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实践教学

2024-06-22

课程类实践教学(共12篇)

课程类实践教学 篇1

一、案例教学法基本情况介绍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 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将问答积累的内容编辑成书, 并将一个原理对应于一个例子, 这些例子就是案例的雏形。管理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商学院于20世纪二十年代所首创和倡导, 到四十年代, 哈佛已开始有了初具规模的管理案例系统, 案例法用于大多数管理课程的教学中。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日趋规范, 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管理案例即是对一个组织及其某一特定管理情景的客观书面描述或介绍。案例分析即是分析者以既定的管理案例为直接对像, 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对案例进行研究, 揭示案例中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寻求有效管理的方法、技巧以至方案。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二、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1、案例的积累与筛选。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平时看到好的案例就收集起来作为储备, 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案例的筛选把握两个基本点: (1) 保证案例的真实性。选择的案例一般是对确已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 而不是随意的虚构与杜撰; (2) 保证案例的针对性。根据讲授重点和想要传达的意思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

2、案例的修改。

在讲课之前的准备过程中, 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所收集的案例并不是为了我们的授课而编写的, 和课程关系不大的部分可以适当删减, 或者将多个案例资料进行融合、补充。另外, 要提出几个基本的讨论点。这些讨论点起着引导学生思考和避免冷场的作用。

3、案例阅读和讨论。

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 每组7~8个人, 案例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提前发给学生, 也可以在课堂上将复印资料给学生。

4、组织学生发言。

为了激励学生发言, 可以提前制定一些规定。比如, 强制性要求每组必须有一位代表来发言, 其他组员可以做出补充。如果学生人数不多, 也可以要求逐个发言。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在代表发言完毕后, 类似于本科毕业答辩的形式, 由其他同学来提出问题, 由该发言同学和小组成员共同来回答。

5、评分。

其他组别要对发言组的案例分析成果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需要在案例分析开始之前发给各组。表1是笔者在《企业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曾采用的评分表。 (表1)

6、教师总结。

在一个案例讨论完成后, 教师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通过案例讨论, 巩固了哪些知识点;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类似问题;依据现有信息没有解决的疑问,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三、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需注意问题

1、鼓励学生拓宽思路, 踊跃发言。

在讨论过程中, 将近半数的学生没有特别的新意, 从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路受到限制, 怕出错, 不敢提出自己观点;或者懒于思考, 没有深入、独立地思考。经常会听学生说“就像老师上课时所讲的……”。这样的发言, 一方面说明学生上课听讲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遵循了既定的思路来考虑问题, 或者只停留在某一层面, 没有创新。所以, 每次布置完讨论任务后, 教师要提醒学生“开发式思维, 头脑风暴, 不要怕说错, 就算现在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决策我们也不能肯定是绝对正确的;另外, 任何决策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和背景, 要注意这些先决条件。”

2、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案例教学法似乎改变了角色, 学生成为主角, 教师退居其后, 其实案例教学法首先面对挑战的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 教师的工作量可能比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更大。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要关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对现实问题保持高度敏感,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能自如地解答各种问题, 并控制好讨论气氛。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都有更高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教学水平, 增加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

3、加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所涉及到的层面是多样、繁复的。比如, 教师和学生都要将传统的“一方灌输一方被动接受”的观念转变为“双方主动、共同参与”的观念。另外, 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也要由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

参考文献

[1]张英华等.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8.

[2]梅子惠.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12.

课程类实践教学 篇2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对管理类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有效监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根据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方法,对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架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笪强生 梁晨 作者单位:笪强生(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55)

梁晨(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北京,101149)

电类课程创新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模式;教学能力竞赛

2011年4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高校的教育质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希望。电类课程作为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创新,任课教员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切实提高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形势和电类课程教学的实际,对电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员教学能力培养等问题作研究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

当课程标准确定了基本教学内容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体现创新,笔者认为对电类课程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最佳结构原则

任何学科都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课程教材、整体教案都有基本结构的选择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也应坚持最佳基本结构的原则,使学习内容合乎逻辑发展,便于弄清所学内容在基本结构中的脉络,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在长时间后的联想和应用。例如,笔者在电路课程“等效分析法”的讲解中曾经尝试了多种讲解顺序,结果发现按以下结构讲解效果更好,即“等效概念问题的提出(背景)---等效的定义(两个二端网络对应的端口伏安关系相同)---等效定义的说明(为什么两个二端网络对应的端口伏安关系相同即可等效?)---等效分析方法(说明几种等效方法)---等效分析方法应用(几类电路问题的分析,工程应用等)”。

2、密切联系工程应用的原则

实践性强、应用广泛是电类课程的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引入有针对性的工程应用实例,便学员感觉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联系,开阔思路,增加学习兴趣。以电路课程为例:可在“电路基本概念与定律”中介绍用电安全与人体电路模型,电桥电路,电压表电流表量程扩展,器件电路模型的建立,运算放大器及其实用电路;可在“电路分析方法”中介绍D/A转换电路,实际电压表的负载效应,基本放大电路的等效,电阻应变器检测电路;可在“动态电路”中介绍电梯接近开关,闪光灯电路,继电器电路,汽车点火电路,电火花加工电路,示波器RC补偿电路。可在“正弦稳态分析”中介绍电力系统,移相器电路,日光灯电路分析,电气设备开断产生的过压现象,功率表和三表法测线圈参数。可在“频率特性”中介绍电话按键的双音频方式,低音音量控制电路,信号分离电路,有源滤波器,无线电接收机的调谐电路;可在“二端口电路”中介绍三极管的H参数和小信号等效电路,阻抗匹配电路设计;可在“非线性电路”中介绍简单的数字逻辑电路;整流滤波电路,限幅电路,过压报警电路等。

