比例达到1比1的合理比例。

5. 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将专业课老师送到工矿企业或大专院校去进行进修, 保证机电专业课的教师能够掌握较新的机电技术和工艺, 老师也应该自觉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 例如可以在电工电子专业课中引入基于NI-MUL-TISIM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可以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中引入基于PROTEUS的计算机仿真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下操作一些他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很难用到的示波器, 波特图仪, 频谱分析仪, 逻辑分析仪等先进仪器, 在仿真的环境下观察电路的运行状态, 而且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课题, 需要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的通力配合, 不断学习, 加强实习教学, 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 并提出一些改进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制约因素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机电专业;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三级联动;学徒试点

G712.4

当下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高校发展获得更多自主性,教育规划越来越注重实际需求,专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荒”的双重困境,高校开始大力提倡创业教育以缓解紧张局势。在此种大背景下,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育也开始引进创业教育,并致力于课程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积极探索和构建。

一、应用型机电专业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传统观念中,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教育的技能性很强,此类人才毕业后的走向主要是企业厂矿等单位,创业者甚少。目前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浅显,尽管他们有多种渠道可以获知创业知识,如创业课堂、大众媒体、家庭影响等,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并不十分了解。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是落后的,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也没有提供创业教材。在创业教育形式上,一些课程教师自身并没有创业经验,只是借助一些案例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正有用的创业知识。此外,校园环境缺乏创业氛围、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课程不成体系等,都是当下创业教育遭遇的常见问题。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创业素质教育与机电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创业素质教育与机电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产学研产物。当下专科机电教育探索出一种“1+0.2+1+0.8”四段制人才培養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1]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本科应用型机电专业教育,其核心在于边学习专业技能,边参加实训,这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感受创业熏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以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的形成与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也应同步增加比重,积极开设相关实用性课程,如“机电类职业生涯规划”“机电创业心理学”“机电营销学”“机电就业与创业指导”“机电创业实训”等,真正将创业教育和技能培育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二)创业意识教育与机电类专业群建设相结合

所谓专业群是指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知识点要求相近,岗位技能要求类似,即要求一定数量共同的实验和实训设备,培养目标相近或者重叠的专业都可以归为同一专业群。[2]机电类专业群建设,可以实现机、电、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推动传统机械制造走向智能型道路,一方面满足制造业提升“含金量”的需求,一方面满足应用型机电专业发展的需求,全面适应市场,这一模式能使高校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建设核心专业,在提高教学竞争力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创业教育与专业群建设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现专业互补,此种形式不但可以“校—企”合作展开,也可以联合不同院校开展“校校—企”的共同合作,创建校企合作群,使学生在辅岗实习的过程中学会整合技术力量,体验多种企业经营模式,感受市场的需求变化,启发创业意识,掌握多种实用技能,使自己成为更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业方案规划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相较于理论层面的创业案例分析而言,大学生更倾向于创业机遇与环境分析、人际沟通技巧、市场分析与营销等的学习,而且他们普遍期望拥有真实创业经验的人来授课。针对这一需求,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事创业方案规划,使大学生在拟定创业方案的过程中,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和解决,既能强化创业意识,又使其形成一定心理预期,避免盲目创业。

(四)优化创业课程,构建实践主导型课程模式

目前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程模式不合理,在课程结构中,专业课占据重大比例,理论课满堂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到位,此类课程模式难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结构,导致人才技能单一。还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实操课,学生本就缺乏理论指导,因而在创业操练中体验到的失败总是多于成功。当然,前文提及的创业课程开设较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整体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使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基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和需求来看,我们主张构建实践主导型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创建“教、学、练、创”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平台,联合学校、企业和政府的资源优势开发创业一体化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带队的创业课题,以综合能力为考评标准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科研团队的项目开发,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应用专业特长,在企业氛围中领悟创业精神。

三、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校企政府“三级联动”

基于当下高等教育的大形势来看,构建“国家制定教学质量、学校修订培养方案、企业构建专业人才评价体系[3]”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创业教育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机电类专业来说,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把学生推到企业中,令其在经营氛围的感受中激发创业意识,更需要基于这一专业固有的复杂性、技能性等要求,将学生培养成高标准的人才。在联动体系中,政府应发挥自身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及时将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传达给学校,使专业教育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开展,有目标性地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积极进取。