3、引入计算机辅助手段

随着计算机仿真软件(如美国NI公司的Multisim 10软件)开发的长足进展和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进入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计算机仿真”将成为“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之间的“接口”。引入计算机仿真,可以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学员可以很好地、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地再现出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按照从理论分析到仿真验证,再到实验验证的合理认知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地强化学员对于重要电路的印象,巩固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要求教员“常讲常新”,因为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员应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站在教学的前沿。科学研究有前沿问题,教学研究也有前沿问题。前电气电子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龚绍文教授指出:研究性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和双语教学是目前大学应该探索的几个方面。

1、研究性或研讨式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电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应首选研究性或研讨式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符合课程特点。电类课程融合了数学、物理和工程技术多方面的成果,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和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等特点。研究式教学即把讲授的知识当作一个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科学思想方法,再通过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开展讨论、争论和辩论,相互启发,以致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课的一些定理、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所学知识以研讨的方式教学,例如在电路课程“戴维南定理”、“串联谐振电路”等知识点即可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学员针对提出的问题研究讨论,找出规律、得出相关结论,后再介绍一些工程应用实例,使学员参与再现知识以及知识应用的过程,从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研究能力。二是教学改革的形势也会使我们倾向于选择研讨式教学模式。早在2002年,电路理论的前辈们就呼吁电类课程要及早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如麻省理工大学等学校,象电路这样的重要基础课程都设有小班讨论课,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复习练习。在国内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自2003起即在电路原理教学中推行了研究式教学模式,采用了“大班课+讨论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等问题。三是研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员在学习电类课程之前的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强调分析问题和以逻辑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发现规律。在接触电类课程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即开始接触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则更强调对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有用的事物,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科学抽象的观点和工程创新的观点,而只有使学员以研究的方式对待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培养这些观点和创新能力。

2、网络教学

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教学也成为电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教学平台一般应提供:课程相关信息、相关资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精选例题、交互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下,学员可以反复进行在线多媒体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问题讨论,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体现出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特点,它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拓展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善思考、高素质的人才。

3、双语教学

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双语教学融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外语能力培养为一体,为外语实践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员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化背景下专业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机会。电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将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阅读外文资料,促进学科知识交流。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具备适用于本科学员实际的教材、师资条件、学员良好的外语基础,另外教员必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大外语的比重,并解决学时数不变和加入双语教学的矛盾。目前,我校将在电路课程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但只是在少量的教学班中实施。

三、教员教学能力培养

教员的教学能力不仅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员个人能力、水平、作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员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员教学能力培养的办法、措施的方式很多,这里主要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1、参加教学能力竞赛是提高教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对教员来说既是锻炼机会,也是学习机会。教员特别是青年教员从决定参加比赛开始,就要做认真细致的准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设计互动环节、实际演练等。在准备过程中,能够得到专家、教授精心点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得到帮助;在正式比赛时,评委对每名参赛者都有评语,可以比较客观、真实在反映出一名教员在教学上的优缺点,更加明确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经过反复准备与演练,可以在教风教态、教学责任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技巧、语言表达、板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一次课的比赛推动教员向“优质一门课”的转化。今年,我院一名电路课程教员参加了院级“优质一堂课”教学能力竞赛后感叹:“参加竞赛增加了我的自信,更增加了上好电路一门课的决心!”

2、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教员教学能力培养,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或者说更要重视同行间或教研室内部的教学研究。“同行的帮教活动最有效!”这是很多教员和教研室领导发出的感叹。比如,教研室组织的说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非常有效。对于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同行会从“想听什么?基本框架是什么?以什么样的结构讲?举例是否洽当?板书是否合理?信息量是否合适?”等一系列要害问题来探讨,实质上是向他人学习的好机会。由于同教一门课程或类似课程,同行们很快能找出授课的问题所在,还会指出不良习惯,只要能虚心接受,就会提高很快。对于年轻教员,最好对一门课程的每一讲都进行说课,而不仅仅限于一次试讲。2011年初,我院组织成立了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目的就是要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进一步更新全体教员教育理念,确立电类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适合电类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教学模式,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教员教学能力,推出起引领作用的示范课,使团队成为课程改革创新的中心、指导青年教员成长的平台,以全面推动和提升电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目前,创新教学团队工作进展顺利,并初步取得了成效。

作者简介:刘景夏,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电子系教授。

仪表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4

与相对形象生动的文科专业, 逻辑缜密、抽象的理科专业不同, 工科专业相对枯燥乏味、烦琐。目前大学生逃课、翘课在国内的高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尤其在工科院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有关大学生逃课原因的调查和分析,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归纳起来不外乎学生自身、教师授课以及高校教学管理等三个方面。其中教师授课又包括教师水平、讲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内容。本文仅从教师授课方面出发以《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为例, 给出笔者从事多年教学的经验与思考。

一、《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内容及特点

课程内容以温度、压力及差压量、机械量、流量、物位量等参数为单元分别介绍, 侧重从物理现象出发揭示参数本质, 通过理论探讨推测可能的检测方法。各单元内容相对独立, 文字表述内容较多。考核方式、组成比较单一, 学生考试前临阵磨枪, 死记硬背, 也能顺利应付通过。平时逃课、翘课现象时有发生, 授课效果不尽理想。

二、《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授课经验与思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逃课、翘课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 但归根结底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作为教师更多地应从自身寻找问题, 深刻反思。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 单就如何上好每次课有一些经验和体会。

1. 高度重视第一次课。

讲好第一次课对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是一个考验。“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第一次课的印象好, 就为以后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的讲授, 首先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该课程是自动化、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讲明主要教学目标;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和将来就业的大致方向等。在书本内容之外, 结合当前科技、生产和生活, 介绍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技术, 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源头, 某种意义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反映。我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在地震监测技术、计时、大地勘测方面曾领先世界, 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航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我国在航空、航天、卫星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应看到同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世界上目前传感器的种类有20000余种, 而我国目前只有3000余种, 尚有大量的品种需要我们去开发。第一次课就鼓励学生, 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 增强学习主动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做作业、做总结等环节, 此外, 课外阅读、主动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等也非常重要。

2. 保证每一次课都有亮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 很多事情都会遗忘。但总会有那么几句话或者几件事儿让我们终生难忘。有了好的开头, 如何让学生刚刚产生的一点儿兴趣持续放大、保持长久?就需要我们教师始终能保持激情, 精心备课, 保证每次课都有亮点。在《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误差部分的讲解中, 就适时引入了惰性气体的发现, 第一个精确测量水三相点的物理化学家黄子卿, 微中子超光速实验等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学成就。英国物理化学家瑞利, 在测量氮气密度时发现问题:来源不同的两种氮气, 一种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 密度为1.2572克/升, 另一种是氧气和氨水反应, 生成的氮气, 密度为1.2560克/升。既然是同一种物质为什么不同呢?虽然两者只差0.0062克/升。经反复实验, 最终氩气终于被发现了, 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惰性元素族的发现, 为此其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利的工作证明:“一切科学上伟大的发现, 几乎完全来自精确的量度和从大量的数字中明察秋毫。”同时提出问题问学生:你有这种优秀特质吗?对自己要求严格吗?激发学生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温度是我们所熟悉的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讲解的过程中,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哪些温度需要测量?都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大家能想到的一般会是体温计、室温计等简单的玻璃管温度计。这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电冰箱、空调、电水壶、电饭煲都是如何测温的?能否用玻璃管温度计来完成?这样就引出了双金属温度计、热电阻、热敏电阻温度计等测量方式;对于体温的测量, 进一步提示“非典”期间的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合的体温测量问题, 如果都用玻璃体温计的话, 会产生什么情况?就此引出非接触的红外测量方法。进一步地提出问题:红外测温解决了快速测量体温的问题, 那为什么红外测温之后又玻璃体温计进一步确认呢?从而又引出接触/非接触温度测温方法准确度的问题。在这些生活当中的一些列问题讲解之后, 又马上给出在工业上应用最多的热电偶和热电阻温度计的问题, 在讲解热电偶的热电现象时, 进而提出问题:东北的冬季很冷, 利用我们较高的体温作为热端, 环境温度作为冷端, 回路连接小电灯泡, 能否做成照明的手电筒?学生对这个创意一下来了兴趣, 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外, 火电厂汽包水位的测量问题是个难点, 学生很难理解其液位测量的特殊性。讲解时巧妙地给出日常生活中的水壶烧水的实例, 问同学们:沸腾的液位是否是一个水平面?能否准确地测得沸腾的液位?这样一来, 抽象难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就是注重课程实验,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观测实验结果加深印象,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 首尾呼应讲好最后一次课。

作为仪表类课程, 《检测技术及仪表》既是先修课程的继续, 又是后一门后续课程的开始。总结本课程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通过学习, 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等待解决?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如果能做到, 最后一次课的内容和第一次的内容有所呼应就更好了, 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全课程一气贯通、有始有终的完好印象。

作为教师应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应看到, 多年讲授同一门课, 难免会心生懈怠, 而变得没有激情。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保持永葆青春的激情, 把讲课作为一种研究、一种学习和创新, 不断探索新的讲法、新的手段, 授课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不断更新, 常讲常新, 对学生产生持续不断的新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提高授课效果。

三、结论

本文从教师授课的角度出发, 以《检测技术及仪表》讲授为例, 从授课开始的第一次课, 到授课结束的最后一次课, 始终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讲好每一次课, 才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立军, 王建国, 沈继忱.《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26 (5) :62-65.

[2]夏耘.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工科专业基础课[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5 (1) :81-84.

[3]陈立军, 冯玉昌, 韩晓菊, 张玉财, 兰建军.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13, (11) :82-83.

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篇5

针对全球化和转型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借助在线课程广泛共享的契机,使网络精品开放课程和MOOC等网络资源为公共管理类课堂实践服务。即通过学生在课前先上网“听课”,自主学习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和理论。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参与法,侧重学生的自主表达、讨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问题拓展意识,通过自学和争辩提高学生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总结和加以点拨;让大学课堂更多地从静态知识的单向传授转为双向及多项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兴趣。在主动探索课堂氛围的烘托下,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凝练科学求知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和兴趣的培养锻炼中发展精神追求,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加上现代网络资源,以及应用行为理论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养成大学生奋发有为、自主探索真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的思维锻炼中养成个人独特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充分应用了在线的优质教育资源,又考虑到传统教学的面对面交流、即时沟通的多维方法体系,教师能够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适当的引导性总结和调整,兼顾了知识的大规模传授和个性化的学习,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度。

课程类实践教学 篇6

摘要:技术能力与艺术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企业人才的用人需求,教师需要对实践类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从基础类、专业类、专业实训类等三类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其达到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的。

关键词:技艺融合;实践;课程;教学研究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不断的在进步与提高,很多院校都在探讨如何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与学,而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光有设计理论,没有设计实践,这是任何一所院校都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学生才能学习到知识,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学校的就业。本文就是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融合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研究。