(二)学徒试点式实践教学

学徒是传统工学结合的产物,现如今这一形式在和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下,得到了拓展和革新。现代学徒试点教学相较于传统师傅带教的模式,更系统化,流程和操作要求也更加规范化。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拟定师资配备标准、确立带教单位、配备实践设施,再到教学监控、反馈和评价,这一系列环节始终都能使学生受到全面保障。创业教育的全程渗透,是学徒试点教学的难中之难,其关键在于如何拟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除了考虑常规要求外,还需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4]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体系

上文建议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但对于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而言,仅从课程模式构建入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持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创业指导作用。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堂被搬到线上,数字化教学因其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可重复性成为各种专业教学的新型手段。应用型机电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关注两个基本点,一是培养应用型机电人才,二是提供优质的创业指导,而数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当前高校的网络设施已经普及,各个高校可以发挥共享精神,依托网络云端共建一个创业教育教学大课堂,如此一来,这个教学体系不但拥有最全面的创业教育素材、师资力量、就业创业资源,而且还能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最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平台。这一大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可以为不同教学科研团队提供交流渠道,使优质资源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式的共享,令更多师生共同受益。

(四)建设学校外实践基地

在创业教育中,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必须的基本手段。对于应用型机电类人才来说,校外实践基地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和锻炼资源,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诸多实际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題的过程,提升社会认知能力和积极创新的意识。此外,校外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素质都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三点基本原则,一是稳步拓展,无论地域还是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二是保障纵横联系,合作实践应落到实处,深入社会,避免形式主义;三是加强创业教育,以客观案例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创业。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当下,大学生不再执着于就业,大胆尝试创业。同样面临着窘迫就业形势的应用型机电类专业人才,也开始走向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当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能否创业成功却是一道难题。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成功潜力是无限的,但这需要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贯穿卓有实效的创业教育,才能使其避免盲目创业,提高成功概率。

参考文献:

[1]林敏,吴文浩.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以江苏牧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6,(93):150-151.

[2]陈伟珍,邓歧杏.机电类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31-32.

[3]王俞淞,王斌.浅谈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16,(12):171.

[4]王映红,李传伟.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29(2):4-8.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3

一、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信息化教学对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但是仍存在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不够了解的问题。这就导致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太过单一,通常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教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的本质没有区别。信息化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高职院校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设施条件,导致信息化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二、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应策略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带动学生,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受益。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第一,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学过程得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突破信息化教学中的难点。第二,学会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的机电类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机电类的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重难点的教学内容。第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电类仿真教学

高职机电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往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构建模型的优势进行信息化教学。通过构建三维模型,使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机电设备的结构,再利用信息化教学软件,让学生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工作原理的目的。这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教学的优势所在,运用虚拟模型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类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机电类课程教学资源库

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正常、高效进行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大力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完成对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教学等全方面的进步,最终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体制。同时,高职院校要对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不断升级和完善。比如,更新机电类网络课程,增加虚拟仿真技术软件,完善机电类专业技术资料库,增加机电类学生考证培训版块,优化机电类信息化教学课件等。通过完善和优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加强对共享资源的管理,保障机电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准确和及时,使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发挥其优点,提高高职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全面的专业机电人才。

(四)注重机电类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高职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参考依据,把信息化资源作为主要工具,根据机电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尽早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进行学习,以培养机电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自动循环控制电路”课为例,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仿真软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动循环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动作过程。而仿真软件中模拟实训为实习环节做准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再单调。学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熟悉,配合教学资源库里的实训操作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合理运用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趋势下,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将高职院校的教学与机电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使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结合实际。这对学生快速适应工作需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以及现阶段对高职机电人才的相应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机电类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信息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艳.信息化远程教育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2).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4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原有三段式技能培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我院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学院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目标,经过广泛、认真、细致的研讨,在计算机类专业、电类专业和旅游烹饪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于9月开始实施对机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体会到,对机类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确定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程设置动态化

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会处于动态之中。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程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自我封闭,划地为牢,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也不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其过程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如在03级机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机械基础(一)》模块安排《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和《电工学》等四门课程,而在04级机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机械基础(一)》模块巳把《电工学》改为《工程力学》,而将《电工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电工基本技能》模块中实施。