一、技艺融合的概念

什么是技艺融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只有搞清楚了,教学才能提高,有目的的进行教育,进行课程的安排,进行案例的选择。技艺融合就是技术能力与艺术能力相互融合,它们是一个结合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技艺融合方面的四种融合结合举措,即“技术、艺术师资融合;技术、艺术知识融合;技术、艺术项目融合;技术、艺术评价融合。”这四种融合举措充分结合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节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普适性和推广性,更能满足人才本身能力的综合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现今实践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各高职类院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两种:一是理论+实践,就是先讲解一部分专业的理论知识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联席,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一种模式。如计算机空间效果图课程,老师一般先示范讲解制作的方法,全方位的演示一遍步骤,如果是在机房就立马让学生开始照着练习操作,进行熟练掌握,这种方式还可以接受,毕竟都是在机房上课,学生可以马上学习到知识点。而有些院系是理论先上两节,然后再去机房进行实践课程,这就不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需要有很好的记忆能力才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阻碍了教学。

第二种是边实践+边理论,不讲理论直接进行实践练习,完全只是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书上的步骤来练习,学生看得懂就操作,看不懂就在课堂上做无关的事情,事后老师可能会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但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是阻碍了学生最大量的学习。如软件类的实践课程,每本教材上案例基本上都有步骤,学生是可以照着书本上的步骤完成案例的操作或者是练习,但是学生如果不熟练此软件,是无法深层次的掌握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这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三、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类的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从基础到专业到实训,都有涉及到实践方面,如何来进行构建,下面就主要探讨三方面的实践类课程的构建。

(一)基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这里的基础类课程主要是指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中都非常重要,基础牢不牢,对后置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一般环艺专业的基础课程有设计速写、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这类课程的教学更多倾向于是写生,主要是培训学生的造型能力,可以采用先临摹优秀的作品,掌握其构图、线条的综合运用,一些基础的表现技巧,之后可以进行写生,写生是很关键的,这是最快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造型能力的,强调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即,当你的技术很好,如线条优美等,但在艺术方面不行,如整体大空间结构画出来就是不好看,没有表现力,这样也不可取。最后就是要善于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自己的写生的不足,后期的调整等等,意在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有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这类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解读设计的能力,老师作为引导者,学生是主体的实施者,需要学生了解甚至掌握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实践,把技术融合于实践中。以景观设计为例来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要了解该门课程的具体整体框架,完成该课程实践学习后,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能力阶段,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课程的展开。作为我院来讲,一般是以学校的景观设计作为案例,面对现有的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讨论,学生制作PPT进行演讲,教师辅导,锻炼学生的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其次,上一阶段完成后,教师会选择作为此次设计知识点,进行带着问题去讲解,并让学生参与课堂中,学生也是带着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解答,在问题中解决理论知识点,这样可以快速掌握,学生的兴趣也积极浓厚。

最后是学生寻找设计元素,进行景观的设计,在实践课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参观很成熟,并且完成的好的景观设计,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眼界,不至于学生在设计出来的作业,层次低,只是单纯的作业,而没有特色,需要让学生把作业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完成,全身性的投入其中。之后要让学生把整个景观设计的课题,制作成册,包括最初的调研分析、问题、概念方案设计、修改完善后的成品方案,以记录的方式制作成册,每一位同学都能知道自己的成长。

(三)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类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在大三学年,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综合性强,主要采取与市场接轨,这是需要一个大的提升阶段,会以真实的项目来完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其中,老师带领团队,包括设计提案、设计方案、设计提交,施工现场等等,有助于学生的快速融合之前两阶段学习的技术与艺术。

总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融合”下的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这跟每个院校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设备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有一个总的要点就是,一定是要了解学生的想要的是什么,企业想得到什么样的人才,我校教师能提供给学生什么的教学案例,教学设备要跟得上,这样才能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的更好,才能把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艺术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高职编程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篇7

有研究者提出, 将实际的项目分割成不同的学习情境, 贯穿到前期教学中, 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在初期学习中接触软件项目,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在高职学生接受初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 引入项目片段, 成效有好有坏。容易实现的项目片段或子项目,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自信;而关联度较大、知识涵盖面较广的子项目, 则会起一定的反作用。

鉴于此, 在软件编程类课程的深化改革中, 可采取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三步教学”的模式, 即“入门+提高+应用”的三步教学, 旨在建立典型的且为技术精髓的模块库、案例库、素材库及运行项目, 使学生在初级、中级、高级阶段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 体验编程带来的成就感, 为开发专业软件项目储存必备的知识, 最后学习一个大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 为以后的实际项目开发积累一定的经验。

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内容的:第2节详述实践教学中的“三步教学”模式;第3节详细介绍《C#企业级应用开发》课程“三步教学”的实践教学设计;第4节给出结论。

实践教学中的“三步教学”模式

在任务学习中入门 任何一种编程语言的学习, 都需要掌握从入门到项目开发所必备的知识。入门的知识主要包括开发环境、语言基础知识、流程控制语句、字符和字符串处理机制、设计模式、异常处理及程序调试等等。学习者只有熟练掌握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 能够开发一些小型应用程序, 入门的部分才算达标。在编程类课程教学中, 提出概念———解释概念和语法基础知识———举例说明是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详尽, 但却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设计涵盖知识点的有趣案例, 探索有效的任务驱动式入门教学是必要的。笔者在《C#企业级应用开发》课程的改革中, 对入门阶段的实训讲义, 在每部分知识点中都设计了典型的实践任务, 比如, 在C#的语言基础部分, 教学的知识目标是掌握C#中的程序结构、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和运算符等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中, 会分配比较多的课时详尽介绍这些语法知识, 但是效果很有限, 有些学生甚至对烦琐的语法产生畏惧心理。笔者在整个“入门”阶段的教学设计上, 给出了如“加密算法实现”等典型任务,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采用“倒叙式任务驱动”教学, 即先给出任务的全部代码, 演示给学生看, 再详细讲解, 让学生模仿。这种“我做, 你看;我讲, 你做;你做, 我看”的“倒叙式任务驱动”教学, 配合入门阶段典型的案例库, 有效地克服了学生“望程序生畏”的情绪。