二、课程理论适度化

所谓课程理论适度化,就是在专业理论基础上的讲授要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精”要以实用为度,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把《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有关钻削加工的内容安排在《钳工基本技能》模块中的《钳工工艺学》课程中去实施,把《机械基础》课程中有关变位齿轮部分的内容删减,有关液压传动部分的内容安排在《液压与气动》模块中实施。

三、课程内容综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萎缩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兴交叉的专业,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信息工程与网络技术专业、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焊接与钣金技术专业等等,这些专业中的`许多知识、技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所界定的范围。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跨学科的内容。例如,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机械制造工艺、数控机床、模具CAD/CAM、数控原理与编程等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工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结构调整愈加频繁的今天,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更加复杂和广泛,职业岗位的转换也日渐增多,对劳动者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经常转换学习内容、训练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课程内容综合化、一体化,可以有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重复讲授,拓宽学科或专业的知识面,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如通过设立模拟排故,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从事机械、电气等故障处理工作,增加真实感。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例如,《铣磨技术》模块既可以供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使用、也可以供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模具制造与数控技术等专业共用,教师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模块的内容做适当增减。这里要指出的是,模块操作单元,即实践性环节,放在何时进行值得研究与探讨。可以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实习,即理论授课与实习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例如《液压与气动》模块安排5周时间,即每天安排2课时进行理论讲授,4课时进行模拟实习(验)。这种边学习、边模拟实习(验)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并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模式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实习课题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一个工种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我院根据现有条件,正在逐步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即理论教师、实验指导教师与实习(训)指导教师三师一体,专业理论教材、实验指导教材与技能实训教材三书合一,理论课教室、专业实验室与技能实训室三室合一。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演示和操作机床。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设为六系一部,各系按工作设置若干个教研室。学院鼓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编写一体化教材或讲义,要求专业(理论)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达到高级工以上,实习(训)指导教师的学历必须达到大专以上。通过业余进修、专业技能培训和一段时间的磨合,打造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拥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

六、教学手段多样化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院鼓励教师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制作并使用挂图、幻灯、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学院近几年每年投入200万元添置实习实验设备,购置了《液压与气动》、《电加工机床》、《加工中心》等先进的设备及教学培训软件。

七、教学管理具体化

教学管理实行主管校长领导、教务处牵头协调、系部主任全面负责制,由各教研室具体制定实施方案,处理日常教学事务。学生管理实行分管校长领导、学工处监督抽查、系(部)支部书记牵头协调及检查考核的班级工作责任制。针对机类专业男生多、住校生多的特点,对班级学生管理实行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班主任每天旱上7:00左右到校,督促学生搞好宿舍卫生,进行“三自”活动或处理班级日常工作,直到晚自习结束后21:30学生就寝才离校。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院的校风、学风、班风有了明显的改观。

八、办学理念开放化

学院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实行多层次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视质量为根本,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多岗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继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以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引进国外办学的新理念,寻求与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联合办学的新途径。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高职类;机电类专业;PLC课程

引言:虽然当前很多院校都为机电专业设置了PLC课程,但是纵观全局来分析,这些课程从整体上来说都是理论课多于实践课,而且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相差甚远,学生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和现实中的操作融会贯通,基于此,需要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机电类专业PLC的课程改革方法

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就需要先做出必要的调查和研究。之后按照调查所得结果来制定合适的改革方案。本研究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进行改革。①采用调查研究法。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关于PLC课程已经开设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相关体系要采用适当的设置方法,对PLC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定好,还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出探索,这能够为调查研究提供有效值的原始数据。②采用理论研究方法[1]。在进行高职机电类专业PLC的课程改革时,需要提出很多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于这些改革方案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③采用实践验证法。在课程当中所提出来的关于PLC的改革方案,需要在教学中检验其最终的使用效果。所以,可以选择少量的班级当作实验班,以此来进行实践验证,要对时间班级进行跟踪和分析,再配合相关的调查统计和研究,对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能力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