在综合案例学习中提高 熟练应用基础知识, 并能够在单项的应用开发中磨炼开发思想, 是提高阶段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 比如数据访问技术、报表制作、文件读写、绘图、网络编程技术、注册表技术、程序打包部署等。通过提高阶段的学习, 应使学生可以开发常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并能够综合应用编程语言的知识点, 使用文件流、图形图像、网络、多线程及注册表等知识开发综合应用程序。在提高阶段的教学中, 应强调以开发实践为原则, 结合多教学视频, 通过NET开发中最常见的典型模块和项目, 详细介绍数据访问技术、报表制作、文件读写、绘图、网络编程技术、注册表技术、程序打包部署等热门开发技术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在项目学习中应用 编程类课程的学习, 积累学生的代码量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这个量的积累可以在应用阶段完成。在教学改革中, 教师可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一起开发出符合企业要求的, 能够代表当前主流软件开发模式的项目———大型、完整的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 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 按照编写项目计划书→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创建项目→实现项目→运行项目→测试项目→系统打包部署→解决常见开发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理解、跟做, 积累代码量和项目开发经验。

《C#企业级应用开发》课程实践教学的“三步教学”设计

《C#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典型任务+案例+项目设计 具体如图1所示。

《C#企业级应用开发》的课时分配《C#企业级应用开发》课程的“三步教学”的课时分配如图2所示。

《C#企业级应用开发》的评价体制 针对编程类课程的特殊性及能力本位的要求, 在《C#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学习效果评价中, 我们采用了网络考核与上机考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在实际教学中, 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在一起。在相关课程的网站上, 针对入门、提高和应用阶段的每一个素材, 都提供了相应的源代码及视频, 这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同时, 在每个阶段都提供有相应的综合编程题, 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编写, 记入平时成绩。在学期末的上机考核中, 也会抽取部分现场编程题目, 考核学生的编程素质, 这项成绩记入期末考试成绩。多种考核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对编程能力的掌握。

将实践教学的“三步教学”模式应用到《C#企业级应用开发》课程中, 实践表明, “三步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程序类课程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也可以积累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

摘要:在软件编程类课程的深化改革中, 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可采取“三步教学”的模式, 采即“入门+提高+应用”, 建立典型的且为技术精髓的模块库、案例库、素材库, 通过运行项目, 使学生在初级、中级、高级阶段都能体验编程带来的成就感, 为开发专业软件项目储存必备的知识, 并通过学习一个大型项目的完整开发过程, 为以后的实际项目开发积累经验。

关键词:高职,编程类课程,三步教学,软件蓝领

参考文献

[1]朱翠苗.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时代, 2009 (10) .

[2]俞仲文, 刘守义, 朱方来, 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0 引言

机械工程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标志, 也是国家的基础工业, 目前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机械工程人才, 尤其是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 对于机械类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合理地设置机械类课程体系, 是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定位目标的主要保证, 也是对知识结构进行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环节。

1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优化整合系列实训课程教学内容, 拓宽基础, 注重专业实践,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设综合性实训项目;大力开展学生课内外实践创新活动, 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创新思想贯穿始终。构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层递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高素质机械类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同时, 完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 增设几门实验课程。加强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发, 合理安排各类实验项目的比例, 提高项目的更新率。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建设, 注重特色实验课程的讲义的编写和整理, 推出具有机械类实验教学特色的教材, 推动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的编撰工作。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 认真执行高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前提下, 结合机械类课程实验的教学特点, 修订和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有效地保证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有效地保障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时举办机械类实验教师教学公开课、观摩课, 每年召开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反馈会。对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向教师进行反馈, 并提出整改要求, 尽快改进和解决。

此外, 高校还应该建立健全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要涵盖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包括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职业道德规范、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能、课堂常规执行、教学文件制定等。机械类实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分为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部分, 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实际情况, 并以此进行评价;教师可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和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 相互了解教学情况并以此打分;教务处建立了学生网上评教平台,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优秀的教师有资格参加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

3 建立合理的机械类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机械类学生的生源状况, 应该确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将“认识—理解—积累—创造”的教育模式贯穿机械类学生的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一是学科基础实验层次, 以工程基本能力训练为主体, 为机械类各学科、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 着力进行基本能力训练;二是专业教育实验层次, 以专业工程能力训练为主体, 为学生提供专业课实验教学及其综合实践, 着力进行本专业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证书能力培训;三是创新实验层次, 以创新实践和创新竞赛训练为主体, 为多学科创新团队提供服务, 为本科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及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

4 加强课外开放实验及设计创新性实验

4.1 课外开放实验

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课外开放实验, 多到实验室来学习各类CAM/CAD软件的使用;多了解激光雕刻、快速成型、数控加工等现代加工设备的操作;多去观察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结构形式。课外开放实验中的最大特点为“开放”, 既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开放上, 又体现在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的开放。第一, 开放仪器设备, 让学生可以自由选用实验设备;第二, 开放实验内容, 学生能够在课外开放实验中有很大的独立权, 实验方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阶段性修改或者调整, 将学生的创造才能充分施展出来;第三, 开放时间,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实验方案。

4.2 设计创新性实验

设计创新性实验是一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试验, 介于实际科学实验与基础教学实验之间, 还有些设计创新性实验属于跨学科训练。学生在设计创新性实验过程中, 必须要对自己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甚至还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结语

总之, 我国各大高校近年来都相继开展了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以便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等,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浅谈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篇9

我院信息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突破传统教学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为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搭建舞台,大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创新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标,将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实训更新为综合性、开放性实训,促使学生由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所需要的综合性知识学习和转化,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如何吸引学生,并能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提高基本编程能力,且有一定的基本编程技巧,这就对开设实践课的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为此,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突破。下面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自学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和研究,简单介绍一下。

1《Android实训》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综合实践课,通过工程实训,达到编码强化的目的,对学生进行程序员岗位技能、项目经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实现与程序员对应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课程遵循软件行业规范,着力培养学生对Android系统的熟悉程度,编制中小规模手机软件(含游戏)、维护智能终端等的能力,熟悉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并且能够编写简单的设计、操作文档。未来可以在软件生产企业从事智能手机研发中的编码、撰文、系统支持等工作,也可以在非IT企业从事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维护工作。

在本实训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所布置题目,在分析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学会系统分析、模块划分、UI设计、Activity设计等,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学会程序调试技巧和方法。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App的设计。

2《Android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Android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模仿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改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与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为主,即改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2.1 知识点教学安排

教师在项目布置之前,通过实际的案例来演示项目的运行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开发热情。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仅仅通过PPT上课,必须根据项目的要求为学生搜集相应的知识点说明、API详解、视频讲解等多方面资料,方便学生自己查阅。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抓住重点,如着重介绍如何对系统进行UI模块设计、功能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等。对于API和基本算法等内容只作简单介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多个项目,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第一个项目的研发是关键,在学生开发第一个项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系统,手把手提供如何针对一个具体的系统界面如何设计、功能界面如何设计、数据库如何设计等具体的细节问题,通过第一个项目的完成提高学生的信心、解除了学生的疑惧心理。

为了弥补学生在项目开发时知识点的不足,我们提供一些对学习该课程有帮助的网站,如Android基础入门,Android项目实战等网站。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站上的资源,如Android常见问题回答、Android技巧、Android典型错误解析以及Android论坛(在论坛上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请专家或同行予以解决,或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等栏目,加深对Android的学习与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2 引入企业导师方法

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第一线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技术需求和能力,保证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企业导师将教学内容与工作流程紧密相关,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合作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企业导师严格按照企业开发流程帮助学生一起制定项目的工作计划、做出工作流程图、建立工作小组、明确分工职责。企业导师将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引入到实践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了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编程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了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了自己的全名发展,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院信息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2.3 从社会、企业实践中提升项目综合能力

检验学生知识能力及编程能力不是最后实训的得分,而是社会评价。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实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各类竞赛、各类技能考证和学生社团工作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师的企业科研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企业科研活动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和各类专项培训,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等。

除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以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具备分析综合决策能力、资源合理整合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 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学效果良好,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学们主动要求延长学习时间,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的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多次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获奖,特别要提出的是参加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联想·乐商店杯”Android应用开发大赛,获取Android应用开发大赛特等奖,这是目前国内官方组织的最高等级的Android应用开发大赛。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性,部分学生接收能力较弱,在学习方面仍存在依赖心理,希望教师讲得很细;开发的实践项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毕竟由于水平、时间等各方面原因做了适当的精简,因此和公司项目有一定差距,以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了解公司的开发流程、开发管理等,而且达到公司与学生双赢:公司提高了知名度、学校扩大了影响力。

摘要:该文以Android实训教学为例,探索总结了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课程类实践教学 篇10

我校在贯标、晋级过程中,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2008年5月起开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体化1 :X教学一系列改革,即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及小项目进行集中动手实践的模块化教学,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 :X的要求。笔者从本次教改中的非电工类课改的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电工类课程在非电类专业的占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非电工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电工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电工基础课具有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就教学改革及非电工专业电工类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1 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中职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喜欢理论学习,大多数非电专业学生缺乏电学概念,认为电工类课程与自己专业无关,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体化教学改革。

(2)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在中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实验、实训应付了事,没有体现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厌学,学生普遍感到学无所用,教师厌教,教师感到怎样教学生都不愿学,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过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实践课时较少,即使安排也多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技能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实训条件不足实践环节要求高难度大。通过几年的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体会到实践课程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所带来的巨大效应,但也尝到了由于实践课程大量增加后带来的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等实际问题。

1.2 课程设置建议

为了改变上述各种被动局面,在教研组活动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的建议是 :将非电工类专业的电类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电路》《维修电工》、《电力拖动》、《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电机学》、《PLC》等不再分为几门课程教学,统一为一门维修电工综合课,在这个前提下,将课程分为以下大模块进行教学。

(1)基础电路知识模块

课题组成1直流电路及其应用 ;2电磁原理 ;3电容器原理 ;4交流电路及其应用 ;5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2)电子电路模块

课题组成1电子元器件基础及电烙铁钎焊基本训练 ;整流、滤波与直流电源3交流与直流放大电路 ;4功率放大电路 ;5振荡电路 ;6晶闸管技术及应用。7数制与编码及逻辑代数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及应用 ;9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

(3)电工安全及基本操作模块

课题组成1电工安全知识 ;2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 ;3室内线路布置与安装 ;4常用电工器具选择与使用。

(4)电机控制模块

课题组成1电机的组成 ;2常见电机故障及检测与维修技术 ;3常用低压电器知识 ;4点动与连续运转联合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5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6顺序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7多地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电路安装与调试。

(5)传感器与接口技术模块

课题组成1传感器的组成与应用技术 ;2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3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法 ;4 PLC技术简介。

2 课改的基本原则

围绕学校展开的一体化1 :X的教学改革模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教师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学设备用途的基础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服务。这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积极性,从而带动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最科学结合点。