二、高职机电类专业PLC课程的创新改革

(一)以PLC实践工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PLC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内容没有表现出太高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这是因为PLC课程的内容十分深奥难懂,且抽象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所造成的。从客观角度而言,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机电控制领域的应用空间十分广泛。所以,在对PLC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应该和PLC实践应用相关的大量实践应用工程联系起来,将工程应用作为引导[2],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受到这门科目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将学生对PLC相关技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此外,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的时候,也可以研究和这门课程相关的工程实践的条件,创造相类似的实践应用环境,以便于更好地位学生提供一种利用PLC技术解决实际电控关键当中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可以实现对PLC关键技能的快速掌握,再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各種机电控制中去。

(二)重新规划PLC课程的教学内容。单纯靠理论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所以在PLC课程改革下,应该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以往授课中,PLC课程将相当大一部分时间都安排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

PLC课程的编程规范和设计要求也有相当篇幅的介绍。这是一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情况,所以不能够收获理想的效果。因为PLC从课程本身而言,比较抽象,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连续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就会使学生越来越加跟不上课程的进度,因为上课不理解,所以也就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在实践应用当中,可以根据PLC专业就业的调研情况来设置相关的课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种理论知识做到熟练掌握。所以,在改革创新PLC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对这门课程的结构做出优化,然后对PLC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在将其理论授课时间进行压缩。以此来为学生留出充裕的实践应用时间。还要梳理好PLC课程当中的试验和操作技巧,这样能够保证对PLC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强化学生对PLC实践课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对PLC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在各种PLC技术的实践当中收获到更多的学习价值。

三、结语

在整个机电专业中,PLC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地位。但就当前的教学环境而言,确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PLC课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做好机电专业PLC课程的建设工作,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能够更好地利用PLC技术解决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本研究也可以得出,做好PLC课程的改革,还能够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对于推进现代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晓华,李刚,李菁.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5(27):269-270.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机电类,工作过程,一体化实践教学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推进职业教育的“三对接”, 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重要核心内容, 而与未来的工作过程相对接是最终的目标。

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观点是根据工作过程的特征和需要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在高职机电类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未来机电类工作过程能把把电气CAD、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 液压与气动, 组态软件技术, VB程序设计, 触摸屏技术, 变频器技术, 传感器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活动进行融合, 把本来在工厂就融为一体的各个学科进行一体化实践教学。

一、设备平台自主研发

首先实现电气控制、PLC、变频器技术、组态应用技术等自动控制相关可得实践的融合, 并开发出综合实训平台。

在平台的建设和设计中,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一直与校企合作单位自动化公司等单位平台实训项目进行了合作。在每学期开课前深入合作企业进行细致的调研并制定方案, 充分听取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 并结合学生在公司生产实训期间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公司的自动化项目的技术需求, 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以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形式编排课程内容, 呈现教学目标,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欢迎。

二、实践教学的技能目标制定

通过综合研究讨论讲达到的目标为: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电器元件的基本功能参数及选用方法, 掌握电气线路安装接线的国家规范要求, 能分析排除电气控制电路中常见故障, 掌握PLC基本指令并能编制中等难度的PLC程序, 能设计简单的以PLC为控制中心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基本技能要求以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中高级为目标, 使学生能达到中级维修电工水平, 部分达到维修电工高级工及PLC系统设计师水平并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熟悉触摸屏的组态方法, 进行简单项目的软件编程和调试。能够运用组态王基本的技术, 实现一般的上位机状态监控。

能够运用变频器常用参数设置, 能顺利实现变频器外部控制的硬件接线及PLC编程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再把电气控制、PLC等硬件设计过程与CAD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学术实训过程中, 首先手工绘制电气图纸, 再进行CAD绘制。

另外在液压气动实践教学中, 充分融合电气控制及PLC实践的教学, 实现电、液、气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

结合我校机电、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要求, 对后续课程中应用较多、进入企业也经常要用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进行强化和突出, 以使学生在整个的专业的学习中, 能够顺利过渡, 自然深入地进行学习。

三、特色与创新

1、自主研发实训平台多台套, 并成功运用在教学中, 效果良好。实训设备自主设计研发, 并与企业全程合作, 学生参与的方式。

2、校企合作, 自动化企业参与学校实践体系建设

在实践体系建设过程中, 以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融合、理实一体”的理念, 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 共同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根据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编写教材, 并对课程进行整体项目设计和子项目设计;课程教学由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并有技师以上职称的专任双师型教师和具有高技能水平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综合实践教学, 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指导由企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辅导。