为达到实践与理论1 :X的目的,就必须从原有的、多年不变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入手,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减小纯理论课,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对各专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各专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3 要注意的问题及优点、缺点分析

在教学中,针对各专业对电工类知识的不同要求,可将上述模块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师安排中,只要任课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训指导能力,可以承担多个课题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学中各模块分工明确,避免了在各门课程中重复地对某一重叠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次教学,既做到了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电工知识,又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减轻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压力,解决了学校电工类教师不足,上的门数多,备课不易的矛盾。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上好一至两门课程,教学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提出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但是,也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这个建议的一个瓶颈,所以,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指导实训教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培养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双师型教师。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养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束语

通过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及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电工类专业课教师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使学校紧张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并使学校提出的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在这个实施中,还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实践,贴近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非电类专业电工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理论与实操1:X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对非电工类课程设置改革中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篇11

关键词:技校;机械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33-01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技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毕业生自身发展,就必须对机械课程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这是因为,一直以来的机械课程特点都是理论性、实践性、概念性和抽象性等较强,这些课程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技校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教学方法上找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技校机械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技校机械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扔比较单一,没有把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灌输到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所占课程比例仍旧比较低。教学讲课方式单一,大多还是传统灌输模式,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枯燥、被动和厌学等成为多数学生常态。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二)理论实践课联系不紧密。

目前,很多技校为在校学习两年加企业实习一年的教学体制,目的是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实践操作衔接起来就能提高技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事实上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首先,应该三年完成的学习任务压缩为两年,对基础较差的技校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其次,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一般企业会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生产,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指导很少,也会经常遇到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理论和生产联系较远的情况。

(三)教学设施不足。

硬件设施条件不足也是一部分技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机械课程缺少必备的模型和教具,所涉及的相关软件没有现场演示条件,让学生失去的近身实践的机会,教师只是书面传授,这样学生缺乏对机械专业的感性认识,对课程内容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二、技校机械类教学的改革

(一)多媒体教学在技校机械类教学中的应用。

实际生产过程设备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补充这个缺陷。在课堂上,用图像和视频等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和机械操作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如CAD制图、凸轮机构和机床中较为晦涩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入动态的视频和多彩的图片加以演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建立信心,促进主动性学习,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平面四杆机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演示公交车的自动关门系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模拟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四杆机构。但值得的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二)案例教学在技校机械类教学中的应用。

技校机械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很大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机械类创新教学的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面对和分析案例,并且发现问题,做出独立判定。需要指出的是,案例教学要紧密结合课程,避免出现盲目和任意的案例。教师可以深入加工课本涉及的经典案例,突出去代表性。课堂引入实际机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事件,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处理措施及其处理的结果,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灵活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教学在技校机械类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技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实践技能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快速掌握技术的关键,并且巩固和提升理论知识水平。机械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技校机械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数控、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验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机械设计课程,从生产需求出发,让学生自己经历生产过程,根据典型零件要求,经过机械制图、三维机械软件应用等等。用实践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强化从图纸到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综合知识,使学生产生对专业学习和行业新的认识。此外,技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实习,提高工作适应能力。

(四)模型教学在技校机械类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类课程涉及到生产实践场景设备规模很大,教学成本有限,在一些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模型教学就是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不仅是教具模型,教师还可以带领和和指导学生自制模型,不同材质制作的直观模型不仅能教学使用,制作过程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模型中有很多形体表面有孔、槽,内部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结构,通过亲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们集思广益,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充分发挥想象力,采用不同材质制作各种直观的模型。在模型制作时,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利用机械原理解释模型制作过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结语

技校机械类教学的创新除了要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还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技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聚集在改变技校机械类教学的方法与创新上,在实际的机械教学过程中,引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筱琴.对中职机械教学中阶段性目标的冷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174- 176.

[2]江天.浅析中职机械类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中旬).2011(02):17-19.

课程类实践教学 篇12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

( 一) 课前预习: 布置学习任务单

在每一章新课学习之前,教师列出学习任务单,提前几天布置给学生完成。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以3—4 人为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指南,包括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课堂学习拟采取的学习形式。二是学习任务,主要告诉学生本章需要整体把握的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三是问题设计,教师根据本章的重难点列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自学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四是学习测试。教师设计跟本章相关的系列题目,用以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的效果。五是问题档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加以解决。六是学习反思。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完这一章后,本章知识对自己的启发或者本章知识与自己有何关系。

以《西方经济学》第2 章消费者行为为例,课前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设计: 1.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是什么? 你能否写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2. 你能否用本章的某个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为什么人们会喜新厌旧? 为什么人们会审美疲劳? 为什么人们喜欢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企业的产品设计有何启示? 对于领导对下属、父母对小孩的承诺或威胁有何启迪意义? 4. 你能否用一个你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5. 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你有没有办法设计一种价格策略尽可能完全获取消费者剩余呢? 6. 无差异曲线有哪些特点? 你觉得最难理解的特点是什么? 7. 咖啡和茶、镜架和镜片、药和糖、水和糖,这4 组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是什么样的形状呢? 8. 预算线方程如何写? 预算线斜率如何求? 要画预算线关键找哪两个点的坐标? 9. 消费者均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列出条件方程。10. 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别是怎样的呢?

( 二) 课堂学习: 小组讨论、教师答疑和知识深化

课堂学习的方式以小组讨论和教师答疑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课堂上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学习任务单列出的系列问题,抽取各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对于不完善或者缺乏的地方,其他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补充。二是针对学习任务单列出的题目进行测评,教师公布答案,学生根据答案检测自己的正确率,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分。三是学生提问环节。各小组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其他小组可以对此讨论,学生无法解决的,教师进行答疑。四是进一步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要求学生将总结写出来。五是知识深化。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新的观点和思维,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 最后教师对本章知识进行画龙点睛,力争使知识能够扩展和深化,并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实现知识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统一。

以《西方经济学》第2 章消费者行为为例,教师设计这一章的内容为4 个课时。根据学习任务单,课堂上首先解决10 个问题,事实上,这10 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粗略带过; 对于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讲解。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 1) —( 4) 题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好,特别是对第( 3) 和第( 4) 题,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他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饥饿营销”,谈论他们在团购中体验的消费者剩余。但是对第( 5) 和第( 7) 题理解不是太清楚,这时教师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师生共同获取答案。以第( 5) 题为例,至少有10 名学生起来谈论他们如何制定价格去更多获取消费者剩余,但都没答到实质,这时教师在启发中给他们真正的答案:拍卖市场上一锤定音,这种价格策略会让买方的心理底价暴露无遗; 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哪些市场才可能这样去拍卖呢? 比如名贵的鲜花。这样一步一步思考下去,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刻。对于第( 6) 、( 8) 、( 9) 、( 10) 4 个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因为涉及到数学图形和抽象能力,因此教师应把这几个问题作为难点进行突破,进行较为细致的讲解。

( 三) 课后实践: 对原理的再解释和再应用

每一章学习完成后,可向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或者想到的经济现象或者管理现象记录下来,并运用本章所学的方法和原理对现象进行分析,力求实现对原理的再解释和再应用,字数不限,阐述清楚问题即可。同样,这个学习任务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尽量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小组完成的小论文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做成PPT,专门安排1—2 次课进行课堂展示。

从一个学期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他们在食堂、超市、商场、市中心等地方随时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以笔者2015 年上半年所任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为例,该班共40 人,被分成了10 个小组( 一般以宿舍为单位,方便讨论) ,到微观经济学部分结束为止,每个小组都至少写出了4—5 个经济学现象并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同时,他们还做出了PPT交给教师,要求教师安排一次课时间给他们展示。从各个小组观察的经济现象来看,涉及到以下这些经济现象:熬夜排队买iphone 6 的人群( 学生用需求交叉弹性来解释) ; 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 学生用需求价格弹性来解释) ; 校园周围流动摊贩与城管的矛盾( 学生用公共资源和外部性的原理来解释) ; 一元游凤岭儿童公园( 学生用需求理论、弹性理论、成本理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原理来解释) ; 同一款但不同型号的牛仔裤为什么价格相同( 学生用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来解释) 。

二、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不同专业学生层次不同,自学能力差异明显

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配合,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完成教师列出的学习任务。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同专业学生自学能力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异也非常大。总的来说,外界对当今大学生的诱惑较多,很多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看书学习,因此,每次布置下去的学习任务,因为是分小组进行的,在自学中不乏“搭便车”的学生存在,这对教师的课堂讨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 二) 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压力较大

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对学生要求较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和传统教学完全不同,教师的备课压力较大。在学习一章内容之前,教师必须对本章内容反复研究和思考,将本章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设计成一系列问题。在课前预习为学生设计问题的环节,不仅要考虑到涵盖所有的知识点( 特别是重难点) ,还要考虑到学生自学的接受程度,因此对问题的设计必须反复推敲; 然后就是要设计检测题目,难度不能太高( 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但也不能太低。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课堂的氛围教师不容易控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很多问题可能是教师完全不曾预计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否则,课堂纪律将会变得散漫,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根据笔者的实践发现,教师如果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其备课时间至少是传统教学模式备课时间的2—3 倍。

( 三) 教学计划无法及时调整,教学任务完成困难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教学计划一般都是提前一年以上制定,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课程创新,一般按照传统教学制定。但如果实行教学模式创新,会增加相应的学生课堂讨论环节和实践环节,有时由于课堂讨论较为深入,使得教学课时会远远超出计划课时; 而且学生在实践之后期望能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让自己的成绩得到肯定,因此,还须增加实践展示的教学时间。从笔者的实践来看,教师如果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就要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8—10 课时,由于教学计划无法及时调整,教学任务完成就相当困难。

三、推动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 一)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激励带动学生的自学热情

要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的配合非常重要。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后,学生能否利用课余时间按照任务单去学习和思考是关键。为了激发学生的自学氛围,应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尽量安排班委或者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进行带动,确立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带动小组的讨论。[2]无论是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实践,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从而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实现小组内的互相监督和互相激励。

( 二) 增加对教师备课认证,以绩效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内容反复消化,要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同时,需要从宽度( 知识的扩散) 、高度( 知识的专业) 和深度( 知识的前沿) 去准备授课内容,以便在课堂讨论中能够更深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从备课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创新的教师的工作量加以认证,以绩效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

( 三) 增加对创新课程的教学课时,实现课程考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教学创新需要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对创新进行探索。对于同一内容,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所需的课堂时间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教学创新的顺利完成,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创新课程的教学课时,以便课堂讨论能够更加深入,课后实践效果能够有时间进行展示。此外,在教学创新过程中,由于更加强调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对原理的体验,而对填鸭式的题目训练较少,因而考核方式也应有所改变,其考核方式要更具开放性和探索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得考核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相协调。

摘要: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掌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课前预习,布置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答疑和知识深化;课后实践,对原理的再解释和再应用。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不同专业学生层次不同,自学能力差异明显;二是教学模式创新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压力较大;三是教学计划无法及时调整,教学任务完成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激励带动学生的自学热情;二是增加对教师备课认证,以绩效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三是增加对创新课程的教学课时,实现课程考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

上一篇: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下一篇:伪信息