3、融合多课程实践内容的综合教学项目

按照“工作过程—项目驱动”的模式, 以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为载体将多门课程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对原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构, 包含了4个项目20子项目任务, 按照“控制参数分析———设备选型———CAD电气图绘制———硬件安装接线———PLC程序编制导入———控制系统调试”流程来设计编制任务书。

4、全工作过程教学, “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本实践课程体系校内在实训室教学, 做到理论先复习再进行实践示范, 坚持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 边讲边示范, 边练习边做项目, 学做结合, 全工作过程流程实践教学,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深化, 学到过硬的基本技能, 与企业提前对接。

5、实训和考证相结合进行教学, 已经成功实施了多年。

四、教学效果

基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要,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模式, 跨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 对本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 改变了以往孤立的某门技术的考核, 更要能体现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改革后的学习效果评价由单个项目的全程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一个综合评价。培养出了一批实践能力强, 进入企业能快速融入企业技术团队的毕业生, 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张本法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为中心的电气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训改革信息与电脑2015年12月

[2]张本法自动控制相关技术在PLC教学中应用研究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11月

[3]乔维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校正处于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时期,学校领导对实践环节非常重视。这两年,在不断健全专业建设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且每年学校自己组织大型的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的师生参加苏州市级、省级各项比赛,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近几年的竞赛中发现,跟其他相关院校相比,我校工科专业技能水平不佳。主要原因是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起步较晚,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欠缺,再加上设备的跟进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跟上其他院校的水平,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着手进一步缩小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差距呢?

一、专业建设是关键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往我校机电类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省电大统一安排的。每学期的课程、教材、考核方法等都受到限制,教师、学校基本上没有主动权。教师每学期的任务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通过率,这些限制大大束缚了我校专业实践环节的开展。打个比方,我校PLC的相关课程一直是我和季敏立老师担任,按照省电大的教学计划要求,三年制大专班的学生是在第四学期开设此课程,五年制大专班的学生是在第八学期开设此课程。我们教师在担任此课程的教学时,会有意识地选拔一些理论知识学的较扎实的学生参加竞赛类课程的学习。学完了课程,参加了一期学校、市里组织的相关竞赛,学生也稍微摸到了一点门路,但是他们却面临着毕业了。我们老师又得重新选拔学生再次学习参加竞赛……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只能参加一期的竞赛。这种情况也是导致实践、竞赛结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二、实践基础设施是根本

近几年,学校非常注重专业技能竞赛环节,每年组织一次全院性的技能竞赛。但是,从竞赛的项目上来看,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学校“以工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一部分工科竞赛项目,但是力度明显不够。虽然也参加市、省组织的相关竞赛,如:钳工、PLC等,但是成绩非常不理想。学校搭建了竞赛的平台,使学校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竞赛和选拔机制,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要参加省、市级竞赛,必须是“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当然,需要添置设备时对必须要有资金保障,如有困难,我的想法如下:

1. 购买或录制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的高性能加工装备、先进制造过程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录像或光盘,可以使学生对各专业课程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对现代制造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尤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借助计算机和高档图形软件(如Solidworks、Pro/Engineer),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数控机床及其编程仿真系统,如CNC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操作、编程和加工过程、故障检测等。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高质量实践教学的关键。“双师型”不仅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实训、实习来完成,并非由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个体“双师型”教师来完成,而是由一所高职院校的整体“双师型”师资队伍来完成。事实上,让教师完全达到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要求也不现实。在职称评定上他们往往只能占一头,而另一头则与实践要求有一定差距。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并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真正使学生接受“双师型”教育。要做好这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我们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升华

传统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实验前,实验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操作示范。实验中,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按实验教材“依样画葫芦”,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鉴于此情况,可以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开放式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自选实验课,自己选择和组合仪器设备,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总之,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8

非机电类工程制图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想象和阅读、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主要有三种思路,其中一种思路为从内容改革的角度:精简传统内容,增强具有现代特色的内容如计算机绘图、创造构型、徒手技术等,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出发,基本采用了这种思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模式。非机械类工程制图的学时降低幅度更大,从原来的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和48学时。最初的教学思路还是基于向学生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授课的覆盖面仍然是从点、线、面到装配图,这种方法在电子信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检测专业试行后,效果不尽人意,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较好地掌握绘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更谈不上机械图的绘制与阅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了讲课速度,课堂上采用了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学习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吸收造成的,这说明最初思路是违背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

由于新的知识的增加,教学学时的大大缩短,目前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完成上述任务。所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迫切的要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非机类工程制图课学习的人数较多、实验设施不足,有时教学流于过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时间,完全掌握教学内容。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

经过分析研究,及时地调整了思路,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装备了提供全部学生课堂教学用的多媒体课室,编写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迅猛发展,还装备了可提供学生自学和网上练习的计算机。在制图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绘图,重点讲授绘图软件的使用上,传统的手工绘图终将被计算机绘图所取代,为了与计算机绘图相适应,及时调整了徒手绘图训练量,已经具备了现代工程制图改革所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教材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基础,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教改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在经过反复比较后,选用了机械出版社的非机械专业使用的实用电子工程制图及配套习题集,这套教材与机械类教材相比,主要压缩了画法几何的内容,此特点正符合调整后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经过试用后,学生反映较好。但由于该教材在计算机绘图内容部分采用的是AUTOCAD2000版,绘图命令为英文,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安装了2005汉化版的绘图软件,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从教学过程和期末考试反馈的信息来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学条件得到了提高,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怎么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能量,这又是一个难点。重视上好第一节课,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很多老师忽略绪论的重要性,而是在第一堂课中直接讲授理论知识。在第一堂课中应该简要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特别介绍该课程在他们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位置,从这些介绍中使学生了解制图课的基础地位和它的实际作用,当他们了解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后就会重视它。此外还要学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用电子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因课时少而显得较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讲课过程中,增加提问次数,并给提出新见解的学生给予奖励,如挣取平时分等,答错不扣分,并且在讲图形例题时先留一小段时间给学生思考,然后以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在黑板图解。这样,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就会紧张而活跃。学生有了兴趣,他们的想象力自然就会一点一滴地被培养起来,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有了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创造力就容易被开发出来。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9

我们可以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中采用“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进行的时候,需要我们对于其进行“项目任务提出→项目分析→串讲或提供相关理论知识点→项目实施→实践考核”5个步骤进行教学,我们根据其课程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实施,对于课程中一些有用的内容进行价值上的体现,向学生强调知识内容的掌握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应该将彼此进行相互间的渗透,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调动,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并且可以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解决。

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时的内容,进行其学习内容的理念经与实训相结合,这样可以在电子实验室中进行其课程的学习,根据学校内的现实情况,我们将电子实验室分类,一类是理论学习区域,一类是实践学习区域,学生可以拥有一套自已的进行实践操作的工具。我们可以将原有的两节为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改为四节课联合的方式进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理念经与实践相互进行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的对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进行保证。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通过进行双元制的教学方式,让其成为进行教学时的参考,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实验情况进行与现实的结合,在选择了合适的课题以及对教学计划确定以后,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中所有的课题进行教学环节的掌握,我们将大的课题内容进行划分,结合我们的教学计划,其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是从易到难进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我们可以将总的教学课题分拆为不同的模块,分解项目如下:

(一)模拟电路部分:音频放大电路的制作

项目一: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基本原件与测量仪表进行使用方式的讲解。对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常用电阻、电感、电容等元器件进行实物与图片形式与测量工具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快的进行掌握,让学生对其特性与测量的方式进行使用范围的熟悉与掌握。

项目二:电子技术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焊接工技术,所以在进行课程的教授时老师应该根据相关的手段对焊接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向学生进行展示,对于电子技术中所涉及的各种焊接的工具的结构与原理以及相关的使用方法进行介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

在进行焊接工艺的课程时,对于其中的工艺要求学生进行掌握,对于其可能在工作中所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关的办法的掌握,保证学生可以对此进行理解。对于课堂上对于相关的产品的进行制作时的成功率进行保证。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堂中对于各种的元器件可以有一定的认识,对于相关的仪表的使用也进行了了解、对于焊接的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将以经成功拆分好的相关单元乾宅地其展开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内的电路拆分为以下的子项目:项目三:对二极管以及对集成的直流稳压电源进行制作;项目四:对三级管进行辨识,制作音频放大电路输入级;项目五:制作反馈、单频放大电路、运放的电路集成中间级;项目六:制作功率与单频的放大电路输出数字电路部分:简易数显式电容计的制作及调试;项目七:对于门电路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详细的介绍,并且相互进行结合,根据相关的芯片对于电容计超量程指示电路进行构建。

以上这些具体的内容,就是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涵盖,对电子技术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且对于电子技术课程中所涉及的典型元件我们进行了测试,我们可以对项目所用的元件进行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我们进行实践的成本控制,我们也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现在流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结合,对新型的传感器与新型的电子元器件的特性进行介绍,并且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讲解,对学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进行保证。在每次课上的实践单元内学生都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可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处理与解决的能力,对于相关的课程理论与课堂中的实践内容进行结合,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良好的促进。

三、教材的改革

在我们进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材,我们传统的高职高专机电类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多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践动手能力为辅进行授课的。我们如果想要配合项目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必须进行校内教材的编辑,这样才能将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将经验进行总结,对内容进行完善,这样可以使得项目教学的方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为其实现提供一定的传播基础。

四、结束语

根据我们对上面的研究得知,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机电类电子技术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可以有效的进行提高,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断的得到激发。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元器件,仪器与仪表的识别与认识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相关的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上的了解,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在高职院校内对此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完善,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学上的质量。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结合的课程,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否定,也不能只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是现在高职院内进行教学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课程的教授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高职院校内机电类专业对于学生的电子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且结合学校内的实际情况,对校内的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多年的教学方式上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学校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现状进行部结,加强教学一体化的思路,将传统的知识讲授向边实践边学习进行转化。增强学生的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专业,项目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志伟.电子技术项目式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

[2]李怀甫.电工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4-132.

[3]金惠平.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8-45.

[4]魏绍亮.电子技术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2-13.

机电类课程教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 课程

一、机电类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師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职机电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初探 篇11

一、现阶段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的机电课程评价体系,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 其评价内容过多偏向机电课程基础知识, 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考核, 忽视学生认知态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双方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 现行评价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不符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现行评价体系中, 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 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孰不知分数测评一方面有其偶然性, 另一方面有其片面性, 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 并不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它只注重了评价功能而忽视对学生的反馈调整功能, 从而误导了许多家长、学生。学生的学习文化背景、态度、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客观的事实, 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 而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会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不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为不利。

3. 学生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 在我国的课程评价中, 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 成为被评价对象。课程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 评价体系太片面, 缺乏民主性。

4. 评价只关注结果, 忽视被评价者在学习的各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无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还是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我们的评价却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都熟视无睹, 评价往往会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造成对被评价者的不公正评价, 失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厌学心理。

二、立足实效, 创新机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机电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激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内在发展动力, 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我们需要鼓励多元评价方式, 如等级评价制, 淡化分数的概念;分层评价制, 承认学生在发展上的差异, 而且尊重这些差异, 因材施教, 培养个性与自信;合作考试制, 通过合作考试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研究的习惯等。

1.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机电课程评价体系。

机电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机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去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的单一考试形式变为综合评价体系,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意识、探究、合作方式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如我们考核“机械基础”课程时, 一方面以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进行, 同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机电模型。通过制作完成作品过程中的创新程度、团结协作能力、作品完成的情况, 随时给出反馈性的评价。

2. 实现尊重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个体、关心个体、发展个体, 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之创造性地为实现学习目标而竭尽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不同, 学生在学习机电课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形成了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他们的个性,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各显其能, 各施其才, 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起自信心, 发现自我价值, 这样才能学好课程。

3. 实现教师评价、他人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我们应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引起被评价者的共鸣。如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 我们可以采用工厂实习师傅实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一体的评价方式,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在对学生评价时, 不要忽视家长的评价, 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 因为家长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整个教育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并直接对子女做出经常性的评价, 这样共同管理, 共同评价, 会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关心, 也使家长时时看到孩子的进步, 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会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4. 注重过程,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死板的评价;关注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及时反馈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 导致学生只看结论与答案, 忽视积极的思维过程。而阶段性评价让教师深入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只有关注过程, 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机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 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实习管理人员与工厂师傅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章清.论档案袋评定与学生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24 (1) :77—81.

[2]么大中, 张淑芳, 罗欢.扭转重量轻质之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3 (4) .

上一篇:普契尼歌剧下一篇:物流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